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审计理论体系范文

审计理论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计理论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审计理论体系

第1篇:审计理论体系范文

环境绩效一般是指进行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与治理所取得的有形收益与无形收益。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看法,张文华和钱凤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指对政府部门的环境管理责任和企业应承担的环境保护、环境治理责任及他们的工作绩效进行的审计[1];陈正兴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和项目的环境经济活动,依照一定标准,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状况和发展潜力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其效果与效率表示意见的行为[2].

1999年11月世界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工作小组制定了“有关环境效益审计指南”,环境绩效审计开始走向规范化道路。借鉴各种学者的看法,我们对环境绩效审计做出如下的定义:环境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环境管理活动的现状和潜力,对提高环境管理绩效提出建议,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活动。

审计客观基础是审计赖以产生和存续的某种存在于社会经济环境中的需求,尤其是对审计活动所提供信息的需求。审计的客观基础决定着该类审计的目的、职能、主体和客体,不同类别的环境审计,有着不同的客观基础。具体到环境绩效审计而言,其产生的客观基础应是检查环境资源的管理和使用责任。环境资源包括两部分:一是环境的天然存量资源,如物种、生态、大气和水资源等;二是用于治理环境的各种资源,如资金、技术和设备等。所有权属于国家和全民的环境资源通过委托授权于一定的政府机关或社会经济组织管理、经营或使用,这些组织就承担起经济、有效地使用和管理环境资源的责任,因而需要通过国家审计来检查其受托管理、使用责任的履行情况。所有权属于投资者个人的环境资源,则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来检查其是否经济、有效地管理、经营和使用了这些环境资源。这种对环境资源管理、使用的经济性、有效性的评价,属于对环境管理系统各环节的“连续监控”,主要是指环境绩效审计。

二、环境审计、绩效审计与环境绩效审计

(一)环境审计与环境绩效审计

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环境审计的基本特征,与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共同构成完整的环境审计体系。

环境审计,也称为环境、健康和安全审计,是审计学科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开拓的一个审计新领域,是国家环境管理系统(EMS)中的一部分。在我国,环境审计被定义为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依法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并且揭示环境和资源保护中存在的违法行为,促进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加强环境管理。

环境审计包括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三部分。环境财务审计注重财务报表披露的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等信息的公允性;环境合规性审计侧重于检查各种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而环境绩效审计更多的是考察、分析和评价组织所采取的各项环境措施和环境管理活动的绩效状况。在增加环保投入的同时应提高投入的使用效率,增加环境政策的适当性,环境绩效审计正逐步成为各国环境审计的发展重点。

(二)效益审计与环境绩效审计

效益审计起初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称呼,直到1977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才在利马会议上将其定义为“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ing)。最高审计机关国际和亚洲组织将绩效审计定义为:绩效审计是一种对被审计单位履行其职责过程中使用资源的经济、效率和效果方面的审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E”审计,近年来,又提出“五E”审计,即在“三E”审计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公平性(Equity)和环境性(Environment)审计。效益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价,以考核有关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并促使被审计单位提高效益。效益审计的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立法、内部制度、审计规范、人才、资源、技术等各方面都要进行建设,要把效益审计作为一项独立的审计类型进行全面实践和探索。

国际上审计已经向绩效审计发展,环境问题也成为绩效审计关注的内容之一。环境绩效审计虽然隶属于环境审计的体系范畴之内,但是又同时兼有绩效审计的特点,对绩效审计的探索有助于完善环境审计的,拓宽环境审计的范围,丰富环境审计的内容,突出环境审计的建设性意义。我国的环境审计要跟上国际发展,必须在审计类型上从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审计拓展,从以环境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理性为主要审计对象逐步过渡到绩效审计上。

三、环境绩效审计的特点

(一)审计结果的建设性

环境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环境监督,但在环境绩效审计中,更应强调其评价职能。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细致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找出绩效的各种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以帮助被审计单位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益。因此,监督并不是环境绩效审计的根本目的,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以促进为主的建设性审计。

(二)审计标准的不确定性

一方面,环境绩效审计属于环境审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已经颁布的包括ISO14000环境系列标准在内的各种环境标准,都是环境审计在审计依据方面不同于传统审计的独特之处。另一方面,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不可能相同,甚至是同一项目,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截然不同。这使得每开展一项绩效审计,审计人员都需要在现场审计开始前,就衡量绩效的标准问题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协商,或者寻求一种公认的、不存在异议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或需要协商确定是环境绩效审计的一大特点。

(三)审计活动的综合性

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以考核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活动为对象的综合性审计,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活动都与绩效有关。因此,环境绩效审计的对象和范围应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全部环境管理活动。不仅包括环境资金流转的管理活动,保证环境资金的使用效率得以提高,而且包括非环境资金的环境管理活动,如环境规划、环境政策的制定执行情况等,影响环境绩效审计的因素多种多样,因而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内容多、范围广、系统性强的综合性审计。

四、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

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包括根本目标、具体目标和分项目标三个层次。其根本目标与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即:改善环境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只不过环境绩效审计是从绩效审计这个角度来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目标可以概括为:对环境管理各步骤的绩效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找出影响环境管理绩效的消极因素,提出建设性的审计意见,从而促使环境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根据具体内容的不同,进一步地可以将具体目标分解为四类分项目标:(一)评价环境法规政策的性和合理性,帮助法规政策制定部门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法规与制度;(二)评价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工作效率,揭示其影响工作效率的消极因素,提出改进建议;(三)评价环境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助于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划;(四)评价环境投资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改善环境投资提出建设性意见。

五、环境绩效审计的层次

环境绩效审计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对政府的环境绩效审计属于宏观层次,由国家审计机关来进行,主要对政府制订的环境政策执行效果进行评价,看环境政策是否促进了环境和生态的改善,审查环境项目的实施是否真正有助于防治环境污染,调查环保专项资金的投入使用情况,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和目标;对企业的环境绩效审计属于微观层次,由内部审计或社会审计来承担,重点审查监督企业对环保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并评价企业的环境内部控制系统以及企业在治理环境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宏观环境绩效审计

1.政府环境政策的绩效审计

该审计主要是对政府制订的环境政策,包括对环境经济政策和行政控制的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时只需考虑政策的执行情况及效果,而不对政策本身进行过多地评价。评价时需遵循两条原则:首先,环境政策的实施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其次,在达到目标的前提下,看政策的实施费用能否达到最小。

2.政府环境保护资金的绩效审计

国家拨付给各级政府及部门的环保资金是用于治理环境的主要来源。环保资金在真实性、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还应对资金的拨付、使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进行审计,因为真实合法并不等于使用的合理有效。所以环保资金的绩效审计主要是对其拨付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进行监督。具体审查各级财政部门及各级主管部门是否及时将资金拨付给使用单位,有无少拨、不拨,或延迟拨付的现象,拨付给使用单位后,使用单位是否按照规定用途使用资金,最后对资金使用后的环境效益进行评价,分析环保资金的使用效率,看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3.政府环境项目效益审计

政府环境项目效益审计属于绩效审计,进行项目效益审计首先要了解项目本身,如果项目被分解在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实施,还要了解项目分解情况。在了解了项目之后,还应清楚该项目的目标,在审计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应以是否实现项目目标为重点。如果不能实现目标,则审查不能实现的原因;如果达到了目标,则审查成本是否超过了预算,以达到使用最少的成本取得最大的项目效益。

(二)微观环境绩效审计

的环境绩效审计一般包括在环境绩效报告中,它进行环境绩效审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政策法规执行的审计

首先要审查政策法规的具体规定。诸如排放标准、排污收费是否合理,可以根据边际的原理,当制订的排放标准或排放费只有使得企业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等于污染的成本时,该排放标准或排放费才是有效的;其次,审查执行政策法规的情况有无偏差,对企业来说,每一项政策都有明确的目标,审计人员应考虑政策规定是否达到目标,总体效果如何,从而可以把发现的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以提高政策法规的实施效果。

2.企业环境管理的内控系统的审计

首先,了解企业现行环境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测试和评价这些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有效性,是否有利于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其次,了解企业在内控系统下的环境目标以及一些污染指标的定量数据,如排放到空气中、土壤中的废弃物的数量是否超过了指标的上限;最后审查一些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能源消耗是否超过了一定标准等等。

3.企业环境管理效益的审计

对企业而言,环境保护的效益表现为两种形式:社会效益和效益,该项审计是指企业进行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与治理所取得的有形收益和无形收益。因此,该项目的审计是企业环境管理的综合审计,其指标既有财务的、又有非财务的;既有综合的、又有具体的指标。主要包括:(1)环保投资审计:主要是对企业自己投入环保设施及重要资产上资金的真实性、投资行为的持续性的审查核实,以促使有关单位与部门保证环保资金的落实与到位;(2)环境成本费用审计:审查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投入到环境管理中的成本与费用指标;(3)环境损害费用审计:评价和审查企业由于对环境产生了破坏而受到的惩罚支出,该项目的金额越大,表现为企业环境管理的水平越低;(4)环境管理经济收益审计:评价与审查企业由于产品的绿色化、环保产品、“三废”再生品、资源替代品等带来的经济效益或者企业由于加强了环境保护导致环境损失的减少等内容;(5)环境管理综合效益审计:企业加强环境管理不仅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实现企业所在的社区环境的改善,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美誉度,环境管理综合效益的审计包括对治理污染使空气清新、水质变好、减少环境的再污染程度等非财务指标和软指标的评价,也就是对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评价。

六、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中列示的环境绩效审计内容包括:对政府监督环境法规执行情况的审计、对政府环境项目的效益进行审计、对其他政府项目的环境进行审计、对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对计划的环境政策和环境项目进行评估等。

(一)对政府监督环境法规执行情况的审计。这是世界各国开展政府和公营机构绩效审计最普遍的形式。具体地说,就是检查政府环保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使用其授权和公共资源,督促社会公众和组织遵守环境法规的效率和效果。

(二)对政府环境项目的效益审计。其主要对象是政府负责的保护或改善环境的项目以及政府签署的国际协议。目前我国的法律规定,已授权审计机关对这些项目的“财政、财务收支的效益性”进行审计。实施该类审计时,审计机关应该注意对环境项目的选择,考虑经营风险、重要性和可审计性等方面问题。

(三)对其他政府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审计。审计机关或者内部审计机构可以通过专项资金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或项目审计等方面工作的实施,检查或确认政府、组织在缓解、削减环境影响方面的措施是否已经实施,并已经达到目标,有无造成过多成本等。

(四)对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环境审计被看作对一个组织的环境管理系统的连续监控过程,环境审计中对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合理性和工作的有效性、环境管理制度(包括国家政策立法)的有效性和执行程度以及环境规划决策的性的评价都属于环境绩效审计的范畴。

(五)对计划的环境政策和环境项目进行评估。虽然我国的审计机关并无对政策制定进行审计的权限,但是可以反馈一些与政府规定本身的合理性有关的信息,例如排污费的计费范围和收费标准的合理性等。事实上,经过反馈的审计信息也是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七、当前我国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障碍与对策

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国际上环境审计的趋势,但是我国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现阶段在我国开展环境审计存在一些体制上、观念上和上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目前对于加强环境管理的重要性人们已经达成了共识,但对于如何加强环境管理以及环境绩效审计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等问题认识不够深入,主要着眼点还是仅仅限于环境投入和环境法规政策的执行上,对于环境投入的效果以及投入产出的对比状况却没有更多的考虑,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因此开展环境绩效审计首要的是提高对环境绩效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二)环境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发展不充分。环境绩效审计以环境财务审计和环境合规性审计为基础,是一种综合性的审计,在我国环境财务信息不真实和环境管理违规时有发生的情况下,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缺乏相应的基础。大力发展环境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保证环境信息的真实可靠和环境工作的规范性才能为环境绩效工作的展开提供基础。

(三)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准备不足。环境绩效审计作为一项实践性的工作,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储备,才能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准备。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尚处于萌芽阶段,对于各种基本问题,如环境绩效审计的主体、范围、标准、等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加强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对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实践开展意义重大。

第2篇:审计理论体系范文

关键词:西方;神学;美术理论

一、中世纪美术与宗教神权思想

“中世纪”一词最早出现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中世纪”主要指从4―5世纪古希腊罗马的文化衰落到15世纪古典文化复兴这一段大约1000年左右的时间。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巨大的财富。神权在这个时期超过了王权。中世纪的美术主要以圣像和神迹故事的变化为对象,其中以壁画、镶嵌画、雕刻、抄本彩饰画、陈设美术等实用的品种为主。而有关绘画理论的记载除个别涉及技法的文字外,其他很少见到。

二、中世纪神权活动对美术理论的影响

1.偶像销毁运动

早期基督教在群众中传布之始,一直伴随着美术形象的宣传。画家们经常参照或借用古代希腊及其他民族神话中的形象,以解说基督教义。教会用的历书和祈祷书上,也常把季节、月份以至道德、戒律等抽象概念“拟人化”。由于教派斗争以及东方伊斯兰教观念的影响,拜占庭王朝不准供奉圣像。利奥三世(Leo,717―740年在位)730年下昭禁止圣像的存在。形成基督教史上有像的争论,争论迅速地分化成了两种相反的意识形态--偶像崇拜者和偶像破坏者。图像和图像所代表的东西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讨论的主题。偶像破坏者认为耶稣的画像只能描绘他人性的一面而不能描绘其神性的一面。在教堂里不准设置画像。在这个时期里,希阿多什大帝在东罗马发动了镇压“”运动,摧毁了东部境内的希腊、罗马时期的雕塑和绘画,古代罗马流传的典籍也遭到严重破坏,8世纪到9世纪历时100多年的“销毁偶像运动”对绘画和雕塑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因为教堂设置图像不是供人崇拜的,而是用以启迪无知人的心灵的。

2.经院哲学

中古时期经院哲学的基本内容就是神学思想,基本任务是以形式逻辑来进一步论证基督教教义和信条使之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更好地为封建统治服务。经院哲学认为上帝将自然界和人类分成不同的等级,最低一级是无生命界,其上是植物界,再上是动物界,再按等级阶梯上升到人、圣徒、天使,最上面的是上帝。经院哲学中教会认为新柏拉图主义的泛神论与正统的基督教教义相抵触,将它们视为异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得到了重视,教会便强化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与基督教教义相吻合的一面,使得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成了官方哲学。在教会分成东西两派的时候,东部教会受希腊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大,西部教会受拉丁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大。中世纪的文化还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哥特人和日耳曼人的入侵虽然破坏了古典文明,但也给基督教文化带来了新的成分,哥特人好动的本性、独立自主和尊重妇女的生活态度、丰富的想象力等特点对中世纪的文化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在中世纪,自然的、表现人的美术被抑制,自然的人不再出现在美术中,美术的主体变成对上帝的歌颂,用教皇格里高里一世的话说图像可以启迪无知人的心灵。在这个时期中,对自然和人体的模仿被中断而对上帝的模仿成为主体。中世纪在音乐、建筑、骑士文学、英雄史诗等方面有很高的美术成就。绘画雕塑中的圣像和神迹故事所追求的崇高感和神秘感,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三、中世纪美术理论代表人物

1.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城。他主要接受的是亚里士多德的整一性和西赛罗关于美的定义的观点,认为美是一种和谐。他著作最重要的是《忏悔录》(396―401)和《上帝之城》(413―426)。在《忏悔录》中,他指责荷马和维吉尔编造荒诞不经的迷人故事,把神写成元恶不作的人,“使人荒无度”。他也谴责了自己早年的美学观是世俗的犯罪的。在总体上他持反美术的态度,对圣像画的作用也予以否定。他提出:一、美的本源。他认为上帝是“真理”、“全善”、“至美”,是“万有的创造者”,创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千奇万妙,即美的事物。二、美的创造。他认为上帝用“道”创造万物,不是出于需要,而是出于永恒的智能和意志。三、美的性质。他认为美在和谐整一,这体现了上帝的纯一性。四、美的认识。他认为上帝是“万羡之美”,是“普照一切人世之人的真光”。只有进入心灵深处,用“灵魂的眼睛”瞻望“创造了我”的“永定之光”,才能认识至美的本质。

2.托马斯・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那把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和自然主义与基督教的启示和信仰结合起来,形成了托马斯主义,主要著作《反异教大全》(1259---1264)和《神学大全》(1266―1273)最为重要。阿奎那从其经院神学的立场出发,认为美术家的创作过程和上帝的创造过程相似,美术家的创作是受上帝创造自然过程的启示产生的。上帝创造万物,万物是上帝的美术,包含着一定的形式与活动。美术家既然属上帝造物的范畴,美术作品也就符合上帝造物的启示。同时美术家模仿自然实际上也就是模仿上帝。他说:人的心灵着手创造某种东西之前,也须受到神的心灵的启发,也须学习自然的过程,以求与之相一致。上帝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美术的本源。

托马斯・阿奎那对美术的认识有以下要点:1.美术本质。美术是制造者有关制造物的思想。美术的形式从美术家的心灵中流出,注入在材料之中,从而构成美术作品。2.模仿自然。他说:“亚里士多德教导我们,美术所以模仿自然,其根据在于万物的起源是互相关联的。”美术作品起源于人的心灵,自然万物起源于上帝的心灵,而心灵又是上帝的创造物。因此,美术的过程必须模仿自然的过程,美术是仿照自然的产品。3.美术真实。美术家心灵里有关美术品的思想观念和图形样式对美术品的关系等同于范本与摹本的关系。当美术品与美术家的匠心相符时,便称之为真实。

参考文献:

第3篇:审计理论体系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文化体系;企业增值

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是顺应我国电力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产物,并随着电力体制的变革而不断得到发展。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文化体系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长期的具体的审计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提炼,为全体内部审计人员J七有行为方式、共同信仰及价值观。内部审计文化的产生并不是一个完全自然的过程,要通过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不懈努力与勤劳构建,通过长期内审工作人员大量的审计实践活动,对审计行为的认识逐步升华,更加理性的归纳提炼,并在新的实践中的得以验证,进而形成的特有审计目标、审计制度、审计理念、审计工作流程、审计工作模式及方法、审计人员的培养等多方面的审计文化体系。

内部审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规范功能、辐射功能、凝聚功能等。建立内部审计文化体系首先要结合企业发展战略,明确审计工作发展方向。只有让内部审计文化在组织系统内发挥作用,才能深入人心,才能在企业内部生根发芽,才能实现内部审计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实现为企业增加价值的根本目标。

一、围绕发展战略确立审计目标,让其在内邵审计文化体系中发挥灵魂作用

内部审计工作应围绕企业发展战略,明确审计工作目标,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不断创新审计理念、完善组织制度、改进审计方法、加强队伍建设、确保审计质量,将审计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主线,确立“促进规范、防范风险、提升价值”的审计目标。围绕目标,实施审计业务,充分发挥审计目标在内部审计文化体系中的导向功能,促进培育“求真务实、增值服务”的内部审计文化,进而使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充满活力。

二、制度建设是内邵审计文化体系的保障

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在认真学习国家相关审计法规及国际上先进审计理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仃细研究,借鉴成功的思路,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内部审计相关制度,如《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办法》、《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实施细则》、《内部审计人员管理办法》等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并在今后的审计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要做到内审基木制度有刚性,执行力强;内审细则性制度程序化,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为深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是内部审计目标实现的根木保障。

1.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标准评价评价体系,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向标准化和程序化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是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项目的重中之重,审计结果的真实有效以及审计结果的运用直接影响审计文化在组织内部的渗透;同时经济责任审计是所有审计项目里审计范围最广的审计,涵盖了经营成果真实性审计、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项目的方法和内容,所以建立一套适合电力企业基木建设管理与生产运营特点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保障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顺利开展的前提。以资产负债真实性核实为重点,以建设资金来源及占用情况为主线,根据国家对基木建设管理要求,结合企业基木建设的特点以及对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标准,把基木建设过程管理中所采取的管理方法及取得的成果作为审计评价的重要内容,并逐步形成以遵守财经纪律和个人廉洁自律、内部控制健全有效、质量安全管理、建设期管理、工程造价管理以及与签定的年度目标责任状为主的评价体系,并制定了和该评价体系配套的考核指标。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逐步完善,促进电力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向标准化和程序化发展。

2.构建部分内部审计业务外部化的审计模式,建立社会审计机构实施内部审计业务常态化管理模式。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实际和审计人员不足的现状,探索利用社会中介审计力量强化内部审计的审计模式,以达到降低审计成木,多办事,精干内审队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目前,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外包业务,仅限于对经济活动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项目,如工程结算审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业务等。在企业实施审计业务的中介泪L构同时履行“监督与服务”的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双重职责,并在审计业务合同中明确约定。与中介泪L构签定的咨询合同要明确约定其咨询成果文件为以反映审计发现问题和整改建议为主的“审计意见单”、“整改建议书”,和根据审计进度出具的“概算执行分析报告”、“工程结算审核报告”、“竣工决算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等,逐步形成“审计实施、分期报告、迅速反馈、及时纠正”的内部审计常态化管理模式。

三、以理念创新和工作成果实现内邵审计文化的凝聚力

内部审计必须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内部审计工作者是企业的“保健良医”,内部审计工作重在“预防”。在口常工作中,强化服务意识,将“用尊重与理解对待他人,用敬业与原则要求自己,用监督与服务引导工作,用质量和廉洁塑造形象”做为开展审计工作的座右铭,促使企业内部审计从传统的“查和纠”向“控和防”改变。审计人员将在审计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与各被审单位的财务及其他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分析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并督促其在审计实施的过程中进行整改;对于一些普遍存在并可能使企业的管理及发展存在潜在风险的问题,在审计报告中以审计建议的形式提出,并以审计专项汇报的形式提交企业最高决策层,真正做到寓监督于服务之中。通过内部审计工作成果优质高效的运用,使审计就是服务、就是监督、就是爱护的内部审计理念深入人心,从而使听取审计的意见和建议成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程序,内部审计文化使企业内部更具凝聚力。

第4篇:审计理论体系范文

摘 要 在国家审计实务中,基层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决定书在执行过程往往会遇到很多阻力,如何知难而进,寻求突破。本文从分析研究某基层审计机关出色执行审计决定事例,阐述了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对基层审计机关在执行审计决定及自身建设过程中现实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免疫系统 审计决定 执行

刘家义审计长对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精辟论述,深刻揭示了新时期下国家审计制度的本质。在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体制下,通过审计监督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各种风险矛盾的功能,以捍卫国家经济安全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①。《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就把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作为全国审计工作总体目标的重要内容②。作为最基层的县级审计机关,应充分认识到要推进审计事业发展并能在本地区有所作为,就必须把审计“免疫系统”理论作为指导审计工作开展的“灵魂”。

一、全面正确落实审计决定是审计机关提升执行力的重要体现

审计机关依宪法、法律赋予的职权实施高层次的审计监督工作,审计执行力就是审计部门及审计人员贯彻落实国家审计政策、法律、法规及工作部署,完成各项审计工作目标任务的能力。而审计决定是具有行政执法权限的审计机关向被审计单位发出执行某种纠正措施并做出处理处罚决定的法律文书。督促被审计单位及时全面正确落实审计决定是提升审计执行力最直接的体现,也是强化审计监督的最有力保证。但由于各单位部门间的利益矛盾和认识差异,或审计机关自身建设等因素,审计决定执行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审计执法的严肃性,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和浪费。据了解,审计署法制司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针对审计决定执行情况的一次调研中发现,审计决定执行率的平均水平约为49%③。审计决定执行难的现象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审计机关中尤为突出。

二、某基层审计机关近三年审计决定执行情况

经笔者调查,某基层审计机关在审计实践中能以“免疫系统”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提高审计决定执行率的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从2008年至2010年,该单位出具审计决定书34份,追缴财政资金1698万元,连续三年审计决定执行率达100%。

三、提升审计决定执行能力的具体措施

在现行体制下,最基层审计机关所掌控的资源相对有限,要落实好审计决定必须紧密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全方位提升审计机关公信力与执行力,还要加强各部门沟通协作。在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下,审计决定执行率才能稳步提升。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创执法环境,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及部门支持配合

审计监督要紧扣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作为审计监督重要成果载体的审计决定要切合地方经济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放眼大局,注重从宏观层面上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才能引起领导的重视。审计情况要及时积极主动向地方党委、政府通报,最大限度取得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同时利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等形式注重加强与纪检监察、组织、财政、税务等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协作。此外,在审计实务中要切实做到审计监督与服务并重,发挥审计的“审、帮、促”职能,通过这样的努力不断优化审计执法的大环境。

(二)控审计质量,严格把关防范审计风险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每份审计决定必须严把质量关,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适用法规正确、定性准确无误等。控制质量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基石,审计实践证明,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确保审计质量的关键。根据国家审计准则、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等要求,将控制规范细化落实到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底稿、审计文书等各个环节,把质量管理的目标和要求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通三级复核制度、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等机制最大限度减少纰漏。

(三)用约束制度,多管齐下确保监督落实

出具审计决定后,审计机关要动用一切资源去推动审计决定的正确落实和施行。从内部建立起审计组长负责制,并将执行情况纳入岗位责任制考核范围,专人负责跟踪,必要时进行动态回访,及早消除执行障碍;推行承诺制度,通过对被审单位责任人约谈,取得其承诺,增强守法意识和责任意识;通报或公布制度,对部分故意拖延执行审计决定的单位,据审计相关法规,向有关部门通报或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形成舆论监督压力,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另外,对上期审计未执行的内容,在本期审计结果中一并予以反映,坚决纠正“新官不理旧账”的错误想法。

(四)树廉政口碑,纪律严明荡浩然正气

审计机关作为国家经济的监督部门,站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最前沿。古语云:公生明,廉生威。审计人员廉洁自律对被审单位就有威慑力。要注重对审计干部加强党纪、政纪、法纪教育,筑牢拒腐防线,严格遵守《审计人员八不准》工作纪律,制定完善廉政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坚持用制度和纪律来规范审计干部的行为。审计人员廉洁自律一旦在形成良好口碑,就能有效提升审计机关形象和公信力,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落实审计决定会事半功倍。

注释:

①2008年3月31日,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暨第二次理事论坛上的讲话.刘家义审计长.

第5篇:审计理论体系范文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作用。这对作为成人学习者的高校英语教师的启示是,他们要提高自舟素质,就要做到一个“树立”,两个“学会”,三个“重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人,社会各行各业对那些懂外语、善交际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成了外语教育界人士探讨的热门话题。改革大学外语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无疑这对英语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夏纪梅指出,“我国大学英语教改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教师质量问题。”戴曼纯、张希春也认为,“充足的合格的师资是保证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在这样的形势下,探讨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如维果斯基(Vygotsky )、奥苏贝尔(Ausubel )、布鲁纳(Bruner)等又从认知结构及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也为具体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已渗人到教育目标确定、教育政策的制定以及教育改革、教学研究、教学设计等的方方面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学习理论之一。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并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人,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过程。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还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建构意义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主动去收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把当前所学的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是如此,对作为成人学习者的高校英语教师更是如此。因为他们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建构自己知识和能力的过程。

二、高校英语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戴曼纯、张希春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下(尤其是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模式下),合格的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首先,有过硬的基本语言功,听、说、读、写、译俱佳,口头表达能力强;其次,懂教育理论,了解学生的心理及二语习得的基本规律;第三,了解中西文化,能将文化内涵渗透在英语教学中;第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第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紧跟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我们认为,高校英语教师要不断构建起上述素质,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就要做到:一个“树立”,即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两个“学会”:学会反思,学会合作;三个“重视”,即重视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学习、重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重视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掌握。

1.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我们正步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信息社会。信息化要求教师不但应具备迅速筛选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应具有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将此种能力运用到教育和教学中去。这使得广大高校英语教师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他们的知识结构面临一次全面的重新整合,无论是学科知识结构还是跨学科知识结构,都需要调整、充实、提高。从大学生方面看,他们很快会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任,所以更需要有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教学生之所学”是高校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他们的工作永远没有停滞不前的时候,他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追求,才能跟上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才能真正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任。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去建构符合时展特征的知识结构。

2学会反思。

何谓“反思”?它指的是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研究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Ruddock(1984)指出,“不检查自己的实践就是不负责任,而把教学看作实验、对自己的行动加以监视,才是负责的专业行为。”高校英语教师要特别反思自己关于教师角色的信念、关于学习者的信念以及关于学习的信念。许多证据表明,教师的信念比教师的知识更能影响其教学计划、各种课堂决定以及课堂实践。因为教师总是带着自己对学生、学习和教育那种根深蒂固的信念走进课堂的,正是这种信念支配着他们的教学行为。教师需要通过反思将这些隐含的信念表现出来,从而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反思自己行为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记教学日记。记教学日记有两个好处:为日后进行反思而保留教学过程中的显著事件并记录当时的思考;教学日记本身就可以引发对教学的思考,写日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

Barklett (1990 )认为教学日记应记录“课堂常规性的和有意义的行为;与学生的交流;教学中的重要情节;教师个人生活情况;我们对教学的认识;对教学有影响的课堂以外的事件;我们对于语言教与学的观点等。”教师除了记日记以外,还应经常回看日记。在回看日记过程中,教师应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比如,作为教师我能做什么?我的那些教学原则或信念对促进我的教学有什么用?为什么我要按照这种方法上课?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我可不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教学?等等。这样在记日记过程中的一些不清楚的问题也可能会变得明朗。很显然,教师记日记和回看日记的过程其实就是去主动收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利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恰好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3.学会合作。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一定就是纯个人行为,还可以与其他人一起进行,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来完成意义的构建。然而,在相当一部分高校,英语教师之间在教学上的交流很少,更不用说开展集体备课,所以不少教师有一种“职业上的孤独感”。久而久之,这对教师的自身发展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高校英语教师应该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虚心求教,学习身边的或更远地方英语教师的先进经验。所以我们倡导大学英语教师间应开展合作备课、进行教学观摩、相互评课等教研活动。教师在相互观摩时,应抱着“取人之长,补己所短”的态度去听课。在课后评议时,先让上课教师详细回述上课的步骤、课堂上发生过的事件。回顾自己的教学是反思性教学的初级形式,但十分重要,因为回顾自己教学的本身,就是审视其起因、掂量其后果的过程。然后听课教师与上课教师一起分析教学中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无论是听课教师还是上课教师都会有很大的收获。另外,学会合作还包括与学生的合作。教师的任何教学行为的发生都是在学生的参与下完成的,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而且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可能比教师多,所以教师还需要放下架子,不耻下问,这对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也是有好处的。

4.重视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

李观仪在谈到什么样教师才是合格的英语教师时指出,合格的英语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坚实的英语基础、良好的听说读写技能。准确流畅的语音语调、全面的语法知识、一定量的词汇、应付自如的听读技能流畅得体的说写技能是最根本的要求。可见,扎实的基本功是高校英语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所以高校外语教师应苦练基本功,不断充电,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性学科,它涉及到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其他应用学科(如二语习得、语言教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各种英语教学法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情景教学法、听说法、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以及近年教育界所倡导的折中教学法(综合各种教学法的长处)等的发展,都与上述相关学科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这就要求高校英语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上述学科的有关理论,了解他们的最新发展动态。除此之外,英语教师还应多读有关外国文学和外国文化知识的书籍,能够注意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这些相关学科知识的积累过程就是他们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顺应”和“同化”新知识的过程。

5.重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科研工作是大学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素质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然而一提到搞科研,许多教师总是抱怨工作任务繁重,没时间查资料。诚然,由于近年来大学扩招,而英语又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所以高校英语教师普遍上课较多,通常在12至20节之间。没时间当然是一个因素,但是最关键的原因是许多高校英语教师缺乏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对科研有畏惧感。夏纪梅指出,在大学任教必须具备科研能力,只教学不研究只是“教书匠”。其实,从事英语教学的高校教师,大可不必舍近求远,他们完全可以以自己的课堂和教学对象作为科研对象。因为课堂教学经验是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对象是最有研究价值的科研对象。比如大一新生刚进校时,由于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那些来自农村或边远山区的学生听说能力都很差,英语教师该如何开展教学呢?这是他们有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所以,开展课堂研究的目的不是一定要建构某种理论体系、归纳规律,而在于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通过开展研究来解决,以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深人,它是职业教师在教学和研究领域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为他们参与反思性研究提供了实践的途径,激发了他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探索、研究的能力。不过,在开展课堂研究过程中,教师应当始终考虑自己的研究是否有利于改善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否有利于学生和教师自身的发展。

6.重视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掌握。

第6篇:审计理论体系范文

【关键词】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审计环境

不管什么学科在建立完整、严密的理论结构之前,都必须先要合理确定该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审计这门学科也不例外,因此,科学地确定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成为审计理论结构构建的关键问题。如今,国内外学者对于如何选择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观点不一,始终不能达到一致的看法,本文就针对此问题谈谈个人的想法和建议。

一、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应符合的特征

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不能任意选择,它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首先,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审计理论体系中其他内容的起点和基础,并且这个概念是最基本、最概括、最简明的,易于理解。2.此外,该逻辑起点可以将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联系起来,并且能将审计体系中的其他要素同审计实践联系起来。3.另外,该逻辑起点能够揭示审计理论体系中各要素的内在矛盾和审计体系的整体矛盾。4.逻辑起点能推导论证所有其他有关的审计理论范畴。[1]5.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应当具有可知性和科学的预见性等特征。[2]

二、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各种观点评述

1.以审计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以审计假设为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观点代表人物是美国审计学家尚德尔(Charles W.Scandal),他在其《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一书中提出了以审计假设为起点的审计理论结构。该观点是从审计假设出发,在审计假设的基础上推导出审计原则,然后用来指导审计准则。其流程图可大致表示为:审计假设审计原则审计概念审计准则审计规范。[3]

以审计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有着其显著的优点,它可以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联系起来,但是这种联系是不容易做到的。此外,审计假设是审计人员根据一些无法证实的现象推测出来的,它带有的主观性很强,并且它的存在是以一定的社会环境为基础的,若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它也将不可避免的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缺乏稳定性,因此以审计假设作为逻辑起点是不合适的,以审计假设为逻辑起点的理论体系是不可能严密的。

2.以审计目标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此观点是由加拿大审计学家安德森在其《外部审计学》一书中提出的,其审计理论结构可以概括为六个要素:审计目标、公认审计准则、审计概念、审计公设、审计技术和审计过程。

笔者认为以审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虽然有许多好处,就如审计目标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反应比较灵敏,能很好的指导审计实践,所以这一观点在西方十分盛行。但是审计目标的制定是直接针对审计实务的,它所要解决的是审计应该做什么,而我们所要构建的审计理论体系中的逻辑起点应该解决审计是什么这一本源问题。如果把它作为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审计理论不可能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而且所构建的审计理论结构内容不够完整严谨。此外,审计包括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这些不同类别的审计具有不同的审计目标。再者,不同的社会环境也产生不同的审计目标,因此很难从这些目标中找到一个共同的概念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3.以审计本质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以审计本质为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代表人物是我国的徐政旦、蔡春教授等。这种观点认为只有准确的揭示出审计本质,才能够把握住审计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从而确立出科学合理的审计理论结构。其流程图可大致表示为:审计本质审计对象审计职能审计原则审计准则。这种观点在我国是主流观点。

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是决定一物区别于他物的根本属性。但是审计本质是十分抽象的概念,它只能解决有关审计纯理论的问题,不能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联系起来,从而不能去解决与审计实务密切相关的问题,更不能很好的指导审计实践,也不能推导出审计假设、审计目标等抽象的概念范畴。同时,正因为审计本质过于抽象,使得人们无法完全理解,只能接近。可见,以审计本质作为逻辑起点将会使审计理论不能反应审计环境的变化,严重脱离审计实践的状况。[4]

4.以二元素或多元素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如果仅为审计本质、审计环境、审计目标、审计假设中的一种,对于正确、全面研究审计理论是不完善的,因此,他们提出了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二元论或多元论。

笔者认为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环境和审计本质处于不同的层次,若同时以其中的两个或三个为逻辑起点,会使逻辑起点的构造更为复杂难以理解,甚至会破坏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得审计理论结构缺乏逻辑性。

三、以审计环境为逻辑起点构建审计理论结构

审计环境指影响审计的内外环境总和,是审计内环境和审计外环境的有机结合。审计外环境决定了审计目标和审计报告,从而进一步影响着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审计内环境决定着审计本质和审计职能,从而进一步决定着审计程序和方法。因此审计目标、审计本质和审计职能最终统一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统一在特定的审计环境中。因此,笔者认为以审计环境作为逻辑起点构建审计理论结构更为合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环境是审计系统中最基本、最概括、最简明的概念,它是其他审计要素存在的最基础条件,以上所涉及的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和审计本质都是在一定的审计环境下存在发展的,并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无论是进行审计理论研究,还是具体的审计实务操作,都离不开审计环境。审计环境能将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联系起来。审计外环境决定审计目标,审计内环境决定审计本质和审计职能,因此审计环境也可以将审计目标、审计本质、审计职能与审计实践相联系。

3.以审计环境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能够揭示审计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以及审计要素之间的内在矛盾。纵观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每一次审计目的、程序和方法的变迁都体现着客观环境的发展变化和要求。

4.审计环境是衡量审计系统是否先进、科学的基本标准。[5]它能解释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以及不同国家之间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之间的差异。

因此,笔者认为以审计环境为逻辑起点构建的审计理论框架为:审计环境-审计假设-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审计准则。

其解释如下:(1)审计环境是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审计理论体系中所有审计理论问题都是由审计环境为起点而展开,所有审计要素都是以审计环境为基础推导出,并将这些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合理的逻辑性强的审计体系。(2)审计假设是以审计环境为基础建立的,它的设立对之后审计本质、审计目标以及审计准则的确定都有很强的指导性。(3)审计本质是以审计假设为前提确认的,并且根据所处的审计环境推导出来。审计环境、审计假设以及审计本质共同决定着审计目标。(4)上面提到审计目标是由审计环境、审计假设和审计本质共同决定,具体而言,它是在仔细探究审计假设和审计环境的基础上,依据审计本质而设立,并且它会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5)最后,审计准则是依据当时的具体审计环境,将审计假设作为基础、以审计本质作为起源、再以审计目标作为指导方向所最终确立的,它可以指导审计实践,为审计报告的形成提供依据。

以审计环境为逻辑起点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符合逻辑起点的基本特征,并且能揭示审计发展过程中的全部因素和客观规律,从而构建全面完整的审计理论体系。因此审计环境是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王鹤云.基于价值管理角度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J].齐鲁珠坛,2009(01).

[2]姜莉莉,刘静.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现实选择[J].科技创新导报,2010(20).

[3]蔡春.审计基本假设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0(01).

[4]李钢.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J].陕西审计,2004(01).

第7篇:审计理论体系范文

一、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构建原则

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是指用于指导环境资源会计实践的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学科构架,它是从环境资源会计实践中概括出来,将环境资源会计理论诸要素按一定逻辑关系有机结合而成的系统的科学的知识体系(刘灵芝,2_)。任何一门学科的构成都有其特有的理论体系,这是一门学科建立的标志。西方学者较早关注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问题,因此有较完整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以美国为例,其环境会计在目标、基本内容、与信息披露上有明确的界定与规范(杨文杰,2010)。鉴于我国现有的会计理论体系与西方会计理论体系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构造环境资源会计学理论体系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唯物辩证法,还要以系统论作为指导。要构造合乎逻辑的、科学的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环境资源会计理论及其理论基础组合成的元素集合构成了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是一个大的系统,不能将视野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会计学,而应开阔视野,将宏观环境会计、微观环境会计与传统的会计学统一起来,从总体上构造环境会计学理论体系。透过各个子系统、要素之间的组织性、相关性、有机性,符合系统学的观点,应遵循整体性原则。

(二)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原则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来源于会计实践,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需要人们对过去的实践进行提炼和总结。要构造科学合理的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依据唯物辩证法,必须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矛盾运动过程。

(三)系统性原则系统的形成过程是遵循从低级系统向高级系统不断演化推进的历史轨迹。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是一个信息系统,要求体系中的各部分相互联系,它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各种有机构成要素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而存在。用系统论的观点去构造逻辑严谨、首尾一致的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必须从有序性不断飞跃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的系统,并充分考虑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层次性,从而构造环境资源会计学理论体系。

(四)实用性与科学性兼顾的原则实用性原则是指所构造的会计理论体系不能可望而不可及,成为“花瓶”,要能够有效地指导会计实践。科学性原则要求所构造的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必须符合多元、完整、层次清晰、逻辑严谨的基本特征,并同时兼顾遵循实用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双轨制。单纯强调科学性而忽视实用性,或强调实用性而忽视科学性,都不可取的。

(五)超前性原则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构造要着眼于事物的未来发展,能够预测未来环境资源会计活动的规律性,只有保持适当的超前性,可以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环境资源会计事项并提出可行的处理方案,解决所带来的环境资源会计问题才能更好地指导环境资源会计实务,才能体现其生命力和实际意义。

二、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构建方法

科学的方法论是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构建一门学科的根本前提。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认识活动规 律的总结和概括,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研究而言,构建其理论体系,必须以科学的方法论为基础’环境资源会计学理论体系构造亦如此。

(一)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关键:确定学科的逻辑起点构造学科理论体系从何处着手,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确定学科的逻辑起点是构造学科理论体系的关键(肖序,2003)。所谓学科的逻辑起点,就是范畴体系的出发点或称逻辑始项,是学科理论体系中最抽象的、最简单概念(张兆国等,1991)。

(二)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基本思路:从抽象上升到思维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路径进行的,因而构造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方法就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从逻辑学的角度看,任何学科的理论体系都是一个范畴体系,是通过范畴体系来解释其所研究的全部对象的(许家林、蔡传里,2004)。

(三)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主要手段:逻辑分析与演绎推理在构造学科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采取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方式,从逻辑起点向逻辑终点,即从最抽象的范畴向最具体的概念推进,从逻辑起点经一系列中介概念到达逻辑终点,必须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过程,同时找出概念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原理间的彼此联系,从而构建出学科的理论体系(肖序、周志方,2005)。'

综上所述,在构建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时,必须把逻辑分析与演绎推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构造出内容完整、结构严谨的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

三、我国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的结构

按照科学的方法论构建环境资源会计的理论体系,就是要将环境资源会计的理论体系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路拓展。学科理论体系在构造过程中,需要通过分析、归纳、综合,最终构造一个逻辑比较严密的理论体系。我们认为环境资源会计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是多层次的,具体包括三个层次。

(一)环境资源会计的存在构造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的结构,首要任务是确定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蓝点。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环境资源。首先,环境资源是一个科学概念,具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其次,环境资源是环境资源会计学科中最基本的概念。其它概念均可以通过环境资源加以进一步描述和说明。再次,环境资源包含了环境资源会计一切矛盾的基础,从而推演出环境资源会计的研究对象、环境资源会计的本质(许家林,2009)、环境资源会计的准则、环境资源会计的基本规律等一系列下位概念。

这一层次讨论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1)环境资源系统。环境资源系统是由人类、经济管理活动和自然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环境资源系统中的各个组成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2)环境资源会计的沿革。从环境资源会计的中、外历史发展路径,来探讨环境资源会计是如何顺应社会的需要而应运而生的。

(二)环境资源会计的本质环境资源会计的本质,主要是探讨环境资源会计这门学科的基本原理。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1)环境资源会计的研究对象。环境资源会计是一门以环境资源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和综合性的新兴交叉学科。环境资源会计的研究对象是指环境管理主体反映和控制的对象,即环境资源系统。(2)环境资源会计的本质。环境资源系统是环境资源会计的研究对象,对环境资源系统的认识直接制约着人们对环境资源会计的理解和把握。

(三)环境资源会计的实践构建环境资源会计的理论体系,旨在用理论指导实践,揭示环境资源会计的本质及研究对象。这一层次的内容在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1)环境资源会计原理。主要探讨环境资源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如环境资源会计研究对象、环境资源会计学科性质、环境资源会计理论基础、体系结构和相关学科等。(2)环境资源会计发展史。通过对环境资源发展史的研究,可以借鉴历史的经验,为环境资源会计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3)环境资源会计方法论。主要研究环境资源会计方法体系的构成及其内容。(4)国际环境资源会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经贸联系日趋紧密,环境资源会计的研究范围势必要扩展到国际空间,国际环境会计主要包括国际环境会计准则对比’国际环境资源依赖程度与环境资源比较等。(5)比较环境资源会计。该分支主要是通过对跨国、跨地区的环境资源系统进行比较分析,以及环境资源会计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研究等,丰富完善环境资源会计学科。

四、结论

第8篇:审计理论体系范文

一、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情况

1、公允价值的涵义2006年我国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这个定义说明:首先,公允价值必须在公平交易的环境下,且双方自愿交易;其次,公允价值的计量金额应该能够取得并且能够可靠的计量;再次,公允价值立足于当前的交易,它不是资产在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形成的价格,也不是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新准则采用了以下三种方式对公允价值进行确认:第一,当存在活跃市场时,交换的价格即为公允价值;第二,当市场不够活跃时,但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的市场,则以类似交易的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第三,如果不存在活跃的市场,或不存在类似的市场,就应当使用该资产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评估确定,也可以采用专业评估人员的评估结果。

2、公允价值新准则的运用特性首先,公允价值的运用涉及面广。由于我国的特殊现状,导致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尚存在一定难度。因为公允价值的运用不当可能导致很严重的弊端。目前我国已的38项具体准则中有17项已经不同程度的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主要体现在: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等项目中。其次,对公允价值的运用采取了审慎的态度。这种谨慎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公允价值的非主导性。我国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只有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才可以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2)苛刻的限制条件。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运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但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的取得,应当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最后,公允价值的运用存在某些制约因素。一是公允价值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虽然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被大量应用,但是并没有形成运用公允价值的具体操作细则,使得公允价值在运用过程中缺乏完善的理论指导和规范,公允价值在计量中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产生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二是公允价值的计量难度较大,计量成本较高。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需要在每一个会计期间都要对全部资产和负债进行重新计算,除了需要专门的评估计量人员从事确定工作外,还需要会计人员进行全面调整的账务处理,这就增加了资产评估成本和财务管理成本。另外,运用公允价值存在一定的监管成本及对会计和审计人员的培训成本等,使得公允价值的运用容易成为人为操纵利润的工具。

二、公允价值新准则的运用对独立审计的影响

1、公允价值的运用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对CPA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尽管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大量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给出了初步定义和使用方法,而我国学术界、实务界还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纷繁复杂的现值技术和公允价值理论方法的精髓。审计执业界要评价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公允与否,必须站在相对更高的层面上理解和运用会计准则。由于公允价值理论的不完善,其计量的主观性较强、可操作性较差,对CPA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再者,公允价值的主观性易导致管理当局在特殊环境下人为高估或低估相关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这就对审计人员CPA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公允价值的计量可操作性较差,加大了审计难度现阶段公允价值的计量仍是难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给人为操纵利润提供了便利。主要体现在:①公允价值本身难以公允。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公允价值具有不确定性、变动性,很难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公允价值是通过市场确认的,而市场环境复杂多变,有的会计要素或事项可以寻找相同的或类似的市场交易价格,有的则只能通过估计来确定。因此,对公允价值的估计相当于给报表编制者提供了很大的操纵机会,也使得报表使用者无法充分判断公允价值的公允性。②关联交易影响了公允性。我国的上市公司与其大股东的关联交易比较普遍,特别在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关联公司进行债务重组及资产交换等交易中,交易价格缺乏公允性的情况更为常见。这些都给独立审计加大了难度。

3、公允价值的运用提升了会计信息错报与漏报的程度,增加了审计风险由于我国现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还存在缺陷,公允价值的运用会给某些会计人员或管理层人为错报或漏报会计信息的机会。公允价值在计量过程中的主观性较强,导致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公允价值的相关账项和财务报表分析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审计过程中必须运用重要性原则,重要性水平确定的高低,可以反映会计报表中错报的可能性的大小,而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又呈反向变动的关系。在进行公允价值审计时,如果审计人员不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判断对公允价值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做出合理的估计,那么就会对审计的质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

三、提高独立审计质量的对策及建议

1、尽快完善公允价值及其相关审计准则的理论体系当前,我国公允价值的运用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很难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领域。我们更需要成熟的适合中国市场现状的公允价值理论体系,当务之急就是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尽快制定出相应的公允价值实施细则和审计准则,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及审计质量。同时,还应该完善、不断修订完善刑法、会计法等与公允价值相关的法律,通过对违法者的严厉打击,提高其违法成本,给公允价值的实施真正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9篇:审计理论体系范文

[关键词]科研项目;全过程财务管理;信息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024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01

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军军事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装备和技术科研项目数量增多、难度加大,我公司军品市场的规模在逐年稳步增长。民品是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也是我公司充分发挥国家投入效益的重要途径,发展和壮大民品产业,才能真正做到持续发展,军工的发展才有雄厚的基础。军品民品市场的发展,我公司需要管理的项目从原来数量少、类型少,转化为数量繁多、类型复杂,项目财务管理的压力凸显,项目的财务管理单靠财务软件里以记账、报表为主的财务核算型模式已无法满足我公司对项目管理的需要。近年来总装备部与国防科工局加大了审计监督工作的力度,扩大对承担重点工程任务单位建设项目的监督检查覆盖面;加大财务决算的审计力度与处罚力度。如果重点项目前期预算不合理规划,中间过程没有监督控制,最后的决算审计很容易出现问题。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探索实行公益性和竞争性国有企业分类管理。国企改革发展永无止境不仅要求我公司需要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也要跟的上,让我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抓住机会,降低风险。

科学的项目财务管理体系不仅对保障企业项目管理流程的顺畅起到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有效控制项目管理风险,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科学取舍,立于不败之地。

2 解决问题

项目全过程财务管理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解决外部需求:审计、审价、财务验收、税务检查等各类检查的压力。

解决内部需求:成本控制、决策支撑、风险预警,如应收账款管理,我公司对项目应收账款进行全过程进行管理控制,加大催收力度,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应从应收账款的防范机制的建立和销售全过程的管理监控、逾期债权的处理三方面着手。建立客户信用等级评价系统,根据客户情况、完工程度、谨慎开具发票;对于存在的逾期应收账款,单位应成立专门机构进行催讨,对重大的逾期应收账款,可通过诉讼等方式解决,争取收回款项,降低坏账风险。

3 项目财务管理构建方案

根据项目研制周期进行项目全过程财务管理,控制过程如下。

第一,项目前期预算管理。项目前期编写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阶段、签订合同阶段参与成本筹划,提供决策支撑,提高预算效率和质量。

第二,项目中期动态预警控制。数据共享平台,相关部门和人员可实时动态监控项目财务情况,自动预警信息,根据预警信息提醒项目承担部门合理归集成本,有效规避后期检查风险。

第三,项目后期各类检查,审计、财务验收等。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将相关制度、文号、审计问题经验等信息上传共享平台。

第四,项目财务分析。项目财务管理执行情况分析、盈利情况分析、不同类型项目成本结构分析、经验总结,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反哺前期预算和过程控制。

4 项目财务管理构建效果

为了能根据项目研制周期进行项目全过程财务管理,构建了两个框架,项目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框架和信息化解决方案框架,理论体系框架梳理各类型项目在项目研制周期的期间财务管理职能、各部门财务管理职责和具体实施方案,信息化解决方案是将理论体系框架固化到其中,改善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改进,效果如下。

首先,项目预警控制手段提升,控制目标明确,控制范围放大,控制效果显著。

其次,建立人性化的共享数据平台,相关人员可以自行调取需要数据与模板,工作效率提升。

再次,提供共享经验平台、自助表格查询等功能可以有力的保障审计、财务验收工作的顺利通过。

最后,加入后期财务分析职能,为决策支撑提供依据,又可反哺前期预算、审价工作。

信息化平台构建,将以上职责分工和财务管理职能要求固化到信息化平台,搭建一个集项目预算管理、成本管理、成本预警控制、财务、审计政策及项目管理办法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共享监控信息化平台,提高项目管理效率,提升我公司项目预算管理水平,对项目成本支出实施有效控制。

5 结 语

通过构建项目全过程财务管理系统,将有效提高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财务决策支撑作用,合理有效规避项目财务风险。项目全过程财务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还需要将各个研制阶段的需求不断细化,定量处理,后期建议引入评价模型(如基于标杆管理的层次分析法),将项目全过程财务管理系统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