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阅读教学指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这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的热烈达到最高点。这些都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朗读,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才能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同老师一起进入角色,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例如,《长江之歌》和《老师,您好!》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更难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体会不到感激老师、歌颂老师的思想感情。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每篇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
例如,教学《草原》一课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要正确地停顿,二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使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重点段落,加强指导
课文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夹竹桃》一文第四自然段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说的夹竹桃的“韧性可贵”,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韧性”一词,充分进行自读自悟、圈点批注。在接下来的师生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抓住“又开出一朵”“又长出一嘟噜”“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等词句,指导他们理解句子中这些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这些词语重读,读出感情来,感受到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始终花开不败。当学生感受到了夹竹桃的花期之长,没有任何一种季节性的花朵能与之相比的时候,也就自然能够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央竹桃“韧性可贵”了。
四、讲究策略,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训练活动,对于提高课文阅读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1.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在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朗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行动中,带动学生“读”起来,在效果上,让学生发现朗读之后的感悟更多、更透彻,使朗读成为学生主动的学习方法。
2.努力创设朗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置身于朗读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养成敢于创造性朗读的习惯。教师认真创设朗读氛围,或介绍作品相关信息,让学生准确把握感情基调,或作部分示范,引导学生逐渐进入作品,更好地演绎作品。
阅读是一种过程,是“你中发现我,我中发现你”,也是“我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课标》)。学生个体的知识、生活经历不同造成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各不相同,人们早已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精辟言论指出了理解多义性的存在。读解课文的自主性,允许他们对课文有着不同于教师和教参的理解。在朗读指导中,教师不应拿着自己的一套标准要求学生,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必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教师的讲是为帮助学生读,为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学会阅读。学生阅读是目的,讲解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多讲是为了少讲,少讲是为了不讲,最后离开教师的讲解,学生自己也会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一、做好“放、引、导”三步
“放”就是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语言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表达直感,从这个角度直接进入主体角色。如我上《白杨》一课,让学生从单元导语入手,让学生领悟读书方法――认真阅读、思考,有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读课文前,先看“预习”,再要求学生读后谈直感。学生说:“我知道了白杨又叫大叶杨,在我国南方广泛种植。”“大戈壁滩上的白杨是什么样的?”“作者为什么写白杨?”“作者只是在介绍白杨吗?”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自然对课文产生兴趣,自己去读、去解决这些问题。
“导”是教师在运用体态或语言客观评价学生直感的同时,导出学习疑点,通过平等、友好的交流解决疑难。这是师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关键时刻。就是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思考后,教师对学生理解的正确与否作出判断;对教学重难点做指点、强调;对学生答不对的作修正,答不全的作补充。即精讲,讲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
“引”是放和导从内容和学法上新的延伸,是学生直感更丰富、更准确的实验时机,也是学生价值需要得到完全实现、创新欲望得到满足的阶段。如《比尾巴》一课通过:问答句反复训练(走出文外、课外),试做连线题,读另外的材料谈直感来完成“引”,效果好。
二、做到“读”与“思”结合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思考。读书不是听书,读懂也不是听懂。只听不读,学生虽然也有一定的思维活动,但是这种思维离开了书面语言,很难提高阅读能力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一要教给学生思维的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做到边读边思,读、思结合;二要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做到眼到、心到、口到,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进入课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要鼓励学生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包办代替。如《桂林山水》一课,读到开头一句教师就质疑“甲天下”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跟标题有什么关系?读到描写漓江的水一段又质疑: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文章是怎样写这些特点的?文章中为什么将漓江的水跟大海跟西湖作比较?读到结尾处又质疑: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这句跟开头一句有什么关系?这样结尾又有什么作用等。这样读读、想想、问问,就会产生良好的阅读效果。
三、注重读的方式和读的时机
读,有时可以代替讲解。有教师曾说:“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读中获得能力。”读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读的形式多,读的面大,读的要求逐渐提高,使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语言精髓及言外之意。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和支玉恒上课,就是以多种形式的读代替了讲,让学生读中悟,效果很好。
读,在阅读教学中如此重要,要读出质量,就必须把握读的时机和做到读的方式灵活多样。不要为读而读。教学开始前让学生自己读文前导读;字、词教学时读带生字新词的句子;分析课文时,可以分段读,重点段反复读;总结时,可全篇读;巩固课文时按要点读;根据课后要求选择读等。读的方式: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造声势让全班齐读;要思考琢磨用默读,还有个别读、自由读、领读、伴读、轮读、分角色读等多样化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但无论哪种形式的读都要注重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思考,读后有评价,如此才能真正达到读的目的。
四、注重读的量和面
坚持以课内阅读为主,切实上好每一堂阅读课,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但是只是课内阅读还不够,课外阅读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吕叔湘老师说:“我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对于语文课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做好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1.充分发挥课内阅读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作用。
良好的阅读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是一脉相通的,若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如:如何推敲词语、琢磨句子、分析段落、剖析人物等),学生课外阅读就不会流于形式。
2.结合课内阅读推荐课外读物,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要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介绍与课内有关联的读物,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得到印证,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如学了《金色的鱼钩》时推荐学生读《草地夜行》等。
3.组织必要的课外阅读指导课。
一、 现象:小学生语文阅读中“杰克现象”的表现
“杰克现象”的学生,在我们的阅读课上比比皆是。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布置的阅读内容不感兴趣,课堂阅读效果低下。相反,在学校的阅览室里,这些学生却个个捧着杂志和报纸在津津有味地读着。根据我们的调查,语文阅读中“杰克现象”的学生占有很大比例。
表一:小学生语文阅读中“杰克现象”的统计
小学生中有“杰克现象”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这类学生的阅读是为了追求新鲜。他们喜欢那些故事内容情节性强、文字浅显、不需要检测阅读效果、能够获得阅读愉悦的作品。而语文课内阅读常伴随着思考,思考的过程是痛苦的,因此语文课上提不起精神。
学生课内阅读的“杰克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上对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不感兴趣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更离不开阅读,阅读是丰富语文知识和写作素材的前提条件,反复的阅读可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但“杰克现象”的学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课堂上不愿意阅读课文。对于老师布置的课堂阅读任务不感兴趣,认为老师已经读过了,自己也知道文章的内容,没有必要去反复阅读。所以,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只想阅读一次课文,不想,也不愿意去反复阅读,在他们看来,阅读是为了了解自己还不知道的东西。
2.对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有抵触情绪
语文教学中,教师会根据教学的需要,安排一定的阅读内容,要求学生去阅读。由于这些内容一般都是与课文学习有关的篇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作了相关的介绍,有的内容学生在课内已经读过,再要求他们在课外阅读,这些学生就认为没有必要,而且认为这些阅读任务是在剥夺他们课外阅读的自由,由此,对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按老师的要求去阅读。
3.课后喜欢用随意的阅读去打发时间
“杰克现象”的学生在课外不愿意按教师的要求阅读,可为了打发空余时间,就出现了休闲式阅读,他们对其他文字性的东西喜欢随手拿来就阅读,在阅读中不用思考,没有目的,只是为了打发时间,只是将阅读作为一种消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闲散式阅读就变成一种爱好和兴趣,这类兴趣不是追求阅读内容的兴趣,只是一种阅读形式的兴趣,是为了读而读,丝毫没有阅读压力的阅读。
二、 分析: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中“杰克现象”的成因
小学生阅读教学中“杰克现象”的成因有很多,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下具体分析。
1.“杰克现象”的客观原因
(1)受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影响。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多少年来已经成为升学和提高语文成绩的重要手段,阅读不再是学生的精神享受,而是一种学习负担;教学过程不再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而是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只会去死记硬背,不去思考和探究。
(2)阅读内容缺乏趣味性。愉悦的阅读是学生保持阅读兴趣和动力的前提,枯燥的阅读内容会导致学生失去阅读兴趣和阅读动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阅读内容本来是十分广泛的,教师在阅读内容中增加一些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阅读内容和材料本来是十分简单的事,可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在布置阅读内容时较少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多关注的是学生阅读考试的成绩。大量的反复阅读使学生失去了阅读兴趣。从心理学来看,愉悦的阅读心理产生于阅读过程和阅读之后,不是阅读效果。没有很好的阅读兴趣和愉悦的阅读过程,就不会有很好的阅读效果,而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就不会有阅读思考。枯燥的阅读过程是烦琐甚至是艰辛的。
(3)学生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性阅读有畏惧心理。阅读逆反心理是阅读教学中因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对读物产生的一种阅读的心理离心力,表现出厌倦、反感,对作品抱排斥、抵制的态度。应试性的阅读评价是考试的成绩,阅读是为了考试,要按规定去思考和理解阅读内容。过多和过高的阅读要求使学生存在畏惧心理。这种畏惧心理使学生将阅读看成是一种负担和痛苦,一阅读就莫名紧张,精神无法集中,正常的思维能力也不能发挥。
(4)教师缺乏有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语文阅读缺乏有效的指导,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杰克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小学语文阅读必须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注意学生语文阅读内容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统一,不能只考虑语文教学的暂时需要,更要考虑学生语文知识终身发展的需要。对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过程的指导和阅读效果的考察都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过多的阅读任务和过高的阅读要求,必然导致学生的阅读紧张心理。
2.“杰克现象”的主观原因
学生的阅读心理障碍和阅读习惯是“杰克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
(1)阅读目的随意性。小学生的阅读与一般人的阅读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往往目的性很随意,但却时刻都有可能面对即时评价的阅读。应试教育使小学生的阅读目的和阅读需要定位于试卷上的高分,这是一种典型的短视行为,它的特征是被动的、功利性的,一旦目的达到,阅读行为便宣告结束。
(2)缺乏阅读兴趣和动机。阅读兴趣和动机是产生阅读行为的起因,也是维持阅读行为的动力。正确的阅读动机才能够产生良好的阅读效果,反之则只能是短期效应和表面效果。阅读需要是产生阅读动机的基础。小学生阅读动机过弱,阅读没有明确目标,就会出现注意力分散、懒惰等现象,此时阅读就会成为纯粹的消遣,导致阅读效率低下,甚至使读者放弃阅读。
(3)阅读能力缺失。阅读能力是“影响阅读效率,使阅读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而阅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它必须建立在大量的阅读与分析之上。而学生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不同的家庭背景、智力因素等,都会使部分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偏低甚至严重缺失,对阅读产生畏难心理,进而出现驻足不前甚至有意规避的行为趋向。
三、 重塑:小学生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阅读教学中许多学生不能完成任务性阅读,关键在于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缺乏选择的余地,没有阅读兴趣和热情。对小学生而言,语文教学的任务性阅读和自由选择性的阅读在形式上是有区别的,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自由选择性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完成任务性阅读。
1.重视阅读内容的选择
小学生既不愿意阅读老师布置的课内阅读,也不愿意阅读老师布置的课外阅读,关键是学生对老师布置的阅读内容不感兴趣,缺乏阅读认同。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性阅读,一般都是知识性阅读,都是与知识性学习相关的内容,阅读考察和评价阅读效果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带有任务性的阅读,学生一般都有畏惧心理。他们害怕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怕阅读后还达不到老师的要求。加之老师布置的阅读内容都是教材内容,没有新鲜感,学生不愿去阅读。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必须把课文阅读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在选择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任务性阅读与学生感兴趣的阅读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有选择的空间。例如,在每一个学习任务性阅读的同时,指导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阅读内容,并引导学生对自己选择的阅读内容加以思考,还可以指导他们写出阅读体会。
2.关注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阅读中的重要心理因素,它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的表现。如果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就会为学生的持续阅读提供内因条件,学生就会积极地阅读,并自主选择材料,扩大知识面。
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要求就要有层次性,不能要求过高,使学生丧失阅读信心。如在教学《黄果树瀑布》一课时,学生在课堂上精读课文后,笔者问学生:“你们还见过别的瀑布吗?”一听到此问题,学生都来了兴趣,有的说,我们的花果山就有瀑布,有的说,我见过渔湾瀑布。还有的说,我去过九寨沟,九寨沟里有许多瀑布。笔者接着发动学生讨论:黄果树瀑布是我国著名的自然风景区,你们知道我国还有哪些著名的旅游胜地和风景区,请同学们课后找一下,并阅读一下,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和心得。通过《黄果树瀑布》课文的阅读,引申到课外关于我国自然风光介绍的文章,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激发阅读动机
小学生的兴趣缺乏持久性,有了阅读兴趣,还要让学生有阅读的满足感和成功的体验,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和需要阅读。需要阅读是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
小学生表现欲强,希望通过各种活动展现自己,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欣赏和称赞。在课堂上合理地引入竞争机制,使学生在相互竞争、相互监督的兴奋的状态中学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负荆请罪》是历史课本剧,情节感人又适合学生表演。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并没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反复阅读,而是作为表演剧要求学生自由分组表演。学生为了能在课堂上很好地表演,在课后反复阅读课文,有的还请人指导阅读和表演。在课堂表演时,大多数同学都背出了课文,表演得有声有色。每一小组表演后,笔者都和同学们一起为他们鼓掌,表演结束后,还要同学们选出最佳表演小组和最佳表演者。学生通过表演激发了阅读动机,提高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离不开阅读,阅读是丰富语文知识和写作素材的前提条件。在选择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任务性阅读与学生感兴趣的阅读内容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 范美琴.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1(15).
【关键词】低年级 阅读教学 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91-02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逆向思维是重点培养对象,教师需要创新阅读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自主阅读能力还有待加强,教师需要提供科学的阅读指导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实现有效阅读教学。
一、注重课本阅读,打下阅读基础
在设计阅读教学方式时,教师需要以课本阅读为前提,利用基础阅读资源,逐步扩展课外阅读教学,为学生打下阅读基础,让学生形成自主阅读意识。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利用课外时间,推荐适合学生的课外书籍,让学生习惯阅读、爱上阅读。例如,在某小学一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荷叶圆圆》课时内容,设计备课教案时,采用“阅读角”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文中的生词和语句进行讲解,让学生流利的朗读课文,在结束课本教学后向学生推荐类似的课外书籍,如:张俊以的《树叶船》和《吹泡泡》,在班级建立图书阅览角,不同的书籍可以放在阅览角展示,通过课外读物共享的方式,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类型的书籍,建立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逐渐养成阅读习惯,在一定程度有助于发展阅读教学。
二、结合图片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为响应文人教学理念,教育部门在设计小学教材时,利用图文并茂的编辑特点,为小学生制定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书页内容,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结合小学生的猎奇心理,教师可采用图片阅读的方式来看展阅读教学。比如,在小学语文课本《春雨沙沙》中,配有大量的图片插画,教师可利用插画内容,在讲台上摆放一些绿色植物,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绿意盎然。针对文中的图片内容,让学生观察画中景物,通过语言表达出对春天的感觉,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主阅读能力。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进一步的促进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也可采用朗读背诵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阅读的魅力,在阅读中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也大有裨益。这种教学策略,让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也提升了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自我想象中提高阅读能力。
三、提高演说能力,体现阅读作用
所谓阅读,顾名思义就是边看边读。因此,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演说能力必不可少。演说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又分成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多种教学训练,达到“语言通畅”的表达境界。以《闹花灯》教学内容为例,重点提出培养演说能力的主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文章实际内容,让学生了解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开展“谈论家乡的花灯习俗”演说活动,学生可通过查阅相关书籍资料的方式,在课堂上畅谈自己家乡的习俗行为,在口语表达中感受家乡的美好,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演说能力。
四、增强写作意识,发挥阅读能力
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需要了解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加写作能力的训练课程,实现阅读与写作并重的教学理念。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在培养写作意识时,需要从仿写语句和模仿练习入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完善写作能力。例如,人教版教材中对春天景物的描写,利用比喻、拟人的描法,对春天的景物变化进行细致描写。教师可让学生就其中某一句话进行仿写,在写作手法后,加大写作训练力度;在完全掌握写作技巧后,可让学生进行个人创作,重点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中进行阅读,通过阅读发现写作方法的缺陷,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也有利于写作能力的增强,充分发挥了阅读的独特作用。
五、总结
总而言之,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开展阅读教学,教师可以结合“课本阅读”、“图片阅读”、“演说技巧”和“写作方法”实现有效教学。在注重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下,采用多元化和全面化的教学活动,对小学生开展实际有效的阅读教学,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内在美,激发阅读兴趣,以“自主阅读”为教学目标,也可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并且,阅读教育的实际意义,重在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利用语言表达能力,流利通畅的表达出自身实际想法。因此,教师需要创建更多的生活情景,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实现教育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管霞,李俊庆. 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J]. 科教导刊(下旬),2016,01:128-129.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教学;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是著名教育家,他主张实践和个性和谐发展,是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书籍《给老师的建议》中,他明确提出教师必须要教会少年阅读!在书里,他写道为什么有些学生处于童年时期时理解力强、聪明伶俐、勤学好问,但到了少年时期就智力下降,对知识持冷漠的态度,头脑也不灵活,原因何在?因为他们没有学会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用两个感叹号将自己鲜明的态度表现出来,让每一位读者明白对学生而言阅读是多么重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应基于小学生的阅读特征,找到合适他们的阅读方法,促使每一名学生都能真正喜欢上阅读,在阅读中不断发展智力。
一、小学生的阅读特征
小学生阅读是其人生阅读的起始阶段,是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美最新图画的良机,但不慎的笔墨也极易将其涂损[1]。因为小学生年龄很小,生活经验不足,更缺乏知识储备,他们的阅读离不开教师具体的、精心的指导与培养。同时,小学生受到其身心特点的影响,个性倾向性并不稳定,尽管他们有较强的模仿性,还不能持久;容易激发兴趣,但很少专注;富有情感且或活泼好动,但意志不够坚定;容易感知,但很难抽象等。所以小学生并没有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也没有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小学生阅读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初读,即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并结合上下文、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生词,对文章整体有初步把握。第二步,精读,即按照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将存在于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从而把握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实现理清思路、读懂内容、通绕全文的目的。同时,仔细揣摩课文的美词佳句以及重点的段落,对文章的感情与思想进行体会,对文章的写作技巧与表现形式进行分析,进而吸取文章净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三步,悟读,即小学生要从对文章的理解中去体会其思想内容,这仅依赖故事内容是无法捕捉的,需透过语言文字深入思考,从中悟出作者写作文章的真实目的。第四步,熟读,即学生要基于对文章的理解,尽量多读,做到熟能成诵,从而消化知识,把课文语言内化为属于自己的语言。
三、小学生阅读的指导方法
(一)明确阅读的目的
在每一次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让小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以便让小学生在阅读时有法可寻,逐渐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2]。不同的阅读目的确定着不同的阅读水平,一般包括:以记诵问题解决结果为主的记忆水平;希望能理解知识并将其应用于相似情境的模仿水平;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举一反三水平。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弱,他们往往处于前两种层次水平。阅读的层次水平不同,效果也有巨大差异,教师务必要指导小学生确立层次水平较高的阅读目的,且教师要充分意识到阅读不但能挽救部分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还能通过阅读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针对学困生,他们读越多的书,他们的思路就越清晰,智慧力量也就会越来越活跃。
(二)注意阅读的过程
理解课文是小学生的阅读任务,并基于对课文的理解逐渐学会阅读,教师的阅读指导应帮助学生完成该任务,引导学生在合理的过程中阅读。同时,教师要意识到该过程是保证学生达到预想阅读效果的必要条件,是促使学生掌握合理阅读方法的必然选择。
(三)在阅读中勤于思考
理解是阅读的核心,思考则是理解的依靠。有很多知识都需要学生通过记忆对内容进行存储,但思考不能被替代。当下,部分小学生错误地认为记忆、背诵就代表着语文,部分教师的阅读教学指导也存在太偏重记忆的问题,还有部分教师尽管对阅读训练进行精心的设计,但理解与记忆被混淆,导致思考训练设计变成了记忆知识,这是行不通的。所以教师指导小学生阅读时务必要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跳起来摘桃子吃,从而有效培养起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四)培养阅读的兴趣与习惯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怎样对小学生的兴趣、习惯进行培养呢?那就是教师要扎实上好每一堂课,教学程序的设计务必精心,注重在教学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形成阅读习惯。当学生对阅读有较强的兴趣时,他们的求知欲就会得到激发,学习兴趣日益浓厚,逐渐把被动学习变成自主学习,初步形成良好习惯。
四、结语
实践是知识的来源,学习方法也形成于实践,小学生是否成功掌握了阅读方法是对教师阅读教学指导是否有效进行检验的试金石。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不能只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还要做到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如此才能顺利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范中激情
教师范读是指导朗读的重要方法。小学生善于模仿,教师可以通过融情的范读,以优美的语言,优美的形象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同时范读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还要和讨论相结合,让学生从范读中去借鉴,去领悟,去思考,以达到范读激感的目的。
2. 比中知情
朗读是用声音对书面语言进行表情达意的语言活动。要使朗读到位,必须着力指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知晓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教学中恰当运用比较的方法,对感知课文的内容,更好地读好课文有很大帮助。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让学生比较:(1)我握住老人的手说:“三十年后,我再来看您!”(2)我紧紧握住老人的手说:“三十年后,我再来看您!”这两句话中“握住”与“紧紧握住”有什么不同?思考我为什么要紧紧握住老人的手呢?引导学生体会我对扫路人是多么佩服,对老人这种“自信豁达”的精神风貌的由衷赞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练习朗读,情感自然而然地溢于言表。
3. 填中抒情
朗读不仅仅是对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更重要的是对课文语言的艺术再创造。在从“无声地看”变为“有声地读”的过程中,融入了朗读者对课文的理解、评价,赋予课文的是新的艺术生命。因此,在指导理解课文时,教师有意识地在课文词句之间留下一段空白,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去填写,再通过朗读抒发自己的情感,者也是知道朗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如《沙漠之舟》一课,写到“骆驼迎着风沙,顶着烈日,忍着干渴,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教者紧扣动词,借助投影的直观演示,让学生体会骆驼是怎样在沙漠上行走的。在此基础上,在句末设计了一个填空:“骆驼走得多么( )啊!”让学生抒发对骆驼的敬意。“骆驼走得多么艰难啊!”,“骆驼走得多么顽强啊!”,“骆驼走得多么不容易啊!”,“骆驼走得多么坚定啊!”。再通过朗读,让学生表达这种情感,便水到渠成。
4. 思中悟情
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教师要从指导朗读的角度,有层次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感悟文中蕴含的情感。学习《沉香救母》第二段时,教者设计了这几个问题:(1)沉香在去救母的途中经历了哪些千难万险?(2)他是怎么战胜千难万险的?(3)他为什么能战胜这些千难万险?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沉香毫不在乎,体会沉香救母心切,对母亲的一片赤诚之心,热爱之情。
5. 插中导情
若论朗读指导中师生之间交流的密度大、效率高,当非插读莫属了。所谓插读,就是在学生朗读时,穿行教师对朗读的指导,边“导”边“读”,边“读”边“导”,“导”“读”一体。如学生朗读《沉香救母》第四段时,教者适时插言,调动学生情感,指导学生朗读。“望着高耸入云的华山,想到就要跟日思夜想的妈妈见面了,(师插:多不容易啊!)沉香心里无比激动。(师插:是啊!)”他举起神斧,使出浑身的力气向大山劈去。(师插:多用力啊!)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大山被劈成了两半,(师插:多好哇!)受苦多年的妈妈重见了天日,(师插:太好了!)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师插:多么激动人心!)。教师在指导朗读时,有意识地插问,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产生有意注意,读出感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忆中融情
孩子的生活中有许多令我们动情的人和事,因此,在分析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积累,使语言文字表现的画面与孩子的客观生活逐渐重合,让学生的思想感情逐渐与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融。《永远站在孩子们中间》一课描写了亲切看望孩子们,并和孩子们一起照相留影的事,体现了对少年儿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同学们都依偎在身边,张张笑脸就像朵朵盛开的鲜花。”教学时,教者让学生回想:“你曾经依偎在谁的身旁,心里感到怎么样?”孩子们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身旁,感到幸福温暖、无比激动。接着教者抓住时机让学生进行情感迁移,使他们体会到文中的同学们依偎在身旁,是多么幸福、自豪。当学生读起这段课文时显得十分激动,仿佛融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
7. 仿中启情
朗读中不时有“语不达意”的现象出现,教师不妨幽默一下,有意模仿学生朗读的语调,有时甚至可以夸张一些,启发学生讨论:这样朗读能表达文章的感情吗?《鸟岛》中写道:“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小岛成了鸟的世界。”一个学生把这段读得很平淡。教者以同样平淡的语气模仿这个学生读了一遍,然后问大家:“这样的鸟岛热闹吗?像鸟的世界吗?依我看,只有几只鸟儿在飞,一点也不热闹。”学生听了都发出会心的笑,在笑声中明白了怎样才能把这段话读得有感情,大家跃跃欲试,都想用自己的语言表现鸟岛上的热闹景象。
8. 评中明情
评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在朗读指导中也是如此。学生每一次朗读动情与否,有没有准确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于激励的评价,不但能让孩子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保持他们参与朗读的激情,而且还能使孩子明白自己朗读时是否把握好情感的分寸,从而进一步恰如其分地表达文章的情感。如教学《多彩的夏天》时,我鼓励学生要从读中欣赏夏天美丽的景色和有趣的事物,“我从你的读中看到了夏天是炎热的,夏天是多彩的,夏天是有趣的,夏天是悠闲的,夏天是迷人的,真漂亮呀,真好玩呀!”教师深情的鼓励评价既调动了学生读的热情,激发了学生读的欲望,又创设了情境,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读的个性得以突出体现。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阅读量;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课外阅读地问题,提出了“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的观点。课标中不仅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地规定,并且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具体的阅读推荐书目
因此,有效地指导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孩子们在异彩缤纷的阅读天地里,真正地获得语言与知识、精神与情感的丰富体验,是语文教师的一大重要任务。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改变了教育的方方面面。比如,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能储存海量的教学信息,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阅读材料,同时它又能提供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按照具体需求来划分教学内容并实现超链接,它所具有的互动性、形象性、直观性,非常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再比如,基于“云计算”框架下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库、社区博客等应用,为学生拓展视野、合作学习、展现自我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下面,我就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并与现代教育技术科学地、有机地结合起来,谈几点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1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课内课外补充,拓宽阅读空间
一本薄薄的语文书,要想办法把它“读厚”、“读透”、“读活”,这就需要师生一起爱读书,通过更多的课外阅读去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比如教学《舞动的北京》(S版四下第15课)这一课,四年多以前的08北京奥运会对于我现在的学生来说,那是幼时的点滴记忆,单单让学生体味文字毕竟是比较抽象的。我事先发动学生自己上网搜集有关北京奥运会、关于篆书书法、关于中国印章文化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建立一个资料库,上课时让学生根据阅读需要提取相关的资料,这样的学习,既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又让他们感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再如《观潮》(S版四上第6课),课文描述了海宁盐官镇的“一线潮”,钱塘江大潮其远不止书中描绘的一种情景,还有“交叉潮”和“回头潮”。我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通过央视每年直播的视频资料等,以多样化的手段给孩子们展示了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壮阔美景,进而达到激发孩子更大求知欲的目的。
我常常以从所学课文入手,推荐阅读作者的其他代表作;也可以从文体入手,推荐阅读其他相同体裁的文章。组织了春天诗会、校园小辩论会等,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使课内与课外互为补充、拓展,相得益彰。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与保持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容量
在web3.0时代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尤其是移动通讯终端(手机、平板电脑、ipad、iphone等)的普及,各类阅读类应用程序不断推陈出新,为孩子提供大量的阅读素材。小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总会去怀着浓浓的兴趣进行探究的。在课外阅读方面,激发兴趣与保持兴趣同样重要。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量才可以进一步扩大。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既要抓传统的阅读(或称为纸质阅读),这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又要善于利用“超媒体”应用性阅读的优势,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教师可以采取精读与泛读并重的方法,激发并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诗文篇章,必须精读,详细诵习,反复思考,力争对内容和形式都有较深的领会。对于其他的推荐性文章、名著,可以泛读,学生自行阅读,教师略加指点或师生简单讨论,以求大意。
在阅读课中,教师要让学生们养成善于课后搜寻信息的好习惯,从而对课文的文本进行补充或批判,师生共同利用好现代教育资源进行必要的补充。比如,学了《“心正笔正”的柳公权》(S版五上第22课)一文,学生还想搜集有关书法名家的故事、传说,教师就让学生在网上查找,既帮助学生解决了难题,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养成了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
兴趣的持久还在于更深入地参与。为此,我在班上开辟“书卷飘香”专栏,定期让学生汇报课外阅读情况,还可以为学生推荐课外读书应用程序、订阅免费的电子杂志、推荐读书网站、建立读书QQ群、微博群等,这样就可以变有限的纸质文本为无限的网络空间,学生参与度增加了,自然能多读书。
3借助视频媒体手段,化繁为简,拓展学生阅读容量
观看影视作品是利用广播电视和媒体进行课外阅读的好途径,其化繁为简,极好地拓展了学生阅读量。
课标为小学生推荐了若干中外名著,且大多数已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如《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等。从影视欣赏中,既让学生了解到名著的内容,又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真善美与假丑恶。
影视作品的知识容量十分丰富,就拿剧本的阅读来说,便融合了人物语言、舞台场景、肢体语言等。譬如《快乐王子》(S版四上第31课)剧本,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照剧本进行表演,然后播放《快乐王子?剧场版》(2009年版动漫)让学生进行再次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在观影(视)过程中,老师要作适当分析点评,使学生每看一部影视片,文学鉴赏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在观看《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与《奴隶英雄》(即电影《斯巴达克斯》两部影视片后,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如何评价英雄的话题。也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组织“名著读后感展示”、“小品话剧表演”等,让阅读所得到的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加以运用。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观”,协调好语文知识教学和课外阅读教学的关系,科学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指导小学生安排课外时间,引领小学生进行更多的、更有效的课外阅读,使学生的课外阅读不仅有量的增加,更有质的飞跃,从而完成课标规定的学段课外阅读目标,为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阅读理解 指导
阅读理解不旦是语文课要解决的学习任务,数学课也经常存在阅读理解的问题,在教学中需要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在数学中不仅有数字运算,还有空间关系和逻辑思维的问题。而阅读理解能力常常是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数学文本问题的必要前提。本文将讨论数学阅读理解的内涵及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特殊性及对策等问题。
一、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阅读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小学数学也涉及文本的问题,如应用题、文字题、图表等,这些数学文本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在目前,我们教师也意识到小学生阅读跟数学技能的水平很不对称。有的学生面对文字题、应用题时就“傻眼”了,难以应对。如当学生直接计算两个数字的积或者商时,他们可以准确无误地完成;然而,把这两个数字放在文字题中时,他们就不知道是应该求积还是求商。事实上,很多学生对数学中的基本语言甚至关于解题要求都不能准确理解。如“请问小明最少要看多少页才能超过小华?”有许多学生就不能正确理解问句中的关系词“最少……才能超过”。很显然,数学文本理解能力的不足已经制约了数学潜能的发挥。因此要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运用能力,就要指导他们如何阅读数学文本。
数学阅读理解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数学中的语言总是非常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的、含蓄的。小学生在阅读数学文本时,常用到“加法”方式,要通过自己的数学知识,补足或扩展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和意义,才能充分理解。如“第一车间生产了200个零件,第二车间比第一车间少生产4个,两个车间一共生产多少个零件?”解题时首先要理解其中的“比较”关系,即根据“第二车间比第一车间少做4个零件”这一条件,计算出第二车间的个数,然后理解题目中的“组合”关系,将两个车间生产的个数求和,虽然问题文本中只有两个数字,却包含了“比较”和“组合”两层数量关系,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列式有200+4=204;200-4=196和200+4+200=404。这些学生将其中的比较关系的方向搞反了,从而导致理解错误。因此,在数学活动指导中应该有意识的提高学生对数学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过程理解
小学数学文本由数学语言、词汇以及以非常简洁的形式符号组成,小学数学文本理解过程有四个层次:①正确理解词汇和符号:小学数学应用题常常用一些词汇来表述,这些词汇有些是数学中的专门术语,有些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因此,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这些词汇的内涵是正确理解问题的前提。对于数学术语的理解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而那些来自生活中的常用语的概念来说,放在数学中就有了新的内涵,即由“日常概念”变成了“科学概念”。然而小学生却往往不去注意两者之间的差别而误解其意义。如“垂直”在日常语言中最基本的含义可能是指与水平或地面垂直,于是有的学生以为在数学中也应该这样理解“垂直”的含义,这显然没有抓住“垂直”作为科学概念时的内涵。小学生对这些符号的掌握必须是准确的,并且达到自动化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②正确解决词汇和符号之间的“互译”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用词汇表示概念与用符号来表示概念之间需要相互翻译。如在解决应用题时,需要用文字表述列出算式,也可以根据算式来编应用题,这样就涉及到了词汇和符号之间的互译问题。目前小学生在这方面常常面临许多困难;③在应用题、用符号表示的数学方程表达式中,也涉及到理解符号关系和数量关系的问题。如在四则运算中,同时出现了加、除、括号等,这就必须理解这些符号的关系,才能确定计算的顺序;④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阅读理解最终还是要构建合适的问题模型。在词汇、符号、语法结构的水平上去理解问题的文本都是必要的步骤,最终还是要形成一个合适的问题模型才能解决它。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常常有某些信息的缺口,而且在问题的给定条件和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总是包含了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将已有的概念性知识、理解方法和策略方面的程序性知识联系起来,来弥补这种缺口的差异,形成关于问题的内在表征模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
三、小学数学阅读的困难和对策
小学生在数学文本的理解中面临的任务以及困难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导致学生数学阅读困难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根据主要原因的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对策。
1.在数学理解的不同步骤上加以训练
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有不同的层次,因此,在实践中每个学生的数学阅读困难也是不一样的,要根据不同学生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小学生理解的困难可能是不能理解数学术语和符号或者不知道将两者互译,还有可能是不善于理解数学的“语法结构”等。
对策:对不能理解词汇和符号进行互译的学生,指导过程中要训练他们用多种方式理解和处理同一个数学主题。如可采用根据一个应用题文本列出几个算式;或者反过来,根据一个算式编出多种数量关系结构或类型不同的应用题。对于不善于区分不同数量关系的学生,可以让学生根据其中包含的集合关系(算术应用题中的组合问题、比较问题、变换问题)的数学题进行分类;也可采用一些“完形填空”的方法来训练学生对数学表达方式的敏感性。总之,要根据学生在每个数学阅读层次上面临的具体困难,加以适当的训练。
2.指导学生构建“活的”、结构化知识
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前提,在实践活动中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可能是如下原因:缺乏用于解释文本信息的足够的已有知识;学生已有的知识虽然很充分,但不知道选择合适的知识点与问题情景联系起来;学生对问题理解与题目表达的含义不一致。
对策:根据以上原因,在实践指导中要发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形成有结构的知识体系。如可以引导学生用画“概念”和“概念网络结构”的方法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组织化,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与条件性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如老师不仅要讲解一道题目的计算方法,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这些方法等,这样知识才能变成“活的”、可用的知识。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多了解一些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及生活经验,可以为问题解决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如学生对银行所使用的“利率”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后,在课堂上遇到类似问题可能就更容易应对。
3.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适当的元认知训练
小学生在理解数学问题或文本时,其认识活动不仅是指向外在问题文本,还指向自己的认识活动为对象的认识,就是“元认知”,就是对认识活动的认知。在对数学问题理解过程中的元认识活动包括很多内容,如事先计划预测结果、时间分配、自我控制、自我质疑、自我评价等,从以往的实践证明,许多学生不善于理解数学文本,可能是因为元认知能力的缺乏造成的。
对策:提高数学阅读理解中的元认知能力的方法很多。如可以通过数学习作训练学生的元认知。Fuentes认为:在目前,小学生都是学习现成的数学教本,解决教师或书本上提供的问题,实际上可以把这些工作部分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如让学生学习编写数学练习题并给出答案,这样他们就要斟酌如何表述问题,如何调整自己的思路,让别人明白,从而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此外,加强口头解题的思维训练,这样有助于维持问题理解的注意力,也有利于不断调整自己的理解活动。最后,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评和修改,同时也可以提高自我反省能力。
小学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是发挥数学潜能的重要前提,但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在数学课中应该重视阅读理解教学。从过程看,数学阅读理解包含了前后相依的四个层次,在每个层次上学生都可能面临困难,我们应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包括建构结构化的知识、适当的元认知训练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课外阅读
语文新课标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要达到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语文教学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一、营造课外阅读环境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例如,可以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图书角的建设,使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以及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二、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同阅读的兴趣关系极大。良好的课外阅读兴趣表现为喜欢读,集中注意力地读,持久地读和有效地读。针对班级现状,我觉得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他们把课外阅读当作一种渴求性的自我行为是至关重要的。
1.设立导读角
这是我最初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我在班级墙上辟出一块地方建立了一个导读角,我经常将一些书中的精彩章节及看了以后的一些感受打印下来张贴在上面,以吸引孩子们尽快地去阅读这本书。
2.进行“课前五分钟”读讲
即每天课前拿出五分钟让学生读课外书中的精彩章节,讲自己阅读中感受最深的事情。这样不仅让老师了解到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通过“读”“讲”可以达到相互交流阅读感受的目的,同时,“读”“讲”的过程也是学生相互推荐好书的过程。
3.举办表演会
学生阅读了某些优秀作品后,教师可以引导并鼓励学生把一些情节动人、形象鲜明的作品改编成剧本,让学生合作表演,并定期举办表演会,让学生表演、交流、评价。采取这种表演的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4.开展评比活动
当学生具有了阅读兴趣并投身于阅读之中时,他们希望从中获取的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要针对班级的具体情况来因人而宜,制定相应的评价制度,在一定时间内进行阅读检测、评价。如一周开展一次“背诵擂台赛”,看谁背诵的段落最多,依次颁发“练习本”或“小红旗”等奖品;两星期召开一次“今天故事大家讲”、“天文地理知多少”等比赛式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阅读奖励,以鼓励其在今后的阅读历程中再接再厉。
三、教给课外阅读方法
1.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3.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四、培养课外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当然要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缺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