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问题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问题

第1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方法建议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发展历史悠久的学科,主要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但在随着社会发展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成为该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所以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应该加大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重视程度,并作出具体改革措施。

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介绍

1.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历史发展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高等院校最悠久的教学行政单位——中文系下设的五个专业之一,从高等院校被设立之初,汉语言文学专业就被设立了。而它最初只是培养基础扎实的科研型、教学型的人才,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变得大众化,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人数大规模增加,而如今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及形式。

1.2汉语言文学的几大特点

首先,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文学素质、高内涵的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只局限于文学素养和内涵上,所以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针对社会形势对人才的需要进行教学。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特定的教学内容。悠远的发展历史使汉语言文学专业有丰富的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的进步,其教学模式不断进行完善,但其教学内容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是一直以来的授课内容,并且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相关介绍

2.1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的含义

首先,汉语言文学有关于写作的理论课和训练课。《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为写作的规范性要求和规律进行了理论总结,这里的理论基础既能够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和其他专业的写作要求一样,又能够使其带有自身的特点。因为汉语言文学的文科性质较强,所以在写作方面也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其次,汉语言文学可以站在特定美学角度的基础上结构作品,也就是通常所说了文学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经过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后,不仅可以解构已经学过的文学作品,还能够对刚了解的作品进行文学理解。最后,汉语言文学是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尤其注重语言文字规律的运用。它会按照语言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语言专业性和自身语言特点的统一运用,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2.2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必要性

2.2.1深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是企业员工的主要来源,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大,企业在提高用人标准的同时就意味着各大高校要重视人才的培养。素质教育方针的提出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实用性,所以各大高校要为素质教育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其中,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有利于在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社会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方针的落实,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2.2.2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是学校建立的主要目的。而要想为社会做出贡献,就需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因为在学校表现优秀,学习成绩好的人不一定在社会岗位上表现优秀、做出成绩。所以,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性,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与社会的不断接触中不断地去了解、探索,这样在步入到社会实践岗位上才不会陌生、恐惧,才能做到“知己知彼”,进而为社会做出贡献。

3提高汉语言文学应用性的相关建议

3.1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内容

当今时展日新月异,需要教育工作者,站在时展的前沿并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3.2完善教学体制改革

首先,学校可以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材,为学生的知识来源提供保障。其次,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可以通过辩论赛等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因为,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与完善的教学体制是分不开的。

3.3培养学生思维创新与实践运用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为灵感提供充足的来源,对文化作品进行创新,而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的两个主要方面。所以,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写作的效率并培养语言表达习惯并采取一定措施,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语言交际能力。这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和内涵,具备进入社会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应用性是时展的必然要求,这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高校应该提高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重视,继续在实践中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建议,为培养全面型高能力的人才做努力。

参考文献

[1]张钱.本科院校汉语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文学教育:下》.2015

[2]靳瑾.浅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教育教学论坛》.2013

第2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问题范文

当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在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变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结合郑州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深入分析了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设想。

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历史悠久、发展成熟的专业之一,也是普及率较高的专业。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80%左右的本科院校设有该专业。与其他传统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其特色和优势,它不仅担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递民族精神的重要教育使命,还承载着塑造国民性格、培养国民人文素养以及捍卫母语尊严的重大社会责任。因此,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客观需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具有战略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内容存在着许多与市场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更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调查显示,半数以上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在校学习期间所学课程存在知识信息量小,体系单薄,内容陈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上述问题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使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持续下降,招生生源呈现停滞甚至萎缩的迹象。

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它是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一个动态概念,并随着社会变化和人才市场的需求而适时改革。针对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和人才市场的变化,郑州师范学院从2003年三校合并之初开始就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不断的优化与改革,从专业模块细分到教学计划的几次调整和论证,已经取得了许多瞩目的成绩,如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科研水平、学生考研率一次性就业率等都在全校名列前茅。但如果从长远的战略角度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体系方面依然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郑州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例,经过反复的调研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课程观念上,重文学轻文章;重视作品的感性体验,疏于学理的探究提升。目前的课程方案是以教育颁布的相关规定设计的。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学科专业课程中,语言、文学和文章的比例分别为8∶9∶1。而在1991年4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通用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文学和文章的比例为40∶109(共149篇课文),不难看出,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内容和未来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是相反的,如此本末倒置,必将导致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上的残缺,难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能力的发展。

课程观念存在的另一重要问题是重视作品的感性审美体验,而疏于理性的探究和提升,特别是在文学类课程上,教师往往醉心于对经典之作的审美共享,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体成长的需要,它还有传承民族文化、塑造国民灵魂和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的职责和义务,因而,在欣赏经典作品美妙意境的同时,必须对文学作品的创作灵感、叙事逻辑、文学思想、学术价值等深层次学理进行归纳总结,对文学现象内在的文学创作规律进行深入发掘。

(二)在课程结构上,重学术轻师范,重理论轻实践。目前,郑州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三个板块:一是公共基础课程,是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的课程,内容一般是政治、外语、体育、计算机等,占总课时的20%左右;二是学科专业课程,如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史、写作、文学概论等,占总课时的72%左右;三是教育专业课,这主要是为学生掌握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所必备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而开设的课程,一般为教育学、心理学和语文教材教法等,占总课时的8%左右。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进一步强化的现实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传统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已不能满足作为未来教师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理论和课程教材设计开发等方面的知识需求,必须加大教育类课程体系中的比重。

从另一个维度来分析,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计划中,公共必修课约占总课时的30%,专业必修课约占50%,选修课约占20%;理论课程约占78%,实践课程约占22%。在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实践经验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背景下,实践环节课程的比重更需进一步加大。

(三)在课程内容上,重学科专业轻文化基础。这主要体现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二者的比例上和教学上。在现行的课程体系中,它们二者的比例为5∶1。而如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要求更加苛刻,教师不仅要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更应该具有广博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因此,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内容必须体现出对人类生存意义和终极价值的关怀,以及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

转贴于

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主要表现为“繁”“偏”“旧”。所谓“繁”就是知识信息繁乱绵密,条理不清,重难点不突出;所谓“偏”就是偏离教学目标和学生个性需求以及未来职业需要,观点偏颇偏激,缺乏科学求真的精神,而“旧”主要是指因教师视野狭窄、观念落后导致传授信息与社会的严重脱节。因此,如何“删繁就简”、“去偏求正”、“除旧维新”就成为汉语言文学改革和发展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本文由收集整理内容改革的设想

随着中国社会的急速转型和高校的持续扩招,汉语言文学这个传统的人文学科的命运正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专业空间的弹性尺度也越来越显窘迫。因而,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规定和设计,既是汉语语言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一)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创新等。郑州师范学院课程改革的创新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但往往不精,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不再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而是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相似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广告文案等等都为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得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2.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极强的人文色彩和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母语和传统文化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力,并影响学生气质、人格的形成。因此我们在教学别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为此,我们特设了学术论文写作、毕业论文设计等内容,目的就在于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浓缩核心课程的理论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依据专业现状,我们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两个方面的调整:一是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合理取舍。能够转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往往是核心课程以及经典著作所阐释的深刻道理,因而我们重点抓好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概论、美学等核心课程内容的建设,舍弃一些无关紧要的课程内容。其中古代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已经成为校级精品课程。二是浓缩核心课程,凝练文学理论精髓。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中,着力打造核心课程的核心价值,提炼人文知识的核心理念,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核心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如将人文素养的理论核心分解到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以便教师的有效传播等。

(三)重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提升学生实践精神

1.课程内容强化基于名作精读的学理归纳,关注人文学科的叙事逻辑,培养学生“思”的能力。首先,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凸现学理归纳。如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课程语法、词汇的零散讲授中归纳出汉语言的发展规律;从《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经典名作的故事情节中总结归纳出文学创作规律和为人处世之道。这些总结和归纳,在规划课程内容的教学大纲中都有所体现。其次,注重培养毕业生“思考”能力,课程内容凸现人文科学的叙事逻辑,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帮助学生寻找文学创作灵感。如外国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文学概论等课程在课程内容上都集中体现人文科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而在其他的课程中,都在内容中体现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教学内容。

2.推动实践课程内容的实验化,依托实验室优势,强化学生讲课、写作、课件制作等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做”的能力。在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合理调整的同时,对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进行修订,依托教学技能实验室、微格教室等实验资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每一个实验中去。

3.课程内容凸现方法论诉求,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的能力。与其他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尤显重要。因此,在专业课程内容中我们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如在文学批评、文学概论等课程中

转贴于

引导学生学习名家文学评论技巧,总结归纳文学基本规律的方法等。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莱文说:“我们不应该往学生的脑袋里装家具,而是教给他们方法,帮他们搭个框架,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富有创造性的方案”

第3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育

汉语言文学是高校中传统性的一门学科,自高校开设该专业开始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其长期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各大高校培养出大量的人才,如中文教师、诗人、作家等。从每年的高考招生人数来看,汉语言文学一直是热门专业,但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求高校在教学方式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现状

汉语言文学的前身是中文专业,我国早些年在文学造诣上有所成就的人(如诗人、作家等)大多数是中文专业培养出来的,但从目前社会的应用和高校就业情况来看,很多中文专业的高校学生在毕业后不知自己能够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在上世纪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在高校内开设新闻学、传播学、文秘、行政管理、对外汉语等汉语言相关专业应用学科,从就业率来看有所上升,但与其他应用性学科相比汉语言应用专业就业率仍处于较低的趋势。这是因为现在大多高校汉语言应用专业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学生在文学素养上的培养,忽略了在实践上的应用。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性应用的必要性

1.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

与其说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专业性的学科,不如说它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社会在飞速发展过程中,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支撑,而汉语言文学应用专业在校内对学生文学素养上的培养,正是促进整个社会高素质人才发展的基础。强化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也是对人才言、谈、举、止、价值观方面的塑造,提高汉语言专业的应用是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

2.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

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从小学开始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到大学获得更多专业性的知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是体育体制不断深化的一部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校期间注重的是文学素养、文字写作理论上的培养,这就会导致高校学生“满腹经纶”毕业后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深化汉语言文学在应用体制上的改革是满足社会对素质教育人才的需求。

三、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性应用的可行性

1. 从就业方向来看

从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来看,汉语言文学就业率要比广播、新闻等专业低,而且存在一些用人单位评价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差”的现象。社会是需要有能力,能够真正做事的人才,绝非是那种“纸上谈兵”理论性人才,因此教师应该将更多教学内容放到学生实践中去,鼓励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培养自己在广播、媒体、广告等方面的兴趣,让学生的整体能力发挥出来。

2.从人才塑造来看

众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了中文教师的行业,这是源于学生在大学时文学知识的积累,但汉语言文学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它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并非是一门培养中文教师的专业。人才的塑造应是全方位的、综合性的、高素质的,因此仅在理论上拓宽学生的思维是片面的,应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应用的培养,增加应用性的课程,强化实践与教学的意义。

3. 从知识积累来看

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教什么学生跟着学什么,但这仅仅能片面的概括小学到高中这个知识积累的阶段。在大学,首先要学会的是怎么样学习,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高校教学,学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程之余,可以选修其他感兴趣的课程,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增加自己的实践能力。事实证明,知识的积累有很多渠道,实践能够更好的巩固专业知识。

四、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性应用

1. 改革教育体制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传统的教学上是以文学素养和理论知识为主,这与专业的特性和该学科历史特性所决定的,但事实证明这种教育体制是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体制,必须从更新它专业所包含的科目上决定,扩大对教学实践的内容,鼓励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注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社会应用素质的培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2.改善教学方式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传统性的学科,在教学方式上多以填鸭式为主,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利于学生文化理论的积累,但是不利于学生对专业应用能力的提高。如今我国已进入信息化、现代化的教学阶段,很多知识在互联网中即可检索到,相对于理论知识的积累,社会更加需要“真枪实战”型的人才,因此改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实践内容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3.语言能力培养

汉语言文学学生写作能力相当好,这与专业知识的积累有关,传统评判汉语言文学好与坏的标准是写作能力,但实际上应该综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来进行全面的测评,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的应用能力提高全方位的提升。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学生必须在学习本专业基础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在社会中的应用性,做到与时展同步。本文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现状出发,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选修自身感兴趣的课程,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提升汉语言文学综合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上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谭小辉等.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及其改革发展.[J].文学与人生,2004,7(5):23-30.

[2]潘连根,王静义,李佩仑.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10(6):156-171.

第4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问题;对策

1.汉语言的概念与特征

我国的汉语文学教育起始于时期,之前的汉语教育主要围绕的是政府的服务,之前汉语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而是为了为各朝各代培养政府所需要的人才。汉语言文学毕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包括新闻、教育、编辑、行政文职和秘书等,上述行业均要求毕业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强,口语表述清晰。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专业表达能力,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审美意识,让学生拥有专业的写作能力。学校里的汉语文学教育对于学生的创新审美并不重视,在口语的表达与提高上花了过多精力,学生的整体素质尚未得到提高,这制约了学生的未来发展。较之专业性较强的医学、建筑、机械学,汉语言文学的涵盖面非常广,职位的定义并没有针对性与实用性。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征在于传承各种人文精神,探讨人类的发展与生存,培养社会责任感。职业教育中,汉语教育的意义体现在对人文精神层面的影响,汉语在社会发展中,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未来汉语教育在保持自身的教育核心基础上,适当进行社会变革。

2.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教育观念不明

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教育必须有明确的教学观念,在教育过程中将所要讲述的内容贯彻实施。汉语言教学在面对近年来的社会文化冲击中有些措手不及,尚未明确自身的教学理念,对于人才的培养并没有深入认识与了解。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率并不高,要想进行教学教育改革,必须进行实践探索,想清楚了该专业到底是要培养怎样的人。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推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对于教学中的新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将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作为突破口,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2.2授课与考核单一化

当前汉语教学课程多数是以学生听讲,老师讲课的形式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多,老师并不关心学生是否掌握了自己所讲的知识,只是一味完成教学内容。在高校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老师在前面黑板上写满了板书,底下的学生趴倒了一片。这种教学形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中的交流几乎局限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等方面。学生遇到了不懂的问题也不问老师,只有通过每学期的考试才能调整老师的教学进度,这造成了教学效率不高、质量不高。当前汉语考试是以书面试卷的形式,考的还是专业知识的掌握,关于实践的内容涉及很少。在文学教育中,老师并未对学生的创新情况考核,对于未来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种种情况没有进行情景模拟。单纯的书面考试并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表达与思维想象力。

2.3学生的就业能力不高

在当前的社会教学中,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被戏称为万金油,虽然学到的东西很多地方都能够用得到,但是并不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问题首先是要突出文学专业的特长,强化学生的文字组织与口语表达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忽视了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力,对于学生的审美、人文素养、口语培养方面都相当欠缺,这些都造成了汉语言文学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动手能力较差,对于岗位要求较难适应。

3.加强汉语言教学的相关对策

3.1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

各大高校应当从战略高度和全局方面重视汉语言教学,逐渐提高学生教学能力,提高学生文化涵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对于课堂教学方案的管理并没有太重视,在课堂中忽视了师生沟通,尚未充分把握学生的行为活动与思想培养。教师应当充分尊重教学激励机制,在课堂中可以以情境表演的形式进行,以学生的思想活动和行为为基点,重视学生发展前景。在汉语言教学中可以就学生的未来就业前景,多以案例的形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在进行教学规划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挖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兴趣所在。思考教学中如何多讲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师生教学互动,融洽课堂氛围,使新课标的要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现。

3.2开展就业为主导的教学方向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让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专业技能,将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人才作为市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社会人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新与表达能力。在教学改革中进行考核,加入更多提醒,减少学生的死记硬背。汉语言文学应当多组织学生观看一些能陶冶学生情操的节目,比如百家讲坛,子午书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可以组织各种文化沙龙,举办读书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需要,成为社会化的新型人才。汉语教学需要将社会的需要作为教学新导向,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3.3以多媒体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计算机多媒体在当前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学生积极性。教师应当认识到多媒体的重要性,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师生课堂互动。老师可以根据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点,以多媒体的视频、图文、影音方面的优势,制作出多媒体的课件,配合板书授课。教师也可开设多媒体的互动课,让学生课外自行制作相关的课件,加深学生对汉语言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多媒体应用能力。汉语言文学历史悠久,在校毕业生数量非常大。在社会发展中,汉语言教学在不断变革。作为汉语言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正视存在的相关问题,探讨事物的本源,并以合理的措施推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宏韬.浅议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12):283.

[2]郑君.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56-257.

第5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问题范文

1 汉语言文学的简介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相对而言较为弱势的一个专业。由于其本身而言,人文社科性太强,没有工科专业的实用性,没有如医学建筑学专业那样的清晰地职业定位,也没有如财经政法专业那样强的针对性,最终,导致其在应用性上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

汉语言,事实上是一种人文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历史的演变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传承和发扬着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作用,使得中国的精神财富得以保留下来,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精髓。

那么,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更多的是要将汉语言文学的精神传承下去,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汉语言文学的作用以及汉语言文学对社会的巨大影响。从这个层面上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内容,更多的是对人类文化的一种认识,这个专业的学生,承受的,更多的是社会的一种责任,一种将文化传承下去的责任和意识。

因而,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首当其冲的没,就是要明确自己专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专业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重要的,不是如何去创造个人的经济效益,而是创造社会意义层面上经济的效益。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方面的素养,要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专业对于社会的现实意义。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上面临着很大的压力,那么,只有提高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才能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价值。

2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本文由收集整理

那么,在以上的大背景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面临的巨大压力之下,如何呢能够有效地提高汉语言文学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应用性,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真正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呢?接下来,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提出一些的有效地建议和对策,希望读者能够从中受到启发。

2.1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

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然而,老一套的学习思想和观念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里,学生一味的被压迫者进行学习,他们只是在被动的接受着知识的传达,而并未了解到学习的真谛。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常见的,就是上课的时候,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记,学生抄,学生从来没有去想过要真正的自主的去学习。在推行素质化教育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反思,传统的教育方式给我们带来了根深蒂固的伤害,我们要突破传统教育给我们带来的束缚,要让素质化教育得以实现。那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其专业的就业面是相当广泛的,当然,真是由于这种广泛的就业面,使得学生学的知识非常的宽泛,知识学得不够精,那么,创新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上显得非常的重要。

汉语言文学上的创新,是指的对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思维方面的创新,从整体上打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束缚,使学生能够不受专业的限制,加深对某一方面专业知识的了解,从而对今后的工作学习予以指导。例如,对于新闻、文秘等等人文社科类的专业,都是从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衍化出来的一个分支,那么,如果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中的新闻类的知识相对感兴趣,就可以选择新闻方面的知识,进行着重的研究和学习,这样,使自己在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得以深化的学习,不仅仅有利于学生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学习,与此同时,学生也能从中收获更多,不是泛泛的去学习,而是在一个相对较小的领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这种学习方法,不失为为汉语言学习的学习方法的创新。

方法上的创新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维上的创新。古话有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这句话,虽然很多人都会讲,但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其中的内涵呢?在学习上的创新,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创新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自我创新的意识,使学生能够真正用一种创新的思维去想问题,这样,学生在今后遇到问题时才不会素手无策,才能真正明晰创新意识对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好处。

2.2 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们都知道,其包括的主要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课程内容之庞大,使学生都望而生畏。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改善这种情况呢?

在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加大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的精简力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能够得以强化,核心的内容能够得以展示出来,并且,应当避免学科之间的交叉,要能够很明确的展示出学科的特色知识要点,这样,是学生在学习上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结语

第6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培养;汉语言;人才;途径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中国汉语言文学专业出现了许多问题,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应用方向和就业率上存在很大问题,近几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率很低,他们所学的知识内容很难应用到工作中,因为这个原因学习汉语言专业的人数也在逐年锐减,这就给我们鸣了一个警钟,要求我们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和内容上做出相应的改变,顺应社会发展,从而培养出更加适合社会发展的优秀人员。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的问题

第一,专业不再是热门专业,所报人员逐年锐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各种人才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各个学校也因为这个原因进行人才扩招,中国高等教育的模式也在发生改变,越来越亲民了。尤其是最近这几年,随着各个学校不断进行扩招,学校的教学方式也在发生改变,为了适应当下的严酷的就业压力。这里特别强调的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因为社会的需求量较小,很多大学生出来都找不到工作,不得不改行做其他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近年来很少有学生愿意报考汉语言专业,导致该专业的招生变得很困难,想要在当下是时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不得不从本质上进行改变,尽可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变化的多功能型人才。第二,改变师资队伍,培养优秀的老师。学习的关键一个是孩子们的自主学习,另一个就是教师的带动情况,好的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想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变,首先要从师资力量上进行改变,培养优秀的教师,优秀的师资力量是教学变革的关键。面对汉语言文学当下的情况,最主要的就是吸纳优秀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教师队伍。相对其他的专业而言,汉语言文学的师资力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落后的原因,如果不从根本上进行改变,那么很难挽回当下的局面。第三,落后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当下的发展。纵观近几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并没有进行创新,还是几年前的样子,尽管将科学技术融入了课堂之中,但是老师的教学方式还是没有多大的改进,还是以满堂灌为主,许多老师都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并没有掌握其精髓,往往都是生搬硬套,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教材内容,因为这些原因大部分学生会失去学习的乐趣,导致大家不喜欢学习。人们常说,没有不会学习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因为老师的原因,导致大部分学生没有好的学习环境,学习兴趣缺失,相应的能力和才智也不会提高,培养出的学生只会考试,不能应付社会上的诸多问题。第四,汉语言文学需要创新。面对当下的环境,社会中都是利益至上,对于专业性反而要求没有那么严格,所以人们基本上不会去重视,因为汉语言文学在社会上得不到肯定,所以学习的人越来越少,逐渐的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所以汉语言文学出现了很多问题。

三、如何进行改革

第一,课程的合理配置。想要培养综合型人才首先要对学生的课程进行合理的调配,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有价值的人才。另外,在设置课程时,应该符合社会和学生的自身需求。对于想要深造的学生,应该根据其专业,合理的配置相应的考研和考博士的课程,在不断提高学生知识才能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知识底蕴。相应的,如果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学生以后想要从事文职工作,还可以安排相应的课程,突出教学重点,尽可能帮助学生们提升自己的技能,让学生尽快融入到工作环境里;合理的课程有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应该鼓励同学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安排规划自己的未来,在当下的时代里更好的发展。第二,提高教学条件,鼓励教学创新。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如果同学们对于这门课程没有足够的兴趣,会局限同学们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做出相应的改变来适应学生,根据教育进度合理安排课程,更好的激励学生,以新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注重实践。由于社会的改变,教育也在发生相应程度的改变,汉语言文学不应该以灌输为主,应该适当的组织学生进行实习,丰富同学们的课外活动,让同学们感受到学习汉语言文学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同学们多方面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是需要人才的,尤其是需要综合型人才,虽然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较枯燥,找工作也不是那么理想,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更好的设置这个专业,合理的配置课程。为了满足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人才的需求,没有哪个专业的设置是不合理,只要不断改进,继续注重实践,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长.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明日风尚,2016(23):239.

第7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就业导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研究汉语言文学现象与规律的学科,也是我国发展较为成熟的传统专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一套特别的教学理念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的。但是随着社会以及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根本变化,社会需要更多的实用型人才,然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原有的教学理念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出的学生的专业性以及实用性不是很强,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当前需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优势得到保持的前提下,使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从而培养出更多实用性以及转型较强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推动汉语言专业的发展。

1就业导向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有待更新优化。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毕业生逐渐增多,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社会更需要高素质实用性人才,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属于是我国的自有专业,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比较大,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存在较大的缺陷,比如说仍旧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采取照本宣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授,导致课堂气氛比较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主要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进而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效果不高。再加上学生所学的知识结构仅限于课本内容,很难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的工作中。(2)教学方法有待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时间相对较长,在长期的发展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手段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对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手段与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现有的发展需求,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效果不佳,很难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今后的择业就业。(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素质水平有待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与其他的专业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为悠久,底蕴相当丰富,这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很多专业教师虽然具备较高的文化底蕴知识,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不是很强,在实际的教学中更偏重于理论教学,从而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不是很强。其次,专业教师受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影响,仅是被动地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并没有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突破性创新,导致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内容无法很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培养出的学生创新能力不是很强,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

2就业导向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1)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为了实现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目标,首先就需要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需要让学生多接触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使高校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同时高校应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及时地采用创新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论性教学,还要结合实践性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在保证课堂学习的前提下,注重课上与课外的结合,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效衔接,另外注重课堂的趣味性,帮助学生顺利的从学校过渡到职场。最后高校要注重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在学生就业前加大培训力度,同时高校还可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或者是节假日到企业中进行实习锻炼,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2)改革教学模式。首先要明确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坚持以提升学生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为根本的改革指导思想,积极调整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调整课程设置也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最根本手段,因此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对当前专业课程进行调整设置,不但要保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势与特色,而且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去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合理规划课程设置。另外课程规划要注重实用性,随着互联网科技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会上对于网络编辑方面的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大,而各类媒体所需要的从业人员主要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方面的人才为主,因此学校应该根据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可以设计此方面的应用类课程,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理论。不仅如此学校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发展的需求。(3)更新教学方法。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针对目前汉语言文学学生能力不足以及学习态度不积极等一些特点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引导式教学法以及启发式教学法,有效的改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以及兴趣,从而更好地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其次,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职业发展有效的结合起来,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经过积极地学习努力,逐渐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增加今后就业中的优势。再次可以把多媒体技术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有效的增强课堂气氛,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对汉语言学习的兴趣,促使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效果。(4)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汉语言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目前虽然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学底蕴,但是他们由于受传统的教学影响,培养出的学生专业性不是很强,这就会影响学生今后顺利实现就业,因此教师首先需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改进教学法,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其次,教师要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培训,并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努力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并把所获得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更加实用的技能,同时教师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对汉语言专业人才需求的信息,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案,从而使培养出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3总论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社会更需要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但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进行改革,高校要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加强改革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努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专业性以及实用性更强,更能适应社会时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季雪冰.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改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2016(4).

[2]宋洋.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才智,2016(4).

第8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选修课; 课程建设; 高职高专院校

一、绪论

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并同时致力于建设和丰富校园文化。因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开设时间之长,汉语言文学选修课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内涵,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分为汉语言文字和文学两个主要方面,是高职高专院校里的通识教育课程之一。而在当下,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因其定位模糊,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等诸多弊病,而使得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丧失其魅力,并且难以发挥这门课程的最大教育价值。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给予重视的同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革新。

二、汉语言文学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哪些是容易被我们忽视的问题?以下提出的问题是基于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入手,加以分析,找出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本部分主要从课程目标认识不清、课程内容缺乏实践性、课程结构缺乏合理性、课程设置与地域性、课程评价与提高教学水平等着五个方面的内容展开,提出完善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对策。为了深入研究汉语言文学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从高职高专院校的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课程目标、内容、结构、设置与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基于对于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程的客观认识,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课程目标认识不清

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通常被认为是一门难以理解学透但又非常重要的学科,究其原因,就与高职高专院校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对于专业文化课程的定位有着密切联系。首先是在教学模式上采用的是学校和老师的单方面强制灌输的学习模式,因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过多地把重心侧重于教学的社会政治本位上,从而造成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定位模糊、抑制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深厚文化魅力的展现。由此可见,当务之急是通过明确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定位,以使学生获得技能知识的提升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除此之外,这一举措不仅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对汉语言文学课程首先给予明确的定位是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内容缺乏实践性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是,无论是汉语言文学课程还是其他别的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内容革新已急不可待,首先就是要注入实践性强的课程,以改变原先课程的陈旧繁重的倾向。高职高专院校和老师应该认识到只有将课程设置贴近社会和现实生活,才能更好地培养起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学习课程来掌握到真正实用的社会技能。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在注重知识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入实践性强的课程,通过改变老师单方面强制灌输的学习模式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课程结构缺乏合理性

许多大学生将汉语言文学的选修课视为干巴巴毫无营养的鸡肋,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呢?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高专院校过多地强调学历和考试,就汉语言文学这门课来说,设置了过多纷繁复杂毫无目标的学科,造成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程较之其他专业的课程来说缺乏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各个选修课之前无法整合起来,课程内容浅显缺乏长性。课程的设置应该根据各地学生的自身情况来选择,只是为了赚学分、凑课时数的目的是无法帮助学生深入地学习和掌握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因此,为了改变选修课程单一这一现状,以及选修课程的对于学生来说毫无吸引力这一现状,应该改变侧重点,将重心放到课程设置上。课程革新应该从课程的均衡性和合理性出发,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水平。

(四)课程设置与地域性

基于我国幅员辽阔的基础上,各个地区的不同高职高专院校也应该由于根据自身城市的不同特色来制定符合当地特色和文化的课程,这一措施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显示出因地域不同而展现的不同文化魅力,而且还能满足我国各地区的不同城市对于该地区的人才需求。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因地制宜对于教学上的重要性。全国范围内的统一课程设置是不仅不能培养出个性发展的人才的,而且对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所影响。课程革新不能不注意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课程革新应在以地方高职高专院校的特点而灵活且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这样才能适应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需求。

(五)课程评价与提高教学水平

在中考高考这两门影响了巨大的考试,出现了学校老师和家长过多地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考试分数以及学历。因此造成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恶循环中,高职高专院校对于学生的要求不能仅停留于对于学生成绩的评价上,我们应该更多地把视线聚焦到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培养学生构建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水平。因此应该改变高职高专院校老师对学生的单一教学模式,学生也应该对老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模式提出建议和看法。只有在老师和学生的双向作用下,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的教学水平质量。由此不难看出,在教学内容中增加课程评价这一环节,能够非常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学生的客观评价发现教学中和课程中的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时发现文化课程中的弊病,还有助于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高职汉语言文学选修课建设探索

综上所述,针对高职高专学院对于课程目标定位模糊、课程结构缺乏内合理性、课程内容缺乏实践性等诸多弊病,如何就出现的问题做出革新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难题。

(一)全方面多层次的革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行各业都有着新面貌新方向,我国的各类高等院校都紧跟时代步伐,在人才培养方式方面和教学目标方面不断做出调整。对于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改革,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于课程内容设置或是课程评价单方面,而应该用全局性的眼光来看待革新的问题,而且全局性的革新应该包括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和培养更高水平的汉语言文学教师这两个方面。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着深厚的汉语言文学素养,而且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要有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循循善诱地带领学生学习积累文学鉴赏能力,这就体现出时代中对于课程革新的“三维目标”。在课程革新方面,应该以“三维目标”为前进目标,重视“三维目标”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改革的重要性。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和培养更高水平的汉语言文学教师两个方面出发,展现出“三维目标”的活力,为高职高专汉语言文学革新做出努力。

(二)课程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应该看到高职高专院校里的所有课程都是为学生踏入社会做的准备。所有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是完全不够的,只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相结合,才能做出课程的创造性革新。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基于此,高职高专学院应该在汉语言文学的基础文化课程基础上,融入适合学生社会发展的实践性课程。只有这样,才能把理论和实践完美地融合,改变大学生毕业找工作难,无竞争力的境况。

(三)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主体性的重视

课程的革新还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不应该只是停留于老师对学生的单向教学上。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并给予重视,学生也应该对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模式提出建议和看法。只有在老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作用下,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破陈旧的师生馆和教学观,师生角色的转换对于提高我国的教学水平质量,构建新型的高职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化课程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作用。(四)对于汉语言教师专业文化素养的要求导师之于学生扮演的是一个“启蒙先生”的角色,这就要求这位“启蒙先生”自身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素养。这时教师不仅要担负起文化传播的重任,更重要的是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纵深面的挖掘,既要革新课程内容,还要言传身教地把学术专业知识传达给学生。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老师不应该只有书本知识,还应该在书本知识之外给学生传达更多的文化知识,还要是一名紧跟社会大方向做出革新的复合型的新时代老师。

四、结论

汉语言文学课程作为一门蕴含深厚中国文化历史的学科,其表现出的各种弊病都应该受到我们的重视,针对各类问题,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如“三维目标”的全方位的革新、加入实践性课程和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师的文化素养等方面来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视为“鸡肋”这一事实。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程作为汉语言类专业的基础公共课程,是融汇了审美、人文等多方面,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为目的的公共基础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程的革新已急不可待。

参考文献:

[1]李国英.关于高职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建设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12

[2]王玲玲,沙登阁.对于高职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建设的思考.成功(教育版),2012

[3]曾丽华.加强文学类选修课建设与管理的思考.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6)

第9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问题范文

【论文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波及面积广、涉及范围多的人文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习惯将重点放在文学理论知识上,因而很少对学生进行实践培训。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欠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要想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就需要其专业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对学科间融会贯通的能力的培养。在此,本文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做以下论述。 

 

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传统的人文学科,不仅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同时还是我国传统精神文明的根本体现。而作为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各科知识的过程中,除了体会其中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学习其中的精神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健全自己的人格体系,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 

 随着当前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用人单位的“刁难”。面对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也逐渐趋向于复合型人才。而这些则使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改革,将学习理论与实践活动结合,成为教师教学中的首要难题。此外,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应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价值,即所谓的社会效益,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爱国思想、社会公德等。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价值及应用价值。 

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新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汉语言文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单纯的理论教学已无法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使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在其创新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重要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汉语源远流长,承载着整个国家的辉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然而现实生活中对汉语语言文字的应用总有偏差,由于历史、文化、区域差异,错字别字、不规范用语的现象屡见不鲜。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二)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 

 强化汉语言文学的实践应用能力,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具备较强的优势。而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其核心在于“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其进行强化。而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在于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信息分析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模拟招聘情境,锻炼学生口才:自我介绍、面试问答……。因为口才并非单纯的能说会道,它是一个人德、才、学、识的综合体现,是用人单位在较短时间内最快获取对应聘者的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手段。教师在模拟招聘或面试结束后对学生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完善。 “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实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单纯的诗词鉴赏等理论教学就与学生的才思泉涌、妙语连连的实际运用能力结合起来了。 

(三)理论与德育实践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若一味的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则违背了我国“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倡导。由此就需要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力争“实践、创新、应用”还要遵从我国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将汉语言文学推向更广的社会层面,尤其是发挥“文以载道”的传统思想。例如:2011年4月1日,上海浦东机场一名留学生因学费问题与来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就拿出行李中水果刀刺伤母亲。这虽是个案,但也要引起重视。教师教授先秦诸子散文孔子的《大学》:“为人子,止于孝”时可将“孝”作为一个专题。让学生认识到符合孝道,是为人子女的最基本的要求。不爱父母焉能爱他人?不爱家庭焉能爱祖国?以此类推,将“爱国”、“礼仪”等美德也作为专题,既学前人文才,又品思想,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本科院校以及大专院校中不可缺少的专业,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承载的核心专业,同时也是国家或民族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主流专业。汉语文文学专业教育,不仅关系着我国人民人文素质的提升,同时还关系着我国民族道德素养以及思想品质的形成。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能够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将汉语言文学中的理论教师与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才能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结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永春. 关于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少数民族文学课的建议——以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学实践为例. 民族教育研究, 2010, (5): 43-46. 

[2]苏晓芳. 汉语言文学专业双语教学初探.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5, (1): 1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