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设计专业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设计专业在当代教育体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日益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在过去的几年里,在教育界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该门课程的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仍不完善。要想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乃至我国的整体教学水平,首先必须明确认识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是笔者从事多年环境设计课程教学后总结的相关问题:第一,有关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和设计专业联系不紧密,两者之间的转化不明显。目前,素描、色彩等课程被教育部门列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等,并为其日后设计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然而,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部分院校存在两者严重脱节的现象。如,在素描、绘画教学中忽视了设计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僵硬、死板。第二,环境设计专业的课本知识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没有优化教学结构。我国部分地区没有及时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环境设计教材没有及时更新。另外,教师专业知识欠缺,在备课构成中不能明确教学重难点,知识结构得不到优化,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和水平。第三,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体系不够完善,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抓不到教学的主旨,教学方法比较落后。第四,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够,无法提出满足环境改善需要的有效措施。
二、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环境设计专业不仅在日常教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对我国环境的改善也具有很大的作用。然而,综观我国环境设计专业的整体教学现状,仍有许多令人棘手的问题有待解决。为了加快教育体系的发展,提高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教育部门必须加大管理力度,对该方面工作的改善高度重视。下面是笔者针对目前我国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相应措施:
1.将环境专业基础课与设计课有机结合,加大两者之间的联系
环境设计专业是多种基础课程的结合,失去基础课设计将寸步难行。因此,在日常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从宏观上把握环境设计专业涉及的具体基础课程,多为学生梳理基础课与设计专业课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此加深学生对两者的认识,并提高他们对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让他们适应交叉教学及基础课程与设计专业课程之间的灵活转化。如,在进行立体构成的教学过程中,在对点、线、面、体的转化理论教学时,要将立体知识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与规律做出一定的解释,培养学生的思维转化能力。
2.根据当今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优化知识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环境设计专业是多种知识结合的一门新型学科,其中包括建筑、雕塑以及设计等学科,同时也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有机结合。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我国大部分教材在基本内容和格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环境设计教材也不例外,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其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且较为复杂。但是,由于学校对每门课程都有规定的课时,要求必须在相应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教师制作课件时必须结合教材的特点,对其中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处理,明确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对比较简单或不重要的知识点到为止,鼓励感兴趣的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学校领导也必须时刻关注我国教学体系的整体改革方向,了解环境设计专业的现代教学目标,对该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改革和更新,为社会培养掌握优秀现代技术的有用人才。
3.建立完善的教学体制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完整的教学体制是教学水平提高的决定性因素,如果缺乏完善的体制,教学活动将无法顺利开展。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创立完善、合理的教学制度。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门对各大院校的教学方式和水平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模式,顺应时展的潮流,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体制也应及时更新,设计课程教学体系要结合自身特点,出台适合自身发展的政策。除此之外,学校要提倡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师在环境设计教学中要学会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上课的表现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在环境设计课上,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设计方案及相应的图画内容,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制定教师再度学习的制度,提高各大高校的师资力量
自古以来,“教学”就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日常学习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能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其提供正确的解题思路,也能帮助学生解答一些遗留问题。因此,学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大对教师的管理力度。如,学校领导可以邀请环境设计知识丰富的专家进校园,开展相关的讲座,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让他们汲取更多有关环境设计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在招聘过程中也要加大管理力度,选择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上岗,以此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
三、结语
关键词:环境设计;三段式教学;实践环节
目前我国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大都采取专业基础、专业课及实践环节的传统三段式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暴露出以下问题:第一,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各阶段划分过于清楚,缺少联系,以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断层。第二,课程与实践环节脱节,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本文旨在梳理课程设置合理性的基础上,将专业理论基础、专业课及实践环节进行归类整合,形成课程群,并加强专业课与实践环节的联系,让同学了解设计市场的需求,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现今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现行环境设计专业采用传统的三段式和三大块的培养模式,即公共课程,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三大块。这些课程之间相互独立、彼此之间缺乏联系,割裂了设计学科的有机联系。而市场却需要系统化的设计师,可见,此种培养模式难以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社会需要的设计人才的瓶颈就是三段式传统教学方法在我国环境设计教学体系中沿用至今。许多高校还没有真正地意识到专业理论、专业设计及实践环节之间的关系,将其联系为一体。
二、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的需要
目前,社会要求高校培养的环境设计人才日趋成熟,主要呈现以下特色:
1、系统性。环境设计是集功能、艺术与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包含着若干子系统,涉及艺术和科学两大领域的许多学科内容。如何培养知识面宽、综合素质强、具有整体思维能力的环境设计人才是环境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
2、预见性。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专业建设的目标,高校既要进行需求调查,又要进行需求预测,依社会发展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新时代需要的设计人才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目标。
3、特色性。这里所指的特色是指专业特色和办学特色。就专业特色来说,环境设计专业要以建筑学为依托,同时兼顾建筑内、外环境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形成环境设计独特的专业特色。办学特色就是要以专业特色为基础,不同层次的学校要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
4、适应性。未来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则需要有相应的能力来适应并担负起这样的社会角色与责任。社会的需求就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与方向。
通过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可以发现环境设计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各课程内容衔接不当、与实践脱节等现象在高校环境设计教学中日益凸显。
三、当今环境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
为实现国内具有特色的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办学特色,许多设置环境设计专业的高校根据社会需求与市场导向,不断改革教学模式,以体现专业培养特色。目前的环境设计教育,由于有限的限制学时和日益增多的课程设置之间的矛盾加剧,需要将专业各知识点进行整合,强化专业的实践化教学,建立教学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国内的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知名艺术院校走在了艺术教育的前沿,与国外艺术类院校接轨,设立“工作室”模式,即:采用小班化教学及个别辅导的形式,教师可带领学生参加实际项目设计。通过采用此种模式,可以让学生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创造出更具有实践意义的作品。鉴于学校自身基础条件的因素,国内环境设计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并非所有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都拥有工作室资源,因而如何在教学模式中将实践环节加进去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鉴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我们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一定差别的现状,笔者认为需要对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性改革。例如,将人才培养途径及教学改革与实践作为切入点,结合专业特点和具体课程教学实际,以真实设计项目为依托,加强专业设计与实践环节的联系,实现“以课程为中心向以课题为中心”的转变。这样的课程设置既增加了学习的务实性,又增加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施工管理经验的积累,达到学习与实践并轨,从而更好地培养具有特色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1、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
将实际课题作为所有课程的核心内容,串联相关课程整合为课程群模块,交叉相关内容同时授课,实现教学由课程中心向课题中心的转变改革。通过该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改革,为普通高校培养出实践性强、具有一定施工管理经验的人才。
2、研究特色
第一,针对现状,对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现“以课程中心向课题中心”的转变。根据实践课题项目涉及的内容,串联相关的专业课程,形成课程群,使课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设计达到一定的深度与广度。
第二,根据社会需求、市场预测和实际项目的内容,及时统筹调整课程内容,整合资源,做到结合市场、与时俱进。
第三,与市场接轨,实行校企联合的教学培养模式。校内老师主动与校外课题项目工程师结对子,保持与市场导向同步,“以综合专业能力培养为根本,以社会需要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发展道路”的教育理念,创新改革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
第四,为社会相关企业输送专业设计人才,扩大学校此专业的知名度。
结语
通过完善不合理的课程设置,梳理环境设计三段式教学模式,增加课程之间的关联性,采用校内老师与校外工程师共同辅导,实行“双师制”授课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建好设计教学实践基地的同时,可根据专业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点,与企事业用人单位长期友好合作,建立一个双赢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信息时代;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对策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信息资源的产生和传播飞速,人们能够拥有、使用海量的信息资源,尤其是大数据时代到来以后,信息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教育领域的发展中,很多专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依赖信息时代的环境背景,在这个大背景下考虑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等问题。环境设计专业是一个综合专业,包括多个方向、多种学科,如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等都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一个部分,专业知识有着比较强的灵活性、整体的视觉感等。我国的很多艺术类高校或艺术专业都开设了环境设计方面的课程,但是该专业的发展时间比较短,还没有较为成熟的教学方式,或多是模仿其他国家或其他专业的教学模式来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因此,这种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要求和状况。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和需求也随之提高,因此更多的高校开始设立该专业、开设环境设计专业的相关课程。面对这样的情况,在加强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下,必须要加大改革力度,寻求最合理的对策改革环境设计专业。
一、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
(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在环境设计专业中还分为不同的方向,而方向不同必然会使教学内容有一定差异和侧重,培养出更加专业的人才。例如,环境设计专业中分为室外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动漫等多个方向,很多高校虽然是将专业分为不同方向,但是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并不能突出方向特色,不同方向的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还是大致相同的。作为艺术类学科,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多会学习素描作为基本功,要求学生扎实掌握,但是动漫专业的学生却应该被区分出来,应该更多地培养他们的创造性,而不是和其他方向的学生一样过多地练习景物素描。另外,景观设计方向的学生应该充分了解空间结构、比例尺等内容,并结合自己的创造性发挥,而不是强调临摹和单纯写生。由此可见,环境设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就是其中一项,需要得到充分重视,并在教学改革中被置于重要位置上,才能够培养出专业性更强的人才。
(二)部分学生美术基础薄弱
环境设计专业是艺术类专业,不仅艺术类本科高校设有该专业,很多高职类院校也开设了这一专业,与美术专业、广告设计专业、室内装潢等专业一样,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但是一些美术功底强的学生多会在加试后选择报考美术专业或广告设计专业等,环境设计专业分数低,多数美术功底一般的学生因为分数的问题而进入环境设计专业。另外,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对这一专业的招生标准并不做更高的要求,不少学生并没有美术功底,都等着入学后从零基础开始。因此,环境设计专业的部分学生美术基础薄弱是必须要重视的问题,而由于学生没有美术基础,所以在入学后就会出现种种不适应的状况,如学习主动性差、美术意识弱、接受能力差等,严重阻碍了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也为教学改革设置了障碍。
(三)师资力量薄弱
上文已经提到,环境设计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尚短,因此很多学校并没有摸索出一条适合该专业发展的道路,从而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由于专业创办时间短,专业教师多是从其他相关专业中调转来的,如摄影专业、美术专业等,这些教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虽多有建树和艺术造诣,但是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来讲,教师多数不是科班出身,仅仅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相关实际工作经验,应是从事过环境设计方面的工作,才能够在教学中将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体现出来,并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目前的状况却是师资力量不够强大、教师不专业等,那么这种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学生“学艺不精”,并影响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
(四)教学模式不科学
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社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而且是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型人才,但现实情况却是教学模式不够科学,严重影响了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一方面,高校在培养学生时将专业课程都安排在大一、大二阶段,由于课程设置过于集中,师生都面临着巨大的教学压力,所以要在单位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所以现在的教学模式并不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则是被动参与课堂活动,满堂灌输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过时,不能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和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需求,需要得到大力改革。
(五)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在我国的教育中,教学评价多是指期中、期末考试,这种单一的评价是更注重结果的,而相对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这种教学评价方式是不科学的,也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尤其是在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和要求中,并不能把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作为不二x择,其结果并不能说明问题,因此用人单位也就不能以这一结果作为评定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
二、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对策
分析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对策和途径问题,需要着眼于信息时代的背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完成该专业的教学改革。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
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为本,要确保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时代的不断发展使得社会对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培养出能够适应时展的专业人才,因此需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需求角度考虑教学改革的问题。对于环境设计师的要求不断提高,那么对于环境设计教育的要求也应该发生变化,要随时代与时俱进,逐步转变教育理念,从而适应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要求的变化。因此,教师也应该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满堂灌输”就意味着将知识作为主导,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是在被动地接受着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显然错误的。正确的是要将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学习,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模式才能够适应现代的教育体制,满足社会的迫切人才需求。首先,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不再依赖于教师的指导,而要把教师的指导只看成是学生取得成绩的手段和方式,这是观念的改变,需要师生协力才能够实现。其次,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要掌握好基础技能,才能为教学打好基础,如手绘、色彩、创意等能力,并且要培养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和处理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基础技能的掌握是难以量化的,因此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基础技能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并做到因材施教,从学生的特长、兴趣等作为引导点,而不是要违背学习艺术的规律。因此,坚持以学生为本,要从对“知识”的绝对关注转向“学生”,并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教学,因材施教,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主要关注内容,教师起到引导作用,促进学生专业基础技能的学习,切实创新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
(二)使课程设置合理化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课程设置的合理化非常重要,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方向来调整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使课程设置能够与专业发展结合在一起,成为专业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例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室内设计方向学生要着重加强基础能力的建设,并要增加家具、室内、单体建筑、钢笔风景等的写生和表现,并注意室内比例、分割、构成、表现等,还要对色彩、明暗等关系进行有效教学。
(三)教学方法多元化
在基础课程方面,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是枯燥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由教师讲解理论知识,或做简单的技术示范,而且专业教学的内容又是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之中,可以拓展的内容不多。这些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失去了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在日后的工作中也必然没有独立的理念和创作原理,从而影响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多元化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因此,在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投影仪等技术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教学提供便利,通过网络搜索、信息比较、图片展示、效果演示、直观讲解等提供给学生更加新颖的学习方式,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从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角度出发,不管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都要将艺术教育的特殊性放在首位,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艺术观点和设计思维,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促进教学改革。
结合设计实践及对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长期思考,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为主线,阐述了引入动态浏览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必要性,并提出动态浏览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以期为我国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深化改革提供一些全新的思路与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动态浏览;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引导
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动态浏览的应用更是进一步丰富了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手段,使得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变得更加生动、直观,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与了解环境设计专业知识。因此,做好动态浏览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则尤为重要。
1引入动态浏览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必要性
环境设计不仅仅是对周围色彩、造型和机理的设计,更属于一门空间写实艺术。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更多的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然而在不断的社会发展中,单纯的符合社会的用人需求还不足以准确地贴合市场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更应该以学生的个性出发,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进行个性化教学。动态浏览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多维性等特点,在实际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了点、线、面三个元素之间的结合,教师通过授课讲授原理,能够以最大限度的作品设计来辅助教学,充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抽象的专业知识中提取出让学生理解的课程内容,并且能够充分的抓住学生的视觉规律、创造原理等方面入手,进而轻松达到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根本目的。尤其是动态浏览所具备的交互性特点,更是传统教育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其恰恰是从学生个性出发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实现师生双向交流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进一步把握和摆脱教学上的空间限制,通过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结合来充分应用到课堂上。将抽象的课堂理论直接表达到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抽象教学重难点,将教学内容画面尽量的简单化、具体化,将专业知识多视角的呈现出来,真正将单维教学以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增加课堂知识的使用率和吸收率,通过知识点的集合接受,来使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让学生体验整体的教学过程。因此,通过动态浏览的环境设计,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上就将知识吸收和消化,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动态浏览在教学设计专业教学质量成为成功教学的必经之路。
2动态浏览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在我国很多高校的辅助课堂教学中,使用动态辅助软件的目的是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也便于教学内容收集,将色彩课堂内容的展示充分交代给学生,加深课堂教学印象。在动态浏览教学中所运用的软件会融入到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在不断深入的教学模式探讨中,教学模式并不明确。动态浏览虽然没有一个标准且明确的定义,但是从字面上来看,这种动态浏览是相对于静态模式而言的,这种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具体的教学表现模式;对于本质研究来说,很多软件的设计最终会呈现出画面的阅读,表现方式是单一性的、理性的教学模式。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设计学、人类工程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社会学、史学、考古学、宗教学、环境生态学、环境行为学等都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这些课程都从大量的立体图形表达中体现出来。以工程建筑施工为例,培养学生进行装饰材料的基本信息与施工工艺的流程训练。这种装饰材料能够从形态数据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物来进行学习和了解,并且从施工的流程和表面图的操作原理来实现操作,这门课程对学生来说有较大的操作难度,会出现听不懂和记不住的现象。从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内容和听课思路上来看,动态浏览方式会逐步融入到施工工艺教学中,不仅能够体现出各种装饰材料的特点,还能够体现出施工工艺的具体过程,给学生更加具体的印象,从而能够使施工工艺变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不容易表现得内容也会表达得一目了然。
3动态浏览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作为一种全新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理念,动态浏览在当前教学中能够通过地面制作、墙面、棚顶门窗等一系列设计流程来实现动态浏览的展现模式,并以此来配合课堂上的教学模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最新和最及时的第一手消息来源往往都是通过动态浏览实现的,这也能够将统一的、整套的动态浏览教学体系引入课堂,形成完备的教学系统,因此,在我国各个高校的专业课程中都可利用这一辅助方式来完成教学内容。作为教师,应将动态浏览作为时展的产物融入到教学中,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结合,发挥动态浏览教学模式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重大作用,通过优势来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以新形的教学模式来重新做教学设计,将计算机作为基础课程在室内环境设计专业上发挥独特的优势,直接将这种新形势的教学思想和模式体现在现代教学中。今天的新媒体阶段已经进入一个多样化的时代,动态浏览教学模式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也正以图像、文字中心、影像互动的方式来向教学专业化模式进行转移。这也说明我国的整体教学体系也正朝着艺术教育方向进行不断扩大,这场技术革命的开拓不断丰富教学理念,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以动态浏览的基础教学为主,扎实稳步提升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量化教学,让动态浏览教学技术成为当代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创新辅助教学手段。集合当今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和国际综合竞争力,通过教学资源的不断整合来合理的进行教学资源的调配,形成具有我国现代化教育教学特色的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高速科技发展技术经验的不断积累来实现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的纵向深入,保证教学水平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自然等其他领域的发展。通过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教学目的的改革实现现代化教学,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技术的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凸显动态浏览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才能够现代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巨大价值。
4结语
本文结合个人实践工作经验与相关参考文献,从多个角度入手,就引入动态浏览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的必要性及其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为广大同行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并为今后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全新的思路与可行性建议。
作者:李连影 单位: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胡琦.动态浏览在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D].东北林业大学,2012.
[2]刘旭.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5,(03):15.
(1)教学活动周期。
四校四导师课题组的教学交流活动在不影响各个院校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每一次汇报答辩时间都安排周五开始周日结束。每个院校的学生利用汇报答辩前的时间完成各个阶段的设计任务,准备汇报展示文件。
(2)课题设置。
每年教学活动课题在前一年的年底,课题时组织严格的筛选,择优颁布课题。导师组给出选题范围、设计深度要求,然后由实践导师参与提供3套可行性选题,最终一起讨论方案,再行。学生自由选题,采取团队合作的形式对实地进行调研。
(3)社会实践导师。
著名设计师作为实践导师参与四校四导师课题组的教学交流活动,让院校学生同职业设计师“无缝连接”,正直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培养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加强设计教育的整体性,从而推动高校教学与企业项目实践的共同进步,达到双赢的效果。
2以工科为背景,建筑学为依托的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定位
内蒙古科技大学始建于1956年,最初为包头钢铁工业学校和包头建筑工程学校,1958年两校合并组建包头工学院,1960年更名为包头钢铁学院,隶属原冶金工业部,1998年划归管理,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的高等学校。2000年内蒙古煤炭工业学校并入,2003年更名为内蒙古科技大学。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内蒙古科技大学已发展成为以冶金、采矿、煤炭、稀土为特色,以工科为主,工、理、文、管、经、法、艺术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建筑学是较早开设的学科之一,有着较强的师资力量,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术科研队伍。2006年,以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为依托的基础下,招收了首届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经过多年的专业建设和办学实践,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形成了以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为主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体现了以工科为背景、以建筑学为依托、融合设计学其他专业的办学特点。
3环境设计专业建设的启示
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师生连续2年参加了四校四导师教学活动,2014年参加课题的院校有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广西艺术学院。通过本次活动,可以看到不同院校的地缘位置、师资团队、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的差异,学生最终设计作品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例如,知名院校的学生注重创新,思维敏捷、视野开阔,作品呈现出灵性的创意。这与这些院校的国际化教学、优秀的教师团队及人才培养定位密不可分;地方院校由于地域的不同、经济环境的差异造成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很难亲眼看到优秀的成功案例,思维、眼界受到局限,作品缺乏一定的创意性。因此,通过四校四导师的课题实践,结合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现状,扬长避短,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专业建设的质量:
(1)开放办学、加强交流。
四校四导师课题组的教师都是业内的知名教授,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具有极高的学术造诣。内蒙古科技大学地处我国中西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尤其环境设计专业表现更为突出。因此,应加大对外的学术交流机会,走出去、请进来,将优秀的教育资源引进来帮助我们快速的发展。例如,聘请客座教授、科研合作、学术讲座等形式来开展。
(2)师资队伍的建设。
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教师从年龄结构来讲都比较年轻,多数在40岁以下,都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工作,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学源结构也很类似,多数为艺术院校毕业。职称结构很不合理多为中级职称,缺少高级职称的学科带头人。因此,应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的力度,鼓励年轻教师的自我提高。四校四导师的经验很好的证明了,名人带动学校的发展是中国未来大学发展的一个方向。
(3)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学生素质的高低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与特点,四校四导师课题组的院校由美术院校、艺术院校、工科院校、师范院校、综合大学组成,基本涵盖了当今中国开设环境设计专业的各类学校。不同院校学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面貌,对于内蒙古科技大学来讲,首先应当注重设计技能的提高,让学生能熟练的“用手”做设计,这是一个物质基础。其次是设计研究能力的训练,培养有思考、能思考的设计师,这是一个设计教育的更高要求,也是未来设计发展的必经之路。
(4)实验室建设。
环境设计专业非常注重实践的训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实验室建设不光要硬件的建设,同时还要完成“软件”的同步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实验室的开放同日常教学课程的有效衔接上。没有针对性的训练,再好的实验条件也只是摆设。例如,装饰材料与构造这门课程,在完成了理论教学的同时,应该加强学生对于材料的主观认识与再创造的研究上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于实际的项目会有灵活的把控能力,不会受到材料的制约而束手无策。
(5)加强校企合作。
四校四导师课题最大的特点是企业的资助,课题组的经费全部由企业出资,同时企业的优秀设计师加入教师指导团队,共同指导每一位学生的设计作品。学生可以在学校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与标准,学习到实际项目操作中的一些设计思路与方法,提早地与社会对接。企业的实际案例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理论同实际的联系,真正做到了优势互补。同时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每年可以提供一定的实习名额,既解决了学校的实践教学场地,也为企业今后的人才储备奠定了基础。
4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以满足人的需求为主要目的。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环境带来的舒适感,使环境设计的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这要求设计者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较强的设计能力,实现环境设计与自然的结合。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培养专业设计人才的任务,因此专业改革以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时,我们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已成为普遍现象。而对学生艺术感悟能力和审美观念的培养则常被忽视。这一现状激发了其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导致学生的设计能力偏低,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虽然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不断扩招,但我国环境设计人才依然大量缺乏。总之,市场需求与环境艺术设计之间相互联系紧密,为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须进行改革,并在改革中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基于市场需求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基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我们对现代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改革的具体步骤分析如下:
(一)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上,应减少理论课内容,理论课教学要做到精炼、直接。同时要增加实践课程内容。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辅助工具,提高学生的设计功底。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采用项目设计教学法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项目,结合创新观念设计具有特色的教学内容,以使环境设计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文化特色的理解对设计师灵感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还应增加相关历史文化教学,使学生了解各地文化。其次,在教学设计上,高校应明确教学培养目的,体现自己的教学特点。从而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全面性的和多方位的人才。在在这一过程实施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以人文本的教学方式,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以提高其设计能力、激发其设计灵感为目标。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设计知识,还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知识。使其在设计过程中能够合理进行预算,满足设计需求。另外,法律常识是学生必备的知识之一,只有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制度的基本原理,才能拓宽其视野,使其设计具有社会性,以提高设计能力,培养其设计思维。最后,在专业课设计上,应强调实用性。结合该专业的教学特点,增加教材中的实际案例内容,确保环境艺术教学课程内容的唯一性,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在教学中,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需求对设计教学内容进行顺序调整,保证知识之间的连贯和统一,使专业课程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唯一性。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改革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助于实现环境艺术教学的目标。
(二)教学方式改革
在环境艺术教学中,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讲解较多,而实践教学较少。为了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应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改革中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针对其实践性强的特点,高校应建立专业的绘图工作室和模型制作工作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专业绘图工作室的构建要求环境艺术设计教师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辅助设计工具,为学生构建完善的设计平台。而模型制作工作室则可帮助学生客观认识环境设计,培养其设计思维和设计灵感。在教学中,教师还可实施项目教学法,构建合理的教学任务,与模型工作室相结合,使项目设计贴近工作需求,实现环境艺术技术教学与实训教学、实践教学的结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总结
关键词:新型装饰材料 环境设计 应用
任何环境空间的设计到最终装饰都与装饰材料有着密切联系,即便面积再小的环境空间,也要使用装饰材料[1]。不同装饰材料材质、特性、用途均不同,环境设计过程中装饰材料的选择就成为了重点问题。传统装饰材料有着单一属性和用途,包括木料、金属、涂料、玻璃等等,而新型装饰材料研发生产之后被广发应用于环境设计中,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1、新型装饰材料的特点
新型装饰材料被研发和设计之后,广泛生产推广于市场之中,集绿色、装饰、节能、防火、保温、环保、防水等多种特性为一体,能够配合国内、外多种结构使用,包括框架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异形柱结构等等。新型装饰材料适用范围包括吊顶、门窗、五金、墙面、地面、胶粘、油漆、水电等等[2]。简单举例说明:(1)新型橱柜门材料。包括钛晶板等都是近年来新出的新型装饰材料,其具有较强的防潮疏水功能 ,清洁方便,湿毛巾轻微擦拭就可光洁如新,水珠如流动状在表面滚动,带走灰尘及脏污,同类型材料具有防尘、防油、抗黏等特点。(2)液体壁纸。适用于墙体装饰的新型材料,也属于水性涂料中的一种,其具有超强的抗污性能,另外使用之后有防潮、抗菌、防虫、使用年限长、不易老化、防开裂等特点,与传统壁纸相比耐用性更强。(3)新型陶瓷:适用于地面装饰,可将压力转变为电能,是极具代表性的功能性陶瓷;透明陶瓷:由氧化镁、钙等结构而成,机械强度及硬度良好,还具有透光性。
2、新型装饰材料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在环境设计中结合新技术,应用新材料,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因此,新型装饰材料有优良的环保性能,应用于环境设计中能够提高环境设计效果和质量,在人类居住和生存环境的保护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以往新型装饰材料还未广泛应用时,环境设计大量使用各种污染性装饰材料,虽然经过长时间的通风或处理能够减少有害物质,使人们正常居住,但这些有害物质都被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并没有办法处理分解,日渐累积,人类生存环境及空气质量受到不可逆的影响。因此,在环境设计中加强新型材料的应用,是绿色环保建设的主要方式,优化环境装饰效果的同时,实现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3]。
3、新型装饰材料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3.1高科技化的用
随着新型装饰材料的广泛应用,为满足各领域的应用需求,其生产技术及设备方面也在不断更新发展,因此当前新型装饰材料的供应量已经能够满足国家建设的要求。新型装饰材料大都结合了多种高科技技术,每一种材料的诞生都是无数专业研究人士耗费无数心血设计制造而成。例如室外环境设计应用的高密度聚乙烯植草路面砖,结合了高集成技术,应用于室外,既美观又环保[4]。还有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的麻墙纸、生物乳胶漆等等,不仅有高科技技术,还有生物技术、有机技术等等。因此,环境设计过程中,为体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精神,结合新型装饰材料的科技特性,将其应用于适合的结构上,使传统装饰技术有全新的转变,以高技术含量和高实用价值推广于市场中,获取更多人的青睐,如此也可以进一步促进新型装饰材料发展和革新。
3.2环保节能化的应用
基于全球生态保护理念以及减少资源浪费理念下,面对中国保护环境、进行绿色建设的时代背景,环境设计中应用新型装饰材料是时代所趋。国家已经将我国建筑装饰材料行业列入环保节能重点项目改造计划范围之一,新型材料的环保、绿色、无污染性能正好符合这一要求。因此在环境设计过程当中,应该尽可能的选取新型环保装饰材料,选用节能性能好的材料,节约使用成本,实现资源节约效益,为环保事业做贡献。举例来说,室内外环境设计中可应用木丝水泥板,该材料不像市场上泛滥的人工合成的木质材料地板,其中含有大量黏合剂,装饰之后会随温度升高散发大量的有毒物质(甲醛、苯)。木丝水泥板无毒、不含甲醛苯等有害物质、防火性能强、降噪性能高、防水防潮、防腐蚀、简洁美观、安装简易方便,即能代替石材又能代替木材,多重功效,切实提升了物室内、外环境质量。因此,环境设计中新型装饰材料环保节能化的应用,使建筑装饰业向着保护环境的方向更进一步。
3.3室内外环境设计综合性应用
环境设计不仅是室内,还包括室外。提高新型装饰材料的应用宣传力度,是淘汰落后装饰材料,促进环境设计的最重要途径。在环境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结合实际设计项目的建筑位置,实际特性以及建筑用途综合性应用各类新型装饰材料。举例来说:建筑外墙装饰根据建筑用途和特性选择环保涂料、木丝水泥板等材料;内墙装饰则选择液体壁纸、环保漆、纳米涂料、麻墙纸等材料;地板装饰则选择天然木地板、环氧自流地坪等材料;室内吊顶装饰则选用纤维水泥板等材料。综合应用各种新型材料,将室内外环境设计为一个小型无污染空间。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解决我国生态环境恶劣趋势,国家提倡导环保建设。各行各业积极改善,响应政府和国家的号召,进行节能减排,建筑及装饰行业也随着环保的大潮流趋势做出贡献。希望环境设计者能够广泛认知各种新型装饰材料的特性及优势,在设计中合理选择,科学应用,打造无污染装饰,设计环保环境,实现建筑环境设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梦菲,罗德泉. 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探析――以环境设计专业“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为例[J].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6,(05):98-100.
[2]瞿燕花. 室内环境设计中如何应用软装饰包装材料研究[J].中国包装工业,2015,(22):184.
[3]刘娜. 装饰材料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江西建材,2015,(10):43+48.
[4]朱晓光. 浅谈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装饰创新――软装饰材料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J]. 大众文艺(理论),2009,(15):87-88.
【关键词】“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 实战性学科竞赛 环境设计专业 实践研究
环境设计专业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在国家教育部编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指出:本专业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求学生应具有一定的设计创新思维意识,初步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室内外环境设计工程中遇到的科研、教学、设计等方面问题的能力,能清晰地表达设计思想,熟悉室内外环境设计的程序与方法,能在综合把握环境的功能、空间、材料、结构、外观、尺度、施工工艺和市场需求诸要素的基础上,对环境进行合理的改进性设计和创新性设计。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与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契合得更为紧密。其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实际项目的适时介入,深化的是设计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注重的是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的积极孕育,突显的是在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基础上实践动手能力的倾力打造,既可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学对象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可最有力地促使教学对象切实理解环境设计的本质与过程,继而全面提升教学对象的综合专业能力。环境设计专业“实战”的实际项目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现场调研、工程案例和学科竞赛等,它们各具特点和优势,不分伯仲,共同搭建了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塑造了环境设计专业的鲜明特色,也为环境设计专业的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本文仅以实战性学科竞赛为例,粗浅地谈谈笔者对“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实践所思。
一、“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学科竞赛的实战性要求
环境设计专业“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学科竞赛的实战性要求是指学科竞赛本身也要真题实做,即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每一项赛事具体的内容、方向和要求,以社会实际案例项目为选题对象进行创新设计,其成果除了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之外,还需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以往的参赛过程中,院校学生确立的选题多来源于结合课堂理论学习的虚拟案例项目,这些选题虽有一定的目标指向,但由于缺乏真实的实践参与过程,本质上还没有彻底脱离从理论到理论、从知识点到知识点的传统模式,以致很难产生真实可行的、极具专业水准的设计创作成果。鉴于这一问题的普遍存在,对目前院校学科竞赛参赛和推进模式进行全新的改革和尝试是必要、可行的,一方面可以积极地将教师主持、参与设计的社会实际案例项目或学校联盟企业把有的社会实际案例项目引入竞赛环节,让学生围绕真实的选题进行设计创作,从根本上增强学科竞赛的实战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长期聘请极富经验的专业设计人员作为校外指导教师进行设计创作指导,从运行机制上为实战提供坚实保障,力求学生借助对实际案例的参与而获得第一手项目资料,切实理解环境设计本质与过程,系统把握环境设计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深入掌握环境设计施工方法与技巧,综合提升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从而拉近学生和行业市场之间的距离,真正体现和发挥出实战性学科竞赛在环境设计专业“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实战性学科竞赛的作用和意义
学科竞赛是环境设计专业“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实施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特别是通过建立以实战性学科竞赛为切入点的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可以对原本单一、固化的教学活动产生多方面重大且深远的作用和意义。首先,从学生的角度看,实战性学科竞赛除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科学检测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构架体系,实现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其中主要包括知识转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施工管理能力以及创业就业能力等几个方面,使学生真正做到由学生向设计师蜕变,成为懂知识、有素质、具技能的专业人才。其次,从教师的角度看,实战性学科竞赛除了可以加强教师与其他兄弟院校之间的联系、了解最新的专业发展动态、改进现有的课程内容、打破传统的实践训练方法、调整固有的教学计划、提高专业教学的实效性之外,还可以进一步调动教学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进而不断加快自我提升,实现自我价值。再次,从学校的角度看,实战性学科竞赛除了可以推动学校完善教学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实践教学新平台、强化校企合作力度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凝练学校办学特色,彰显专业优势,树立一流教育品牌。最后,从企业的角度看,实战性学科竞赛除了可以提供崭新的合作途径和广阔的研发平台、给予必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之外,还可以进一步为企业塑造良好社会形象,提升社会影响力,并借以实现更大的商业价值。
三、“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实战性学科竞赛的推进目标
目标是出发点,同样也是落脚点。在环境设计专业“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下的实战性学科竞赛推进过程中,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任务目标,只有这些阶段性目标串联为一体,才能真正体现出实战性学科竞赛在环境设计专业“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的无限价值,发挥出其对人才培养及专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具体阶段性目标内容如下:
目标一:通过实战性的学科竞赛进一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加速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有机转化,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
目标二:通过实战性的学科竞赛进一步转变教师的传统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促使教师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修正学习评价方式,不断自我充实和完善,深刻把握行业发展和市场动向,并通过奖励措施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
目标三:通过实战性的学科竞赛进一步拉近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强调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双向介入,各自发挥应有的作用,以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专业的实践环境、切实的技术支持、丰富的资金帮助、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广阔的就业市场为导向,最大程度上发挥企业在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目标四:通过实战性的学科竞赛进一步将参赛的成功经验推广至环境设计专业的各门课程教学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合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立更为全面、科学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理论和技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提供保障。
目标五:通过实战性的学科竞赛进一步提高学生环境艺术设计创作作品质量,高质完成学科竞赛创作任务,并力争获得竞赛项目奖项,借以提升学生对专业和自我能力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自信心。
目标六:通过实战性的学科竞赛进一步将学生的设计创作成果加以转化,在行业市场中进行检测、推广和应用,努力实现设计创作成果的商业价值,真正体现出产教研的一体化。
四、“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实战性学科竞赛的实践环节
环境设计专业“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实战性学科竞赛的实践环节具有一定连续性,且较为复杂,每一个环节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从根本上保证学科竞赛目标的有效落实。
(一)赛前的动员组织和准备
多渠道广泛搜集和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在确定参加某一赛事后,教师要对赛事进行宣讲,具体分析赛事的主办机构、参赛规则和参赛要求,并着重指出学科竞赛对学生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可与企业协同制订参赛计划,明确职责分工,并结合具体赛事为学生提供多个社会实际案例项目选题,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能力和专长进行选择,学校和企业双方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前期的准备工作。
(二)参赛选题项目设计创作
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双方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对参赛选题项目现场进行深入调研,客观了解项目概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战设计创作,其中包括草图绘制、初步方案图绘制、最终方案图绘制等。双方指导教师要进行不定期的设计创作方案检查,通过每一次和学生的交流、研讨,及时了解他们当前创作的进度,发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技术上的难点等,不断引导学生对设计创作方案进行调整、修改、完善和丰富。
(三)参赛设计创作方案论证
待学生完成参赛设计创作方案后,学校和企业双方教师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方案论证,包括艺术性论证、审美性论证、实用性论证和应用性论证等几个方面。学生不但要对设计创作作品进行自我陈述,还要结合指导教师现场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通过这一环节的开展进一步促使学生查找参赛设计创作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借以创作出较为优秀的参赛设计创作作品。
(四)参赛设计创作作品成果转化
对于学生创作完成的优秀参赛作品除了要力争获奖外,还要积极地去实现成果的转化,即借助企业市场行为将参赛设计创作作品真正应用于实际,创造出更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学生也可以通过成果的转化过程而深入施工现场,与施工人员进行对接,进一步了解装饰装修材料、掌握施工工艺、熟悉项目施工流程,真正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为将来的就业、从业奠定牢固基础。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相关论文,项目编号:JG2014010578)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环境设计;实践教学;思考
近年来,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而其中艺术类专业的设置几乎遍及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呈多元化的局面盛况空前。由于报考环境设计专业的生源众多,社会市场需求很大,就业前景很好。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大多数都体现在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上,缺少实际项目的运作经验,因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这些都说明了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足,所以对现行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模式我们应该给予重新认识与思考。
一、建立教学体系,实现教学实践科学化
在学科发展中,设置环境设计专业的艺术院校、建筑院校、农林院校由于自身原已具有相近专业的基础,又以相关学科优势背景为依托,因此构成了各具特色的环境设计教学体系。但是,我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设置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始至今仅有约二十年的历史,由于其理论研究的滞后,当下教材的庞杂,导致了广大学生甚至教师观念上的含混不清。因此只有以科学探索的精神、客观理性的思考,才能相对全面地理解环境设计的概念,才能相对科学地制订教学大纲,才能不误人子弟。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科概念,广义地讲是环境的“艺术设计”。因此必须要清楚环境设计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因为上述相关专业的许多知识内容也同样是环境设计专业所要掌握和应用的。另外,作为交叉学科的环境设计又有自己的主要研究领域与设计方向。目前,国内环境设计专业在教学上基本分为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两大部分。环境的“艺术设计”确切地说是以理性为基础,是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功能、技术、艺术三种因素,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思考。其中功能问题是第一性的,技术问题是实现功能的必要基础。但是最后统统都要落实到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感知形态,艺术的形象。也就是说功能、技术在设计思考中一直处于显性状态,都可以找寻相对应的依据,因此也相对容易把握。但唯有艺术是最后的制高点,最不易把握。因此在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中强化艺术的基础训练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但这种艺术知识的强化绝不是靠素描、色彩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这种知识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在绘画与设计之间、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是依托大脑的创造性,调动手的积极性,达到最优化的效果。可见,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积累,逐步使教学实践科学化。
二、人文素养对实践教学具有的作用
至于人文素养,指接触和从事环境设计专业的人应有的品质。具体来说,具有人文素养的人,一言一行都能体现出一种人文精神。现代人文精神更是力图克服“工业经济时代”出现的种种异化,特别是人类为追求财富和利润而沦为机器和技术的奴隶,为谋求最大物质利益导致的人类文明的畸形发展,为人类自身的方便和幸福而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等。不管哪个时代,人文精神总的归指是要在捍卫人类价值和尊严的同时,谋求人类长远利益。人文精神与艺术能力相结合,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生发出一种涵盖二者又超越二者的高级素质。按照环境设计艺术教育观,在考虑艺术课程目标时,不能仅仅瞄准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因为任何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形成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定的关系中生成和发展的。正如国家《环境艺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像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阳光、土壤和特定的生态环境一样,艺术能力也有其生成环境。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不管是一个人的幼年时代,还是整个人类的早期,不仅其说、唱、舞、画等活动相互融为一体,它们还与人自身的日常生活、情感表达等紧密联系。正是在这种自然融合状态中,艺术很自然就学会了。基础教育阶段的长期艺术教学实践证明,这种脱离了学生日常生活、情感、文化和认识的分科式艺术教育,使学生的艺术能力失去了生成环境,有鉴于此,环境设计艺术课程也要像新的《艺术课程标准》规定的那样,从以下三个维度还原学生艺术能力的生成环境。第一,历史的维度。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大致出现了早期偏重模仿生活与再现生活的艺术,近代偏重表现情感的艺术,现代和后现代偏重表达文化认同和多元文化的艺术,以及由历代科技新发现激发而成的艺术。既然每一种艺术都各有特点和来历,学生就有必要和有权利去了解这些艺术的生成环境,从中得到启发。第二,现时的维度。除了历史的联系外,艺术课程还必须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情感、文化和科学认识密切联系,力图在联系中实现其艺术能力的自然发展,如通过与日常生活经验联系发展其感知能力,通过与个人兴趣和情感表达联系发展其创造能力,通过与自身及作品文化背景联系发展其鉴赏和评价能力,通过与科学发现联系发展其想象能力等。第三,能力的维度。艺术课堂涉及感知、创作、反思等三种主要活动和能力,而这三种活动和能力在人的艺术学习中是贯通一体、相互联系的。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材料,创作又会反过来提升感知,使感知的东西更巩固和成熟。反思主要针对感知和创作的过程和结果,又反过来对感知和创作提供指导和方向。遗憾的是,传统艺术教育经常把三者人为割裂,使之无法相互支持和强化。环境设计艺术教育则自觉地把这三种主要的艺术活动联系起来,使它们成为相互补充和相互支持的整体,使艺术学习变得更容易和更快速。总之,正是出于这种使艺术学习回到其应有的生态环境的考虑,艺术课程才舍弃了培养孤立的艺术能力的传统目标,把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的联系以及在这种联系中形成的综合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作为新的追求目标。
三、艺术与生活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环境设计教育把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真实生存环境作为艺术学习的最初点。在它看来,艺术学习只有与日常生活连接,才能汲取和扩展艺术想象和艺术创作的素材和灵感,不断提高艺术能力和丰富内在情感,而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才能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生活。具体说来,环境设计课程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和日常生活事件认真观察、聆听和反思,感受其声音和图像的节奏、秩序、结构、韵律,不断发现其变化的规律和形式的奥秘,以提高个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感受,使自己不断得到自我超越。这一点对于低年级儿童同样适用,因为儿童对艺术的认识和研究常常是来自他们对周围生活和环境的观察。他们第一次接触的艺术、地理、历史和政治,往往就发生在自己的周围。既然儿童自然地感兴趣于周围发生的事情,当他们的艺术来自这些学习领域时,就会容易得多和顺利得多。所谓人文意识一般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一般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特有的“交流情结”。但凡人的文化达到一定层次,进入一定的精神境界,必然常有感动或感悟。而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来说,一旦得到某种感动和感悟,往往不是个人独享,总要化为一种与他人交流的冲动,促使其将这种感动表达出来。由于这种“交流情结”深深扎根于人们渴求表达个人之感悟或感动的需要,或应和他人之感动或感悟的需要,有时是出于对“自我”感悟的再确定和想同他人共享某种高峰体验的需要,所以对于强调师生对话、人与艺术交流和人与自然交流的美育来说,尤其重要。第二是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特有的“继承和发扬情结”。凡进入一定思想境界的环境设计专业学生,都不会随时间之流盲目向前,而是不时地静下心来,对“时间”和“历史”进行思考,有时表现为一种寻根意识,寻找源头的目的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在一个流动不停的时间之流中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依托、自己的视点和自我的依据。熟悉历史和传统以便超越之,是这一情结的普遍表现方式之一。很显然,这一情结是重视历史传统的美育工作者的基本素养。第三是“批评的情结”。这种情结源自于人类对理性的追求。对多数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来说,反思、思维和批评,是用来证明自己之所做、所说和所写的意义的,最终是为了确定自己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进一步改造自身的生存环境。很明显,哲学思考是实现这一情结的最佳方式。虽然各种哲思考都能对实现这一情结做出贡献,但唯有美学才能为我们提供如何享受和评价的标准。很显然没有这一基本批评素养的人是无法从事美育的。第四是“创新情结”。不断创新、不断变化、不断脱俗、不断进入新的领域和境界,是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最根本的因素和特质。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之“文化修养”的最突出标志,就是能否做到不断吸收迄今为止人们所说出的和写出的最好东西,使自己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以达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经常从事艺术欣赏和创造,无疑是实现这一情结的最佳领域。
四、突破传统尝试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
随着世界网络时代的到来,环境设计专业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挑战,新的设计思潮、新的设计理念和新的设计手段要求对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有新的培养方式。提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特色,必须依靠先进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大量的实践教学内容来贯彻专业知识。为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应该利用项目制教学法,设计一种可视的、操作性较强的教学过程。第一,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安排同学到实地测量,实地参观学习、绘图,把课堂教室搬进工地,在实地训练中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有针对性地围绕实际施工项目开展理论教学。利用实际工地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仅能推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与知识的动力,还能激发学生对专业理论认知的兴趣,以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第二,聘请校外专家、资深设计师作为外聘教师参与一定的课堂教学,与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与交流,有答疑、主讲、多媒体讲座、现场会、国内外专家交流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既有研讨课,又有讲授课,还有现场课,灵活的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学习互动性的建立。第三,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订单式的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实用性专业人才。近年来我系先后与多家装饰公司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协议,引导学生与有经验的设计师对接,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到公司工作,参与公司实际项目的现场测量和绘图。学生进入企业后,学习的教授主体呈双向互动态势,即学生与企业优秀设计师的学习互动,学生与实习教师的学习互动,学生在企业岗位上很快就与设计师熟悉了,便开始了沟通、学习。这样,教授主体扩大了,知识储备增加了,学习的机会也增加了,对学生而言这是优势,对学校而言也是件好事,师资的外延扩大了。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应确立能力本位的质量观,以能力为本为主体,而不是学科本位,突出实践、技能、技术,以知识的应用构建课程体系,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以能力为本原则来设计实施的。锻炼同学的实际工程设计能力和手绘表达能力,动手机会增加了,学习兴趣也随之增加,专业技能也得到了锻炼。
参考文献:
1.武东风.提高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应用能力.现代装饰(理论),2015.9
2.武东风.高校环境设计教学的思考.现代交际.2015.10
3.英浩.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
4.庞杏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探究.大众文艺,2017.1
5.赵琳,郭惠超.高校环境设计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开展.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6
6.李连影.动态浏览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黑龙江科学,2016.5
7.陈颖,杨蕾.当代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方法研究.现代装饰(理论),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