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孩子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孩子心理素质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孩子心理素质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孩子心理素质培养

第1篇:孩子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心理素质教育;生存能力;和谐发展

B844.2

据查,中学生34%、小学生20%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应当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高度重视,搀扶好孩子的心灵,使其身心健康。赛珍珠说:“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积累,而是心智上能力的发育。”近来一些教育专家和学者皆大声疾呼“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必须加强中小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然而,一些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仍然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许多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更是知之甚少。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增强,未来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学会生存的本源

21世纪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批创造型人才。心理健康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学生拥有了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学会生存的本领。这是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

一个人的素质是由三个层次构成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是指社会素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的教育和培养。但社会素质是在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在素质教育中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使学生学会生存。

心理素质教育,是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增强和健全其心理机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使学生在个人与环境的互动中,其心理活动的过程能有效地反映现实,解决面临的问题,达到对环境的良好适应,并主动向更高的水平发展。简言之,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包括认知、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方面的素质。

二、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1.让学生树立起自我意识观念

通过家庭教育和丰富多彩的学校教育活动,培养学生逐步树立起自我意识观念。在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的锻炼中,让学生树立起“我能行”的思想意识,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评估自己,增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他们以后成才、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自信心和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一个在体操方面很有前途的12岁小孩来见总教练,总教练没有当即让她表演体操,而给了她4只飞镖,要她投射到办公室对面的靶子上。那个小女孩胆怯地说:“要是投不中呢?”教练告诉她:“你应该想到怎样成功,而不是失败。”小女孩反复练习,终于获得成功。因此,在生活中,你应该告诉孩子,做任何一件事心里 首先要想到成功,而不是失。相信自己成功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增强孩子的自主性,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养观。在教育问题上采取民主的态度,注重给孩子自,经常倾听孩子的观点,让孩子在家庭决策中起一定作用,并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一定的责任,允许孩子取得主动并且负起与年龄相适的责任。

2. 培养孩子社交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最基本的方式。未来社会的许多工作都需要人们通过协作去完成,这就必须让儿童从小就学会与他人交往、协作。家长可引导孩子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处理交往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让孩子在不断的协调、适应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和谐地相处与协作。

3.注意培养学生的稳定情绪,乐观开朗的性格

有一位哲人说过:性格决定命运。学生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就决定了就决定了他将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做好什么样的工作。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使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稳定的情绪,乐观开朗的性格。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他们不同的心理状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排忧解难,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包括学习的、娱乐的、竞赛的游戏的活动,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整个身心都能获得陶冶、启迪、收获,并且养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性格。

4.注意培养学生同情他人,善待他人的品德,学会关心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德才兼备的人。一个出色的人才一定是一个心怀天下,又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德育、美育发展心理素质中的非智力因素――情商。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个人情绪稳定、乐观、充满自信,善于与人相处、合作,往往能够更成功地应付生活的荣辱浮沉,也就更容易成长和发展。

5.要注意学生智力、人格、个性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和掌握劳动技能的向导。学生在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个性的差异,就是创新的火花。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学生存在问题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使学生的个人心理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

6.要注意学生的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中的矛盾,把握住各个心理发展时期,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救治,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水平。

7.培养孩子竞争能力

平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要求。家长需从小对孩子进行平等竞争意识的教育,培养孩子的赶超精神和自强不息意识,教育孩子以平和的心态看成败,胜不骄、败不馁。这就要求家长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参与各种竞争,并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引导孩子的心态,让这会争取机会去表现自己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和家长努力做到以上几个方面,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强化学生的生存能力。心理素质教育为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学生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那么素质教育也是空洞的。

参考文献:

[1]郑晓琪.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迫在眉睫[J].当代教育论坛, 2005(16).

第2篇:孩子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心理问题的产生都可以从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和间接的原因。因此,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与家庭心理素质教育的相互配合,发挥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合力,是使心理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从现有研究看,对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比较多,研究者们也找出了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的有效途径,如专题心理素质训练、学科教学渗透、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等。随着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助推作用。

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意义

(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优化教育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家校合作中,家庭全方位支持学校教育工作,学校尽全力帮助家长解决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使家庭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密切合作,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优化了家校教育资源。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育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认知、个性、社会化、心理健康等因素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家长缺乏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教育方法粗暴等。

孩子从六七岁开始,学校成为了他们的主要学习、生活场所,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教师和同伴成了影响他们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具有系统化、专业化的优势,但也存在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不利因素,如大班教学,教师缺乏对每个学生心理的全面认识。

家校合作可以充分利用两者的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把握好学生发展的关键期,推进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提高家长素质,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家校合作教育不只是使学生受益,同时也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使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管理能力,从而更多地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发展。也就是说,家校合作也会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水平,改善亲子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三)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我们的研究发现,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是紧密联系的。在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学业成绩高分组学生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较好的水平层次,学业成绩中等组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中等水平层次上,而学业成绩低分组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不好的水平层次。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学业不良学生在智力、创造力、抱负、独立性、坚持性、求知欲、自制性、自尊心、责任感等因素上与学业优秀学生有极显著的差异:学业优秀生在各项心理素质上的平均分明显优于学业不良学生。这说明,学业优秀学生的心理素质整体优于学业不良学生。可见,心理素质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具体说来,如果父母经常参与家校合作活动,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家庭中帮助孩子学习,那么孩子往往会从两个方面受益:第一,可以提高孩子一些科目的学习成绩;第二,如果父母与学校合作得比较好,他们的孩子会更加重视家庭作业和学业成绩。这种积极的态度是取得学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及问题

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看,目前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时,我国更多地注重学校的训练与教育,而对作为学生重要生活场所和心理环境的家庭却比较忽视,更没有把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主导作用与家庭心理素质教育的助推作用有机结合,更好地探索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作机制。

(一)家庭与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存在显著差异

由于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实践的加强,大多数教师能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多数家长教育能力不强,教育方式不科学,仅以孩子考高分为目的,以高分作为考好学校、找好工作的资本,不懂得培养孩子的全面素质。

(二)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理解、信任和互相配合

教师与家长虽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视,但是家长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道德水平、业务水平均持不信任态度。教师对家长的认同情况要略好一些,但也不容乐观。而且,教师与家长均缺乏一种一贯的、积极的、主动的合作愿望,双方各自长期“孤军奋战”,不能有效挖掘合作教育的资源,只有在孩子“犯错误”时,这种合作愿望才相对强烈。

(三)家校合作的具体操作逐步规范,但实效性低

由于学校教育改革在不断地深化,许多学校逐步重视家校合作资源的开发,如举办家长例会、实行家长接待日制度、教师家访、建立家长委员会等。家长会、家长学校已逐步成为教师与家长联系的重要方式。但是这些组织在执行、督促、检查上还存在疏漏,如联系方式不当、联系频率不高、联系面狭窄、联系内容偏、联系制度和组织名不副实等,同时活动周期长。

(四)教师、家长交流的内容偏颇,且缺乏协调、统一

教师、家长交流的内容集中在孩子学习方面,这反映了教师、家长对孩子学业成绩的高度重视。但是,有些家长和教师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却陷入狭窄,即只重视分数;有的则只注重孩子是不是守纪;至于身体方面、审美方面、劳动方面的交流内容却非常少。交流内容的偏颇,易造成孩子畸形发展,并使教育实效性降低。

三、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方式

(一)开设心理素质教育家长培训班

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重要的影响。举办心理素质教育的家长培训班,可以帮助家长提高素质,增强家教能力。有经验的学校将心理素质教育家长培训班的学习内容规定为:学习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常用的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以身立教”;改变教育方式,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重视熏陶教育等。具体的方式可以采用发放家教指导手册、组织各种亲子活动、时常和家长进行电话交流、定期开展家教讲座等。通过交流、指导等方法,使家长增长家教知识,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同时利用反馈机制,学校可以帮助家长发挥家庭个别教育的优势,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加强家校联系

家校合作是家庭与学校共同发挥教育作用的好形式。为此,学校必须和家庭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加强家校互访。教师应加大家访频率,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和学生在家的思想状况、生活情况。定期开家长会,及时对家长进行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使学校和家庭在教育上取得一致;邀请家长到学校了解情况,共同商榷教育方法;设立热线电话,耐心解答家长咨询的问题。

座谈、交流。以家长会、家长—教师讨论会等形式开展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共同探讨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措施,总结家教经验,树立家教典型。

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让家长参与心理素质训练课。通过这种活动,教师、学生、家长可以在平等的氛围中交流心得体会,感受心路历程。家长开放日制度还可以使家长更多地了解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拉近家长和教师、家长和子女的心理距离。

此外,还应定期向家长汇报学校、学生情况(如发放材料、通电话、通信、设立网络论坛等),评价激励家长(如评优秀家长、优秀家庭,为其他家长树立榜样等活动)等。

(三)聘请家长辅导员

为了有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学校可以聘请一部分家长作为学生的辅导员,负责组织学生在社区的活动。家长辅导员们一般是邀请有文化、有耐心、再就业的家长担任。学生们在社区的活动,包括少先队体验活动和体育运动等,一般应由学生自己设计,制定出方案后,再由家长辅导员提出意见。通过这些活动,使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更为紧密,同时增强孩子的组织能力、合作意识和自信心。

(四)成立家长委员会

北爱尔兰大学教授摩根等人曾把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形式分为低层次的参与、高层次的参与和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低层次的参与是,信息传递(双向沟通)和参与子女学习;高层次的参与是,应邀参加学校活动和培养对学校的兴趣;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是,协助学校运作和参与学校决策。家长委员会就起协助学校运作和参与学校决策的作用。可见,家长委员会是家校合作的最高组织形式。家长委员会的成立可以是家长们自发组织的,但主要应有学校发起和组织。一般来说,家长委员会可以有十多位家长代表组成。为了加强家长委员会和学校的联系,家长委员会中还应有3名学校管理人员或教师参加。家长委员会对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实施监督,并经常性地提出建议,督促学校提高管理能力、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并参与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决策等。

参考文献:

第3篇:孩子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47-01

所谓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是指受教育者的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儿童智力的发展、个性品德的形成、自控能力的增强、人际关系的建立、高尚目标的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等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一、影响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对孩子一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父母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师,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希望,但许多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往往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智力的发展,而忽视孩子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方式只能在极大程度上阻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家庭作为影响孩子发展的第一环境,应当为孩子提供正确的、舒适的发展平台。

(二)学校因素。学校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环境,是儿童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是传递社会文化、塑造道德品质、陶冶高尚情操、发展个性特长,是儿童身心得以健康成长的乐园,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学生的心理发展即是学习与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学习与教学活动的目的。教师是学生接触、学习的直接个体,教师的言行举止、个人修养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此同时,学校中同伴的交往和学校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也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社会因素。人是一个社会群体,每一个人从出生就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社会的发展对他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当今社会,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学生的心理障碍也日益增多。因此,我们绝不能忽视诸如电视节目、网络学习、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等等社会因素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这些内容丰富、不易控制的微型因素,甚至带着社会不良习气,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影响。

(四)人际交往。同伴关系是儿童除父母及亲属以外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关系。同伴交往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般来说,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关系是不平等的,主要是照顾者、教育者与被照顾者、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与之相比,同伴交往更加自由,这一特殊性质使得儿童能够体验和探索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从而发展其社会交际能力和社会判断力。

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是增长知识的场所,也是发展自己能力的平台。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动机、情绪、态度、性格、行为、品德、自我等各种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不失时机的把握这一重要的时机,实施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培养和教育,为他们向更高的心理水平发展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的学生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进入学校往往显得难以适应。面对严格的学校管理,面对较重的学习任务,在家在校的表现判若两人。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很活泼,敢说敢做,聪明伶俐。而老师反映,孩子在校显得拘谨,胆子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多肯定多鼓励,让学生多说,让学生多做,减少不必要条条框框。让学生很好地溶入集体之中,不做旁观者,就有助于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形式多样、轻松活泼。在活动中,尽量融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让学生不会感到厌倦、枯燥。例如:以"保持一份好心情"为例,让两位学生表演在生活中遇到烦恼的事情,让学生听音乐放松心情,随音乐跳舞,最后出示图文并茂的字画寄语学生赠"笑脸"给学生,形式多样,学生的反响很大,让学生确确实实在活动中有所收获,保持了一份好心情。

(二)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就教育而言,它具有启蒙性、长期性、感染性、情感性等特点。在家庭中,父母可以通过以下几种社会化心理机制对儿童施加影响。第一,教导。父母的言传身教,直接向儿童传授各种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第二,强化。父母采用奖惩的方式强化儿童的行为准则,并巩固这些行为准则的地位;第三,榜样。父母往往是儿童最早开始模仿的对象。儿童效仿父母,学习父母的行为方式;第四,慰藉。儿童对父母形成的依恋感使他们易于向父母倾诉不安和烦恼,以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帮助。除此之外,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家庭教育气氛等,也对儿童的个性产生着影响。

第4篇:孩子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情感;心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38-01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内容,因此,学生的许多心里障碍都与学习有关。在做学生心理卫生工作时,应当以预防为主,矫治为辅。对学生已有的异常心理能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治疗,这也应成为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而心理素质教育是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给予他们积极主动地引导,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不断完善。可见心理素质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它是素质教育总目标的一个子目标。长期以来,许多家长、教育者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方式欠妥,一味地应付考试,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许多学生程度不同地存有心理障碍。其主要特点及表现如下:

一、唯我独尊,攀比奢侈心理:由于当今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这种家庭塑出许多畸型心理的学生,表现在只是片面强调自我,忽略了“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不到自我的价值正是通过他人和社会的认同来确定的,从而使自我意识得不到键康的发展。由此而出现的任性、依赖、脆弱、无视他人与社会的自我中心等心理倾向。

二、浮躁空虚心理:有些学生不能安心认真做事情,盲目自大,看不上一切,缺乏上进心,整天无所事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三、紧张恐惧心理:由于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评价学生主要看分数,特别是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许多学生面对考试,感到精神紧张,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题在脑中竟毫无印象。还有些学生在遇到新情况或独自面对新的环境时精神压力过大,慌里慌张,办不好事情。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大环境中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有长期封闭的学校教育所致;有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有学生个人自控自调能力的影响。但小学生正处在性格发展和初步塑造时期,还没有形成稳固的社会观点与态度,有相当大的模仿性和受暗示性,从而极易受到环境中无论好或坏的各种影响,因此,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十分重要。

一、教师自身必须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开展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这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二是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培养合格的跨世纪的革命接班人,这是心理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理想目标。

二、教育者应该以爱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

有不少老师时常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对成绩差的孩子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殊不知这些做法严重损害了孩子的心灵,使孩子情绪压抑,产生自卑、悲观、自暴自弃的心态,使原本天真可爱的孩子失去了积极向上的朝气。其实,这些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怀,只要老师对他们宽容一些,耐心一些,温和一些,他们会把老师当“上帝”’般崇敬。所以教师应以宽容豁达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心理素质发展不平衡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

三、以人为本,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以育人为中心,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能力做好他自己的事情,逐渐改变传统教育片面的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供更多一点的时间和机会去鼓励和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第5篇:孩子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却摆在了人们面前,工作易烦躁、焦虑等等。这些都是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体现。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应该从小作起。从中学生作起。

一、 什么是心理素质

我们先说说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而言的,人的心理的产生是大脑对宽旷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而大脑是心理的器官。和任何一种现象一样,心理现象也有一个水平层次和质量的问题,这就是心理素质。是人的心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多水平、多层次、多功能的反映活动系统。它既具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不同水平,有从稍纵即逝的心理过程到稳固的个性倾向与个性特点的不同发展层次,又有知、情、意等不同心理活动对环境和个体本身进行认识预测,控制,适应和协调的不同功能,使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保持平衡。所以心理素质是一种基础素质,是一种核心素质,是其他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因,是第一素质。

二、 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

因为心理素质涉及面广,它与智力,能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社交能力等都有密切联系,所以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是需要用长时间的培养锻炼才能形成的。

要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明白要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意义,是人类健康成长的需要。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会严重限制身心发展。其次必须要有良好的动机。有了动机,才使人的行为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积极。作为一名中学生,面临很多现实的考验,一定要建立良好的动机,才能使自己不浪费光阴。如果动机不良就算某天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只能干一些无益于人民的事方义之,张军,“二王”的教训还少吗?

要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还需要培养广泛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广泛的兴趣,才能广泛的学习,只有在广泛的学习中,不断体会成功与失败的酸甜苦辣,不断磨砺自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难道这不是古人用广泛兴趣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见证。今天的我们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越,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就更应该磨砺自己,只有形成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生活的考验中才不会迷失自己。

要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还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腾焉。。。。。。蚓无爪牙之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终无所居者,用心不一也”;“铁杵成针”;都是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才行的。如果我们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做事情总是拈轻怕重,半途而废,这种人能成就什么事业呢?挫折和心理冲突虽然是人人都会遇到,在所难免的,但是由于人们的个性、年龄和生活经验不同,其适应能力有很大差别。一般地说,自幼经过困苦和挫折锻炼的人适应能力强些;自幼娇生惯养,未受挫折锻炼的人,适应能力就弱一些,这已经是人们所共知的事实。当前,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由于只有1个孩子,再加上生活上逐渐富裕起来,不少家长有意无意地娇惯迁就、溺爱自己的孩子,不知不觉地把孩子宠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和掌上明珠,结果使孩子的心理发育受到严重障碍,不能接受理智的规范和约束,养成骄傲、任性、奢侈、懒惰、自私和虚荣等不良性格品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道德教育,缺乏劳动观念和集体观念以及团结互助、艰苦朴素等优良品德,自制力亦差,以致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适应能力不强,结果到处碰壁,一遇到挫折则无法自我解脱。

要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还需要有积极而正确的的态度。如果没有积极而正确的态度很难形成良好的品质。不是吗,在“奕喻”中,一个认真学习棋艺,一个却在想怎样用弓箭射天上的大雁,这种人能学会下棋吗?

要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还需要有稳定的情绪。不良的情绪不但影响人的正常生活,甚至危害身体健康。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绪的波澜起伏、丰富多彩给人的心理活动增添了许多色彩,而且对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只有驯服了不稳定情绪这匹野马,才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还需要有高尚的情感、良好的性格。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各不相同。但是一个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它随着一个人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中学生性格特征的最后形成取决于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自我教育。

人的个性不仅具有可塑性,同时也具有相对稳定性,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要使不良个性得到改造,并且轻而易举、朝夕可就的,而需要长期的锻炼和坚强的意志才能达到,首先必须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譬如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的入,就能胸怀宽广,勇敢顽强,不怕困难,并能自觉地克服缺点,不屈不挠,奋发向上,就能不计较个人得失,保持乐观精神,这样长期下去,就会逐渐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提高心理素质。这样,不仅绘工作、学习、事业带来力量,也为预防神经衰弱的发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只要注意到这几点,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只要坚持锻炼自己,就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教育学

第6篇:孩子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一、深入学生心理世界,使培养具有针对性

 班主任不但要了解影响学生成长的外部条件,更要了解影响学生成长的个体心理因素。事实上,班主任只有深入学生的心理,才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和塑造学生。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最关键时期,而小学生的个性心理各异,这就要求班主任有针对性地做好细致的育人工作。例如:对那些自尊心强的学生,应注意保护其自尊心;对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则要增强其自信心;对那些好胜自负的学生可以在肯定其成绩的基础上,使其认识到自己应怎样做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班主任只有深入了解每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发展水平,才能够使个性各异的学生的心理品质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二、丰富师生情感生活,使培养具有民主性

在孩子们的心目中,班主任往往是一种威严的、高高在上的形象。小学生很少会想到与班主任进行交往,尤其是情感的交流。班主任只有积极主动地丰富自己与学生间的情感生活,增强民主意识,才能使学生消除戒备心理,向他所认可的良师益友开启心灵之窗。事实上,班主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感情交流,是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个体心理素质培养的最有效途径。

    丰富师生之间的情感,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可以与学生面对面促膝谈心,也可以用文字交流情感,还可以借助于文体活动、家访活动来沟通。作为一个班主任,更要有民主意识,自己做错了什么,要敢于对孩子道歉。这不仅不会破坏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相反会使教师在孩子的心目中塑造出一个更完美的形象。

    三、创造优良心理环境,使培养具有自主性

 我们常把一个班集体比做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家庭中,班主任便是“家长”。作为“家长”,班主任必须引导全班学生共同创造一个优良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对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

    (一)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

 孩子们就像是一个个小天使,纯真可爱,顽皮活泼。他们需要一个既轻松又愉快的心理环境。班主任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要用一颗爱心、一片真情为孩子支撑起一块没有风雨的天空,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

第7篇:孩子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所持有的教育认知态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有些家长是重视智力开发,轻视孩子的全面发展。他们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儿童合作性、独立精神的塑造。用这种观念指导教育,孩子偏食,营养不良,发育和成长一定是畸形的,至少是有缺陷的。非智力因素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孩子的智商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却造成同等学习条件下不同学学业成果的呈现,这主要就是非智力因素如毅力、信心、良好的精神状态等引起的差别。作为家长要深刻认识到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和重要性,多从非智力因素来考察孩子的学习。

2家长素质

家长所具有的素质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家长要想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起到真实可靠有效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子女心中建立起自己作为家长的威信,只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学识以及本身的性格人品特征去赢得孩子真正的爱戴和尊重。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家长才能真正地对子女教育起到作用。

2.1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主要指良好的体能和体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因素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育和成长状况。父母的生活方式也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有些家长有吸烟和酗酒等不良的生活方式,那么这些家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会很容易感染这种不良习气,养成不良行为,因为父母的身体力行。家长注意平衡膳食与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也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2心理素质

家长的心理素质包括多方面内容,包括性格、心境、情绪、精神、心胸、毅力等。其中,性格是最为重要的一方面,并且会对孩子的性格起到一定的决定及影响作用。在家中对孩子和爱人互相尊重,讲究民主。此外,除了良好的性格特征,家长也应该具备另外一些优良的心理品质,包括平和稳定的心境、高昂激扬的精神以及开阔的心胸和坚持到底的决心等等。家长的良好心理素质,不仅能够在学业上帮助孩子取得优良成绩,而且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与影响作用。具备健康心理素质的家长才能够按照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原则来对子女进行培养和教育,一般他们会注重培养子女勇敢坚强、机制活泼、乐观开朗和善于与人沟通相处的良好性格和心理素质。相反,心理素质不佳的家长则会对子女造成截然相反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2.3文化素质家长文化素质的不同,会对学生造成不同的影响。首先,文化素质不同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投入不同,一般来说,文化素质较高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要求相对来说也会较高。而且就对孩子的学习投入来看,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家长更倾向于对孩子的学习投入,例如为孩子购订各类少儿杂志和报纸,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科技馆等课外教育场所进行课堂外的学习。再次,文化素质不同,家长为孩子所构造的家庭学习环境也就不同,文化素质较高的家长更倾向于创建适合中学生学习的良好的环境。最后,文化素质不同的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点不同,虽然父母对孩子都十分关爱,然后文化较高素质的家长不但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注孩子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注意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同时,文化素质较高的家长更注重自身对孩子的榜样和示范作用,而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家长则常常会忽略这些。

2.4道德素质

第8篇:孩子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从广义的角度讲,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教育(或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从狭义的角度讲,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

2、树立健康的心理意识

3、了解简单的心里调节方法

4、认识心里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

5、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常识。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

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如今中学生面临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失衡现象

1、时代的压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人类社会亦越来越进步。可是,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却产生了: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剧烈竞争、生态环境的破坏、拥挤的交通等紧张的社会环境现象。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巨大的心理压力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人们已经走进心理负荷超高的时代。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社会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新的思想、新变化已经冲击到如今的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他们在面对事情时,感到迷惑、无所适从,极易导致心理上的失衡。有的学生因看到社会上一些人转行经商,对学校生活产生了厌倦,学习没有积极性,只会感到压抑、痛苦;家长为了生计都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使得孩子产生冷漠、孤独的心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使中学生必须面对很多的挑战,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

2、升学的压力

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极为看重孩子的升学,因为升学率的高低被学校判定为其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同时,家长都把心血倾注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考上重点中学,随着考上名牌大学。就是因为学校和家长的过度重视,造成了不少悲剧事件。学生在学校要受竞争压力的折磨,回到家还要面对父母充满殷切的希望的眼神,心理亦备受压力折磨。很少有老师和家长去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只是关心学生是否能上重点中学、是否考上名牌大学,考上的得到了周围人的赞扬和羡慕,而失败者则遭到人们的冷落、嘲讽。这种强烈的升学压力已压得中学生喘不过气来。

3、家庭的压力

许多孩子面临着许多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现今社会离婚率逐渐升高,许多孩子来自单亲家庭,缺乏完整的关爱,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许多中学生是独生子女,自我心中意识特别强烈,在家中备受溺爱,这些易于产生自负、意志脆弱、任性、依赖等不健康心理;许多家长认为对孩子的关爱,就是给孩子吃最好、穿最好、上最好的中学,把大多精力花在为了生计奔波上面去了,忽略了对孩子心理上的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了许多孩子产生了心理问题。

(二)中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研究表明,12、13岁—18、19岁是人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其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生长发育的加速,使得这一阶段的发展冲突多、起伏大、矛盾重重,而且心理脆弱、情绪偏激、性格不稳定。很多心理障碍在这一时期萌芽,甚至波及到他们成年以后的生活,许多成年人的心理疾病往往都可在青春期找到萌芽的根源。过去人们认为心理素质的发展与身体素质的发展一样,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不需要对这一过程专门施加有意识的影响。但心理科学的发展和世界性心理卫生运动的开展,证明对人的心理素质发展这一过程施加专门的教育影响,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促进青少年一代全面和谐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大举措。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有利于帮助中学生们摆脱心理困境,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当前,中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来自全国各地学校的各种调查显示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相当高。这些陷入心理困境的中学生迫切需要心理治疗和帮助。得不到及时的释放,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可能成为其犯法犯罪、自杀等不良现象的动机。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是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学校应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防御能力、承受能力。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积极诊治、加以疏导,及时帮助学生们消除心理隐患、摆脱困境,重新以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

(二)有利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素质教育和我国的教育目的,都要求发展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下一个世纪我国将逐步走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这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中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今天的中学生就是明天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心理素质是他们成为高素质跨世纪人才的坚实基础。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着眼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切实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三)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第9篇:孩子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 95后大学生 心理状况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80

95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Strategy

LIU Bing

(College of Science, 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Shaanxi 71012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sector and major universities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ir mental quality education. Meanwhile,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also belong to the "quality education" in a very important part. Under the status quo, 95s college students after becoming the "main" group university, college students in character, ways of thinking aspect and 80 college students are very different after 95.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related factors in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basis of 95s further strengthened 95s effective strategy in mental quality education to explore, hoping to provide some valuable reference credentials for improving the mental level of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Key words 95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ituation; quality education

0 引言

时代的发展势必带动教育事业的发展,经教育部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大学生在性格上、思维方式上、学习习惯上、生活习惯上,均存在较大差异。①尤为明显的便是8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而现状下,95后大学生逐渐成为高校的“主力”群体。为了使高校素质教育得到有效强化,做好95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便显得极为重要。但是大部分高校在开展心理课程发现,95后大学生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心理状况,如过度依赖心理、自负心理以及孤独心理等。针对这些有待改善的心理状况,均需要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寻求解决策略,这样才能够促进95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鉴于此,本文对“95后大学生心理状况及改善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1 95后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对于95后大学生来说,在步入大学初期,会经历一段迷茫期,这主要是对未来的期望值与现实状况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便会使95后大学生产生心理冲突,从而感觉梦想遥不可及,甚至到了后期,在学习上失去方向感,并且存在较大程度的就业焦虑。结合相关文献以及实际调查发现,95后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状况包括以下几点:

1.1 追求心理与依赖心理均过度

步入大学,学生会发现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学习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高中及高中之前,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大多数时间沉溺在题海当中。而大学则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与高中学习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学习上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生活上要求学生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这一系列的变化均会对95后大学生产生心理影响。尤为明显的有两点:其一,追求心理过度。95后大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往往会对大学生活进行美好的遐想,但是大学的设施、环境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因此往往会造成95后大学生的不满。对于过度追求的大学生来说,在相对较差的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中,便会形成一种失落的感觉,从而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其二,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呈现了稳健发展势态,在这样的势态下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95后学生大多数生活在幸福、经济宽裕的家庭,这就造就了大部分95后大学生存有过度的依赖心理。②而大学生生活及学习则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在这样的情况下,便让95后大学生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从而造成内心的迷茫。

1.2 自负与自卑产生冲突

大学与高中、初中等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无论是在培养人才理念上,还是对实践教育的重要程度上,均有很大差距。在进入大学之前,许多学生都是学习中的佼佼者,或者有自己引以为傲的一面。这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但是调查发现,许多学生会自信过头,从而产生一种自负感。当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会发现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对自己形成了挑战。③这主要是因为大学学习、生活和高中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偏差。当学生不再是学习中的佼佼者,当发现付出和努力有时候不成正比的情况下,慢慢地便会产生自卑感。在95后大学生自负与自卑感产生矛盾冲突的情况下,便会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从而不利于95后学生发展。

1.3 孤独无助心理较为强烈

大部分95后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是家里的“宝贝”,是学习中的佼佼者。但是到了大学,评估学生素质的指标增加,不再局限于学习成绩,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感能力等,均是评估大学生是否合格的指标。基于此情况下,许多95后大学生开始变得默默无闻。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很难获得别人的关注与关心。为此,95后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孤独无助的心理。另外,由于缺乏沟通交流,很多95后大学生不能够换位思考,没有包容心,从而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明显的距离感。基于此状况下,当遭遇困难而无人帮助时,95后大学生便会感到孤独、无助,从而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2 95后大学生心理状况相关因素分析

2.1 父母过于溺爱孩子

大多数95后大学生都生活在经济宽裕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多数表现为过度溺爱。一些家长张罗了孩子的饮食起居,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需求。这样溺爱的方式虽然能够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但是满足不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同时还会造就孩子错误认知现实生活,从而难以在现实生活中生存下来,进一步使孩子引发了过度依赖、自卑、焦虑等不良心理状况。

2.2 高校教育的缺失

这几年,国内高校开始充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并制定了理论、实践课程,从而为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提供保障。但是,纵观前些年,我国高校虽然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践方面较为缺乏,主要表现为重理论而轻实践,这样便使得大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培养,同时在独立自主能力水平方面也显得较为低下。目前,部分高校也存在上述问题,进而便造就了95后大学生心理素质低下,抗压能力不足、孤独无助等不良心理状况。

2.3 社会评估的片面性

对于自信而言,需在正确地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自身能力的判断。但是,由于95后心理的不成熟,认知水平偏低,但方面地认为自信便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④比如用学习成绩优秀而肯定自己,学习成绩差便否定自己。显然,这是在学生本体方面,将社会评估取代了自我评估,从中也可以认识到社会评估的片面性。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95后大学生健康发展,准确定位社会评估与自我评估两者的关系便显得极为重要。

3 加强95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

3.1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为了使95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得到有效强化,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便显得极为重要。可以开展适合95后大学新生的心理知识讲座,通过讲座让大学生能够对心理知识有足够的认识,比如了解人类的心理变化、规律以及心理自我调节方法。通过这样具有积极意义的活动,使95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得到有效增强,进一步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除此之外,需采取有效的方法对95后大学生进行心理评估。比如采取心理量表中的“自动思维量表”以及“大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等,实现正确地评估95后大学生的心理。⑤在认识95后大学生不良心理的情况下,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样便能够为培养95后大学生健康心理奠定良机。

3.2 努力提升心理咨询员素质,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体系

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心理咨询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便需要对高校内部心理咨询员进行培训,主要培养心理理论知识、心理辅导技巧以及心理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在心理咨询员整体素质得到有效强化的条件下,便能够为95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另外,需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体系,心理咨询员需积极主动与大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做好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并给予他们生活上与学习上的帮助,从而培养95后大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

3.3 加强文体及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活动

在培养95后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过程中,不能脱离学校,也不能脱离社会。一些理论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只能够让大学生认识到营造健康心理的重要性,而在改善大学生心理状况上则显得较为不足。因此,需针对95后大学生加强文体及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活动。比如篮球赛、足球赛、辩论赛以及歌唱比赛等,开展这些文体活动,能够使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得到有效培养,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⑥另外,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如清扫城市垃圾、帮助敬老院老人打扫卫生以及慰问残疾儿童等。这些活动都能够培养95后大学生健康心理,使他们认识到帮助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总之,文体及社会实践等活动的开展对培养95后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有积极作用,高校需充分重视起来。

4 结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认识到我国95后大学生存在一些不利于健康成长的心理状况,且引发因素诸多,包括了家庭、高校以及社会。为了使95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有效强化,采取及时有效的改进策略便显得极为重要。比如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体系以及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等。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需要结合现状95后大学生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心理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相信做好以上这些,95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将能够得到有效强化,进一步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尤为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 杨敏,黄小梅.构建“微时代”背景下“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APP[J].亚太教育,2015.14:10-12.

② 邵雅利.网络时代下90后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54-58.

③ 熊猛.我国“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400-406.

④ 张小平,邵雅利.网络时代下的“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创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