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校园开发建设范文

智慧校园开发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校园开发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校园开发建设

第1篇:智慧校园开发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校 智慧校园 构建

随着高校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信息服务在高校的教学、科研及管理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教育信息化“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的重要方针,探索完善现有校园建设思路迫在眉睫。本研究针对河北省重点建设的几所高水平大学展开充分调研,尝试在现有校园信息化基础上的智慧型校园建设思路之探索,以期达到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

1.河北省高校校园建设现状调查

信息化校园建设的实质是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各种资源的有效集成、整合和优化。通过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优化、协调教育和校务管理的过程,一方面,达到师生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的良性互通,另一方面,提高校园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据实地调研,总结河北省高校的智慧校园建设基础条件如下:

第一,几所省内重点高校已经或正在着手建设基于业务部门的信息系统,基本实现了面向各业务主题的信息管理的自动化,初步形成校园信息化基础硬件设施平台和较完善的网络环境运行保障体系,从不同角度为师生的教学、科研与管理提供服务,为校园学习生活有序高效的进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二,拥有早期建设的独立系统包括教务管理系统、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图书应用管理系统、一卡通系统、办公自动化 OA 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网络用户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邮件系统、学工管理系统等,且诸多系统为各业务部门自行开发建设,尚未实现与其他系统有效集成;

第三、网络基础设施接入手段单一,缺乏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所带来的低程度的自动化水平,系统安全性能不完善。

2.河北省高校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基于对以上河北省高校校园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总结河北省高校校园建设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首先,现有应用系统不能满足新的发展需求,由于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利用网络的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应用系统覆盖面低,现有网上教学、管理服务的功能需要完善、拓展和性能提升。

其次,各应用系统之间基本是相互独立运行,信息数据缺乏共用性、唯一性、可靠性。应用系统数据分散存储,同一数据编码标准不统一,不能互通互用。一方面存在同一数据重复录入、重复存储的现象,数据产生后缺乏对业务优化的指导作用,产生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分散的数据无法提供全校的综合信息报表和数据综合分析,得不到充分地利用,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安全控制,特别是教务系统、学工系统、财务系统和人事系统尤为突出。

再次,各个应用系统需要记忆大量的用户名、密码和访问地址,不停的在不同系统间切换登录,带来工作的重复和不便,也难以保证系统安全和管理;权限分配缺乏科学化的规划和管理,权限分配复杂、方式和操作不统一,不能灵活对应学校特殊业务的突况

第四,学校的数据资产积累存在各种问题,不能得到方便快捷的历史数据服务。

3.智慧校园构建的若干思考

为了充分解决现有校园建设中的种种问题,可考虑以物联网为基础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旨在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而构建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为一体的新型智慧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基于数字环境的应用体系,使得人们能快速、准确的获取校园中人、财、物和学、研、管业务过程中的信息,同时通过综合数据分析为管理改进和业务流程再造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

3.1智慧的校园一定是科学地、保证学校安全运转、绿色环保、和谐统一的

因此,可以尝试从科学校园、平安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四个方面对智慧校园模式进行构建。

3.2完善信息化建设体制,加强协调

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内容庞大,而且各项业务牵涉太多部门,因此,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和明确的职责,同时加强纵向和横向的交流沟通协调。笔者认为具体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明确信息化建设的主导者和使用者的职责;第二加强信息化建设主导者协同和管控力度;第三制定学校信息化前瞻性的建设目标;第四建立完善的运作协调体制;最后是加强和整合信息建设队伍。

3.3制定信息化建设的远期规划,设定近期执行目标

信息化建设目标一定要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明确的信息化战略

规划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项目实施的成功性。笔者认为第一要确定建设的目标和方向;第二要制定总体建设策略;第三是制定三年建设规划;第四要分阶段目标和项目计划;第五确定建设的计划表和具体的业务需求与目标;最后要建设工作的具体细化。只有这样“统一规划,加强协调,分布实施,层层递进”,才能将信息化建设实施成功。

3.4建立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范和标准,逐步整合现有的应用

信息化规范和标准是解决“信息孤岛”的根本途径,也是不同信息管理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和互操作的基础。笔者认为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第一制定学校信息建设标准;第二建立学校信息建设的统一技术规范;第三完善信息建设、运行和维护等规章制定;第四对现有的业务应用系统,通过“渐进式”的变革方法,逐步的归纳到统一的信息建设体系中;第五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和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稳妥的计划,逐步升级、迁移。

3.5急用先行,易施先行

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应根据业务需求的紧迫度和实现的难易程度,由易到难,分步实施。具体措施如下:对于信息建设项目的选择第一是学校的总体需求高于部门需求;第二是容易实现的需求优先;第三是分析设定需求在全校层面的优先级;第四是制定三年建设规划;第五是设定分阶段目标和项目计划;最后则是一个1年期的短期计划。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课题编号:201201121。

参考文献:

[1]吕倩.《基于云计算及物联网构建智慧校园》.《计算机科学》[J].2011(10):18-21

第2篇:智慧校园开发建设范文

 

一、 营造侧重“数学体验”的慧雅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感受中学习数学

 

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机地融入“数学元素”,追求“书香数韵”的文化意蕴。建成的“一室一角一中心”,即每年级一个以数学实验为主的数学专用教室,一个以数学游艺为主的数学广角,一组以数感、长度、方位、面积等直观体验为主的数学体验中心;我们更重视数学环境课程的创建,把富含“数学元素”的校园文化场景建设作为主要内容进行开发,营造生动有趣的数学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数学文化的熏陶中体验数学的魅力。

 

1.注重数学直观体验,打造适时体验的班级数学文化特色

 

在每个教室里设立“数学园地”和“思维演练场”,在教室的外墙壁上开辟“数学文化墙”和“学习成果展”,拓宽学生数学学习空间,营造“爱数学,乐实践”的浓郁学习氛围。

 

2.挖掘数学文化内涵,营造富含数学元素的校园文化场景

 

开发建设长度体验路面,高度体验墙壁,方位体验路牌,以“神秘的数、神奇的式、多才的符号、美丽的图形、严谨的数量和智慧的名题”为内容的6个数学文化体验主题园,引领学生畅游数学王国,体验数学的奇妙和神秘。

 

3.加强数学应用性实践,建设数学文化长廊

 

我们在教学楼前建了两个60米的数学文化长廊,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能随时徜徉在数学的海洋里,体验数学探索的乐趣,品味数学应用与价值,享受数学实践与问题解决的成功。

 

二、 开发侧重“数学发现”的慧雅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数学

 

在数学课程的开发方面,学校注重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教育教学目的为导向,整合、优化各种数学教育资源。在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和统一性的前提下,开发适应数学学习的校本课程,形成实践数学的校园文化特色。让数学学习凸显“探索发现”,开发“生本”“师本”和“校本”数学课程,让学生在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问题解决模型的建立、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数学实践中经历数学发现。

 

1.“师本”课程让数学教学具有个性与特色,打造慧雅的数学师资团队,开发“教师”的数学课程资源

 

以连云港市“数学名师工作室”和县“小学数学领航团队”为载体,组建数学教师成长共同体,开展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研究,构建“实验思维”数学课堂教学,探究国家数学课程的有效实施途径。开展小学数学课程拓展研究,构建“体验应用”数学课程基地,探索校本数学课程的开发策略。开展小学数学课程评价研究,构建“多元唤醒”数学评价体系,创新过程性、激励性数学评价方式。

 

2.“生本”课程让数学学习充满生成与创新,实践慧雅教学范式,开发课堂的数学课程资源

 

构建自然本真的课堂教学方式,探索适合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三自”教学范式——课前自由预习、课内自主探究、课后自觉练习。实现数学知识的探索、核心内容的建模与数学思想的形成都在学生体验操作、研究探索中完成,从而领悟数学知识的真谛。

 

3.“校本”课程让数学学习开放而丰富,优化整合教材内容,开发拓展的数学课程资源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设计安排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一是开发了数学类校本课程。低年级注重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开发编写《一个都不能少》《神秘的数字》等启蒙数学课程,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中年级注重学生实践体验与文化熏陶,开发编写《趣谈数学》《数学其实很好玩》等娱乐数学课程,让学生在快乐游戏中领略数学的魅力;高年级注重探究与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开发编写《数学教材学法导引》《走进数学家的世界》等探究数学课程,让学生在体验实践中提升探究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二是开发社区数学课程资源。与社区的菜场、商店、银行、财会等单位与场所密切配合,挖掘它们的数学元素,组织学生开展数学生活应用与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升华数学学习,提升应用能力。

 

三、 建设侧重“数学应用”的慧雅学习场所,形成多样化的数学学习路径

 

“做思共生”,把数学与生活、数学与活动、数学与娱乐结合起来,搭建开放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枯燥的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将数学用于生活与娱乐,在实践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提升数学思维。

 

1.建“一馆一室”

 

以发现、思维、运用为主要内容建“一馆一室”,服务学生数学学习,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快乐、充满体验。数学实验馆:建设一个“做数学”的数学实验馆,丰富学生对课本知识理解的宽度与深度。呈现数学史上众多数学发现的探究过程,再现数学实验场景,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教材中的数学实验,全程经历数学发现之旅。数学展示室:建设一个展示数学成就、分享学生数学才能的数学展示室,分为“用数学”的数学生活馆、“玩数学”的数学游艺宫。定期呈现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笔记与手抄报、数学实验过程记录、数学制作、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学习成果,搭建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载体,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2.建网络平台

 

开展“E”学习方式的实践,建一个专门用于数学学习的电子教室,在已建成的“我爱数学”专题网站上开辟数学指南、在线测试、小小数学迷栏目;各年级创建数学QQ群;利用“我酷”视频上传数学学习微视频等,实现人机互动的数学学习,拓展学生数学体验与实践学习的时空。 四、 开展侧重“数学创新”的慧雅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数学

 

“学创”共融,数学学习是一个探索发现、构建创新的过程。慧雅文化数学课程注重学生日常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能力培养,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注重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驱力。

 

1.组建数学学习团体

 

分三个层面组建班级的数学学习共同体、年级的数学兴趣小组、校级的数学文化社团。分别成立数学实践学习小组、数学体验学习小组、数学研究学习小组等,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搜集常用数据,了解数学知识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利用生活、生产中的数学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成立少儿数学院

 

依据数学的核心内容,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成立“尺规画图”体验分院、“数学学具”制作分院、“数学模型”创作分院、“奥数起航”分院、珠心算分院等,开设趣味性、知识性、逻辑性和思维性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开展专题性学习活动,挖掘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动手实践能力。

 

3.开展智慧型数学活动

 

定期开展数学日记、数学手抄报、数学故事、数学名家鉴赏、数学小论文等展评活动,引领学生掌握数学课本知识;利用每日的数学快餐、每周的数学超市、每月的数学达人秀,开展数学思维闯关系列活动,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每年开展两次“数学文化节”,创造更多的数学应用与思维展示的机会,激发数学探究的热情。

 

4.创新“闯关升级”评价机制

 

学校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发展”的评价体系,以“智慧闯关、考核升级”的方法,根据学生数学能力水平,按年级评选六级“数学智慧星”“数学小博士”“数学小院士”,让学生在快乐体验中提高数学素养。

 

慧雅文化数学课程基地,以优化数学课堂学习,整合数学教材资源,拓展数学学习形式,丰富数学学习活动,强化数学学习体验,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创造数学应用机会,建设体验数学、实践数学的乐园为主要项目内容;以激发兴趣,提高思维,培养能力,提升素养为价值追求,为不同潜质与个性的学生发展奠定基础,让校园文化富含“数学体验、数学思维、数学发现、数学应用、数学创新”等数学元素与文化特色因子,从而进一步丰富与积淀学校“慧雅”特色文化内涵。

第3篇:智慧校园开发建设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案 智慧课堂 互动教学系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教育的品质和质量,关注个性和智慧的发展。21世纪人类文化正从知识文化走向智慧文化,培养“有智慧的人”已成为时展的迫切要求。然而审视现在的课堂,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从根本上失去了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智慧发展的整体关怀。课堂要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从单纯传授知识的课堂转向培育“有智慧的课堂”,实现“转识成智”的转变。基于“数字化教学案”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的构建,正是借用数字化手段营造智慧课堂的有益探索。

一、什么是智慧课堂

随着课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课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分数,更要关注学生的未知世界、生命感知,给予其人生以智慧的启迪。教师应该是充满智慧的人,课堂应该是智慧的课堂,课堂要以教师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

然而,智慧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很难说清楚什么教育是智慧的。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告诉我们,智慧具有流变、灵动的特性,人们给它罩上了神秘的外衣,使智慧变得虚无缥缈。因此,很难对智慧下一个统一的定义。智慧是教育的理想,乃至一种境界。但如此“虚”而难于把握的“智慧”,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实现,有无规律可循?怎样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呢?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中央教科所副所长田慧生认为:“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由教育的细心呵护而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国家督学成尚荣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

我们认为,智慧课堂是基于生命发展、基于唤醒智慧、基于培养合格公民的课堂,是启迪学生智慧的场所。“智慧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注重知识发展的课堂教学形态,由从学生知识的增长到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师生交往,创设自主的课堂、活动的课堂、情感的课堂、生活的课堂和趣味的课堂;通过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通过智慧教师富有智慧的教学,培育学生灵性、完善学生个性、开启学生智慧。智慧课堂的核心思想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智慧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方式和策略、教学设计等以学生的智慧发展为目的,是以教师的教学智慧为根本条件,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中体现“转识成智”,促进学生智慧成长的教学过程。

由此可见,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契机,也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本课题的研究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

二、智慧课堂的基本特征和理念

智慧课堂中教师是智慧的教师,课堂是智慧的课堂,管理是智慧的管理。宗旨在于以教师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指导学生应用自己的智慧,协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智慧,培养学生创造自己的智慧。

智慧课堂中的每一组材料、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都是教师精心选择、理性思考的结果。理性的设计引起学生理性的思考,理性的思考促进学生对课程本质的理解与掌握。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建构一种自我组织、自我进化、自我完善、自我构建、自我发展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完整的集成智慧体系。教师的教学策略不仅局限于怎样把本课知识讲清楚,而是包含了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怎样把现实生活中蕴含的大量课程信息引入课堂,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合理猜想、寻求证据、作出证明、举出反例、社会调查、小组讨论、发表意见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样,学生在课上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而是实践经验和解决方法,从而也就有了创新的可能和成功的体验。

与“智慧课堂”对立的是“知识课堂”、“应试课堂”。所谓“知识课堂”、“应试课堂”,主要特质在于其教学的最高目的是以对“课本知识”的单向习得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垄断者,课本是毋庸置疑的“权威”,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则是以知识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考试为主。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让课堂成为智慧课堂,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和沟通、合作和交往、实践和创新的能力,让他们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创造,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转识成智”。

归纳一下,智慧课堂具有三大基本特征:一是课堂是一个“生活场”,它应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使生命得到不断成长;二是课堂是一个“思维场”,它应当有利于学生高智慧的形成与发展;三是课堂是一个“情感场”,它应当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以陶冶与美化,成为合格公民。智慧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包括:一是教学目的以追求学生的智慧发展为指向。二是教学过程以强调师生情智交流为本体。三是教学评价以关注学生智慧发展过程为重点。

三、构建互动教学系统对智慧课堂的作用

(一)课前―发挥教师网络集体备课磨课的优势

一堂好课必须“赢在起跑线上”,课前的认真备课非常重要,需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一堂好课也要讲究技巧和效率,必须经过千锤百炼、反复磨课,才经得起推敲和学生检验。如果能发挥学校的引领主导作用,构建一个互动教学系统,开展网络集体备课磨课,将原来课前同行间的局部交流扩大到全校甚至校外,或者进行其它学科及社会资源的渗透,将为教师合作搭建一个坚实的平台,设计出一堂更好的课。

所以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的构建不能光局限于课内,还要包括课前备课的模块,教师可以在这里方便地上传、搜索、共享教学案(包括课件、试题、微课视频)等各类教学资源,可以自动进行格式转换,并且有不同的工具可以使用,例如查字典。

发挥网络的优势与集体的力量,突破传统纸上备课的限制和时空限制,任课教师在平台上备好课并共享,其他教师登录后即可查看这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通过大家的交流建议,互通有无,最终反复修改形成磨课共识,再交还给任课教师充实自己原有的教学案等教学资源。这样可以使每一节课都融入集体的智慧结晶,同时每一节课的资源还可以反复使用和不断提高,大大提高每节课的效率,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

(二)课内―全方位超越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一般是讲练结合的模式,课堂效率低,教师很难实时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辅导,往往是凭经验猜测重点、难点,导致已经掌握的学生也要跟没掌握的人一起反复炒冷饭,没有掌握的学生有问题却得不到点拨。长此以往,学生两极分化严重,教学进度受阻,思维走向凝固。

如今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下,学生的人性品质、信息素养、创新精神日益受到重视,如果能构建一个互动教学系统,将极大地打破传统课堂的樊篱,全方位超越传统的教学模式。

例如:为了推进数字化教学,构筑智慧课堂,在2013年举行的由杭州市人民政府等部门承办的“第二届移动教育高峰论坛暨移动智慧教育的实践与发展研讨会”上,来自香港和台湾的专家介绍了“未来教室”及“智慧教室”的概念和经验。所谓“未来教室”,就是通过领先的互联网技术,利用云端服务器建立资源和学习平台,让教师和学生能随时随地进行教与学。目的就是为了促进高效的互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智能终端和学习内容的整合、师生间工具透明化的互动至关重要。“智慧教室”的贡献,在于让老师的课堂时间分配更有效率,腾出更多时间与学生互动,提高学生上课兴趣。“智慧教室”中的智能终端可以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笔记或习题等城即时呈现在电子白板上。实物展台则可以将作品或文稿等传输到电子白板,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材料呈现、教学情境创设及数据分析整理等工作。

专家讲的“未来教室”及“智慧教室”,其实就是我们说的智慧课堂。目前智慧课堂项目已经在杭州不少学校开展,包括杭州再灵科技和施强国际等公司都在杭州各区县学校进行试点,比如上城区有13所学校与再灵科技合作试点两年,试点学科已经覆盖到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美术绘画、阅读理解等全部基础教育学科。下城区也与施强国际旗下的施强网校合作,在春蕾中学等三所学校进行试点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试点学校的数字化教学装备及模式也得到了更新。

考虑到听众的接受程度,香港和台湾的专家讲得都比较浅显,主要介绍了硬件终端的情况,较少涉及软件平台,其实,要全方位超越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一个互动教学系统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学校,硬件配置可能差不多,主要的差距是在软件平台建设上。

以下城区的施强网校项目为例:他们的智慧教育平台界面,打通了电脑、电子白板和平板电脑等三大终端,可以线上进行数百人的名师课堂教学。平台界面是一块网络黑板,在三大终端中都可以调用,左上角展示摄像头中教师教态,包含录制的声音。左下角是在线学生的状态,对学生可以在线点名及锁定学生机或平板电脑屏幕防止学生开小差,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网上举手。教师上课时网络黑板界面中可以随时调入已经上传到服务器并自动转换格式的课件等资源,也可以直接在平板电脑上板书并体现到网络黑板上并进行多页保存,还可以调用画笔等工具或通过搜索得到各类图形、试题库、字典等资源。教师还可以把网络黑板上展示的课堂重点部分操作过程及教师的教态和声音录制成微课,还可以调用黑板上的试题集并自动或手动进行作业批改、统计和点评。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可以将上课时老师的板书、课件展示及标注拍照或截屏存笔记,方便课后复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在线与教师交流。

(三)课后―方便多方协作助推教育

学生智慧的生成要经历知识经验的准备、积累、酝酿、顿悟的过程,所以课后的复习和交流也很重要。需要构建一个互动教学系统,学生可以在课后随时调用课件、微课视频、拍照和截屏的笔记等进行复习并完成作业,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调用下一课老师的教学案或备课笔记来进行课前预习。

同时,学生课后的回家作业,无论是读、写、听、说,老师和家长既能远程“监控”,又能对孩子进行实时辅导。甚至老师明天的授课内容,家长今天就能提前知晓,方便多方协作助推教育。

四、数字化智慧课堂构建的功能需求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智慧课堂的特征和理念出发,我们可以认识到培育智慧课堂的重点是“转识成智”。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智慧课堂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智慧课堂的物理架构设计是在无线网络环境支持下,由多屏交互系统、无线反馈系统、平板电脑、远程教学系统、课堂实录系统等部分构成。数字化智慧课堂在功能需求上应充分利用技术手段,调动课堂各要素的作用,促进人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的学习与发展,其大致有以下功能需求:一是配有电子白板,能将教师或学生端的平板电脑内容通过投影机投影到电子白板上。配置网络统计和分析软件,能对学生答题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二是具备智能化交互的功能,配备高清交互设备,能实现远程控制、远程音视频交互、远程视频会议和网络直播点评等功能。三是能够全程智能录播,教师走动或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场景能智能跟踪录像。支持电子白板中演示界面内容的录制,电子白板及平板电脑中书写、演示的内容均能记录下来,可录制多画面授课场景最终自动生成一个视频文件。四是拥有网络或本校提供的泛在的教学资源,包括电子书包、有声课本、错题云等。

以上功能并不要求全部都有,有些学校仅仅只是搭建了一个数字化的平台,通过多屏交互系统,也能很好地实现数字化智慧课堂的构建,只需要有以下基本功能:一是电子白板与平板电脑的智能交互与分析系统,支持随时随地任意组成虚拟学习小组,进行协作学习。二是智能课堂实录系统(具备微课视频录播、复习点评等功能)。

以上数字化智慧课堂的构建中,硬件主要是电脑、电子白板和平板电脑三样,软件主要是支持这三大终端的安装在服务器上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的建设。相比之下,软件的功能需求要远大于硬件,可以有许多个性化的设计,例如:动画有声课本的设计,既可满足教学内容的实际需求,又可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和交互性,极大提升教学效果。普通话、英语评测功能,能有效解决学校长期以来难以开展口语教学和测试的难题,能全方面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手写板书实时朗读功能可以使教师写板书时“即写即读”,减轻教师工作量。语音搜索功能可以免除教师使用软件和课件时的繁琐操作,只需一句语音指令,软件便自动为教师调用相应功能和资源,大大提高使用终端的效率,节省课堂宝贵的时间。

五、如何构建基于“数字化教学案”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

构建数字化智慧课堂,需要构建互动教学系统,才能实现“转识成智”。下面就以杭州市大成实验学校为例,介绍一下学校是如何构建基于“数字化教学案”(是广义的数字化教学案,包括课件、试题、微课视频等各类资源)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的。

(一)总体思路

通过实践研究,参考MOOC(幕课,即互联网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成功的经验,建立起一个适合九年一贯学校本土化的“类幕课平台”,为学校的智慧课堂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和技术保障,为教师的数字化成长提供极大的空间,并力争让来自五湖四海,有着明显不同的教育背景、知识基础的孩子,跨越数字鸿沟,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能,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预期目标

一是实现课堂教学过程数字化,实现课堂教学实时互动反馈。二是实现学生评价体系数字化,形成完整的学生成长电子档案袋。三是打造多维立体的家校沟通新模式,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实现数字教学资源的积累,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个性化、指向性的服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能。五是逐步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家长、社会的数字化意识。

(三)具体内容

开发建设“一中心、四平台”,构建基于“数字化教学案”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

“一中心”即信息存储智能处理中心,可以将现有的教学案分年级、学科、章节、课时进行存储、并方便地在平台中进行编辑、导出、打印和管理。建设教学资源库,提供包含中小学主要学科的全部课件、试题、微课视频,并实现教学资源按年级、学科、章节、课时等方式的管理、检索、上传和存储。开发管理平台软件,建立用户管理机制,实现资源和信息的智能化处理。“一中心”是构建基于“数字化教学案”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的基础。

“四平台”包括课堂教学、教师应用、学生应用、家长助力四个平台。

课堂教学平台,是构建基于“数字化教学案”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的核心,它包含“学情调查、目标问题、交流展示、学能监测、拓展提高、反思评价”六个功能模块。能够实现对前期学生错题云和当前学情调查情况的智能处理并给出教学建议;能够随时调用信息存储智能处理中心中的教学案(包括课件、试题、微课视频)等资源,帮助教师备课磨课,同时能够检索题库自动或手动组卷,根据作业情况建立错题云,实现对每次作业及每道题的数据分析;能够利用开发的专用电子白板软件,实现随意书写、随意作图和微课的自动录制;能够让师生通过平台进行主、客观问题和学生综合素质评语的交互反馈,并通过直观统计图表显现。

教师应用平台主要包括PC端教师备课和平板电脑端教师授课(网页版和安卓版)两大功能。网页版能实现基于学情调查等六个模块的备课,能实现文档的格式转换并打印,能对权限下教学资源按年级、学科、章节、课时等多种方式进行管理;能完成班级管理和学生分组管理;能完成题库的检索、组卷和上传以及对错题云的教师端查看和处理等功能。安卓版能让老师在授课时对试题进行手写批改和交互反馈,并查看每次作业及每道题的数据分析。

学生应用平台的网页版可以查看每门学科每次作业及每道题的答题情况并订正;可以查看学生个人错题云;也可以观看微课视频多次学习。安卓版除以上功能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实现问题的接收、查看、手写答题、提交和即时反馈等功能。

家长助力平台也包括网页版和安卓版两部分。主要用来查看自己孩子每门学科每次作业及每道题的答题情况,并与班主任、学科教师、学校管理层、社区实时沟通反馈,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

数字化教学不再“遥不可及”,智慧课堂也“不再是梦”。目前,大成实验学校基于“数字化教学案”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正在招标建设过程中,其中课件、试题、微课视频等教学资源已经比较完善,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案”备课、上课的热情也很高,已有一定的基础。等2014年暑假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将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丰富课堂教学资源、调动师生家长的应用积极性。下城区教育技术中心将根据学校使用的情况,适时将该校的经验向全区、全市推广。

今后,大成实验学校将在完善平台和资源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的功能,比如课前的教师网络集体备课磨课、课中的错题云数据库、课后的学生电子书包等模块。进一步完善云平台和云资源,运用电子书包开展“智慧课堂”教学。进一步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创新,开展个性化教学,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新挑战,促进学校教学模式的新变革。

参考文献:

[1]沈俊卿.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成为智慧课堂[J].教学创新・理科园地,2012(54)

[2]崔婧.智慧教学新模式.智慧城市专题,2013:86.

[3]陈卫东,叶新东,张际平.未来课堂的互动形式与特性研究[J].课程与教学,2011,():9197.

第4篇:智慧校园开发建设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苏州工业园区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1A-0022-04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年来,园区以占苏州市3.3%的土地、7.4%的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到30%,园区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排序榜首。

园区开发建设所走过的历程,是我国推进改革开放和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成功缩影,也是新型城镇化的成功探索,被誉为“中国城镇化的成功样本”。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与核心环节。伴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为园区必须破解的首要时代命题。园区成立之初,辖区内原吴县和郊区5个乡镇280多平方公里的水域内分布着100多所中小学和办学点,大部分都是单班、复式的农村学校。1500多名教师中学历不合格的民办教师占到了1/3以上,骨干教师只有4人。教育基础条件薄弱、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经过二十年的开拓发展,园区教育成功走出了一条从全面普及到优质均衡的发展之路,实现了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战略跨越,先后成为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试点实验区、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和教育现代化水平监测区域,为破解教育优质均衡难题提供了成功范本,被省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组誉为教育普及率高、优质教育资源均衡、“一校一品”特色鲜明、素质教育示范效应好的发达地区之一。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园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设计

(一)倒“Y”路线

园区的开发建设采取的是“一步规划、分步实施”,中新合作区通过大动迁、大安置、大建设、大招商,在零基础上全面进行城市化现代化建设;乡镇(街道)区域则按照城市副中心定位,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高标准改造提升,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同时,两类区域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中依次从城乡互动开始,逐步走向区镇联动、区镇一体,进而实现区域一体化。

与此相适应,园区的义务教育在顶层设计上紧紧抓住两类区域的不同特征推进优质均衡发展,呈现出倒“Y”型的路线图。中新合作区伴随着“先地下后地上”、“九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拆除所有学校布点,重新进行科学规划,预留教育建设用地,“另起炉灶”高标准建设。乡镇(街道)区域的义务教育学校则将重心放在了原有学校的拆并改造提升上,通过设定标准,加强评估,不断缩小与中新合作区内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差距,最终实现并轨发展。

(二)双动力模型

城镇化的过程是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的过程,也是人口资源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园区人口从1994年开发之初的16.5万人激增到目前的78.1万,且呈现出居民具有外籍人士多(1.3万人)、高学历人才多(大专以上占60%)、新苏州人多(占67%)、年轻居民多(平均32岁)等鲜明特点。因此,保障教育资源供给匹配于城市人口增长,为新增人口家庭子女提供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成为二十年来园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源之一。

教育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从区域整体发展看,教育是拉动经济最有力、最“环保”的“绿色引擎”。园区以工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以人口集聚促进商气繁荣,进而完成了从名副其实的教育洼地到学有优教的教育热土的华丽转身。同时,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教育资源也成了园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以及吸引各类人才来此定居、创业的新“名片”,引领着资本流向和智力集聚,带动了区域房地产开发、餐饮、交通、文化、信息等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甚至形成了“建设一所学校、带动一片发展”的特殊社会现象。这是园区教育发展的又一个动力源。

(三)“四化”战略

伴随着园区教育事业的规模增长,内涵发展提上了重要日程,2008年园区明确提出了大力实施教育现代化、均衡化、特色化和国际化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确立了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引领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园区教育事业从全面夯实硬件基础走向全面促进内涵发展的新时期。

为了配合战略实施,园区密集出台了《关于加快苏州工业园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2012年)》《关于认真贯彻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园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快提升园区教育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苏园工[2012]88号)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并在《苏州工业园区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强调:以打造教育均衡先行区、素质教育示范区、改革创新先导区、人民满意样板区为目标,重点实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工程、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工程、高等教育优质创新工程和终身教育优质和谐工程,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均衡化、特色化和国际化发展,不断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努力实现园区教育的新一轮跨越。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园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同步规划,高标建设

园区抓住原江苏省教委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契机,不断完善教育资源布局,全面提升城乡学校办学条件。自1995年开始,园区快速推进学校改造工程、学校标准化工程与学校布局调整三位一体工程,坚持教育公建配套学校建设与住宅建设的规划、建设、交付使用“三同步”,对学校进行了优化组合、合理布点、高标建设,改建新建了30多所中小学、50多所幼儿园以及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批现代化教育设施,有效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在硬件设施上的差距,实现了从“资源配置失衡”向“资源配置均衡”转变,一举甩掉了教育洼地的形象。

(二)达标升级,主动融入

针对相对薄弱的乡镇学校,2008年园区创造性地启动乡镇学校“达标升级”工程,按照硬件提升、软件攻坚的20条评估标准和“达标一所,验收一所”的分批实施策略,引导乡镇学校主动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升办学水平,与星海、星港学校等开发区学校全面“接轨”。经过三年努力,15所乡镇学校全部达标成为园区管委会直属事业单位,学校行政和业务由园区教育局统一管理。“乡镇学校”的概念彻底淡出园区,全区所有学校实现统一办学标准、统一办学经费、统一薪酬待遇,成为苏州大市内唯一率先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管理的区域,为推进义务教育在高平台上的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优质发展,高位均衡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要“削峰平谷”,降低整体水平,而是“扬峰填谷”,让强的更强,弱的渐强,在整体水平提升基础上实现优质均衡发展。为了破解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难题,园区在实现了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顶端设计,颁布实施《关于加快提升“达标升级”学校办学水平的若干意见》,相继推出“新三年”内涵提升和“又三年”品牌亮化行动计划,加快从“硬件”达标向“软件”升级转化,持续推进义务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同时,全面推行学校发展共同体和督学责任区制度深度融合,通过区域内学校组团发展、联合办学机制探索,强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管理互动机制,通过扶强、提弱、促中间,实现连片发展、集群发展,努力开创全区中小学校“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公用经费一样多、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教育质量一样优”的良好局面。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园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深化教育改革,理顺管理体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体制机制障碍。城乡二元结构不仅造成了城乡之间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也是义务教育不均衡现象的根源。园区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二元行政管理体制尚未突破的情况下,通过“达标升级”工程,扶持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将义务教育收归“区直管”,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以县为主,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的理顺,进一步强化了政府的教育资源统筹能力,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面加大薄弱学校投入力度,为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在规划布局、经费投入、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城乡、校际差异奠定了基础。

(二)落实政府责任,加大教育投入

政府主导投资,保障充足的经费,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前提。园区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全面建立了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和完善的公共财政支持体系,依法保障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教育经费投入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以来,园区教育累计投入200多亿用于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发展,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占到18%以上。特别是义务教育领域用于保障学校公用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资助贫困学生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更为明显,仅15所乡镇学校达标升级的硬件建设就投入了3亿元。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连续多年领跑全省,小学、初中分别达到1000元、1200元,免费义务教育专项资金足额到位,教师收入实现稳定持续增长,为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

(三)创新评价机制,规范办学行为

区域间、校际间实现教育均衡的同时,如何实现“生际间”的教育均衡,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崭新命题。园区率先建立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为导向的综合发展评估制度,从常规管理、行风建设、办学成果、队伍建设和教育科研等方面,对学校的办学情况、发展水平、社会影响进行全方位考核评估,以多把尺子衡量、引领学校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之路。同时聚焦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潜在素质,开展以成长性评价为主要指标的绿色评价,探索“减负增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和科学考评新机制,淡化分数至上观念,让教育回归本真,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率先启动督学责任挂牌制度,开展常态化的教育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工作,规范办学行为,形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四)深化素质教育,推进特色兴校

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线。只有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才能从根本上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从而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园区注重培育学校的文化内涵和个性发展,以重点推进学校特色发展为突破口,率先实施“一校一品”、“体教结合”工程,引导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大力开展科技、艺术、双语、阅读、书法等特色教育和阳光体育运动,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代表性、示范性和影响力的品牌项目,开创了“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的良好局面。比如新城花园小学的开放教育、星海小学的适合教育、胜浦实小的阳光教育、星港学校的科技教育、星海实验中学的创造教育等个性化的教育品牌已经颇具实力。

(五)统一建设标准,均衡资源配置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均衡配置办学资源的重要载体。园区坚持“建一所、成一所”的基本要求,着力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所有义务教育学校一律按照教育现代化学校标准进行新建、重建或改建、扩建,坚持校舍建设和内部配套同步推进,切实保障学校运作功能完善、教育技术装备配备达标、生活服务设施满足师生需求、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学校管理科学、教育教学优质、校园文化特色浓郁,让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都成为优质学校,让全区孩子都能公平地享受同质、便利、优质的教育资源。

(六)聚焦智慧教育,扩大资源共享

教育信息化是共享优质资源的最好载体,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本较低、便捷高效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且还打破了传统学校的界限,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有利于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最大的社会效益。园区紧紧抓住“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利契机,将“智慧教育”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系统,加强顶层设计,启动三年行动计划,以应用驱动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大力建设覆盖所有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积极开发名师、名校、特色优势学科等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库,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全区共享,为每个孩子享受到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提供了平台。

(七)加强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配置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是基础,师资配置是关键。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高水平均衡发展,必须解决师资均衡配置问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园区就采取了教师统一招聘、统一管理和统一调配模式,积极探索建立教师交流机制,推行校际合作暨青蓝工程,鼓励名优教师、优秀干部参与“跨校牵手”,促进优秀教师“资源共享”。同时组建骨干教师发展共同体、名师工作室、班主任共同体、学科联盟,发挥名校、名师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优化薄弱学校师资队伍结构,促进区域教师资源水平整体提升。

(八)关注弱势群体,保障教育公平

关注教育弱势群体,确保拥有公正、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应有之义。对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园区始终坚持公办学校全吸纳政策,切实保障无差别享受免费优质教育资源。对于家庭贫困学生,成立园区“青少年成长关爱中心”、建立健全形式多样、功能完善、机制灵活、全面覆盖的义务教育帮困助学体系,确保贫困学生“应补尽补”、“应助尽助”,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对于残障儿童,成立园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不抛弃不放弃,全方位保障每一个残疾儿童学有所教、学有优教。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一个时代命题,也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可规避的发展难题。在这方面,苏州工业园区以其创新的实践探索,提供了一个成功样本。但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发展的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2015年10月,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域。[2]随着义务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均衡发展水平进入“高位区”,我们将以更大的信心、勇气和魄力,在实践中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1]顾雷鸣,钱怡.园区建设发展站上新起点[N].苏州日报.2014-10-28.

[2]王伟健.国务院批复同意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N].人民日报,2015-10-14.

Education Balanced Quality Development

in New Urbanization of China: Case Study

SHEN Jian

(Suzhou Industrial Park Bureau of Education, Suzhou 215028, China)

第5篇:智慧校园开发建设范文

其实,课程建设也并非高不可攀的。如前所述,学校的课程包括文本的课程,如,教科书、学校自编教材等,还包括学校其他的物态形式,比如,学校的文化布置、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的活动等。广义的课程包括学校教育教学甚至管理的思想理念和实际行动,狭义的课程单指学校形成正式的文本,并列入学校实际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学校的广义课程涵盖狭义的课程,校长的责任则是一方面对广义的课程进行适当的遴选,激浊扬清,正本清源,逐步提升广义课程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则从广义的课程中寻找到本校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素材,精心提炼,系统规划,专注建设,逐渐形成学校的文化品牌,通常形成文本化的或者音像形态,比如有的学校根据多年的实践,编制出《国学启蒙》,推广国学经典诵读;有的学校根据长期的科技教育,编制成《科学入门手册》,另外,还有的学校创编出校园武术操、校园情景剧汇编、快乐作文、新教师入门手册等。针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诸多方面进行总结提升,形成学校特有的课程。由此可见,学校的课程体系其实是一个浑然综合的整体,学校的每一项工作其实都是课程资源,从中提取出来,形成体系,加以理性提升,就能创造出自己的特色课程来。

校长掌舵一所学校的航向和进程。校长的眼界和标准决定着学校发展的前途和命运。校长如果意识到我们当下的教育行动其实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课程的建设,知道理性化的自觉的课程行动对于学校发展有着重大的发展意义,那么,他就会从比较高的层面来审视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会正确认识和分析校情,寻找到课程的生发点,有重点分步骤地开发建设,尝试实践,逐渐积累经验,提炼精华,最终形成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建设不是脱离于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的行动,而是基于真实的学校实践基础上的而融于现实的劳动,来源于现实而又略高于实践,这样的校本课程才能有实际的价值,既具有学术性、实践性,又具有普遍性和现实的借鉴推广价值。对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有的学校着重在国家课程的落实上进行校本化研究,最终形成自己学校特有的教育教学特色。我们知道,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落实―――我们通常称之为二度开发,实际上就是鼓励教师研读文本,集思广益,并能科学艺术地演绎和落实课程,尽可能地让学生领会到课程本身所负载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元素要义。这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参与的,客观上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最重要的实践基地和路径,其间有着无限的探索。同时,学校再在本校校情基础上挖掘、开发资源,创建起自己的特色课程。

过去,人们缺乏课程意识,在进行学校之间参观交流时,不少学校大都停留在某一方面的经验介绍上。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不少学校意识到课程的重要,因此在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逐渐自觉地创建自己的校本课程。这重要的一方面是切实借此提高教育的水准和艺术性,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高了要求;另一方面也是逐步创建自身的教育特色,形成具有相当高度的教育品牌。这是学校从浑然的经验式管理逐步趋向“求真”“求善”“求美”的科研探索之道路的迈进。

当然,校本课程建设不是故意炮制名词或者迎合上级而刻意制造的浮躁举动,而是严肃的学术探究之路。有些学校为了创建校本课程而创建,人为地创编出所谓的校本课程,实际上根本没有在学校进行推广实践,或者只是某一两个人的闭门造车,不具有推广价值,这样的校本课程实际上是虚伪的,一味好大喜功,小探索说成大成果,初探索当作经验看,未成功已经漫天夸,这些都是不行的。这样的校本课程是虚假的悬空的,其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是肤浅的,内容做法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属于课程改革大潮中泛起的泡沫,赚取一时的喧嚣,终归会被淘汰、荡涤出局的。

第6篇:智慧校园开发建设范文

建设高科技园区,交通是否便利、生态环境是否优美都是必备要素。中关村软件园太湖分园濒临太湖,西接湿地,南靠望虞河,周边是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64公里的原生态河网,地理环境可谓得天独厚。

无锡也有个“中关村”

占地面积70公顷,规划建设面积77万平方米,总投资45亿元,自2011年开工,计划至2017年全部竣工,总体建设期为7年。中关村软件园太湖分园的体量让人叹为观止。

徐刚是无锡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总经理,他介绍说,2010年4月,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科建集团”)、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无锡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中关村软件园太湖分园开发、建设和运营。

“作为中关村软件园在长三角地区的延伸,中关村软件园太湖分园将打造集软件研发、服务外包、物联网(传感网)信息服务、创新创意产业为主导产业,同时辅以中小企业孵化、软件人才培训、中介服务、投融资等产业服务,以高端、低碳、环保、生态为特色的国际化专业生态高科技产业园区。”徐刚道出了园区建设的初衷。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战略部署则是企业的灵魂,因此园区的发展关键在产业规划是否清晰准确。

谈及园区工程和招商的进展,徐刚表示,园区与中国技术交易所、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所、无锡创科源激光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录德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意向或入驻协议。园区硬环境与软环境同步建设,在建设好研发载体的同时,围绕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要素,于2012年11月28日成立了中关村软件园太湖分园产业服务联盟,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产业服务。

中关村软件园太湖分园分为三期开发。一期规划建设载体面积24万平方米,其中6.3万平方米的孵化器已经基本完工,其余载体将从今年9月起全面交付。徐刚给出的园区愿景,经过6?8年的开发建设和产业培育,吸引10多家国际一流龙头企业、5家大型企业总部和500多家创新型企业,年均实现产值超过200亿元,上缴税收18亿元,吸引4万多名创新型人才创业就业。

新区发力物联网

物联网是无锡的城市名片,记者采访无锡新区管委会委员、副主任钱航,话题自然也是围绕物联网展开。

钱航表示,无锡南濒太湖,北依长江,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光伏产业和IC制造业位居全国第一、IC设计位居全国第三、软件产业全国第五位,为无锡优化产业结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发展物联网产业,无锡做得早、起点高。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传感网产业创新示范区。国务院2012年9月正式批复《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再次明确了将无锡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对无锡物联网产业扶持的力度会逐步加大,未来产业投资机会将进一步凸显。特别是无锡新区的太科园,作为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域,在品牌、资源、投入、平台、产业基础方面都尽抢先机。

工业和信息化部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中,有1.5亿元支持无锡新区发展物联网产业,江苏省配套资金达到5000万元,加上无锡市的3亿元,政府共投入5亿元扶持资金。目前,无锡新区物联网企业集聚效应明显,2012年就吸引了德国纽豹、新云云计算等世界级传感网企业入驻,区内物联网企业达到数百家,产值已经占到了全市物联网总产值的2/3。

钱航介绍说,无锡新区已经形成了五大物联网载体,分别是微纳传感园、传感网大学科技园、中国传感网信息服务园、天安智慧城、中关村软件园太湖分园,新区还会加大开发力度,有效汇集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产业分工,发挥科技产业资源优势。他认为,像中关村软件园太湖分园这样把北京的资源、渠道、经验都带到无锡来,就是对无锡物联网产业极大的支持。

现在看来,物联网不乏技术创新,但软肋在与市场对接不够,与应用需求产生了落差。“我们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向应用、向市场倾斜,在公共安全、交通、环保、医疗卫生等领域,实施一批大项目,形成示范推广效应。”他举例说,无锡公安用物联网技术已经为居民电动自行车织起防盗网。

物联网作为一个生命力旺盛的新兴产业,爆发力强、关联度大,它的发展不仅能集聚大批物联网企业,也将带动传感网芯片设计、网络服务、物联网技术应用、微纳器件、集成电路、通信设备、微能源、新材料、软件研发等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无锡新区以物联网为抓手,迅速实现产业聚集和突破,也为其他高新区的发展起到了借鉴作用。

链接

投资无锡五大理由

无锡是一个颇具投资价值的城市,可以归纳为五点。

无锡市是国家重点发展战略区域的中心城市之一,是国家重点发展和培育的新兴增长极。无锡市位于长三角区域上海城市群与南京、杭甬城市群核心地带,是我国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

良好的经济环境和雄厚的产业基础。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568.15亿元,位列全国第十一。无锡市集成电路、智能计算、无线通信、传感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产业基础较好,初步形成了以新区、滨湖区、南长区为重点的产业聚集区。

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有效的优惠政策。无锡市政府对软件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其鼓励发展软件研发、服务外包、环保、生物、新能源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政策在全国是一流的,比如无锡独有的“530”计划和“123”计划,对企业在购房补贴、租金减免、人才引进、资金补助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非常大。

独特的城市魅力。无锡气候宜人、倚山临湖、通江达海,素有“吴中胜地”、“鱼米之乡”之称,是中国著名的十大旅游城市之一。优越的交通环境、江南宜居城市形象以及务实进取的政府作为,都是吸引企业和人才入驻的有利条件。

第7篇:智慧校园开发建设范文

[关键字]校园文化;尚美教育;环境创建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0-0005-02

[作者简介]刘莉,柳州市胜利小区第二小学教师。

一、特色内涵与核心价值

美学家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哲学家培根认为,美的精华在于内在的德行;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正是因为它善,强调“善”在美感中起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而教育中的那些美,更能使我们的灵魂得到升华。

不管专家学者的观点如何,毋庸置疑的是,“美”是善良和热忱之母,与文明相通,与“丑”相对,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我们所追求的美是与善良相伴、与文明同行、与丑相对的美,即道德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和谐共生。

从“尚美教育”四个层次(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出发,按照“以美为尚,各育渗透,追求和谐,发展个性”的办学思路,实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怡情的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尚美”素质和“尚美”人格的学生。

二、思路步骤

办学总体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努力,学校以审美的角度去审视管理工作,指导教育教学;教师的“尚美”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形成美的课堂的发展方向和标准,教育教学质量有新的提高;学校“尚美”文化建设有初步成果,“尚美”思想和实践能力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初步显现;总结出“尚美”课程开发建设、实践的经验;深入发展学校艺术项目,以民乐、合唱、舞蹈为主体的学校艺术教育特色更为明显。

学生培养目标是培养道德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尚美”学生。

(一)未来三年学校德育发展展望

经过三年的努力,师生在学习、生活、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方面形成一种儒雅优美的气质。培养学生感受美、追求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一位学生养成具有优雅的艺术气质特征。班主任团队凝聚力强,相互信任、积极向上、民主和谐。校园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艺术文化之美。

(二)未来三年德育发展目标

秉持“尚美教育”理念,夯实育人基础,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方面都有进步,培育具有“真、善、美”品德的学生。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深化德育课题研究,丰富德育教育内容,探索德育新途径,完善德育评价机制,重视班主任工作,提高班级管理水平,鼓励班主任工作和班级制度建设多样化、个性化。

三、“尚美教育”各个环节

(一)“尚美”师资

学校的一切“尚美教育”和活动都有赖于人来完成,因此教师是“尚美教育”学校文化能否形成并实施的关键。所以核心目标是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和以美育人的能力。具体内容包括“尚美”心灵、“尚美”形象、“尚美”行为、“尚美”生活,建设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师德高尚、事业心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打造一支有“尚美”能力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在艺体等特色项目中的自身实力,形成良好的特色师资队伍。

(二)德育工作

以“寓美于德,以美引善”为工作理念,本着德育工作无小事的态度,抓好细节,持之以恒,培养德育工作思维,以“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工作思路,构建教师、年级组、德育处、家长四位一体的工作网络。举办多种美育活动如“尚美”讲堂、“尚美”男生女生节、“尚美”艺术节、“尚美”体育节、“尚美”科技节、传统节日活动、亲子活动等。

(三)教学工作

本着“寓美于智,以美导真”的工作理念,建立和谐、高效的尚美课堂,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组建教育局教研室、学校教导处、教研组、教师密切联系的工作网络,培养学生尚美习惯,抓好细节、持之以恒。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更关系着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一生的成长。学校特色建设也必须依托课堂才有生命力。因此,追求有效、高效课堂教学是我们永远的目标。努力使“尚美”课堂成为充满智慧、充满活力、激情奔放、平等和谐、充满美的课堂。

四、方案论证

(一)基于学校历史

柳州市胜利二小成立28年来,特别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校美、心美、体美、人美”的办学目标,坚持“以美育德、以美陶情、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育人、以美促教、以美建校”的办学宗旨,在规范学校管理的同时努力打造学校艺术特色品牌,形成了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艺术教育和家庭教育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家级、省级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被中央教科所确定为全国艺术教育实验基地。学校凭借民乐教育成果参加了“柳州创造”成果展览会,是柳州市唯一一所入选小学。

(二)基于现状及发展需要

学校文化底蕴不够,学生结构复杂,精神文化建设中理念与现实有差距。增强执行力和提高工作效能方面有待加强。学生的行为操守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校园环境文化缺乏完整的育人体系。

(三)基于尚美理论的研究

教育家认为凡是学校的课程,都没有与“尚美教育”无关的。从美与审美的角度构建教学理论,把一般教学认知过程转变成审美过程,对课程与教学的审美功能、审美心理机制与操作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将成为优化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选择。

五、“尚美”环境建设

寓美于景,以美育美。环境育人,构建“尚美”校园,形成物质文化。围绕学校的特色发展主题,规划有特点、有内涵的硬件建设格局。从外形到内涵都有统一的风格和表达。建设花园式校园、绿色校园、文化特色校园。

(一)“硬环境”立美――文化彰显,规划主题园区

在打造尚美文化的过程中,构建“尚美”校园,形成物质文化,围绕学校原有的文化元素,丰富办学理念,体现学校文化底蕴,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人文环境。根据学校的整体环境与特色主题设计来规划“尚美”文化主题园区。三个主题园区为“浮雕语言区”“学生运动区”“教学区”。

(二)“软环境”创美

利用校园广播、网络等资源构建师生对尚美教育的认同机制。通过广播站、国旗下讲话、晨会等形式,有的放矢,把静态的校园文化变为动态的校园文化。融洽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从情感上对校园、对学校产生认同,当然也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同时,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尚美”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三)建“尚美”的文化传统

文化除了需要凝聚与创造外,更重要的是传承。我们研究“尚美”校园文化的建设,除了要在校园里建设“尚美”的校园文化外,更重要的是在校园外传播“尚美”文化。以民乐、合唱、舞蹈三大社团为主攻方向,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模式。

总之,特色校园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需要长久的积累与努力。“尚美”校园文化是胜利小区第二小学经过了长期的实践而做出的选择。

参考文献:

第8篇:智慧校园开发建设范文

下发本年度财政性资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计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并加强跟踪检查和协调指导。明确本年度实事项目和重点工程计划的时间节点和责任分工,并组织实施。基本确定新一轮生态岛建设行动计划。召开县节能减排工作会议。研究完善2013年度县级机关、乡镇和县属企业考核办法。继续推进本县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改革。完成本年度事业单位人员招录前期相关工作。推进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做好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工作。完成2012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工作。确定2013年招商指标并分解落实到各招商主体。筹备县农村工作会议。

产业发展工作

筹划组建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市区开设农产品销售网点50家。出台新一轮蔬菜扶持政策。制定本年度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计划。启动25个150亩以上规模化周年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推进3500亩公益林建设。加强绿肥种植管理和评估工作。做好国家级生态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创建的总结工作。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和集体土地流转规范工作。启动50个“三资”管理示范村和3个农村土地流转示范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供水集约化建设,启动崇西水厂前期清障工作和堡镇水厂厂区建设。继续实施新河港、涨水洪、界河等县级河道综合整治和新海中心河、陈家镇琵鹭河等生态河道治理。继续推进2012年度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推进2012年度5000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加快园区建设步伐。继续推进工业园区总部经济园内人民西路新建工程及无名河景观工程。协调推进裕源电子、晋通光纤等落户企业项目建设。完成富盛经济开发区收储地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和地面资产评估,签订征地包干协议。做好长兴产业基地丹华海事项目、航海仪表仪器项目的入驻选址工作。根据中船重工704所入驻节点计划,做好供地方式确定等前期协调工作。督促待开工企业确定开工节点计划。继续深化海洋科技港项目规划方案。做好智慧岛数据产业园公司组建工作,推进总部大楼建设前期工作,完成浦帆路、层海路二期、瀛湖路、碧庭路土地收储工作,初步完成园区信息化规划编制,着手开始融资准备工作。做好企业申报2012年度县扶持工业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工作,组织开展2013年度各类市级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做好走访企业活动各项准备工作。确定本县2013年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和名单。督促2012年度调整项目拆除生产线。开展春节前安全生产综合大检查。推进明珠湖地区旅游发展概念性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三岛旅游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东滩科旅一体化管理的签约工作。制定2013年自行车嘉年华活动方案策划。启动2013年森林旅游节总体方案策划。针对浙北、苏南地区开展旅游市场推介活动。完成移动短信平台智慧旅游项目建设。完成森林公园二期改造项目设计方案并报批。签订宝岛度假村项目拆迁补偿协议,启动地块拆迁工作。推进明珠湖活动中心项目及森林公园周边建设镇1、2号地块项目建设。配合市商务委进行商业网点规划部分修编和白山羊定点屠宰场规划设置调研。做好2012年农民售粮补贴工作。

城乡建设和环境管理工作

继续抓好2011年度卫片、2012年度巡查和土地例行督察剩余18宗违法用地的消除工作。完成庙镇镇区、新海镇镇区、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区等控规的编制、报批工作。推进陈家镇国际论坛商务区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和附加图则编制工作。加快推进长兴地区开发建设。按照第三阶段的节点要求,继续全力做好中船长兴二期征地动迁工作。继续加快推进陈家镇地区配套商品房建设,6—8期项目施工完成50%,9-13期项目完成施工招投标准备工作。推进陈家镇地区11条道路建设。加快自行车公园启动区建设步伐,完成一期A区项目清障和基础施工。完成能源管理中心项目基础施工。按节点计划推进滨江1-4号地块相关项目建设。继续推进城桥新城商务中心建设。力争完成县档案馆和县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基地项目施工图设计和施工招投标等工作。完成8号地块配套商品房项目的施工招投标。基本完成宝岛路(瀛州路-大道)桥梁工程及路基工程。继续推进崇州路(瀛州路-大道)建设。继续推进看守所、拘留所项目。按节点推进北陈公路和蟠龙公路建设。推进东引路(一江山路—大陈路)、工农路(石岛路—长岛路)、石岛路(大通路—大顺路)等市政道路建设。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好2012年度村庄改造市级验收工作,做好本年度村庄改造计划向市级申报工作。完成农村桥梁改造(200座)和农村道路建设(约500公里)项目报批和桥梁设计。继续抓好申能燃气电厂、天然气主干网岛管道工程、北部垦区电网改造等项目建设相关工作。编制完成县生活垃圾焚烧厂工程工可报告,成立项目公司。加快横沙生活垃圾中转站建设。做好迎接国家级生态县创建验收准备工作。继续推进第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

社会事业发展工作

做好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总结、科技创新行动项目征集及评审工作。启动电子政务第二批试点单位建设。开展生态科技馆展品展项深化设计。推进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i-shanghai)覆盖建设。开展县社会信用体系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工作。继续推进与黄浦、静安教育合作项目,启动两区优质学校与优质学校结对签约。开展区域“新优质学校”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医教结合”工作。继续推进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创建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工作,做好迎接教育部验收准备。推进庙镇小学、裕安中学抗震加固工作及新建堡镇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项目。长兴平安小学迁建工程完成开工准备。继续加强乡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运行管理工作,统筹各类优质文化资源对乡镇进行免费配送。提升新城三馆功能,利用“东方大讲坛”、“上图讲坛”、市文联讲座及本地专家学者资源举办好“瀛洲大讲坛”。做好山歌、鸟哨、灶花等三个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推进县博物馆基本陈列调整改造项目方案设计和立项工作。做好民间博物馆建设的引导和服务工作。启动首届市民文化节相关活动。完成2013年环岛女子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和2013年国际自盟女子公路世界杯赛事相关筹备工作。推进社区健身房、健身点、灯光篮球场、百姓健身步道等体育健身设施项目建设。启动编制200公里自行车健身绿道布局与修建规划。完成“百万市民体育大联赛”本县工作方案。编制体育中心修建性详细规划。加快实施县体育场馆整体改造维修工程。开展体育服务下乡、进社区活动。完成高级教练员引进各项准备工作。制定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与新华医院签订新一轮三级医院建设协议书。推进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做好卫生部评估验收准备工作。完成县第三人民医院迁建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建成本县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指挥中心。推进县第二人民医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工作。制定并完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二期规划方案。继续推进居民签约就医工作。积极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加强孕产妇全覆盖孕情监测和妊娠风险预警评估工作。

民生保障和社会管理工作

继续推进新农保和城居保试点工作。制定2013年提高农保养老金标准方案。妥善处理被征地农民落实社会保障相关工作。加强对企业裁员和劳务派遣的规范指导,加大检查力度,重点查处恶意欠薪、欠保及业主逃匿等严重违法行为,及时化解因欠薪等原因在春节期间引发的。组织开展春节期间的帮困送温暖和走访慰问工作。组织开展节日期间的双拥活动。做好示范、模范、和谐居委会、自治家园考核验收工作。启动实施9家政府办养老机构达标建设工作。做好冬季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完成县残联换届工作。结合历年新增廉租家庭实际情况,研究调整新的补贴标准,做到“应保尽保”、“愿配尽配”。继续开展共有产权保障房申请供应工作。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长兴产业基地配套生活区一期单位租赁房建设项目抓紧竣工。加快长兴产业基地配套生活区二期单位租赁房和陈家镇一期公租房项目建设进度。继续加快推进2012年旧住房综合改造和售后公房改造工程以及东平、新海两镇2012年平改坡工程。做好市“两会”和全国“两会”期间以及春节期间稳控劝返工作。召开全县工作会议。召开县2013年度人口管理工作会议以及实有人口信息采集延伸点建设工作推进会议。研究制定本年度本县图像监控系统及高清车牌识别系统建设规划。推进本县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研究制定2013年度本县消防实事工程项目及建设计划。组织开展全县农村道路交通管理设施排查工作。研究制定本县非法客运整治工作方案,继续加大对本县2个“零容忍区域”和1个重点地区非法客运的整治力度,确保客运市场平稳可控。制定并下发2013年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意见和县食品安全(2013-2015年)行动计划。召开2013年县食品药品工作会议。开展春节前食品安全工作检查。继续抓好食品摊贩规范化管理、无证照生产经营食品专项整治、农村自办酒席保险制度试行、市级食品安全示范镇创建等食品安全工作。积极推进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建设有关工作。继续推进拆违工作,制定新一轮拆违止违计划。

第9篇:智慧校园开发建设范文

2011年是我校课程建设的关键年,这一年是“十二五”开题之年,我校与北师大的专家团队牵手,开展了“文化育人视角下整合型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学校干部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积累,在实践中反思调整,体验了跋涉的艰辛,也感受了研究的快乐和享受成果时的幸福。

明晰课程建设理念

在多年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我校充分认识到:课程是人类传承自己所创造的的文化而采取的一种行动,是人类的文化实践,可以说它是文化的文化。文化育人是课程的重要使命。文化造就了课程,提升着课程的品质,丰富着课程的育人内涵,并为课程设置了基本的逻辑规则。在建设学校课程上,要由知识教育向文化教育转变,构建文化型课程体系。

我们也在不断地思考:站在课程的角度来看,作为教师要有怎样的教育情怀?一所处于发展上升期的学校,如何实现高定位、高起点地发展?一套课程体系,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需求?

在不断的学习与研究中,学校教师一致达成共识:孩子的生命是不可重复的,我们所做的是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事业,要立足当下,关注未来,让所有人都平等地参与到这样一种教育情境中,让每一个人发自内心地去参与,发自内心地去启动内心的智慧。这是教育应当追求的一种境界,也是文化的回归。

学校因学生而存在。作为一所处于上升期的学校,在学校管理和环境建设中,我们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场所,凝聚了教师队伍,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但与建设相比,学校在人文教育方面还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尤其是如何通过课程建设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思考。由此,学校明确提出“通过整合型校本课程建设,构建适合本校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发展思路。我们首先梳理学校的办学理念“使每一天都有意义”,育人目标“健康第一,基础扎实,学有所长,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确立工作着力点: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整体推进三级课程建设,促学校内涵发展。

架构学校课程体系

在学校课程建设中,我们着重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对学校三级课程进行整体思考,功能决定结构,把文化建设与校本课程开发有机结合,使育人的课程功能更加显现。

第二,注重研发的过程,将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相结合,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专业型教师转变。

第三,提升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充分发挥学校课程管理的权利和作用,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根据国家课程方案所规定的课程结构、科目、课时等内容,制定学校课程规划和教学安排。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以“使每一天都有意义,促进师生发展”为中心,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建设为重点,通过课程建设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内涵发展,构建了学校的课程体系:进行“课程重建”,将课程分为7个“学习领域”:语文、健康与体育、社会、艺术与人文、自然与科技、数学、综合活动,使课程趋于综合,科目明显精简,教材重组。

实践中前行

1.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体现学科育人功能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了国家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所以课程建设与实施,首要的是高质量地落实国家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每个学校的学生情况不同,只有实现校本化,才能保证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

第一,部分国家课程与地方、校本课程整合实施,提高效益。针对地方课程与部分国家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问题,我们将地方课程《安全教育》《环境教育》《民族教育》等内容与国家课程中的品生、品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实施。又如劳技学科和美术学科都有纸工、泥工的学习内容,这两个学科中的内容、要求有相似之处,于是两个组的教师在各自梳理教材的基础上,多次进行研究交流,重新整合学习内容,并适当补充、扩展了教学内容,通过对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减去了重复的时间,提高了效率。

第二,对一个学科内部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最大限度落实课程目标。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和建设者,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目标,应该具有合理整合课程资源的权利、义务和能力。为此,我们依据课程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基础,在一个学科内部进行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实施效益,最大限度落实课程目标。学科内部的整合,我们着力关注学生学习基础,保证整合的计划性与序列性;以教材内容为蓝本,找准整合点,有机整合拓展,提高实效;深入研究常态课堂,明确改革思路,以高质量的常态课保障整合效果。

如语文学科,我们开展阅读教学改革,为提高常规课堂效益,明确提出了阅读教学的四个结合:学习语言与人文熏陶相结合、阅读理解与领悟表达相结合、阅读与发展学生思维相结合、阅读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相结合;单元整体教学策略是:单元整体预习——课时整合授课——单元回归整理,找准单元整合点,如按文体整合、按人文主题整合、按表达方法整合,或同一作家文章整合等,实现整合的最大效益;适当增加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发挥校本课程优势,科学规划,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站在校本课程整体建设的高度,以课程理念为指导,通盘设计校本课程,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围绕课程的“7大领域”,分为6个模块开发校本课程。

为推进校本课程的规范、有效实施,我们为每一门课程都制定了明确的目标要求。例如,“走进名人名篇”:在与名家、文本的交流中,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书评、好书推介、朗诵、心得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注重正确的价值方向,指导阅读方法,由一本到多本,由课内到课外,逐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帮助学生养成“让阅读成为自己生活一部分”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又如,科技类课程主要包括机器人、天文知识、模型设计与制作、人与自然等内容,其目标:着眼于创设探究性的活动,学生在构建活动中获得相关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并能将科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学生能形成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客观认识自然世界,形成正确的人与客观世界关系的认识。

校本课程的实施有必修和选修两种方式。

必修课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采用长短课结合、日常教学和集中讲授结合的形式进行,如每日15分钟的诵读,每周一次20分钟的《魔方》,利用学期末考试后的时间集中安排《中国传统民俗》的系列讲座。

自主选修采用走班制形式,每周一下午进行,学生全员选修,打破班级和年级界限,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

3.活动课程化,形成特色,促学生和谐发展

活动与课程最大的区别就是活动的目的明确,强调的是活动的效果,而课程却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但要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同时还要制定课程纲要,确定课程内容与组织实施的形式甚至是时间的保证,最后要以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检验课程实施的效果。它更加注重的是实施的过程。把活动课程化,可以对活动进行系统的思考和规划,通过活动落实学科课程的生活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获得多元的发展,同时又通过课程提升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保证活动的时间和效果,扩大育人的实施效力。

近年来,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学校以学科团队和项目组的形式,精心打造和实施了各具特色的活动课程:艺术节、诵读会、健步行、科技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活动课程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开辟了一个充满快乐体验的展示台,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充分展示和提高。

每学年春季和秋季,学校要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我校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把德育与学生的发展需求融入到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把大课堂活动内容与目前小学开设的相关学科相融合,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比如,今年的社会大课堂活动,我们分年级设计了不同的实践内容:一年级“走进自然博物馆,了解自然”;二年级“走进中国科技馆,探索科学的奥秘”;三年级“走进民族园,了解我们的国家”;四年级“走进天坛,多学科综合实践”;五年级“走进首博,感受北京”;六年级“生存岛中做一做”。

在活动前每个年级都进行了认真的研讨,设计实践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如四年级学生结合语文、数学、品社、美术、科学学科教学,开展“走进天坛”的实践活动,在活动前,年级利用中午时间播放有关天坛的纪录片,师生共同搜集、了解有关声音的知识,活动当天,祈年殿、回音壁、圜丘留下了同学们快乐学习的身影,成为当天公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又如,五年级教师在活动前到首都博物馆踩点,设计修改学生参观路线,对学生进行活动前的需求调研,这些工作大大提高了活动的实效性。在活动结束后,每个年级都积累了大量活动素材,记录下学生活动的收获。

活动课程化,使课程内容、课程时间与空间、课程资源得以优化重组,实现了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4.建设好隐性课程,发挥育人作用

学校文化是课程,教师行为也是课程,要让学校的一切因素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隐性课程通过整个学校的校园环境、校园制度、校园精神、学校风气给学生以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给学生更多的是思想、观念、人格、品质等方面的教育,是育人的重要载体。

第一,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我校努力建设以教风、学风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充分利用校内各种教育资源,积极营造活泼、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师德建设,制定完善的师德规范,形成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优良教风;规范学生行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勤奋学习、诚实守信的良好学风。

第二,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环境是无声的教育者,是育人的的平台。我们重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建设,使校园的一草一木都能成为富有哲理的教育诗篇,使校园成为滋养心灵、陶冶情操的人文空间,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第三,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制度体系,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