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生的目标范文

人生的目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生的目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生的目标

第1篇:人生的目标范文

多数人在人潮汹涌的世间,白白挤了一生,从来不知道哪里才是他所想要到达的地方,而有目标的人却始终不忘记自己的方向,所以他能打开出路走向成功。

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先建立目标,然后用冷静执着坚强和乐观,来做我们的守则。

一个人活着没有目标,他就会彷徨,苦闷与不安。唯有了解了自己所要的生活所要追求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之后,他才会觉得他的生命充实和有意义。

第2篇:人生的目标范文

俞:世界上的人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在家里闯世界,比如康德;另一种是在外面闯世界,比如比尔盖茨。很多人都是先有设定目标的,可是人生就像船儿一样在海上航行,它必须避开礁石来躲避生活的风险。因此生活目标也不得不时时调整,有时调整的方向对了就到达了心目中的彼岸,而有时“船”被卷进了生活的旋涡里再也找不到方向。

徐:没错,船其实是有目标的,可由于人生的风雨暗礁从而导致了船改航。有些学生把出国留学定为人生目标,可不明确出国的真正意义,盲目地出国,有的人甚至觉得只要到国外去了就会找到一个很好的人生目标。

俞:可人生就是这样,一旦你达到了某个目标,这个目标就被你踩在了脚底下,目标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了。所以,我认为留学只是一种手段,是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而已。

徐:一个迷茫的人应该怎样设定目标?

俞:任何一个目标只要能提高生存技能,能够提升人生价值就可以当作一个目标来实现。迷茫的人需要做的是找一个提高生存技能,提升人生价值的目标。

徐:有人常常问我为什么由搞音乐变成了留学的人生咨询,问我是不是目标改变生活目标了。

俞:其实不管你是用音乐还是用语言都是在感染人,从本质上说你的人生目标没有改变。我所说的人生目标就是说每个个体在奋斗的过程中要不断发现自身独特的东西,比如价值观、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对家庭与社会的意义。留学生的人生设计应该是在国内就搞清楚。为了拿到奖学金在国外随便转换专业是一个很不负责任的方法。人在一定程度上要有一个长远的眼光,不能因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与物质就放弃了对原定目标的追求。

徐:您讲得很深刻,可否举几个例子来更加形象地说明上面的观点?

俞:我的一个朋友在美国学建筑,他知道回国就业才是发展的根本,留学3年学成回国,现在他已成为一个知名建筑公司的负责人,年薪上百万人民币。我还有一个朋友也是学建筑学的,他知道美国不引进国外建筑人才,为了留在美国他改学电脑。半路出家与科班学电脑的人肯定是有一定差距的,他毕业时恰逢美国电脑的泡沫经济时期,所有的电脑公司都在裁人,连专业电脑人员都失业了,更何况他。但是他的目标是留在美国,为此他不得不在餐馆打工来维系生计。两人都是学建筑的却因不同的人生目标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徐:如果他找到了一份电脑的工作呢?

俞:的确也存在这个可能。可是因人而异。我十分了解这位朋友,他其实非常喜欢建筑学,只不过为了留在美国而改行,当他发现改行失败时曾经想再回到建筑学专业,可脱离行业两三年,业内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所以也转不回去了。

徐:原来人生目标设置的正确与否可以导致人生命运的天壤之别。

俞:并不是说留学生不能改专业。我有一个朋友是学化学的,他也改学电脑了,但是他学电脑有很强的目标性,学电脑是为了与化学结合起来。所以在美国经济如此衰退的时代,他还是拿到了10万美元的年薪。他也改了专业,可他的改变既强化了他的专业,又为未来的发展铺设了通道。他的人生目标设计就是非常正确的。

徐:我们读者可以从你的3个例子中得到什么教益,或者给你可否给我们的读者一些抽象的启示。

俞:我觉得留学的人生目标设置,第一点是要与未来的前途有统一的价值观,第二点是暂时的功利性一定要对未来的发展有利,第三点是自己设定的专业与目标不要受社会的困扰。

徐:一个人对自己一生的使命要有超前意识,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俞:一个人的能力有几个方面。我把一个人的能力分为劳动、技术、创新、管理、领导五个方面。人的生活过程就是由小水流不断汇集大水流最后奔向海洋的过程,而这5个能力就如同人生重要的5个支流。

徐:这5个能力与留学有什么关系呢?

俞:留学是为了让人生目标更加宽阔,而留学之路要走顺畅,就必须具备这5个能力中的绝大多数。以为我个人例,我最初只是学英语的,后来变成教英语的,再后来变成管理教英语的,只至今天的新东方教育集团的董事长。我现在的问题是能否领导一批领导者把新东方做大。我现在的能力与原来的英语教学能力完全不同了。而我最初做英语老师时并没有想过会有今天这样的事业。所以每决定下一个人生目标时,不可能把人生的路都决定了,只要把现阶段的工作做好了,基础打好了,人生路也就出来了。如同爬山一样,不断发现新的高峰。

徐:既然这5种能力对我们的留学生这么重要,接下来你可否具体评析一下这5种能力,首先什么是劳动能力的本质呢?

俞:劳动能力的实质其实是一种敬业精神。有了劳动能力做基础其他的能力发展才有可能。只要勤奋好学,努力工作的精神就能具备这种能力。

徐:什么是技术能力?

俞:技术能力指的是钻研能力,把一种技术性的东西做到尽善尽美。我个人有一句格言,任何一个领域,你想深入进去,不一定要达到第一名,因为第一名只是一个偶然,但是你一定要进入前几名,这时你就达到了人生的比较高的境界。

徐:再说创新能力。

俞:所谓的天才就是把某种技术练得无比熟练达到一种炉火纯青的境地,别人超越不了的境地。天才具备的创新能力是最佳的。

徐:第四是管理能力。

俞: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都是有限的。除了专业知识还要有亲和力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就能培养出一种管理能力。

徐: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领导能力。

俞:的确。

徐:领导能力与管理能力有什么区别?

第3篇:人生的目标范文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能够让自己信服且为之奋斗的目标,这个目标并不一定是个确定的值,而是自己设定的在将来的某个时间点要达到的职业成就及社会阶层。

对现状来说,目标总是很遥远的。但是如果你懂得如何看待,它便不再可怕,而会成为你奋斗的发动机及人生导航。

当你明确了你的人生目标,你要懂得将它分解,这样,你就不需要天天想这那个离你遥远的总目标而沮丧,而只是想着离你现在最近的那个目标,就象游戏过关一样,一关一关的过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实现你的人生目标一定是水到渠成。

第4篇:人生的目标范文

漫天的乌云遮住了最后一丝阳光,带走了最后一点温暖,使得迎面而来的风凉飕飕的。

眼前的世界似是一个失去了色彩,缺乏活力的世界,而我手中的笔却是像断了墨一样写不下去了。

我无聊的打开电视,但却发现没有自己喜欢的节目,而摆在一旁电脑也是很对时间的无法使用。这让我不禁觉得,这世界的一切似乎都和我过不去一样。

乐观?听起来有点耳熟却有些陌生;积极?说起来容易,但又有几人能做得到呢?

我独自一人走在冰冷的大街上,看着身旁走过的一位位路人,我不禁觉得我似乎是那么的渺小与普通,甚至是可以直接忽略不记,但却又是与众不同的。

迷茫?我似乎是这么一回事,对身边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不知所措,像是在茫茫大海上失去了指南针的轮船一样迷茫,不知所措。

当我无聊的打开一本叫做《心门》的书籍时,当我阅读到上面的内容时,我才意识到了自己的迷茫。

当我试图去寻找着前进的方向的时候,却发现,原来我离目的地以是那么的遥远,以至于我望尘莫及。

直到现在,我才发现,一个有目标,有方向的人生才会是真正的人生。

第5篇:人生的目标范文

一、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的目标

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首要的是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个体的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和理想等心理倾向以及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结合个人期望和特点,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获得家庭的支持,并教他们学会在抉择中生存,做出正确决策获得最佳人职匹配的生涯规划。使个体在不断充实中提高自己,达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充分的自我实现。

二、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的任务

在大学生中开展有效的职业心理教育,实现职业心理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理念。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理想职业的选择与现实职业的选择几乎无关。大学生在理想职业的时候其择业标准一般是首先考虑“其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充分发挥”,其次蔡会考虑收入问题;但是面对现今社会的压力,他们的实际择业标准一般放在第一位的是收入,而后才会考虑“其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充分发挥”、“工作稳定性”、“是在几线城市”。通过这些调查研究,可以说明加强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之所以把观念教育和培养放在第一位,是因为观念引导行为,正确的观念观可以引导明确的职业方向,也是确定科学择业理念的前提。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它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有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不仅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择业行为,而且对于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是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匹配决策。一些研究表明,大学生主要是通过自我感觉和周围身边人来评价自己,这种比较以自我为中心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少有全面、科学、系统的认识,这样会出现高估或低估自己的现象,这样很不利于大学生对自己职业规划的判断。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帮助他们学会对自身进行合理的评判,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比如个性、专业特点、职业目标,才能在职业生涯中准确定位、扬长避短,实现职业与自己的合理匹配。

三是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相关政策,提供就业政策和职业信息服务,帮助他们了解各种职业,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培养他们获取职业信息能力,对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在大学生初次选择职业时,往往会出现盲目择业、随大流、赶时髦等现象,虽然一些学生可以获得一些招聘渠道,但是由于对职业性质以及任职条件等方面知识的缺乏,对择业往往缺乏科学的认识。所以,需要帮助他们在了解自身特点的基础上,从整体上了解社会职业状况,使学生在茫茫职业选择时,能够明判自己的方向。

四是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大学生择业成功的资本。大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和训练阶段,要加强对职业素质的培养,这是胜任职业要求的基础。特别是要培养学生们自我开发能力,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兼及相关学科的能力。对本专业要有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高的综合技能水平,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也要不断进行充电和学习,要完全了解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理想心理和职能能力倾向,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这样才能教育过程中通过目标制定,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和培训,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进行拓展训练和实践创新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力,发挥他们才能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五是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防御,提供有效的外部支持和援助。从发展论的角度来看,职业发展可以说贯穿人的一生,其职业选择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比如错误的价值趋向、过高的心理评价、自卑和自负心理等,都可能导致自己的职业规划的偏离正确的轨道。职业心理教育可以通过团体咨询和个体咨询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时,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防御,必要时,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外部支持和援助,以利于在面临职业问题时,理性的评价自己,探索更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卓.论世界职业指导理论的发展走向[J].教育科学,2000(2)

[2]王浩.大学生择业心理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

第6篇:人生的目标范文

(企业)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如下:

一、目标

1、企业单位不发生一次死亡1人以上的职工伤亡事故。

2、企业职工因工死亡人数不超过0人。

3、企业职工因工重伤人数不超过0人。

4、企业不发生一次死亡1人以上或者伤5人以上,或直接财产损失15万以上的火灾事故。

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1、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有完成责任书规定的各项指标的有效措施,确保责任书各项指标的完成。

2、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安全生产大检查,并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适时组织专项检查。

3、及时向新区安全生产委员会报告各类重大事故。

4、经常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提高职工安全意识,营造人人讲安全的氛围。

5、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人员落实,能开展正常工作。

6、各企业分别在7月20日和xx年1月10日前,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落实情况、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情况、各项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书面报告新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7、年度考核在各企业自行考核的基础上,由新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对责任单位进行综合评定,公布考核结果。

8、责任书签字人工作变动,接任人自然签字人。

(企业)

第7篇:人生的目标范文

关键词:价值观;中国企业家;个人生活价值观;职业目标价值观

一、引 言

价值观是人们按照自己所理解的重要性,对事物进行评价与抉择的标准。它是比态度更为广泛、更为抽象的内在倾向[1]。价值观究竟是跨情境稳定的,还是因情境而具有特殊性?这是价值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早期的价值观研究者[2,3]倾向于认为价值观具有跨情境稳定的特质,早期的价值观研究,大多以跨情境的抽象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脱离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而后期的研究者[4-6]则认为,价值观的运用,永远都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下发生的。情境不同,个体所参照的价值观不同,价值观对具体情景下个体行为的预测能力也不同。近年来,研究者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价值观的情境特定性。一方面,大量的实证研究对价值观——态度——行为之间的联系的中介变量进行了研究[7],试图探讨影响价值观对态度和行为的预测作用的情境和个体变量。另一方面,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开始针对具体的情境,如工作情境、学习情境、家庭情境等来开发价值观量表[8]。也就是说,研究者开始倾向于认为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下会使用不同的价值观来作为价值判断的依据。本研究就是结合具体情境,来探讨企业家的价值观问题。在中国社会各阶层中,企业家属于拥有高社会地位、资源、权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阶层,研究中国企业家的价值观特点,对揭示中国企业家群体的亚文化特征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问题是企业家在两种不同情境中使用的价值观的相互关系:(1)一般的社会生活情境,对应于个人生活价值观;(2)特定的事业情境,对应于职业目标价值观。企业家在一般的社会生活情境中使用的个人生活价值观,是长期社会化的结果,是针对一般社会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对象使用的;而企业家在特定的事业情境中使用的职业目标价值观,使用的时间相对较短,所针对的价值对象也和特定的事业活动有关。本研究假定:企业家在一般的社会生活情境下使用的个人生活价值观,对于特定的事业情境下使用的职业目标价值观有影响作用,前者是后者形成的基础。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中国企业的法人代表3112名,所在企业分别来自工业(59.4%)、建筑业(7.8%)、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5.7%)、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11.0%)、房地产业(3.8%)和社会服务行业(2.6%),其他的企业基本情况见表1,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情况见表2。

(二)研究工具

1.“个人生活价值观”测量。1道题,包含17个选项,采用了“对自身的重要性程度”的测量形式,要求被试从17个对象中选取“最多5个”“生活中最不能放弃”的事物:17个对象分别是:(1)事业;(2)收入;(3)爱情;(4)孩子;(5)家庭;(6)责任;(7)健康;(8)信仰;(9)自由;(10)善良;(11)信任;(12)诚实;(13)友谊;(14)智慧;(15)快乐;(16)乐观;(17)热情。

这一测量方式类似于Inglehart于1981-1983进行的“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 Survey)所使用的[9]。对某个事物的选择与否,反映了被试对于该事物在自己生活中价值高低的判断,并体现了被试价值观系统的特征。例如,选择“家庭”,则说明“家庭”这一价值对象在个人的价值观系统中的重要性相对较高。

2.“职业目标价值观”测量。1道题,包含17个选项。与“个人生活价值观”类似,要求被试从17个对象中选取“最多5个”、“最想实现”的职业目标。17个项目分别是:(1)维持地位;(2)增加收入;(3)证明能力;(4)实现理想;(5)提高才能;(6)创业;(7)证明潜力;(8)为国创税;(9)提高企业竞争力;(10)为他人创造机会;(11)保障家庭生活;(12)证明自己有价值;(13)建立威信;(14)被社会认可;(15)获得快乐;(16)积累经验;(17)充实生活。

(三)调查过程

2003年10-11月期间,我们在“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支持下,通过其提供的“全国企业家调查网”,给全国各类企业法人代表邮寄发放调查问卷共10000份,回收3304份,回收率为33.04%,其中有效问卷3112份。

为确认问卷由企业家亲自填写,采取了以下方法:(1)在施测时,要求问卷有企业家的个人独特资料和亲笔签字;(2)数据收集后,对从问卷中随机抽取的50家企业进行电话调查,确认问卷是由企业家亲自填写的。为确认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同值,采取了以下方法:(1)对比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行业、地区、企业类型、规模等基本数据,没有发现显著的差异;(2)对比前期自然回收的问卷和通过电话等催收方式回收的问卷,没有在结果上发现显著差异。

(四)数据处理

1.数据的准备。职业目标价值观17个项目,分为两类不同的职业目标(见表3):社会/事业导向和个人导向。社会/事业导向的个体则更关注如何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看重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强调自身能力的不断改善;个人导向的个体关注如何证明和表现自己的能力,重视获得他人或社会的认可,对维持自身的现状的重视甚于长远的发展。

根据个人生活价值观的内容,选择与企业家的职业和经营活动可能发生关联的5个项目:事业(代表事业取向),诚实和责任(代表诚信、负责取向),收入和快乐(代表快乐追求取向)。在职业目标价值观项目的选择上,考虑到其与5个个人生活价值观项目之间的可能关联,以及社会/事业导向和个人导向之间的平衡,选取6个项目:提高企业竞争力、为国创税、为他人创造机会(代表社会/事业导向),增加收入、获得快乐、保障家庭生活(代表个人导向)。

2.数据处理方法。采用SPSS11.0,以5个个人生活价值观项目为自变量,6个职业目标价值观项目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三、结 果

以5个个人生活价值观项目为自变量,6个职业目标价值观项目为因变量,分别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得到的结果见表4。

由表4可见,“事业”(个人生活价值观项目)对职业目标价值观中“提高企业竞争力”(0.368)和“为国创税”(0.428)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p

四、分析与讨论

(一)事业

“事业”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这可能意味着,改革开放及入世以来,世界开始走向一体化,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家开始倾向于重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重视发展,以“发展”为社会运作机制和生活过程基本取向,以便更好地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市场上立足,以质取胜。“事业”对“为国创税”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说明新时期我国企业家纳税意识在观念层面上可能有所提升。因为,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现有财富对国家真正有意义的是能否为国家增加税收[10]。

对“事业”的重视降低了对“快乐”(职业目标价值观)的认同程度,表明“事业”和“快乐”之间存在某种价值对立。Ralston,Gustafson等人[11]以华人价值观(The Chinese Value Survey,CVS)比较美国、中国香港地区和大陆三地管理者的价值观,发现中国的管理者更为重视“自律”,本研究结果中的“事业”和“快乐”之间的价值对立可能验证了“自律”的概念:中国企业家更多地将事业看作一种社会责任,为在事业中保持自律,压抑了从事业中获得快乐的需要。

“事业”对“保障家庭生活”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原因可能是,保障家庭生活,不仅包括保障家庭的经济来源,可能还包括其他方面,包括照顾家人、增加和家人共处的时间等,重视“事业”可能导致企业家照顾家人、和家人共处的时间和精力会相对比较少,因此出现了“事业”对“保障家庭生活”的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事业”对“提高企业竞争力”、“为国创税”的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对“获得快乐”、“保障家庭生活”的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说明企业家在个人生活价值观中对事业的重视,促使企业家更重视社会/事业导向的职业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为国创税),降低对个人导向的职业目标(获得快乐、保障家庭生活)的重视程度;企业家个人生活价值观(一般的社会生活情境中),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企业经营中的职业目标价值观(特定的事业情境)。

(二)诚实和责任

“诚实”对“为国创税”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为他人创造机会”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表明在个人生活价值观中对“诚实”的重视,影响了企业家的职业目标价值观,使得他们更重视社会/事业导向的目标,如“为国创税”和“为他人创造机会”。“诚实”对“保障家庭生活”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以及“责任”对“保障家庭生活”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责任”对“获得快乐”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这一结果和上文对“事业”的讨论(“事业”和“快乐”之间的价值对立)有某种一致性:“诚实”、“责任”与“获得快乐”之间也存在某种价值对立,这可能意味着,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下,在企业经营中“诚实”、承担“责任”,往往意味着自律,而自律则要求个体弱化对快乐的追求,放弃企业经营中所获得的快乐,减少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的时间,“诚实”、“责任”和“获得快乐”、“保障家庭生活”之间可能存在某种代偿。在“保障家庭生活”上,再次发现了社会/事业导向和个人导向之间的价值对立。针对“保障家庭生活”这个职业目标价值观的具体特征:它不仅是个人导向的,而且还具有某种“保障”和“维持”的特点。可能正是由于“保障家庭生活”的这种维持型的特征,使得它与社会导向之间的价值对立比其他的“个人导向”的职业目标(“获得快乐”、“增加收入”)更为明显。

“责任”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以及对“为他人创造机会”的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表明企业家在个人生活价值观中对于“责任”的重视,促使企业家在职业目标价值观上更重视“提高企业竞争力”这一社会/事业导向的目标,重视“为他人创造机会”。

(三)“收入”和“快乐”

“收入”(个人生活价值观)对“增加收入”和“保障家庭生活”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这一结果符合大众的知识经验。

“收入”对“为他人创造机会”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这可能意味着,企业家重视收入,可能仅仅是个体层面上的,重视个人财富的积累,应当说,在目前的中国多数企业家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利益前途是更为现实的问题[10]。中国企业家在整体上还没有形成真正摆脱世俗化文化的主流文化倾向。赚钱还是多数人的首要甚至惟一目标[12]。对于为他人提供就业机会,帮助社会解决剩余劳动力等社会公益目标等考虑的不太多,这表明企业家的世俗化的人生哲学,这当中有社会机制的原因,有文化背景的原因,也有成功之后的安全感等原因[12]。

“收入”对“获得快乐”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这似乎意味着,在个人生活价值观中重视“收入”会导致对职业目标价值观中“获得快乐”的重视程度降低。对于企业家而言,从自身的事业中“获得快乐”属于经营活动的一种内部动机。根据“过度理由效应”理论,对外在目标的过度追求可能会破坏行为的内部动机:在生活和事业中重视“收入”意味着对外在目标的追求,这种追求会破坏事业的内部动机,如从事业中获得快乐,因此“收入”和“获得快乐”会发生价值层面上的冲突。

“收入”对“为国创税”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证实了“对物质的追求会让人们降低服务社会、促进国家发展等群体取向的道德价值观”的观点[13]。

“快乐”对“获得快乐”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这可能表明,在个人生活价值观中对“快乐”的重视,会导致在职业目标价值观上更多的选择“获得快乐”。“快乐”对其他职业目标没有显著的正向或负向预测作用,这可能意味着“快乐”是作为一种内部目标而存在,具有其独特性。

五、结 论

个人生活价值观对其职业目标价值观有可预测的作用,企业家在一般化的生活情境中形成的价值观系统对于特定的事业情境中的价值观系统有某种预测作用,个人生活价值观可能是职业目标价值观形成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0.

[2] Rokeach M.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M].New York:Free Press,1973.

[3] Schwartz S.H,Bilsky W.Toward a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human values[M].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7:550-562.

[4] 文崇一.中国人的价值观[M].东大图书公司,1993.

[5] 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 杨德广.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7] Connie M K.Morality and the self:implications for the when and how of Value-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The Psychology of Values.Lawrence Eribaum Associates.Inc.1996:77-106.

[8] Philip E T.Revising the pluralism model:incorporating social content and context Postulates.The Psychology of Values.Lawrence Eribaum Associates.Inc.1996:25-52.

[9] Inglehart,R.et al.World values survey,puter file and codebook(2nd ed.).Ann Arbor,MI:University of Michigan,Inter-University Consortium for Political and Social Research,1990.

[10] 袁瑗.中国能出现比尔·盖茨吗?访著名心理学家金盛华博士[J].新经济,1999(9):98-102.

[11] David A.Ralston,David J.Gustafson,Priscilla M.Elsass.Eastern Values:A Comparison of Managers in the United States,Hong Kong,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Journal of AppliedPsychology,1992,77(5):664-671.

第8篇:人生的目标范文

目标还要和自己的优势相结合,这样才能够迅速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自己的优势就是一种资源和价值,将其发挥到极致,自然就是个人价值的最佳体现。

根据自己的目标,选取相关的课程、实践、项目,然后将自己置身其中,汲取知识、经验和技能,将自己在这一领域的优势逐步扩大到别人望尘莫及的程度,这样自己的独特性就决定了别人无法轻易替代自己,那么个人的价值就会真正成为价值被体现出来。

提升自己个人价值的过程是持续不断的,无论过去曾经有过怎么样的价值体现,过去的业绩只是过去,个人价值的真实是体现在预期上的,所以要不断地坚持进步,坚持提升才可以让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坚持并不是一成不变,时代和社会都在发展,个人价值的体现也会有变化,比如过去个人在手工打磨的技艺已经登封造极,但是新的打磨机出现之后,能够熟练掌握打磨机的技术成为了市场需要的技术,那么再坚守手工打磨自然就没有意义了,需要学习和提升掌握机器的能力。

第9篇:人生的目标范文

关键词: 留学生 目标导向 任务式旅游

1.引言

现在来中国学汉语的留学生越来越多,很多院校和语言机构都开设了汉语学习课程。为了加强留学生对中国的了解,各院校一般会在学期中组织留学生去中国其他城市进行旅游,让留学生可以实际地体验中国的文化,所选城市一般是比较能代表中国文化特色的,如西安、南京等地。这些活动的组织确实有利于留学生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同时又促进其汉语的学习,但是据我了解,大部分学校缺乏系统的计划、任务布置和旅游后讨论评估等,使得学生的旅游更多停留在一个感性的了解程度上而已,这种实地学习如果更加科学地利用,将在帮助学生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上发挥更大的作用。Dale,E.(1964)曾经提出“filed trip”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也不妨将留学生的旅游活动定位于“filed trip”(实地考察),而本文提出的Filed trip则是基于目标导向的任务式的旅游,由计划、实际旅游、游后报道、评估反思这四个步骤组成。本文讨论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一模式促进留学生的汉语学习。

2.理论基础

这一模式的提出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的,它具有理论和实际的双重意义。

2.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构建知识。本文提出的基于目标导向的留学生任务式旅游模式正是基于这一理论之上,教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任务实施环境,让学生在实地旅游当中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建构主义并不仅仅强调学生的作用,还注重教师在这其中的引导作用。按照认知学习理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积累的、建构的、诊断的、情境化的具有目标导向的过程(Shuell.T.J,1988),学习目标不仅仅是学习的导向,更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因此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水平进行不同目标导向。

2.2行动研究理论

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的研究,是从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取向,要求研究者深入实际,系统反思自己的实践,它包括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几个步骤,这与我们在这模式中提出的几个步骤是一致的。

3.具体操作

3.1计划

教师和学生一起计划此次旅行,教师在计划阶段必须思考所选的这个地点是否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最佳选择,这次旅行和学生的其他学习经历有何关系,这个旅行将给学生的影响可能有哪些。教师事先必须考虑是否有适合学生语言水平的阅读材料,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先进行旅行地背景知识的搜集,同时教师也适当为学生提供参考材料。在此基础上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通过此次旅行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制定旅游目标和必须完成的任务。由于学生语言水平的差异,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水平为他们制定适合的个性化的目标,使其明确目标,明确在这次旅行要观察的重点。从语言、文化几个方面制定,涉及这次旅行学生必须掌握的词汇是哪些,必须能够利用的句型有哪些,需要了解的文化包括哪些方面,哪些是学生体会,能够用母语表达就可以的,哪些是必须能够用汉语进行表达的。目标的制定应当根据学生的水平层次,初级阶段的学生去旅游的话,通过此次旅行必须掌握的基本句型在于问路住宿等,词汇和语法方面就停留在“是什么”阶段,要求学生最后能够用汉语表达他们这次看到了什么,而中级阶段的学生的目标就应该在“怎么做”。例如旅行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做的,你观察到了什么,这些东西是怎么形成的,等等。高级阶段的学生应该达到更高的层次,要能达到“为什么”阶段,旅游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问题,观察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文化现象。通过这种分层目标的设定,学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和进行文化体验。

3.2实际旅游

在实际旅游中要求学生做好记录,不能纯粹以观光为目的,而要有目标地进行实地考察。

3.3游后讨论

学生旅游回来,并不代表这次活动结束了,学生的游后任务才是最关键的。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必须按照先前对他们的要求进行表达,以检测其是否完成了field trip之前进行的任务安排,是否达到了既定目标。讨论结束后应当要求他们基于此次活动写一个书面的报告,报告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可以写自己的所感,也可以就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报,讨论加上书面报道都是建立在学生的实际体验之上的,是留学生感兴趣的。留学生在说和写的过程中在旅游中习得的东西都可以不断地重现,有利于巩固知识,不仅有利于留学生汉语口语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其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检测学生此次旅行的效果。

3.4评估反思

这个阶段的评估反思应当包括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反思,学生根据老师事先给的学习目标进行思考,在此次旅行中哪些你完成了,哪些没达到,为什么没达到,要求学生写一份自我评估报告,这样有利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他们顺利完成接下来的学习。而教师要作更详细的反思评估,包括这个旅行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是否激发了学生对汉语学习的热情,是否激发了学生一些新的学习行为,这次旅行是否值得所花的精力和金钱等,作好反思评估在以后的组织中不断地改进。

4.结语

如果我们在组织留学生进行旅行的时候能够按以上的步骤进行,我相信将更大程度地提高此次旅行的价值,它将不仅仅是让学生随便看看、了解了解而已,更让学生利用这次机会在语言和文化知识上都得到一个更大的提高。本文只是提供一个设想,具体实践将会在后续研究中进行,希望能为教学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借鉴,以利用好每一个机会帮助留学生提高汉语水平。

参考文献:

[1]Dale,E.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M].3rd.ed.New York:Dryden Press,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