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课教学计划范文

艺术课教学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课教学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课教学计划

第1篇:艺术课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艺术;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238-02

前不久,受铜仁市教科所领导的邀请,我负责铜仁市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评委工作,专门听取了10多节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由于行政关系,也经常被学校安排担任其他学科优质课评委,特别是经常和我校语文组成勇组长在我们住宅区的“楼顶花园”常聊课堂教学艺术,感受很深。一堂好课虽然因学科不同有诸多差别,但有一个重要的共性——好课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艺术的规划设计。

1课堂前奏艺术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那么怎样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高昂、振奋的内心状态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通过几个实例谈点体会。

精心创设情景设疑造悬导入。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望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

刚开始上课的前几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此时求知欲好奇心最为强烈,教师应抓好这一有利时机,使用恰当的设疑、激情、增趣的方法能很快把听众的心抓住,对课程的顺利推进意义重大。

2012年铜仁市首届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第一名,石阡中学秦波的《IP地址及其管理》理论比较强,可操作的地方不多,学起来有点枯燥,学生不易掌握。针对这些问题,他便这样来导入:

播放一段公安机关破案的视频文件,然后提问:以上这一段视频中公安机关主要是根据什么来破案的?

生:网络地址

师:网络地址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IP地址(引入课题),它是我们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必需掌握的基础知识,理论性非常强,很枯燥,为不让同学去死记硬背,今天我来教大家玩一个我自己开发的小游戏,只要同学们将这个游戏玩“透”了,我相信这节课的知识同学也就掌握了。

教师介绍玩法,学生开始“玩”,直接连接报错。

生:输入服务器地址。

师:刚才说要玩“透”,在玩之前首先就得明白一个问题:什么是IP地址?

……

在把握教材的同时,还应了解学情,明确学生的认知和学识水平,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在课堂上出现冷场情况。秦老师从课程认识入手,透彻的分析课程特点和指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特别是寻找合适的情景或活动亮点。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创设问题与游戏情境。这样的例子不少,我校一个物理青年教师查应波的一堂课(铜中网站有课堂实录),专门带玩具飞机让学生在课堂上“玩”,把老师“玩”得个第一名。我们如果能从心理上抓住学生,使学生具备充分而饱满的学习热情,活跃的课堂气氛就自然形成。倘若为了活动而活动,明显超出了学生的思考程度,只会使的课堂出现表面上的热闹,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却不高,造成空有其“形”而无其“神”的结果。

用自然朴实的导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导语犹如一本书的序言,一扇门的钥匙,对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提高授课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上海一位语文教学专家来我校授课,课文是坡的《定风波》,讲课前他出示一张铜仁市导游图,然后说:“昨晚在铜仁宾馆宿舍里偶尔翻看“旅游指南”才知道坡也曾经路过铜仁……”(是真是假我现在也无法考证),这种信手拈来的东西加上自己亲切自然的话语,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

我很佩服那些市场营销训练师的演讲技巧。以前铜仁有一位很有名的营销训练师,我听过他的一次演讲,其开场白是:“昨晚,我很晚才回家,在路过一处平房时,偶然听到两口子不知道为什么在争吵,只是隐隐约约的听到——我们为什么这么穷?我不想再过这种苦日子了,孩子以后怎么办…… ,听了这些话,我心理很是伤感,因为我以前也很穷……,同志们,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过穷日子!为什么不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变得富有……”当然,这段开场白很可能只是演讲者杜撰的故事而已,但听起来确很像真实,演讲者巧妙的把自己放在故事中,用亲切、自然而又饱含激情的话语很快就抓住了听众的心,把大家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在他的演讲中,我不得不佩服这种“抓心艺术”。我想,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也能用这种自然朴实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情那该多好。功夫在课外,处处有智慧。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当学生的兴趣从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那么他们整堂课都会兴奋,思维也会比较活跃,不但能够很好地配合老师讲课,还能够积极思考,把心思全部放在课堂中,积极地探索知识。

开门见山,一语中的。把最重要的信息首先传递给受众,满足受众渴望获得信息的需要。

记得很久以前我上《认识VB的代码》时,我预先设计制作了两个外观一模一样的按钮,然后让学生去单击这两个按钮,却得出了不同的输出结果。在学生为此感到好奇的时候,我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相同的按钮单击时会得到不同的输出结果呢?学生各抒己见却不得要领。这时我就直接抛出这节课的课题——《认识VB的代码》。这样既让学生提前进入情境的“预演”机制,又开门见山地亮出了主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魏书生说过:“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启迪,催人奋进。”我们不能小看导语设计,虽然导语只有两三句话,有时候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提问,但是如果你能在这上面花一点心思,精心设计一下,就会发现新颖的导语会发挥令人惊奇的效果。

2课堂驾驭艺术

一节课上的好坏,教学效果显著不显著,最根本的是教师要有积极的、恰当的可以使学生精力集中的引导艺术!从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将自己摆在组织者的角度,而不是讲说者。许多老师存在的困惑是:将课堂放手给学生,课堂就难以驾驭。而“牵”着学生,心里就是觉得塌实,虽然讲的很辛苦,还是能让自己有成功的满足感。其实,我认为真正的自主课堂,看似学生在热闹的讨论学习,实际的控制权还是在教师手里。所以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应是学习的主动者,拥有课堂的学习权,却不可以具有对课堂的控制权。

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学艺术的集中表现,主要包括:教学组织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板书艺术和教师的动姿艺术等等。

2.1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信息技术从她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超高速地发展。信息技术进课堂,各种新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化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这就要求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我们应该不断充电,不断用新知识来武装自己,从而得心应手的驾驭课堂。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屹立在信息技术的教学最前沿,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2巧妙设计任务,优化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本课教学内容尽量多搜集一些相关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得科学、合理,将各个知识点都巧妙的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模块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例如,参加市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的文程樟老师的《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教学设计就体现得比较充分,它是由一系列的小任务驱动实现课程进度的。他巧妙地设计了几个让学生很感兴趣的小任务:张三同学近来对英语学习很感兴趣,听老师说,听英文歌有助于英语学习,他想听一些励志的或者爱情的英文歌曲,但是他却不喜欢摇滚音乐,试一试,是否可以帮助他找到一种高效的方法?……围绕这些小任务,学生饶有兴趣地在网上搜索查找,然后分组汇报,老师进行点评归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又优化了教学过程,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就充分彰显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的“大教育”合作观。

2.3注入快乐元素。著名哲学家尼采说:“艺术是出场者的态度,艺术,是对生命的刺激”。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天性以及发展的规律。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这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运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他们学以致用,这是两个非常好的突破点。也是维持课堂纪律最长久最有效的方法。我曾听过成勇老师的一节语文示范课——《归园田居》。在课堂上,他教学生演唱费翔的一首歌——《故乡的云》,“在归来吧!归来呦”的歌声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心灵回归的感受,运用音乐、朗诵、图片等手段从听觉、视觉多维度激活学生的思维,遥感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从而构建自己的生命观、价值观。整个课堂,学生既饱满激情又充满快乐。

2.4用心琢磨和恰当地应用课堂教学语言。教师在叙述信息技术概念或讲述操作方法时,一定要认真推敲语言的准确性、规范性和艺术性,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疑问或误解,甚至会犯下科学性错误。例如:“存储器”不能说成“储存器”;鼠标操作中的“单击”不能说成“点击”。因为“存储器”、“单击”都是计算机中的常用术语,而“储存器”、“点击”等词语都是生活化的语言,虽然学生能够理解,但不规范。再如,“选定”和“选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经常被混为一谈。两者的区别在于:“选定”是做标记,而“选择”则是指执行一个命令。如在 Word 中,“选定一段文字”不能说成“选择一段文字”;“选择复制命令”不能说成“选定复制命令”等。为了在短暂的一堂课中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的语言还要严谨、精练。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反复地推敲,词语要经过慎重的选择,力求做到中心突出、条理分明,具有鲜明的逻辑结构。讲授时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言简意赅;要能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吐词要清晰,读句应分明等。

另外,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感情充沛、富有激励性和感染力,并结合自己的眼神、手势和嗓音等体态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田,感染学生的情绪,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理于情,情理相融”。教师慷慨陈词,会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语言最能开启人的智慧,但要做到生动有度、活泼有格,避免为追求生动形象而流于庸俗、低级;精练、简洁、明快、干净利落富于节奏的语言,能给学生以较强的刺激,从而起到明显的教学艺术效果。

2.5掌握“应激”的艺术。应激即指教师对课堂始料未及的偶发事件的处理。 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管理计算机中的文件》这一课时,刚开始导入新课,有些学生就不耐烦了,“老师,我知道这节课讲什么了。”我反问“是吗?我问问你,讲什么?”“这节课不就是讲文件或文件夹的复制、移动、删除!”“老师,这节课让我们自由学习吧。”这时我没有粗暴地责备学生,而是想到: “这部分内容有的学生掌握了,有的没有学过(绝大多数学校学生信息素养参差不齐),不妨让学过的学生当小老师。”于是我说“虽然有的同学已经会本课的内容了,但是,还有部分同学没有学过,我们就请会的同学给大家讲讲如何管理计算机中的文件好吗?”那个嚷得声音最大的学生被我请上教师机。他有模有样地学着老师平时上课的样子,一边操作一边解说,其他同学都聚精会神地听他讲课,课堂安静极了。讲解完,我大声说“讲得真好!”同学们热烈地鼓起了掌。我留意到他选取对象的时候都是相邻的文件,于是我提了个问题:“要对不相邻的几个文件或文件夹进行操作,如何选取呢?”同学们开始翻阅书本,讨论交流,他们的学习热情很高,教学效果很好。面对“意外”,冷静分析,“顺水推舟”,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能够在出现的“意外”中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力。 教师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适,注重生成策略的运用,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从而让“预设”与“生成”演绎出精彩课堂。

为了保持教学的流畅性,要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在设计作品时先进行思考和计划,例如主题、结构、方法等。若非必要,尽量少用课件,用真实的软件环境配合适当的板书进行教学。遇到学生机器故障时,若短时间无法修好,应果断让他(她)跟别的同学合作,以免浪费时间。

对课堂始料未及的偶发事件常用的处理方法有:

①冷处理:即教师对学生的恶作剧等偶发事件,可先采取冷落的方式,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发散、换元、转向的教育机智进行处理;

②温处理:即教师对于因为自己疏忽、不慎而造成的不利影响,如小黑板掉落、扳书别字、发音错误等所引起的学生哄笑、骚动等,应态度温和地承认失误,并顺其自然地过渡到原教学进程的轨道上来。

③热处理:即教师对一些偶发事件,乘热打铁,或正面教育或严肃批评。但要注意不要为此花费太多时间,以免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在对个别学生进行严肃批评时,要防止“顶牛”现象发生。

及时、巧妙、灵活地处理教学中事先未意料到的偶发事件。是教师一切创造中最复杂的创造之一,是一切教学智慧和机智的艺术结晶。它限时、限地、限情境地要求撞击教师创造性灵感的火花。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艺术修养,还要具备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3课堂结束艺术

课堂教学不仅要求开始引人入胜,而且也要求结尾更为精彩,余味无穷,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激起对下一次教学的强烈渴望。

例如,我在讲授完《图像的获取与加工》第一课时后总结到:“今天我们学的图像的简单合成是有缺陷的,很多同学也发现了图像中的人物是通过选框工具选定的区域,不能单独选取人物本身,即沿着其轮廓选取图像,影响了图像的融合性和和谐自然感。那么,有没有其他工具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呢?这个就是我将在下节课给同学介绍的PhotoShop的抠像技术,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去尝试一下其操作。”通过这样的质疑收尾处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想马上实践探究的迫切需要,为下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结课的的常用方法有:

①总结法:即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把整个课主要内容加以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起到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作用。(常用方法)

②发散法:即把教学过程得出的结论、命题、定律等进一步进行发散性思考,以拓宽知识的覆盖面和适用面,并加深对已讲知识的掌握。(如一题多解、一法多用)

③假想法:指对课文作各种假想,让学生依据假想推断另外的结局,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可使学生的学习意犹未尽,余想不断)

④回味法:即在一堂课结束时,注意增添浓郁的色彩、艺术的含蓄,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课后引起咀嚼回味,展开丰富的想象。

结课的艺术表现方法远不止上述四种。

结束的最佳方法是在一节课的末尾,将问题的论点、要点等简明地交待给学生,使学生能掌握问题的实质。它的过程大体分为:简单回忆提示要点巩固应用拓展延伸四个阶段。

总之,上出“具有课堂教学艺术的课”,实属不易,让自己上的课都能,哪怕是绝大多数的课能够称得上“具有课堂教学艺术的课”更为难得。而正是在这样一个不懈追求的过程中,才有了我们的专业成长,也才能够真正享受到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参考文献

[1]王跃进:从有法与无法谈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课程教育研究》[J],2012.2.

[2] 黄新辉: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国教育信息化》[J],2007.8.

第2篇:艺术课教学计划范文

1.激发兴趣、唤醒生命式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激发学生兴趣、唤醒生命的课堂提问,可以调动起学生兴奋昂扬的精神状态,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优效果。

当今世界,大众传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生动的认识世界的平台,将现代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学生生命。在讲授鲁迅《药》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药》,让学生比较文本与电影的不同,并提出这样两个问题:“小说中是老栓去刑场买药,电影中是黑衣人上门送药索钱;小说中夏瑜坟头是一圈“红白的花”,电影中是一圈白花。你认为哪个设计得好些?”教师组织学生观摩改编自名著的影视作品,让学生比较二者细节的异同。这样的形式往往可以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唤醒其生命与批判质疑的意识。

2.思维碰撞、激扬生命式

想要让学生投身课堂中,最常见的方式是让同学们进行辩论探究,从而使其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激扬生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作这样一个提问设计:“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了。一个人的死,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自然死亡,二是意外死亡,三是自杀,四是他杀。那么祥林嫂的死亡属于哪一种呢?原因又是什么呢?”这样的一个提问可以引起学生们的热烈讨论,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引领、指导,随着讨论的进行,最后自然会找出真正的元凶―封建礼教。

思维碰撞、激扬生命式的课堂提问设计,可以是开放的。学生在思考与辩论中探究文本,在思维碰撞中尽情激扬生命。真理越辩越明,道理越争越清。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要确保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思考,而不能游离于话题之外。

3.联系生活、拥抱生命式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宁静的夏天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于是孩子们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这些词在感彩上的细微差别。”教师的课堂提问可以联系大自然、社会、学校家庭等,张开双臂,给生命一个大大的拥抱。

在舒婷《致橡树》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我们可以用一首诗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妙/不妙/他递过一张纸条/还有一个/大胆而深情的微笑/匆匆地解开/匆匆地扔掉/世界上仿佛没有了别的声响/只觉得心在狂跳/烦闷、欣喜、苦恼/怎么办、不知道、我哪会知道。”教师的提问可以设计为:高中男女同学间往往会产生一种朦胧的情感,这是很正常的。那么当‘爱情’提前到来的时候,对照《致橡树》中提到的爱的条件,你该怎么办?”联系学生实际遇到的快乐亦或是成长的困惑,都能有效地调动他们已有的经验,和文本碰撞、遇和,这样可以化外为内,拥抱学生生命个体,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4.咀嚼回味、反思生命式

进入到速度时代,一切都在加快脚步,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每节课的步骤流程安排的满满当当,课堂讨论进行的也是如火如荼,甚是活跃热闹,但往往缺失了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静下来、慢下来、咀嚼回味的反思环节。在每节课将要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文本提出一个有价值、值得深思的问题,让学生停下来,想一想、思一思,咀嚼回味式地进行一种“慢阅读”。反思是对生命的强化和升华,是促进生命发展的重要方式,既是终点,也是起点。这样的反思性提问设计,可以使学生对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形象进行重新咀嚼,强化学生原有的记忆,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反思自我、反思生命。

第3篇:艺术课教学计划范文

一、设问引疑导入法

读书需要思维,思维始于问题,智力发展也是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教学过程又是一种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设疑是教师有意识地设置障碍,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是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维导向。所以设计好设问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

例如在讲授《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这节课时,可先通过两台投影仪模拟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运动情况。学生在投影银幕上看到钠原子核外离核最近一层排有2个电子,较近一层排有8个电子,最远一层排有一个电子,通过投影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运动情况,感性认知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运动情况,那么其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运动情况如何呢?由此而导入新课。通过设疑,学生情趣盎然,急于学到新知识。

二、悬疑导入法

心理学显示:兴趣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是激感的诱发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教师要精心设疑激发兴趣以期上课伊始即先声夺人。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哪有著名的“牛顿力学定律”。一个恰当的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巧设悬念”导入新课时,精练、有创造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是创设悬念的有效方法。看似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无大关系,实则联系紧密。一些典型的问题能够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从而步入求知兴奋状态,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原电池原理”一节,我说:神舟飞天、神州沸腾、举国上下、万民欢庆、巡天揽月、航天英雄。然而,飞船内部所需能量如何得来?宇航员所需的水又怎样解决?化学家们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用氢氧燃料电池。什么是氢氧燃料电池?它是一种电池。什么电池如此神奇、功能特异?它是根据原电池原理制作的。什么是原电池?要回答这些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旋即板书课题)。如此,则学生自然进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境界,已是欲罢不能,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

三、典型故事导入法

青少年都爱听故事,在化学的发展史中,妙趣横生的典故很多,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到寓教于趣之效。

例如:在讲《几种常见的盐》一节的开始,介绍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故事:他在美国攻读化学博士学位后,看到我国制碱工业被一家美国公司垄断,非常气愤,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到祖国,在塘沽建起永利碱厂。通过改进生产工艺,产品质量优异,1925年在美国举办的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此后,他精心实验,刻苦钻研,提出了先进的“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然而“侯氏制碱法”制得的不是碱,而是一种盐,俗称纯碱,从而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法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情景中步入学习佳境。

四、素材激情导入法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以引起联想,自然地导入新课。根据教材内容,教师还可用激情的语言,讲述一点化学史料,借以唤起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第4篇:艺术课教学计划范文

在技师学院中,艺术设计是一门专业性和设计性都很强的专业,有着较强的综合性,与其他的学科都是有联系,比如与美术、语文、历史等。对于技师学院的艺术学生来说,绘画课程是基础课程,是能否学好艺术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技师学院的学生一定要对绘画有极强的敏锐性,要有很强的综合能力。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就绘画基础教学模式展开探讨。

关键词:

技师学院;艺术设计;综合性;绘画基础

艺术设计专业作为近几年新兴起的一个热门专业,随着该专业在社会的需求不断扩大,技师学院也结合自身优势开展了相关课程教学。但是在对学生进行绘画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模式不够完善、学生综合素质不够等,因此如何对技师学院的艺术设计学生进行高效的绘画基础教育,是广大一线教师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1革新绘画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感知

绘画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基础课程,首先就要要求学生对于色彩和造型有一个敏锐的感知,对绘画技能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因此在最初的教学阶段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及色彩渲染能力。早绘画改革之后,更多人对色彩不再仅仅局限于原有的认知,对颜色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就要求学生在运用色彩进行绘画时,能够强调整体色彩概念,提高自己的抽象和归纳能力,实现从形体到空间、从具象到抽象和空间之间自由和转换的跨越。教师还可以在绘画基础课程中加入一些扩展性的内容,比如对一些著名艺术作品的赏析、各类艺术高校的最新资讯、国内外美术史的发展、艺术概论等课程。我国早期的艺术理论知识虽然体系很好,但是学习时间过长,学生一般都要接受很长时间的教育才能进入高等学校继续进行深造,像这种专业性极强的专业,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绘画基础是很难适应学校的教学生活的。因此教师在进行绘画教学时,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审美能力对于艺术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审美意识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审美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得来的,因此在绘画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入一些拓展知识是很必要的。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的还记情况革新教学内容,以适应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审美一直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准。

2综合利用绘画材料,增强学生创造

传统的素描、速写以及色彩训练等内容的教学是最原始的绘画教学内容,素描就是对事物进行最朴素的描绘,是对事物最真实的反映,速写就是在素描的基础上,运用一些线条等,以极快速的手法对人或者物进行描绘,色彩训练就是运用色彩对人或者物进行描绘。这三种描绘手法是绘画中最基础的内容,虽然在不断的发展中,也被逐渐细化,但是最本质的内容还是没有变化。这些内容对于一些初学者来说还是很难的,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需要运用一些手段,才能保证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使用绘画材料。绘画基础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对绘画材料的熟练运用,初学者要在对平面绘画、立体绘画的认识中,增加对材料的感知度,当学生熟练掌握对色彩的运用之后,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使他们完成从平面绘画到立体绘画的转变,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和系统。学生在接收到更高层次的内容时,就会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形成一套自己独有的创新模式,提高自己的绘画创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绘画创造性从本质而言,就是将绘画课程变成一个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忠实描绘,还要发现事物独有的特性,在创作中突出自己的个性,对作品进行重造。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训练就是引导学生对自然事物进行感知、理解、联想的过程,要促进学生关注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命题,让学生进行创意素描,或者指定人物,让学生进行任务速写,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升教学效果。

3加强绘画实践交流,提升综合能力

在艺术课程教学中,还要注意加入艺术实践交流活动,在不同的艺术学校专业中,对学生进行现场说教是很重要的。学生不能仅限于学校内部的场景,更应该开拓眼界,因此不定期安排学生进行野外写生、参观考察等活动,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还能掌握一些在可本省不能学到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意识很有帮助。举个例子来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场所,在参观的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这种教师与学生之间近距离的实践交流,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艺术设计课程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很强,而且这门课同其他很多课程相联系的。对于这门专业性、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如何学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通过上文对艺术设计课程进行的细化可以看出,学生必须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有自己的能力培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实际现实状况调整教学策略,对中培养一起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水平艺术人才。

作者:李玲 单位:江苏省无锡技师学院商贸服务系美工组

参考文献:

第5篇:艺术课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差异化教学 分层 个性

自小学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以来,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切实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而这门课程有着不同于其它课程的特殊性:有实践才有提高。对于农村而言,受经济条件和家庭背景等影响,暂时只有一部分家庭拥有电脑,还有更多家庭并不打算在学生的小学阶段购买。由此所带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基本功上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一切都对课堂的安排与实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而现代教育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和品质差异,要求教师要尊重差异,遵循差异性教学原则,要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做好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差异化教学,使低层次、条件受限学生有反馈机会,有补偿的余地,高层次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和平台。本人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了解学生是实施差异化教学的必要前提。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学生,农村小学生在家用计算机拥有方面极不平衡,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上的差异,再加上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因此,要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实施差异化教学,必须深入了解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全面了解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挖掘每个学生都具有的学习、创造的潜能。笔者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就注重对学生各方面情况的了解:在三年级开始信息技术课时,会做个一个计算机使用情况摸底;在应用软件的教学时,更及时关注学生使用了解相关软件情况;在使用画图时,了解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最感兴趣的内容……也只有全面、持续不断地关注学生,才会知道学生需要什么知识。

二、优化教学过程是实践差异化教学的成功关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与枯燥的语数等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显然很受学生欢迎,如何让学生从好之者转化为乐之者,并摆脱游戏的诱惑,需要在课堂实践中做好做实以下几个方面:

任务分层。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多采用任务驱动模式,而要体现对差异重视,就在制定课堂实践任务目标时,要做到根据学生差异性而分层制定任务目标。要以教学内容为凭借,结合学校实际,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出发点,制定出不同接受层次的任务目标,让每一位学生“跳一跳都能够到”。既要有基本任务,又要有开放性任务: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能在完成基本任务中体验成就感,还有机会体会完成开放任务的自豪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参与学习。如在教学powerpoint的连续几堂课中,基本任务就是每一节课都要完成规定的任务,同时也布置一个电子报刊的开放任务;教学word做黑板报模板的开放性任务等。

生生互助。信息技术课堂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但不能任由这种差异造成学习效果上的差异。所以除了在课堂上做好学习目标的分层以外,还需要在实践过程要个别关注学困生的学习,做好课堂内外的辅差。生生互助,也就是小组互助学习,把学生分成几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由不同层次的组员组成,组长由这些层次较高的学生来担任,组员在操作实践中遇到困难可以找组长来帮忙解决。这样就能成就优秀生的自豪感、成就感,成为他们再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而操作与理解困难的学生也因为能及时得到帮助,学习上不再有障碍,学习兴趣得到了巩固,学习效果也有了保障,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个性评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基本都在计算机上完成,这是一个最好的媒体,它能给课堂带来颠覆性的变化,这也正是电子化课堂不断出现的原因。计算机再辅以常用的教学软件,能更好地实现人机动态交互,及时地给予学生是动态的、灵活的、具体的评价。让学生能不断得到鼓励,使他们产生自我超越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

三、课外兴趣小组是完善差异化教学的有效补充

即使是农村小学的学生也已能感受到计算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再加上让他们难以抗拒的娱乐功能的吸引,学习计算机的有关知识,已经成为他们的迫切需求,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在计算机的实际应用中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一周一节信息技术课,是很难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我们要做好这方面的引导,设立兴趣小组,它也是完善差异化教学的必要补充。要顺其意而扬长,关注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活动时间,开放计算机教室,学生在这里可以得到进一步拓展,为他们提供场地和辅导,让他们有更多的获取成功的机会。现在每年一度的学生电脑制作比赛给兴趣小组的设立有了参考:适合小学阶段开设的有电脑美术、电子报刊设计、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

大多数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的工作都很类似,同类学校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教师,还得担任维护学校计算机的“杂工”,所以我们应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这一本职工作,提高教学效率。我们不可能消除学生的差异性,能做的是从这些差异中找到教学平衡点,去关注学生、优化教学过程,给学生搭建更多的开放性学习平台,在教师组织引导和激励以及学生自我约束之下,人人学有所得,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 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4-1

第6篇:艺术课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点燃;自主;互助

目前信息技术教育存在不均衡性,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老师如果一味地“一刀切”“齐步走”,会使部分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又“消化不了”,那么如何才能针对学生存在的客观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佳的发展呢?笔者所在学校的信息技术备课组老师们一直探索并实践着,总结如下。

一、对差异化课堂教学的理解

初中信息技术差异化教学的实质就是在课堂上,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充分了解学生在信息技术素养、发展目标以及学习习惯、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合信息技术课堂的特色,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从多角度出发,比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策略、过程和评价等,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多元化的教学方案,使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得到不断的提升。

二、信息技术差异化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点燃:在每节课最初的几分钟内,如何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转化为学习动力,并一直支撑着学生高效率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采用游戏互动法,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设计融入游戏之中,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自主: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单纯的演示操作只会僵化学生的思维,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只要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知识点,力争做到不讲授,多给予学生一些做中学、自主探究的机会。每节课将学习重难点分解,知识点分解成梯度学习任务,引导督促学生一步步达到学习目标,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选择的任务多一些,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选择的任务可以少一些,让自主学习成为教师引导下的高品质学习活动。

互助:中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表明学生非常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扬,也非常喜欢拥有更多的朋友,中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模仿的能力很强。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进行搭配,将学习能力较强和较弱的学生进行搭配,互相帮助促进,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让学生的互帮互助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增强课堂的凝聚力和和谐感。除此之外,在每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专门留出几分钟的展示时间,让小组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并对进步最快、合作默契的小组进行奖励,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使学生懂得分享、关爱和合作,进一步巩固“生生合作制”。

三、差异化课堂案例

本课题以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四节《画龙点睛添文字》一课为例,从点燃、自主、互助三个角度展开介绍。

(一)点燃――“乐学”

为了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一些文字的艺术效果,展示美妙而富有创意和艺术美的文字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升设计灵感,渗透美的情感。

(二)自主――“会学”

1.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异质分组,并提供学习资源。

2.小组探索在图片中添加文字以及修饰美化文字的方法。

3.请小组代表上前展示作品及演示创作过程。

4.展示各组作品,进行评比,对表现优异的小组进行表彰。

(三)互助――“学会”

第7篇:艺术课教学计划范文

一、教学培养目标

信息技术要求教师要以生为本,把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作为教育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让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探究和初步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把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作为情感目标。

二、信息技术优势

1.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由模块组成,任务驱动内容十分丰富,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立体感、动态感、能见度差的特点,直观地再现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直接参与操作,在做中学,在做中体会到求知的乐趣,营造了活跃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练习中轻松的学习,通过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激发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

2.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学生可以更多地参加到某项任务制作中,让大家一起合作地完成某一具体特定的任务。例如,学习用Word制作板报、网页,学生可分组操作,根据版式的不同,学生分工不同,根据爱好可分别选择文字的处理、插入图片、声音排版等任务,由小组中的同学分别来完成,使每位同学根据自己对软件的掌握程度、各有所长,选择任务,共同完成作品制作。同时教师可以有的放矢的教学,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自然会向教师质疑,向同学请教,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促进了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互进互助,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

3.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有创新意识,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新潜能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智力活动的过程,它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追求真理的勇气。信息技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是培养学生多向、逆向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自己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让学生体验完成任务的快乐,使学生热爱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挖掘一些应用实例、设计一些环节,让学生显示自己的才能,让他们自己去想象、去思维、去设计、去创新,在高中阶段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优化教学策略

作为新时代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导适应学生生理、心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时效。

1.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和谐课堂。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不同心态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同的情感影响,教师要带领学生共同去探究新知,就必须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自觉地领悟知识,理解原理,发展能力。

2.精心设计课堂,了解学习差异。

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必然存在,教师必须尊重这种差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想把最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所以做到课前精心设计,课上了解学生学习特点,课下及时与中差生交流。

3.设计活动主题,实现各科整合。

第8篇:艺术课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电子技术课 理实一体化 教学 实施

一、“理实一体化”的内涵

长期以来,技工学校对学生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相互独立、互相脱节的现象。而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将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从感性认识入手,加大直观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成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是适应技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采用预先设计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将“教、学、做、评”四位一体,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它有理有实,理中有实,实中有理。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体现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理实一体化”的实施

1.实施过程

我们以“单相半控桥调光电路制作和测试”为例,探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运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问题引导法、实践导向法、结论分析法等教法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该项目需2学时完成,1学时用于元件检测和电路安装,1学时用于电路测试和原理分析,教学实施过程见下页表。

表 单相半控桥调光电路教学过程表

模块

顺序 教学内容及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理念 时间安排

项目

导入 情景导入、直观感受展示实物,功能演示 看调光电路实物,观察灯光

变化 利用好奇心,吸引同学

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

热情,积极完成本项 ,提升学习效果 3分钟

项目实施及评价 任务驱动、项目测试

任务1:检测重要元件单结晶体管和晶闸管

任务2:制作电路,工艺训练

任务3:电路测试,记录结果

老师巡视指导学困生工艺、电路测试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元件测试和电路安装。辅以同学间相互协作,小组讨论、记录测试结果 通过电路测试和结果记录,明确项目的学习重点;学优带学困,共同进步,培养团队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唤起他们的求知欲 约35分钟

成果展示、学习评估

1.以组为单位,展示电路测试结果

2.老师对测试结果进行点评,评出优秀团队

3.老师展示测量结果,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 请小组的代表展示电路测试结果 通过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理念。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 约10分钟

项目原理分析 总结归纳、原理分析

1.提问:该电路由哪几部分组成?

2.提问:单结晶体管的b1极与晶闸管的门极相连,在电路中的作用?又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3.提问:稳压管DZ在电路中起何作用?

4.提问:两组电源为什么出自同一变压器呢?

5.老师点评学生回答,详细归纳原理 以小组抢答形式回答问题 项目完成后,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抓住机会,合理、巧妙地设置低起点的直观性和实践性问题,让学生在分析直观现象和实践性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 约30分钟

项目

小结 重点巩固、课堂小结

1.元器件测量

2.关键点的波形测试

3.电路原理 通过小结进一步巩固

重点知识,使全体学

生都能达到最低层次

的教学目标要求 约10分钟

布置

作业 课后巩固、实践探索

1.完成项目任务书

2.思考:灯泡不会亮;灯光明暗不可调的故障原因 记录课后作业 引出下一个项目课题:电路故障检修 约2分钟

2.实施心得

从对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接触、接受、调整、积累到总结,我们在教学理念、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向上都有了深刻改变,总结为三个转变和代替。

(1)教学模式的转变: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代替传统教学。传统教学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虽然从教的角度看,很有条理、顺理成章,但是从学的角度看,效率并不高。项目教学法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以任务驱动学习进程,可以真正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它可以把很多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便于把知识学通学透,将技能练扎实,充分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2)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学生学为主体代替教师教为主体。“以学生学为主体,以学会学习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打破了过去“以教师教为主体,以传授知识为中心” 的教学方式,突显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育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还课堂于学生,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3)学习方式的转变:由双向互动式学习代替单向被动接受式学习。双向互动式教学区别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单向灌输方式,在师生双方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使学生在探究中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学关系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它反映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在互动中实现了教学相长,进而养成学生主动研究、探索学习的习惯。

3.问题反思

(1)理论知识不能运用自如。在理实一体化课堂上,学生在实习室里纪律较涣散,老师有时较难控制课堂的气氛。在这种情形下,老师要想让学生跟着课程的思路,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就比较困难。尤其是在前些年,我们还是年轻教师的时候,更难做到抓住学生的“跳跃思维”。如在某个项目任务里,老师不知道学生储备了哪些理论知识,各个知识点在哪个地方插入讲解比较妥当,如何讲解能让学生更易懂易学。这就要求老师能够打破传统理论知识体系,对相关的理论知识点进行重组和提炼,同时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实践为重点,尽可能把理论知识讲得深入浅出,易懂易记,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减少纯理论授课时间。但是由于教师自身理论储备不够宽泛、扎实,且经验不足,所以较难做到恰如其分。

(2)老师为学生准备得过多。学校一位老师给学生布置实训课,要求使用双路稳压电源,但是实训室只有单路电源,这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件难事,学生通过自身能力完全可以解决。但是,这位老师在备课时,却已经把每个小组的电路连接好,学生在上课时就直接使用了。这样如果今后学生再次遇到类似情况,他们仍然不会操作。其实老师在此不需要为学生做得太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要激发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在遇到问题后能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做一个有思想、善研究的技能型人才。

(3)评价方式、内容不够丰富、全面。一方面,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是结果性评价,即老师对学生的操作结果进行评价。对小组里设计思路好的、对学习态度积极、勇于进取的同学,这种过程性评价很少。我们应该在做结果性评价的同时,也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对每个实习内容的完成作出全面、翔实的点评。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每一环节都能得到老师的反馈意见,老师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温故和提高。另一方面,评价方式多为笔试。其实,我们可以大胆采用面试、现场演示、观测、作分析报告等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再一方面,评价方式多是老师的评价,没有来自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分析其原因,一是老师担心对学生评价的内容不知如何应对;二是部分学生评价水平欠缺,不知如何评价自己的项目。如果我们提前准备好评价的标准和内容,就能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评价思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这样师生双方给予评价,就能使评价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全面。

参考文献:

[1]涂清林.浅谈专业一体化教学[J].职业技术教育,2001(2).

第9篇:艺术课教学计划范文

科目

音乐

教学班级

五年级

教科书名称及册数

义务教育课程湘教版音乐教科书五年级下册

上课时间

2021.3.2

每周节数

2

总授课节数

32

考试次数

1

周次

时间

预定进度

页数

出入原因

1

8.30

教学常规

2

8.31-9.6

新东北风

6

7

3

9.7-9.13

阿里郎

8

9

4

9.14-9.20

嗯嘿呀

10

11

5

9.21-9.27

唱支最美的歌

12

17

6

9.28-10.4

我可爱的家乡

18

18

7

10.5-10.11

国庆放假

8

10.12-10.18

凉山之最

19

21

9

10.19-10.25

祖国印象

22

25

10

10.26-11.1

真善美的小世界

26

26

11

11.2-11.8

木瓜恰恰恰

27

29

12

11.9-11.15

走绛州

30

31

13

11.16-11.22

拥军秧歌

32

33

14

11.23-11.29

我跟阿爹拉骆驼

34

37

15

12.30-12.6

游击队歌

38

43

16

12.7-12.13

乌鸦与狐狸

44

47

17

12.14-12.20

踏雪寻梅

48

49

18

12.21-12.27

小鸟请到这里来

56

56

19

12.28-1.3

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

57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