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冬季水产养殖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 生物过滤器 温室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 S9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159-01
近年来,水产养殖技术日益发展成熟,伴随着水产野生资源的萎缩,工厂化养殖正得到迅速发展。但随之发生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养殖成本上升、水产品抗生素残留严重超标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部分地区由于对地下水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导致水资源枯竭,进而导致整个养殖产业面临无法可持续发展的困难局面。
目前,水产养殖业内提出了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其是环境生态学、微生物学、养殖水化学、物理学、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综合运用,通过过滤、杀菌、活性炭吸附、生物降解、提高溶氧等方法来调控水质,从而提高水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
在国外如欧美等发达国家,循环水养殖系统(RAS)相关研究已较为成熟,并已经形成与之相关的设计、建设、操作等的一整套技术理论体系,其主要原理是水体循环利用,要求日均水利用率不低于95%。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具有节水、节地、集约化和排放可控的特点,符合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要求,是现代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以下介绍几项实用技术
1.固体悬浮颗粒物的去除
固体悬浮颗粒物的去除对于减少污染物质、降低生物过滤器等水处理单位的进水污染负荷非常重要。研究表明:日常生产中需要在投饵后一小时水产动物达到排便高峰期时对鱼池内悬浮颗粒物进行集污排放。固液分离器是去除颗粒物的主要设备,悬浮颗粒物去除率达到60%以上。
2.生物过滤器技术
水中氨氮由鱼体排泄、食物残饵等原因产生,渔业水质标准要求水中氨氮不高于1ppm。用生物过滤器来去除氨氮,其主要原理是通过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将氨氮转化为无毒的硝态氮,同时起到分解有机物的作用。
近年来,欧美等地先进国家做了很多关于生物过滤器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初步定量技术指标和经验设计参数。根据以上了解,生物过滤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几下几个方面:
2.1氨氮浓度。生物过滤器一般适宜在低浓度氨氮条件下运行,并有试验中总结出的氨氮去除率公式为R=0.27C-0.08g/(m2*d)
C=氨氮浓度。
2.2溶氧浓度。要求溶解氧浓度较高,一般在氨氮浓度的3倍以上。
2.3有机物含量。养殖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较高,过多的有机物会引发有机物消化菌的繁殖,并与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生长争夺生长空间、溶解氧及营养物质。有研究表明,当生化需氧量(COD)与氨氮之比超过2.7时,氨氮去除率将下降70%左右。
2.4 pH与碱度
pH最优范围在7-9间,碱度一般维持在200g/m3,若pH过低,生物过滤器工作效率会大大降低,过高会导致非离子氨的比例加大,养殖动物受到中毒危害的可能性也越大。
2.5水温试验表明,水温在20-27度时,生物过滤器的氨氮去除率较为平稳。
2.6 水体的对流混合作用
有试验表明,适当增大水体的对流混合将有效地提高氨氮去除效率。
3.温室养殖技术
水产养殖中利用温室恒温养殖能够显著缩短饲养周期,温室分为室内温室养殖与室外温室养殖两种模式。
室内温室面积小,一般多用于育苗与暂养。室外温室面积较大,以成品养殖为主,加温原理是利用太阳能与加温相结合。
室内温室选用保温性能好的简易房,砌空心墙,内填保温材料,顶以双层农膜覆盖,正面开门。门内心填充泡沫板,门上开一个15cm2孔,嵌双层玻璃,以便于观察。门顶上安装换气扇,在一边墙角处安装水管,用于排放废水。
室外温室应选址在避风向阳、空气流动、水源清洁方便的地方,建东西走向的双坡式日光温室。北面应建厚60cm、高2m的空心墙,内填保温物,两头山墙也建成空心墙,填满保温物,东山墙开门,并安装换气扇。用木料、竹竿做成支架,上扣双层农膜,用铁丝固定,晴天时上午9点到下午5点掀开,以保证空气新鲜及充分利用太阳能加热消毒。建造水池前,用薄膜铺在地上,以水泥石子做底,可在温室两边安放养殖架进行多层立体养殖,中间留作走道,温室内备有蓄水池以调节水温。
温室建好后应进行消毒与脱碱处理,可在温室内安放自动恒温蜂窝煤炉,并将煤气通过烟囱排出温室,烟囱高于温室顶部。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C.et V.)属鲤形目,鲤科,鲢亚科,鲢属。俗称:鲢子,白鲢,边鱼。体侧扁,头较大,但远不及鳙。口阔,端位,下颌稍向上斜。鳃粑特化,彼此联合成多孔的膜质片。口咽腔上部有螺形的鳃上器官。眼小,位置偏低,无须。下咽齿勺形,平扁,齿面有羽纹状,鳞小。自喉部至间有发达的皮质腹棱。
胸鳍末端仅伸至腹鳍起点或稍后。体银白,各鳍灰白色。栖息于水体的中、上层,性活泼,遇惊后即跳跃出水。此鱼生长快,从 2 龄到 3 龄,体重可由 1 千克增至 4 千克,最大个体可达 40 千克。天然产量很高。同时,鲢的食物为浮游植物,食物粒径 15~50 μm,因而成为饲养鱼类的主要品种,历来被列入我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鳙(Aristichthys nobilis Richardson)又名胖头鱼、花鲢等。属鲤科、鲢亚科。很多习性与鲢鱼相似,生活在中上层,活动力没有鲢鱼强。分布我国南北各省。在天然江河、湖泊中,最大个体可达 30~40 千克;在池塘中,最大个体一般为10~15 千克。鳙鱼具有生长快、疾病少、不需专门投饲的特点,捕捞也比鲢鱼方便,能适应各种水体(池塘、湖泊、水库)。
鳙的食物以浮游动物为主,食物粒径为 40~110 μm,这是由于鳙鱼的鳃耙排列稍稀,没有骨质桥,也没有筛膜。因此,滤水作用较快,滤集浮游动物的能力也大。鳙鱼食物的主要是轮虫、甲壳动物的枝角类、桡足类及多种藻类等。从个体数量上看,藻类多于浮游动物,但从体积看,则动物性食物占主要成分。鳙鱼是一种不断摄食的种类,只要鱼不断张嘴进行呼吸,食物就同时随水进入口腔。鳙鱼除食天然饵料外,也食豆饼、米糠、酒糟等人工饲料以及禽畜的粪便。鲢、鳙都是浮游生物滤食者,但在同一水域中摄取的食物相对不同,主要是由于两者的滤食器官形态结构不同之故。由于食物在颗粒大小上有分隔,因此鲢、鳙在同一水域中不能相互替代。
二、昌吉地区的自然条件及渔业状况
(一)自然条件
昌吉地区属于典型的寒带大陆型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降水量少,平均为 177.4 mm,年平均蒸发量为 2 221 mm,仅日照充足,昼夜温差日平均为 11.0℃。
(二)渔业状况
昌吉地区(乌昌经济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大的水产品养殖区,全区现有水产养殖水面3 466.69 公顷,无论从养殖技术水平还是水产品的产量均在新疆占主导地位。近年随着集约化养殖的无序发展,池塘条件日益老化,配合饲料和肥料的大量使用,导致水产养殖池塘中藻类过量繁殖等问题,对水质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加重,水环境的普遍恶化,病害事件频发,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很不利于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现阶段该区的池塘养殖模式还是以鲤鱼为主导,套养部分鲢、鳙及草鱼的模式,由于技术水平滞后,鲢、鳙产量始终未能得到有效提高,再加之市场的大量需求,导致鲢、鳙价格居高不下,产量始终又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从而严重限制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目前昌吉地区的渔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养殖技术和意识落后。目前仍然以低产池塘养殖为主,精养比例较低且以传统的养殖占优势;养殖设施条件不完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水处理能力和条件差。②渔用配合饲料质量参差不齐,易造成水质污染及环境恶化,导致严重的病害问题。③集约化单产水平低,水质处理条件落后,防病能力差。④对养殖水域的养殖容量、水域生态环境容量等研究刚刚起步,不能为养殖生产规化布局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⑤在水产苗种生产中,优质价高的种类还不能大规模育苗;苗种供应还受到自然繁殖周期的制约,因而苗种供应存在很强的季节性限制;更重要的是,苗种质量没有保证,缺乏质量标准意识。⑥在育种方面,人工培育培养的良种少,主要繁育亲本仍是未经选育盲目繁殖。
鉴于以上情况,笔者根据多年的水产养殖经验及技术,立足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了鲢、鳙鱼套养试验,以其实现提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地区的鲢、鳙产量,促进渔民增产、增收的目的。
三、鲢、鳙增殖情况
(一)试验场地
于 2007年 6~10月在昌吉地区选择 7 个场点进行了试验。
(二)试验方法
采用“四联活菌”(PSB,纳斗芽孢杆菌,乳酸菌,硝化细菌)生物技术解决养殖池塘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池塘底质老化的问题。采用微量元素与有机质复混(生物育藻素)的办法促进有益藻类繁殖,抑制有害藻类生长,增加水体的生物量。
(三)试验效果
调整出合理的放养模式与水质调控措施,降低养殖成本,减少病害发生概率,提高养殖效益。最终形成水产无公害养殖模式,达到无公害水产品要求。根据试验统计数据显示 2007年6月15日至8月25日,鲢、鳙平均每天增重 10.285 克,高峰期每天增重 14.7 克。平均每公顷花鲢纯利润就达到6 000 元以上。仅此一项就能使渔民经济效益提高50%,部分试验户放养结构与养殖结果统计见表1。同时水体中 pH、氨氮、溶解氧以及水温等数值的相对稳定,为今后水环境修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三、结 论
①经过多年的调查、试验、研究、总结并研制开发出针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地区实际情况的水质调控类产品(生物育藻素),通过试验进行可行性分析确定方案。②本地区鲢、鳙的产量由原先的平均亩单产由 200 kg 提高到 300 kg。在人工投饲料的精养池塘中鲢、鳙所占比例可达17.4%~28.9%(见表1)。③采用此技术进行了 1 000公顷的推广工作,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成鱼;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又名沟鲶,属鲶形目鮰科。原产于美洲,具有生长快、适温范围广、抗病能力强、肉味美、出肉率高等特点,深受广大养殖户和消费者喜爱。目前在我国主要以池塘养殖为主,具有投资小、见效快、收益大、生产稳定、不受面积大小限制等特点,适合我国大部分淡水水域养殖。笔者根据多年养殖与研究经验,现将斑点叉尾鮰成鱼健康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1养殖条件
1.1养殖环境
要求生态环境良好、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在不受工业“三废”及农业、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污染的同时,还要兼顾到交通、电力方面的便利[1]。
1.2池塘条件
池塘为长方形,东西走向,面积在2 000~6 667 m2,水深1.6~2.0 m。池底平坦,淤泥少,有注排水设施,进排水方便,水质清新,ph值7.0~8.5,每口池塘配备3 kw增氧机1台,2.2kw潜水电泵1台。
2鱼种放养
2.1清塘消毒
鱼种放养前15 d,先清除池底淤泥,保持水深6~10 cm,用生石灰900~1 125 kg/hm2进行消毒。消毒2周后,施有机肥1 500 kg/hm2,然后逐渐加水至1.5 m,待池塘水体中出现大量浮游生物后即可放苗。
2.2鱼种消毒
斑点叉尾鮰鱼种必须到正规场家购买,鱼种要纯正,宜就地购买,以减少运输损伤。鱼种放养前用3%~5%的食盐溶液浸泡5~10 min。以杀灭鱼种体表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具有消炎作用,从而增强鱼种的抵抗力。
2.3放养模式
一般放养大规格斑点叉尾鮰鱼种1.2万~1.8万尾/hm2,鱼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表无伤、活动能力强,同时可以套养规格为50 g/尾左右的滤食性鱼类(如鲢、鳙鱼)600~750尾/hm2。不宜套养吃食性鱼类,如鲤鱼、鲫鱼、草鱼,否则不利于斑点叉尾鮰的摄食和生长[2]。
2.4放养时间
斑点叉尾鮰宜选择春节前后放养,因为冬季水温低,伤亡小,能延长鱼的适应时间,增长生长期,有利于鱼苗早开食、早生长。最好于晴天现捕现放。鲢、鳙等滤食性鱼类的放养可在4月上旬进行。
3 日常管理
3.1投喂
斑点叉尾鮰属于摄食性鱼类,在实际生产中,应选用正规厂家符合质量标准的斑点叉尾鮰专用颗粒饲料,切不可使用霉变过期的饲料,以保证斑点叉尾鮰的体色和品质,并获高产。投喂时须做到投匀、投足、投好。鱼种阶段投饲量为鱼体重的3%~5%,成鱼阶段为鱼体重的4%~6%。具体投饲量应根据水温进行适当调整。
根据斑点叉尾鮰喜欢弱光摄食的习性,开始驯化摄食颗粒饲料的时间应定在黎明和傍晚,每天2次,经过10~15 d的驯化后,就可定于每天8∶00和17∶00定点投喂。投喂要坚持“四看”和“四定”。“四看”,即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鱼的活动和摄食情况,一般阴雨天少投或不投食,鱼摄食少时少投食。“四定”,即定位、定时、定量、定质。另外,为了观察鱼的吃食情况,应在池中搭设饲料台,这样既能掌握投饲量,也易于残饵清理和疾病防治[3]。
3.2巡塘
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查看水质,观察鱼情,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每天要捞除池中杂草、污物、死鱼,保持塘口清洁卫生,并做好塘口记录。
3.3水质管理
斑点叉尾鮰窒息点低于四大家鱼,耐低氧能力相对较差,易浮头或泛塘,对水质要求较高,养殖过程中要长期保持水质肥、活、爽,透明度保持在25~30 cm。定期注排水,7—9月每10~15 d换水1次,每次换水20~30 cm。水色过浓,透明度低于25 cm,应及时冲注新水。每月用生石灰150~225 kg/hm2全池泼洒,使池水呈微碱性,以利于鱼类的生长和鱼病的预防。
养殖池配备的增氧机械,每天于午后和清晨各开增氧机1次,每次2~3 h,高温季节每次3~4 h。闷热或阴雨天气及傍晚下雷阵雨,提早开机,鱼类浮头应及时开机,中途切不可停机,傍晚不宜开机。
4鱼病防治
斑点叉尾鮰抗病力相对较强,患病少,很多情况是养殖水体环境不良、饲养管理不善而造成病原体侵袭所致。因此在饲养过程中要采取综合防病措施,以预防为主。主要措施有:①在鱼苗、鱼种入塘前,应严格消毒,用2%~4%食盐水浸浴5 min或20 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浴20~30 min。当鱼苗、鱼种下塘15 d后,1m3水使用1~2 g漂白粉泼洒1次。②在高温季节,饲料中按每千克鱼体重每天拌入5 g大蒜头或0.47 g大蒜素,同时加入适量食盐,每次连续6 d。③巡塘时,若发现死鱼应及时捞出,埋入土中。病鱼池中使用过的渔具要浸洗消毒,可用2%~4%食盐水浸浴5 min,或20 mg/l(20 ℃)高锰酸钾溶液浸浴20~30 min。④鱼体转运时温差不能超过3 ℃,池塘换水时换水量不宜太大,以免鱼体产生应激反应,降低鱼体抗病力。⑤平时除定期用生石灰消毒外,还可不定期使用水质净化剂改良水质,饲料中定期添加多维,预防鱼病的发生[4]。
5收获
5.1捕捞
到8月底部分斑点叉尾鮰已达上市规格,可起捕上市,让小规格斑点叉尾鮰继续生长,提高净产量。斑点叉尾鮰用网捕,拉网3~4次,上网率可达90%以上。捕前10 h应停止投喂。
5.2运输
长途运输前,斑点叉尾鮰应停食1d,排除粪便,减少运输途中对水质污染,这样可以提高运输成活率。
6 参考文献
[1] 曾庆祥.斑点叉尾鮰不同模式池塘主养试验[j].科学种养,2010(2):38-39.
[2] 高山,刘洋,闫长新.网箱集约化养殖斑点叉尾鱼鮰试验[j].水产养殖,2010(3):12-13.
1.1认真做好清池工作无论是单养还是混养的生产模式,做好清池工作都是极其重要的,鱼苗在下池前的1~2个月,就要认真的做好池塘的消毒工作。消毒方式以带水清池方式为主,在池塘中加入200~250mg/L的生石灰或30~50mg/L的漂白粉,用于杀灭病原体及敌害生物。清池结束后,排干池塘中的水,使池塘在太阳下暴晒几天,等池底晒干后,在池底撒放适量有机肥。
1.2着重做好生物饵料的培养人工饲料的研制、池塘定期排水晒坪、底栖硅藻的优良培养、饲料投喂方式及摄食效果的科学研究等均是生物饵料培养、培养优质大弹涂鱼和促进大弹涂鱼高产的重要部分。大弹涂鱼幼鱼和成鱼食性均是以底栖硅藻以及蓝藻和海泥中的有机碎屑为主,其进食主要是依靠水平铲状的下领齿刮食附在泥涂表面的食物,所以要定期对池塘排水晒坪施肥,培养底栖硅藻。施肥可选用米糠、大豆饼粉、鱼浆等人工饲料、家畜家禽粪便等有机肥或一些无机肥,也可泼洒少量硅酸盐、三氯化铁,通过肥料腐烂增加无机营养盐来培肥水质,从而不断增加池内底栖硅藻生长量,为大弹涂鱼提供丰富食物。一般施肥后为了达到肥料充分腐烂的目的,要求池塘坪面保持10~15m的水位,阴雨天气会影响晒坪施肥培养底栖硅藻的质量,施肥晒坪要选择在晴天或多云时进行,较好的光照条件有助于底栖硅藻生长。晒坪施肥的周期长短可根据大弹涂鱼摄食量的多少、坪面上生长硅藻数量的多少、气候条件、大弹涂鱼活动性、池内水温度高低而定,夏秋水温高,鱼生长快,一般15~20d进行1次;冬季早期1月1次,中后期可再减少。池塘的第1次晒坪和施肥一般是在鱼苗放养后,当鱼苗全长达5cm以上,此时池内底栖硅藻生物量开始变少,为保证鱼苗有足够营养、快速生长,应及时晒坪施肥促使坪面上硅藻重新生长茂盛起来。
1.3优质鱼苗选择、鱼苗放置及合理安排放养密度为达到高产、高效养殖优质大弹涂鱼实现丰收,在准备好池塘和合理晒池施肥等准备工作之后,还需要做好优质大弹涂鱼苗种选择、恰当的时机放置鱼苗,合理安排放养密度等工作。优质大弹涂鱼苗种的养殖苗种主要采自福建省霞浦县的天然苗,生长环境是福宁湾潮间带的滩涂地带,此外还有珠江口的苗种。优质大弹涂鱼苗种选择时应做到认真观察挑选,选择个体色泽好、体表无伤、健康有活力、弹跳力强的鱼苗为优质放养鱼苗。一般合适的苗种规格为全长2~3cm,少数为4~5.5cm。在放养鱼苗之前,对鱼苗进行鱼体消毒必不可少,可将鱼苗放入抗生素含量为1~1.3ppm的室内池中暂养l~2d,以便杀死其体表表面的有害生物如致病菌、寄生虫等,确保鱼苗的健康成长。福建优质大弹涂鱼产卵盛期为5~7月,鱼苗丰富,可选择在6月下旬~7月上旬之间集中在3~5d内放足同一规格的苗种,少数苗种可在9~10月分批放苗,放苗时间一般选择在条件适宜的晚上或阴天进行。放养密度主要取决于养殖条件(饵料、池塘条件)、苗种优良和大小、管理技术等。一般放养密度为每公顷放养苗种4万~13万尾之间。放养密度可根据鱼体大小适当调整,一般在2~9尾/m2之间,小规格鱼体可放养9尾/m2,中规格放养4尾/m2,大规格放养2尾/m2;池塘条件好、营养丰富的养殖池塘可放苗密度高些,养殖条件差的养殖池塘放养密度低些。科学合理的放养密度会大大提高成鱼质量,增加池塘产量,促进高产高效优质养殖。
1.4做好防病害敌害工作如何有效的预防病害、减少敌害,降低优质大弹涂鱼的个体死亡率,对于实现大弹涂鱼的高产养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不可疏忽的关键环节。在防治养殖大弹涂鱼病害方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加注意:投放优质大弹涂鱼鱼苗之前,池塘要进行彻底消毒暴晒处理,在池塘内洒入生石灰化水后暴晒1~2d,再加水放苗;严格检查投放鱼苗的质量,对于已患病鱼苗和远途运送来的鱼苗要进行及时处理;发现病情后,应及时换水1~2次,然后全塘洒入生石灰化水消毒;若发现有死鱼或鱼病怏怏已翻白肚皮现象,应及时捞出处理,以免养殖池水质被污染导致疫病不断扩散。除了积极预防病害外还应注意敌害的危害,对福建优质大弹涂鱼高产造成影响的主要是复鳄虎鱼、翠鸟、白鹭等捕食大弹涂鱼,应注意捕捉和驱赶;此外部分成鱼可能会被福清热蛭吸附,可在水温22℃~29℃的淡水中浸泡4~5h治疗。
2优质大弹涂鱼高产养殖的技术推广
在实现优质大弹涂鱼高产养殖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以下的技术推广:应更加注重大弹涂鱼的增养殖技术的研究,包括通过对大弹涂鱼的繁殖规律的研究,提高产卵率及加强人工鱼苗技术的研究来解决鱼苗紧缺的问题、小规格苗种的越冬问题等;开发国内外鱼类产品市场,实现产业链条化,如制作大弹涂鱼罐头等各类美味鱼产品,从而带动其养殖业的发展。
3结语
关键词:山区池塘;草鱼;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965.1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山区小池塘水流养殖草鱼充分的利用了山区自然的水源优势,给池塘源源不断的提供着充足的水分,促进了鱼塘水体的交换,从而保证了鱼塘较高的溶氧量,加快促进池塘草鱼的新陈代谢和生长,是提高单位水体草鱼产量的一种高效养殖方式。此种养殖方式具有投入少、产量大、效益高、管理简单等优点,对于增加农民的收益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适合在福建等山区农村进行推广。
1 山区流水小池塘的建设
1.1 小池塘建设的基本条件
因小池塘需要源源不断的更新水体,小池塘的建设应该建在引水比较方便的地方,水量要丰富无污染,溶氧量需要达到8mg/L以上,而且不会受到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停水,不容易发生山洪等洪涝灾害的影响,同时不能够离居住地太远,不利于池塘的管理。
1.2 小池塘的建造
池塘不宜过大,根据水源的情况,池塘面积应在25m2左右,池塘的深度在1.6m左右为宜,蓄水量在1.1m左右为宜,有利于池塘中水体的交换。池塘四周的围壁通常都是修筑成直立的或稍微有点倾斜的,池壁的修饰最好是不要采用表面粗糙的凝块石,否则容易造成草鱼表面的擦伤,通常采用的都是鹅卵石。而鱼塘池底的建设通常都是修筑成漏斗形状的,由四周稍稍的向中间倾斜,并且为了方便池塘的清理,可以适当的在鱼塘池底铺上一层卵石。
池塘进水与排水系统的建设对于水流鱼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池塘的溶氧量。进水口的设置高度最好能够高出池塘水平面25cm左右,这样就能对池塘形成一个重力水柱,从而能够加速池塘水体的交换和增加池塘的溶氧量,切勿忘了在进水口设置一个拦污隔离网,避免一些杂物进入鱼塘。而池塘的排水口通常都是设置在池塘的底部中央,这样排水口不仅具有排水功能还能兼具排污的功能,从而加快池塘水体的垂直交换和水体的清洁。排水管道的大小可以依据池塘面积和水源情况而定,通常都是选用口径在150cm的管道,同样需要在排水口设置一个拦鱼隔离网。在放养之前需要先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这是很重要的一步但又是很多人容易忽视的一步。池塘消毒措施一般都是采取先暴晒后洒生石灰的办法。
2 流水池塘的鱼种放养
2.1 鱼种质量及其放养方式的选择
山区小池塘流水养殖通常都是以放养草鱼为主,还可搭配一定数量的鲤鱼,此种养殖方式当年就可以收成上市,或可以采用轮捕轮放的放养方式。鱼种的选择应该规格大小体型一致,身体健壮,并且鱼种应该经过检验检疫,防止发生传染病的灾害。
2.2 放养密度的选择
放养密度的选择是一个综合的考量,不是简单的依靠池塘面积等单一的因素估算出来的,其应该综合的考虑到池塘的水源大小及其水质情况、放养的鱼种的规格、放养池塘的面积及其所能够达到的管理水平等,只有掌握了这些要素,才能够对放养的密度进行灵活的掌握。如果山区的水质优良而且水源丰富则可以酌情的加大放养的密度,反之则需减小放养的密度;而对于规格较小的鱼种则可以加大放养密度,反之则小些;如果渔民掌握了较为丰富的养殖技术并且有着足够的时间,则可以适当的加大养殖密度,反之则不宜。根据笔者的实际经验总结来看,24h之内池塘水体的换水量能够达到4次以上的池塘,规格100g的鱼种的放养密度可以达到10尾/m2左右。
2.3 放养时间的选择
鱼种的放养时间一般都是选择冬末春初的时刻,最晚也不要超过清明节,否则容易影响鱼种的成活率和养殖的时间,从而增加养殖的成本。另外,鱼种在放入池塘之前也应该进行消毒,消毒措施一般都是采用3%的食盐水浸泡10min左右,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鱼种发病的几率。
3 饲料的投喂
福建地处山区,有着很多的青绿饲料,因此渔农可以利用这一优势,选择一些常见的青绿饲料,比如说青草、浮萍、苏丹草、黑麦草等。而投喂量的选择依据池塘鱼的总重量来定,同时还有根据当地的天气、水质、水温等做出灵活的选择,日投喂量一般都是在池鱼总重量的40%左右。如果当地天气状况良好,气温适宜,水温适中,池鱼活动频繁,则可以适当的价位投喂量;反之,如果当地天气阴雨绵绵,水温过低,池鱼的活动度比较低,则适当的减少投喂量,盲目的加大投喂量不仅不能够增加池鱼的产量,还有可能因为池鱼的暴饮暴食导致严重的肠炎病,特别是在盛夏高温时节,过多的青饲料容易腐烂,导致池塘发臭,池塘溶氧量下降,影响池鱼的生存。因此,投喂时应该保持青饲料的新鲜度,同时投料时要是发现上一次投喂的青饲料还有过多的剩余则应该减少投喂量,并且需要及时的清除剩余的青饲料及其草鱼粪便之后再进行投料。投喂的时间一般是在上午8:00和下午15:00左右分2次进行投喂。
4 水流量的控制
水环境是池鱼赖以生存的要素,和水流量的大小与控制又决定了池塘水环境的好坏。因此,在流水小池塘的养殖过程中要做好水流量的控制。初春时节,水温相对来说比较低,因此为了能够保证池水能够保持在一个适宜的温度,水流量就应该小些,减小草鱼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之后随着气温和水温的不断升高,水流量就可以逐渐的加大,8月份左右水流量就可以达到最大,进入10月份之后,开始进入冬季,水温又开始慢慢的降低,此时水流量又应该开始慢慢的减小。同时,除了排水口本身具备的一定的排水功能外,每周还应该用木棍轻轻的搅动池底,使池底的污染排得更加的彻底。
5 流水养殖草鱼鱼病的预防
山区流水小池塘养殖草鱼的密度相对来说会比较的大,因此一旦发病起来也就很难控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应该及时做好鱼病预防工作。
5.1 鱼病的预防
鱼病的预防主要是通过以下措施进行:保证青饲料的新鲜度、及时的清理池塘中剩余青饲料、合理控制鱼塘的水流量、对池塘和鱼种进行免疫消毒等。特别是在鱼病的流行季节,每隔半个月就需要定期的进行漂白粉的消毒,防止流行病的发生。
5.2 鱼病的治疗
一旦发生鱼病,及时的治疗就显得尤为关键,山区池塘草鱼的主要病症有水霉病、小瓜虫病等。水霉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鱼类因摩擦而致死表皮受伤,水霉菌寄生而导致的,此种病的治疗可采用每立方米水体用菖蒲10g捣烂加食盐3g浸泡6h之后进行全池塘的喷洒,喷洒时池塘要停水0.5~1d。小瓜虫病的引发是由于小瓜虫幼虫侵入鱼内导致的,俗称“白点病”。该病的治疗方法是可采用小瓜敌杀进行喷洒。
6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的阐述了山区小池塘流水养殖草鱼的一些技术要点及其鱼病的预防等技术,可供广大渔民朋友参考。山区池塘养殖草鱼技术因地域条件不一样,所以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望广大渔民能够在结合本文经验下再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积极的总结出一些可贵的经验,为我国的山区池塘养殖技术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洪云钦.草鱼健康养殖技术[J].福建农业,2011(9):34-35.
[2] 李小军.池塘草鱼种高效养殖技术[J].科学养鱼,2010(5):10-11.
[3] 杨明军.山区池塘草鱼鱼种高效养殖试验研究[J].陕西水利,2010(6):129-130.
[4] 杜聪致.山区小池塘草鱼高产高效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1(20):32-33.
[5] 林丽华.山区小池塘草鱼流水高产养殖技术[J].广西水产科技,2008(2): 27-30.
[6] 林丽华,陈意明.山区小池塘流水养殖草鱼高产技术初探[J].广西农学报. 2008,23(2):63-65.
【关键词】鱼病;防治;问题;治理措施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鱼类的生长速度较快,是鱼类生长的旺季,同时鱼病的种类也较繁多。由于目前很多鱼塘采用的都是高密度精养的养殖方式,水体负载量很大,水质很肥,在适逢闷热天气、雷雨天,尤其是下雨转晴天或者晴天转变为下雨天的时候,池塘里的鱼儿常常在下半夜至黎明前露出水面,可能会造成批量养殖鱼类死亡的现象。这是因为气候突变,气压降低,减少水中的溶氧量,从而削弱了鱼类的抗病能力,导致各种鱼病发生。
1 鱼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1 水域规划不合理,水体污染严重
在南方一些地方,一些养殖户盲目扩大鱼类养殖规模,不按照科学的方式对水域养殖进行规划,导致鱼塘密度过大,破坏了整体水体环境,超出了水域容量的极限。采用网箱养殖的方式,把饲料、粪便等物质投入水中,增加了水体的氮、磷含量,促使藻类批量繁殖,水质混浊,致使水质恶化。水体被原有的生态系统破坏,长期下去就会导致鱼塘水质腐败发臭,引发水质富营养化,鱼病种类繁多[1]。
1.2 各种鱼病频繁发生,经济损失严重
病害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全部鱼类中,发病率最高的品种主要有草鱼、鲤鱼、鲢鱼、鳙鱼以及鲫鱼等种类。主要的鱼病种类有烂鳃病、肠炎病、车轮虫病、小瓜虫病、烂尾病、赤皮病等将近20种病。病原主要以细菌性病害引起。第二大发病原因是寄生虫引起。每年大约有25%的养殖面积会受到病害侵袭,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也和地区落后的水产养殖技术有关。随着养殖环境的不断恶化,鱼苗质量差,加上饲养管理手段落后致使鱼病屡屡发生。严重时能够导致大面积的鱼类死亡。此外,盲目使用渔药在增加养殖成本的同时,降低了水产品的质量,威胁现代人们的健康。
1.3 夏季细菌性鱼病频发
夏季,淡水鱼类的细菌性疾病主要有细菌性烂鳃、肠炎、赤皮以及暴发性出血病等。在暴发性出血病早期,外观观察病鱼体两侧呈现轻度的充血症状。剖开鱼腹,在鱼肠道内可以看见少量的食物。随着病情越来越严重,病鱼充血现象加剧,鱼的骨和肉都会出现充血症状,鱼眼睛周围充满血丝,眼球突出,红肿。如果剖开鱼的腹腔,就会发现鱼内脏各个器官已经受到损害。腹腔内累积有黄色或者红色的腹水,肝脾肾肿大,鱼肠壁充血也无任何食物[2]。患有打印病的鱼类,发病位置位于鱼的周围腹部两侧,只有极少数发生在鱼体。在发病初期,鱼发病部位的皮肤肌肉开始发炎,然后慢慢腐烂,随着鱼的病情恶化,病灶深度以及范围都会进一步扩大,从而形成锅底形小洞,当鱼病的严重程度致使鱼肌肉烂穿、出鱼的骨骼和内脏时,鱼就会很快死亡。此外,夏季比较常见的鱼病还有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以及赤皮病等,都会导致鱼类大面积死亡。
2 鱼病防治措施
2.1 预防措施
2.1.1 定期清理鱼塘,消灭病原体
科学管理精养池塘的水质,采用带水清塘或干池清塘。带水清塘,是指在水深大约1米的池塘内撒生石灰约2280kg/hm2,或漂白粉约186.7 kg/hm2,注意不能使用铝盆或者铁桶加水稀释溶解,这样才能杀死野生杂鱼、螺以及一部分水生昆虫等。干池清塘,是指鱼塘在投放鱼种前的13天左右撒入生石灰1800 kg/hm2,加水化浆后再进行均匀泼洒,隔一天用齿耙把池塘底泥翻一遍,同时要清除鱼塘斜坡旁边的杂草、杂物,消毒均匀、彻底,从而彻底消除病虫害,减少昆虫的产卵数量。经过清塘消毒以后,池塘内鱼病的发病率会有明显降低[3]。
2.1.2 投放健壮鱼苗,定时定量喂食
鱼种的健壮程度直接影响到投放进鱼塘后的存活率。在选择投放的鱼种时应该选择鳞片完整、鳍条完整、外观鲜亮、活泼跃动、有力量的鱼苗。在池塘水温较低的冬季,可以投放耐寒类的鱼种,从而减少鱼种在操作过程中的损伤。在下塘之前采用3%左右的食盐水清洗消毒10分钟,从而避免由于鱼体受伤而感染水霉病。在给予鱼种食物时应该按照定质、定时、定量的原则,一般分为早上1次、晚上1次投喂[4],以保证让鱼吃到八分饱为宜。在高温季节应该采取料台挂贷或者定期泼洒进行杀菌消毒,坚决不能投放发霉变质的饲料,适时调节水质,使水质保持鲜活、清爽、肥嫩的状态。
2.1.3 定期泼洒药物,预防鱼病
首先,在鱼下塘之前对体长15厘米左右的草鱼注射三联疫苗,胸鳍基部或的腹腔内进行注射,可以确保鱼体在10个月的免疫期内免遭三种病的侵袭。其次,每隔12天左右采用18kg左右的生石灰泼洒1次,让水池的水达到20mg/kg的浓度,同时对吃食鱼类尽量少用土霉素拌鱼饵料进行投喂。连续喂食3天。每月泼洒1次敌百虫,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每隔13天左右泼洒1次微生物制品,达到有效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控制各样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的目的,增强鱼体的免疫功能。
3 治理措施
3.1 科学、准确判断鱼病,对症下药
鱼病发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细菌、病菌、真菌等带病微生物引发的,也可能是由于寄生虫寄生、外界环境突然变化和鱼体受到损伤等原因引起,所以在治疗鱼病时一定要找到真正的病因,对症下药,方见效果。根据药物泼洒的常识,很多药物适合在下午5时泼洒,但需要根据不同病原体的活动性质,抓住关键点实施药物,才能达到理想效果[5]。
3.2 掌握水体特点,科学用药
计算准确水体的面积,测量准确水的深度,称量准确药物的分量,在配制鱼药之前进行测量药物的有效成分含量,折合成相应的释放量,从而保证池水的药物浓度。池塘水的酸碱度、水温、肥瘦程度都会对药的效果和安全性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池水的肥瘦会影响漂白粉的杀菌效果,对于肥水塘可以适当加大用量,阴雨天气对鱼类影响较大等。
3.3 规范药物配制流程,内外结合用药
一些药物具有独特的配制要求和流程,如果不按照要求配药就会影响药物的效果,重则会发生严重的人身伤害。所以必须按照规定要求配药。用药后认真观察鱼类活动情况。因为任何疾病的治愈都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发现死鱼现象没有停止反而增多,则应该停止用药,查找原因。单一使用一种药物很难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也无法消除水体中的病原体。因此,最好把全池泼洒消毒药物和投喂药饵结合起来,割断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通过对鱼类内服用药达到彻底治愈鱼病的目的。此外,内外结合用药还能起到杀菌消炎,提高鱼类免疫力的效果[6]。同时应该选择药效类似的药物交替使用,以免出现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产生抗药性的情况。
4 结语
总之,在治疗鱼病时,要认真分析鱼病产生的病因,对症下药。针对水域养殖规划不合理,水体污染严重以及各种鱼病频繁发生,经济损失严重的现象,采用预防和治理的综合措施,根据鱼塘水体以及鱼塘外界环境的影响,采取科学的解决办法,从而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辛丰.夏季养鱼高效管理措施[J].水产科技,2010(1):22-27.
[2]张明,李为学.夏季养鱼池管理要点[J].兽药与饲料添加剂,2009(3):41.
[3]陈付坤.常见鱼病防治法[J].科学种养,2011(6):48.
[4]薛玉华.夏季养鱼的强化管理环节[J].新农村,2009(6):23.
关键词:大银鱼;大型水库;健康增养殖技术;高产稳产
中图分类号:S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163-2
0 引言
大银鱼属鲑形目、银鱼科,大银鱼属,是一种一年生的小型经济鱼类。自然分布于我国长江口及长江下游湖泊、黄渤海沿岸河口。鱼体通体透明,以其柔嫩味美,营养丰富而著称,是我国小型名贵鱼类之一,国内外都具有较好的销售市场。为了探索大银鱼在东北大型水库中的健康增养殖技术与管理措施,提高大型水库的渔业经济效益,我们从2007年开始进行大银鱼的移植工作,到2012年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单产达8.6kg/亩。新立城水库是国家级有机鱼产品生产基地,在大银鱼移植的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有机食品生产规程进行操作。现从技术与管理角度,对多年来的大银鱼健康增养殖工作进行总结,供大家参考,以推动东北地区大型水库大银鱼健康增养殖工作的进行。
1 水库自然概况
新立城水库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南16km处,是一座以防洪、城市供水为主,兼有养鱼等功能的大型水库。库区年平均气温14℃以上的天数达145天,年平均降雨量561.8mm,雨量多集中在6、7、8月份;冰封期11月至4月,冰层厚度80~130cm,冰封期长达140余天;水库岸线较平直,库湾少,水库的几何形状近长方形;最大水深12m,平均水深6.9m,东岸水浅,西岸水深;库底有淤泥厚20~40cm,西岸近岸为沙底或沙泥底,东岸近岸多为泥底,少部分为沙泥底。水体透明度为25~53cm,Ph变化范围7.4~8.1,溶解氧为7.6~10.5mg/L,TN为0.62~1.25mg/L,TP为0.07~0.23mg/L,各项化学指标均符合养鱼用水标准。水体浮游植物年平均生物量为1.94mg/L,浮游动物年平均生物量为4.7mg/L,为水体中的鱼类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适合大银鱼生长及其有机健康增养殖,有利于提高大银鱼的产量和质量安全水平。
2 大银鱼健康增养殖管理关键技术
2.1 加强生态建设创造良好水质环境
常言道:“好水养好鱼”。由于新立城水库承担着城市供水任务,为了净化该水库的水质,近几年,国家投入近2亿元,修复水库周边的植被,在水库上游修建了近1000公顷的芦苇湿地,通过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元素。植被的修复及湿地的建设有效地净化了水库水质,水质指标达到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只有在合格的水环境净中才能进行健康的增养殖,生产出食用安全的有机大银鱼。
2.2 受精卵的高密度投放与重复投放
内陆水域原本没有大银鱼存在,人为地引进大银鱼后,势必与原有鱼类在饵料、栖息空间等方面产生激烈的竞争,竞争结果是:或者银鱼移植成功,形成一定产量;或者移植失败。参考国内其他水体的移植经验,我们采取了高密度投放受精卵的措施。新立城水库于2007年12月开始移植大银鱼受精卵,当年就投放3.5亿粒;选择水库西岸底质为砂质的中上游库湾,水深1.5~2.5m的水域投放受精卵,以提高孵化率。为了确保移植成功、尽快使大银鱼在水库中形成产量,我们连续多年大量投放受精卵,每年投放量在3.5~5.0亿粒。在人工授精及受精卵的运输过程中,不使用任何药物,严格按照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求进行操作。
2.3 定期交换受精卵,防止种质退化
自然界中,大银鱼卵其受精率是很低的;在食物网结构比较复杂的水域生态系统中,由于多种原因,一枚大银鱼受精卵能够发育成具有捕捞价值的成鱼,其概率也是较小的,在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作用下,能够存活下来的银鱼个体,都是健康、活力强、遗传基因优良的个体,因此,自然种群都是种质优良的群体。为了追求大银鱼的高产、稳产,在每年的银鱼繁殖季节,都从大库采捕一定量的亲鱼进行人工授精,然后将受精卵回投大库。此法虽然对提高银鱼产量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保持种质优良方面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其理由是:首先,最初移植的银鱼卵的数量有限,由其产生的群体规模必然较小;在这样规模较小的群体内,进行封闭式繁殖,经过多年的累代繁殖,近亲繁殖的概率很大,种质退化现象不断加重。其次,在采捕亲鱼时,由于天气等因素的影响,捕捞的最佳时机难以把握,亲鱼的性腺往往是过早或过熟,雌雄比例严重失衡,上述原因必然引起人工繁殖的群体有一定比例的个体是不健康的。另外,在移殖大银鱼的同时,加大了大银鱼的敌害鱼类捕捞强度;由于敌害的减少,不健康的个体可以经过发育生长,加入到冬季繁殖群体中,其后代极有可能还是不健康个体。为了防止种质的退化,新立城水库除每年在繁殖季节进行人工授精,然后受精卵投放会水库外,另从省内其他水库,甚至直接从太湖引进受精卵,交换卵量每年都在1.5亿粒以上。
2.4 合理投放鲢鳙数量,充分发挥水体的综合效益
城市供水是新立城水库的主要任务之一,水质的好坏影响到千家万户的生活。随着上游集雨区内人口的增加、农牧业的发展,随着降雨进入水库的有机污染物越来越多,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越来越严重,曾经发生过大面积的“绿潮”。为了控制“绿潮”的再次发生,我们适当增加了鲢鳙的投放量,利用其摄食来减少水体内的浮游藻类的数量,同时获得一定数量的鲢鳙渔获产量。大银鱼生长的前期较长一段时间内,其食性以浮游动物为主,在一定程度上与库内放养的鲢鳙存在食物竞争,但大银鱼在生长后期食性发生转化后,又大量摄食库内小鱼小虾,减轻了与鲢鳙的饵料竞争。大银鱼引进新立城水库以后,为了同时获得鲢鳙与大银鱼的较高产量,取得渔业经济的最大化,我们每年都定期调查该水体的供饵能力,以便合理确定鲢鳙鱼的放养量,充分发挥水体的综合效益。
2.5 清除敌害鱼类
大银鱼在冬季产卵,其受精卵在水库内的孵化期长达70~80天,仔鱼期在25~35天,受精卵没有避害能力,仔鱼的避害能力也很弱,都很容易被鲶、、花鳅等敌害鱼类吞食。为了减少大银鱼被摄食的胁迫,保证大银鱼的产量,我们在明水期加大清野除杂的力度,利用网箔、地笼等渔具大量捕捞野杂鱼,为大银鱼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2.6 科学评估资源,合理确定捕捞量
大银鱼的生命周期只有一年,产卵后即死亡。如捕捞不充分,预留的产卵群体较大,则资源将浪费,渔业效果也得不到实现;若捕捞量过大,则产卵繁殖群体较小,来年的大银鱼产量将会减少,出现大的波动。鉴于上述原因,在大银鱼捕捞之前,我们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试捕,然后根据试捕情况,分析估算水库内的大银鱼蕴藏量,确定合理的捕捞量,即留足产卵亲鱼,以保证其种群的繁衍和增值,又能获得较高鱼产量。
2.7 加强渔政管理,确保增殖效果
加强渔政管理,是大银鱼增养殖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的关键一环。为此,我们制定了银鱼资源增殖、繁殖保护的实施方法,确定了银鱼的禁渔区、禁渔期。在水库的西岸,按水面的1%划定了大银鱼的产卵保护区;在上游浅水区,划定了育肥保护区,保证了产卵群体有一个良好的产卵生态环境,发育群体有一个良好的育肥环境;禁止捕捞幼鱼,保护其生长。加强水上治安管理,对偷盗鱼分子严厉制裁,有效地维护银鱼资源。在汛期设置好网目适当的栏鱼网,以防大银鱼逃逸。
3 结论和建议
大银鱼在新立城水库增养殖成功的关键技术是:1.受精卵投放方面,首次投放就采取高密度投放的策略,随后的几年也采取相同的策略。高密度投放受精卵,在一定程度上就增加了大银鱼的种群密度,提高了它的竞争力,使得大银鱼在水体内能够存活下来。2.加大清除野杂鱼力度,研究表明,在大银鱼孵化期,花鳅可以蚕食大银鱼卵;类可以吞食大银鱼的幼鱼。为了确保移植成功,我们加大了清除野杂鱼的力度,在2007年投卵之前,明水期就开始清除野杂鱼,此后几年不断加大清野力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大银鱼的竞争压力,为其创造了较好的生存环境,促进了大银鱼的移植成功。3.新立城水库是城市供水的水源地,每天都有供水任务,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水库社会效益的发挥。实施保水渔业以来,虽然鲢鳙与大银鱼存在食物或空间方面的竞争,我们还是加大了鲢鳙的放养量,使其发挥净化水质的作用。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确保了鲢鳙和大银鱼受精卵的合理投放量,既发挥了鲢鳙的净化水质的作用,又获得了较高的大银鱼产量。
关键词 泥鳅;稻田;繁育;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S96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253-02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隶属于鲤形目鳅科。除西部高原外,泥鳅在国内自南至北均有分布。其抗病力强,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堪比“水中人参”,是重要的名优水产养殖品种,也是出口韩国的淡水鱼之一。泥鳅的养殖方式有水泥池养殖、池塘养殖、网箱养殖、木箱养殖、稻田养殖、无土养殖等多种。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生产者都需有一定的鳅苗或获得鳅苗的渠道。目前,宁国市方圆200 km内没有能批量供应泥鳅苗的鱼种场,一些养鳅的农户迫切需要解决鳅苗来源问题。为此,笔者于2011年3月7日至2012年4月30日,在宁国市霞西镇东湖村1块600 m2稻田开展养鳅试验,繁育鳅苗,养殖成鳅,探讨稻田养鳅可行性。试验结果较理想:该试验收获稻谷320 kg,收入640元。种稻成本合计260元,其中农药20元、种子款60元、机耕费150元、化肥款30元。养鳅收入合计17 000元,其中成鳅销售款15 200元,水产品(仔鳅)收入1 800元。养鳅成本合计10 550元,其中种鳅款450元、饲料款2 600元、肥料款700元、鱼药款200元、电费300元、低值易耗品折旧费300元、管理费6 000元。稻田养鳅总投入10 810元,总收入17 640元,总利润6 830元,投入产出比1∶1.63。现详细介绍泥鳅养殖技术,以供参考。
1 稻田选择
试验稻田地处山区,环境条件符合GB/T18407.4—2001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田埂坚实,黏性土壤,不漏水。水源来自东津河上游溪流,常年流水,水量充沛,排灌方便,水质符合GB11607—89标准。设置矩形稻田1块,东西长30 m,南北宽20 m,面积600 m2。
2 养殖准备
一是加高、加宽、夯实田埂。垄面距埂顶60 cm,埂顶宽50 cm,埂底宽80 cm。二是开挖鱼沟、鱼溜。距东侧田埂6 m,筑一子埂,挖出120 m2的鱼溜,铲除溜内50 cm厚田泥。在子堤西侧田块撒施牛粪500 kg后,机耕平田,再在田中央开挖“十”字鱼沟,沟宽150 cm、深40 cm。用廉价的毛竹内层篾片编制挡泥板,固定于鱼沟两侧。溜、沟面积180 m2,占稻田整体面积的30%[1-2]。可种稻面积约400 m2。沟、溜相连,结合部建闸门。三是安装防逃设施。田埂顶部用密眼聚乙烯网片做防逃墙,网脚入土20 cm,网布地上高40 cm。安装进、排水管[3]。管材为耐用的PP-R管,DN63型,管上装塑料球阀控制流量,管口扎牢双层密眼网防敌害、防逃逸。鱼溜、稻田进、排水系统各自独立。
3 水稻种植
3.1 水稻品种选择
水稻品种为皖稻119,其叶片挺立、株形紧凑、抗病、抗虫和抗倒伏。
3.2 育秧
软盘育秧,栽前施用防叶瘟药,带药移栽,减少田间施药次数。
3.3 栽秧
5月26日手工插秧,栽苗约0.9万株。插秧前用长手柄泥钯耙平、耙松田泥,兼顾除草。
3.4 水位管理
插秧后,烤田期除外,垄面以上水位保持5~20 cm。高温期加深水位。
3.5 追施化肥
栽秧5 d后,秧苗开始生根,追施尿素4 kg。
3.6 病虫防治
针对水稻危害最大的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选用物理防治法和药物防治法进行防治。物理防治:人工采摘虫卵,拔除枯心团,并在鱼溜中央安装、使用1只频振式杀虫灯。该灯近距离用光,远距离用波,加以黄色外壳,引诱害虫,外配以频振高压电网触杀。害虫扑灯后落水,大多被泥鳅摄食。杀虫灯于6月2日安装,9月底撤除。药物防治:7—8月,稻飞虱及稻纵卷叶螟处于危害最大的四(2)代及五(3)代,施用噻嗪酮加井冈霉素加三环唑组方药物,防治稻飞虱及稻纵卷叶螟,兼治稻瘟病。仅施药2次达到防治效果。施药技术上做到足量对水,均匀喷雾。
3.7 收割稻谷
9月8日,手工收谷320 kg。
4 泥鳅繁育
4.1 产卵池设置
将鱼溜用作产卵池。2011年3月2日,用彩条塑料布将鱼溜一分为二,塑料布下脚入泥25 cm,用脚踩实。溜内注水70 cm深,投施经发酵的牛粪270 kg。检查、修理鱼溜防逃系统。关闭溜、沟结合部的闸门,不让种鳅进入鱼沟。
4.2 种鳅选择
用地笼捕获当地野生黄板鳅作为种鳅。鳅胸鳍末端呈圆钝形,鳅胸鳍末端呈尖状,以此特征对、鳅加以区分和分拣。
4.3 泥鳅亲鱼培育
3月7—10日投放种鳅4次,共12.1 kg、1 060尾。其中,鳅5.5 kg、370尾,平均规格14.9 g/尾;鳅6.6 kg、690尾,平均规格9.5 g/尾。雌雄重量比1∶1.2;雌雄数量比1∶1.86。雌、雄种鳅被塑料布隔开,以防早产。3月12日开始,每日17:00撒喂用蚕蛹粉、米糠、四号粉配制的粉状饲料0.8 kg,其成分配比4∶3∶3。以后随水温回升适当加大投饲量,日饵率4%~10%,阴雨天减少投饲量。每隔3 d用微型水泵在溜内就地持续冲水40 min,刺激泥鳅性腺发育。冲水时,用网布裹住莲蓬头,并使其离底泥25 cm以上,防止冲混水体。
4.4 泥鳅产卵
5月8日,拆除隔离雌、雄种鳅的彩条塑料布,向鱼涵移植水葫芦50 kg,作为产卵巢。次日开始至6月底,每日早晨检查种鳅产卵情况,鳅卵一般粘在水葫芦须根上。及时将粘有卵粒的水葫芦移入鱼沟。产卵期间,虽然泥鳅食欲降低,也要增加投饲次数,09:00、17:00各1次,以下午投饲为主,日投率4%~6%,饲料中添加一些剁碎的蚯蚓,尽量不让种鳅吞食鳅卵。加大冲水频率,每日中午冲水1次,并根据被移出水葫芦的多少,适时补植,使其覆盖鱼溜40%水面[4]。
4.5 鳅卵自然孵化
将带卵水葫芦移入鱼沟前,检查检修防逃系统,清理鱼沟,使沟内水深≥45 cm。用草绳等物将水葫芦固定于鱼沟中线,防止鳅卵粘上田泥而窒息。5月9日至6月28日,分批从产卵池移入约300株带卵水葫芦,平均每株水葫芦带卵1 500粒左右。6月28日后所产鳅卵在溜内就地孵化。
4.6 鳅苗培育
6月中旬开始,每隔7 d在鱼沟、鱼溜使用1次微生物制剂,制剂用量根据水质肥瘦灵活掌握,光合细菌与芽胞杆菌交替使用,使水色呈黄绿色,水体透明度20 cm左右,培育出藻相良好的浮游生物。阴雨天停用制剂。每日下午投喂1次稚鳖粉状料,共用料80 kg[5-6]。
4.7 泥鳅成鱼养殖
4.7.1 日常管理。7月21日,打开鱼沟与鱼溜结合处的闸门,进入成鳅养殖阶段。7月下旬至11月中旬,每隔10 d向鱼沟、鱼溜追施1次经发酵的牛粪80 kg。投喂蚕蛹粉、米糠、四号粉混合料,日饵率4%~8%,上午及傍晚各喂1次,以傍晚为主。水温低于15 ℃后停喂。2012年3月初至4月底,根据水温情况,适量投喂。
4.7.2 巡池。投饲季节,每日早、中、晚巡池3次以上,适时控制水位。割谷前,水位高低以满足种稻需求为准。割谷后,加水使垄上水位≥35 cm。发现水葫芦繁殖过量,及时捞出。入冬前,于稻田避风向阳处,用农膜小拱棚对水葫芦进行保种。冬季若水面结冰,及时打破防止泥鳅缺氧。
4.8 泥鳅病虫害防治
4.8.1 疾病防治。建成鱼沟、鱼溜后,用生石灰80 kg制成石灰乳遍洒稻田、鱼沟、鱼溜及堤埂。种鳅投放前,以4%食盐水浸泡处理10 min。用于集卵、孵化的水葫芦经0.3 mg/kg亚甲基蓝粉水溶液消毒后再用,并于产卵、孵化期间,每隔5 d,施用0.1 mg/kg亚甲基蓝粉,防止鳅卵滋生水霉。
4.8.2 鸟害预防。准备泥团,用以驱赶前来捕食泥鳅的鸟类[7]。
4.9 捕捞
2012年3月下旬开始,陆续捕捞泥鳅,捕大留小。将网片铺在进水口附近的鱼沟,注入新水,诱集鱼群。也可在鱼溜底部铺设网片,将剁碎的蚯蚓投在网片中央,待泥鳅集群摄食时起网捕鱼。以上2种方法交替使用,效果更好。至4月30日,共捕尾重10 g以上成鳅380 kg,田内仔鳅约2万尾转入下个养殖季节。
5 结论与讨论
试验田往年种稻收入约950元,年均利润450元。该试验所产稻物虽较往年略少,但增加了泥鳅养殖收入,鳅稻综合创收共17 640元,获利6 830元。是单纯种稻收入的18.6倍、利润的15.2倍,折合收入29.4万元/hm2、利润11.38万元/hm2,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泥鳅属小型鱼类,适宜在水浅的稻田自繁自养。只要稻田所在地无工业污染,水源、水质有保障,解决好鳅、稻用水矛盾及泥鳅防逃、防病问题,搞好泥鳅繁育和成鳅生产,加之科学的经营管理,一定能取得生产成功,还可避免遭受买到假鳅苗的风险。因此,在稻田开展泥鳅养殖,是一项切实可行的农业生产项目,可吸引进城务工人员回乡投资创业,不出村、组解决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同时增加优质水产品市场供应量,扩大水产品出口创汇份额,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试验稻田插秧前进行了手工耙草,后期因泥鳅在田间的翻动,抑制了杂草生长,因而免除了稻田化学除草环节。泥鳅能取食稻脚及落入水中的农田害虫,加之灯光诱虫的作用,减少了农药的用量。鳅粪对土壤肥力具正向的影响,可替代部分农田化肥,减少了化肥用量。而且稻田养殖泥鳅的田间工程对地貌影响不大,利于土地复垦。与原稻田生态系统比,鳅、稻共生系统更复杂、更完善、更稳定,更利于挖掘土地、水资源潜力,立体利用光热资源,是人工控制生态系统的一个典型,属于生态友好型的生产方式之一。
种鳅与卵粒被隔开,基本解决了种鳅吞食鳅卵问题,共采卵50万粒左右。但受分批产卵、集卵、孵化的局限性,饵肥管理往往顾此失彼,未能很好地解决孵化、育苗问题,估计鳅卵孵化率为40%,“寸片”以下鳅苗的成活率为30%,而且养出的泥鳅规格不太整齐。试验中某些鸟类能夜间捕食泥鳅,未能很好地解决该类问题,也造成一定损失。以上问题有待在复试中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6 致谢
该试验得到宣城市宣州区水阳镇水产站赵军老师、宣城市宁国市种植业管理局曾宪寿老师的热心支持,在此谨表感谢。
7 参考文献
[1] 青先国.湖南水稻生产发展的对策与关键技术[J].中国稻米,2013(1):7-9.
[2] 康洪灿.菜后水稻优质高产栽培集成技术[J].中国稻米,2013(1):81-82.
[3] 葛宏波.水稻选种与育苗[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226.
[4] 裴启文,张全.秋兴泥鳅繁育和成鳅养殖关键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2(10):35-38.
[5] 吴必全.高产无公害泥鳅繁育技术[J].养殖与饲料,2011(9):56.
材料河豚选用江苏省海安县中洋河豚为试验对象。海安县中洋河豚是选用长江野生纯种暗纹东方鲀为亲本,采用控毒及健康养殖技术得到的无毒级河豚,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试验基地设在江苏省海安县中洋河豚养殖基地,该基地被农业部指定为国家级河豚良种场。目前,年存池河豚700万尾以上,养殖规模居全国第一。方法养殖技术由江苏省海安县中洋河豚养殖基地水产养殖专家提供,具体试验由他们组织实施。养殖分成3个阶段:第1阶段鱼苗养殖,一般从4月初到10月上旬,以室外池为主;第2阶段为温室越冬阶段,从10月下旬到次年4月初;第3阶段,养殖成鱼,从4月初到9月下旬。试验时间为2006—2010年,连续5年。气象观测和农业气象试验由江苏省气象局和海安县气象局的农业气象技术专家负责。主要采用农业气象学中的平行对比观测方法,运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重点分析生长发育与温度的关系。为了使分析出的结果具有代表性,能用平时的天气预报直接应用于生产,所有气象资料均采用江苏省海安县气象局气象标准观测场同时观测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江苏省海安县气象局在中洋河豚养殖温室内安装了水温(表层、中层、下层)、溶氧量和气温的自动观测站,在室外安装了气压、气温、风向、风速、雨量、空气湿度的六要素自动观测站和池子中水温(表层、中层、下层)、溶氧量的自动气象站,同时及时收集养殖区域的气象资料,及时提供实时信息服务。生长量用体长YLi(cm)表示,生长速度用体长变化量YLRi(cm/d)表示,温度以日平均气温xi(℃)表示(i=1,代表苗期;i=2,代表养成期;i=3,代表越冬期)。在实际工作中,一般10d测量1次,所以用10d的平均值代表10d中某一天的生长量。
结果与分析
生长状况分析河豚体长在幼苗期(一般指体长<7cm)时快速生长;在体长<15cm时,呈“S”形生长规律;当体长>15cm后,几乎呈直线生长,所以15cm左右是其生长的缓慢期。苗期前期快速生长,后期生长速度下降,基本符合“S”形生长规律。在越冬期先是缓慢生长,后快速生长;说明河豚越冬从室外移入室内有“蹬苗”现象,从室外的自然水温下调整越冬姿态到温室后,再调整到正常生长有一个生理适应过程,这个过程大约有5~6个月之长。河豚从0.4cm长到27cm一般要580d左右,即YL=0.0459cm/d,苗期的平均生长量0.0577cm/d,越冬期平均生长量0.0259cm/d,养成期平均生长量0.05cm/d,说明苗期生长最快,养成期次之,越冬期虽然在温室内生长仍然较慢,只有平均速度的56%左右。将其偏离50%设为正常生长阶段,即YL≤0.022cm/d为缓慢生长期,0.022cm/d<YL≤0.068cm/d为正常生长阶段,YL>0.068cm/d为快速生长阶段,则正常生长时间占整个生长期的53%,快速生长时间占18%,缓慢生长时间占29%。缓慢生长阶段主要集中在越冬期的11月中旬到次年2月上旬,占整个缓慢生长时间的53%;其次在7月下旬到8月下旬的高温期间,占23%。生长速度与温度的关系分析对试验资料的分析发现,生长速度不但与温度有关,而且与前期的生长状况有关,因此以线性模式拟合,则有以下公式:YLR1(t)=0.049623+0.002751x1(t)-0.006616YL1(t-1)(2)YLR2(t)=0.149159+0.00077x2(t)=0.005261YLR2(t-1)(3)(2)式、(3)式均通过F0.05的检验,相对重要性x1(t)>YL1(t-1),x2(t)>YL2(t-1),即温度对生长速度的影响大于其自身前期体长的影响;水温越高,河豚生长速度越快;河豚体长越长,生长速度越慢。放苗期的温度指标放苗能否成功不仅有成活率问题,还有放苗后能否快速生长问题,因此专门设计了水温10~20℃的放苗养殖试验,通过试验资料的分析,确定平均气温14℃为放苗温度指标。所以一般在气温稳定通过14℃的微风晴好天气放苗比较适宜,一般选择冷尾暖头,确保放苗后天气不要突变,引发环境改变而引起死苗。海安县常年适宜放苗期分析海安县的常年气温达到14.0℃,最早在4月上旬,据此计算4月5日起到5月9日之间连续5d的日平均气温滑动平均值。结果发现,常年的4月19日气温稳定在14℃(图2),所以在常年选择4月19日之后放苗,在年际间有差异,为此建立了偏振中长期天气预报等的河豚适宜放养期农用天气预报,及时开展保障服务。越冬期气象保障适宜入室温度指标越冬期的关键是确定何时入室,越冬期早,成本高;越冬期迟,鱼受到低温影响,越冬“蹲苗期”延长,生长速度慢。因此,笔者专门设计了水温10~20℃的入室试验,通过试验及资料分析,选择平均气温14℃作为入室温度指标,所以一般选择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14℃前的微风晴好天气,选择暖尾冷头,及时入室。海安县常年适宜入室期分析海安县常年日平均气温<14.0℃,最早在10月上旬,因此计算10月21日至11月10日连续5d的日平均气温的滑动平均值,发现常年11月1日起会出现日平均气温低于14℃的情况(图略)。因此,在常年选择10月底之前入室,但年际间有差异,为此建立了基于中长期天气预报等的河豚适宜入室期农用天气预报,及时开展保障服务。气象服务情况笔者一边从事研究,一边从事服务工作。2006年以来,从开展气象保障技术后,江苏中润农业发展公司的河豚单产每年以420kg/hm2的速度增长,养殖面积以每年23.3hm2的速度扩大,产值以0.35亿元/年的速度增加,详见表1。中润农业水产基地根据温室小气候观测站的气象监测信息,改进投喂饲料量、拉网搬鱼、消毒等工作的具体措施:每天根据日照、气温决定鱼池换水次数和换水量、河豚饲料投喂量,节约换水约15%,节约养殖饲料10余t。利用小气候观测站监测每日气温与水温估算河豚亲鱼培育积温,保障亲鱼性腺健康发育,使河豚鱼苗繁育工作提前2个多月。笔者用专家效益评。
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