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级电工理论范文

初级电工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级电工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级电工理论

第1篇:初级电工理论范文

关键词:水利水电;地基基础;施工要求;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是我国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一定要将工程的质量高度的重视起来。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对于基础工程的施工是比较关键的,它是整个工程的基础,对整体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的作用和地位

水利水电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它的利用是社会进步到现阶段的产物。进一步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直接促进了水利水电工程的创新以及发展,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利水电的施工技术的创新起到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实施中,技术是它的根本。只有技术作保障才能在艰巨的重大工程中完成工程建筑的施工,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将直接关联作用到水电水利效益和产生的影响。它并不只是简单的一个工程而已,它是构成整个水电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要素。灵活的掌握并且运用各种各样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会直接影响到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质量。只有充分的掌握好,并且运用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才能够有效的、全面的展开相关的管理、控制工作,将技术含量高与社会相紧密联系的技术用到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进而才能够从本质上去实现提高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这里我们仅仅探讨一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二、水利水电基础施工的新要求

1、对于施工场地的地质情况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查并出具相关的报告,在基础工程上要有详细的施工设计图纸和资料。

2、在进行基础工程之前要对施工场地进行详细的部署安排,对场地上影响施工的障碍物进行清理,如果是不能清理的那么应该有明显的标识物。在施工场地内,对于可能会对基础工程有所影响的沟渠管线等要进行妥善的处理,防止在施工的时候对其有所破坏,影响的工程的整体进度。

3、3在山区地段进行施工的时候,应该事先对当地的地质水文

情况进行详细的勘查,对于可能会有滑坡现象产生的地段要进行开工前的妥善处理,以免在施工中有突发现象的出现。如果施工区域内有比较陡峻的山坡,那么应该检查其附近是否孤石或者是危岩等物体,如果他们有不稳定的现象,应该进行相应的处理,以免对工程造成一定的危害。

4、对于施工中,机械设备进场的通道要进行仔细的检查,安排好卸车的地点,对通道要进行必要的加宽加固处理,保障施工机械的通行顺畅。

5、测量放线的定位控制线(桩)、水准基准点及基槽的灰线尺寸,必须复核,符合设计要求,并办理预验手续,且应妥善保护及经常复测。

6、对于施工的场地要保证其清洁平整,并且表面上要有一定的坡度,以适合排水的要求,对于临时排水设施要合理的设置。在设计的时候如果没有对排水方面的要求的话,那么在施工时应该做出不大于百分之二坡度的排水沟。

三、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的几种方法

目前水利水电基础施工的主要从这三方面进行。

1、根据施工地区地质以及现场土方情况,以及结合安排开挖作业顺序,在作业面展开工作。

2、根据施工地域地质条件、开挖尺寸,尽量防止地基的土地结构遭受破坏降低地下水位与地面排水位。

3、对于浅性基础地面,如果不需放坡的,则先沿着测量的基准灰线直边切出槽边的轮廓线,然后再展开作业面。

四、软土地基处理的新技术

软土地基是指压缩层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结构组成的地基,承载能力很低,一般≤50kN/m2,不易满足水工建筑物地基设计要求,故需进行处理。

1、软土基础的特性。

1.1软土一般情况下都是有比较大的孔隙,在含水量上的比例也比较大,淤泥和淤泥质土在含水量上一般是在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七十之间,有时在液限上的比例甚至会更高,可能会达到百分之二百。

1.2低透水性。由于高含水量,在渗透系数k≤1(mm/d)的时候,透水性能就非常的差。这样,在承受强荷载作用后,孔隙水压力就会变高,地基的压密固结性能也会深受影响。

1.3低抗剪强度。通常,软土会呈现出软塑-流塑的状态,这样在有外部荷载的时候,抗剪性能就变得极差。在土层本身含有排水出路的时候,随着有效压力的逐步增加,就会慢慢的形成固结。相对应的,如果不存在优质的排水出路,在荷载增大的情况下,强度就会衰减。

四、软土地基施工的新技术

1、换土法

淤泥层较薄的地基建设,排除表面的淤泥、泥炭等软土,增填、换填以粗砂、水泥、灰土、砂壤变软土土质构造,大幅度增强地基的透水性和承载能力。

强夯法

在6m~30m的高空使用80kN夯锤自由下落,制造强大的重力打击挤压土壤,缩小土壤颗粒间的缝隙,增加土质的硬度,夯实土质。滨海沉积层河、流冲积层的地基,或者由泥炭、粉土、黄土、杂填土等构成的地基,使用强夯法夯实土质,增强土壤的承受力。

加筋加固法

在地基中埋置抗拉能力非常强的土工合成材料,土层中颗粒和拉筋产生摩擦力,使土与加筋材料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减少整体变形,增强整体稳定的性能,提高地基强度。或在地基表面平铺强硬度土工合成材料,平摊荷载,抵制塑性剪切破坏,减小成面的破坏力,增强地基对巨大荷载的承受力。

桩基法

淤土较厚、含水高、孔隙大的地基,不能用改变土质性能的技术来做地基基础建设,要在地基上建造混凝土桩,避开与软土接触[1]。

动力排水法

软土地基中淤泥和淤泥质土的天然含水量一般介于50%~70%之间,而我国软土的天然孔隙比一般介于1~2之间,天然含水量最高甚至可能达到200%,在地基建设中排除软土中的水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常用的排水法有砂井排水固结、塑料排水板法等。用吸附能力强的吸水材料吸收干净软土水分,大大增强土壤的集结力、支撑建筑的承受力和反作用力。或者逐步增加软土土层的有效压力,在土层间形成优质的排水出路,预先沉降软土土颗粒使淤泥凝结成坚硬的土壤,增强土质的承载能力,为建造坚实的地基的创造条件

旋喷法

利用旋喷机深入软土层高压喷射水泥,固化水泥浆液与土体,使两者混合凝固硬桩子,提高地基防渗系数。

7、高压喷射灌浆法

液化水泥浆、水泥砂浆、粘土浆、粘土水泥浆及各种化学浆(聚氨酯类、木质素类等),而后将液体高压注入软土介质中,从而加固淤泥软土地基。高压喷射灌浆法有常见的无损贴嘴灌浆和打孔埋管灌浆两种,无损贴嘴灌浆比打孔埋管灌浆更有发展前景。

8、振动水冲法

使用振冲器插入软土地基,振动、冲击荷载,在地基中形成填充砂、碎石的孔,然后振实或夯实每一土层,加固软土地基。

9、硅化加固法

借助电渗原理,用网状的注浆管把氯化钙溶液与溶液注入土中,生成硅胶凝物质或活化土颗粒,提高土颗粒之间的连接性以达到增加土体的强度,扩大加固范围。

五、水利水电地基施工的质量控制

1、地基基础必须留余足够多的工作面,确保地基的稳定性。

2地基基础要具备足够的防潮、抗冻、耐久、耐侵蚀等能力。

3、要确保地基变形值在容许范围内,且保证它在建筑物的容许变形值内,才能避免建筑物开裂、倾斜变化等等。水利水电工程中,水利水电基础施工也是水利水电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技术人员和施工队伍在施工时一定要控制好施工安全、质量、进度等方面,为建造高质量的水利水电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水利水电地基工程施工技术不断发展和得到完善,施工方法得合理的规范和创新,在基地基础建设尤其在软土地基基础建设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水利水电地基基础建设施工技术的发展已经带动水利水电事业迈向了新纪元。

参考文献

[1]张志良.水利水电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技术的现状和展望[J].水利水电施工,2008,02.

第2篇:初级电工理论范文

关键词:水电站;高拱坝;基础处理

水电站高拱坝经常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出现裂缝问题,但是这并不是导致其基础出现病害的主要因素,影响水电站高拱坝基础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地质条件,因此在水电站高拱坝基础施工之前,必须做好地质勘察工作,根据勘察报告做好处理措施,以此保证水电站的正常运行。

1 水电站高拱坝基础存在的病害

水电站通常都会采用高拱坝基础的形式,这种基础形式在发挥优势的同时,因为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存在的病害也比较多,其中典型病害是裂缝以及渗漏,这对水电站性能的发挥及其不利,因此需要采用措施及时解决,否则将影响水电站正常营运。其存在的主要病害笔者总结如下:

1.1 基础裂缝和断层

基础裂缝以及断层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

首先,基础处理不符合要求,高拱坝基础使用的岩体应该完整,并且其透水性要达到相关要求,正常情况下,透水性要求都比较小,除此要求之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抗变形能力,另外,承载能力也要达到要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国水电站高拱坝的基础处理因为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往往难以实现上述要求。地基问题经常出现在局部地方,典型的位置就是软弱胶层。水电站高拱坝对地基的要求非常严格,如果前期没有认真完成勘探工作,将会为后期高拱坝基础施工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在高拱坝基础处理时,需要了解其地质特性,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其次,施工期间因为混凝土质量问题而出现了裂缝,比如混凝土施工人员并没有按照相应的规程进行操作,使得高拱坝基础使用的混凝土质量难以保证,这是高拱坝基础出现病害不容忽视的一个原因,虽然混凝土原材料质量都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其拌合以及养护等都不符合要求,最终导致混凝土质量不合格,从而出现裂缝;尽管有些水电站工程人员为了尽可能的避免上述问题,已经在混凝土工艺上进行了有效的改进,但是因为改进的工艺不合理,没有进行分缝分块处理等,使得混凝土质量问题依然存在。

最后,采取的温度控制措施不合理,尽管水电站高拱坝整体的形体并不大,使用混凝土量也不多,这与其他形式的水电站坝基础来说,更有利于混凝土散热,但是如果在高拱坝施工期间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温度,混凝土质量依然会出现问题,甚至更加严重,因为温度控制不当出现的典型问题是坝体开裂漏水。水电站高拱坝坝体通常都比较薄弱,所以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比较强烈,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会导致混凝土内外部温度不平衡,进而产生温度应力,最终出现裂缝的现象。

1.2 坝基渗漏

坝基渗漏是水电站高拱坝基础处理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因为水电站高拱坝基础不仅需要承受来自水电站水体结构的压力,还需要承受外界作用力,一旦外界作用力超出高拱坝承受范围,坝基就会出现裂缝,甚至是断层,进而出现渗漏情况,严重影响水电站日常的运营。但是这并不产生坝基渗漏的主要原因,其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地质条件。因此在水电站高拱坝基础处理之前,必须做好地质勘察工作,只有全面了解地质情况,才能根据情况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否则在水电站长期运行的过程中,地质挤压作用,将对坝基稳定性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2 水电站高拱坝的基础处理技术要点

2.1 工程概况

某水电站拦河大坝为三心圆单曲拱坝,大坝左、右岸水平嵌深分别为26.0m和17.1m。坝址区两岸谷坡比较陡峻,临河坡高在200m以上,两岸谷坡30b~60b,大致成对称“V”型河谷。河谷宽高比约为1.7。左岸为凹型坡,右岸为单薄山脊。拱坝坝基(肩)岩体主要由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后期侵入的角岩、片岩组成。坝址区坝基岩体地质构造简单,无顺河向断层发育。坝址区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2.2 高拱坝的基础处理技术

2.2.1 坝基固结灌浆处理

固结灌浆的目的是解决坝基浅层因开挖爆破和应力松驰造成的岩体损伤。坝基全面布置固结灌浆,灌浆均在有混凝土盖重情况下进行,固结灌浆共分6个区域。A区位于坝基中部,孔深10m;B、C区位于坝基上游,孔深15m;D区位于坝基下游包括贴角上的固结灌浆,孔深15m;E区位于右岸断层蚀变带分布区域,孔深25~30m;F区位于两岸坝肩附近,孔深45m。固结灌浆验收以灌后单孔法测试声波为主,0~2m段,要求声波波速≥4750m/s;2m以下段,声波波速≥5000m/s。

2.2.2 基础防渗处理

帷幕的布置,在大坝基础范围内,帷幕中心线基本平行拱坝轴线,左、右岸在不同高程分别伸入拱座山体内,形成防渗帷幕。帷幕中心线即为基础廊道或灌浆平洞的中心线,灌浆孔为倾向上游87°的斜孔,孔位距坝体横缝不小于0.5米;帷幕控制标准及排数,根据坝高,按照拱坝规范确定帷幕控制标准:帷幕采用单排孔,孔距为2m,溶蚀裂隙f5~f8与溶洞及节理密集带做加密布孔或增加帷幕排数,如灌砂浆封堵不住,可扩大孔径直接灌入混凝土后再进行灌浆。透水率要求ω≤3Lu。

2.2.3 坝基排水

坝基设2排排水廊道,廊道内设排水孔,并按封闭抽排水系统设计。两岸与帷幕灌浆廊道在相同高程设排水洞,洞内设反向排水孔。小湾坝基顺河向陡倾角和顺坡向节理发育,因此975.00m高程以下向下的排水孔均倾向山里,975.00m高程以上向上的排水孔均倾向山外,以穿过更多节理,增强排水效果。

2.2.4 高拱坝的基础温控防裂施工技术

高性能的混凝土配置时,不同的工程,采用不同的骨料、水泥、外加剂和掺合料,通过优选原材料,优化混凝土配合比,使拱坝混凝土具有“高强度、极限拉伸值、低水化热、温升慢、低弹模、收缩小”性能。对力学、变形、抗裂性、耐久性、温控等性能要求较高的拱坝混凝土选用复合掺用优质的粉煤灰、减水剂和引气剂,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高粉煤灰的掺量以减少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温度升高值。配置高性能混凝土有助于提高混凝土防裂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对水电站高拱坝的基础处理进行探讨非常重要,因为我国水电站高拱坝基础普遍存在着病害,因此对其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处理水电站高拱坝基础病害的措施比较多,但是无论哪一种措施都无法使水电站高拱坝基础性能达到原有的状态,因此处理坝基最佳的措施就是做好预防工作。

参考文献

[1]黄海峰.高压固结灌浆在坝肩地质缺陷处理中的应用[J].水力发电,2009.9.

第3篇:初级电工理论范文

电力通信工程是直接隶属国家管理的社会性基础项目,只有做好工程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工程的效益最大化。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标准进行管理,能够有效确保工程质量,使工程资金的使用更具合理性。工程管理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对工程质量与工期进行监督控制,并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在确保施工人员人身安全的同时,还能进一步加强电力通信基建工程的质量控制。因此可以说,做好电力通信基建工程的管理工作,不仅可以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还能协调各方工作、监督工程计划的落实有效性,从而实现对工程成本的有效控制,确保投资方利益最大化。

二、影响工程管理的因素分析

对电力通信基建工程的管理工作进行详细分析,可知影响工程管理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①人为因素。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是整个电力通信工程进行的主要载体,也是决定电力通信工程质量的主导因素。若施工人员脱离图纸施工,或管理人员未严格按照工程建设计划进行工程管理,则会对施工进度与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引起施工安全问题。②机械因素。电力通信基建工程中所用到的施工设备大多为大型设备,其施工任务主要是进行土方挖掘和沙土运送。若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机械设备问题,则可能造成工期的延误;并且,精密仪器的灵敏程度与操作安全性是否符合电力通信基建工程的施工要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的进程与施工质量。③材料因素。施工材料是电力通信基建工程的主要投资方面,也是电力通信工程实施的基础。不合格材料也会直接影响到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④施工方法。施工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施工周期、工程投资量及施工质量。在某些工程施工进行的初始阶段,由于施工方案或施工设计缺乏合理性,造成施工进度的拖延,进而导致施工后期由于追赶进度而忽略了施工质量;或者是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导致了施工时间的延长,加大工程投资。因此,在施工前期做好施工规划、制定合理的施工进程、管理组织计划,对于加强电力通信基建工程管理有重要意义。

三、电力通信基础建设工程管理的要点

1.进度管理。

电力通信基建工程往往是伴随着电路建设而进行。因此,电力通信基建工程的各个施工阶段,均需要输变电工程提供可供实施的操作节点,故工程管理人员需详细掌握输变电工程的施工计划,以便制定合理的工程实施方案。例如,可根据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时间,向施工单位提交通信机房的施工要求,从而制定出可行性高的机房验收、通信设备运送、设备清点安装计划;同时还应与输变电线路的施工单位相协调,根据放线施工的具体时机,确定OPGW光缆的架设施工计划。由于电力通信基建工程所涉及的工作面广、管理内容多样化,且具有多个质量控制节点。因此,在对电力通信基建工程进行进度管理时,应落实过程动态管理,各管理人员应事先对各个施工阶段的工作情况进行预判,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同时还可分析各施工项目的重要性,对于较为关键的施工项目,可在不影响整体施工进程的前提下,制定合适的施工时间倒排计划,从而有效时间施工效率的提高。

2.工程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电力通信基建工程的主要内容,工程管理人员应从事前、事中及事后三方面,做好电力通信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事前质量管理工作包括:做好施工前的设备审查、施工技术审查等工作,并充分明确设备安装与试运行、OPGW光缆架设施工等过程中所对应的技术要求及施工操作原则,同时还应向施工人员述说需特别注意的施工环节。另一方面,向光缆、有关设备等的质量合格证书,并在架设光缆前邀请专门性部门对光缆的拉力进行合格性测验,确定无误后方可进行光缆施工。同时,通过对施工单位的具体施工计划与施工技术进行审查,尽可能地排除施工质量隐患。在进行事中控制时,若出现施工问题,应及时与施工单位、工程设计人员等进行处理。例如在某电力通信基建工程中进行OPGW光缆施工时,由于操作失误,导致光缆从塔顶引放至塔间接头盒处时,发生光缆高空坠落而引发光缆损坏。此时,工程管理人员及时召开现场分析会议,与施工人员、设计人员等协同分析,确定光缆起始部位所能留出的熔接长度,并将多余长度向损坏部位挪移的施工应急方案,使事件得到了良好解决。因此,在进行事中质量控制时,应认识到动态管理的重要性,并加强质量检查与记录,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事后控制主要是对电力通信基建工程的质量验收,并对工程质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对于质量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或隐患,应做好记录,并确定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和有效的应对策略。例如某工程在进行光缆安装验收时,发现光缆在变电站构架安装中未安装绝缘子,导致光缆与构架接地点间不具有良好稳定性。发现这一问题后立即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整改施工,加强了电力通信基建工程的质量控制。

3.加强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工作是每一个工程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重点问题,因此在进行电力通信基建工程管理时,应始终将安全管理作为工程建设的首要原则,并制定完善的动态监控机制,定期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例如在通信设备的安装施工时应加强防火与防触电管理。只有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才能确保电力通信基础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提高工程管理效率。

四、案例分析

某OPGW电力光缆线路工程的电压等级为110KV,全长127.65m,包括地下光缆38.95m和架空输电线路专用光缆88.70m,架空电缆的平均高度为73.45m。该工程在按照上述要点进行工程管理后,邀请专业工程质量验收人员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评估。评估结果显示,(1)该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严重火灾或交通事故,也未出现重大垮塌事件,且施工人员无重伤,轻伤率低于4‰,符合工程管理的安全目标。(2)该工程各项目的质量合格率为100.00%,单位工程优良率99.89%,未发现质量隐患,符合工程管理的质量目标。(3)这一工程的预期施工时长为8个月,在施工前期由于合理规划施工方案,并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施工进度,在计划工期内完成这一基础建设工程,符合工程管理的进度管理目标。由此可知,做好工程管理工作,对于电力通信基础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第4篇:初级电工理论范文

关键词:风力发电机组;基础环;安装装置工艺;砼浇筑;清洁能源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315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6-0128-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6.062我国现在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能源结构亟待改变,传统的煤炭、石油等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并且这些能源在使用的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的污染,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我国现在也在大力提倡清洁能源的使用,其中风能是解决我国资源瓶颈的有效途径。在我国沿海、西北内陆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利用风能发电可以有效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能够有效缓解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我国现在风力机组的安装技术积累不够,风电基础施工质量参差不齐。另外由于风电施工现场会受到气候环境的影响,给机组基础施工带来了困难。风力机组各个装置中,风机基础环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针对风力发电风机基础环安装装置施工工艺进行分析。

1 风力发电风机基础环施工的特点

风力发电风机基础环的施工和安装是风力发电机组安装的重要内容,其施工和安装有一定的特点,与其他部位的施工相比存在一定差别。其施工技术难度较大。基础环是支撑高耸结构的基础设备预埋件,埋件上部的支撑塔高度一般在40~80m,埋件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这就给其施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基础环如果装置不到位会直接影响到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也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另外,风力发电风机基础环的施工地点较为分散,施工机具需要经常移动。建设的风电场一般规模较大,风机点分布的范围较广,每个风机点施工完成后需要转移到另外一个施工点,由于风机点相隔距离较远,施工机具需要进行远距离搬运,这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影响施工进度。这就需要在正式施工前合理安排分项分部工程和工序交叉作业,充分考虑施工当地的交通环境,确保相关施工机具在不同风机点可以进行更方便的移动。此外,风力发电机基础环的施工质量要求较高。风机基础的施工质量直接与风机的工作状况相关,风机基础的施工质量有保障,风机最终才能顺利运行,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基础环在安装的过程中必须达到设计要求的水平精度。风机基础施工完成后要进行检测,基础环表面的水平度处于正常范围内则表示风力发电机基础符合要求。基础环施工如达不到要求,风机投入使用后会因风的侧压力造成整个风机机组倾斜。

2 风力发电风机基础环施工工艺

2.1 基础环施工工艺流程

基础环施工的第一步是基础环预埋件的安装,安装完成后需要进行基础环支柱的焊接,接着进行基础环安装操作架体的搭设,选择好基础环吊装方案,吊装方案选好后进行调平和固定,基础环在砼浇筑前确保调平的精确性,如发现精确度有问题则需进行反复校正,基础环安装完成后进行最终的复核。

2.2 基础环的存放

基础环的存放有一定的要求,基础环到施工场地后需要派专人进行协调,根据风机基础的编号将同一进场的基础环对号入座,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出现差错,以免给风机塔筒的安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基础环存放时应该在坑边就近存放,存放点切忌有积水,以免使基础环部分零件发生锈蚀。基础环放置时应当水平放置,防止因放置偏斜造成自身变形。

3 风力发电风机基础环施工方法

风力发电风机基础环正式施工前需要做好成品的验收工作,先检查基础环规格型号与设计是否相符,确保基础环表面涂层完整无损。另外需要保障支腿长短一致,H型钢无扭曲变形情况,保证焊缝的饱满。基础环的螺栓螺帽需要配套,丝扣用完后,不能出现损伤。基础环验收完成无误后方可进行施工。

3.1 垫板埋设

垫板埋设是一件基础工作,预埋钢板的规格一般为300×300×20mm,底面焊接钢筋撑脚。预埋钢板经验收合格后应提前进场,满足施工要求。基础环的每一个基础需设立3块垫板,于施工基坑内设东西向和南北向相互垂直的两条控制线,将控制木桩埋入,并将垫层顶标高引测到木桩上。3块垫板的布置应呈正三角形,埋设时应严格按照设计位置进行准确定位。为保证3块垫板位置的准确性,可用三根Φ14钢筋焊接成一个正三角形作为一个定位模具,在垫板的表面需画出十字交叉的中心线。垫板放置时应先定出第一块垫板的位置,然后采用定位模具来确定另外两块垫板的位置。垫板位置均确定好之后在垫板下方铺设混凝土支墩,然后将垫板埋设在混凝土支墩上。垫板准备就位后应先将第一块垫板进行准确定位,确保垫板四角水平。第一块垫板位置确定好之后用定位模具测定另外两块垫板的平面位置。三块垫板均固定完成后在其上浇筑垫层混凝土,混凝土在浇筑的过程中不应碰撞垫板,以免使垫板位置的准确性受到

影响。

3.2 基础环支柱的焊接

基础环垫板安置完成后进行基础环支柱的焊接。基础环支柱的焊接需与垫板浇筑完成后保持一定的时间,应在浇筑完毕养护3d后进行。焊接前先校对预埋件的标高,根据设计基础支柱中心线进行现场放样,然后再进行焊接。焊接时要严格遵循焊接要求,确保焊接的规范性。焊接时可在支柱两侧固定水平尺进行控制,这样可有效保证支柱的垂直。焊接完成后要及时清除焊渣,焊缝应饱满和连续。

3.3 粘贴橡胶保护层

保护层的安装应待基础环进场后在上部椭圆孔部位粘贴橡胶保护层。橡胶厚应为5mm,宽保持在200mm左右。椭圆孔内外两侧都需粘贴。粘贴橡胶保护层的要求是粘贴牢固,粘贴后表面无空鼓和皱折现象。

3.4 基础环吊装

基础环的吊装在整个基础环施工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垫层混凝土的设计强度达到70%以后再进行基础环吊装作业。正式吊装之前应先用水准仪复核预埋件表面的标高,误差不能超过1mm。基础环进行吊装时应选择好方案,吊装前应同技术人员、吊装司机等确定好吊装计划,然后编制出详细的吊装计划报批,审批后再进行下一道施工工序。吊装方案在选择术后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分别考虑风机基础的直径、基础环的重量、施工现场的自然条件等。吊装的过程中汽吊的就位点应坚实、平稳,确保汽吊的支腿位置离开基础边缘。基础环吊装就位之前应搭建一个操作平台,该操作平台应设立在风机基础支柱周围。操作平台应易于拆卸。基础环吊装时吊车应站在马道上,支腿和车轮不应压在混凝土垫层上,以免破坏垫层混凝土的稳定性。抬吊之前应先由一台汽吊在合理的位置就位,将基础环吊装到基础内,另一台汽吊在相对的位置就位。起吊时确保两台汽吊同时拨杆,使基础环保证平稳。移动时以基础环三根支柱中心点为参照进行匀速水平移动,之后操作人员牵拉绳配合汽吊进行缓慢旋转,确保基础环下孔和支柱螺栓点完全对照,完全吻合后开始匀速安全降落,降落后对螺栓进行紧固。

3.5 吊装后调平

基础环吊装完成后,准确度未完全达到要求,需要进行调平。调平时可先采用三点调平,在三个支柱的对应基础环上安放加工好的测尺,然后由测量人员逐点观察水平高差并记录相关数据。三点调平是粗调,粗调完成后可进行精确调平,将基础环按照圆周分为12点,对每个点做好标记。对不同的点进行依次调整,将误差控制在1mm范围内。调平完成后固定,将丝杆螺母上下均拧紧固。

3.6 基础砼的浇筑

基础砼的浇筑对整个基础环施工具有重要意义。为确保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质量,基础混凝土应一次浇筑完成。浇筑时可选用对称卸料的方式进行,浇筑过程中可进行分层浇筑,每层浇筑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振捣。下料位置可适当进行调整,浇筑过程中下料的高度和下料的速度要控制好,防止速度过快,以免使基础环产生偏差。浇筑过程中需要对模板进行检测,一旦发现有跑模现象应及时进行调整。基础砼浇筑的过程中对混凝土应采取一定的控温措施,混凝土中水泥的水化作用会释放出热量,这对风机基础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前期混凝土在配合比设计时要进行优化,确保混凝土可以满足施工要求。

4 结语

风电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风电机组设施在施工和安装的过程中有较高的技术要求,施工质量以及施工工艺都直接影响到风电装置的运行效果。风力发电风机基础环安装装置是一项重要的施工内容,其安装质量对风电装置的运行有直接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严加控制,控制好每个施工环节,确保风电装置能顺利运行。

参考文献

[1] 杨新跃,王建波.风力发电风机基础环安装装置施工工艺[J].云南水力发电,2014,30(3).

[2] 胡敏凡.浅谈风力发电基础环施工方法及工艺措施

第5篇:初级电工理论范文

[关键词] 线损;理论计算;降损措施

[作者简介] 张松艳,象山县供电局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企业管理,浙江 象山,315700

[中图分类号] TM7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3)01-0053-0004

深入开展理论线损计算工作是做好线损管理工作的黄金切入点。因为通过理论计算,可以明确理论线损占统计线损的比例,从而控制管理线损,压缩统计线损。理论计算的过程也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分析一些技术因素、采取一些技术降损措施,改善理论线损值。

一、象山配电网情况介绍

象山县供电局承担着象山18个镇乡街道供电任务,供电面积1382平方公里。有35kV运行线路31条,总长度235.71km;10kV运行线路157条,总长度1831.23km;10kV配变共4665台,总容量1118285kVA。由以下电源电供电:220kV电压等级变电所2座,变电容量660MVA;110kV电压等级变电所10座,变电容量690.5兆伏安;35kV电压等级变电所13座,变电容量250.5 MVA。

据统计,2011年网供最高负荷32.51万kW,全社会网供电量15.83亿kWh,售电量15.38亿kWh;城市综合电压合格率99.729%,供电可靠率99.815%,月平均日负荷率81.08%;线损率2.82%,其中35kV及以上电网损失电量1169.42万kWh,占总损耗的26.20%,10kV及以下电网损失电量3294.30万kWh,占总损耗的73.80%。可见,县级供电企业想提高自身的降损节能效益,就应该把节能降耗工作的重点放在10kV和400V配电网上,从电网的规划、建设到调整、改造、运行和管理,以及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都应向这一重点倾斜。

二、降损实践及效益分析

本文就象山配电网10 kV和400 V两个电压等级进行分析并提出降损措施。

(一)10kV配电网

鉴于线路情况复杂,设备、元件多,数据存在不同步的现象,采用收集较完备的容量法计算,[1]结合象山地域的沿海特点和产业结构,按负荷类别分析原因。比如:鹤浦沿海线路老化系数远远高于正常值,且负荷相对分散,供电半径偏长,供电负荷率也偏小;石浦渔业发达,季节性、阶段性负荷跳跃性增长现象突出;城区住宅区集中,灯峰负荷明显;老城区及城乡结合部等出租房集中,一户多表普遍,夏季空调负荷突增。

计算结果按4个原则进行比较:总损耗率高低和波动情况比较;三相负荷平衡度调整前后的比较;不同的负荷类型的线路或同一线路不同负荷时段代表日计算数据的比较;供电线路半径和导线线径调整前后的比较。

1. 分析归纳:

(1)海岛线路普遍损耗偏高,这是供电区域的地理环境和负荷性质决定的。其中,403线线损非常高,达到21.53%,原因是此线路为沿海线路,供电半径超长,达21.6km,且近年发展起来的船舶制造企业大大小小有几十家,均依海而建,接入该10kV线路,导致负荷高峰期出现“小马拉大车”现象,线损率增高。同时,也可看到,在此种特殊情况下,容量法已无法满足计算要求。

(2)城区线路和居民线路线路状况良好,且负荷分布比较合理,所以损耗率均在2%左右,比较合理。其中F409线损耗偏高,原因是该线路为老城区供电线路,线路线径小,截面积仅有35 ,平时这一区域仅有留守的老人和孩子,负荷不高,可以保障日常用电需求。可一到春节期间,外出务工的子女纷纷回家过年,家中的家用电器全部开启,就会出现低电压问题。

(3)城郊线路,大半线路损耗偏高,其中的原因要结合象山的产业特点――针织业发达,外来务工人员众多,城乡结合部往往是他们的聚集地,几乎都是一家多户的出租房,随着今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负荷突增,特别是夏季高温时段,如:102线、364线偶尔会出现低电压问题。

(4)工业线路损耗比较小,这得益于工业负荷集中,供电半径和线径合理等多种因素。

(5)综合线路和农村线路损耗值相对比较良好,虽然农村线路的负荷比较分散,但损耗值均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6)水产线路计算出的损耗率很好。这主要是由取值当天的负荷利用情况决定的,7月底仍处于象山的禁渔期,渔业及水产加工没有真正的运作起来,所以负荷利用率比较合理,没有暴露出线路损耗高的问题。实际运行情况是,气候宜人的春节,线路负荷更低,线损更小;而到了8月中下旬,为开渔(9月16日)做准备,制冰负荷开始攀升,9月中下旬,第一批渔船返岗,满载而归,水产加工和冷冻负荷随即跟上,此期间气温还很高,所以负荷几乎呈跳跃性增长,此段期间线路的线损率明显增加,如,分别取值2011年4月7日,8月29日和9月25日的实测值,计算结果如下(表2):

计算这类线路的损耗只取1个代表日是不够的,更精确的做法应该是选择负荷不同时段的多个代表日值计算,然后按照负荷大小计算平均时间和平均值作为该线路的损耗。

2. 降损实践

(1)开工建设110kV鹤浦输变电工程,这是海岛供电的历史性突破,是海岛线路优化的最好途径。该工程2012年内将投运,届时,南田岛和高塘岛将由110kV鹤浦输变电工程供电,403线的供电半径将比现在缩短2/3,达到合理的范围,海岛供电状况全面改善。

(2)对于一家多户的出租房,很容易产生负荷三相不平衡问题,在计算时想得到更加精确的线损结果,需要考虑实际的10kV线路三相平衡程度,一般变压器的三相负荷不平衡率原则上应小于25%,计算公式如下:

当然,当三相不平衡问题突出时,最好的办法是调整三相负荷的分布,使负荷尽量平衡分布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比如老城区的F409线,三相负荷调整前的损耗计算值如下(表3):

表3与表1中的F409线比较,负荷调整后的损耗率比调整前的损耗率下降了1.27个百分点,效果明显。

(3)同样对于F409线,原主线路截面积仅35,而且线路老旧,运行年限15年以上,在2012年春节前的低电压专项整治过程中实施了线路改线径增大改造,改造成了70 ,线路损耗进一步降低,计算值如下(表4):

(二)400V低压电网

由于低压台区线损计算量大,组织工作复杂,所以仅会选取个别有代表性的台区进行理论计 算[2]。但计算的结果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并不大。

1. 降损实践

长期以来,主要靠经验加强建设、改造和管理来降损增效。

(1)2008年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以来,逐步淘汰S7型公用配电变压器,推广S9、S11型变压器,并尝试采用了一些新型变压器,如非晶合金变压器、有载调压变压器等,取得了一定的节损降耗、节能减排的效果。

(2)注重预防盐雾腐蚀,降损增效。对石浦、鹤浦等沿海重盐雾地区,尽量采用绝缘导线和集束导线,配电房应用室内户型设计,铁附件进行镀锌处理。经过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改造,现全县490个行政村,1599个配电台区有83%,是室内型,低压线路绝缘率达到81%。另外,对电力线路的接头处进行铜铝过渡,安装塑料防腐罩,隔离盐雾侵蚀和氧化,也减少了计量表计氧化烧毁的现象。就拿石浦供电所为例,其低压线损率已由2007年的12.35%下降到2011年的6.46%。

(3)不断规范抄核收制度建设,加强差错考核,组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

2. 创新尝试

2011年,象山县供电局试点建设了“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这一系统可以实现台区线损实测计算、实时监控管理功能。试点选在东陈乡供电区域,共55个台区。2011年12月,实现了第一次数据的全采集,产生了第一份线损分析明细。经过半年的运行,基于此系统提供了数据制订了对东陈村1#主变实施配变增容改造,对平石村和旦门王家村两个台区重点实施低电压整治的计划,发挥了该系统的指导作用。

三、管理建议

(一)10kV电网

10 kV电网近些年仍无法实现实时在线统计计算,理论计算仍需依靠计算软件,所以,应注重理论计算软件的完善和改进。比如:当前的低压理论线损计算软件在计算时一般是以三相负荷平衡为基础进行的,没有考虑每一负荷的具体运行情况,根据设备容量分摊电量,未考虑线路补偿电容的影响等等。同时,也应加强分析功能,比如,在实现原始用电数据条件下,模拟改变线路参数或结构下的计算为工作人员提供旧线路改造方案和新线路设计方案的依据,可以模拟采取各种技术降损措施后的线损变化,检验措施实施的效果,从而指导工作人员制订最优的降损技术方案。

(二)400V电网

加快实施智能化建设。按照计划,此智能化建设项目将在2012年完成全县所有中心城镇的所有用电客户的远程采集系统建设,在2013年底完成全县“全覆盖、全采集”。届时,400V低压线损计算将实现全部台区线损的实测计算、实时监控,为日常的管理工作提供直接的参考依据,辅助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四、结 语

随着智能化电网建设推进,配电网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及集抄、远程抄表技术的推广应用,理论线损计算将逐渐地向在线监测、实时计算的目标发展,为电网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参考支撑,为加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第6篇:初级电工理论范文

一、工程概况

将乐积善110kV变电站工程总用地面积5094m2。场地由工业园区自然堆积回填,整个场地回填土为松散状态,填料以强风化粉砂岩碎块混坡积粘性土为主。厚度约为6.7-8.8m,回填土存在自重固结尚未完成、高压缩性及承载力较低等问题,其天然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上部建筑物施工阶段及正常使用阶段的要求,需进行软土地基处理。设计针对变电站工程设备基础多,对沉降变形要求高的特点,设计采用强夯法处理素填土地基。强夯施工于2010年6月16日开始至8月12日结束。强夯总平面布置见图1。

二、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

1、工程地质的主要特点

①素填土层厚度较大

场地普遍分布松散状态的素填土,厚度约为6.7-8.8m。

②渗透性好,素填土以强风化粉砂岩碎块混坡积粘性土为主,强风化岩块块径多为5-10cm,下层为砂质粘土,渗透性好,有利于排水固结。

2、地基处理方案

根据变电站上部结构荷载情况,建筑场地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不小于180kPa,压实系数要求达到0.95,通过对当地施工技术力量、施工经验的考察,初步选择桩基和强夯两种方案,但桩基较强夯方案仅地基基础一项就高出造价35万元,且在高填土地基中,桩与填土地坪可能会发生较大沉降差引起地坪开裂,道路和电缆沟下沉,因此最后决定采用强夯方案,处理高填土地基。

三、强夯参数的确定

1、单击夯击能

本工程强夯处理的深度为6.7-8.8m,根据当地的机械能力,决定选取夯锤重15t。由Menard公式可知,夯锤的落距:

h≥(D/K)2X10/W

取K=0.6,则h=13.4m,设计取落距15m,夯击能3000kN・m.

2、夯击次数

根据在试夯场地试夯所绘制的锤击数和夯沉量的关系曲线,在11击和12击,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为3-5cm,实际施工中即以此作为最佳夯击能的控制值。

3、夯击遍数的确定

本工程采用三遍,第一、二遍为梅花布点,第三遍为低夯能(落距为6m)搭锤满夯。第一、二遍目的是处理深层,第三遍满夯的目的主要是处理表面土层尤其是夯坑之间的空隙。本工程经三遍夯击后,夯击面总下沉量达1200mm.

4、间歇时间

本工程采用的间歇时间定为7天,从检测的数据看,间歇时间缩短后没有发生异常现象。

5、最佳含水量的控制

根据确定的夯击能和夯击数,通过试夯,发现本工程填土在含水量为24%时,夯后干重度达到最大、孔隙比最小,即最佳含水量WOP=23%。因此确定施工含水量控制在22%-26%之间。

四、施工工艺

1、施工机械

强夯选用起吊能力为30吨履带吊机,吊钩为自动复位式脱钩器。施工机具主要由夯锤、起重机、自动脱钩器、滑轮组等组成。

2、强夯施工方法

施工时采用第一、二遍为点击,第三遍满夯,并按以下步骤进行:

a.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

b.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c.起重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

d.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e.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f.重复步骤e,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

g.重复步骤c、e,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h.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程;

i.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内,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最后用低能量能满夯(锤印搭接1/3),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场地高程。

3强夯施工参数

强夯施工时夯点按3.5×3.5m方形布置,隔点夯击,点夯两遍。第一遍单点夯击击数12击,夯击能为300kN・m,第二遍单点夯击击数8击,夯击能为300kN・m,第三遍满夯,低能量,夯击能为1200 kN・m,挨点梅花形夯打锤印搭接1/3,挨点以夯锤直径为准,不得以扩孔边为准,夯后原地整平。

4、保证加固效果的关键施工措施

为了加快孔隙水压力的消散速度,避免形成橡皮土,提高软土地基的加固效果,整个强夯区的排水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排水沟及集水井采用挖土机原土开挖,沟宽4m,底部低于起夯面1.5m,要求排水沟能保持流水畅通。

五、强夯效果的检测与评价

1、现场监测的施工效果分析

1.1孔隙水压力监测本次孔隙水压力观测共进行了16个观测点的观测。每个测点设3个孔隙水压力计,埋设深度分别为2m、6m、8m,埋设后的孔隙水压力计在处读数稳定后,再进行强夯施工。强夯施工过程中孔隙水压力每天监测一次。由现场监测的孔隙水压力结果分析来看,孔隙水压力消散时间较快,一般只要2-3天就能消散,即可进行第二遍夯击,达到了节约工期的目的。

1.2夯沉量监测本次强夯施工中对每一夯点的夯沉量及总夯沉量均在1100mm-1300mm左右。

根据现场强夯施工记录来看,第一遍强夯时每一击的沉降量较大,总夯沉量已达800-1000mm,说明原场地上部土层结构比较松散。

根据现场强夯施工记录来看,第二遍强夯时每一击的沉降量较第一遍夯击时稍小,说明经第一遍强夯后,软弱土层已得到初步加固。

根据现场强夯施工记录来看,第三遍强夯时每一击的沉降量较第一、二遍夯击时小,说明软弱土层已得到进一步加固。

2现场检测的施工效果分析

2.1夯后试验本次施工完成后对本软基处理工程强夯进行了瑞雷波、静力触探、静荷载、以及标贯和土工参数检测。通过检测可知经强夯处理后场地地质情况有了明显改善:素填土层的土工参数大幅度提高,静载荷试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210kpa;压实系数为0.95-0.96,填土层的自重固结已完成。

2.2在强夯完成后,展开独立基础的施工。从基坑开挖情况及看,地基土均匀密实,坚硬状,事故油池4.8米深基坑开挖现场边坡按1:0.25放坡,均未出现滑坡和坍方的现象,说明素填土层得到了压实固结。

2.3经过强夯法处理后,上部回填土得到压实,经静荷载试验,经强夯处理后,场地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达到210kpa,因此本工程的所有建构筑物基础均采用浅基础,持力层为经强夯后的素填土层,道路和电缆沟道等设施不需采取其他处理方法,节约工程造价。

2.4本工程2011年2月竣工,竣工工半年后进行沉降观测,建构筑物基础的最大沉降量为13mm,框架结构相邻柱基沉降差为0.0008l,均小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7-2002)所规定的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沉降量允许值120mm,沉降差允许值0.002l)。

六、结论

第7篇:初级电工理论范文

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我国几代图书馆学家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不断发展,图书馆学理论体系逐步健全,一大批具有一定影响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论著不断出版,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如火如荼,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概念和新理论,大大地促进了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使我国图书馆学学科具有了时代气息,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不断得到拓展;对图书馆学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关系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和加深了人们对图书馆学的理性把握等等。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所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不仅为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导向作用,同时也为我国的各级各类图书馆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有力支持和思想解放前提。没有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发展,我国的图书馆改革特别是图书馆观念的转变和更新,要取得目前的成绩是不可想象的。但我们也似乎意识到,目前仍有一些人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缺乏了解和认识甚至抱有某种偏见,从而导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无辜地背上了“玄”、“虚”、“空”等罪名,对此我们不能熟视无睹。

1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特点

1.1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抽象性

所谓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就是对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领域的基本问题进行高度的分析、概括,是普遍性、规律性的总结和归纳。而不是对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现象的简单描述或复制。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对图书馆实践和其他图书馆学分支学科的发展应起到根本性的、深层次的和普遍性的指导作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学科性质和所应发挥的功能,要求它必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从现状来看,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抽象程度还明显不够,理论层次还明显偏低。现在图书馆界存在这样一种偏见,认为图书馆学理论越抽象,就会越脱离实际,变得虚无缥缈。其实,科学的抽象只是高于实际而不是脱离实际。不高于实际的认识就不是理论,尤其不是基础理论。理论的抽象有不同的层次,但是基础理论必须是高层次的抽象。因此,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作为图书馆学体系的一个分支,应将其定为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学科。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的抽象性,抽象性可以说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

1.2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超前性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根据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的运动规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前瞻,使图书馆学理论既能指导图书馆实践及图书馆学学科建设,又能规范未来的图书馆及图书馆学研究行为。因此,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一方面要紧密联系图书馆实际,不能闭门造车;另一方面又不能被图书馆工作实践牵着鼻子走,只是对图书馆工作的历史和现实做事后的简单的注释和说明,而应跳出图书馆工作实践的具体范畴,走在图书馆工作实践的前面,预先研究尚未出现的图书馆工作实践,对其发展方向、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科学的假设和判断。如果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图书馆实践活动齐头并进,甚至落后于图书馆实践活动,那么一旦图书馆实践活动发生巨大的变化,图书馆实际工作者就必然会感到无所适从、束手无策。应当承认,我国现有的一些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确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性问题,其对图书馆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和苍白无力。这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遭到非议的主要原因。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者应牢固树立超前意识。努力增强研究成果的预见性。

1.3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创新性

科学的意义在于创新,只有不断创新,科学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如果墨守成规,科学便会裹足不前。图书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其发展史也只有一个世纪,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善,还有不少理论处女地亟待开垦,有些理论虽然已经提出,但尚需进一步研究,因此,创新对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来说,不仅是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这就要求图书馆学者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逐步培养自尊、自信、自强的创新意识和科学、严瑾的研究作风。当然,我们提倡创新,并不是要将以前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对其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继承和创新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两大前提,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创新,没有继承,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没有创新,继承便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1.4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批判性

理论的批判性是理论的功能以及生命力的重要特征,也是自身发展的动力之一。缺乏批判性的理论是没有多大冲击力和战斗力的,也是没有多少感召力和魅力的。作为应对图书馆活动和整个图书馆学发挥导向作用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必须对现实中各种各样的图书馆实践活动经常进行一种批判性的审视。现实的图书馆活动与图书馆主张尽管在某种意义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客观合理性,但这些图书馆实际和图书馆主张并不一定符合图书馆的客观规律和人们普遍的价值标准,自身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程度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就需要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此外,任何图书馆实践活动和图书馆主张都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合理性也是历史的、相对的,而人们又总是倾向于不断地去追求理想的价值标准和终极意义上的合理性,这也就要求必须对现实中相对合理的图书馆存在和图书馆主张不断地进行超越。总之,图书馆现实总是需要不断超越的,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理论都是在不断的超越中获得不断的发展和提高,而对现实的超越前提之一,就是对现实的不断审视和批判。一般来说,最有批判精神和批判能力的就是理论家和思想家,因为他们的思想比较活跃,眼光比较敏锐,具有渊博的知识,也比较不满足现状。因此,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工作者对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理论的现实,如图书馆学的各种理论、学说、观点、政策等以及相应的图书馆实践的率先批判和超越。

2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功能

第8篇:初级电工理论范文

论文关键词:信息处理 技术集成 工程勘察 工程地质 

论文摘要:工程(地质)勘察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涉及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及其集成化应用,也涉及方法论和其它问题。因此,提出工程地质勘察信息化的要求,不但是地质信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地质信息科学的理论框架、方法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形成主要动力。 

 

0引言 

当前,伴随着一般信息科学、地球信息科学、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的兴起,地质信息科学已经逐渐形成雏形。这是一门崭新的边缘学科,是关于地质信息本质特征及其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的一个综合性学科领域。它的形成与地质学和地质工程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和促进密不可分。历史分析的结果表明,计算机技术的引进、改造、融合、集成和应用过程,实际上就是工程(地质)勘察信息化的过程。 

1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 

1.1 信息处理技术地质测绘、钻探、山地工程等所获取的数据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的数据源,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流程的起点,这些数据包括搜集到的早期勘察数据和现阶段地质勘察获取的状态数据,不但具有多来源、大数量、多种类、多层次、多维和多应用主题等特点,同时又具有可采集性、可存储性、可管理性、可复制性、可共享性等可信息化的特征。这个过程可以划分为勘察数据获取、勘察数据整理与管理、勘察图件制作、地质体空间分析、勘察成果编制、管理与查询等环节。每个环节都可以对应一种或数种信息技术,如数据的采集与管理可以用数据库技术来实现,勘察图件的制作可以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或gis技术来实现,地质体空间分析可以用三维建模与空间分析技术来实现,勘察成果的编制可以通过数据库中资料的组合来生成,成果的查询检索可以通过数据库和网络技术来实现。[1] 

1.2 信息处理方法数据采集是整个处理过程的起点,也是水利水电工程勘察的主要工作之一。所采集的数据包括可以搜集到的前期资料和工程勘察获取的数据,这些数据都可以通过直接录入、导入与二维平面图或三维模型绑定输入等四种方式来进行处理。[2]报告、汇报、归档部分是指利用数据库、二维辅助制图和三维模型与空间分析成果来编制工程勘察报告等勘察成果,并对所取得的成果数据进行审查汇报,最后把成果进行数据库管理和归档。以上这些工作全部处在标准化体系的制约之下,这些标准包括工程勘察规范、数据编码标准、图层设置标准等等,同时这一过程被网络技术进行全面的改造,从而组成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的完整流程。 

1.3 信息处理流程①数据采集阶段。在确定了工作目标后,首先搜集工作区域的各种已有资料,在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后,在可能的工作区域内进行野外考察,进一步确定工作区域。在基本确定的工作区域内进行野外测量和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在测绘的基础上进行钻探、物探、地质试验和可能的山地工程等工作。这个阶段主要是获取工作区域内地表、地下的各种地质资料。②室内整理阶段。室内整理阶段是对获取到的地质资料进行校对、分析和分类的工作,使获取到的数据条理分明,便于后期工作的使用。

这一阶段可以滞后于数据采集阶段,也可以与数据采集阶段同时进行。③分析处理阶段。分析处理阶段主要是利用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各种地质图件的编制,对野外勘探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等,为下一步勘察报告的编制提供各种资料。④编制报告阶段。工程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勘察报告,这一过程主要依赖地质技术人员对地下地质空间的感悟与工作经验,充分利用获取的数据和前期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处理成果来编制工程勘察报告。⑤成果审查与汇报阶段。这一过程是对整个勘察工作的检查和验收,如果分析不够充分,要返回到分析处理阶段进行更充分的分析处理,如果分析结果缺乏足够的数据,要返回到数据采阶段,进行补充勘探工作,直到审查通过。⑥资料归档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把原始勘探资料和勘探成果资料进行分类归档工作。这部分资料同时也是其它工作的资料依据。从信息处理角度也可以把这个过程划分为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和数据应用三部分,其中数据管理包括对所采集数据进行管理和对数据应用的结果进行管理,数据应用包括数据统计分析、空间模拟与分析、地质图编制和报告编制等。 

2实现地质信息技术的集成化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信息技术的作用,需要实现信息集成化。其原则和出发点是:使各部分信息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每个元素都要服从整体,追求整体最优,而不是每个元素最优;各个信息处理环节相互衔接,数据在其间流转顺畅,能够充分共享。系统有了这样的的整体性,即使在系统中每个元素并不十分完善,通过综合与协调,仍然能使整体系统达到较完美的程度。从工程勘察信息系统实现的逻辑结构看,系统集成的内容包括:技术集成、网络集成、数据集成和应用集成。分布式的工程勘察点源信息系统的建立,就是上述四方面集成的结果。 

3结语 

工程(地质)勘察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涉及各种信息技术及其集成化应用,也涉及方法论和其它问题,要求深化对地质信息机理基础理论的研究。因此,工程地质勘察的信息化需求,也是地质信息科学发展的动力,促进地质信息科学的理论框架、方法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形成。工程(地质)勘察的计算机应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作为地质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借鉴和引进其它地质与矿产勘查领域的成果,并且逐渐融入地质信息科学的总体发展轨道,伴随着地质信息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初级电工理论范文

关键词:煤矿 供电系统 安全

中图分类号:T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458-01

煤矿供电系统的安全管理是煤矿井下安全管理的重要部分,随着我国对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进一步重视,供电系统的安全问题也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煤矿井下安全管理的背景下,探讨分析煤矿井下供电系统安全存在的隐患,并提出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矿山企业供电的重要性及基本要求

电力是矿山生产的主要能源。对矿山进行可靠、安全、经济的供电,对提高经济效益及保证安全生产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矿山企业对供电提出以下基本要求:

1、供电可靠

供电可靠就是要求供电不间断。在矿山企业中,各种电力负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是不同的.为了能在技术经济合理的前提下满足不同负荷对供电可能性的要求.把电力负荷分为三类。

(1)一类负荷

凡因突然中断供电.可能造成人身伤亡事故或重大设备损坏.给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的或在政治上产生不良影响的负荷.均属一类负荷 如矿井的主通风设备一旦停电.可能导致瓦斯爆炸及井下人身伤亡等重大事故 一类负荷中影响人身与设备安全的负荷又叫保安负荷 对一类负荷应由两个独立电源供电:对有特殊要求的一类负荷,两个独立电源应来自不同地点.以保证供电的绝对可靠。

(2)二类负荷

凡因突然停电.造成大量减产或生产大量废品的负荷。如矿井集中提煤设备、空压机及采区变电所等。

(3)三类负荷

三类负荷是指除一类、二类负荷外的其他负荷,如矿山企业的附属车场。对三类负荷供电一般采用单回路供电方式,不考虑备用电源,根据需要各负荷还可用一条输电线路 对电力负荷分类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合理地供电。在供电系统运行,确保一类负荷的供电不间断;保证二类负荷的用电:而对三类负荷则更多地考虑供电的经济性。因此,当电力系统因故障必须拉闸限电时.首先停三类负荷,必要时再停二类负荷,但必须保证一类负荷的用电。

2、供电安全

供电安全就是在电能的分配、供应和使用过程中,不应发生人身触电事故和设备事故,也不致引起电火灾和爆炸事故。尤其是矿井井下,工作环境特殊,特别容易发生上述事故。因此,必须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执行.确保安全供电。煤矿安全供电的三大任务是防爆、防火、防触电。

3、供电质量

用电设备在额定参数下运行时胜能最好。因此,要向用户供应质量合格的电能.其电压和频率必须稳定。对于额定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其频率偏差不允许超过一50~+50Hz。供电频率由发电厂保证,用电企业无法改变。

4、供电经济

供电的经济性一般考虑三个方面:尽量降低企业变电所与电网的基本建设投资:尽可能降低设备、材料及有色金属的消耗量;尽量降低供电系统的电能损耗及维护费用。

二、煤矿井下供电系统安全隐患的应对策略

煤矿井下供电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如果没有对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就有可能弓l发安全事故,造成很多的损失。为了应对这些安全隐患,尽可能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端正认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煤矿井下供电系统的安全问题。首先就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对煤矿井下供电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相关的管理人员、从业人员、操作人员必须树立安全意识,在工作实践中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在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安全工作,不能有任何的放松。

2、确定合理的电网运行方式

建立合理的网络结构后.正确统一安排系统运行方式非常重要.其原则是:一要可靠。二要经济.可靠是前提,经济是目的。要注意以下几点:对放射式双回路要求采用分列运行方式,对环网供电则要求采用开环运行方式.防止系统事故时影响两路电源.造成事故范围扩大化:要强化对运行方式的调度管理.变电所母线联络开关的分合闸状态.要始终处于调度监控之中.大型设备应经过网络解算.以减少损耗.实现经济运行:对于环形网络应考虑系统最大负荷要求.是否利于继电保护设置和满足整定要求.是否便于调度管理。

3、增加投入提高电网装备水平

井下采掘工作面的电气设备随采掘设备的更新也在逐步更新.但有相当一部分矿井井下电气设备非常落后.甚至不符合现行《煤矿安全规程》要求.高隐患非安全型或是高耗能型应淘汰的设备,挂网运行后将直接影响供电系统安全可靠和经济运行 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加大投人.更新改造或淘汰此类设备.并要符合以下要求和标准:高低压开关实现真空化、免维护,保护齐全完备,实现微机、智能控制;采用干式动力变压器,大型电机实现高效、节能:高压电缆要阻燃、交联化;低压电缆要阻燃、屏蔽化;各类大型设备电控要程序化、模块化、自动化,变电所要装备电网远程监测监控系统,达到“遥测、遥信、遥控、遥调”功能.无需人员值守,最终实现电网调度、监控自动化。

4、抓好电网运行质量标准化和创新工作

(1)抓好基础工作

井下变电所硐室条件良好.安全距离达标:电缆线路无破皮漏电,吊挂整齐规范,无挤、压、砸危险;防爆设备防爆性能良好不失爆;地面变电所环境良好.通风通畅:电缆沟无积水、杂物,地面架空线路的通道走廊内无高树、高建筑物,导线垂度、安全间距符合要求,杆塔拉线金具不缺失、无折杆危险;电气设备各种保护栅栏、机械电气闭锁、事故报警装置齐全完好:消防器材、保安用具、警示实施、图纸资料定置存放,随时能用:运行管理人员正规上岗、正规操作,不违章指挥、违章作业。

(2)抓好创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