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云计算给企业带来的好处范文

云计算给企业带来的好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云计算给企业带来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云计算给企业带来的好处

第1篇:云计算给企业带来的好处范文

原因何在?因为大规模的模式为选择采用它的企业带来了许多好处,包括灵活性、弹性和按需的基础设施。大规模的开放环境让企业易于制订标准化协议、发现问题,建立高效联系的统一架构。它让企业可以根据要求和预算来定制,从而消除厂商锁定带来的问题。它还让操作人员可以更迅速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更快速地部署。

拥抱未来理念

Gartner声称,到2020年,40%的跨国企业会有大规模网络项目。虽然这个数字听起来很高,但实际上,企业采用大规模网络的步伐比我们预想的要慢,尽管它具有很大的回报――空前的可扩展性、效率和自动化。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大规模项目要成功,企业先要有正确的理念来实施它,因为这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工作方式。比如说,全球最大的一家银行在使用Cumulus Linux来实施大规模IT,4年多后才进入到他们能够完全开展大规模部署的阶段。

不过,理念上的转变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实际上,你的网络团队就算没有拥有执行大规模战略所需的全部技能,至少也拥有了大部分技能。关键就是学习、了解原则,以便用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工作。如果企业围绕大规模的原则构建起IT系统,那么IT团队就要负责改善其能力。下列这些问题对于IT操作人员的理念来说必不可少:我有多少计算资源?我存储内容的速度有多快?我能存储多少内容?系统变化的频次如何?增长前景如何?有什么灾难恢复策略?我可以让哪些流程重复?我可以使什么实现自动化?

IT团队的理念从维护角度向架构和超前设计角度转变。这包括专注于NetDevOps,以此实现网络基础设施高度自动化。通过在企业中充分利用NetDevOps,平台变得异常灵活和具有可扩展性,消除了完成工作方面大部分的“繁文缛节”,并且在团队内部提倡合作和透明度。

IT团队要有专注于未来的态度,那样大规模部署才能在企业中取得成功。虽然调整IT团队的目标、鼓励团队拥抱一种新理念似乎很艰巨,但是从长远来看回报巨大。

自动化是关键

笔者与网络操作人员交谈时,他们表示:平常花大量的时间来搞网络架构,但是没有花很多的时间专注于自动化。至于大规模,恰好相反。IT团队花大量的时间在自动化上,花在操作本身上的时间并不多。

自动化限制了资源需求,减少了错误,并帮助操作人员管理更多的交换机。它可以迅速交付优秀的应用程序和服务,以满足业务的需求,因减少了停运、缩短了平均解决时间,而提供了易于预测的结果,可以高效地管理节点和设备,消除了人为错误。从网络的角度来看,这种转变旨在做到防患于未然。IT团队需要能够管理更多的容量、更高效地进行管理。他们需要一条高度自动化、自我检查的供应链,可以非常经济、高效地投放容量。借助自动化,IT团队就可以在调试上少花时间,多花时间在管理更多的网络设备上。

向着未来的IT迈出一大步

我们见过大量公司试图逐步向大规模部署转变。这些公司在变化,逐步采用大规模部署,但是只愿冒很小的风险。这些公司想往大规模部署转变是好事,但老实说,这些小变化无法带来重大改变,因而无法让它们得以获得大规模部署带来的“大回报”。我们看到非常有效的是,向整个企业传达转向大规模部署的重要性,从而打造未来的公司。说这个转变对公司长远的生存和成功来说很重要,这会让团队更倾向于一下子采用,而不是逐步采用。笔者的忠告就是,把企业的IT团队叫到一旁,要求构建大规模基础设施,然后,企业可以开始将新的应用程序推向大规模架构,继续为传统基础设施中的旧应用件提供维护支持,一旦全面建立起大规模基础设施,就开始迁移过去。

第2篇:云计算给企业带来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 云计算 信息安全 应对措施

1 引言

云计算是近几年来逐渐兴起的新理念,旨在使计算能力和存储资源简化,变得像公共自来水或者电一样易用,最终实现用户只要连接上网络即可方便地使用并按量付费的目标。云计算不仅提供了灵活高速的计算能力,而且还提供了庞大的存储资源,采用云计算的企业不需要像传统企业一样构建,自己专用的数据中心便可以在云平台上运行各种各样的业务系统。云计算所采用的创新计算模式,可以使用户通过互联网随时获得近乎无限的计算能力和丰富多样的信息服务,便于用户对计算能力和存储等服务取用自由、按量付费。

可是,随着云计算的日渐推广和普及,云安全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和传统的安全风险不同,在云计算中恶意用户和黑客都是在云端互动环节中攻击数据中心的,其具体表现有信息体的伪造、变造、假冒、抵赖以及木马攻击、病毒损毁等,并且这些危害不仅仅是发生在服务定制和交付这两个出入口,还贯穿于服务的组织、加工、整理、包装等过程中。

IDC曾经对244位IT主管或CIO们做过一项调查,了解他们对于企业内部署云计算的看法,结果显示安全性以74.6%的关注率排在第一位,成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无独有偶,根据IBM的一项调查显示,阻碍用户迁移到云计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出于对数据安全性和私密性的担忧;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出于对云计算服务质量的考虑,但这也可以被视作是在一种广义的安全性范畴中的考虑。

对比来看,在传统的企业数据中心中,服务提供商只提供机架和网络,而包括服务器、防火墙、软件和存储设备等都由企业自行负责。用户对所有的物理设备和软件系统有完全的控制权,企业不论是不顾成本自建数据中心还是租用机房,通过物理隔离的方式都可以避免未授权用户接触到自己的服务器和数据。而在云计算环境下,企业自身的数据都在云中,而云本身的构架又是不透明的,从而会产生一种不信任的心理。因此,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还是一个商业问题,其中涉及到诚信、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的因素。举例来说,我们都知道把钱存在银行比放在自己家中要安全,这是因为在技术上需要密码才可以从银行取款,更重要的是大家因为银行的信誉而选择相信银行能够通存通兑。同样的道理,对于云计算而言,要解决安全性的问题也要从技术和非技术着手。

下文将探讨企业部署云计算面临的安全风险,并找寻其解决之道。

2 云计算的安全风险

虽然云计算有助于企业打破IT基础设施和最终用户之间的粘合从而收益更多,但是由此而增大的安全威胁必须被意识到并加以防范和解决,才能使云计算的益处落到实处。企业面临的云计算安全风险如下:

(1)在云计算中企业将失去对物理安全的控制。在云中,企业和其他公司甚至可能是竞争对手在共享计算资源,企业无从得知自己的数据存储在哪里,能得到的仅仅是云服务提供商的保证。

(2)恶意用户和黑客针对云的攻击。企业将大量的敏感数据放在全球可以访问的云中,因而攻击者不再需到现场窃取数据,甚至其从地球的任一个角落就能发起攻击。在云中采取的虚拟化技术使多个企业的虚拟机共存于同一物理服务器上,而传统数据中心采用的物理隔离和基于硬件的安全防护无法防止云中虚拟机之间的互相攻击。

(3)密钥的安全性。数据在云中传输的时候将会被加密,但是加密解密的密钥会在谁手中?是企业还是云服务商?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都希望其数据在传输时使用SSL加密。同样涉及到密钥的还有在云中存储的数据。

(4)云存储的兼容性。如果企业决定从一个云服务商迁移到另一个服务商,之间就会存在兼容性问题,比如Amazon的S3和IBM的蓝云就不兼容。

(5)云应用的安全漏洞。如果企业在云中使用了SaaS产品,这意味着和传统相比软件开发会少得多。例如使用一个由SaaS服务商提供基于Web的客户关系管理产品,产品本身是否有安全漏洞?如今混合技术的不成熟使用将不可避免地在这些应用中产生不为人知的安全漏洞。

(6)云日志的监控。随着越来越多的关键任务被迁移到云中,云服务商会保留所有的日志,但是这些日志一般是内部的,不一定能被企业用户访问到,因此监控是困难的。

(7)灾难恢复。如果企业的非关键任务应用下线,企业可能仍能维持运转;但是如果关键任务应用下线,可能结果就并非如此了。

(8)法律法规的风险。云计算使得企业遵守法规的过程变得更为复杂:有些法规要求某些数据不能与其他的数据混杂保存在共享的服务器或数据库上;有些国家严格限制关于本国公民的某些数据不能保存于其他国家;有些银行监管要求客户将数据保留在本国等。云的存在虽然打破了国与国的界限,但同时也带来了数据隐私、隔离和安全性等所涉各种法规的遵守问题。

3 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从上文不难看出,云计算的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担忧自己数据的私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上。相应的,可以采取如下应对措施予以防范。

(1)云中的数据访问需要权限控制

企业需求:能够控制谁访问到自己的哪些数据,并进行分级管理。每次对数据访问时需要用户认证和授权,并对用户的访问情况做日志记录,以便将来有据可查。

解决方案:采取集中化的身份和访问管理,这点和传统的数据中心模式非常相似。对于云服务商而言,权限控制也是必须的,从而避免产生企业数据通过云服务商中某人就能获取的现象。云维护和管理人员不能越权,同时要限制对云中应用的可见性,即无法判断一个具体用户的数据是存储在哪个存储设备上。

(2)企业数据在云存储中的私密性

企业需求:存储在云中的数据不能被其他人(包括在云服务上)查看或更改。

解决方案:采取数据隔离、数据加密、数据切分的方式。由于云存储对企业数据可以采用提供统一的共享存储设备或提供单独的存储设备这两种方式,所以数据隔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如果是共享存储设备,采取存储映射功能,加上存储设备自身的安全措施可以确保数据的隔离。如果是单独存储设备,在物理层面上就隔离开来,从而保护了企业的重要数据,不过这样会导致数据规模扩大时,对分布式的独立存储无法进行有效管理;同时使得云成本上升,可用性下降。数据隔离机制可以防止非授权用户对数据的访问,数据加密的则可以避免云服务商对数据的访问。通过对称加密、公钥加密等成熟的技术手段,使数据在用户侧加密后再上传至云计算环境中,使用时再实时解密,从而避免将解密后的数据存放在任何物理介质上。在云中常与数据加密配合使用的还有数据切分,即将经过加密后的数据先在客户 端打散,然后分散在几个不同的云服务上,这样对于任何一个云服务商而言都无法获得完整的数据。

(3)企业数据在运行时的私密性

企业需求:存储在云中的数据在加载到运行时的系统内存后,不会被其他人查看或更改。

解决方案:在做好数据隔离的基础上,做好虚拟机隔离和操作系统隔离即可避免这方面的风险。

(4)企业数据在网络传输时的私密性

企业需求:数据在云内部网络以及互联网上传输时,不会被其他人查看或更改。

解决方案:可采用在网银、电子支付等金融领域已经得到广泛运用的传输层加密技术,如https,SSL,VPN等。

(5)企业数据在云存储中的完整性

企业需求:存储在云中的数据保持不变,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损坏。

解决方案:针对企业存储在云中的数据,可采用传统的快照、备份和容灾等保护手段来确保数据的安全。数据备份可通过存储自身的备份功能或现有的企业级备份软件来实现,可按照用户设定的备份策略对其数据进行自动在线或离线备份及恢复。以上是从传统的数据中心模式借鉴而来的方法;除此之外由于云计算的特性,还可以采用分布式备份,即将一份备份数据同时存放在多个地方,这样即使一份数据有损坏,用户也可以从其他位置获取数据,并且对于用户而言,这个过程是透明的,再借助数据检验来帮助验证数据的完整性,两者相结合可以保障数据的完整性。

(6)企业数据在云存储中的持久可用性

企业需求:即使发生黑客攻击、病毒等突发事件或地震、火灾等灾难,用户也可以随时获得自己的数据。

解决方案:和传统的数据中心模式相似,企业应该选择不同地点的云服务商做冗余备份,这样即使遇到灾难也可以迅速恢复业务。

(7)企业数据在云存储中的访问速度

企业需求:对于较大的数据量,也能够较快地进行访问。

解决方案:最直观有效的措施是使用高速网络来提高访问速度,另外也可以采用本地数据缓存、CDN等方式来加速。

(8)非传统技术手段的采用

技术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对于安全领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一些传统的非技术手段仍然可以被采用,以约束云服务商,从而确保云的安全性。常采用的非技术手段有第三方认证和合同约束。

第三方认证是提高信任关系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第三方认证是采用一个中立机构来对双方进行约束,中立机构必须具备很好的公信力,而且不会被任何一方所左右,在安全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能力。中立机构的作用是对云服务商进行安全认证,采用标准化的技术和非技术手段对云服务商进行检测,试图找出安全漏洞并对云服务商做出评价。微软已经在2009年请VeriSign公司为其Windows Azure平台提供基于云计算的安全和认证服务。

对于商业运营而言,从合同角度对云计算的安全性做一个约束是必须的。目前很多云服务商也提出了自己的云计算服务水平协议,从服务质量、技术支持等方面对服务进行了量化,对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明确。例如Amazon S3的服务水平协议承诺在一个日历月的99.5%时间内S3都会响应服务请求,EC2承诺在一个地区内至少有两个可用性区域保证99.95%的可用性。

针对安全风险的挑战,对应对措施加以总结,如表1所示:

4 落实云安全性的好处

一旦严格按照规程,云计算的安全性和传统相比还是非常有保障的,同时还可以给企业带来如下好处:

(1)减少数据丢失。据统计,全球机场每年都会丢失超过12000台笔记本电脑,而又有多少台笔记本电脑采取了真正强大的安全措施,比如整个磁盘进行数据加密?含有重要数据的笔记本电脑一旦丢失,则会给个人或企业甚至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而通过在云上维护数据,搭配强大的访问控制,云计算可以限制或减少可能丢失的信息量。

(2)即时换位。如果企业存储在云中的数据不幸受到危害,在数据中心模式下,首先需要花费时间向高级管理层解释系统由于意外事件而停止运行,然后再去花费若干小时的时间尝试复制数据或者修复损坏。在云中,则可以在执行调查的同时把数据转移到另外一台机器上,这对于用户而言是透明的。

第3篇:云计算给企业带来的好处范文

在一定意义上,工业4.0意味着第四次产业革命:在网络、物理的基础上,组织生产过程中几乎所有部门的实时信息,并依赖于互联网将所有机械和设备组成广泛的网络系统。

IT安全、嵌入式系统、宽带移动通信和智能电话、云计算,是工业4.0重点关注的五个领域,对工业所带来的主要影响是资本和劳动力更高的生产率。

预计德国的大型制造企业将很快推出围绕工业4.0概念的创新项目,当然,德国无法仅通过自身去实现全球性工业4.0的成功。于是,德国政府在布鲁塞尔新召开的欧盟委员会会议上极力推荐新的数字创新领域,并强调欧盟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便是现代数字化的应用,德国工业4.0概念将得到欧盟委员会和许多合作伙伴国的大力支持。

工业4.0概念,已经出现在中国和德国之间第三次政府磋商“中德合作方针”之中。中国将成为21世纪全球的最大现代化设备和电子产品生产商之一,自然,工业4.0也已经开始于德国和中国的诸多合作项目中,中国制造业有望通过此种国际合作变得更强。

德国和欧盟分别是数字机械和设备智能化的全球领先者,中国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加入工业4.0,必将使这一概念如虎添翼。然而,全球领先的数字技术公司,除了SAP、德国电信、西门子等少数公司以外都不在德国或欧盟,在此领域,一些美国大公司和数字初创企业也已经成为创新领导者。美国目前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有关数字网络和大数据的工业财团,我们不应该排除美国公司将在未来获得这一领域强势地位的可能性。

随着工业4.0在欧盟伙伴国企业中的兴起,首先遇到的挑战便是数据保护和接口无通信领域的相关问题。此外,还需要宽带通信的支持。

在经济方面,工业4.0会带来至少三个方面的好处。

机器之间的网络联系,将使公司实现高产能利用率,并降低生产成本,而更高的利润意味着在机械、软件和数字网络方面会有更多投资。

网络效应,将成为在使用工业4.0技术过程中产业的内生增长元素,这意味着不论是机械设备公司还是软件和数字网络公司,都将增强其业务前景。

第4篇:云计算给企业带来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电子发票;企业财务;财务管理

1电子发票的发展概述

电子发票是信息时代的产物,电子发票就是电子化的发票,从根上来说,电子发票和普通的发票一样,都是采用统一的板式、统一的防伪技术,并且也附有纳税人的签章。国家税务总局在2015年年末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电子发票,和普通发票相比,电子发票可以在线直接认领、查验、开票以及入账,极大地方便了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成本,也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当然,因为电子发票的标准没有完全的统一,也出现了一些如难以输入系统、难以记账等现实的问题,这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和核算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目前,电子发票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应用,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

2电子发票的全面推行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随着电子发票的全面推行,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消费者甚至税务机关来说有利也有弊,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来说带来很大的好处,同时也带来很多的问题,企业必须抓住机遇,敢于挑战,只有不断解决问题才能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2.1电子发票推行对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好处。电子发票较普通发票而言更具有便捷性和规范性等特点,对会计核算工作的高效进行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2.1.1电子发票的推行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电子发票和纸质发票相比较,电子发票都是在业务实际发生时,从电脑上自动生成的,而纸质的发票是由手工开制的,因此,纸质发票较电子发票工作效率低下,而且还容易出现一些问题,纸质发票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专门的汇总和整理,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装订,而电子发票是由电脑进行自动汇总的,因此,电子发票无论在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上还是工作质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2.1.2电子发票降低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纸质发票本身是有成本的,除此之外,购税控机、开票如买专用的电脑和专用的打印机,这些都是一笔不少的费用,除此之外,发票的邮寄、粘贴、录入等会耗费人力和物力资源。据报道,在京东商城,2013年用电子发票的数量是1.25亿张,每张纸质发票费用按1.6元计算,节省了2亿元。2.1.3电子发票的推行维护了消费者权利,也解决了财务报销问题。有些企业,为了减少经营管理成本,即使有些业务发生后也不开发票,造成有些费用无法报销的情形,如办公费用、差旅费用等,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员工自身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随着电子发票的推行,因公出差人员可以自行登录电子发票服务平台,自行查询、下载、打印发票,不需要经得商家的同意就能取得发票,这样极大地维护了员工利益,也方便了各种费用的报销工作。2.2电子发票推行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问题。电子发票的全面推行虽然给企业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很多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2.2.1电子发票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在全面推行电子发票的情况下,企业纳税人的信息以及开具发票的所有查验信息都是通过电脑进行的,因此,个人或者企业信息有可能被泄露。除此之外,电子发票是储存于电脑的,因此,如果电脑一旦中病毒,或者网络的因素都会造成电子发票的丢失等问题,存在安全隐患。2.2.2电子发票存在真伪难辨不被接受及重复报账的风险。目前,有些企业还是在使用纸质的发票,电子发票目前正处在推行的时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已经规范化地在使用电子发票了,所以,电子发票不能够及时完全的接受,这就使得企业之间的一些业务往来变得更加麻烦。除此之外,在现实的实际工作之中,电子发票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如报账难、入账难、管理难等的问题,在目前处于增值税电子发票的推广阶段,对于部分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来说,打印出的电子发票的真伪难以辨认,考虑风险性,部分企业不接受电子发票报账。其次,存在重复报账的风险,因为目前电子发票的打印次数不受限制,可以打印若干次,如果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则存在重复报账的风险。2.2.3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税务风险问题。电子发票的产生,使用网络平台开具发票的金额和实际提供服务或产品的金额存在不一致的情况,造成一定的税务风险。电子发票产生后,因为消费者会将所有的费用支付给网络平台,因此会要求网络平台开具全额发票,如消费者向网络平台支付500元的费用,就要求网络平台开具500元的发票,但这样的操作与实际的交易不一定相符,如果网络服务平台收取中介费用20元,且网络平台不是实际的服务的提供者或者是商品的提供者,而真正的商品提供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所得到的只是480元,因而产生了提供服务或商品的价款与开具发票金额不一致的问题,造成了不可忽视的税务风险。

3电子发票对企业财务管理影响的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电子发票的推行给企业财务管理所带来的问题采取如下措施。3.1要强化安全机制建设,加强电子发票的安全管理。企业要保证电子发票的安全和保密,就必须加大对电子发票安全方面的投入,大力度的提高电子发票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行日常的维护和管理电子发票系统,对电子数据的安全性要有一定的保证,从而达到有效地提高电子发票的安全性和应用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3.2正确辨别电子发票的真伪,并避免重复报账。当收到电子发票之后,根据发票上登记的信息登录到相关地区的税务官网,然后在网站上选择“办税服务-涉税查询-发票查询”,然后根据说明录入发票号码等相关内容后点击查验,随后系统会根据以上信息反馈结果,自然就知道发票的真伪。对于电子发票存在重复报账的风险,在目前电子发票的过渡时期,财务人员应该加强自己的责任心,建立电子发票号台账,避免出现重复报账的风险。3.3企业自行向消费者开具发票,避免网络平台代开发票的税务风险。要解决电子发票的税务风险问题,网络平台有必要改变目前向消费者全额开票的操作方式,扣除平台服务费用,就平台服务费用向商品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开具发票。为了解决网络平台开票的种种弊端,企业应该自行向消费者开具发票,网络平台不再承担代开发票的义务。3.4加强电子发票的认知,培养复合型人才。电子发票的推行,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种极大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企业必须对电子发票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要不断加强对电子发票的安全管理,不断地培养出能够适应电子发票时代的现代会计人才,并且优化企业的财务核算系统,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3.4.1企业要提高对电子发票的认知度。电子发票大力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在税务管理、企业合作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等方面也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电子发票因易于保存性以及信息准确性等方面的优势,使其得到迅速的推广,企业必须提高对电子发票的重视程度,对电子发票要有一个足够正解的认知,尤其是财务部门,要不断地对财务工作进行规范,不断地提升财务管理,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适应电子发票的应用。3.4.2要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培养适应电子发票的会计人才。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财务人员如果停留在原来的脚步,无法与时俱进,势必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企业必须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不能仅仅停留在专业业务知识的培训,更要加强财务人员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电子发票的应用推广,企业需要的是集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提高财务分析能力和财务决策能力,进而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和效率。

4结论

总之,电子发票是网络信息时代下的产物,电子发票的推广和应用,不管是企业的财务核算管理还是个人费用报销以及国家税务部门的税收管理都有着巨大的意义,电子发票在我国正在推广时期,必然会对现代企业会计核算造成一定影响,以往的“以票控税”模式逐渐向“信息控税”转变,企业要加强对电子发票的应对措施,才能更好地做好财务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立,刘纤云.“互联网+”环境下电子发票对企业财务工作的影响[J].会计之友,2016(13):92-93.

[2]杜渡,罗谷萌.电子发票时代企业会计的变革与挑战[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26):208,210.

[3]李素芬.电子发票报账存在的问题及业务流程构建[J].商业会计,2018(17):105-106.

第5篇:云计算给企业带来的好处范文

云制造是一种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制造云、组织网上制造资源,实现制造硬件、计算系统、软件、数据和知识等统一集中的智能化管理,从而提供安全可靠、价廉物美的服务。目前的网络化制造只是局部应用,没有足够的动态性,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而云制造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最主要的思想是“将分散资源集中使用”和“集中资源分散使用”,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功效,为更多的用户提供便利和服务。运用好了云技术会为企业组织的信息获取提供更为便捷的平台。虚拟企业是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以网络为基础,以共同利益为目标的一种动态的、临时性的组织联盟,具有对网络的完全依赖性、空间上的无形性、生产经营的实体性、组织联盟的临时性和成员的独立性等特点。因此聚散方便,具有灵活性,不会存在实体企业那样的遗留问题。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根据财务管理原则,遵照财经法规制度,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虚拟企业是网络化的财务管理,同样存在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等管理活动。在云制造模式下,虚拟企业的财务管理有自身的特点。

(一)云制造模式下虚拟企业财务活动的特点

1.资金筹集方式单一

资金筹集是虚拟企业资金活动的起点,任何一项经济活动的开始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对一般企业而言,筹资的途径有内部筹资和外部筹资。由于虚拟企业不属于实体企业,所属企业的固定资产比较少,要想通过抵押贷款的方式取得借款难度比较高,所以单靠自身力量筹集负债资金的可能性不高;同时虚拟企业一旦机会消失合作也就解散了,所以要想通过发行股票和发行债券的方式筹集资金也有一定的难度,一是主体是否具备发行的资格,二是投资者是否愿意投资都是一大难题,所以虚拟企业的外部筹资具有相当的难度。另外,虚拟企业属于不具备法人资格的高风险企业,所以资金来源还主要是各合作方自己的相互拆借、相互融资,即主要是内部资金。内部资金虽然具有低风险的特点,但是资本成本相对较高,会降低虚拟企业最终的利润。如果不进行其财务管理融资环节的创新,虚拟企业的融资可能举步维艰。

2.投资方式单一

投资是虚拟企业将资金投放企业内部或者外部,以获取收益或者其他目的的一种经济行为。正常情况下,虚拟企业是根据市场需求与自身利益的需要,随机会的存在而组合在一起,当机会失去也就解散了,所以虚拟企业存续的时间一般不会很长,也就很少进行外部投资,比如购买其他企业发行的股票债券,或者和其他企业联营经营。但是也有一些对外投资做得很好的虚拟企业,如世界著名的英特尔公司、耐克公司、波音公司等。要做好对外投资,必须具备若干的硬件和软件条件,通过对外投资扩大虚拟企业的规模,实现跨地域的目标,从而也就延长了虚拟企业的寿命,因为一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而且利润丰厚,所以各合作联盟都不想退出。但是对更多的虚拟企业而言,其注重的还是内部投资,把资金投放于虚拟企业内部,以扩大规模,扩充生产能力,获取更多的利润,所以投资方式比较单一,更看重的是眼前利益,忽略了长远利益。

3.按合约规定进行利润分配

虚拟企业为了共同的利益而集聚在一起,为的就是最后的利润分配。利润分配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影响到后续的经营活动。一般来说,虚拟企业在组建的时候在合约中都会规定收益分配的办法。虚拟企业更多的是按照“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的原则来组建企业、管理企业、分享收益。虚拟企业虽然是各合作方共同组建的,但还应该有一个盟主,一般是由出资最多的人来担任,由他来监督虚拟企业收益分配。按照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出资最多的,享有高收益,但是如果失败,也将承受高风险。

(二)云制造下虚拟企业的财务关系具有单一化的特点

网络提供了便利,也使得财务关系简单化。所谓财务关系是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和各方面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具体有各合作方、企业与内部职工、企业与税务机关等。各合作方属于虚拟企业的所有者,按照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的原则组织在一起,享有虚拟企业的收益分配权、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剩余资产索取权;虚拟企业和内部职工之间主要是按劳分配关系;税务部门和虚拟企业之间是征税和纳税的关系。相对实体企业,虚拟企业更多的财务关系体现在内部,和外界的联系很少,主要是因为虚拟企业是以内部筹资、内部投资为主,这种单一化的财务关系便于管理,具有灵活性、延伸性的特点。但是也对虚拟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牵制。

(三)云制造下虚拟企业具有高风险的特点

对于便利的云制造服务平台,在提供便利和快捷的同时,本身也蕴藏着一定的风险。这里的风险是指不确定性,对虚拟企业而言,从企业的成立、生存、发展到解散,都具有灵活性和随意性。一旦机会消失就解散了,对各合作方而言,无稳定性和安全性可言,也就是具有高风险的特征;另外虚拟企业的产品,所涉及的行业主要是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这种产品在前期开发的时候投入较多,一旦成功也会带来丰厚的收益,但如果失利,就会带来沉重的损失。虚拟企业的各合作方可能跨地域跨行业,所以毫无疑问会出现实体企业那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引发道德风险,从而损害到虚拟企业成员的利益。

(四)云制造下虚拟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特点

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达到的目的,被称为财务管理的目标。虚拟企业在网络高速发展下应运而生,具有时代性、灵活性和特殊性。一般情况下,虚拟企业不设财务部门,直接外聘财务顾问来处理企业的筹资、投资、营运和分资等活动,从而达到相关利益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而相关利益者最主要还是虚拟企业的各合作方。从会计学的角度来讲,要想收益最大,途径一是降低成本,途径二是加大投入,所以在不加大投入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成为首选。在云技术下,虚拟企业的交易,从订单签订到付款等都是通过网络完成的,成本大大降低;另外在网络上也可以达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虚拟企业的整体素质,实现资金、人力等资源的最优化组合,实现利润相关者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的。

二、柔性化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财务管理在我国发展历史较为久远,但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一直沿用的是刚性的财务管理模式,强调制度的遵从和指标的完成,用一系列固定的财务指标来衡量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刚性化的财务管理不太适合多变的市场和云制造下的虚拟企业,所以出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柔性财务管理模式。柔性财务管理是财务管理学科的一个新领域,其柔性是相对刚性财务管理而言的,它倡导的是一种行为财务。柔性化管理体现的是人本思想,是采取非强制的手段,变被动为主动,把虚拟企业组织的事情转变为各合作联盟自己的事情,变成大家的一种自觉行动的一种新型财务管理模式,它是一种更加人性化、民主化、理性化的财务管理方式。虚拟企业是一种具有灵活性、暂时性和网络性的新型组织形式,传统刚性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太适合该企业的发展,而应该采用柔性化财务管理。具体表现:

(1)在企业内部。

对内部员工更多的是通过引导、教育和沟通,而不是奖惩的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对外部投资者则通过资源共享,从单一的竞争关系转变为互利互惠的关系,管理思想发生重大改变。

(2)在企业外部。

以前为了一味地追求高收益,从会计学固有的理论降低成本,而忽略了产品质量,失去了市场占有份额,现在更多的是考虑顾客的需要,从这个需要反向指导企业的生产和市场占有,战略思想发生了改变。所以柔性财务管理方式、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职能和战略思想等都发生了改变,应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全面发挥主人翁精神,促进虚拟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柔性化的财务管理之所以得到虚拟企业的追捧,最主要的原因是具有灵活性。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企业的发展和管理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也是两种不同管理模式的主要区别。柔性化的财务管理,其柔性是一种本质属性,是一种内在的特有能力,同时企业财务系统柔性水平越高,系统处理不确定性、适应财务环境等行为活动的效率越高,系统管理风险的绩效越好,所以应该全面发挥其在虚拟企业中的应用。柔性化的财务管理无论是在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管理思想和管理战略上都相对传统刚性财务管理有进步,对虚拟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总之,为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人员和谐管理,实施柔性化管理就显得非常必要。同时柔性化的财务管理要得以很好地实施,前提条件是企业已经有较为良好的刚性财务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柔性化财务管理创新,管理者要重视,员工要支持,要有较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因为柔性化财务制度效果的好坏和财务关系人各自的需求是直接相关的,如果二者是一致的,相互推动,柔性化发展的空间就大;如果相反,柔性化的推动就会受到限制。因为即使是柔性化的财务管理模式在一定时间段都是刚性的,都需要财务关系人来推动。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刚性过重,柔性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要想改变财务管理的模式困难重重。

三、云制造下虚拟企业实施柔性财务管理面临的困难

(一)主观上:认识不到位,领导层和合作联盟方重视力度不够

由于柔性化财务管理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不长,企业的领导层还是习惯刚性财务管理下直观、直接的财务指标,分析和考核业绩和经营效果都能一目了然,所以不太能接受这种以人为本的柔性财务管理,总觉得不直观,主观性太强,没有具体可以量化的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效果。云技术大量推广后,少数较为闭塞的虚拟企业对柔性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更加束手无策,没有主动去适应新技术和社会的进步,依旧停留在以前固有的思维当中。另外,领导层也忽略了对员工的引导和沟通,忽略了对企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这部分人,因而员工的重视度不够,没有明确柔性化管理给企业带来的实际好处、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因此上至领导,下至职工,都缺少实施柔性化财务管理的意识,也就使得虚拟企业在云技术下没能抓住良好的发展契机,没能改进财务管理模式,使得虚拟企业的发展失去了很好的机会。

(二)客观上

1.没有具体的指标来衡量虚拟企业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财务状况

传统的刚性财务管理有着健全的财务指标和分析体系,能很好地分析出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使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国家及内部职工对企业各方面的信息都较为了解。比如可以用资产负债率衡量企业偿还负债的能力,存货周转率衡量企业存货周转的速度等。但是这种分析比较死板,缺乏灵活性,而且注重的是有形资产的分析。若单一根据某一指标来衡量企业的偿债能力、运营能力或者获利能力都有可能得出不太科学和严谨的结论。虚拟企业主要是以无形资产为主,传统刚性财务管理中的很多指标放在虚拟企业中均无法量化企业的大部分资产,也就无法反映虚拟企业的经营风险和发展潜力;若采用柔性化的财务管理,传统财务管理下的指标放在虚拟企业中也无法量化,这又是一大难题。对于利益相关者而言,也无法准确判断虚拟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

2.虚拟企业不设财务部门,财务管理结构缺失

由于虚拟企业具有暂时性,一旦合作机会消失,企业也就解体,所以从降低成本的角度,一般情况下虚拟企业都不设财务部门。因为企业内部缺乏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所以虚拟企业都是直接外聘财务经理或者专家对虚拟企业的资金筹集、运用和分配出谋划策,这样就有可能出现外聘人员对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太了解,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利因素,比如不可能站在企业角度,全面、科学、整体地分析和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另外虚拟企业和其他实体企业一样,也存在一股独大的情形,所以关系较为复杂,行政命令控制严重,人性化的柔性财务管理应用困难重重。

四、云制造下虚拟企业实施柔性财务管理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进步,财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改变,也为柔性化的财务管理提供了条件。以信任和合作为基础的柔性化要能推动虚拟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必须进行创新,要转变思想、转变管理方式、转变财务管理的对象。云制造技术为虚拟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理论支撑,以人为本的柔性化财务管理在虚拟企业中的应用和创新主要体现在财务活动、财务关系、财务风险和财务目标几个方面。

(一)云制造技术下虚拟企业柔性化财务管理中财务活动的创新

1.筹资管理柔性化

筹资活动是资金活动的起点,企业为了寻求生存、扩大规模都必须要有资金。虚拟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同样应该考虑筹资环境、资金成本、资本结构等问题。作为云制造模式下的虚拟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考虑人为因素,调整融资策略,进行柔性化的融资管理,根据实际的需要调整筹资数量和融资时间,遇到突况都能处理,方案要全面和灵活。因为资金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筹资是为了投资,所以投资环节也应该考虑,不能割裂开来,筹资柔性化对后续的资金活动都会有影响。在柔性化的融资环节中尽可能以低成本、低风险的方式进行资金筹集,多考虑外部筹资,实现融资渠道多样化。

2.投资管理柔性化

投资是虚拟企业为了获取收益或达到控股的目的而进行资金投放的行为。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都会导致投资决策的相应调整。在云技术下,一切财务活动都变得方便和快捷,都可以直接借助网络完成。柔性化的投资决策要求投资者能根据变化的市场随时调整政策,这就叫投资留有余地和具有弹性,充分考虑投资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提出多方案以应对多变的市场,实施动态的投资管理。资金投放的柔性更多的还应该考虑融资环节所筹集资金的数量和成本,尽可能以低风险高收益的目的进行柔性化的投资管理,尽可能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以分散风险获取收益为目的的多样化投资,使投资具有充分的柔性。另外,要考虑虚拟企业的内部投资,但是应该把眼光放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进行外部投资,充分体现投资柔性化,以人为本,以企业发展为目的,才能适应云技术发展给企业带来的契机。

3.分资管理柔性化

获取收益是虚拟企业组建最直接的目的。经过生产经营过程获得收益,首先上交国家的所得税,才能进行后续的分配。收益分配时要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要分配与积累并重,同时还应该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比如,法律的、经济的、金融的、股东的、债权人的因素。虚拟企业分资的柔性化就是要确定适合虚拟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和分配方式。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尽可能人性化地确定收益分配政策。一般来说,有剩余股利政策、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低正常加额外股利政策等。如果虚拟企业看重的是企业的发展,就偏重剩余股利政策;如果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和要求,就采用低正常加额外股利政策。一般情况下采用后者的较多,因为它是一种具有弹性、柔性的分配政策。在该分配政策下,无论企业盈亏,首先要满足保本的利润分配额,若盈利较多时就再额外分配部分利润,加大分配力度;若盈利不多或亏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调整。这一分配政策对虚拟企业或者对各合作联盟方来说都是能够接受的,充分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和股东的个人利益,也考虑了企业的发展积累,最大限度在分资环节体现柔性化。另外虚拟企业也可以在收益分配部分考虑给予职工剩余权益的分配,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人本管理与柔性化管理。

(二)构造柔性化的财务关系

柔性化财务管理的特征就是人本管理,以人为中心。在云制造模式下,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意识都很强,所以思想和见解也会更多,相比刚性化财务管理下的人的主见性更强。企业的资金活动从表面上来看是钱和物的增减变动,实质上钱和物的增减变动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财务关系是财务管理的内容本质。虚拟企业领导应该与职工勤沟通,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等方式,有效引导和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与责任感,构建虚拟企业柔性化财务管理的文化。纵观发展较好的虚拟企业,搭建临时的财务管理组织,也被称为领导小组,是建立柔性化财务关系的一种方法。这种临时组织是由各部门推荐人员共同组成,拥有企业最高的决策权,在企业内部游刃有余地处理好各方关系。另外,还应该组建虚拟企业的财务组织并对其创新。柔性化的财务管理必须全面开展,让人人参与进来,提高企业的意识,同时在财务组织内部,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专长来分配职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特长。通过柔性化的财务关系,提升人们的价值观,调控和凝聚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为虚拟企业财务管理添砖加瓦。

(三)风险管理柔性化

虚拟企业面对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和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在云技术下,网络资源共享,病毒肆意,更应该实时地调整财务行为活动,从而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具体来说可以积极主动地整合财务资源、选择科学的财务战略、健全财务系统的财务风险组织体系和信息披露机制,从而强化外部监督、降低各合作联盟和利益相关者的风险。对于虚拟企业所投产的高风险产品,可以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分摊前期费用,使成本降到最低;若要跨地域跨行业投资,必须要对该行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在资金活动过程中,进行柔性化管理,降低风险,提高收益。虚拟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是预测和决策,柔性化以后,企业能有效地预测和合理控制经营风险、违约风险、期限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从而降低风险,提高收益。总之,在企业资金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企业发展的每一步都应该有风险的意识,在柔性化管理以后,更应该注重不确定因素给企业带来的危害。

(四)财务管理目标柔性化

对于虚拟企业来讲,因为其组织结构的特殊性和阶段性,将其财务管理的目标定性为相关利益者利益最大化。为达到这个目的,要转变管理方式,将一系列硬性的规定转变为柔性的,以引导和激励为主,使财务管理更符合客观实际和利益主体的需求。可以更多地考虑如何优化部门和员工的财务行为,提升他们的价值观和认同感,加强协调,激发潜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金,整个生产经营过程是资金形态的不同转换,即从货币资金开始到储备资金、成品资金,最后又回到货币资金的过程,但实际在这背后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要想实现柔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也应该以人为本,构建柔性化的企业文化,进行合理的柔性管理,以到达利益相关者最大化的目的。另外,可以用变化范围、影响力、经济效益等指标来反映企业的经营效果以及目标实现的程度。要使相关利益者利益最大化最直接的途径是使项目利益最大化,从而达到最终目的。

五、结束语

第6篇:云计算给企业带来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企业信息;安全管理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人类生活办公都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在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网络已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出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人们对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也开始更加关注。在企业中运用网络,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很容易造成企业中的信息出现泄漏的现象,且一旦信息泄漏,就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企业内部也是这样,与此同时网络安全问题却逐渐浮出水面,严重威胁到了网络健康和正常运行。所以采取相关安全管理与防范措施很有必要。网络化的社会可以让天下事尽收眼底,极其方便快捷。企业内部利用网络这一优势将其应用到实处,让网络在企业运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有好处的同时往往也会存在着坏处这一对立面,安全隐患就是很棘手的一个问题。文章就是基于此来分析出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与防范对策,从而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1信息安全与信息安全管理

(1)信息安全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企业内部信息不受任何因素的威胁,确保系统能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现代企业的信息安全是指企业为确保信息的保密性、真实性、完整性、未授权拷贝和所寄生系统的安全性不因偶然或恶意原因遭受破坏、更改和泄露而在计算机管理和技术上对数据处理系统进行的安全保护,保护企业的生产运营安全。(2)一般来说,存储设备配置和信息安全管理中的漏洞、网络环境和企业内部局域网潜在的危险是企业信息安全的主要隐患。结合企业实际特点和需要,构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避免企业机密资料外泄,保护企业的生产运营安全是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是企业为实现安全目标进行的信息安全风险相互协调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制定信息安全政策、风险评估等系列工作尽量做到在有限的成本下保证资产的安全,维护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互联网等将引领着未来IT的发展。企业想要实现发展,就要做好基础性的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出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下来实现长远的发展。企业想要实现长远的发展,就要保证自身信息上的安全,同时还要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从长远的角度上出发来保护好信息。

2网络环境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计算机自身的不确定性

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但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以及网民素质的良莠不齐,不仅导致网络产生许多虚假信息、表述不明确信息,来混淆视听。甚至误导网民,引发,而且还为不法分子盗取企业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加之,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为网络系统安全的攻击者提供了破坏企业信息安全的机会,给企业信息资源带来大量的安全漏洞,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2.2安全软件设计滞后

进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网络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拓宽了企业获取信息的渠道,而且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拓扑结构的设计和各种网络设备的选择容易感染病毒或被黑客侵略的问题,给企业信息安全带来直接的安全隐患。而相关病毒查杀软件都是为应对问题而设计的,也就是说,病毒查杀软件是针对病毒研发的一种“见招拆招”的软件,具有严重的滞后性。合理的安全软件设计能够为企业信息安全提供较好的保护,不合理的安全软件设计则会成为企业信息安全的隐患。此外,由于安全软件设计不合理或维护工作不完备,也极易造成病毒入侵、系统瘫痪等状况,影响企业正常运转。

2.3网络操作系统的漏洞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作为网络服务得以实现的载体,网络操作系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漏洞,这些漏洞作为一种伴生性漏洞不仅一直存在,而且还为病毒的滋生和入侵提供了机会。不断更新换代的网络软件在设计时考虑到便于软件的扩展和维护,常会为编程人员设置后门,但网络协议实现的复杂性使得操作系统的缺陷和漏洞成为网络安全的硬伤,这些后门一旦被不法分子发现,会对企业信息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如黑客攻击就是基于网络操作系统漏洞而产生的一种难以防范的、人为恶意攻击,对企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2.4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很多企业只重视利益的发展,将全部精力集中于企业生产经营,并没有认识到企业信息保护的重要性,造成企业信息在存储过程中没有适当的制约机制,造成企业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存在漏洞和隐患。加之网络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企业对信息安全管理投入不足,员工普遍安全意识缺乏,信息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这不仅浪费了企业的网络资源,而且还极易出现安全隐患和漏洞。

3网络环境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建设的措施

3.1通过对目前的应用系统进行分析与评估等工作是实际

可行的办法安全风险评估。因此,在实际中企业中的信息系统根据风险管理的方法来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需要进行保护的信息进行分析,以风险评估为最终结果来选择出适当的措施,应对好可能出现的风险。企业只有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才能够结合实际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风险出现。

3.2要做好技术上的创新。对于网络的正常运行来说,安全是最基础的,想要保证网络的安全,就要从多个层面上出发来进行立体保护。将监督检查机制落实到实际中去。时代的发展是建立在创新基础之上的,只有实现不断的创新,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因此,在技术不断创新的影响下,就要提高其质量,保证效益,建立出以市场发展为基础的创新机制。同时还要保证财力上的支持,实现技术的改进与创新。通过对各项制度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可以保证企业中信息的安全。想要保证信息的安全,就要制定出信息的抢救措施,如进行数据恢复、备份以及销毁等安全预防措施。

3.3充分运用防火墙技术

在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中,防火墙技术属于一项较为有效的安全技术,能够按照特定的规则,从而来允许以及限制数据的通过。防火墙能够有效防止黑客访问用户的及其,以此来组织黑客拷贝篡改用户的信息,以此来保证信息的安全。现今很多企业都广泛应用防火墙技术,以此来保证自身企业的信息安全。并且防火墙自身具有很强的抗攻击性,不会被病毒所控制。同时防火墙技术能够将内部的网络进行划分,从而来将重点的网段进行隔离,以此来对其进行保护。

4结语

总之,想要保证企业中的信息安全,就要坚持从信息安全技术与做好内部管理工作上出发,企业网络办公不仅可以将各个部门紧密联系在一起,工作沟通起来还可以更方便,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这是新时代、网络时期给企业带来的难得一遇的机会和福音。通过安全技术的支撑来提高内部管理工作的效果,同时还要落实管理与监控工作,加强信息安全教育,建立出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安全管理的水平。还竭尽全力做好企业内部网络的安全管理和防范对策,两者结合、相辅相成,这样一来企业的发展会更美好,更有希望。

作者:于倩 单位:淄博信息工程学校 淄博建筑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第7篇:云计算给企业带来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 先进制造 信息化

一、引言

随着经济、科技的全球化竞争,以及中国加入WTO和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国内制造企业必须面临来自全球的竞争。制造企业逐渐认识到,设法降低成本、提供不同水平的产品及提高服务的客户满意度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在制造企业引入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化管理,对企业降低生产总成本、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快速应变能力、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以及增强企业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是一个由人、计算机软硬件、通讯网络及其它办公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全局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管理信息系统的中心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系统能将组织中的数据集中起来,进行快速处理、集中使用,利用定量化的科学管理方法通过预测、计划、优化、管理、调节和控制手段来支持决策。

二、管理信息系统在制造企业内部管理中的应用

在目前国内制造企业与先进国家的制造企业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除了设备、工艺等方面的落后外,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落后是约束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因而先进管理的应用是势在必行。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信息利用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标志,充分利用企业内部信息和外部的信息,为企业的生产控制、管理等方面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一个能对企业进行全面管理的人和计算机相结合的系统,它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决策技术,与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结合起来,辅助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和决策。

在现代制造企业内部管理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系统管理、生产控制管理、质量管理等复杂的管理活动给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应用环境,通过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得管理能够有效的协调围绕生产为中心的其它活动,使企业的业务流程更加紧凑流畅,信息共享成为现实,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服务。

三、管理系息系统在制造企业供应链中的应用

所谓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即由物料获取、物料加工、并将成品送到用户这一过程所涉及的企业和企业部门组成的网络。生产企业的内部物流、采购物流等同样对企业的利润会产生重要影响。供应链的管理主要考虑和处理生产者与供应商和客户间的相互关系。

在制造企业中,目前物流系统的社会化程度较低,很多制造企业依靠使用自身资源来完成产品,而实施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内部物料管理之外,还依赖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发达的运输设施与外部的供应商、分销商之间的联系的管理,确保在最佳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以最佳的价格和服务为让外部供应商提供最佳的产品,最终创造出最佳的效益。

管理信息系统强调了信息的因素,利用现代高科技信息技术,强调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信息沟通,强调企业利用外部社会资源的意识。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利用现代物流中的战略物流信息系统,即由交货期回答、Lead Time的缩短、交付保证、信息处理时间缩短、货物追踪等信息为基础,以确保企业产品动向、物流状态、销售、生产状况、供应商、制造商、物流专业公司等相关信息的整体信息系统。以利用基于信息技术成功实施管理的中外合资企业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为例,其主要从事药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了提高管理的水平,该公司应用了德国SAP公司的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ERP提供了一个整合的管理信息系统,为公司的各级管理层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因为企业只从事药品的生产,药品的研发在其合资总部比利时,所以原料药需要进口,生产药品所需的包装材料由国内外的几十家供应商提供,当市场部门根据各种销售情况做出市场销售预测时,将信息通过Intranet提供给围绕生产的各个部门,物流部只需将需求计划输入ERP,由计算机分析信息,制定出物料需求计划,购买部门就会通过ERP分别向国内外供应商购买,同时,生产部门根据ERP统计的生产能力、设备利用率等的数据制定出相应的生产计划,以尽快满足市场的需求,做到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增强了公司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通过对ERP的使用,使得企业更有效的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使得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现代信息技术将制造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在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运输、销售的过程中形成虚拟组织(Virtual enterprise),依靠先进的电子通讯、Internet等联系,实施信息互通,以达到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准时(JIT)生产,以及产品对市场的快速反应。

四、结束语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中国要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和贸易大国,就必须在制造企业中运用先进的组织和管理手段,有效的利用管理信息系统,以市场链为纽带,实施以先进的制造技术、设备为基础的生产流程,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手段,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使得企业的决策者做出更有效的决策,使得我国广大企业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立于强者之林。

参考文献: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2]孙大涌:先进制造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2

第8篇:云计算给企业带来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个体决策行为 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系数 实证研究 费用考核制度

员工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一,他们有时不得不做出一些决策,比如面临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供应商或客户等)提供的各种利益诱惑时,是拒绝抑或接受?做出这些决策并不总是受到法律的制约,但其中某些决策的确有可能是假公济私或损公肥私的。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指出,股份公司中的经理人员使用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钱财,不可能期望他们会有像私人公司合伙人那样的警觉性去管理企业……因此,在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或多或少的,疏忽大意和奢侈浪费的事总是会流行。企业家有其独立的经济利益。以此为基础,企业家行为的直接目的必定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企业家并不是独立的个人,而是作为投资人的经营职能人,以企业为依托从事经营活动。离开了投资人和企业,企业家的经营行为与经济利益就无从谈起。因此,企业家只能在投资人利益、企业整体利益、个人利益的矛盾冲突中,在承认并保障投资人利益和企业整体利益的基础上,合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实际上已经触及到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即问题,它源于经理人员与投资者之间潜在的利益不一致性。承认企业家自身利益的独立性也是投资人对于企业家外在激励的基础。如果企业家利益与投资人利益时时处处相一致,也就不存在投资人对于企业家的激励问题了。正是因为投资人利益与企业家利益未必一致,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要,投资人才必须在承认企业家自身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适当的激励方式,促使企业家行为与投资人利益融为一体。

事实上,除上述问题外,企业利益相关者各方之间也存在着利益不一致性。作为一种经济实体,企业实际上在履行公共福利的责任,也就是说,通过企业未来的财富提高各方的利益。在企业内部,投资人、经营者、管理者、普通员工之间利益关系纵横交错;在企业外部,企业、顾客、供货商、社区、政府之间利益关系矛盾冲突。企业内外利益关系的现实表现集中反映在作为经营者的企业家行为上。在此,本研究仅撷其一枝,主要讨论员工和企业的利益相关关系。

在公司外部治理结构中,职工是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之一,他们向公司提供劳动力,从公司得到工资。劳动力在要素市场上作为独立的市场交易一方与公司法人相对平等地讨价还价交易,这时公司法人与其遵循的主要规则是市场契约规则;一旦交易完成,这些人转换为特定公司的雇员(经理人员或一般职工,以下统称为“员工”;在本研究中,对“员工”、“职工”、“管理者”、“经营者”等概念并不加以特别的区分,仅强调他们与企业之间存在委托-关系这一共性),就被纳入公司内部科层的规则下运行。然而公司和员工作为利益相关者,他们之间的利益是不尽统一的。其层次不同,利益主体亦不同。某些情况下,当二者利益发生冲突时,作为决策主体的员工面临选择。这种权衡的依据是二者利益之和最大化。不同价值观的员工差异很大,有大公无私的,有损公肥私的。某些公司业务员不遗余力地申请促销费用或返利,是因为商受益后会返还一部分给他们,这被戏称为“返利的返利”。因此,公司对员工与企业间的利益关系(主要表现为对企业的忠诚度)及其影响因素极其重视。

但是,现有文献较少以实证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个体决策者与组织内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相关程度,以及如何通过改变团体环境即内、外部治理机制的设计来调节决策者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相关度,进而协调决策者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实现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平衡。笔者在此无意于、也无能力研究决策者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相关度,仅选择作为个体决策者的员工与企业这一对利益相关者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实证分析不同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利益相关程度并用利益相关系数来进行衡量,进而探讨几种可能影响利益相关系数的背景因素。

一、利益相关系数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作为企业经营运作的直接参与者,员工是企业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所追求的利益要求之间不仅有差异,而且很可能有冲突,历史上大量的工人罢工、劳资冲突就是明证。假定员工面临两个可选择方案甲和乙,必择其一(要么这样做,要么那样做;或者要么行动,要么不行动)。由甲方案转移到乙方案给员工和企业带来的利益变化是:员工X,企业Y(为简便起见,以下用X代替X,用Y代替Y),利益相关系数分别为a和b,则当aX+bY>0时,员工选择乙方案,即乙方案优于甲方案(当aX+bY

为进一步简化分析,暂假定a>0且b>0,设k=a/b,则aX+bY>0可简化为kX+Y>0,对利益相关系数a和b的分析简化为对利益相关系数k的分析。k>1时(即a>b时)为大私小公型(此时又可分为k>10,2≤k≤10和1

在上述三图中的“行为选择域”是指员工选择由甲方案向乙方案转换的区域,也可称之为“乙方案选择域”。三图中的第一象限表示由甲方案转换到乙方案给员工和企业带来的利益变化都是正值,这是一种双赢的结局,员工将选择乙方案。三图中的行为选择域都覆盖了第一象限。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员工所得利益微量而企业所得利益巨大,也可能恰恰相反――企业所得利益较小而员工所得利益较大,或者员工和企业所得利益增量较为接近相差不大。

上述三图的第三象限表示由甲方案转换到乙方案给员工和企业带来的利益变化都是负值,这是一种双输的结局,员工将选择甲方案,拒绝向乙方案转换。因此,三图中的行为选择域都不包括第三象限。

三图的区别在于第二、四象限。图1中,k=1(即a=b),行为选择域的边界为45°线,只要X+Y>0,即或者双赢,或者双方中的任意一方的收益大于另外一方的损失,员工都选择乙方案。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公私平衡型”。图2中,k>1(即a>b),行为选择域的边界与Y轴的夹角小于45°,即除了双赢和员工收益大于企业损失的情况之外,还有员工的损失小而企业的收益大(只是部分区域)或者员工的收益小而企业的损失大(也只是部分区域)两种情况,员工都会选择乙方案。此时,员工的损失或者收益都被放大了k倍。因此,我们称之为“大私小公型”。图3中,0

综上所述,利益相关系数其实就是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主体对自己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增损进行主观评价的程度,这种主观评价对实际的利益增损进行了扩大化或缩小化。本研究中简化的利益相关系数K值就是员工相对于企业而言将自己的利益增损进行主观评价时扩大化(或缩小化)的程度。

二、利益相关系数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假设

通过对诸多社会现象的观察(这种观察并不局限于对企业及其员工的观察,也包括其他类型的组织及其成员,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结论,因为事实上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利益相关者),我们可以在上述基础上,形成如下假设:

假设1:现实情况中,2≤k≤10者居多,k>10和k

伊蒙・菲勒顿认为,终身雇佣制依然被看成是日本一个主要的比较优势,这有助于增加工作场所的责任心,有利于公司对培训进行长期投资并且确知竞争对手不可能通过挖墙角的办法把最好的员工挖走而带来人才流失的损失。在日本工业文化中,参与性卷入和所有权无甚联系,这种参与性卷入更关心的问题是相互承诺(和安全)的共同纽带,而这一相互承诺来自于对所有者、管理者、工人和客户之间相互依赖性的认识。工业企业的纳入和参与模式带来的一个好处是在解决问题时采取更加合作的态度。在日本,所有工人参与、致力于不断进步而为产品带来的好处颇富传奇色彩。在产品质量方面,工人和企业间积极主动的伙伴关系无疑会带来更大的商业利益。

任何成功的企业,必须确立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仅仅依靠对员工的监督和考核并不能提高他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当公司员工拥有公司的股份时,作为股东,他们将直接关心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正如通用电气公司总裁韦尔奇所说:“(通用电气公司)22万名公司员工,不论级别都享有股票期权,因而都被一种非常明确的财务上的因素所激励,一起努力致力于公司业绩的提高。这就使员工的个人利益、公司利益、股东利益都统一于公司经营业绩这一强有力的基础之上。”

为了部分地领会这一精神,许多公司现在为普通工人提供期权股和股份储蓄,希望借此进一步增强忠诚和奉献精神。不论是直接合作,全部所有,还是实行股份制,毫无疑问,这种办法提高了职工的责任心。他们在字面意义上和财政意义上都代表了“利益相关”。

员工持股制度是一种新型的财产组织形式。在这种制度下,员工(包括普通职工与管理人员)既是劳动者、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又是财产所有者,通过劳动和资本的双重结合组成利益共同体。经济学中的“寻租现象”是指一部分人利用职权寻求其不应得的利益。在员工持股的企业中,由于员工在相当程度上是为自己工作,“寻租”的必要性降低了,因此,对大多数员工而言监督将日益成为多余。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建立员工持股制度的企业员工k值比未建立者趋近于1;

假设3:建立费用考核制度的企业员工k值比未建立者趋近于1;

归纳前面的假设,我们得出利益相关系数与员工学历、薪酬、工龄、一系列制度建设情况等要素存在以下函数关系:

k=h[u(a,r,y,c,s,f,…)]+e

其中k代表自我报告的利益相关系数;u(…)代表一个人实际的利益相关系数;h(.)是关联实际利益相关系数与报告利益相关系数的函数;e为误差项,因为人们一般很难精确地表述他们实际的利益相关系数;a,r,y,c,s,f,…分别表示员工学历、薪酬、工龄、一系列制度建设情况等要素。

我们设计的访谈提纲即选择员工持股制度和费用考核制度这两个影响利益相关系数的要素进行测量。

三、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在初步访谈和试调查阶段采用了实地研究法和访谈法,首先以利益相关系数的若干假设为调查目的设计了访谈提纲初稿,随后随机选取研究者联系人数据库中的四个样本进行初步访谈,然后根据初步访谈的结果,修改和完善访谈提纲。试调查实施时间从2006年4月28日开始,共历时5周。为了降低成本及提高回收率,试调查时在研究者联系人数据库中选取了30人作为调查对象,一般利用联系人的休息时间通过MSN、Skype在线即时传输访谈提纲,并解释关于利益相关系数的有关问题,得到有效访谈记录23份。

在正式调查阶段,除在杭州的部分企业采取了进入工作现场、员工集体宿舍、公司外约访等形式进行访谈外,研究者还通过Skype、MSN等工具随机抽样进行在线访谈,从6月开始至8月结束,历时三个月,共得到207份数据。

四、利益相关系数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我们采用SPSS12.0及EXCEL2000对本次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在检验假设1时用Excel2000和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假设2和假设3时用独立样本检验方法。

1.样本特征

本次调查回收问卷所涉及的样本均为a>0且b>0即k>0的情况,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和信息软件业。在全部样本中,73.4%的受访者k值分布在的区间,k>10和1

2.员工持股制度对利益相关系数的影响

按员工持股状况统计的双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双样本方差是否相等检验的结果为统计量F=2.603,对应的置信水平为0.108,即接受原假设,两样本方差相等。因此采用双样本等方差T检验,自由度df=205,计算的统计量t=0.538,对应的临界置信水平为0.591,计算的统计量t值对应的临界置信水平大于设置的置信水平0.05,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H0,表明已建立员工持股制度与未建立员工持股制度的企业之间K值未存在显著差异。

对员工持股制度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未建立员工持股制度企业工作的样本K值(3.2543)反而低于在已建立员工持股制度企业工作者(3.5240),假设2未得到支持。这可能与员工持股制度的具体实施方案设计内容差异有关,“这些设计方案一般不会对工人和公司之间的心理合同带来根本性变化,这种心理合同的根本性变化是通过合作或共同所有参与模式而实现的。”

员工持股的最大生命力在于要发挥员工在企业法人治理方面的民主管理和监督作用,在于发挥员工在直接创造效率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员工持股只是构造了一个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的产权平台,员工持股代替不了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有些企业尽管实施了员工持股,却不重视发挥广大员工在企业法人治理中的作用,不重视企业经营决策机制的改善和管理水平的配套提高,是注定不会成功的。

3.费用考核制度对利益相关系数的影响

按费用考核制度状况统计的双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双样本方差是否相等检验的结果为统计量F=14.531,对应的置信水平为0.000,即拒绝原假设,两样本方差不相等。因此采用双样本异方差T检验,自由度df=201.118,计算的统计量t=-4.162,对应的临界置信水平为0.000,计算的统计量t值对应的临界置信水平小于设置的置信水平0.05,因此拒绝原假设H0,表明已建立费用考核制度与未建立费用考核制度的企业之间K值存在显著差异。

对费用考核制度的调查表明,在已建立费用考核制度企业工作的样本K值(2.2523)低于在未建立费用考核制度企业工作者(3.7867),假设3得到支持。这也说明费用考核制度的完善有助于使利益相关系数趋近于1,也就是说,完善的费用考核制度对忠诚度高的员工有吸引力,而有缺陷的费用考核体系则更能吸引忠诚度低的员工。

五、结论与局限性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多数员工的利益相关系数在2~10之间,企业所能期望员工达到的最佳利益相关系数为1,低于1的情况是非理性的。企业可通过构建完善的费用考核制度来降低利益相关系数以增强员工忠诚度,但员工持股制度对利益相关系数的影响程度不大。

本研究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来研究员工决策行为,并进一步讨论影响利益相关系数的有关因素,解释了不同制度安排下的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丰富了决策行为分析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本次调查研究的缺陷之一是调研时间较短,样本都取自于研究者本人的联系人数据库,该数据库中的联系人数量较小,所以整个调查有可能存在偏差。

由于这次调查的访谈内容尚待改进,并且本次调查的数据主要是采用描述统计和独立样本检验的方法,没有对数据进行深入的统计分析,这些都是本研究工作的局限所在。

本文对以下几种情况尚未涉及:

a>0且b

a>0且b=0大私无公型(行为选择域为第一、四象限全部)

a=0且b>0大公无私型(行为选择域为第一、二象限全部)

a=0且b=0虚无型(其行为选择无规律可循)

a=0且b

a0时其行为选择域在第一象限部分、第二象限全部、第三象限部分;b=0时其行为选择域为第二、三象限全部;b

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还发现,本文图2中的直线在某些情况下是一条通过原点的折线;而且对同一受访者而言,如果进行跟踪调查,其利益相关系数可能是动态的。如果能够采用实验研究方法结合统计调查研究,将有益于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不同情况下的利益相关系数及其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郝云宏:企业家激励:制度激励、形式激励与激励形式[J].成都:经济学家,2000,(2):25~29

[3]陈宏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4]李维安:公司治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E・FingletonBlindside:Why Japan is Still on Track to Overtake the US by the Year 2000[M].Boston: Houghton Mifflin,1995

[6]大卫・威勒玛丽亚・西兰琶:利益相关者公司[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7]胡迟:利益相关者激励――理论・方法・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第9篇:云计算给企业带来的好处范文

首先需要明白组织激励的过程,激励主体是发展供应商关系中的核心企业即客户,激励客体是供应商,联合团队是激励方案的制定者、组织者和监督者,整个激励过程是客户按照联合团队制定的激励方案对供应商的激励。整个过程中,激励方案依据的激励机制是激励是否有效的基础,激励机制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在物质激励中主要考虑的是金钱这个因素,物质激励指标既要保证供应商企业能够获得其追求的经济利益,同时又能鼓励其积极工作;精神激励指标主要考虑的是给供应商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感。供应商除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外,同样也需要在精神上获得满足感,他同样追求挑战性的和有意义的工作。激励机制的原则是多劳多得、收获与付出成正比、公平、一致、公正,一般使用以下几种基本的激励模式:

(1)财务激励。在与供应商发展关系的过程中,财务绩效代表了双方最关心的利益指标,它包括了关系绩效利润在企业之间的分配,也包括由于进行了供应商伙伴关系管理所产生的额外收益或损失在双方企业之间的均衡。采购价格的重新制定、月结方式的改变、短期资金的筹措等都可用来对关系双方的激励。

(2)订单激励。获得更多的订单份额对于供应商来说是一种直接的激励方式,但是客户在运用订单激励方式时应适当控制以免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

(3)商誉激励。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供应商订单量即其收入的多少大部分取决于过去的运营质量及合作水平,一个企业有很高的商誉就意味着他会获得更大量的订单。对信守合同、注重信誉的供应商,颁发奖牌给予激励,大部分企业都看重自己的商誉,他们为着自己的声誉和未来利益,努力提高自己的合作水平,已达到关系双方的一致满意。

(4)淘汰激励。淘汰激励是负激励的一种,优胜劣汰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对于供应商的关系管理也不例外,虽然我们强调尽可能维系供应商伙伴关系,但能够使整个体系的整体竞争力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联合团队必须建立在有效的淘汰机制。通过淘汰机制,可以在供应商关系系统内建立一种危机激励机制,让供应商产生危机感,从而实现承诺来发展伙伴关系。

(5)投资激励。通过让供应商合作伙伴参与新产品的研发和新技术的研制,并在其中占有相对合理化的股份,可以更大地调动供应商的积极性,并形成稳定的伙伴关系。客户企业还可以对供应商的专用设备、流程设计、人员培训、新产品研发、技术更新等方面进行投资,以维系合作伙伴关系。

(6)信息激励。在信息时代,信息对企业意味着生存,对信息的占有量及信息获取的及时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业绩及发展前景。客户企业相对供应商更接近终端市场,而且可能有专门的情报部门,这样就比合作伙伴掌握了更多的情报信息,这些信息对于该行业内的任何企业都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客户企业为供应商提供这些信息,供应商将会对关系的发展表现得更积极。

(7)长期合作的激励。供应商伙伴关系的发展使关系双方都获得了相当的好处,如果这种关系不将继续下去,则供应商面临着更换伙伴关系,已经建立的伙伴关系带来的收益不将再有,而重新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将产生巨大的费用,并且具有一定风险。延长合作关系协议,无疑对供应商是一个莫大的激励。

2、人的激励

对人的激励是必要的,所有的具体实施都必须落实到具体人员,关系实施的好坏很大程度由他们决定,其工作情绪、技能发挥和态度都对工作有一定影响,人的激励方式在组织学里有很生动的描述,这里不再赘述,联合团队制定人的激励解决方案时,应考虑不同的激励主体,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分为五种激励情况:客户企业对客户员工的激励、供应商企业对供应商员工的激励、客户企业对供应商员工的激励、供应商企业对客户员工的激励、关系双方对联合团队的激励。

客户和供应商企业不但要对自己企业内在供应商关系实施中有优异表现的员工进行奖励,还可以相互对对方员工进行激励,对对方员工的激励让对方企业感到被前所未有地重视,一定会再接再厉,被激励的员工应该感到自己不仅为自己企业做出了贡献,还为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做出了贡献,这样被激励的效果远远大于对本企业员工的激励效果。联合团队也值得重视,他们本身的工作就是极其有难度的和挑战性的,任何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关系双方都应该给予肯定和奖励。在适当的情况运用负激励对整个关系管理有积极作用,惩前毖后,对违反公司规定,应该对阻碍和干扰整个变革进程的员工进行适度的处罚。

(二)完善供应商关系的评价机制

1、供应商关系的评价体系

企业的成功需要供应商和采购商的协同发展。供应商选择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对供应商的评价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供应商评价管理的目标主要是为了获得符合企业总体质量和数量要求的产品和服务;确保供应商能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产品及最及时的供货;力争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优的产品和服务;淘汰不合格的供应商,开发有潜质的供应商,不断推陈出新:维护和发展良好的、长期稳定的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

影响供应商选择的因素很多,根据具体情况,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具体有时间、质量、成本、服务、物流管理、创新能力、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文化等因素。一般说来,供应商的选择评价标准可以分为短期标准和长期标准。

选择、评价供应商的短期标准一般包括商品的质量、价格水平、交易费用、服务水平、交易及时性等几个方面。在这种评价与选择中,只要是商品质量合适、成本低、交货及时、整体服务水平较高、信用较好、具有履约能力的供应商,就可以纳入到采购方的供应体系中。

选择、评价供应商的长期标准则主要考虑供应商能否提供长期而稳定的供应,其生产能力是否能配合公司的成长而相对扩展,供应商是否具有健全的企业体制、与公司相近的经营理念、其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否符合公司的需求,以及是否具有掉期合作的意愿等。基于供应链的供应商管理,其选择、评价供应商主要以长期标准为主。

2、供应商关系的评价的原则

(1)系统全面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全面反映供应商企业目前的综合水平,并包括企业发展前景的各方面指标。

(2)简明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大小必须适宜,指标体系的设置应有一定的科学性。如果指标体系过大,指标层次过多、指标过细,势必将评价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细小的问题上;而指标体系过小,指标层次过少、指标过粗,又不能充分反映供应商的水平。

(3)稳定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还应考虑到易与国内其他指标体系相比较。

(4)灵活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使企业能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对指标灵活运用。

(三)重视供应商的选择机制

对于企业,供应商的选择是供应商管理的目的,选择一批好的供应商,不但对企业的正常生产起着决定作用,而且对企业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1、供应商选择的基本原则

(1)合作伙伴必须拥有各自的可以利用的核心竞争力

只有当合作企业拥有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并使各自的核心竞争力相结合,才能提高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可观的贡献。这些贡献包括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快速高效的物流,新产品研制速度的加快,高质量的服务和成本的大幅度降低等。

(2)拥有共同的企业价值观和战略思想

这一点对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企业价值观的差异化表现在:是否存在官僚作风、是否强调资金的快速回笼、是否具有长期的战略目标等。战略思想的差异化表现在:市场的竞争策略是否一致、对质量和价格的关注程度等。

(3)合作伙伴的数量必须少而精

企业应当根据对自己业务的影响程度的不同,把合作伙伴分为重要合作伙伴和次要合作伙伴两种类型。重要合作伙伴与企业的关系密切,对合作关系的影响很大,数量少而精;而次要合作伙伴与企业的关系不是很密切,对合作关系的影响甚微,数量相对较多。本文所研究的合作伙伴实际上是单指企业的重要合作伙伴,所以其数量要求少而精。

2、选择供应商的基本程序

选择供应商的基本程序如下:(1)新供应商的加入条件包括:需经批准;财务部门调查;如果是客户指定的,需出具确认函件。(2)调查由供应商自己提供的信息,包括: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资信等级,注册资本,经营范围;行业资质和资格证书;产品,技术,设备,人员,质量;资源:工厂分布,运输,技术支持,服务等级;客户名单;强项与战略计划。公司认为必要时由资信调查公司对供应商进行财务状况、信用等级调查,也可以安排专门项目小组进行市场调查。(3)供应商的审核与审计:信用等级,公司诚信,财务健康状况。(4)列出供应商的名单:核心供应商与历史有劣迹的供应商黑名单等。(5)选定供应商。

笔者认为,企业在选择供应商问题上,不应该存在“越复杂越好”的心理,而应该选择那些适合企业的方法。选择方法主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大小,自身在讨价还价方面的能力等方面来考虑的,不能照搬照抄,人云亦云,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追求企业的长久进步和长远发展。

结语

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主要是一种商品交换关系。企业为了向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要努力争取让供应商降低供应价格,同时提供高质量的供应与服务。但由于供应商是独立的经营主体,为了其自身的利益,必然谋求高价销售。供应商的这种策略有可能对本企业的赢利力以及顾客服务能力造成负面影响。供应商关系管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良好供应商关系的建立同时还有赖于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和社会诚信机制等等的建立等,因此对于供应商关系管理方面的研究也将继续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2、陈兵兵:《供应链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3、王成,刘慧,赵媛媛:《供应商管理业务精要》,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4、陈兵兵:《管理与供应商的关系》,《IT经理世界》2002年版。

5、卢洪:《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石油化工设计》,2002年版。

6、蔡国平:《浅论供应商管理》,《机械管理开发》,2002年第7期。

7、廖晓声:《浅谈供应商的管理》,《梅山科技》,2002年第5期。

8、沈厚才,陶青:《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中国管理科学》,2000年第3期。

9、廖春良等:《供应链企业间战略合作关系探讨》,《企业经营与管理》,2002年第8期。

10、覃汉松等:《供应链中信任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经济管理》,2002年第5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