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厦倾颓范文

大厦倾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厦倾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大厦倾颓范文

华尔街,全美金融中心,帝国荣华象征,世界财富宝地。银行证券公司栉比,富商金融炒家云集。熙熙攘攘,红红火火,闻名遐迩,盛极一时。

华尔街,流传长盛不衰神话,演绎百年财富传奇。淘金者视其为造币厂、提款机。滚滚美元,源源红利,支撑起金元帝国大厦,傲视苍穹,举世无匹。日日夜夜,消费无约无束;岁岁年年,生活少忧少虑。梦乎?花天酒地。真耶!纸醉金迷。

天有不测风云,今遇晴天霹雳。“次贷”飓风,卷走“两房”巨人,“雷曼兄弟”。冰山一角,预示海啸降临,灾难骤至。

零八年多事之秋,华尔街昏天黑地。金融大鳄遭劫,接踵倒毙:雷曼、美林、美国国际(AIG),以及十余投资银行,或破产,或卖身,深陷危机。赫赫麦道夫,骗案惊世界;洋洋五百亿,巨款化废墟。三大汽车老板,火急求救;两大议院要员,立场殊异。闹市区楼盘问津少,欢乐场门庭车马稀。失业队伍再扩,银行账单紧逼。养老金缩水,退休者后顾有忧;道琼斯连跌,投资者心中无底。预言家乐观预测成笑柄,政治家庄严许诺变梦呓。“金融九一一”,再袭曼哈顿,虽无轰天巨响,满目疮痍,却也惊心动魄,不寒而栗。

华尔街飓风,越洋跨海,重创全球经济。搅动平民生活静水,打乱世界经济棋局。一阵惊呼,一片叹息,一地狼藉。首脑穿梭,谋划救市良方;舆论呼号,担心回天乏力。刺激出口,拉动内需,增资增项,减税减息。真可谓千方百计,苦心孤诣。

梦断华尔街,反观财富聚散踪迹。“花明天钱,圆今天梦”,实难为继;“花别人钱,圆自己梦”,岂有此理!经济本实体,怎可过度虚拟;市场重诚信,莫做吹泡游戏。

华尔街飓风,似沉舟覆车,洪钟大吕,告诫世人:慎玩资本魔方,当心金融骗局。财富积累,凭智慧劳动,而非乔装设计。生财有道,黑钱勿取。彩虹虽美,转瞬即逝;泡沫当诛,害人害己。市场再呼监管,经济重建秩序!

大厦倾颓,令人唏嘘不已。然吾始终未解,是哪棵稻草最终压倒骆驼之躯?是拉登,伊战,石油,次贷,抑或华尔街自己?

第2篇:大厦倾颓范文

1、一道闪电划破了天空的沉寂,一声惊雷搅醒了大地上的生灵,雨,如根根银剑疾射而下,狂猛暴唳的射向每个角落。似乎要把上天的怒意洗净,要把人的愤懑填平,雷阵雨带着青蛙的欢声鼓掌,和着蛐蛐的低声吟唱,演绎着一曲生命的赞歌。

2、突然,一声响彻云霄的雷声,把正陶醉在雨点儿们那各种各样的优美动作的我给吓醒了,我再次仰望天空,天空中的乌云已经散开去了,蔚蓝的天空又给大家展现了出来,朵朵白云随着微风飘了过来,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儿啊!

3、这样的霹雳声,比十万桶火药的爆炸声还大。

4、轰隆隆,轰隆隆!打雷了。天空忽然漆黑一片,我感觉天和地都相连了。紧接着天空忽亮忽响的,闪电象皮鞭抽打着天空一样,十分令人害怕。

5、从天边滚动过来的雷声已如万辆战车。关于雷声的比喻句。

6、雨点落在湖中溅起一朵朵水花,仿佛是美丽的花儿在开放,又像是雨点在跳舞。”轰隆隆“雷公公又为在跳舞的雨点伴奏了。

7、一道闪光在我眼前出现,渐渐地消失在大自然中。那时我惊呆了。闪电过后,又从天上传来一阵雷声,就像大象踩着木板似的洪亮。

8、雷声轰隆一响,像天崩地裂似的。

9、突然,远处传来了几声低沉的雷鸣声,”轰隆隆。“”轰隆。“我向远处望去,天地之间已经没有什么界限,而是融合在一起了,分辨不出哪里是天,哪里是地了。

10、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苗出来。

11、雷声就像有一万个铁球在洋铁板上滚动、轰隆。

12、轰隆隆“雷公公拿出珍藏很久的鼓,重重地敲了几下,鼓声震耳欲聋,把教室里的小朋友都吓了一跳。一道道闪电如巨龙飞腾,好像为大自然这个舞台亮起炫目的灯光。

13、天空中又是一道闪电,接着又是一声隆隆的雷响,雨更大了,道路上的车都开了灯,闪电越来越多,像一幅黑白抽象画,是哪位艺术家在天上画出如此美丽的画?

14、过了一会儿,电光一闪又一闪,惊雷一个又一个,把大地震得发抖,天空也被吓得直哭,大颗大颗的雨点落了下来。

15、沉雷冲击了乌云的重重包围,像爆炸似的响着,从西北方向滚动过来。

16、夜空像伐倒的林子一样劈啪乱响,雷声轰鸣,像是天空在抽打条条碎片。

17、一声霹雳之后,好像有千万束探照灯一齐照射云端,又像炸弹甩过半空爆炸,给人间留下辉煌的一瞬。

18、一阵远来的响声,一阵隐约徽弱像是一辆车子过桥的响声,在大地上经过。

19、天国炮队开始了可怕的齐射,那滚滚雷霆,从东到西,响彻四方。顿时霹雳一声,天地为之昏暗,如山崩,如地裂,如大厦倾颓,如巨树摧折。

20、闪电过后总会有雷声,“轰隆”一声,那一声惊天动地。由于闪电的速度很快,雷总跟不上,所以每次打雷总在闪电之后。

21、好大的雨啊,外面一片黑蒙蒙的,狂风呼啸,犹如地狱一般。突然,一个霹雳照亮了天幕,打断了我的视线,一条长长的闪电划过天边,随带着的就是轰隆隆的雷声和一阵狂风。啊,太可怕啦!我从来没碰到过这么大的雨。

22、一声突如其来的雷鸣,把我吓得跳了起来。我急急忙忙地来到窗边,把头使劲地贴在窗户上,以便看清窗外的景色。刚才还是阳光灿烂的天空,现在布满了一层有一层层乌云,就像被什么人用空气在那里建筑了一道坚硬而且乌黑的堤坝。

23、突然间,一道闪电从云层里跳了出来,迅速在天空中炸开,就像军用闪光弹一样在一瞬间把世界照得让我们睁不开眼睛。我吓得赶紧捂住了耳朵,正如我所料,不出几秒钟,雷公就轰隆隆地降临了。

24、风更大了,把小树都连根拔起了。一道闪电、一声惊雷;一场大雨铺天盖地而来。小被吓得躲在屋檐下一声也不吭,雨哗哗的下着,风呼呼的吹着,雷和闪电也不甘落后的跟来了。大雨伴着大风,越来越急,道路已经被水淹没,天地都成了水的世界。

25、雷声如排炮似的发出了一连串又低又长的轰鸣。

26、沉雷像猛烈的山崩似的隆隆滚动,斜若穿过整个天空。电光闪过,只歇了半晌,又一阵闷雷咕噜着,滚动过去。猛然间又一个劈雷,像炸裂的炮弹。在头上响起来。

27、雷声和闪电也不甘示弱,轰隆隆的雷声使人震耳欲聋。亮闪闪的闪电在眼中一闪便没有了踪影。一道道闪电另人们眼花缭乱。有些闪电从天上一直“挂”到地上,出现时,像是要把天地从中间劈开,让它们一刀两断!

28、乌云笼罩着天空,眼前一片昏暗,只有在闪电时划出一线亮光,扫去昏暗带来的沉闷。闪电过后便是隆隆的雷声,从头顶滚过,然后重重地一响,炸了开来,好怕人。

29、雷声轰鸣犹如擂鼓般一样惊天动地。

30、一声劈雷,惊心动魄地打下来,呼隆、呼隆,咕咚、咕咚地往下滚,好像几个空木桶由楼梯上往下滚似的。

31、沉寂的云层再度吐出一片耀眼到惨烈的火光,炸雷响起,在群山中久久回荡。待雷声稍歇,又一道细长的锯齿形的电光在头顶更低处如利剑般直插而下,它的前端并没有隐没在浓黑的云层中,而是变成恐怖闪灼的电火花迅速朝地面的方向直射,眼睁睁的,那道粗大的电芒重重地打在大巴车前方即将钻过的一个高架桥上,与水泥墙面接触又迸裂出无数的火星。

32、轰鸣雷声先是沉闷又迟钝的低低滚动,随着狂风肆虐搅乱漫山遍野的植被,一声声惊雷迅疾地从茫茫苍穹深处直射而出,在耳边轰然炸响。空中弥漫的黄色雾气已然和黑漆漆的乌云融为一体,遮天蔽日地散发出狰狞的气势。

第3篇:大厦倾颓范文

【关键词】民生新闻 仪式观 社会平民化 社会共同体

2002年元旦,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栏目开播,被认为是开启中国电视第三次改革的标志――电视民生新闻正式登上中国电视新闻的历史舞台。同时,上世纪九十年代各地风起云涌的都市报、晚报创办热潮也是以民生新闻为突破口,从而打破了机关报垄断报界的局面。十余年来,无论是在纸质媒体还是电子媒体,民生新闻占尽风光,渐成各类媒体精心打造的“重头戏”,社会影响力与受众喜爱程度也不断增强。然而,近几年民生新闻的发展呈现出滞缓的态势,并且受到学界、业界和受众等不同方面越来越多的批评与指摘。

笔者将当前民生新闻受到的批评与指摘归纳如下:(1)报道碎片化。无法将整个社会图景完整地呈现在受众面前;(2)报道易流于肤浅。在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深度分析上力度不够;(3)过分追求离奇、偏差事件和人物。强调猎奇、耸动、煽情,有陷入庸俗化、低俗化、媚俗化泥淖的危险;(4)同质化问题严重。尤其是同一地域的不同媒体在报道题材、角度、主题的选择上大同小异,不利于新闻的多元表达,无形中损害了受众的表达权、知情权等基本社会权利……

如何使民生新闻突破现有瓶颈,在报道理念和操作实践方面适应当前的社会变革和受众需求,是新闻学界和业界亟待思考和解决的课题。当前学界、业界侧重从新闻实践层面讨论民生新闻的发展问题,比如加强采访力度、创新写作手法、拓宽报道方式等。实践层面的创新与改革是必要的,而且往往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过在笔者看来,结合中国社会结构的变革,从理论层面解答“民生新闻”何以能在中国大陆兴起,民生新闻在中国社会改革中的意义与价值等重要课题,对助推民生新闻早日突破发展瓶颈尤为重要。

美国传播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者教授詹姆斯・凯瑞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传播“仪式观”与“传递观”的概念。正如凯瑞指出的,传递观与仪式观是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传统的新闻传播学多沿用传递观的研究范式,几十年下来,这一研究范式已经“江郎才尽”。因此,笔者从传播“仪式观”的框架来审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探求民生新闻兴起的原因,尝试为民生新闻突破发展瓶颈找到新的理论依据。

一、民生新闻产生的背景:新兴中产阶级的兴起

只有从理论层面厘清“民生新闻何以生,何以兴”这一根本性问题,才能正确看待民生新闻发展中遭遇的瓶颈并找到可行的破局之法,这一点学界和业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在为数不多的从理论层面在涉及民生新闻“何以生,何以兴”的的论著中,安徽大学姜红教授的研究成果颇有新意和深度。早在2004年,姜红教授就在《新闻记者》上发表了《“新闻秀”――平民的还是大众的?》一文。在文章中,姜红教授讨论了“说新闻”、“讲新闻”、“秀新闻”等不断涌现出的新的报道形式,这些形式与《新闻联播》等传统新闻报道方式存在着显著的区别。“首先,报道对象往往无关国计民生等‘重大事件’,而是逸闻趣事、市井琐事;其次,报道风格常常以轻松、幽默、调侃的形式进行,甚至有‘媚俗’趋势;第三,对报道内容进行演绎、生发,甚至把某个新闻事件当成进一步演绎的引子,新闻本身反而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谈资’;第四,‘把新闻变成故事’或‘把新闻变成话题’淡化了新闻报道的第一功能――传递信息,强化了新闻报道的娱乐、消遣功能。”①通过文章对“新闻秀”报道题材、报道风格、报道技巧等方面的分析,不难发现,姜红教授讨论的“新闻秀”与“民生新闻”有着极大的相关性、类似性,可以说,对“新闻秀”现象的研究属于“民生新闻”研究的范畴。

在姜红教授看来,“新闻秀”的出现源于社会平民化的发展。针对“新闻秀”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有学者认为是社会“平民化”的发展导致了“新闻报道在追求刺激性和煽情性上有抬头之势”。应当如何看待社会平民化潮流,将“新闻秀”或民生新闻中存在的问题归咎于社会平民化是否恰当?美国传播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者教授詹姆斯・凯瑞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传播“仪式观”的概念为我们认识民生新闻的兴起,判断民生新闻未来的发展前景,提供了新的视域。

从“仪式观”的角度来看,新闻也好,大众传媒也好,它们的产生本身就是“社会平民化”的产物。“新闻是历史性的现实,它是一种由特定的阶层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发明的文化形式――主要是由18世纪的中产阶级发明。像所有被发明的文化形式一样,新闻形成并反映了一种特有的‘对经验的渴望’;一处废弃史诗、英雄与传统,偏爱独特、原创、新奇和新鲜――即‘新闻’的愿望。这一‘渴求’本身所具有的历史就根植于不断变化的风格和中产阶级的命运中。”②通过中外新闻史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封建贵族阶级的倾颓、新兴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兴起是近现代报业产生的一大社会背景。近现代以来的新兴阶级面对着复杂的外部世界,他们的经济、政治生活甚至包括日常生活都是跌宕起伏、不断变化的,所以他们需要了解“独特、原创、新奇和新鲜”的事物,而非“史诗、英雄和传统”的永恒事物。大众传媒正是通过满足甚至迎合新兴中产阶级的求新求变的需要而逐渐诞生、兴起的。今日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的民生新闻不就以“独特、原创、新奇、新鲜”为特点吗?所以,民生新闻的兴起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传递观”的角度来看,大众传媒的主要任务是传递重要的信息,扩散传播者的影响。所以,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才是大众传媒应当报道的。但是,从“仪式观”的角度来看,“新闻形成并反映了一种特有的‘对经验的渴望’”③。在提供“生活经验”的层面,民生新闻无疑大有可为。来自市井百姓的“独特、离奇、新鲜、原创”的“生活琐事”更能让社会成员产生一种“经验”上的认知。

二、 民生新闻的报道方式:“深描”的阐释

传播“仪式观”强调新闻应该提供“生活经验”,但“生活经验”的提供不应是“白描”式的浅尝辄止,而是要求记者树立“同情之理解”的报道理念,用“深描”的方式来报道民生新闻。

何为“深描”的报道方式?“民生新闻的‘深描’并非仅指深度报道或舆论监督,而是指对连接受众共通的精神层面的集体记忆、集体感受、集体意识的发掘和整合。”④换句话说,民生新闻虽然展现的是“小人物”的“平凡事迹”,但如何反映出“小人物”的酸甜苦辣,闪现内在的人性光辉,发现普遍的社会情感,从而影响受众内心感受,非“深描”的报道方式不可。

“深描”的报道理念如何在新闻采写的实践中体现出来呢?这就要求记者一定要深入到社会的最底层,关注最低层的信息。就民生新闻的采写而言,多数情况下记者的采写模式是这样的:一是道听途说地采访一些旁观者或知情人;二是找一些所谓的专家提供一些总体看法和分析数据;三是从公关人员或互联网上找一些冠冕堂皇的材料堆砌一下;四是告诉受众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没有揭示事件产生的动因,除了感觉新奇之外,受众体会不到新闻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以上的采写模式显然没有深入到事件的最低层,没有新闻人物切身经验、感受的体现,长期以来,一些新闻工作者似乎已经习惯了不深入底层也能写出报道,完成任务的工作方式。底层对很多记者来说是陌生的,甚至是凶险的。但正如《华尔街日报》资深头版撰稿人、《〈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作者威廉・E.布隆代尔所说的:“在有些事件中,理性的分析并不能让读者信服,记者需要深入挖掘事件中的情感动机和个人因素。”“他(记者)撰写的报道仅仅局限在那些高楼大厦内部,而与高楼大厦外面的芸芸众生毫无干系,这样的报道不仅冗长乏味、缺少人性,也会把事情越说越复杂,让读者越看越糊涂。”⑤只有当记者采用“深描”的报道理念,并深入事件的最底层,获得切身的经验、感觉,才有可能帮助民生新闻脱离低俗化的泥淖,继而实现大众传播的最高理想――通过传播建构一个共享经验、行为和信仰的“文化共同体”。

三、 民生新闻的最高理想:建构“文化共同体”

在“仪式观”的框架里,传播的最高理想是“文化共同体”的建构,而建构“文化共同体”的途径就是通过传播实现经验、行为与信仰的共享。“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⑥凯瑞的“仪式观”借鉴了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集体良知”的概念。在涂尔干看来,“社会是建立在一种共同的道德秩序而不是理性的自我利益之上的……是什么创造出了基本的团结呢?涂尔干认为,不是一种理智上的一致,而是某种共享的情感。社会中的人们具有一种‘集体良知’:一种与他人同属于某一共同体的感觉,为此他会觉得自己有道德义务去按照共同体的要求行事。我们共同分享各种是非观,而这是与我们对一个群体的归属感分不开的,不管这个群体是人类、国家还是家庭。”⑦

从“集体良知整合社会”的角度来看,民生新闻的报道目标不应停留着“喜新好奇”、“耸人听闻”上,而应成为联结某一群体、社区、城市的纽带和桥梁,建构某种“社会共同体”。“民生新闻所联结的共同体或社群,从社会结构来看,主要是城市中的‘市民共同体’;从地域来看,是生活在同一个地域的‘地区共同体’;从交往方式来看,是拥有共同生活方式的‘生活共同体’;从文化类型来看,是共享相近的价值观、态度和文化的‘心理共同体’、‘精神共同体’、‘文化共同体’。”⑧

当前中国正处于向现代化转型阶段,各领域成绩斐然,但各类问题、矛盾也日益显现,尤其是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利益需要调和,这也是党和国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初衷与现实依据。变革的中国,如何攻坚克难,顺利完成现代化转型?如何使不同阶层、群体中的人们形成某种共通的信仰和价值观,从而凝聚人心、整合社会?大众传媒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扮演何种角色、发挥何种作用?……这些问题都是媒介研究者与从业者应当深思熟虑的。

当下民生新闻的报道领域集中于各种独特、离奇、新鲜的事件和人物,这种事件和人物都是日常生活中做出“不普通事迹”的“普通人”,所以民生新闻既具有“独特、离奇、新鲜”等一般受众需要的“信息”,同时也具有一般受众可以分享的“经验”、“行为”与“信仰”。因此,在民生新闻的报道上,媒体可以将报道出发点或基石放在提供独特、离奇、新鲜的“信息”,但落脚点应当是让受众共享某种“经验、行为与信仰”。惟有如此,民生新闻才能真正冲破当前所遭遇的困境,摆脱煽情化、碎片化、低俗化的泥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一个“文化共同体”发挥应有的作用,继而实现詹姆斯・凯瑞所寄托的传播最高境界――“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⑨

参考文献

①姜红,《“新闻秀”――平民的还是大众的?》,《新闻记者》,2004(12)

②③⑥⑨詹姆斯・凯瑞 著,丁未 译:《作为文化的传播》,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④⑧姜红,《“仪式”、“共同体”与“生活方式”的建构――另一种观念框架中的民生新闻》,北京:《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3)

⑤威廉・E.布隆代尔 著,徐扬 译:《〈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⑦兰德尔・柯林斯、迈克尔・马科夫斯基,李霞 译:《发现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6

第4篇:大厦倾颓范文

关键词:三国文化;三国演义;成都;文化品牌;启示

三国文化是指以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为源,以三国故事的传播演变为流,以《三国演义》及其诸多衍生现象为重要内容的综合性文化[1]。时至今日,三国文化已被亿万中华民众所熟悉,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的重要文化之一。透析三国文化品牌形成原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城市文化品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三国文化品牌形成历史原因透视

(一)三国历史的自身特点是三国文化品牌形成的基础

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历史中,三国历史只是很短暂的一段,并且历史上类似于“三国”的分裂时期也有多次,秦统一全国前的战国时期,秦末的楚汉之争,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之后中原大地出现的“五胡十六国”,隋末又是大乱,唐末大乱后中华土地上出现的五代十国,元末同样如此,为什么这么多分裂期唯独三国历史最终形成三国文化品牌?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文中说:“三国底事情,不象五代那样纷乱,又不象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2]透过鲁迅先生这段话可看出三国历史一个重要特点是不简不繁。众所周知,矛盾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动力。矛盾过少,情节发展缓慢;矛盾过多,情节线索过于复杂。这两种情况对一般普通大众来说都是不乐见的,三国历史记载了三个国家历史事件,既不像楚汉两国相争只能围绕一对矛盾描写,又不像五胡十六国,描写线索纷繁复杂。三个国家历史事件使得三国历史在传播过程中可以不只有一对矛盾,同样也没有多对矛盾,既做到主次分明,有效推动情节发展,又不至于情节过于繁芜,杂乱无章,普通大众既易接受,又易于传播。因此,三国历史本身不简不繁、容易传播的特点,是其形成一种文化品牌的基础。

(二)三国故事在三国以后广泛流传是三国文化品牌形成的要素

三国故事在三国以后广泛流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诸葛亮去世以后,其故事广泛流传:“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3]唐代,三国故事是通俗文艺重要创作素材,(唐)颜师古《大业拾遗记》载隋炀帝观水饰,其中水饰就有吴大帝临钓台望葛玄、刘备乘马渡檀溪等三国故事。北宋时期玩影戏、傀儡戏、说话的伎家们演说三国故事,高承《事物记原•博弈嬉戏部•影戏》载:“仁宗时,市人有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争之象。”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载:“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霍四究,说三分。尹常卖,《五代史》。文八娘,叫果子。其余不可胜数。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金院本、宋元戏文、元杂剧也多用三国故事,金院本有《赤壁鏖兵》、《刺董卓》,宋元戏文有《周小郎月夜戏小乔》、《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元杂剧有《徐夫人雪恨万华堂》、《终南山管宁割席》等三国故事戏文,元代还出现了三国故事集大成者的平话———《全相平话三国志》。三国故事在三国以后广泛流传为三国文化品牌形成积累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在普通大众中也逐步建立起影响力,是三国文化品牌形成必不可少的要素。

(三)三国时期及关键历史人物所体现出的价值观是三国文化品牌形成的核心

(宋)苏轼在《题三国名臣赞》中说:“西汉之士,多智谋,薄于名义;东京之士,尚风节,短于权略。兼之者,三国名臣也。”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文中也称赞三国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如果我们将上述两位对三国人物的评价归纳在一起,就可以看出三国时期及关键历史人物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智术高超;二是武勇动人;三是崇尚风节。对于智术和武勇都很好理解,至于崇尚风节,是崇尚什么样的风节呢?当代学者沈伯俊先生在《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论〈三国演义〉的主题》一文中认为:“向往国家统一的政治理想———这构成了《三国演义》的经线;歌颂忠义英雄的道德标准———这构成了《三国演义》的纬线。二者纵横交错,形成《三国演义》思想内容的两大坐标轴。”[4]因此,沈先生认为“向往统一,歌颂忠义”为全书的主题。沈先生的提法基本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同。众所周知,小说《三国演义》主要取材于三国历史,小说之所以能够提炼出这样的精神内核,其实还是基于三国时期及关键历史人物体现出这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也是三国人物所崇尚的风节内容所在。三国时期及关键历史人物渴望结束战乱,统一全国。当时思想领域,曹魏以天命所归自居,蜀汉盛行汉朝气数已尽、曹魏最终将统一天下的谶纬之学,从这个意义上说,结束战乱,统一全国是三国时期比较盛行的思想。而一些关键历史人物也以结束战乱、统一全国为己任。曹操曾作《蒿里行》表达他有结束战乱、统一全国的想法。“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刘备初见诸葛亮时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5]可见刘备也有结束混乱时局、统一天下的想法。《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载孙坚见袁术曰:“所以出身不顾,上为国家讨贼,下慰将军家门之私仇。”[6]说到底,孙坚之所以奋力讨贼,还是为了国家统一。《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载后主封为安乐县公的策命曰:“朕永惟祖考遗志,思在绥缉四海,率土同轨,故爰整六师,耀威梁、益。公恢崇德度,深秉大正,不惮屈身委质,以爱民全国为贵,降心回虑,应机豹变,履言思顺,以享左右无疆之休,岂不远欤。”[7]从这策命可看出,司马氏是站在爱护老百姓、保全国家统一的基点上看待刘禅投降的,这也说明司马氏和蜀汉政权都希望维护国家统一。《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注引王隐《蜀记》曰“艾报书曰:‘……全国为上,破国次之,自非通明智达,何以见王者之义乎!’”[8]可见邓艾也以保全国家统一为王者之义。三国时期还涌现出很多“忠义”志士。诸葛亮在先主刘备去世后,尽心辅佐后主刘禅,即便二人之间存在一些矛盾,他也没有任何僭越的想法,而是采取一些避免矛盾激化的措施,尽力支撑起蜀汉政权这座大厦。诸葛瑾为诸葛亮的兄长,也对其服务的孙吴政权忠心耿耿。《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裴注引《江表传》载孙权在诸葛亮来吴时,曾让诸葛瑾去劝诸葛亮留吴,诸葛瑾拒绝了,并回答说:“弟亮以失身於人,委质定分,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也。”[9]其他忠心孙氏父子的谋臣武将还有周瑜、鲁肃、陆逊、程普、黄盖。周瑜面对曹操派来的说客礼让有方,黄盖为维护孙氏父子江东基业在赤壁大战前夕献火攻计谋,献上诈降书后面对曹操诱惑不为所动。刘璋派人请刘备入益州时,从事王累在州门上吊自尽以劝谏。刘备攻取益州时,刘璋派张任等在涪县抵御,张任兵败,刘备听说他忠心有胆识,便命令军队让他投降,张任大声回答说:“老臣终究不能再一次侍奉二主。”刘备才杀掉他。荀是在曹操为奋武将军时就跟随他,他也深得曹操信任,但他依然对汉室忠心耿耿,因不支持曹操晋升为公爵被曹死。历史上刘备、关羽、张飞并没有结拜为兄弟,但情若兄弟。《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载:“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10]《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载他曾被曹操俘虏,曹操待他也甚厚,先拜他为偏将军,后又表封他为汉寿亭侯,可他却说:“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事实上他也是如此做的,当他知道刘备在袁绍处时,“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11]曹操为此赞他为天下义士,《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裴注引《傅子》曰:“太祖曰:‘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12]因此三国时期及关键历史人物体现出智术高超、武勇动人、崇尚忠义、渴望统一的思想价值。客观说来,一段历史或一件事物若本身就具有契合大众思想和性格的精神内核,将它提炼扩大成为一种文化的精神内核也就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面,这样而成的文化自然也就容易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上升为文化品牌也就相对容易。上述三国时期及关键历史人物体现出的思想价值刚好契合大众的思想和性格,它们内化为三国文化品牌思想价值基石,构成三国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三国文化品牌形成的核心所在。

(四)《三国演义》的问世和作者罗贯中的个人素养是三国文化品牌形成的关键

元末明初,天才作家罗贯中创作出三国题材前无古人的集大成者和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成熟小说《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问世就得到了广大读者喜爱,“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13],对三国文化品牌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推波助澜作用。毫不夸张地说,绝大多数人了解三国历史和人物都来源于《三国演义》,有些人甚至将小说事件、人物直接等同于三国历史、人物。不仅如此,围绕《三国演义》,又以其为发射点,产生了诸如戏剧、传说,当代社会又产生了动漫、游戏、影视剧等衍生品,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又丰富了三国文化的传播。因此,没有小说《三国演义》,三国文化不可能被亿万中华民众熟悉到今天这样的程度,也不可能成为一种品牌,影响中华民族精神和性格。《三国演义》问世前,已经有很多类似《三国演义》的通俗文艺演讲三国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这些文艺或逐渐消亡或被束之高阁,唯有《三国演义》经受住了时间考验,而这一切当与小说作者罗贯中有密切关系。(明)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叙》曰:“暨施、罗两公,鼓吹胡元,而《三国志》、《水浒》、《平妖》诸传,遂成巨观。”罗贯中其人,现存材料较少,《明代杂剧全目•前期杂剧家作品》曰:罗本,字贯中,或云名贯,号湖海散人。浙江钱塘人,一云山西太原人,或云越人。生元末,盖元明间人。所著小说最富,有《三国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至今盛传于世。或传《水浒传》,亦出其手。戏曲、隐语,极为清新,所制杂剧三种,仅存一种。[14]罗贯中本人文学素养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小说《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从上述材料可知,罗贯中此人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不仅著小说,还擅长戏曲、隐语,且戏曲、隐语风格清新。(清)徐时栋《烟屿楼笔记》也赞赏罗贯中的文学素养:“史事演义,惟罗贯中之《三国志》最佳……至其次序前后,变化生色,亦复高出稗官,盛传至今,非幸也……大约列国、两汉,不过抄袭史事,代为讲说,而其人不通文法,平铺直叙,惊人之事,反弃去之。”[15](明)王圻《稗史汇编•文史门•杂书类》“院本”下曰:“文至院本、说书,其变极矣。然非绝世轶材,自不妄坐。如宗秀罗贯中、国初葛可久,皆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而葛寄神医工,罗传神稗史。”[16](明)杨尔曾《东西两晋演义序》曰:“罗氏生不逢时,才郁而不得展,始作《水浒传》以抒其不平之鸣。”[17](清)顾苓《塔影园集•跋水浒图》曰“罗贯中客霸府张士诚”[18]。(清)徐渭仁《徐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曰:“施耐庵感时政陵夷,作《水浒传》七十回。罗贯中客伪吴,欲讽士诚,继一百二十回。”[19]可见罗贯中具有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达者兼济天下”的政治情怀,他“有志图王者”,曾为张士诚幕僚。小说《三国演义》描写了君明臣良君臣相处的理想模式,塑造了诸葛亮这一承载古代中国知识分子梦想的典型艺术形象,表达了向往祖国统一、歌颂“忠义”英雄的主题,当与罗贯中政治情怀及曾为张士诚幕僚的经历有关。前面已说过,《三国演义》成书以前,已经有类似《三国演义》的通俗文艺在普通大众中流传,这些文艺传播三国故事,也在普通大众中有一定影响力,却最终没有促成三国文化品牌形成。原因就在于它们的创作者多为民间艺人,或没有罗贯中那样的文学素养,或没有罗贯中那样的人生经历。三国时期及关键历史人物体现出的价值观虽说是内化为小说思想价值的基石,但没有罗贯中广阔的历史视角和政治情怀就很难加以精准提炼和无限扩大以上升到精神生活层面,所创作产生的艺术品也就不能达到经典层面,从而打动人心,升华为影响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的文化品牌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国文化得以形成品牌,凭借罗贯中的个人素养创作出经典作品小说《三国演义》是重要的一环。

二、三国文化品牌形成的理论规律

追溯三国文化品牌形成的历史缘由可以获得一个文化品牌形成的理论规律:一是具有容易传播的特质,内容不简不繁;二是在群众中已具有一定影响力;三是具有契合普通大众思想和性格的精神内核;四是依靠实力强劲的创作人员提炼和扩大文化固有精神内核以上升到精神生活层面,再借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创作出影响力广泛、大众认可度高的经典艺术品,从而全面带动文化品牌的宣传和普及。

三、对成都市文化品牌建设的启示

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色。目前成都市着力打造水文化、金沙文化、熊猫文化三大文化品牌。水文化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核心,《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了李冰修建该水利工程情况,“周灭后,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20]从上述记载可知,自李冰修建了都江堰后,该工程积极发挥防洪灌溉作用,成都平原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2000年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放水节始于远古时期的“祀水”仪式,自1990年,都江堰市政府决定恢复清明节模拟放水活动以来,已连续举办多届,2006年该放水活动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沙文化其实就是神秘的古蜀文化,以金沙遗址为核心。2001年金沙遗址在成都市青羊区苏坡乡金沙村被发现,将成都市城市史提前到3 000年前。遗址共清理出文物千余件,绝大部分时代都在商晚期至西周早期。2005年,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被公布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2006年金沙遗址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在金沙遗址原址上建成的金沙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近年来,金沙遗址博物馆通过举办金沙太阳节、开发旅游产品提高金沙文化知名度,目前共研发和生产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印刷品、音像制品等达1000余种。《金沙》音乐剧是中国首部原创音乐剧,故事内容以古蜀公主“金”与考古学家“沙”缠绵3 000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也在剧中出现,是宣传和普及金沙文化的有效方式。熊猫文化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核心。熊猫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是中国特有动物种类,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13个全球优先保护的旗舰物种(类)之一。所谓旗舰物种,是指这类物种的存亡可能对保持生态过程或食物链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无严重的影响,但其魅力(外貌或其他特征)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关注。它是中国国宝和世界自然基金形象大使,其憨态可掬的形象被全世界人们所喜爱,曾多次作为友好使者赠与他国。熊猫文化跨越了东西文化差异,是成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成都最有效文化之一。2008年,由美国制作的动画片《功夫熊猫》在中国上映。前面我们通过梳理三国文化品牌形成的历史缘由,发现一个文化品牌形成的理论规律,现将理论规律和成都市着力打造的三大文化品牌情况进行对比,找出推动这三大文化品牌最终形成的对策(见表1,第64页)。通过表1可以发现,成都市目前着力打造的三大文化品牌距离最终形成,都还有一些关键要素需要补充和完善,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推动文化品牌的形成。(一)深入研究文化精神内涵,奠定文化品牌最终形成的坚实基础成都市目前着力打造的三大文化品牌,除都江堰水文化精神内涵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价值观念比较明确外,其他两种文化———金沙文化和熊猫文化的精神内涵相对不明确,并且金沙文化精神内涵尚处于挖掘阶段,至于熊猫文化的内涵,则需要明确其承载的成都城市性格和思想价值的具体内容。由于文化固有的精神内涵对文化品牌形成有核心作用,因此,加大和加快对水文化、金沙文化、熊猫文化精神内涵的学术研究,并尽快达成共识,有助于找到宣传和普及上述三种文化强有力的立足点,奠定文化品牌最终形成的坚实基础。(二)注重多途径宣传文化,提高文化传播深度和广度文化品牌最终形成,有赖于文化的宣传和普及,要注重多途径宣传水文化、金沙文化、熊猫文化。一是挖掘和赋予文化故事。三国文化之所以容易传播,在于它不仅有故事,且故事内容不简不繁。挖掘甚或赋予水文化、金沙文化、熊猫文化故事,改变以往单靠实物抽象传播方式,满足普通大众接受需求,为文化传播注入形象内容。二是充分借助传统和新媒体。多种艺术形式对三国文化品牌最终形成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增加水文化、金沙文化、熊猫文化传播方式,充分运用传统和新媒体,宣传和普及三种文化。三是延伸文化产业链。在已有旅游产品和节会活动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水文化、金沙文化、熊猫文化相关旅游产品,策划相关节会活动,扩大普通大众参与度和购买力。(三)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创作反映文化内涵经典艺术作品三国文化品牌最终形成,离不开《三国演义》这部经典艺术作品问世,可以说罗贯中创作出的《三国演义》是三国文化品牌形成最重要的推动力。成都市目前着力打造的三大文化都没有反映其内涵的经典艺术作品,当然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反映文化内涵的经典艺术作品,不一定非要是小说这种艺术形式,也可以是电影、电视、动画片等其他艺术形式。但无论选择哪种,它必须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此基础上,根据达成共识的文化内涵,聘请相关的创作者,创作出反映文化内涵,大众认可度高的经典艺术作品,以全面深入推动文化品牌形成。

作者:符丽平 肖又尺 单位: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参考文献:

[1]沈伯俊.“三国文化”概念初探.原载《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3期,后收入其专著《三国演义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2][14][15][16][17][18][19]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