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动物医学范文

动物医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动物医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动物医学

第1篇:动物医学范文

在开展生物医学研究时,研究者通过正确地运用统计学知识,可直接影响研究的质量。统计学设计的任务在于对研究的部署、实施,直到研究结果的解释进行系统的安排,力争做到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获得可靠的结论和信息。其目的在于确定某种处理是否会表现出某种特定的效应。在实验设计时应遵循惟一差异原则,即在进行两组比较时,两者之间仅有因处理因素不同而引起的差异,而其他实验条件相关的非处理因素都应保持等同。然而,处理组与对照组在反应上表现出的差别并不一定意味着是处理的结果。另有两种引起差别的可能性,即偏倚和偶然性。偏倚是指系统性差别,它不是因组间在处理上的不同所引起。生物医学实验中统计学设计和分析的目标就是消除潜在的偏倚,减少偶然性[2]。

1.1实验的偏倚和控制

偏倚是在研究中从设计到实验实施和结果分析的各环节存在一些人为的、有系统倾向的非随机误差,它不是由于抽样造成的,而是某种偏性使得实验结果偏离它的真值。从所选择的生物医学问题到研究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实验的完成过程、实验的分析与解释,乃至实验结果的发表,均可能存在各式各样的偏倚[2]。这种偏倚常常表现为系统误差。偏倚的大小取决于研究的方法和具体的实验条件。常见的偏倚主要有选择性偏倚、观察性偏倚和混杂性偏倚。必须认识实验过程的偏倚,从实验设计起直到整个研究过程结束均要加以控制。正确的实验设计可控制选择性的偏倚,事前人为控制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可避免和减少观察性的偏倚。对于混杂性偏倚,可将重要的混杂因素在设计阶段进行分层随机设计,使混杂因素在组间分布均衡;在统计分析阶段将混杂因素作为分层因素或采用有协变量分析方法,以消除混杂因素的影响。只有有效地控制或消除偏倚,方可减少结果的假阳性或假阴性。

1.2减少偶然性的潜在影响

偶然性因素的作用可以减少,但不能完全排除。因为即使是在精心实施的研究中,接受同样处理的动物,其反应也不可能完全一样。适当的统计分析可使实验人员评估出现假阳性的概率,即根本不存在处理效应的情况下观察到差异的概率。这种概率越小,实验者发现真实效应的可能性就越大。为了更有把握地检测出真实效应,有必要减少偶然性的作用,并通过实验设计确保能在“噪声”之上识别真正的“信号”。

1.3实验设计的要素

要消除生物医学实验中潜在的偏倚,减少偶然性,就应对实验对象、处理因素和实验效应这三个实验设计要素,按照对照、重复、随机化和均衡四项原则进行周到的设计与控制[3]。1.3.1实验对象实验中处理因素所作用的对象称为实验对象。不同性质的实验研究需要选取不同种类的实验对象,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中所需实验对象的总数称为样本含量。生物医学试验中考虑动物实验对象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动物种属的选择:选择实验动物的种属与品系时,尤其需要注意其背景反应的水平。为了将反应“信号”水平最大化,常常意味着应避免选择那些背景反应水平极低的动物种属或品系,但如果采用过度反应的动物种属或品系也同样会出现问题。动物物种选择中的其他问题,无论是实际问题(寿命、体型、易得性、对动物学特征的了解情况)或是理论问题(生化、生理或解剖结构与人的相似性),都需要从专业的角度认真加以考虑和权衡。②动物的数量:虽然从统计设计角度考虑可得出某项实验所需的动物数(样本含量),但所得出的数值往往很大。因此,虽然样本含量估计是保证结论可靠性(精度和检验效能)的前提,但基于实验的可操作性及经济原则方面的考虑,应结合统计学的计算结果与以往的生物医学研究经验予以确定。③动物的体重与年龄:为确保实验对象的同质性,实验中所使用的动物体重与年龄应尽可能相近;动物体重的标准差不应超出平均值的10%;啮齿类等小动物年龄相差不应超出1周,大动物年龄相差不应超出1个月。④动物的分层:为了准确检测一种处理因素引起的差别,各处理组在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非处理因素方面应尽可能具有同质性。当存在动物亚系间的差别时,有两种方法可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一是在结果分析阶段将亚系作为一个“分层变量”处理,包括对两个亚系的结果进行单独分析,然后将结果综合,得出处理效应的总结论;二是将亚系作为实验设计的“区组因素”,这种情况下可使对照组与处理组中每个亚系动物数量相等。除以上所讨论的“亚系”之外,其他的非处理因素,如性别、窝别、体重段等也可作为分层变量进行局部控制,并据此进行分层随机化分组。1.3.2处理因素设计实验研究时,要明确研究中的处理因素和影响实验效应的非处理因素。研究者希望通过对研究设计进行有计划的安排,从而能科学地考察其效应大小的因素称为处理因素或实验因素;研究者往往忽略对评价实验因素作用大小有一定干扰的重要的非处理因素或非实验因素(如动物的窝别、体重等);其他未加控制的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统称为实验误差。实验结果是处理因素和非处理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实验效应,因此如何控制和排除非处理因素的干扰,正确显示处理的效应,是实验设计的基本任务。1.3.3实验效应实验效应是处理因素作用于受试对象的反应和结果,是反映实验因素作用强弱的标志,它通过观察指标(统计学常将指标称为变量)来体现。如果指标选择不当,未能准确反映处理因素的作用,获得的研究结果就缺乏科学性,因此选择好观察指标是关系整个研究成败的重要环节。指标的观察应避免带有偏性或偏倚,要结合专业知识,尽可能多地选用客观性强的指标,在仪器和试剂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多选用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准确可靠的客观指标。对一些半客观(如尿液pH试纸读数值)或主观指标(行为测量、病理观察),一定要事先规定读取数值的严格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分析实验结果,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1.4实验设计的原则

为了防止结果的偏倚,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最大化的表达,在进行生物医学实验设计时必须遵循统计学设计的对照、重复、随机化和均衡四个基本原则。生物医学实验中对照组的设置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对等原则,即惟一差别原则,除处理因素外,对照组具备与实验组对等的非处理因素。在相互比较的各组间,除了给予的处理因素不同外,其他方面应与实验组具有一致性,如相同的实验单位来源(动物种属、体重等)和相同的实验条件、操作方式和喂养环境等。②同步原则,对照组与实验组设立之后,在整个研究进程中始终处于同一空间和同一时间。③专设原则,任何一个对照组都是为相应的实验组专门设立的。不得借用文献上的记载或以往结果或其他研究资料作为本研究之对照。

1.5生物医学中常用的实验设计类型

如果需要在同一实验中同时评价几种不同的效应,实验者应该安排能区别各自效应差别的实验设计方法。生物医学中常用的实验设计有以下几项。1.5.1完全随机设计完全随机设计是生物医学动物实验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实验设计方法,它是一种单因素有k个水平(k≥2)组的实验设计。即实验设计可设置一个对照或多个剂量组的实验方案。本设计保证每个实验动物都有相同机会接受任何一种处理,而不受实验人员主观倾向的影响。本设计应用了重复和随机化两个原则,因此能使实验结果受非处理因素的影响基本一致,真实反映出实验的处理效应。1.5.2随机区组设计随机化完全区组设计,简称随机区组设计,又称配伍组设计,是配对设计的扩展,它将几个条件相同的受试者划分在同一个区组或配伍组,然后再按随机的原则,将同一配伍组的受试者随机分配到各实验组。该设计方法的优点是每个区组内的k个实验单位有较好的同质性,比完全随机设计更容易察觉处理间的差别。这种方法须特别注意的是要求区组内实验单位数与处理数相同,实验结果中若有缺失值,统计分析将损失部分信息。1.5.3拉丁方设计拉丁方设计从横行和直列两个方向进行双重局部控制,使得横行和直列两向皆成区组,是比随机区组设计多一个区组因素的设计。在拉丁方设计中,每一行或每一列都成为一个完全区组,而每一处理在每一行或每一列都只出现一次,也就是说,在拉丁方设计中,实验处理数=横行区组数=直列区组数=实验处理的重复数。1.5.4析因设计析因实验设计又称全因子实验设计,属于多因素、多水平单效应的设计。它不仅可以检验每一因素各水平之间的效应差异,而且可以检验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交互作用是指一个因素不同水平间的效应差受另一因素的影响,包括协同交互作用和拮抗交互作用。析因实验主要用于分析交互作用,当因素及水平数过多时,所需的实验对象数、处理组数和实验次数大幅度增加,故一般采用较简单的析因实验。含有较多因素和水平的实验一般采用正交实验设计[5]。

2生物医学动物实验的描述统计学

2.1生物医学实验资料的类型

生物医学实验对实验对象(动物)进行干预后测定的观测指标通常有以下类型:①连续性数据:测定结果表现为有数字大小和单位的数据,统计上称定量资料,如生理、生化指标,体重值,器官重量等。②分类数据:测定结果表现为按某属性划分的定性类别,统计上称为定性资料,具体又可以分为二值资料、多值名义资料和多值有序资料。如某反应为出现或不出现,死亡或未死亡,有畸形或无畸形;病理损害的严重程度(无、轻度、中度、重度)等。

2.2统计描述指标

描述性统计学(或归纳统计学)是对样本观察/测量数据频率分布的定量研究,描述性统计的目的在于:①对测量值或观察值进行归纳浓缩,用统计量、统计图或统计表的形式表现;②估计总体分布的参数。2.2.1资料的整理与探索对于某一测量指标,一般应从文献资料中了解其分布类型。如果没有判断概率分布的理论基础,应重复以大样本测定,绘制样本的频数分布图(理论上样本量要大于100),并经统计学检验拟合其分布。2.2.2数据的描述统计量①连续性数据的频数分布:通过对样本资料编制频数分布表或做茎叶图,以确定资料分布的类型、频数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估计总体参数,也便于发现离群值。②中心位置的描述统计量:描述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常用指标为算术均数、中位数、众数、几何均数等。③离散程度的描述统计量:描述数据分布的离散趋势,常用指标为标准差和方差、极差和四分位数间距、变异系数和离散系数等。④统计学图表:统计图包括连续性数据分布的直方图、茎叶图,表示数据中心位置和离散程度的点杆图(做图时表示均数和标准差)和盒须图(做图时表示中位数、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描述构成比数据资料的百分条图、饼图,描述经时变化趋势的线图,以及预测和检验分布类型的概率-概率图(P-P图)等[6]。统计表具有简单、明了、易于理解、便于比较的优点。编制统计表时原则上应当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避免层次过多或结构混乱。一般的统计表应为三线表,表中只有横线,无竖线和斜线。统计表的标目应层次清楚,不宜过于复杂。

3生物医学动物实验的假设检验

生物医学动物实验中最常见的情况是给予不同受试物后进行组间比较,通过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说明受试物的作用。假设检验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3.1检验方法的选用依据

3.1.1资料的类型和变量的数目不同类型的资料(定量、定性)的组间比较应采用不同的统计检验方法。单变量、多变量的统计检验方法也各不相同。3.1.2实验设计类型应该根据实验设计的具体类型选择对应的统计检验方法,以便得到处理组效应的真实结论。3.1.3检验方法的前提条件选用假设检验方法前,应了解所分析的数据资料是否满足相应检验方法的前提条件,如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参数检验方法要求数据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χ2检验要求样本含量大于40且理论频数大于5。

3.2正态性检验及拟合优度检验

统计学假设检验须判定样本的频数分布是否符合某一理论分布,如符合要求就可按此理论分布来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正态分布可采用正态性检验,其他分布可用拟合优度检验。通常可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实验参数符合何种理论分布。

3.3方差齐性检验

连续性数据未达到参数法统计分析前提的第二种原因即为方差不齐。一般而言,数值愈大,其固有的变异性也愈大。例如,若某组动物的平均反应值为100,其数值范围可能为80~120;而另一组动物的平均反应值为300,其数值范围可能会扩大至240~360。解决方差不齐的措施是进行数据转换。若数据的标准差与平均值成正比,在统计分析前宜将数据转换为对数值之后再进行分析,据此,不仅数据的变异度与平均值大小无关,同时还可确保其更符合正态分布。若数据变异度增加幅度与平均值的关系不太明显,采用平方根转换则更易使数据的变异度与平均值大小无关。某些数据经对数或平方根转换后可能仍存在方差不齐,此时宜采用非参数检验。

3.4单侧检验与双侧检验

检验假设选择单侧检验或双侧检验,应事先根据专业知识做出选择。一般而言,若研究目的仅须了解是否存在组间差异、实验者无法预测组间变化的方向以及实验者希望获得正负两方面的结果时,应采用双侧检验。若事先可预测组间差异的变化方向,实验者仅对某一方面的重要性感兴趣,实验者仅希望了解与对照组差异或正或负一个方向,则应采用单侧检验。此外,剂量设计预试验中应采用双侧检验,正式试验在了解相关信息后可采用单侧检验。

3.5多重比较及多重性问题

生物医学实验经常在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做多个变量的比较。即使不存在真正的实验效应,也有可能纯粹由于偶然性而有一个或多个变量在5%检验水平出现显著性差别。除了上述均数多重比较导致Ⅰ类错误概率增加的多重性问题之外,其他的多重性问题还包括多次的中期分析、关注多个结局、亚组间的多重比较。处理多重性问题的原则包括:①预先计划进行多重比较;②限制比较的次数;③多重比较时采用更严格的界值标准;④多重比较具有生物学方面的依据。

3.6观察值或实验对象的独立性

许多统计检验方法要求比较的观察值或实验对象相互独立,如二项分布的率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但是,有的生物医学实验中观察单位并不独立。例如,生殖和发育研究中就存在窝效应:由于遗传因素、宫内的发育环境和药物的代谢环境相似,与异窝胎仔相比,同窝胎仔之间对毒性效应的反应概率趋于系统,即同窝内数据为聚集性数据,这就是一种常见的非独立数据。在统计学分析时,忽略数据的窝内相关性具有潜在的风险;因同窝母鼠所产k个胎仔的观察值存在共性,其所提供的信息不及k个独立的来自不同母鼠所产胎仔所提供的信息;窝内相关性愈大,其信息量愈少。聚集性数据的均数标准误小于独立的数据,因此,若基于观察值独立的统计分析方法,就会增加犯Ⅰ类错误的概率,即假阳性的风险增加,降低实验的有效性。

3.7历史对照数据的应用

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在发生率较低的情况下,单项研究可能提示处理可影响肿瘤发生率,但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可能想到的分析办法之一是将处理组的数据与来自其他研究的对照组动物相比较。虽然历史对照数据具有重要意义,但值得强调的是,众多原因可导致不同研究之间的变异度大于研究之内的变异度。动物来源、饲料及饲养条件,研究期限,研究中的动物死亡率、读片的病理学家等均可能影响最终的肿瘤发生率。故此,忽视这些差异,将处理组的肿瘤发生率与合并的对照组发生率相比较,可能得出严重错误的结果,并进而明显夸大统计显著性水平。Tarone[4]曾对历史对照组的比率数据分析进行过综述。

3.8假设检验的局限性

第2篇:动物医学范文

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专科兽医是3年制,本科兽医是4年制或5年制,而兽医专业的课程十分繁重,学生从事临床的实践很少,而执业兽医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综合应用科目考试内容包括猪疫病、牛羊疫病、鸡疫病、犬疫病、猫疫病和其他动物疫病在临床上的应用,要想完成这些题目必须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面对国家和社会对兽医专业学生的新的要求,各个院校必须修改兽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兽医教育从传统的书本教育,改为培养综合能力,注意从实践中得到提升、从实践中得到知识,使培养的学生具备从事畜、禽、经济动物和伴侣动物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技能[3]。

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根据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基于执业兽医考试要求,动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笔者所在动物医学专业团队从培养执业兽医的整体目标出发,规划设计出一套新的适应执业兽医考试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课程重组,加强不同学科与不同课程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将原先与执业兽医考试大纲考试要求不相适应的课程进行大范围的调整和重组,加大了实践课教学的比例,第5学期专门独立出3周综合技能训练,专门培养学生对鸡病、牛羊病和猪病的临床和实验室诊断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教学包括:课堂实验、社会实践、专业劳动、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相关专业的生产实践、临床诊疗实习、毕业实习等。各项实践教学所占比例超过60%。同时将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落实到教学环节中。鼓励教师提高执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毕业生通过率高校教师中大部分都是本科院校硕士以上学历,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水平,但缺乏实践锻炼经历。近几年,大部分高职院校加快了青年教师赴企业锻炼速度,但是由于教学任务繁重,青年教师数量过多等原因,致使部分青年教师去企业锻炼时间过少或没有这个锻炼机会,青年教师实践技能有待提高。笔者所在团队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脱产赴企业锻炼,或兼职去教学动物医院坐诊或出诊,大大提高了青年教师执业能力。笔者所在团队30余名青年教师均参加了今年的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执业兽医师通过率达94%,大大增强了青年教师继续努力,更进一步做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教育、培训工作的信心。着眼执业兽医考试大纲,选择合适的教材、全面而深入地调整教学内容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是当前高校兽医专业通用教材,该教材全面地吸收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内容全面、详实,可以作为教材使用。根据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应试考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课程知识,给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教学过程中应在全面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修改。同时应对授课内容进行3个等级的划分,即“全面掌握”、“重点掌握”和“一般性掌握”,使得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教学目的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通过该教学内容的调整,使学生能够把握所要学习的重点,学习目的性增强,思路清晰;对改革后的新课程体系的运用,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克服了机械性的学习,取而代之的是适应性的学习,这为学生应试兽医职业资格考试能力培养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注重备课质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考点比较全面、系统,这对有限的课堂教学提出了1个新的挑战。课堂讲授需要“精讲”、“少讲”,其结果必然加快了授课节奏,加重学生课堂学习和记忆内容,并留下大量自学内容。故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后,如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突出授课亮点,则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在授课之余,笔者所在团队教师注重了平时从电视新闻、网络、专业期刊、会议资料等搜集教学素材;此外还经常深入生产一线进行动物疾病的现场诊断,亲手摄录和获取充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将这些内容补充到自己的讲稿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效果,还激发了授课教师的备课激情。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注重病例的运用,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兽医综合知识考试试题包括A1、A2、A3、A4和B1共5种题型,均为5选1的客观选择题。其中A2、A3、A4题型均为病历选择题[3]。由此可见,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着重对考生理论运用于实践能力的考察。这要求动物医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大实例讲授的比重。在授课过程中,笔者所在团队成员根据临床经验和体会,结合病例和当时动物或人类社会传染病流行情况进行解说,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目前我国不少兽医专业的本专科院校都有自己的动物医院,如遇到送诊病例或送检病料时,对病例临床观察和尸体剖检,或结合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并以现场方式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教学效果,节省实验动物经费,还为教学搜集了宝贵的病例标本。有效地开发课外教学活动,激发自学兴趣目前动物医学专业学制专科3年,本科4年或5年,部分专科学校第3年基本上全部为实习阶段,所以每门课程的学时数都压得很低,与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必须掌握内容相比,学时严重不足。因此,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教学方法亦应做出相应的调整。除课堂讲解外还需学生课后自学,并辅以教师指导。但由于大学不可能像高中那样做到面对面的辅导,因此笔者所在专业教师队伍充分利用电子邮件、QQ、飞信等网络资源与学生进行交流、指导,积极鼓励学生对共同的病历进行综合性的诊断并给出自己的意见。经过该教学的实践,深受学生欢迎,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加强并完善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文字三者融为一体,可以进行静态或动态的演示,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的视听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将视线和注意力都集聚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理解、掌握和记忆。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教师通过口头描述和板书或有限的教学图谱很难将这些疾病对机体造成损伤的感性认识全面地展示给学生,学生难以形象记忆,只能够死记硬背,随着所需记忆的内容越来越多,容易混淆概念和产生厌学心理。而引入多媒体技术,图片质量高、清晰、逼真,再现能力强,寓教于乐,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而且通过多媒体加深了学生对疫病动态发生发展的意识,锻炼其掌握采取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时间和措施的能力。

第3篇:动物医学范文

1技能大赛的意义

1.1推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高等院校的技能大赛是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技能大赛可以考察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考察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应用所掌握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考察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次测试,也是对团队协作精神的一次考验.经过大赛,学生可有效地将知识体系融会贯通,把握整个知识体系,寻找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之处,明确今后努力方向.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充分的展现自我、提高自我,促进自身发展,增强自信心,提高职业素质.

1.2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学生在技能大赛中所展示的能力,从一定层面上也反映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2〕.在技能竞赛准备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熟知生产一线对本专业技术技能的需求,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实验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及发展动态〔3〕,调整并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基本职业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大胆创新、大胆探索,常规与现代科学的教学方法、手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展示自我教学水平,对学生进行技能强化训练和知识补充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在参赛过程中,可检验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能及时发现临床技能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为规范临床技能操作标准起到推动作用〔4〕.同时,通过比赛,教师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寻找自己与同行之间的差距,发现自身的不足,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对自身的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1.3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借鉴

技能大赛的规则,进一步规范教学要求,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引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在现有的实验、实训的条件下,增强实践教学内容的生产实用性与实践操作性,努力营造实用教学环境,将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融入其中,从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赋予专业教学新的内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将行业要求融入专业教学中,使人才培养更具应用性、实用性.通过全国性技能大赛的比拼,教师可以博采他人之长,借鉴别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5〕,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结合自身教学条件,拓展教学思路,对未来的教学设计与创新做出新的规划.

2我院技能大赛现状

2.1组织与管理

目前我院技能大赛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组织与管理体系,只是每1~2年,学生办公室作为“科技文化节”活动的一项,举行课程实验技能比赛,学院教学管理机构和各教研室均未参加,参与的老师、学生均很少,投入的精力和财力也有限.还未参加过全国性技能大赛,没有把握大赛的定位和方向,没有受到学院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没有充分利用全国性技能大赛这个重要平台,来展示我校的管理水平、师资力量、专业技能水平.

2.2校内技能竞赛状况

以往的校内技能大赛往往以某一课程为单位,知识赛点多是单一的一些基本技能,缺乏难度,各学科之间没有交叉和综合.而学生毕业后,在实践中往往用到的是专业综合技能,即需要多门课程基本技能的融会贯通,体现的是专业整体实践动手能力.在校期间,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机会很少,各学科之间存在断层现象,没有机会将其串并起来,实践教学整体水平没有得到提升.因此,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不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适应社会能力较差.如何改进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实践结合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专业技能,使之成为能够尽快适应生产一线各项工作的高级人才,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3设想与建议

3.1完善组织与管理

为鼓励更多教师和学生参加校内外专业技能大赛,学院应制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具体内容包括组织机构的建立及其职责、竞赛管理、奖励办法(包括学生、指导教师、集体表彰)、资金来源及管理等;建立稳定的大赛培训教师队伍,负责参赛选手的选拔、培训;争取学院、学校对技能大赛的支持力度,设专门的经费来保障参赛所需;每年要求指导老师上报大学生技能竞赛工作计划和立项申请,以此作为组织和参加校内外大赛的依据;形成规范的技能大赛组织体系,由学院统筹、教研室协调、教务办公室和学生办公室具体实施.

3.2竞赛内容体系建设

改变以往以单学科、单一实验项目为技能大赛内容的现象,组织各学科老师总结出本学科应该掌握的和生产实践中所需要的本学科实践技能,分门别类统计,要点串并、汇总形成可操作的“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技能模块”,包括动物疾病实验室诊断模块、动物疾病临床诊断模块、动物疾病治疗技术模块、动物疾病防控技术模块〔6〕.该模块与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有所不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在日常教学中实施,而“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技能模块”是将实践教学目标与不同用人单位对专业实践技能的要求和毕业生在工作中最常用、最适用、最需要的技能,集合而成.借助大赛形式,利用一定时间集中进行强化训练,能使学生对主要技能的操作、应用更加熟练.技能大赛将以生产一线直接顶岗实践综合技能为根本,设计参赛内容,考核学生专业综合实力.考虑不同年级所学课程不同,根据各模块内容,提炼出可操作、实践性强、考核学生能力的内容,建立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试题库.该试题库分为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两部分.专业基本技能包括动物的保定术;临床检查技术;尸体解剖技术;组织切片制作观察、血涂片的观察、显微镜的使用;病料的采取、保存及送检技术;细菌的分离、培养、标本片制备、染色、鉴定技术;血、尿、粪常规检查;常见寄生虫检查技术等等.该部分试题用于低年级学生大赛.专业综合技能包括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常见疫病血清学快速诊断及畜禽免疫、抗体水平检测技术;不同动物的给药方法;各种穿刺术、冲洗术;公畜术;动物助产手术;疝的外科处理;牛的瘤胃切开术;肠管吻合术;皱胃变位矫正术;畜禽舍消毒技术及病死动物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动物隔离检疫、产地检疫、市场检疫、屠宰检疫;疫情报告、控制程序等〔7〕.该部分试题用于高年级学生大赛.试题库形成文本,分发给学生,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学校实践技能大赛提供参考,为参加全国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技能大赛做准备.即使无训练过程,学生通过学习,头脑中会形成一定的技能系统,在实践中也会做有所依,为毕业实习、走向生产一线奠定基础.

第4篇:动物医学范文

据刘光辉调查分析,当前我国动物医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①学习方式死板,不注重基础科学;②知识面窄,相关知识少,适应能力差;③分析、综合、判断、归纳、总结能力弱;④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特点了解少,不能立足于国情考虑问题,缺乏刻苦学习精神和钻研精神;⑤对专业不热爱,对国家的方针、政策关心少,对动物医学行业方面的政策了解得更少;⑥实践少,动手能力差;⑦学风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修养不足。针对当前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习动力不足,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我国当前“学农不爱农”的现象非常普遍,实际情况说明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形势比较严峻,因此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学生专业兴趣培养的教育和指导。

2结合动物医学专业特点,开展独树一格的学院品牌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学生社团是学生最感兴趣、活动形式最灵活的组织。学生专业社团活动,对于完成课内与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学院结合动物医学专业特点,成立了“养猪及猪病防治协会”“养禽及禽病防治协会”“宠物养殖及疾病防治协会”“反刍动物养殖及疾病防治协会”等专业社团,邀请相关专业老师和相关企业人士作为协会会长,带领和组织学生深入开展相关活动,如深入兽医站、动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宠物门诊及养殖场等实践基地学习;开设企业家课堂,邀请行业成功人士走上讲台,为学生开设讲座、演讲,学生与企业家直接交流,了解他们创业的过程、创业的机遇以及创业时的艰辛,使学生增长了社会知识,受到了创业理念和创新精神的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热情;深入企业实践等,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从2003年开始至今,学院与沈阳禾丰集团、大北农集团等多家企业保持长久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社团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平台,激发学生们对动物医学专业的兴趣,引导学生接触和认识畜牧兽医行业,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提高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的水平

专业技能大赛是高等院校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该院动物医学专业从2004年起,每年举办一届动物医学专业技能竞赛,通过竞赛提高学生对专业实践技能的认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参赛同学苦练技能,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该专业技能竞赛在举办过程中根据当前畜牧业出现的变化,不断进行变化和创新,逐渐与全国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接轨。经过多年的举办,该专业技能竞赛已经得到学校和广大同学的认可,2012年该技能竞赛被学院和学校评为文化品牌活动。2012年推荐在院级专业技能竞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参加第二届“生泰尔杯”全国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并获得二等奖。通过对参赛的学生调查发现,专业技能竞赛的培训和参与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影响很大,技能竞赛中表现较好的学生,在就业中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和很高的职业素质,在择业和自主创业过程中占尽先机。

4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对是否参加过社会实践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参加社会实践的占50.9%,说明学生对能够提高专业知识和自身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认识不足,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自身转化。近年来,学院积极组织在校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为社会服务,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其中由动物医学专业党员组成的“七月之光”大学生党员支农协会在调研当地的毛皮动物特色养殖时发现,许多养殖户在饲养管理及疫病防治等方面存在问题较多,邀请相关专业教师带领同学深入养殖区域提供技术服务,目前该协会已连续多年在当地进行社会服务,受到养殖户的广泛好评的同时也被当地的媒体给予报道宣传,并多次获得该院社会实践一等奖。高校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课堂教育为高校社会实践奠定了基础,社会实践则为课堂教育提供了帮助,即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使大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转换成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工作技能并为社会服务。

第5篇:动物医学范文

“3M”教学法的基本框架是以教学内容“模块化(Module)”为基础,以教学过程“活动化(Movement)”为主题,以师生关系“互动化(Mutualism)”为媒介。突破了传统的以教师及课本为核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学内容为焦点,以价值活动为核心,以师生互动为通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3M”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过程模式理论和学习情境理论。“3M”教学法的立足点是为学生的独立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创造最大的机会和最好的条件。“3M”教学方法是把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应用的模块化教学法、活动化教学法、互动化教学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合理配置实践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各项能力。

“3M”教学法突破传统的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名老师,一群学生的教学方法。对“活动化、模块化、互动化”的教学法进行整合,充实提高,形成比较规范的“3M”教学法。通过3M教学法教学法,还原兽医临床的真实情景,把学生所学的抽象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的精神。更好的为畜牧兽医行业输送应用性人才,为使教育多化的发挥其社会效益奠定了基础。

二、课堂教学模型:“3M”教学法在高职综合实训中综合应用的实践个案

本科教学的“综合实训”是对所学的各门专业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检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一门专业课程。笔者采用“3M”教学法,把整个实训课程分成若干个模块,把学生3~4个小组,每个小组6~8人,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随机分配题目,然后每组的学生针对题目进行准备、详细分工。整个实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师同时参与讨论,指导帮助学生设计实验内容。

1.选择对象

选择2008级动物医学专业45、46班(动物防疫检疫方向)本科班学生为试验班,2008级动物医学专业47、48班(兽医临床和预防兽医学方向)作对照班。

2.题目分配

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安排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模块,针对模块设置问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模块问题,并提前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以“鸡病的诊断与防治”实验项目为例,将实验项目分成四个模块,分别为“临床诊断”模块、“微生物学诊断”模块,“免疫学诊断”模块、“鸡病的防治”模块。

3.试验方案的实施

教师负责提供临床病例及提供病例基本信息,学生按照小组制定的试验步骤进行临床诊断、微生物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各小组成员对试验结果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制定防治措施。之后各小组对所制定的措施再进行讨论,最后各小组分别进行做总结汇报。

4.教师在实训中的作用

教师引导讨论,听报告的学生的试验设计并对设计内容进行提问,以完善试验设计。在分组间讨论中,对试验结果进行方案进行评估,同时把握讨论气氛的作用,这就要求指导老师必须对所涉及的教学领域有较为广泛的知识面、较深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人格魅力,善于从学生结论和观点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5.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1个月的实践教学,笔者对实验班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表1学生对3M教学法在综合实训中的教学效果的评价统计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3M”教学法对自己各方面能力提升都大有裨益,这有利于师生间形成融洽的关系,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营造的这种氛围及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提高教学效果如同一副“增效剂”,有效地激发了师生追求更理想教学目标的新境界。由此“3M”教学法是一个相互学习、教学相长的过程。

6.“3M”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缺乏,为了更好的完成实验设计,在实训课程前教师需要各学科的知识进行引导复习,一定程度的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第6篇:动物医学范文

关键词:动物类技能大赛;动物医学专业;实践动手能力;评价;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183-02

我国动物医学专业的教育改革,已逐步与国际接轨,推行以官方执业兽医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家希望通过实施官方兽医准入制度,提高我国兽医从业者的执业水平。这样就对学生的实践动物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主办专业技能大赛提供了源动力。2012年11月3~4日,全国大学生第二届“生泰尔杯”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在湖南农业大学举行。笔者通过对大赛的观摩,就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做出了综合的评价与分析。

一、大赛的基本情况介绍

由国家教育部动物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兽医协会主办,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生泰尔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了全国第二届动物类技能大赛。大赛为期两天,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以及浙江大学等全国31所高等院校参赛,参赛选手132名。大赛评选参赛团队特等奖7个,一等奖团队12个,二等奖参赛团队12个。参赛学校为浙江大学、扬州大学、广西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贵州大学、延边大学、西南民族大学、黑龙江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广东海洋大学、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天津农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甘肃农学院、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从高校所在地区域分布上来说覆盖东南西北、中部各个区域,从办学层次上来说,211高校5所,1本高校12所,2本高校9所,3本高校2所,专科院校3所。参赛队伍整体覆盖了我国各层次高校的动物医学专业,具有代表性。

二、大赛的赛事设置方案

大赛内容分为病原菌检查、鸡的病理剖检以及山羊瘤胃手术三个项目。其中,病原菌检查分为取病料抹片、瑞特氏染色、显微镜检查和镜检结果绘图;禽的病理检查分为外部、内部检查及尸体剖检记录;羊的腹腔手术分为手术前麻醉、保定等准备,术部处理、羊胃部分切开与探查、腹壁缝合等部分内容。

三、大赛的评分标准

大赛设立总裁判长1名,分组设置主裁判3(每组1名),裁判员30名(每组10名)。外科手术主要从手术前的准备(10分)、腹壁切开(10分)、瘤胃部分切开与探查(16分)、腹壁缝合(8分)、术后护理(1分)、动作的连贯性及无菌(5分)操作六个方面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鸡的病理解剖主要从其外部检查(5分)、体腔剖开(8分)、内部检查(10分)、剖检记录(5分)、检后处理(2分)五个方面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优劣做出评价;病原菌的检查着重从病料的采集(5分)、制片(2分)、染色镜检(11分)及结果报告(2分)来考量学生是否能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四、裁判的评判及分析

裁判对各参赛队伍的比赛情况进行了全程观察并记录了各比赛环节所用时间,当场给予了现场量化评分。成绩评定依据是对参赛队伍现场操作的规范性、熟练程度和配合情况等进行综合考量。从各比赛环节所用时间来看其中外科手术环节最长用时为97′14″,最短用时33′46″,平均用时67′50″;鸡的病理解剖最长用时67′55″,最短用时21′10″,平均用时41′35″;病原菌的检查最长用时83′20″,最短用时12′20″,平均用时53′16″。总体最长用时223′31″,最短用时109′10″,平均用时170′36″。从各比赛环节得分情况来看其中外科手术环节最高得分45.17分,最低得分35.26分,平均得分40.67分;鸡的病理解剖最高得分27.18分,最低得分23.83分,平均得分26.01分;病原菌的检查最高得分18.93分,最低得分13.96分,平均得分17.55分;总分最高得分91.94分,最低得分75.80分,平均总分84.24分。完成比赛时间的长短可以看出选手对参赛内容的熟练程度与比赛得分成正相关。但一味地求快并不一定能获得比赛的最终胜利。比赛规则明确是在得分出现相同的情况下,再按完成比赛时间的先后来划定比赛名次。总体最长用时的队伍得分为81.05分,总体最短用时的队伍得分为90.13分。前者的比赛成绩处于参赛队伍得分的第三层次,后者比赛成绩处于参赛队伍得分的第一次层次。比赛最高得分为91.94分,用时135′51″,用时上处于短时间用时的第一层次,但非最短用时。裁判对参赛队伍的各比赛环节进行了全面考察,做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病理解剖环节裁判指出了选手要注意剖解术式的规范、对病理现象只应做出客观描叙不宜直接下定论,解剖应注重系统性,对剖解对象应做全面真实仔细的观察,记录的结果要如实、规范、翔实。病原菌检查环节则应注意整个过程的无菌操作,标签填写应完整,显微镜操作应规范、生物的安全性操作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作图要清晰美观。外科手术基本环节应随时处在无菌状态,器械传递使用要规范,麻醉过程应进行监护,尽可能避免组织损伤,缝合对口要严密规整,注重控制手术速度不能只求快,消毒药及时彻底、强调动物福利。从学生比赛整体情况来看,某些学校由于当地所饲养的经济动物为某类动物居多,因此对小动物(鸡)或大动物(羊)接触较少,导致比赛中在病理解剖或外科手术环节中表现为操作不规范,欠熟练。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跳出区域性,做到对南北方经济动物品种兼顾讲解,以利于学生拓宽毕业后的就业面。大赛裁判组对赛事总体评价为整体水平良好,无重大失误情况,但各参赛队伍之间的水平也存在着一定差别,个别参赛队伍水平还有待提高。

五、从技能大赛可以看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技能大赛的举办对高校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水平。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必须是适应社会需求,能解决在生产实际中所遇到的专业问题,解企业之所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原动力的有一技之长高素质人才。通过大赛的主办可以考查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水,也可以在认真广泛地听取企业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基础上,使竞赛内容联系生产实际。这样便可以通过定期举行的技能大赛,让教师在本科实践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岗位练兵”思想,让学生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实践动手能力。让技能大赛实现“检验实践教学成效、广泛促动学生勤动手、引领规范实践操作技能”的三种功能。在校内举行专业技能大赛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展示,也是对专业实践教学效果检验的试金石。教师、学生和各级领导可通过单项看综合,越过个人看整体,并对受教学生、任课老师、教学过程等方面做出一个全方位评价。赛前以班级为单位、学生自主选拔赛手。学生通过赛事提高了实践技能、发现了自身缺点。而在随后的比赛进程中学生会悄悄产生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因此,举办各种类型专业技能大赛应成为一种常态性的工作,也是对实践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同时还需对指导老师、学生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一定的激励,在教师评定职称、学生考研等相关方面作为获得肯定的依据之一。只有这样才会吸引老师、学生都参与到竞赛中来,使技能大赛逐步步入规范、规模、常态的道路上来。

参考文献:

[1]张小菊,鹿路,牛彦飞.浅议技能大赛对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J].教育探索,2008,200(2):37-38.

[2]张姣姣,王莉娟,何莹,等.以全国兽医技能大赛为契机 提高我国兽医教育的质量[J].中兽医杂志,2011,47(12):50-51.

[3]杨瑾,季宜敬,崔锐博,等.实验技能大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途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19-21.

[4]彭涛,程天印,贾杏林,等.动物类技能大赛组织与实施初探――全国高等农林院校“生泰尔”杯动物技能大赛侧记[J].教育教学论坛,2011,(18):171-173.

第7篇:动物医学范文

1鸟兽分类学贯穿于野生动物临床医学教学始终

鸟兽分类学贯穿于野生动物医学的教学始终,这是由野生动物医学所临诊的对象决定的。在野生动物临床医学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对鸟兽分类学这门课程精通,同时应随时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这方面问题的提问,使学生常常联想到该野生动物的种类、所属的科和在野外生活的习性、特点、食性等。特别应当讲解哺乳动物的一些分类和生物学特征,因为哺乳动物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动物类群之一,它们也是人们在野生动物公园和动物园中喜欢观赏的一类,条件许可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将该种动物的照片放映出来,以便学生有更加直观的印象,长此以往,学生对鸟兽分类就不会感到陌生,同时也能加强对野生动物疾病的感性认识。更客观的说法是对不同的野生动物应采用怎样的保定技术和麻醉技术,易患哪些普通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所有这些都建立在对鸟兽分类学的精通上,否则对野生动物临床所患的疾病就无从下手。

对于鸟兽分类学的精通和野生动物生物学资料的了解,还可以掌握不同动物的期、妊娠期、哺乳期和新生仔兽的习性,更进一步了解失去母爱的新生仔兽的人工饲喂方法,以及饲喂新生仔兽所用的营养物质,这些都是可以帮助动物的有效方法,也可以为野生动物种群繁荣创造良好的条件。

学生对鸟兽分类学知识的掌握,能加深对野生动物临床医学知识的理解,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增强信心,同时也奠定了专业基础,使学生对野生动物临床医学更感兴趣。

2野生动物解剖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

野生动物临床医学不同于宠物医学和农业院校的兽医学,它所面对的动物种类繁多,而且各种野生动物的解剖结构都不一样。由于各科野生动物在解剖结构上差异很大;因此,在野生动物临床医学的教学中,就要找出这些解剖学上的差异,讲出不同种野生动物在解剖学上的特点,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解剖学知识,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教学工作在愉快的环境中进行。

野生动物解剖学也是每位野生动物临床医学工作者应当精通的科学;因此,要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把野生动物解剖学方面的知识与动物医学结合起来,同时督促学生回忆野生动物解剖学的特点,这样的复习比以往所学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只有反复学习才能较好地完成野生动物临床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师要诲人不倦,学生也当下苦功夫、勤奋努力,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野生动物保定技术是临床医学的教学重点用什么方法能够教好野生动物保定技术呢?笔者认为在理论课教学之后要在临床进行示范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要给学生讲述为什么要保定动物?什么时间保定动物?用什么方法保定动物?为使动物所受的应激最小,谁有资格完成此项任务?这些内容关系到所保定动物和保定者的安全,因此要给学生详细讲解,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觉。其次,在保定时还要分析野生动物的生物学资料,保定者必须了解被保定动物的解剖和生理知识,包括蹄子可以踢、爪子可以抓的距离,了解被保定动物的灵敏性和速度,这是十分重要的。

保定者还要掌握保定方法对人和动物是否安全?是否能够完成设想的操作?保定以后,动物从物理或化学保定中完全恢复过来以前是否能一直观察和注视着动物?这些注意事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防止学生在保定动物中掉以轻心,不负责任的操作。

国外的野生动物专家总结出的经验是兽舍的温度高于32.2℃或湿度大于70%时不应捕捉动物。这样的条件非常恶劣,会给野生动物造成严重的伤害或死亡。目前,野生动物的保定有物理保定和化学保定2种,其工具分为1)心理学工具。因为只有了解动物的生物学特点、心理学反映,才可以使动物对的人工操作更满意;2)能减少动物感觉的工具;3)限定动物的办法;4)增大或扩展手臂长度的工具;5)保护自身或能让保定者安全地接近动物的工具或物理屏障;6)用外力作为驯服动物的工具;7)镇静、制动或麻醉动物的化学药物[1]。

要注意在保定者接近野生动物时,它不是逃跑就是全力进攻,野生动物一旦出现逃跑效应往往不顾后果,自己撞在墙上或其他障碍上,如果无法逃避时会不考虑自身安危而全力进攻。因此,要考虑怎样才能保定好野生动物,不能没有准备。

要让学生了解保定者站在什么地方,怎样抓取动物才更安全,抓野生动物用力过大会导致动物窒息,或造成肋骨、四肢骨折;用力过小会让动物逃脱。网兜是保定野生动物的重要工具,要根据野生动物的大小来选择网眼的大小,如果网眼太大,野生动物就会用力把头伸出网眼,没放出来就可能窒息而死。

在有蹄动物的保定中,不透明的塑料布用处最大。有蹄动物把不透明的塑料布看成是障碍,用不透明的塑料布可以把动物直接赶进载货的板条箱或兽栏。

让学生了解手套这种重要的保定工具,手套的材料不同用处也不一样,从用于抓小型啮齿动物的薄棉手套,到抓大型灵长类动物的双层粗皮厚手套效果都不错,食肉动物能够咬穿现有最厚的手套,所以戴手套也不能保证不被动物咬伤,另外还要了解手套经受不住野生动物双颌的有力挤压。

头罩遮住了野生动物的视线,能够降低野生动物的感觉,可以进行一系列没有疼痛的操作。

在野生动物医学临床教学中,野生动物的化学保定也是非常重要的。掌握化学保定药物要求的诱导期短,不能注射后1,2小时野生动物不制动。保定药物应当有颉颃剂,在制动过程中,颉颃剂能对抗物的作用,防止由于呼吸停止或其他问题而导致的动物死亡,药物的有效剂量小时,可以使用小的注射器注射,必要时还可以投射注射。我国现在保定野生动物经常用的是吹管,它主要的优点是发射时没有声音,对注射部位的损伤小,唯一的缺点是自身长,射程短,射程大约15m,通常只对大型动使用。

4兽医临床诊断学是野生动物医学临床的基础兽医临床诊断学是通过对动物的体征、症状、临床物理诊断、生物化学检验和微生物学检验等手段来科学地分析动物所患疾病的性质,确定疾病主要侵害的器官或者部位,以及局部病变对整体的影响,是阐明致病机理,明确疾病类型、时期和程度的科学[2]。

该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许多新知识和新技能,并能将新仪器和新知识应用到野生动物临床诊断上来,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非常重要。野生动物临床上应用的各种仪器有心电图机、X光机、超声诊断仪、CT断层扫描仪、腹腔镜和核磁共振仪等。若想熟练使用这些仪器,就要求在野生动物临床教学实践中进行一定的操作。只有掌握了这些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技术,才能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基础,才能在野生动物临床医学领域有所作为。

野生动物疾病的临床诊断学,在我国还没有像国外研究的那样深入;因此,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是十分必要的,以便尽快赶上野生动物疾病临床诊断方面的世界先进水平,为动物园和野外动物种群的健康发展和繁育提供人员储备和技术保证。

第8篇:动物医学范文

目前,人们对DNA疫苗的表达水平和免疫原性以及接种途径、佐剂等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应用于临床的DNA疫苗却很少,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部分DNA疫苗的免疫效果不尽人意,但伴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DNA疫苗必定能在未来的疫苗研制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1DNA疫苗的特点

1.1DNA疫苗的优点

DNA疫苗相对于灭活疫苗,其最大优点就是可以携带不同的保护性抗原基因,构成多价或多联疫苗。病毒感染机体时,体内产生的抗体一部分可以和病毒中和,使其失去感染细胞的能力,另一部分抗体却发挥相反的作用,它们协助病毒感染细胞,这就是所谓的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灭活疫苗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因而在很多情况下导致免疫失败,甚至出现注射了疫苗加快发病的现象。DNA疫苗可以人为地去掉非保护抗原,避免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的出现。DNA疫苗的研制还可以根据质粒载体的特点,在调控元件下插入同种病原不同血清型的抗原基因,形成多价苗,也可以插入不同病原的抗原基因,形成多联苗,这就是所谓的“万能疫苗”。

DNA疫苗不仅能诱导体液免疫,更重要的是产生强有力的细胞免疫,此外,DNA疫苗不受母源抗体的影响,有可能成功地用于幼龄动物乃至新生动物的免疫接种,可广泛用于许多疾病的早期预防,这些都是灭活疫苗不可比拟的。

DNA疫苗相对于弱毒疫苗,DNA疫苗只含部分病原体基因组序列,不会因病原体毒力回升而导致疫苗毒的散播。

1.2DNA疫苗的缺点

尽管DNA疫苗有很多传统疫苗无法比及的优点,但它同样也有缺点,除了DNA疫苗由于表达抗原单一而表现的免疫效果较差外,主要在安全问题上令人担忧。美国FDA在关于DNA疫苗安全性问题上,提出应注意DNA疫苗的局部反应原性和全身毒性、遗传毒性作用、生殖毒性以及致肿瘤性四个方面。WHO在《关于DNA疫苗质量保证指南》中也要求DNA疫苗的研制必须考虑其特殊的安全性问题,主要包括:①可能导致插入性诱变,即质粒载体和外源基因是否会整合进入宿主的基因中;②外源性蛋白长期表达可导致免疫病理,即长期表达外源抗原可能产生机体产生免疫耐受、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超免疫力或自身攻击。③与细胞因子合用可能导致的其他风险;④表达抗原的载体自身可能有其他生物活性。

此外,DNA疫苗所用载体大部分携带抗抗生素基因,这些基因有可能会被其他病原所转化,形成耐药病原,这样造成的“基因污染”对人类社会的确是一种很大的威胁。

2DNA疫苗的免疫机制

目前对DNA疫苗免疫机理的研究仍在探讨中,一般认为,DNA疫苗在接种后,机体对其加工处理过程与病毒感染的自然过程相似,抗原提呈过程也相同。首先,注射部位的组织细胞(如肌细胞、上皮细胞和粘膜细胞)、抗原递呈细胞(APC)或其他炎性细胞将部分质粒摄取,未被摄取的游离DNA大多数被DNA酶降解,少数可能随循环系统而进入淋巴结或脾中;然后,质粒DNA分子在摄取细胞的核内转录为mRNA,再被移至细胞质内翻译成抗原蛋白分子。这些抗原蛋白分子有的被分泌到细胞外,有的结合到细胞膜上或局限于细胞浆内。分泌出细胞外的抗原蛋白分子最终通过胞饮或吞噬作用方式被APC捕获,APC将捕获的抗原蛋白分子进行加工处理,再将处理后的抗原肽递呈给T细胞,启动免疫反应。免疫应答启动后,引发细胞毒性T细胞(CTL)应答,杀死表达外源抗原的肌细胞,使那些没有分泌到细胞外的抗原蛋白分子释放出来,再由APC捕获,启动随后的免疫反应。释放到细胞外的抗原蛋白分子除了被APC捕获外,也可被B细胞识别,从而激活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这样就诱导了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

3影响DNA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3.1目的基因的选择

目的基因即DNA疫苗表达的抗原蛋白基因,它的选择非常关键,首先要求是表达出的蛋白分子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能与病原发生中和反应,即为保护性抗原基因;其次考虑考虑它是否含有密码子,有无内含子以及是否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正确剪切等问题;最后,要考虑单一目的基因是否能起到保护作用,是否需要构建多基因表达载体或分别构建表达载体。

3.2载体及启动子的选择

在临床试验中,用不同的质粒载体表达同一段基因,往往会有不同的结果,除了个体差异和接种途径的因素外,载体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用作DNA疫苗的载体要求是首先在哺乳动物细胞内能高水平地表达目的基因,其次本身不复制,不会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中,满足这两点才可以应用。决定载体在体内表达的因素,一方面是载体自身序列,不同的载体所含的酶切位点也不同,进入机体后降解的程度也有差异;另一方面与启动子有关,控制外源基因表达的启动子对载体的影响最大。目前DNA疫苗中所用的质粒载体均含有真核生物启动子,如呼吸道合胞病毒(RSV),SV40和CMV的启动子以及人b肌动蛋白启动子等,启动子的选择主要是考虑其强弱和来源,根据其来源,启动子有组织特异性,在各种组织中,起始mRNA合成的效能也不同。

3.3佐剂的应用

目前,应用于DNA疫苗的佐剂类型较多,有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协同刺激分子、脂质体、寡脱氧核苷酸、补体分子以及霍乱毒素等佐剂。最常用的为细胞因子,如TNF、GM-CSF、IFN以及IL-2、IL-4和IL-12等,在与核酸疫苗共同接种时,常能明显提高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趋化性细胞因子是一种新型智能型疫苗佐剂,能通过募集特定细胞诱导调节针对DNA疫苗或肿瘤抗原诱发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例如TCA3、MIP(炎性因子)等。协同刺激分子是淋巴细胞识别APC提呈的抗原过程中的一系列辅助分子,如B7/CD28、CD40-CD40L等就属于这种辅助分子。脂质体是人工制备的类脂质小球体,可以包裹DNA疫苗进入细胞,减少降减。寡脱氧核苷酸是一种免疫刺激DNA序列,能直接激活B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抗原提呈细胞等,间接激活T细胞、NK细胞,诱导以Th1型为主的免疫应答,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新型免疫佐剂。补体分子佐剂如C3d,是补体系统中补体C3的裂解产物之一,可通过特异性补体受体2(CR2/CD21)将抗原信号提供给免疫细胞,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近年发现霍乱毒素是一种良好的核酸免疫佐剂,Arrington等将编码霍乱毒素和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的A和B亚单位克隆入两个表达载体,与核酸疫苗一起以粒子介导的方式免疫动物的表皮,发现明显的增强了针对多种病毒抗原的TH1型细胞免疫,此外,TH2型免疫应答也增强。

免疫佐剂的使用,使DNA疫苗的应用趋于成熟,新型的低成本高效DNA疫苗佐剂仍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3.4接种途径和剂量

DNA疫苗的接种途径会直接影响其免疫效果,根据DNA疫苗的免疫机制,它在机体主要是进入肌细胞、上皮细胞和黏膜细胞等中表达,从而发挥作用,故接种的部位也是选择富含这些细胞的位置。有研究比较了经肌肉、静脉、鼻腔、真皮、皮下和腹腔等不同途径接种DNA疫苗(甲型流感病毒HA基因)后的免疫效果,结果除腹腔注射外,都产生了一定保护作用,但以肌肉和静脉注射效果最好,肌肉摄入和表达DNA的能力比其它组织高100~1000倍。目前多选择肌肉多点注射,或肌肉注射与皮下、鼻腔免疫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免疫,效果相对较好。

比较注射方法,基因枪接种比直接注射核酸疫苗效果好甚至上几千倍,但操作相对烦琐,临床中不易实现。

3.5机体自身因素

由于动物个体之间的差别,相同的DNA疫苗采用相同的接种方式也会出现不同的免疫效果,有的甚至出现免疫耐受的情况,不过这种现象只出现在部分个体中。作者认为,机体自身因素导致DNA疫苗免疫效果各异的最主要原因却是机体与疫苗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指体内局部位置含有的DNA降解酶是否会对DNA疫苗载体以及目的基因发生破坏作用,体内是否会对DNA疫苗产生RNA干扰效应,导致外源基因表达沉默,这是我们以后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也可能是DNA疫苗免疫效果不确实的最主要原因。

4DNA疫苗在动物医学中的应用

鉴于DNA疫苗的优越性,国内外学者对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的DNA疫苗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在预防畜禽传染病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有的已步入临床应用阶段,为动物疫病的防控又注入了新的血液。下面简单介绍动物用DNA疫苗的部分情况。

4.1应用于禽类的DNA疫苗

DNA疫苗已广泛用于禽流感、新城疫、鸡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以及鸭乙肝等禽类病毒性疾病的预防性研究,根据病毒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保护性抗原基因,并分别取得了不同的免疫效果。

4.2应用于猪的DNA疫苗

研究最多的最数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病毒(PRRSV)DNA疫苗,大多数人选择几个结构蛋白基因作为保护性抗原基因,免疫效果也不尽相同。猪口蹄疫、猪流感、猪瘟、伪狂犬病等疾病的DNA疫苗研究也十分火热,针对不同疾病的DNA疫苗也呈现不同的保护作用,但遗憾的是能应运于临床中的DNA疫苗却少之又少。

4.3应用于其他动物的DNA疫苗

有学者发现用gD质粒DNA疫苗免疫新生犊牛,不受母体母源抗体的影响,免疫效果很好。对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的DNA疫苗的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免疫了含有BRSV重组C基因的质粒DNA的牛,在BRSV攻击后,病毒量显著减少。

此外,狂犬病、犬细小病毒、犬瘟热、猫白血病、猫免疫缺陷等疾病的DNA疫苗研究也都取得了一定进展,有的研究进行了攻毒试验,有的没有攻毒,却也能检测到较强的细胞免疫应答和中和抗体,这对兽医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喜讯。

5小结

目前,尽管DNA疫苗的作用机理还不十分清楚,它的安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它的潜在优势已不容置疑。在人类临床上,已用于部分肿瘤及非感染性疾病的基因治疗,动物临床上,DNA疫苗也日益显示出它的优势,尤其是针对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研究与应运的也越来越多,它无疑比传统疫苗更具有优势,相对重组病毒疫苗则更具安全性。但DNA疫苗免疫效果相对较差是扼制其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从影响DNA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中寻找原因,多数的研究只是把佐剂的选择作为重点去探索,很少考虑到疫苗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第9篇:动物医学范文

题目:不同饲料饲喂断奶仔猪对比试验研究

1、毕业论文的背景及意义:

1.1背景:

近几年我国的养殖事业发展迅猛,大中小型企业如雨后春笋。尤其是养猪业正是如日中天。但是,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仔猪成活率低、腹泻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养猪业的发展。在现代养猪生产中,合理的仔猪饲料是养猪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它不仅影响仔猪阶段的生长,还严重影响仔猪成年后的生产性能。而仔猪断奶则是仔猪生产中的关键因素,仔猪在3~5周龄断奶称为早期断奶(swineearlyweaning)。国外的早期隔离断奶(sew)技术甚至把断奶日龄降低到14天以下。仔猪早期断奶的重要性和优越性越来越被养猪业者所认识。仔猪断奶后,首先是摄入营养成分的改变,一是由母乳改变成吃饲料;二是由猪呵护的生活方式转变成完全独立的生活方式;第三是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有产房转到仔猪舍,并结识新的伙伴,另外离开了母乳的喂养,容易受到病源微生物的侵害而生疾病。据有关资料显示,侯国方,徐凤军、王显在杭报道颗粒饲料在制粒过程中将自身所含的淀粉糊化,使饲料易于消化吸收,提高了饲料的能量含量;同时破坏了胰蛋白酶抗营养因子等,提高蛋白质消化利用率;膨化还能限制某些脂肪酶的活性,减少饲料氧化分解,延长了饲料的保存期;制粒过程中还能杀灭原料中可能存在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病原菌,减少了仔猪腹泻的发生。耿照银,田正伟,彭友银等采用相同营养的水平的颗粒饲料与粉状饲料饲喂杜长大商品猪,在全程的饲养过程中都表现出了颗粒饲料的优越性。颗粒饲料组的日增重、采食量、料肉比、千克增重饲料成本都比粉状饲料组有所提高。

颗粒饲料与粉状饲料相比,具有减少粉尘,防止挑食及营养组分分层、减少饲料浪费提高单位时间的采食量及降低采食能耗等作用对于饲料添加剂意义特别重大,可防止饲料生产及运输中组分分离;可杀灭病原微生物,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减少包装运输费用。但颗粒饲料在加工过程中某些营养成分失活,如维生素类和酶类。1.2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颗粒饲料和粉状饲料饲喂断奶仔猪,通过仔猪的生长发育及生产性能等方面进行对比实验,对两种饲料的饲喂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为今后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毕业论文的研究目标:

本试验主要研究比较颗粒饲料和粉状饲料对断奶仔猪饲喂效果的研究,比较其平均日增重、平均采食量、料肉比、死淘率,从而养殖户的提高经济效益。

3、毕业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具体措施和研究的可行性、创新点:

3.1研究内容;

3.1.1不同饲料饲喂对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的影响。

3.1.2不同饲料饲喂对断奶仔猪平均日采食量的影响。

3.1.3不同饲料饲喂对断奶仔猪死淘率、饲料转化率的影响。

3.2研究方法;

试验前对两组仔猪进行称重,计算个体的平均体重,在试验结束再进行称重,然后计算仔猪每组的平均日增重、日耗料和料肉比根据当时的市场物价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及T检验。

3.3具体措施;

在相同环境下采用不同的饲料进行饲养试验。为了给断奶仔猪选择合适的饲料类型,选择日龄相近,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仔猪60头35日龄断奶的仔猪随机分成两组,采用2种类型的饲料;即颗粒饲料组和粉状饲料组,每组三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经30d的饲养试验。

颗粒饲料与粉状饲料的主要营养成分指标(%)

项目粗蛋白粗纤维粗灰分钙总磷赖氨酸

颗粒饲料

粉状饲料≥21

≥21≤4

≤4≤7

≤70.7~1.2

0.7~1.2≥0.6

≥0.6≥1.2

≥1.2

3.4饲养管理:

饲喂时间是每天饲喂四次,分别是6;30、10;30、14;30、18;30进行饲喂,任其自由采食、饮水。预试验期为一周,以利于仔猪适应饲料环境等条件。

3.4可行性:

本试验在普通猪场即可完成,在吉林区周边猪场很多,我们学校也有自己的猪场。试验地点容易选择,我们已经学过《动物营养学》、《猪生产学》、对断奶仔猪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而我在猪场实习过,对仔猪的养殖和管理有了一定的了解,饲养后的采样结果在我们学校的实验室即可进行。

3.5创新点:

不同饲料饲喂断奶仔猪在动物研究领域的应用研究报道较少,因此,通过以断奶仔猪作为研究对象,不同饲料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从而,确定最适合断奶仔猪的饲料,为饲养断奶仔猪而提供参考和依据。

4、主要参考资料及使用的原始资料:

[1]胡文琴,孟庆丽,王恬.不同形状饲料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4(5):29~30.

[2]陈润生,魏国生.膨化颗粒饲料饲喂仔猪实验[J].畜牧与兽医,2002(1):3~4

[3]顾平生,杨国明,张曦,等.仔猪膨胀颗粒饲料饲养试验[J].云南畜牧兽医,2002(1):3~4

[4]陈权军,关则记.乳猪日粮不同处理方法(膨化、压粒、粉状饲料)对刚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J].当代畜牧2001(6):37~37

[5]耿照引,田正伟,彭友银,等.牲猪全程饲喂颗粒饲料饲料试验报告[J].湖北畜牧兽医,1999(2):36~37

[6]姚建军,陈月霞,等.粉状饲料、颗粒饲料饲喂不同毛色的杜约太三元杂交商品猪试验[J].天津畜牧兽医,1999、16(1):24~25

[7]陈文存,沐学勤,范荣俊,等乳.猪优化颗粒饲料扩大验证试验[J].云南畜牧兽医,2002(1):4

[8]傅仲,汪明,范光厚.早起断奶仔猪的生长限制因素及营养对策[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5(12):15~16

[9]卢亚萍,杜杰.断奶仔猪腹泻原因分析与防治[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5(12):15~16

[10]侯国方,徐凤军,王显航.仔猪膨化饲料鱼颗粒饲料对比试验(初报)[J].饲料与畜牧,1997(3):10~11

5、毕业论文的进度安排:

(1)20XX年4月:准备开题,完成开题报告。

(2)20XX年5月~2013年1月:试验前的准备,试验场的选择,试验材料的用品的搜集,试验场的打扫、消毒,仔猪的选择。正式试验。

(3)20XX年2月:撰写论文,上交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