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病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范文

病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病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1篇:病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 护理 教学 课程体系 团队合作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程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病理生理学是一门以生理学为基础,发挥着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桥梁的作用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整个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理,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是医学专业共有的基础课程。

医学护理专业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模式为“2+1”模式,即两年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一年时间在医院进行实践锻炼。由于护理专业就业后无论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最后工作内容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而本科教育采用的为“3+1”模式,三年学习理论知识,专科与之相比,课时减少三分之一。此外,专业技术课程与技能训练衔接,就业需要硬技能作为保证,保障其课时的安排,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大力度缩减公共基础课程课时。目前,在精简公共基础课程的形势下,《病理生理学》在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和《病理学》课程综合为《异常人体结构与机能》一门课程,课时安排约为56学时,《病理生理学》所安排课时约为12学时。此外,很多院校护理专业在《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进度上采用临床专业的模式,忽视了两个专业学生就业后工作内容和性质的区别,以及两门课程对其后续工作的相关程度。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病理生理学在护理专业的学习中的重要性。

第一,课程的衔接。护理专业的《解剖学》和《生理学》阐述正常的人体结构和机能,是医学的基础;在疾病发生时,人体结构和组织的宏观与微观的变化等内容形成《病理学》;机体机能发生的改变及其改变机制则构成《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医学的本质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将一个处于“病理生理学”状态的机体恢复到或者接近“生理学”状态。努力则是后续的课程如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及临床专业的内科学、外科学等课程。

第二,人才培养的需求。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临床专业课程设置通常是《病理学》64学时,《病理生理学》为46课时,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也多采用这一比率,更甚者病理学课时与病理生理学课时比率大于3:1。但是护理专业应重视病理生理学程度大于病理学,其理由如下:首先,护士从业后不同于临床专业的医生,就业后每天需要解读大量检查结果,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病理学检验结果。某些疾病的诊断金标准就是病理学检验结果,临床医生必须高度重视。其次,护理专业不同于临床病理学医生,需要进行病理取材,其必须熟悉病理学,准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灶部位。最后,护理专业后续课程《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与临床专业的后续课程《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等相比,后续教学过程中重复病理生理学知识概率较低。总之,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不需要解读病理学检验结果;也无需准确选取具有代表性性的病灶进行病理学取材。因此,临床专业课程设置《病理学》的学时需高于《病理生理学》。

第三,护理工作的因果。护理工作的开展依据疾病的病因及临床表现。以失血性休克为例,开放性失血,循环血液量减少,体温下降,各种凝血酶在低温状态活性较低,凝血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影响。护理依据:开放性失血是导致休克的病因,除去病因即需要护理人员间断按压相应的动脉,减少出血;大量出血导致的临床表现:体温下降、血压下降。护理工作依据临床表现进行的护理内容:体温下降需要注意给病人保暖,尽量恢复正常体温,使得机体凝血酶发挥最大效应;血压下降需要快速输血、补液,恢复循环血容量,升高血压,恢复循环血容量后,血流重新分配,皮肤血管舒张,会改变皮肤湿冷状态。因此,护理工作的开展是依据病因、临床表现等,尽可能将病理生理状态的机体状态转变为生理状态。

第2篇:病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范文

新形势下把握发展病理教学的方向, 具体操作方式就是了解病理教学现状, 确定病理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同时了解新形势下对于病理教学的要求, 将这些信息进行结合, 最终制定新形势下安排和开展病理教学的具体方案, 因此, 发展新形势下的病理教学首要步骤就是进行方向确定, 再进行要点列举, 根据这些要点采取具体的对策, 实现新形势下病理教学的快速进步, 与时代的要求接轨目标。

1.1 新形势下病理教学要求

在新形势下发展病理教学首先要确定目标, 也就是新形势下安排和开展病理教学。确定新形势下病理教学的要求, 也就是病理教学的目标以及社会对于病理教学的要求, 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确定新形势下病理教学的目标主要就是培养具有丰富病理知识、动手能力强、学习能力强、病理临床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 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病理诊断, 能够对突发事件以及突发病情做出快速的反应, 给出最佳的方案, 在新形势下该种人才需求量极大,但是人才数量极为有限, 因此, 在新形势下发展病理教学迫在眉睫。新形势下社会的主要局势就是社会结构调整, 医生层次化分明, 对于小范围医生数量的需求越来越大, 如家庭医生等, 对于医生基础扎实的要求程度愈发高, 而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渗透性的学习病理学, 掌握病理学为医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铺垫, 新形势下社会对于病理教学的主要要求是抽象知识具体化。

1.2 病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

新形势下在安排和开展病理教学过程中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式采取的主要态度就是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病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改进也是发展病理教学质量的要点之一, 具体改进方向是保留传统病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前准备课件的习惯,保留课下留作业的习惯以及保留讲解内容结合教材的习惯, 在该基础上进行适合新形势下的病理教学模式探究, 通过对具体病理教学例子分析, 确定适合新形势下的病理教学模式为临床实践解剖与理论知识同步进展, 课堂教学教师进行基础知识简析, 提出病理知识问题, 与学生共同进行探讨分析, 最后进行总结, 坚持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进行病理教学方式探究, 病理教学方式主要包括学生小组探究、学生竞赛式讨论、师生辩论等, 该种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速学生的思考, 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性, 符合新形势下对于病理教学的要求。

1.3 病理教学教师综合能力

师资力量以及教师的综合能力是影响安排和开展病理教学的主要因素之一, 也是影响新形势下病理教学发展的客观因素, 实现病理教学全面性提升的要点包括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 加强师资力量, 采取的主要对策是对教师进行各地区统一性培训, 培训的时间主要是安排在周末, 间隔进行, 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病理学方面先进的知识, 病理学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 解剖学, 与病理学相关的所有学科, 如细胞学、病原微生物学等, 还包括实践操作培训, 实践操作的内容包括解剖、病理相关设备、病理实验等, 培训的安排是理论结合实际, 在培训过程中需要融合教学的要点,以及病理的教学注意事项, 让教师有一个基本的教学方向。在培训中需要安排抽查式的侧试, 确定教师的教学能力, 安排具体的教学范围以及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随机抽取教师听课, 对教师进行综合性评价, 将该评价结果与年终奖挂钩, 对教师的教学进展进行实际的要求。

1.4 病理教学配置资源

病理教学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关注的要点是资源配置。在各大院校的病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明显的问题是资源配置不合理, 资源不足, 如给学生安排的实践单位资源不足, 给学生安排的实验室资源不足, 给学生安排的实验物品不足等, 这直接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弱, 学生的学习进展缓慢, 同时还存在的问题就是不同地区的资源配置不平衡, 经济发达地区实践单位较多,师资力量相对较强, 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则反之。采取的主要改进措施是进行教师人才调配, 学校进行实践单位联系, 保证实践的可靠性以及实践的可实施性, 安排足够的实验课程, 进行实验室重新规划, 提前对实验室物品进行补充, 各大院校在该方面加大投资, 重视实践对于病理教学的促进作用团。

1.5 病理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

病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较为关键的注意点就是学生, 学生是病理教学的主体, 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病理教学的发展, 对学生进行能力提升的主要方向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主要操作就是增加学生之间的讨论机会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辩论机会, 增加学生搜索资料的机会, 让学生能够实际的全面的了解病理学习的乐趣以及学习的目标, 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得到全面的提升,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就得到相应的提升, 同时学生对于病理知识的探究欲望被发掘, 学生在实验实践中获取更为深入的知识以及理解。

1.6 病理教学安排

病理教学安排是病理教学发展的基础, 教学的时间不足会直接限制病理教学的质量提升, 从根本上阻碍病理教学的发展, 病理教学的最佳安排为每周3 一4 节, 按照一天多一天少的频率进展, 其中一节为实验课, 这样能够减少学生对于病理知识学习的厌倦感。

第3篇:病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数字病理;病理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200-02

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病理诊断是通过观察细胞和组织结构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做出最后诊断。传统的病理诊断是病理诊断医生在显微镜下亲自观察病理切片或涂片做出最后诊断,而数字病理是用特殊设备把传统的切片或涂片进行扫描后数字化,集成显微影像,在没有显微镜的环境下,利用移动互联网,通过图像游览等技术观察病理变化,做出最后诊断的一种新型技术。数字病理是现代医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高科技整合为一体的一门新兴科学,形成了医疗、教育、科研、信息综合一体化的平台体系,实现了对现代医学信息的存储、传输、查询、对比、浏览等功能的应用[1,2]。

一、数字病理概念及应用概况

数字病理(切片)就是指将计算机和网络应用于病理学领域,目前主要的应用是病理图文报告系统,采用的是“CCD+显微镜”的方法对病理切片图像进行单张采集,采集的静态图片用于病理报告、病理教学、疑难病例讨论等,但图像信息有限。随着IT技术的进步,应用全自动病理切片扫描技术可以对整张切片进行扫描,转化为电脑图片保存下来,还能对图像进行多倍放大,就好像在电脑上看显微镜一般,有了这项技术,大大改善了远程病理会诊、病理教学等方面的不便。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病理的诊断和教育开始应用数字病理,发达国家如日本的数字病理被利用于国际、国内病理医生之间的交流及会诊,并通过数字病理进行病理诊断的标准化[3-5]。目前,日本较多医学院校本科生的病理学教育靠数字病理;另外,还应用于组织及细胞病理诊断,特别活跃在术中快速病理诊断[6],并应用在临床病理讨论会(CPC),等等领域。中国的远程教育经过了数十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数字病理的应用刚刚起步,目前仅在少数大学及医院应用于病理学实验考试、病理远程会诊及术中病理诊断[7-9],其技术还未成熟,正处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的阶段,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随着医疗的高度发展和社会意识的增加,国民对医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病理医生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的诊断。因此,急需培养有能力的病理医生逐步消除患者带着病理切片往返各大城市进行会诊的不便。数字病理的积极推广,不仅能缩短地区差异,还可以解决边远地区医疗技术和资源不足,也为开展学术交流,进行读片讨论提供便利,还可以提高医疗质量。

二、数字病理在专业型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病理医生紧缺,而病理研究生特别是专业型病理研究生是将来临床病理医生的主要后备力量。目前,我国病理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理论和实际技能培训的相结合方式[10],而技能培训主要依靠阅读传统的病理切片。数字切片扫描系统是把整张病理切片快速扫描后存储在电脑里,并且这些切片的图像质量完全符合学习和诊断需要,研究生通过网络登录此平台后,可以实现医学资源、专家资源、技术设备资源和医学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共享,如果利用数字病理对临床病理研究生进行培养和教育,不仅可以快速培养适应现代医疗环境的优秀专业性病理人才,以便毕业后能独立工作,而且学校还可以节省培养经费,还能大大提高病理诊断水平。数字病理切片与传统的切片比较有较多优点,如不需大量重复制作教学片子,不再担心因存放时间太久而导致退色或破损等问题,还方便存档管理,永久保存,研究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按自己的计划学习,自由阅片。数字病理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更加便利、有效,并定期组织研究生读片会,由研究生导师或专家进行讲解,指导阅片,提高阅片质量和水平。另外,数字切片的读片内容统一、客观,还可以用于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和毕业考核中。

要完成研究生的底植±斫萄Р唤鲂枰良好的病理切片,还需要配备数字切片扫描系统,把图像浏览软件安装在科室的实验室电脑、学生的个人电脑或教学网站上,配合教学内容把典型病例和疑难病例经病人同意后在自动显微镜平台下,进行快速病理切片的扫描,并把切片文件和病史一起上传到诊断平台上,建立数字病理切片库。利用数字病理培养病理专业研究生有如下优点:(1)改革传统的单一显微镜看切片的培养模式,构建利用数字病理的新兴临床病理研究生培养模式;(2)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善一对一的研究生―导师模式,高效的共享专家资源,与专家、同行进行诊断交流和疑难病例讨论,提高研究生的理论和实际病理诊断水平;(3)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4)完善评价考核方法,建立理论性和实际性评价的全过程评定体系;(5)每个学生可以使用计算机随时随地独立查看数据库的任何切片,还可以自由的放大缩小图像,提高阅片水平,可以在数字切片上标记特定的典型病变部位,以备日后查阅,还可以配有文字说明,方便使用。

三、数字病理在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数字病理不仅应用于临床病理研究生的培养,还可共享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进修医生的培训以及本科生的临床病理实习。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是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和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结合在一起,即采用“5+3”模式,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生的过程中同时接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完成培训所要求的所有内容。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不仅包括常规组织和细胞病理诊断,还有要参加3―5例尸检工作的任务。目前,因诸多原因我国尸检率低下,学生在培训期间无法完成培训所要求的尸检量,因此只能派到能开展尸检的医院或尸检认可机构去学习。我们认为,通过远程病理共享其他医院的典型或疑难的病理解剖的病例,即使培训医生不能直接参加尸检,但通过此平台可以观摩尸检的整个动态过程,了解和掌握尸检技术和知识,补充尸检教学内容,解决目前我国尸检率低、尸检资源有限等困难。

四、结语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字病理,流程简单、科学合理、易掌握,要在短时间内培养出理论和实际技能兼备的优秀的专业型病理硕士研究生,我们认为数字病理教学是有效而快速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柳青.数字病理切片简介及其在皮肤科的运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2014,13(1):46-47.

[2]陶瑜,李浩元,陶一鸣.谈远程病理教学及其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4,18(6):349-351.

[3]Nakayama I,Matsumura T,Kamataki A,et al. Development of a teledermatopathology consultation system using virtual slides[J]. Diagn Pathol,2012,(7):177.

[4]黑濑 ,删高志.人gで行うh隔病理\断「PtoPによる病理\断の驶D肺癌野口分を例にした病理医gの驶の必要性[J].病理とR床,2005,23(6):681-683.

[5]松村 翼,` 章央,千~ 岳,等.日本におけるバ`チャルスライドを利用したコンサルテDシャンシステムの_k[J].病理とR床,2011,29(9):1027-1032.

[6]删高志.テレパソロジ`による病理M迅速微R[J].摔燃夹g,2006,(11):1336-1339.

[7]蒲霞,郭庆喜,肖秀丽,等.虚拟切片应用于病理学实验考试的探索[J].远程医疗与教学,2013,8(9):80-82.

[8]王晓珊,罗建章,陈石岩,等.509例病理远程会诊分析及应用价值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3):468-469,478.

第4篇:病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范文

【中图分类号】R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6-03--01

本文选择2016级的两个高专护理教学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践对PBL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对照研究,对比实施教学后,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级的两个高专护理教学班作为研究对象,两个班级同时开课,其中2016级高专护理第一教学班作为观察组,2016级高专护理第二教学班作为对照组,每组均50人,两组的学生均通过参加全国高等院校考试进入学校学习,所有学生随机分班,且两组主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成绩无明显差别,两组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两组学生的总教学课时相同,授课教师均为本校病理教研室的骨干教师,教学进度和教学的主要内容保持一致。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以教师的理论教授为主,师生互动较少,实践课内容以教师的展示为主,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后由教师进行解答。

观察组采用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具体的实施方式如下。(1)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准备教学所用病例,精心设计问题,并对学生提出学习任务要求。(2)学生提前进行预习,了解相关病理知识,并了解病例内容。(3)学生每10人结成1个学习小组,小组讨论后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书写学习方案。(4)对病理知识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小组内对资料进行评估整合,得出问题的初步结论。(5)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资料内容,对问题进行实验,并进行组间讨论,重新确定主要问题,并再次查阅资料进行整理,形成清晰的小组意见[1]。(6)课堂上,由每个小组的代表进行总结性发言,并阐述每个小组不同的观点,由小组内其他成员内进行补充,其他小组成员有疑问和其他观点时,可以进行讨论,教师在旁进行引导。(7)通过对讨论结果的整理,对病理知识以及对病例的认知达成共识,按照具体病例情况撰写讨论报告。教师在审阅报告后,对不同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小结,并对学生的小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对于关键知识点和知识难点进行统一的总结和讲解[2]。

1.3 评价指标

通过考试的最终成绩来评价两种教学方法的具体效果,考试成绩分为理论成绩(70%)和实验成绩(30%)两大部分,考题内容在题库中进行随机抽取。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两组学生对各自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等级。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版本为SPSS19.0的统计学工具,对研究过程中记录的各种统计数据资料进行计算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分别用 t 和 进行检验,P

2 结果

2.1 考试成绩

观察组中,有5人成绩在91分以上,有27人成绩在81分到90分之间,成绩优良率为64%,平均分为80.8;而对照组,有1人成绩在91分以上,有12人成绩在81分到90分之间,成绩优良率为26%,平均分为74。观察组的整体成绩要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2.1 满意度

观察组中有29人为非常满意,有19人为一般满意,有2人不满意,总满意率96%;对照组患者中有10人为非常满意,有21人为一般满意,有19人不满意,总满意率62%。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PBL的教?W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病理学属于形态学科的范畴,学习内容相对枯燥、抽象,而将FBL应用其中,通过具体分析典型的临床病例来进行抽象病理变化知识的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内容由静变动,消除了课堂的沉闷气愤,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了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PBL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变成了学生为主导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分组学习的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对于未来学生在医院团体中工作也是非常有益的。

第5篇:病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器官系统;教学模式;临床问题;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42;R4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9-155-03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十分迫切。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给传统的教育理念、模式、方法、手段等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深入开展课程体系、教育模式的研究和改革,整合课程体系,建立新型教育模式是近些年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教学模式,是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医学人才的需要[1-2]。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医学教学模式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对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实践证明,该模式存在诸多不足,如教学时数较多、学科之间存在较多的交叉和重复、基础与临床之间有脱节、不能很好激发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兴趣[3]。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是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推荐的课程模式之一。在我国,最早于1991年,辽宁医学院在专科层次进行尝试,取得一定成效[4]。本世纪,部分医科院校尝试此项改革。实验对象主要是七年制或八年制长学制医学专业。实施范围主要是基础医学或临床医学学习阶段。而在全程医学教育中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鲜见报道。还有部分院校基于问题式教学进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但仅限于传统教学模式上的补充,大部分内容仍以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我学院在总结国内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改革模式。

1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育模式的优势

1.1 体现知识的完整性,培养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注重本学科的专业知识,

强调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很少注重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学生很少将所学知识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则按照器官系统的划分将基础到临床的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涵盖了基础医学和或临床医学多个学科的内容,力求保持解决临床问题所需知识的完整性。如呼吸系统模块,包括呼吸系统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影像学、内科学等知识。淡化了学科意识,体现了宏观与微观、机能与形态、病理与生理、基础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有机融合,为学习者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提供了完整的知识链。

1.2 减少学科间内容的重复,压缩了课堂教学时间,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时间保障

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有关同一系统的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学科,教授时间相距较远,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分离。前期知识容易遗忘,学习后期课程必然要复习前期课程的内容,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如早期在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中掌握了心血管系统的解剖和组织特征,又间隔较长时间学习生理和病理知识,之后又间隔较长时间去学习病理生理和药理知识,关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学习则相距更远,先前学习的知识基本遗忘,所以要不断的复习,使学生学习任务加重,各学科之间,基础与临床之间脱节;同时,在学习前期基础知识时,由于距离解决实际问题较远,学生总感觉枯燥乏味。所以,学习压力大,且容易遗忘。不同学科的教师也要花费时间讲授相同的内容。学生每周的课堂学习时间过多,几乎没有时间利用网络、图书馆、自由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也没有时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这与教育部于2008年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提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在教学方法方面提出医学院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是相悖的。

1.3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是以解决临床问题为目的,学习方法机械、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目的,能促使学生不断思考问题,主动学习,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学生学习解剖时,又能系统掌握生理功能,将结构和功能紧密联系在一起。接着进入病理药理的学习,让学生系统认识正常-异常-用药的过程。再到临床课程,解决疾病的诊断、治疗问题。如呼吸系统模块:呼吸系统的正常结构(宏观和微观结构,包括解剖学和组织学)正常功能(生理)异常结构(病理)异常功能的形成(病理生理)治疗(药理)。学生进一步思考呼吸系统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诊断学、影像学、内科学)。这样的教学流程把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化为具体应用于临床对患者进行及时而有效的早期诊治的能力。学生也会感觉到学有所用,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医学人才[4]。

2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 师资力量不足

现有教师的知识均来源于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在工作中,也主要从事某一学科的教学。习惯于以学科独立的授课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活动。基础医学各学科自成体系,严格按解剖组织学生理生化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的顺序进行。临床疾病按照概念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发症治疗预后的思路实施授课。很少关注不同学科的交叉性和衔接。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强,能很好把握不同学科的特点,使基础到临床各学科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链,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直到临床问题的解决。这就需要教师更多的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尤其是问题式教学。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需要教师打破单科教学思想,及时与其它教研室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有效实施教学内容的删减和重组,解决学科间的脱节和重复。所以需要对教师进行充分的培养,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2.2 教学资料不完善

专业培养计划需要重新设置、修订。教学大纲需要根据模块的划分重新制定。教材完全不同于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材的编写上,要打破学科界限,突出为临床问题和疾病服务,内容少而精,遵循知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注意知识的系统性,体现知识新、内容精的特点。使以前属于基础、临床不同学科的知识按照模块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基础课中,总论部分编写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各论部分按照解剖学组织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和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的流程进行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删减重复内容。临床部分对内科学、外科学、影像学、诊断学,按照增新、删除重复的原则进行教材编写。如在呼吸系统基础课病理教学中,删除解剖、生理的内容,药理学中删除病理机制,在内科呼吸系统中删除解剖、病理、病理生理等重复内容。目前,此类教材很少,且不够理想[5]。

2.3 教学管理

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形成了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单元―教研室。这是目前所有医科院校教学机构设置的基本模式。考试也由各学科独立进行。学生的成绩由各学科成绩组成。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需要打破学科界限,把教师队伍按教学模块划分为覆盖各学科的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要设置模块负责人、教学秘书,相当于按模块设置教研室。这在现有的教研室层面和二级学院层面不能进行,需要学校层面对人员进行重新组合,并对相应的教学管理机构进行调整。集体备课、试预讲、听课等教学活动均需要重新设计。要理顺模块教学单元和现有教研室之间的关系。学生成绩的评定也将按教学模块进行。这些都给教学组织和管理带来很大难度。

3 湖北医药学院的教学改革实践

学院从2006年开始,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BL),在基础医学药理、解剖、生理、生化、免疫、病理生理、病理学7个学科以及临床多个学科进行了PBL教学,每个学科的PBL教学内容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进行,均涉及多个学科,编写了一批跨学科的教学案例,实现了部分内容的跨学科教学。如药理学PBL教学内容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涉及解剖、生理、病理、病生、内科等多学科知识。从2011年开始尝试多学科联合开展PBL教学,如生理、药理、病理生理联合开展呼吸系统PBL教学,以学习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的能力为目的。实践证明,PBL教学可有效建构运用临床知识,建立有效的临床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运用多种手段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认可度高于传统教学[6-9]。

学校在充分调研论证,借鉴国内外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计划在2013届五年制临床医学实验班进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把教学内容分为五大模块:公共基础模块、人文社科模块、系统模块、技能模块和临床核心模块。每个模块包括若干个子模块,如系统模块包括人体结构、基础学习、消化与营养、感染和免疫、生殖性发育和生长、机体平衡、疾病机制、药物治疗、心血管与呼吸系统、神经学、肌肉与骨骼系统、肿瘤学,共12个模块。每个模块确定了课程负责人和教学秘书。在全校相关学科遴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模块教学组。各模块教学组制定了教学大纲,强调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包括平时课堂表现、理论成绩、实习成绩、PBL学

习成绩等。本学期,部分模块进行了集体备课和试预讲,为下学期新模式教学的进行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学总学时数由以前的3755学时,减少到3001个学时,减少幅度达20%。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保障。在教学管理方面,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教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器官系统教学的协调和运行。各教学模块与教研室并存,原则上,模块负责人由教研室主任兼任。同时,学校加大网络学习平台、图书资源、PBL教室的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硬件和环境保障。

[参考文献]

[1] 文历阳.21世纪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发展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2):1-2.

[2] 张云,乔敏.医学课程模式的改革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87-89.

[3] 沈杭丽,卢丹,罗东晓,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护理教学模式的探讨[J].浙江临床医学,2011,13(9):1061-1062.

[4] 张萍,解玲.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在护理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解剖科学进展,2012,18(4):381-382,384.

[5] 何云,周晓帆,郝嘉.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例浅谈器官系统教学模式的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1057-1059.

[6] 赵万红,龚应霞,蓝星莲,等.药理学PBL教学实践与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8):997-1000.

[7] 李文春,李静,王配军,等.医学课程PBL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2):170-172.

[8] 蓝星莲,潘龙瑞,于龙顺,等.药理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与比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27-29.

[9] 史慧萍,王秀清,李国华,等.以器官系统教学为中心的医学影像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5):160.

第6篇:病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内镜微创手术;直肠肿瘤;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某三甲医院选取从2013年3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其肛肠科接受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患者46例,女患者34例,平均年龄为56.8岁,年龄区间为28~79岁。这80例患者的常规检查均正常,体征无比较意义。这些患者都接受TEM手术治疗,并将每例患者的肿块组织进行病理活检。由于TEM中的内镜所能到达直肠内部的范围有限制,所以能接受TEM治疗的患者其距齿线必须在1.5~15.5cm之间[1],并且内镜与腹腔镜只能对于各种良性的直肠肿瘤以及早期的恶性肿瘤和直肠间质瘤等其治疗作用,且肿瘤的直径不能超过3cm。

1.2 方法

所谓的内镜微创手术(简称TEM)就是将内镜、微创以及腹腔镜这三种治疗手段相结合成一种治疗方式的手术,这种手术技术是由德国的一位学者设计和研制出来的新型手术方式。在内镜微创直肠肿瘤手术中除了以上器械之外还有直肠镜、手术专用器械以及显像系统。直肠镜作用范围是从至肿瘤位置20cm之内的距离,其最佳距离是6~18cm,显像系统一端要从进入直肠内放大手术视野,而另一端则在直肠外部连接显示屏,将肿瘤的具体情况呈现在医生面前,且这一端还要与特殊的手术器械连接,以便操作顺利进行,使其更精准的切除肿瘤组织。

1.2.1 麻醉和 麻醉的方法主要是全身麻醉或者脊椎内麻醉。由于每个患者的直肠肿瘤的位置都有所差异,为了使肿瘤部位更好的暴露在手术视野中,就要根据病灶部位来决定最后手术的,一般来说,保证肿瘤位置在手术视野的下方最佳,但是如果在手术过程中为了手术更加顺利进行,可以根据需要来变换患者的。

1.2.2 手术操作方法 在患者麻醉作用开始后,就可以进行扩肛,使扩张之后置入直肠镜,在直肠镜确定位置后,要不断充入二氧化碳,以便充分暴露手术视野,调节好直肠镜的最终位置,就要插入腹腔镜和显像设备来找出肿瘤部位,在肿块的基底部注入稀释的肾上腺素溶液以增大基底与肠壁黏膜的间隙,这样就便于进行肿瘤切除,且保证准确完全切除肿块不留下肿瘤残余细胞,并减少出血量。在显像设备的帮助下,可以确定肿瘤的形状以及大小,便于确定需要切除的范围大小,并用电凝在需要切除肿瘤范围的周围做下记号,以便准确切除肿瘤,根据肿瘤的性质来确定切除肿瘤的范围,恶性肿瘤需要比良性肿瘤切除的范围要大一些,这样就可以预防肿瘤的复发或者转移。如果经过病理检查后仍然不能确定肿瘤性质的就要当做恶性肿瘤来处理,尽量避免二次手术。其基本的手术操作顺序为从左至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其创面可以用可吸收的生物手术缝合线缝合,避免拆线给患者带痛苦,影响治疗的效果。在缝合的过程中,要做到严密,以免手术之后的伤口裂开出血,更要保证肠腔的完整性和通畅性,避免肠腔狭窄的发生。在手术之后要冲洗伤口,并消毒,避免术后感染[2]。

1.3 术后检查及随访

在将直肠肿瘤组织切除之后,要立即将其做好标记,浸泡在福尔马林溶液中送到检测科室进行病理检查,确定肿瘤的性质、时期以及类型。

在患者出院以后,还要继续跟踪调查,进行随访,及时记录患者在手术后一年内的肿瘤复发的具体情况。为了方便随访的进行,节省人力物力,随访的主要方式为电话随访,定时联系门诊,做好患者复查情况的记录,如果有需要要直接接触病人来了解情况。复查的主要内容就是检查直肠内部的肠镜检查以及检查。

2 结果

在这80例接受内镜微创手术的患者中,在手术之前进行了B超检查,以便与术后结果进行比较,其中切除肠壁全层的患者有59例,切除粘膜下层及以下的部分肌层的患者有21例,平均手术时间107.3分钟,平均失血量为21.7ml。在手术之后,将这些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其中直肠腺瘤的患者23例,直肠腺癌22例(Tis期10例,T1期9例,T2期3例),直肠间质瘤16例,直肠平滑肌瘤10例,直肠类瘤9例。在手术之后的一段时期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是4.08%,且出血1例,泌尿系统感染2例,在手术之后大部分患者在一周左右基本痊愈,回家休养,在以后的一年里患者并无肿瘤转移现象发生。术前B超结果与术后结果比较如下表1。

表1 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直肠肿瘤患者术前B超检查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

检查类型

患者例数

肿瘤分期

Tis及癌变期

T1期

T2期

术前B超检查

45

19

14

5

术后病理检查

45

27

8

3

从上表1可以看出,这45例患者在术前的B超检查对直肠肿瘤分期的检查的符合率为84.8%,与术后病理检查不符合的分期有8例。

3 讨论

传统对直肠肿瘤手术主要是从或者骶部来进行直肠肿瘤局部切除[3],但是这种手术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大量的先进手术器械与方法的出现,就出现了TEM,这种手术方式的优势很多,例如,术创伤性小,出血量小,伤口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风险低等等,降低了手术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在进行手术时,还要严格的进行手术消毒,避免感染,并要以最快的速度缝合伤口,减少失血量,减少患者的病痛。

总的来说,TEM是综合了内镜、微创以及腹腔镜的优势,充分暴露手术视野,准确切除肿瘤组织,减少复发率以及并发症的产生,也降低了手术对的伤害。TEM对T1期及以前的直肠肿瘤治疗有比较好的效果,并可帮助直肠癌的诊断,TEM是一种安全可靠,疗效好的治疗直肠肿瘤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彭华敏.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早期直肠肿瘤的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04(23).

第7篇:病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病;早期康复;ADL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a)-048-02

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是中老年人致残的重要疾病。我们在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同时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对改善肢体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我院2006年9月20日~2008年6月31日神经内科住院患者200例,随机分组进行研究。治疗组100例,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48~75岁,平均(55.1±10.1)岁,脑出血患者28例,脑梗死患者72例,其中左侧肢体瘫痪55例,右侧肢体瘫痪45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80例,糖尿病病史31例,冠心病病史17例;对照组100例,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49~75岁,平均(55.2±9.8)岁,脑出血患者31例,脑梗死患者69例,其中左侧肢体瘫痪53例,右侧肢体瘫痪47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82例,糖尿病病史29例,冠心病病史15例。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①均为首次发病,临床诊断并经头颅CT或头颅MRI 影像学资料确定,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或脑出血;②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标准[1];③发病在1周以内;④年龄≤75岁,GCS 评分>8分;⑤有肢体瘫痪,肌力在3级以下。

1.3淘汰标准

①有严重的心、肝、肾、肺疾病或功能不全者;②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椎-基底动脉系统疾病者;③有感觉性失语及明显认知功能障碍者。

1.4 治疗方法

1.4.1 一般治疗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脑出血患者予脱水降颅压、止血、脑保护、对症支持治疗;脑梗死患者予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及对症支持治疗,对符合条件者予溶栓治疗。

1.4.2康复治疗 治疗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予以康复治疗。开始训练时间:脑梗死患者在病情不再进展48 h后,脑出血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72 h后。康复治疗师行康复治疗,采用Bobath、运动再学习、PNF、Rodd 等技术相结合,按照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的特点,由“近”及“远”循序渐进。主要内容包括:①早期定时改变,每2小时翻身1次;②保持床上良肢位;③关节被动活动(包括健肢体)。活动度由小到大,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宜,最后到全关节活动度;④向健、患侧翻身坐起及坐立平衡训练;⑤由坐到站和站立位平衡训练;⑥患肢负重训练,包括患侧上肢和下肢负重;⑦步行与上下楼梯训练;⑧上肢同时用磨砂板、滚桶、木钉、套筒等训练;⑨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此训练穿插整个训练之中,包括排便、排尿、休息、入厕、吃饭、转移、活动(在病房周围,不走远路)、穿衣、上下楼梯、洗澡十项内容。以上训练每周5次,每次50 min,实行一对一训练。整个训练期间教会家属正确的辅助训练及护理方法,以免因护理不当导致患肢再次损伤。

1.5 评定

由神经内科医师进行评定,所有患者分别在治疗前24 h及治疗后第4周进行评测。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定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 指数评定法。

1.6 统计分析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和两组内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情况

康复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ugl-Meyer指数评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积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治疗组积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积分

康复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积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治疗组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说明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自然恢复能力,主要通过局部侧枝循环的建立、病灶周围水肿的消退、血肿吸收、血管再通及功能重建等方面[1]。但通过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在第4周时治疗组Fugl-Meyer和Barthel指数积分均高于对照组(P

现代医学理论认为,脑损伤后的恢复过程包括病理学方面的恢复和功能性恢复两方面。病理学方面恢复一般不超过3个月。因此,本课题中我们强调急性期给予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以改善脑损伤后的病理生理过程,减少神经元损伤。功能性恢复主要依靠大脑的可塑性机制,即大脑功能重组[2]。而早期康复可促进脑功能重组,其机制可能是:①早期康复可促进脑组织(尤其缺血半暗带)血流量的恢复,从而挽救短期内尚存活的脑细胞[3];②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部分休眠状态的突触被代偿使用,通过不断给予主被动等训练,使这些突触接近正常功能的新型神经环路网络,实现中枢神经功能的重组[4];③一个部位的结构受损后,通过早期康复干预,有助于周围组织及对侧半对功能代偿,实现脑功能重组[5]。因此,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迟缓期,以促进肌张力恢复为主,主要是采用良肢位摆放、变换,快速进行患肢的被动活动,刷擦和拍打患侧肢体的肌肉,使肌肉和关节运动不断向中枢神经输入本位运动和皮肤感觉的冲动,起易化作用;在痉挛期,以抑制痉挛为主,采用PNF等技术促进分离运动恢复[6-7]。一般认为Fugl-Meyer评定及ADL 与肢体功能有很强的相关性,而系统的康复治疗可以使患者和家属了解运动功能学习的原理和方法,正确地学习和掌握训练技巧,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偏瘫后的生活质量,从而提高了急性脑血管病的整体治疗疗效,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组.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3.

[2]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35-39.

[3]丁小君,熊海,赵清华.早期康复对急性偏瘫患者118例临床预后的影响[J].华西医学,2005,20:78.

[4]孙少萍,张淑美.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5,20:164.

[5]张福金,张华,郝淑凤.综合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173-174.

[6]朱学忠,高月亮.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康复治疗[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5):117.

第8篇:病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大学教育;中学教育;教育衔接;基础医学;先修课程

一、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与中学教育衔接的实践

目前大多数高中仍然以传统的文理分科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在学习中选择余地较小,因此主动学习,特别在是根据个人兴趣进行深入的探索性学习不足。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完成高考后,对大学专业的选择缺乏自主意识,具有很强的随机性[2]。高考制度改革后,这个问题将会提前到中学阶段,主要体现在选择专业时没有明确倾向性、缺乏对所选专业的理性认识、主要以教师或家庭其他成员的导向为主等问题。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如医学院校、理工类院校中这些问题表现比较明显,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的选择上尤为突出[3]。临床医学专业因为其专业性强、就业率高、待遇保障好等特点,是高考中的热门专业,也导致其录取分数居高不下。在本科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本专业的学习对学生的个人素质要求较高,特别是对其理性思维能力、性格的坚韧性等方面都有一定要求。部分学生进入医学院校后难以适应学科要求,学习效果不佳,集中出现的问题包括学习过程中兴趣不高,考试前集中突击过关,甚至放任自流,严重者无法完成学业、中途退学。2018年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指南指出,鼓励高校建设一批面向高中、具有本校优势与特色的大学先修课程,能够起到供高中学生选修课程。为了进一步顺应新高考模式下的教学改革,加强学生早期兴趣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设计了基础医学先修课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通过设计制作基础医学先修课程,以短课程的方式,向中学生介绍临床医学以及相关专业所涉及课程。这不仅起到提前启蒙、激发学生对相关专业的学习兴趣,为将来的专业选择起到引导作用[4-5],而且加强了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基础医学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础,也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的重要基础环节。因此,基础医学先修课程整合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免疫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系统解剖学等相关学科内容,是一门供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科普性、综合性医学基础理论课程。我们组织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以及第一附属医院相关专业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专家,设计制作了一批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的课程,包括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寄生虫学、生理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等课程。基础医学先修课程在线课程分成理论和实验两个部分,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基础医学各个学科课程的基本理论、结合实验观察指标以图片或动画的形式演示课程主要内容、讲解课程要点以及与相关临床疾病的相关性等。实验部分则从生活中常见的医学、生物学相关现象,结合中学生物学教学内容,设计虚拟实验,供学生操作和学习。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的在线课堂进行学习,内容包括课程简介、讲义、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理论教学录像、教学图片、教学动画、相关临床病例、习题库等多项开放资源.

二、衔接教育实践的效果

通过基础医学先修课程MOOC的建设,以在线学习的方式面向中学生开展医学相关知识的推广普及,系统介绍基础医学总论部分和各系统重要实验内容的相关理论知识,突出基础医学各个学科的知识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该课程分别在不同学校进行了试点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在初、高中开展基础医学先修课程接受度调查。本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48份,其中初中学生103份,高中学生回收问卷45份。结果显示,55%的初中学生和75%的高中学生有意愿通过在线教学的方式学习基础医学先修课程;70%的初中生和83%的高中学生认为将初、高中的生物、化学实验内容穿插入基础医学先修课程中会对他们的基础课程学习具有帮助。超过90%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过基础医学先修课程的学习,能够加深对临床医学专业的认识,有助于未来专业的选择。同时,该课程在马鞍山某中学班级进行试点学习后对学生调查结果还显示,90%以上学生认为本课程内容能够扩展课外知识;60%的学生认为,对以后个人专业的选择起到帮助作用。此外,我们还将该课程对医学专业大学新生进行了开放学习,使他们刚入学时就了解本专业的特点、知识体系和基本要求,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学习后,激发了专业学习兴趣,学习更有主动性,提高了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第9篇:病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范文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体现出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情景教学法是一种将教材知识点融入真实情景中的教学方法,其将角色扮演、对话练习融入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主动性,不仅可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还可以不断提高其实践能力。文章主要针对内科护理学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

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情景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内科护理学的主要内容在于研究患者的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健康问题及发展规律,通过合理的护理程序对患者的健康问题进行诊断、处理。其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并体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因此是医学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情景教学法主要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设置对应的情况,引导学生融入一个直观、形象、生动的情景中,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知识、技能、情感等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具体而言,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的必要性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情景教学法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景教学法具有参与性、互动性、创新性、实践性的特点,可有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其次,可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是其职业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护理专业学生必备的核心能力。中职卫生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通常沟通能力较差,因此加强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情景教学法需要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互动、沟通,并通过团队合作完成课题,整个过程无形中可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最后,可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内科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也是临床专科护理的基础课程,其涉及到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伦理学等多个方面,要熟练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内容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情景教学法需要设计真实的教学场景,而在情景演示时要求学生必须查阅大量资料,实现学生基础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整个过程对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2情景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课前准备

内科护理学教学前老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选择教学案例,并指导学生围绕案例设计教学情景,并提前将课程内容告知学生,要求其提前预习学习内容,了解情景设计的知识要点、操作技能,以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基础。老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比如糖尿病、肺结核、高血压等常见疾病,可以让学生更多的结合实际案例,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此外,除了指导学生进行护理操作外,针对这些内科慢性疾病患者还要加强健康指导,因此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健康指导能力。

2.2情景设置

每周老师结合教材知识点规定1~2个病种,由学生自由分组,每组3~4人,分别针对病种进行角色扮演,包括医生、护士、患者等,学生针对病种开展情景模拟,患者要陈述相关症状,医生对其病理、体格检查等进行分析,护士则做好护理问题、化验留取、护理措施等一系列操作的情景再现。比如学习“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护理”相关内容时,老师要强调在情景设计中突出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常见并发症及治疗方案等内容,再进一步扩展至病人的临床护理及健康指导,围绕高血压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情景设计中要突出高血压的临床表现、患者需要做的辅助检查、护理评估所需的资料、高血压患者的注意事项及护理要点等知识点。情景设置在课下排练,在课堂上以医疗小品的形式将设计的情景展现出来,注意课下的情景设置要突出疾病的特性,并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目标;护理措施要具有针对性,穿插临床护理的基础操作及专科操作,并在最后进行药物宣教及健康宣教。

2.3教学评价

课堂展示完成后,老师要组织学生对情景设计、展示过程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对情景展示结果做出自我评价,再由其它小组进行讨论、补充知识点,而老师要对每个小组的情景设计效果进行点评,鼓励优点,指出展示知识点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正意见,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及老师点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使学生全面掌握护理知识,完善其知识体系,不断提高其护理水平。此外,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学生的情景展示过程全程记录下来,并应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出来,对学生所扮演的角色进行点评,鼓励正确的操作,反思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对排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复分析,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评价。考核成绩分为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情景设计及展示的成绩计入平时成绩中。

3讨论

总之,内科护理学是中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情景教学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情景教学法的实施要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其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其临床思维,以为后续其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作者:刘晋艳 单位:山西省吕梁市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