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技术创新案例最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技术创新战略;家电企业;海尔集团
1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依据
1.1技术创新战略的比较
技术创新战略一般分为自主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和合作创新战略,其特点各不相同。相比较而言,自主创新对企业的资金、研发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模仿创新则对这些方面的要求较弱一些,但它要求企业能很好的吸收所引进的技术,从而从工艺上更好的创新,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合作创新则要求合作主体之间细节的划分清晰,权责明确,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这种创新战略越来越多的被企业所采用。
1.2两种典型技术创新模式
现在一般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创新战略观点:一种是十分普遍的观点即模仿创新——自主创新;另一种是现在从两弹一星、吉利等这些案例所引发出来的直接自主创新的战略。那么相对我国的家电行业的企业到底应该采取何种创新战略途径?下面引用彭纪生、刘春林建立的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博弈分析模型,以期对我国家电行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提供借鉴。
1.2.1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博弈分析
为表述的方便,考虑两个企业(企业1和企业2)均可独立进行一项创新研究的博弈问题。由于企业自主开发需要研究成本并需承担失败风险,故假设该项研究需要投入的直接成本为c,对每个企业来说,成功的概率均为p。并设在不计成本的情况下,任何一个企业的研究成功将给企业1和企业2分别带来v1和v2的效用(或收益)。但是如果只有一个企业研究成功,另一个企业为共享研究成果,必须付给成功者一定使用费d(一般假定d于是对两个企业而言,有4种不同的策略组合,即企业1创新、企业2模仿;企业1模仿、企业2创新;企业1和企业2都创新;企业1和企业2都模仿。
1.2.2分析结论
如果两个企业效用(v1和v2)分别位于分界线((c/p)-d)的两侧,那么高效
用的企业选择创新,低效用的企业选择模仿,是一个重复剔除的占优均衡策略。如图:
根据图中的这一博弈模型,我们得出如下结论:经济发达的国家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研发新的技术所带来的收益相对高于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企业;同时前者的创新成功率相对较高,也更刺激其积极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对于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国家企业进行新的研发有可能得不偿失。因此当两企业的创新收益分别位于分界线((c/p)-d)的两侧时,中国企业选择模仿创新是博弈的均衡解。
2案例分析
2.1海尔的现状
海尔是在引进德国Liebherr公司冰箱生产技术而成立的青岛冰箱总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4年1月1日,经青岛市经委决定,将青岛东风电机总厂与青岛工具四总厂合并成立青岛冰箱。同年员工有800名,销售额为348万元,赤字是147万元。2001年海尔的全球销售额达602亿元,年平均增长率约为78%。到了2001年,海尔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806亿元,并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2004年1月31日,世界五大品牌价值评估架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报告揭晓,中国海尔唯一入选。在海外市场上,海尔已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现有设计中心18个,工业园10个。营销网点58800个,服务网点11976个。2.2海尔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
2.2.1发展初期模仿创新战略
1984年,在“起步晚,起点高”的思想指导下,青岛冰箱在青岛市经委的指导下,比较和研究世界上32家冰箱的技术资料,决定从德国Liebherr公司引进4星级冰箱的生产技术及设备。在这个阶段,其研发活动的重点在于对引进技术的掌握,为此,海尔委派技术人员赴德国Liebherr公司接受培训。通过学习、消化,海尔突破了内部技术瓶颈,并进行模仿创新,推出了亚洲第一台4星级电冰箱。此后,海尔进入其他的家电领域时,也采用同样的做法,如1993年与意大利Merloni公司合资,生产滚筒式全自动洗衣机。
海尔集团并不是仅仅单方面的停留在“高起点”的引进技术,同时还十分注重吸收消化技术,从而更好的创新。随着产品的逐步系列化,海尔拟议低成本、高质量扩大本地市场,并打开海外市场。此时海尔步入了改进创新阶段,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OM)的同时,其管理焦点向降低成本转移。在这一阶段,海尔德研发活动的重点在于生产工艺的创新和零部件的国产化。为更好满足本地市场需求,海尔通过反求工程进行工艺创新,针对中国市场的特点,开发出了适合国情的门冰箱,并通过了美国UL认证,逐步与国际接轨。
2.2.2中期至今合作创新、自主创新
实现了产品的多样化以后,海尔开始以直接出口的方式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在“日清日高、日事日毕”的管理模式下,海尔把管理焦点放在改进产品性能上,对已有的技术的改进。海尔瞄准新的市场需求,以改进性产品创新为主,利用技术积累,逐步形成自主的研发能力,在国际上率先攻克冰箱无氟、节能、大力冷冻三合一的难题,走上了自主创新之路。
海尔产品门类已相当齐全,其主导战略演化为海外市场设计、生产、营销的三位一体化。在这个阶段,海尔研发活动的重点一方面在于对现有技术的整合创新,如把变频技术运用到冰箱中,开发出变频冰箱;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冰箱中,开发出网络冰箱;另一方面,力求紧密跟踪世界前沿技术,通过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信息分中心和设计网络,及时获取国际最新资讯。在技术策略上,则更加注重运用全球科技资源,形成了包括战略联盟工作系统、产学研工作系统等在内的技术创新外部体系。海尔利用新兴技术,捕获潜在市场需求,并初步实现了技术创新的全球化,如海尔出口美国的冰箱都由洛杉矶设计分部研制;无霜保湿、智能保鲜的“无霜金王子”系列新产品由法国设计分部开发。
3我国家电企业的创新模式选择
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已处于工业化的第二阶段,工业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但我国不能简单地讲应该采取何种创新战略,应该根绝不同的产业,产业的不同发展时期等因素出发来讨论采取何种战略。对于我国的家电行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基于海尔案例的发现及结论,本人尽发表以下自己的见解。
中国家电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应该采取以模仿创新-自主创新为主线的战略来发展。从海尔的案例中我们发现,企业发展的初期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是海尔高速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引进技术就应该引进最核心的也最先进的技术。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就曾说过:要找就找最顶级的企业去模仿,这样才会大大缩短我们和发达国家,和行业顶级企业之间的差距。同时成熟的技术领域,技术创新的空间也越来越有限,家电行业相对处于成长、成熟期,在这个阶段采取模仿创新是比较好的选择。海尔进入冰箱业时引进的就是德国Liebherr4星级冰箱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模仿创新是先去模仿然后吸引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最后去创新,当前我国企业发展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开发的能力很弱。大部分企业只是重视技术引进和掌握,通过先进技术、设备等制造产品、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而忽略了对技术的吸收以及进步已不创新、开发。海尔成立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其目的是通过中央研究院研究超前10年的技术,增加技术储备。既要跟踪和分析研究与集团发展密切相关的超前技术,又要着重搞好这些超前技术的商品化工作,使得各类超前技术在中央研究院得到二次开发和技术重组,实现商品化,最终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一条龙。
一个企业要寻求长足的发展,要最终在市场里立足,就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家电行业的市场发展空间较大,通过各种技术的融合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在模仿创新为企业赢得市场、资金、技术的条件下,当企业发展壮大以后就应该进行自主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先于其他企业走在市场的前列,才能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优势。近年来海尔洗衣机自主创新生产的世界上第四种洗衣机“双动力”、6A自动档洗干一体机等产品不但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更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成功完成了我们洗衣机从追随世界洗衣机行业潮流,到引领世界洗衣机行业的发展潮流的转换。其在上市第一个月就占据了国内高端市场能够50%的份额。2005年更以中国自主品牌纳入了国际IEC标准提案。
合作创新在企业发展的任何时期都是可以积极谋求的。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谋求共同发展的社会,各个企业间的相互合作不断的加强,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在脱离其他企业而独立的生存。加强企业间的交流,相互学习,这样才能使我们自己的企业得以更好的发展。而且各种创新战略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我们采取配合使用多种战略的方式,来促进企业的发展,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玉林.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3).
[2]彭纪生,刘春林.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博弈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3,(6).
[关键词] 技术创新 战略调整 耦合 价值链重构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1-0042-05
面对数字化浪潮的冲击,出版企业必须顺应市场变化,对价值链进行大幅改造。在价值链重构过程中,技术要素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技术创新必须有战略调整的配合,否则出版企业即便在技术方面领先,也不见得能够赢得市场竞争。诺基亚在数字电话时代打败了摩托罗拉,但在移动社交时代又败给了苹果和三星。这个案例的启示是:如何结合动态的市场趋势选择最优战略是经营者在新技术环境下的第一要务,那些脱离市场实际、无视需求变化、忽视文化传统和消费心理的战略方案必败无疑。单纯追求技术领先于同行,或者在产品设计上一味“炫技”,并不能带来市场业绩的提升,也无法让经营者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换言之,技术无法决定自身的命运,技术创新的社会化效果由经营者的战略选择决定。本文试图整合技术创新、战略管理和数字出版等领域的前沿成果,探讨出版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与战略选择的深度耦合驱动出版价值链重构,从而顺利地实现数字化的目标。
1 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出版领域,技术的革新、融合和扩散会影响出版物功能的迭代或突破,给经营者带来新的机遇。但技术因素转化为生产力和商业利润的前提是技术的产业化,即将新技术转化为消费者认同的产品或服务。而技术与市场联动的核心驱动则在于战略选择,正确的战略可以让出版企业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和能力优势,通过有效的营销组合赢得读者的关注和消费。
然而,在实践中创新活动受多种因素制约,例如技术研发与战略决策主体不同,思维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技术与战略的融合不会自动推进,需要各方协同努力。从操作层面分析,出版技术创新必须在战略引导下对价值链重构起到推动作用,以提高价值增值的效率。那么,技术创新与战略调整到底如何耦合才能高效推动出版企业价值链的重构?出版企业管理层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选择正确的战略方向?这些问题正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2 出版技术的演进特征及对战略选择的要求
2.1 数字出版技术的演进特征
出版技术创新的态势日趋复杂,明确其特征是优化战略选择的逻辑起点。目前,数字出版技术进步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如下几点。
第一,出版技术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波及范围越来越广,技术成果在全球市场扩散周期越来越短,消费者对新技术的敏感度空前提高。第二,出版技术演进的趋势难以预测,商业经营风险随之增加。第三,技术进步的幅度日益增大,许多新技术对于先前技术具有较强的替代作用,这对组织的战略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第四,知识获取、知识消化、知识共享和知识增值的周期不断缩短,如果组织内部沟通协作效率不高,则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应变速度。第五,联合开发新技术项目的比例越来越高,很多出版企业有融合到多家企业组成的价值网中开展竞争的趋势。以上分析说明,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因,出版技术演进的特征日趋复杂,为抢占产业制高点,出版企业必须充分认识技术创新管理的重要性,站在战略高度重新规划创新的方向、步骤,通过正确的战略选择和高效的战略执行在新一轮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
2.2 技术环境变化对出版企业战略选择的要求
根据国内外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实际经验,笔者认为技术环境对战略选择的要求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创新方向的选择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前瞻意识。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金和相关资源,在全球竞争时代,技术创新一旦落后则前期投资将无法收回,而领先于国内外竞争者则能够保证出版企业在吸引读者关注和消费、增加定价自和建构进入壁垒等方面获得比较优势。为此,出版企业的战略选择必须放眼全球、领先于同行。
其次,出版技术创新必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出版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不仅要获取丰厚的利润,同时要履行将文化创意和科技成果整合成优秀出版物的社会责任,为文化传播和传承履行应尽的义务。这就要求出版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中要突出“人文为基”的理念,即技术开发和转化必须考虑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是在产品设计的细节上要照顾读者的个性化诉求。
再次,出版技术创新的组织必须兼顾自主开发和联合开发。自主开发虽然可以让投资者拥有完整的专利和支配权,但是自主开发投资数额高、管理难度大,有些技术开发无法按计划完成,则前期投资会沦为沉没成本,投资风险较高。因此,在条件允许时,出版企业可以与多家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开发,共享信息、人力等资源,以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
最后,技术创新管理必须坚持流程固化和动态调整并重的原则。海尔集团的经验告诉我们:企业最重要的职能是持续创新。而持续创新除了要将信息分享机制、职责分配机制、合作机制等以制度的形式规范下来,以便员工参照执行之外,还需要不断激励创新行为,鼓励员工参与创新方向的选择,引导技术人员发掘创新机会,根据外部形势优化创新管理策略。
总之,技术创新是一个综合管理过程,涉及大量人财物资源的配置,同时需要全体员工乃至终端用户的积极参与,为保证创新效率,出版企业必须在战略选择方面突出上述原则,为自身发展做出明智选择。
3 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中技术和战略因素的作用
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是对价值创造活动各个要素和环节关系的重新整合,其中技术创新和战略调整的作用尤为关键,简析如下。
首先,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要突出技术因素在经营中的重要性,借助数字技术改进整体绩效。换言之,对于出版企业价值创造活动的每个环节而言,技术应用要能增加产品或服务的总价值而非相反。面对多变的技术环境,出版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新技术的作用,从内容编校、营销策划到分销、服务支持等环节,积极采用IT技术改进协作效率,实现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在媒体混融趋势下,出版企业会采用品牌延伸战略,从事多种传媒业务,实现内容资源的多重开发,这种模式对技术应用提出更高的要求。经营者必须对前沿技术保持足够的敏感,及时对新技术的商业价值进行评估权衡,然后根据自身资源配备情况做出是否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进入新市场的决策。
其次,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能否成功取决于经营者的战略决策、战略执行和战略监控等综合管理能力。在数字化过程中,每个出版企业面临的技术、市场、体制的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正确的战略选择成为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的关键驱动力。战略管理在出版经营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价值增值活动的宏观指导,使各环节之间良性互动,最终作为一个协调的整体高效运作。战略虽然是由管理者理性设计,但它必须与外部环境、组织资源、核心能力等相匹配,唯有实现战略路径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协同才能有效地驱动出版企业实现数字化,在新兴市场领域建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最后,技术创新和战略选择必须协同匹配。由诺基亚公司战胜摩托罗拉,后又被苹果和三星超越的案例可以看出,技术创新成功与否并不全由研发人员决定,企业高管对市场趋势、消费观念、社会文化的把握,以及正确的战略规划和高效执行才是致胜的关键。因此,研发成果社会化的核心就是要寻找盈利模式和获取市场认同。换言之,技术创新和战略选择必须协同匹配,一方面技术创新方向必须与阅读兴趣、社交方式的演变相适应;另一方面战略选择既要准确预测技术前景和趋势,又要考虑自身资源、能力的约束。
概括而言,技术创新和战略选择之间存在耦合关系,价值链重构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和战略选择的协同匹配。下面对技术创新和战略选择的耦合机制以及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模式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4 技术创新与战略调整耦合驱动的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模式
欧美传媒业的发展经验表明:出版企业价值链必须根据产业结构、消费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进行重构。这是因为价值链是高度依赖环境的,它必须随着环境的演变进行调适。这种调适既包括对技术变革的回应,也包括战略方案的重新确定。笔者在借鉴技术创新管理、产业经济学和战略管理等学科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了技术创新和战略调整耦合驱动的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模型(如图1所示)。其运行机制分析如下。
第一,出版技术创新的投资方案必须建立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目前,出版企业在研发投入的侧重、技术成果的转化、联合开发的运作等方面,存在许多认知误区和实践偏差。这要求管理者在决策前必须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预测数字阅读的趋势,分析读者兴趣偏好的动向,同时反思已有战略的局限,对外分析竞争对手的能力和行为,对内盘点资源拥有情况和能力结构,然后制订并实施新的技术创新管理方案。
必须明确的是,技术创新不能直接带来竞争优势。技术进步可能会激发许多新的创意,带来产品线扩张的机会,但是这些项目的落实必须具备特定的条件,比如市场规模足够大、经营者的资源实力符合要求等。总之,出版技术创新方向的选择必须经过严谨的调查、分析、权衡和论证。
第二,出版企业战略方向的选择必须适应技术演进趋势,在竞争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尚未开发的细分市场,进而以独特的营销组合满足新兴需求。在买方明显占优的前提下,出版企业必须精心筛选能增加读者感知价值的元素,然后选择技术开发和应用的重点方向,投入资金、组织人力在产品上实现突破。目前,改进人机交互效率和阅读体验是最值得关注的创新方向。
出版企业战略选择除了考虑在感知价值上实现差异化之外,还必须考虑成本结构问题,亦即新产品的定价必须在读者的支付能力范围内。战略调整必然会导致组织管理成本的增加,因此,管理者应该权衡成本收益,经过科学计算后进行决策,同时要致力于资源、能力和环境的整体协调,以降低创新的总成本。
第三,技术创新与战略选择的二元耦合机制。技术创新的目的是通过新技术提高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和企业的竞争地位,而战略选择的目的则是在市场调查和数据挖掘的基础上,对一定时期内出版企业欲实现的目标进行谋划和决策,通过业务内涵、投资方向、能力结构等的判断和取舍,为出版企业的发展做出系统安排。技术创新与战略选择二元耦合的基础是以需求演变为逻辑起点,在发现和引领阅读消费方面超越竞争对手,以技术创新成果为支撑,通过新技术应用驱动读者感知价值的提升,进而获取和维持读者的信任,将双方关系的选择权和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要而言之,技术创新和战略选择耦合的核心是对需求演变的敏锐洞察及迅速回应。由于技术迭代不断提速,所以出版企业的战略内涵必须具有柔性,能顺应环境动态优化。
第四,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必须与技术和战略的耦合同步进行。价值链重构既是对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的回应,又是新的战略方案实施的内在需要,从决策和执行角度分析,三者在时间维度上一致,在管理行动上则是协同并进的。比如,新技术开发前景的评估、组织资源和能力的盘点、新业务可行性论证、战略方向选择、财务预算和融资计划制订等几乎是同时推进的。因此,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的工作内涵必然包括技术创新和战略调整,以及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的调适。
第五,技术创新与战略调整的耦合需要科学决策,更需要高效执行。出版价值链重构涉及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的调适,这种集成式的经营创新对出版企业高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国内出版社的领导多由政府部门任命,所以高管人员在创新精神、冒险意识、应变能力和胸怀境界等方面必须加强修炼,通过持续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家,争取在选择、协调、控制、整合、学习、激励和沟通等管理技能方面有大的突破。
技术创新与战略调整由不同职能部门负责,研发人员和管理者在心智模式、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因此双方必须通过充分沟通就发展思路达成共识。高层领导则需从全局出发,理解研发人员的创新设想,营造宽容失败的氛围,同时又要对市场变化具有敏锐而精准的判断力,能审慎地评价组织的资源和能力,引导技术创新朝着改进读者体验的方向健康发展。
第六,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应该建立系统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在数字出版时代,新技术的应用水平、战略制订和执行效率应该成为监控的核心要素。然而,技术创新程度和战略领先水平等指标难以精确测度,不过管理者仍然可以通过市场占有率、产品利润率、技术独特性、读者满意度和引荐率、专利拥有量和技术获奖情况等指标间接地予以评价。出版企业应该定期对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战略适应能力等进行评估,通过与竞争对手比较等方式检视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对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保持高度警觉。
总之,价值链重构是出版企业对产业游戏规则变化的深刻理解和理性回应,它以技术创新和战略调整为重心。就管理策略而言,技术创新必须与战略选择协同推进,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技术创新方向和营销策略组合,使两者能够交互作用、动态耦合,在提升竞争绩效方面取得更大进步。
5 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的实证研究——国际范式及启示
5.1 施普林格集团的实践
2012年9月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施普林格集团推出了筹划已久的“Springer Open‘图书开放获取’计划”,该项目实施以后,读者可以在Springer Link自由获得Springer Open的电子图书。施普林格的开放存取文献都将在署名“知识共享”(非商业性使用)的许可证下,所有免费获取图书的版权属于作者或编者,在著作权得到保护的前提下,此举可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共享,对于科研事业大有裨益。在营销创新方面,施普林格鼓励科研工作者使用 Springer Link电子出版平台上的内容,依托其在科技、技术、医药出版方面的优势,实现印刷版与电子版同步发行,这块市场的营收潜能依然可观;另一方面施普林格与学术查询系统和公司新签或续订合同,其中,学术查询系统是主要买主。为拓宽分销渠道,施普林格还与苹果和谷歌合作,直接面向个人开展销售活动。
5.2 国外案例的启示
施普林格的实践经验表明,数字技术是形塑新型出版商务模式的重要条件,但是仅有新技术是不够的,管理者必须从产业动向出发,通过内容增值、服务完善、业务调整等方式改进营销组合,唯此方能在新环境下保持和强化竞争优势。以上述案例作为参照,可以获得启示如下:(1)经营者对技术进步必须时刻保持关注,及时调整对产业的假设,在重新细分市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增加让渡给读者的价值。施普林格将最受欢迎的丛书收进“Springer回溯数据库”(Online Book Series Archive)供读者下载,这种精粹化的服务得到普遍好评。(2)市场导向下的聚焦式创新。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读者的认同和消费才是致胜的关键。在科技出版领域,更快地获得更多最新的科研专著才是读者的核心诉求,因此,精心编辑以保证文献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实时更新以及广泛流通才是科技出版创新的关键。(3)技术升级、战略调适和价值链再造无法一蹴而就,业务类型、营销策略的调整在出版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常态化。阅读器的便携性,数据库访问的简易度等目标的达成需要长期尝试,经营者必须做好动态优化的准备。(4)出版价值链重构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战略和技术变革之外,还要实现组织架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文化氛围的多维优化。施普林格反复进行自我诊断,反思战略结构的不足,集团经过多次并购和业务板块增删,并不断地修订管理制度,这些都是其成功的重要支撑。
6 结论与展望
在行业本质发生颠覆性变化的前提下,重新构造虚拟化的出版价值链成为经营者能动致变的内在需要,其中技术创新和战略调整的作用至为关键,然而来自市场的资料显示:出版企业的技术创新即便符合市场趋势,但是如果战略规划和组织实施不能与之协同,那么出版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依然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为此,本文建构并论证了出版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战略调整二元耦合驱动价值链重构的理论模型。我们认为,出版企业应该系统地分析环境和辨识机会,深入理解读者的数字阅读和体验诉求,然后以技术创新为切入点,整合内外资源,调整战略定位和行动细则。通过技术与战略的高效整合,提升自身的战略柔性和应变能力,推动出版企业价值链的重构与完善,最终实现竞争绩效的大幅提升。
本研究将出版价值链重构放置在技术和战略互动的框架中进行观照,既抓住了数字革命给价值链重构带来的机遇,又将技术和战略的耦合作为价值链重构的核心驱动,这种视角转换能给同类研究提供启示,推动该领域研究者展开更深入的探讨。当然,本文主要基于短期静态分析,对于企业重组和兼并扩张带来的价值链扩容等问题考虑不足,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将考虑多个竞争者复杂博弈的影响以及其他产业要素对价值链的作用。此外,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过程中的读者参与、组织学习能力的培养、投资风险的控制等问题也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范燕莹.施普林格:“我们想引领科技数字出版潮流”[EB/OL].[2012-10-14].
[2]陈劲,尚鹏.产品创新项目的战略管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4):23-25
[3]刘林青,谭力文,马海燕. 二维治理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培育: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战略思考[J].南开管理评论,2010(6):59-67
[4]王琴. 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1(1):79-88
[5]陈钰芬,陈劲.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2008(2):419-426
[6]徐丽芳.出版产业链的价值分析[J].出版科学,2008(4):16-19
(信息技术如何重塑经济)
作者简介
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麻省理工数字商务中心主任,《斯隆管理评论》主席,国家经济研究局助理研究员。曾与人合著《第二次机器革命》。
亚当·桑德斯,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尚德商学院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助理教授。
内容简介
在这本《互联创新》中,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和亚当·桑德斯讲述了信息技术如何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生产力高速增长以及如何重塑经济。
在我们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互联网+”时代,创新的激情和热潮此起彼伏。技术创新毫无疑问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但如何变革和重组,企业才能实现低成本、高效率、高效能?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信息技术才能使技术进步较大化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两位作者经过多年的深度调研和思考,通过数据和案例分析得出了意义非同一般的结论。对于那些想要了解信息技术如何提升企业效益、创造价值的组织管理者、政策制定者来说,两位作者在这本《互联创新》中的研究和分析都极具参考价值。
目录
序言
第一章信息时代的技术、创新与生产率
第二章衡量信息经济
第三章信息技术对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贡献
第四章能够提高生产率的商业行为
第五章组织资本
第六章信息经济的创新动力
第七章消费者剩余
第八章前沿研究的机遇
致谢
注释
后记:
研讨会邀请函格式【一】
关于出席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研讨会的邀请函
XX高函〔2017〕29号
XX省科学技术厅
各有关单位:
为落实《XX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明确我省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主攻方向,凝练2018-2020年省科技项目申报指南重点内容,推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智慧生活、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深入应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XX省科学技术厅决定组织召开XX省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研讨会。
一、会议组织
主办单位:XX省科学技术厅
协办单位:XX省自动化学会
二、时间和地点
2017年3月24日(星期五)上午9:00-12:00。XX省军区迎宾楼酒店(原XX省军区招待所西院,石家庄市裕华东路100号)五楼报告厅。
三、参会人员
省内相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及学术带头人;
省内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企业的企业家、产品或技术研发负责人;
省内相关产业园区的管理负责人。
参会人员约50人。
四、相关事项
1、请各位参会嘉宾围绕我省或本园区、本企业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创新的现状、发展重点、创新方向及创新需求等做好发言准备,一般每人发言时间10-15分钟,请制作PPT。
2、请参会嘉宾于3月22日(星期三)下午5点前将参会人员名单报会务组,发言PPT请于3月23日(星期四)下午5点前发会务组。
3、研讨会交通、食宿费自理。
诚邀相关专家、学者、企业家、产业园区负责人出席会议并做交流发言。
省科技厅联系人:
会务组(XX省自动化学会办公室)联系人:
传真:
E-mail:
XX省科学技术厅
2017年3月21日
研讨会邀请函格式【二】
2017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为贯彻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和博物馆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落实国家战略背景下的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科技支撑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XX数字科普协会、XX博物馆学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摄影专业委员会、中科院网络科普联盟、XX联合大学拟在6月89日联合主办2017年XX数字博物馆研讨会。
XX数字博物馆研讨会是在XX市科学技术协会、XX市文物局、XX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指导下的数字博物馆方面的综合学术交流活动。从2005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已成功举办了六届XX数字博物馆研讨会,出版了五本研讨会论文集。XX数字博物馆研讨会对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推动博物馆(科技馆)信息化建设,推动文物数字资源利用,推动博物馆(科技馆)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地指导作用,得到社会和行业赞誉与认可。
2017年XX数字博物馆(科技馆)研讨会将更广泛地邀请与数字博物馆(科技馆)建设相关的博物馆(科技馆)、企业、机构以及科技、科普、教育、设计、艺术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围绕主题和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研讨会还将举办展览,展示数字博物馆(科技馆)、有关企业和机构在此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新案例,宣传成功经验,提供更具针对性、务实性的交流机会。根据实际情况,我们拟组织优秀展览、展示产品评审。在此,组委会特邀请您和您单位积极组织提交论文和展览、展示产品并参加研讨会和展览展示。
一、研讨会议题
主题:用互联网+模式,讲博物馆故事
分议题:
1、新技术应用助力博物馆数字内容建设
2、数字博物馆创意设计与融合发展
3、新兴媒体助力博物馆的传播与服务
4、数字博物馆价值挖掘与应用
二、论文提交方法
本届研讨会论文提交方法:
1.电子邮件:
2.电子光盘:投寄或直接报送均可。
3.收稿截止日期:2017年4月30日。
4.录用通知发放日期:2017年5月15日。
三、论文要求与基本格式
来稿请投中文稿,一般不超过5000字。
要求见附件1。
四、展览展示要求
1.2017-2017年数字博物馆(科技馆)建设成果。
2.数字化专项展陈、互动、体验类案例(如APP、二维码、微视频等)。
3.数据管理与文物资源最新应用技术及案例。
要求见附件2。
五、联系办法
研讨会组委会办公室设在XX数字科普协会。
联 系 人:
电子邮箱:
联系电话:
通讯地址:XX市朝阳区育慧里4号604室
邮编:
研讨会邀请函格式【三】
XX光学系统(Radiant Vision Systems)通过高分辨率CCD相机、分析软件、与技术支持等一体化解决方案帮助您将产线生产效率与显示器产品质量提升至一个更高的层次。
Radiant将于2017年4月11日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展会现场举办XX光学系统技术研讨会,届时,Radiant技术专家将与您共同探讨平板显示产品及新兴显示技术(OLED,ARVR, 车载)产品缺陷检测等问题,并将为您着重展现这种自动化检测技术在平板显示器及其他显示器产品制造环节的实践应用。
2017 XX光学系统研讨会
时间: 2017年4月11日 上午 9:30 - 12:00
地点: 深圳会展中心3楼314会议室
日程:略
由于现场席位有限,若您对本场研讨会感兴趣,您可以:
[关键词]技术创新 核心竞争力 专利开发 壁垒
创业初期,华为面对国外的强大竞争对手,技术相对落后,生存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公司意识到没有创新,就不能生存下去。所以,一开始它就把重点锁定在通信核心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他们把利润全部投入到升级换代产品的研究开发中,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然而华为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在2003年几乎比华为高一个数量级的思科公司对华为发起诉讼。在这场残酷的对决最终于2004年7月双方达成和解。孤军奋战的华为凭借自己的实力创造了一个神话。
一、技术工程的商人
华为不仅以技术领先,而且追求技术与市场的统一。技术驱动常常显现出技术与市场脱节的短板,往往企业研发出的新技术新产品并不能为市场接受。华为早期也如此。但是在NGN招标失手之后,华为及时调整“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思路。在产品设计时认真倾听客户的需求,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华为的NGN终于在中国又重新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并承建了世界上最大的NGN网项目。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现今已成为华为创新的基本战略,以新的技术手段去实现客户的需求。华为也因此赢得市场的逐渐认可和尊重。
二、技术是一个累积的过程
作为一个高科技企业的后来者,华为明白有企业的核心技术产品才能在通信市场取得一定竞争力。形成核心技术产品需要持续的高投入,所以他们把利润全部投入到产品的研发中。如此周而复始,不断改进创新,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华为也非常重视对研发人才的投入和积累,华为员工总数的48%被公司投放到研发部门。为激发员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华为出台了“多阶段奖励政策”等一系列专利创新鼓励办法,保证发明人全流程地关注其专利申请,每项重大专利可获得3万元至2O万元的奖励。华为已经在国内外设了多个技术研发点通过跨文化团队合作,不仅实施了全球同步研发战略,也为华为输入了大量的高质量研发人才。持之以恒的技术研发为华为取得技术优势和产品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为虽然强烈认同“不进行创新的公司必然灭亡”,但不片面地强调“自主创新”。华为认为,创新要“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继承他人优秀成果基础上开展持续的创新。如今,华为已经从当初一个小小的民营高科技企业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国际大企业。
三、管理也需要创新
“华为取得既往成功的关键因素,除了技术、人才、资本,更有管理与服务”,任正非曾这样总结华为的管理经验。在技术研发组织和创新管理方面,华为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规范化的创新管理流程。至今,华为将从lBM引入的IPD项目集成管理经过优化后,逐渐固化为华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基本战略,形成华为规范化的技术创新流程。宋柳平认为(《标准生活》),华为的标准战略以“金字塔”形式展示出来。最底层是跟踪,跟踪最新标准进展,保证产品开发与标准的制定同步;然后是防守,参与标准制定形成与友商间专利交叉许可地位;接下来则是突破,争取主导和影响重要领域的标准进展;最顶层也是最值得称道的是分享,技术领先的同时,开拓并分享新的规模市场。
四、紧抓关键领域
华为在无线接入、光传输、光接入、移动核心网等领域,收获多个销售量的第一。这多个“第一”是华为技术创新的成果。2009年华为在上述领域的出货量都位居全球首位。现在华为在ALLIP方面已取得包括终端、固网和线接人、骨干网接入、核心网和最上层的软件应用等技术领域和市场方面的一系列突破。在无线接入网领域中,华为业界首创的SingleRAN解决方案和产品,能够帮助运营商减少无线接入和基站的数量,而且还能够建起能够对环境的影响。除此之外,在传送网、核心网等方面都坚持创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转贴于
五、面临的挑战
创新技术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然而,中国通信企业的崛起,势必面临贸易保护主义日渐抬头的严峻挑战。在2003年几乎比华为高一个数量级的思科公司对华为发起诉讼。华为在这场残酷的对决中,华为全面“开战”阻击思科,终于2004年7月双方达成和解,孤军奋战的华为凭借自己的实力创造了一个神话。
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中国通信企业的创新将更需要我国政策、市场的支持和保护。处于追赶过程中的国家适当的市场保护是本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一个行业的创新离不开稳定的产业基础和环境,一个企业的创新除了有技术投入、市场需求、创新机制和创新管理之外,更需要依靠本国的市场基础来支撑。过于依靠国际市场和消化引进技术成为创新大国,目前还没有一个成功案例。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政府及国内产链相关单位应形成合力,协调一致地支持本土企业的创新与发展。我们希望看到涌现出更多大大小小的“华为”,期待中国通信企业创新面对挑战一路走好。
参考文献:
[1]罗茜文.华为的创新之路给中国通信企业带来的启示[J].移动通信.2010(02):13-16
[2]曾昭志.华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9(07):23-25
[3]宋柳平.华为的价值观与标准战略[J].标准生活.2009(07):10
[4]良科.华为跻身世界最具创新力公司第5位[J].邮电设计技术.2010(03):69
[5]陈素红,杨秋关.技术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深圳华为公司为例[J].现代企业文化.2008(03):15-17
[6]华为力夺2010最具创新力公司[J].中国信息化.2010(05):113
关键词:“十二五”;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1-0086-04
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的成效
进入“十二五”以来,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原有基础上又取得新的成效。全球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于2012年6月4日在香港的最新全球制造业报告——《2012年全球制造业展望》指出,中国制造业正朝着价值链上游发展,从以往的规模增长转向质量效益的提升。一方面,传统产业出现了大量迈向高价值制造活动的投资,另一方面,先进科技产业也获得了更多支持。该报告预言,中国制造业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时期。从全国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新进展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信息化改造提升了传统制造业
依托信息化的支撑作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已大大提高。自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来,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了飞跃的进展,涌现出一批如海尔、联想、宝钢等信息化建设的优秀企业。根据工信部提供的资料显示,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60%,重点行业关键工序数(自)控化率超过50%。钢铁、石化等行业涌现一批综合集成应用水平世界领先的大企业。超过300家中小企业信息化辅导站已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近70%的国家重点企业因实施信息化获得了明显的效益。我国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虽然起步较晚,但表现出很强的“后发优势”。
(二)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2011年,六大高耗能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6个百分点,与此相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5%,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2.6个百分点。这反映出了制造业正在朝着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方向积极转型。进入2012年之后,这种强劲的势头得以延续。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8%,在此背景下,全国新兴产业增速达14%,领跑整个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趋明显。
(三)现代生产业实现大发展,推动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当今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向服务业延伸,与生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日益深入。从我国情况看,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一些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服务外包、互联网信息服务、通信增值服务、研发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业极大地推动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我国已涌现出一批交易额超过2000亿元的行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基本实现口岸无纸化通关。2011年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分别实现收入1864亿元、20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7%、42.2%。
二、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
虽然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商品生产国,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增长仍未完全摆脱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步伐沉重而艰难。推动制造业持续转型升级,努力培育“第三次工业革命”环境下源自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的新竞争优势,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还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并实施好以下几方面战略举措:
(一)提升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技术革命的发展,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当前,制造业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同样重要。因此,我国制造业必须以全球化为发展方向,不断提升整合全球资源和运作的能力。
1.实现供应链的全球化。供应链全球化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国际贸易使得供应链全球化发展成为必然。处于全球化的企业只有实现供应链的全球化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的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也要立足于实现供应链的全球化。目前,华为、海尔等企业已在这方面取得了相当成果。同时,中国企业也应当加大对供应链全球化的风险管理。
2.形成生产的全球化。要把生产厂房建在生产成本及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地方,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进行生产,形成世界范围内的生产网络化体系,向全世界提供商品。
3.实现研发的全球化。近年来,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活动呈上升趋势。其主要表现是:一是海外研发的比重逐渐上升。二是海外研发在东道国研发体系中的作用日渐上升。我国企业的研发活动也应当趋于全球化。有实力的企业要把更多的研发工作转移到国外。为了抢占技术与市场的制高点,应当把一部分核心创新工作首先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
4.实现公司治理的全球化。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逐渐扩展为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公司战略、组织架构、商业模式、风险管控和人力资源等治理方面的全球化。有志于实现全球化的中国企业应当以此为借鉴。
(二)把握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方向
纵观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不懈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是其第一要义。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然是制造业未来持续转型升级的正确选择。由此,必须认清当今科技发展的趋势与特征,正确把握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方向。
1.建立多项技术协同创新新机制。从技术的发展看,当前人类社会的技术创新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因此,客观上需要一次爆发式的革命来实现质的飞跃。与以前基本上由少量技术突破比较,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结合传统行业本身自我的技术创新彼此相互映射、融合的结果。而这种新的特点也必然会反映在制造业中。未来制造业成长中新技术、新产品与新产业的出现,就不再是某项技术“单打独干”的结果,而很可能是若干项技术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未来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必须注意当前多项技术的融合趋势,建立多项技术协同创新的新机制。在协同创新中,要明确各种技术与各个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合理布局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
2.完善新工业革命环境下的自主创新体系与流程。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但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并非意味着企业一家“单打独干”,而是应当着力完善自主创新体系与流程,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在当今信息技术进步加快的背景下,这一点尤为重要。从横向看,企业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技术研发的协作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中心,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产、学、研联合机制。企业应当充分利用国家投资建设的科研设施、技术研发的公共平台与各类公共的信息资料。从纵向看,企业要与其同类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共同进行研发活动,这在国内外已经有了许多案例,如信息产业领域的闪联产业联盟就涵盖国际上多个国家的信息和家电产业链上下游的重要企业。
(三)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支撑作用
当前,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正成为一种以往其他方式和技术手段无法比拟的最优资源配置方式。信息化可以加速重构我国制造业生产组织体系,加快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步伐,并为新技术革命背景下企业的创新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毫无疑问,信息化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制造业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打造国际竞争力的“不二选择”。新时期实施信息化应当注意以下两点:
1.技术选择与信息标准化。先进技术和实用技术的选择是信息化建设中的首选问题。全面来看,单纯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都是不可取的。因而,信息化投人应当更趋于理性化、合理化,信息化一定要适应企业、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的需要,并非最昂贵、最高级的设备就一定是最好的。当然,技术选择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在强调实用性的同时追求先进性,不断升级技术水平,并且一定要站在整个企业信息集成的角度来选择软件,切实注重系统的集成和开放。从技术角度看,信息标准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不同标准的信息及单个的设备往往会成为企业的“信息孤岛”,得不到很好的利用,从而造成产能的浪费。所以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逐步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这一点对信息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2.防止唯技术论的倾向。当前,国内企业的硬件设施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并不多,但许多时候却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原因就在于信息能力首先是非技术的。根据专家的观点,决定信息能力的七要素是:人员技能、程序、组织结构、文化、领导艺术、技术和信息本身。技术只是决定信息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凭经验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技术上,以求取信息应用能力,而技术实际上仅占企业信息能力的10%。这正是当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应当重视的一个问题。一些企业只追求技术本身,只建设了支撑信息化所需的硬件,而忽视了信息化的其他要素。信息化硬件要充分发挥作用,不仅需要硬件在技术上的先进,还依赖于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的支持。
(四)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制造业绿色发展
对制造业而言,通过推进节能减排,可以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制造业必须拓展眼界,通过技术创新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制造业的绿色发展。
1.通过技术自主创新,拓展新的领域。我国制造业的节能减排技术与装备还有巨大发展空间,通过自主创新,企业必须努力实现关键领域技术突破,填补空白,开发一批对节能减排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和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成套装备,为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2.开发国内外市场,拓展产业空间。目前我国与节能减排相关的产业,如环保产业已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制造能力和投融资能力,并且拥有多年积累的国际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经验,部分节能减排技术装备已走向世界。当前业界应把握政策扶持机遇,大力开发国内、国际市场,一方面要鼓励已形成比较优势的节能减排技术装备进入市场,重视开发针对国际市场需求的节能减排技术装备;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索和开展产业链上下游的并购整合。2012年8月,我国宣布到2015年向节能减排领域投资2.4万亿元人民币的计划。这对节能减排产业无疑意味着巨大的商机。
(五)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成长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从实践发展经验看,当前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当注意以下方面:
1.谨慎选择技术路线。战略新兴产业在起步阶段的特点是技术创新非常活跃,不断产生新技术,甚至出现一些“颠覆性创新”、突破性创新。但其最大的弱点是技术不成熟,存在一些技术风险,但也同时存在一些技术机遇。因此,在实施技术创新时,应当既大胆探索,又尽量避免选择的盲目性。对大规模的投资行为尤其要谨慎,技术的突破要立足于企业、行业的比较优势,注意与传统行业技术的衔接及带动作用。规模经济很可能不是最优的追求目标,而应当视新技术的技术特性而定。
2.制定多样性、互补性政策。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已获得国家的全面支持,从中央财政到地方财政都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财政扶持政策。如国家的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贴、各种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促进政策等。这些支持政策的目的还在于引导、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从成长阶段看,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早期的培育阶段,各种支持性政策仍然在给新兴产业的发展输血,但新兴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就不能一直依赖输血维持,而必须逐步建立自身内在的发展机制。因此,如何从输血机制转变为造血机制就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这方面,我国实施的家电下乡消费补贴的政策值得借鉴。政策的作用点要从投资转向消费,并增加政策的多样性、互补性,再根据需求方的支付能力,制定消费补贴政策。
(六)加快管理创新,努力降低企业成本
当前,为了给企业转型升级争取宝贵时间,加强管理就必然成为企业控制成本、增强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新时期加强管理更需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
【关键词】现阶段 中小企业 创新 策略选择
一、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 依靠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优势以及灵活的经营,我国的中小企业以强大的生产力支撑起了“中国制造”。但是,这种要素导向型经济的弊端也正在日渐显现。由高消耗、高成本、高污染、低效益的生产模式引发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由西方发达国家频繁发生的专门针对中国的高技术出口封锁,到国际产业界频繁发生的专门针对我国企业的专利费索取案例,林林总总,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很显然,告别传统的要素导向型经济的发展模式,推动中小企业向创新导向型经济转变,已经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据全国企业总数的99.6%,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9%,提供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8%,交纳的税收占全部税收收入的48%,并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显然,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和就业扩大的重要基础,并以其灵活的运行机制和市场适应能力,成为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鉴于科技创新的高投入、高风险,以及技术能力的内生性、累积性,以及我国广大中小企业长期形成的技术上的“路径依赖”等矛盾和问题,短期内简单、笼统倡导所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也必须一概地在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上实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赶超和创新战略,是既不太现实,也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因此,研究如何促使正处于产业技术链下游且还不具有开发自主知识产权能力的我国多数中小企业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直接掌握和运用当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策略性地选择那些最适合自身状况的关键技术领域及其创新路径与模式进行创新开发,在此过程中获取创新能力的积累与提升,进而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最终实现自主创新水平的超常规赶超,无疑就是本文所试图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战略定位
自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创新”(innovation)这一概念至今,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和系统的创新理论体系,并在引领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熊彼特看来,“创新”包括以下内容:(1)引入一个新产品或提供一种新的质量;(2)引进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4)开拓并利用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例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由此可见,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涉及技术性的创新(如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及非技术性的创新(如服务创新、组织管理创新或制度创新)两大方面。
然而,目前对于创新的理解,无论是在产业界还是政府部门,甚至学术界,人们的首先反应往往就是原始创新、根本性创新。因此,基于创新的不可预测性或明显不可管理性以及大投入、高风险性,导致了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大量的中小企业,都视创新为可望不可及的事情。而实际上,创新并不意味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这就好比做麻婆豆腐不必从种豆子开始一样。企业的创新能力,不仅在于能产生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成果的转化、产业化应用和市场开拓。所以,我们必须要突破对于创新模式的狭隘理念与误区,拓宽视野,从一个更加广泛的维度来思考创新的模式。
诚然,现阶段条件下,对于我国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在技术创新的战略定位上,总体而言无疑应当倡导、鼓励和支持其在核心技术领域里实施创新,开发并争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与此同时,当前更要注意引导广大中小企业关注并及时跟踪核心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地同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比竞争对手更快、更优惠地取得核心技术的使用权。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到,企业所谓的独特的竞争优势,它的产生往往具有形成的累积性、环境的匹配性和整体组合性,离开了企业特定的历史因素和环境条件,往往就产生不出其特有的效果,亦即别的企业所“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在强化企业的非核心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特别提倡加强非技术方面的创新,诸如经营观念、营销手段、服务质量、管理模式等许多方面。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之所以成功,很多并不完全是其技术方面如何世界领先,而是在这后一方面内容的不断创新发展,有其独到之处。
三、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策略选择
1、准确的市场细分与定位
市场不败的秘诀在于是否选准了免予竞争的领域。从西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的实践看,中小企业的成功,依赖于它在特定市场领域中的科学定位,依赖于企业在市场中能否寻找到处于领先地位和免于竞争的“生存空间”。美国经营学家保罗·索尔曼曾提出,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应寻求“生态空间”。因此,基于企业自身实际,科学的市场细分与准确定位就成为了中小企业寻找市场成长空间的重要方法。
对于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提出并运用“生存空间”的创新理念,实际上就是要在大企业涉足的边缘地带、企业之间相互协作的生存空间、其他企业进入之外的自然生存空间、市场夹缝生成的空白地带、潜在的科技产品市场领域、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综合应用以及特殊资源的利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能力和专业化优势,争取在一些特殊产品市场和技术上成为佼佼者。
2、潜心掌握技术转化为商品和市场的手段与方法
技术是企业盈利的手段。然而,技术本身永远不应该是目的。追求技术的原动力是市场和竞争,但市场和竞争同时也可能成为追求技术进步的一个制约因素。企业在技术上的领先,并不一定就能够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懂得如何开发技术固然重要,但如何应用这些技术,并把它和市场更好的结合,同样是一个重大挑战。
现阶段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创新生存与发展的威胁,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并不是我们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而是技术商业化能力的严重缺失。中国科协《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2003年)》所显示的数据对此现象给予了有力的佐证:我国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者应用于生产的项目数,人均仅为0.78件;其中成果转换为产品或者应用于生产的项目数为零的高达74.5%。相比之下,日本等发达国家专利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一般却高达70%至80%。因此,对于我国广大的中小企业而言,不仅要潜心于核心技术的研发,更要潜心于掌握把技术转化为商品的方法,尤其是掌握如何有效地把技术转化为商品并推向市场的方法。这正是一个企业积累技术能力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企业走向成功所必须遵循的发展规律。
3、重点寻求“know-who”而不是“know-how”
创新活动的结果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研发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目前我国广大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现状决定了我们的创新策略必须要实现从寻求“know-how”(技术诀窍)到寻求“know-who”(合作者)的转变。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竞争能力的关键在于缩短从开发到实际投产的时间,以求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那么,在技术和市场变化快速,产品寿命周期日渐缩短,研究开发项目越来越耗时耗资的今天,以至仅关注企业内部关键技术开发已不能再产生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更加取决于有效学习、取得和运用最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将发明转变为突破性创新的能力。
日本是少数达到西方国家工业发达程度的东方国家。日本的崛起曾引起西方社会的极大震动。因为在过去的40多年中,日本恰恰在西方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技术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在许多领域打败了西方的大企业。而其中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在西方公司非常强调本公司自己的发明创新(know-how)的时候,日本公司则十分清楚自身的弱项,通过大量的正式与非正式手段,寻求外部的知识支持,也就是说强调“know-who”的寻找。佳能、索尼和丰田三公司就通过技术突破的外源化,从大学、供应商和海外实验室补充专业技能等手段,竞相“寻求合作者”(know-who)而妥善地解决了技术和产品创新两方面日益增长的难题。日本企业这种通过向外部企业“借用”技术源的做法,应该成为我国企业学习的楷模。
4、战略性运用反向工程技术
学习竞争者创新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对“反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 RE)技术的战略性运用。国外的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在一定阶段,通过反向工程实现企业创新能力的积累和提升是一个国家创新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一项针对500多家欧洲企业所做的调查研究表明,接近50%的企业认为,通过反向工程所积累的技术知识对企业自身的创新活动极其重要。日本的丰田公司就通过非直接的技术移植,或反向工程进行原创性产品开发的做法,获取成功。远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Kiichiro Toyoda就确信他能复制和兼容福特、雪弗莱和克莱斯勒各家之长。他发现这种做法能迅速、有力地加强他的工程师的适应力,即使在丰田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坚实地壮大了的今天依然保持着这一传统。
目前,“反向工程”作为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一种基本途径,在我国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反向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往往不是单个企业就能够独立完成或有能力承受的。因为“反向工程”的费用通常也需要到原始开发成本的60%到70%,而且需要大约三年的时间才能够成功。因此,为了促使企业能够更快地通过“反向工程”的实施获取技术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相关的政府部门应当对企业集成性“反向工程”系统的开发建设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在此,日本和韩国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当然,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反向工程”学习、消化、吸收已有的先进技术,进而研制与开发出“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新产品,同时通过专利保护手段的及时采用,摆脱对于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以最终实现“突破性创新”的真正跨越。
【参考文献】
[1] 张雅:中小企业登上大舞台[N].经济日报,2006-9-14 (13).
[2] 石良平:中小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基因[N].文汇报,2005-01-06(5)
[3] 张玉利:企业家型企业的创业与快速成长[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84
[4] Prakke F., The Management of the R&D Interface, Doctoral Dissertation, MIT, 1974.
[5] 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0
[6] Teece, D:(1986)Profiting fro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lications for integration, collaboration, licensing and public policy’, Research Policy, 15, 285-305
截至目前,《创新科技》杂志已蝉联两届河南省自然科学一级期刊20佳;文章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或摘要刊发。全文收录于《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维普网》《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一、内容栏目
本刊主要发表科学学、科技战略与政策、创新系统与集成、科技创新与创业、科技人力资源研究、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学术论文及经典案例研究等,省级以上软科学计划项目研究、学术论文和综述报告等优先刊发,旨在进一步促进省级以上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的学术交流。
主要栏目为:战略研究(科学理论与方法、区域科学发展、创新系统与集成)、技术预见、产业技术创新、情报科学、科技管理、企业发展研究、数字人文等。
二、约稿细则
1.理论研究成果,上述内容的最新研究成果、典型案例、创新方法工作战略研究成果等,应具有原创性,引用重质率不得高于30%,思想新颖、观点鲜明、文字精练、数据可靠、图表清晰、论证严谨,符合学术论文刊发规范(包含准确的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省级以上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金项目等课题号、参考文献、作者简介)。
2.来稿字数一般应控制在1万字以下(不低于4500字),包含作者简介(即姓名、出生年、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和联系方式等要素,以方便编辑联系商榷稿件和寄赠样刊;发稿周期为50天。
3.为鼓励加强理论研究,凡优质稿件,经本刊专家编委会委员评审,均给予稿费酬劳,其中,省级以上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金项目文章优先予以刊登。另外,期刊集团每年将定期评选优秀论文奖,并颁发证书。
4.凡着重于科技与经济宏观发展研究、科技统计与分析研究、科技投入与科技金融研究、科技体制与管理研究、科技预测与评价研究、农村科技与区域发展研究、产业技术政策研究和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我国科技与河南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前瞻性、全局性和综合性的原创性研究报告等优秀文章,除在《创新科技》刊登外,经本刊编委会同意,优先刊发于由河南省软科学研究会、期刊集团《创新科技》杂志社和河南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联合出版的内资出版物《研究报告》中,这是河南省唯一一本由三家机构和省会部分知名专家学者联合选稿编审的内部参考资料,以供决策层参考。
三、联系方式
单位名称:河南科技期刊传媒集团 单位地址:郑州市政六街3号 邮 编:450003
关键词:新兴产业 技术转轨 创生 汽车产业
技术转轨是新兴产业创生的基础
(一)技术轨道与产业生命周期
根据产业发展理论,产业发展要经历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产生一个类似于“S”型的产业生命周期曲线。同样,一项新技术产生初期,由于面临各种困难,发展比较缓慢,是为形成期;随着该项技术瓶颈问题的攻克,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是为成长期;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受到材料、产业冲突、功能约束、市场等各因素的制约而使其发展达到一个极限,而进入成熟期;成熟期后,该项技术将会失去发展动力而进入衰退期。这样,技术轨道也形成一条接近“S”形的曲线(见图1)。
(二)技术转轨的概念界定
技术创新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学者刘昌年、梅强提出,基于技术轨道的技术创新模式的三种类型:一是顺轨式技术创新模式。企业沿着特定的技术轨道发展和演进,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使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呈现出连续性、衍生性和延展性的特点。二是跃轨式技术创新模式。这是企业基于技术轨道跃迁发展和演进的技术创新过程(见图2)。三是融轨式技术创新模式。在新旧技术轨道交替的过渡时期,技术范式处于一个混沌区,既需要技术轨道的多途径探索,也需要技术范式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博弈。
本文研究的技术转轨是在融轨式技术创新模式下发生的,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使用最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在新旧技术轨道的交汇处实现技术轨道转移的过程(见图3)。这不同于技术跃迁,技术跃迁是基于跃轨式的技术创新模式产生的,是技术由原有轨道直接跳到更加一条轨道上。技术跃迁需要非常强的科研能力,是一种技术的升级,这是一个非连续的过程,而技术转轨是在原有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技术的融合,这是一个相对连续的过程。技术转轨也不同于技术跨越。技术跨越是技术落后者以赶上或超过技术领先者技术能力为目标,以突破性自主技术创新为核心机能的,不同技术曲线之间的非连续技术进步的行为。技术跨越是技术落后者不经过技术领先者所有的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技术领先者目前的发展阶段,是一种技术跨阶段的发展。
(三) 技术转轨是新兴产业创生的基础
根据技术转轨的概念,技术是在两条交叉的轨道之间转移的,技术首先沿着第一条轨道发展,当该项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到达极限状态,很难再向前发展,为改变这种技术停滞不前的状态,就要寻找一条新的技术轨道,于是当第一条技术轨道与第二条技术轨道接轨时,实现技术转轨,从而可以使技术持续向前发展。依此类推,当第二条技术轨道与第三条轨道接轨时再次完成技术转轨。
技术转轨发生在技术极限状态,但在技术极限状态之前的技术快速发展期,新的技术轨道已经在运行了,第二条技术轨道在已经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在相对成熟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技术转轨。这就是说,由于技术轨道的刚性,原有轨道技术会继续向前发展,但会有一部分技术会转向新的轨道,这一时间是新旧两种技术并行发展的时期,过一段时间,新技术轨道明朗化,成为主导技术发展方向的技术轨道。这样在原来的技术轨道上运行的产业,就逐渐被在新的技术轨道上运行的新兴产业所取代。技术转轨可达性是新兴产业创生前期的主要影响因素,只有在新兴产业创生前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和技术准备,才能走过前期阶段,完成新兴产业的创生。因此,技术转轨是新兴产业创生的基础。
新兴产业创生的其他影响因素
首先,企业家群体的才能。根据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任何一种生产都需要投入各种不同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而企业家才能指企业家经营企业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在产业创生的过程中,需要企业家将影响企业创生的各种要素组织起来,只有进取心强的企业家才愿意去创新,只有企业家群体才可能创生新兴产业。所以,企业家的进取精神是新兴产业创生的核心动力。
其次,市场拓展的经济性。市场拓展是新兴产业创生过程中一个动态的循环,可以从创生成本和创生效益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对新兴产业创生的影响。在企业家将技术转轨的成果向市场推广的过程中,其成本非常大,这些成本和风险需要产业化带来的效益来解决和完善。
再次,制度安排的激励性。在新兴产业创生的过程中有很多企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困难会使企业创生新兴产业的积极性锐减,所以,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度安排的激励性作用必不可少。
最后,资源匹配的适应性。资源不足很可能成为制约某一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如煤、石油、稀有金属等都可能会影响新兴产业的创生。
新兴产业创生的阶段性主导因素及作用机理
(一)新技术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不具有新兴产业创生的条件,主要受到技术和市场因素的制约。这一阶段,新技术已经产生但还未成熟,技术稳定性很难得到保证,市场化风险较大。而原有技术已相对成熟,是市场的主导技术,市场也已形成了消费惯性,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新技术的应用需要投入大量的市场推广成本。这时期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尚不非常明朗,新技术存在很大风险。
(二)新旧技术混合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企业家群体的才能和市场拓展的经济性成为影响产业创生的主导因素。在新旧技术混合发展阶段,富有进取精神的企业家组织力量、整合资源,运用新技术,开拓新兴产业,企业家群体的才能在这一过程中尤为重要。新兴产业市场拓展的经济性依靠企业家群体的才能很难做到,制度因素同样成为这一时期关键因素,合理的制度可以激励企业家应用新技术发展新兴产业的信心,促进企业完成新兴产业的创生过程。
(三)新技术快速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资源区配的适应性成为主导因素。技术转轨完成,产业摆脱原有技术轨道沿新技术轨道快速发展,新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资源方面的大量需求。因此,在这一阶段,资源匹配的适应性因素非常重要,宏观资源市场的大环境是否能够健康发展将决定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
案例分析
国务院“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有一个产业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本文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属于汽车大产业中的一个新兴产业,目前处在新兴产业创生的第二个阶段—新旧技术混合发展阶段,技术转轨还没有完全完成。其实,汽车产业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蒸汽动力技术产业阶段、汽油动力技术产业阶段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阶段。而电动汽车是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点,有望率先完成技术转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汽车产业的发展史是从蒸汽动力技术开始的。自1770年法国诞生第一辆蒸汽动力技术汽车以来,蒸汽汽车技术沿着其技术轨道发展了115年。1885年德国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汽油动力汽车,使得蒸汽动力技术转轨至汽油动力技术。在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最初年代,因为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其一直沿着“S”型轨道发展,直到100年后,技术发展到“S”形的末端,这时候汽油动力技术已经开始兴起,但是还不成熟,轨道还不清晰,人们还在不停的实验和改进中,这时候汽油动力技术轨道和蒸汽动力技术轨道交融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进后,汽油动力技术日渐清晰,使得汽车技术轨道沿着汽油动力技术轨道走向了新的发展,完成了技术转轨,汽油动力技术汽车产业就创生了。
产业创生是一个不老命题,任何技术都会沿着“S”型轨道发展,也终将走向“S”形的末端,等待被新的产业取代。目前汽车大产业又处在创生另一个新兴产业的进程中,汽油动力汽车产业已经计入技术转轨的第二个阶段,新旧技术混合发展。但是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已经很明朗,新能源汽车产业即将取代汽油动力汽车产业。
那么为什么汽油动力技术会走向“S”形末端呢?首先,汽油技术受到能源约束。汽油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目前汽油能源供应趋紧。再次,汽油技术受到环境保护的约束。汽油燃烧会产生汽车尾气,已成为污染环境尤其是城市环境的一大因素,世界各国对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愈加关注,而且越来越不能容忍。再次,汽油动力技术已经发展到极限,没有创新的能量了,将会因停滞不前而逐步衰退。
那么新能源汽车技术轨道开始形成了吗?我们以电动汽车技术为例进行分析。电动汽车技术包括电气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化学技术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都已经陆陆续续发展了100多年。截至目前为止,美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陆续推出一些电动汽车概念车型,已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即电动汽车技术轨道已经开始和汽油动力技术轨道并行。且电动汽车技术轨道正在向汽油动力技术轨道接近,新旧技术正在混合发展,电动汽车技术必将取代汽油动力技术,成为新的汽车动力技术。
但是,技术转轨不易完成,电动汽车技术要实现转轨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续驶里程。目前投放市场的电动汽车续驶里程一般在100到200公里之间,远低于汽油汽车的续驶里程。电动汽车技术要跨越第二阶段,进入快速发展的第三阶段,必须解决续驶里程问题。随着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未来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问题是可以得以解决的。
技术转轨完成后,电动汽车技术并不会立刻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还有别的因素会影响其发展速度,生产成本和资源匹配的适应性即是两个重要的非技术转轨制约因素。电动汽车的储能装置是电池组,它是电动汽车中价格最高的一个子系统。因此要加快研发进度,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通过批量生产建立规模效应也是必由之路。汽油汽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资源匹配系统,而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资源匹配系统。
但企业降成本和解决电动汽车产业的资源匹配问题是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制度安排方面的激励,这是国务院出台《“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政府可以出资支持企业以重大项目的方式进行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并对电动汽车进行补贴,从而降低电动汽车在市场上的价格。建立密集的电动汽车的充电站和鼓励燃料电池等动力设备的配套生产等。这样对加速电动汽车产业创生的进程起到重要的外力作用。
参考文献:
1.肖静,李北伟,董微微.技术创新对吉林省信息技术制造业和竞争力影响研究[J].情报科学,2012(2)
2.李北伟,鞠德珩.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技术创新问题[J].经济纵横,2010(8)
3.欧阳 .我国转型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2010(8)
4.王忠宏,石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发展观察,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