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范文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第1篇: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业财融合;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

一、业财融合背景下构建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一)满足高职管理会计人才需求

在业财融合背景下,市场和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目前管理会计人才需求存在巨大的空白急需填补。具体来讲当前市场和企业对高职管理会计人才有自己的需求标准,企业的需求从各方面分析其大多要求参照实际需求培养管理会计人才,企业属于营利性机构,其本质是追逐利润的,企业对高职管理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更加趋向于实用性和全面性。在以前企业比较看重的是管理会计人才的成本核算能力,而在当前业财融合背景下,企业需求的是全面型的管理会计人才。出于企业的逐利性,对人才的需求本质上是保证自己经营的稳定性与收益,重点是培养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人才。因此,企业对于高职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和需求完全是基于自身利益出发的,把人才能够为企业实现的利润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往往是要求实现更高的产出投入比,所以企业看重的并不是管理会计人才的理论知识和能力,更加看重的是实用性和多面性的能力。因此基于业财融合背景,高职会计管理人才的培养要以实现企业价值利润目标为导向。

(二)符合高职管理会计人才供给

虽然当前市场和企业对高职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巨大,但是由于我国高职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供给体系尚属于起步阶段,高职院校和企业属于不同性质的机构,加之两者间信息不对称,导致人才定位差异其人才培养供给体制和市场需求仍存在不少偏差。机制培养的参照标准存在差异。高职院校属于教育机构,对学生的培养是必须要涵盖基础理论知识的,高职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高职院校的教学设置必须要依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人才培养的方式要符合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标准,和企业注重实践轻理论的需求有所差距。一方面是当前市场对高职管理会计人才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又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对人才培训供给与需求标准上存在的差异,这充分体现出业财融合背景下构建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训体系的必要性。

二、业财融合背景下构建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业财融合背景高职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以转化为对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要求标准。随着当前业财融合的不断强化,企业在人才选择上传统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比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后者,同时对管理会计人才能力的要求是复合型的。相关的业务知识储备能力是工作的基础,沟通交往能力能够便于管理会计与各相关部门进行业务合作,综合分析能力是直接服务于企业决策层的高级职能。

(一)知识储备能力

业财融合背景下高职培养的管理会计人才必须具备各种和管理会计相关的知识,建立起一定规模的知识储备,应当涵盖金融、投资、融资、计算机、互联网、外语和写作等相关知识储备,只有具备这些知识能力才能以管理会计的视角分析整个企业的情况。

(二)沟通交往能力

和传统的财务会计不同,管理会计人员必须要有足够的沟通交往能力,因为他们所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数据,相反他们在管理会计工作中要和企业的每一个部门进行充分的沟通。比如管理会计工作职能中的企业预算和决算等工作,这需要企业的每一个部门都要参与到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和决算的填报中来,管理会计人员不仅要和各部门充分沟通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到工作中来,同时在进行预算和决算的审核中更应该对各部门从事的业务和职能有所了解,这就需要管理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交往中与各部门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果管理会计人员缺乏这种沟通协调能力,不能得到各部门的支持,其工作是必然要出现偏差的。

(三)综合分析能力

在业财融合的背景下,业务和财务相互交融难以分离,更加需要具有综合分析能力的管理会计人才。一是能够有效的对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在业财融合下,企业各个业务都会产生出庞大的数据,管理会计人才要能从中挖掘出有效的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整合分析为企业管理决策所用。二是能够对企业管理风险进行分析识别。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风险,如何进行有效地分析正确的识别和防范各种风险也是管理会计的重要职责之一,管理会计人才必须具备这种相应的能力。三是还应当具备对企业战略实施发展的预判分析能力。企业所有的管理职能最终都要是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所服务的,管理会计人员在预算执行时应当及时关注企业整体的发展是否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偏差,如果存在偏差应当及时分析找到偏差存在的原因。因此在当前业财融合的背景下一个合格的管理会计人才应当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能力,能够及时补充新的知识,能够有效分析问题并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还应当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三、业财融合背景下高职管理会计培养体系构建

(一)课程体系设置

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注重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让高职毕业生能够在毕业时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其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应当是在业财融合背景下的初级管理会计人才,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当以此作为设置基础。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应重新界定并合理划分管理会计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内容。比如投资决策的相关内容更适合财务管理,而标准成本规则更适合在管理会计中解释。整理相关内容可以有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节省课时,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的连续性。在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还应注意强调不同管理会计工具对学生的应用条件和局限性。也有必要向学生解释自己不适用的原因以及选择当前企业的原因,让学生学习到与社会实际情况紧密联系的书本知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最好在书籍的基础上介绍最新的国际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与时俱进,让学生及时掌握学科的最新动态。高职管理会计的教学也应该引入更多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应用管理会计相关知识,缓解枯燥的理论课堂教学,提高其趣味性,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

(二)教学活动形式

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形式应当是灵活的、多渠道的,特别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应当开通线上教学课程,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线上教学补充相应的知识能力,同时也要开通相应的线上教学题库,这种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相关业务的学习,增强他们的知识储备。采用线上题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检查,能够有效的避免学生抄袭作业的情况,由于线上题库的题目都是随机生成的每一个人的题都不一样,有助于学生认真的完成自己作业从而能够查缺补漏。在教学活动多样性上,高职院校可以设置更多的有助于管理会计人才培训的选修课,比如第二外语、软件编程和心理学等课程,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当前市场急需的管理会计人才。

(三)师资队伍建设

业财融合背景下高职管理会计培养体系的构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首先在师资选拨上一定要摒弃传统的重理论的思维,应当首重师资的理论与实践融合能力,因此在师资引进时应当考虑其是否具有一定企业背景的工作经验和实践业绩,同时在对师资日常培训和考核中也应当减少理论层面的比重,提升实践层面的比重。

(四)实践教学方式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已经与企业达成实践教学的初步合作,建立相关实验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由于财务会计管理信息对企业的重要性,一些企业不放心将相关工作交给实习学生,学生无法进入专业项目的实践,只是能进行一些最基础的实践性工作,专业实践能力难以有效的锻炼。因此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式上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紧密合作,即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强化合作关系。企业从科研机构与高职院校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高职院校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机构从企业和高职院校获取更多的资源进行研究,然后将研究成果用于企业和高职院校。三方大力合作将实践教学方式不断的丰富化和创新化,实现真正的业财融合培养社会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

(五)考核评价体系

在建立针对业财融合背景下管理会计人才的考核评价体系时,高职院校不能只是从学生的期末试卷成绩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还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特别是对其实践能力,结合多种方法有效的评价学生。比如对案例实践考核分数,可以引入案例实践学生互相考核的形式,将其纳入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评价,把学生的平时考核成绩和实践考核成绩比重提升,降低毕业论文成绩的比重,避免有学生采用期末临时抱佛脚的方式从而影响了正确的考核评价,通过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让学生在真正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知识的运用。

四、业财融合背景下高职管理会计培养体系实践与完善

由于业财融合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因此高职管理会计培养体系应当积极的及时随同业财融合,以及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不断地创新与发展,高职院校在培训管理会计人才时特别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完善高职管理会计培养体系,培养出真正社会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永清.中国企业业财融合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7(15):47-55.

第2篇: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培养困境;解决措施

一、管理会计的定义

管理会计,跟管理学有关,又称为“企业内部报告会计”。管理会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适当的方法,会计人员利用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资料和企业内部的其他资料进行合并整理、分类归纳、总结报告,使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对企业日常的各项活动、资金进出有相应的了解,对一些重要事项进行规划,对突发事件进行控制。管理会计还要帮助上层高管对项目做出相应的决定或者对策,是企业内部的一个会计分支。

二、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

管理会计是根据企业上层高管的需求对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采用一系列专业办法,对企业内部的当下经济效益、未来的一些项目活动提供有效、合理的规划、分析、控制与措施,对企业的上层高管提供企业经营方面的规划、管理、决策以及措施,简单来说就是对项目的初期跟进的会计。管理会计更加注重企业的未来发展。财务会计则是按照传统会计的准则和相关制度,对企业过去发生的一些经济支出进行记账、算账、报账等,向企业高层提供企业的财务情况、经济效益、资金变动等信息。财务会计更加注重企业过去的财务信息,为企业上层管理人员提供相应的财务数据。管理会计同财务会计最本质的区别是,管理会计是针对企业内部而设置的部门,其目的是为企业内部提供相应的服务,财务会计则是针对企业外部,对企业过往的经济效益服务。

三、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困境

我国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由于管理会计理论体制的不完善,造成人们对管理会计认知不足,对于会计的思想和认知还停留于财务会计。我国对于会计人才培养一般都是在高校培养和以社会辅导班授课的方式进行会计方面的人才培养,对会计专业认知不足,人才培养途径单一,我国会计人才培养还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笔者结合我国会计现状,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困境进行总结,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健全

我国现有的管理理论基本都是从西方国家引进来的,对于管理理论都只是效仿,照搬西方国家已经成形的管理理论,运用到我国的企业当中,虽然在使用初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改善和总结,导致至今我国都没有一套适合我国企业经济发展的管理理论体系。我国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比较晚,自然起步比较晚。由于缺乏专业领域的人才,理论研究队伍相对比较薄弱。缺乏专业人才,缺乏管理会计著作,导致管理会计研究领域狭窄,相应信息停滞不前,专业技术较差,操作性差。总之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致使管理会计无法适应我国企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自然导致人才培养的停滞不前。

(二)管理会计缺乏专业队伍

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我国现阶段的管理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操作水平普遍偏低。造成这种现象有两点原因,一是因为我国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于管理会计认知不足,不能够合理应用管理会计人才,造成人才流失;另一方面就是在管理会计队伍中,存在一些专业知识水平低、职业道德差的人员,例如,台儿庄区农业银行储蓄所原会计陈某某挪用公款案,陈某某在担任储蓄所会计期间,通过吸收客户存款,采取“大头小尾”的方式入账,截留客户资金90余万元。正是因为这些、贪赃枉法的会计存在,才导致企业对于管理会计的望而却步。

(三)管理会计制度不完善

管理会计系统的一大优点是能够提供企业的全面信息,帮助企业管理者作出正确的决定。然而,管理会计制度在企业中不具有完善的制度,工作呈现出大量资金重复核算的现象,将管理会计当做财务会计使用。管理会计只针对企业财务进行核算、信息收集、提品成本、产品销售额、产品利润额,没有同企业其他部门进行有效的配合,导致管理会计无法发挥有效的管理功效,无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四、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困境的解决措施

(一)借鉴国外的管理会计培养方式

英、美等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注重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对于管理会计具备一套完善的模式和证书体系。英国在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上算是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管理会计专业人只要在专业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考试通过后才能取得证书,并且英国管理会计的考试试题都是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进行试题更新,让专业知识同实际作用结合在一起。因此,我国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可以借鉴英国的培养方式。

(二)提高管理会计师资力量水平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困境想要得到有效的解决,首先必须提高的是管理会计师资力量水平,实现专业知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相互结合的教育方式,端正学生的学习思想。目前,很多的会计专业学生注重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同会计相关各种证书考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报考注册会计师,这是同管理会计最相关的一个证书考试。管理会计教师应该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学校也要定期邀请相关专业人士进行知识讲座,完善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三)丰富管理会计教学内容

据统计,我国目前开设会计学专业的学校有500多所,大力推进了会计人才的培养。但是,我国高校的会计专业知识核心都是以财务会计为主,不利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应该丰富高校会计专业教材,利用会计的分类,将管理会计分为初级管理会计、中级管理会计、高级管理会计,并且按照不同等级发放不同的管理会计教材,进行不同的讲解。

(四)将管理会计纳入资格考试

我国比较权威的会计考试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注册会计师则服务于账目审核,为企业提供可靠的、真实的财务信息。在会计资格考试中加入管理会计相关知识,有利于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五)企业重视管理会计人才

由于管理会计体系的不足,很多企业对于管理会计人才做不到因才适用,浪费了管理会计人才。学校的职责是培养管理会计人才,企业的职责就是深造管理会计人才。企业应该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促进管理会计人员同其他部门的交流,让会计人员到企业生产一线,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内部信息和产品的实际生产情况,对于人才企业应该做到一才多用。

(六)政府加强完善管理会计政策

要做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政府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提供相关政策理论指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理论体系。政府还应该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学校给予一些优惠政策,例如,给学生发放专业补助金,促进学校企业之间的人才输送,保证管理会计专业学生就业。

五、结语

在现代会计管理中,管理会计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管理会计方面人才缺乏现象严重,管理会计人才市场供不应求。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既不能纸上谈兵、凭空想想,又不能盲目效仿,必须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根据我国的市场现状、经济情况制定一套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理论体系。在此之前,还必须完善管理会计相关体制,让社会认识管理会计这一专业,能够明确认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我国在大力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同时还应该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的完善,在一次又一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归纳要点,采取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管理会计推广。各行业要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我国当下国情,又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管理会计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罗杨.“教体结合”模式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2]周慧.基于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会计教学模式改革[J].商场现代化,2015,(18):218-219.

[3]唐婧妮.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三个核心问题及解决措施[J].高教论坛,2013,(6):109-111+114.

[4]崔淑芬.新经济下产教融合的高校会计智慧教育研究[C]//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分会.中国会计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第3篇: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制度变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一、我国管理会计制度的演进

从管理会计制度建设与发展的历程看,在《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出台之前,我国与管理会计制度相关的规定主要分散于《会计法》《预算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其他部门规章(如《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等制度文本当中,并没有形成体系形态,使得国家层面的管理会计制度建设滞后于企业管理会计实务发展的需求,可以说管理会计制度的供给是不足的。为了加快管理会计制度建设的步伐,财政部于2014年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的指导意见》,勾画出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总体路线图,标志着我国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王斌等,2020)。之后,财政部相继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管理会计案例库》,由此初步形成了立足于中国实践的管理会计制度体系。制度贵在执行。从管理会计制度执行的角度来看,制度最终需要落脚于“人”去执行,企业管理会计人员是管理会计制度最直接的执行主体,企业管理会计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特征,是影响管理会计制度能否得以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

二、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新一轮科技创新对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产生了诸多颠覆性影响,它是促进管理会计发展,以及支撑管理会计价值实现的重要外部推动力量。从新兴科学技术对管理会计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来看,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层面。直接影响表现为新兴科学技术对管理会计理念、技术、工具等所产生的影响,借助新兴科学技术的优势使管理会计的边界得以拓展,增大了管理会计工具所能辐射的范围,提升了管理会计创造价值的空间。间接影响表现为新一轮科学技术创新从根本上驱动了商业形态、营商环境与企业运营模式等方面的变革,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业务与财务的融合加快,导致会计运行的底层逻辑、会计对象的呈现形式以及财会工作的整体运作模式发生了改变,在此情境下会计数据的来源、会计信息储存方式和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就势必需要管理会计工作向智能化、自动化、云端化的方向转型。因此,在新一轮科技创新背景下管理会计人员应当主动适应这一外部环境的变化,积极掌握运用新兴科学技术的能力,进而夯实高质量开展管理会计工作的基础。

三、制度与科技双重影响下管理会计人员的能力需求分析

能力是行为主体所具有的、能够使其做好工作的特质(周曙光,陈志斌,2018)。在制度变革与科技创新的双重影响下,由于管理会计的职能和辐射范围得以拓展,使得管理会计人员的既有素质、思维方式、工作理念将受到冲击,从而对管理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管理会计人员由注重“管账”到实现“价值管理”的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为了应对制度变革与科技创新的双重影响,管理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会计专业能力+技术运用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其中,会计专业能力是基础,技术运用能力是保障,综合管理能力是关键。具体来说:第一,管理会计制度的变革要求会计专业能力的提升,管理会计人员应当具备对管理会计制度、管理会计工具的理论认知与实践运用能力,这是管理会计人员开展各项管理会计活动的基础能力。第二,新兴科学技术驱动了管理会计工具与方法的创新,管理会计工作可以以强大的新兴科技作为支撑,因此管理会计人员应当掌握相应的新兴技术运用能力。第三,管理会计是连接会计信息与企业管理的桥梁,管理会计人员只有具备战略与决策、预测与规划、预算与控制、分析与评价等方面的综合管理能力,才能借助新兴技术的优势有机融合会计业务与管理活动,进而促进管理会计工具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有效运用。

四、制度与科技双重影响下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重构

1.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目标具有指引和导向作用。要重构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当转变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理念,科学定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认为:新形势下管理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专业能力”,同时还要有相应的“技术运用能力”,以及在“会计专业能力+技术运用能力”基础上而衍生的“综合管理能力”,这些能力需求必然对传统的以理论讲授为中心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挑战。因此,高校应当确立“制度变革与科技创新”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导向作用,并以此明确依托新兴科技来实现“会计专业能力+技术运用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进而为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2.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与实践化。结合对管理会计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分析。本文认为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总体思路应当是以“会计专业能力+技术运用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的能力培养目标为导向,立足管理会计专业建设、管理会计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管理会计专业知识讲授、新兴科学技术运用和综合管理素质培养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整合与优化传统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科技融入管理会计核心课程体系当中,进一步地探索与新型课程体系相匹配的管理会计实践教学方式,创新和开发管理会计实践课程与教学案例,并建立相应的管理会计教学保障体系,最终形成以“制度变革与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的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3.高校管理会计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直接纽带。本文认为高校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应当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为基础课程体系,包括管理会计核心课程(如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成本会计、纳税筹划等)和智能化基础课程(如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等),旨在夯实学生的管理会计专业知识和智能化基础知识;第二层次为应用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管理会计智能化、财务管理智能化、成本管理智能化、财务分析可视化等课程,旨在将“新兴科技”嵌入到管理会计核心课程内容中,既强调学生的会计专业能力,又注重新兴技术运用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第三层为拓展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系统设计、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网络安全等选修课程,旨在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信息系统的运维与二次开发能力,提升其在新兴科技环境下的综合应用能力。4.高校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建设管理会计植根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开展实践教学是推进管理会计专业知识在企业管理实务中得以运用的有效方式。本文认为可以开展实践教学的方式主要包括:第一,推进管理会计的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比如翻转课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微视频、微课等;第二,开展管理会计实践教学方式改革,比如鼓励学生参与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竞赛、开展管理会计创新实验项目、参与管理会计实践咨询项目等;第三,强化管理会计实践教学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推进会计综合实训中心建设、升级管理会计实践教学软件、开发管理会计综合实训系统等;第四,促进管理会计的产学融合协同发展,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深入企业实习、建立实践培训基地、提供社会服务等方式,以便克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虚拟化问题。5.高校管理会计教学质量保障为了规范管理会计教学秩序、监控教学质量,应当构建高校管理会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第一,建立管理会计教材与教学软件的使用审批制度,严格把关管理会计教材与教学软件质量,使教材与教学软件能够与制度变革和科技创新的需求相适应;第二,加强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建立管理会计实践教学过程登记与归档制度,注重记录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研讨、解决相关问题;第三,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以“实践为主、考试为辅”为导向,创新管理会计实践课程的考试与考核制度,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分类考核、多元化考核,增加过程性考核(包括但不限于课堂考勤、课堂互动、团队合作、实践考核等)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以客观地考评学生所掌握的管理会计知识及其努力程度。

参考文献

1.王斌,任晨煜,卢闯,焦焰.论管理会计应用的制度属性.会计研究,2020(4).

第4篇: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数智技术;高职院校

一、引言

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的驱动下,企业进入了数据价值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数字化产业的协同发展新阶段,形成了数字化商业的新范式,数据+算力+算法将成为企业的核心驱动力,财务活动数字化、自动化与智能化成为智能财务的时代特征。从未来人才需求导向看,传统核算会计将逐渐让位于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管理会计,而业财一体数字化核算能力、专业智能化工具应用能力以及大数据分析决策能力将成为数智财务人才的重要支撑,这也是未来会计专业教育的重点和机遇。管理会计作为一种以管理为导向的财务工作方式,管理相关性是其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必然超越会计本身,是同时兼备记账、核算、管理、分析、决策功能的会计,其管理思想与方法是天然的业财融合工具,是实现业财融合的重要桥梁与手段;管理会计的另一个核心要求是价值相关性,管理会计需要针对管理行为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是管理与价值创造之间一个天然的纽带。数据显示,尽管目前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已超过两千万,但其中能承担管理会计职能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管理会计缺口超500万,企业亟需管理会计人才。高职院校作为会计人才重要的输出地,如何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准确把握企业数智转型需要,构建融合“数智”理念与新兴技术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与课程框架,培养符合数智时代需求的“智能型”管理会计人才,是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亟待破解的难题。

二、数智时代管理会计人才需求变化与供给分析

(一)国家宏观政策和数智技术助推管理会计发展。自2013年以来,财政部将管理会计列为会计改革的重点方向,相继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从管理会计制度建设、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企业管理会计实践、会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这不仅对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提出了转型升级要求,也给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随着“互联网+”对商业世界的渗透以及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化、数据与效率成为企业转型中的关键词,财务人员角色由会计向顾问转变,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数智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财务人员工作重心向管理会计转移的效率和质量,成为管理会计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契机。在政策与数智技术的双重推动下,管理会计将成为引领会计“升级”,推动“大数据+”战略落地的有效工具。(二)企业数智转型对管理会计人才需求迫切。“互联网+”时代,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着高度的不确定性,经营环境更加复杂,企业组织形式逐渐从金字塔结构向扁平化演变,各部门之间互联互通,企业战略协作层面“数智化”“精准化”与“实时化”的要求是提升“业务→财务→决策”适配性的重要保障。然而,传统的财务体系存在信息滞后、决策滞后、行动滞后等突出矛盾,与新兴业务发展不匹配,企事业单位的智能化财务,将转变为以管理会计为核心的战略财务、业务财务与数字化财务,管理会计与数智技术的结合将为“业财融合”“技财融合”“人财融合”构建联系,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的加持不但能促进交易与分析的融合,提升财务效率与数字化水平,同时其新型智能化财务信息系统还能实现税务、财政、金融系统信息的集成,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与经济业务的实时、深度和无缝链接,对于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创造更大的企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数智时代,科技、产业与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催生了新的财务工作环境,新的财务工作环境需要新的财务人才。高职院校作为财务人才的培育基地,必须改变“重财务、轻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全面改革和创新,着力培养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兼备的“高技术复合智能型”管理会计人才,为企业持续发展及建设提供人才支持(见图1)。(三)管理会计人才供需匹配情况分析。数智驱动下,企业对于传统财务会计的需求正在锐减,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数智化人才转型成为必然趋势,而当前会计人才的供给与需求是不匹配的,供给数量上整体供大于求;供给结构上低端人才过多,中高端人才供给不足;同时财务会计供给过剩,管理会计人才不足。究其原因,作为大量人才供给单位的高职院校,一方面,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支撑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传统财务会计类课程占比较大,管理会计类课程设置单一,缺少业财融合管理能力培养的完整课程体系;而且,管理会计与传统财务类课程不同的是,其横跨了管理学和会计学两个学科,“为企业管理服务”与“会计信息”之间彼此交融、互相补充,数智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二者之间的融合互动,数智时代的“跨界”和管理会计的“跨学科”的特质,以及专业知识的融合性和职业技能的多元性,对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寻求在学科交叉、跨界融合上的突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创新与变革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挑战。另一方面,管理会计的应用需要一个高度完善的信息环境,而目前管理会计信息基础设施滞后,以管理为导向的会计信息基础与技术建设亟待完善。由此可见,当前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脱节,实践教学难以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局面尚未形成,这是制约管理会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三、数智时代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转型路径

(一)拓展管理会计就业面向,重构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数智时代,企业对价值创造型财务人员的需求剧增,传统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已无法满足新商业时代以“数智”技术为支撑、以业财融合为导向的财务工作需求。为此,需要重新定位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满足企业财务转型需求,以管理为导向的,面向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及相关会计信息数据分析等职业领域的,熟练掌握信息数据分析工具的高技术复合智能型管理会计人才。本文参考2019年2月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中国管理会计职业能力框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就业方向、实务要求、所需数智化工具、技能要求、知识储备等方面构建数智驱动下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要素框架(见表1),以期为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指明方向。(二)建设学科交叉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当会计教育的核心转变为“业财融合”与“价值创造”后,课程体系也要相应地从单纯的业务核算型向以价值为导向的管理型转型,需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为基本理念,构建涵盖会计、计算机技术、大数据科学与应用等跨专业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可以分为财务会计实务、管理会计基础理论、数智技术理论基础三个层面,具体涉及财务会计账务处理与报表编制、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与主要工具方法的运用,以及大数据挖掘、处理与可视化分析等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围绕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与考核五大职能展开,具体包括:数智驱动下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内部控制与风险管控;财务共享流程的分析与优化;责任会计与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等。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业财融合”“流程把控”“决策分析”与“跨界融合”等能力为导向,可以开设企业全景运营仿真项目、大数据财务分析、企业财务共享沙盘模拟、跨专业综合实训等课程。专家实务课堂可以聘请管理会计领域或大数据专业领域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校外专家,面向会计专业学生开展不定期的实务案例讲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增长见识,提升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校内课堂尤其是实训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提升实务技能的重要载体,需要不断更新各类硬件,Python、Hadoop等大数据智能处理软件,以及ERP沙盘模拟与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系统等,以满足数智时代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三)完善平台建设,构建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普遍存在过分注重会计核算类技能训练、对企业业务流程认知不够、企业决策分析类实践教学不足、数据分析技能缺乏等问题,无法满足数智时代管理型会计人才发展需要,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亟待建立。一方面,在实践平台搭建上,应以企业真实场景为教学情境,引进覆盖管理会计规划、预算、预测、决策及考核等职能,展现整体业务流程的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平台,搭载先进的数智技术,以企业流程、业务经营案例为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另一方面,在实践方式上,鼓励企业更多地参与到会计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实现全要素、全过程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建立企业和院校双育人模式,搭建集教学实训、生产实践、产业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相互衔接、补充与完善的产教深度融合体系(见图2)。即学生完成管理会计理实一体教学实训后,借助平台开发面向企业实际工作情境的任务式培养项目,进入真实项目模拟实践,通过建立系统而完整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为生产实践积累企业真实工作业务与流程的素材和资源,进一步按照标准化流程和体系拆分为教学实训所需的典型管理会计工作业务与案例,形成开放式的管理会计案例库,实现教学资源源源不断地自我生成和补充,实现专业技能提升与教学经验积累“双管齐下”,提升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四)打造跨界融合的教师创新团队。传统会计专业师资专业背景相对单一,多来源于会计或临近专业,在数智时代,已无法满足管理会计跨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要求,因此,亟需打造融合会计、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教育背景的跨界融合教师创新团队。同时需积极推进企业实务专家进课堂,探索打造由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实务导师共同参与的管理会计精品课程群,以加强会计专业教学与企业实务发展的对接与联系。(五)改革创新管理会计教学模式与方法。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类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材内容落后,交叉重复,内在逻辑关系不清,学生无法形成系统的管理会计知识体系;二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研究、思考、分析问题能力较弱;三是案例资源的适用性较差,缺少与时俱进的、综合性的“本土化”案例,学生缺少对管理会计实用价值的切实感受,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弱。数智时代,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充分借助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完成传统“讲授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转变,并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完善基于“探索+实践”的管理会计教学模式改革与资源体系建设,探索“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PBL)”与“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CBL)”相结合的,搭载项目教学、翻转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元混合式管理会计教学模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与修正,重视提升学生在复杂环境中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校企合作,注重提炼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真实运作案例,努力克服国际管理会计案例与先进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水土不服”等问题,提高预期教学效果。

四、结语

以数智技术为支撑,以跨界融合为特质的新商业对会计及相关行业影响深远,对财务人员素质与能力要求更高,传统财务会计亟待向管理会计转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紧跟企业转型和技术变革,将数智技术与管理思想深层次地嵌入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过程始终,以需求为导向,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学团队打造等方面全方位创新高技术、复合智能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化腾等.数字经济:中国创新增长新动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2]曲晓辉.基于财务云的企业战略转型及人才培养[R].教学研讨会报告,2018.

[3]周守亮,唐大鹏.智能化时代会计教育的转型与发展[J].会计研究,2019,(12):92-94.

[4]贺颖奇.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20,(08):115-127.

[5]孙刚.大数据驱动下业财融合导向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J].财会月刊,2021,(02):88-93.2019,(19):44-49.

[6]崔发周,张晶晶.高阶能力导向的职教活动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21,(04):19-24.

第5篇: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管理会计;本科人才;培养

一、民办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科学。课程设置不科学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课程设置顺序不当。当前民办高校管理会计课程设置顺利不当,为了让学生尽快完成专业课,往往还没有结束基础课程的教学,就开始进入管理会计课程。其二,教学内容重复。当前的管理会计各个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现象,如《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浪费了大量时间。其三,课时不充足。普通高校为确保管理会计教学质量,一般设置54个学时。而民办高校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大量压缩课程教学课时,将其压缩为48课时。在有限的课时里面,学生对基础理论、方法的学习时间有限,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2.教学方法较落后。当前民办高校在管理会计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落后,有的民办高校甚至还采用传统的黑板教学的方式,忽视对多媒体工具的使用,难以提高教学效率,影响了本科人才的培养。

3.实习实践较薄弱。实习实践薄弱具体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实践教学与社会脱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民办高校没有以实践为导向,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轨,难以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和业务能力。其二,实践课教学课时较少。民办高校管理会计理论课课时较长,实践课课时较短,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考核方式较单一。当前民办高校管理会计教学中,考核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闭卷考试仍旧是主要的形式,占据着绝大部分的成绩比例。这种考核方式实际上“引导”学生死记硬背,不注重能力提升,不关注平时成绩,对学生业务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民办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对策

1.培养职业道德素质。会计人员要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胜任其岗位。民办高校在培养管理会计本科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还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在当前的企业、事业单位实践中,会计人员处于核心地位,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的财务管理质量,才能建立一个稳定、高效的市场竞争环境。为此,高校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素质课程,并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座,丰富学生的理论、文化积淀,使其做一名职业道德素质、业务能力兼顾的现代化管理会计人才。

2.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设置前导课程。民办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设置必要的前导课程,如《会计学原理》等,打牢学生基础。在此基础上分层次、深度地开设相应课程,循序渐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二,优化教学内容。当前,民办高校管理会计专业相关课程存在内容重复、冗余等情况,为此,民办高校应该对教材进行系统梳理,优化教学内容,重写规划、编写教材,提高教材自主编著能力,以应对不断发展的课程教学实践。其三,确保管理会计课时。民办高校压缩了管理会计课时,降低了教学效果。为此,民办高校应该加以改善,结合普通高校课时设置,确保管理会计教学课时。

3.更新课程教学方法。当前民办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影响了学生能力、技能的提高,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到了不良影响。为此,民办高校应该更新、丰富课程教学方法,诸如小组合作法、案例法、探究法、素质拓展法等,并根据条件,对教学方法进行组合,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会计能力和综合素质。

4.加强实习实践管理。加强实习实践管理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确保实践课程课时。民办高校应该给予实践课程充足的课时,确保其工作顺利进行,并且要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结合在一起。其二,自编实训教材、手册。为提高实践实训的专业性,民办高校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实践实训手册,并组织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5.改善课程考核方式。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管理会计课程考核以封闭卷面考试为主,并且笔试成绩在最终成绩中占据70%~90%的比重。这样的考核方式只能检测出学生的应试能力,不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问题分析、解决能力。为此,民办高校可以将考核一分为二,一部分为理论考核,与传统卷面考试形式相同,将其在最终考核成绩中的比重调整为60%;另一部分为实践考核,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习情况进行评定,这部分考核成绩占最终考核成绩的40%。这样的考核方式及权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结语

本文分析了民办高校管理会计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民办高校管理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对策,以期对民办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刘璐.浅谈对管理会计发展的认识[J].品牌,2015(2).

[2]刘英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理论与模型构建[J].中国商贸,2013(5).

第6篇: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课程实践;应用型目标

2014年,财政部启动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活动,管理会计成为专业领域的热点,管理会计担起企业转型重任。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的将现代管理与会计融为一体的交叉性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务操作性。一直以来,管理会计课程早已经成为大中院校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目前在实践教学理念、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以及实践教学形式等方面,还解决得不够好,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如何开展,真正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教学面临并且需要探索的问题。

一、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为了解管理会计学实践教学情况,课题组抽取了财务管理专业13财管三个班共计180人(全部参加调查)、12财管三个班共计187人(全部参加调查)、11财管三个班共计150人(部分参加网络调查)等9个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为管理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本次调查共选取了9个班级共计517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部分为“学习认知”,主要包括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和课程实践对未来工作是否有帮助方面的调查;第二部分为“教学相长”,主要包括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方式、希望的课程实践方式以及自己承担的课程实践角色等内容的调查;第三部分为“教学效果”,主要包括学生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的评价和期望。

(一)课程实践认知

从表1可以看出,本次调查专业和班级都是财务管理专业的班级,《管理会计》课程属于其专业核心课,大部分同学也认为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也赞同该课程的实践对未来工作帮助,但是在对

待该课程的态度上却并不乐观,能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学生寥寥无几。一方面显示同学对学习该课程主动性不强,但某种程度上也显示出大多数学生对管理会计的功能定位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另一方面也反映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和诠释。

(二)课程实践过程

从表2可以看出,管理会计实践教学采取的方式主要有案例分析、专业技法、模拟实训和去单位实习等。因为这项调查是多选,所以调查比较分散,但仍然可以看出同学对课程实践期望的方式,但实际容易操作的也许还是案例分析。对于自己在日常课程教学安排的课程实践中承担的角色的调查中,有1/4左右的同学表示自己承担分析思考,撰写报告的任务,有近1/3的同学表示参加了分析思考、联络团队协作两种任务,但也有近一成的同学坦诚自己在课程实践中只是挂名。从这一调查来看,真正承担分析思考、撰写报告的同学确实会对巩固和理解课程有很好的作用,但财务管理专业班级普遍庞大,小组分工协作不是很好,实践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另外,在同学考虑的岗位的调查中,会计核算岗位工作还是占多数,占到了近1/3,但也有两成的同学希望从事管理会计工作,并且实践变得极为迫切。

(三)课程实践效果

从表3可以看出,目前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存在诸如理论与实践、与其他学科重复交叉以及课程设置不科学等问题,不难看出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确实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等问题。管理会计的应用不一定要在大型企业,相关内容也不全是高大上的东西,而是在中小企业实践中迫切需要应用的基本内容。大部分同学很希望老师对于课堂讲解讲深讲透,多讲案例,认真完成管理会计课程实践任务,更期待能到企业实习,但也有少数同学对于实践任务消极对待。

二、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空泛,不够具体明晰

学院一直坚持地方性、开放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转型发展,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特色鲜明的应用本科院校。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就需要各个二级学院制定具体的落实政策,但二级学院制定的具体目标往往过于空泛,主要还是侧重理论,不够明晰,没有完全以职业化为导向进行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真正体现应用型、实践性不够。应用型本科院校处于高职院校与一流高校之间,与一流高校自然不用比,但相比高职院校,理论基础确实扎实一些,但是在实践技能方面并不突出,甚至还形成短板。

(二)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单薄,实践课时不足

自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10级开始开设管理会计课程以来,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单薄,从2010级的68课时(理论课时62+实践课时6)、2011级的72课时(62+10)、2012级的51课时(45+6),再到2013级的48课时(42+6),基本课时除了2011级较前有所提高外,后面一再压缩,实践课时也相应缩减至最低限度,很难有效开展实践活动。另外,管理会计课程设定在第三学年的下学期开设,前续课程为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两门课程与管理会计交叉较多,但是三门课程没有进行系统地整合,主要靠老师之间的沟通协调来解决这个问题,有时难免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管理会计课程实践形式缺乏情景,比较单一

目前管理会计课程实践形式主要有案例分析、模拟实训、去企业实习等几种形式。案例分析在管理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之一,也是目前实践教学通用的方法,一是资料容易搜索查找;二是相对于其他方式较容易操作。案例分析法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班级学生人数多,小组成员多,常常会出现案例分析最后只是几个同学去收集资料、制作PPT、和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出现了很多打酱油的角色,实践效果打了折扣。ERP沙盘模拟实训确实是一种较好的互动体验式教学模式,但还是侧重记账和报表,管理会计还没有设立专门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而对于学生比较青睐的去单位实习,但是企业往往会由于信息安全的保护,不愿接受大学生去实习,即使接受了,基本承担一些打杂的工作。

三、应用型目标下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

(一)开展以职业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以职业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定位于应用型本科的院校,尤其重要。大部分同学毕业后进入社会就业,而企业需要的是高技能的有创新的应用型人才。与一流大学比,我们差距太大,与高职院校相比,我们实践能力太弱,我们很容易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地。我们要把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发展定位放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去定位和思考,我们应真正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落到实处,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教学重心,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突出我们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优势,从庞大的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

(二)优化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突出了财务会计的专业实习,管理会计实践方面涉及较少。因此,要使学生尽快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就必须优化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要打造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手工模拟实训与计算机模拟实训相结合、实验模拟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方位实践教学体系。要尽可能打造适合管理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案例选取要尽可能体现管理与会计的对接,体现逼真、实用并形成特色;多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加强学生沟通协作能力。同时积极参加IMA校园管理会计案例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用,全方位营造管理会计职业化教育氛围,提前开发在校学生毕业任职潜力。

(三)抓住机遇,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

2014年财政部推出《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力争3~5年培养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全国很多省已经建立了管理会计人才实践培训基地,我们也要顺应形势,抓住机遇,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服务中,要依靠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建立良好和真实的实训环境,不断提高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双赢。

(四)打造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校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应当积极秉承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将教育活动与实践需求对接,适应单位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大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力度。总体而言,学院的管理会计研究还比较薄弱,已经建立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一般理论水平较强但实践知识匮乏。学校必须切实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让教师走出去,深入企业,真实了解企业的内在需求和发展瓶颈,可以通过课题方式来探讨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状况;也可以引进企业管理会计人员,为学生进行企业相关管理会计应用的实施经验和案例总结。

竞争的环境瞬息万变,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应顺应发展,积极推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积极推动管理会计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的思考与改革,切实培养管理会计应用型人才,使得管理会计在我国真正得到充分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范晓娥.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当代经济,2015(08).

[2]王芹,孙金金.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研究[J].商业会计,2015(08).

[3]李迎春.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12(06).

[4]陆勇.论推进高校管理会计教学转型[J].会计之友,2015(01).

[5]岳文忠.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3(10).

第7篇: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范文

一、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考虑到学生在填写高考志愿时选择具体专业的盲目性,避免学生来校报到后因不喜欢所选专业产生的厌学行为,目前许多高校采取在大学一、二年级不分专业而在大学第二学年末再具体分专业的做法。以我校管理学院为例,管理学院分工商、会计和营销三个专业,每年共招收105名左右的新生,报到后所有学生在前两年不分专业,而是合在一起上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及学科大类基础必修课,后者有管理学、会计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管理运筹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等课程,除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外,其他课程均在前两年开设。这样的安排能够让学生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了解每个专业的大致内容及以后的方向,从而使其能够在大二学年结束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具体专业。从大三开始则分别三个专业开设各自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和专业课,如会计专业基础必修课有国际贸易、财务管理、国际金融、技术经济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税收筹划、财务报告分析等课程,专业课则开设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运营管理、审计等必修课程及企业战略管理、金融企业会计、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商务谈判等选修课程。管理专业则开设财务管理、技术经济学、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运营管理、质量管理、企业形象设计、物流管理等专业课程。

这种做法虽然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给予学生二次选择的机会,但学生就业选择工作时及学校课程安排上却产生了一些具体问题。

一是培养的学生在专业数量上不均衡。由于学生通过一、二年级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认为管理专业和营销专业内容过于空洞。难以获得真才实学,而会计专业则比较务实,能够学到具体的基本技能,因而造成学生一窝蜂地选择会计专业。以我校管理学院为例,在二年级年末分专业时约有70%左右的人选择会计专业,其他采用上述方法的院校选择专业的比例也大体类似。由于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总量过多因而在毕业时出现就业困难的情况就难以避免。

二是课程安排存在困难。因为大四上学期是学生考研的关键时间段,许多学生把精力放在复习考研上,对正常的课程安排存在应付现象,而下半年主要是毕业设计,一般不安排课程。因此。重要的课程如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管理会计等课程只能安排在大三学习,这其中高级财务会计必须以中级财务会计为基础,审计又必须在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报告分析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并且中级财务会计内容多、课时长。导致在时间安排上非常紧张,甚至出现有中级财务会计没有学完就开设高级财务会计的情况,使后续课程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影响后续课程进度和教学效果。

三是由于这种办法导致课程设置在时间顺序上颠倒,从而使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为中断,学生不了解各门课程之间的知识连接点或逻辑主线,不能把所学各门课程内容融会贯通,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某一课程,甚至认为某些课程与自己的专业关联度不大,因而根据自己对某些课程的理解有选择地分配学习时间。由于课程之间的安排缺少逻辑联系,学生被动地学习学校安排的所有课程,导致其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管理概念及整体观念淡薄,导致他们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只会按部就班地进行一般会计核算工作,不能快速完全领会管理层的意图并轻松地配合提供其管理所需信息,因而不能完全胜任其本职工作,更谈不上创造性地为管理层提供额外价值信息,提供高质量的工作成果。

二、现代企业对会计人才要求的理论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日益加深,以及国际贸易一体化和市场全球化的进程加快,现代企业面临的是全球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如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不仅使美国许多企业倒闭,而且很快波及到我国及其他各国,使我国许多行业举步维艰、陷入困境。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要求企业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在某些方面进行实时调整,如有时需要调整战略,有时需要调整产品定价,有时需要在原材料来源渠道上采用灵活的生产或外购策略,有时需要了解每种产品的详细成本信息以便及时进行产量调整或进行更为细致的成本规划等。所有这些管理活动均离不开相关会计信息数据的支持,可以说财务数据是管理活动的基础,只有借助财务数据才能使管理活动科学化并把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很显然,没有相关、准确的会计信息供给,管理决策可能会出现失误或不完全正确,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能够根据管理层对信息的实时需求及时调整相关信息供给。

现代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能够按财务会计准则或制度进行账务处理,满足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或监管部门的要求,同时还要能够根据税法要求进行纳税调整,并且更为重要的是,会计人员必须能够领会管理层对信息需求的意图,并还要能够向管理层提供其决策所需的相应信息。例如,为配合企业实行精细化管理需要,会计人员需提供为生产各种产品导致作业活动相应发生的资源消耗情况及其与产品形成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的信息,使相应的管理措施科学、合理。再如,为保证企业的战略实施,需要财务人员掌握全面预算管理这一工具,并综合资金管理、会计核算、成本管理几方面信息确保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取得预期的效果等。总之,现代企业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基本核算技能,还要了解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内部控制原理、战略管理、内部审计、全面预算管理、薪酬制度设计与绩效考核、风险管理等管理知识,这样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容易与管理层沟通,而且还有能力提供其所需要的特定信息。

三、管理型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重构

财务报表是企业经营情况和结果的真实写照,是财务会计人员根据会计准则或制度的要求对企业管理活动进行的阶段性总结,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构成。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也是反映企业特定日期各项资产管理及财务管理等活动结果的一张“快照”,而现金流量表、利润表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则反映企业一定时期整个经营管理活动的成果,是反映企业特定时期财务状况变动情况和经营成果的“录像”。

虽然财务报表由财务会计人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要求编制而成,但财务报表上每一数据的变动均与企业管理行为有关,即企业任何管理行为的结果最终均会在会计报表上反映出来,财务报表上数据的变动与管理活动存在因果关系。以资产负债表为例,企业的资产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的变动一般与企业日常财务管理活动有关,如改变销售策略或改变进货、生产批量以及采取积极的收款措施等均会使资产负债表上的应收款项及存货等发生变化。而非流动资产结构的变化则与战略管理有关,如进行战略性外部投资会导致长期股权投资增加,扩大企业自身产能会导致固定资产增加;反之,则会减少相应的非流动资产,改变非流动资产结构。资产结构变动与财务管理活动互相影响,从而导致资本结构、现金流量结构及所有者权益结构的变动。而在利润表中,凡涉及到收入和成本费用的管理活动均会对利润表产生影响,如放宽销售信用条件会导致收入增加,加强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实行科学的业绩考核制度等,可能会导致成本费用降低,增大盈利空间。

因此,管理型会计专业本科人才的课程体系设置应以财务报表为核心,凡涉及到财务报表变动的主要活动均应纳入课程设置范围,既要介绍财务报表的形成过程,又要介绍影响企业财务报表形成的各种管理行为。具体课程有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报告分析、会计实务综合训练、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税法与税务筹划、全面预算管理、薪酬制度设计与绩效考核、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等。此外,为保证就业的灵活性,还可以设置审计、预算会计、金融企业会计等课程。以财务报表为核心、以培养管理型会计专业本科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设计如图1:

图1中,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报告分析、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综合训练为财务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管理学、战略管理则是联系各种管理活动和财务报表变动原因的主要纽带。

为了保证战略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度谋划,企业需要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因此它需要借助全面预算管理这一工具确保企业战略得以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集企业计划、协调、控制、激励、评价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利用全面预算管理工具对企业内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而技术经济学、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薪酬制度设计与绩效考核等则是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而通常采取的、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具体决策、管理工具或控制措施。内部控制则是企业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其最终目的是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则是保证内部控制系统正常运行及企业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等得以实施的制度保障。

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管理信息系统、预算会计、金融企业会计、审计等课程可作为选修课,一方面是为财务管理活动空间的扩展储备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保持学生就业的灵活性,如去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去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等。

四、管理型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课程的时间安排

上述课程体系在具体安排的时间顺序上应考虑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总体上,大学前两年应安排学生学完除财务报告分析、电算化会计及会计实务综合训练之外的所有会计专业课程,然后以管理学、战略管理为纽带。相继开设影响财务报表变动的各门课程,最后以财务报表分析为基点将相关课程内容融合起来。具体地,大一第二学期开设会计原理课程,大二第一学期开设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可同步开设管理学概论、企业战略管理,大二第二学期开设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并可同步开设成本会计、成本管理课程,大三第一学期开设技术经济学、财务管理、全面预算管理、薪酬制度设计与绩效考核等课程,大三第二学期开设财务报告分析、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税法与税务筹划等课程。大四第一期开设电算化会计、审计等课程后,再开设会计实务综合训练课程,该课程不仅包括利用原始凭证从手工和计算机软件两个方面完成财务报表的编制,而且还包含财务报表分析,涉及到战略实施或调整、成本管理、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业绩考核等内容,并可进一步以财务报表为基础进行审计程序、内容方面的训练。

第8篇: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数据分析

0引言

2012年以来,铺天盖地的大数据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各种流行书籍,各大网站、媒体都在谈论大数据,一时间成为这个时代最热门的话题。同时,这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我们说,大数据,不单纯是数据规模上的大,还在多样性、速度、精确性上都有突破性增长。更重要的是,这种数据的潜在价值也是旧有数据难以企及的。我们这里暂且不论如何驾驭大数据以及有什么样的技术要求,它给我们的一点重要启示就是要注重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积极探索满足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使人才更好地满足当前企业的实际需要。

1大数据时代背景引发对人才需求的变革

可以说,在未来的竞争领域,“占领市场必须先占有数据”,也就是要做到基于信息的决策———“用数据说话,做理性决策”,即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和挖掘出对企业有价值的规律和趋势,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支持,这些支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行为预见镜———帮助企业识别机会、规避风险;②问题良药———帮助企业诊断问题、亡羊补牢;③跟踪检测———帮助企业评估效果,提升效益;④引力动力器———帮助企业提高效率,加强管理。不可否认,个别公司的决策人具有超人的战略眼光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单靠直觉也能给公司带来巨大价值。那么究竟靠数据分析的决策能否优于直觉决策,我们这里也要靠数据说话。有学者比较了组织中用直觉决策以及用数据分析决策的可能性,研究发现,业绩优秀的组织更多地倾向于采用分析决策,尤其是在财务管理、运营、战略等方面。因此,可以推断,用数据分析决策比直觉决策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与此同时,根据智联招聘网站显示,短短两年时间,珠三角地区数据分析人才需求已接近了需求量旺盛的传统会计专业。可见,越来越多的公司需要能够对公司财务等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加工、分析以为公司管理层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人才。可以说,传统会计专业注重会计核算,即财务报表编制的整个流程及环节的掌握,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更注重对财务报表数据以及其他有用信息数据的再加工、处理、分析及呈报,以满足管理层经营决策的需要。可以说,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要求有不同的专业设置及专业培养目标与之适应。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管理背后的推动力是时代的变革引发的对人才的需求。然而,从当前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的建设情况来看,多数院校存在培养目标不清晰、没有明确的专业定位、与会计电算化等专业没有明显区分以及缺乏明确的专业核心课程等突出问题,尤其是对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名称中“信息”二字究竟如何体现没有清晰的把握和界定。因此,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亟需变革。

2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会计信息管理人才工作岗位及能力分析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成功申报会计信息管理新专业,并于2013年下半年开始首届招生。与此同时,会计信息管理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也成为摆在专业任课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近几年来,全体专任教师围绕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建设展开了一系列的咨询、调研、走访,并定期进行讨论、交流,扎扎实实了解实际中的人才需求,实现专业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无缝对接。到目前,初步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的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思路与方法。首先,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账务处理、管理会计、财务数据分析、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及内部控制等方面。具体工作任务体现在:会计核算,纳税申报,管理会计,财务数据处理、加工、分析及呈报,以及预算、成本、资金管理等。其次,在新形势下会计信息管理人才的工作岗位领域,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如下三方面能力:①会计核算能力,指的是熟悉并掌握会计信息生成系统,运用财务信息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评价;②数据分析能力,指的是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方法,运用Excel、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及呈现;③辅助决策能力,指的是能够依据相应的数据分析结果,为公司日常财务等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3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会计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及大数据时代,对财务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局限于传统账务处理,更倾向于对决策相关信息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占领市场必须先占领数据”,公司财务和经营决策的制定更多的是基于信息的决策,即“用数据说话,做理性决策”,而数据分析即是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和挖掘出对企业有价值的规律和趋势,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支持。因此,在新形势下,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数据分析引领财务决策信息化。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需要三个层面的支撑体系,即基于财务会计、强化数据分析、服务管理决策。

4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会计信息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在以数据分析引领财务决策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我们初步形成了如下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

(1)会计学基础课程:会计信息管理源于会计,不能脱离财务会计,仍然要以财务会计为基础。专业学生要了解财务报表的生成过程及会计账务处理流程、能够对一般企业常见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进行企业纳税申报等。这方面课程主要有: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纳税实务。

(2)数据分析技术课程:对信息的把握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与企业信息化相适应的一般管理软件、财务软件的使用及熟练操作以及简单维护,能够作为关键人物辅助中小企业实现财务信息化;另一层面通过对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报告,满足管理层基于信息的决策以及决策的科学化。数据的来源可以来自公司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根据需要也可以来自企业外部的国家经济产业政策、行业市场信息等。其中,对数据的分析能力又从两方面进行培养,一方面是分析思维方式的培养,这是起主导作用的层面;另一方面是分析工具运用的培养,信息化时代,数据量的加大要求借助于一定的分析工具才能实现数据分析。企业信息化实施及数据分析方面的主要课程有:财务报表分析、财经数据分析、应用统计学、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数据处理软件应用、商务智能等。

(3)决策能力提升课程:新形势下财务人员面对和服务的更多是企业的管理层和决策层,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学生要清楚公司管理层和决策层需要哪方面的决策信息支持,并通过数据分析方法进行提供,同时给出合理化建议。这方面课程主要有: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等。其中,财经数据分析课程能够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展现及报告撰写各环节的基本理论及操作技能,同时熟练地运用数据分析的思想和方法分析企业的财务数据,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数据分析软件应用课程能够让学生熟练运用Excel等常见数据分析工具、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操作Excel等数据分析软件的基本技能。商务智能(含数据挖掘)课程依托商务智能平台,从商务智能概念、商务智能结构、多维数据集内容、数据挖掘、交付等主要内容,使学生在了解如何运用商务智能的工具、架构以及规则的基础上,分析企业数据,为企业管理层提供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

5结语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要求有不同的专业设置及专业培养目标与之适应。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管理背后的推动力是时代的变革引发的对人才的需求。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为数据分析引领财务决策信息化。相应课程体系为财务会计基础课程、数据分析技术课程、决策能力提升课程。我们共同期待,会计信息管理人才将通过数据分析对企业财务等管理决策带来价值增值。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宪宇.大数据时代企业相关职位设置与人才培养[J].经营与管理,2014(9):43-47.

[2]谭立云,李强丽,李慧.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人才培养的思考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57.

第9篇: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范文

技术的进步与企业竞争的日益加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逐渐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但是管理会计方面的人才尤其是高端管理会计人才很难满足我国的发展现状,顺应大会计时代的趋势。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机制是我国培养高端会计人才的领头军,面对我国急需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新形势,理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本文从构建管理会计体系的趋势出发,分析当前我国高端会计人才在应对这种新趋势下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培养和管理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目标,探讨如何创新我国高端会计人才培养与管理体制。

关键词:

高端会计人才培养体制;高端会计人才管理机制;创新

经济结构的转型,国际间竞争的日益加剧,传统的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面对新趋势,作为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传统的管理方式很难满足当前企业的需求。管理会计作为一种以经营管理会计为特点的内部会计,有助于推动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向综合营运管理、理财投资等方向的转变,对于提升企业价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管理会计的应用在我国起步较晚,缺乏管理会计应用意识,企业的自身治理结构与管理会计的要求不相符,管理会计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支撑,理论与方法相脱节。面对这些内外部环境的约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迫在眉睫。而构建管理会计体系的基础是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理论基础与高水平的操作能力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机制和管理体制不断健全,在我国会计理论的发展和企业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方面一直走在前列。高端管理会计人才是新形势下我国对会计人才新的需求,所以,在传统会计转型的趋势下,我国当前高端会计人才培养方式和管理体制也应该与时俱进,根据构建管理会计体系的新需要,立足于企事业单位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寻找自身培养体制与管理机制的不足,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

一、新形势下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要求

管理会计的核心工作就是通过财务数据与非财务信息的综合分析,实现良好而高效的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绩效评估和战略管理。所以,管理会计人员需要具有宏观的全局视角、明确的战略定位、明确的风险管理以及精准的预算管理能力四种职业素养。

(一)宏观的全局视角

企业的组织构架、权责分配、管理流程等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整体运作和良性发展。如果组织构架不合理,企业整体运作效率就会降低;企业权责分配不明晰,就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带来较大的管理风险;而一个企业管理流程的缺位,很可能造成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周期过长,不利于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缺乏方向感,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最终这一系列问题导致企业的绩效水平比较差,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然而,这些问题都与管理会计息息相关。因此,这就需要管理会计人才不能仅仅拘泥于财务这一微观方面,而应该具备全局视角,立足于企业的组织构架、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管理,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综合财务数据与非财务信息,对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思考、分析,找出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而各个击破,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绩效水平。

(二)明确的战略市场定位

企业如果要提高效益,就要对市场有准确的把握。所谓明确的战略定位,就是在逐渐扩大的产业链上,结合自身的优势找到特定的生产或服务对象。并根据此目标结合企业的现实情况,通过修正和调整,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和整体价值。而管理会计就是将企业运营、财务、人力等多个方面集结起来,统筹管理。通过对自身优劣势评价和企业外部环境的敏感洞察,做好明确的战略定位和战略决策。对于管理会计人才而言,综合运用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仅仅只是管理会计工作的基础阶段。作为高端管理会计人才,还要具备系统性的管理思维,从财务视角综合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为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提供相关建议;并在灵活的信息分析基础上,提高战略决策的能力。

(三)全面的风险能力

企业在设定战略目标、紧抓市场机遇的同时,风险就会紧随其后。而良好的风险管理则有助于提高企业风险识别与机会发现的能力,促进企业资源配置的优化。近几年,国内外的政府部门和企业,许多由于风险管理不善,而陷入危机。因此,风险管控对于当前的企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今天,许多企业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抓住机遇上而忽视了如何去控制风险,为企业经营埋下隐患。管理会计是服务于企业现代管理的,所以企业要运用管理会计进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而对于高端管理会计人才来讲,进行企业管理,就必须要具有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

(四)精准的预算管理能力

预算管理是管理会计的核心工作之一。它可以通过对战略的层层细分,明确企业的运营方向,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围绕战略目标做出相应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部门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价值;此外,预算管理可以通过全方位的监控体系,有效检查财务资源的使用状况和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而不断优化内控体系,强化风险管理。因此,作为高端管理会计人才一定要具备精准的预算管理能力,以预算管理为工具,紧扣企业战略目标和风险管控,不断为企业创造价值。

二、我国当前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现状分析

(一)高端管理会计人才供需不协调

由于管理会计的发展和运用在我国刚刚兴起,管理会计在实务界和理论界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对于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根本无法满足当今的需求。据统计,当前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缺口已经达到300万人次。我国目前的财务会计人才队伍已经超过1400万人,其中85%的财务人才担任财务会计的相关职位,但80%以上的时间都是从事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从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企业需要管理会计人才但很难找到具备专业能力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而那些具有相应能力的人才又很少从事相关职业。管理会计人才供需矛盾十分严重。

(二)高端会计人才职能转变滞缓

我国从事传统财务会计的人员占到企业财务人员的85%,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人员仅仅是少数。因此,面对新形势对会计的新需求,我国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显然存在着职能转变滞缓的问题。

(三)缺乏合理完善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

根据中国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中的数据显示:43%的受访者所在企业没有相关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计划,9%的受访者所在企业制定了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计划。而其中的48%的企业并没有专门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而是将其纳入财务人才培养中。此外,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方面,仅仅19%的人表示满意。这些都表明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系统的高级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对于如何培养高端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什么样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就导致当前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大多还没有跳出会计看会计,从传统财务会计中转变过来。在战略决策和预算管理能力方面还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此外,在管理会计人才的应用上,国内企业对管理会计了解不足,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没有完全感受到管理会计对于企业创造价值的帮助,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在具体工作中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应用也不够充分。

三、我国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扎实的培养机制

在我国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中,由于刚刚触及管理会计人才建设,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所以,在培养高端管理会计人才时,课程设计存在缺陷,培养方式趋于僵化。

1.课程体系设置过于简单。

在当前的高端会计人才培养中,课程设计基本是以会计为核心,综合企业管理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和灌输。但是课程设置过于简单,授课范围比较狭窄,不能够及时引入发达国家成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缺乏综合性和前沿性的知识探讨。此外,课程设计面偏窄,课程设计多数面向企业。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中从事会计工作,高校从事管理教学工作的相关课程涉及的较少,极有可能导致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建设和政策解读方面的人才空缺和相关领域研究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2.培养模式缺乏灵活性和广泛性。

教学过程中缺乏灵活性,教学过程中多为理论教学,缺乏与用人单位的合作,高端会计人才实践操作机会较少。缺乏实践的理论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只有将其运用于实际工作才会变成激烈商战中的武器。培养出来的高端会计人才如若不能在实践中锻造自身,很容易造成高端会计人才理论和具体实践的脱节。管理会计本身就是实践性比较强,涉及面比较广的学科,没有丰富的课程体系和灵活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很难高效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对于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的贡献也会受到影响。因此,面对高端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的新局面,有必要对当前高端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做出相应调整和革新。

(二)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

当前,我国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稀缺,企业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也非常大。但是各个单位还没有明确管理会计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具体定位和职责。企业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运用不足,使得管理会计人才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贡献不足。此外,管理会计的应用性比较强,需要管理会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地通过实践提高自己,但是由于实际工作中对其的运用不足,导致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缺乏有效的继续教育平台和后期的管理。

(三)缺乏科学的使用机制

随着对高端会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企业和高校对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对于高端会计人才的使用,只是象征性地提出了使用目标,具体如何使用依旧没有科学的使用机制。此外,很多的用人单位还没有真正了解高端会计人才的作用,无法正确引导高端会计人才向更适合自身发挥作用的岗位流动。因此,培养出的高端会计人才并没有在具体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由于在实际工作中缺乏锻炼,高端会计人才无法形成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进而,使得在高端会计人才的使用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相同的问题也出现在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中。由于管理会计对于企业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国家开始重视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但是,对于高端管理会计人才如何使用却没有提起。在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中,正是因为在培养过程中我们缺乏明确的使用目标,而导致了培养出来的高端会计人才在具体工作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中,要吸取教训,在培养过程中就要立足于如何使用,进而保证与实际工作需求接轨,提高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应用性。

(四)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管理会计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的工作,单一的激励机制显然难以衡量管理会计人才的实际工作。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很大程度上难以衡量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工作业绩,因此,很大程度上不能够给高端会计人才的工作予以激励。所以,在构建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过程中,配合培养机制和管理体制,应该建立一套与管理会计具体工作相适应的评价机制,以此激励高端会计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面对新形势,创新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和管理体制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课程建设,丰富高端会计人才培养机制

我国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分为三个方向,一方面是面向企业,培养高端应用型会计人才;第二方面,是面向高校,培养高端理论型人才;第三方面,是面向大型事业单位,培养具有敏感政策分析能力的高端会计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应该针对不同方向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有不同的侧重点。首先,面向企业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注重其应用性。从高端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上看,多数课程还是针对企业的内部管理进行人才培养。不足之处就在于课程比例和系统课程的开设上。企业需要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必须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要增加培养课程中实践操作的比例,在企业实战中提高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工作能力。为了满足企业对于管理会计的需求,在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课程开设上,应该将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与管理激励、全面预算管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企业信息管理等课程予以体系化、模块化,增加高端会计人才体系中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细分方向,系统地进行培养。其次,针对教育理论界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应该加强其理论水平的提升,以各地财经类高校为依托,积极开展管理会计国际前沿理论的交流,提高其科研水平和理论深度,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提供理论依托。最后,针对大型事业单位高端管理会计人才,侧重于政策解读与政策利用。所以,在此类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上要注重政策解读与分析的课程,提高此类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政策敏感性。

(二)提高企业的参与程度,提高高端会计人才管理机制的灵活性

在具体工作中培养高端管理会计人才,创新管理模式和培养方式,提高企业在管理会计体系的参与力度,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短期培训和企业管理会计体系相配合的灵活的管理会计体系。此外,企业应该提高对管理会计培养的重视程度,在工作中,积极组织专题探讨和专业培训,保持对新知识的敏感性。

(三)提高企业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视程度,完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使用机制

我国当前高端会计人才的管理机制中存在比较严峻的问题是,多年培养的高端会计人才无法广泛使用到实际工作中。目前,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刚刚起步,为了避免出现当前高端会计人才的使用出现问题,我们有必要在制定培养方向的同时明确使用目标,在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的同时,建立配套的使用机制。建立完善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使用机制,离不开用人单位的积极参与。各地区主管在做好人才培养的基础上,积极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完善的跟踪调查机制,对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与使用进行有效接轨。用人单位在重视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短期培训的基础上,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调查,及时反馈人才使用状况以及管理需求。把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部门与使用部门有效结合起来,不断丰富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机制和使用机制。

(四)创新考核手段,完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激励机制

完善考核制度,创新考核手段。在重视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结果考核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高端管理会计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并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了解高端管理会计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情况,以此和培养结果的量化结果相互衔接。严格高端会计人才的淘汰机制,打造国际化、综合型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将综合管理能力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建立完善的淘汰机制,增强高端会计人才队伍中的竞争意识,提高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质量,培养出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灵活应用能力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

作者:李旭 魏鹏鹏 单位: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