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在线课程的优势范文

在线课程的优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在线课程的优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线课程的优势

第1篇:在线课程的优势范文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传统教育、网络教育两个平台呈现在广大教育者面前,如何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成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陈至立部长在去年10月25日的工作会议上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这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标与内容的一个基本的定义。 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谓“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教师与学生借助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进行一种基于信息技术这种新的认知手段的全新的教学与学习过程,而这种全新的教学要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来驾御和支撑。美国著名的”2061计划”(Project2061)首先在更高层次上提出了信息技术应与各学科相整合的思想。这项计划的目标是要大力提升全体美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按照该报告所给出的定义,“科学文化素质”特别强调应具有善于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与能力。为了着重培养这种能力素质的要求,“2061计划”将现行中小学12年应学会的科学文化知识重新归纳为“科学本质”、“数学本质”、“技术本质”、“自然环境”、“生活环境”、“人体结构”、“人类社会”、“技术世界”、“数学世界”、“科学史观”、“综合概念”、“智力技能”等12类。在这每一种新的学科分类中,都力图渗透上述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的思想,因而在这样的学科体系中,你看不到纯粹的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地理和历史这类传统的学科分类。 加拿大在这一领域也不甘落后,自90年代中期以来,各地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不断增加,并取得了良好效果。①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等技能;③不仅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而且还促进了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从而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即当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并明确提出“激励整合”概念,目的是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激励学生去自主学习。 信息化社会延拓了传统教学的物理时空,信息化社会需求的人才不再是仅仅掌握一些既定的知识,更需要具备信息素养,具备一种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自主学习态度和学习思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它们至少可以体现出以下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此外,这种交互性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中,连教学策略也可以选择,-------可以用个别化教学策略,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策略。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为了有效的认知,外部刺激是需要的,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 (2)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他还作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3)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超文本(Hypertext)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事实上目前的几乎所有多媒体系统都是采用超文本方式对信息进行组织与管理。如果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一本书,就和传统的文件或印刷的书籍完全不同,这时的正文(文章、段落、或一句话、一个词)都按相互间的联系被组织成正文网。这本书无所谓第一页和最后一页,从哪段正文开始阅读,以及接下来读什么都由读者的意愿来决定。选择下一段正文的依据不是顺序,也不是索引,而是正文之间的语义联系。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思维具有联想特征。人在阅读或思考问题过程中经常由于联想从一个概念或主题转移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或主题。所以按超文本的非线性、网状结构组织管理信息和按传统文本的线性、顺序结构组织管理信息相比较,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 利用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例如:A、可按教学目标的要求,把包含不同媒体信息的各种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语文教学目标通常有“听、说、读、写”等四方面要求,相应的教学内容应包含文字、语音和视频等不同媒体的信息,但是在传统的印刷教材中,有关语音和活动影像的内容无法与文字内容组成一体化的教材,只能以教科书、录音带、录像带三者各自独立的形式,分别出版,既不便于教师的教,也不便于学生的学。与超文本方式组织的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采的一体化电子教材不可同日而语。B、可按教学内容的要求,把包含不同教学特征的各种教学资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内容的每个单元均包含课文、练习、习题、测验、对测验的解答及相应的演示或实验等,把这些教学内容相关而教学特征不同的教学资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无疑对课堂教学、课外复习或自学都是大有好处的,利用超文本方式可以很自然而方便地实现这一点。但是若按传统的线性、顺序方式把这些不同特征的教学内容组合在一起则将成为杂乱无章的、让人无法阅读的大杂烩。C、可按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水平把相关学科的预备知识及开阔视野所需要的扩展知识组成有机的整体。因材施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差异很大,要在传统印刷教材中同时满足基础较差学生、一般学生和优秀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不同需求是做不到的,而在多媒体电子教科书中这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只需利用超文本特性设置和预备知识有关的热键以及和扩展知识有关的热键即可。

(4)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支持个性化教学。 信息资源要有较强的可选择性,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主动求知的需要;满足教师因材施教对资源的需要。它支持教师经验的互动交流,支持教学系统内部已有和不断产生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支持网上教研活动及其活动结果的资源化因而更好地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从受教者的角度来看: (1) 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传统CAI只是强调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指导无疑是有好处的,但是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只强调个别化是不够的,在学习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例如对疑难问题求解或是要求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的场合),采用协作(Collaboration)式教学策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更能奏效。 网络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包括获取、分析、加工与利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材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有较高要求的教学环境的支持,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众所周知,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与此同时,由于学生从小就有机会在Internet这样的信息海洋中自由地遨游、探索,并对所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优选和进一步的加工,然后再根据自身的需要加以充分的利用,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将得到关于信息能力方面的最好的学习与锻炼,从而能较快地成长为既有高度创新精神、又有很强信息能力的符合21世纪需求的新型人材。 (2)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开放性教学。 开放性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协作学习和探讨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有利于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所谓可视化教学,就是将学生置于多媒体动画、图片、图表、视频、音频等视听资料和计算机网络所创造的可视化时空之中,使其在“虚拟的真实”中探索、发现、理解、掌握、运用教学内容,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素质和能力的目的。可视化教学的素质与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感知”可视化 使学生对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事物得到形象化感知;使学生观察到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实质性细节,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样可以大大缩短认知过程,减少由于学生经验和观察兴趣的差异所造成的“先天性”基础差距带来的学习疑难和教学困惑。 B、“想象”可视化 想象力的培养是创造性素质和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想象思维的基础对象是事物存在及其变化的时空特征,学生利用可视化的时空图像进行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最有效的方法。 C、 知识”可视化 知识是人对事物存在方式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它表现为概念、方法、规律等各种抽象形式。学生往往会死记硬背,或者是工于对知识内涵的逻辑性理解,而并不注重知识所描述的对象的真正行为。用大量凸显内涵要素的抽象或具体形态的外延表现内涵,是使学生真正理解、把握知识的最有效手段。 D、推理”可视化 推理是人借助概念、规律和形式逻辑从已知发现未知的思维过程。在推理过程中用可反馈的信息进行干预,是训练推理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E、“思想”可视化 这里指的思想是在具体学科中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认识论、方法论,具有普遍性,很抽象,不可能用简单的概念、公式、定律等形式对学生表达清楚。但学生掌握这些思想对学科学习至关重要,使思想形象化将对学生理解学科思想、培养学科素质产生巨大影响。 F、 “观念”可视化 观念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基本出发点。建立认识一类事物的观念是认识事物最重要的过程。所有学科都建立在观念基础之上,学科的基础性发展也体现为观念的变化,突破观念束缚是创造性素质培养的核心。但一般学生对观念的理解很困难,将观念描绘成可视化的资料非常重要。 (3)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持互动化教学。 1)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知识挖掘。 隐性知识是人们已经认知但未能用各种媒体表达出来的知识。这类知识具有很强的活跃性、创造性。应当鼓励学生不要仅仅从书本上学习,还要学会从交流中、从信息资源中学习。隐性知识一般有两类,一是尚存于人脑中的知识,如经验、意识等等;二是隐藏于大量信息之中,需要经过智能系统对这些信息的筛选、分析方可挖掘出来的知识。显性化是指通过互动的教与学过程,将隐性知识转化为能够用媒体表达的显性知识的过程。 2) 使隐性知识共享、互动,实现知识创新。 存在于人脑中的隐性知识的开发一般是在交流活动过程中完成的。创造交流环境使人们共享大家的隐性知识,在共享中相互碰撞,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进行集体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信息技术整合让信息技术有计划地应用在各学科教学中,同时也各科教师在具备把握信息技术,自觉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有意识、按步骤地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训练机会,学会利用当前的信息环境获取知识。为此必须要求教师改变旧有的学科观念,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教师必须改变旧有的教材观,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当前的教材内容不可避免地要被不断丰富和更新。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废掉各模块间的阡陌,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设置相关的课题内容,并且按照课题难度的大小安排学习顺序和课时;教师必须改变旧有的教学观,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学方式都必须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能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 教基 2、李艺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 《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问题观察报告》 3、吴季松,“论知识经济”,《光明日报》, 4、邓立言,“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建设之我见”,《教育研究》

转贴于

第2篇:在线课程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 数学课堂;乐趣;创新

一、为过程性教学目标的落实设置适当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这种外因只能通过学生的内因才会起作用。因此,教师要在未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研究之前,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适时、巧妙地设置使学生感到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才能进入有效的学习状态。不然的话,学生的各种感官不能被调动,思维不能被激活,不能积极主动的进入学习情境,也就体现不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没有向下一步分析探究的自然过渡,他们会对下一个过程感到突然和不知所措,自然也会影响下一个过程的有效进行,从而影响过程性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境设置还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新知识的产生、发展和规律揭示的各个环节,都应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的设置情境来一步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整个研究探索过程自然有趣和富有激情。

二、通过使学生经历新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落实过程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从而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许多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孕育、发展过程。教学中只有对知识内容深入剖析,让学生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才能把融于教材中的思想方法挖掘出来,也只有通过这个过程,才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是过程性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在新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准备,周密安排,精心策划。在合理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新知识以后,把整个研究探索过程分成几个步骤。如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发现猜想、分析验证等,各步可设置重点提问、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活动。各项活动要把握的原则是:提问要适时、有效,不要随意提问,更不要不注意研究问题的梯度,提出的问题跨度过大,使学生不好回答或不利于学生的有效思考;采用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时,要认真考虑哪些问题值得讨论,这些问题应是研究探索的问题的关健环节或学生意见有分歧、思维有障碍的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和小组的合作交流都要有个人充分思考和小组充分发表意见的时间保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各小组,了解掌握讨论交流情况,以便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掌控。教师不要因怕教学任务完不成而压缩学生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时间,要避免合作交流流于形式、得不到时效而影响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猜想结果的验证和最终结论的形成都要由学生自己做、自己说,不妥之处由学生自己完善。方差公式的研究学习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不少老师说,只要记住公式,会用公式做题就行了。岂不只这样糊里糊涂地给学生一个公式,学生不知道公式是怎样产生和发展形成的,记不住,用不活,当然也谈不上落实过程性教学目标。“方差”是在学习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以后学习的,教学时老师可这样引导:生活实践中有时候需要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用两组数据的平均数能说明问题吗?能与不能让学生举例说明。用平均数不能说明,我们用众数或中位数能说明吗?仍不能说明。我们能不能用平均数做一个标准量,求出每组数据中各数与平均数的差,通过这两组差值来比较呢?请大家动手试一试。通过这些差值也很难看出这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我们把两组差值分别加起来如何呢?显然,由于正负相抵,用求和得到的两个数也不能说明问题。那么大家能不能想一个办法避免正负相抵,使问题得到解决呢?学生通过讨论,一定会知道只要把每一个差值求绝对值或进行平方,然后再求和,和数大的那一组数据的波动性就大。研究到此,问题解决了,方差公式也产生了。这个公式不是通过什么数学原理、公式推导出来的,是人们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而设置的。这是一个新知识的诞生过程。

三、通过典型题目的分析解决落实过程性教学目标

第3篇:在线课程的优势范文

开放教育资源、开放在线课程、开放学习项目等,都有一个核心词——“开放”。在远程教育领域中较早走向“开放”的典范是英国开放大学。英国开放大学把“开放”列为立校之本,在学校网站的介绍中这样描述了学校“开放”的定位:向所有学习者开放;学习地点的开放;技术应用的开放;新经验和理念的开放。这个“开放”的含义表达了英国开放大学对参与其学习项目的学生、学习手段、学习地点和办学理念的定位,引领英国开放大学成为国际远程教育界的一面旗帜;明确了远程教育界对“开放”的理解,也让教育界对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有了清楚的认识,现在也成为分析开放教育资源和开放在线课程中“开放”含义和意义的一种视角。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启“开放课件”计划,为全世界的学习者提供免费、优质的学习资源,启动了教学资源自由共享的先河,拉开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帷幕,开放教育资源的理念及实践教育活动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1]。在其后的实践中,开放教育资源的理念和做法得到越来越多教育机构的认同并加入到其中。同时,随着开放教育资源应用的普及,开放的理念影响面越来越大,“对全体使用者免费提供”成为人们对“开放”的一种理解。开放教育资源深远影响一直在延续,为教育改革与创新带来新的思路[2]。2003年4月,我国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开启了我国高等教育开放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序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建设,我国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成果,具有一定规模数量的课程资源,质量不断加强提高,而且大部分的优质课程资源都可以在网上免费共享,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名校、名专业和名师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推广作用,产生了一定社会效益。2012年起,另一个“开放”走入大家的视野: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国内称“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多来自于世界知名大学,课程内容丰富,向全球学习者免费提供完整的课程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圆了不少学习者的名校梦,因此倍受瞩目。随后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学术型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及人员都在讨论其理念和实践方法。大规划开放在线课程的“开放”包含课程从教学计划、资源、授课视频等资源到教学活动、教学互动和教学评价等过程的全面开放[3]。在开课期间,教学团队有计划地开展在线教学活动,完整地实施在线教学过程。学习者加入到开放在线课程中,能体验到教学的组织性、计划性和过程性,能得到教学方及时的学习指导、问题答疑和作业批改等学习支持服务,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时代和技术赋予了在线课程发展的机会,其主动、自由、灵活的特点得到学习者的认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至此“开放”的进程也从资源走向了教学过程[4]。随着在线开放课程的开展,各种观点也随之涌现出来,提出了开放在线课程是否会替代传统课程,开放在线课程系统开设是否会冲击学校教育,开放在线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等问题。可见,随着“开放”理念一次次地进入教育领域,“开放在线课程”带给教育机构、教师和学习者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疑问和挑战。如何应对挑战,发挥优势,捕捉机会,需要教育机构、管理者和教师对“开放在线课程”有正确的认识,既不盲目推崇也不抗拒排斥。为此找寻以“开放”为宗旨的远程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支持,带着思考和批判的眼光,去分析和讨论“开放在线课程”的理念和实践,是一种发挥开放在线课程的优势并利用它来变革教学的可行路径。

二、分析的构架

开放在线课程,名词中界定语为“开放”,核心词落在“在线课程”上。因此,如果要对开放在线课程进行分析,可以针对围绕界定语和核心词进行。根据哈吉特•歇乐泰等在对以色列开放大学技术教学应用项目实施的分析中所采用的三维架构,以远程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为指引,这里使用技术应用、教学法和机构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对开放在线课程进行分析[5]。分析框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利用分析框架,从技术、教学和机构三个维度围绕四个问题对开放在线课程进行分析:在线开放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会引发教育的根本性变革吗?在线开放课程为什么给中国教育界带来如此大的触动?从远程教育的视角出发,在线开放课程有什么样的特点?在线开放课程给远程教育课程和教学带来了什么变化?

三、开放在线课程的分析

(一)开放在线课程会引发教育的根本性变革吗?

1.问题分析开放在线课程为教育机构或教师通过互联网向学习者提供了无参与限制的远程在线课程。从机构维度来看,开放在线课程是真正向所有学习者开放的课程,任何人只要使用设备登入网络,就可按需要选学课程,无需先注册进入任何教学机构,也不需要支付学费。从支持媒体和技术维度看,开放在线课程利用网络课程和实施远程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都在网络中开展,需要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及其中各种模块的功能来支持教学、学习和管理各个环节。从教学维度看,学习者在课程学习中可以随时进入、随时离开,自主决定参与课程学习的程度,乃至是否继续或结束学习;就教学组织方式而言,开放在线课程的教学计划齐备、过程完整、教学组织较自由和管理较宽松;就教师而言,参与课程的学习者来源和数量都不明确,在学情况随时变化,因此教学活动的组织需要考虑随时变化的学习者和不确定的参与度,不确定性较高。从以上三个维度分析可知,在网络技术和在线教学平台的支持下,开放在线课程中学习者具有更大灵活度和自主性,学习者在学习进程、学习地点、学习环境等方面高度独立自主,可自主决定课程学习参与程度和继续与否,因此带给学习者新意。也正因此,其在管理上和教学活动组织上比一般远程课程更需要技术的支持和灵活教学组织策略的实施,带给教育机构和教师新的挑战。但在教学实施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等方面,开放在线课程并非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式,其教学过程与远程教育中的在线课程教学没有本质变化,较大的区别就是免费学习和自主参与。因此开放在线课程的开放是指向所有学习者的开放和对所有学习方式的开放,是对远程教育“开放”宗旨的最大化彰显。开放在线课程给常规教育带来的是“开放”观念、程度和范围上的冲击,而不是课程形式、教学方式和方法上的根本变革。2.案例分析:MOOC、LOOC与BOOC等多种形式的在线课程MOOC是具有了“大规模”和“开放”两个特点的在线课程,它的实现过程体现了远程教育课程的特点:教与学的分离、在线教学活动及教师学习支持服务实现的教与学再度整合。这类课程的学习有计划、管理和学习安排,学习者利用网络平台、手机通讯软件等自主地学习,但如要取得认证需服从课程的管理和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这与其他在线远程教育课程是相同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对学习者的限制较少,所有人都可以参与某一MOOC的学习中,没有地理、院校、基础学业水平和专业的限制,更没有考评的限制,可见MOOC是在线课程中“开放”给全球学习者的那部分课程,只是在线课程中的一部分。当前除了MOOC这种开放在线课程外,还有LOOC(LocalOpenOnlineCourse)、SOOC(SmallOpenOnlineCourse)和BOOC(BigOpenOnlineCourse)等多种形式的开放在线课程,也有如小规模个别化在线课程(SPOC)等其他类型的在线课程。无论在线课程的具体形式如何变化,教学过程如何调整,从远程教育教学的观点看,它们都是远程在线课程,都利用技术实现了远程教学过程和教与学的再度整合[6]。因此,抛开现象看本质,作为免费开放给公众学习的在线课程,开放在线课程并非是一种革命性的全新课程形式,它只是真正开放了教与学完整过程的在线课程。开放在线课程是远程教育“开放”理念真正的实现,是开放层次的扩展。

(二)开放在线课程为什么给中国教育界带来如此大的触动?

德国诗人海涅说过:“聪明人推出新思想,愚昧人将它广为传播。”这种传播是指没有经过思考的人云亦云,因此在新理念和新想法出现时,要思考并了解它们被认同并传播的原因。三年来开放在线课程给我国教育界带来的触动和影响很大,在大家广泛传播这个观念时,更需要思考其中的原因。1.开放在线课程给教育机构带来的触动从机构的维度来看,开放在线课程的出现,让教育机构(如普通大学和开放大学)不得不思考自己在课程开设、课程管理和课程营运上的变化,因此必然引发机构对决策、管理和发展的思考。对教育机构的分析,可以用SWOT分析模型(如下图所示),通过确定教育机构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及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来进行。对普通大学和开放大学,开放在线课程带来的机遇与风险、优势与劣势各不同。(1)普通大学的分析普通大学在学科和师资积累上具有绝对优势,多年人才和学科发展的积累对开设高质量的开放在线课程可说是“储备充足”。同时,普通大学由其学术声望、严谨的教学及完善的管理而产生的社会认同度通常较高,如果开设在线课程,对学习者的吸引力大,社会影响力也大[7]。利用已有的优势,普通大学在开放在线课程到来之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策略、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变化开设在线课程,从容应对,既扩大学术影响力,为社会提供基于课程的教育服务,还能为更多的学习者提供开放的学习机会。普通大学完全有基础抓住开放在线课程带来的发展自身和服务社会的大好机会,而这些却是我国远程教育院校难有的优势。当然,普通大学在具有机会的同时,也面临风险。其实感受到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表现,正如任伯良所说“想创造机会,却不想冒风险,那是不可能的。”任何时候机遇与风险都是并存的。普通大学面对的风险之一源于其常规课程、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的高度结构化,这意味着灵活度较少。学生在对课程不满意或不满足时,没有太多选择的可能性,因此学生只能调整自己去适应已有的课程及管理。在没出现开放在线课程前,这种情况的劣势还不明显,但在开放在线课程出现后,冲击不可避免地外显出来。在内容丰富、教学风格多样的开放在线课程中,学生自定课程、自定学习步调、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需要都得以满足,因此他们纷纷选学开放在线课程,并将学校的常规课程放在国际或全国水平来比较,再难满足于学校原有的课程了。为应对这种情况,普通大学要思考如何调整或改变原有的课程设置和管理,考虑和解决将开放在线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的方法,思考如何认证学生在开放在线课程中的学习经历和学习结果,如何改变已有的课程管理体系,提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各种课程的方法[8]。普通大学只有积极的面对才能改变劣势,避过风险,如果还依靠当前国内高校学分没有互认这一条件观望和等待,那未来将更难适应“数字土著”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和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更多挑战。普通大学面对的风险之二在于大多数教师在线教学经验并不丰富,也还没很好地掌握在线教学的方法和技能。普通院校的教师们通常认为把教学资料和自己的授课过程录制成视频放上网,设计些在线作业,在网上开几次在线讨论就是在线课程了。其实,在线课程并非简单地将课程及教学从教室搬到网络上,它有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组织方法和学习活动设计,如果教师缺乏对在线教学的了解和基本方法的掌握,那么开设在线课程存在风险[9]。当在线课程仅是将课堂搬家到网上,学生的学习感受可能还远不如课堂教学,所带来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开放在线课程热闹登场后,被学习者在失望中放弃。为此,普通大学在开展在线课程教学时,应该给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让他们真正理解什么是在线教学,如何设计在线课程及在线学习,如何组织在线教学,如何管理在线学习过程,如何提供学习支持服务[10]。掌握方法后的教师才能真正地开设出在线课程,而不是进行课堂搬家。美国加州的在线课程评价指标中,权重较高、评价子项较多的项目是在线教学的组织、实施和效果,而教学团队的组成、学术背景和团队结构等考核项非常少,这值得国内业界借鉴。(2)远程教育院校的分析对远程教育院校来说,虽然缺乏高水平学术研究积累、高水平师资团队和较高社会认同度等优势,但却有着多年远程教育的经验、远程在线课程积累和远程教学实施与管理的经验。远程教育院校多年来在高等教育的竞争中,掌握了灵活调整专业、课程和教学的方法,在开放在线课程开设上,与普通高校相比,普通高校面临的两个风险却正好是他们的优势。远程教育院校可以灵活和主动地根据学生和社会的要求组织跨学校、跨区域的教学团队,将原来已有的在线课程开放给学习者,或快速开设新的开放在线课程。他们有对在线教学规律、过程和方法的了解,丰富的远程在线课程积累和对在线学习者的了解,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决策将哪些在线课程开放出来,开放到什么程度和开放的时机。因此相对普通大学,远程教育机构在开放在线课程出现后,表现得较从容。远程教育院校已拥有在线教育的成熟平台、在线课程的积累和在线教育管理的有效方法,开设开放在线课程时,投入平台建设、课程建设和管理等的成本相比普通大学较低,可行性和可能性也都较高。早在十年前,英国开放大学开启了OPENLEARN项目,当时业界只将它当作是开放教育资源的项目,现在再深入了解其项目的内容和实施方法可知道,它所开放的不仅是课程的资源或资料,而是课程的学习机会和教学过程,已经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开放在线课程,只是当时没有加上MOOC之类的名词,因此没有成为热议的主题。现在,英国开放大学继续开展了开放在线课程项目——未来学习“FutureLearn”,为欧洲及全球的学习者提供了优质的开放在线课程。远程教育院校多年生存在与普通高校、国外高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办学的竞争中,一直在思考如何应对竞争求生存和发展,所以当面临新的冲击和竞争时,他们相对从容。如果远程教育院校的课程质量得到提升,逐步转变自己在学术研究、社会认同度上的弱势,定能在开放在线课程的实施中发挥优势。2.开放在线课程给学习者带来的变化开放在线课程给学习者带来的影响可以从教学的维度来分析。首先,学习者在开放在线课程中体会到的变化是个性化学习需要的满足。中国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习经历中,课程、学习内容和进程等都由教育部门和院校决定,课程体系及内容高度结构化。学生在大学之前大多没有机会体验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课程和进行学习。今天当开放在线课程突然给了他们这种选择机会时,立刻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中国的学习者真正接触和体验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的课程,他们有了以前从未有过的选择权、主动性和灵活度,对比之下自然会对当前学校的常规课程有更多诉求,必然给常规课程和教学带来挑战[11]。其次,学习者在开放在线课程的学习中真正体验了自主。学习中,他们可以随时决定自己的去留,如果继续学习就留在课程中,要放弃可以随时离开;如果想取得课程证书就要按要求认真完成每项学习活动,如只想学习课程内容不在于证书则可以仅阅读资料和听讲座;甚至申请加入后一次也不参加课程的学习也可。为此他们不会有不良记录,也不会产生经济损失。这是学习者从未体会到的自主,降低了他们参与课程学习的压力,学习时心理上很放松,与常规课程教学的严格管理完全不同,体验了到完全不同的自主[12]。正如乔治•华盛顿所说“自由一旦扎根,就会像植物一样迅速生长。”学习者一旦体验了这种学习的方便和自主,就会希望更多课程采用这种方式开展,因此他们会对学校的常规课程教学发出改变的要求,给当前学校教育带来冲击。根据美国的数据统计,2012年有47%的初中学生要求参与在线课程,45%的高中学生要求参与在线课程的学习,到2010年为止,参与在线学习的中小学生数量达到了600多万。在我国,当前中学生对在线学习的需求还没有这么明显,但随着技术和在线学习的普及,需要也会逐渐增加。如果学校不未雨绸缪,做好准备,学校教育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开放在线课程带给学习者全新的感受和体验,学习者会由此对常规的学校课程和教学发出求变的呼声[13]。3.开放在线课程给教师带来的挑战开放在线课程使所有教师都得到展示自己研究成果和教学特色的机会,无论学校是否同意,教师们都可以通过网络开设开放在线课程,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知识和开展教学。但是也会产生多个相同课程并行,任课教师要同时与全国、甚至全球的同行同时执教,身不由已地处在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竞争和比较中,这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发挥空间,也带来极大的挑战。教师们只有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充足的准备,开设出高水平的课程,教学有特色,才能吸引和留住学生。学生们自主选择参与不同教师开设的开放在线课程,“如何参与”“是否完成”,都给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支持服务带来挑战,需要教师有足够在线教学能力才能应对。在线教学对常规院校的教师来说是个新事物,他们需要了解和学习如何开展在线教学,如何评价学生,如何引导教学活动,因此感受到挑战是一定的。教师们需要正视在线教学的不同,尝试调整、改进甚至改变自己的教学以适应在线教学的需要。相对而言,远程教育院校的教师在对在线课程和教学的理解、开放学习的认识、在线教学方法的掌握等有较多经验,他们掌握方法,积累了经验,因此开放在线课程给他们带来的冲击并不明显。从学校、教师和学生层面看,开放在线课程都给普通大学带来了不少的影响,多方面影响的合力所展现出来的是不小的冲击力,而这一合力对远程教育院校、教师及学生则相对较小。

(三)如何从远程教育课程和教学的视角来看待开放在线课程?

在线课程通过网络实施教学,是当前远程教育中常见的一种课程形式,近年来也逐渐被普通高校采纳,开放在线课程则是其中免费给所有学习者学习的那部分课程。开放在线课程相比普通在线课程,明显的特点是免费提供给学习者学习,管理宽松,而教学过程、学习评价和教学活动管理等则与普通在线课程相似,学习者在其中的学习活动也与普通在线课程相似。以下从教学和机构两个维度,对开放在线课程进行分析。1.课程设计与教学远程教育中,课程教学开展的基本过程是:学习者注册入学后,根据自身情况从学校提供的课程目录中选择课程(每一门课程参与学习者的范围对机构和教师来说是已知的),然后根据课程安排,自定计划地自主学习。如果学习者想取得课程成绩,学习过程必须完整,即需要完成各项作业、参与学习活动,完成最后测评。为了支持学习者的学习,课程开放给学习者前,教学团队已经制定了教学计划,设计了学习活动,制作好学习材料,设计了学习评价。在教学活动开始后,教学团队按教学计划组织在线学习,提供支持服务。远程教育中,教与学活动准分离发生,但是在教学平台、学习资源和应用工具的支持下,教与学再度在网上教学活动中得以整合,学习者自主完成教学机构组织的教学活动和任务后,即可取得课程成绩。开放在线课程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也是如此。课程教学团队在开课前已设计好教学内容,准备好教学计划、学习活动和学习资源,学习者注册进入课程即可开始学习过程[14]。开课后,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目标及内容和学生特点,通过网络组织教学活动,提供学习支持服务,教学过程与其他在线远程教育课程无异。不同的是开放在线课程将完整的教学过程免费提供给学生,约束较少,学习者在其中体会到比在其他远程课程中更多的自,甚至能自主决定是否需要取得认证或学分。当然,这也考验学习者的学习自控力和自觉性,并不是每个学习者都能很好把握,同时也需要教师灵活组织多样性的教学活动,以适应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需要[15]。2.机构管理及课程管理远程教育中,机构对课程和学习者及学习的组织管理,虽然结构化程度比普通大学有所降低,但对课程的开设仍要按专业、学科特点和师资力量进行,不可能完全按教师和学生的兴趣进行。同时,教学中对学习者的学习参与度和完成度都有要求,如果学习者不能完成课程学习,会有所记录,并要经过申请等才能改选或重修课程。而开放在线课程开设可由院校决定,也可由教师团队甚至个人决定,课程设置自由度较大;课程管理完全由课程小组进行,学习活动的管理与常规远程教育课程相同,只是学习者参与程度由学习者自主决定,教学团队不会对此太多约束。从远程教育与教学管理的角度看,开放在线课程在教学过程上与常规在线远程教育课程并没有根本性不同。

(四)在线开放课程给远程教育课程和教学带来了什么变化?

开放在线课程是更具灵活度和免费提供给学习者的在线课程,因为其带入“开放”这一特点,它给远程教育带来了新的理念,如开放的入口、开放的出口、开放的过程、开放的资源,从而给远程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多选择和灵活思路,也能促动远程教育机构的发展。1.技术的变化开放在线课程,提供给来源更广泛、数量更大的学习者学习,对教学平台的稳定性、兼容性、学习过程的跟进和监控都要求更高,对技术支持的稳定性和平台功能的适当性都提出考验。尤其是参与者数量多、多媒体资源(特别是视频)数据量大,对后台服务器、网络的性能和教学平台的功能提出了较高要求[16]。2.教学的变化开放在线课程采用了远程在线课程和教学常用的过程和方法,但由于学习者频繁变化,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开放教学资源的引入、学习过程管理及学习评价上也需要进行改变和调整,采用一些新的策略,如采用非传统的认证方法。这些新方法和策略将给普通远程在线课程带来新的启示。3.机构的变化开放在线课程给了教育机构及教学团队更多机会,让他们的教学实力和教学积累得以展现,也可令更多学习者有机会了解办学机构,从而能吸引学习者参与机构的常规课程或进入正式学习项目中。远程教育机构开设开放在线课程时,可定位在防御性、进攻性、市场营销型、变革教学型、营销性、研究性等对自己最有利的出发点上[17]。英国开放大学“OpenLearn”项目推出的目标之一就是让更多学习者认识并认同他们的课程和教学水平,从而正式注册进入英国开放大学学习,具有营销和变革教学双重作用。远程教育机构把握开放在线课程的机会,调整好开设开放在线课程的定位,制定好有关的措施和方法,可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远程教育院校既需熟悉开放在线课程,又需对其进行更深入分析和理解;既要从容淡定,又要密切关注,利用已有的远程课程教学积累和开放的理念,在开放在线教育的实践中会更有作为。

四、结束语

第4篇:在线课程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 在线开放课程 MOOC 慕课 爱课程 中国大学MOOC 图书馆 图书馆学

分类号 G250

DOI

10.16603/j.issn 1002-1027.2015.06.003

2012年,继麻省理工学院网络公开课之后,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中文译为“慕课”)在全球兴起。同年底,教育部在实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项目的同时,为“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进行国内外在线开放课程的现状与趋势调研,结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开始规划并于2013年起草MOOC背景下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指导性文件。2015年4月,历时近两年,历经10余次修改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z2015{3号,简称《意见》)正式。《意见》的将推动我国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走上“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积极、健康、创新、可持续的中国特色良性发展道路。本文综述在线开放课程发展的历程、现状与趋势,就图书馆及相关组织、图书馆学人如何进一步参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1 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

1.1 发展历程

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始于2003年的国家精品课程,采取“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建设方式,经历了精品课程建设、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在线开放课程全面建设应用与管理三个发展阶段。

(1)精品课程建设阶段。

2003年,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z2003{1号),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通知》将精品课程定位为“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并提出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教材建设等7个方面的工作重点。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z2007{1号),“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遴选3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全面带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启动精品课程集成系统项目,以便集中展示和应用国家精品课程。截至2010年,共建设3910门国家精品课程,其中,本科课程2515门,高职高专课程1043门,网络教育课程209门,军队(含武警)院校课程143门(详见表1)。

(2)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阶段。

2011年7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z2011{6号),正式启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项目。该项目旨在建设“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该项目的建设内容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知识文化传承创新作用,组织高校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广泛传播国内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展示我国高校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对已经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建设一批资源共享课。完善和优化课程共享系统,大幅度提高资源共享服务能力”,即包含三个组成部分: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1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5000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爱课程”网)。其中,2012年、2013年入选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在原有国家精品课程的升级改造的基础上建设的,体现了政策的延续性和发展性。

2011年8月25日,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1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z2011{12号),批准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实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项目,建设1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7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并建设精品开放课程共享平台。

2012年和2013年教育部分别发文,批准2012年建设35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1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013年建设15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0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继续建设精品开放课程共享平台,推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项目顺利开展。

(3)在线开放课程全面建设应用与管理阶段。

在实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项目的同时,结合国际上2012年以来MOOC的最新发展情况和我国高等教育教学需求的变化,教育部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国内外在线开放课程的现状与趋势调研,规划并制订《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简称《意见》),于2015年4月28日正式。《意见》旨在加快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在线开放课程和平台建设,促进课程应用,加强组织管理,明确提出7项重点任务:(1)建设一批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2)认定一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4)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5)规范在线开放课程的对外推广与引进。(6)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的师资和技术人员培训。(7)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意见》为在MOOC背景下继续推进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应用与管理指明了道路。

从教育部历年出台的相关政策可以看出,从国家精品课程到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再到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我国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整体进展与国内外教育大环境与实际需求紧密相连,并逐步形成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MOOC和在MOOC基础上发展的SPOC(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等多种类型的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这几类在线开放课程的演变承继关系如图1所示。

2 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现状

2.1 总体成就

(1)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成果丰硕。

陆续上线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含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2011年11月9日,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爱课程”网正式开通,由清华、北大等名校名师倾力打造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首批20门上线。同时,通过镜像网站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同步向公众免费开放。截至2015年4月30日,视频公开课已立项1011门课程,上线810门课程,总讲数为5794集。

2013年6月26日,教育部召开首批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上线会,首批120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通过改版后的“爱课程”网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截至2015年4月30日,资源共享课已立项2911门课程,上线2630门课程,资源总条数超过72万条。

(2) MOOC及平台发展喜人。2014年5月8日,“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开通,首批16所高水平大学的56门课程上线。5月20日,首批10门MOOC正式开课。中国大学MOOC平台由“爱课程”网与网易公司联合建设,以“爱课程”网为主导。“爱课程”网负责平台的整体设计,与高校签署合作协议,为开课老师提供一对一全程服务,审核课程内容,全程跟踪开课进度,制作证书、发放证书等;网易负责平台开发和技术支持,并利用多年在互联网运营的丰富经验和优势对外宣传推广等;中国大学MOOC平台同时为学习者提供两个官方人口:“爱课程”网和网易云课堂。在强强联合的促进下,中国大学MOOC发展迅速。2014年9月17日,中国大学MOOC用户人数突破100万,成为中文MOOC第一大平台。2014年12月2日,中国大学MOOC选课人次突破100万。截至2015年6月底,“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已与国内的40余所“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合作,推出MOOC265门次,SPOC 204门次,总访问量高达1.16亿人次,选课人次接近220万。以参与建设高校及课程团队数量、课程及教学资源数量、选课人数等稳居国内MOOC平台之首,而成为中文MOOC第一大平台。

除“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之外,其他较成规模的MOOC平台还有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等。2015年5月23日于青岛举办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教育部选取了“爱课程”网、学堂在线和好大学在线作为MOOC平台代表,参加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高等教育应用”板块进行展示。

2.2 “爱课程”网的集成优势

“爱课程”网在承担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项目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完成平台功能和服务,助力优质课程资源的广泛传播和共享,自2011年11月9日开通以来,相继推出三项标志性成果――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和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网坚持立足国情,自主建设,以公益性为本,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具有较大的集成优势,主要表现为:(1)集聚与融通全国高校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MOOC和SPOC等多类在线开放课程。(2)参与建设的高校、课程团队最多。(3)课程及教学资源数量、选课人数全国第一。(4)首家发放学习认证证书,提供SPOC服务。(5)独家全程提供全学科编辑服务。(6)完备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7)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教、学服务。(8)首家构建中心站、省节点、校园课程平台三级应用服务体系。

自2011年以来,“爱课程”网坚持公益性为本,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免费提供近4000门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和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受到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好评。2014年1月4日,“爱课程”网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2015年1月9日,“爱课程”网荣获由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法兰克福书展、法兰克福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创意工业创新奖“新产品金奖”。“爱课程”网已成为我国有影响力的集聚优质课程和资源、开展在线教学活动、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

3 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趋势

《意见》是政府层面的用以规范的MOOC为代表的新型在线开放课程的第一份指导性文件。根据《意见》的指示和部署,我国在线开放课程正朝着建设与应用同步、开放与专业兼顾、公益与市场结合、引进与输出并重等方向发展。

3.1 建设与应用同步

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最终是为了用。不管是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还是MOOC和SPOC,应用于教学是关键。应用正是MOOC与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相比的优势所在。《意见》强调,要坚持应用驱动、建以致用,着力推动在线开放课程的广泛应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已经为高校提供了7种建用并重的方式:(1)学生免费自主学习MOOC,学校认定学分。(2)学校组织学生免费学习MOOC,并认定学分。(3)本校老师自建MOOC,并在MOOC基础上为本校学生建SPOC,兼顾大规模的优势和个性化的需求。(4)基于他校MOOC建立本校同步或异步SPOC(不配老师),常见于文化素质教育类的通识课。(5)基于他校MOOC建立本校同步或异步SPOC(配老师),老师在SPOC中为本校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视频、作业、测验等资源和应用MOOC的策略。(6)基于在线课程中心建立本校独立的SPOC,用于本校教学,相当于不对外公开的“小MOOC”。(7)基于在线课程中心建立本校独立SPOC,用于本校教学,并与特定的高校共享,常见于校际共建共享的情况。

3.2 开放与专有多元

MOOC和SPOC都必须基于平台,因此,平台的选择是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不可回避的问题。建设平台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建设周期也较长,并不适合每个学校去建设。“校校建平台”生长出一批难成气候的“小土豆”,既不利于在线开放课程的应用与共享,也是一批教育专家和教育行政管理者的普遍担扰。教育部高教司张大良司长在接受访谈时强调:“高校搭建慕课平台要从实际出发,我们并不主张高校都搭建难以形成规模的小平台,可依托公共服务平台采用云服务等方式搭建专属的慕课应用中心,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此,教育部将在国内已运行的具备良好公益性、开放性的平台中择优遴选几家作为公共服务平台,并鼓励高校使用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2015年5月,“爱课程”网推出在线课程中心云服务,已经为40余所高校建立适合高校个性化需求的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平台,支持高校MOOC和SPOC建设与教学应用,并提供方便高效的管理功能,受到高校的欢迎。

3.3 公益与市场结合

《意见》指出,坚持公益为基础,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在保障公益性的同时,积极探索课程拓展资源与个性化学习服务的市场化运营方式。这一公益与市场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对于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可持续发展,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奠定了制度基础。以“爱课程”网为代表的平台在保证基本学习免费的前提下,已在认证证书收费、云服务平台建设与维护费、课程租赁等方面进行了市场化的有益探索,初步形成可持续运营的方向。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在“爱课程”中心负责人吴博看来,“除了学分认定之外,还有管理与应用,学校、机构、平台方要形成一个良性的科学化机制,整合技术和应用资源,促进社会参与,促进课程得到最大效率的应用,这是一个生态,要建立起在线开放课程的生态化体系,才有发展前景。”

3.4 引进与输出并重

以MOOC为代表的新型在线开放课程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跨越国界传播,存在一定的监管盲区。《意见》指出,对外推广或引进课程应遵守我国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互联网等相关法律法规,履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关教育服务的具体承诺,并择优推荐。学校或平台承担课程对外推广或引进课程的直接责任。鼓励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和境外平台积极对外推广我国优质课程。鼓励优先引进反映学科发展前沿且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的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等学科优质课程。《意见》这一条款既表明了官方对于MOOC引进与输出的态度,又明确了引进与输出的责任主体,实际上确立了引进与输出并重的原则,为规范我国MOOC的输出与引进工作定了基调。

4 图书馆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成就斐然

图书馆学一直以来注重课程建设,与其他学科相比,图书馆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成就毫不逊色。在精品课程建设阶段,图书馆学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不俗成绩,截至2010年,图书馆学、档案学类共有15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其中,有9门是以图书馆学核心课程申报的。这为其后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阶段,图书情报类共人选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成就斐然。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MOOC兴起后不久,马费成教授的“信息管理学基础”和黄如花教授的“信息检索”两门课程在改造为资源共享课后,又于2014年9月率先转型为MOOC,这为图书馆学在线开放课程全面建设应用与管理阶段的课程建设工作开了一个好头,并树立了可供借鉴的典范(见表2)。

4 图书馆及相关组织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的作为

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是无可争议的新常态。MOOC与图书馆具有共同的内在逻辑起点,主要表现为:(1)均为重要的教育平台。(2)均有广泛的公益性。(3)均以用户为中心。(4)均注重应用。因此,无论是作为个体的图书馆,还是图书馆的联盟或学术组织,如中国图书馆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教育部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在线开放课程全面建设应用与管理阶段线均大有可为。

4.1 图书馆及其联盟或学术组织

(1)推进终身学习的新工具。

以MOOC为代表的新型在线开放课程拓展了教学时空,激发了社会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为推进终身学习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区及所辖区域内的居民提供便利的服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在利用MOOC优质视频、测验作业系统和互动交流机制为读者服务时更为得心应手,图书馆只需要解决MOOC与读者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开辟专区,提供学习的终端设备,解决网络流量费用,为老年和特殊读者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等。杭州市图书馆自2014年下半年起组织老年人集中学习MOOC,前两期的课程是由“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提供的浙江大学段治文教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武汉大学潘迎春教授的“简明世界史(一)”,深受老年读者欢迎。

(2)高校学科馆员服务的新形式。

学科馆员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服务之一。MOOC是一个新生事物,教师们接受起来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人文社科类教师和年长的教师尤其如此。学科馆员在提供服务时,可有意识地介绍和推介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的资源(如“爱课程”网免费提供近4000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近300门MOOC等),加快教师适应的步伐,帮助教师们抓住时机,更快地将新的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馆员还可作为课程的团队成员或助教参与MOOC建设,这不仅有利于创新与深化服务的形式,而且还有助于馆员的职业成长。

(3)馆员继续教育的新样式。

馆员继续教育是馆员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MOOC的兴起既为馆员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免费优质的课程资源,其游戏化的任务设计使学习过程充满了趣味,碎片化的短视频更为馆员随时随地学习提供了便利。MOOC本身的考评机制也减轻了管理的成本。武汉大学黄如花教授的“信息检索”MOOC于2014年9月1日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上线以来,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广西图书馆学会及多家图书馆均组织馆员学习并凭成绩或证书认定继续教育的学分。据统计,第一学期结课时共有1.5万人参与学习,1218人获得证书,其中在152名申请认证证书者中,有41人来自图书馆,占27%。

(4)阅读推广的新模式。

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媒体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阅读的范围越来越宽。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终端的普及,在多屏时代成长的新生代读者眼中,阅读的媒体与符号的区隔更趋淡化,纸书、电子书,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均成为阅读的对象,“大阅读”的时代将会到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终身学习重要方式的MOOC,也将成为广义阅读的一部分。图书馆推广MOOC的应用与服务,也就成为阅读推广的新模式。

(5)公益性的合理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MOOC是以公益性为基础的新型在线开放课程,但公益并不等于免费,更不意味其他主体可以随意传播。MOOC课程是与平台绑定的,其公益性的权利主体是平台,在该平台或网站上的学习和观看都是免费的,但一旦脱离平台或网站的传播均应得到该平台或网站的授权,擅自“离站”或下载服务均是侵权的。图书馆及相关组织必须对此要有正确认识,在合理使用范围内,结合自身的优势和服务目标用好公益性资源,或与公益性平台合作,征得其同意,真正成为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的积极正面的助推者。

4.2 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作为半官方的图书馆学专业的学术组织,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不仅在推动MOOC建设方面负有宏观指导作用,而且还应为MOOC的应用与推广提供支撑,通过MOOC推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并最终为学科与专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1)落实“国标”的重要抓手。

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是《本科图书馆学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制定的终极目标与意义所在。人才培养是以课程教学为单元进行的,而MOOC正在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因此,落实“国标”,作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产物的MOOC是当下重要的突破口。教育部要求必须在“国标”中有所反映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也强调,“各地区、各高校要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可见,从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人手,可获一举两得之效。

(2)协调推荐的应有之义。

从整个学科与专业的角度来进行规划、协调和推荐优质课程是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题中应有之义。所谓协调,即对不同学校同一课程建设MOOC的轻重缓急的合理调配。所谓推荐,即为集体决议的MOOC课程提供专业推荐意见或教学指导委员会集体推荐意见。根据“管办评分离”教育综合改革的精神,学科与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更多承担遴选评估的职能是大势所趋。因此,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其被动接受指令,还不如提前规划,主动将协调、推荐MOOC建设与专业发展结合起来。

根据《意见》精神,图书馆学MOOC课程的选题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通识课或公共课,如信息检索、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名著导读等;二是专业核心课,《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版)列有图书馆学基础、文献目录学、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专业)、信息服务、信息分析、图书馆管理、数字图书馆等。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可根据各校优势予以调配。同时,应充分发挥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优势与带头作用,积极推进北京大学“信息素养”MOOC建设,鼓励武汉大学在已建的两门MOOC的基础上扩充图书馆专业系列MOOC或SPOC。

应看到,图书馆学在多数学校仍属弱势学科,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发挥集体力量有计划地遴选并加大推荐力度,加大课程在所属学校中的分量,增加图书馆学优质课程面世的机会。

(3)专业课程群的建设重点。

《意见》鼓励高校间通过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的方式建设满足不同教学需要、不同学习需求的在线开放课程或课程群。而协同创新是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天然优势,因此,多校协同的课程尤其是课程群将主要依托教学指导委员会来组织。在这方面,计算机类等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走在了前面。近来,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倡议并联合组建“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组成由相关高校自愿参加的基于“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计算机教育共同体,旨在积极倡导、引领和推进MOOC建设,促进计算机教育的创新改革,提高计算机教育的质量,推动教育公平的实践,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在国内外计算机教育领域的地位与影响。

(4)校际共享的突破口。

校际MOOC课程的广泛共享与应用,是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深入的体现,也是《意见》实施的难点。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的工作会议暨系主任联席会议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设置相关议题,推动在学科与专业内部达成共识,共享建设成果。

(5)培训交流的生力军。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MOOC建设已经为图书馆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开了一个好头,但还需要更多的教师加入。根据教师的现实需求和技术发展,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可牵头组织,开展MOOC或SPOC课程建设与应用培训,进一步推进图书馆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事实上,图书馆学已有一批MOOC建设的负责人(如马费成教授、黄如花教授)、教务组织者和研究的先行者,也不乏感兴趣的馆员和教师,完全能够组织起理论与实践结合、角度多样的培训与交流活动,整体提升图书馆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认识与实践水平。

5 图书馆学人的作为

5.1 学MOOC

无论是图书馆员,还是图书馆学教师,要想在MOOC背景下有所作为,首先要以“学生”身份去注册并虚心学几门MOOC,最好能拿一门MOOC的证书。只有与众多学习者一起看视频、做作业、参加讨论,才能完整体验到MOOC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到底是怎么回事,才能更深理解MOOC老师是如何设计和组织知识点、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也才能体会MOOC学习者的真实感受,还会对MOOC平台的功能有感性认识,为自己参与或主持建设MOOC打下基础。

此外,学MOOC、拿一门MOOC证书,还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的最好方式。据悉,天津市教委要求高校给学完MOOC的老师提供若干奖励,以鼓励老师在建设MOOC之前先学几门MOOC,加深认识。河南大学校领导则规定:教务处每个同志和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要先学一门MOOC,申请纸质证书的费用由学校支付。

5.2 用MOOC

对于教师而言,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还有一个很大的功能是教学示范。教师可以从观摩其他老师的MOOC中借鉴教法,改进教学。例如,许多从事文检课教学的馆员和教师在学习黄如花教授的“信息检索”MOOC后,把黄老师的教学案例、教学方法等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

此外,有条件的老师和馆员还可以在其他老师建的MOOC的基础上建立本校的SPOC,用于翻转课堂或混合式教学。而学习过MOOC、了解MOOC的馆员,能够更好地解答读者的咨询,向读者推荐适合他们的免费的“潮课”或学习资源;或为教师们更好地提供个性化的学科服务等。

5.3 建MOOC/SPOC

条件成熟的教师或馆员,可以尝试自己建设一门MOOC或独立SPOC,或参与建设一门MOOC,成为某门MOOC的团队成员或助教。通过建设MOOC或独立SPOC,完成一个教学周期,能够增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际教学融合的能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上一个台阶。

第5篇:在线课程的优势范文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被忽视优势:STEM指导

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STEM)是美国关注的4大专业领域,但是,2/3对STEM感兴趣的高中生在申请大学时会换专业。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创建了一个独特的指导项目,它会把那些在大一时跟不上课程进度的大学生识别出来,通过同伴指导和专门课程,帮助这些同学取得成功。据报道,结果很不错,参加这个项目的大学生在STEM学术上比没有参加的同学更优秀。

加州大学各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ampuses)

被忽视优势:电子图书馆

在大学排名中,图书馆藏书量绝对是一个重要参数,从各大学的图书馆都气势宏伟这一点中就能看出来其重要性。现在,图书馆的书籍电子化和在线研究资源搜索技术,也越来越是评价图书馆的一项指标。加州电子图书馆号称美国最大的在线目录库,加州大学10个分校的大学生能在线阅览1000多万册书。2008年,加州电子图书馆启动一项宏伟项目——打造60座电子图书馆联盟。

丹尼森大学

(Denison University)

被忽视优势:师生亲密无间

丹尼森不但校园小,还地处农村。所有童鞋都住在校园,而校园夜生活可谓毫无生机。值得欣喜的是,童鞋们却能得到教授们的关心。在丹尼森,老师和童鞋之间的比率是1:10,这个比率令丹尼森童鞋骄傲,在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之间的比率也不过如此。这也给丹尼森童鞋们提供了与老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机会,老师们也真心关心童鞋们的成功。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国际校园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Global Campus)

被忽视优势:在线教育

开放在线课程(MOOCS)已成为时尚,但是,众多大学都纠结于是否承认开放在线课程的学分。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国际校园显然站在时代潮流的前端,它规定:承认在斯坦福大学开发的Udacity上所学的在线课程。自2007年,科罗拉多州立国际校园颁发10多个专业的在线本科文凭,2012年它也被《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评为排名第7的在线本科课程。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被忽视优势:奢侈宿舍

在美国州立大学,宿舍条件不容乐观。在安娜堡分校,却不用担心这一问题,在其新教学和学生宿舍区,宿舍条件堪称奢侈——一个国际主题食堂、一间咖啡屋、一间艺术展厅、一间电视制作艺术室,以及每一层楼都有一间休息厅;学生可以在网上查阅干洗衣店的使用情况。当然,教学条件也不逊色,学校配备高科技教室和计算机实验室。值得注意的是,新教学和学生宿舍区体现了绿色革命,尽显其环保奢侈。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被忽视优势:大规模创新

有人认为,小班教学和亲密无间的校园气氛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却持反对意见。自2002年,它提出口号——打造“新美国大学”样板。这一样板以“大”著称,进行大规模科研创新。如今,它拥有58000名本科生,却仍在大规模招兵买马中。

罗林斯学院

(Rollins College)

被忽视优势:城市派对

1800名本科生,离奥兰多城仅15分钟车程,罗林斯学院拥有令人羡慕的俱乐部,近1/4的大学生参加了大学兄弟会和女学生联谊会。在美国南部,罗林斯学院绝对是数一数二的派对大学,不亚于著名的三大派对大学——西弗吉尼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密西西比大学。

科尔盖特大学

(Colgate University)

被忽视优势:乡村派对

坐落于汉密尔顿小镇,科尔盖特大学童鞋们有点与世隔绝的感觉。但是,它的大名也是有目共睹的——美国顶尖文科大学,学术气氛相当浓厚。科尔盖特大学的童鞋不但学得刻苦,玩起来也很疯的,据统计,几乎所有的科尔盖特大学的童鞋们都参加了兄弟会和女学生联谊会。

莱斯大学

(Rice University)

被忽视优势:多元化

谈到多元化,很多人都联想到新泽西州的罗格斯大学,却忽视了德克萨斯的莱斯大学。在罗格斯大学,虽然学生呈现强烈的多元化现象,但是,93%的童鞋来自新泽西州,外国学生只占2%。在莱斯大学,来自德克萨斯的童鞋不到一半,外国学生的比率占10%。此外,近1/5的莱斯大学童鞋为亚裔;1/5为非裔、美裔或西班牙裔;5%童鞋拥有2个或多个种族的血统。

巴德学院西蒙洛克分校

(Bard College at Simon’s Rock)

被忽视优势:文凭灵活

没上完高中,也一样可以上巴德学院西蒙洛克分校,可以申请副学位(修满二年课程肄业证书,可以直接找工作)或学士学位,这可说是它的一大特色。此外,西蒙洛克分校对老师要求高,培养了一批有爱心和同情心的教师队伍。据调查,西蒙洛克分校能够很好地激励童鞋们刻苦学习,并把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

马里兰大学大学学院分校

(University of Maryland, University College)

被忽视优势:军事基地

大学学院分校擅长远程教育,在美国可谓此领域的前三甲。大学学院分校提供近百个本科和研究生学位项目,绝大多数的选课童鞋都是全职工作者。学校上课方式灵活,既可以晚上上课,也可以选周末班,还可以完全在线学习。此外,大学学院分校在全球130个美国军事基地提供课程,吸引了很多士兵。

戴维森学院

(Davidson College)

被忽视优势:无债文凭

自2007年,戴维森学院在文科大学中率先决定:来戴维森上学不需要学费贷款,学院将提供资助(grants)或勤工俭学。这一规定使得近45%的学子获得了经济资助,也引来了不少效仿者。当美国进入经济萧条期,有些大学取消了这一决定,但是,戴维森学院却一直恪守自己最初的承诺。

卡莱门麦肯纳学院

(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

被忽视优势:无债文凭

与戴维森学院一样,卡莱门麦肯纳学院也在学费上偏向学生。在入学上,它采用的方法是资助盲审,即不考虑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只要申请经济资助的都能获得相应的帮助。

纽约大学

(New York University)

被忽视优势:情感健康

在2003~2004年,纽约大学面对多起大学生自杀事件,启动了情感健康项目。纽约大学扩充了一倍的心理健康临床医生,开通了全天24小时的心理热线,增加临床医生的工作时间。为了尽早识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纽约大学对学费资助人员和注册管理人员等进行了培训。

戴顿大学

(University of Dayton)

第6篇:在线课程的优势范文

51Talk在2012年年底获得DCM数百万美元的A轮融资,在2013年年底又完成了12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其中小米CEO雷军旗下的顺为创投基金是本轮的领投方。一下子51Talk无忧英语也被期望成为英语培训领域的小米手机。不走“贵族式”英语培训路线的51Talk也有其自己的创办出发点和运营优势。誓言要做产品为王的品牌商的51Talk无忧英语接受了创业家杂志的采访,在创建团队和教学管理方面为广大教育行业创业者分享了自己的宝贵经验。

以下为51Talk无忧英语创始人黄佳佳口述:

清华的互联网氛围激发了我做在线教育的想法——最初做日本市场的对外汉语

我在清华读的日语专业,同时清华本身的互联网氛围还是挺浓的,加上我是学语言的,所以理所当然就想到了用互联网推广语言这回事儿。一开始我们还不是做的英语,而是日语,因为对日语比较熟悉。

还没毕业,我们就已经开始做日语的在线培训了,不过那个时候规模很小,几个人有点想法就开始做了,做了Talk China网站的前身叫Special Chinese online。其实逻辑跟现在的51Talk很相似的。因为清华离北语很近嘛,于是我们当时就在中关村那边租了个办公室,当时的规模很小,我们招聘了很多北语的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在线教日本人学中文。

据我了解,在日本,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线下的语言培训机构都是中国人到日本去教学,留学生会讲日语但不一定会教日语,所以我觉得会说和会教是两个事情。后来我们在日本有了一个partner,帮我们改善了整个在线的培训,主要依赖Skype来教日本人学中文。当时在日本的online教授中文的市场份额中,我们大概能排到前两名,成绩蛮不错的。而且我们没有做任何的广告,纯粹就是靠口碑,因为我们的老师请的是国内最好的师资。

国内刚性需求带来市场机会,引发回国做英语线上教育的出发点

从2007年毕业到2009年,我们一直通过online的形式教日本人学中文。但我发现,在日本我们做的这个领域还属于一个小众市场。从这几年的经验我们看到,在日本,学习中文的需求不是很高涨,没有刚性需求。就像很多在华美国人只需在饭桌上会讲几句“你好”,“干杯”就行了。我自身觉得自己英文不够好,所以有想学英语的需求。那时我自己也跑了几家像华尔街,英孚的这样的培训机构,我当时对国内的这一块市场并不了解,仅觉得外资的这种培训机构更注重营销。后来徐小平老师评论现在国内的一些培训机构的说法更贴切,这些机构采取的模式是健身房模式(就是通过强大的销售模式先让你一次性消费很多,然后赚不去上课的人的钱),这个模式存在很多问题。我当年在日本学英语,就是在一个在线的网站学的,大概在2009年,当时他们就很先进的采用菲律宾外教,我当时学了一个月,花了500多元左右,学完后觉得效果很好。而且总体来说日本人的工资大概是中国人的4到5倍吧,但,中国人学英语的花费反而是日本人的4到5倍,换算过来两者的相对成本比可达到20:1。

所以2011年的1月我们正式开始试水国内的英语在线教育。我在前期也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发现不知道具体从哪年开始,学英语在中国变成了奢饰行为,但、而在像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学英语就是一个很大众化平民化的事情。所以让我开始思考,可不可以用在线教日本人中文的方式来做在线的教中国人英语,来改变这个市场现状。

我个人认为只有将“听说读写”四部分进行提升,学语言有了输入才会有输出。因此我们想做一个以语言应用为目的的在线英语培训机构。

公司运营首先解决师资问题——找到优质的菲律宾外教不容易

我们从2011年的7月开始找老师。一开始也是通过一些朋友的帮忙在菲律宾找老师。我们最开始在菲律宾设立了一个很小的办公室,也在网站上发帖,有一批菲律宾老师愿意尝试,而经过我们的层层选拔后,最后召集了最初的5到10名老师,同时在国内进行online的讲课。

召集好老师就开始招募学员了。最开始也是发动身边的朋友,让朋友推荐,也有在沪江上打广告来获得流量获取。最开始的一个月我自己也是亲力亲为,亲自去做销售和客服。

用系统化的课程加上有体系的晋级培训来保证老师的教学效果

通过一些渠道获取了用户,用户通过在线上的引导,就可以自己约课了。我们当时还没有Call Center,因此我们是第一家用户在线上自己完成课程整个流程的培训机构。从用户看到广告,到网站,再到注册,有流程引导,进行约课,然后体验课程。当时的价格是499元包月,30节课。当时的课程也只是选择了第三方的教程“新概念”“剑桥英语”等。

在运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师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们组建了一个几十个人的团队,用超过500个小时的研发时间,研发了我们自己的教学方案。我们现在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在用我们研发自己的课程。老师讲课会用51Talk研发的教材配合一套固有的教案,按照规定的模式讲课。此外,对老师我们也有系统的培训,比如说入职培训,晋级培训,从而保证老师的优胜略汰。

我认为对老师的管理和课程的模式化是很重要的,先有体系课程,再有体系的培训。具体的过程我们也摸索了很久。因为在当下中国有产权研发教程的培训机构是很少的。

51Talk老师的上课模式是标准化的,比如课程最开始的Warm up,不能超过三分钟,单词拓展也具体写在教案上,同时,我们也鼓励老师因材施教,在标准化的课程体系上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教学。我们也有一个团队做老师的监测管理,QA团队,每个月都会抽取老师的录音进行监测,同时也参考学员的反馈,从学生的角度给老师评分。

用“短时间,高频率”的方式来保证学员的课程体验并进行追踪跟进

老师每周上课的时间我们是有入门规定的,所以上课时间有保证。我们一直以来只做一对一教学。尽可能保证让学生张口说英语,而不是一直让老师说。

51Talk一直以来注重“1个W,3个H”,W——who,谁来教?所以外教这种沉浸式的教学是很重要的,而且不对老师中文水平做要求。全程英文教学,当然前期也会有学员的不适应,但这是语言学习的必经阶段,坚持下来就能提高。我们对学员也会有最初的诊断,现在有一套很系统的考测标准,就像查视力一样,课程的第一节课就是学员的英语程度测试。我们现在有16个级别,全部学完需要上千个小时。我们会结合,咨询客户的目标来规划他的时间,学语言本身就是耗费时间的,我们强调短时间,高频率。我们还会设立周目标,有学习顾问来进行电话跟进。

我们的16个级别是学员的晋级体系,相当于考试。也有一个标准的体系和雅思等应试的分数对应。我们的顾问会及时跟进学员的学习进程。

我们自己研发了适合和在线教育的CRM系统,有策略地紧跟学员。对缺课的学员,系统也会进行跟踪提醒,几天不上课会有短信提醒,很长一段时间不上课会有菲律宾的外教直接电话联系学员。

我们的用户大部分是年轻的白领,还有部分少儿用户。少儿的课后反馈是最好的,因为家长对孩子的英语学习效果没有那么功利。

菲律宾外教是特色也是优势

用菲律宾外教首先不存在教学时差的问题,用欧美的老师就会有时差。其次菲律宾老师的服务意识很强,很热情,像朋友一样的教学方式,这一点也是菲律宾这个国家的国民性。第三就是人力成本低,互联网的优势就是为用户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和服务。

英语是菲律宾人的官方通用语言,因为老师自身也有学习的系统经历,教学反而会更加认真。而且菲律宾老师在韩国等亚洲国家已经很普及了。从互联网层面来看,我们选择菲律宾老师也是对的,因为我们做在线教育,营收一半是靠口碑。

在线教育三大优势“高效性”“更便捷”“更实惠”有望打破传统教育市场成本结构

在线教育的三大优势,第一个优势是高效性。在线教育的产品能不能存活就是看他是不是高效。我们注重英语学习的时间频率,短时间,多频率。第二个是更便捷。第三个是更实惠。我们觉得互联网的价值观就是打破信息的不对称,面对大众,更加实惠。线上教育对成人教育而言可能会有一个革命性的意义。

第7篇:在线课程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网络;高校;“慕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慕课”这个概念也被称为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它迅猛的浪潮席卷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新型模式和方法。在高校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也要实现自身的立体化、信息化、一体化的转变,要利用“慕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契机,依据自身教学特色和特征,创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慕课”教学课程,从而吸引更多的学习者和爱好者,提升高校“慕课”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一、“慕课”的概念及优势

“慕课”是一种大规模的在线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和优势,是远程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它通过短小视频的课程传播方式,实现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和评价。它具有完备的教学课程内容和结构,有学分认证功能,可以在“慕课”平台之下,实施教学课程内容的、活动组织和讨论、测试等,在社交工具和网络之下,实现对高校教学课程内容的知识分享和交流,课程组织者可以依据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在线测试情况等,颁发学习证书。

高校“慕课”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

(一)具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优势。在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态势下,高校教学中的通识课程教学相对单调,而“慕课”作为一种线上网络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网络的“慕课”平台上获得知识,并还可以参加各种学习社群进行互动讨论,在这种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之下,可以较好地提升学生对于高校通识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也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管理。

(二)具备丰富的优质课程资源。在高校的“慕课”教学之中,由于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状态,因而,在高校的通识课程教学领域之中,学生的兴趣不大,同时,高校教学中通识教育课程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弱,也无法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高校“慕课”教学模式则极其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它可以整合丰富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将高校的通识课程内容进行汇集和共享,从而可以使学生具有选择性地观看课程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高校“慕课”教学的价值功能分析

(一)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可以推动高校教育的公平

由于高校的师资资源难以均衡,因而,“慕课”这种开放性的、网络在线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获得了人们的认同和接受,一些高校将其课程资源放到网络平台之中,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支撑之下,高效地传递其优质课程资源,这就为我国的高校教育公平提供了较大的突破和发展契机。高校课程的学习者可以通过对“慕课”学习课程的学习,获得名校的学分。同时,“慕课”教学模式还可以极大地推动学习化社会,更好地提升人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慕课”教学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慕课”网络在线大规模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突破不同高校之间的阻碍,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它是传统教学模式的革命性的颠覆,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核心价值和意义,使高校教学向智能化教育转变,并且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享受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并激励学习者提出自己对课程内容的质疑,倡导和培育学习者的主动思考和质疑探究精神,更好地提升学习者的辩证思维能力,推动学习者的全面自由发展。

三、高校“慕课”网络教学平台的建构

高校的“慕课”网络教学平台的建构,提供了一个优势资源共享的数字化环境和平台,它涵括高校不同学科的丰富教学资源,如:精品课程、特色课程、通识课程等,并设置有“教师发展中心”,可以为高校教师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培育具有“双能素质”的优秀教师。在高校的“慕课”教学网络平台之中,主要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实现教学课程资源与网络在线学习,从而更好地提升高校课程教学的质量,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结构。

(一)创设课程门户

在高校的“慕课”教学改革创新中,要建构和完善课程门户,要包括高校课程的章节内容、教学方法选用、学时分配、参考教材、考评方式、成绩构成等内容,重点介绍高校课程的知识重点和难点,由教师团队讲解本学科领域内的科研成果,并采用多媒体方式,在学时分配前提下,实现课程教学。还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用视频、图片、文字等提供教学相关资源。

(二)完善和优化高校课程内容

在高校“慕课”教学创新中,要完善和优化高校的课程内容,要细化和具体化,并引入相关的视频资料,增进学生对于课程知识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探究学科课程的热情和兴趣,实现知识的内化。

(三)“慕课”课堂上的交互式学习

在高校的“慕课”教学模式之下,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前预习的困惑和疑难进行解答,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分享学习成果和体会,并对学生的课堂作业进行适时的指导和辅导,巩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在练习题和单元测试的课堂完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

(四)课后的师生互动

高校“慕课”教学模式下的网络在线教学平台还可以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通过“答疑讨论区”,使师生进行知识交流和互动,并结合其他网络手段和载体形式,如:微信群、微博、BBS论坛、社交软件等,实现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思想道德修B与法律基础》一课的“慕课”教学为例,可以实践创新运用如下:

第8篇:在线课程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

1在线开放课程简述

在线开放课程是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迅速兴起。作为一种新型课程与教学模式,在线开放课程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颠覆传统大学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最初,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近几年在我国也得到了较好的建设。自在线开放课程发展的起始阶段,我国教育部门就密切关注其发展态势,经过近7年的发展实践,我国的在线开放课程已经走入世界前列,数量位于世界第一,有更多的课程入驻国际著名课程平台。可以说,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为世界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2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2.1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发展现状

在线开放课程属于一种面向公众的开放性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在线性、学生身份多元性、教学模式人本化的优势,受到我国各大院校的重点关注,推动着当前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其中,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出专业型人才的组织,对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总体来说,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与支持,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就目前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情况来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将复杂知识点切合,并以经典小视频的形式完成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教育领域的普遍认可。相比于精品课程来说,在线开放课程更受学生的青睐,实际产生的学习效果也更为理想。可以说,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趋势良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2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现存问题

诚然,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其在现阶段的发展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解决。相比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起步时间较晚,因此,对在线开放课程的相关研究与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提升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速度、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情况来看,存在着在线开放课程开发模式与实际教学需求存在差距的问题,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使用负担[1]。同时,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更多应用了本科院校的建设方法,导致相关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难以与信息化教学有机结合,这些均阻碍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

3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优化策略分析

3.1多举措设置在线开放课程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中,可以使用“资源引进+自主开发”的模式完成。在建设的初期阶段,可以引进市场、互联网中已有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并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实施路径。同时,要分析引进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并制定出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路径。在进行相应平台的选择时,也要选取技术成熟、应用范围广的平台,为实际应用与后续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促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更好落实。在引入、应用已有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还要着手开发符合本院校特点与实际情况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可以通过申报项目、组织多院校间合作的形式完成资源建设。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实现多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还能够加强不同院校间的学术交流,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质量提升。同时,在院校合作的支持下,还可以扩大在线开放课程的覆盖范围,加快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速度。对于普通规模的高职院校来说,其独立开发的在线开放课程规模普遍较小,仅能够在院校内部使用。通过院校间合作,能够使得开发的在线开放课程在不同的院校中应用,提升了课程学习的覆盖范围。

3.2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不同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等网络课程,在线开放课程更强调开放、协作、共享。因此,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要重点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在其中纳入测试、作业互评等模块,并配套建立论坛等平台,为学生提供与教师线上交流的渠道,这样的功能设置也满足了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需求。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引入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应用。在在线开放课程应用于教学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要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完成数据分析,以此实现在线开放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的更新。在落实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对相关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提升,使其形成符合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教学设计理念,保证在线开放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程度,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展开。

3.3构建在线开放课程团队与制度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除了需要优质资源、全面性功能之外,还对课程建设团队的专业程度有要求。对于课程建设团队来说,其承担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规划与指导的任务,因此,素养与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水平。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高职院校中数字传媒、计算机、教育学、教育信息化等专业的人员进行整合,组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指导队伍,确保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高质量与方向正确[2]。对于该团队来说,除了要完成在线开放课程现有资源、平台的选择外,还要组织相关课程资源的自主开发以及应用分析,为信息化教学实践提供更多支持。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构建起相关制度,并秉承制度先行的原则指导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高质量落实。在制度中,需要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用途、经费、应用等关键项目进行详细的说明,推动高职院校教师对在线开放课程的信任程度与应用积极性提升。

4基于高职在线开放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对策

4.1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现阶段,互联网迅速发展,移动设备、电脑等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为信息技术的引入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3]。因此,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时,需要展开信息化教学设计,推动教师主导教学模式转化为双主体教学模式,使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以在线开放课程为基础,展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通过线上理论教学、线下实践教学的模式,加强实际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数字化、自主化学习能力的提升,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开展。

4.2构建高灵活度的教学管理机制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运行与管理模式。由于落实了混合式教学,因此,课程学时设置、学生学习时间的分配、评价方式等均需要进行调整。对于在线开放课程来说,其主要应用团队的形式完成教学,使得一门课程多个教师共同授课的情况更加常见。因此,不同的课程团队必须要在实际教学前完成工作任务分配。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在线开放课程、落实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重点实现新学分考核体系的构建,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格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建立起高灵活度的教学管理机制,促使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

4.3引入“以建促教”模式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可以划分成3个子项目,即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以及教学能力。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背景下,相关教师还需要具备更多的能力,包括资源获取能力、课程设计能力等,以便实现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更好应用,实现信息化教学改革加速。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应用视频录制、字幕制作、后期处理、资源上传等技术,而高职教师必须要掌握这些技术,并能够更好地使用。同时,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还包含测评、互评、考试等互动与评价活动的及处理,这些对相关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出了更多要求。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教师的信息技术掌握情况、应用能力进行培养,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实现。

5结语

第9篇:在线课程的优势范文

近年来以“翻转课堂”为代表的在线课堂教学模式逐步进入高校,通过分析高校化学类课程在线课堂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其具有教学时空扩大、解答针对性强、演示实验安全性三大优势,但是也存在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高校师生互动薄弱、知识点过度简化、动手实践无法替代这些不足,建议通过授课教师学科交叉背景、丰富的案例教学、合理的考试考核、强化课程考核测量与评价等环节逐步完善高校化学类在线课堂的教学。

关键词:

高校;化学;在线课堂;教学模式

1高校化学类在线课堂发展历程

2004年,萨尔曼•可汗用计算机远程指导他表妹学习数学,后来他开始录制十几分钟的教学视频放到网络上,供其他人下载学习。2007年,在前期的积累下,萨尔曼•可汗创立了可汗学院,兴起了“翻转课堂”为代表的在线课堂教学模式[1]。近10年来,在线课堂不仅在国外发展迅速,在我国也是逐渐被广大师生接受。2000年以前,受制于电脑硬件软件价格高昂,国内大多数高校非计算机类的专业的教学过程只有较少的使用电脑。进入21世纪的前5年,PPT这种教学手段广泛进入了国内高校的课堂,但是大学生个人电脑的持有率还较低。2005年以后,个人电脑基本在大学生中普及,虽然这一时期电脑软硬件价格下降了,但是网络通信的费用还是比较高,同时网速较慢也制约了利用网络进行教学,这一阶段,虽然国内很多高校制作了精美的精品课程网站,但是这些网站基本没有互动,且较少更新。2010年之后,智能手机迅速发展,同时网络资费大幅度下降,为国内高校在线课堂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2]。近几年来,国内高校大量的在线课堂纷纷呈现出来,但是基本偏向文科类和通识教育,理工科在线课堂不多,其中的化学类在线课程就更加少了。截止2017年3月15日,在国内几大主要在线课堂平台上搜索题目中带有“化学”的课程,其结果如下:(1)在超星公司尔雅通识课有复旦大学的化学与人类、浙江大学的化学与人类文明2门;(2)“智慧树”在线学习网有兰州大学的化学工程基础、中国海洋大学的食品化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的生物化学3门。第三,清华大学“学堂在线”课程有9门,分别为清华大学的有机化学、四川大学的化学反应工程、清华大学的材料化学导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水分析化学、北京大学的化学与社会、台湾新竹交通大学的微观化学世界、哈佛大学的生物化学原理、麻省理工学院的固体化学导论、美国戴维森学院的药物化学。第四、网易公开课在线学习课程较多,有大连理工大学的改变世界的化学、南开大学的化学类专业导论、化学与社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化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安全、中国石油大学的身边的物理化学世界、济南大学的化学与人类健康、天津大学的化学漫谈、安徽大学的化学与科学素养、湖南大学的化学与能源、南京理工大学的神奇的化学元素、河北工业大学的绿色化学技术、河南大学的走近化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化学生物导论、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麻省理工学院的魔术背后的化学、固态化学导论、化学原理、耶鲁大学的新生有机化学、可汗学院的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可以看出国内大学的课程仍是以科普通识教育为主,虽然也有少数高校为专业性比较强,但相对于国外高校较弱。

2高校化学类在线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有统计分析表明,可汗学院制作的一些课程比美国常青藤高校制作的一些免费课程还受欢迎,因为在国外许多高校的在线课程,依旧主要是只录制教师上课的过程,某种层面来讲,依旧是满堂灌的一种形式,而可汗学院则强调了学习的过程。大量的研究表明,学生无法在接近一个小时的课堂里高度保持注意力集中,而可汗学院的每个在线课堂视频则比较简短,在十几分钟内完成,可以保证学生高度的注意力[3]。同时把教学的时空界限打破,不在拘囿于过去的学校,而可以学生在课下观看视频进行提前自学,然后将某些不理解的内容带到课堂上由授课教师答疑解惑,从而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除了以上这些共性的优点之外,高校化学类在线课堂还有自身的优势,就是化学演示实验,对于专业学习化学的大学生而言还是必须了解的,但是由于某些危险性存在以及课时的限制,无法在学校实验室课堂上展示,这时利用在线课堂的安全性就体现出来了。

3高校化学类在线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

但是由于在线课堂在高校中推广的时间短,还是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首先,高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对较为薄弱,尤其是缺乏高考等一些大型考试的指挥棒,学生课下提前自学的热情和态度相对不高,甚至在一些网购平台例如淘宝出现了代看在线课堂视频的服务,尤其是一些通识教育课程居多。这主要是由于在线课堂时空分离的带来的一个不足,无法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实施监控。产生这样的一个很大因素与学生的学习态度迷失,缺乏对专业、对课程的应有热情。其次,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熟悉程度有限。由于高校课程设置的特点,学生不再像中小学那样有固定的教室可以长时间的在一个教室里,而教师在在教室的时间同样较短。再加上学生人数往往较多,甚至有一百人以上的大班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一定的默契和了解,这对于开展在线课堂中的课堂答疑环节存在一定的不利。第三,在线课堂教学模式可能存在过度简化的缺陷,因为在线课堂时间较短,有些本来需要用数学公式做严谨证明的内容,往往用特定的例子去解释说明,从而不具有广泛的应用性[4]。以高校化学类课程为例,尤其是理论性较强的物理化学,还是需要数学公式的推导,在过去已有的PPT模式之下,已经存在学生反映进度较快,没有用黑板板书效果好,而现有的在线课堂这样的过渡简化进一步加深了。最后,在线课堂模式不可替代实验动手操作,化学类课程虽然有些演示实验可以采用在线课堂的模式,但是还是有很多的实验技能需要学生通过在实验室中亲手操作才能掌握。这些实践技能用教学视频是无法替代。

4高校化学类在线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对策

首先,不同专业的化学类课程授课教师应具有交叉化的学科背景。高校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在化学类课程学习的热情不高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往往这些课程由纯化学背景的教师任课[5]。化学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虽然能保证化学教学上的深度,但是无法保证化学教学的广度,教师需要完善自身的学习,才能更好的通过简短的在线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引导。第二,在线教学设计需要更多的引入案例教学,例如环境专业,可以以大气污染引入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学习,如果只是简单罗列物理化学的基本公式,会造成学生本专业上缺乏认同感,进而影响学习兴趣。只有深入研究教学过程,并通过准确的案例指出哪些化学知识点在哪些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实践中如何应用,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兴趣上强化。第三,完善考试考核形式,不能只注重在线考核,也要注意线下的考核。但是同时要注意考试考核的难度与广度,不能所有的专业一刀切,采用一个难度,还是应该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特点,根据这个专业的课时以及后续相关课程的要求,进行设计考试考核,实现课前在线课堂预习、教室答疑解惑、课后作业巩固等环节的全方位考核。第四,强化高校化学类课程的考核测量与评价。在高校虽然一般考试有试卷分析与考核评价,但是形式过于简单,往往是简单的划定一下成绩的比例,再对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主观性的文字描述,缺乏大量的数据分析。这一方面是由于高校化学类课程的考核相对于中学较少,中学一般一个学年有多次考核,能达到月考甚至是周考,而在高校一门化学课程往往只有在一个学年考核一到两次,这样的考核,无法使任课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这时候,对学生成绩的测量与评价更加显得重要,一方面可以给本学期授课学生成绩进行合理分析,还可以进一步指导下一学期或者学年的教学工作。

5结论

以“翻转课堂”为代表的在线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化学教学中还是比较新颖的,在今后的推广中,需要进一步强化其优点,克服其不足,使之能够较好的为高校化学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牟新利.公共选修课“疾病、药物与健康”翻转课堂的实证研究[J].大学教育,2015(7):147-148.

[2]瞿旭晟.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对国内高校课堂教学的影响与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105-106.

[3]张小坡,魏娜,靳德军,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法探索天然药物化学教学[J].广州化工,2016,44(12):191-193.

[4]袁素真,衡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分析[J].长江丛刊,2016(21):23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