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生的忠告范文

人生的忠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生的忠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人生的忠告范文

多看点书,少看点电视。

无论何时你发现自己做错了,都要竭尽所能去弥补。动作要快!

当你和你亲近的人吵嘴的时候,试着就事论事,不要扯出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

1.无论何时说“我爱你”,请真心实意。

2.永远不要以貌取人。

3.无论何时说“对不起”,请看着对方的眼睛。

4.相信一见钟情。

5.用一种明确的办法解决争议,不要冒犯。

6.慢慢地说,但要迅速地想。

7.深刻理解所有的规则,合理地更新他们。

8.忙自己该做的事。

9.如果你失败了,千万不要忘记吸取教训。

10.找点时间,单独呆会儿。

11.不要让小小的争端损毁了一段伟大的友谊。

12.多注意言下之意。

13.欣然接受改变,但是不要摒(bǐn)弃你的个人理念。

14.不要摆脱不了昨天。

15.相信上帝,但是别忘了锁门。

16.多看点书,少看点电视。

17.不要相信接吻时从不闭眼的恋人。

18.善待我们的地球。

19.每年至少去一个你从没去过的地方。

20.记住,沉默是金。

21.多吃些粗粮。

22.给别人比他们自己期许的更多,并且用心去做。

23.永远不要忽视别人的梦想。

24.和别人分享你的知识,那才是永恒之道!

25.给妈妈打电话。如果不行,至少在心里想着她。

26.无论什么时候接电话,摘起话筒的时候请微笑,因为对方能感觉到!

27.如果你赚了很多钱,在活着的时候多行善事。这是你能得到的最好回报。

28.记住:最好的关系存在于对别人的爱胜于对别人的索求之上。

29.深情热烈地爱也许你会受伤,但这是使人生完整的唯一办法。

30.无论何时你发现自己做错了,都要竭尽所能去弥补。动作要快!

31.过一种高尚而诚实的生活。当你年老时回想起过去,你就能再一次享受人生。

32.不要轻信你所听到的每件事,不要花光你所有的钱,不要想睡多久就睡多久。

33.无论是烹调还是爱情,都用百分之百的负责态度对待,但是不要期望太多的回报。

34.找一个你爱聊的人结婚,因为当年龄大了以后,你会发觉喜欢聊天是一个人最大的优点。

35.记住三个“尊”:尊重你自己;尊重别人;保持尊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2篇:人生的忠告范文

高一(4)班彭雨蒙指导老师:肖科

从“开始”,生命的程序运行,在时间日期中插入幸福、痛苦、成功、失败,精心编辑每一个细节,保存美好的,删除丑陋的——这就是电脑中的人生,一段引人思索的人生。

我总在想,我们有时该仿效这样的人生。

譬如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不免遇到种种困境,甚至有时我们奋斗了很久,却也因为一时的过失,而陷入了手足无措、无可动弹的窘境。这就好比电脑系统出现“死机”的情况一样,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心平气和地按下“重启键”,让电脑重启,让生活重头再来。只要时间还有,我们还在,又何必要把光阴浪费在无意义的捶胸顿足、垂死挣扎之上呢?早日调整好心态,早日认真总结,便能早日鼓起勇气,重新扬起起航的风帆。

又比如漫漫人生路中潜伏着多少个需要选择的交叉路口,有人谨慎前行,也有人马虎上路。想想电脑中吧,每当遇到重要的取舍操作时,电脑系统中都会弹出对话框警告,让你再一次确认是否继续或选择该项操作。但是生活中面对选择时,是不可能常常有人在你耳边提醒你“三思”,这时保持警觉的只能是你自己。做事前,先扪心自问“这样是否妥当”?直至确认无疑并敢于担当一切后果时,再按下“确认”键,便能得到相对正确的操作了。

然而,我也常常在想:我们是不能够一味地追寻电脑一样的人生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和电脑相比,是要复杂得多!

“复制”和“粘贴”功能,在电脑中能让修改和编辑的工作变得简单和快捷。但是现实生活中,却不可能有如此方便的校正人生的修正选择的。当你困惑时,你不能说:“这一阶段我过得很糟,我要把前面那段精彩的生活‘复制粘贴’过来”,须知辉煌只属于过去,人生无法改写,更无法编辑。抱着侥幸、惰性心理守株待兔的人,也许可侥幸一次,却无法幸运一生。

第3篇:人生的忠告范文

紧张有序的高中生活即将与我告别。回想三年里有过多少酸甜苦辣,曾经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但也得到了相应的汇报。在老师的启发教导下,我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在政治上,我有坚定正确的立场,热爱祖国,热爱党,认真学习并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要求进步,思想觉悟高,爱憎分明,踊跃参加各项社会公益活动,主动投入捐款救灾行列,用微薄的力量,表达自己的爱心,做一个文明市民。

在学习上,我有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学习态度端正,目的明确,专心上课并做好笔记,注重理解和掌握,强化练习,学会分类归纳,不断总结,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知难而进,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并及时纠正,同时我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使自己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应变能力有进一步提高。在课余时间里,我喜欢博览群书,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不断充实自己。还利用假期参加电脑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高三年被评为校级三好生。

生活上,我拥有严谨认真的作风,为人朴实真诚,勤俭节约,生活独立性较强。热爱集体,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班级交给的任务都能认真及时完成。

我的兴趣广泛,爱好体育、绘画等,积极参加各类体育竞赛,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标准。

高中三年生活有使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如有时学习时间抓不紧,各科学习时间安排不尽合理。因此,我将加倍努力,不断改正缺点,挖掘潜力,以开拓进取、热情务实的精神面貌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第4篇:人生的忠告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理想点亮人生》。

理想是什么?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是理想,召唤着你,让你不断进取,不断奋斗,不断前进;是理想,指引着你,让你获取成功,走向辉煌。有理想,你才有了前进的动力。

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就是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没有科学理想的人生,就像是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会在生活的波浪中随处漂泊,甚至会沉没于急流之中,触礁于险滩之上。理想是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人生是一个在实践中奋斗的过程。要使生命富有意义,就必须在有意义的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想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一个人有了坚定的理想,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创造奇迹。

第5篇:人生的忠告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人际关系;认识误区

人是社会性的智慧生物,只要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通常都是具有社会性的,说极端一点,哪怕是“宅”起来,他也是有社会性的。人和人之间常发生各种形式的交往,通过交往,人们相互联系,相互接触,相互影响。

高中生处于青年前期,他们摆脱了初中生的幼稚,逐步走向成熟,他们的人际观念和人际关系也由幼稚简单走向成熟复杂。作为高中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去把握、去探讨、去研究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对学生日后走上社会将有莫大的帮助。同时,如果能恰当地利用这种人际关系,对建立良好的集体主义班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和正确的情感有着深刻的意义,这也是灵活多样地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在我们学校的传统德育教育中,我们往往只重视个人思想品德教育,不重视,甚至忽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产生的各种思想品德问题。

一提到人际关系,有的人会认为人际关系只存在于成年人当中,而高中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往往被忽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高中学生由于处于心理上的一个“伪熟期”,其人际关系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依据学生主要活动场所将其分成两个方面。

一是校内人际关系。在校内,高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自己的同学,其中包括本班和外班同学。对于本班同学来说,学生之间在表面上往往十分融洽,一般来讲,本班同学之间很少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他们之间的矛盾,往往表现在学业的竞争和集体中地位高低的竞争、消费上的竞争、交际面上的竞争等等,由于高中生“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情感的稳定,性格的意志力日趋提高”,他们较能克制自己的情感,因而这些竞争如同一股潜流,暗暗在班集体中涌现。高中生人际关系往往受到这样的竞争因素影响,同时依据自己的爱好、个性等来决定交际程度的深浅,很少能看到那些“竞争对手”能结成好朋友的。在班级中,优生和学困生的个体分化较大,他们之间没有什么深的来往。但奇怪的是他们却常能和外班成绩与自己差异较大的同学结成朋友,究其原因,大抵是因为他们之间往来不影响彼此在班集体的地位,因而,高中生常与本班同学大多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但都经常与外班同学结成好朋友。高中学生的一般交际范围大多在本年段之内,很少与比自己高的年段的同学来往。除了学生干部之外,对与自己不同年段的同学往往只会知其名而少交往。

二是校外人际关系。高中生在校外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常会在交往中显示出一定的区域性,在校外,高中生人际关系常有以下两种特点:首先是刚升入高中的学生一般和原来初三的同学往来密切,课余时间常在一起活动,节假日也常结伴外出。但这种状况,会随着在新班级与新同学的逐渐熟悉而改变,高中新生的交往重点转移到新结识的同学,而与原来初中同学的来往则缩小到为数不多的好友,不再像以前那样大范围地聚会来交流各自学校的情况。同时,随着与新同学的友谊进一步加深,还会出现新旧两个交际圈的交叉,从而出现了彼此的人际关系拓展,此时的高中生与原初中而现在非同班的同学之间的关系将逐步淡化,来往会逐步减少,但也会出现少数好友随年纪的增大,而发展成为持久的友谊。其次,与初中生相比较,高中生的人际关系有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向成人化靠拢,在交友面上由一般性的普遍交友演变为个别性的交友,出现了所谓的“挚友”,许多人相知一生的挚友往往都在此时产生并发展了持久的友谊。在择友标准上,由受功利恩惠和情感影响转变为开始有意识地强调思想认识和追求目标的一致性,强调志趣相投,要求彼此坦诚相待,以个性、脾气、兴趣、爱好为相互接近的条件,在这一点上,已显示出相当明显的成人倾向。在对人际关系的重视方面,初中生较重视自己在小团体的地位,而往往忽视在整个班集体的自我形象,而高中生自尊心逐渐成熟,开始看重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形象。在男女生关系上,初中生对男女生关系较敏感回避,两性距离形式上仍然严格,高中生,男女生之间转化为友好相处,彼此相互认知,出现融洽的气氛。另外,在初中阶段,人际关系大多表现为小团体,尤其是女生。

第二个误区是:高中生升学压力大,人际关系对高中生的影响不大。其实不然,由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复杂,因而每个高中生都不可避免地处于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之中。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学生良好心理和个性的养成。他们如果长期生活在人际关系恶劣、充满冲突和冷漠的环境中,就有可能变得言语谨慎、情绪压抑、性格内向,或是与之相反,出现性格暴躁、易生猜忌等不良性格。如果学生在班集体中有着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那么就会心情舒畅、情绪稳定、自信心强。因而在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时,不仅要从他们自身思想入手,还要善于从他们的人际交往中找突破口,帮助他所改善在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共同构建一个平等友爱的班级人际关系氛围。这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将会成为一个良好的开端,对优等生则应鼓励他们扩展自己的交际范围,可以培养他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他们交际圈的扩大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其他同学。同时,还应教育全体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通过活动和同学发展一种正常融洽的交往,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增加自信和力量并在交往中获得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做到心理相容,使高中生科学地认识自己和别人的心理特点,严于律己,尊重社会整体意志和他人需要,宽以待人,以诚恳、公平、宽厚态度对待别人,理解并容忍他人无关原则的短处。在心理相容之下,正常交往,共同建设一个团结互助、朝气蓬勃、融洽向上的班集体。

第三个误区是:现在处于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互联网上内容鱼龙混杂,无法对高中生人际关系进行有效的管理。其实,信息交流的普及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双向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在信息极大丰富的时代,人际交往的范围得到了最大化,其概念有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升华。另一方面,各种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变化越来越迅速。对此情况,只有正确认识,才能正确地运用。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因势利导,结合信息时代的具体特征,在更广泛的范围采取更多种的形式开展人际关系管理和心理辅导工作。对信息化时代所形成的新型人际关系进行详细的研究,并与原有的交流沟通方式相比较,提出了新的理解和建议,尤其是对信息交流和人际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明确的解说。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处理人际交往的能力,提升教师自身的亲和力,而且可以清醒地认识时代变迁过程中的问题,从中汲取经验,避免自身在寻求发展过程中出现缺憾,如,有的教师主办了心理辅导网站,有的建立了“开心阿姨”聊天室,有的教师主办的心理辅导方面的微博广受学生欢迎和跟帖。他们的出现为信息时代下积极利用各种信息传播新工具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为高中生营造了全新的和谐健康交流的空间,是值得鼓励的有益探索。

综上所述,正确认识对高中学生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适应能力的培养,创建校园和谐的人际环境,意义不但在于单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健康情感、健康人格,这是学生成就学业,适应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在竞争中发展自我,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潜能,这将促进他们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张小芳,林俊.论高中生人际交往距离的重要性.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

[2]刘思硕,刘文秀.高中生人际关系的调查研究.新校园:理论版,2010(10).

第6篇:人生的忠告范文

1.“课外读”在教材中的分布

新教材必修模块中“课外读”包含六个栏目,分别是“科学家访谈”、“科学前沿”、“科学家的故事”、“科学?技术?社会”、“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科学史话”。其中“科学家访谈”分布在新教材三个必修模块的开篇部分,科学前沿”等其余五个栏目,分布在部分章节末尾,具体分布见表1:

2.“课外读”的特点

2.1“课外读”的结构特点

新教材三个必修模块都以“科学家访谈”为序,这是对传统旧课程绪论或前沿的突破,对整本教材的内容具有引导作用。[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引入新知时,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要使学习有成效,学生必须成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2]“科学家访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即将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的教学活动,将科学家的探究经历、思维火花及探索求实的精神等以对话形式展现在课本的开始,激励学生求实创新、勇于探索,同时也展现了科学家对中学生寄予的殷切希望,在思想上对学生具有启迪作用。

部分章或节的末尾,添加“科学前沿”、“科学家的故事”、“科学?技术?社会”、“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科学史话”栏目,是对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这些科学发展前沿和最新科研成果等有助于使学生的学习从基础理论知识层次上升到价值思考层次,对生物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科学前沿”栏目,渗透了生物科学前沿知识,弥补了基础教学的缺陷,使科学前沿和高中生物学教学接轨,使教育名副其实的面向现代化;“科学?技术?社会”栏目,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科学史话”栏目,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对知识的产生历史进行考察,让学生理清生物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本质,并认识生物学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布鲁纳曾经指出:“教一门学科,不是建立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科学家的故事”栏目,通过实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获取知识。

2.2 贯彻了STS教育理念

STS是英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 logy),社会(society)三个单词的缩写,STS 教育突出的是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即教育、教学内容的出发点。STS教育要求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社会责任心……“科学?技术?社会”栏目,主要向学生介绍生物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上的应用。例如在“酶为生活添姿彩”中提到洗衣粉中添加酶可以提高洗涤效果,强调了科学技术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可以学以致用,使学生认同当代生物学知识及其相应技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贯彻了生物课程―“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理念。

2.3 关注学生的发展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新增了“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一栏,每一种职业都包括职业描述、就业单位、主要任务、学历要求、需具备的素质和职业乐趣六部分,且每一种职业都附有相关的图片。为学生提供生物学相关的职业,有助于体现生物学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生物产业是一个新型产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前景美好,教材所列的职业指向中高层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看得远才能走的远,因为有对未来的憧憬,学生学习就有了目标目标。另外,该栏目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对所学习知识的应用前景有所了解,为以后的继续深造打下了基础。

3.启示与建议

3.1启示

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十分注重知识的层次关系,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外读”栏目的设置重视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内隐的思维活动、精神活动以及外显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和分享意义。它注重学生个体知识的建立、个体新经验的形成和个性化的成长,有利于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经验和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不断丰富、完善和成熟[3]。从而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

3.2建议

3.2.1运用“课外读”,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4]。“科学史话”、“科学前沿”等栏目,力图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生物学发展的历程与生物学前沿技术等,彰显了课程教学的思想交流、情感熏陶、价值引导功能。教师应合理的利用“课外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通过科学家的故事,身临其境,体验科学探索之路的艰辛;“科学?技术?社会”栏目,如“评价激素类药物的利于弊”,“艾滋病―威胁人类的免疫缺陷病”等,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及讨论交流的方式学习,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易于达成共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唯物主义辩证观。而“酶为生活添姿彩”等内容可以通过进行“迷你小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自己设计并动手实验,这样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并激发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2.2运用“课外读”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学生的学习既有感性知识,也有理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很好的驾驭知识,合理的运用不同形式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显得至关重要。新教材必修模块以“科学家访谈”为序,如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模块,以“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与邹承鲁院士的一席谈”为序,学生读完后能够对分子与细胞部分内容有了感性认识,教师应发挥其“先行组织者”的作用,通过适时恰当的讲解与引导,使学生获得理性知识,并学会用宏观的视角看待微观世界,那么学习“分子与细胞”模块知识就相对容易。我国传统教育心理学将知识学习的过程分为理解、巩固和运用三个阶段。[5]学生在学习了教材主体部分的知识后,对知识的掌握还处于理论层面,如何将这些理论层面的知识加以巩固、内化和提升,这就需要借助于“科学前沿”、“科学?技术?社会”等栏目的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及学生的参与,就完成了对知识的建构。

第7篇:人生的忠告范文

【关键词】人文关怀 生命教育

古人主张“文以载道”,写文章从来都是力求“文”、“道”合而为一的。虽然“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有不同的具体内涵,但无论哪种解说,都是紧紧围绕着对生命、对人生的解读展开的。在新课改的理念中,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已经确立起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者中,“知识与能力”目标一直以来都为教师们所重视,“过程与方法”也常被提及。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影响越来越深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逐渐为教师们所接受。而人文生命教育提倡生命意识,探求生命意义,正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贯彻人文生命教育是语文学科当然的目标。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语言这门工具同时又让学生领悟到语文的美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努力。

一、构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人文教育,从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孟子到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如“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都有许多关于人文教育的论述。其实,世界上发达国家都是很重视人文教育的,美国教育家贝斯特就主张通过讲授历史哲学、人文艺术,甚至宗教等给学生以人文价值的教育。西方很多国家在学校教育中都有一套完善的通过阅读讲授西方经典来灌输其人文思想的作法。由此可见古今中外,对人文教育是非常重视的。

但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育人思想的淡薄,有的学生确实学到了知识,但却忽略了做人。缺乏健康的心态,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不易面对困难,比较自私狭隘,甚至有因老师、父母的批评,同学间的一点小矛盾就怀恨在心。教育的异化、人文教育的淡化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教育缺乏了对人自身的关注与关怀。语文教应该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来,重视对人自身的关怀与完善。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主体的人,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主体意识,要相信并尊重他们。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多给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我想他们是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意想不到的惊喜的,如在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让学生来谈他们眼里的徐志摩,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思考从徐志摩的才华谈到了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从徐志摩的情感谈到他的内心世界,从他的《再别康桥》谈到他的《无题》《生活》等。你看一看似简单的作者简介,学生却谈了那么多而且处处闪耀着智慧和理性的光芒,经过这一铺垫,再去引导学生学习《再别康桥》时就要容易得多了,他们的情绪完全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会积极地去欣赏语言文字的美,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幸福,这样他们不仅完成了教学做要求的内容,还掌握了诗歌的语言。

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环境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每一个人与众不同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张开思想的翅膀,让他们看到自己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 可替代性。

2、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语文教材,特别是现在试行的新教材,编排的都是一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现当代名篇佳作、古代经典之作。因此在我们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点,突出学生在学习时的主体地位,突出人文精神,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之中,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文化情境,从中体会语言的妙处,学会语言的本领”。

二、构建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我们在媒体上经常看到有关青少年自杀或杀死亲人同学的报道,不由得使人心头一阵阵发颤,同时也让人感到唏嘘不已。是什么原因诱发了这些正处于儿童或少年时期的孩子作出如此不可思议的抉择?是他们一时情绪冲动昏了头脑?还是生活本身对他们有什么不公,让他们失去信心和希望,体验不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和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与残忍?我以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悲剧,除了家庭期望值过高、学习压力过大等大家所共知的因素以外,与我们一直缺乏对生命的教育,即在引导学生从小就懂得如何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方面有很大的不足有一定的关系。

当然造成当代中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除了社会的功利主义泛滥,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漠视和推崇等因素外,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教育应以人为根本,应全面关注人的生命本身,这应该是教育最初和最终的意义。可是,受应试的束缚,一直以来,形成了重知识灌输轻人文培养,重素质教育轻生命教育的局面。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于这一点我想我们语文学科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在我们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浩如烟海的文学著作中,有关生命主题的文章或著作多得不可胜数,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这种别人没有的优势,扛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大旗,加强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那么如何去操作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一个帮助,三个引导”。

总之,对于语文教学,我们要切实做到,把语文课堂还位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体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语言,掌握语言,运用语言和欣赏语言。并且在学习中学会关怀他人、关怀自己,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以及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参考文献】

[1]《营构与创造―语文教学策略论》、《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曹明海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关于“人文精神”的定位问题》孟建伟,北京人民出版社)

第8篇:人生的忠告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人文教育;渗透研究

1人文教育的含义及其与生物学科的关系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我国最初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教育有教养、化成、规范人类行为的作用。春秋时斯,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关系,主张二”和“礼”,主张以仁爱之心调解社会人际关系。在现代,“人文”又有了一定的发展,简单说来,人文,就是重视人的文化。集中体现在:重视人,尊重人,关爱人,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也叫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和充实人文精神。一直以来人文教育的阵地都是语文、历史、政治等人文学科。生物属于自然科学,好像和人文教育关系不大,但是,古往今来,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哪个不是品德高尚,受人敬仰。自然科学取之于自然,但用之于人,如何利用体现了它和人文精神的融合。生物学科中所体现的对生命的尊重、对健康的教育、对环保的教育都和人文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高中生物教育中必须渗透人文教育。

2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近现代以来,科技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攀比心理充斥于社会的各个角落。继而引发炫富、失衡、冷漠等道德滑坡现象。国民的整体素质下降还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甚至有人利用自然科学做出一些害人害己的事。这已经偏离了他们掌握科学的最初目的。人的个性、主体性的及自然性的弱化甚至丧失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科学技术在不适当的使用下,就变成了奴役人的工具。成人世界直接影响了孩子世界。高中学生心理发育还未完全成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处于懵懂状态,并未完全建立。因此,他们需要正能量的引导,需要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再有,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目前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理所应当的享受着家长的溺爱,他们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缺乏信仰、畏惧困难、缺乏责任感、诚信意识淡薄、人情淡薄、功利心强、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等。我国的传统教育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在自然学科中很少渗透人文教育。在高考这个指挥棒的指挥下,教师和学生都以应试为目的,很多生物教师认为人文教育应该是文科老师的事,所以,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程度不够。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这必须引起高中生物教师的高度重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3高中生物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目标

新课标对高中教育提出了要设计三维目标的要求。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是对高中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提出的要求。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目标强调知识技能目标,生物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新课标面对新形势提出了人文教育的目标。生物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的“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能力。这些要求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物课程目标对人文教育的重视。

4高中生物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原则

4.1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学中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让学生产生失衡的心理。要不断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经常进行鼓励。对有缺点的学生要耐心细致的作心理工作,用爱心感化他们,让他们认为世界是充满阳光的,让他们身上充满正能量。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肯定学生取得的阶段性成绩,这样才能让他们的综合能力得以发展。教师要掌握因材施教的原则,不能对学生求全责备,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的和谐发展。

4.2科学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科学性讲究的是真理至上,人文性讲究的是情感取向。这两者并不矛盾,相反还能相互促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也要追求精神的真、善、美。高中生物教学中不但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生命的可贵、幸福的真正含义、人类的终极关怀,让他们明白精神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使他们懂得学会生物的真正意义。

5高中生物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途径

5.1运用目标做好渗透。高中生物教师要明确新课标中对人文教育的重视。在教学中以教学内容为载体根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明确要求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和价值教育。

5.2运用教材进行渗透。无论何种教育都应该以教材的内容为主要基础,通过教材的知识的讲解,向学生摆明利害关系,让学生判断正确与否,在教师逐渐正向的引导下,学生对人文教育逐渐了解。高中生物教材中主要的人文主义教育就是环境,这就要求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当地环境的了解,让学生通过实践明白环境的状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总之,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践行新课标的要求,是新课改强调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具体体现,是对学生的尊重,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高中生物教师要及时的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积极探索人文教育的方法,培养出对社会有利、自信、乐观、豁达的全面人才。

作者:杨小慧 单位:吴起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秦佳佳,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3.5.

[2]高颖,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11期.

[3]李贤,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学科教育,2015.1.

第9篇:人生的忠告范文

【关键词】 高中生物课教学人文教育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根据其学科特点,开辟生物科学的德育论坛,发掘生物科学的人文价值理念,是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生物学教育改革、自我完善的必然选择。同时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有着丰富的素材:自然万物的千姿百态,使人们产生生活美感,追求、向往和谐科学的社会生活,生态学对生命与自然的意识是最朴素也是最震撼的环保意识的呐喊,而众多科学家身上那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更是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因此,生物科学不仅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更是一座不朽的道德丰碑。

一、生物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 弘扬民族个性的人文教育

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在精神上的主体性,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价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就会成为别人的附庸。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国家已经逐渐站到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有许多值得中国人自豪和骄傲的成就,在生物学科知识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对这些素材加以利用,进行弘扬民族个性的人文教育。例如:1965年中国在世界首次人工台成结晶牛胰岛素;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二系法杂交稻。掀起全世界水稻增产的“绿色革命”;中国作为唯一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承担了该计划的1%的工作,但是这个空前绝后的1%,对中国科技的发展,对中国人而言,有着非凡的意义,它表明中国已有能力参与全球的高科技重大攻坚项目,通过对这1%(3000对碱基的测序)的研究,说明我国的生命科学研究已经站到了世界前沿,在21世纪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相关领域,已经有了中国人的身影;目前全球种植转基因农作物的国家就有十几个,种植面积最大的前四个国家中就有我们中国……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这些有中国参加的重大生物学事件,既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又能激发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毕竟只有1%,毕竟在四个国家中我们中国还只处于第四位…一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比起许多先进国家来,还是相对落后的,实事求是地对学生讲清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危机感激发更深的爱国情感,激发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知不足而发奋,从而能让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充分地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个性。

2 提升个人素质的人文教育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还学生以人的地位。以一个真正的人的要求来教育他们,陶行知先生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对人整体素质的培养,应该从小处做起,从学生的言谈举止、日常行为规范做起,全面提升个人素质。

2.1学会生存和自我保健

在生物学教学中,及时渗透生理卫生和自我保健知识,有利于学生一生的健康。例如讲解细胞内的分子这部分内容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系列讲座《营养与健康》、《心理健康知多少》、《与不良情绪说再见》……与学校医务室共同开展展板宣传青少年时期营养要全面合理、体育锻炼对各大系统的作用与影响、青春期个人卫生与保健、优生优育等知识,让学生学会生存与自我保健,拥有健康的心理和生理。

2.2培养信心、耐心、恒心等意志品质

信心、耐心、恒心等意志品质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生物教材中涉及的许多科学家身上就集中体现了这些意志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进行生物学史、生物学家的经历和史实介绍,利用好教材阅读材料,教学中,不能把这些内容简单地只让学生作为课外阅读资料,否则会失去极好的渗透人文教育的机会。例如进化论的创始人拉马克,一生勤奋好学、坚持真理,晚年双目失明,饱受病痛折磨,但他仍然坚持借的笔录进行写作;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历时8年,在教堂一隅辛勤地做豌豆杂交实验,统计了难以记数的种子、植株,才写出《植物杂交》一文,揭示出传宗接代过程中基因传递的两大定律;自然选择学说的创立者达尔文历时二十三年才写出《物种起源》一书……通过对这些科学家的介绍,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没有人不经过千辛万苦便能获得成功的,成功需要不懈的努力、扎实的拼搏、充分地积累,成功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其次,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还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设计和安排一些实验来培养学生恒心、耐心和信心等品质。例如:在讲动物行为的知识时,可提前布置学生收集、观察家养动物的一些行为并记录,让有条件的学生分组观察蚂蚁和蜜蜂的社群行为、再分组总结、完成小论文并在全班或全年级交流,这些训练不仅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技术,还能使学生的恒心、耐心、信心在坚持实验观察和记录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2.3学会沟通、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人的本能即人性存在于人的生命体内。不是游离于表面的教育能诱发,而是通过实践的体验、切身的感悟步步深入而生发出来的。“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这个称呼告诉我们:教师工作就是要从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落实教育。而现实中的教育没有真正地用一种温情去贴近每个孩子的心灵,开启潜在的人性,没有深入地思考怎么教,在怎么做上没有去下苦功夫。吕型伟老先生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范。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原理,告诉我们言传身教以行为本的重要性。人文精神的培植像春风化雨需要持之以恒从各方面加以引导、启发和培育;人文教育要使每个教育活动去滋润学生的心灵。激发童心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人文精神是靠优秀文化的熏陶,是通过心灵的感悟和实践的体验发展起来。如果人文教育也采用说教的方法,脱离实际的感情,那么学生人文知识的因素接受了,心灵深处没有得到感化,人性因素越来越遮蔽,说一套,做又是一套,以后的发展是多么可怕。所以在教育活动中,我们要避免说教式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内容中用心去感悟,得到情感的体验。例如:我在讲《胚胎发育》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组织学生讨论在孕育胚胎时期,从一个受精卵到呱呱坠地的婴儿,母亲的双重负担是什么?再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体会谈谈日常生活中父母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自己又为父母做了些什么?自己是如何对待父母的养育之恩的。使学生体会、感悟、认知,很多同学发自心灵深处的体验、情感的升华深深地影响着其他学生。

3 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人文教育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于人类,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向科学技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使命,人们开始探询和寻找一条既能满足当代社会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因而,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应大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在高中生物学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应具体体现为生态道德的培养。

所谓生态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地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它要求在受教育者的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

当代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类活动对它施加的压力和破坏。工业文明的巨大力量,未能充分用于对它的保护、维持及促进它的平衡,相反,常常是过度地开发利用、干预和破坏,终于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对可持续发展的威胁。因此,生态观点、生态意识、生态行为的教育和养成,已经上升到现代人应具有的基本道德行为素养的要求上来。未来公民应该建立起追求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观念,并付之实践,用相应的道德和法律来规范自身的行为,除思想教育外。还应伴之以遵纪守法的教育。

二、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几点原则和体会

1 平等尊重原则

人文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责任。教师更要做到言传身教,培植人文精神首先要从每位教育工作者自身做起,并不断地加以修炼,以教师良好的人文素养去感染学生。不能只是简单地将学生作为教育的受体,应该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思想感情的能动的主体,一个发展中的人,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信任学生,把学生看作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的可塑性。

2 渗透性原则

生物教学工作的任务重、容量大,渗透人文教育应该是一项“源远流长”的工作。教师要把人文教育的真切性、实践性、细微性融入于教育改革中,融入于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探索与实践人文教育的途径、方法,在完成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时,讲究“滴水穿石”,将人文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教师的言行举止,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课外作业中,渗透到师生交往、班级氛围营造等方面,使人文精神成为每个人的精神动力。

3 统一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