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校园的发展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物联网;智慧校园;智慧环境;智能感知;教育应用;有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0008(2012)04—0061—05
随着传感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物联网技术被誉为信息产业的第三次创新。为了促进科技发展,掌控与利用未来网络和信息资源,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下一代的技术规划,并且试图将物联网作为振兴经济和确立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世界各国都在关注物联网能否掀起如当年互联网革命一样的科技和经济浪潮。在中国,物联网被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受到全社会广泛的关注。物联网技术将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融合到一起,将人类社会深度地推进到信息化时代,为人们提供智能化的生活和环境。同时,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多个领域,使人类能够以更加精细的方式管理生活和生产,达到“智慧”的状态,从而节约了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与工作方式,改善了人与社会的关系。[1]
在教育领域,物联网技术使学校教学和管理变得更具人性化和智能化,在构建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中,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何有效地应用物联网技术来推动数字化校园向智慧校园的发展,是亟待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物联网的概念与功能
物联网的实践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而物—物互联的理念最早见于1995年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一书,因受到当时硬件设备和技术的限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了当时被称作EPC系统的“物联网”的构想。1999年,MIT Auto-ID中心首次提出了“物联网”这个概念,同年,中科院也启动了对传感网的研究。虽然物联网发展的基本思想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但近年来才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在2005年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TU)《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提出并重新定义了“物联网”的概念。2009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这一概念。物联网建设并已经被正式提升为美国的国家战略,受到了世界各界的关注,物联网被认为与当年的“信息高速公路”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有关物联网的定义和技术的共性问题仍未明确统一。美国Auto-ID中心最早提出的“物联网”概念认为,基于互联网、RFID技术、EPC标准,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主要利用射频识别技术、无线数据通信技术等,将会构造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物联网)。[2] 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报告认为,物联网的定义较之前已经发生了变化,并指出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在物联网时代,通过在各种各样的日用品中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将连接扩展到人—物和物—物之间。[3]
目前,在国内较为多见的“物联网”定义为:物联网是指利用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装置、红外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就是使所有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使得识别和管理更加方便。[4] 物联网把网络所实现的人与人之间的互联通过技术扩大到了所有事物之间的连通,不但使得现实世界的物品互为连通,而且实现了现实世界(物理空间)与虚拟世界(数字化信息空间)的互联,从而有效地支持人机交互、人与物品之间的交互、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5]总之,物联网是一个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物联网的体系和特征
1.物联网的体系构架
从通信过程和对象的视角看,物联网的体系构架被公认为包含以下三个层次,一是全面感知层,二是可靠传递层,三是智能处理层。 [6]利用传感器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分别承担对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它们的融合构建了现代信息系统的“感官”、“神经”和“头脑”。[7]
全面感知层利用各种可用的感知手段实现物体动态的即时采集,如传感器、RFID(射频标签)、二维码、蓝牙等设备获取物体的信息,它们能够像人的感官系统那样即时地识别和采集数据。因此,我们要全面而灵活地加强感知能力的设计和开发,同时要兼顾设备的低成本性和灵巧性。
可靠传递层也称网络层。它通过各种信息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感知的信息实时、准确可靠地传递出去。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有的移动电信网和互联网及贯穿于其间的无线传感网络。它们涉及有线接入、无线接入、支持可移动等各种技术需求条件的支持,要根据通信目标设计合适的高性能的通信网络。
“容”校园―容纳・蓝色・六元
为了使学生们目之所及,身之所处都能受到海逸“容”文化的熏陶,学校已通过“海纳百川、逸群高远”的门厅文化,海洋地理、海洋人文的旋转文化,开放多元的角馆文化,特色鲜明的教室文化,蓝色主题的景苑文化等文化设计,全方位立体地打造了一个蓝色校园,使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个地方都成为彰显海洋课程的教育基地。随后,学校将继续加大海逸“容”校园的建设,使学校成为以人为本的教育园、气氛浓厚的书香园、链接社区的开放园、底蕴丰厚的文化园、和谐恬静的交际园、陶冶情操的生活园。
“容”管理―融合・扁平・自主
学校不断地更新观念,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不断进行优化组合,构建以融合・扁平・自主为关键词的海逸“容”管理体系:一是融合,鼓励教师开展自主式互动交流平台,在共同分享中融合,增强凝聚力;二是扁平,将管理重心下移,实现教研组、年级组负责制;三是自主,重大工作立项,由教师自主报名,形成项目团队,由项目组全权负责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容”课程―开放・多元・整合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合理的课程设置,成熟的课程体系是实施专业教学的根本保证。学校在广泛调查学生们的家庭情况、调研周边社区的所在单位、了解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在“生本、多元、整合、创意”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将海洋教育的内容进行了模块分割,全员参与,建构起海洋基础型子课程、发展型子课程、引桥型子课程的三维主轴式课程框架。但学校学生来源参差不齐,他们的个性特点、潜能指向各不相同,生活经验、学科经验和文化经验也多有差异,学校通过大力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与现代性来促进以“高素质、强潜能”为内核的课程开发,形成开放・多元・整合的海逸“容”课程。
“容”课堂―荣光・生本・智慧
“荣光”就是让学生们在课堂有当家做主的荣誉感,这其中,智慧是导向、生本是基础、荣光是结果;“生本”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每一个学生都是重要的,训练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智慧”是发展智力培养全人,让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荣光・生本・智慧构架起的是海逸“容”课堂。以学校教师的共同发展为本,激励教师持续不断地发展自己的专业素养,在实践中学,在带教中学,在研究中学,在反思中学,逐渐地掌握跨学科、跨教材、跨年级的教学技能。以科学发展引领整体科研,以“十二五”课题和“草根”课题为抓手,让教师切实成为实践中的研究者,提高研究能力,推广科研成果。
“容”评价―峥嵘・全纳・智能
学校不断完善德育课程开发实施的方案,梳理构建了“我是一个兵”的军训课程、“童眼看世界”的游学课程、“志愿海逸”的志愿课程、“牵手海逸”的社区课程以及节日课程、演讲课程、礼仪课程、校史课程、主题活动课程等,构建起了完善、多维的德育课程体系。德育课程的开设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们的不同潜质得以开发:个性张扬的课堂、和谐的乐音、优雅的舞蹈、妙趣横生的科技、富有想象力的绘画、多彩的体育运动……都在诉说着学生们的成功与喜悦。学校不断修正、补充德育课程,使之成为在学校已有8+2智能评价、星级评价、志愿达人等多元评价基础上,对学生们进行评价的有效载体,从而建立峥嵘・全纳・智能的海逸“容”评价体系,培养逸群高远的学生。
学校在几年的办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干部教师人才资源优势和小港湾地域发展优势,在传承、巩固好办学特色的基础上,以青岛市海洋文化积淀和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为指导,着手开展蓝色海洋教育实验,探索适应蓝色经济区建设需要的蓝色海洋教育特色,打造教育新品牌。已建构起海洋基础型子课程、发展型子课程、引桥型子课程的三维主轴式课程框架。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少年军校示范校、青岛市规范化学校、青岛市海洋特色学校、青岛市足球特色学校、市北区校园文化特色奖、市北区特色少先队等称号。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教育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3-0027-02
2013年10月19日,我怀揣着在国家重点大学接受信息技术高端研修的激动心情,也带着对北国风光的向往来到了东北师范大学。在为期十天的学习时间里,除了沉甸甸的收获外,更多的是感悟与触动。
从2006年至今,我先后在重庆市渝北区空港实验小学、重庆市渝北区南方玫瑰城实验小学两所新建学校负责整体的数字校园规划和建设,自认为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经过这次学习后,感觉自己过去如井底之蛙,更如管中窥豹。接受十余位专家、教授们的专业培训,特别是在聆听了王立平教授《教育云与数字化校园规划和建设的思考》讲座后,我有了更多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思考。
一段科幻电影般的“未来教室”教学视频:教师在宽大的触摸屏黑板上挥洒自如,引导孩子们利用智能终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连接云计算的浩瀚学习资源进行创新设计,再利用3D打印技术生成实物模型的智慧课堂。虽然这是一段“Intel CPU强劲心”的视频广告,但是不可否认,这就是未来的智慧课堂的蓝图。发达国家的数字化学习已经领先于我们,不仅仅是信息技术条件,更多的是教育创新观念,而我们还停留在电脑加投影都还不能全面覆盖的信息技术应用低级阶段。美国教育家杜威说:“今天的老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将生活在过去!”比尔·盖茨说:“五年以后,你将可以在网上免费获取世界上最好的课程,而且这些课程比任何一所单独的大学提供的课程都要好,如果学校仅仅提供知识,就会被替代。”这些话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全球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可阻挡地引发教育信息化变革。当今,我们要立足现实,前瞻信息化发展趋势,革新我们的教育观念,富有远见地提高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探寻“智慧校园”发展之路。
改变传统认识误区,正确认识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既具有“技术”的属性,也具有“教育”的属性。从技术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简单的硬件设施不是教育信息化,无论你用的电脑配置多高,数量多多,种类多全,设施多完善,这都不是教育信息化的标志,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并不是教育信息化,而仅仅是信息产品在教育领域的展示。只有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教育教学的过程才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要从应用切入,而不是从硬件切入,硬件切入容易实现,也比较容易操作,但这不是切入点,更不是着力点。
适度超前规划设计,确保系统平滑升级
数字化校园规划与建设,必须坚持先进性与成熟性相结合,既实用又可发展;标准化、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相结合,保证生命力;可靠性与性能并重,可提供服务质量保证;安全性、易维护性和可管理性紧密结合,提高使用率。学校信息化基础建设,特别是骨干信息网络,要有超前意识,又要保证整个系统能平滑升级,能在减少重复投入的情况下顺利提高到新一代标准。如果以五年为时间单位,回忆我亲身经历过的信息技术发展历程,然而再预测五年后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又是如何,我却只能感叹无法预测。不知何时,又有什么像苹果智能手机一样划时代的信息技术产品诞生。如今,云计算时代来临,4G通信技术开始应用,物联网技术起步,三网合一的高速宽带突破瓶颈障碍,智能终端设备的全面普及……这些现代信息技术会很快普及,进入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领域,所以,在规划数字校园设计时,适当的超前会让现在超支的投入远远低于全面更新换代的再建投入。
集中教学资源建设,勇于尝鲜前沿技术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最困难的是教学资源建设、最匮乏的是教学资源,以单个学校为主体的教学资源建设成本高、质量低、应用差,重复建设,投入浪费。云计算时代催生了教育云,以省(市)或市(区)级的教育主管部门为主体搭建教育云平台,集中建设的教育云让学校无须再购买大量昂贵的服务器硬件设备,建设复杂的数据中心。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重点是网络接入和终端采购,只需要提供给师生最简单的终端设备,如平板电脑等,便可以访问优质教育资源和各种信息系统,支持网络化教与学。快捷、方便、丰富的教学资源像用水电气一样,这种模式会促使教育方式、教学方法产生革命性的转变。
更新传统教育观念、贯彻创新教育思想
当今世界很多商品都是Made in China,为什么不是Invented In China?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学生、教学设施构成了学校的基本要素。其特点是场所固定、内容固定、授业者固定,学习者无差异,传道授业程式化、模式化。这种“僵化”、“固化”的教育模式,更多的只是对知识传授、理解和掌握的延续过程,缺少对学生的创新教育,所以培养出来的人才会缺乏创新思想。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对教育过程中诸要素的全面渗透与变革,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材、教师、学生、学校管理、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带来相关内容的发展和变革。教师不再只是讲授,而是应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规划、组织和协调。东北师大朱玉民教授说:“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信息化环境下,海量信息的涌现,信息收集、选择、加工、应用的现代化设备,正在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带动一场影响深远的教育革命。要培养学生具备获取、处理、创造、表现信息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讨论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赋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以新的内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自主学习、培养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强化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完备的信息技术条件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必须得配套一支技术应用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又有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这是顺利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为此,教师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自觉学习,不能用任何理由去逃避学习,要紧跟时代潮流,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现在两三岁的孩童对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应用自如,学校使用教材已经落后于科技时代的进步,更遑论现在Windows XP的操作系统微软公司都不再进行技术支持,而我们还只习惯于用XP。如果教师还停滞不前,只是简单地进行信息技术应用,则会更加落后于自己的学生,最终被时代无情淘汰。因为你会的知识利用信息化设备随处可寻,而且比你的讲解更充分、更精彩。学校要坚持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培训骨干、校本培训、专家培训、应用考核等多种方式,打造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开发、管理、应用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来支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
>> Living library: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的创新点 基于Living books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生态共享模型构建冰 基于Living Lab模式的校园创新实践探索 基于阅读方式变迁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措施探讨 基于Library2.0的职业院校图书馆期刊采编流程优化研究 基于Living Lab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创新:服务体验的视角 基于图书自助借还服务探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的探索 基于开放存取理念的图书馆服务创新方式思考 基于用户认知方式的数字图书馆服务链构建 基于网络的图书馆信息互动服务方式研究 基于服务对象的高职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探讨 基于《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的基层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 基于云计算环境的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探讨 基于SNS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探讨 基于图书馆知识转移机制的个性化服务探讨 基于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相关问题的探讨 基于高校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探讨 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图书馆服务探讨 基于高职院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7-01-02.
[3]滕杰.真人图书馆的特点与发展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6,(10):11-15.
[4]徐.Living library: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的创新点[J].图书情报工作,2010,(1):58-61.
[5]柯丹倩,等.Living Library组织模式与核心理念对图书馆创新的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2,(4):58-61.
[6]Mark Rice-Oxley.Borrow A living library top rick stereotypes[EB/OL].,2017-01-02.
[7]周天,杨庆书.试论真人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融合与创新发展[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5):101-105.
[8]Living Library Participants.Douglas College[EB/OL].,2017-01-02.
[9]王妍.真人图书馆在公共图书馆的应用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5,(8):23-26.
[10]钱国富,周群.基于SNS的Living Library虚拟社区构建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2):91-95.
【关键词】物联网应用 教育 智能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49-01
一、物联网的概念及其特征
1.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由该名称可见,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 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典型的物联网由三大部分组成,即RFID系统、中间件Savant系统和Internet系统。
2.物联网的鲜明特征
和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有其鲜明的特征。
首先,它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物联网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不同。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具有实时性,按一定的频率周期性的采集环境信息,不断更新数据。
其次,它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在物联网上的传感器定时采集的信息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由于其数量极其庞大,形成了海量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为了保障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必须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
还有,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扩充其应用领域。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
此外,物联网的精神实质是提供不拘泥于任何场合、任何时间的应用场景与用户的自由互动,它依托云服务平台和互通互联的嵌入式处理软件,弱化技术色彩,强化与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更加的用户体验,更及时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建议,更自如的工作和生活,是通往智能生活的物理支撑。
二、高校物联网的研究现状
我国于2009年制定了“感知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将物联网列为重点研究领域。无锡市2009年9月与北京邮电大学就传感网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签署的合作协议,标志中国“物联网”进入实际建设阶段。2009年9月10日,全国高校首家物联网研究院在南京邮电大学正式成立。2010年6月10日,江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和江南大学通信与控制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成立的“物联网工程学院”是全国第一个物联网工程学院。2010年8月,教育部审批通过了140个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在新增本科专业名单中,“物联网”成为最大热门,35所高校获批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新设专业将自2011年开始招生。
物联网在高校校园中的应用已经初见端倪。在国内高校中,现已较为广泛的使用RFID技术,常用的有校园一卡通。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实施为高校师生的就餐、门禁系统、购物和图书借阅等日常工作和学习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方式,说明物联网在高校区域中的实现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三、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
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大概可以分成下面几个领域:
1.信息化教学
利用物联网建立泛在学习环境。可以利用智能标签识别需要学习的对象,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调整学习内容。这是对传统课堂和虚拟实验的拓展,在空间上和交互环节上,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增强学生的体验。例如生物课的实践性教学中需要学生识别校园内的各种植物,可以为每类植物粘贴带有二维码的标签,学生在室外寻找到这些植物后,除了可以知道植物的名字,还可以用手机识别二维码从教学平台上获得相关植物的扩展内容。
2.教育管理
物联网在教育管理中可以用于人员考勤、图书管理、设备管理等方面。
例如,带有RFID标签的学生证可以监控学生进出各个教学设施的情况以及行动路线。又如使用智能书车进行图书管理,智能书车是一种移动式RFID文献归架管理设备,具有查询、定位、书架智能导航等功能,可实现文献架位信息收藏、文献分拣、新文献上架等功能。将物联网技术用于实验设备管理可以方便地跟踪设备的位置和使用状态,利用阅读器方便的获取相关信息,然后再利用网络进行统一管理。
3.智慧校园
智能化教学环境,控制物联网在校园内还可用于校内交通管理、车辆管理、食堂管理、校园安全、师生健康、智能建筑、学生生活服务等领域。
四、有待解决的问题
毫无疑问,物联网给学校带来相当大的便利和巨大的发展前景,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物联网的技术标准不统一。物联网主要是跨行业、跨领域的应用,各行业应用特点和用户需求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可能造成物联网开发、集成、部署和维护的成本升高,制约物联网业务的应用规模。
物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物联网在教学中应用时,教学设备间联系更紧密,设备和用户也连接起来,使得信息采集和交换设备大量使用,这些大量的数据及用户隐私如何得到保护,就成为有待解决的问题,普及物联网就要加快信息安全立法进度,完善信息安全法律体系是保障信息安全的根本。
学校物联网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机制尚不完备。教学物联网如何维护,如何管理,如何形成网络,如何使用都是很大的问题。
从长远来看,物联网应用前景相当广阔。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的代表,物联网的出现将会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更多的创新应用和服务,引起校园教学环境及管理模式的变革,最终将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创新创业;价值;应用
过去的10多年,人类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突飞猛进,这些技术的进步成就了Google、苹果、百度、阿里巴巴等一批大数据企业。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全球,人类进入了一个以创新创业为最主要标志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借助互联网,通过各类数据的汇聚、碰撞、交融和挖掘分析,为解决创新创业中遇到的盲点、痛点寻找新算法、新模式。某种意义上说,大数据已成为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高校、个人参与竞争的核心资源,谁掌握了大数据、运用好大数据,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在这场大变革中,高校如何把握契机,学子如何善用大数据平台,其意义不言而喻。
一、大数据在高校创新创业中的显著特征
1、大数据的定义及特点大数据(bigdata),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主要包括四个特征,即海量的数据规模(Volume)、快速的数据流转和动态的数据体系(Velocity)、多样的数据类型(Variety)和巨大的数据价值(Value)。2、大数据在高校创新创业中的显著特征(1)重视学生的静态数据学生的静态数据是指学生的姓名、年龄、籍贯、家长职业、教育背景等数据,高校管理者通过对这些静态数据进行分析归类,推测学生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和日常活动,进而筛选出在创业学习方面有兴趣和爱好的学子,有利于高校在给这些学子实施个性化教育的过程中,提供更好地有针对性的需求分析。(2)重视学生的行为数据学生的行为数据是指学生在网络上发生的所有行为等信息数据。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网络上学习创业视频课程方面的顺序、点击快进暂停的学习内容及结束后回看的某门/某集课程的次数及视频的停留时间等行为信息,来调整创业课程的教学顺序与重点。换言之,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大学生的网上行为数据来制定更适合大学生的课程选择计划、教材选取策略、学习路径规划。(3)重视学生的意识数据学生的意识数据是指学生用数据的思维来认识周围世界、解决问题与处理盲点。大学生的意识数据的核心就是“三要”———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要让数据说话、要让数据活起来、要依据数据做事,用大数据思维指引创业行为走向成功。大数据在高校创新创业中的价值与应用正呈蓬勃发展之势,但与此同时,大学生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大数据是把“双刃剑”,它也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如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大学生不能迷信大数据。
二、大数据在高校创新创业中的特殊价值
大数据在高校创新创业中不仅具有显著特征,其在高校创新创业领域中更有着不可估量的特殊价值。从IT(Infor-mationTechnology)时代到DT(DataTechnology)时代,大数据开启一个重大的时代转型和新常态节点。DT时代对高校创业教育蕴含着广泛的价值影响,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变革:1、思维理念的转变在大数据时代,有关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将变得智慧起来,呈现网络化、在线化、虚拟化、去中介化、智能化等特征。大学生不再固执于传统的追求稳定、安逸的择业观。大学生创业者开始用数据思维来解决创业之初的盲点问题,从过去那种基于知识、基于经验的思维方式转变为能从数据中培养敏感性、从数据中寻找商机,从数据体验中发现新的机会。不断变化的形势也告诉了大学生,所谓的稳定的“铁饭碗”也许是一厢情愿的幻觉,作为大变革的数据时代的有志青年,创新创业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必须要学会应对的生存和发展方式。2、学习方法的改变大数据使得大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空前提高,大学生创业知识与技能可通过互联网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传播、使用、普及而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但是这不意味着大学生可以不需要在高校里学习,而是说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具有明显的数据化的特征。例如,借助大数据技术,高校可以对创业成功学子的学习行为进行针对性研究,通过对创业成功学子的每一个细节中去记录和分析他们的创业模式,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对创业成功学子进行数据跟踪,可以让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中更好开展个性化教育,不让每一个有创业梦想的学子掉队的理想将变为现实。3、管理方式的提升大数据对高校创业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扩大学生的参与度,让高校管理更加开明。互联网成为舆论战场,人人都是发生器、传声筒,大学生具有很高思想性,他们关注创业热点,关注学校的发展定位,喜欢在舆论场合发出自己对创业的看法,这也提醒高校管理者要加强日常学生创业管理,尊重大学生的表达意愿、倾听他们的对于学校管理的意见,引导学生辨明舆论的真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优化高校的管理机制,让高校管理更加透明。在包罗万象的数据背后,高校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数据抓取、挖掘、数学建模等,对大学生创业信息数据库、大学生的创业基础资料数据、大学生创业行为数据等数据进行抽样分析、对比分析,更加透明地了解到本校创业学生的情况,进而完善创业政策与改进服务。
三、大数据在高校创新创业的应用思路
1、打造形式多样的平台高校高校是创新创业的重要阵地,它的主要角色是为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搭建更大的平台,鼓励大学生在这个平台演好创业大戏。为演好这出大戏,高校可以搭建如下的平台:一是数据开放平台,这个平台是资源汇聚之所、思想碰撞之地,它为大学生提供公共数据、公共知识,破除形式上、实质上的门槛,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有机会在平台上淘金、淘宝。二是政策支持平台,大数据推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投入是发展大数据的关键。依托政府大数据战略的顶层设计,高校出台相关创业扶持政策,如创业学分制、休学创业保留学籍。三是社会氛围平台,设立大数据创新创业基地、建立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建立大数据学院、大数据实验中心,举办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和草根创业大赛,建设众联、众包、众创和众筹一体化的DT创客空间,为高校创新创业塑造浓厚的校园氛围。2、打造体验良好的智慧高校高校抓住大数据这一在未来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产业,一定程度上就具备了创新创业的良好土壤。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打造体验良好的智慧高校。第一,建立WI-FI校园;过去有句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而通向大数据最宽广的道路就是无限网络,是WI-FI。试想大学生在校园中打开手机就能立即连到免费的WI-FI,每天轻松愉快地“刷屏”,看到成功的创业学子的朋友圈后,借助WI-FI学习他们创业的成功经验与做法,这必定有利于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方向和路径。第二,设计APP;高校智能部门可以开发相应的有关创业的软件和公众号,并定期在这些公众号及APP软件上推送举办创业讲座、智慧校园开放数据大赛等消息的文章,让大学生通过电脑、手机、可穿戴设备等多种方式或手段亲身参与到大数据的体验与实践中来。如此一来,大学生在感受大数据对强化大学生的出行、学习、起居等方面的管理、提升生活品味与质量的影响等便利的同时,必定会激发大学生无数的创新创业的头脑风暴。3、打造开放共享的普惠高校我国高校大数据的开放共享还比较落后,有一些数据依然是零开放,究其原因,是高校的保护主义在作祟。数据成了一些高校的资源、资产和核心竞争力,成了他们手中的宝贝,不肯轻易共享,也不肯开放,成了一个个新的“数据孤岛”,这与开放共享的理念背道而驰,让大数据的价值大打折扣。为此,我们必须打造开放共享的普惠学校,克服大数据鸿沟,以在线教育平台为基础,各个名校要分享其创业经验、创业课程。与此同时,引进一些示范性项目如百度、阿里巴巴、京东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在高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高校可以凭借自身掌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对产业发展形势、就业形势进行预测,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推动就业。搭建大学生创业者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平台,及早介入劳动者塑造,通过定期热门岗位、热门职位、稀缺人才分析报告,统计一定期限内的就业趋势数据图表。
参考文献:
[1]大数据实验室.块数据大数据时代真正到来的标志[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一、确立学生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在人类发展史上,以人为本的思想源远流长。古代春秋时齐国政治家管子就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夫霸王之所使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固国。”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它体现了人性的光辉、闪耀着人文精神。随着时代的进步,以人为本的思想正在广泛地成为我们的一种理念和行动准则,并将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学生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我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高校学生工作的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未来的20年,是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进程中,人才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应该比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更强的超前性,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根本保证,高校的人才培养肩负着这一重大而光荣的任务。
二、管理手段和方式的人本化
手段和方法是制度的操作层面,好的制度还要靠良好的手段和方法实施,方能发挥好的效果。通常来看,学生管理手段有教育手段、激励手段和行政处分手段。管理手段要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选择教育手段和激励手段来作为我们管理的主要方式,而处分手段则只能是前面两者的补充。高校的管理手段还要进一步改进,多用正面激励方法,少用批评方法,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三、开展人文化科学管理的制度策略
人文化科学管理制度策略有以下几点:1.组织策略。包括管理体制选择、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等内容。搞好了这项工作就会有利于调动师生的积极性。2.公关策略。通过宣传媒介向社会介绍学校的学科优势、成就、发展前景、培养策略,这有助于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为学校吸纳生源,建立起通畅的人才及信息渠道,对获得专门人才至关重要。3.有效的激励机制。我们都知道,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最好地运用激励机制。有鉴于此,当代高校的科学管理系统中应该大力推行激励机制,这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以便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学校培养人才建设工程始终在最佳状态中运行。高校发展的后劲,学校社会地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创造性、智慧和才能的发挥所获得的直接效果。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从事人才培养的比重越来越大,而高校竞争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在于学校智力的开发,智力是一个变量,可以有巨大的潜能供开发。人的工作绩效来自于他的能力与水平加上工作积极性的高低,不管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如果激励水平太低,不能达到他所希望达到的程度,就难以取得好的绩效。学校的激励机制制度,应该按照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进行设置,运用良好的激励机制,调动、提高和保持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最佳成绩。当然,这种激励应该是全方位的,既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形态的,单纯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都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要建立符合高校教育特点的物质激励机制,又要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建立符合国情和本校实际的精神激励机制。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学校管理中的硬件和软件、外显文化和隐型文化。校园文化既能以校园精神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引领学生的思想、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激励大学生开拓进取、积极向上,又能以形式的广泛性和潜在的内涵规范性影响和约束学生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一种“无为”的管理。各高等院校应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载体和形式,弘扬大学精神、建立校园人文生态景观,美化校园环境,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塑造大学形象,把校园文化建设同学校学生管理融为一体、有机结合起来,以高校厚重的文化积淀,自由、理性的精神气质,幽美的校园景观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五、关心学生疾苦,做学生知心朋友
作为一名学生管理人员,不仅要了解学生,更重要的是关心热爱他们,与他们真心实意地交朋友,消除年龄差别引起的交流障碍,和他们谈话时要尽量做到将心比心、平等自愿,使他们感到师生间的真诚与信赖。学生生病时要去看望他们。尤其是学生有困难的时候,更要积极主动与学生沟通,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只有这样才能使管理者的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新时期的高校学生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又要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鞭策学生;既要从学生管理工作的一般教育规律出发,又要结合时展的特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认知、成长规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以前,我们的学生工作,强调的是教育和管理,特别是管理。学校的老师更多的是处于强势地位的管理者,而学生则是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的被管理者。于是出现了不尊重学生、忽视学生的存在与需要、学生工作既辛苦又难被理解的被动局面。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真正做到倾听学生意见、了解学生需求,切实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把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落到学生工作的实际中,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学校各部门的角色由“管理者”变成诚心诚意的“服务者”。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发挥人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成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何晓晖.柔性管理及应用――企业管理新策略[J].商业研究,2000.(3):33-34.
2.许亚非.向万忠.论以人为本及高校的人本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25-28.
【关键词】网络书评;图书馆;全民阅读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224-01
因此利用先进的服务手段网络书评引领全民阅读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放眼未来,网络书评在图书馆全民阅读推广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网络书评简介
(一)网络书评释义
网络书评主要以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为对象进行介绍、分析或评论,探讨书籍内涵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从而对书籍进行价值判断。优秀的网络书评作品不仅是对原作的闸释与评价,更是丰富与提高、超越与创造,能带给读者身心的愉悦、知识的增长、思想的升华。网络书评已成为全民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网络书评兴起的意义
网络书评热潮打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文化信息的快捷传播与高度共享,有利于各种思想观念交流、碰撞,能极大地激发人们参与全民阅读的热情。人们通过微博交流分享读书心得,随时随地主动传播并同时获得阅读及评论内容,在网络世界里第一时间分享新作力作阅读评论体验,享受耳目一新的阅读,网络书评掀起微时代全民阅读互动热潮。
(三)优秀网络书评范例
人们一直处在大脑和思维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对时间的永恒焦虑中。我们无法忘掉过去,更加担心未来。但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在当下,从你的灵魂深处去感受那个似曾相识的感觉,去体会那个“看到真理就顿悟”的内在智慧,从字里行间去感受那个震撼你心灵深处的能量。
二、图书馆利用网络书评引领全民阅读的意义
网络书评引领全民阅读更有利于读者阅读到真实地体现时代最鲜活思想的作品。网络书评是一部好的作品和读者缔结书缘的最好媒介,当下许多畅销书都是由网络书评引发出来的。
图书馆用网络书评引导全民阅读,推荐弘扬主旋律富有思想魅力的图书,促进读者择优而读,提升读者阅读素养,扩展全民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有助于推动全民阅读的健康发展。
三、图书馆利用网络书评引领全民阅读的途径
(一)打造精品网络书评创作队伍,为全民阅读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
图书馆可以邀请知名作家学者撰写网络书评,因为他们的网络书评作品更有公信力,常常受到热捧。馆员应成为网络书评写作的主力军,因为馆员熟悉本馆的实际情况。鼓励普通读者撰写网络书评,对于读者的优秀网络书评作品要予以奖励。要对网络书评书写队伍定期组织培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写作技能与水平,写出富有真知卓见的作品,为全民阅读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
(二)策划丰富多彩的网络书评活动,提升全民阅读鉴赏能力
为了满足读者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的阅读需求,图书馆要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阅读目标及不同的主题,推荐不同阅读书目,精心策划不同的网络书评活动,积极开展全民阅读指导,拓展民众参与全民阅读的意识,广泛开展全民阅读进机关、进家庭、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农家,可通过举办网络书评征文、网络书评知识竞赛、网络书评论坛等形式,吸引广大网民参加,邀请知名作家、学者、教授担任贵宾,与读者在线交流,相互交流读书心得,重在思想碰撞中产生的火花,重在对读者话语权的尊重,读者阅读鉴赏能力随之水涨船高。
我院图书馆举办了首届网络书评有奖征集活动――见微知著,评知己好书。网络书评字数规定在100字以上,140字以内。被评选为优秀网络书评作品发表到图书馆网站优秀网络书评栏目。同学踊跃参加,穿越群书共搜集1000多条优秀网络书评作品。如一位同学对贾平凹新作《古炉》网络书评:“叶落知秋,在的飓风中偏僻的小山村风雨飘摇,上演各色人性故事。亲切,温暖的山村烟火霎时字里行间脱离了人间烟火气,犹如置身于怡然自醉异化世界中。《古炉》用笔古朴,语言平实,意蕴深厚,炉火纯青,写出真实的人性……”此项活动促进了读者读书评书的热潮,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三)创建图书馆QQ书评群,培育全民阅读学术生态环境
创建图书馆的QQ书评群,这里是读书、荐书、评书的好地方,图书馆在微博上公布阅读书目推荐,一本好书常常会好评如潮,一石激起千层浪,跟贴评论数百甚至上千条,引起关注的人可达数以万计,激起更多的人争相阅读。形成馆员与读者在线互动的网络书评热潮,形成规模读者群,能带动图书馆阅读文化的发展,培育全民阅读学术生态环境。
(四)加强绿色图书馆网站建设,提升全民阅读服务品质
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逐渐意识到幼儿的艺术水平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法国的著名文学家雨果曾经说过:“想要开始人类智慧的法宝主要有三把钥匙,其中数学是一把钥匙、语文是一把钥匙、音乐则是另一把钥匙。”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能够看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2009年末期葫芦丝作为小学校园的课本教材,走进了小学的音乐课堂。同时由于葫芦丝本身细腻的音色及其轻柔的旋律能够在音乐课堂上良好的吸引小学校园的学生们,因此在现阶段,我国小学校园中把葫芦丝作为音乐课堂上的一项比较重要的内容,以下内容中,本文针对小学音乐课堂上葫芦丝教学的重要性,了解到其教学的主要意义,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葫芦丝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用的优势
葫芦丝能够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得到良好的应用,主要就是因为葫芦丝的体积本身并不大,同时其音色特别悦耳动听,因此比较受到小学校园的欢迎。但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葫芦丝的音域比较适中,并且发音特别容易,简单来说就是学习比较简单,吹奏的技巧也比较简单,因此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容易,每天上学携带也非常便捷,这其中主要的就是能够非常好的辅助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小学音乐课堂在学习《金孔雀轻轻跳》的时候,学生非常容易被简单欢快的音乐所吸引,所以也容易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接受老师的教育。在这同时校园为了使学生良好的学习葫芦丝,学生下课的阶段,校园内也播放着葫芦丝音乐,这一点能够给学生美的享受。并且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修养,这也是小学音乐课堂中引入葫芦丝教学的重要意义。
二、葫芦丝教学的重要过程
在小学校园中,学生的所有课程都属于启蒙教育,因此教师在这其中起到了比较关键的作用,特别是音乐教师,在学生启蒙阶段,首选需要引导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感。同时还需要在音乐教育中找到乐趣,这样学生才能够把听和动相结合。葫芦丝是一种比较新鲜的乐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兴趣。老师还可以在演奏的过程中,不断变换葫芦丝演奏出来的曲子速度,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对音乐的感受性,同时老师如果采用葫芦丝演奏出不同种类的音乐,学生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这也是葫芦丝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过程。
三、葫芦丝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活跃音乐课堂学习氛围
葫芦丝具有其独特的音色,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比较吵闹,舒缓的音乐能够安抚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在课堂上具有良好的表现,同时在音乐课堂上播放葫芦丝乐曲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长久下去,学生就能够学会欣赏音乐,甚至还能够随口哼唱自己喜欢的音乐旋律。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就会对葫芦丝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想要加入音乐课堂中,由此可见,葫芦丝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二)改善学生二声部的合唱效果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新课改的出现,小学生音乐教材中,二声部的合唱曲目也在不断的增加,这一点也丰富了小学生的艺术生活,同时能够保证小学生在基本的音乐技能的限制情况下,小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习到越来越多的知识。但是在这一环境中,很多学生在二声部的合唱过程中都难以把握音乐的音准情况,这也导致小学音乐教育受到严重的影响。但是在葫芦丝引入课堂之后,这一问题和情况就得到了良好的解决,主要就是因为葫芦丝能够分声部进行合奏,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学生合唱练习中使用葫芦丝伴奏,这些都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音准情况。
四、葫芦丝的教学实践意义
(一)注重音乐的实践
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小学生阶段,是学生心理和思维都形成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还需要给与学生良好的教育和引导,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得到非常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老师还可以根据课堂的学习进度,带领学生定期开展观摩活动,使学生走出校园,了解到不同乐器体现出来的美感。葫芦丝的教学就具有这样的意义,现阶段在市场和公园中有很多人吹奏葫芦丝,老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去观察和聆听别人的演奏,然后在课堂上和大家分享,这也是葫芦丝带给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意义。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葫芦丝进入小学音乐课堂不仅仅丰富了小学音乐的教学内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就是因为葫芦丝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乐器,学生们对于这个乐器还有很强的好奇心,因此非常注重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过程,也愿意在课后进行跟加深入的研究,这样的情况也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