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参观美丽乡村的心得体会范文

参观美丽乡村的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参观美丽乡村的心得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参观美丽乡村的心得体会

第1篇:参观美丽乡村的心得体会范文

2017脱贫攻坚心得体会和认识【一】

近期,我镇先后传达、学习了中省领导在脱贫攻坚工作会上的讲话,通过原汁原味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扶贫要解放思想,打牢思想基础。

脱贫攻坚战不是,而要通过过硬扎实有效的举措,摘掉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帽子。一是提高扶贫工作者的思想意识,坚决杜绝畏难情绪和急功近利思想,牢固树立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信念和信心,带着感情和责任去扶贫,不折不扣完成各项扶贫任务。二是切实改变贫困户的等靠要意识,在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同时,切实让贫困群众树立自身是扶贫的对象、更是扶贫的主体的意识,彻底改变等靠要思想,从根本上、从源头上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切实走出一条造血与输血并重的扶贫道路。

二、扶贫要在精准上下力气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二字,精准即是指准确辨识真正需要帮扶的困难群体,要立足群众实际、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问题有的放矢。使我认识到,扶贫首先要精确识别、精准帮扶,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我们乡镇干部处于带领群众脱贫的最前线,在扶贫路上一定要深入了解村上的基本情况、资源禀赋、农民增收渠道和发展方向,了解涉农惠农各项政策法规、实用技农业技术,搞清农民在发家致富方面所缺少的知识和信息等。只有细致地了解了民心、掌握了民意,摸清了群众最期盼最迫切对脱贫的诉求,并经常进村入户,和他们认亲戚、结对子,带着感情和担当去帮扶他们,才能为精准扶贫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工作既要治标,更要治本,要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脱贫致富,治本之策还是要靠发展。只有通过抓住产业促发展,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激发贫困群众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提供重要支撑。

脱贫攻坚离不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资源要素的支撑,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整合各个方面的资源。这个过程中,政府必须主动作为,因势利导,在培育产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上下大力气,多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让扶贫更有底气。

四、电商发展让精准扶贫更有方向

现如今,电子商务已在全国扶贫路上遍地开花。我们镇村干部进行产业扶贫,完全可以用开放的心态与创新的意识,充分利用互联网,着力打造一批农产品电商平台,培育一批农村电商带头人,让大山深处的特色农产品有市场、卖得出、卖得远、卖出好价钱,让电商扶贫成为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路径。

2017脱贫攻坚心得体会和认识【二】

在当前这场必须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中,如果说上级政策是牵引力,外部帮扶是推动力,那么,贫困群众自身的脱贫志向,正是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

改革开放37年来的努力,让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首先就是靠着坚定的脱贫意志、滴水穿石的韧劲。无数地区的脱贫经验证明:摆脱贫困,首要的意义不是摆脱物质上的贫困,而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解决好头脑中的贫困,才可能实现弱鸟先飞至穷致富。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面对最后7000多万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这个硬骨头,当务之急,正是先要除掉头脑贫困这个障碍。特别是,等靠要的观望心态、依赖心理和功利思想,当前还在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

比如人穷志短、不思进取。有的贫困户,上级给他建了大棚,他还等着政府买种子买机械、供肥料供技术,连换个草帘都指望政府干。一位乡镇干部曾说,每当发一些救灾、救助物品,就会有一些群众相互攀比,出现争穷比穷、躺着当低保户的现象。

比如观念落后、被动依赖。有贫困县的领导,把争取到贫困县帽子当作荣誉和政绩,到处炫耀,甚至在政府网站上特大喜讯。戴上贫困县帽子,意味着可以多出来几亿元甚至更高的财政转移支付,可是,只知炫贫,只等救助,怎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尽快摘帽?

又如思路闭塞、方法单一。一些干部缺乏深入调研内容调研,找不到病因,开不出方子。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或者只会用老办法,或者不顾实际抄别人的经验。芦笋价高,就要求大家都种芦笋,一哄而上烂市了,再改种山药,结果种什么赔什么,农民挣不到钱,不仅无法脱贫,还失了信心。

贫穷不可怕,怕的正是这种思想和思路的贫困。群众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解决好了精神面貌,坚定信心、积极进取,激发出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才可能化短处为长处,变劣势为优势,让至贫能致富。反之,如果扶贫变成了养懒人的政策,就算花很多精力和投入暂时搞上去,也不能持久,甚至还会陷入越穷越要、越要越懒、越懒越穷的恶性循环。

对贫困群众来说,扶贫当先扶志。有了志气,输血才有作用,造血才有可能。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鼓励贫困地区的群众通过双手苦干、巧干致富,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看见身边的榜样。山东沂源县张家泉村原村支书朱彦夫,在战场上失去了双手双脚,仍然带领群众治山、治水、造田。他可以跪着走、爬着走,甚至滚着走,但他的精神世界从来没有被贫穷击垮。这样的人,正是大长贫困群众志气的精神资源。

2017脱贫攻坚心得体会和认识【三】

作为乡镇党委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我有幸参加了省扶贫办组织的全省扶贫培训班,为期5天。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思考,我收获颇多,感触颇深,对扶贫攻坚有了全新的认识,更为在今后的工作中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本次培训,省扶贫办邀请了权威的领导、专业的授课专家,课程丰富,立意高远,针对性强,9个学习课题分别是:《互联网+时代下的农村电商助推精准扶贫》、《认真贯彻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确保精准扶贫工作有效落实》、《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解读》、《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打造幸福美丽新村》、《职业农民与农民经理人培育》、《把握经济新常态,解析中国经济形势与宏观政策》、《精准识别与建档立卡工作解读》、《产业扶贫政策下激活经济造血功能》、《乡村旅游业与农业观光休闲园建设》,同时我们参观了崇州市垲泉镇土地合作社与农业服务超市,在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示范项目建设试点镇,了解龙头企业+土地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丰富的课程,全面的讲解,实地的考察,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的几点感想收获:

一,如何认识精准扶贫:

第一,精准扶贫的基础是摸清底数。就是要做到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情况明、底数清。第二,精准扶贫的前提是制定好帮扶规划。就是要结合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准确分析致贫原因,有的放矢,做到老百姓点菜、政府下厨,做到长远规划与短期规划相结合。第三,精准扶贫的支撑是要培育富民产业。就是要在摸清实情的基础上,引导和帮助贫困村挖掘培育适合自身发展的富民产业,真正做到产业领跑,龙头带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第四,精准扶贫的效果是村容村貌整洁。村容村貌体现的是群众的一种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而道路通畅、饮水安全、乡村整洁、环境卫生,本身就是群众富裕之后生产生活状态的一种集中体现。第五,精准扶贫的核心是帮助老百姓增产增收。只有老百姓收入增加了,口袋里有钱了,才有了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条件。第六,精准扶贫的根本是自我提高。思想扶贫非常关键,要注重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发挥自身潜力,依靠自己走向富裕。

二,如何借助特色优势产业助推精准扶贫:

一是认真摸底,制定计划。对每户群众需要帮扶的各类问题进行详细分类摸底并登记造册,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发展需求,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帮扶计划。二是强化领导,靠实责任。乡、村两级要把推进扶贫攻坚行动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始终把驻村帮扶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三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整合各类项目,结合双联行动,重点解决路、水、电、房和群众关心关注的就医、上学等问题,创新帮扶工作方式,大力引导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广泛参与扶贫工作,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不断提高社会扶贫成效,形成扶贫攻坚合力。四是推进双联,加快扶贫。坚持把双联行动同扶贫攻坚行动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坚持把双联行动作为扶贫攻坚的有效抓手。

三,如何从自身出发,带头扶贫攻坚:

第2篇:参观美丽乡村的心得体会范文

创库艺术主题社区

昆明创库位于昆明市西坝路101号,它的前身是建于1957年的昆明市机模厂。2001年,叶永青、唐志冈、刘建华等艺术家发起成立了创库艺术主题社区。叶永青、唐志冈、潘德海、李季、刘建华、苏新宏、段玉海、栾小杰等,是第一批在创库建立工作室的艺术家。在创库,工厂废弃的破轮胎、语录牌、安全警告牌、老砖房上的画和字、露天的锈钢架等老工业时代的标志,全部按照艺术家的要求保留下来,叶永青的工作室内就有以前厂里的吊床铁轨。

相对高大而开敞的空间,在艺术家简单而别具一格的装修改造后,成为了激发艺术创造灵感的工作室。为了方便参观者,创库还将每周六定为艺术家工作室对外开放日。通过创库,不同的艺术家聚集在一起,彼此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思想交流更为方便。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经历使他们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观点,思想的交流、信息的传递推动着当代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2003年,吴以强、茅以芸、杨文萍等更年轻的艺术家发现了昆明商业银行与机模厂合建的居民楼,他们租下商业银行居民楼的单元房作为工作室,生活工作在同一个地方。这些空间也是开放的,他们在这里过着一种诗意地栖居生活。现代艺术与日常生活有了更进一步的关联,使云南当代艺术的发展更加日常化、生活化和国际化。

目前,创库内有着上河车间、红香蕉俱乐部、原生坊、TC/G诺地卡、井品画廊、九章画廊、老别墅餐厅、蓝色阳光西餐厅、德宏阮家傣味、布克吧、永乐羽毛球馆和影视音乐工厂以及40多个艺术家的工作室。其中包括:艺术家毛旭辉、叶永青、张晓刚、潘德海、唐志冈、李季、段玉海、栾小杰、雷燕、宋梓萍、王涵、董雪、金志强、吴以强、杨文萍、聂南祥、胡俊、刘丽芬、茅以芸、刘亚伟、刘涌、杜溪等。

上河车间

上河车间是创库的创始人之一叶永青与张晓刚在创库开设的一个艺术空间。它由一个展厅、几间茶室酒吧、一个艺术家工作室、一个艺术品陈列仓库组成。上河车间从2001年开业以来,举办了数十次展览。架上绘画、摄影作品、录像作品等各种形式的艺术表达方式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上河车间不仅在昆明本地引起关注,它“作为最早的中国艺术家自营空间引起国际国内社会的普遍关注,已经跻身于亚太地区当代艺术中最有影响的艺术社区和空间的前沿。”

2005年,上河车间作为一个艺术空间与创库的20多位云南当代艺术家入选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别样―另一种现代性的艺术空间”。在这次展览上,创库与香港艺术公社、上海比翼艺术中心、成都蓝顶艺术中心一起,展现了中国当代艺术与现实逐渐结合而呈现多元化的过程。

TC/G诺地卡

瑞典女诗人Anna Mellergard创办的诺地卡画廊,是2003年从昆明大学附近搬进创库的,后更名为TC/G诺地卡。每年诺地卡都会与北欧水彩博物馆合作,邀请优秀的艺术家进驻诺地卡艺术工作室进行艺术交流活动。当然,他们也会派出本地的一些优秀艺术家前往北欧进行艺术交流与学习。在诺地卡的宣传册上是这样写的:

咖啡/画廊,诺地卡,斯堪地那维亚与中国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这里是两种文化相遇的地方,在空阔的画廊空间里,展示着斯堪地那维亚和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不同国籍的艺术家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诺地卡每个月基本上有一半的时间安排各种活动,画展、音乐会、电影、诗歌会、戏剧表演、舞蹈、英语角、学术讲座等等。不管你是以什么样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只要喜爱艺术,就可以尽兴畅谈交流。即使你什么都不喜欢,你也可以在诺地卡品尝北欧风味的西餐与咖啡。

诺地卡通过互动的方式,使得艺术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不管是对当代艺术的提问还是对它的批判,自由的交流与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当代艺术,也增进了人们对当代艺术的理解。

海埂“598艺术空间”

598艺术空间在昆明滇池边上的云南民族博物馆内,包括598地下空间和一些艺术家的工作室,是一个集艺术创作和艺术展示于一体的艺术空间。598地下艺术空间大约有1400平方米,是一个自营性的空间。2004年11月20日的“大阅兵”云南当代艺术展,是598地下艺术空间的开幕展。在这个宽敞的展览空间里,展出了云南70多位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作品。从85新潮中“新具像”的发起者毛旭辉,到特立独行的艺术家曾晓峰,包括1990年代以来的新生代艺术家,尽管他们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方式各不相同,但是都体现了云南当代艺术的传造性活力与勃勃生机。围绕着598地下艺术空间,是叶永青、唐志冈、曾晓峰、吕力、毛杰、刘南等17位艺术家的工作室。这里天开地阔,远离城市的喧嚣与浮躁,更适于静思默想,更能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江湖”

其实,“江湖”是丽江工作室和ALAB实域艺术空间在2005年共同策划的12个艺术活动的总称,由于其参与者来自五湖四海和完全不同的行当,有中国本土的也有国外的,有专业艺术家也有艺术爱好者,有工人农民也有知识分子;其艺术活动也在不同的地点发生:民间艺术空间、官方博物馆、高等院校、城市街头、乡下农村等等,所以被统称为“江湖”。

“江湖”是一个展示的平台。每个月的活动均由不同策展理念的艺术家策划,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和非艺术家都可以参加展览。

“江湖”的主要活动场地是ALAB实域艺术空间和丽江工作室。ALAB实域艺术空间位于昆明市轴承厂内,是艺术家向卫星租用空余的厂房改置成的。在轴承厂内入驻的艺术家除了向卫星外,还有和丽斌等人的工作室。丽江工作室有两个活动地点:一个在丽江农村的拉什海;一个在昆明市。这两个地点都可以为国外、国内和当地艺术家提供居住、生活与工作的基本条件。拉什海是离丽江古城二十公里外的一个乡村,其活动空间是经过整修的一个传统的纳西族四合院民居。周围的有山有水,清雅幽静,临近美丽安祥的拉什海湖。四合院里有供艺术家工作的开放工作室,还有各种生活设施。第二工作室位于昆明市区的园西路,提供工作、居住、开会的空间。有电脑和网络等设备。还可以提供一个小型的展览空间,也可以为艺术家在当地的大学(包括云南艺术学院)安排工作坊。

作为一个带有实验性质的艺术创造活动和展览空间的“江湖”,“江湖”的每一个展览都带给人们不同方向的思考。当我们面对“江湖”《第三回――户外移动影像计划》中流动在昆明大街小巷的艺术家的录像;《第四回――超级倒叙》中的“击鼓传花”游戏;《第六回――摩登传媒》中林善文的“一千个祝福”;《第八回――儿童江湖》中由儿童策展人策划的活动等等令人眼花缭乱的“作品”,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或许有些作品显得粗糙杂乱,但它们却让人去主动了解艺术创造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江湖”艺术家对当下现实的关注,使他们的作品有着更多的互动性、参与性、实验性、娱乐性,有点类似中国传统庙会的“狂欢”。

“江湖”重要发起人、艺术家和丽斌认为:“‘江湖’探索了一种低成本的展览运行模式,在 ‘丽江工作室’(国外艺术基金)的资助下,至今为止‘江湖’分别在昆明、丽江、阿姆斯特丹、北京、深圳等地举办了15回27个展览,展览场地包括艺术空间、美术馆、画廊、酒吧、学校、农村、广场、公园、商场、小型工作室等公共或私密空间,参加者遍及中国、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挪威、印度、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艺术家和非艺术家近千人,而这么多展览活动全部加起来资金不到6万元,这在其它城市或国家连一个中型展览的经费都不够。”

有人说“江湖”是个大杂烩,但这也正是“江湖”活动的特点。“江湖”的参展人员中,艺术家和非艺术家各占了一半,这使展览呈现出多义、多元和开放的面貌,呈现出一个泛国际化的、超现实主义的“江湖”文化景观。在“江湖”的展览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一种不同于美术馆展览的自由欢乐气氛。

黑林铺“卡瓦格博车间”

“卡瓦格博车间”位于昆明市西郊的黑林铺,原来是云南汽车厂的生产空间。从2006年9月至今,已有兰庆星、薛涛、尹雁华、龚红林、段义松、兰庆伦、赵磊明等六位艺术家入驻。“卡瓦格博车间”的两间工作室总面积是1200平方米。

卡瓦格博是云南丽江梅里雪山的主峰,海拔6740米,是云南高原的最高峰,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雪山”。至今为止,它还是一座无人能够攀越的处女峰。

和“卡瓦格博”的含义一样,“卡瓦格博空间”的艺术家也带给人同样神秘、奋力向上的感觉。艺术在他们心中就如卡瓦格博峰般的神圣,只有全心全意地追求和创造,才能体会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自由与欢乐。

红心艺术公社

“红心艺术公社”是1994年在云南大理创建的。当时,创建人薛滔、兰庆伦、段义松等艺术家都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充满活力、激情与朝气,于是他们为公社取名“红心”。

“红心艺术公社”的同志们定期举行活动、举办展览,通过广泛的交流来促进大家不断思考、不断进步。他们希望建立一个轻松、自由的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把热爱艺术的人们组织在一起,展示各自的作品,讨论、分享相互的艺术心得体会,营造艺术氛围,使生活更有意义也更富于情趣。

到2006年,“红心艺术公社”年满12岁,在这12年间,他们的艺术家已经举办或参加过很多有影响力的展览了。从创办之初在云南大理举办的《大理八人美术作品展》,到昆明的《红心双年展》、《第三次红心青年联展》,再到上海的《高原反应》、《紫外线》,艺术公社越走越远,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他们,与他们一起交流讨论艺术。在红心艺术公社的成长过程中,成员也越来越多,除了最初的薛滔、兰庆伦、段义松等人外,还有石志明、王钰青、陈长伟、张吉洪、和丽斌、和嘉、尹雁华、林剑峰、杨晶、包福生等活跃在云南当代艺术一线的青年艺术家。

红心艺术公社的成员们说:时间、空间在变幻,不变的是大家对艺术和生命燃烧的激情和诚挚的热爱。

麻园艺术合作社

昆明西山区的黄土坡“麻园”,因为云南艺术学院的存在而绽放出艺术创造的光彩。“麻园艺术合作社”就是云南艺术学院的一批师生共同做起来的艺术空间。“麻园艺术合作社”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由十多个艺术家的工作室组成。“麻园艺术合作社”的艺术家风格不尽相同,包括了雕塑、装置、设计等领域的艺术家,和“江湖”艺术空间不同的是,由于参与人员大都来自艺术学院,看上去少了一些草根性,而倾向于专业性。目前进驻的艺术家有张吉洪、雷炜、张兴旺、王煜、蓝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