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阅读教学的基本能力范文

阅读教学的基本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阅读教学的基本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阅读教学的基本能力

第1篇:阅读教学的基本能力范文

引言

“五环四步”英语阅读教学是围绕现代化的英语教学模式来进一步的开展多元化英语教学。本文的特色是将高职基础英语与物流专业英语的阅读课程进行衔接,在内容的选取上和课程的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教学方式上采用了“五环四步”教学法。两方面的教学尝试可以大大地改变原有英语教学中师生无法沟通和交流的问题,锻炼学生多元化的发展,为培养动手、动脑全方面发展的英语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下的英语阅读教学研究

(一)能力发展动员

“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中的能力发展动员与传统英语教学中的教学组织和课程导入相类似,可以由教师来设计课程,也可以由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讨论。主要就是让学生和教师都开展头脑风暴,积极参与到英语阅读课程中,最大化吸引学生来学习本次课程的主题内容。这一过程就是双边和多元化的互动教学方式。能力发展动员可以深入挖掘学生们的多方面能力,打破以往教师引入的固定模式,让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束缚等方面的问题。英语阅读课程本身就是内容比较宽泛的课程,正适合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在课堂是引入多种信息化手段,还可以提高物流专业词汇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英语阅读能力。

(二)基础能力诊断

“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中的基础能力诊断就相当于传统英语教学中的第二个教学环节――往节知识点的复习与回顾。教学目的是辨识学生对以往知识和经验的掌握情况,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也为分组教学提供依据。首先选取往节课学习的重点英语词汇通过知识问卷的方式展示给学生,问题的设定方式可以是判断式、选择式或是问答式等。之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们完成问题的情况进行延伸教学,把本次新课需要的知识点渗透进去,让学生们既可以巩固以往知识还可以为新阅读中的知识点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三)能力发展训练

“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中的能力发展训练就是传统英语教学中的新知识学习。教师具体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小组协作行动、学习作品展示、师生共同评价的步骤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英语阅读课中的具体任务可以分为:英语阅读理解所需要的基本英语词汇和短语、物流专业词汇和短语、物流工作流程的示意图展示等任务。这样的任务既可以兼顾基础英语的学习还可以学习物流专业英语词汇,另一条主线就是梳理物流类英语阅读文章的脉络,使每一次课程的内容都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物流专业的工作内容。这样的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到主动地了解专业知识,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学习起来也就更加的努力。

(四)能力发展鉴定

“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中的能力发展鉴定是对新知识点的巩固。各小组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后完成了各自的任务并进行口述讲解,然后是同学们和教师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就是对新知识内容的不断复习和巩固。当学生们回答问题或是展示作品时遭到其他组员的质疑时,学生们会再一次的进入到学习、分析、判断和选择的状态中,这也是对知识点的反复学习,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纠正了错误的认识,这样的展示过程就体现了学生前后学习的差异,也清晰的体现了学生们的进步。英语课程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反复训练、重复记忆的课程,多次大量的重复知识点就是英语阅读课程学习的最好方法。

(五)能力教学反思

“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中的能力教学反思是传统英语教学环节中的总结部分。课上的反思应该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教师应该重点梳理本次课程的教学脉络,对重点知识点的回顾。也是学生们也分享学习的收获和一些与其他组相比不完整的部分。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接受情况也是对自己授课结果的一种反馈,同时也是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改进。英语阅读课程的实际授课中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掌握一些新的授课方法,还要时刻关注注重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会运用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英语词汇的记忆力。而学生们的反思,也应该是他们的最大收获。学生反馈给教师的信息对教师整个课程的设计起到至关重点的作用。

二、结语

第2篇:阅读教学的基本能力范文

一、 命题意图与考查指标结构

1.1 命题意图。

1.1.1 全面考查《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第二学段的阶段目标,检测学生基本学业水平。

命题以《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点,本着“促进学生的发展”的评价功能,旨在考察学生语文素养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情况,力求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

1.1.1.1 命题能全面落实《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第二学段的阶段目标及三年级教材的知识点。

1.1.1.2 命题能全面落实三维目标的教学要求。

命题能从“积累与运用”、“阅读”和“习作”三个方面考查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既重视基础知识,关注核心内容,又重视情境创设,关注语文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这样,突出了语文的实践性与开放性,实现全面检测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1.2 能区分不同层次学生的语文学业能力,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新课程提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命题能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各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发展权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

1.1.2.1 重视基础知识,关注核心内容的考查。

测试突出考查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和工具性特点,即所有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技能。如字音、字形、字义,词、句的积累运用等。

1.1.2.2重视情境创设,关注语文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通过命制情境新颖、背景公平的语文应用性试题,达到全面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

1.1.2.3 尊重学生的差异,赋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试题中的习作部分属于范围命题。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和成长经历,确定习作的具体内容,赋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1.1.3 命题力求引领教学方向,提高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1)引领教师“用教材”教,充分发挥教科书的引领作用,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提高教师教学的实效性。

(2)引领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不断创新试题表现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1.2 各项考查指标结构

二、典型试题分析

2.1 每一小题的得分状况

2.2 典型试题分析。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部分着重考查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义”、“积累和运用常见古诗文”四方面的能力。下面将结合“积累与运用”部分的一些典型题目来做具体分析。

2.2.1 读准字音。

典型题目:

下面每道小题中,都有一个字的读音是错的。请你把它找出来,并把这个答案写括号里。

lí tuò shì jiǎo

题号4 : A 黎明 B 唾沫 C 似的 D 比较

考查能力:

读准字音•能分辨常见误读

读准字音•能利用汉语拼音纠正方音

读准字音•能读准多音字

正确答案:D

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读准字音的能力。每道题的四个选项都分别针对四个考查点――读准多音字、分辨常见误读、利用汉语拼音纠正方音和读准除此之外的一些常见字。学生在哪一方面掌握得不好,或者说能力有欠缺,就会选择错误。也就是说,通过纵向比较学生题目间的表现,就可以推断出他字音上的能力发展情况。

上面题正确选项“D”。选择A说明学生在“分辨常见误读”和“利用汉语拼音纠正方音”上均有问题,是i与ei不分;选择B说明学生在“分辨常见误读”和“利用汉语拼音纠正方音”上均有问题,是uo与u不分;选择C说明学生在“利用汉语拼音纠正方音”和“读准多音字”上均有问题,平翘舌不分。

通过纵向比较,可以看出,选择A的占人数的1%,选择B的占人数的4%,选择C的占人数的10%。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读多音字中,缺少对规律的提炼,即引导学生在组多个词语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似”这个字选择范围比较窄,只有在“像…似的”、“似的”时才读shì,其它的如“似乎”、“相似”都读sì。这样,学生才能扎实掌握。因此,对西岗区学生来说,读准平翘舌的多音字是读准字音能力中最薄弱的。

2.2.2 认清字形。

典型题目

下面每道小题中,都有一个词语含有错别字。请你把它找出来,并把这个答案写在括号里。

题号5. A 莲蓬B 诚实 C 鱼翁D 恼怒

考查能力:

认清字形?能分辨形近字的误用

正确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分辨形近字误用的能力。四个选项中,A选项考查学生能否分辨形近字“莲”和“连”, B选项考查学生能否分辨形近字“诚”和“成”,C选项考查学生能否分辨形近字“渔”和“鱼”,D选项考查学生能否分辨形近字“恼”和“脑”。题目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故正确选项为C。

通过纵向比较,可以看出,选择A的占人数的11%,选择B的占人数的1%,选择D的占人数的15%。本题选项A、D的人数偏多。对于“莲”“恼”字,如果能够结合汉字的构字规律来识记,就很容易记住。因为“连”表示字音,“草字头”表示字义;“恼”字的右半部分表示字音,“树心旁”表示字义。因此,对西岗区学生来说,加强形近字比较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字源字理等多种方法,在比较中明晰。

2.2.3 理解词义

典型题目

(1)无语境。

下面每道小题中,哪一个词语和加点词的意思最接近?请你把它找出来,并把这个答案写在括号里。

题号11.机 灵

A 灵气B 灵活C 灵动D 灵光

考查能力:理解词义?能理解常用词语的基本意思,分辨词义间的差别

正确答案:B

本题要求学生能够分辨词义间的差别,并做出判断。找出与目标词“机灵”最接近的词语。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均在字面上与目标词有相近之处,但与目标词词义最接近的是选项B“灵活”。

从学生在这道题目上的作答表现看,选择A占人数的13%,选择C占人数的15%,选择D占人数的2%,选择干扰项A、C人数较多,主要是由于“灵气”的意思或指人机灵劲,或指神话中超自然的力量,“灵动”的意思是活泼不呆板,富于变化。这说明,学生能够掌握词语的大致意思,但是对于词语的精细辨析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有语境

典型题目

下面每道小题中,哪一个词语或成语填入画线部分最恰当?请你把它找出来,并把这个答案写在括号里。

题号13.春节晚会上,刘谦表演的魔术让我感觉很 。

A 神奇B 奇怪C 神气D 奇异

考查能力:理解词义?能理解常用词语的基本意思,并在简单的语境中恰当运用。

正确答案:A

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常用词语的基本能力,并在简单语境中恰当运用的能力。选择B、D的意思与答案意思接近,但不是语境应用的范围,不能搭配,选择C根本就不是这个语境的。

从学生作答的表现看,选择B的占人数的8%,出现这种错误可能的原因是学生没有考虑给定语境的限制。“奇怪”是跟平常不一样,“奇异”奇特惊异,而在测试题目给定的语境中,“神奇”才能与“魔术表演”相匹配。这说明在有语境的词义理解中,学生结合语境选择恰当词语的能力尚需要加强。

典型题目

下面每道小题中,哪一个词语或成语填入画线部分最恰当?请你把它找出来,并把这个答案写在括号里。

题号16.我看到中国运动健儿 地登上了领奖台。

A 神采飞扬 B 出神入化 C 神通广大 D 神气活现

考查能力:理解词义?能理解常用成语的基本意思,并在较复杂的语境中恰当运用。

正确答案:A

这道题目考查学生理解常用成语的基本意思,并在较复杂的语境中恰当运用的能力。学生需要在理解成语意思的基础上选择出最符合语境的一项。句中“登上领奖台”是理解本句语境的关键点,与语境最相符的成语应该是选项A

从学生作答的表现看,有27%的学生选择了D,“神气活现”可以形容自以为优越而表现出得意或傲慢的样子,但题目所给的语境是登上领奖台,选择错误的学生显然没有结合所给语境选择成语。

2.2.4 积累和运用常见古诗文

典型题目

下面三个小题中,哪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你把它找出来,并把这个

答案写在括号里。

题号18. 画线处应该填入的一句是: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A 水村山郭酒旗风

B 无边光景一时新

C 家家乞巧望秋月

D 长河渐落晓星沉

考查能力:古诗文积累?能准确记忆学习过的古诗文

正确答案:D

这道题目考查学生能否正确记忆学习过的古诗文。李商隐的《嫦娥》是学习过的古诗文。正确选项为D。94.63%的学生在这道题目上作答正确,说明学生对学过的古诗文掌握比较好。

典型题目

题目20.下面选项中,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是:

A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C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D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考查能力:古诗文积累?能正确理解学习过的古诗文

正确答案:B

这道题目考查学生理解古诗文基本意思的能力。A选项表现船行“速度飞快。”C选项表现“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D选项表现“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B选项表现诗人思念家乡。正确答案为B。选项A、C、D具有一定的干扰性,仅有59.36%的学生选择正确,表明学生虽然能够记忆古诗文,但是在理解内容上还不够正确。

第二部分:阅读

“阅读”部分着重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形成解释”、“整体感知”和“体会情感”四方面能力。

第三部分:习作

“习作”部分考查学生记叙一个游戏,通顺连贯地表情达意的能力。从“内容结构”、“语言表达”、“书写及标点”三个分项考查学生记叙游戏的过程。从测试的结果看,大部分学生在习作中,能选定一个游戏,比较清楚地叙述游戏的过程,标点符号的使用基本正确。

三、语文学科教学成绩、主要问题与建议

3.1 成绩

3.1.1 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教学扎实有效。

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是指学生后续学习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和工具性特点。即所有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技能。如字音、字形、字义和古诗文积累运用等。

(1)学生能利用汉语拼音纠正方音。

试卷中涉猎字的读音相当一部分是学生容易读错的,包括大连地区的方音,像声调乱用、平翘舌不分,i与ei、b与p、uo与u等的混淆。通过学生答题来看,学生基本能正确进行分辨,准确认读。这说明教师在认读字音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读基础上,能注意纠正学生的方音。长此以往,学生掌握较为扎实。

(2)学生能正确分辨部分音近形近字。

试卷中涉猎的正确书写的字,如“记与纪”属于形近字,如“望与忘”,属于同音字,通过学生答题来看,学生基本能正确分辨,正确书写。这说明,教师能把握汉字是音、形、义相结合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字源字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与分辨。这样,学生掌握了区别音近形近字的方法,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3)学生能准确理解部分高频词语的意思并能正确运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语意思。”因此,对词语的理解是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阅读理解的基础。通过学生答题情况看,无论是有语境的,还是没有语境的,学生基本能正确理解。这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能主动提取一些高频词语,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方法进行理解,并引导学生正确运用。

(4)学生能正确记忆学过的古诗文。

试卷中所呈现的古诗文均是二、三年级教材中的,也是《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学生能依据题目要求,正确记忆已学过的古诗文,答题得分率较高。虽然与学习该篇古诗文的时间已相距半年甚至一年,学生仍能正确识记,这说明教师在平日教学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达到熟读成诵,因此,学生记忆很深。

3.1.2 习作教学扎实有效。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就要求在学生习作中能清楚、具体地表达。

批阅作文从内容组织、语言表达、错别字、标点和书写三方面打分。通过试卷看,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经历、感受出发,体现出学生选材角度的多样性;对于游戏记叙得比较清楚与具体,体现出学生语言的丰富性。由此,折射出教师平日习作教学的扎实、有效,全面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3.2 问题与建议

3.2.1 继续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教学研究。

(1)加强多音字的教学,要寻找规律。

对于教材中要求掌握的多音字,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加强多音字的教学,不是让学生一遍遍反复认读,既浪费时间,又毫无效果。因此,对于多音字的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读音进行组词,然后对每个读音的多个组词进行归纳,并总结出每种读音所代表的不同意义,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从而达到准确识记的目的,最后要让学生在练习和实践中不断运用,掌握规律,形成能力。

(2)加强字形的教学,利用汉字比较和字源字理等方法,形成记忆。

所谓加强字形的教学,不是就某个字的反复强调与书写,也不是就某个字的死记硬背,这样,既枯燥,又没有意义。相反,教师应该在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字形的基础上,要适当进行拓展练习,由这一个字想开去,可以勾联这个字的同音字、形近字、音近形近字等,并引导学生对这些字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进行区分,在区分中达成明晰。另外,在识记字形的过程中,教师要尝试借助字源字理让学生明晰汉字的构字特点,进而准确记忆字形,形成深刻的记忆。这样,让学生头脑中的汉字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字,而应该是由一个个汉字穿成的一条条线,由一条条线连成的一个网。这样,学生在需要时,可以随时正确提取。同时,也不要给学生造成某种定式,一定要学生依据发生的实际情况灵活。

(3)加强正确运用词语的教学,掌握辨析的方法。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理解词语明确提出,“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这就要求并对课文中出现的高频词语或成语不仅要理解,还要正确运用。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结合教学实际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还要在此基础上能准确运用。特别是学生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意思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明确近义词之间细微的差别,所适用的不同场合、范围、情况、对象及不同的语言环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准确理解与运用词语的能力。

(4)加强理解古诗文教学,要凭借多种方法。

试卷中涉及古诗文理解的内容就暴露出诸多问题,学生对哪个选项符合题目的要求,举棋不定,难以决断。原因在于试卷中呈现的古诗文距离学生实际学习已有一段时间了,学生有一定的遗忘。另外,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在教授古诗文时,可能只是对古诗文中词句的串讲,接着就是熟读成诵。而对古诗文所表达的情感往往是一带而过。这样,随时间推移,学生对于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渐渐就淡忘了甚至遗忘了。考试时,出现类似的题目,学生往往无法形成勾联而正确解答。因此,加强理解古诗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运用注释,借助学习资料,运用画面想象、反复吟咏等方法,在理解古诗文意思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深刻体会古诗文表达的情感。这种教学才不是标签的教学,是深入学生内心的,甚至是渗入学生骨髓的教学,不会随时间推移而忘怀。

3.2.2 加强阅读教学研究,要明确年段阅读要求。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途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词句理解的重点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课文理解重点是“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所涉及的阅读能力包括整体感知、提取信息、形成解释和体会情感四方面的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应该贯彻落实这四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从学生答题来看,学生不能静下心读,对短文整体感知把握不准,学生只浮于表面理解,浅尝辄止,理解不到文字背后的内容,对于提取信息或形成解释等内容理解均不够准确或全面。

究其原因,就是阅读教学中对于年段目标要求不够明确,阅读教学常常被串讲串问所代替,常常被没有目的的琅琅书声所代替,常常被支离破碎的讲解所代替,教师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泛语文、非语文”的现象充斥于课堂教学中。要改变这一现状,非加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不可,明确年段阅读要求。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把教材仅仅作为一个例子,实现“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能遵循阅读教学规律,通过“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感知、提取信息、形成解释和体会情感四方面的能力。

3.3 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方法与规律。

本次考查的内容不仅涉及读音、字形、词义,还考查学生积累与运用词语的能力,对短文内容准确理解能力及习作能力。由于这次考查内容距离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已有半年多时间,教师对知识的归类、整理及对新旧知识前后渗透的训练相对不足,学生对于一些知识存在淡化甚至遗忘的现象,导致引导学生对综合性较强试题缺乏独立分析能力,得分率不高。这是客观原因。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审题能力也较差,更缺乏理解的深度。

3.4 加强习作教学研究,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从批阅学生习作来看,尚有5%的学生没有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基本要求。因此,仍需要加强习作教学研究。

重视平日的习作课。上好教材中的八次大作文,特别注意要上好习作讲评课,重视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和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5 重视习惯培养,提高学习效益。

第3篇:阅读教学的基本能力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阅读教学;能力素养培养;实践与探讨

在学校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习性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句话的误导和影响,许多人只是把数学与学习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高度重视和注重对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强化训练,而忽视了数学阅读教学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其实这是一种近似于舍本逐末的错误观念抑或片面性做法。所谓数学阅读,就是指学生个体凭借自身已有的数学知识、学习经验和生活积累,努力调动潜在性思维的活力与灵性,通过阅读数学教材和书本中提供的文字信息、图片音像资料、自己日常积累的数学素材以及课外读物等有关材料,运用数学的有关方法和观点来认知、理解、把握和汲取知识并感受数学文化的一种学习活动。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把阅读教学放在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素养的战略性高度和战术性角度来加以认真对待。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式的简要阐述:

一、小学数学课程阅读教学的重大意义和影响

关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数学阅读对学生的思维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进行持久地训练,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快捷思维能力。二是“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给予学生提供一定的时空,鼓励他们在阅读学习中“见疑、质疑、探索、释疑”,从而有效地锻炼小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三是在中有效地锻炼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在丰富想象中有效地锻炼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开阔性。

二、对小学数学有效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运用

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从而有效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数学课程的阅读教学呢?

1.在潜移默化中为小学生作好示范引导作用

小学生具有先天的模仿欲和较强的模仿能力,在他们的眼里和内心深处,老师的一切行为都是正确的、权威的,甚至是神圣的,因而就会不自觉地模仿老师。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教会小学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学习道理和实践做法,另一方面要以自己的行为为小学生带好头、做好样子,努力发挥主动推动和行为带动作用。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内容时,执教者要引导小学生对“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这句话加以理解,通过认真反复地阅读,首先抓住“完全相同”这个关键词语,再通过与“面积相同”和“形状相同”等短句词语的比较和体会,从而帮助他们比较全面地理解这一概念。

2.在课内外阅读中为小学生创设环境开阔视野

在努力构建立体化综合教学体系的同时,执教者要坚持课堂教学的主阵地,通过提供各种形式的观察性材料和综合信息材料,引导学生有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比较和思考,在观察感知中强化阅读思维的训练,努力实现理解知识、深化知识的教学目的,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而在阅读学习中,学生读出的不只是数字文字信息,更是以图文形式予以呈现的综合性信息。就是说,缺乏正确有效的阅读审图,就难以找出答题的全部条件。那么,小学生的课外读物有哪些呢?教师可以向小学生提供或推荐一些实用的数学阅读材料,如具有指导性和引向性的数学学习读物,让他们在多种形式的数学阅读中拓宽视野、深化思维。

3.在“鱼”“渔”教学中激活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数学思维

(1)要坚持以疑导读,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思却起于趣。在教学中,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和问题意识的大小,对形成和提高独立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兴趣之下有意识地带着问题去读,这样才能发挥有效阅读的最大效应。

(2)要坚持以动带读,有效推动学生的手脑并用

比如,把一个圆分为若干个相等的小扇形,在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之后,它的周长多了6厘米,问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要求小学生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引导他们在操作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示意图,这样就能从中很快发现增加了两条半径,如此则有了水到渠成之势。

(3)要坚持以思促读,有效发展学生的花样表述

第4篇:阅读教学的基本能力范文

一、创设情境

教师利用多媒体或网络,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画面、声音、图像、动画等,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刺激学生多种感官,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的情感参与,使学生先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再向学生提出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环节。

二、自主学习

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操作多媒体课件,观察课件中的动画、声音、文字,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多媒体阅读具有超文本的结构特性,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通过“热键”随时在计算机上查阅他所需内容,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安排学习,学生也可以通过关键词在网络上搜寻相关信息,在搜集的过程中,随时制作电子读书卡片,将相关文字、插图有机结合,进行信息的初步筛选、整理。此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人机交互自主独立学习,掌握学习重点,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在学生对阅读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后,要在应用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呈现给学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已掌握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现有信息资源做更进一步的学习。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及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三、协作会话

第5篇:阅读教学的基本能力范文

一、教经典

以我的理解,校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同的意义,作为校内阅读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其实,也就是教材的选文应该经典)。所谓的经典,应该是能经得住时间和空间变化,经得住意识形态变换考验的,是人类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引导学生从经典阅读人手,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从人生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经典阅读会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也许经典的阅读对学生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扶助,其实这也正是阅读教学的意义所在,现阶段,小学语文的选文不够精美,即使选择一些名家作品也多有简化和改动,改动的原因是为了小学生更为理解,但是许多改变的文章失去了原文的灵韵,名家作品原汁原味存在于小学教材中的有多少?

二、教联系

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创造,不是他的信息储存“从无到有”的简单过程,而是“从有到新”的复杂的综合加工的过程,人们获得的信息量越多,创造的可能性也越大,阅读教学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文本”解读的过程,在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文本提升和升华了经验世界的无意识,使它自觉纳入学习者的有意识的规律性的认知领域,同时阅读者也可以发现自身信息的短缺、理解力的薄弱。唤醒再学习,再积累的需要。

这样一个过程并不是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自然经过的,期间需要教师的引导、搭桥、让!学生从阅读的自然世界过渡到自觉世界。联系有多重含义,与文本的联系、与自我知识经验的联系、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和材料的联系,与未知世界的联系,与进一步学习的联系,阅读教学成为一个辐射源,学生智力的触角,在它的触发下,敏感伸向各方。

三、教技能

虽然语言文字训练由于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肢解和琐碎了文本内在的灵韵,但是知识和技能仍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部分。

《课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学生缺乏解读文本的基本能力,缺乏基本的语感,怎么能与文本平等对话。阅读教学一定要教学生必要的阅读技能、语文训练,重要内容之一是语文技能的训练。技能必须纯熟而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这期间确实不免必要的知识性的艰苦义略显枯燥的训练,苦学和乐学就是这样溶为一体,学生智力增进的也是艰苦学习的深层快乐。不能怕批评意见就放弃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训练是方法,训练是过程,训练是阅读教学手段的一部分,不要夸大也不要贬低它的作用,适度适当应该是原则,事实上,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能缺乏必要的训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这些阅读的必要能力,一定是阅读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学习的。学习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不一定就是枯燥的试题。

四、教反思

第6篇:阅读教学的基本能力范文

关键词 语文素养与语文教学 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 人文素养

一、在阅读教学别重视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这是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我特别重视阅读教学的改革。在教学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课堂教学的引路人,突出学生的绝对中心的地位,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落到实处很重要。我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尤其加强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在每个教学环节,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方法上,讲究灵活多样,切实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想方设法创设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发扬教学民主,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为尽可能地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同时,对教材的处理,我还根据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认真分析,总结相应的教学规律。在提高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的同时,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人文素养上来。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它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力求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另外,教学过程 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我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要求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我在教学中,主要是采用分组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探究学习。这样在一个小组内,学生参与学习、发言、交流的机率大大增加了。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学生不但喜欢上了这样的学习方式,而且简直不能离开这样的学习方式。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还特别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阅读教学就教材学教材,这是远远不能满足学习需要的。我就在努力运用现有的教材资源的同时,深入挖掘课本的潜在资源,这样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平,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快速作文教学改革,使学生的人文素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快速作文教学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一改过去作文教学的僵化模式,使学生的作文速度和作文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使学生听、说、读、写、思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这样一节课中,学生要进行认真的思考、构思、选材,要进行精心的创作,学生要听读文章,要口头点评,要阅读和修改,这个过程也是对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锻造的过程。我主要是在作文评语方面进行了改进。接过一个班后,我就精心思考引导学生评改作文的方法。让学生来批改作文并非就是放手不管,学生批改得好与坏,全靠老师引导。首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批改作文不可能一下就很好,由不好到好是有一个过程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教师要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这必须给学生指定一个评改的框架。比如,一开始可以让学生主要说说一般性的东西,书写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整洁,语言是否通顺,选材如何,构思怎样。再往后就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谈谈更深一步的内容。如作文当中的一些写作的特点,作者的想象能力,描写的顺序,写景的方法,修辞的运用,文章有无文采等。这样,学生的批改水平定会不断提高,他们的批语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这样,学生批改作文的过程,实质上就变成了再一次的写作训练的过程,变成了学生对世界对人生进行深入的探索、认识和精神审美的过程。

三、大量阅读成为检验和丰富语文基本能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通过多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差不多成为当今语文教育同仁的共识。在此,我所说的多读,不仅是指对课程教材上的文质兼美的课文要多读,更是特指广泛地阅读课外读物。我在指导学生阅读中,对学生的阅读分为自由阅读和集中阅读两种形式,自由阅读,是指对学生的阅读不规定具体的阅读内容,也可以不分地点,但教师对阅读的方法要作指导。集中阅读,主要是指在教师亲自指导下的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规定阅读时间,交代读书方法,回答有关问题。更有甚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精彩段落进行朗读训练,玩味欣赏,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鉴赏能力。古典文学是沙里淘金经受了时间检验的艺术精华,让学生去感悟和咀嚼古典文学精品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审美情趣了人文素质的最有效的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我总是想方设法给学生补充大量的古典文学精品。如学习了北朝民歌《木兰诗》,就给学生补充同时代的南朝民歌《西洲曲》,让学生在反复的吟诵和感悟中,体味南北朝民歌不同的审美趣味。我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在多读多背中,在反复玩味中,学生潜心感受祖国语言的精妙,汲取祖国文化的美的精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7篇:阅读教学的基本能力范文

一、 习作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学段目标不明,任意拔高,降低学生习作的兴趣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将第一学段的习作教学的目标定位为“写话”,第二学段习作目标为“习作”。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在小学语文试卷中,习作占了较大的比例,如一二年级的“写话”一题分值多在10―15分。教师在评分时,往往是写但句话比写二句得分高,写四句比写三句得分高,让学生把“写话”变成了“写段”,在字数上要求学生写100―200字,在写作方法、写作内容上都参照中高年级的标准提出具体的要求。试想,一二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不多,语言积累较少,一下子就要求他们写上百字的“文章”,学生怎能不害怕?

(二)习作与阅读分离,忽视了阅读对习作的促进作用

崔峦指出:“习作能力的根本是阅读能力,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课文均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作为学生习作的范文。但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忽视深入挖掘课文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未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和写作指导。如“第三届福建省小学习作(写话)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的12节展示课,未有“读写结合”的课例,可见这一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另外,不少教师只关注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只顾让学生埋头做题,未能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学生语言贫乏,搜肠刮肚也写不出好文章,自然无兴趣可言。

(三)一味求全,面面俱到,习作指导缺乏针对性

有的语文教师的写作指导讲究面面俱到,从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到语言表达、篇章结构等都要讲清楚,结果哪一方面都没有讲到位。例如,指导学生“写一个熟悉的人”,从三年级到六年级,习作指导都是“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人物的特点,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来描写”,却又从未进行过专项的指导与训练,结果学生虽然知道要从哪几方面来写,但哪一方面也无法细致刻画、生动描写,人物特点自然不鲜明,无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重改轻评,教师越俎代庖

习作评价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习作指导的继续和深化。由于教师的习作指导过于求全求细、费时较多,学生完成习作的时间有限,多数教师就把习作评价的环节省略,以教师课后批改代替课堂上的现场评改。负责任的教师会字斟句酌,小到一个标点符号、一个错别字,大到整段文字,批改后学生原来的习作已面目全非。而不负责任的教师,则对学生的习作草草批阅,打个等级或分数了事。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教师改文,业至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这两种做法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起不到指导作用。

二、立足课程标准精神,改进习作指导方法,提高习作质量

(一)明确学段目标,降低要求,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一学段应该培养学生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现实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二学段的习作目标是“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以及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据此,笔者认为一二年级的习作应以写句子过渡到写几句话为主,中年级的习作应以写段为主向写篇过渡。因为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先于书面表达能力,所以不管哪一种形式的习作(写话)训练都要坚决贯彻先说后写的原则,与说话训练相结合,为学生的习作训练降低难度。

(二)读写结合,把专项训练与综合指导有机融合

作文能力包括基本能力与专门能力,基本能力指观察、思考、想象和创造的能力;专门能力包括取材、立意、构思、语言表达、修改文章等。这些能力的获得,不能采用直接呈现和灌输的形式,特别是习作的专门能力,即便教师条分缕析地教给学生,学生也未必能写出好文章。因此,我们必须遵循读写结合这一基本规律,在阅读教学中,紧紧依托文本资源,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模仿典型句式,学会遣词造句;模仿精美语段、学会精巧构思;模仿精彩篇章,学会谋篇布局。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写作素材,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作文能力。在作文指导课上,教师应注重从内容入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让学生自由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

(三)倡导学生自主评改,让学生在习作评改中提升能力,感受成功

在作文批改阶段,我们要变“教师批改”为“学生自改”,变“课后批改”为“课上、课后评改相结合”,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作文评改的过程。根据各年段的实际情况,教师可采取学生自改―合作评改―教师总评的评价体系。(1)学生自改。第一遍默读,检查文章整体是否符合习作要求,调整顺序,充实内容;第二遍轻读,改正明显的病句、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第三遍放声读,感受习作在遣词用句、表情达意方面是否有需要完善的地方。(2)合作评改。在小组内读一读自己的习作,谈一谈自己的构思及初步修改哪些地方,请小组同学评议、补充,再根据小组同学的意见进一步修改。(3)教师评改。教师在学生练笔时应加强巡视,发现他们优点和不足,并教给他们基本的修改方法和要求。习作上交后,教师要针对学生自改互评后仍有问题的习作进行个别指导,要选拔推荐优秀作品在班级学习园地、校报校刊或其他报纸杂志上发表,以示激励。

参考文献:

[1]刘平贵.浅谈提高作文教学的几点策略[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30).

第8篇:阅读教学的基本能力范文

小学汉语文课程是提高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能力,是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好其他科目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新课改对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相关规定,第一、应着重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使小学生充分感受到阅读的乐趣;第二、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习多种阅读方法;第四、具备通过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词句意思的能力。

一、小学汉语文阅读能力提高的必要性

小学汉语文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大小不仅关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亦影响其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适的阅读材料、正确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发散思维、缓解学习疲劳、拓宽知识领域,还能在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基本文学素养的前提下,使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小学汉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与实际教学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对于小学汉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其面临着如何适应新课教学标准要求,转变教学观念,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等问题。

二、当前小学汉语文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汉语文阅读教学大多沿用传统的小学汉语文教学方法。在一定时期内,传统的小学汉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传统阅读教学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便显出以下几方面问题:

1、小学汉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小学汉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让小学生一遍一遍重复阅读课文内容,或者在学生阅读前提出具有既定答案的问题,采取简单的方式引导学生多次重复阅读课文。从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来看,其集中力维持时间较短,且对“旧”知识易产生厌倦情绪。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多次阅读课文,容易让学生感到阅读枯燥,从而降低阅读兴趣。

2、小学汉语文阅读范围较窄

教师在汉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教学方法单一问题,而且为学生提供的阅读范围较窄。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其内容往往局限于课本内容。阅读范围有限,往往使小学生提不起阅读兴趣。

3、小学生缺乏良好阅读习惯的提高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是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提出范围、数量、内容等方面的要求,学生仅被动依从“领导”型教师的指示而进行阅读学习。在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有自控能力差、自主调节能力不足等特点,教师在实施汉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这些本质特点认识不足,或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了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缺失。

三、小学汉语文阅读能力提高措施

1、更新传统阅读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多元化

小学汉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解决其注意力不易集中教师教学方式老化、单一等问题。如在小学生阅读教学中可引入情境式教学,即引导学生在简单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看法和认知通过表演、设置情境等方式表达出来。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引入多媒体课件等载体,增强阅读的趣味性,从而引导学生更有效地阅读。

2、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着重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师中心”以不适应于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是汉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换言之,只有从根本的观念上理清教学关系中的主体问题,才能进一步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汉语文阅读能力。

3、为学生提供合理的课外阅读时间,拓展其阅读范围

第9篇:阅读教学的基本能力范文

关键词:教学新课程语文

新课程下,新颖的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让课堂五彩缤纷,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课堂亮起来了、动起来了、响起来了。声光电、唱念打,各种手段纷纷登场,把课堂装扮得花枝招展……语文公开课的课堂教学都是那么华丽,那么热闹。我们听课者都会陶醉于小手常举、小口常开的气氛,满足于多媒体全方位轰炸和教师的激情奔放,欣赏于皆大欢喜的评价艺术。当我静下心来时,常常在思索:语文课堂上五彩缤纷、沸沸扬扬的表象里,涵盖的究竟是什么?学生们在这样看似热闹的课堂里,学到的又是什么?

在新课程理念的熏染下,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沉闷与乏味,但是在异彩纷呈的背后,我们却看到语文教学的浮躁与迷失——课堂变得热闹了,语文味儿却变淡了;人文性有了,工具性却缺失了;综合的东西多了,学科性却丢失了。为什么会有这种缺失呢?首先,这是否与没有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有关呢?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而读与写的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语文课改应该有利于加强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重视了“全面”,而对“核心”问题却有所忽视。

不要把阅读教学课上成阅读理解课。大家知道,阅读理解与阅读教学有不同的目的任务。阅读理解是“通过书面言语的感知获得意义的思维过程”(《教育大辞典》),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这是每一个阅读者阅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必经的过程。简而言之,“读懂了”,阅读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而阅读教学就不同了,它是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今后的独立阅读打基础而进行的“教与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学会阅读。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不仅要通过语言文字的载体理解内容,而且要关注语言文字载体本身的物质存在。其实,所谓课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章”)的意义就包含着内容意义和形式意义两个方面,只要内容意义而忽视形式意义,是不完全的阅读教学。两者统一得好,教学得法,是可以达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性境界的。多数情况下,教学还是要走一个来回,即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看看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

不要淡化教学过程中的语文意识。语文意识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始终有清醒而明晰的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意念,始终不忘记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一是学生在个体阅读以后交流感悟体验的时候,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所说的内容,如意思是否正确,是否有创意,至于语言表达得如何就不计较了。二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拓展阅读的时候,有时利用文本表达上的含蓄蒙眬或留下的空白,需要学生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诠释去补充,或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充盈去丰富;这些时候往往时间仓促,不容学生经过比较鉴别、分析归纳的思维活动,然后付诸言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好事没有做到位,没有做踏实,拓展性阅读徒具形式而已。三是把上述口语交流的内容转化为书面文字的时候,以为内容基本正确就可以了,文字表达方面的评议往往敷衍了事、马马虎虎,甚至就根本不加评议。

加强语文意识,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树立“无时不语文”的思想,时时处处都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首先有明确的语言表达训练意识。学生无论是口头说还是书面写,都是训练语言表达。既然是训练语言表达,都必须有内容和形式上的要求,就得在语言表达上下工夫。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语言流畅了就是思想舒展了。其次是学生有充分的语言实践时间,有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意识。教师有意引导学生不断内化书面语言,不断丰富充盈自己的语言库存。学过的词汇和句子在练习表达时,能不时显于笔下或口语之中。而不是一味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即头脑里固有的语言)来表达,与吸纳书面语言脱离开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始终坚守自己的“岗位”,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最后,教师对学生语言的生成与发展有强烈的指导和相助意识。教师应十分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和表达的欲望与困惑,在师生共同参与中及时给予学生以鼓励与必要的点拨,使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由不准确到准确、不熟练到熟练。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如登山,正是在教师的指引扶助下一步一步,逐步到达理想的境界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