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思维的内涵及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跨专业人才;创新性思维;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31日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2005年在病榻上跟温总理进言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这个令人深思的“钱学森之问”给中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一次深刻的讨论,高校提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已经逐渐被提到日程上,而创新型人才关键在于具有创新性思维。同时据资料显示近年的考研报名人数在持续上升,2016年考研报名人数高达177万人,跨专业、跨学校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2012年全国考研总人数为165.6万人,其中选择跨校或跨专业考研的考生占总人数60%左右,2013年跨专业、跨学校考生更是达到了70%以上,因此高校教育在号召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同时,如何培养跨专业、跨学科的创新型人才,通过加强创新思维的教育将跨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成为本文的着重点。
一、创新性思维的内涵
思维是一种脑部受到外界某种刺激形成的大脑活动过程,创新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思维过程,区别于大家所熟知的创新能力,创新性思维实际上只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解决或发现问题的思路,而创新能力则是表现出了某种实际的有益效果的举动。创新性思维通常是指能够突破传统的、习惯性的思维视角,将创新活动从一种感性的认识过程带入到一个探索性的理性认知环节,从而产生独特的、新颖的解决方案或思维成果,为创新能力的养成和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思维基础。
与创新能力类似创新性思维同样具备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创新思维的独创性和求异性,其摆脱了传统思维的禁锢和认知方式等,不拘泥于原有的模式和固化的特征下,创新思维对于相同问题的解决措施会有差异,更加的新颖和独特;其次是创新思维的联想性和流畅性,创新思维具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融会贯通,将不同的元素流畅的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跨专业人才能够充分的应用不同的教育背景更好地实现专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再次是创新思维应具备灵活性,对于问题的解决思路区别于原有的一脉相承,不会事事统一标准,懂得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生搬硬套规定的套路。
二、跨专业人才提升创新性思维的必要性
培养跨专业人才的创新思维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高校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的,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下培养跨专业人才的创新思维尤为重要。
(一)当前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2010年10月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我国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要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首要的是具备创新性的思维,思维决定了行动的方向,尤其是跨专业人才缺乏现有专业的基础知识,保证跨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就要求其在专业创新上有所进步,在原有的教学中不仅要有不同交叉学科的综合,更要注重激发学生对于创新理念的理解,让其自觉主动的培养内在的创新性思维。
(二)培养顶尖人才的必经之路。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提出:交叉学科是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并且以自身的学习经历为例提出希望高校能够大胆质疑,培养我国的跨学科顶尖人才,学生要尽快融入到新的创新团队中,并且利用原有的学科优势来拓宽思路解释新学科的知识。由此培养跨专业人才是当前对于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对跨专业人才进行培养,创新思维在跨专业人才进入新领域之处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受创新思维的影响跨专业人才才能够在其新专业中更快的实现创新。
(三)高校提升质量的内在需求。学生的综合素质彰显了高校的教育质量,跨专业人才作为高校的一部分充分地显示了高校培养学生的能力,跨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高校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从教育投入、教育评价等方面来说是高投入、高标准。当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的规模式发展已经不是高等教育的主流,提出要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高校培养和研究的作用减少,而更加注重人的发展,因此在跨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不能局限于专业知识的稳固和扎实,更要培养学生对于本专业解决问题的思路,学校的教育不是“授之以鱼”而要“授之以渔”,高校要培养出具备独立的创新思维的创新人才。
(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历史选择。中国当前政治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在经济地位日益提升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中国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也逐渐由过去的战争纷争开始转向科学技术能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软实力也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2015年和2016年间创新创业教育如火如荼,创新创业课程不断的完善,也有专家学者提出:创新创业人才不是让所有人都去创业,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具备创新的意识、创业的能力,用专业的创新能力实现创业的可能性。培养跨专业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不仅是高校本身的要求也是社会对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需求是高校培养学生最终的目的。
三、提升跨专业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对策
跨专业人才的创新思维培养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除学生内在的创新欲望、创新观念以及创新态度外,还收到外部环境包括教育制度、校园环境等的影响,要改善内外部环境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尊重学生的差异化是前提。对于跨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注重区别其与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化,受原有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以及其他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存在差异性,这其中就包括了个人的差异化以及群体的差异化。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差异性,包括个人的教育背景、社会经历等,注重发挥原有的优势对新的专业进行融合与吸收,在原有基础上发挥思维的创新性;其次要注重学生的群体差异情况,如性别、年龄等差异,不同的年龄差异创新思维的深入层次不一,要逐步的引导和纠正,而不同性别在思维的角度上存在差异,不能要求统一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要让创新思维真正地实现其应有的多元化。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思维是对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考过程,而兴趣作为心理活动的一个范畴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源于学生内在对于创新能力的追求,受到学生自身的创新欲望、创新理念等的影响,在培养跨专业人才的创新性思维时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保证其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创新思维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内在因素促进其对于专业本身的热爱,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实现思维上的独创性和流畅性,能在最短的时间找到解决问题这一思维方式的扩散,促进对于跨专业难点问题的理解和诠释。
(三)改善教师教学方式是关键。事物发展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除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之外,教师的教学方式对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存在较大影响,传统的填鸭教学方式多是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个人教学与课本知识结合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知识传播,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难以形成思维的碰撞。因此,在对跨专业人才培养时要多采取探究式教学、开放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通过设立不同学科背景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我探索发展缘由,进一步了解专业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充分地发挥不同专业背景的优势。通过开展头脑风暴式的教学场景,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生主体之间的经验交流,通过思维的碰撞激发创新思维的形成。
(四)创设良好校园环境是保障。外部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的校园环境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有着潜移默化的功能,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首先要保证舒适的校园物质环境,让学生的心情舒适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发散,有特色的建设为孕育创新思维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其次要建设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品质、特征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跨专业学生的引导作用更加明显,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之余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最后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同样对创新思维具有推进作用,学校教师以及同辈群体的团体中的创新思维对于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完善校园文化对提高创新思维有显著的成效。
在当前知识经济的时代里要求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人才要具备创新思维,对跨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重视从学生个人的差异性出发,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逐步完善高校教育制度、教师的教育方式,建立一个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校园环境。创新思维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于求成难以达到成效,对于跨专业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专注。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月红,岳贤平.“钱学森之问”的内涵、实质及其效应――兼与林炎志教授商榷[J].中国教育学刊,2014.12.
[2]钱宁.创造性思维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以学术论文写作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5.
[3]袁培.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09.
关键词:艺术设计;设计师;创新思维;理性塑造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成员,经济全球化和随之而来的文化全球化已不可避免的渗入到我们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以及人文教育中来,“创新”这个名词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创新即是为社会进步或科技发展所作的突破性工作,可以说“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来源于创新”,不论是美国的“2061”计划、日本“生存能力”培养还是韩国制定的“国家生存战略”,其共同的核心都是创新。世界各个国家把咄咄逼人的竞争都归为创新,当代社会已经把它视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新的理念正在形成。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形态,它既是各种文化形态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艺术设计水平的优劣,能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科技文化水平和经济水平的高低。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各设计艺术院校陆续开始了更为深入的大规模的设计教育改革,改革的主要核心一个是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本身,再一个就是设计方法论和设计观念的创新问题,不论是设计教育还是设计创作,从其艺术精神的内核来讲,艺术设计的尊严就是创新性思维。作为一名设计师,综合素质的宽阔和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并不等同于创新,其智能结构的关键环节应该在于卓越的创新思维能力,然而创新思维决不是单纯的心血来潮或一时冲动,它需要的是理性。设计师必须以高深的综合素质为基础条件,在科学理性的方法论指导下,并辅以恰当的创作环境才能使自己的设计创意潜能充分开发和展现,设计师只有建立创新思维的理性结构才能感悟出卓越的设计观念。
一、创新思维的先决条件
在人人都在谈“创新”的这个时代,创新成为现代社会成功人士的代名词,毋容置疑,创新的作用与意义显而易见,但真正的创新决不为一般人所有,因为创新的产生是与高智慧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艺术设计的创作培养,不是绘制技巧的培养,而是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它需要设计师的艺术情感和综合知识的多方面投入。艺术设计的创意与形成是一项伟大的创造性活动。
求新、求奇、求异是艺术家永恒追求的目标,创新精神不但预示着新发现的可能,而且体现着一定的叛逆精神,有“破”才能有“立”,艺术设计作品的比赛是设计师大脑的比赛,没有知识、没有品位的设计作品是不能传世的。艺术家的成功首先是其创新精神的成功,也就是“亮剑”精神。这种精神来自于强烈的创新意识,当然,所谓的创新意识必须是实实在在和形色兼备的,是既好看又好用的,它绝不是虚无缥缈和神秘无形的,更不是庸俗化了的。创新的意识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有产生的土壤,他没有现成的规律,不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这个创新的年代里,从广义上讲,人人都是创新者,人人都是设计师。然而,真正有创新成果者,必须是既具有丰富的知识又是身心健康的人。
一名有造诣的设计师,虽不能说全部都是经天纬地之才,但从艺术设计的内涵精神来讲,决定了设计师既需要抬眼望天,又得低头看地,特立独行与风会时髦,都好,都很重要,在一般人的想象之外而又属于艺术的情理之中,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需要设计师具有大内存的智能结构,此所谓“功夫在画外”。知识广博,设计师的思维才会富有活性;专业精深,设计师的思维才会富有理性,竞争的时代中,设计师还必须具有快速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缩短成功周期才会成为时代弄潮儿。
设计师虽是现代都市的一员,但所特有的艺术家情怀,使之处于商业大潮的闹市而不惊其心,这是其超然的心境使然,健康的身心保障了设计师的创作欲望。设计师要有气度,博大的雄怀才能做到有量则凉、多容则融和善合则合;设计师要有高度,优秀的品格才能提升人生境界,并始终保持谦和、活力和激情;设计师要有风度,非凡的气质是常创常新的物质基础,灵感与激情才会时时涌现。
二、创新思维的特征与类型
在当今的这个时代,创新的广义性内涵越来越丰富,具体到艺术设计范畴,它至少应具备三个特征,那就是叛逆性、前瞻性和风险性的统一。
艺术设计发展到今天,如果从1840年的“英国水晶宫博览会”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开端算起,在近170年的现代艺术设计发展史中。“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和功能主义、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各种风格运动此起彼落,每一次风格运动的形成无一不是以反叛和突破为精神特征的,正确的叛逆性不但预示着新发现的可能,同时也将标志着新一场风格运动的开端。艺术设计的任务既要满足一定阶段下社会生活的最合理性需要,而且它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不断的假设与推测并保持思维的前瞻性,这是保障艺术设计行为和艺术设计作品永远年轻的重要法则,才能真正起到引领社会时尚文化和满足消费心理需求的重要作用。
艺术设计的创新思维经一代又一代设计大师的探索与实践,新的设计方法不断归纳和不断形成,创新思维的类型也越来越丰富,它一般可以分为原创型、组合型与模拟型三类。原创型不存在基础模型,不存在明显的可参考因素,它只以基本元素或基本目的展开思维的翅膀,就创新的本质意义来讲,原创型本身就是一种发明,是创新的最高层次,这是大脑智慧的演绎和辛勤汗水的筑就。从科学的性质来讲,没有人能够创造“元素”,所谓原创型也只能是发现和利用元素。20世纪50年代,美国崛起了一系列的设计发明,比如能把车开入并在车内观看电影的电影院以及慷慨使用铬黄色的“卡迪拉克”车,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消费心理,更重要的则是发明与创造。当代日本平面设计协会主席福田繁雄先生从研究“鲁宾图形”开始,从中发现了具有正负形互换特色的图形构成元素,从而使其招贴设计作品的造型语言具有明显的个人特色。组合型存在基础模型,具有一定的可参考因素,按一定的设计主题取其有用部分进行重新组合,虽元素的数量或质量皆有可能改变,但按着新的思路进行组合就有可能形成新事物新的意义。所谓模拟型同样是存在基础模型,但它的组合方式可以打破自然空间,在不同时空进行移植所形成的设计作品更加具有浪漫、诙谐、夸张、神秘的艺术特点。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图形或形式结构的打散与重组变得异常简单,当代流行的具有“蒙太奇”形式 特征的商业印刷品和影视广告以及各类概念化的环境设计和工业设计作品的造型方案,设计师的创意思维方式无一不是按组合型或模拟型的方式进新张开的。
三、创新思维的理性塑造
艺术设计不仅是某一阶段社会物质及文化生活水平的直接体现,它同时也是一种更具创造的艺术活动,因此艺术设计的创新思维是对设计师自我心理的一种考验。设计师作为一名艺术创造者,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表现在其心理层面。自我、非我和忘我是三个感性的心理层面,自我即是自信,站在极顶处,一览众山小;非我即是怀疑,从感性回归到理性,以冷静的目光环视一切,大胆质疑;忘我即是融入,忘掉一切,全身心地投入,进人最佳状态。设计师除具有自我、非我和忘我这三个基本的心理层面以外,还必须同时具有智商、情商和意志商这三个理性层面。智商是艺术设计创新思维成功的先行条件,聪明的大脑与丰富饱满的知识才能保障创新思维的敏捷性;情商是艺术设计创新思维成功的心理基础,稳定与抗干扰的心理才能保障创新思维的专一性;意志商是艺术设计创新思维成功的精神基础,坚定的信念与坚忍不拔的性格才能保障思维概念的最终完善。
艺术设计创新思维的塑造不但取决于设计师的自我心理层面,观察、体验、交流、冒险与环境等外部因素同样会影响到设计师的创新思维模式和思维概念。
1.设计师的艺术家心理与一般人的心理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别,那就是。带着强烈的的主观愿望,睁开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美是到处都有的,在不断地观察中随时都能捕捉到创作的元素,当自己的主观愿望与所观察到的现象或物象发生共鸣时就会从有意达到有思,因为卓越的创意构思往往寓于平凡之中,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如果说有意是以感性为基础,那么在具有了理性的联想和思考以后,才能使较模糊的主题概念变的越来越清晰,经不断的追寻和反复的锤炼,最终使思维升华,并将自己的思想物化成可感、可视的设计作品。
2.设计师的创新思维不但与观察联系在一起,而且与自我生活的体验和实践密不可分,感悟生活的丝丝缕缕,日积月累形成感受,产生灵感,进而在感悟的基础上形成领悟与理解,明白真理,悟出真谛,最终进展到突破性的顿悟阶段,此时的思维将是豁然开朗,别有洞天。
3.设计师在在观察和体验生活的同时,与同行、大师、客户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设计师长期的封闭自己和闭门造车,只能使自己的设计创意停滞或枯竭,在交流中求创新,才能达到求同、求异和求和的目的。求同可以摆正自己的心态,使学习更加具有主动性;求异就是质疑,理性的反思和大胆的怀疑是成功的开始;求和是思想的交叉,是优势的互补与综合。
4.如果把艺术设计比喻成带刺的玫瑰,那就决定了设计师不但是智者,同时还必须是冒险家。冒险精神是胆识的直接体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胆识造就了见识,见识的积累筑就成学识,反过来,学时也成就了胆识。设计师在同时拥有了胆识、见识、学识后,所增强的就是理性判断能力。创新思维需要设计师的智能结构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其大脑思维要达到感性与理性共存。
关键词:创设情境;合作探究;倡导民主;注重积累
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根据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美术及应用美术的基础知识,熟悉其基本审美特征,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与人文内涵,感受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统一,获得身心愉悦与欣赏经验,丰富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拓展审美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综合素养,提升生活品质和文化品位。
创新思维是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而且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是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因此笔者在公共艺术(美术)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鼓励创新
由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学生的学习几乎完全依赖教师,只要求教师和书本之导向去记忆和容纳知识。学生既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和压力,也缺少相应的训练,因此产生了依赖心理。作为教师,就应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出发,引导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更新、更奇的作品。我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多进行添画、组画、记忆画等练习,培养、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教会学生运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大胆创新,将课本内容拓宽、画活。
如,教学拓展模块《平面构成》时,对学生来说,通过对点线面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构成的魅力,再通过想象点线面的重构,将平面构成的表现技法与传统绘画结合起来,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现代绘画作品。
二、合作探究,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在学生创新心理诸品质中,发散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方面。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
我们知道,一般学生作画开始时都是凭印象来画,常常是别人怎么画,他也照着画。教师在课堂上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常采用“一问多思”“一题多种表现”等方法来教学。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内在创造欲望,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更要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习惯。
如教学《材质与肌理》的时候,我们一般都是照书本临摹,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降低了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因此,笔者改变原来的教学思路,课前先分组,请学生自主探究肌理表现的几种方法,然后通过示范演示相关表现技法,教师在过程纠正学生的表现技法,如此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设计并制作不同的机理表现作业,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也是他们真正做到了从自身的兴趣去学习和认识,并且还锻炼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三、倡导民主,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教学的前提。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没有思想负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发表欲,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从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来进一步培养创新思维。
如在讲解《中国美术赏析――建筑》时,课程中将学生分组并主要负责其中的一种建筑形制,在课堂上让学生来讲述该建筑,并要求学生对建筑形制优缺点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学生经过自己查资料和小组讨论,得出了很多有意思的结论。比如,某小组在讲解“桥塔建筑”时主要讲了大雁塔,它是由高层楼阁发展而来,其塔身是一座多层楼阁,每层都有飞檐翘角、平座和门窗,可以登临眺望。同时,他们也指出了大雁塔是砖木结构的,遇火容易燃烧,因此防火很重要。
四、向大师学习,注重积累,形成个性表现
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创意表现具有自我个性。这是公共艺术教学中最重要,也最复杂的一件事。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的流露。让学生通过学师的风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心灵去感受艺术、热爱艺术,尽情发挥学生对艺术的主观能动性,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笔者在公共艺术教学中,就充分利用这些大师给我们留下来的资源,充分讲解,使学生去体会大师的艺术情感,从而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凡・高的大多数作品均以黄色为主色调,黄色的热烈奔放与凡・高疯狂的个性形成了共鸣。因此才有了《向日葵》《鸢尾》等等。他用黄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他火一般的热情得到宣泄。在凡・高看来,黄色是阳光、友情、希望的象征。无论是凡・高对色彩的强化处理,或是塞尚理性地控制色彩,还是博纳儿主观随意组合色彩,都能感受到大师们独辟蹊径的主观意识的表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通过大量地分析研究大师的作品,增强学生的理解力,使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的同时,也充分领悟个人个性的重要性,从而结合创作训练,掌握如何发展创意个性,达到思维上的创新。
五、建立科学正确的评价机制,促进创新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建立科学正确的评价机制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21世纪的绘画是走向分析设计的时代,强调个人的自信。学生能否成才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尊重他们的个性,学生个性中的独特人格特征,如敏感、强烈的表现欲、好强、自信,教师应给予鼓励和保护。
传统教育喜欢用统一标准要求学生,一致性的思维、一致性的表现方法、一致性的作业,使学生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不敢越雷池一步,造成学生的自卑感,容易使他们缺乏信心,更无从谈创新思维。公共艺术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必须因材施教,以使每个学生能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从而使每个人都得以发展。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来的千差万别,教师应科学地看待,而不能以自己的水平去修改或否定学生的作业。
在公共艺术课堂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给予高度重视。从大量的习作和长期的实践中,有意识地充实、加强、完善属于自己的创新思维,让创意能力在艺术创作中插上翅膀,翱翔于广袤的艺术天空。
参考文献:
随着以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正以其丰富的学习资源优势、多种多样的知识呈现方式、灵活多变的交互性功能为教育教学展现出无穷的魅力。面对新形势的变化,在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关键,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特殊使命,应该顺应网络技术新发展,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加快推进现代教学模式的探索工作,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阅读教学内容的整合发展,推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全力提升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水平,为学生创造多元化的教学情境,推进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整合多种优质教学资源,以此优化教学模式、衔接课内课外、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想象能力,扩散思维,实现创新思维的快速形成和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
2 网络环境的优势体现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是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网络化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融合了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知识整合、建构的过程以及发散思维与拓展想象的过程,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快速、有效培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其具体优势如下。
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为学生创设情境,拓展想象空间 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是一种超越式的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问题,其培养的关键在于想象力的拓展,是在不断的知识累积基础上高度抽象,再迁移,进行新的组合分析。这需要为学生创建逼真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宽广的想象空间。网络教学已经成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借助于网络的虚拟性,通过多媒体课件、在线学习软件或平台,为学生创设英语阅读情境。尤其是有效整合多种教学资源,通过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形象呈现出来,不但为学生创设了生动、鲜明的学习环境,还有效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充实了英语阅读知识。正是基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将学生更快速地带入阅读情境,感受事物表象之外的深层次内容,从而发散思维,提升综合想象力,为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网络环境的交互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写作交流提供了可能 从建构主义思想分析来看,学生是信息传播、创新发展的主体,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由此,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其教学目标不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上,而是逐渐转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在此背景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成为关注的焦点。网络环境的交互性,为学生与师生、学生之间交互活动提供了可能,网络超媒体链接技术、电子邮件、聊天软件、在线学习、交流平台、信息化教学平台等,都能为学生获取教学资源、信息、分享经验、互动交流提供动态的学习、交流情境,学生只需通过网络查询、网页浏览、阅读下载,就能够实现学习交互活动。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有效拓展了学生视野,丰富知识 海量的信息,自由的交流,网络让人们体验畅所欲言的愉悦,感受天涯若比邻的便捷,这正是网络时代开放性的魅力所在。教育的现代化改革也逐渐认识到网络技术的优势所在,加大力度推动信息技术教学平台构建,有效衔接课内外优质教学资源,使得高中英语阅读教育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和充实,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涉猎课外知识,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储备。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也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决定学习的时间和地点,从而选择自己更为感兴趣的阅读内容,通过更宽泛、直观的阅读观感,在直接思维的基础上发展逻辑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3 创新思维培养的优化路径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推动信息化教育深化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弊端不断凸显。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若想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和教学质量,就必须紧紧围绕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需求,将学生作为英语阅读教育学习的主体,以引导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思考、探索和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同时,借助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虚拟性和交互性,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才有利于打破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培养是关键,需要合力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问题,挖掘学生的丰富想象力,以此启发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为此,网络环境下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其与英语阅读教学相融合,充实教学资源、变革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形式,对阅读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更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如在有关空气污染的阅读教学中,可播放一段音频文件,让学生形成一个感官的认识,并根据此问题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从而深度挖掘隐藏在阅读材料表征特征之外的深层次内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发展。
增加教学实践,有效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为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预感和敏锐度,从而为英语语言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实践教学是英语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的关键所在,对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网络环境下,英语阅读教学以开放式形式出现,主要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创新和努力实践为目标,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分析归纳和处理信息等实践活动来进行英语阅读学习的积累,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探索能力。学生在深入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英语阅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拓展思路、发散思维,有效增大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不断积累,促进创新思维的跨越式发展。
4 结语
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强调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以创新思维能力作为创新人才必备要素,既是网络技术应用下新时代的要求,又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网进行和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更应该注重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主动适应网络环境变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教学模式,以此推进教学目标更快、更好实现。
参考文献
[1]周春鲜.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中学生英语,2014(2):66.
简单的来说其所指的就是某个人对某一事物独特的创见思维能力,这种思维不能能够看透该事物的本质,内在关系,更能对该事物进行独特的分析,提出独特的见解。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隐遁守旧,能够自主对知识进行探索,并对知识提出新颖的见解。本文经过研究分析,其创新思维具体包含以下几种特种,第一,具有独创性,思维能力不受传统固定思维的影响。第二,求异性,思维新颖,不同于常人。第三,联想性,可以将与之相关的事物联想在一起,找出新的答案。第四,灵活性,即不受固定模式的影响,束缚,善于打破常规。第五,具有综合性,思维调节局部与整体、直接与间接、简单与复杂的关系,通过概括、整理,把抽象内容具体化,繁杂内容简单化。
2.初中商务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措施
2.1.生物学科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
具有实验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且课程资源丰富,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所以,有效的生物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下面,我们就来通过以下几点来阐述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一,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西方著名心理学家曾指出,任何思维、任何能力的培养,都是从细致的观察开始的。因此,由此可以看出观察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基础,是开放思维的按钮,所以观察事物是否客观,决定着思维形成的客观与否,所以,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让学生去学会观察,并能将所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深化,学生才能对事物产生独特的创见思维。
2.2.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猜想是指由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和规律作出假设,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探求知识的必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启发、积极指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以达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目的。启发学生进行猜想,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大胆设问、各抒已见、充分活动,让学生去猜、去想。猜想结果,猜想探究方法,猜想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一节,就可先引导学生观察叶片的形状、颜色、结构(挂图),然后让学生各自去猜想“为什么绿叶在光下能制造淀粉?”“是光、颜色、形状?”、“能真的制造出淀粉吗?”“如何检验”……并让学生将自己的猜想进行交流,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还可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植物(金边吊兰的叶)、特殊的遮光材料(照相底片)让学生进行探究,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3.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是创造性能力培养与形成的最高层次。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既是科学的,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因为随着科学的发展,对生命的研究更加深入、精准;同时环境不断变化,使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生命活动规律也发生相应变化。所以教学中,要密切联系时间、环境等多种可能条件和生产生活实践,辩证地理解掌握生物学知识,通过归纳总结发现规律,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3.结语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观察;想象力;实践
谈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须对创造性思维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创新思维比模仿思维更能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一般来讲,以模仿思维为主的常规思维方式,比较适合已知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人们的思维活动通常是在模仿以前的成熟经验或他人的成功方法,这种做法可以帮助人们节省思考摸索的时间和精力,少走弯路,从提高思维效率的角度来讲无可厚非,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种思维方式一旦进入未知的世界,由于人们没有可参照的模仿对象,它就不再适用,这时候人们就需要启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适应陌生的环境,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创新思维。
艺术创作中的创造性思维,是所有艺术工作者所经常谈论与研究的课题。当然,摄影人也不例外。从当前摄影艺术教育现状来看,要想今后培养的摄影专业人才能够适应未来摄影艺术发展趋势,最关键的还是必须从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开始。若想成为一个称职的摄影艺术家,只具备专业技术和普通人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审美的高度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在摄影艺术创作中,创造性思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在各个领域都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艺术领域、如果缺乏了创造性,基本上就无法创作出脍炙人口、独具匠心的作品!
随着摄影的大众化和普及化,现代摄影教学已由以往单一的技术性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审美意识等富有创新性能力的台阶上去。摄影课的教学,不能局限于照相机的原理和结构的认知等技术性的指导,应以“摄影”为载体,通过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要立足于“创新教育”,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帮助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造就创造能力,善于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去面对各种事物。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也不仅仅满足于摄影技术的传授,而对摄影艺术的形式、本质和特征;对摄影艺术的构成、组合和表现手法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因此,如今的摄影教学除了教授基本的摄影技术外,还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摄影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创造性思维必须建筑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这一点正好体现在各高校纯艺术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上,为使摄影教学活动卓有成效,需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势,改变教师一灌到底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摄影活动不同于其他活动,教师除了讲授一般的摄影理论和技巧外,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非常大,需要他们全方位综合运用自身的知识,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爱护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支持大胆拍摄,学中拍、拍中学,逐步总结提高。
现在就结合摄影实践谈谈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 学会观察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罗丹的名言说明艺术家具有感受认识客观事物的洞察能力。作为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走进他们喜欢的,容易接近的实际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激发灵感,作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生活,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去进行拍摄,拍摄时尽量多接触拍摄主体,用各种感官去认识、辨别拍摄主体的特征,引导他们在观察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使学生对拍摄主体的认识能够逐渐由感性上升至理性,这样学生在拍摄时才会觉得有事可拍,有感可发。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必须克服“一叶障目”的观察习惯。任何一个观察对象的本质都不是外露的,往往比较隐蔽。事物各部分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都有紧密的内存联系,观察时,既要看到事物的全貌,又要注意到事物的细微区别和本质特征。只有通过全面而又深入的观察,来提高观察的准确性、深入性和全面性,洞察事物之细微,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所谓深入观察,就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观察事物的各种表面现象,从而进一步挖掘出表象里所包含的意义。关键还要在于从比较中观察。事物的特点往往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不同类型的事物可以进行比较,同类型的事物也可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特征就出来了,事情也就容易把握了。
2 发挥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点明了想象力是一切思想的原动力,也是知识的一种创新。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奇妙丰富的想象过程。人们总在不断探索和了解自己未知的领域。而想象力永远都是创新与创造的原动力,想象力绝对不会让现有的知识停滞不前,它是最活跃的、启发性的,是知识最有效的运动,能使知识不断得到更新、进化。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善于创新思维方式,打破陈规,冲破束缚,扩展思维空间,通过思考善于去想别人所未想、求别人所未求、做别人所未做的事情,最终不断推动创新发展。很多新的想法和形象都是在平时的观察和研究当中自觉潜移默化,再通过联想、异想等脑部思维活动达到飞跃,形成与众不同的想法。丰富的想象力对于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大的开发作用,它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拍摄主体进行生动形象的表现。创新的思维方式使摄影在表现形式上产生了新的创造性和新的生活,新的思想,找出了新的突破口。从而造就了全新的思想和审美。创造性想象不是对现成形象的描述,而是围绕一定的目标和任务,对已有的表象进行选择加工和改组,而产生新形象的过程。要培养这种想象力,一方面要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另一方面要养成对知识进行形象加工,形成表象的习惯。
摄影艺术创作中,突破是创造性思维的根本。当摄影人接触到被摄体的时候,其创作思维应尽可能地向外扩展。在许多相同的场景里如何才能独具匠心,不进行一些扩展想象是不行的。让思维超越常规,找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和思路,赋予其新的创意和内涵,这样创作出的作品从外在形式到内在意境才会表现出作者独到的艺术见地。一幅摄影作品,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是否新颖独特,最根本的还是在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应用是否有所突破。突破的含义是多面的,包括一般性思维的常规突破,对陈旧观念和陈旧理论的局限性突破,对事物反映角度的突破,对光运用的突破等等。而这些突破性思维是扎根在知识与经验上的想象。经验越丰富,知识越渊博,想象力的驰骋面就越广阔。这就要求从事摄影艺术创作的人具有各方各面的知识,学生知识面可以加入更多的人类历史、考古、各国的神话传说、动植物学、自然科学、医学、等人文、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这些方面的知识将会为为今后创作作品时头脑中的联想活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所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灵感是摄影在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中最自由、最活跃,也是最佳的心态,情绪极为高涨,想象极为丰富而又明晰,思维极为准确而又神速。发挥想象力并不是凭空臆想,而是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因此,只有具备丰富知识,增加日常积累和生活体验,才能为想象力的自由驰骋打下基础。
3 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实践
上述观察力、想象力是属于认识层面的创意能力,而实践活动则属于行为层面的创意能力。缺乏任何一个层面,都不能保证创意的成功。可以说,实践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是思维的载体,是训练的基地,是创造的摇篮。摄影创作就是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让他们提高在思维上去把握创造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做到创新思维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呢?我认为首先应学会学习和思考,只知学习而不思考,我们只是储备知识的机器;只知思考而不学习知识,我们最终会走进思维死角。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我们才会迸发新的灵感,为创新思维奠定基础;其次是课堂和课外互补。课堂学习的时间与内容都很有限,如果我们只局限于课本,只学习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我们很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通过课外自学,既可扩大我们的知识储备,也可提高我们的个人修养;然后要掌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作为大学生,我们既要深入研究本专业的知识,做到精通,也应广泛涉猎其他专业知识,做到全面。不同方面的知识在一起往往能碰撞出灿烂的火花;最后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摄影实践。在了解一定知识及形成相关理论后,我们需要一定的实践活动来检验我们的创新思维成果。如果空有理论而不在实践中检验,那么创新思维只能止于口头和书面,当然,我们也需要用实践成果来验证我们理论的可行性,检查其中的漏洞并修改,以使其符合实际。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学生才能改变以往只有想法,不敢付诸行动的情况。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学生才能找到自己作品中的缺点,并在今后的摄影中加以改进。
摄影艺术是一片广阔的艺术天地,摄影活动并不局限于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摄影教学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创新能力融入到摄影教学当中。才能创作出更新的作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不断从其他的艺术门类中学习、提高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巧妙运用视觉艺术语言,不断地探索、才能开阔摄影人的艺术视野,赋予作品新的创意和内涵。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真正的创新是从生活中走出来的,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摄影作品,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彭国平.大学摄影基础教程[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1.
[2] 尹秋颖.浅析摄影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创新思维;创新教育
多媒体教学与教学创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多媒体的先进特性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启发灵活的创新精神,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关于多媒体技术和创新思维
多媒体技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来创造学习环境的教学技术。随着我国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如今已经形成了新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并且发展迅速。
创新思维是指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结合非逻辑思维方法,形成的一套新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对人们认识新领域、开创新成果所产生的思维活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体现在敢于并善于提出疑问、具有多种思维能力、具有进行科学创新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具有开拓精神。
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主要是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习惯,通过对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扩散性的激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探索性。
二、多媒体教学对比传统教学有着综合性优势
1.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学习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在较轻松的学习情境中对课件所讲的内容达到理解。
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以它的可视性和真实性传达着更多的知识信息;以交互性、随机性和模拟性将宏观与微观、抽象与具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运行软件的过程中,无形地接受着知识,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自觉性。
3.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智能化的教学课件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是由学生独立操作、思考,按照他们自己的思维,通过选择学习路径以适应自己的学习情况。
4.使教学过程智能化。多媒体课件教学具有智能功能,学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进行学习、自我测试,也可以与网络中的同学和教师进行学习、交流。学习知识的结果是什么?就是要利用所学的知识形成一种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探究问题的方法。因此,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而应该在教学中逐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5.多媒体与网络相结合,更大规模地进行开放教学。网络教学覆盖面广,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学生接受优等教育的机会增多,学习也不再是接受某一学校单一的教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校大学生不仅可以和同学及授课教师进行交流,还可以和国内外知名的专家进行交流,与高层次专业人才进行交流。
三、培养新型人才需要创新思维
人才的创新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核心素质。在今天,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新的教育内涵和热点,它会带来诸多方面,如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巨大变化和深刻变革。
四、多媒体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对学生来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从而运用已有知识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多媒体教学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和培养,充分开发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以及活跃的灵感。
1.教师要努力加强自己的创新意识。作为教育创新的实施者,教师应在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上认真下功夫,在教育创新的实践中加深对新的教育理念的领悟,努力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教学能力。
2.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开发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对于需要开发的多媒体课件,不能只凭想象进行。制作多媒体课件必须符合以下基本条件:符合教学对象,符合教学大纲,符合教学原则,符合人的思维。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多媒体课件所展示的知识信息为学生创设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情境,使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学习兴趣,从而转化为求知欲望,形成了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能够找到多种不同的方法和答案,形成有效的结论,这就是思维的扩散性。它是创新思维最重要的特征。
多媒体课件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循循善诱,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形成独创性。独创性是创新思维的本质特点。
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牢牢把握住一点:学方法比学知识重要。按照这个思路形成教学的技术和方法,远比照本宣科重要得多。学生可以在领会中训练自己,在训练中提升创新思维的能力。
(通讯作者: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解雁松)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主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21世纪的教育主题,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时代给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把创新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向学生渗透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会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去探讨求知,培养他们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本人在自己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对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了一些尝试。
一、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创造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束缚了学生思维及个性的发展,自主创新教育主张发展宽容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权威的维护者,应让学生在平等的气氛中发表和交流意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象,教师要成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二、激发学习动机、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引导,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问题难易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习、而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游戏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创造性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思维的第一步。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持续疑、独立思考、积极发表独立见解的良好情境,从而诱发创造性思维。经常如此,学生才能迈进创造性思维的大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要使学生保持思维的积极性,使其思维活动持续下去,教师在给出问题后,还必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此外,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其导向性和启发性,即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并且所提是关键性的问题,能够反映问题的本质,从而使得学生能按某一确定的方向深入思考下去。
四、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小组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讲座互查补缺,分组操作等内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展开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数学民主在班集体中的作用。
五、引导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通过开展“一题多解”、“一法多用”,让学生谈自己的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思维,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通过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听取别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想法,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起到举一反三、完善梳理知识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答等具有发散性的题型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3、在实际数学中,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编题目,也有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强调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把数学知识适当的引向实际应用及生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
六、开拓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 创新教学 教学策略
创新是人才的本质内涵,培养创新人才更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当今教育阵线正进行着一场大的变革:医治多年来积淀而成的教育沉疴,加大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理念,也就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同志也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可见,“创新能力”是未来人才的一个核心素质,必须从小培养。语文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结合教学实际,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小学语文学习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初冬》时,在大雾蒙蒙的清早带领学生出去观察雾中、雾后的美景,使学生对课文里的语句“像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太阳射出光芒来”等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充满浓厚趣味性的同时,也自然地、感性地融入学生对本课思想内容的更深一层感悟,使文章中心得到升华,从而理解并背诵课文就易如反掌。
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创造性的学习习惯
“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对课文中狼和小羊的对话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灰狼的凶恶、蛮横无理和小羊的温顺。这样学生通过以上的实践操作,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自己动手做过才能真正的理解。”该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地对头脑中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产生种种联想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三、指导学生设疑、质疑,发展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课时,在揭示寓意培养发散思维时,就可以指着画面问:“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当你看到这位年轻的种田人守着树桩等兔子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接着,请一个同学上来当年轻的种田人,让他的“邻居”上来教育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人纷纷相劝,共同教育“年轻的种田人”的情景,这就形成了师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场面。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情境中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注重情境的开放性,培养创新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由于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创新思维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思维过程,它善于大量地、广泛地吸收外界各种信息,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收新东西,以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在教学中,我注重情境的开放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学生了解了“仙桃石”“猴子观海”等奇石的样子及课文的介绍方法后,可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略写的其它奇石的名称,展开想象,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它们的形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要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作出验证。
五、利用先进的语文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