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养殖业的知识范文

关于养殖业的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养殖业的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养殖业的知识

第1篇:关于养殖业的知识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结合职业素质的内涵论述了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涵义,阐述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三要素,提出了培养和提高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一种针对职业岗位的专门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林业职业技术人才,对于提高林业行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优化林业行业人才队伍结构,激发林业行业人才队伍活力,推动林业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打赢林业生态建设攻坚战,为我国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探索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以及培养其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培养出高素质的林业高技能专门人才,以便能更好地为林业建设和生态建设服务。

1 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从素质与培养目标指向性相关度而言,职业素质一般可分为专业性职业素质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两大类。专业性职业素质通常是指与从事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所特有的知识和技能等;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一般是指除专业性的知识、技能之外的职业文化知识、职业通用能力、职业必备人格等。

2 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2.1 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从业者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作为林业高职生应具备以下职业意识。

2.1.1 敬业意识

爱岗敬业就是要求林业技术学生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树立爱林、造林、护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1.2 奉献意识

奉献,是一种只有付出不求任何回报、不计个人得失的一种精神和理念,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岗位敬业奉献,就是对于本职岗位,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忠于职守。干林,爱林,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创造社会价值,为林业建设和生态建设做出贡献。

2.1.3 艰苦创业意识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规模巨大的循环经济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同时,林业也是艰苦行业,对林业高职学生来说,要适应社会的需求,要成就一番事业,尤其要具备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

总之,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林业行业精神,此处,还需具备竞争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等。

2.2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林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在社会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指导下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规范系统,是进行我国林业建设、发展林业科技教育、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方面,都会表现出的对林业事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义务感、荣誉感和职业良心的总体规范纲领。

2.2.1 保护森林,热爱自然,维护生态环境

森林就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森林能否得到保护,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人民生活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保护和利用好现有森林资源,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充分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为子孙后代造福,是林业从业人员的道德职责。

2.2.2 秉公事林,艰苦奋斗,献身林业事业

林业从业人员以林为业,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来履行对社会和国家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秉公办事,坚持原则,以林为公,不谋私利,把自己的一切与林业事业融为一体,是林业从业人员应遵循的重要道德规范。

2.2.3 尊重科学,规范管理,按客观规律办事

是否掌握林业科学文化知识,既代表一个林业工作者的素质,还涉及到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关系问题。林业劳动者应立足于林业的特殊性去寻找其客观规律,林业劳动者从事的是一个多学科的、知识密集型的综合性行业,必须具备严谨、求实、刻苦的科学态度。

2.3 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由力包括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创新能力三方面,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2.3.1 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林业技术学生的专业能力是指具有林业专业所必需的单项和综合的知识与技能,能分析解决林业生产实际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能力:具有熟练识别常见森林植物和采集制作植物标本的能力;具有森林植物调查及森林土壤调查与速测的能力;具有种苗生产经营的能力;具有森林营造和森林抚育经营的能力;具有森林保护的能力;具有森林资源设计调查的能力;具有运用林业政策与法规的等能力。

2.3.2 通用能力

指专业能力之外,对现代生产和劳动者个人未来发展始终起作用的能力。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策划管理能力、组织实施能力等。

2.3.3 创新能力

是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在新的工作环境中.树立新观念、开发新产品、创造新业绩、开创新局面的能力。是在学校获得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的迁移和发展。刨新能力与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工作能力等。

3 培养和提高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

3.1 加强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熏陶,注重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3.1.1 加强新生入学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新生入学后,要多渠道,多形式做好学生的专业教育,让他们很好地了解林业行业的特点,明确要从事林业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的林业职业意识。比如:我们主要是以专业教师作讲座、聘请校友作报告、实地参观等形式做好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教育工作,以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转贴于

3.1.2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

在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中,文化课学习成绩与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职业发展潜力相比,更着重后者。因此,我们通过大型校园文化活动来锻炼学生的上述能力,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例如:通过主题演讲、征文活动、读书汇报系列活动来牵引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学习兴趣,提高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培养学习能力和读书习惯;通过举办主题讲座、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

3.1.3 聘请企业领导到学校举办企业文化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

为了让学生了解林业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增强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使学生及时掌握企业需求与学生现有水平的差距。激发他们自觉参与综合素质养成的各项训练,我们邀请广西金桂林业公司等林业公司领导到学校作专题讲座,让学生和公司的领导们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接触,让学生了解到了企业的要求,从而激发了学生自我寻找差距、自觉制定个人学习目标的积极性。

3.2 搭建多种平台,注重学生职业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3.2.1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提供有力的保证

高职林业院校教师应具备多种能力,体现在教学研究、实践动手、社会交往、开拓创新等方面。以教学为研究对象,科学地组织、设计、管理、选择教法,优化教学过程;以专业为研究对象,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活动,推动生产的发展。专业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尤其是实践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前提和保证。

3.2.2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性职业素质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实习、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我系以项目为纽带,开展“项目教学”,积极为林业行业基层单位和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有效地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工作。例如,林业技术专业的老师以具有广西林业行业调查规划设计“乙级”资质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室”为依托,结合教学实习,大力开展对外科技服务,承担广西各市、县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等项目。2003年以来,完成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任务113项,参加教师656多人次,参加学生1600多人次。“项目教学”既锻炼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又大力支持了地方的林业建设。同时,“项目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实用的专业技能,而且能使学生的耐心细致、吃苦耐劳等工作作风得到有效的培养。林业技术专业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实现了与用人单位零距离的接触,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职业素质得到显著的提高。

3.2.3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林业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思想素质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通过深入农村,使不少同学真正认识到我国广大农村的落后状况和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到林业建设在生态建设中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了展中的重要作用。同学们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于实际,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4 探索合理的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具有指导作用、规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的结果应该得到学校的认可、学生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可,评价的结果应该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显著提高,有利于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我们在对林业局、林场、林业公司等用人单位的调查中,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单位对技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其实是大同小异的,都要求从业者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即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所以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应当建立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并重的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中专业能力可以用林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办法来认定,职业素质、通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靠职业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和环境条件来培养。总之,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的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显著提高,有利于林业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景芳,宋连喜,姜有昌.农业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2):45-47.

[2] 王颖.关于高职园林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7(3):83-88.

第2篇:关于养殖业的知识范文

在笔者看来,把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人才队伍建设当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是关系到我们今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培养高技能人才,教育是基础,职业教育是关键。可以说,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摇篮。纵观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非常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可以说,高技能人才是科技成果物化的主力军。如果说科技发明是极端重要的创造的话,那么只有高技能人才可以把发明图纸变成实质性的产品,这也是一种创造。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之所以成为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业的强国,原因是一方面缺乏高端的发明家、设计师,另一方面也严重缺乏技术精干的、具有创造性劳动的高级技能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轻视劳动创造,轻视高技能人才是轻视职业教育的思想根源。

发展职业教育,加快高技能的人才队伍建设,必须从思想认识上、教育结构的配置上、具体的政策措施上,给予真正的解决,要向重视高校扩招一样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因此,笔者认为,发展职业教育首先要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培养人才队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和高中教育、大学教育一样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绝不能厚此薄彼。必须制定法律法规,确定职业教育在人才开发当中的重要地位,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营造出尊重职业教育、尊重技能性人才的社会氛围。另外,要逐步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企业、农村和基层单位都要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完善培训思路;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坚持就业导向的服务宗旨,鼓励技能成才,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实现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相结合;理论教育要做到实用,扎实,业务教育要重在提高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篇:关于养殖业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职业关键能力 中职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

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中职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依托课程改革,中职语文教学着力培养职业关键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一、中职语文教育以培养职业关键能力为目标的必然性

1.中职教育的关键

中职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是影响学校能否真正实现育人成才目标的关键。然而长期以来,传统中职教育模式中忽视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中职语文教育体系不完善,学生毕业后在合同、策划、文案等工作上必然处于劣势。打破传统中职教育的弊端,是中职教育改革的重要话题;提高中职语文在中职教育中的地位,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然。

2.时展的需要

在“以就业为导向”新教育观念的引导下,中职语文教学应顺应潮流进行改革。当前,中职教育模式对文化基础不太重视,缺少语文基础方面教育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上激烈的竞争。因此积极改革教育模式,构建以培养职业关键能力为目标的中职语文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二、构建以职业关键能力培养为目标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的措施

1.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成才。教育模式的改革,离不开“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中职教育者真正地从学生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新的教育模式才是一个成功的教育模式,这类改革也才算真正的成功。此外,在改革的过程中推陈出新,敢于创新是一个要点。中职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所以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反,教师应当具有创新意识,敢于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加入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传统中职语文教学模式中的短板可以抛弃,教师要结合时代特点及学生的需求,制定合理的语文教学计划,对于管理能力较强的中职学生,教师应偏重他们规章制度方面的学习;对于实际工作能力较强的中职学生,教师则应偏重他们论文、报告的学习。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比单一的课堂教育更为有效。在新的教育模式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教师进行互动式学习,是一个新的趋势。比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把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对于中职语文教育的感受,把自己的意见和别人分享,这有助于提升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

在中职语文教育中,教育者应当格外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中职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的人才”为目标。中职教育所培养出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面向企业的员工,所以开展实践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中职语文教学不同其他语文教学,其讲求实用。简单的一份合同只有经过多次实践,才能做到万无一失。学校可以把语文教学实践项目细化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比如:组织中职在校学生进入企业实践,从事合同管理,文书工作等,这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实践能力。课本上学来的合同管理,文书方面的知识局限于理论层面,如何进行具体运用还得靠实践。只有在企业中真正接触合同,中职在校学生才能对合同相关问题产生深刻印象,这使得中职在校学生走向岗位后,能够提升工作能力,这也是中职语文教学的成功体现。

3.组织系统化教学内容

教师在中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组织系统化的教学内容。而对教学任务系统化,要求教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以培养学生职业关键能力为目标。尽管在新版中职语文教学教材中,教材系统地把中职语文教学任务按照章节进行罗列:从便条到广告,从书信到合同,学生可以接受到比较全面的知识,但课本知识是固定的,时代却在不停地发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教师跳出课本,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对学生的未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基于此,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系统安排,组织有效教学。如,企业工厂对于劳动者的新要求,需要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则需要对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对于书本上落后的、不再实用的知识予以摒弃,及时学习新时代需要的技能。

三、结语

构建以培养职业关键能力为目标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是新时代对于中职教育者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中职教育工作者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在发展中寻找机遇、在改革中寻求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雯雯. 构建以培养职业关键能力为目标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J]. 现代职业教育,2015(20).

[2] 唐先琪. 浅析中职教师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培养[J]. 现代企业教育,2014(18).

第4篇:关于养殖业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职校生;高素质;职业道德;加强培养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人力资源需求极为旺盛。2011 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热议职业教育,提出抓住职教发展机遇,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的建议。当前,我国迎接产业升级转移的最大挑战就是缺乏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产业工人。因此,职业教育不仅要抓好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更要抓好职业道德培养。但在当下的职教工作中,由于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就业的顺利与否以及对我国的产业升级都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职业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才能针对这一弱点进行调整,寻找解决的途径。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

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合格职校生的重要内容和塑造新型职业劳动者的重要条件,当今的职校生都已经是90 后,独生子女很多,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大多数父母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自私、狭隘、唯我独尊的习惯,以及怕苦、怕累,期望值过高也是这代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毋庸讳言,职业院校中的极多数学生学习不用功,缺乏上进心,对未来职业劳动生活缺少信心。职业道德教育就要针对职校生学习和生活的过渡性特点,树立对未来职业活动的热爱信念,培养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有对这种职业及岗位的认同感和亲近感。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更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市场经济增强了人们自主、竞争、义利并重和学习创新等道德观念的同时,也带来了如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负面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克服上述弊端不断完善,对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呼唤职业道德建设。因此,职校生在走出校门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之前,必须进行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既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也是各行各业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3.高素质技能人才,更离不开职业道德的系统培训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理解和要求早已不再是单纯技能技术上的了,还包括敬业精神、合作态度、集体意识、公德观念等内容。因此,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帮助学生适应社会,促进新的就业意识,也有利于实现职校发展和学生顺利就业,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但是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明显弱化,实际教学中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课程内容单调、方法单一。长期以来职业道德课程内容老化陈旧,不能及时更新,跟不上新形势的变化。例如,教材引用的案例都是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完全忽视21 世纪的一些新的经典案例。

再有部分教师认识上的偏差,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讲实际重自我,在教学中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这也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不能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引导。

面对这种现状,本人认为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忽视不可掉以轻心,下面对如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1.转变观念

转变以往注重职业技能传授,忽视职业道德培养的教学理念,不能单纯为了提高就业率而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这一点从课程的安排上就充分体现出来:专业课占用课时最多,基础课每周至少也有两次,而职业道德每周只安排一次,内容根本不能授完。有的职校由于缺少专门的职业道德教师,就由其他任课老师代讲或直接让学生自学。想要转变这一现状,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提高职业道德课在所有课程中的地位,使其与专业课同样重要。必须要增加课时,要保证充足的时间把内容授完。在授课教师的安排上,要保证专业对口。如果没有专门的德育教师,也要尽量安排职业道德素质较高的教师,身正为范才能学高为师。另外,要从考查课改变为考试课。如果一开始就定位在考查课上,就会从主观上给学生造成这门课不重要的想法,学不学无所谓,开卷考试能过就行。如果是考试课,在对待的态度上就会认真些,通过这个几个方法,应该可以体现出职业道德课的重要性,提高教学质量。

2.教材内容要及时更新,与时俱进

特别是在案例方面,内容要新颖,时效性强,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教学方法上,大量引用案例才不会造成课堂枯燥,学生没兴趣的状况。辅助主题讲座、调查、讨论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职业道德教育不仅包括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各项基本规范,也包括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例如生产行业、流通行业、服务行业、管理工作等都各有各的道德规范。一所职业技术院校包括多门专业的学生,分专业进行职业道德培养替代泛泛而学会起到不一样的效果。

职业道德培训的核心在于训练,即通过一系列可以具体操作的行为要求,反复强化练习,从礼貌用语和文明举止入手,在训练行为、养成习惯过程中实现对本职工作的信念认同,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就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即使在结束课程之后,行为的训练也不要停止,在实训期间更要加强,以切实达到增强教育时效性的目的。

3.教师队伍要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即师德教育

教师的特殊作用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为人师表的道德风范,必须实践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职业道德规范。特别是职业道德课的教师,更要努力塑造人格魅力,真正做到言传身教,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影响学生,以无形的人格力量去感召学生。良好师德风范的形成,将会在职校职业道德教育中显现最直接、最有效的榜样作用。

在职业教育中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的高度关注;但是,仅有学校方面的重视还远远不够,还有待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詹万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学参考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第5篇:关于养殖业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旅游管理 隐性能力

提起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应具备的能力,许多人想到的是“带团、解说、摆台、叠花”等方面的内容,许多地方的旅游管理高职生能力培训中也只侧重以上的内容,当然这是不能否认的。上述能力是本专业学生将来顺利开展工作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然而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经济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仅有“带团、解说、摆台、叠花”等技能是不够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应构建一种以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素养结构,即不仅要注重本专业学生专业基础技能等显性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隐性能力的培养,如沟通表达能力、创新设计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

一、培育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

旅游行业是服务性行业,要求与顾客互动,所以服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特别是在一些前线岗位上,如:导游、酒店前台接待、迎宾员、礼仪小姐等,对服务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要求更高。这是由旅游行业的行业特点决定的,也是区别于其他专业最显著的核心能力,所以有人说:“做旅游的,靠的就是一张嘴。”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1.加强语言培训,说好普通话。

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讲好普通话是本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由于当地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较差,地方音比较浓重。要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习惯,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我们采用的方法是:①让学生选修普通话培训课程,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下练习标准的普通话,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通过考级促进普通话水平的提高;②让学生对话,用录音机录下来,自己听听是否好听。有了体验就不再被动学习;引导学生在听广播、看电视时留意播音员的说话;日常生活中,经常与学生交流,形成一种以说普通话为荣的语言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体验中养成说普通话的语言习惯。

2.借助多种途径加强语言表达教育

课堂上,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改变以往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多组织课堂讨论活动,让学生多参与课堂教学,多发言;在实训教学环节上,尽量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言的机会。在开展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方面,学校可通过举办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导游、礼仪服务等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培养创新设计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更需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对旅游行业而言,首先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创新的能力,其次要把自己创新的思维通过设计表达出来,如宣传口号设计、营销策划设计、景区规划设计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例如:①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学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达到在学中练,在练中学的效果,可采用案例分析、现场教学、情景教学、实验教学、模拟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现教学的灵活性,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追求“精通”,更要“优美”,以便日后学生在对客户服务中通过自己的优质服务,让客人得到艺术般地享受和精神满足。比如《模拟导游》课程教师就导游讲解部分可以安排学生围绕教学内容,查阅有关资料,结合所学的《旅游美学》、《导游基础》、《导游词编写》、《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自己编写精彩而有个性化的导游词。在现场教学中,老师作示范讲解,并要求学生作具体讲解,进行学生自评、互评、师评,找出问题,不断改进,逐渐提高讲解技能和服务水平。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可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一种突出专业特色、启发智慧、提高情趣、健康身心的学习环境,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境界。例如:支持、鼓励学生为自己的专业设计广告语,自己做校园板报、墙报,为校园文化添活力。

三、提高职业素养,培养高素质人才。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良好的旅游发展潜力必然需要大量旅游从业人员,而目前的状况是,真正符合国际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极其匮乏。与此同时,我国的旅游教育成长迅猛,2008-2009年我国旅游高等院校总量的增长速度达到145.02%。然而,按照传统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素质拓展的教育模式培养的旅游人才,导致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要的人才出现偏差。近年来,旅游专业低就业率和高失业率的现状深刻说明了这一点。根据旅游行业的行业特点以及目前旅游高职教育的现状,学校教育在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能力的同时,更应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潜在的教育。

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须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课堂内、外的始终如一、坚持不懈的巩固和强化等方式来努力达到目标。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形式等都可根据课程特点进行适当的改革,以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并且每门课程都要始终贯穿对学生进行服务意识、礼仪规范、诚实守信、敬业精神的教育,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旅游行业对职业着装、语言、形体等有着严格的职业规范,旅游业越发展,对旅游服务者的礼仪要求就越高。所以,一方面,《社交礼仪服务》课程就可以强调把“培育优雅”的理念贯穿于学生心中,让学生首先把自己培养成绅士、淑女,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日常礼仪、礼貌习惯。每次授课时可仿效旅游企业的做法,让学生互相检查各自的着装、卫生、仪容仪表等,同学之间互相监督各自的坐、站姿的情况,课程讲授增加实训环节,让学生多做、多实践。课后则要留意学生是否主动问候他人、是否微笑待人、言行举止是否到位等。由此学生既学习了必要的礼仪知识,又能自觉运用,使自己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气质风度与众不同,显示出了特有的旅游职业特点塑造自身良好的职业形象;另一方面,学院可多举办礼仪比赛、茶道比赛、服装走秀、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也可以通过此类活动提升学生的气质,提高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第6篇:关于养殖业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江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是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关系到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成败和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主力军之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转变其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需要。

一、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特点

(一)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就现状来说,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德国PH以企业为主导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加拿大以能力为中心的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美国社区学院以“开放性”为主要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英国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VQ)为中心的训练模式;澳大利亚TAFE的实践教学模式;日本的公共职业训练模式;韩国高职产学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

(二)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高职教育。由于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动手能力要求高,要求学生能很快满足企业的上岗要求,因此,许多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与企业界保持密切的联系。企业不仅参与学校课程开发,而且参与到学校课程的实施中,为高职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学校设有与社会的联系机构,这些机构可以使高职课程内容紧跟时代的发展,更具职业性,将最新的工作岗位要求反映到学校课程中来,突出培养人才的时代性。

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是国外高职教育的一大特点,目标是应用性的高等技术人才,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实践等方面都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如德国职业学院的学生有一半时间到企业实践;英国的多科性技术大学实行的是工读交替的三明治课程,安排为期一年的实践,让学生到工厂和有关部门的不同岗位上工作和劳动。

3.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课程设置多样化,开设大量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开设大量选修课,实行学分制,课程设置采用灵活的方式,选择适当的时候学习,也可以中断学业进入社会工作一段时间再返回学校学习。

二、江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教育部虽在2000年2号文件中已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但在实践发展中,无论是社会、家长还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偏差,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及毕业生的去向等,均模糊不清。

2.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科学权威的课程体系。目前,我省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等方面都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在专业设置上仍是延续或套用原高等专科教育的专业结构体系,而普通本科高校所属的高职教育则基本上是沿用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模式,是本科模式的压缩型。在课程开设上,还是沿用理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模式,技能训练大都放在专业课之后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行。这种以学科体系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在本质上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相违背。

3.“双师型”教师队伍机制不完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至为关键的保证。其中“双师型”教师是主要力量,这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但目前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环境、政策不具备,特别是新技术领域的教师完全缺乏实践的机会和条件。教育与行业的体制隔离是阻碍高职教育名不副实的根本原因;其次,高职教师学历结构改善的途径不应是普通研究生教育,而应该是工程硕士教育,这是高职教育性质所决定的,但目前工程硕士却不对高职教师开放;其三,高职教师高级职称评定是搬用普通高校的要求,但由于高职院校教师是教学型而不是科研型的,是应用性的而不是学术研究型的,因此在高级职称的评定上存在相当大的阻碍,从而影响其对高职教师的吸引力和积极性。

4.社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够。在实现途径上,与国外职教发达国家相比,行业、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数量过少,不利于实践教学做到“三个贴近”(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也不利于实践教学产学合作桥梁作用的发挥。

三、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服务对象要明确定位。一般来说,高职院校主要是由地方或行业主办,其人才培养服务对象应以满足地方经济和行业需要为基准。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需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及时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势,适时地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来设置专业,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同时也可以使学校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2.完善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我省高职教育基本都定位在专科层次,应以现有本科院校为教育平台,完善高职教育层次结构:让一些面对地方、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院校改制为本科高职,主要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其次可把一些二级学院转为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基地。

3.按照素质的要求优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性要素,而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的基本要求。优化课程体系首先要以专业改革为龙头,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调整、改造、重组现有专业,促进学科综合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要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地方、行业经济结构变化为依据,以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重点,突破传统高教单一学科设置模式,实行按大类专业招生,小专业施教,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最大限度的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其次,要以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改革为主线,整体优化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增强其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高职教育要重视选修课程的数量和质量的匹配,多设置一些人文、社会、艺术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4.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加强实践教学。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加强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色也是重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比重应进一步增加。这种增加不是对理论教学的削弱和;中击,而是有机地将部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教学中穿行,使理

论知识与技能、技术应用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应积极开展产学合作,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技术转化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

在实践教学具体实现途径层面,主要采用实验、实训和实习等教学环节,借助集教与学、学与练、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首先通过实验室的实验对学生所需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巩固,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掌握数据处理等基本方法;然后组织学生参加实训I中心的仿真教学感悟和模拟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操作技能、专业技术,获得对职业岗位的初步认识;最后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生产实习和顶岗实践,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从而实现高职教育造就技术应用型人才、实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5.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就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他们不仅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能适应未来社会变化发展的要求。另外,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社会职业结构成动态变化的趋势且不断向高新技术趋近。在此背景下,人才的就业不再是从一而终,要不断面临专业、就业、失业,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不仅要赋予学生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熟练的专业技术,使学生具备综合职业发展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创业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素质,具备跨行业、跨国界创业的能力。

6.实践教学的运作要社会化。首先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由以学校为主导转变为以学校和相关企业、行业为主导;其次配合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推行,实践教学内容将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或国家、国际通行证书所涵盖的内容为依据,做到双方的直接接轨。学生可以通过自修等方式,取得专业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冲抵相应的实践课程学分,也可从事与应用相关专业技能培养的生产实践,在经学校和社会权威机构鉴定后冲抵相应的实践课程学分。再次实践教学教师来源逐渐社会化。来自行业、企业第一线的兼职教师在专任教师中比重逐渐加大,并占据主导地位。

第7篇:关于养殖业的知识范文

这个格局形成的本身是有其历史发展的客观原因。但是,这个格局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利于社会公平以及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客观环境来说,国有企业也由原来的统收统支逐渐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在这一背景下,如果依旧延续双轨制的养老保险体制,势必会背离制度设计的初衷,对社会效率造成巨大损害。因此,我国养老保险并轨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2008年3月1日国务院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但是这项试点工作在实践中并未取得应有的预期,改革受到很大阻力。那么改革中的阻力源自哪里,改革如何顺利推进,这是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

从2008年的试点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我国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改革文件。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从2014年10月1日起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这项决定对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的改革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建立的一项重大突破。《决定》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待遇水平与缴费相关联,建立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等。

《决定》颁布前,旧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按本人退休前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的一定比例计发的基本退休费;二是属地化的生活补贴,即替代绩效工资的部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费用由财政或单位承担,单位不堪重负、效率低下,特别是一些基层事业单位甚至已经无法足额支付,只能靠贷款“恶性循环”。并且,根据退休费是按“最终工资”的一定比例分档计算的,难以充分体现工作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劳动贡献,对在职职工很难起到激励作用。

从2008年的试点工作展开到2015年的《决定》颁布历经了近8年的时间,从时间上也可以看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推进并不是十分顺利的。总结过去改革的经验,主要有几个方面的难题:公职人员传统观念和内部结构问题;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法律滞后;改革方法存在难题等。

具体来说,在公职人员内部普遍而广泛地存在“铁饭碗”和“吃公粮”的传统观念,他们作为既得利益团体势必会阻碍制度改革的运行。同时,国家行政人员既是改革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也是改革的对象,这样的双重身份也使得他们很难彻底执行相关的方针政策。另外,在机关事业单位内部也存在“老人”“中人”和“新人”的不同群体,针对不同群体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而不能笼统改革,损失任何一个群体的利益。

此次新颁布的《决定》也明确了这三种不同群体的缴费方法,对机关事业单位内部的稳定起到关键作用,也进一步推进了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等城镇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并轨。《决定》指出:改革前与改革后待遇水平相衔接。改革前已退休人员即“老人”应当保持现有待遇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改革后参加工作人员即“新人”应当通过建立新机制,实现待遇的合理衔接;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人员即“中人”应当实行过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

其次,个人账户常年空账运行形成庞大的隐形债务问题,尤其对于是改革前不缴养老保险费的公职人员,他们的个人账户如何做实和计算也将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另外,我国东西部、城镇农村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突出矛盾,如何建立健全养老保险金发放的筹资机制以及做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也是养老保险统一的又一项难题。

为降低改革成本、提高改革成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应当放眼全球,认真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作为目前世界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最成功之一的新加坡,它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也同样经历了从独立到统一的过程。新加坡刚建国时,公务员养老也是政府财政包办,个人不需要缴费。随着新加坡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自1972年开始,新入职的公务员也需要交纳养老保险并加入公积金制度。年龄不一样的职员所需要交纳的公积金费率也不同。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是集养老、医疗、投资、住房、教育等于一身的多功能社会保险制度,这种制度安排本身就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1]

养老金缴费比率远低于总缴费率,且公积金达到一定比例和缴费年限可以由职工进行规定项目的投资以保值增值。这对于我国个人账户养老基金以及企业年金有效投资模式的选择也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实现养老保险金的保值增值也是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强大动力。

第8篇:关于养殖业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酒店最密集的地区,酒店业已成为广东旅游业的支柱产业。随着广州筹办亚运、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工程的启动,国外酒店管理集团如香格里拉、凯悦、六洲的大举进入,“珠三角”城市群掀起了新一轮的酒店投资热潮,引发了新一轮酒店人才的竞争。广东酒店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珠三角”丰富的酒店资源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创办于1993年。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及珠江三角洲地区酒店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学生受教育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降低,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得以减轻。2002年7月,学院根据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酒店业对人才需求的分析以及企业用人单位的意见,将酒店管理专业列为二年制试点专业,使学制改革走在全国高职院校的前列。为适应二年制改革,减学时,不减质量,我们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确定二年制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面向高星级酒店、餐饮企业,培养能够从事酒店餐饮、前厅、客房、康乐等一线接待服务与相应的中、基层管理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技能人才。为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结合我院实际,进行了一系列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工学结合的定义与理论基础

(一)工学结合教育的定义与特征

工学结合教育是指职业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把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较高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教育活动。

工学结合具有如下特征:(1)主要适合于培养应用型人才;(2)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培养过程,教育计划由教育单位和企业共同商定并实施与管理;(3)生产工作是整个教育计划的组成部分并占有合理的比例,也是成绩考核评定的重要部分;(4)合作的范围包括课堂教学与生产劳动等各种社会实践;(5)学生作为准职业人员参与相应的社会活动。

(二)工学结合的理论基础

工学结合的理论基础是体验性学习理论。体验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和信仰广泛地存在于对工作和生活的多方面的解释。这些先验的思想和观念通过人们对各种工作和生活问题的经验性体验而形成。因此,最有效率和质量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实践环境中,学习者为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积极主动的学习。这种基于工作和生活实践的体验对学习者的刺激最强烈,能够充分激发学习者的能动性,使其及时做出自我调整,使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和针对性,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体验性学习理论的提出为工学结合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职业教育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践环境,学生在工作实践中为适应现实的需要而有选择地学习,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感受、体验和学习知识,从而激发自身奋发向上的求知欲,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养成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素质,以便在社会工作和生活中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工学结合实践的内容

(一)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二年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是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由公共课、酒店通用能力课、酒店服务能力课、酒店管理能力课、酒店沟通能力课、酒店综合能力模块组成的立体式课程体系(见表1)。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酒店服务能力课程模块,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互沟通与衔接,做到课程内容能够覆盖国家职业资格的标准。学生学完这些课程可根据兴趣选择考取中级餐厅服务员、中级客房服务员、中级茶艺师以及中级调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在整个专业教学标准中,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时数比为1∶1,保证“酒店服务能力模块”每门课程50%的学时是实践教学,安排学生在企业顶岗。鉴于学制缩短,首先,在进行课程组织和编排时应坚持以实用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对某些课程进行整合,做到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加强原学科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在组织课程内容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课程内容应充分反映酒店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二)实践“工学交替”,保证教学质量

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校内实训、校内实习和校外顶岗实习。校内实训是指在校内实训室进行单一技能的培训,如前厅服务、餐饮服务、客房服务等,按照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进行考核。校内实习是指安排学生在学院对外经营的青年旅馆进行专业轮岗实训,在真实的服务环境中,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校外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校方的统一安排下到校外实训基地的酒店、餐饮企业带薪顶岗实习。

笔者从事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十多年,每年组织、安排学生在各类酒店及餐饮企业集中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的形式按时间分为一年、半年、三个月、一个月、双休日、宴会钟点工等。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在酒店实习会遇到各种困难,如心理落差、人际关系紧张、高劳动强度、严格的等级制度、单调重复的工作等。根据多年带领学生实习的经验以及对学生在不同实习时间心理周期反应的观察,通过对学生实习满意度的调查以及实习对学生后继影响的分析发现,学生集中在酒店实习半年或一年的,有63%的学生表示毕业后会放弃本专业,学生对后四种实习(如三个月、一个月、双休日、宴会钟点工等)形式比较认同。因此,为解决学制缩短,课时减少又要保证学生的技能达到中级工熟练程度的矛盾,我们充分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区酒店密集的优势,选择各种类型的酒店如商务型、会议型、度假型、经济型酒店以及一些品牌餐饮企业安排学生带薪顶岗,一年内可安排学生适当的顶岗时间,例如寒假、暑假、春交会、秋交会、双休日、黄金周等,保证每个学生在两年内累计有7~8个月的时间顶岗实习并在前厅、客房、餐饮、酒吧等岗位进行轮岗,熟悉这些岗位的服务流程,同时保证在毕业实习时安排学生进行管理培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水平,实现该专业的培养目标。

目前该专业与科尔海悦酒店合作,学生每周星期五、星期六下午到酒店带薪顶岗,酒店负责接送学生。每次轮岗前,酒店方派出技术骨干到学校为学生进行岗前操作技能的培训,并安排学生到酒店实际工作岗位熟悉服务流程,然后上岗。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酒店为每个学生建立了实习档案,并承诺学生在该酒店顶岗达到一定数量的学时之后,酒店会提前对其进行管理者培训,作为酒店的储备管理人才。

第9篇:关于养殖业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竞争优势;培养途径

知识已经被视为企业的关键资产,而对知识进行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抓住机遇,中和威胁,还可以使企业认识到知识经济特有的经济模式与游戏规则。因此,知识管理是研究如何更有效地获取、传递、利用知识,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的一种管理方法。

一、知识管理与竞争优势

(一)知识管理

巴斯(Bassi,1997)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活动通常包括证明和合理利用个人的知识,然后通过公司内部的数据库进行传播。

本文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在企业战略方向指导下,通过对企业各项知识职能管理的实施,加速企业知识运行循环,最终实现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的过程。

(二)竞争优势

到目前为止,“竞争优势”还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定义。本文中我们认为竞争优势是企业运用较之竞争对手所独有的、别人不能模仿的、不能被别人替代的知识资源所获得更高的长期收益的能力。

二、企业竞争优势来源

企业面对的生存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相适应,企业的组织制度、管理模式和文化体系也必然要发生相应变革。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种变革的现实反映。

(一)以环境为基础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Chandler)出版了《战略与结构》一书, 首开企业战略问题研究之先河, 被公认为研究环境-战略-结构之间关系的开山鼻祖。

经典战略管理实质是一个组织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组织内部结构化的过程, 因而在战略实施上势必要求企业组织结构要与企业战略相适应。这些核心思想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

经典战略理论缺陷之一是忽视了对企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与选择。随着波特的《竞争战略》一书的出版,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取得了重大突破。它以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结构一行为一绩效”模型为基础,强调产业结构决定产业的竞争状态,结构力量决定产业平均利润,进而对每个公司利润率有重大影响。这种分析将重点置于选择适当的产业及该产业最富吸引力的竞争定位上。波特提出了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

(三)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的理论偏重企业外部战略环境的分析,而缺少企业内部能力及战略资源投向、成本、绩效的分析。面临日益恶劣的竞争环境,企业不得不关注内在环境,注重对自身独特的资源和知识的积累,以形成特有的竞争优势。在这样的情形下,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优势理论便迅速地发展了起来。竞争优势也不再限于成本、差异性和目标集聚三种形式,知识优势正逐渐成为最大的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将企业的外部环境与企业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具体的情况有选择的应用相应策略、工具,进行更有效的知识管理,从而在竞争中获得或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利用知识管理培育企业竞争优势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如下图所示:

(一)应用知识价值链分析识别企业竞争优势

Holsapple和Singh(2001)提出的知识管理价值链模型,它将知识管理的活动划分为主要知识管理的基本活动,包括获取、创造、积累,以及四种辅助的知识管理活动。这个模式为从事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际工作者提供了知识管理活动中产生竞争优势的工作基础和知识管理活动的思考框架。

模型揭示,企业在内外部环境条件约束下,通过企业知识管理策略的实施以及知识微观活动的有机运行,能够实现提升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最终目的。运用知识价值链的分析方法来确定竞争优势,就是要求企业密切关注组织的资源状态,要求企业特别关注和培养在知识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上获得重要的竞争优势,以形成和巩固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成功识别,为主动管理企业共同拥有的这种最有价值的资源奠定了基础。

(二)运用知识管理策略来培养企业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能力如何形成,如何造就?对于企业而言应包括:

1.开发或获得构成的技巧和技术,以组成特定的竞争能力――物质基础;

2.整合这些技巧和技术以形成竞争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前者通过物质和精神的投入一般可以获得,后者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是关键所在。企业竞争力的根本体现就是如何协调整合所有这些多种多样技术和技巧。

我们可以利用知识管理中的管理策略来培养企业竞争优势。Morten T.Hansen等人提出了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即编码化策略和个人化策略。

1.所谓编码策略是指知识与知识开发者的剥离,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的个体或组织的目的;而后知识再经仔细地提取进而汇编成法典,存储于数据库中以供人们随时反复调用的策略。这就开辟了知识的反复使用,促进了企业的成长。

2.个人化策略指知识与其开发者紧密地联贯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来进行共享。采用此种策略公司的生产运营活动主要依靠员工头脑中的默会知识。

一般情况下,只有选择企业本身基础上的企业策略,才能使企业不断保持优势,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创造、建立新的竞争优势,这是企业决策的核心。

(三)SECI模型在拓展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中的应用

D.L.巴顿(1992)指出,核心能力既能帮助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同时企业也会由于核心能力的长期积累而产生一种难以适应变化的惰性即核心刚性。要想克服核心刚性,成功实现从旧核心优势到新核心优势转变,可以利用SECI模型来进行。日本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野中郁次郎在研究和结实知识创造的过程中提出了开创性的理论。野中认为组织的知识创造可以通过“S(Socialization)社会化”、“E(Externalization)外部化”、“C(Combination)组合化”、“I(Internalization)内在化”(简称SECI)等四个过程来完成的。

1.社会化描述了对心照不宣的知识的秘密分享,甚至经常不用语言。

2.外部花将心照不宣的知识转变为明确的知识。

3.组合化将整理好的知识结合起来,用正规的方式由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

4.内在化把明确的知识转回到心照不宣的形式。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避免核心刚性的阻碍作用,利用这一模型促进“知识螺旋”的运动,不断创造新知识,分析企业孕育新能力的关键活动并进一步促成机构对变化的接纳,不断拓展企业竞争优势。

(四)组织的学习有利于保持和持续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企业经过长期努力所形成的竞争优势也会丧失,这需要公司高层管理者对其保护和加强始终给以高度警惕。这种需要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客观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竞争优势往往会演化成一般的能力,二是由于公司主观方面的原因,如没有全面负责竞争能力的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或交流的障碍等。

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企业的学习能力。与企业密切相关的知识学习能力决定着企业的知识积累,进而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对每个企业来说,所面对的外部环境都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每个企业的知识存量不同,以致其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它们的市场机会也就不同。

企业作为一个知识的综合体,是一个知识分布系统,通过具有路径依赖性的知识积累过程不断获得知识,并使知识持续发挥作用,从而使企业体现出竞争优势。知识管理把“资本家”转化为“知本家”,把员工转化为知识员工。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塑造企业竞争优势的过程中,知识管理推动着企业竞争优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新宁,任皓等.组织的知识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2]明茨伯格(美)等.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