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与知觉联系起来的温和、愉悦、宽松的情绪,例如兴趣、快乐等能够积极促进认知行为的发生,这是心理学研究的结果。从教学过程我们也可以发现,学生的求知欲、创新意识可以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从而形成心理相容、合作交往的良好课堂气氛得到有效地激发。也就是说,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智力的开发、潜能的发展的过程中,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从而保证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进行。
所以,为了能够使学生的心理压抑得以消除、心理障碍和畏惧得以剔除,让学生和教师交谈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使一种宽容的环境被营造出来。因而,教师要做到:与学生平等相处、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待学生至真至善,为学生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从而为学生创造出自由创造的天地。如此这般,学生才敢于并愿意与老师接近,积极主动回答讨论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勇于表现出自己的想法。
二、激发和培育好奇心
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也就是学习动机,是成功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虽然在缺乏动机的情况下,有意义的学习也可发生,但是动机有助于学生的进展却是不争的事实。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推进学习的进程,必须要开发和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从而使特定的学习情境创设出来。以《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法则》这一课为例,有一位孩子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课本在讲解这一问题时是将除数变成整数,然而,通过将被除数变成整数然后再对除数的小数点进行移动,计算出来的劫夺是一样的,他将这一问题提出来。在这时作为教师的我们严禁说“课本上是怎么教你就怎么学,怎么这么多问题?!”等类似的话或表示出类似的态度。我们应该首先对这种孩子乐于思考、善于发现的行为和意识进行鼓励,然后再出一道除数小数位数比被除数小数位数多的问题,例如25.2÷3.15,然后让同学们采取两种方法进行计算,从而使学生们从实践中发现课本上的方法要比这位学生提出的方法简单。采取这种方法,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学习动机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质疑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认知冲突得以引发,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唤起,从而促使学生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必须创设出问题情景。“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表示过。所以说,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是以“质疑”为前提的。通常,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和问题出现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往往会激发学生对问题和疑惑主动探究的心理欲望,不可否认,这种心态能够促进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解决的行为的发生,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举例以说明,在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笔者首先拿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图形,让学生以其目前所掌握的知识对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进行比较。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同学将两个图形重合起来采用割补法进行比较,有的同学一平方里面的单位进行测量,……,甚至很多方法教师都没有想到。首先教师应该对这些方法进行可定,然后提出了如果要测量例如学校的操场、市中心广场、天安门广场等更大的物体的面积,这些方法还适用吗?这时便引发了学生更加深刻的思考,如何才能计算更大物体的面积能?使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力和创新意识被激发出来。
四、激活思维,鼓励求新
教师要善于挖掘问题的多样性,解决问题的多样化,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想别人没想到的方法,找别人没找到的窍门,让学生从求异思维中进一步了解事物。创设一定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求异,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营造出创造性思维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极大地激发。如学完“三角形的分类”后,教师举起合着三角形的课本,使三角形只露出一个顶角,让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的是直角或钝角时,学生很容易地判断是直角或钝角三角形,而当露出的是锐角时,学生就难于确定。这里教师问:为什么难于确定?学生说出了理由,教师给予肯定。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如果这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话,那它是锐角三角形”,理由是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因为任何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或钝角,因此底角只能是锐角,现在它的顶角是锐角,所以说它是锐角三角形。教师当场表扬了他。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而且鼓励了学生的大胆猜测,求异,培养了创新能力。
五、提供动手机会和空间
伊沙匹隆(ixabepilone/Ixempra)是Bristol-Myers Squibb公司开发的一个细胞毒类微管稳定剂,2007年10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联用卡培他滨(capecitabine/Xeloda)治疗已经一种蒽环类药物和一种紫杉烷类药物治疗失败的转移性或局部进行性乳腺癌及单药治疗已经一种蒽环类药物、一种紫杉烷类药物和卡培他滨治疗失败的转移性或局部进行性乳腺癌患者。伊沙匹隆化学结构新,是迄今在全球范围内获准上市的第一个埃坡霉素(epothilone)类抗肿瘤药物。
1 开发背景
微管靶向药物,尤其是紫杉醇(paclitaxel)和多西他赛(docetaxel/Taxotere)的上市已对多种肿瘤(包括妇科最常见肿瘤乳腺癌)的治疗产生了重大影响。不过,微管靶向治疗领域仍存在不少尚待改善的问题,如解决对紫杉烷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及接受紫杉烷类药物治疗后耐药肿瘤的疗效等问题。
2 作用机制
微管是由α和β-微管蛋白异二聚化构成的一种聚合丝,它在细胞分裂及其生长等广泛细胞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微管为有丝分裂纺锤体的主要组份,而有丝分裂纺锤体则能在真核细胞分裂期间分离染色体。
微管具有复杂的聚合动力学性质,后者在呈现微管细胞功能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些能与微管蛋白亚单位发生相互作用,由此干扰涉及有丝分裂微管动力学的化合物已被发现具有强力的抗肿瘤活性。这些抗有丝分裂物质通常可分为微管去稳定剂如长春花属生物碱类药物和微管稳定剂如紫杉烷类药物,其中紫杉烷类药物的临床和市场成功促使人们致力识别和开发其它微管靶向化合物,以期弥补现有药物的某些局限或不足。
埃坡霉素是由黏细菌纤维堆囊菌(Sorangium cellulosum)产生的一类天然产物,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即被发现为一新微管稳定剂类物质。埃坡霉素A和B在体外呈强力抗肿瘤活性,包括对耐紫杉烷类药物细胞系也具活性,但这两个化合物因存在代谢稳定性和药动学性质不良等问题,体内活性却甚为有限。为此,人们合成并筛选了300多个半合成埃坡霉素类似物,进而发现了先前曾被冠以代号为BMS-247550的伊沙匹隆。
3 研究数据
伊沙匹隆为由天然产物埃坡霉素B经化学修饰将其结构中的内酯基置换为内酰胺基而获得的一个半合成化合物,它能结合至微管上的β-微管蛋白亚单位,由此阻滞处在细胞分裂周期有丝分裂期中的细胞,最终致使细胞死亡。伊沙匹隆在肿瘤模型(包括耐紫杉醇模型)中均显示出强力体外活性,在临床上的疗效和安全性也已获得某些研究的确认。
一项总计包括752例转移性或局部进行性乳腺癌患者的Ⅲ期、开放性、随机试验比较了伊沙匹隆(每3周1次静脉内输注40 mg/m2)联用卡培他滨(每3周前2周每日2次、每次口服1 000 mg/m2,而后停药1周)对单用卡培他滨(每3周前2周每日2次、每次口服1 250 mg/ m2,而后停药1周)治疗的临床疗效。试验中的受试者先前均接受过一种蒽环类药物和一种紫杉烷类药物治疗,且都已被证实存在以下几种情况:在转移性疾病状况下,自最后1剂蒽环类药物始3个月内肿瘤又呈进展或在完成辅助或新辅助疗法后6个月内疾病又复发;在转移性疾病状况下,自最后1剂紫杉烷类药物始4个月内肿瘤又呈进展或在完成辅助或新辅助疗法后12个月内疾病又复发。研究的主要终点为疾病无进展存活时间。
研究结果显示,伊沙匹隆联用卡培他滨能较单用卡培他滨统计学显著性地改善上述患者的疾病无进展存活时间,具体数值分别为5.7个月和4.1个月。另外,接受伊沙匹隆联用卡培他滨治疗妇女的客观响应率达35%,而单用卡培他滨组者的相应指标值是14%。
另有一项Ⅱ期单组研究在126例转移性或局部进行性乳腺癌妇女中评价了伊沙匹隆单药疗法(每3周1次静脉内输注40 mg/m2)的临床疗效。该试验的受试者均为“三重不应性”肿瘤患者,即均已被证实经一种蒽环类药物、一种紫杉烷类药物和卡培他滨疗法治疗后疾病又在进展妇女。结果经独立放射学回顾判定,伊沙匹隆治疗的客观响应率是11.5%。除此之外,达到疾病稳定患者比例为50%,其中14%个体的疾病稳定持续时间大于6个月。
4 临床地位
尽管蒽环类药物和紫杉烷类药物在转移性乳腺癌治疗领域属最有效化疗药物并常被用作一线疗法,但仍有许多妇女的肿瘤对这些药物没有响应,且几乎所有患者的疾病最终都会进展。至于治疗失败的原因,一种合理的假设是源自耐药性,包括内在性的和获得性的耐药。另外,蒽环类药物和紫杉烷类药物在辅助疗法中的应用增加也在客观上提高了转移性乳腺癌耐药患者的比例。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有对耐药性转移性乳腺癌有效的新疗法。
目前正在开发许多新的具有强力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其中伊沙匹隆因已被证实单用和合用卡培他滨治疗多药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有效,故成为被FDA批准的第一个埃坡霉素类抗肿瘤药物。而在此之前,这类患者的获准疗法仅只卡培他滨一药。但是,卡培他滨对高达75%的同时耐蒽环类药物和紫杉烷类药物的转移性乳腺癌没有作用。
迄今为止,伊沙匹隆对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已获一项Ⅲ期和四项Ⅱ期试验的证实。安全性方面,Ⅲ期试验显示,相对于单用卡培他滨组,伊沙匹隆联用卡培他滨组的3~4级疲劳和外周感觉神经病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9%∶4%和23%∶0)。另在基线时有2级肝功能障碍患者中,联合用药治疗的毒性相关死亡例数偏大,而这可能与其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关。为此,伊沙匹隆联用卡培他滨疗法仅被推荐用于≤1级肝功能障碍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伊沙匹隆单药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耐受性更好,临床研究中最常见的3~4级毒性是外周感觉神经病(14%)、疲劳(10%)和肌痛(7%)等。
须强调的是,伊沙匹隆单药治疗对同时耐一种蒽环类药物、一种紫杉烷类药物和卡培他滨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有效,而此前该类患者没有任何获准的治疗选择。伊沙匹隆对这些高度耐药患者仍具疗效,这很可能是其对多种肿瘤耐药机制相对不敏感的结果。伊沙匹隆也已经研究证实,它与卡培他滨联用具有疗效相加作用且极少毒性叠加。伊沙匹隆现亦已在新辅助治疗中显示有效,并可能在日后联用靶向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即HER 2药物进行进一步的新辅助疗法的相关研究,由此拓展其在乳腺癌治疗领域中的应用范围。
5 市场趋势
紫杉醇和多西他赛等紫杉烷类药物已被证实治疗转移性乳腺癌高度有效(亦已获准用于其它多种类型肿瘤治疗),它们的销售额也在过去数年内呈持续增长态势。紫杉醇和多西他赛2006年的全球销售额分别达13亿和20亿美元,年增长率分别为5.9%和11.2%。
伊沙匹隆作为迄今获准上市的第一个埃坡霉素类抗肿瘤药物,2007年10月已被FDA批准用于转移性乳腺癌治疗。考虑到紫杉醇也为Bristol-Myers Squibb公司产品(目前已通用名药化),故伊沙匹隆的上市无疑会强化Bristol-Myers Squibb公司在肿瘤治疗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伊沙匹隆具有优异的临床特性,不仅能规避药物流出所致肿瘤耐药机制,而且在与其它各类抗肿瘤药物联用时亦具协同作用,未来可望在治疗已对蒽环类药物和紫杉烷类药物耐药肿瘤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伊沙匹隆也具日后用于一线治疗转移性乳腺癌及合用靶向药物治疗HER 2过度表达乳腺癌的显著潜力。
尽管不少竞争产品,包括卫材公司的甲磺酸厄布林(erlbulin mesylate)和Sanofi-Aventis公司的拉洛他赛(larotaxel)已处临床后期开发阶段,但伊沙匹隆具有率先进入市场的实际优势。伊沙匹隆目前还在进行用于前列腺癌、肾癌、非小细胞肺癌、胰腺癌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等治疗的Ⅱ期临床研究。分析家们预测,伊沙匹隆2008年的销售额即可达1亿美元,到2011年时将升至5亿美元。
关键词:遗产;民族文化;创新创业人才;文化产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人类创造力的见证。
2001年,日本制定了《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以及各种文化振兴政策。今年2月,日本又出台了面向今后5年的“第二次基本方针”,方针揭示了现今文化艺术振兴的意义,即文化力是国家之力,文化艺术和经济紧密相连,明确指出了“文化艺术立国”的目标,日本文化厅长官青木保说:“面向21世纪,文化艺术非常重要,失去文化就失去了生存的目的。韩国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1997年设立了“文化产业基金”,1999年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法》,2001年又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政府还设立“阿里郎奖”,嘉奖、鼓励那些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传统手工技艺正面临着断代、失传、消失的危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命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是在保护和维系我们民族的文化身份,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不但迫在眉睫,更是激发民族文化创造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现在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二是如何借助市场经营文化产业项目与公益性文化艺术事业,又不能完全借助市场的力量进行发展,而缺乏专门艺术人才是关键问题。。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艺术产业政策如何完善,还存在立法层次低,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四是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课题以及文化体制改革滞后的问题,如何采取的针对性的研究。五是相关部门之间如何协调,行业组织和文化管理部门如何有效的合作,以形成合力,建立起政策规划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六是所生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粗制滥造假冒伪劣产品过多,且盲目追求经济效益,造成市场竞争能力减弱。可以看出,艺术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在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一个瓶颈,而在高校中认知传统文化,创造创新型富有时代中国精神的艺术作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模式也是迫在眉睫。
任何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是其民族精神的体现。但相对而言,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非物质文化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物质文化的载体已被物化为恒定的形式,表现为历史的、静止的,不可再生的,它的精神蕴涵隐藏很深,已远离它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修养,不能潜心感受和解读,是很难把它全部激活、接受和传递的。而非物质文化的载体则是具体的活动过程,表现为现实的、活态的、不断生成的,同时它就在民众的真实生活之中,成为他们日常经验的一部分。其精神蕴涵有如空气和阳光,可以直接被人们所吸收,并在经常性的活动中世代传承。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是她独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的活的记忆,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维系民族存在的生命线。这种生命线一旦遭到破坏,民族文化的基因及其生命链将出现断裂变形,民族的存在随之发生危机。因此,面对当今强烈的“全球化”、“一体化”的冲击,对这种文化的保护,实际就是对一个民族精神之根的呼唤、认同与养护,也是一个民族沿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历史上,因为自身文化的失传或被强行割断而解体乃至消亡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古国,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抵制强势文化的侵袭,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为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强势文化的冲击面前保持高度的文化主体性,是越来越频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对我们提出的严峻挑战。在某种意义上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就是对我们自己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身份的认识和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命脉的传承。只有站在这样的立场,我们才能够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当代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以强烈的责任心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保护工作,共同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大学生 科技 创新 重要性 意识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缓解就业压力推动社会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革新,现代化的企业生产和智能化的技术成果已遍地开花,高新技术产业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就业前景堪忧。因此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不仅需要个人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素养,还需要针对严峻形势做出自身的改变。现在的岗位设定都要求人才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局限于自己在大学中所学习的知识,更多的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合理应用。因此,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掌握创新的基本形式,努力通过自身转变就业方式,同时改善社会就业形势,迫在眉睫。
2、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促进经济建设
高校作为一个国家生产人才和创造知识的最基本的培养基地,对于发展科创型人才应该担起主要的重担。青年强则国家强。近些年我国高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和经济的成功转型都充分说明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从而证明了国家发展离不开人才,更离不开科技创新型的建设人才。只有通过培养现在的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才能为祖国未来的科技建设提供助力,做出应有的的贡献,才能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带动各个产业的不断创新,使我国在全球经济化的大潮之下立于不败之地。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及能力的现状分析
1、具有创新的热情,缺乏坚持
创新不仅仅需要灵光一现的感觉,还需要不断地坚持。创新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既要学习肯定前人的优秀成果,又要敢于质疑提出不同意见。然而,当代大学生,仅仅具有创新的热情,却没有对于科技创新坚持下去的勇气。三分钟热度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在创新的过程中最忌讳的事情。仅有了热情,不能投入到实际中就是虎头蛇尾,到最后不能坚持,选择放弃。这成为大学生创新的自身阻碍。
2、不善于利用有利条件进行合理创新
作为在校大学生有很多机会和条件去认识和接受新的事物,去发展个人爱好。现在网络的普及,让传递信息的速度不断加快,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就要不断补充知识。然而,面对信息量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对于获取的信息并没有深入研究和探索,也是因为当代大学生对于创新的认识不足,所以很难有所突破。大学有着大量的图书和资料供学生查阅,给当代大学生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创设了优越的条件。但许多同学却不能根据自身条件有选择的用学校的资源,这也是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对于身边的资源不能好好利用,导致学生对科技创新意识认识不足的原因。
3、科技创新的氛围不浓郁,吸引力不足
学习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但是,创新能力却很少有学生掌握。现在的大学生活比较单一,导致大学生的科创意识缺乏。大学中虽然有创新的条件但很少有学生接触到创新,周围同学创新意识缺乏,科技创新的氛围不浓郁,对大学生没有什么吸引力,也没有兴趣。一提到创新,学生就会认为比较困难,很难着手。要让当代大学生对于创新产生兴趣就需要氛围,而不是抵触。由于创新气氛不浓郁,所以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止步不前。
4、对于创新认识不足,不知从何下手
越来越多的同学已经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但有很多同学对科技创新抱有一定想法与尝试,但仅仅在灵光一现,并没有深入了解科技创新内在的精髓,认识不足,不知如何下手,更不会利用好身边的有利环境,最终导致了许多人仅有想法,并无实践。当代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接受更多新鲜事物,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紧紧抓住科技创新的变化趋势。不仅要有创新的想法,更要有下手去做的思想准备,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发挥出来。
三、关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建议
1、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入学教育
据了解,现在有些高等学校根本没有针对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许多学生以为,他们高考之后到了大学可以自由放松而不是如高中一般拼命学习,所以思想上懈怠,学习能力和探究研发能力也随之减弱。所以高等院校应当加强大学生的入学教育,让当代大学生认识到学习和创新的重要性,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的重要性。高校有责任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帮助他们认识到科技创新的意义,指明高等教育着重发展的方向,而不是停留在以教学为主要目的的阶段。
2、组织开展各种科技竞赛和创新成果学习培训,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
现在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许多社团活动层出不穷,竞赛也慢慢增加。但是关于科技的竞赛却鲜有耳闻,而针对科技创新成果的观摩学习更是少之又少。高校作为为国家输送科技人才的根据地,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创意识。对于各类竞赛,要让在校学生踊跃参加,动脑动手,而不是整天漫无目的游手好闲,沉迷网络,更不应该通过各种手段逼迫学生去遵循老师的意见,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有了自己的想法。大学要培养的是综合性人才,不是只会学习、玩闹的学生。
3、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现在学生对于科技创新意识淡薄,即使开展各类竞赛,也难免会不想参加,怕自己能力不足,对自己没有信心。当下应该做的就是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加大宣传科技创新的好处,强化大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的认识。改善现在学生对于科技创新方面能力缺乏的现状,同时要不断深化这些意识,思想决定行动,将科技创新的意识转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力,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晗,张婧梅.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互动关系[J].科技视,2013(27).
[2]刘春风.浅析科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9).
[3]温习勇.关于创新的哲学思考[J].安康师专学报,2003(1).
[4]陈志瑶,程坤.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8).
关键词:舞蹈创作;意识;重要性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存在。[1] 从舞蹈理论中常用的一些词(本体意识、创新意识、文化意识、个性意识、自我意识……)中我们可以发现:舞蹈很早就成为作为客观存在的研究对象。舞蹈意识作为意识系统中的一个分支,依据意识的定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舞蹈意识,他是人的头脑对舞蹈的一种感觉和思维反应,舞蹈的存在决定舞蹈意识,舞蹈意识又反作用于舞蹈。
舞蹈活动中,虽然载体是身体动作,但我们先要有舞蹈意识,再通过意识控制大脑,最后才能通过身体动作更准确的表达创作者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舞蹈创作是舞蹈的第一阶段,创作者的舞蹈的意识决定舞蹈的艺术价值。舞蹈服务于歌手,就有了伴舞。服务于舞厅就有了舞厅舞。创作者偏向情节就产生情节舞蹈。舞蹈意识反作用于舞蹈创作。所以有意识的舞蹈对舞蹈艺术有着重要的作用。
1 创新意识在舞蹈创作中的重要性
创新是舞蹈艺术发展的动力。舞蹈创作从选材开始就要有创新意识,在多种素材提炼组合中,发现所要表现事物的属性,在这个属性之上寻找属于自我的个性化的理解,对于舞蹈的创作一定要抱与有别人、与过去所不同的全新的意识。这不仅是现代舞创作所具备的,更是所有舞蹈创作者所要具备的条件之一。这就是舞蹈创作的创新意识。从舞蹈的策划、构思、动作的编排无一不要求体现创作者的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试想舞蹈没有了创新意识,舞蹈将面临什么?雅乐《韶》虽然十分的美轮美奂,成为一个时期的标准,成为众多文人雅士称赞的对象,孔老夫子也曾听韶乐而三日不知肉味,可见此乐之美。可是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之中,这么美的雅乐被束之于高堂,常年不曾修改和创新,最后也导致被淘汰的命运。以史为鉴。创新是十分重要的。而且舞蹈艺术是一种视觉艺术,没有了创新,很难在审美上引起新的关注,再好的内容都会在“年年岁岁花相似”的形式中淡去。但是创新也不是信手拈来的。一个好的创意是创作者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独特思维方式的结果。当然具有创新意识是首当其冲的。
有些舞者反对舞蹈与其他艺术杂糅借鉴,认为会破坏舞蹈的纯粹性,使舞蹈“变味”。这样的方式虽保证舞蹈的纯粹性,但也限制了舞蹈发展的可能性。其实在创作时,舞蹈可以多借鉴兄弟艺术甚至于他们的创作方法,这在中外历史上也是有迹可循的。喜剧芭蕾的开创者莫里哀就是把喜剧和芭蕾结合产生了喜剧芭蕾,而当时的构图则是借鉴数学的几何图形。之后的交响芭蕾则是音乐与芭蕾结合的产物。而现代舞则是从古希腊的建筑和雕塑中寻找灵感。中国古代这样的例子更是多不胜数,中国古代乐舞原就是音乐、舞蹈、诗歌三位一体的艺术。百戏是乐舞和杂技的结合。唐代公孙大娘的剑舞是舞蹈与书法的结合。以上这些中外舞蹈创新的例子都可以让我们寻找到舞蹈创新的方法。也说明了只有创新才能带动舞蹈艺术的向前发展,可见舞蹈者的创新意识是多么的重要。只要把握舞蹈的基本规律,借鉴未必不可以尝试。
2 文化潜意识在舞蹈创作中的重要性
文化是作品程度的体现,舞蹈作品有没有深度就要看这个舞蹈作品有没有文化。在没有文化的前提之下,作品必呈现是似而非的场面。文化意识指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之中形成的思想、信仰和观点。文化不等同于文学,文学只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在舞蹈创作中有没有文化意识就是指你对这个地区、这个民族、国家的有没有深入的了解。是不是“地道”,有没有这个“味”。“因此,要跳古典舞,先要做古典人。要跳好古典舞,就一定要有强烈的古典意识、崇尚古典精神与浓厚的古典情怀!”[3]古典舞的创作时,我们不得不提及孙颖先生。中国古典舞融入华夏民族几千年的精髓,但由于技术原因,舞蹈不能流传下来。为了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孙颖先生毕生埋头于中国古典文献之中,他是对的。他的成功证明了他的资源和方法。”[3]孙颖先生的《桃夭》不仅仅是优美,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家室。”这样的女子之美和富有中国古典韵味之美。
舞蹈意识融入作品不应是浮于表面的显意识而是隐藏的潜意识。舞蹈创作之始,我们经常会进行田野调查。深入民间,不仅仅提取动作的元素,更是一种文化的感染和渗透。这里我们提及文化意识不是浮于表面之上的,更要做到把文化融入到潜意识中,继而融入动作中。例如,我们知道的芭蕾舞的形体要求提拔直立,一是源于他的贵族气质,二是源于宗教中要求要拿自己的身体去迎合上帝。这就是所谓的文化潜意识。
3 本体意识在舞蹈创作中的重要性
舞蹈的本体论是在90年代在舞蹈界得到普片认同的。[5] 在这之前舞蹈一直在边缘游走,与其他学科碰撞。舞蹈本体论的认同让舞蹈回归到主流位置上来。舞蹈的本体论就是舞蹈要从根源上认识舞蹈的载体――人体。人体包括人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本体论既要研究人体动作的运动走向也要研究动作与心理的关系。什么样的动作表现什么样的心理情感。所以舞蹈创作最为主要的是动作和思想感情这两方面。其他(例如音乐、道具、服装、布景)虽然也可以起到渲染交代的作用,但是不能放在主要的地位之上。舞蹈创作者一定要有这样主次分明的本体意识,才能抓住舞蹈艺术的灵魂所在。
舞蹈在中外历史中都有被认为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运动。毕加索的画《人体文化》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怎样才能不让外行的人对舞蹈产生误解呢?唯有做一个有意识的舞者。在舞蹈创作中,牢牢把握意识的重要性。舞蹈意识要先于行动。用意识指挥大脑,靠头脑来创作,靠头脑来跳舞。这样才能真正让舞蹈成为舞蹈文化。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丁声树.现代汉语词典[Z].商务艺术馆,2005:1618.
[2]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36.
[3] 李杰明.舞蹈的情感(下)[J].舞蹈,2008,8(324):33.
[4] 慕羽.中国当代舞蹈的创作与研究[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221.
[5] 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59.
关键词:职工思想教育; 四个意识; 重要作用
1 前言
从目前职工教育实践工作来看,职工整体素质的提升,离不开职工思想教育的深入开展。为了保证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得到全面有效的开展,职工思想教育应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明确四个意识的重要作用,积极培养职工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引领意识,保证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取得实效,使职工的思想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基于这一分析,在职工思想教育工作中,应对四个意识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从思想教育实际出发,不断强化四个意识的重要作用,为职工思想教育工作提供有力帮助。
2 职工思想教育中,要重点做好大局意识的培养
无论是在一个单位还是在一个团体,职工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大局意识,才能做到识大体、顾大局,明确自身任务和责任,为单位的工作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基于大局意识的这一有利作用,在职工思想教育中,应重点做好大局意识的培养工作,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明确大局意识对职工的重要作用
职工在工作中,单位作为职工的重要载体,使职工的工作具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为职工的工作规定了具体内容。职工只有具有了较强的大局意识,才能在工作中具有明确的方向,进而朝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所以,只有明确大局意识对职工的作用,才能保证大局意识的培养取得积极效果。
2.2 根据职工思想特点,加强大局意识的培养
在职工思想教育中,除了要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之外,还要对职工的思想特点有所了解,应做到根据职工的思想特点和整体素质,明确大局意识的重要作用,使职工能够接受大局意识的理念,从而为加强大局意识培养奠定有力的基础,保证大局意识培养取得积极效果。
2.3 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强化大局意识的作用
职工思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为单位工作提供有力保证。为此,在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应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强化大局意识的重要作用,使大局意识成为职工思想教育的重要理念,确保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取得积极效果。所以,强化大局意识的作用,要从职工思想教育开始。
3 职工思想教育要把强化责任意识作为工作重点
从职工的工作实际出发,每一个职工在工作中都有明确的工作职责,为了满足工作职责需要,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职工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基于这一现实需要,在职工思想教育工作中,要把强化责任意识作为工作重点,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将职工思想教育与职工的责任意识培养结合在一起考虑
从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实际出发,责任意识的培养对于职工思想教育工作而言具有重要作用,职工责任意识的高低,是体现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在职工思想教育工作中,要将职工思想教育与职工的责任意识培养结合在一起,保证职工的责任意识得到有效培养。
3.2 在职工思想教育工作中,明确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在职工的工作实际中,责任意识决定了职工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积极性,只有明确了责任意识的重要性,才能使职工在工作中能够明确自身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满足工作需要。为此,职工思想教育应明确责任意识的重要性,确保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3.3 完善职工思想教育工作体系,不断强化职工的责任意识
为了保证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需要对职工思想教育工作体系进行积极完善,并不断强化职工的责任意识,保证职工的责任意识水平得到持续提高。由此可见,责任意识的培养是职工思想教育工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于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4 职工思想教育要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培养职工的创新意识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励,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保证职工在单位和社会竞争中取得较强的竞争力。考虑到企业工作需要,在职工思想教育工作中,为了保证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体质量,应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培养职工的创新意识,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4.1 职工思想教育工作要充分认识到创新意识的积极作用
创新意识无论是对于企业来讲还是对于职工而言,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职工思想教育工作中,只有充分认识到创新意识的积极作用,才能保证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取得积极效果。所以,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应对创新意识的积极作用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4.2 职工思想教育工作要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
基于创新意识的积极作用,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只有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保证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取得实效。为此,应基于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实际,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为职工思想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保证职工思想教育工作质量满足实际需要。
4.3 职工思想教育工作要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
为了保证创新意识得到有效培养,在职工思想教育工作中,应立足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实际,深入分析职工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将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保证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取得实效,满足企业工作需要。
5 职工思想教育工作要加强对职工的指导,培养职工的引领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处于领导地位,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思潮,必须在了解社会概念和前提的基础上,分析出它在社会意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判断出社会思潮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引导原则上应坚持一元指导与多层次性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集中体现党的主张,必须将传播和灌输主流意识形态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
引导途径上应坚持灌输性与渗透性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灌输是不可缺少的。灌输的既有原则还有方法,也包括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所进行的显性的或隐性的教育。
引导方针上应坚持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结合。“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意识形态功能过程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时候,面对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和影响,对其进行分析和批判是不可避免的。
6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职工思想教育过程中,四个意识的强化对提高职工思想教育质量,促进思想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从四个意识的角度出发,重点做好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引领意识的培养工作,才能达到强化四个意识重要作用的目的,才能为职工思想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焕臣;;新形势下职工心理状态浅析及解决对策[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2] 汪灿;国有中小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3] 王莉;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4] 高洁;我国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一、创新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性
我国的服装设计专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随着改革开发的发展而兴起的新兴专业,它本身就具有创新的需求。只有服装设计创新了,才能引领人们形成对潮流的追捧,才能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生活中人们常说:“潮流15年一循环”。这在一定层面上说明了服装设计需要创新,需要给人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首先,创新是服装设计工作的灵魂。创新就是设计者观念的不断更新,设计者在学习特定文化和设计理念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兴趣、爱好、创意,设计令人们耳目一新的产品,让穿着者能够清新脱俗,适合固定场合的需要。
其次,着装是每个人个性的体现,不同的服饰会展现不同的风格和气质。现代人已经习惯了工业社会带来的大批量生产的现状,开始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服装就是其个性的展示,它可以张扬个性,引领时尚。因此,创新成了服装设计者必备的素质。
第三,创新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什么是服装的创新?顾名思义就是与众不同又适合当下需要。其实很多的时尚都是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说牛仔裤的兴起,也是因为在生活中人们需要穿着耐用的衣服,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穿着这种厚厚的裤子,继而变成了一种时尚。因此,创新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可以方便生活和工作。
二、中职服装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的现状
中职学校的学生往往是考试失利、文化课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的一类学生,对这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课堂上老师的教学不感兴趣,不爱听理论知识,思维也仅限于自己对课外服装设计的臆想。
但是每个学生都有追求时尚的渴望,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渴望自己走在时尚的前端去引领别人,他们喜好国外的名品服饰。面对琳琅满目的设计,学生也会时常赞叹不已。从这一现象我们就可以看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冲动。
三、中职服装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作为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能只拘泥于课本理论知识。上文已经提到,学生不爱理论爱时尚,那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老师可以使用传媒技术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现当前的流行服饰和明星着装,期间可以添加国外的知名服装设计,另外添加教师的讲解,这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声情并茂地讲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个性化设计和创造。
其次,教师要注意日常的穿着,用自身的时尚和得体提供生动贴切的课堂环境。教师每天与学生见面,衣着的得体是非常重要的。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师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衣着。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结合目前的流行趋势和当地的文化底蕴,时时刻刻去创新并联系着。学生对老师有效仿的心态,这样教师自然而然地就达到了创新意识培养的目的。
再次,教师引领学生创新,化生活为艺术。在服装设计中,一件普通的衣服经过人们的裁剪和设计后会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说一件旧衣服经过设计师的再次缝补和裁剪,就会形成另一种效果,进而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将旧衣服改造成设计艺术,并鼓励学生将破旧的衣服进行设计创新。这种方法既能够节约成本,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 人才培养
21世纪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人才,培养具有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之上,而这又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科技创新,均离不开高等教育对他的支持。因此,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一、何为创新型人才培养
所谓人才培养,就是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从一般意义上来讲,高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型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较大贡献的人才。因此,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现实情况看,高校体制改革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经过几十年建设,我国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在体制和机制方面还需不断完善。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必须建立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遇到的困扰
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还处于萌芽阶段,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都比较淡薄,因此,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扰。
1.国际国内的差距较大
社会制度的不同导致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国际高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力度较大,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而国内高校仅是从思想上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而没有真正付之行动,这样拉大了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差距。
2.缺乏创新毅力
兴趣是创新的老师,毅力是完成创新的根本。目前,虽然有很多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了毅力在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往往在实际运作中出现了虎头蛇尾的现象,最终放弃了追求。
3.缺乏创新思维和观念
许多大学生对现在的教育产生了很多的不满情绪,出现了牢骚满腹、唉声叹气的现象,对将来的信念、目标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动摇,因此,大学生安于现状,不再愿意去考虑未来的事情。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前教育部长周济说:“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吧高质量摆到更较重要的战略位置,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为大学的主要任务。”在21世纪,大学是国家的脊梁,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转变观念,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观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主义市场日趋完善,竞争愈演愈烈,因此社会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势必越来越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必然要发挥其重要性,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所以高校要建立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机制,必须要转变观念,把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作为对人才基本素质的内在要求。思想观念的更新,将为素质教育全面的推进和重点的落实提供科学的指导。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人是主导因素,要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采用民主的管理方法,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位。
2.更新方法,调整课程设置为了使教学内容适应时代要求
在培养目标的选择定位上,应充分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才能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因此,加大基础教育的内涵延伸和外延拓展,调整课程设置显得尤为重要,必须精简陈旧落后的课程内容,增加现代科技基本原理,介绍学科的新发展、新成果,拓宽专业面。在教学方法上变“满堂灌”为“启发式”,激励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注入了活力和生命力。通过强化本科专业知识结构的设计与建设,加大重组力度,压缩总学时以及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比重,增强课外素质拓展和创新实践,真正尊重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天赋,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必须提高教师的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感。师资队伍和创新团队是创新体系的两个重要指标,在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的支持方面应该定位明确、层次清晰,才能使创新人才培养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聘请老专家、激励青年骨干,造就高水平科研队伍,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此,要根据实际,采取各种激励手段,调动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培养体系应能对社会、对人才变化的要求有相对的调节空间,以免造成对培养体系、结构和方式的破坏,影响其操作性。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通过各种激励手段,为学生的创新型培养奠定基础。
5.注重学术氛围
高校要实行开放办学,保持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才能减少人才培养方式上的滞后性,把握社会的变化,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允许各种学术思想的充分讨论,尊重并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互相学习,大胆交流,共同提高。物理学院就通过教师学术讲座和学生学术论坛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崇尚科学的良好品行的形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力争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推进学生研究型学习,加强应用实践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更是一个全面创新的时代。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必须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化学课堂 培养方法 创新意识
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教学环境的变化,我国教育事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也面临不少的机遇与挑战,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必须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化学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化学科研力量的水平,通过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进一步提高解决化学问题的水平,促进化学科学的发展。本文对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其次,结合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及具体教学环境的变化,提出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相关策略,达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目的。
1.培养高中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高中生的科学素质,首先就要增强其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除此之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是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要具备获得知识的能力,并在更新知识的过程中体现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现阶段高中教学课堂上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高中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了更好地找出解决方法,本章节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2.1教学理念老旧
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理念老旧这一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其主要体现在:无论是学校相关领导还是普通高中化学老师都没有意识到在高中化学教学课堂上进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即使有部分老师意识到这一问题,但是由于大的教学环境和高考制度的影响,无法进行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和相关教学策略的实施。
2.2重复布置作业
通过相关学生反映,在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师重复布置作业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了完成相关作业,不得不牺牲课余时间甚至是睡觉的时间,导致学生对高中化学这一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3应试教育的大环境
虽然现阶段我国已经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模式,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并没有改变,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到这一问题。为了促使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部分教师只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机械地接受相关知识,导致学生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创新这一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无法强化。
3.高中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本章节针对上文分析的相关问题,结合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和具体教学环境的变化,提出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相关策略。
3.1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为了更好地进行高中生化学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从而不断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讲台上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并在黑板上板写出相关知识点,学生则在下面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记录,一节课45分钟,这种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提高。我们发现高中化学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科目本身有很强的逻辑思维性。很多知识特别抽象、复杂,只利用口头的传授和书写板书的方式进行授课,很多学生都难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下降,因此,我们必须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我们在进行高中化学必修2中《化学键》这一教学内容时,对于刚从初中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原子间如何结合成分子?他们看不到摸不着,抽象。不管老师怎么说,学生也像听天书,对相关知识点理解不透彻,写离子键和共价键电子式经常出错。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网上的相关教学资源,为学生播放相关原子间是如何结合分子的视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化学的奇妙之处,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
3.2将实验与教学相结合
学生初中时接触到化学这一门学科,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我们就要直观地为学生展示相关化学反应现象,让学生充分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相关化学教学实验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抓住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机会,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我们在进行化学反应原理这一教学内容,本文就以加成反应为例,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主要内容如下:
3.2.1课堂教学目标
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充分加成这一反应原理,并能够结合实例进行相关反应现象进行描述。
3.2.2本次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次教学的重点为加成反应机理的掌握。
3.2.3课堂教学过程
例进行教学,当中,学生可能对碳原子为何增加6个氢原子不甚理解,这时候,我们可以使用火柴进行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将火柴折断,并拼凑成苯的形状,当苯与氢气在催化剂的催化下,化学键断裂,就可以让学生将代表化学键的三个火柴撤去,这样就多出了六个位置,然后由氢原子补上,学生就可以对这一反应进行深入理解,充分掌握这一知识点[3]。
3.3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对教学过程起引导、定向、调节和控制作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相关教学情境的创设,这样不仅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还能够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进行氯水的漂白性教学时,教师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探索知识的情境:将酚酞试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试液变红,在向上述溶液通入氯气,红色褪为无色。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这一现象原因的讨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第一个原因是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第二个原因是有一种漂白性物质使红色漂白[4]。进一步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求证真实原因。在教师有意识创造的探索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语
通过对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一课题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阶段在高中化学教学课堂上进行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是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要具备获得知识的能力,并在更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创新意识。我们必须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存在较多问题,这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针对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结合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和具体教学环境的变化,提出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相关策略,希望能够不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永亮.坚持核心教学理念,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生物化学教学体系改革及精品课程建设初探[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151-153.
[2]郭玲香,杨洪,蒋伟,房雷,周建成.实施有机化学实验研究性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S2:158-159+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