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丽乡村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睁开眼,我看到的是池塘、水沟、河流被塑料袋、牛粪、果皮、纸屑、烂菜叶堆积淤塞,污水横流、浊气熏天;田间地头,焚烧秸秆杂草留下的斑斑痕迹清晰可见;村里村外,滥砍滥伐,开垦荒地,植被遭到破坏,轻则尘土飘飞,扬起漫天尘沙,重则水土流失,酿成家园被毁的惨剧。老百姓赖以生存的水源、田园、家园正受到污染、侵蚀和威胁。每每看到这些,我们都不禁要问:美丽乡村梦,梦在何方?
终于,我们盼来了希望。十来了,美丽乡村建设开始了,党的号召犹如一股清风吹遍了祖国乡村大地,我们的家乡掀起了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美丽家园的活动。我们为之感慨、为之自豪。这股清风使我们坚信:美丽乡村梦,就在前方!
“美丽乡村”建设这一声春雷唤醒了祖国大山南北这片沉睡的土地,走进了乡村,走进了农家,为乡村带来了一派崭新的气象。看,家园内,清扫垃圾,清除杂物,清洁房屋。瞧,河道中,清洁水源、疏通水道,治理水塘。望,田野外,清除田间残渣,普及培植技术,推行生态农业。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老百姓从好奇到观望,从观望到理解,从理解到参与,从参与到感激。清洁乡村环境,建设美丽家园已经蔚然成风。
乡村变了,杂草清除了,绿树种起来了,建起了村民文化活动广场,白天大家在农家书屋学习知识,晚上男女老幼在这里载歌载舞一片欢乐;垃圾处理厂建起来了,门前放起了垃圾收纳箱,垃圾像城市里一样,有了专人收集处理了,没有了恶臭满天的垃圾堆,门前的道路一下子宽阔起来了;污水处理管道铺设起来了,没有了了四处横流的污水;水泥道路修起来了,没有尘土了漫天的尘土飞扬;门前的菜园围起了篱笆,门口的杂物收拾整齐了,迎着微风,人们能够闻到沁人心脾含着泥土气息的空气。路灯装起来了,村庄亮起来了;墙上画画了,房子变美了;健身器材装起来了,老人们活动起来了;党员活动室建起来了,支部活动更有力了;我们的家变美了。
乡村改变了,变整洁了,变美了。没有了乱七八糟的野广告,墙壁新涂上了洁白的涂料,书写上了鼓足干劲的标语;没有了断壁残垣、没有了四处飘飞的尘土、……我们再不会行走于遍地果皮纸屑的街道,也不会在飞驰的乡间客车里领略漫天的沙尘暴。
乡村改变了,变和谐了,老人们有活动室了,孩子们校园变规范了,农业产业做起来了,乡风文明传起来了,晚辈们变孝顺了,邻里们变和谐了,农民们积极发展产业了,读书声一阵阵传来了。
春天,空气里荡漾着诱人的小草的清香;村外,迎着出生的朝阳放眼望去,满眼都是嫩绿的,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地平线,春风轻轻地吹来,田地里的麦苗泛起阵阵波浪。夏天,处处绿树成荫,蓝天上,稀疏的点缀着几片淡淡的云朵,透漏出丝丝清雅的美,当空的烈日,也挡不住孩童们欢快的笑声。秋天,美丽的画卷点缀着绚丽多彩,光彩耀人,耕耘了一天的人们带着喜悦的心情收工回来,霞光映红了他们黝黑的脸庞。冬天,树上和草地里嬉闹的小鸟,渐渐地安静下来,当落日把最后的一抹霞光带回家时,天地间变成了银灰色,给屋脊、墙头、树木和田野笼罩了一层轻纱,那诗意般的黄昏,令人心醉。
关键词:传统民居;文化传承;乡村生态建设
豫西泛指河南省西部地区,主要有洛阳市和三门峡市这两个地级市。豫西地区地形较豫东和豫中来说较复杂,多山和丘陵,主要有嵩山、白云山、老君山、伏牛山等多个山峰,这些山峰是河南省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在诸多山地地形中也形成了窑洞这种独居特色的豫西传统民居。[1]豫西传统民居是豫西人民在世代生存中积攒的文化财产,是豫西人民智慧和勤劳的象征,同时是豫西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体现。豫西传统民居富含了深刻的建筑内涵和文化内涵,继承和发展这种特有的文化内涵,对于现代社会的乡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给现代社会乡村的建设带来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1 美丽乡村生态建设
2013年农业部了美丽乡村的意见书,要打造具有生态文明的美丽乡村,营造和谐、美好的乡村生活环境,还指出美丽乡村的建设也是美丽中国的建设,由此可见我国对于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2]美丽乡村生态建设要落实好农业部发出的相关意见,发展生态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恬淡的和谐乡村环境。美丽乡村生态建设要以生态经济建设为基础,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条件和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乡村人民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
2 豫西传统民居蕴含的文化价值
我国新农村建设已经开展了有一段时间,仅仅从房屋建设方面来看,可以发现很多地区都缺乏对农村房屋的整体规划,大多是对城市房屋的模仿,随意拆迁和改造传统民居,造成了传统民居文化的凋零和遗失。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保护好我国传统民居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要传承传统民居的文化特色,与新时期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相结合,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建设的共同发展。
传统民居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建筑类型,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习俗等精神文化,也是区域政治和经济发展情况的反映。传统民居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彰显,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河南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也是黄河文化的发祥地,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河南民居浓重的人文关怀,表现了中原人民宽广的胸怀和文化内涵。河南分布的民居建筑较多,这些建筑都是因地制宜,分为土木建筑和生土建筑。豫西的建筑就属于土构形态,主要形式是窑洞(见图1),窑洞的建造是与大地最大程度的结合,为人们提供了舒适度较好且廉价住所,同时保持了自然环境的原貌,是建筑与大地相结合的典型代表。[3]豫西窑洞这种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三门峡地区,最典型的是陕县庙上村的坑院。该村的坑院历史年代悠久,最长达400年以上,一些已经被开发为旅游度假村。坑院的主要特征为向地下深挖,横向开凿,与我国传统建筑“堪天道,舆地道”的理念的相符合。具有远望只能看见树影,而看不到人家,走进才发现村庄在地平线以下的特点。河南省为了保护这一传统民居,将其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民居的文化价值会越来越突现出来。[4]
3 传承与发展传统民居文化的意义
3.1 传承传统民居文化能够促进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既是乡村经济的建设,也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为依撑,文化建设也需要经济建设提供的物质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豫西传统民居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提供了发展理念和经验,也是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对于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3.2 传承传统民居有利于彰显地域文化色彩
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色彩,对生态文化内涵也有着不同的解释。豫西传统民居蕴含的文化价值,是豫西人民与自然长期相处中获得的,也是豫西乡村建筑文化和自然生态文化的精髓。传承豫西传统民居文化可以增加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文化内涵,使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彰显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和人文关怀,体现出多元化新农村建设要求。
3.3 传承传统民居文化有利于增强乡村凝聚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人口出现了向城市大规模转移的现象,导致了很多村庄都是空心的,或者留下的都是孤老寡人和留守儿童。这种现象加大了我国乡村文化的传承困难,而且加速了传统特色的民居和技艺的流失,对于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开展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时传承传统民居特色文化,能够唤起在外的人民的共鸣,促进人民的回归,增强乡村的凝聚力。
4 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对于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1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
对传统民居蕴含的深厚文化有一定深刻的理解,才能在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中实现对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了解传统民居蕴含的深厚文化,是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因此要先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豫西传统民居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是几百年文化的沉淀与积累,也是豫西人民几百年来文化特色的彰显,是经过豫西人民几百年与自然相处得来的经验。从此可以看出,豫西传统民居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发展而来的,也是和自然和谐相处中而得以保存的。因此,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也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在美丽乡村生态的建设中可以发现传统文化中与现代需求相符合的地方,可以将优秀的文化用于新农村的建设中,同时也是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下,形成“以自然为本”的建设思路,采取多种共同发展的措施,建立传统民居特色文化的应用和传承体系。[5]自然、纯真是乡村的最大特点,一望无际的田野,蓝天绿水下撒欢的牛羊都是乡村最亮丽的风景。乡村生态系统处于较平衡的状态,因此具有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乡村生态系统通过自我完善和更新而具有维持农民正常的生产与生活的能力。乡村这种平衡的生态系统下,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创造了美好、和谐、宜居的自然环境。
4.2 彰显特色历史文化风采
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下,彰显特色历史文化风采,保存特色历史文化景观,是豫西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关键。不同的区域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历史人文景观,表现出不同的风俗风情和人文面貌。这些不同的文化形态是区域文化特色的延续和发展,营造了富有地域色彩的生态建设人文环境。因此,打造彰显特色历史文化风采对于美丽农村生态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做好传统民居保护工作。像豫西传统民居中窑洞这样的建筑,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拥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就拿豫西陕县庙上村这个历史久远的北方村落来说,人民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语言特点、服饰特点等,都蕴含了庙上村这个古老村落的历史人文景观,具有很大的发掘价值。因此美丽乡村生态的建设要深入了解当地所埋藏的、深刻的文化价值,积极吸收这些具有地域色彩的文化内涵,彰显特色历史文化风采,建设具有文化内涵的美丽乡村。
第二,吸收传统民居文化精髓。不同的地域所形成的传统民居特色是不同的,既是独特的也是多样的。例如豫西传统民居所蕴含的特色价值,不同于北京的传统四合院的建筑,也不同于江南水乡的青瓦白墙,他们都有自身特有的价值与特色。[6]在美丽乡村生态的建设中要善于利用这种特色的传统民居文化,因为他们得以传承的最大原因就在于所蕴含的古老的生态原理,是人们世代传承的文化精髓。
第三,注入时代精神和内涵。传统的民居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是古老人民智慧的结晶,但是毕竟是在过去社会环境下所形成的,是过去社会的体现,存在一些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符合的地方,因此在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中既注重传统民居特色文化内涵的引用,也要注重时代精神和内涵的注入,使建设出的乡村与现代社会和经济相适应。例如豫西传统民居中对于庙上村坑院文化发展,错落里共有87座坑院建筑,其中有5座历史超过了400年,陕县政府将这5座坑院开发为生态旅游度假村,赋予了这个村落新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使其能够实现古老生态文化与现代生态文化的完美结合。
4.3 发展和谐的乡村生态文化
发展和谐的乡村生态文化,既是对传统民居文化精髓的传承也是现代生态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在建设美丽乡村时既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又要传承传统民居文化。不同地域的乡村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出产业发展方式,促进乡村经济的整体提升。例如,陕县庙上村将历史最悠久的坑院开发为旅游度假村的行为,就是根据自身特点所制定出的经济发展方式。同时还要建设乡村文明。在以现代技术为依托的农业生产中,还要实现乡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如发展乡村绿色有机食品。和谐的乡村生态文化的发展要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相结合,在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中,传承传统民居文化。
5 结语
文章对美丽乡村的概念、传统民居的价值、传承与发展传统民居文化的意义以及美丽乡村对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做了深刻的分析。美丽乡村生态建设要牢牢把握传统民居中的生态文化精髓,并注入现代的生态文化理念,切实推进美丽乡村的生态建设,营造和谐、美好、宜居的乡村环境,促进我国美丽乡村的建设,实现我国乡村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宪臣,张义忠,贺子奇.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传统民居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以豫西民居为例[J].资源科学,2010,32(9):1792-1798.
[2] 齐皓,樊柯.基于民俗传承、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村落文化生态学研究[J].艺术百家,2014(a01):86-87.
[3] 张梦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
[4] 王丽霞.谈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山西建筑,2016,42(7):4-5.
[5] 海继平.探讨建设美丽乡村聚落与传统文化生态的传承关系[C].中国建筑学会年会,2013.
关键词:乡村治理;善治理念;美丽乡村;城乡统筹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075-02
一、善治是乡村治理的基本趋势
治理(Governance)主要用于与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进行了全面的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1]。我国学者则从不同角度分析治理和乡村治理的内涵,徐勇认为“乡村治理是通过公共权力配置与运作,对村域社会进行组织、管理和调控,从而达到一定目的的政治活动”[2];党国英认为“乡村治理是指以乡村政府为基础的国家机构和乡村其他权威机构给乡村社会提供公共品的活动”[3]。可见,对社会的公共治理目标是能够使公众尽可能广泛地参与发展决策,保障公众政治自由和参与决策权利的政治意愿,“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4]。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善治”(Good Governance)成为实现治理目标的重要范畴。“善治”就是良好的社会治理,它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是国家与公民社会良好合作的一种新颖关系,善治“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和二者关系的最佳状态”[5]。
乡村善治就是通过治理农村社区以实现农村社区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动态管理过程。善治理论提示我们乡村治理的根本改善有赖于形成乡镇政权和公民社会合作共治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多中心治理体系,善治理念是改善乡村治理的必然选择[6]。首先,善治理念所提倡的多中心理念,为我国乡村治理中各种组织性因素提供了完善其组织和人事的基本准则。其次,善治理论有助于实现我国乡村治理改革模式由国家权力本位型向公民权利本位型的转化。再次,善治理念所提倡的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治理理念,有利于“信任”社会资本存量的提升和合作型治理精神和文化的培养。善治的网络治理理念有助于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尤其是政府之外的主体在改善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二、乡村善治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乡统筹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城乡统筹是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为目标,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平等、和谐、协调发展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7]。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就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序转变。因此,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正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是实现统筹发展的过程与手段,而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协调的现代社会结构的实现状态,是统筹发展的价值目标。
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的具体内容包括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与城乡居民生活均等化。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和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等战略举措正是围绕城乡一体化的具体目标实现而展开的,这与乡村善治的推进也是密不可分的。
(一)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城乡统筹的基本要求
城乡经济一体化可以构建更大的区域统一体和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城乡经济一体化需要通过有效的乡村治理解决农村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与农村土地有效利用的根本性问题。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协调城乡资源配置关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8]。乡村善治的基本目标是充分发挥乡村自治的基本功能,完善农民集体组织的运行和决策机制,实现土地要素功能的一体化、土地要素地位的均等化与土地要素流动的自由化。
(二)社会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延伸
实现城市与农村的融合和平等化,通过实行城乡空间结构优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实施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等措施实现城乡地位平等和城乡共同繁荣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城乡统筹是对区域经济系统中城市与乡村两个共生单元的综合考虑、相互兼顾,以保持二者协调、持续发展”[9]。因此,未来的乡村治理应当围绕农村社区形态的转变,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社会化职能,为农村居民融入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综合平台。
(三)城乡居民生活均等化是城乡统筹的最终目标
城乡居民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统筹城乡发展正是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民社会保障、增加农民权益等手段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一方面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实现农民的市民化,通过农村人口的城镇化以及农村人口待遇的普遍提高向市民转变。未来的乡村治理应当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以保护农民权利特别是土地权利为核心,使农民能够以土地的权益来分享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成果,并建立保障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生存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善治的内在品质
乡村治理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涉及国家的权力建构,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乡村善治作为一种目标追求实施起来,在现实中仍存在着种种问题或困境。如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对当前的农村治理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践的又一重大创新。美丽乡村建设应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主线,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着力构建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永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形式、农村建设管理模式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美丽乡村是实现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核心内容,美丽中国战略是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时期提出的,“体现了中国现阶段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的转变,是中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手段”[10]。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需要积极贯彻“善治”的乡村治理理念,以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区和谐,而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密切联系的。
1.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统筹性推进
美丽乡村建设首先应将新农村建设放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格局中来谋划部署、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具体实施途径,“美丽中国”是一个集合和动态的概念,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中国实践,而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基础和保障[11]。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城乡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生态富民与绿色乡村的基本目标。
2.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主体性参与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它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合理利益与个性发展[12]。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需要培养村民的主体性意识,鼓励和保障农民直接参与乡村公共事务,这种参与应该是有序化的制度性参与。村民的主体性参与也符合直接性参与民主政治的治理理念,强调公民对公共行政和政治生活的直接参与,有利于激活公民精神和培养现代公民,是政治和行政民主最充分的体现。因此,村民的主动性和直接下的政治参与是乡村治理的重点,包括制度化参与和而非制度化参与都有利于提高村民自治的程度。
3.公平法治理念下的和谐性构建
公平和法治是善治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障,乡村法治和公平是解决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的重要保证。善治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基于民主和法律的治理,亦即民主治理和依法治理,将管理社会事务和保护公民自由等都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公平法治的治理理念是为了构建真正的乡村和谐,包括村民之间、村民与集体之间,以及村集体与乡镇之间协调合作的社会关系。乡村善治的实现要求在乡村治理主体上、乡村权力流向上和空间上的多中心,要求变单一的自上而下权力流向为上下左右互动的多元权力流向。通过对乡村和谐社会构建,能够促进乡村治理主体间对公共权威的高度认同和相互合作,增进公平与效率,因此完善我国乡村治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乡村治理机制创新是乡村治理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学者们一直所讨论的话题。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局限于乡村的自我完善,而是应当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完善多元、自治、有效的乡村治理机制。传统的乡村治理是由政府主导下的治理模式,即所谓的“乡政村治”,但这种制度设计和实践中带有浓郁计划经济色彩的治理方式,正被市场经济催生出的多元治理模式所打破。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利益需求的多样化,嵌入市场因素的乡村治理模式成为乡村治理的趋势和必然。我国乡村治理应当适应多元化中心的趋势,充分发挥不同治理主体的功能,政府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转变职能,通过制度性安排来构建平等自主、具有活力的多元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
[2]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党国英.我国乡村治理改革回顾与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2008,(12).
[4][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统治[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2.
[5]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6]刘峰.走向乡村善治:改善我国乡村治理之多维理论考察[J].湖北社会科学,2006,(9).
[7]周琳琅.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8]付光辉,刘友兆.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构建[J].中国土地科学,2008,(2).
[9]刘荣增.城乡统筹理论的演进与展望[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4).
[10]张伟.美丽中国战略的内涵、缘起及实施路径探讨[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乡村”。这个两个字的词语,对于城市的那群孩子来说,由于没有去过,没有亲身体验过,要理解两字词语的含义,似乎会非常,非常的困难。要去感受乡村,似乎就更加地难上加难了。
“乡村”。这个两个字的词语,对于乡村的那群孩子来说,由于天天都在其中生活,对于其中的意义,一定会有很深且很多的感悟,但是,如果要准确而又清楚无误地表述出来它的意义,似乎还是有一些困难吧!
不同的人心中,一定会有不同的,自己理想中的美丽乡村,而我心目中理想中的美丽乡村,又是怎样的呢?
我心目中的乡村,既没有城市间的繁华喧嚣,又有着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得的气质。乡村,没有城市的被污染了从而浑浊的空气,但却有着清晰可见的闪烁着的点点繁星。而繁华的大城市呢,只有化工厂所排放出的污浊臭气,只有黑色与深蓝夹杂的由于摩天大楼的灯光太亮而看不清星星和月亮的天空,没有乡村的“日出而作”般平静的生活,更没有乡村细腻温柔的风景,由此我认为,乡村,自然较城市,美丽。虽然乡村的土地会更贫瘠些,但,这不是可以用双手改变的吗?
有些人认为,乡村的风格,就好比东北大汉的性格,豪迈粗犷,那逶迤的群山,那奔流的大江,不正是乡村粗放广博的风格的最好写照么?
其实不然。我却认为,乡村的风格,正如那水乡甜美、温柔的江南女子一般细腻而又柔美。先别摇头反对,也切勿先点头赞同。先听我表述一番罢!君不见,那怪石上流过的涓涓细流?君不见,那溪边随风飘拂柳枝的杨柳?君不见,那肥沃的黄土地孕育了无数的华夏儿女?
那涓涓细流的细腻,不正像心思缜密又细腻的聪颖的女孩吗?
那随风飘拂柳枝的杨柳,不也正像柔美婉约仿佛从清淡的水墨画中走出的女孩吗?
那孕育了无数华夏儿女的黄土地,则最像那有着无私奉献精神的,我们的母亲啊!
诸君各位,听了我上述的表述,您是否还能说,乡村,没有女子的细腻温柔,而只有东北男儿的粗犷豪放?
我感受到的乡村,既有男儿的粗犷豪放,又有女儿家的似水柔情。这是我心目中的乡村,是我感受出来的乡村。
这——是我们的乡村!
(二)
去年国庆节,我和妈妈、姥姥去了太姥姥家。
在去的路上,我看到了有许多农民在忙着晒粮食。有花生,有玉米,有豆子。有一些玉米已经被掰下来挂在高高的房柱上,还有一些玉米挂在竹竿上。
因为太姥姥家的劳动力太少,所以一到太姥姥家,我们就开始帮太姥姥和大舅老爷一起干活。姥姥在洗衣服,我和妈妈、太姥姥一起摘花生。那花生
垛的差不多和屋顶那么高了。我拿了一个篮子,把摘好的花生放在里面。摘了一会儿,我就感到腰酸背痛得不行,手指头被花生秧扎得红红的,火辣辣的疼。但是我戴上手套,又继续摘了起来。在旁边的太姥姥夸我很能干。
忙了一上午,大家都觉得很饿,太姥姥看了看时间,已经下午一点多了,她就站起来去做饭了。我们中午吃的是烩菜,有豆腐,粉条,自家种的小白菜、丝瓜。虽然没有城市里做的饭菜好吃,可我还是狼吞虎咽的吃了一个馍和一大碗烩菜。
吃了午饭,大舅老爷和舅舅要下地干活,我觉得挺好玩的,所以就坐着牛车下地了。牛车走在路上,“咯噔,咯噔”的,感觉把我的屁股都分成无数瓣了。坐在牛车上,我感觉马上就要掉下来似的。
到了地里,我们正在收花生时,忽然发现了一只鹌鹑蛋大小的黑色蜘蛛,在地里爬来爬去的,吓得我毛骨悚然,扭头就跑了。
一、指导思想
以“共建美丽家庭、共享品质生活”为主题,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创建“洁化、序化、美化、绿化”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以提升妇女素质和家庭生活品质为着力点,发动妇女、教育妇女、培训妇女、引领妇女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改变生活陋习,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达到庭院美、室内美、景色美、生活美、村庄美等“五美”的目标和庭院净、居家净、厕所净、畜舍净、仪表净的“五净”要求,带动美丽村屯、美丽乡村建设。
评选创建活动要坚持以下5项原则:
――坚持合力共建。“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工作要依靠全社会合力共建,依靠农户自主建设,形成上下一心、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广大家庭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推动“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坚持妇女主体。创建“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工作阵地在家庭,主体力量是妇女。注重发挥妇女在家庭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深刻对接妇女需求,利用“妇女之家”活动阵地,结合“妇女之家”文化节,开展环保绿化、文化健身、素质提升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发动妇女、宣传妇女、组织妇女、吸引妇女积极参与创建,在参与中接受文明教育、提升文明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坚持家风引领。以广大妇女和家庭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家风建设为重要切入点,将建设家庭道德文明和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统一于建设中,实现可持续创建。
――坚持效益双赢。开展庭院经济、庭院保洁、庭院美化、庭院文化、身心美化,将美丽乡村农户庭院建设成为乡村旅游的景点、农民增收致富的平台、农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支撑点,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坚持探索创新。要将“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活动纳入“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中协调运作。要在实践中探索,注重突出地域特点,加强“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工作研究,善于挖掘创新体制机制的经验做法,加大总结、推广和宣传力度,以提高“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工作水平。
二、创建目标
在全省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先进地区和一些重点村屯,选择一批经济基础较好、家庭经营管理有方、庭院布局整齐美观、绿化美化亮化到位、环境卫生治理达标的农户,作为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对象,树新风、改陋习,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申报准备阶段(2016年1~3月)。广泛开展“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活动大宣传,各地新农村办和妇联部门要联合制定适合本地的“美丽庭院、干净人家”评选创建工作方案,提出创建计划,明确创建目标和任务,确定具体工作措施。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组织填写评选申请表。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6年4~10月)。各地依托“妇女之家”,组建巾帼卫生保洁队、巾帼卫生监督队、巾帼卫生评比队等队伍,上门指导创建工作,开展家庭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彻底消灭卫生死角,清理庭院杂物,引导广大妇女群众更新观念,强化环保意识,养成清洁卫生的良好习惯,实现庭院序化、美化和绿化目标。
第三阶段:评选验收阶段(2016年11~12月)。各县(市、区)新农村办和妇联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美丽庭院、干净人家”评选活动。积极组织实地验收考核,明确考核细则,评选结果要进行公开公示,公示无异议后由县(市、区)新农村办和妇联部门联合下发文件,并授牌授匾。文件报省里备案。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各地新农村办和妇联部门要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围绕“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标准和目标,联合制定实施方案,落实专人负责,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这项活动取得实效。
(二)群众参与,广泛发动。坚持开门搞创建,从创建开始就要深入群众,发动群众参与,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要充分发挥村级妇代会的作用,让广大妇女投身到创建的热潮当中来,营造创建“美丽庭院、干净人家”的良好氛围。
(三)与时俱进,总结创新。在制定方案时,要围绕当地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积极探索,与时俱进;活动内容要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效性于一体;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令群众喜闻乐见,增强活动的吸引力;要定期进行总结,开拓思路,探索和创造新形式、新办法。
(四)选树典型,示范带动。要对“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家庭、好典型,进行评比选树,加大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参与面,形成户户争创、妇女争优、农民受益的和谐氛围。对评选出的“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示范户进行挂牌表彰,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关键词:农业;经济文化;农村旅游经济;翻译
近年来,农村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不仅吸引了一大批国内游客来到乡村休闲娱乐,也有很多外国友人来到乡村旅游,体验不同的文化氛围。这就涉及到了农业经济文化发展新风尚及对农村旅游经济翻译发展的要求。
1探讨农村旅游经济翻译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语言翻译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旅游业总收入逐年攀升,农村旅游也成为一匹推动经济的“黑马”。
1.1带动国际旅游发展
中国幅员广阔,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农村旅游成为很多人的选择,这是因为农村旅游的总体费用不高,同时又能够给游客带来原生态的美食、风光。国外友人也希望能够来到中国享受特色的田园文化,农村旅游经济中,翻译有助于规范旅游宣传资料,传播当地特色文化,带动地方农村旅游经济发展。
1.2丰富农村旅游英语翻译资料
农村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在发展农村旅游时必须要做好对外宣传工作,但农村旅游翻译资料严重匮乏是制约农村旅游发展的一大因素。国内外研究显示,中国国内农村旅游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在旅游英语翻译方面的投入却不多,翻译方面的文章和学术性研究仅占整体旅游翻译文献的1.2%左右。另外,中国农村旅游快速发展,还需要借鉴国外农村旅游发展经验,但是旅游相关的英译汉文献非常少,这也使得国内很多研究者面临着资源匮乏的难题。研究农村旅游英语翻译可以丰富国内相关领域内的研究素材,解决农村旅游汉译英、英译汉资料匮乏的问题[1]。
2农业经济文化发展新风尚对农村旅游英语翻译的影响
近年,农业文化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以传统文化为基石才能够把握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目前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民俗及固定旅游项目创新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自然地理条件[2]。
2.1新时期的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融合城乡发展理念
农村旅游经济带动了农村文明建设,应把美丽乡村建设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农村全域化统筹充分体现了农村特点,同时又体现了文化传承。这是一种尊重农民意愿、保留乡村风貌、坚持生态旅游的特色文化,这种融合城乡发展理念的新风尚,对于农村旅游英语翻译来说是一个挑战。很多新的理念需要翻译工作者重新整合,在单词和翻译技巧方面,应更加注重与国际文化接轨。
2.2创新的农村社区化服务
美丽乡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创新农村社区化服务是现代社会主义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延伸方向。弘扬先进的道德楷模,以凝聚向上的力量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创新农村社区化服务,使资源整合的速度更快,这就需要农村旅游文化翻译宣传这种先进的服务理念和人性化的服务内容,对翻译人才的培养也应该倾向于服务性。
3现代农村旅游经济翻译发展方向
由于农村旅游经济快速发展,语言不应该成为限制国外友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障碍。翻译时不能因为一些中国特征民俗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就随意翻译或者胡乱翻译,完全按照汉语直接翻译的方式也是不可取的[3]。
3.1把控农村旅游英语翻译的原则
翻译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要诚信。准确性是农村旅游翻译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要把控原文的具体含义,详实介绍乡村旅游景点。在不影响民族文化传播的前提下,准确翻译乡村旅游景点的名称和景点的简介,内容必须符合事实。翻译的第二个原则是保留农村民族传统文化和内涵。发展旅游经济,在吸引外国游客的同时,还要把我国历史内涵传播到世界各地。宝贵的民族精神和乡村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农村旅游英语翻译一定要保留民族文化特色和内涵,对于一些难翻译的内容不能一笔带过。翻译的第三个原则是要有美学价值。在美学基础上的农村旅游翻译,可以让国内外游客领略其中的美感和含义,尤其是乡村旅游,本身就是在好山好水的背景下,让游客能够彻底放松,保持身心愉悦,因此以一种诗情画意的翻译方式来介绍特色的农村民族文化、景点和旅游项目,才能够起到相互呼应的作用。
3.2农村旅游翻译技巧
农村旅游翻译和大部分翻译一样,运用直译、音译和意译是比较常见的方式。音译法常用于翻译一些知名度比较高的景点,这样可以达成中文和英文说法一致的传播效果,使得比较有名的乡村文化和农村旅游景点能够快速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且朗朗上口。直译法一般是用于没有争议的翻译内容,或者为了使传统民俗能够更加原汁原味地还原乡村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等。采用直接翻译的方式,对于景色和故事娓娓道来,能够在原生态翻译中带来别样的文化享受。意译翻译方法主要是针对一些具有特殊内涵、文化冲突或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查缺补漏式的翻译,这种翻译让外国游客容易理解一些较为艰深晦涩的含义。
3.3巧妙使用修饰翻译方法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语言,都有一些诗情画意的翻译规则和翻译词句,结合中国乡村文化及农村旅游的语料库,按照一定的语言规则巧妙地使用修辞方法,可以让文章变得更加生动。翻译时加入一些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可以增强阅读时的趣味性,使旅游资料不再枯燥无味。
关键词:未成年人;生态意识;教育教学结合;体验教育
纵观现在的地球,人类与自然并不是和谐相处,而是渐行渐远。人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功利目标和物质享受,利用高科技无限度地向自然榨取,不顾一切,不计后果。自然资源大量浪费。许多珍稀动物被滥捕滥杀而濒于灭绝的境地。大片森林被滥砍滥伐而变成沙漠。海水污染、气候反常。自然景观和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需要人类自身树立正确、科学的生态意识,生态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社会需要公民首先具备生态意识,生态意识的培养、生态道德观的树立,需要从未成年人抓起。
诚然,生态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想让农村初中的学生养成自觉践行生态意识的习惯,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我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态意识,并利用我当班主任的优势,利用在课堂中通过辩论会、演讲竞赛、知识竞赛、座谈会等形式,利用“美丽上林清洁乡村美丽校园”等活动,发动我班45名学生广泛参与,同时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环保公益活动,让他们实践生态保护技能,践行生态意识,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生态意识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有意识地渗透生态意识教育。如,我在讲授《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个内容时,首先播放“我们身边的动植物”的录像视频,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体会到世界有了生命才如此精彩,然后又观看一些因为人类破坏,导致荒漠化、泥石流等视频,通过前后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应该对大自然抱有感激之心,善待大自然,增强生态意识。
师:通过观看了上面的视频,通过前后对比,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1:明白了世界有了生命才如此精彩,我们要和动植物交朋友。平时,不要折树析。
生2:那些破坏大自然的人很可恶,我们不要向他们学习,而是多种一些树,让大自然更美好。
生3:我们应善待大自然,善待生命,破坏大自然的后果是可怕的。
从学生的回答中,学生都认识到了要保护自然,然而没有多少个学生真正理解,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没有对大自然产生敬畏之心,就更达不到与生态和谐相处了。于是,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我又举了身边的例子。比如,校园环境,正是有了各式各样的树木花草,我们的校园才充满生机与美好,如果我们的校园水被污染,学生乱扔垃圾,这样的校园如何让学生好好学习呢?使学生明白了校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学习生活的好坏,从而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主动保护生态环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想方设法渗透生态意识,使之成为常态,增强对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
二、在课堂中通过演讲竞赛、辩论会、知识竞赛、座谈会等形式,培养生态意识
在这里我主要阐述演讲竞赛。这个学期以来,我先布置了周末作业《记忆中的乡村》,45个学生每个都写,然后到了班会课,我利用班主任的优势,组织了一场《记忆中的乡村》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很多学生通过记忆中的乡村环境与现在的乡村环境对比,得出了更喜欢美丽的乡村环境的结论。这次演讲竞赛,我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还选出最上镜奖1名,学生在演讲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知识,也增强了生态意识。
从这个学期开始到明年6月,我还将举行一系列的有生态知识的辩论会、知识竞赛、座谈会,来渐渐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使学生保护生态成为一种习惯。
三、让学生广泛参与“美丽上林清洁乡村美丽校园”等活动,培养生态意识
这个学期以来,我总共带领学生4次32人次参与“美丽上林清洁乡村美丽校园”等活动,并且都是到校外进行活动,每次回来都让他们写感受。现摘录几位学生的感受:
能主动为美丽上林清洁乡村服务,我很高兴,今后我见到垃圾自动捡起来,督促同学不要乱丢垃圾。――黄美艳
刚开始有些害羞,现在我不怕了,我感觉这样做很好,有一位阿姨还表扬我呢。――覃春丽
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我想以后要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生态环保活动,多向同学宣传保护生态的
好处。――韦彩金
通过参与此类活动,确实让学生能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有利于对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以后我还要带学生多参加此类实践活动,多参加学校开展的保护环境活动。自觉地践行生态意识,让保护生态成为一种习惯。
通过4个多月来的实践,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态意识,利用在课堂中通过辩论会、演讲竞赛、知识竞赛、座谈会等形式,利用“美丽上林清洁乡村美丽校园”等活动,发动学生广泛参与,同时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环保公益活动,让他们实践生态保护技能,践行生态意识,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乡村老人年轻时毛毛糙糙,天不怕地不怕,风风火火不知不觉就过了40岁,一瞬间就是50岁,一眨眼就60多了,自然地就成了老人。他们不服老,自我感觉也不老,只是有些力不从心,许多的打算都还没有实现,怎么说老就老了呢?当城里人50或者60岁就要退休时,六七十岁的乡村老人却正在田野里挥锄,俨然是一个壮劳力。不让他干活就是不让他吃饭睡觉,就是剥夺他生存的权利和机会。隔几日不抚弄镢头、铁锨、扁担、水桶,手脚就会胀得难受;隔几日不亲眼看看自己的庄稼,精神就会空虚,神智混浊,有着莫名的惆怅。他们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整天围着土地忙碌,不断延伸劳动的内容,紧紧抓住稍纵即逝的每一天……
儿女们大了,他们就给儿女成家立业,期望儿女能安分守己,安安稳稳地过一生,就如期望年年能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一样。他们也会发脾气,遇见不顺心的事,就扯着嗓门吼出来,有时还会暴跳如雷,脸涨得通红。说完了就烟消云散了,就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乡村老人的豁达和大度,使乡村无所不容,无所不包。
乡村老人精神矍铄,身子骨硬朗。什么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症等等,城里人爱得的病,他们都很不理解。当然,他们也是人不是神,不是仙,也不是铁,不是钢,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年轻时,感冒发热了,一碗热喷喷的姜汤,躺进被窝捂出大汗就好了,不知道什么是劳累,只有一身使不完的劲,出不完的力。一旦老了,满心的打算也无能为力了,只好干看着。村子里一个老人如一头老牛一样倒在了刚刚犁起的墒沟里,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其他的老人也为之惋惜,用袖子擦干眼泪,叹了叹气喃喃地说:“好哇,70多岁了,也该去了,麦子也收了,孙子也有了,也该去那边享福去了。”他们自言自语,好像面临的不是死亡,而是再生;不是离别的悲痛,而是小别时的失落。他们把乡村老人的去世看得如同去田里锄草,或者取回一把锄头,牵回一头牛一样轻松。他们不惧死,面对死从从容容。
走进寿东村,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街道整洁、巷陌井然、优雅清静。村口“最美寿东人”大型墙壁画上一副副灿烂的笑容,展现着乡亲们的淳朴和善良。村中一排排青瓦白墙的农舍别具特色,拓宽的主街道平整干净,街道两旁绿化带错落有致,间隔摆放的石碾、石磨、古井,以及修旧如旧的民居成为了特有的“乡村雕塑”.主路两旁颇具情调的咖啡屋、粮画作坊、农家乐小院、旧民居展馆,沿街墙壁上悬挂着各式题材的粮画作品,彰显着粮画小镇卓尔不群的品位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
小投入也可大发展
馆陶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贾春晖告诉我们说,其实这个村庄当初建设美丽乡村投入并不大。自2012年开始,该村主动作为,不等不靠,坚持少花钱、多办事,干成事后争取上级资金,村庄发展逐步进入良性循环。
三年来,他们累计投入400余万元。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五部分:一是村级自筹资金。最初,村里用尽了所有集体积蓄,投入30万元建设村“两室”、扩修村内道路、建设文化广场。当时,村民并不理解。但建好后,路灯亮了,空间宽敞了,村内秧歌队、舞蹈队陆续成立,村民每天在这里活动。这一步跨越,赢得了民心,也为村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二是县级整合资金。2013年,寿东村被确定为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县级重点村。馆陶县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路,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向重点村投入,寿东村成了受益村之一,村庄面貌进一步提升。2014年馆陶县又把寿东村作为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县环保局利用国家环境综合连片整治项目资金60余万元建设了垃圾中转站、投入80余万元建设了村内排污管网;县民政局投入30万元建成幸福互助院;县卫计局投入15万元实施厕所改造工程,村庄环境面貌发生了重大改观。三是引入市场机制。该村与行知教育集团合作,双方签订合作协议,由村里免费提供土地1.5亩和13间毛坯房,公司负责装修和器材购置,为村内提供优惠教育服务。幼儿园公开招聘近10名专业教师,多媒体教学设备、音乐器材以及适合不同年龄?的幼儿玩具一应俱全。如果不是引入市场机制,村里是没有实力办起来的,村里的孩子也享受不到这样优质、优惠的学前教育资源。同时,该村还与邯郸美食林集团、邮政服务公司、银行等企业合作,建设美食林超市、邮政快递服务站、咖啡屋、农家乐小院、客栈、石磨坊、银行网点等,村庄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四是吸纳社会资助。寿东村的变化越来越多地得到社会关注,也吸引了工商资本的帮扶和注入。2014年11月,邯郸金隅太行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向寿东村捐资人民币100万元,作为村庄发展基金。加上其他企业的资助,目前,村庄发展基金已有110万元。五是争取上级资金。2014年寿东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获得奖励资金100万元。目前,该村正利用这笔资金,改造占地10多亩的废弃大坑,准备建设一个汇聚各地名品、造型各异的特色秋千广场;利用原有排水坑塘,建设一个占地近20亩、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竹池公园。同时,用好剩余的发展基金,进一步助力产业的发展。
在资金的使用上,寿东村也提出自己的思路。村里始终坚持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不拆房、不砍树、不占耕地,严格按既定村庄规划来,分清轻重缓急,优先从群众最期盼、最紧迫的事情抓起,让老百姓感觉真正有用、见到实惠。为降低建设成本,村庄改造提升中,依旧建旧、修旧如旧,自始至终没有拆一间房、开一条路,实现了不花钱也办事、花小钱办大事。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项目资金实行转账管理、封闭运行,严格招投标程序,确保工程质量。为实现村庄建设可持续,村集体资金投入重点用于帮扶群众发展庭院的休闲化建设和开发绿色休闲食品、农家乐等富民创业工程,鼓励村民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寿东村三年来的发展充分证明,走低成本的道路也可以建成美丽乡村,少投入也可以有大发展。
当粮画邂逅村庄
粮画小镇已逐渐成为寿东村的代名词,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这要得益于2014年初召开的河北省农村工作会议。随与会人员参观河北衡水音乐小镇周窝村后,县委书记谢继炯深受启发,当时就萌发了一个想法:馆陶县有着深厚的文化资源,也完全可以打造像周窝这样的一批特色文化小镇。会后,谢书记又组织县、乡、村干部一起到周窝参观学习,并提出依托文化资源,牵线文化企业与村庄合作,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思路,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小镇。
思路确定后,计划随即付诸实施,县乡干部首先想到的就是寿东村。一方面,该村有建设基础,并且有不少在家务农妇女,孩子小,又走不出去,她们有强烈的致富愿望;另一方面,该村是省级贫困村,如何帮助农户谋到致富产业、实现脱贫,一直是县乡干部关注的问题。在谢继炯的引荐下,寿东村与粮画企业协商走到了一起。当时,工艺美术专业毕业的张海增正处于创业阶段,虽然个人享有专利技术、产品具有广阔前景,但进一步发展受到资金、土地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双方很快达成了合作意向,寿东村以每亩3万元的价格,提供15亩土地给张海增,用作建设生产基地,包括粮食画生产线、粮食画开发中心、产品展示大厅、职工休闲娱乐活动区、餐厅和职工宿舍等。公司和村庄以“公司+农户+基地”的形式合作,公司负责提供原材料、技术指导和成品回收。村民在家里加工完成后,公司技术人员负责统一把关、回收,按粮画的面积、难易程度确定工资,这有效解决了村内妇女闲余时间增加收入的问题,村庄建设有了新的内涵。
粮画加工业不仅要引进来,更要在村里扎根发展,逐渐培育成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为此,村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初,公司为村内免费培训了3名粮画加工技术人员。后来,为方便村民就近学习,村里建设了粮画作坊。同时,制定鼓励扶持政策,凡本村从事粮画加工的,不仅免费进行培训,还免费提供一套桌椅、一套器皿。目前,寿东村粮画加工户已达到67户,每户年增收1.5万元,辐射带动周边姚庄、东浒演、西浒演、寿南、寿北、东朱庄等10多个村庄、300户群众从事粮画制作。寿东村“无中生有”培育了一个小有名气的特色手工业,成为当地农村产业发展的新“龙头”。
合作让粮画公司与寿东村实现了双赢。目前,馆陶海增粮艺有限公司已有工人120人,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幅,在唐山、太原、郑州、济南、广州、深圳设立了销售网点,产品远销加拿大、美国、德国等国家。河北日报、河北工人报、河南科技报等多家媒体对粮食画作品做了专题报道,粮画作品“胡服骑射”被河北省文史馆收藏,部分作品荣获美国印第安纳州工艺美术展银奖、河北省艺术博览会金奖、广州艺术博览会银奖。随着粮画小镇知名度的提升,如今的寿东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市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带动了粮画制作销售、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日益兴旺,一二三产实现融合互动,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稳步提升。村内的咖啡屋,起初经营惨淡,来客寥寥无几,现在每天人员爆棚。村内的农家乐小院,起初由村集体投资,利用原有房屋改造,村里也没有人愿意经营,现在生意红火,吸引县城甚至山东冠县等地的游客来这里消费,经常需要提前预订。借助粮画这一品牌,下一步将完善配套设施,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努力把寿东村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旅游小镇。邯郸市旅游局已将寿东村纳入全市乡村旅游路线,虽然旅游收入现在还不明显,相信今后将逐步成为当地村民新的增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