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循证医学的优点范文

循证医学的优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循证医学的优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循证医学的优点

第1篇:循证医学的优点范文

【关键词】 循证医学;循证检验医学;诊断性试验评价

当今时代是“证据的时代”(evidence era)。医疗事故,有效而经济的医疗保健措施也需要证据的证明。1972年,循证医学奠基人之一—Archie Cochrance教授(1909~1988),英国著名流行病学家,内科医生,出版了极具影响力的著作《疗效与效益:健康服务中的随机反应》。他在该书中明确地阐明了一些基本的原理。他主张,由于卫生健康资源有限,所以这些资源应该合理地运用在那些已经在适当设计的评估中表现出有效的卫生健康服务的方式上。国际著名的临床流行病学家,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David Sackett教授予1992年正式提出“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BM)的概念。

1 循证医学(EBM)

1.1 循证医学的含义 David Sackett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现有临床研究中的道德最新,最有力的科学研究证据来对患者作出的医疗决策”。故EBM强调的是对证据的重视和遵循。近年来医学界不断爆出惊人的事实:如“王牌抗心律失常药物利多卡因的价值受到质疑,此药能纠正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但增加病人死亡率。”如“白蛋白,常规低血容量,低血浆白蛋白病人的补充,医学界呼吁禁止盲目使用”等。

1.2 EBM的证据 证据是EBM的基础,是来源于设计合理,方法严谨的随机对照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及对这些研究所进行的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结果,这些依据是通过严格筛选和评价方法从大量医学文献中概括出来的,因此它被认为是评价临床治疗的“金标准”。

EBM证据分级 :Ⅰ级证据:按照特定病种的特定疗法收集的所有质量可靠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所作的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SR)或Meta分析。Ⅱ级证据:单个的样本量足够的随机对照实验结果(RCT)。Ⅲ级证据:设有对照组但未用随机方法分组的研究,其可分为:Ⅲ-1级——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但未用随机方法;Ⅲ-2级——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试验。Ⅳ级证据:无对照的系列病例观察,其可靠性较III级高。Ⅴ级证据:有威望的专家基于临床经验的描述研究或专家委员会的意见。

由此看,循证医学的证据绝非一家之言,一孔之见。EBM强调不使用陈旧过时的证据,而是使用当前最好的证据。新的证据源源不断产生,用以填补证据的空白,或迅速更正,替代原有的旧证据。这也是开展循证医学价值,它将以巨大的动力推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和完善。

2 循证检验医学(evidence-based laboratory medicine;EBLM)

2.1 EBLM的含义 是EBM的一个分支。EBLM是一种求证医学、实证医学,是一种寻求和应用最好证据的医学,包括证据的查询和新证据的探索。

EBLM是应用大量可到的临床资料和检验以及在证据的基础上,研究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的价值,为临床诊断、疗效观察、病情转归提供最有效、最实用的检验项目及其组合。EBLM的主要研究方法离不开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个最佳的研究证据,是由客观可靠的数据和标准以及具体分析评价方法来确定。

2.2 EBLM的研究方法 (1)随机对照研究(RCT);(2)系统评估(systematic review;SR);(3)临床指引(clinical guideline;CG)

2.3 EBLM与质量管理的关系 根据以患者为中心,为临床提供正确可靠的检验信息这一前提,临床实验高质量管理主要应考虑整个检验系统的严格控制,保证检验结果的正确,及开展了实验的合理性、有效性。质量是临床实验室的生命[1] 。

如何做好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因而起码要回答三个问题: (1)开展这项试验给临床诊断,疗效观察,病情转归带来哪些帮助;(2)假设不开展这项实验,给临床患者会造成何种损失?(3)这项实验与其他类似实验相比较,优越性有哪些?

在2000年检验专家向卫生部建言;出台《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根据临床实验室与国际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模式接轨,同时提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适合我国国情的实验室基本资格要求,并适合不同级别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方案。据统计全国约九万个临床实验室。据《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临床实验室定义:(收取费用)“根据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DIS 15189·2-2003《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中的定义,指以诊断、预防、治疗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取自人体的材料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学、血液免疫学、细胞学、病理学或其他检验的实验室统称临床实验室。也称之为医学实验室。”该定义分别明确了(1)目的:为健康提供信息;(2)材料:取自人体;(3)方法:实验方法。

目前国际上对临床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主要分别CLIA 88为代表的法律文件和ISO 15189主要推荐标准两种形式。CLIA 88是1988年又通过了对CLIA 67的修正案临床实验室改进法案,简称CLIA 88,并于1992年正式实施。199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了医学实验室的管理标准,即ISO 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2]。CLIA 88着眼于政府对临床实验室的外部监控,是政府对实验室强制执行的资格要求,ISO 15189主要强调实验室内部质量体系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实验室认可制度是一种自愿行为,是实验室质量保证的较高标准。

由于检验医学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在临床实验诊断和治疗构成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传统检验医学是一种经验医学,现代临床检验医学的基础是数字医学,利用现代设备将现有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患者测试结果的数字化中,利用数据分析疾病的内在规律,实现循证检验医学的实际应用,规范医疗行为,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3]。

3 循证检验医学与诊断性试验评价原则

(1)诊断性试验评价是建立在严格的科学设计,可靠的检验方法,高质量检验结果的基础上缺乏某一项评价都难以进行;(2)一个良好的诊断试验被应用时,只有在严格质量管理的前提下,才能重复其效用,发挥其最佳的临床应用价值;(3)选择何种检验项目(及组合),用于临床何种目的,必须遵循EBLM的原则;(4)检验结果的临床解释,按EBLM有关理论及方法,解释才能更全面、合理;(5)只有按照EBLM关于诊断性试验评价原则进行科研设计及论文撰写才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4 诊断性试验评价的相关指标

4.1 敏感度(SEN)-真阳性率 敏感度(SEN)% = TP/(TP+FN)×100 = a/(a+c)×100

理想的敏感度为100%,敏感度越高的诊断性试验,漏诊率越低。

4.2 特异度(SPE)-真阴性率 特异度(SPE)% = TN/(FP+TN) ×100 = d/(b+d)×100

理想的特异度为100%,特异度越高的诊断性试验,误诊率越低。敏感度和特异度是诊断性试验方法优劣的基础指标。

4.3 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ative value,+PV) 阳性预测值(+PV)% = TP/(TP+FP) ×100 = a/(a+b)×100

是指诊断性试验为阳性时,被检者患病概率理想+PV为100%,指所有阳性结果中真阳性的百分比。

4.4 阴性预告值(negative predicative value,-PV) 阴性预测值(-PV)% = TN/(TN+FN) ×100 = d/(c+d)×100

理想的-PV 100%,指所有阴性结果中真阴性的百分比。

4.5 诊断效率 诊断效率(ACC)% = (a+d)/(a+b+d+c) ×100

4.6

似然比 阳性似然比(LR+) =敏感度/(1-特异度) = a/(a+c)/b/(b+d)

真阳性率与假阳性率的比值即为阳性似然比。若该比值>1,即随比值增大,患病的概率也增大;若该比值<1,患病的概率较小。

阴性似然比(LR-) = (1-敏感度)/特异度 = c/(a+c)/(b+d)

似然比性质稳定,不受流行率高低的影响,似然比可用来直接(比较)判断一个诊断性试验的好坏。似然比的优点:(1)综和性;(2)诊断概率(LR+);(3)排除概率(LR-);(4)计算验前概率,及验后概率。

4.7 诊断指数 诊断指数 =敏感度+特异度

5 几种方法联合应用

5.1 平行试验(parallel test) 是只要一种检验是阳性即判断“异常”,这种联合提高了敏感度,降低了特异度。

平行检验敏感度 =敏感度甲 + (1-敏感度甲)×敏感度乙

5.2 序列试验(serial test) 是所有试验阳性才判为“阳性”。这种联合提高了特异度,降低了敏感度。

平行检验特异度 =特异度甲×特异度乙

序列检验敏感度 =敏感度甲 ×敏感度乙

序列检验特异度 =特异度甲 ×(1-特异度甲 )×敏感度乙

举例:

试验甲:敏感度=80%,特异度= 90%

试验乙:敏感度= 90%,特异度= 85%

平行试验敏感度 = 0.80+(1-0.80)×0.90 = 0.98 = 98%

平行试验特异度 = 0.90×0.85 = 0.765= 76.5%

仍以上例为例:

序列试验敏感度 =0.80×0.90=0.72=72%

序列试验特异度 =0.90×(1-0.90) ×0.85 = 0.985 = 98.5%

6 诊断性试验证据的评价原则

6.1 真实性 (1)是否采用盲法将诊断性试验与标准诊断法(金标准)作过比较研究;(2)被检查的病例是否包括各型病例(轻、中、重、治疗、未治疗)及个别易于混淆的病例;(3)无论诊断性试验的结果如何,参考标准是否可照常应用;(4)如将该试验应用于另一组病例,是否也具有同样的真实性。

6.2 实用性 (1)试验可否在本单位开展,并能正确进行检测;(2)临床上能否估算出疾病的验前概率;(3)得到的验后概率是否有助于对病人的处理。

6.3 适时性

7 循证检验医学的实践

(1)确定问题;(2)寻找最佳证据;(3)评价证据;(4)将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决策;(5)通过实践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及医疗质量,检验医学的临床应用及方法学评价在检验工作中应用[4],按循证检验医学的评价原则,标准及要求进行研究,取得不少成果。

【参考文献】

1 杨振华,王治国.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9-51,156-157.

2 申子俞,杨振华,王治国.循证医学与循证检验医学.医院管理学,临床实验室管理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11-219.

第2篇:循证医学的优点范文

关键词:PBL;生物化学;循证医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87-02

循证医学(Evidenced-based Medicine,EBM)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交叉科学,是指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便于指导临床实践[1]。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以设置问题为中心,最终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展开学习的过程,这一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2]。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的主题思想是:老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新的形势下,循证医学思维方法和PBL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将这两种教学法联合应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充分调动个体的求新和创新意识,进而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因此,本人从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方面,近年来有意识地将EBM和PBL引入生物化学教学,结果提示这一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具体实施过程

1.研究对象。甘肃中医学院2012级预防医学本科生52人,随机分为5个讨论小组。

2.方法。采用PBL教学法的提问-讨论-总结三段式教学法,运用循证医学的手段和证据来研究和解决问题。(1)提出问题。选择合适的病例,对此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是循证医学应用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在生物化学教学章节《物质代谢的调节与联系》中开篇之前,首先提出一系列与代谢相关的病例,并设置一系列问题,如,病例1:李××,男,61岁,家住天津市塘沽区。主诉:口渴多饮伴腰酸疲乏无力3年。患者既往体健,食欲好,工作能力强,身居要职,近3来出现口渴喜饮,食欲旺盛,腰膝酸软无力,周身疲乏,大便偏干。辅助化验检查:空腹血糖199mg/dl,餐后血糖232mg/dl,糖化血血红蛋白8.3%。针对病例1,设置下列问题:病人应该诊断为何种疾病?该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及预防措施各是什么?病例2:夏某,55岁,干部。患者无诱因于5年前出现手指、足趾关节肿痛,以夜间痛为甚,右手指关节僵硬破溃已2年。患者于5年前经常出差。频频饮酒,屡进膏粱厚味,兼之旅途劳顿,感受风寒,时感手指、足趾肿痛,因工作较忙,未曾介意。以后每于饮酒或劳累、受寒之后,即疼痛增剧,右手指关节及左足拇指内侧肿痛尤甚,以夜间痛为剧,即去医院就诊,以类风湿关节炎处理,曾服炎痛喜康、布洛芬等,疼痛有所缓解,时轻时重,未根治。2年前右手指近端破溃,流出白色脂膏,化验血尿酸高达918umol/L。针对病例2,设置下列问题:根据上述病例描述,该病人患有什么病?用生化的知识揭示其发病机理是什么?药物治疗的机理是什么?预防的措施是什么?病例3:郝某,男,48岁,干部。饮酒20余年,主诉:口苦、乏力、头昏、腹胀、胸闷、气短。血生化指标显示:ALT 29 U/L,ALT 29 U/L,r-GT 66 u/L,TC 4.67mmol/L,TG3.49 mmol/L;B超提示中度脂肪肝,脾大。针对上述病例设置下列问题:脂肪肝的发病机理是什么?如何治疗?如何预防?脂肪肝的危害是什么?病例4:患者女性,17岁,主诉恶心、发热2天,呕吐伴心悸1天。既往身体健康,近5年无任何医疗机构就诊史,无明确的心血管系统及消化道疾病史,最近2年患者出现多饮、多尿、多食等症状。其家族无遗传代谢疾病病史,生活环境及日常生活条件优良。尿常规检测结果:PH 5.0,GLu:56 mmol/L,KET 15 mmol/L,SG 1.02;动脉血气分析结果:PH

表1结果表明:(1)大多数学生课前对EBM的内涵、实施流程、教学模式、评估、教学优点、考核等方面认识度不够,了解很少,更别提在基础医学学习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了;通过在PBL教学中巧妙应用循证医学思维模式,几乎每位同学对EBM有了全新而深刻的认识,有显著性差异(经卡方检验,P

二、讨论

循证医学教育是随着EBM的普及,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逐渐向医学教育领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思维方法,其核心是利用最佳的外部证据与教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学者的选择相结合,应用于医学教育[4]。可见,循证思维是形成临床思维的必要前提,锻炼个体在思维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不断解决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产生新的证据,不断推动医学向更深层次发展。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为“由教师指导,每小组6~7人为单位组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进行自学与讨论的一种新的授课方式[5-7]。该教学模式教学的基本要点是以学生为中心,设置问题,通过交互式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性。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自学、团队合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总之,EBM和PBL两者的共同特点都是以设置问题为中心展开。在基础医学教育中融入EBM和PBL,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摄取,大大提升了学习效果;更有利于学生及早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有助于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有助于学生成为能自觉更新知识的终生自我教育者。

参考文献:

[1]谢瑜,李幼平.循证医学:从范式到文化[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6):4-6.

[2]徐红,李柳铭.循证医学对医学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20)(增刊):39-40.

[3]王锦帆,季晓辉.循证医学教育的实践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48-49.

课题编号为:甘中教研2011-ZBQN03

第3篇:循证医学的优点范文

1治疗白内障的原则和方案

白内障的发病原理是眼球内晶状体中的蛋白发生变性从而致使晶状体呈现浑浊状态。治疗白内障的原则是使用手术方式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白内障囊内摘除术(ICCE)、白内障囊外摘除术(ECCE)、超声乳化术(PHACO)和手法小切口手术(MSICS)。

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将晶体和囊膜完整取出,植入人工晶状体(ACIOL)或者无晶体隐形眼镜来使视力恢复正常,操作较简单,是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治疗方式。白内障囊外摘除术:通过切口去除晶体内容物,保留了囊膜后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这种手术方式比较普遍。超声乳化术:用超声乳化仪器撕囊治疗,效果显著,视力恢复快,手术源性散光较小。但仪器造价高,护理费用昂贵,在发达国家常用这种手术方式治疗白内障。手法小切口手术能达到与超声乳化术相近的治疗效果,优点是治疗费用低,在亚非拉地区常用来代替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

2手术治疗的问题及争论

问题和争论的最终原因是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悬殊差距。以上各种白内障的手术治疗方式存在于世界各地。超声乳化术是公认的最佳的治疗方式。而其他两种则相对落后。

对手术方式的评价和选择不能只限于技术层面,必须辨证分析地区条件因素,保障手术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在对各手术方式效果、并发症、疗程和手术费用进行评估后,才可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3循证医学证据

循证医学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可靠有力的保证,为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患者治疗制定合理方案。本次研究收集了白内障治疗方面较有可信度的Ⅰ级和Ⅱ级循证医学证据,以供参考。

3.1白内障手术治疗的Ⅰ级循证医学证据

3.1.1英国MEHOX研究小组对英国500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进行了术后随访,对治疗效果进行对照研究。随访4周、6周、4个月、8个月、12个月的BCVA情况均是PHACO+PCIOL组优于ECCE+PCIOL组,PHACO+PCIOL组有91%的患者BCVA≥6/9,ECCE+PCIOL组有86%的患者BCVA≥6/9,前者95%可信区间(CI 0.99-1.14),后者95%可信区间(CI 1.45-2.73)。ECCE+PCIOL组患者手术后有明显的散光现象。两组患者进行术后并发症比较,PHACO+PCIOL组患者(共236例)虹膜脱垂0例,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失8例,视网膜脱离2例,黄斑水肿2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减少10.5%;ECCE+PCIOL组患者(共246例)以上各项症状均为17例、19例、8例、3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减少9.1%。使用PHACO+PCIOL治疗导致角膜内皮细胞损失风险加大,但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3.1.2SACMS在印度、孟加拉和尼泊尔地区对1237例白内障患者ICCE+ACIOL和ICCE+AG两种手术的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研究。术后六周PHACO+PCIOL组角膜内皮损失17%、一年5.3%、两年3.1%;ICCE+AG分别为9.5%、4.1%、2.9%。PHACO+PCIOL组患者有继发青光眼、黄斑水肿和角膜内皮失代偿症状,ICCE+AG组则无。

3.2白内障手术治疗的Ⅱ级循证医学证据

第4篇:循证医学的优点范文

[关键词]循证医学 本体论 元数据 电子病历

[分类号]G202

1 引 言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20世纪80年代才从医学实践中独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极具生命力的基础理论研究科学。“循证”就是临床医生根据患者检查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经验,再依循前人最佳临床证据,对患者做出科学的诊治决策,提高医疗质量和诊治效果…。

最佳临床证据的产生离不开真实、准确、完整的临床数据,最佳临床证据的获取离不开有效、全面、快速的检索途径。在这两个方面国内外医学机构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其探索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采用元数据,一方面对临床数据的主要来源(电子病历)的元数据进行标准化、互操作、共享性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对循证医学信息进行组织时,采用元数据提高对循证医学信息资源科学、有效、全面、快速和方便的利用。

由于电子病历研究是临床元数据研究的主要内容,全球医院信息管理的数字化趋势正加速电子病历的开发与研究。国际上具有影响的电子病历相关标准包括HL7、CEN 13606、OpenEHR、HeahhConnect等。

著名的国际HL7组织对电子病历的研究已从最初的支持临床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格式标准的研究而形成HL7参考信息模型(Reference Information Model,RIM)发展到关注临床病历本身内容的HL7 CDA,进而发展到目前对用于临床研究的电子病历功能需求模块提出执行方案(EHR/Clinical Research(EHR/CR)Functional Profile)。

CEN 13606由欧洲标准委员会开发,用于电子健康记录交换和互操作的信息模型标准,目前该标准还未正式定稿。该信息模型由一系列的类(classes)和属性(attributes)构成。

0penEHR是欧洲通信研究和技术发展计划制定的Good European HeM~care Record项目(后又称为Good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GEHR)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而形成的。OpenEHR是电子病历系统用于信息表达的体系结构规范,它不仅借鉴了国际标准HL7、CEN13606的设计思想,也影响着这些国际标准的制定与修改,同时还与这些国际标准有着良好的接口。

澳大利亚HealthConnect计划的临床信息项目(简称CIP)是为了在该国实现临床信息获取、保存、表达和利用的框架,也是支持电子医疗卫生信息交换和系统间临床信息互操作的框架。它的建立结合了ISO/IEC 11179信息技术一元数据注册库标准和OpenEHR的原型(archetype)格式。

而对于电子病历用于循证医学的研究属于电子病历二次利用的范畴,国际上正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的研究为HL7的用于临床研究的电子病历功能需求执行方案(EHR/Clinical Research(EHR/CR)FunctionalProfile)。该框架旨在构建能直接用于规范化、前瞻性临床研究的电子病历循证医学功能要求模块。尽管EHR/CR框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直接利用电子病历系统进行规范化临床研究,但它还没有发展到制定具体元数据的详细方案。

在我国电子病历的研究也开始成为医院信息管理研究的热点。国内对电子病历的研究与开发主要是市场自主发展,缺乏政府或权威部门在政策面上搭建标准化平台,所以现有的电子病历系统开发仍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难以实现电子病历系统交互使用和循证医学利用。因此,建立我国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临床元数据体系已经势在必行。

2 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临床元数据在临床数据组织中的应用

元数据(描述数据的数据)是一种人工编码语言,同时又是一种有效的知识组织的工具。它在临床数据的组织和管理中同样能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采用循证医学本体论对临床元数据进行研究。来源于哲学领域的本体论探讨存在的本身,在信息领域应用时则指对概念及其关系的表达。我们的研究采用ISO/IEC 11179标准对本体论的定义,即本体论是在特定领域建立模型的类目元素网络结构,包括对象、对象属性、对象间关系的理论。其实质就是在特定领域中分类法和主题法有机结合而形成的语义网络体系。循证医学本体论则是从循证医学角度揭示概念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语义网络体系研究。在循证医学本体论指导下的临床元数据语言研究能充分揭示l临床信息中概念本质及其关系,构建有效体系模型表达临床领域内特定知识结构,最终实现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临床数据的规范表达、无缝链接、智能检索、知识挖掘等功能。

2.1 临床元数据宏观体系设计

临床元数据的循证医学本体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①建立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I临床元数据语言需求体系;②建立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临床元数据语言语义结构体系;③建立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临床元数据语言语法结构体系。

通过对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临床元数据的需求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全面、系统并具有可扩展性、可操作性的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临床元数据语言,并基于临床文献原文、电子病历、数字图像文献,建立面向循证医学的临床元数据模型、元数据语义体系、元数据语法体系以及适合各类循证医学信息资源描述的专门元数据。具体如图1所示:

图1表达了建立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临床元数据语言宏观体系设计。建立高质量的元数据标准首先都需要进行需求分析,临床元数据标准的研究也不例外,从不同角度和方法分析元数据需求,建立需求模型,形成临床元数据集。为了增强临床元数据的互操作性,应该考虑其与国内和国际标准的兼容。对临床元数据集中的元数据元素进行语义规范和表达能形成临床元数据语义模型,其中循证医学本体论是核心的语义建立方法。语法是实现语义功能的置标规则,在建立临床元数据语义模型后,还要建立临床元数据语法模型,形成完整的临床元数据方案,为电子病历系统,临床研究和临床知识库中临床元数据的结构、表达、功能实现提供了依据。

2.2 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临床元数据语言需求体系设计

临床元数据需求的研究方法采用自上而下的演绎法、自下而上的归纳法和系统集成法。在自上而下的演绎法中,从临床元数据需求的法规、标准、政策、规范等概括临床元数据。该方法不仅使临床元数据标准的

建立符合现行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还能使元数据标准的建立与国际和国家标准兼容,实现临床数据共享。自下而上的归纳法主要通过搜集分析特定医院纸质病历或电子病历中临床数据、临床医生在临床研究中需要的临床数据以及临床文献中涉及的临床数据来确定临床元数据。最后采取系统集成法,系统地集成基于演绎法与归纳法的文献保证法、理论推演法、流程分析法来综合归纳,形成需求体系。“系统”意味着“全面”,“集成”意味着“有机构成”,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集成各种分析方法的优长,使需求分析的结果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拼盘”,从而保证临床元数据标准建立的科学性,满足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临床元数据的概念模型框架建立,为语义元数据的制定及将其映射于语法元数据集奠定基础。

2.3 临床元数据语义结构体系设计

语义结构体系是元数据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反应元数据本体论的呈现形式。在建立语义结构体系时不仅要考虑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临床元数据自身适合的表现形式,同样也要使其表达与国内和国际标准相兼容。我们设计的『临床元数据语义结构将与目前国内现有标准《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元数据标准》、国际标准《ISO/IECLll79信息技术一数据元的规范与标准化一第三部分:数据元的基本属性》和OpenE-HR标准中的原型(archetype)设计等建立互操作接口,有助于对元数据元素语义进行科学、有序、统一、规范的分类与定义。

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角度建立临床元数据的语义结构,应结合分析电子病历临床研究用元数据和临床文献中包含的主要J临床元数据以及各元数据之间的关系。临床文献中包含的临床元数据都应能在电子病历中找到对应元素。我们目前对中美有关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的回顾性研究论文进行了收集和全文分析,初步建立了回顾性临床研究(clinical retrospective re-search)、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及医学知识库中临床文献库(medical knowledge base)之间的本体关系。

回顾性研究形成的论文通常也采用国际通行的温哥华格式(IMRAD格式),即论文由前言(Imroduc.tion)、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讨论(Discus-sion)。不同的回顾性研究中每一部分包含的临床元数据都基本一致。

前言部分一般是研究产生的动因,主要内容是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或是与前人研究不同之处。其中前人的研究来源于医学知识库中临床文献数据库内容。虽然这部分内容不直接涉及到临床元数据,但如果电子病历系统与医学知识库实现了链接,那么也可通过电子病历系统直接获得这些信息。

方法部分是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电子病历中有关基线、诊断、用药、手术等信息均可在方法部分出现,是在临床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检索点。如果电子病历系统中这些临床元数据能尽可能采用标准化语言著录,无疑将大大提高电子病历用于临床研究的优势。

结果部分通常是预后的情况或各种检查结果等。

讨论部分一般是该研究与其他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因此也涉及到医学知识库中的临床文献库。 采用本体论编辑工具Prot6g63.3.1,建立临床元数据的语义网络模型如图2所示:

模型图中电子病历、临床回顾研究、医学知识库中的临床文献库三个模块中的临床元数据组织方式不同,如临床回顾研究按照论文格式进行组织;电子病历可根据SOAP(主诉、客观症状、评估、诊疗计划)或本地电子病历体系来组织。本文的电子病历信息模型分类采用0penEHR电子病历信息模型中信息分类方法,即临床流程的分类方法。该方法将电子病历首先分为基线信息(demographies)和诊疗信息(care informa-tion),其中诊疗信息又分为历史记录(history)、指导(instruction)、评估(evaluation)等以及更细化的内容。虽然三个模块中临床元数据组织方式不同,但是却通过它们共同使用的临床元数据建立起相互关系。揭示出这种网络本体关系,有助于三个模块中概念及其关系的无歧义表达,建立清晰的逻辑语义体系,使电子病历系统更好地用于循证医学研究与教学中。

2.4 临床元数据语法结构体系设计

在语义结构体系基础上建立的语法结构体系是元数据实现计算机化的手段。目前多采用XML语法方案建立语法结构。因为XML语言人机均可读,表达不依赖任何软硬件。

现有的XML设计方法主要有俄罗斯套娃模式(Russian Doll Design)、意大利腊肠模式(Salami SliceDesign)和软百叶窗模式(Venetian Blind Design)三种模式。

俄罗斯套娃模式采用的是仅具有一个全局元素(element)的嵌套结构,元素中的所有其他下位级次组件都封装在根元素中,均本地化。俄罗斯套娃模式这种层层嵌套的结构非常简洁紧凑,元素间联系紧密,但致命的缺点是对其他语法方案来说,其中的内容是不透明的,对元素及组件的修改困难,且不可重用。

而意大利腊肠模式将所有元素及其组件都采用元素声明(element declaration)独立定义,然后通过引用方式进行组合。意大利腊肠模式弥补了俄罗斯套娃模式的缺点,所有的元素及组件都是透明的,对元素及组件的修改变得容易,而且对某一元素的修改能使引用它的元素也相应修改。但意大利腊肠模式不足的是,根据该模式编写的实例内容相对冗长,元素及其组件难以重用,且所有的元素及其组件都是全局化的,命名域都是公开的,不能进行本地化隐藏。

软百叶窗模式也是先独立定义所有元素及其组件,但与意大利腊肠模式不同的是,软百叶窗模式采用类型定义来定义元素及其组件。这种方式不仅具有前两种方式的优点,而且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重用元素及其组件,另外还能根据情况将命名域隐藏或公开。

通过对现有的三种XML设计方法分析不难看出,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临床元数据语法结构模式应采用软百叶窗模式。医学领域中,医学概念、内容、元素是极其庞大的,如仅医学术语编码标准SNOMED就包含35万个基本概念和100多万个关系…。。对元素的重用性能大大提高医学概念、内容、关系的利用效率。软百叶窗模式命名域可灵活、方便地在隐藏或公开间切换,这一特点适用于电子病历系统中临床信息模式的构建。因为不同电子病历系统之间临床数据交换和共享需求不断增加需要命名域的公开,而另一方面,本地电子病历系统中部分信息可能根据情况需要隐藏。

第5篇:循证医学的优点范文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9-0121-02

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剖宫产发生率日益增高,成为解决高危妊娠和难产的有效医学手段,但术后产妇康复和泌乳功能是产妇较为密切关注的重点[1]。术前准备、剖宫产手术和术后疼痛、手术并发症等不良刺激影响产妇心理健康,心理易产生焦虑、恐惧和紧张等不良心理,影响术后康复,同时负性情绪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抑制泌乳素分泌,从而影响术后泌乳功能[2-3]。管明芳等[4]研究认为,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促进剖宫产产妇术后排气,促进术后泌乳功能。因此,笔者在剖宫产产妇围术期实施循证护理,亦取得很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50例剖宫产产妇,均为单胎足月妊娠,排除:(1)妊娠高血压综合证、糖尿病;(2)精神病、心理疾病和认知功能障碍者等;(3)不愿意参加本研究者。患者均在椎管内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年龄18~41岁,平均(27.92±9.44)岁;身高154~170 cm,平均(162.53±10.28)cm;孕周36~42周,平均(39.86±3.52)周;体重63~76 kg,平均(71.57±9.74) kg;产次:初产妇19例,经产妇6例;文化水平:初中5例,高中12例,大专及以上8例;剖宫产指征:胎儿宫内窘迫7例,胎膜早破4例,巨大儿3例,前置胎盘3例,羊水过少3例,社会因素2例,臀位2例,相对头盆不称1例。对照组年龄18~42岁,平均(27.79±8.69)岁;身高155~172 cm,平均(162.71±8.75) cm;孕周37~43周,平均(39.93±3.27)周;体重61~75 kg,平均(71.08±9.26) kg;产次:初产妇18例,经产妇7例;文化水平:初中4例,高中11例,大专及以上10例;剖宫产指征:胎儿宫内窘迫8例,胎膜早破5例,巨大儿3例,前置胎盘2例,羊水过少2例,社会因素3例,臀位1例,相对头盆不称1例。两组产妇的年龄、身高、孕周、体质量、产次、文化水平、剖宫产指征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妇产科常规护理,主要内容是基础护理、健康宣教、围术期病情观察、胎心监测、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和母乳喂养指导等,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 前期准备 产妇入院后建立健康档案,包括年龄、孕周、产次、文化水平、性格、心理特点和家庭关系等。组织科室护理骨干讨论产妇的病情特点、手术注意事项和围术期护理要点。护士长分配研究任务,讲解文献检索知识,并约定文献检索时间。

1.2.2 循证问题 根据本研究内容,结合剖宫产产妇的具体病情和科室护理经验,确立下列循证问题:(1)剖宫产/剖腹产;(2)产妇;(3)泌乳功能;(4)康复。

1.2.3 循证支持和评价 将上述循证问题作为篇名、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查询近三年的文献资料(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并对文献资料的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等进行全面评价,经科室集体研究后筛选出最佳护理实证。

1.2.4 循证应用 参考最佳实证,结合科室护理经验和产妇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1)心理护理:责任护士热情接待入科产妇,介绍科室主要成员,如科主任、护士长、床位医生、责任护士等。主动关心产妇的各种不适,耐心倾听其主诉,了解产妇的心理、文化水平、家庭关系等,鼓励产妇勇敢、乐观面对手术,与产妇建立信任、融洽的护患关系。根据产妇的性格特征、文化水平、家庭关系、职业等进行个体化心理护理,如头部按摩、四肢放松、听音乐和腹部放松,亦可让康复产妇现身说法,缓解围术期焦虑、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指导配偶或家属给予亲情支持,使产妇感受浓浓亲情,有信心、勇气面对剖宫产手术。(2)康复护理:依据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产妇围术期康复护理。术前3~4 h口服10%葡糖糖注射液200 ml,术后6~8 h进流质,如米汤、牛奶等,逐步过渡到半流质,排气后逐步普食。术后每2 h1次,逐步训练膀胱功能,尽早拔出导尿管。术后2 h行下肢被动锻炼,待麻醉作用消退后逐步行下肢和活动,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术后24 h协助产妇在床上做起,指导其床边站立、行走等,刚开始有人搀扶,稳定后自己单独行走。(3)健康教育:根据产妇的健康档案,选择大众化的语言解释剖宫产的必要性、围术期配合事项和护理干预措施等,发放产妇产后健康教育小册子,使其建立术后康复的信心。讲解母乳喂养的优点,如有利于婴儿大脑发育,增强抵抗力,降低肠炎发生率等,鼓励产后母乳喂养。加强饮食指导,坚持低盐、低热量、高蛋白饮食,多喝鸽子汤、鱼汤、鸡汤等,保证睡眠充足,促进乳汁分泌。(4)泌乳功能护理:术后4~6 h行乳房按摩和穴位按摩(取穴云门、膻中、乳根等,每次15~20 min,3次/d),开始责任护士示范按摩,一手托住乳房,另一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指腹用中等强度刺激,以搓捏式向外拉、提,每次1 min,间隔3 min,总共15 min,两侧交替刺激。指导产妇和配偶/家属学会按摩,促进泌乳。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术后泌乳始动时间、产后第72 h泌乳量,记录两组术后康复(术后24、48 h子宫复旧情况,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排便时间)情况。泌乳始动时间是指胎儿娩出至乳汁首次泌出的时间。泌乳量判断标准:泌乳量足:新生儿小便次数≥8次/d,安静,情绪稳定,体重正常;泌乳量不足:新生儿小便次数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泌乳功能

观察组泌乳始动时间早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泌乳功能比较

组别 泌乳始动时间(h) 泌乳量足(例)

观察组(n=25) 24.83±6.21* 22*

对照组(n=25) 26.56±7.51 15

*与对照组比较,P

2.2 两组术后康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24 h和48 h子宫复旧情况优于对照组,而术后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术后康复情况比较

组别 子宫复旧(cm) 排气时间(h) 排便时间(d)

术后24 h 术后48 h

观察组(n=25) 12.31±1.64* 5.21±1.57* 23.72±1.72* 3.46±0.58*

对照组(n=25) 14.62±1.49 6.97±1.28 25.85±2.27 3.94±0.69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因多种因素我国的剖宫产率居高不下,作为一种创伤性非自然分娩方式,剖宫产造成的组织损伤、术后疼痛、围术期各种不适和饮食习惯改变等影响产后母乳喂养和术后康复,降低产妇生活质量[6]。其中,母乳是新生儿最好的天然食物,即可增强新生儿营养和免疫能力,又能增加母子感情,促进产后子宫收缩,减少术后出血。因此,提高产妇产后泌乳功能,促进术后康复,是妇产科医务人员和产妇密切关注的重点,李明[7]研究发现,对剖宫产产妇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缩短产后泌乳时间,增加产后泌乳量。故加强剖宫产产妇围术期护理干预尤为必要。

第6篇:循证医学的优点范文

【关键词】 循证护理; 肩胛游离皮瓣;面颈部瘢痕

【key words 】Evidence-based nursing; Free flap shoulder blade; Face and neck scar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053-01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是受循证医学的影响而产生的护理观念,循证护理是护理人员在计划护理活动过程中,审慎地、明确地、明智地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患者愿望相结合,获取证据,作为临床护理决策依据的过程,用批判性思维寻求最佳护理行为,实施全面护理质量改进程序。面颈部瘢痕在临床上很常见,大多由于深度烧伤后瘢痕挛缩引起,严重者常导致面颈部组织牵拉移位,均需要手术治疗。目前对于游离皮瓣移植修复面颈部瘢痕挛缩的治疗中,由于肩胛皮瓣相对较薄、供区隐蔽、面积较大的优点,逐渐成为修复面颈部瘢痕及创面的重要选择皮瓣。但术后肩胛游离皮瓣是否成活是手术的关键,我们积极探索护理方法,在临床护理中,把循证护理应用到肩胛游离皮瓣修复面颈部瘢痕的患者的护理实践中,减少了肩胛游离皮瓣并发症的发生,为手术的成功提高了可行的护理依据。

1 临床资料

2012年5月-2013年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7例颈部大面积瘢痕挛缩畸形患者,年龄12-34岁,平均21岁。受伤原因,6例火烧伤,2例水烫伤。受伤至入院时间2年-11年,平均7年。其中5例患者烧伤后曾行手术治疗,2例行植皮术,3例行皮瓣转移修复术)。5例患者颈部瘢痕挛缩程度为II-III度,瘢痕面积达到6×10cm-9×15cm。3例患者面部瘢痕伴有口鼻局部牵拉及面部凹陷畸形,瘢痕面积6×8cm-8×12cm。

2 循证护理

2.1 了解肩胛游离皮瓣知识,确定EBN问题,目前对于游离皮瓣移植修复面颈部瘢痕挛缩植修复面颈部瘢痕挛缩的治疗中,由于肩胛皮瓣相对较薄、供区隐蔽、面积较大的优点,逐渐成为修复面颈部瘢痕及创面的重要选择皮瓣,但由于烧伤患者面颈部血管受一定损伤,给血管进行吻合带来一定的困难,术后皮瓣的成活条件要求比一般皮瓣要求高,血管危象是其常发生的并发症,术后护理难度大。通过综合分析肩胛游离皮瓣移植修复面颈部瘢痕挛缩的病因、术前术后护理、并发症因素,肩胛游离皮瓣移植修复面颈部瘢痕挛缩的护理问题包括:心理问题;病人皮肤血管的准备;病房的准备;防止动静脉血管危象;压疮的防治。

2.2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寻找EBN支持。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检索肩胛游离皮瓣移植修复面颈部瘢痕挛缩的相关的文献资料,查阅相观期刊杂志,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及需求,对患者制定最佳的护理计划。

2.3 利用肩胛游离皮瓣移植修复面颈部瘢痕挛缩的循证支持,积极实施

EBN。

2.3.1 重视心理评估,面颈部大面积瘢痕使患者心理上遭受严重打击,对治疗期望值较大,抱有重生的心理期望,针对这种心理期望值,心理护理在手术中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血管危象期心理因素往往直接导致手术失败。

2.3.2 配合医生做好术前血管的评估:术前采用256 层CT(Phillips 公司,荷兰)对患者面颈部及胸背部行螺旋CT扫描,应用AVA 软件对面动、静脉、旋肩胛动、静脉及分等相关血管进行数据分析,测量血管管径及血管长度,模拟测量需要修复皮瓣面积及形状,

2.3.3 术前专科护理常规

2.3.3.1 重要脏器检查和功能评估和血生化检查。

2.3.3.2 指导病人及家属绝对戒烟,因吸烟能使血管收缩或血液内含氧量低,使供期皮肤血供减少。

2.3.3.3 皮肤准备:术前检查供区皮肤是否正常,并保护供期皮肤的完好性。

2.3.3.4术前练习在床上大小便的习惯,术前晚可适当给予镇静药,以保证充分的睡眠。

2.3.4 术后专科护理措施

2.3.4.1 病房病床的准备评估:术前当天准备一床气垫或压疮垫垫于病床上,冬天备一烤灯值于床旁。

2.3.4.2 全麻术后的观察:全麻术后术后常规护理,平卧,头偏向键侧,但要防止皮瓣血运减少,并以防呕吐引起窒息。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1次/30min至平稳为止。

2.3.4.3 护理:全麻6小时后,病人取健侧卧位,血管吻合处不发生扭曲和张力。不影响血液循环并将皮瓣及其蒂部开窗。

2.3.4.4 动脉危象的观察:在术后24~72h最容易发生血管危象,因此术后第一个24h应每30min严密观察皮瓣一次,主要观察颜色、温度、毛细血管的充盈反应以及肿胀情况,多普勒监测动脉搏动情况。正常皮瓣为淡红色[1],如颜色苍白、肿胀不明显,皮温低于健侧,毛细血管充盈反应慢,表明动脉供血不足或痉挛栓塞。应局部保暖,烤灯治疗,使用低分子右旋糖苷等药物解痉抗凝。

2.3.4.5静脉危象的观察:皮瓣颜色由暗红变紫或紫灰色,皮温变低毛细血管充盈反应快,触压质硬,表明有静脉瘀血,或皮瓣下有出血、渗血;肿胀明显并有水泡形成,均表明静脉回流障碍。应保暖,抬高患肢。及时通知医生。

2.3.4.6 皮瓣的夜间护理和观察:夜间和凌晨是血管危象的高发阶段。因此夜间护士应加强病房巡视,手术后3天内夜间应每30分钟密切观察皮瓣的颜色、血运和温度。并应检查烤灯的距离、、保暖情况,防止烫伤。

2.3.4.7 皮肤评估:移植术后2周制动,使病人有压疮发生的危险。术后病人睡气垫床或垫压疮垫,定时翻身,每2小时一次,受压皮肤贴减压贴,随时观察和评估皮肤受压情况。

3体会

EBN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手段, 以护理研究为依据,和临床实践创定指南,改变了临床护士以经验和直觉为主的习惯和行为, 护理人员参与循证护理的重要性表现在3个方面;(1)鼓励护土参与医疗干预;(2)发现护理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3)发展并使用标准语言来描述问题、干预和结果。通过将护理问题与循证护理有机的结合,制订护理计划并实施。

采用CT血管造影肩胛皮瓣游离移植修复面颈部瘢痕,目前CTA三维重建后可以显示细小血管,相比动态红外线成像具有一定优势[2]。游离皮瓣移植术后应积极防止血管危象的发生并保证皮瓣的成活。那么术前术后的专科护理与完善的护理措施,对保证游离皮瓣移植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第7篇:循证医学的优点范文

【关键词】循证护理;白内障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287-02

白内障是眼睛内晶状体发生混浊由透明变成不透明,阻碍光线进入眼内,从而影响了视力。视力还未明显受损之前就接受白内障手术,可以大幅度减少盲和低视力患者。随着医学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新型白内障手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使用超声波将晶状体核粉碎使其呈乳糜状,然后连同皮质一起吸出。术毕保留晶状体后囊膜,可同时植入房型人工晶状体。其优点是切口小,组织损伤少,手术时间短,视力恢复快。循证护理是护理研究和护理实践的有机结合,是遵循证据的护理学科,是一种科学,有效地提高护理实践的方法。循证护理也称实证护理,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运用实证,对白内障实施最佳的护理。我科对160例行超声乳化的患者应用了循证护理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60例白内障患者,年龄在52-82岁,平均年龄63.5岁,不合并其他疾病。

1.2循证方法(1)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白内障患者告别黑暗,重见光明的有效治疗方法,为了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染的几率,促进患者恢复,给予健康指导,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确定需要循证的护理问题为:焦虑,感染。疼痛,角膜水肿,活动(2)寻找循证支持。通过查询相关文献支持。通过查询相关文献数据库,查阅相关资料,寻找证据,对资料的可靠性,实用性进行分析,并将所获得的证据和护理专业技能,临床经验和患者的需要相结合,制定并实施护理方案。

1.3结果 本组病例发生眼内炎2例,术后高眼压12例,角膜水肿18例。

2 循证护理。

2.1 焦虑的护理措施(1)与视力障碍及担心预后不良等因素有关:许多老年病人因视力障碍造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常有性格沉闷、孤独或烦躁,对手术有恐惧感。(2)护理措施:医务人员应通过深入了解、密切接触和沟通,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并请术后已痊愈的病人现身说教,以消除恐惧、不安,心理,同时鼓励家属、亲友经常探视,给予经费、实物、情感上的支持、照顾等,使其消除紧张焦虑的心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及手术。做好术后随访术后随访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有助于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同时病人会觉得自己得到尊重,得到关注, 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有助于疾病的转归。

2.2 预防感染的护理措施(1) 眼内炎:白内障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主要由细菌和霉菌感染所致,卫生条件差,手术器械及操作步骤等环节被细菌污染,术后护理不当导致眼内炎发生。因手术操作方式和止血是否彻底系护理人员所无法避免,故不展开分析。本组2例眼内炎。表现为术后患者突然出现眼红痛、畏光、流泪,自觉视力明显下降,查体示:左眼视力0.02,球结膜、角膜水肿明显,房闪加重,前房可见黄白色粘稠分泌物,玻璃体内可见大量炎性细胞,眼部B超提示:眼内炎。(2)护理措施:术后严密观察敷料是否脱落、污染、渗血、渗液、眼部红肿疼痛、分泌物增多等异常情况。同时保持用具卧具清洁,及伤口敷料的清洁干燥。点眼时注意手部清洁消毒,避免瓶口污染,并瞩患者勿用脏手或脏物挤、擦、揉眼。食清淡、营养的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勿食油腻辛辣刺激食物,以补充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

2.3 预防疼痛的护理措施(1)高眼压:常见并发症之一,多见于残留晶体皮质过多、血块、粘弹剂阻塞房角所致眼压增高,少数与情绪激动有关。表现眼部持续胀痛,重者恶心呕吐,角膜水肿等。(2) 护理措施:术后健康指导及心理护理。消除患者对眼部手术恐惧心理,更好配合手术。指导患者勿长时间低头弯腰,用眼过度如长时间看报、看电视、看书,以免增加眼疲劳。保持大便通畅,勿用力做憋气动作或抬重物以免腹压增高而致眼压增高。眼压过高立即告知一声予以处理,以免发生视神经永久性损伤,观察疗效及用药后的反应。

2.4 角膜水肿的护理措施(1) 多因术中核过硬,损伤角膜内皮所致。表现角膜水肿混浊,术后视力无改善(2) 护理措施:做好安慰工作消除恐惧不安心理,使其了解角膜水肿原因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通常1-2周角膜水肿可缓解。遵医嘱局部滴抗炎、高渗性及营养角膜药物,食清淡营养的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促进角膜水肿的消退。

2.5活动的护理措施(1) 伤口裂开的原因:术后过度活动(2) 护理措施: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翻身等。动作要轻,以防震动头部勿使人工晶体移位甚至脱入玻璃体。眼部治疗操作动作要轻,勿挤压、碰撞眼球。需扩瞳时应用短效扩瞳剂,保持瞳孔5-6mm以内,扩瞳后应取平卧以免瞳孔夹持。

3讨论

循证护理是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问题, 寻找实证,用实证对患者实施最佳护理。循证护理注重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和个人技能。优质的护理是以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护理技术为基础的,这些都需要多年临床实践的积累。循证护理注重以人为本,体现了护理的人文性.艺术性,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循证护理就是遵循证据的护理,它倡导护士的个人经验、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与遵循证据的完美结合,选择的护理方法更接近安全、有效、经济和效益的原则,受到护理人员的推崇,最终是患者受益。具体说来,循证护理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做出临床护理决策,制定护理计划,选择有效的、准确的护理措施,对患者实施优质的护理,增加患者的满意度,同时能够增强护理工作的科学性,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我们的总结数据表明,采取循证护理的患者,对白内障手术认识水平普遍提高,基本掌握了围手术期以及术后的自我保健能力,有效减少了手术并发症,在一过性眼压升高、术后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上可见到显著地效果,提高了患者术后康复水平。另一方面,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循证护理方法,能科学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护理工作,提高整体护理水平,使患者得到人性化的服务,对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佩华*吴淑慧.眼科老年手术病人围手术期心理护理[J].当代护士2007年第10期 56-57.

[2]严密主编.眼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0:220-221.

第8篇:循证医学的优点范文

[关键词] 麻醉学;见习;综合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9-0133-03

临床医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而临床见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各医学院校教研室在临床见习教学中,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比如: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1]、小组讨论式教学法[2]、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3]、模拟教学法(simulation teaching)[4]等,取得了不同的效果[5]。我们倡导创新教育,运用多种教学模式(PBL、小组讨论式教学法、EBM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吸取各种模式的优点,进行合理组合,结合自身院校特点,建立一套适合本院校见习生的教育模式。本文旨在研究多种教学模式,即综合教学法,在临床麻醉见习中的应用并评价其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校2010级麻醉见习生根据班级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及对照组(n=30),实验组采用综合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两组均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统编教材《临床麻醉学》,授课学时相同,见习内容按教学大纲的要求。

1.2 方法

1.2.1 实验组 采用综合教学法, 具体步骤如下:①病例挑选:教师挑选典型病例,并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病例设计最佳麻醉方案。②发现问题:学生术前探视患者,了解患者的病情,获得相关临床资料,并针对病例自学相关理论,最终提出问题。③循证过程:麻醉方案制定过程中,将个人的医学知识、查文献及著作所得现有最好的研究证据、患者的病情与意愿综合起来进行考虑,为患者作出最佳的麻醉抉择。④授课:内容为本病例相关理论知识,可进行趣味问答,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包括视频直播等;注重麻醉学见习生人文关怀教育等。⑤小组讨论:再分若干小组,讨论各组员麻醉方案优劣之处,总结出各组最佳麻醉方案。⑥情境模拟:根据病例和各小组所制定麻醉方案,设计临床场景,进行临床模拟训练,如麻醉前访视,包括病史采集和病情分析,以及与患者及其亲属的交流等;麻醉技能操作,如硬膜外穿刺、腰穿和气管插管等;简述围术期麻醉管理;简述相关药物适应证、 禁忌证及使用方法;各种麻醉记录单的规范书写。⑦临床见习阶段:进入临床麻醉观摩过程,发现原设计临床麻醉方案不足之处。⑧再次小组讨论:术后针对见习所遇见的临床麻醉问题,找出自身的不足,复习相关理论知识,并组内讨论,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⑨总结:最后由教师总结授课及临床见习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及问题,并对一些特殊问题进行讲解。

1.2.2 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选择典型病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某一个具体病例处理的全过程,即从术前访视、麻醉方案制定到术中的处理以及术后随访等全程进行学习实践。

1.3 教学效果评价[1]

1.3.1 理论考核 两组学生在见习结束后,进行理论考试。考试两部分,题型采用标准化选择题,试题从试题库中随机抽选,均以百分制计。

1.3.2 技能考核 参照教学大纲,进行临床麻醉操作的考核,以百分制计。

1.3.3 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了解同学对不同方法的学习接受程度,进行量化评分(得分越高,接受程度越高)。内容包括:教师讲解的启发性、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程度、能提高同学间协调合作的能力、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程度、对该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等6个项目进行调查,每项1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理论与技能考核

实验组的理论考核、临床技能考核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种教学法教学成绩比较(x±s,分)

2.2 问卷调查

实验组学生在教师讲解的启发性、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程度、能提高同学间协调合作的能力、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程度、对该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等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PBL教学模式是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 目前已成应用较广泛的教学方法[1]。它打破了传统LBL(lecture-based learning)的模式, 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面对具体的临床麻醉问题,将所学的知识贯穿于一个真实的病例, 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解决问题来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使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融会贯通,培养学生以“患者麻醉收益最大化”为中心的临床思维,以帮助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相比于传统教学方法,PBL教学法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等方面具有优越性。

在PBL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2,6]。教学设计上采用小组讨论式教学法,让每组学生按照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小组总结,制定最佳麻醉方案。教师在控制讨论进展同时,适当进行提问,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错误观点予以指正。老师围绕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和总结以理顺整个教学内容,同时再加入相关的最新进展和动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疾病,从而融会贯通见习疾病的相关知识,掌握各种病例麻醉的特殊性。临床见习前,小组讨论侧重于根据各组所掌握的资料制定最佳麻醉方案;临床见习后,小组讨论侧重于解决见习中发现的问题、修订麻醉方案。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师讲解的启发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同学之间协作能力,并将课本知识与临床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EBM是遵循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3,7]。EBM要求医生在临床麻醉方案制定过程中,将个人的医学知识、临床经验与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及患者的选择综合起来进行考虑,为每个患者作出最佳的麻醉抉择。学生术前探视患者,了解患者的病情,获得相关临床资料,并针对病例自学相关理论提出问题。根据上述的临床资料和提出的问题,到图书馆上网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由学生自己去学习有关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为每个患者制定最佳的麻醉方案。实践中发现循证医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树立循证医学观点。

模拟教学即在规范的技术路线和参数的控制下模仿(仿真) 实时情景进行教学。医学模拟教学是指利用各种模拟手段,再现临床医学的工作场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无风险的学习临床知识和技能的条件与环境[4,8]。在麻醉学教学领域里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况,让学生通过情景学习,获得切身体验,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可将知识快速内化及提高临床相关技能。它具有不可比拟的安全性,可以模拟意外事件、麻醉并发症等情况,强化训练,同时培养大家的团结协作能力。另外,医学模拟系统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标准化,可以作为考核工具[9]。

本研究结合自身院校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模式(PBL、小组讨论式教学法、EBM 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吸取各种模式的优点,进行合理组合,建立了综合教学法,是一套适合本院校麻醉见习生的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体会到综合教学法具有明显优势:①增加了教师讲解的启发性,教学知识易于被学生接受;②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提高同学间协调合作能力;⑤理论与实践联系更紧密,同时训练了临床麻醉技能。

综上所述, 综合教学法使多种教学方式优势互补,巧妙结合,在本研究中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方法。今后我们将会在师资配备、时间安排、典型病例、模拟设备、考核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地优化, 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Omori JS,Wong VS,Nishimura S. Medical school hotline:Enhanc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The introduction of iPads into the John A Burns School of Medicine Curriculum[J]. Hawaii J Med Public Health,2013,72(10):362-364.

[2] Stewart Mennin. Small-group problem-based learning as 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7,23(3):303-313.

[3] Elaine YL Leung, Sadia M Malick, Khalid S Khan,and the EBM-CONNECT Collaboration. On-the-job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raining for clinician-scientists of the next generation[J]. Clin Biochem Rev,2013,34(2):93-103.

[4] Henneman EA,Cunningham H,Roche JP,et al. Human patient simulation: teaching students to provide safe care[J]. Nurse Educ,2007,32(5):212-217.

[5] 周芙玲,刘原,张王刚. 多种教学法在七年制医学生内科见习中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 4:81-82.

[6] 刘俊,宋蕾,. PBL教学法在麻醉学教学中的尝试[J]. 医学信息,2013,26(6):10-11.

[7] 许娜. 循证医学思想在临床见习中的应用[J]. 健康与生物医药,2006, 40(22): 215-216.

[8] 杨璐,李民. 模拟教学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应用及体会[J]. 当代医学,2008,14(23):58-59.

第9篇:循证医学的优点范文

中医认为“证”是病的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的概括,它受病的基本矛盾的干扰,两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证候诊断离不开具体疾病的诊断,证候诊断的规范化研究应采用病证结合的研究思路,这样才能对疾病过程中各个发展阶段的证候作出正确的诊断,才能将中医的证候演变规律更清晰地凸现出来。由于相对于中医学病名而言,西医学病名往往诊断明确,机制比较清晰,所以应选择西医诊断明确,而中医治疗有优势,又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采用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以病为经,以证为纬,病证结合的研究思路。“方”与“证”密切相关,方由证立,证随方名,方能测证,证能验方。很多有效的经方、名方是结合了中医理论精华和长期临床实践经验配伍而成,与其特定的证候有较明确的对应关系。而且,临床疗效是临床医学的核心和关键问题,证候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应建立在方剂疗效观察的基础上,通过以方测证还可以对“证”进行动态的研究。所以,有课题组提出“以候为证,以象为素,病证结合,方证相应,是建立辨证方法新体系的依据”[2];也有学者提出“围绕证候病机及其与疾病和方剂的相关性这一中医证候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突出中医学思维特征与现代科学设计融合的研究思路,以方剂干预治疗效果作为比较参照系统,基于中医以方测证的逆向思维的认‘证''''方法,不断积累、完善,由此构建出具有坚实临床科学基础的证候标准,应该是病证结合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3]。但是,近10多年来,由于对“方证相对”的理解存在歧见,故有学者提出“以方测证”作为一种证候研究的方法并不可行。有的认为:每个汤方都有相对应的证,只要有此证即可用此汤方,常称为“汤证”,汤证(方剂辨证)不同于八纲、病因和脏腑辨证,是指以汤辨证,相符即可应用,其实质是找出汤方的适应证[4]。有的引用柯韵伯《伤寒来苏集》的话说:“合是证便用是方”,即某证只能用某方,某方只能治某证,处方用药必须与病证对应,才能取得最佳的临床效果[5]。这种观点后来被研究《伤寒论》的学者们继承下来,被概括为“有是证用是方”。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们认为“方证相对”及“以方测证”不能对“同证异方、同方异证”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应改称为“方证相关”。还有学者认为“方证相对”应理解为“对症治疗”、“方病相对”等等。朱邦贤教授在分析上述观点后则提出,中医所讲的“方证相对”是指方剂的药物组成与配伍,与其主治病证所内寓的基本病机具有高度的针对性或相关性[6]。应当明确的是,“方证相对”中的方证或汤证,是指某方与某一特定病证间所存在的直接对应的主治关系,这一关系是建在该方内涵的“理”(该组方所针对的基本病机)和“法”(根据基本病机所确立的治疗大法或具体治则)之上的。笔者是这样认为的:“方”与“证”密切相关,如朱教授所述两者是通过理与法相关联,但由于关联的程度不同,可以是多方对应于一证,也可以是一方与多证对应,其对应的程度取决于临床疗效,所以,根据临床疗效可以求得最佳对应的方证,以最佳对应的“方”来测最佳对应的“证”,这是目前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的主要思路。

2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及病例回顾的基础上,遵循临床流行病学原则,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前瞻性研究,运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对证候诊断标准进行系统评价和完善,是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的重要途径

早期的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是以文献调研与专家咨询为主要途径。所以,由此而建立的证候诊断标准必然会受到医者水平、学术流派等影响,出现标准之间互不相同的现象。临床流行病学的核心内容是设计、衡量和评价(design,measurement,evaluation,DME)。它把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强调在临床医学研究中应用科学的方法学,强化科研设计,排除各种偏倚和干扰因素的影响,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所以,为提高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应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和病例回顾的基础上,遵循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则强调从系统研究中获取证据,并重视临床实践中个人经验与系统研究中获得的科学证据相结合,对患者个体做出合理的临床医疗决策,是临床流行病学和现代信息学与临床医学结合的典范。赖世隆教授[7]评价说:“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是当今医学界公认的进行临床研究最为科学的方法学。”所以,应该运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对证候诊断标准进行系统评价和完善,包括对证候诊断标准建立方法和研究质量、诊断标准的诊断效能和诊断标准在临床应用中的系统评价[8]。但运用EBM与DME方法时需要克服样本量大,时间周期长等困难,解决出版偏倚(发表偏倚)、伦理和资金等问题。

3加强四诊客观化研究,在系统生物学的引领下,开展组学研究是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的重要环节

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以经验为基础的中医学缺乏还原论的研究方法。所以,它无法解释系统内部的组成成分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不能对信息进行量化。因此,必须将中医思辨性的经验描述和宏观性概括过渡到高层次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这是中医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实质是解决客观化与定量化问题[9]。

3.1加强四诊的客观化研究中医“证”是对临床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后得出的概括性结论。这个结论能否反映疾病的本质,关键在于通过四诊所获得的信息资料是否准确、真实和科学,以及医生分析、综合的思维结果是否合乎疾病发展的实际。受古代条件的限制,医生只能依据感觉器官,通过望、闻、问、切来获取临床信息。所以,信息收集过程中主观性很大,影响了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加强四诊的客观化,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利用内窥镜、显微镜、现代影像技术等扩展医生望诊的范围和深度;研制了多种舌诊、脉诊仪器,使人们通过仪器“望舌”、“切脉”时能直接读数,定性、定量地进行分析;利用先进的化学技术,对气味进行分离研究;尝试制定问诊方案与步骤,使问诊科学化、程序化等等。但研究与临床实际应用还有很大的差距,如研制的舌诊仪、脉诊仪获取的信息量不够,欠灵敏;有些四诊信息,如病人的感觉,本身就是病人的一种主观体验,很难利用仪器设备来测定等等。所以,如何借助现有的科学技术来客观地采集分析中医临床信息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3.2在系统生物学的引领下,开展组学研究宏观辨证是中医的传统辨证方法,它是根据“知内揣外”、“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点来认识和诊断疾病的。从理论上说在宏观辨证的基础上,慎重地选用一些现代医学的微观指标可以使中医证候诊断由定性转变为半定量或定量,从而提高其客观性,并且,拓宽和加深传统“四诊”的视野,丰富辨证论治的内涵,为中医在“无症可辨”的情况下提供一定的辨证依据。为此,现在及以往的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是采用西医还原论的研究方法,从整体、细胞、分子水平,从理化、免疫、代谢、微量元素等方面来筛查与中医证型相关的微观指标,分析其内在的相关性;研究同一疾病不同证型的微观指标的异同,不同疾病同一证型的微观指标的异同,来寻求中医“证”的共性与个性指征;对证型的主要症状的特征进行现代医学阐释等等。但研究结果只发现某些指标与某些病证有某种相关性或提示性,相关的程度及提示的准确与否并不清楚。而且,随着研究的广泛深入,很多指标的特异性逐渐被否定,许多观察指标随着观察者的不同而出现矛盾的结果。由此可见,采用西医的还原论方法来研究中医,则中医的整体性和个体化诊治的特点就会被破坏,反而阻碍了中医的发展。因此,今后不宜再把寻求诊断某一证型的特异性指标作为研究重点,而应该从多层次、多角度来研究某证型的指标群。有研究认为参考现代心理学行为功能量化及生命质量量化等评分方法,可以对症状、体征进行等级积分,对证候辨证进行半定量化的分析[10];通过对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分级记分,采用相加计数法、累积记数法、分类记数法等方法进行指征积分的记数,然后根据指征的出现率和指征积分数的高低,并适当考虑临床实际,对证候进行计量诊断。还有学者在半定量的同时引入统计学权重的概念[10],经过统计学处理,以不同权重来反映不同症状体征的主次,又以不同积分反映症状体征的轻重程度变化,对证候进行定性与定量(等级)相结合的计量诊断。但目前的这些研究思路与方法都无法真正实现证候的量化诊断。系统生物学由LeroyHood创立,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基因、mRNA、蛋白质等)的构成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生命科学的研究重点已经开始从还原论研究转向系统论研究,系统生物学的发展将引领医学进入新的疾病诊治模式,推动医学进入预测医学、预防医学和个体化医学的新时代[11]。中医学的整体观、治未病观、辨证论治和方剂配伍等理论与系统生物学的意旨具有相通之处。钱学森曾说:“系统论是还原论和整体论的辩证统一。”所以,系统生物学的发展可以弥补中医的缺陷,中医证候研究应在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引领下,综合数学、信息科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在基因组、mRNA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等各个层面开展组学研究,通过数据的整合,来建立证候的诊断模型,精确、量化地预测证候[12]。

4数据挖掘技术及计算机智能的发展为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出潜在的、有价值的知识(模型或规则)的过程,也称为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中医证候和证之间没有明确的函数关系,只能在大量的文献资料及临床资料中进行数据挖掘。数据挖掘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和方法很多。

4.1引入复杂性科学理论对证候进行降维升阶处理,寻找证素应证组合的演变规律中医证候涉及复杂生命现象的功能、整体和动态层面,它具有典型的开放性、层次性、涌现性和高维性特征,所以,中医证候诊断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的、多维多阶的、可以无限组合的复杂巨系统。引进复杂性科学理论,通过证候的降维升阶处理则能解决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和非线性关系。张志斌等[13]由此而提出建立辨证方法新体系的设想,即通过证候要素的提取,将复杂的证候系统分解为数量相对局限、内容相对清晰的证候要素,然后通过各证候要素间的组合、证候要素与其他传统辨证方法系统的组合等不同的应证组合方式,使辨证方法体系不再是各种具体证候单纯联系组合的线性平面,而具有复杂的多维多阶立体交叉的非线性特征。如1991年列入国家科委科技攻关项目的“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课题组所建立的“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就是一个降维升阶工作的较好范例[14]。目前这方面研究还仅仅局限于临床具体病种,需要加强中医证候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的合作。

4.2引入模糊数学与粗糙集理论模糊数学的创始人查德曾指出:当系统的复杂性日益增长时,找出系统特性的精密而有意义的描述的能力将相应降低,直至达到这样一个界限,即精密和有意义(或适当性)变成两个互相排斥的特性。中医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证候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的表现可以是典型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证候表现却是不典型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亦有学者认为“证”是一种模糊集合元,主要表现为:证的有些症状其性质、状态是不能精确断定的,“证”所包含的内容与各个症状所包含的内容,不是一个简单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而是一个统一体与个体之间的集元性关系[15]。所以,根据模糊数学的原理,认为“证”是一个模糊概念,可以使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来刻划,进行量化分析,确定“证”的模糊集合中某些症状隶属于某证的程度,从而建立起“证”的数学模型[16]。粗糙集理论是继模糊数学理论之后的又一种处理不精确和不确定问题的数学方法。它是波兰学者Z.Pawlak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近年来,已有学者尝试将粗糙集理论引入到中医证候诊断的规范化研究中,如秦中广等[17]利用粗糙集理论建立了中医诊断类风湿的模型。他们还将该方法与模糊数学方法进行了比较,发现前者的诊断正确率远远高于后者。随着粗糙集理论的发展,它还可以与诸如模糊识别、神经网络等技术相结合。

4.3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多元分析,即多因素分析,它主要是探讨高维数据的内在规律。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是通过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收集患者的症状,并根据传统的辨证理论对每个病人进行辨证,确定为“某证”,然后采用判别分析和回归分析(常用如Fisher判别方法和Bayes判别、逐步线性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建立函数方程,并进行回代检验。但这两种方法都无法消除获得应变量(Y)值时的经验性和主观性;同时还必须基于各变量的作用与其他变量无关,各变量的作用可以叠加这不甚合理的假定前提下;所建立的证候和证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简单线性描述;二者的Y值都只是简单的A与非A的类别区分,不可能进行轻重程度的等级划分等。之后有学者提出将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应用于证候诊断的规范化研究。聚类分析又称集群分析,可以将随机现象进行归类。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可通过寻求少数的几个变量(或因子)来综合反映全部变量(因子)的大部分信息。以上几种统计方法都可以实现证候的降维,有利于疾病证候分类中主、次症(征)及特征性表现的提取,有利于发现疾病调查群体中各类证候的症状、体征的组合及变化规律等等。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再通过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则能简化和明确对因子的解释。但是聚类分析在定义指标间或样品间相似性的度量时存在主观性,根据空间上的“距离”或形状上的相似性,对对象(指标、样本)进行刚性分割,它不能把同一个对象在不同的类别中体现出来,而且,它不能对多边关联同时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要求资料为计量资料,且各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同样也不可能有症状轻重程度的划分。因子分析则要求“公因子或共性因子”和所有变量均有关系,且是一种线性关系。另外,如何看待舍去的其他成分及特殊因子还需要作进一步探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单独使用上述几种统计方法都会暴露出诸多不能克服的问题。因此,需要将多种统计方法联合运用以取长补短,提高结果的可靠性。但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到底选用哪些多元统计方法,如何进行联合应用,还在不断探索之中。

4.4结构方程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属于隐变量分析方法,是近年来在统计领域发展十分迅速的一个分支。它主要是运用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对有关现象的内在结构理论进行分析。即研究者可根据专业理论知识提供变量间存在的内在关系即先验关系,应用图形来表示变量间存在的直接或间接作用,然后检验所假设的模型与数据资料的拟合程度。如果拟合优度好,则认为变量间所假设的关系是成立的;反之,则拒绝原假设。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可以将隐变量和直接测变量一并考虑,并且,可以对变量的测量误差及其方差作出估计。所以,设想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可以建立一种比较客观的、定量的证候诊断标准,目前正处于试验阶段。

4.5计算机智能从复杂系统科学角度来看,证候是建立在广义症状集(包括以四诊信息为代表的宏观子集和以现代生物学特征为代表的微观子集)上的映射,广义症状之间交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动态演化系统,这类动态系统及其演化过程从理论上说可以通过计算机智能来实现。计算智能(com-putationalintelligence,CI)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模仿人类和其他生物对非线性、不完全、不精确和不确定的信息进行智能处理的技术,具有良好的容错性、鲁棒性和高精度等综合技术优势。计算智能主要包括:(1)用于模仿生物种群进化过程的演化计算,如遗传算法、演化策略、演化规划、遗传程序设计等;(2)模仿大脑思维的高层次结构的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ANN),近年来在ANN基础上还提出了用于中医证候诊断的神经网络———径向基函数(radialbasisfunction,RBF)神经网络及基于聚类分析的RBF神经网络。已有学者通过对基于聚类分析的RBF神经网络所建立的中医证候诊断模型的检验,验证了其用于中医证候诊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18];(3)模仿低层次大脑结构的模糊系统。以上这三者都是仿效生物信息处理模式以获得智能信息处理功能的理论和技术,目标相近而方法各异,将三者交叉组成新系统则能达到取长补短、各显优势的效果。如用神经网络来构造模糊系统,集中了模糊控制技术和人工神经网络的双重优点,扩大了系统处理信息的范围;又如引入遗传算法构造综合性的模糊神经网络计算智能系统(fuzzyneuralnetworkscomputationalintelligencesys-tem,FNNCIS),可以形成与实际问题相吻合的中医证候诊断决策树等等。

5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将是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钱学森教授为首的一批中国学者在系统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曾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19]。在复杂系统的研究中,通常是科学理论、经验知识和专家判断力相结合,形成和提炼出经验性假设,这些经验性假设往往难以用严谨的科学方式证明,但需要经验性数据对其确定性进行检验,从经验性假设出发,通过定量方法得到结论,这一过程是一个人机结合综合集成的过程。中医学的模糊性、多变性、复杂性及隐匿性决定了中医证候诊断必须通过多学科的交叉渗透来完成。所以,将综合集成法运用到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中则能实现把人的“心智”与计算机的高性能结合起来;把人的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把不同层次的知识(科学理论和经验知识)综合集成起来;把各种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把多种领域的科学知识进行综合集成;根据复杂巨系统的层次结构,把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统一起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综上所述,证候诊断的规范化研究包括诊断的标准化、客观化及定量化研究,它除了必须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继承性等原则外,尚应体现辨证的系统性和发展性,证候的特异性和稳定性[20,21]。同时还要加强证候概念及专业术语的规范化研究。所以,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正如沈自尹教授[22]所总结的:“证”的研究难点在于:其一,证是一种功能态的,可以发展,可以转化;其二,证的概念应用亦较混乱,灵活性大,辨证可因人而异,只有凭医生的分析概括水平;其三,难以定性、定量,更难以定位。因此,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完善现有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中医证候诊断的规范化研究才有望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与进展。

【参考文献】

1DengTT.Standardiz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yndromes.Guangzhou:GuangdongScientificandTechnicalPublishers.1990:9.Chinese.邓铁涛.中医证候规范.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9.

2WangQG.Studyofstandardizationandbiologicalfoun-d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yndromesfrombloodstasissyndrome.JiangxiZhongYiXueYuanXueBao.2004;16(5):5-10.Chinese.王庆国.以血瘀证为切入点进行中医证候规范及其生物学基础的研究.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6(5):5-10.

3LiuP,HuYY,NiLQ.Onestablishingcomparativereferencesystemforsyndromeclassificationstudyfromthethinkingcharacteristicsofsyndromedifferentiationdependenttherapy.ZhongguoZhongXiYiJieHeZaZhi.2006;26(5):451-454.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刘平,胡义杨,倪力强.从辨证论治的思维特征探索证候分类研究的比较参照体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5):451-454.

4ShenZY.Somewaystoimprovetheresearch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hanghaiZhongYiYaoZaZhi.1981;(6):2-5.Chinese.沈自尹.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广开新路———进一步提高中医水平的若干途径.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6):2-5.

5WangYC.Rethinkingonthedoctrinethattreatinga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yndromebyusingaspecificformulatraditionallyestablishedforthesyn-drome.BeijingZhongYiYaoDaXueXueBao.1998;21(6):2-4,72.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王玉川.关于“有是证用是方”的反思.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6):2-4,72.

6ChenKX.Thinkingandexplorationofthedevelop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hanghai:PublishingHouseofShangha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006:115.Chinese.陈凯先.中医药发展的思考与探索.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115.

7LaiSL.Keypointsaboutclinicaleffectivenessassess-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GuangzhouZhongYiYaoDaXueXueBao.2002;19(4):245-250.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赖世隆.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若干关键环节的思考.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9(4):245-250.

8ZhuQ,GuoXF,LaiSL.EvaluationofalongsyndromeonTCMsyndromediagnosisstandards.TianjinZhongYiYao.2006;23(2):105-107.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朱泉,郭新峰,赖世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循证评价.天津中医药.2006;23(2):105-107.

9ChenJX.Thestud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yndromesandsyndromedifferentiationsystem:cur-rentstatusandfutureprospects.BeijingZhongYiYaoDaXueXueBao.2001;24(4):3-8.Chinese.陈家旭.中医证候与辨证体系研究现状与展望.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4):3-8.

10WangJ,YaoKW.Presentsituationofstudyonquan-tizeddiagnosisofsyndromesinTCMandconsiderationcausedthereby.ShiJieKeXueJiShuZhongYiYaoXianDaiHua.2003;5(5):10-13,78.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王阶,姚魁武.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研究现状与思考.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3;5(5):10-13,78.

11WestonAD,HoodL.Systemsbiology,proteomics,andthefutureofhealthcare:towardpredictive,pre-ventative,andpersonalizedmedicine.JProteomeRes.2004;3(2):179-196.

12ShenZY.Studyonsystematicbiologyandsyndrom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ZhongguoZhongXiYiJieHeZaZhi.2005;25(3):255-258.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沈自尹.系统生物学和中医证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3):255-258.

13ZhangZB,WangYY,FengJ.Modernstudyofstand-ardizationofsyndromes:areview.ZhongguoZhongYiJiChuYiXueZaZhi.2005;11(9):641-644,649.Chinese.张志斌,王永炎,封静.现代证候规范研究述评.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9):641-644,649.

14TheScientificResearchGroupofEncephalopathyEmer-gencyofStateAdministr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draftforthesyndromedifferentiationanddiagnosiscriteriaofstroke.BeijingZhongYiYaoDaXueXueBao.1994;17(3):64-66.Chinese.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3):64-66.

15JiangLS.Theideasandmethodsinstudyingthesyn-drome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YunnanZhongYiZaZhi.1991;12(2):1-5.Chinese.蒋力生.中医“证”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云南中医杂志.1991;12(2):1-5.

16JiangLS.Theideasandmethodsinstudyingthesyn-drome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ontinuation).YunnanZhongYiZaZhi.1991;12(3):1-8.Chinese.蒋力生.中医“证”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续).云南中医杂志.1991;12(3):1-8.

17QingZG,MaoZY,DengZZ.TheapplicationofroughsetintheChinesemedicinerheumaticarthritisdiagno-sis.ZhongguoShengWuYiXueGongChengXueBao.2001;20(4):357-363.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秦中广,毛宗源,邓兆智.粗糙集在中医类风湿证候诊断中的应用.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1;20(4):357-363.

18LiJS,HuJL,YuXQ,etal.AresearchonRBFneu-ralnetworkbasedonclusteringanalysisintheapplica-tionofsyndromediagnosis.ZhongguoZhongYiJiChuYiXueZaZhi.2005;11(9):685-687.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李建生,胡金亮,余学庆,等.基于聚类分析的径向基神经网络用于证候诊断的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9):685-687.

19MengQG,WangYY,DaiRW.Exploringthestudyofstandardizationofsystematicandcomplicatedsyn-drome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ZhongYiYaoXueKan.2003;21(12):2015,2025.Chinese.孟庆刚,王永炎,戴汝为.系统复杂性的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探析.中医药学刊.2003;21(12):2015,2025.

20XuT,WuCY.SpeculationsonstandardizationofTCMspleensystemsyndromes.NanjingZhongYiYaoDaXueXueBaoZiRanKeXueBan.2002;18(5):264-265,269.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徐涛,吴承玉.中医脾系证候的规范化研究思路与设想.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5):264-265,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