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的发展范文

科技创新的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创新的发展

第1篇:科技创新的发展范文

业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

【关键词】创新驱动;科技创新;资源;市场

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创新驱动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明确了任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是确立企业在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良好环境,引导激励科技资源以市场化方式向企业聚集,以知识和技术创新驱动企业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促进企业从以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为主的粗放型发展到以技术、资本和管理为主的精细型转变,从技术含量低到技术含量高转变,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能到低消耗低污染高效能转变,从低附加值处于产业链末端到高附加值处于产业链高端转变,以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确立企业在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是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科技创新的主体既有企业,也有大学、科研院所和个人等,确立企业在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形成以企业为龙头,大学、科研院所和科技中介机构为之服务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既是由于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基础地位所决定的,也是破解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只有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才能确保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和良性循环。一切科技创新最终都是为了应用,也只有有应用的创新才有价值。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处于与市场结合最紧密、最前沿的地位,对市场的需要最敏锐,为满足市场需求需要研发新产品,为提高市场竞争力需要研发新技术,为改进产品降低成本需要研发新工艺,企业的科技创新是最适合市场需要、最具有应用价值、也是最能产生社会经济价值的创新。而不论是大学还是科研院所,与市场的结合不够紧密,科技创新更具有基础性、知识性和计划性,其创新成果的应用价值还需市场进一步检验。因此,科学技术进步的源头动力在企业。企业只有在自主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才会产生破解技术难题的需要,才会有技术进步的需求;同时企业研制的新产品经社会确认后,其价值才能得到放大回报,企业才有动力和资金实施新的技术创新,从而形成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不仅如此,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共性技术难题和重大技术瓶颈,也将为大学和科研院所研究指明方向。

另一方面,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是破解经济与科技结合不紧的有效途径。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上升,但由于各种原因,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活跃、最直接的单元,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只有确立企业在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才能促进科技要素和资源向企业聚集,确保科技资源发挥最大价值,才能促使科技与经济紧密给合,促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是否愿意创新取决于创新能否给企业带来效益,只有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让企业认为创新的成本和风险较低而利润较大时,企业才会自愿进行创新,创新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形成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

(一)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党的十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首次把科技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核心位置,是对科技创新新的科学的定位。要借助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之际,利用各种媒体和方式,大力宣传科技创新的意义、目的、内容和要求,在全国上下营造鼓励、提倡科技创新的舆论氛围,让科技创新深入人心。

(二)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企业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市场需求推动和对未来盈利的预期,只有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科技创新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关键是要更加尊重规律,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济领域要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把应该由市场发挥作用的交给市场,进一步减少对市场的行政干涉,除了关系国计民生需要政府掌控的领域外,其他领域要逐步减少政府的审批;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机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同时,要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格知识产权执法,加大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力度。

(三)建立明确的激励导向

通过实施人才引进和创业工程,鼓励各种高端人才到企业创业,以人才带动科技创新;通过股权和分红激励,引导和鼓励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其他组织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分配机制,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通过明确企业技术创新的认定标准,严格高新企业和技术创新认定,加大税收优惠力度,通过税收优惠激励企业创新;实施技术创新奖励、技术交易和设备共享奖励、知识产权专利奖励和重大科技成果奖励,通过奖励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通过项目带动企业创新。

(四)解决出现的创新难题

针对企业创新中普遍出现的难点问题,加大政策协调力度,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如针对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开展科技与金融合作,通过科技金融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奖励机制,促使金融机构、风投机构开展科技企业贷款和投资,解决企业创新资金问题。又如针对新兴产业在形成的初始阶段,技术到市场还有一定的距离,生产、购买和使用成本较高,消费尚未形成,极易形成供给型过剩,通过政府采购引导创新产品需求,通过政府法规淘汰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政企联合启动消费市场,促进新产品进入市场,从而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重点是促使科技资源以市场化方式向企业聚集

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重点是要按照市场化原则,使各项科技要素和资源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向企业流动聚集,使企业成为科技要素和资源的主要载体。

(一)搭建创新平台

通过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创新基地,从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建立公共基础设施和产业设备平台,减少企业入驻成本,吸引高新企业和人才入驻,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通过鼓励规模以上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科技中小企业建立产业技术联盟等创新平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二)联通创新通道

针对我国科技资源很大一部分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的实际,盘活和统筹这部分科技资源,引导和鼓励其向企业有序流动聚集,是确立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校建立科技战略合作关系,达到科技人才、信息、成果共享;建立企业与科研院校技术创新对接机制,创建对接平台,开展技术开发需求与成果转化双向对接活动,建立创新共赢机制;制定激励政策,鼓励科研院校人才到企业任职创业,通过人才引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中介和服务机构,充分发挥桥梁和连接作用,促进企业和科研院校形成合力。

(三)重建评价体系

科技成果和人才评价体系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建立面向企业科学明析的应用科技成果和人才评价体系,改变片面将论文、项目和经费、专利数量等与科技人员评价、晋升直接挂钩的做法,更加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是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方面。一方面,企业内部科技成果和人才的评价,通过面向产品设立课题,以实用效果检验和评价创新成果;在课题承担上,唯‘能力’而不唯‘职称’,在奖励上,不以工作量为导向,而是以创新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为导向;另一方面,科研院校应用型科技成果和人才的评价,也应把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和社会效应作为重要内容,把企业或用户评价和专家评价结合起来,形成明确的效能导向。

第2篇:科技创新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 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科普创新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0-0148-02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与行业的发展,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强弱。而创新作为一个民族及国家文明进步的灵魂,也是科技水平能否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作为传播普及科学知识,展示科学技术成就的场所,科技馆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自然也离不开科普创新。

1 管理创新是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科技馆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跟随科技发展的脚步,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以管理创新为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发展动力[1]。科技馆的管理创新着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管理思想上

管理,从本质上看,是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实现各项事物与行为的和谐,因此,实现管理思想的创新,能够带动管理方式及管理制度的优化创新,从而促进科技馆管理水平及管理效率的提升。

现阶段随着科技的日趋成熟,世界已进入全球化及信息化时代,时代的发展对科技馆的管理及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管理思想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下,科技馆只要实现管理思想及理念的创新,紧密跟随科技发展新潮流,不断完善科技馆管理及服务的流程,才能切实提高科技馆的管理及服务水平,从而为科技馆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1.2 管理制度上

社会企业的发展需要制度的约束,而科技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管理制度的优化创新。现代社会的市场及社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资源的竞争,而管理制度的创新又是有效提高人才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传统的科技馆管理上,侧重点放在被管理人员的行为约束上,不利于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创造发挥,管理制度陷于僵化,阻碍了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科技馆要吸收原有管理制度的精华,对管理制度加以创新,建立新型的适应新时期发展特征的管理制度,从而为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2]。

1.3 管理方式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证明,完善的生产关系有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科技馆的管理上,管理方式的创新就是优化生产关系的体现,通过管理方式的创新,更好地落实管理制度,从而促进管理效果的提升。在知识经济时代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科技馆的原有管理方式不够灵活,需要根据新形势及时拓宽管理思路,探索新型的管理方式,达到一种和谐高效、稳定有序的管理效果。

可以说,管理方式创新是科技馆管理创新的必经途径,科技馆在管理方式上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科普事业当中,为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2 科普展品创新是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保障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科技馆科普展品的内容及形式有了更高要求,科技馆做好科普展品创新,是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3]。要做到科普展品的创新,需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2.1 对传统科普展品的内容及形式加以改进

科技馆的科普展品一方面是科技馆的重要标志,彰显了科技馆的馆藏魅力,另一方面在展品内容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甚至存在科技馆在展品类型上想雷同的现象,制约了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的提高。科技馆可对这部分传统展品加以改进,一是对展品内容加以合理分类,采取插花布置,二是在展品形式上着力实现创新。对科技馆中的一些传统但重要的展品,如造纸术、蒸汽机及其工作原理的展示方式上,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图像、视频的多方位讲解,避免单人讲解造成的简单枯燥,从而引起观众的参观兴趣,培育新的展品热点,在促进人们对展品加深记忆的同时,又有效提高了科技馆的社会效益。

2.2 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及我国科技成就,做好展品创新

进入新世纪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型科技产品不断涌现。基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我国也相应地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主张借助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针对一些高新技术,科技馆要发挥自身的职能和优势,立足于科技发展前沿,将各类科学技术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既能够被观众广泛接受的,也能够深入浅出地揭示出科学原理的科普展品类型,从而及时把最新的科学技术科研信息传递给社会公众,提高社会公众的科普水平。

2.3 实现展品宣传及展示方式的创新

科技馆的展品宣传及展示方式现阶段还较为单一,主要停留在传统的场馆展厅展示阶段,客观上对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效益的提升有所阻碍[4]。科技馆可以在固定场馆展览的基础上,通过定期举办特色馆藏展品会展的方式对展品宣传加以补充完善,也可以通过社会公众对展品加以评选的方式,提高展品宣传力度,对评选出的优秀展品加以汇集,举办科技馆之间优秀展品联合会展。一方面促进了科技馆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能够真正发挥出科技馆科普宣传教育的作用。

例如在世博会及园博会中,通过将各国的科普产品加以汇聚展览,使公众了解到各国的科技发展程度,并通过科技馆的说明介绍,深化了对相关科技馆的认识,有助于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再比如山东省科技馆,在引入了新的科普展品后,科技馆会与一些院校加强交流,通过展品流动巡展及展品进社区,入校园的活动,在使人们获取了科技前沿信息的基础上,提升了科技馆的社会满意度,促进了科技馆的持续发展。

3 服务创新是助推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补充

科技馆在新的发展时期除了在管理及展品上加以创新外,服务创新对科技馆可持续发展也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科技馆服务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3.1 服务理念的创新

科技馆的社会公益性导致科技馆服务人员在服务理念上容易产生“等”的思想,服务缺乏主动性。随着时展,我国在社会公众科普服务理念上有了明显的转变,此时科技馆在服务理念上如不随之加以及时转变,会极大制约科技馆的持续稳定发展。在科技馆服务理念上,要实现由“等”到“请”的创新,从而真正发挥科技馆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5]。

3.2 服务方式的创新

服务方式的创新,就是指科技馆要实现服务方式的单一化向服务类型的多样化的转变。在科普形式上要加以推陈出新,在宣传力度上也要加大,并通过多渠道的科普宣传,不断实现服务方式的创新发展。

例如山东省科技馆的科普下乡活动,就是新型服务方式的有效尝试,此外,在农村地区开设科普宣传点,也是实现服务方式创新的有益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馆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观众加以互动,比如网络调查问卷,让观众评选馆藏中自己最为满意的科普展品,并抽取若干观众,赠送一些科技展品模型,充分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

4 结论

本文对科普创新中的管理创新,展品创新及服务创新在促进科技馆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究,并就如何做好这三方面的创新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为了在实现科技馆持续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科技馆在科普知识普及、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建军.关于推进科技馆可持续发展事业的若干思考[J].才智,2014(21):343.

[2]吴海玲.创新――现代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灵魂[J].海峡科学,2012(7):51-53.

[3]柏劲松.浅析促进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几点要素[J].科技创新导报,2014(6):209-210.

第3篇:科技创新的发展范文

1.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与发展,应对金融危机的压力与挑战金融危机的爆发,严重冲击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其各种弊端都表现出来,加速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后危机时代,我国的粗放型经济出口难度大,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却极易出口,这足以表明,经济危机时期自主创新的重要作用。金融危机过后,美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各个国家的经济都遭到了严重的损失,不得不改变政策,市场、资源之间矛盾重重,气候的不断变化、能源的安全问题和粮食的安全问题日益尖锐,形式保护主义逐渐走入市场,在国际形式复杂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历史发展证明,我国要想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有力地位,适应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想在科技创新领域里不断发展与进步,应把握科技革命与产业结构调整这两大主要机遇,以使我国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方面形成强大的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固发展。

2.推进科技创新与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迎接科技革命的挑战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确保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纵观中国近现代史,我们能够看出,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会提高生产力、转变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甚至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与发展。现阶段,世界能源资源严重稀缺、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科技创新与革命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科技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大部分国家都已经实现了低碳经济,部分科学家预计,在以后的十年到二十年之间,将会发生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主要特征是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以科技革命作为主要切入点,能够从长远的眼光去预测未来,在一些主要领域不断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以适应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目前,虽然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规模很大,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含量低、结构不合理,在世界产业链分工中,没有居于主要的位置,缺少企业自主核心技术,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的原因。我国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对于实现小康社会和实现创新发展是一个关键时期,创新型国家的概念主要是指:应以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走符合中国发展的自主创新型道路,使经济发展方式由以往的粗放型为主转化为以创新为主,通过创新带动经济的稳固发展,即把创新落实到建设现代化的每一步。通过自主创新,逐渐的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的市场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通过自主创新,尽快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创新成为社会发展和抵御风险的主要因素,逐渐建立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质量的同时,也能够保证速度有所提升,为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为建立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科技创新指明了道路与方向,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会带动和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

二、以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能够使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地位,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应依靠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创新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从学习他国的发展模式到进行自主创新的转变,我国经济的稳固发展,应主要依靠科技的力量,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与发展,这就应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不断加强教育的改革。科技创新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科技创新的能力,应始终坚持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自主创新,在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不断的突破核心技术的发展,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使科技成果逐渐的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把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改进和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第二,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加大科技体制的改革力度,使科学研究与教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稳固基础性建设的同时,不断进行前沿性建设,科学、合理的配置科技资源,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应不断的注入创新要素,逐渐的建立健全创新机制与体系。国家应增设大部分科技研究院,在高等院校里,也应建立科研基地,积极引导大型企业进行投资研发,鼓励中小企业不断创新,引领企业家进入科技创新的行列。第三,国家应重点进行教育改革,教育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第四,加大人力资源建设,发挥人才的优势,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建设一批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团队,在培养本国人才的基础上,不断引进外来人才,以使彼此进行交流与学习,更好的为建设现代化服务。

2.不断的突破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个国家的核心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其综合国立和市场竞争力,现阶段,以能源、信息和生物为主的革命正在逐渐的兴起,每个国家都在向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落后,工业发展规模大,但是实力不够强大,资源污染高的行业比例较大,服务业发展缓慢,要想从经济大国转化为经济强国,制造大国转化为制造强国,我国必须朝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重点解决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以把握重点突破难题,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大现代农业的科技投入力度,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确保事物安全的同时,还要缓解能源问题带来的各种危机,满足不同需求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和其它相关产业,能够确保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安全,使农产品实现优质、营养和功能化,引领农业走向信息化、数字化和标准化,使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第二,利用科学技术带来的优势,不断开发能源资源,能源资源的开发应始终坚持节能优先、创新为主、低碳环保的原则,不断发展可再生能源,使我国的能源资源体系可持续的发展,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地位。第三,建立健全信息化机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科技发展更离不开互联网的优势,通过信息化引领工业化,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应广泛的使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健全属于我国自身的互联网系统,加大保护力度确保重要信息不泄漏,使我国社会朝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3.建立健全评价考核机制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科技创新是关键因素,合理的配置人力资源是核心,对于在科研领域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员,国家和政府应给予物质的奖励和精神的荣誉,充分的体现国家和政府尊重知识、人才和劳动,这不仅能够激发工作者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还能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资源,不断的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现阶段,我国部分相关科研管理部门,评价和考核科研人员水平主要是通过接受多少课题、经费、文章发表的次数、专利获得的情况等等,不够重视成果对于现实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部分地方在评价和考核科研成果时,即使是通过论文、课题等形式进行评估,但是只是一种形式,却没有注重质量的提高,这样的评价考核机制使某些科研人员的成果被他人窃取,没有发挥科研成果的主要作用。

三、结论

第4篇:科技创新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09702

1 引言

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现阶段,我国的林业科技创新能力还较低,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步伐,因而对林业科技创新所具有的重要特点以及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特征

2.1 科技创新动力源较单一

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力来源有多种,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科技创新的主体;②科技创新所需要的投入;③科技创新所需要的渠道。这些动力来源能够对科技创新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林业科技创新服务的基础在于林业发展的需求,林业产业能够向社会提供出一些有形的、无形的产品或者是环境产品。而对于那些具有公益性质的林业则需要为社会提供非经济性的产品,所以,在社会交换中林业经营者难以获得科技投入所带来的补偿,这就使得经营者的科技创新所具有的动力源有所丧失,基于此,国家通常都会采取政府干预的方式,补偿那些非经济产品的科技创新,加大在这方面的经济投入,使得国家成为科技创新成果的需求者以及供给者,因而这就会造成林业的科技创新动力源变得较为单一。

2.2 林业科技创新成果具有一定的限定

在实际应用林业科技的创新成果时,通常这些创新成果都存在着一定的限定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地形、地貌以及地势上森林的实际分布状态也会有所不同,而正是由于这些差异性的存在,使得我国的林业生产活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从某种程度上对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形成了一定的限制。而将预约的工业技术跟通用技术的科技创新成果相比后,林业科技成果在市场需求上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定。

2.3 应用林业科技创新成果具有特殊性

林业经营者要想有效实现森林资源向经济效益转化的目的,务必要先购买并积极开发更为先进的技术,研发更多新的林业产品,培育出更多的森林资源,才能够有效的对科技方面所投入的进行有效的补偿。但是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有些经营者由于难以从市场上获得对科技方面的投入补偿,进行林业经营时需要依靠政府或有关部门的扶持,因而其对于科技创新的投入工作的积极性就较差。在应用林业科技成果过程中,还会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①森林采伐制度;②资源管理体制;③林权问题。

3 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状况

3.1 缺乏对林业科技创新重要性认识

有些林业经营者在长期经营过程中,普遍会将营林业当作是“靠天吃饭”的产业,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挖坑栽树”就可以了,不但老百姓存在这样的观念,甚至一些林业企业的决策者以及管理者都存在着不够重视营林科技投入的问题,因而这些思想观念作为林业经营的主导观念,直接降低了林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大大降低了科技的贡献率,而正是这些不足,使得林业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难以提高。

3.2 林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跟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整体科技投入水平都较低,而林业在整体科技投入中的水平更是少之又少,并且由于林业的科技创新是一种较为单一的科技创新动力源,更多的是依赖于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扶持,缺少相对的资金投入,使得我国科技的整体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3.3 科技经费结构不合理

我国从事林业科研体制的主体是一些高等的院校以及科研机构,不是企业,因而这就使得企业在生产以及开展相应的科研活动时出现脱节的问题,使得林业科技在创新方面出现供求错位的问题,而这些不合理的科技经费更是决定了国家是科技经费主要投入者,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就更少,此种传统的体制也就使得林业科技创新转化为科技创新成果的效率较低,科研成果的数量也就会变少,这使得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高。据有关研究预测,我国在农业方面获得的科技奖项的转化率只占了总获奖率的一半,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远低于其70%的转换率,并且我国林业科技成果方面的转化率远远低于农业成果的转换率,只占了34%,林业技术的储备不够充足,缺乏有效的林业科技人员,特别是在高效技术研究方面的人才较少,高层次的经营管理者较少,这些都对高新技术成果的研究以及转化工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林业方面所具有的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则更低,并且现阶段所实施的法规、政策以及经济市场等外部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4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对策建议

为了使得我国的林业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务必要加强对林业科技的创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 加大对林业科技投入,提高林业科技贡献率

就我国实际国情而言,我国的林地面积小,林业资源也十分的有限,并且对于林木以及林地的浪费也十分严重,因而为了能够有效实现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要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并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于林业产品的需求,使得林业的科技水平有所提高。而长期以来,我国营林者对于林业科技所具有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林业科技人员的数量也较少,导致科技的整体素质较低,难以投入较多的资金用来经营林业,所以,务必要对林业科技的创新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有所认识,加大科技的投入,从而使得林业科技的整体贡献率有所提高。

4.2 促进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工作的开展

为了进一步促进林业科技创新体制以及机制创新工作的开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抓住动力机制,此机制的核心就在于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工作者的积极性,使得企业能够从被动创新转化为主动创新,究其根本在于市场所具有的竞争力以及需求的不同,并且对企业创新产生影响的最为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企业的所有制形式,通常而言,具有较强依附性的一些国有企业在主动创新方面还有所欠缺,动力不足,跟那些依附性较弱或者没有依附性的个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股份制企业相比要差很多。与此同时,林业发展的最为关键措施在于能够建立起员工激励制以及分配制,在区域社会环境、创新环境、利益分配和激励等方面制定倾斜政策,为林业创新人才提供更为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条件,从而更好避免人才的流失,为后续对人才进行教育以及培训奠定基础。

4.3 优化林业科技资源配置

我国林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以及科技创新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高最为重要一个因素就在于没有合理的配置好林业科技资源,所以,为了有效提高林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务必要建立起具有公益性质的科研机构,并将高等院校作为科研基础以及应用研究基地,同时加大林业科技总体的投入,尤其是要加大对林业基础研究以及应用研究的科技投入的力度,有效实现林业科技创新资金在政府、企业中发挥作用,使其在实验研究和应用研究等活动中进行合理配置。

4.4 加强林业信息系统的建设

就我国现阶段的实情而言,我国“数字林业”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①在林业调查以及监测绿化动态中成功的运用了遥感技术,并且合理的应用到了卫星图像辅助计算机,对所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并输出数据,在这一过程中有效的实现了自动化。②按照森林火灾跟气象条件之间所对应的管理,通过计算机技术,创造出了国内首个预报森林火灾等级的标准。③为了有效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监控和监测,合理地运用了GPS、GIS以及RS技术,有效地加强了对森林资源的监控和监测,使得森林资源的管理迈向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4.5 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力度

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子体系就是科技推广体系,在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时务必要借助这一科技推广系统,因而如果科技推广体系不够健全,势必会导致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所以,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林业科技的应用水平,使得林业科技的创新效益有所提升,务必要加强对林业科技的推广力度以及应用力度。

5 结语

为了能够有效实现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务必要推动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并健全林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体系,对现阶段林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造成影响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参照,不断提高林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将林业科技创新的成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从而有效实现科技创新转化为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目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朋光.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的特征与能力建设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3):166.

第5篇:科技创新的发展范文

解决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本文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北京市金融服务支持科技创新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结制约科技与金融有效对接的因素,并给出了解决科技企业融资

难的对策。

关键词:科技金融;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

一、北京市金融服务支持科技创新情况

1.1体制机制创新

北京市政府会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级小组相关部门,共同组建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简称中关村创新平台)。创新平台形成了中央、北京市、区县协

同推进的中关村科技金融工作体系,确定了科技金融工作组开展先行先试政策研究、协调落实试点政策、促进科技金融机构聚集发展、科技金融产品创新、科技金融宣传推广和信

息交流活动等五项工作内容和部市会商机制、联系服务机制、信息通报机制、工作组议事机制和集中办公等五项工作机制。

1.2信贷服务创新

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科技企业具有“高风险”、“轻资产”的特点,传统信贷服务难以满足科技企业快速对资金的需求。目前,北京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等16家银行

在中关村示范区设立了专门为科技企业服务的信贷专营机构或特色支行,截至2011年第四季度,信贷专营机构和特色支行共为5250家/次企业提供授信额度1033亿元,实际发放贷款

722亿元,其中2011年新发放贷款313亿元,示范区企业信贷融资环境明显改善。

1.3金融市场创新

在积极推动信贷服务创新的同时,通过金融市场创新为科技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也成为科技金融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

设的一个重要创新举措,为非上市公司提供了有序的股份转让服务平台,对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升综合融资能力和规范运作水平等

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1年新增挂牌企业24家,参与试点企业总数达到159家,已挂牌企业103家。

1.4融资渠道创新

不同的科技企业因细分行业、规模、发展阶段等方面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融资需求和风险特征,为满足科技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在广开融资渠道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创新,重

点建设“十条渠道”,包括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境内外上市、代办股份转让、担保融资、并购重组、信用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及小额贷款。

二、制约金融和科技有效对接的因素

2.1 金融与科技的有效对接存在天然障碍

科技创新具有高风险性,资金需求量大,缺乏固定资产,在科技创新的各个阶段均需要大量的、不同性质的资金。有关资料统计,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到产业化的三个阶段

,所需资金比例一般是1:10:100。而且科技企业在投入资金进行科技创新的同时,往往只有一项技术或知识产权、专利,难以形成有形资产作为融资抵押物,知识产权或专利又难

以作价,资本的投入无有效担保,此外技术本身也存在不确定性风险,以及资本退出机制的风险,都使科技创新的投资风险明显高于传统产业,因此,金融与科技的有效对接存在

天然障碍。

2.2现有的金融服务供给难以满足科技创新对其的需求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本来源通常有:政府公共财政和政策性金融支持,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资本,商业贷款、信用贷款和贸易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银行信贷资本,中

小企业集合债、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产权交易市场等资本市场融资,科技保险等。 由于政府公共财政和政策性金融支持的投入有限

,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资本的发展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银行出于对风险控制的考虑亦难以满足科技型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等资本市场融资工具的门槛很高

,导致了当前流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本不足。 --!>

2.3科技型企业自身特点导致其融资难

科技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与阶段性特征决定其投资价值与投资风险。北京的科技企业以中小型科技企业为主。以中关村为例,中关村示范区现有企业近两万家,其中十百千企

业300多家,高成长瞪羚企业3000多家,其余绝大多数为中小微企业,每年新增企业近3000家,自灭死亡企业也近3000家。多数企业具有规模小、无形资产比重高、财务管理能力弱

、信用水平低等特点,而且很多企业家都出身与技术人员,在企业的管理上存在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等缺陷,这些都是造成其融资难的重要原因。

三、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难的对策措施

第一,优化配置金融资源,建立以科技企业为核心的金融服务体系,吸引全球范围的科技创新资源和金融资源集聚发展,孕育服务科技创新的新型金融组织,创造出支持科技

创新的新型金融工具,探索建立覆盖创业投资、银行信贷、资本市场、保险和投融资服务等多个领域的组合金融服务体系。设立风险补助资金。

第二,深化科技体制和金融体制的改革,完善科技金融监管服务体系,打破领域分割、业务独立的现有服务体系,按照科技创新不同阶段的金融需求特点,引导各类金融服务

组织进行业务重组和业务流程再造,激发各类突破性的金融服务模式创新,解决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源对接不畅的矛盾。

第三,不断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发展的生态环境。积极促进政金企进一步深化合作,了解科技企业融资面临的难题,各方协同努力完善科技

创新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服务体系,引入信用征信、评级、法律、财务、认证等中介机构构建信用体系。积极发展各种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

平台,培育发展集成型科技金融服务商、科技金融中介服务联盟等市场化的平台型科技金融服务组织,利用平台型国有投融资服务企业促进资源整合。

第四,大力支持创业投资聚集发展,逐步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创业资本筹集机制和市场化的创业资本运作机制。发挥国家相关部委和北京市设立的创业

第6篇:科技创新的发展范文

按照中心党委的要求和创新发展调研工作组的统一部署,园林科研所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启动了所内创新发展的各项工作。在深入学习领会中心关于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实施措施的基础上,建立了科研所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召开不同层面和规模的工作部署会,以《所报》专刊等形式广泛宣传和发动全体职工,全面领会和把握创新发展的精神实质,积极投身创新发展工作中。

作为单位行政工作的主要领导和创新发展领导小组组长,本人在科研所的创新发展工作中负有重要的责任。为更好地落实中心创新发展的决策任务,带领全所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有效地推动科研所的创新发展,本人对科研所的创新发展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思考,初步形成了本所创新发展的基本思路,总结如下。

对创新发展的基本认识

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从广义上说,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正像同志的论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停止创新。创新的重要性,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是如此,对于一个组织的发展壮大是如此,甚至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是如此。

公园管理中心自2006年成立以来,围绕管理体制的完善进行一系列改革,实践证明,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改革是成功的。在推进转型改革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深化改革来推进全面发展。面对新的形势和自身的问题,为贯彻落实中心党委一届四次全会精神,践行“北京精神”和世界城市建设,促进首都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经过中心相关部门充分论证,委托中国管理智库联盟对全中心系统开展北京公园创新发展模式的调研并全面启动创新发展工作。这项工作,是全面推进公园事业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公园中心文化自觉的具体体现,是中心领导集体“锐意进取、求新求变、追求卓越、敢于逞能”探索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集中行动。

中心主任郑西平就此次创新发展工作作出了明确而具体的指示,在“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有序推动北京历史名园的蓬勃发展”的主题报告中,他着重强调北京公园创新发展的新路子、新试点和新模式,提出要从“上水平、探规律、讲方法”三个主题切实做好调研工作。

根据本人对中心领导指示精神和调研领导小组各项文件、通知要求的理解,个人认为,此次创新发展工作的突出特点和要求体现在:一要按照“国际标准、全国一流、首都特色”的标准,制定切合本单位实际的发展规划,通盘考虑现实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发展的方向,团结一致共同谋划未来;二要统一思想、认真思考、转变观念、达成共识,不是被动地等待上级布置工作,不是以完成调研任务为目标,而是要主动进行开拓创新,主动探索事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思路;三要实事求是地全面总结现有体制的主要特点与存在问题,全面领会和贯彻中心的指示精神,真正做到“不回避”、“不走样”;四要继承自己的优势与优良的传统,吸取国内外公园管理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真正找到自身的创新点和发展点。

园林科研所改革发展的历程和经验

园林科研所自1979年成立以来,作为北京园林绿化行业唯一的市级综合性科研机构,一直致力于通过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为首都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在2006年首都园林绿化管理机构改革及公园管理中心成立之初,园林科研所也曾面临新的管理方式、发展定位等问题,在中心领导集体的明确指示下,科研所进一步明确了自身的定位,并强化了科技创新和科研能力建设。回顾科研所成立33年尤其是中心成立后六年多的发展历程,我们有以下经验和体会:

明确发展定位是事业发展的基本前提。科研所成立以后直至公园管理中心成立之前,一直是以园林行业政府主管部门的直属单位的身份,面向整个北京的园林绿化发展开展工作,中心成立后在上级主管单位的性质和管理权限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园林科研所也曾面临在新的管理体制下自身发展定位的思考。在中心领导集体的明确指示下,科研所重新分析了自身的优势和行业发展的需求,明确并强化了自身的定位,即坚持社会公益型科研单位的性质,坚持为政府决策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三服务”宗旨,坚持应用技术研发为重点的工作方向,同时强化为公园建设和公园管理提供科技支撑的服务理念。

这种定位的基本考虑在于:一是作为市级科研所,必须担负为整个北京市的园林绿化体系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二是作为园林行业的研究所,必须重点研究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供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材料;三是作为公园中心的直属单位,必须强化为公园事业发展服务的功能;四是作为北京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城的重要支撑单位,必须为首都农业产业转型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引领和咨询服务;五是作为应用技术科研所,必须紧密结合生产实践,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根本落脚点和出发点,以研发高技术支撑下的实用技术、优良品种为核心任务。

经过六年多的发展实践,科研所在科技创新水平、科技服务能力、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步,没有因为边缘行业、边缘领域的挤压而被边缘化,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实践证明中心对于科研所定位和发展方向的指示是英明的,科研所的定位是十分正确的,也是今后应该继续坚持和深化的。

提升研发能力是事业发展的关键途径。强化科研所的定位,要实现科技服务的任务和科研所的发展目标,为政府和行业提供新理论、新技术和新产品,为基层单位提供技术指导和科技咨询,同时促进科研所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地位的巩固,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而实施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和强化研发能力。没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就不可能有好的科研成果,也就不可能很好地发挥“三服务”的作用。中心成立六年来,科研所主要通过扩大课题研究范围、打造新的平台和加强基础条件建设等方面,加强软件和硬件条件建设,提升科研能力。

一是拓宽课题申报渠道和研究领域,以课题为依托,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研课题是科研所实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开展技术服务的重要源泉,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支点,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心成立以来,科研所除了得到中心的课题立项支持外,还多渠道争取各方面的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项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科技项目等。在完成课题的同时,提升了科技攻关团队的力量,取得了新的科技成果,也强化了成果转化、科技咨询和科学普及的能力。二是打造科研平台,提升科研条件。建立了北京园林系统仅有的两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即“绿化植物育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园林绿地生态功能评价与调控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北京园林绿化行业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通过国家计量认证(CMA)的园林绿化检测中心,对外开展土肥和防水卷材耐根穿刺性能检测;建立了北京首座大树试验站。依托这些新平台,2011年到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补助80万元和市财政仪器设备专项经费488万元,2012年又向市财政申请并已通过评审1200万元设备费,大大提升了科研设施条件。三是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创新发展夯实基础。完成了科研办公用房改造工程的各项前期工作,将于近期开工,可增加2600平方米的实验用房;完成了龙潭苗圃改造工程,包括中试基地温室、花卉温室、种苗温室、树木扩繁温室共计1720余平方米温室的改造翻建,及配套上下水、天然气和市政供电独立接入、锅炉房、园路铺装、管理和配套房改造等。

建设人才团队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人才队伍是科技工作的支柱。如果说颐和园、天坛可以依托佛香阁、祈年殿等历史遗产及其强大的品牌效应,科研所最大的财富则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科研所就失去了支撑事业发展的基石,科技创新及由此产生的科技成果和效益将无从谈起。

第7篇:科技创新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 产业支撑 科技基地

福建省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构建相关的支撑体系。从科技支撑体系看,自2003年以来,围绕福建经济发展目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明显增强,具体体现为以下四个“突显”:突显科技推动高新产业发展作用;突显科技投入增强产业发展后劲;突显中介服务机构面向市场能力;突显科研体制改革转变经营机制。

福建与周边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目前,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已超过60%,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达40%-55%,而中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0%;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一般达到50%以上,而中国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速度缓慢,转化率尚不足10%。从福建省与沿海周边省市的比较看,虽然各省市都高度重视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产业集聚和制造业发展等措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但从总体上分析,福建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支撑作用仍较弱。

江苏省:以计算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通信、医药制造业为龙头,以沿江高新技术园区为基地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江苏省最具经济活力的先导性产业。2003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2428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高新企业480家,高新企业从业人员77.8万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827.96亿元,高新产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789.2亿元,平均每家高新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6亿元,高新产业完成利税总额248.82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实现利税1024.8万元,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双增长。

浙江省: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十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25项关键技术,组织实施了100个省级重点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开发省级新产品1508项,其中,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项目占7.69%,新产品产值率达11.65%,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2003年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总产值107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8.3%,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1044.3亿元,比2002年增长35.5%,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78.5%,占出口比重为5%。

广东省:1995-2003年高技术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年均增速都达27%以上,科技人力投入年均增速达31.2%,科技经费、专利申请两项指标年均增长50.8%和46.7%。2003年高新技术企业2996家,工业增加值1560.6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6611.18亿元,销售收入6394.46亿元,实现利润118.85亿元,利税144.81亿元,分别增长68.5%的56.6%,在推动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增长的同时,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和世界级电子、电器产品制造基地,拥有6个国家级、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国家软件园、12个国家“863”成果转化基地,以及国家级大学科技园、IC设计产业化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国比重高达40%。

福建省:2003年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02.95亿元,比2002年增长50.8%;产品销售收入1589.30亿元,比2002年增长56.1%;增加值416.91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8%;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2002年增长51.2%,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1.6%,产品出口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41.2%。全省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546家,高新技术产业对全省GDP增长贡献率12.8%。

福建与相关省市比较

以2002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产值为比较,2002年福建省相关指标为748.05亿元,位居全国第7位,比1995年第11位提前4位,占全国比重为5%,比上年提高0.66个百分点。位居福建省前列的省市为:广东(4532.33亿元)、江苏(1846.04亿元)、上海(1427.85亿元)、北京(1090.59元)、天津(934.00亿元)和浙江(760.90亿元);福建省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5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8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9位。位居前列的8省市分别是:天津(30.2%)、北京(27.7%)、广东(18.9%)、(17.1%)、陕西(15.3%)、上海(11.9%)、海南(10.8%)江苏(9.7%)。

福建与相关省市差距

科技活动人员投入差距

人才是科技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资源,拥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2003年广东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11.31万人,其中,参与核心技术研发人员达7.37万人,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比重的65.2%,比2002年提高4.3个百分点;科学家和工程师8.03万人,比2002年增长11.1%。其中,具有高中级职称的科技人员4.18万人,增长9.9%,一大批高素质科技人员投身科技创新领域,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重要作用。而福建省较具规模的工业企业中科技活动人员仅4.16万人,虽比2002年增长11.5%,但科技活动人员总量广东省的36.8%。从投入科技活动人员看,福建省占从业人员比重为8.28%,比2002年下降3.96个百分点。

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差距

2003年江苏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和支出额分别为372.81亿元和373.6亿元,单位科技项目实际经费支出平均为65.87万元。广东省科技经费筹集总额150.81亿元,科技经费内部支出149.25亿元,分别增长66.9%、54.5%,为1995年的24倍和27倍。其中,用于核心技术研究的R&D经费88.11亿元,增长39.0%,为1995年的51倍。科技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由1995年的0.6%提高到2.3%。福建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仅为83.81亿元,科技经费投入额69.23亿元,从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看,分别是江苏省、广东省的22.5%、55.6%;从科技活动经费投入看,分别是江苏省、广东省的18.5%、46.4%。2003年福建省科技经费投入仅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2%;全社会R&D经费投入为37.50亿元,仅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0.72%,R&D经费投入占科技经费投入的比重仅为54.2%。从福建省R&D经费投入变化看,R&D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3%以上的仅340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的3.7%,5%以上的企业仅240家,占2.6%,大多数企业投资额相对较低,甚至有的企业没有科技投入。

构建福建生产力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

推动福建省高新产业发展

福建科技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目标是:在能跨越、可跨越的产业领域,从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入手,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着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软件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海洋技术产业、先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把福建建设成为华东南地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推动福建省传统产业发展

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福建省产业发展的基础。加快福建传统产业发展,重点是引入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一是围绕石化产业、机械产业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产业规模;二是围绕纺织服装、建材产业,加快产业升级。要推动福建沿海与山区产业对接与融合,扶持一批主业突出、产业关联度大、核心竞争力强的制造业骨干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名牌产品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带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推动福建省科技基地建设

要找准关系福建国计民生、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加快福州科技园区、青口汽车城和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机构建设,建立以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生物技术、新材料为主体的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集群基地;依托厦门火炬高技术开发区、厦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立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为主的厦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集群基地;依托泉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建立以民营企业为特色的石化、陶瓷、微波通讯、纺织服装等行业为主体的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集群基地,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转化,为福建省产业发展强有力的基地支撑。

推动福建省人才基地建设

要着力培育科技人才工程,包括人才引进、人才交流、人才聚合、人才培养、用人与激励机制等方面,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在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培养、引进优秀人才,营造创新人才梯队,壮大科技人才队伍,提高人才素质,为科技创新提供各种层次、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从人才的角度解决科技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

推动科技示范工程建设

根据中国加入WTO后福建省主要产业、龙头企业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所面临的主要技术制约因素,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区的形式,引导产业、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福建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一是漳州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成农业科研人才培训、对台农业技术引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代化农业生产的示范基地,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创新、转化基地;二是泉州――武夷山沿线国家级星火技术产业带,重点扶持畜牧业、食用菌业、竹藤加工业、名优茶果业、新型陶瓷与石材加工业、纺织服装鞋革业、电子通讯制造业、旅游产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

第8篇:科技创新的发展范文

1国际科技园区建设的基本模式

1951年以来,美国硅谷在斯坦福研究园基础上大获成功,促使世界范围内各国竞相效仿,建设高效的科技园区成为国家或地区构筑科技创新体系的普遍做法。科学园(Science Park)或孵化器成为一种国际现象。2003年,美国大学研究园协会报告指出,美国己经有123个以大学为基础的科学园;英国科学园协会指出,英国拥有46个科学园;亚洲地区方而,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初启动建设筑波科学城,率先开始科学园建设;亚洲地区目前己经拥有200多个科学园。综合比较世界各国科技园区建设的实践,国际上主要呈现出以下4类科技园区建设模式:

1. 1市场主导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

市场主导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是指以企业为载体的市场在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性作用的模式。这种模式下,市场是科技园区建设的投资主体,企业自然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该建设模式的典型案例是作为美国信息社会最完美的范例和世界微电子之乡的硅谷区和波士顿128公路高技术区。

市场主导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大获成功,其原因在于:一方而,该区域聚集了大量而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如波士顿128号公路拥有坚实的技术基础和条件、发达的教育支撑;另一方而,市场为充分利用创新资源提供了根本驱动力。例如,商业市场环境是硅谷科技园建设成功的主要因素,这些具体成功因素是:①建立成熟、有利企业发展的游戏规则;②各种知识的高度集中、互相交叉、流动;③拥有高质量、流动性很强的专业人士队伍; ④Ⅵ注重结果的奖励机制;⑤对承担相对较高风险给予奖励并且容忍、理解失败;⑥开放的商业环境;⑦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界的良性互动;⑧企业、政府、非赢利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⑨高质量的生活环境;⑩非常专业化的商业服务配套环境等。

1.2政府主导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

政府主导科技园区建设模式是指从科技园区初创到建成的过程中,政府始终主导科技园区建设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是科技园区建设既是投资主体,也是园区的管理主体。政府主导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的优势在于:园区建设速度快、建设过程易于规划、控制;政府为科技园区建设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物质环境和政策支持。但是,这类模式的缺点在于政府行政色彩浓厚,计划性较强,削弱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创新创业精神;虽然容易积聚科技创新资源,但是利用和发挥科技创新资源的效率不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依赖性强,影响科技园区长期可持续发展。

该建设模式的典型案例是日本筑波科学城。筑波科学城是由中央政府投资建设,以基础科研为主,是一个科研机构的聚集地。如果从投入与产出角度来讲,筑波科学城本身效益并不明显。筑波科学城作为一个高水平、高密集的优势群体,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科技产业化效果。政府主导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创业方而存在先天的动力不足。

1. 3大学、科研机构主导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

由大学、科研机构主导科技园区建设活动也是国际科技园区建设的基本模式之一。政府对此类大学科技园也起到辅助和支持作用。这种模式依托大学、科研机构坚实的科技创新条件,具有建设高效科技园区的人才和技术集聚优势。由于大学、科研机构重点关注的是教学和科研,这类发展模式的制约因素是市场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的组织边界制约了市场和价值信息的传导。只要有适当的政策支持和激励,大学、科研机构主导的科技园区往往具有强有力的创新创业能力。

该建设模式的典型案例是英国剑桥科学园和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英国剑桥现象基本上是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的初始条件与美国硅谷几近相同,影响剑桥科学园高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依次为:员工和经营管理人员具有吸引力的地方环境,剑桥地区的信誉和名望,与地方上创新性人才、思想和技术的非正式接触,地方研究人员的质量,靠近伦敦,可获得地方的研究人员以及政府优惠政策。

1. 4政、产、学、研协同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

协同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是指科技园区采取政府、大学及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协同建设和管理模式。科技园区由相对独立的专门基金会管理,基金会则由政府、大学及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代表组成理事会。基金会负责管理和指导科技园区的建设和规划,对园区内各单位内部事务无权干预。该建设模式的典型案例是美国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和台湾新竹工业园。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建设成功经验是:①三所主要研究大学的存在是三角研究园建立和发展的关键;②政府、大学和工业企业之间的密切协同合作;③地区气候良好、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齐全。新竹科技园区建设成功因素是:①政府政策支持;②大学与研究机构不仅为园区企业提供联合创新项目和人力资源培育,还衍生出不少创新企业参与园区建设润。这种政、产、学、研协同型建设模式一方而利用政府力量弥补了企业从事高风险科技创新活动起步不足的缺陷,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了良性的起步环境;另一方而,协同建设和管理也避免了政府行政权力的过多干预,有利于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力。

2国际科技园区建设模式的比较分析

2. 1集聚创新资源是科技园区建设模式的共同点

首先,在占有科技创新要素方而,无论主要通过市场力量还是政府力量,国际上主要科技园区都集聚了相当丰富的创新资源,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在整合科技创新要素方而,国际上主要科技园区都通过利用市场或政府手段,建立了复合的科技创新要素和资源体系。尤其是国际上成功的科技园区,不仅整合了产学研要素,还嵌入了金(金融)、创(创业)等要素。再次,在利用科技创新要素方而,国际上主要科技园区将园区科技创新资源积极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

2.2驱动科技创新的主体、方式和机制是科技园区建设模式的主要差异点

第9篇:科技创新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科技创新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科技创新园涉及高校、科研院所、当地政府、企业、民间机构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的先进技术可以快捷的被引用到企业生产中,通过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按需提供给入驻企业,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方便、快捷服务,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2.有利于推动地区产业优化升级。由于科技园区可以享受到地方政府提供的比较优惠的税收政策以及便利的行政服务,很多企业不断地被吸引聚集,扩大了园区科技创新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同时也加强了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生产费用和成本,创造出了外部经济。科技园区已经成为城市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有利于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发展平台。鼓励和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来园区创业,提高园区企业的科技创新力,为区域的长远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撑、技术支撑和项目支撑,科技创业园已经成为创新企业的孵化基地。

二、大连科技创新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大连科技创新园的发展现状

大连科技创新园成立于2006年7月,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铁山街道,是大连市重点经济区之一。园区以低碳经济和高端科技服务为发展重点,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中心和科研机构,发展以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节能环保、保健康复为重点的科技研发服务业。园区管辖总面积65平方公里,规划建筑总面积18.5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5.8平方公里,已布局产业区、研发孵化区和生活配套区三个功能区。现已布局了中科院产业园、中石化大连石化研究院园、理工科技产业园、交通大学科技园、生物医药科技园、研发和孵化园等8个分园。现已引进高成长型企业58家,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共39家,引进博士生导师6名,博士39名,硕士87名,研发科研人员600余名。

(二)目前大连科技创新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园区定位笼统,缺乏产业关联性。目前大连科技创新园区的定位比较笼统、宽泛,难以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条,产业间的关联度不高;注重眼前经济效益,缺乏整体产业战略规划;重视投资额度等数量指标,忽视产业间的关联性,难以形成有效的分工协作链;另一方面难以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链,园区缺乏与高校等纯粹的科技研发机构的互动渠道,难以形成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的创新源头,导致企业在科技源头、成果转化、高新技术推广及扩散等环节难以形成紧密的关系,园区企业稳定性不强,从而降低园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2.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科技园区内为企业提供服务的配套产业比较欠缺,还未形成包括技术、资金、法律、人才、管理等全方位的配套服务体系。同时,科技园区距离城市中心较远,自然环境条件较好,但生活服务设施极不完善,缺乏成熟生活社区的现状难以吸引到高层次人才。

3.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和影响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缺乏客观科学的评价标准,是各地科技园区存在的共同问题。除了被大多数地方政府所看重的项目总投资数和上缴利税额度以外,其他影响大都难以用数据精确量化。

4.园区建设周期长、见效慢,受宏观形势的影响较大。一个科技园区的建设至少要需要1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这就需要有一个长效机制来确保园区建设的持续推进,需要在历届政府之间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园区发展过程中,对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依赖也比较大,容易受到国家产业政策、融资政策等影响。

三、对大连科技创新园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

1.推动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园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鼓励和支持企业对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技术改造,加快传统技术更新的步伐;要大力培育发展新兴支柱产业,以科技创新园为载体,重点发展节能环保、高附加值、技术密集的新兴绿色环保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同时加大科技招商力度,要大力培育和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

2.积极推动国际国内科技合作。鼓励和支持园区企业同国外先进的研发机构合作,派遣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实施国际科技项目的合作。同时,加大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的科技技术合作,加强同国内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重点实验室的合作,鼓励他们到园区建立实验室或者设立分支机构,建设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或参与重大科技项目攻关。

3.完善服务配套体系。科技园区除了要加强主导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以及研发平台之外,还要大力加强提高服务质量,加强软硬件环境建设,这样才能吸引高科技企业人才入驻。要把科技园区建设和地区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既成为有创造力的就业场所,还要变成具有活力的生活场所。

4.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专利宣传培训力度,提高企业的专利保护意识,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申请的制度和体系。加大专利申请力度。对在企业范围内的合理化建议、技改、科研及其他技术成果和发明创造,对具备专利申请条件的要积极申请,特别是鼓励和引导企业申请境外专利,提高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水平和能力。

5.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构建专业化人才培训,激励和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市场运作机制,完善各种服务体系和配套措施,不断提高人才的配置效率,大力实施创新型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海内外各种高级人才来园区进行创业,营造一种开放竞争、规范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园区高级人才的创新激情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王缉慈.中国产业园区现象的观察与思考[J].规划师,2011(09).

[2]郑柯.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 为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作贡献[N].镇江日报,201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