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部审计基础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内部审计 企业制度 企业文化和谐增值
一、引言
IIA内部审计准则委员会的内部审计定义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作用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率。它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这个定义明确了内部审计在增加企业价值过程中应起的作用,并提出了内部审计增加企业价值的途径与方式,为内部审计自身发展作出了有效的定位。然而,增值型内部审计在推广其功能的过程中,可能会威胁到自身独立性,并且与企业内外各利益相关者产生利益冲突。之前学者有关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增值”功能方面,但是如何解决增值所带来的冲突,鲜有涉及,但这是增值型内部审计发展必然要面临的问题,构建“和谐+增值”的内部审计模式是一种可能的途径。内部审计置身于企业环境当中,除了企业内外各利益相关者,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环境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将结合环境决定论和资源基础理论,从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环境对内部审计的影响方面着眼,分析三者之间的两两关系,以及内部审计与企业内外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制度与文化的规范与影响下的行为选择,化解各方冲突,并构建内部审计、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三者共同增加企业价值的和谐稳定三角结构,形成有效的企业价值增值路径,从而为内部审计自身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思路。
二、构建和谐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 一 )构建和谐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在发挥其增值功能受到多方面制衡,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自身独立性要求、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国内外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一些实证分析,Wilson and Wood(1985)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对其提供增值服务等问题的看法,被调查对象中,62.3%表示内部审计的多重身份给工作带来了困难;71%认为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从事公司管理类咨询工作,但也有16.9%的人认为咨询削弱了独立性,14.3%认为咨询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效率。Zanzig(1998)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被审计人员往往会认为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影响其独立性评价。Rittenberg(1999)、Flesher和Zanzig(2000)等学者经研究都认为内审人员应当且能够在咨询和提供独立性评价方面取得适当的平衡。随着管理者支持的加强,内审的咨询作用将得到更好地发挥,这一趋势正逐渐明显。内部审计发挥其增值功能,扩大其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独立性的制约。内部审计增值目标与职能扩展要求独立性相对弱化,而弱化的独立性又会限制内部审计职能的扩展和增值目标的实现(孙丹,2003)。另外对于企业来讲,追求企业价值的过程就是利益相关者之间互相博弈的过程。除了内部审计之外,投资者、经营者、雇员、供货商、承销商、客户以及社会各相关组织团体或个人都是企业这个庞大组织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与内部审计之间存在着心理、工作关系、利益以及认知上的冲突,不同的利益主体根据自身所处位置、环境以及掌握信息的不同而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内部审计发挥增值作用必然受到这些企业内外各利益相关者的牵制。处于信息劣势的客户需要内部审计提供确认服务,而处于信息优势的客户则更希望内部审计提供咨询服务(崔璐璐,2007)。只有明确各利益主体的需求,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恰当的服务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内部审计在推行其价值增值功能的过程中面临着上述问题,使得企业构建和谐内部审计十分必要。
( 二 )内部审计“增值+和谐”的途径 国内外有关内部审计增值的选择途径研究,大多集中于内部审计在评价并改进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以及内部审计管理机制等方面(王光远,2003),内部审计应当为企业内外利益相关者提供优秀的内部审计产品和服务,强调内部审计的确认与咨询功能并重,对如何协调确认与咨询功能之间的矛盾做出了研究(黄秋菊,2007)。一些学者认为,恰当的内部审计应当优化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每一个链节,并降低链节间的协调成本。价值链上的内部审计对各项作业的质量和它们之间的协调进行评价,并通过控制、评价使得各项活动趋于优化(廖桂花,2007),从而为企业增加价值。内部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能够积累许多有关企业的全面知识,对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非常熟悉,使得他们还可以在企业供应链的多个环节发挥作用(张涛,2008)。这些研究尽管提出了内部审计在增值途径选择方面的具体方式,但是鲜少考虑到内部审计在拓展自身的增值功能时,可能带来企业各利益相关方的冲,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发展可能与企业的要求相悖。作为企业组织结构与企业治理结构的一部分,内部审计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必然受到企业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而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发挥如果与企业资源和环境不适应,必然给企业带来过多的冲突,那么其增值功能必定受到削弱。只有内部审计与企业资源及企业环境的良性互动,才能够给企业带来较强的竞争优势,从而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在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理论主要是以迈克尔波特(1980)的竞争优势理论为代表的环境决定论与沃纳菲尔特(1984)的资源基础理论(RBT)。上世纪60-80年代,人们始终认为外部环境是公司获取成功战略的主要决定因素,公司只有在实施了适用于宏观及行业和竞争环境的战略后才能获得超额利润。企业环境有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微观环境,环境决定论强调企业外部环境的重要性。然而外部宏观环境往往是不可控的,企业只能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措施才能获得价值,而内部微观环境则大多属于企业可控范围内。企业要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尽量地平衡内部环境的各个方面,内部审计属于企业内部环境的一部分,必然也要与内部环境的其他各个方面保持适应。COSO内部控制五要素中对于环境的相关说明比较具有代表性: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具体包括企业的董事会,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管理哲学与经营观念,企业文化,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信息沟通体系等。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和谐发展必须要与企业在上述各方面的特点相适应。“资源基础理论”则认为,取胜的关键力量不是来自于有吸引力的市场领域,而是公司卓越的、专有的、难以仿效的、可持续提高的战略资源与核心竞争力。21世纪的外部环境要素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也越来越难以准确预测,企业的战略要随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即使改变的行为也是难上加难,惟有企业利用其独特的资源和特有的核心能力来形成竞争优势,制造竞争对手无法模仿或超越的障碍,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企业资源包括有形资源(财务资源、实体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等)和无形资源(技术资源、声誉资源等),内部审计可以提供有形的人力资源,也可以帮助形成无形的企业声誉;企业卓越的内部审计还可以属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三、内部审计、企业文化、企业制度架构解析
( 一 )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形成于企业内部的一种群体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缩影。最早提出企业文化概念的是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他在1981年4月出版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写到:“一个公司的文化由其传统和风气所构成。此外,文化还包含一个公司的价值观,如进取性、守势、灵活性――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动模式的价值观。”荷兰组织行为学家霍夫斯泰德(Greet Hofstede)认为组织文化由四个部分所构成:从表面到深层依次为符号系统、推崇的英雄形象、礼仪和价值观。占德干、张炳林(1996)运用香港中文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Kwokleung和Harty Triandis所设计的《中国价值倾向调查表》,对大个不同类型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了实证分析,将霍夫斯泰德所构建的企业文化理论沿用到中国企业当中,认为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是工作价值观、儒家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实践的综合。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文化所下的定义,多是以企业价值观体系为基础,强调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以企业职工的群体意识为体现和反映,同时与企业的经营哲学,管理行为相联系。关于企业制度,学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放之四海皆准的定义。在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有将企业制度定义为企业的产权制度、财务会计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统称;有的认为企业制度是指从事生产经营或流通的经济单位所藉以运行的一整套组织管理制度体系;还有学者认为企业制度象征着企业筹资设立和经营管理的组织形式,包括企业的法律地位、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等,是企业中各种经济关系的集中体现;另外有学者将企业制度简单定义为企业组织行动规范模式,这些规范模式体现了企业组织在社会系统中所承诺的制度化的社会角色及其社会功能,为企业组织内部各种构成要素之间的角色互动与功能整合提供了一种共享的行为规则,等等。在以上学者定义的基础上,可以将企业制度的内涵划分为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企业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以及基于理论的企业管理制度。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在现代生产关系的基础上,适应市场经济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各种规定、规则和行动规程的统称。在威廉大内看来,文化可以部分地代替命令和对工人进行严密监督的专门方法,从而既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能发展工作中的支持关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Ronald Coase)认为,企业文化自然地隐含在企业主所具有的对资源配置的指导职能之中,降低或提高管理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交易费用,决定企业的生产效率。而诺思在强调文化的重要性的同时,甚至认为企业文化是减少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它的经济性质主要表现在个人与其环境达成协议的一种节省交易费用和信息费用的工具。用制度规范来监督雇员的行为必然提高成本,而企业文化能够在团队中形成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在企业与雇员的搏弈中简化决策过程,最终减少对抗性选择时所耗费的时间和成本。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体系中并非是作为企业制度辅助调节作用而存在的要素,它与企业制度始终并行不悖、共同发挥其经济功能。企业制度强调了企业管理工作的理性化、程序化与标准化,一味的强调制度会使得企业管理重物质、轻精神。制度如果没有变成一种文化,其制度成本就高;反之,则制度成本下降。制度再周全也不可能凡事都规定到,但文化时时处处都能对人们的行为起约束作用。制度永远不可能代替文化的作用,但是文化管理也替代不了制度管理的强制性作用。企业文化应以其“柔”克企业制度之“刚”,将企业的软约束和硬约束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 二 )企业文化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员工群体意识、价值观、行为以及企业经营哲学的集中体现,在企业的组织体系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先进的企业文化能够引导企业在正确的经营思想、价值观与道德观的指引下,以优秀的产品、服务、经营理念取得竞争优势,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协调企业各级、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企业内部产生坚固的凝聚力,为内部审计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内部审计在这种文化的引导、激励与协调下,能够避免其发挥其增值功能可能带来的与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而“和谐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创新其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手段、审计方式的过程中,也能够较好地协调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需求-服务关系。另外,从内部审计自身的发展来说,企业文化所强调的价值观、经营理念是为了追求卓越,这种文化的熏陶使得内部审计部门要求自身也追求卓越,从而更好地为企业追求卓越做贡献,增加企业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和谐发展,在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也功不可没。内部审计可以有效地监督企业文化的发展,是维护企业文化的一道强有力的防线。内部审计人员正直、诚实、客观的性格能够取得公司的高度信任,道德操守得到公认,从而为企业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内部审计还有助于推广企业愿景、战略目标、核心价值观、人才观、市场观等企业文化,未来可能对企业战略规划、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干部、员工进行审计与内控相关的培训来宣扬企业的审计文化与技术,对新员工、公司新聘任干部进行“纪律守则”课程培训和管理政策的宣讲与座谈,这些教育活动有助于其他部门了解企业的管理控制理念和内部审计的工作,并在今后审计工作中大力支持其顺利开展。同时,经常性审计文化教育活动也能够为审计部门的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获得自身胜任能力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审计人员的自我实现,这是追求“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最高标准。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其职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成本,改善企业流程的效率和服务的质量;这种内部审计的综合职能,日益需要企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二者殊途同归,为现代企业的价值增加提供强有力的监督保障和精神支柱。
( 三 )企业制度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一样,都是企业环境中的主要元素,企业文化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以及实施控制的自觉性,而企业制度则对员工的控制行为具有强制性作用,同时作用于内部审计等监督部门自身。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与战略目标的实现。尽管不同规模的企业对内部审计要求不同,但是规模越大、管理体制越复杂的企业,就越需要健全的制度和完备的内部审计,健全的企业制度是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在企业制度中基于理论的企业管理制度下,企业所有者控制结构不同的企业,内部审计的实质和形式也不同;而在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企业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下,不同的组织,委托人和人追求的目标很可能不同甚至相悖,这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的复杂程度提高而且侧重点多变。另外一方面,企业制度对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界定与规范,为内部审计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依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内部审计开展工作时与其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为内部审计的和谐增值提供支撑,二者共同为增加企业价值做出贡献;同时,审计培训制度与培训计划为审计人员提供了胜任能力保证。这些都在制度上保证了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从而可以保证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和独立性以及审计质量。内部审计的一个主要职能就是对受托经济责任起着监督和评价的作用,可以强化以权责分明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内部审计政策及制度是企业制度体系的一部分,所以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也是完善企业制度的过程。同时,内部审计在发挥其咨询功能时,与其他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充分了解其他部门的运作,可以主导建立起一系列企业级制度、政策程序以及与审计相关的执行程序标准等,为企业制度的完善与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内部审计除了在企业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起着强化制度的作用,还能够为制度遵循程度保驾护航;另外,内部审计往往通过提供的制度改进意见和监督威慑机制,促使其他部门更加自觉的遵循企业的规章制度,并更加积极地推进部门政策的有效实施,这是一种自我改进。内部审计在其他部门积极追求自我改进的过程中,无形当中推进了企业制度的贯彻实施,减少了企业制度的执行成本,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增值。以上这些均表明,推广“和谐增值型”内部审计与完善企业制度在增加企业价值方面是并行不悖的。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内部审计三者和谐发展,形成和谐稳定的三角架构,其促使企业增加价值的路径如(图1)所示。
四、结语
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作为企业内部环境的一部分,卓越的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都可以帮助企业形成其核心能力,甚至成为核心能力的一部分,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增加企业价值。这就使得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与内部审计在为企业增加价值的过程中是殊途同归的。而内部审计如果要发挥“和谐增值”的功能,必然要与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形成和谐的统一,顺应企业文化、制度,并有效的改造企业文化与制度。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环境的软约束以及健全规范的企业制度环境的硬约束,能够更加有力的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以及审计质量,为内部审计在增加企业价值的过程中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内部审计自身“谨慎性、客观性、独立性”的要求能够使得其他部门重视内部审计的权威,促使其自觉地遵循企业制度,依赖企业文化,并强化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建设;同时,内部审计的优质服务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内部审计、企业内外利益相关者在卓越的企业文化与制度环境下利益趋于一致,为企业赢得和谐增值与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审计主体行为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研究:基于案例分析和计算实验方法”(项目编号:70971066)和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CPA主体行为的计算实验方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光远、刘秋明:《公司治理下的内部控制与审计――英国的经验与启示》,《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年第2期。
[2]威廉•大内:《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审计职能;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一、内部审计基础理论概述
内部审计是在一个单位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所进行的独立评价,它由独立于被审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来完成,是为了检查单位内部各项既定的政策、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企业的目标是否达到[1]。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的职能要求内部审计机构不能承担任何具体的管理责任。内部审计的职责之一是接受委托对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对企业整个管理系统的有效性、科学性进行评价。内部审计由于服务对象、审计内容的差异,使得其职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所不同。内审职能随着组织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前进而不断演变[2]。通过对内部审计职能定位演变过程的分析,可以挖掘其的本质,明确内审职能定位的依据,从而合理定位内部审计的职能。还包括传统的内部审计职能和现代的内部审计职能。
20世纪以来,国际经济蓬勃发展,科学技术发展迅速,面对强大的竞争压力,为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始终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就迫切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改善经营管理模式于是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完成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打破传统财务审计束缚,开展了内部管理审评、经营管理审计、经营活动审核等工作,是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开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科技、信息化得到了空前发展,企业发展迅速而且竞争激烈,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令世界震惊。
二、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存在的问题
在整个审计体系中,审计计划的制定是前提、也是基础。制定审计计划就是如何充分合理的分配利用企业的有限资源。通常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计划时需要走四步:第一步是评估企业的风险;第二步是整体考虑企业各层次和审计资源;第三步就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确定审计目标、制定审计计划;第四步就是根据企业环境的变化对审计计划中需要修改的内容进行调整。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审计组织机构的独立;二是内部审计人员履行职责是免受威胁。随着企业制度不断完善,虽然公司基本上脱离了政府的干预,但是仍有许多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会计部门、监督部门等部门领导,公司的最高领导不能直接支配内部审计机构,大大的削弱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多数内部审计机构缺乏企业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风险控制效果不明显。具体表现为:内部审计人员风险意识不足,对存在于审计过程中的风险问题不能全面的识别,自然也就不能合理评估企业的风险;审计方法不够科学,对企业做大风险的评估、重要性水平的确定都不达标;在审计过程中多使用习惯性思维,并没有严格遵照法律法规,首先考虑的永远是绩效,对基础工作并没有足够重视。还有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不强、内部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不系统、内部控制存在很多缺陷。在我国,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虽然有的企业己经建立了,但是并不能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3]。这都会阻碍先进的审计方法的普及。
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对策
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活动,并作为对该组织的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一种服务。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之一是通过风险评估,保证高级管理者和董事会知晓公司经营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以及时制定相应的程序对风险进行管理,防患于未然。因此,企业必须及时走出对内部审计认识的误区、设置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制定完善的审计计划,改进公司治理中企业内部审计的措施,根据公司治理对内部审计的要求及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应具有的作用,探讨了一系列改进公司治理中企业内部审计的措施:依据公司治理中企业内部审计目标、职能、对象的要求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树立公司治理中企业内部审计人性化服务理念。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受其组织体系和隶属关系的影响。其直接领导在企业的层次越高,审计独立性就越强,开展审计工作就越容易。将内部审计部门和企业的其他部门独立开,使内部审计人员与其审计项目做到实质上的独立,可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与真实。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为了提高企业审计队伍的专业水平,企业应该严格执行审计职业资格制度,保证审计人员的专业性,同时也要监督审计人员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审计人员定期开展培训学习,是他们与时俱进,与企业共同进步,在强调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对审计人员的道德进行考核,确保审计人员不会。
内部审计不只是可以监督企业,也可以帮助企业发展。审计人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审计对象全面的、科学的认识内部审计的性质及作用,在双方相互配合、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下更好地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完善内部控制,目前,我国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两部关于审计方面的法律,如果内部审计方面只有以上两部可以依靠的法律法规是很难完全解决内部审计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因此,我国可以通过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相关法律,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制定适合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通过完善的法律条文来束缚企业和审计人员,可以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日昱, 崔刚.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定位的思考[D].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7):2
[关键词]IIA内部审计 国际惯例 接轨战略
一、 内部审计发展历程和现代内部审计组织情况
纵观IIA内部审计准则框架及核心理念的演进历程,我们发现国际内部审计理论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是能在最新的IIA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得到完整的体现。因其集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之大成,同时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IIA所颁发的新标准往往也是最先为全球500强企业所采用,并为全球IIA成员组织所认同,内部审计起源和发展历程。内部审计源于企业管理者为了验证用以决策的(会计)信息而产生了对分离的内部确认职能的迫切需要。刚开始,内部审计作为内部经营职能主要集中在防止工资欺诈、现金和其他资产的损失,很快地,内部审计的范围扩展到对几乎所有财务事项的验证。1947年,IIA的《内部审计师责任说明书》里指出,尽管内部审计主要处理会计和财务事务,业务性质的事务也属于它的活动范围。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内部审计主要工作还是进行业务信息真实性和业务工作合规性审计,1993年IIA的《内部审计责任说明书》指出“内部审计的范围包括检查和评价组织内部控制系统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及履行职责的工作质量”,主要是对业务遵循法规、制度、程序和组织目标计划的情况以及各种信息数据的真实性进行合规性地审查。进入新世纪,IIA在《职业实务框架》(2002版)中对内部审计进行了新的定位:“内部审计是一种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营运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治理程序的效果,以帮助实现组织目标”。因此,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就是为组织治理提供三种确认和一种咨询,即:风险评估、控制确认和遵循性确认和提供咨询或经营导向的工作。
当我们以上述内部审计的定位来审视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时,可以发现当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与现代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存在很大距离。当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还主要局限于对业务工作遵循性的确认,尤其是对业务工作遵守各种法律规章、制度规程的合规性确认。对组织内部控制评估的探索也还是以业务合规性为主要评价内容,对领导干部进行的责任审计也没有落实工作效率、效果评价,至于风险管理的评价也还没有真正开展。总而言之,目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还仅仅是业务工作的检查工具。
二、人民银行内审工作与国际接轨的重点
1.以风险基础审计理论为指导,实行全面风险管理
审计模式经历了由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到风险导向审计的三个阶段。人民银行内审目前处于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过渡的阶段。风险导向审计以组织的目标和风险为焦点,以审计风险的分析、评价和控制为重点,以内部控制结构分析为起点,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效益性等特点。它利用审计风险矩阵图,来确定检查风险程度,根据检查风险大小,将可容忍的审计风险保持在低水平。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一是全项目管理。审计项目无论大小,无论是全面审计还是专项审计,都要以规避内部审计风险为前提。二是全过程管理。将风险基础理论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加强对事前、事中、事后审计风险控制。三是全员性管理。审计部门的领导和一般审计人员要做到风险共担,将风险控制责任分解、落实到人。
2.实行“风险分析报告”制度
风险分析报告制指基层央行应通过业务检查、内部审计、执法监察、工作汇报等途径收集其业务运行和管理活动的相关历史资料,根据风险的不同种类采取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其进行识别、分析,并向管理层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和建议。风险分析报告可分为定期风险分析报告和临时风险分析报告,前者是对基层央行的常规业务和管理活动开展的,后者则是对非常规性业务和管理活动及突发性事件开展的。
3.实行“风险处置预案”制度
基层央行应针对各类业务运行和管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根据其程度的高低、造成损失和影响的大小、需要处理时间上的缓急、就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恢复重建、调查评估、应急演练等制订风险处置预案,并结合基层央行工作的实际和业务的变化适时调整,从而提高基层央行防范、处置风险的能力。
4.充分发挥“大监督”机制功效
通过整合基层央行内审、纪检监察、事后监督等资源和力量,形成基层央行“大监督”机制,拓展内部控制的广度和深度。要实行监督信息共享,事后监督、内审、纪检监察等部门在实施检查监督活动中获取的一手信息资源或经分析评估形成的报告材料(应保密的除外),均可通过各种途径在各监督部门间共享,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监督劳动或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检查;要实行监督手段共享,主要是将内审、事后监督部门的“查”与纪检监察部门的“处”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监督活动的严肃性、有效性;要实行人力资源的共享,在各类内控监督活动中形成纪检、内审、事后监督等多个部门人力资源的调配机制,从而提高监督结果的专业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5.风险导向审计,开展组织风险管理
近年来,人民银行除一般的合规性审计外逐步开展内控评估工作,但是,人民银行进行的内部控制评估多数没有摆脱合规性审计的框架,也就是说对于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对组织面临的潜在风险的认定仅以人民银行的规章制度为准绳,得出审计结论的方法和审查的角度与合规性审计如出一辙。这其中除了旧有审计模式的惯性外,还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原有行政体系的封闭性,各分支行主要是对上级负责,完成上级部署的工作,只要遵循上级规章制度,即使对外管理、服务出现问题,也能够将内部规章做盾牌;二是原有业务模式相对固定,因此针对原定业务流程制定的各种制度能够全面地涵盖固有潜在风险。但是,近年来随着人民银行内外环境的变化,日益需要将内部控制建设和评估转变为以风险为导向。
三、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必要条件
重新进行职能定位不会仅因组织需求就能水到渠成般地自然完成,这一过程需要满足组织环境、知识结构、工作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约束条件:
1.领导层观念的转变和有力支持
虽然人民银行对内部审计职能转变有了强烈需求,但是这一过程却依赖于领导层的支持和推动。绩效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结论不再是以规章制度为唯一的判断依据,更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如果银行领导对内部审计的定位仍旧停留在查错纠弊的合规性审计阶段,就会认为缺乏规章制度明确支持的审计结论缺乏客观性,得不到领导层的认可,所引发的质疑和反对将阻断内部审计职能定位的转型之路。反之,当银行领导认可了内部审计作为新时期人民银行变革转型中的有效管理工具这一地位,领导层就会主动要求内审部门担负起为组织全面风险管理进行评估、规划和建议的职责,也会主动要求内部审计就领导层决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信息进行独立、客观地确认。此时,决策层希望得到内审部门提出自主独立的专业判断,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职能转变得到领导层的有力支持。
2.对独立性、客观性更审慎的把握
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向现代审计模式转变的重要切入点是由合规性审计为主向全面融入组织管理的绩效和风险管理审计转变,这一转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客观性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担忧既来源于新型审计活动自身,也来源于行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理解和赋予的任务。在新审计类型方面,绩效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不再通过将实际情况与规章制度对比来得出审计结论,而是通过独立、客观地专业判断来评价和改进组织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适当性和效果,于是,在向领导层报告和建议的过程中,前者主要围绕着改正违规问题提出建议,最多是提示如何做才合规,而绩效和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建议可能会就提高工作绩效和有效控制风险提出管理建议或者工作措施,这些可能会涉及对组织治理行为的具体指导,进而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同时行领导在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工作专业性判断的同时,往往会对内审部门产生更多的期望,赋予更多的任务。
参考文献:
立足于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化和精益化的内部审计工作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等领域拓展,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1],需要不断完善与发展。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手段[2]。内部审计应当以过程的实时性审计作为突破口,将事前审计与事中审计作为常规审计形式,适当融人绩效评价与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 [3]。本文结合烟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关注内部审计职能的价值创造层次,体现内部审计存在的价值基础,促进企业治理,研究和探讨提升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的着眼点。
一、增殖型内部审计的特征分析
近年来,作为烟草企业内部监管格局的关键环节,内部审计工作已经成为审计工作的工作重心。随着企业组织经营环境不断变化,审计理念不断更新,烟草企业如何高效开展内部审计,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新要求,促进内部审计质量精益化,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的本质及其独立性分析
内部审计本质上是受托责任系统中的控制机制。作为一种内部治理机制,风险监控和控制确认是内部审计基本治理活动,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程度决定其有效性。要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其重点是要使内部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保持独立性,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确保内部审计活动的正常开展。建立适当的内部审计报告关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4]。
(二)增殖型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基于内部控制评价,内部审计的最低目标是内部审计的有效性,高层次目标则是通过增值服务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在企业风险管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内部审计无效是PCAOB “存在重大缺陷和事实上的重要缺陷的标志”之一。因此,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不仅需要关注其独立性程度,而且需要关注其职责和任务是否符合企业的需要。要保证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审计计划必须对企业层面的风险评估结果给予响应,以使企业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风险[5]。
(三)内部审计的自然延伸――价值增值实现
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功能是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高层次水平的内部审计,为实现IIA所追求的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提供了最佳的整合路径。
有研究表明,内部审计增加价值,其工作框架应围绕增值这一宗旨和核心,以此为基础构建多维立体的增加价值框架,从而形成“增加价值宗旨―了解审计环境―制定审计目标―确定审计对象―确定工作性质―制定途径流程―配备审计资源―实现目标―实现增加价值”[6]的内在逻辑链条。将审计资源、审计目标、审计内外环境纳入价值增值框架体系,促进单一维度增加价值框架向多维立体增加价值框架的质变的实现。
二、烟草企业增殖型内部审计问题现状特征分析
(一)增殖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需进一步提升
目前, 烟草企业虽然设立了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但由于其地位定位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平行,从而使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程度受到影响,影响了内部审计质量工作效能,而这种平行状态也降低了监督职能,影响内部审计意见的独立性、公正性。
(二)增殖型内部审计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扩展内部审计职能
创新审计监督模式,理顺审计管理体制,有效整合审计资源,整合类似职能的部门形成审计合力,是促进审计工作质量整体水平提升的重要保证。增值型内部审计强调“参与式”的审计策略。当前,内部审计的外延不断拓展,涉及理念、内容、目标和职能等方面,而在烟草行业内部,审计职能尚未同步调整和完善,审计方式、审计内容、审计环节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并制定相应措施,由原先注重审核监督会计账簿、原始凭证、财务报表等,转向内审范围的拓展,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经营绩效、提升管理水平等纳入其范围;由事后审计,转向经济业务事前的咨询确认、事中的实时监督。
(三)增殖型内部审计需要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素质跟理论基础
增殖型内部审计要求审计人员须具有充分的、扎实的财务专业基础知识,以评估财务控制的充分有效性;需要能够识别、评估和分析风险的审计人员。从当前情况分析,烟草企业内审人员的财务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较为丰富,但由于其专业的局限性,对企业经营活动和控制活动的宏观视角缺乏足够认识,其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需要培养知识结构相对全面,综合分析能力强并且精通企业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思路对策及措施
1.理论知识薄弱
在工作时间较长的审计员中思想较为保守,理论基地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随着工作时长也有所下降,经常用老眼光看新问题,思考问题往往是以惯性,调查问题的局限性增大。随着工作的老经验习惯,不爱学习新知识,没有现代审计意识,不能很好地从操作的高度,管理,机制,制度和法律审核工作中的新问题,评估遇到的微观问题,也不能用联系的,发展,宏观的角度和观点来评价客观经济问题。这就不能总是保证具有参考价值,有启发性的审核信息提供给决策者。
2.专业的技术不精
内部审计部门是不可或缺的业务监管的利剑,也为管理服务特殊部门。审计工作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综合素质外,还必须有强大的商业知识和技能。虽然审计是会计的二级学科,但在某种程度上要强于会计。目前,大多数的审计的会计岗位的重新定位,造成了技术单一审计队伍内部审计人员,业务不全面的问题。因此,无效的审计质量不高,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处理,处罚力度不够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广度和深度。
3.继续教育和培训内部审计人员至关重要
形势的发展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是复合型人才,不仅知道如何分析和判定会计数据,而且还必须懂得使用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具有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能力。现代社会的经济竞争,使各种风险蜂拥而至,必须正视它,并理清头绪,有选择地加强业务学习。一方面,审计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在另一方面,人才竞争机制,选拔优秀人才到国外学习现代绩效管理审计技术,将国外技术和经验融入到我国内部审计的实践应用中。
三、提升增殖型内部审计质量的探索
加强内部审计管理工作,需要针对工作实践中内部审计质量存在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实做好“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
(一)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应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为工作重心
烟草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涉及范围较广,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内审机构设置、完善审计委派制、拓展审计职能、优化审计人力资源等方面着手,加强管理,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1.进一步完善企业内审机构体系设置,确保烟草企业有效开展内部审计
一是要设置内部审计委员会,审定、核批和持续关注内审意见、后续整改情况等。二是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与审计工作职责相适应的审计人员,保持相对稳定。三是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机构设置中的地位,对企业最高管理层直接负责,以保障其对被监管对象的职权发挥。
2.进一步推广审计委派制
目前,审计委派制在烟草企业部分单位开始试行,省级公司审计机构在市级公司设立审计派驻办,省局(公司)对市局(公司)实行“双重领导、垂直管理、监督驻地、参审异地”的审计委派体制。要在烟草企业更好的推广审计委派制,一要从制度上进行规范和完善,明确其工作职责。二是对审计派驻机构加强垂直管理,上级主管机构直接任免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负责对审计派驻机构进行业务考核,派驻办的管理以上级审计派出机构的管理为主。三是要建立打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晋升通道,有条件的可以设审计师岗位,目前审计人员职位偏低,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四是实行片区制派驻(机构高套),以加强审计独立性,建立适应烟草企业发展的审计监督模式。
3.拓展内部审计增殖职能的思路
首先,转变审计职能,转向咨询服务和增值服务方面,而不是单纯的监督监管。审计职能能够对企业项目投资、重大经营活动等提供科学依据。其次是审计内容的转变,由原先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转向内审范围的拓展,构建多维立体的增值框架,绩效、财务收支、内部控制并重, 内部审计范围延伸至经济决策执行情况、 “四个严禁”、“五条纪律”的遵守情况等。再次,转变审计方式,转变为全过程审计,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切实推进内部审计工作上水平。
4.优化内审人员结构,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人才
首先,把好准入关,完善内审队伍从业资格和准入制度。其次,更新内审人员队伍知识结构,适应新会计制度的变化和要求,保证专业技能的可持续发展。再次,坚持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相结合,系统内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原则,加大培训力度。最后,充分认识以审带训的重要性,加强实践操作,在审计实践过程中,培养内审人员的分析与归纳水平和能力,实现审计项目的最优化。
(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切实做到“三个基本点”
从系统性的工作体系着眼,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效果应落实到具体的审计项目和审计环节,着力建立相关制度,完善审计程序,促进审计问题整改,切实加强内部审计质量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内审监督、服务、增值职能作用,促使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得到长足发展。
1.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完善制度建设。一是提高认识,领导层和组织内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二是结合自身经营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和工作流程,使内部审计工作科学化、精益化、规范化、制度化。三是烟草企业也要不断拓宽审计工作范围,进一步拓展内部审计的范围,在可能情况下,抓好问题特征源头,涵盖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项工作的关键价值点,从而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2.加强审计全过程质量控制,实现审计全覆盖
根据具体审计项目,自觉树立按政策办事、按制度办事、按标准办事的理念,将经营管理各项工作都纳入内部审计之中。在对具体项目审计过程中,形成内部审计质量的闭环控制,即:制定审计计划成立项目组制定审计方案按程序进行审计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后续审计保证落实企业管理水平提升[7]。
3.审计项目与审计整改有机结合,提高审计整改效果
一是把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全面审计、同级审计、专项审计与审计问题整改与结合起来,发现企业管理及经营方面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落实,实现整改问题和增加效益相统一。二是把后续跟踪审计作为促进问题整改、提高整改效果的重要措施。三是探索建立审计整改问责机制,对审计整改问责的情形、方式、结果利用等予以深入探讨,努力实现最大限度杜绝“前整后犯,边整边犯,屡查屡犯”的现象。
摘 要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是促进企业财务管理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对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实施进行探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本文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又据此分别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希望对各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内部控制 财务管理 现存问题 对策建议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是确保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而一个企业要想顺利的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实现其预期的财务管理目标,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在于财务的内部控制。特别是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环境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在开展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意识到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不重视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不但会因为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力影响企业会计业务和会计记录的真实性,长此以往,甚至还会导致经营状况恶化、企业竞争力降低等一系列的问题。由此可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是促进企业财务管理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对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实施进行探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鉴于此,本文就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对企业,尤其是未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企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建设现存的问题
概括而言,现阶段我国企事业单位,尤其是未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在财务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内控意识不强,对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具有科学的内控意识,是确保单位开展财务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的前提条件。但是,由于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多关于发展中新问题的政策和制度不断出台,部分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尤其是基层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没有及时快速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新变化,以至于对于内控管理工作的开展缺乏科学合理的认识,存在内控意识不强的问题。例如:部分单位仍然简单的将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甚至仅仅将财务部门当作收钱和付款的机构,财务人员无权参与单位的重要决策和业务管理活动,以至于使得财务监督和控制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成效。
(二)资产管理混乱,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资产管理混乱,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也是现阶段很多企事业单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例如:部分基层企业化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迄今为止,还没有按照规定建立起定期财产盘点制度,以至于财产管理混乱、保管责任不明等问题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单位的资产安全性和完整性,因此,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是现阶段很多单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内部审计力度不够,缺乏有力的内部控制监督
部分企事业单位仍然存在“重人情、轻规定”的现象,不但缺乏对审计独立监督、公正职能的重视与关注,内部控制的监督也没有得以切实有效的贯彻落实,以至于单位的审计工作不够规范化和经常化,在个别单位甚至形同虚设,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有效性和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企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的建议
针对上文所分析的,现阶段我国企业,尤其是未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在财务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了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内控意识,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要解决内控意识不强,对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应针对各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尤其是企业化管理的基层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和相关领导积极的开展关于内控知识方面的宣传和培训,让他们在充分了解和掌握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展情况和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科学认识构建和实施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提高内控意识,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开展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设施工作,以确保单位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二)重视制度建设,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重视单位的制度建设,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注意细化和规范单位财务部门的岗位责任制度、货币资金管理制度,确保财务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二是,要注意在单位财务机构内部建立必要的内部牵制制度、会计回避制度,以实现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的相互监督与相互制约;三是,要注意建立健全单位资产管理的全程控制制度。在建立健全单位资产管理的全程控制制度时,一方面要注意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资产采购制度,并切实贯彻落实资产的事先审批制度,严格执行采购手续和入库、领用、报废手续及凭证传递制度;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制定和完善单位资产的处置管理制度,通过资产处置管理制度来明确资产处置的程序和权限。
(三)强化内部审计,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一是,要注意建立健全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确保单位财务和资产安全运行的基本前提,因此,在开展单位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时,一定要注意建立健全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并注意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二是,要注意提高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不但要注意通过事前审计与事中审计、事后审计相结合来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同时还要注意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应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以确保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杜绝其再次出现的可能性;三是,要注意加强单位内部审计的队伍建设,通过定期组织学习与培训、定期开展审计理论和实务研讨、及时交流和沟通工作中的经验体会、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等等来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审计队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监督保障
一、审计概述
1.1审计的发展史
中国的审计监督制度由来已久,我国国家审计产生于西周时代,其主要标志是“宰夫”一职的出现。秦汉时期是审计与会计由合一而渐次分离,审计走向独立的阶段,此阶段也成为我国审计立法的开端。
1.2审计的分类
在我国,按照不同的审计主体所实施的的标准,将我国审计分为以下几类:审计可分为国家审计、部门和单位审计及社会审计。
1.2.1国家审计,一般是指国家组织和实施的审计,主管国家大的审计工作,依法行使的某些审计监督工作,本审计属于外部审计。在企业内部,内部审计的目的是查错防弊,改善经营,将提高管理素质和经济效益做基础,是审计行业必不可少的职位。
1.2.2社会审计,它是指社会的会计师事务所成立的相应机构。由于其主要承办海外等大型企业的财务审计和管理咨询业务,故社会审计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审计形式。但从审计主体与被审计单位的隶属关系来看,审计部门又可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财政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
1.2.3内部审计,就是是企业或单位实施的内部监督,依法检查会计账目及其相关资产,监督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活动。只有依法实行内部审计制度,不断地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我国的经济才会有所发展,使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外部审计,是指独立于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外的国家审计机构所进行的审计,以及独立执行业务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进行的审计。
二、审计存在的弊端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健全的内部审计质量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审计质量是促进审计成果,运用的关键。随着当今经济的全球化,处在改革和发展中的农村信用社不仅面临内部风险,还有来自外部的各种风险,当今企业的审计部门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由于审计线索的不确定性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在手工记账的情况下,企业发生的各项业务都记录在会计档案中,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核定这些审计线索达到审计目的。但是若在网络经济下处理审计线索,由于网络的信息量过大、数据过多,在处理审计数据过程中,一旦审计人员对原始审计数据做出更改或删除,这对于数据的完整性造成很大的破坏,同时也会给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很大的弊端。
2.2投资者盲目的决策造成的风险,有些企业负责人尤其是个人独资企业,往往都是一个法人,一般都是个人说了算,在进行业务往来时,并没有慎重考虑,最后,在投资失误后造成了资本难以挽回。
2.3由于审计部门职位分配的的不恰当性导致审计风险。在当今审计工作下,尤其在网络经济下,若对于数据维护、系统管理和数据输入、数据核对确认等岗位不作适当的分离,即身兼多职的情况一旦发生,帐套主管和系统管理员、以及数据处理员的人员一旦一人兼任,分工不明确,有些人就会利用计算机网络上的弱点造成数据的篡改及泄露,假账一旦做成,将造成一定的风险,虚报利润,做假账,最终造成审计数据的丢失,失真,往往导致严重的企业财务风险。
2.4由于我国众多小规模企业的建立,经纪业务性质的不同,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较低,许多人员的财务、会计、企业管理、统计、计算机、概率、线性规划、审计、工程、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够成熟。导致会计、审计和管理知识的专业人员较少,最终造成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影响审计监督的作用。
三、审计工作中质量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在当今的经济社会,只有不断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实行严格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尽可能减少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由于企业面临的风险来自的方向不同,既有来自大环境的风险,也有来自企业内部的风险,前者虽然不可以避免,但后者是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进行防范。为了全面使审计质量的提升,当面临审计工作中的不足时,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确保财务的真实性。
3.1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重点加强审计准则和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只有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业准则的要求,建立健全的审计控制制度,才能减少营私舞弊的现象,审计风险才会有所控制,审计人员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严格遵守行业准则,才能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3.2在审计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加强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断的进行培训和管理,只有把审计质量问题的有关措施落到实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使审计人员最终拥有会计、审计、经济基础理论,并与网络审计体系相结合的技能,打造一支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审计专业队伍。
3.3作为社会经济运行的监督保障系统的审计,它不仅仅是通过对有关部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还要利用其真实性进行职能方面的评定。只有不断的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突出审计工作的重点,把审计的风险降到最小化,才能建立良好的审计运行体系;只有不断地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才能为控制审计风险做出保证。
3.4只有不断地加强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将传统模式和习惯模式打破,打造交流平台,建立沟通渠道,经常与其他组织或部门沟通,有目的组织内部审计工作。用好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以此来挖掘审计深度,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审计工作的水平。
四、结束语
在审计工作中只有不断加强对重要资金、重点部门、关键领域的审计监督,准确掌握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才能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促使该稳的稳住、该进的上去,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者单位: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彤;浅谈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J];财会通讯;2009年16期
[2]洪玮瑛;新形势下金融企业审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5期
关键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企业管理
引言
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当下,企业要想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脱颖而出,不仅要重视企业经营,还需要关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工作中要开展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财务管理措施,帮助巩固其内部控制体系,让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时,要尽可能地基于企业现阶段发展的各方面因素进行考虑,结合企业财务管理让企业能够更加科学高速的发展。
一、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
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内部控制不但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同时也是企业将资源进行更加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控制活动是企业以风险应对策略为准则,实施控制应对措施,尽可能控制风险,这是开展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基于目前企业财务管理状况来看,不少企业财务管理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企业的控制活动缺乏指导依据,无法充分地提升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落后的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由于企业内控制度相较于落后,导致无法满足企业在市场当中充分发展的需求[1]。不少企业的财务制度停留在企业创立初期所制定的大纲,没有随着业务的发展和扩大进行相应的调整。部分新业务管理不够完善,管理与制度之间存在空白,甚至可能存在矛盾。这种现象不但会让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越来越难以执行,而且会使得企业财务内控体系无法得到完善,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二是企业内控制度与发展战略无法形成合力。不少企业虽然对内控制度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是这些调整仍停留在表面,未结合企业战略规划进行修订和调整。甚至有不少企业内控制度照搬其他企业的制度,导致企业内控制度无法实现其科学有效性。三是企业内控制度与财务管理考核制度脱轨。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很大程度上受到财务管理人员的影响,因此更加注重对于财务人员的考核与监督,要把财务人员内控制度的具体执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范围,这样才能促使财务内控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2]。
(二)缺乏合理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企业的预算是一个综合性的财务计划,财务预算则是在经营预算和资本预算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现金流量管理,以及对固定时期内损益表和固定时期内资产负债表的预计。财务预算是企业内控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应该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制定,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前提开展财务预算管理,充分融合企业的短期发展目标与长期发展目标,从而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避免企业的短视行为,加强企业内部资源配置。观察部分企业,发现不少企业的决策者没有意识到企业财务预算的重要性,忽视了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完善。不少企业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对有无必要开展财务预算管理这一问题未形成足够的重视,所以财务预算工作大都落在财会部门或预算小组,致使财务预算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不符,无法充分突出财务预算的效用。对预算管理的不当认识使得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系更加混乱,造成实际资金安排不当,企业的长远发展受到影响。
(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不够完善
企业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能力的体现。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方式之一,它的作用在于监督业务活动是否符合内控控制的要求,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完善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帮助企业更加稳健地开展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不但能够对财务管理实现有效的监管,还能保障企业财务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基于目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及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由于企业在经营和发展中侧重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即便是有不少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但考虑到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的权衡而降低或放弃了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和推动。即便是现如今内部审计有不少企业已经开始重视,但没有构建健全的内部审计体系同样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无法对组织内部的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审查,同时也增加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对企业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第二,审计方式不够合理有效。在实际的内部审计工作当中,审计方式能够影响审计结果。审计结果的准确度和审计效率都会受到审计方式的影响[3]。当前大部分企业所运用的审计方式均有所缺陷,没有紧跟时展步伐。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需要持续更新改革,结合企业经营情况与行业特征选择科学的内部审计方式,以提高企业审计质量与效率。第三,审计项目目的性不强。企业审计过程中的审计目的不够清晰,无法准确掌握企业内部可能存在的风险。如部分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时仅对企业财务数据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进行了审计,但对企业经济业务了解不够清晰,无法知悉企业内部控制状态。审计职能只能局限于差错防弊,无法上升到服务管理层次,最终导致了审计出现了偏差,也就无法有效、准确地完成审计工作。第四,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较差。由于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隶属于经济组织,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监督检查结果报告在实际履行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阻碍和心理影响,缺乏独立性。第五,内部审计理论滞后。我国的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在内部审计领域以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和借鉴为主,基础理论基本空白,未形成适合我国企业特点的内部审计理论及方法,因此,内部审计工作在法制化、制度化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四)企业内部对财务管理作用意识不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企业内部财务管控与时俱进,在广大中小企业当中逐渐发挥起重要作用。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型企业内部依然存在着员工对于财务管理不够重视的情况,他们对财务管理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的阶段。不少中小型企业员工认为财务管理是由专业部门进行负责的,与自身毫无关联,这样的想法也严重阻碍了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监督工作的推进。员工不仅仅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更是企业各项工作开展的核心。要想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不仅仅需要依靠管理者的力量,更需要员工的配合,让员工积极参与到财务管理当中,把财务管理视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建立起全方位的内部管控团队,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高效的经济组织,推动企业逐步实现战略规划。
二、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实效性的策略
(一)重视内部控制工作
企业管理层通常对经济效益十分关注,这就代表着要完善内部控制工作需要进一步强化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意识,从而使得内部控制工作能够有效执行落实。其次,对于员工来说,可以通过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薪酬,采取物质激励的形式来调动内部控制人员的工作热情,提升其工作责任心与成就感。同时,要保障内部控制人员工作的独立性,使得内控工作不受影响,从而第一时间发现企业经营风险,及时采取风险应对措施。同时,强化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提升其对内控的重视程度,使内部控制积极有效地开展。
(二)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财务内部控制,因此,要结合企业经营状况及管理水平来梳理及完善财务内部控制流程和目标,修订财务相关制度。一是对会计核算体系进行完善、制定绩效考评制度,使用量化统一的标准来对会计工作进行考核,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的流程化管理,同时还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进行相应的改变和处理,使财务制度促进企业管理的优化,提高经营效益。二是进一步修订财务职能机构及人员的岗位职责与权限。企业是动态发展的,因此也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对财务体系组织架构进行及时的调整,明确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按照不同的财务岗位分工来分配对应的职责与权限,这样才能够让企业内部财务人员做到权责分明,利用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约束,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性。三是规范企业财务操作。财务机构及人员处理经济活动事项要依据财务内部控制手册规定的作业流程来开展,按照财务内控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进行管理,严格要求员工按照国家会计准则开展工作,规范化会计凭证、会计报告的处理流程,以保证会计资料真实性与完整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企业财务状况客观地反映出来,帮助企业决策者能够获取到真实的财务信息[4]。
(三)实施企业预算控制
首先,要兼顾预算管理的全面性。根据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计划进行相应预算的编制与安排,让财务人员能够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监管指导作用。其次,要进一步强化对于企业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制定量化的考核标准来使得各部门预算能够按照内部控制的流程进行审核,确保资金能够落到实处[5]。最后,在预算管理方面实现内部统一规划与控制。对于一些拥有跨地域预算管理业务的公司来说,需要根据统一的标准来对各个地域的公司进行相应的财务管理与预算考核。
(四)平衡内审和内控的关系
作为企业管理人员不仅仅要做好各部门的管理工作,更要调节平衡好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审计部门与内部控制部门,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关键构成部分之一,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不论是内部审计还是内部控制都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均为高质量开展企业内部管理工作。审计部门可以对企业财务情况进行全面监管,内部控制则可以帮助提升审计工作开展时的效率。所以二者之间可以称得上是相辅相成的,做好审计工作可以帮助完善内部控制,而内部控制的开展可以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内部审计推动内部控制发展,经过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帮助企业管理层完善内部控制工作。相反,内部控制也能推动内部审计发展。完善的内部控制有利于推动内部审计进行,能够提升审计效率与质量。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两者关系密切,缺一不可。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平衡两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企业内部财务有效地管理,促进企业更加高效的发展。
(五)加强风险管理
首先,做好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提高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且建立企业风险评估机制。跟企业实际运营情况来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以形成高效合理的风险识别体系;其次,风险管理工作中需要从外部环境入手研究可能引发风险的因素,从内部控制入手分析可能出现的风险,以便根据风险实际情况来设定风险防范措施,让企业更高效的开展风险控制管理[6]。
(六)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队伍建设
鉴于财务管理工作专业性较强,因此不仅需要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还需要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企业可以通过定期专业培训的形式来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与道德素养,让财务挂了人员形成正确的财务工作观念。在财务人员培训过程中,需要对财务员工制定职业晋升计划,让财务管理人员能够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从而打造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8]。在进行财务专业知识培训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强化员工的职业道德和风险意识,以帮助企业做好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以实现企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总之,当下经济环境飞速发展,企业置身于变幻莫测的市场中,除了同行激烈的竞争,还会受到外界种种风险的威胁。所以要想企业能够维持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实现企业稳健发展的重要基础,需要从重视内部控制工作、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实施企业内部预算管理制度、创新内部审计方式、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开展,切实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不断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需求,也是企业面对市场风险与挑战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麟.试论新时期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J].决策与信息旬刊,2016(04):96–97.
[2]潘幸卫.新时期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J].中外企业家,2017(29):115,117.
[3]邓.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J].经济视野,2019(07):96–96.
[4]韩璞.试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J].中国商论,2017(29):90–91.
[5]张新会.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浅谈[J].现代经济信息,2014(02):148–148.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director and strategic audit procedure based on theories of Organizing Theory and Strategic Audit Theory, considering the actual soci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of corporation management.
关键词: 组织论;战略审计;流程
Key words: Organizing Theory;Strategic Audit Theory;procedure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141-03
0 引言
战略管理审计是一个新兴的审计学科,属于一个比较新的领域,目前还没有严格的定义。但自从其概念提出起,由于对公司治理的有效作用,得到了各国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的重视和推崇。公司治理的理念是上世纪初国外学者提出的,其根本目的,是确保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比较为各界所认同的观点是,公司治理属于一种制度安排,即以之确立公司的长远战略目标和规划,并保证公司的整个组织机构体系能够协调一致地予以实施和完成。
根据安索夫的划分,经营管理决策分为战略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策三大类,其中战略决策的地位最为重要。企业在战略决策方面若发生失误,将导致难以挽回和弥补的后果,会造成企业的严重衰退甚至倒闭,这方面国内外的实例和教训枚不胜举,如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巨人集团,本来在汉卡领域有极强的优势地位,但在多元化经营、盲目性扩张等一系列战略决策的失误下,一个很好的科技型企业很快就倒闭。
为此,美国的艾贝·肖克曼教授首先提出了战略管理审计这一概念,以推动对企业战略计划和实施的诊断和完善机制。但战略审计的具体组织形式、实施机制等,由于和企业内部组织架构、文化等密切相关,其实施也必须有赖于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和推动,在实际中,战略审计的实施也遇到诸多问题,不同企业之间的实施绩效有天壤之别。究其原因,组织体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为此,本文从组织论,对企业的战略审计活动进行初步分析。
1 战略审计与组织论概述
1.1 战略审计的内涵 根据艾贝·肖克曼的定义,企业战略管理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管理活动为对象,通过综合的、系统的、独立的和定期的核查,确定问题所在和各种机会,提出行动计划的建议,改进企业战略管理的活动(管亚梅,2008)。实施战略审计,能够提高战略决策和战略执行的效率、可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实现组织价值增值的功能、可以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韩晓梅,2002;余玉苗等,2004)。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由于其对企业战略管理和规划制定中相关风险控制考虑和设计较为系统,很快为各界所接受,并已经从理论探索走向实践应用。
战略审计属于管理审计的范围(Hunger,2001),也可归类于绩效审计(廖洪,2003)。廖洪(2005)将关于战略审计的各方面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后,认为重要是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以提高企业战略管理效率和效果为目的的研究,二是以完善公司治理为目的的研究,即企业战略审计研究的管理观(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和治理观(Perspective of governance),两种研究基于不同的研究假设,因此在战略管理审计的目标、主体、职能、内容与范围诸方面存在显著区别,如表1所示。宫靖(2009)等则从能力观角度构建提出了一个企业战略审计体系,如图1所示。
目前,较多的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使用“战略审计”这一概念:①战略审计是计划过程的重要工具,是公司制定战略之前必须实施的准备工作,包括对于企业内外环境的分析,过去战略实施效果的评估等(Martin Shubik,1983);②战略审计是公司战略控制与评估的重要工具,可以用于评估公司的管理绩效;③战略审计是一种咨询服务,是公司战略绩效的一种诊断工具;④战略审计是一种具有公司整体观的管理审计,可以提供对于公司战略态势的综合评价(David,1987);⑤战略审计是公司治理过程中的一种正式机制,是正式的战略考察过程,它同时对董事会和管理层施加约束;战略审计应主要由公司的独立董事来负责执行,是独立董事参与战略管理过程的主要方式(何卫东,1999)。项文卫(2008)对包括知识资产在内的企业无形资产战略审计内容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出了包括战略方案和选择的审计、制订方法的审计、战略实施效果的审计等在内的大致内容框架。
由战略审计的上述特征可以看出,战略审计可以在企业战略绩效管理方面起到较好的自我诊断、修复和完善作用。由于审计本身是对既有目标的遵循性检查,而企业战略管理的目标虽然明确,但还不具体,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企业战略审计目前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缺乏统一的准则和规范体系(石友蓉,2006),这也导致战略审计在战略绩效评价时的应用受限。但是,在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阶段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战略目标确定、战略制定过程、战略实施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咨询、监督和评价时,战略审计还是一个不错的工具。
1.2 组织论 组织是一个很传统和历史较为悠久的概念,对于组织论的研究,从早期的农业、军事、国家等各方面,都有相当长的实践和论述。但组织理论真正得到较为系统、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是在上世纪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各方面的学者提出包括社会系统学派的组织理论、行为科学学派的组织理论、经验主义学派的组织理论、系统管理学派的组织理论、权变理论学派的组织理论等理论体系或概念后,迅速得到发展和完善的。
组织论主要研究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式、组织分工和工作流程组织,它是与管理学相关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其中,组织结构模式反映一个组织系统中个子系统之间或个元素(各工作部门或各管理部门人员)之间的指令关系,分为职能组织结构、线性组织结构和矩阵组织结构等;组织分工反映一个组织系统中各子系统或各元素的工作任务分工和管理职能分工,主要分为工作任务分工和管理职能分工等方面,工作流程组织则反映一个组织系统中各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一种动态关系,可分为管理工作流程组织、信息处理工作流程组织和物质流程组织等。
组织结构是帮助管理者实现其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而目标体现在组织的总战略中,因此战略与组织结构应当紧密配合。特别是组织结构应当服从战略,如果组织的战略作了重大调整,就需要修改结构以适应和支持这一调整变革。尽管组织是战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组织同时对企业战略管理也有重要的反作用,组织模式如果设计不好,有可能造成管理失效或战略失效。
2 战略审计的主体分析
从战略审计的涵义及其产生、发展过程可知,战略审计是企业治理中决策过程的一项支持活动,但又涉及到对企业长期战略规划的评估和审计,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对主导企业战略审计的主体,国内外学者研究提出了多个选项,其中主要有四种建议模式:即管理层主导模式,董事会主导模式,外部审计师主导模式和内部审计师主导模式,各有其理,也各有短长。
企业的终极目标是追求效益,企业战略和组织设计也要支持和服务于这一目标。从组织论的角度来说,企业组织架构的设计应该基于可以支撑实现其战略目标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管理层主导模式下,经常会出现的趋势是,一旦出现对管理层不利的经营形势或存在一定的经营性风险的可能,战略审计和评价所需要的数据信息或评价过程有可能会受管理层的故意影响,有时甚至是恶意的隐瞒、造假等,而此时董事会无法得到真实的信息,进而做出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决策。
在董事会主导模式中,由于董事会确定战略审计的标准和方法,以及后期的战略决策过程,但董事会决策与管理层的经营活动有时候存在一定的冲突或主观期望值的差异,因此,董事会经常遇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其用于开展战略审计活动所需要的数据被管理层进行了一定的技术处理或过滤,也容易出现前述的评价失真的情况。
在外部审计师模式下,一方面企业战略是核心商业秘密之一,公司战略所需的数据信息,以及其数据设计、收集和保存,一旦泄漏,对企业战略的实施有较大影响,因此,由企业管理体系的内部成员完成更有利于企业核心秘密的保护;另一方面,外部审计师及其服务机构的诚信状况,特别是在我国当前实际中,经常出现相关有损于其自身诚信的事件出现。因此,外部审计师主导的模式,要求业主对其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和严格的法律风险管控措施。
因此,作者倾向于采取由内部审计师作为战略审计主体的模式,同时辅以一定的风险控制机制。在组织架构上,这种内部审计师主导的战略审计模式,既有利于管理层受托责任机制的完善,又有利于深入地开展以基础性业务为支撑的战略管理审计,并在企业战略管理的各个阶段或过程中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另外,由于内部人员之间相对较容易协调和沟通,只要相互之间明确权责界面,对战略审计结果的反馈、落实和整改更易于实现,从而有助于达到完善组织治理的目标。
3 基于组织论的战略审计流程设计
从目前的研究看,对战略审计的工作流程少有涉及,基本上是以战略审计主体在开展战略审计时,与董事会或受相关管理层面委托,明确其职责和协调关系开展的。但考虑到战略审计涉及需协调的管理层级较多,有必要对战略审计的流程进行梳理。
组织论研究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式与分工、工作流程组织。战略审计工作是由企业相关部门、人员按照各自职责分工,采用相关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相互协同配合的有组织的活动。基于组织论的视角,战略审计需要考虑审计工作的环节分析、权责分配和反馈与改进机制。由此,以前述的内部审计师组织战略审计为基础,本文设计了基于组织论视角的战略审计,由审计主体、职责分工和评价流程等构成,如图2所示。
由图2所知,企业战略审计的审计主体包括战略审计领导层、执行层、专家组和职能部门等组成。审计领导层负责审定审计方案,对战略审计结果进行审核,审计结果通过的,可以组织战略实施,由职能部门负责落实执行,且将战略控制措施与执行措施予以存档;审计结果未通过时,通过讨论复核,进行改进或予以重新审计。审计执行层是开展战略审计的具体实施组织人员,以审计领导层审核的审计方案为指导,准备相关战略审计材料和方案等,组建战略审计工作小组,向相关部门和人员发出通知,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同时,相关职能部门也协助提供战略审计实施工作所需的材料。审计专家组对战略制定、战略实施过程等方案进行具体战略审计,将战略审计结果提交领导层审核。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组织论和战略审计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提出战略审计的主体宜由内部审计师来担任,并以其为基础探讨设计了战略审计的工作流程。事实证明,组织论对企业战略审计的流程、定位、将来的实施绩效都有较为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无论战略审计的工作如何开展,都要充分考虑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与流程设计。
参考文献:
[1]管亚梅.战略管理审计模式构建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8,(4):96-99.
[2]韩晓梅.西方内部审计十大发展趋势[J].中国审计,2002,(1): 66-68.
[3]余玉苗等.我国上市公司战略审计初探[J].财会月刊,2004,(3):37-38.
[4]Wheelen, Thomas L.& Hunger, J. David.Using the Strategic Audit[J]. S. A. 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Winter,1987,52(1).
[5]Hunger, JD & Wheelen. TL. Essential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M].Prentice Hall, 2nd Edition, 2001.
[6]廖洪.绩效审计——审计发展的高级阶段[J].中国内部审计,2003,(11):8-9.
[7]廖洪,陈波.企业战略审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个综述[J]. 审计研究,2005,(2):20-25.
[8]宫靖等.基于能力观的企业战略审计体系之构建[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9,28(5):86-88.
[9]Martin Shubik. The Strategic Audit: A Game Theoretic Approach to Corporate Competitive Strategy[J]. Reprinted from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Economics, 1983, (3):578.
[10]J.David. Using the Strategic Audit[J]. 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 1987, (Winter):4-12.
关键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治理程序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1-0106-04 中图分类号:F832.31 文献标识码:A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咨询活动,其基本职能是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人民银行内审部门自成立以来,通过内部审计和监督,在健全和完善人民银行自律机制,控制内部风险,纠正违规问题,督促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公务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关于人民银行内审职能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目前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文献。及时对这些文献进行总结和分析,对于总结前一阶段的经验成果,推动人民银行内审职能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的总体情况概述
笔者选择“人民银行”、“央行”、“内审”、“转型”等为题名或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检索了相关文献,剔除非学术性文献及重复文章后,得到专题研究的期刊论文417条。检索没有找到1999年以前的研究文献,这是由于人民银行的内审部门是在1998年的机构调整中才正式成立的,在这之前虽然也有“内控”和“自律”的概念,但是没有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因此相关的理论研究并未受到重视。在1999年李成文等发表了《基层人行内审工作初探》一文,首次在公开刊物上对人民银行的内审职能的定位和运作进行了探索后,相关的研究呈现出了逐年增加的趋势(如图1所示)。发文数量的增长,反映了研究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近十年来关于人民银行内审职能的研究有两次,分别出现在2003年和2008年,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第一次研究的出现是因为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设立内审部门已有数年,在这期间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完善了规章制度,对内审的范围和意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第二次研究是因为2008年人民银行总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等文件,将内审工作与国际接轨,正式向内控确认和风险管理审计全面转型,这就产生了很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对所载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涉及5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对“内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最多,约占研究总数的40%以上;其他研究领域包括内审部门建设、某项具体内审业务的开展、关于内审转型的探索、内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等方面。总体来看,这些研究中应用研究多,基础研究少;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这与内审工作侧重实践的性质存在密切关系,但也反映了当前对人民银行内审职能研究的范围还比较狭窄,内容还不够深入,整体来说尚属于初级阶段。
二、相关研究文献分析
(一)关于内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内审部门作为人民银行内部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立的初衷在于完善内部管理,防范和化解内部风险,防患于未然。这一目的决定了无论是内审的对象,还是内审的方法,都处在一个动态的变化中,都要随着宏观环境和审计对象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再加上人民银行内审部门设立的时间不长,内审人员对于内审工作的认识还不全面,因此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在履行内审职能时,难免在发挥“再监督”与“再管理”作用方面存在某些欠缺,在实际的操作中遇到不少问题,不少专业人士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在审计报告的利用方面,孙宏(2007)认为制约审计成果利用效能的主要因素有:利用机制滞后,利用范围受限,缺乏规范的评价标准,以及整改落实不到位等,并提出了健全审计成果利用机制,扩发审计成果利用范围,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等对策。金东镇等(2007)认为存在的问题有:内审报告没有受到充分重视,报告中点与面相互脱节,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杜晓春(2008)还提出了内审成果共享度不高,内审部门审计权和处理权不相匹配等问题,认为应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突出内审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在实施内审问责的实践方面,顾英东(2010)指出,基层人民银行的内审问责应有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问责标准、问责程序、问责环境、问责主体等方面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应加大宣传和沟通力度,为责任落实和追究创造环境,尽快制定统一明确的责任追究办法,清楚区分各部门的责任,从而充分发挥内审再监督作用。
刘建平(2002)将视角转移到内审风险方面,指出内审人员存在有道德风险、技能风险、纪律风险以及不作为风险的可能性,造成审计结论报告与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不相符,从而给央行事业健康发展带来损失,提出了划清内审工作职责、遵循内审工作规律等防范内审风险的对策。
随着近年来人民银行办公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对信息系统安全进行监督已经是内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吴琳(2008)认为信息技术审计中在内控制度、系统运行、软件人才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提出要树立新的信息技术审计理念,开发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加大对信息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等政策建议。
(二)关于某项具体审计业务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制度》,各级内审部门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监督同级、下查一级”的原则,开展辖区内的全面审计、专项审计和领导干部的离任审计。审计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各级内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人员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对某一项具体审计业务的研究也受到了重视。
魏海帮(2004)提出财务审计是内审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履行财务审计监督的八个重点:会计凭证、总分账核算、内外账目核对、利息计算、账务收支、表外科目核算以及会计报表。
随着信息技术(IT)在人民银行金融服务、内部管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何保证信息系统安全和有效运行成为内审部门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刘学杰(2003)在介绍IT审计的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上,认为人民银行IT审计的目标定位应为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稳健运行,有效控制系统风险;审计的方法应为风险导向审计;展开IT审计应分两步走:先以IS审计为主,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IT审计途径,第二步实现以IT审计为主。
年终决算审计是近年来人民银行内审部门每年必审的项目。王晓东(2005)提出制约年终决算审计
向纵深发展的因素有审计缺乏独立性,审计缺乏时效性,报告缺乏权威性以及工作缺乏独立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段桂生等(2005)进一步认为年终决算审计应提前介入决算,并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
对领导干部开展履职离职审计,是近年来新增的一个内审项目。周航(2008)回顾了履职审计工作开展以来所取得的成效,总结了推行履职审计取得的基本经验,并对需改进和努力的方向做了探讨;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课题组(2009)认为随着人民银行在经济职能方面的不断转变,现实的离任审计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内审人员在思想观念、全面履行职责及审计的深度上,还不能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在对具体职能部门的审计方面,针对国库部门是央行系统的主要风险点.吴凯等(2nn6)总结了围库业务可能存在的10大风险,并提出了防范措施;任芳(2007)认为内审部门对征信业务审计开展较少,滞后于征信业务的发展。
(三)关于内审部门建设
作为1998年人民银行机构改革中唯一新增机构,内审部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促进人民银行履行中央银行职责,发挥内部监督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人民银行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也离不开各级内审工作人员艰辛探索。这其中既包括内审部门的人力物力建设,也包括了内审工作的制度方法改进。
内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审计质量。在内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刘秀全(2000)最早对内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进行了研究,认为一个合格的内审人员应具备四个条件,即正确的政治和业务指导思想,过硬的业务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及高度的责任心;张君(2004)应从明确目标、择优选才、重视培训、明确权责等方面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王干彬等(2008)对人民银行内审人力资源统筹使用模式提出了设想,指出建立垂直管理模式有利于增强履职的有效性。
制度建设是内审工作的灵魂,完善的制度为内审过程提供了指南和依据。在内审制度建设方面,金邢亚(2003)指出内审规范化建设时人民银行内审工作的内在要求,并从内审标准、内审立项、内审程序、内审准备工作、内审记录、内审证明材料、内审工作报告、内审处理、内审档案管理及后续内审等10个方面对规范化建设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张宝林(2007)指出现行的《内审操作规程》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建议对其按照全面性原则进行扩充,按照适时性原则不断完善,按照实用性原则丰富内容;吴强(2009)通过对建立内审处罚制度的重要性及制约因素的分析,指出目前建立内审处罚制度仍存在干部职工思想认识不到位,审计发现问题难以定性,处罚标准不统一,内审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
随着人民银行业务处理自动化的实现,推行内审信息化建设也势在必行。黄必勋等(2005)阐述了加强内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提出应尽快引入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建立内审基础信息数据库,为内审人员提供一个科学、标准、全面的平台;郑伟(2008)对当前内审信息化建设和传统审计模式并存进行了分析,并对这一不匹配的现象提出了相关对策。
在内审方法的量化上,多数研究都将视角投向了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例如,在内审质量控制方面,王会奇等(2007)主张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并建立了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在数据处理方面,采用了主成分分析的数学方法;在绩效审计方面,王晓军(2009)在将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划分为全面工作绩效审计和专项工作绩效审计两大类的基础上,分别对指标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确立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基本原则。
(四)关于内审工作转型
在继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之后,国际上出现了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并引领着内审方式的转型和发展。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从2008年开始,人民银行的内审工作也开始从传统的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向现代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全面转型。内审转型是对内审工作人员的一个重大挑战,目前仍然处在探索的初期阶段。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关于内审转型的文献数量还比较少,且多数是对概念层面上的阐述,但仍然有不少有价值的见解。
海云桃(2004)认为人民银行已经具备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条件,但在实施中仍有缺少组织制度、人员素质限制、信息渠道狭窄等因素的限制。张伟等(2008)研究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认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紧密相关的,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两者分别是一般到具体和具体到一般的过程。王晶(2009)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内涵人手,通过分析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的辩证关系,阐述风险导向审计对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的作用,提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下人民银行内部控制工作的新构思。南京分行内审处课题组(2009)从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转型与发展的现实意义、总体目标、指导思想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指出了内审转型的基本原则是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全面协调,并着重说明了转型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事项。张建军(2010)提出内审转型可以分解为5个方面的转变,分别是内审理念(从监督者到管理者)、审计方法(从事后到全过程)、审计手段(从手工操作到信息技术)、审计类型(从差错纠弊到风险导向)、审计结果(从责任追究到效益审计)。郭宝峰(2010)认为当前基层人民银行实现内审转型还存在5大障碍:尚未建立转型相关制度,缺乏风险评估体系,对转型工作的认知程度不够,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内审观念有待转变。接贵锋(2010)认为绩效审计是内审转型的突破口,对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各要素进行了分析探索,进而对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
(五)关于内审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内部审计是人民银行内控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对其他部门进行监督的责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本身又是人民银行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避免要与其他职能部门发生业务合作与交流。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多数文献都是关于内审部门独立性的研究,认为提高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可以排除一些不必要的干扰,更好地履行内审职责。在其他研究方面,吴涛(2000)与李力(2008)分别研究了内审部门与人事、监管等部门的业务整合问题。
三、简要评述及展望
相比人民银行其他职能部门,内审部门成立较晚。尽管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开拓,已经取得了积极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从总体研究现状来看,无论是内审的思想理念还是内审的方法手段,研究的领域都相对狭窄,相关主题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较为明显。
第一,基础研究欠缺。内部审计强调应用性和实用性,重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但这并不否定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应用研究可以让我们应对实践中的一些困难,而基础研究则能从根本上给内审的方法形式带来重大变革与推进。要继续加强对内审基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对内审的重要命题进行攻关,同时借鉴其他学科经验,构建人民银行的内审理论体系。
第二,研究方法单一。已有文献大多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缺乏对内审工作必要的定量探索。对内审工作的某些程序如内审报告、内控管理等进行量化处理,有利于对内审质量控制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解剖,从而把握内审过程的细微变化。要采用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提高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要善于运用问卷调查、参与观察、访谈等数据收集方法,注重定性与定量方法的充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