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工电子实践教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工电子技术是理论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信息量大,内容跨度广,以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乏味和吃力。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把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的实操技能、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职业素质及综合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大幅提升,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以理论教学为主,和实践教学是分开的。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一般是老师教授,学生记录重点,像电工电子技术这种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学生普遍觉得枯燥乏味,导致教学效果差,学习效益低。一体化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
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教师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室一体化和学习主客体一体化四个特点。优势主要表现在它消除了理论和实践分离的弊端,减少了知识重复学习的现象,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成为了为知识的引导者。其次,一体化教学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为目的,理论实践并重,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必须是知识和技能都完美掌握的复合型人才。最后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上也具有很大的优势。
二、一体化教学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实践
一体化教学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表现在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
(一)一体化教学任务和目标
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实施一体化教学,就要整合教学内容,分析电工电子技术相关的岗位对该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了解毕业生和上届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根据这些资料来确定一体化教学任务和目标。一般来说,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如:万用表的组装,知识目标是掌握直流电路的一些基本概念、定理和计算方法,技能目标就是识读电路图和焊接电路等;照明电路的安装,要求掌握交流电路的概念、规律等,并能够正确使用常用电工工具和仪表;功率放大器的组装与调试,不仅要掌握放大电器的基本原理和特性,还要求能够设计、制作和调试功率放大电路等。教师在课前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安排好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一体化教学内容
一体化教学内容就是要求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有机结合,围绕实践教授理论,又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在设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参考教学任务和目标教学内容。如从万能表的组装教学任务和目标可得知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与直流电路相关的概念理论、基本定律和计算方法、电路元件和电路图的识别方法、电力的检测和调试方法及电路的焊接操作教学;照明电路的安装的教学内容包括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电工工具和仪表的使用方法。教师既要讲解理论知识,有要向学生演示万用表的组装操作过程,知识和技能穿插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这样有利于对理论知识的记忆掌握,提高实践效果和教学效益。
(三)一体化教学方法
教师明确了教学的任务和内容,就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就是叫教学做的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客体,教师主要是创设学习情境,起引导作用,要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任务中主动获得知识,在实践中获取技能。具体来说,教师首先要做好课前准备,写好教案,在课中要教授专业知识理论和进行具体的操作演示,然后给学生布置实验任务,让学生通过团队协作或者单人独立完成万用表、电工工具的组装使用。之后可以以答辩或者座谈会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组装使用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对优秀的小组给予表扬肯定,鼓励存在不足的小组,并对组装操作中的错误给予纠正。课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反思,总结成功和失败之处,进一步优化教学,形成良性循环的教学链。
结束语
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实施一体化教学,要特别注重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对任务的选取要以学生的就业需要为依据,就以电工这一职业来说,教师要根据社会对这一职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教。在教学中要实践与理论并重,将教、做和学三者结合起来,给课堂注入活力。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其引导作用,注重教学方法的选取,变师本教育为生本教育,将中心由课本课堂转变为任务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让学生真正掌握好知识和技能,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树瑾,阴奇越.《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4)
【关键词】电工电子学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045-02
1 教学内容及所处的地位
《电工电子学》是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也是面向全校非电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唯一的一门电类基础课程。每年面向化工,机自,高材,印刷,包装,安全,非金属,材物,材化,应物,制药,成型,船舶,油储,设计等10余专业近2500名学生授课;同时开出实验近14400人次。它在我校非电类专业学生的是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也是面向全校非电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唯一的一门电类基础课程。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电工电子学》的教学目的是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素质要求和相关学科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电工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概况,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等工作打下宽广的基础。由于课程本身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十分重要,因此,本课程通常被列为相关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或者作为重要的选修课。
《电工电子学》作为技术基础课,即不同于专业课,它更加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将来在工作中应用电工、电子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打下牢固的基础;又不同于某些基础理论课,内容更接近工程实际。其次,《电工电子学》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新的器件和应用电路层出不穷,因此,在本课程的学习中既要抓住基本又要注意能力的培养,所以电子电工技术的实践性很强,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本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 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改的要求,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课程组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对课程教学内容作了较大的改革与充实,优化了课程的教学体系,强化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措施和力度。
2.1 强化了学科间的知识技能的联系,注重于基本技能的培养
在重视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强化了学科间的知识技能的联系,不但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且注重于基本技能的培养。对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打破以前不合理的学科体系,以实践应用为基础,确立了几大实验教学模块。如教学大纲中电子器件的识别与应用部分,是通过对二极管等电子器件的认识与应用能力而展开教学,在纯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器件识别、测试、应用能力的训练;另如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与分析部分,通过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稳压电路等一步步的制作测试过程,来学习了解直流电源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通过这些实验模块的学习,不仅掌握了各常用基本元器件的工作原理,而且对电路的设计、制作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把过去学科体系教学转变成一个个相对独立而又存在联系的实际电子电路的实践分析的学习过程。实验课与电子技术课程有机结合,使理论与实践训练融为一体,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充分体现了电工电子学课程的应用性、技术性的课程特点。也与后续专业课程教学进行了较好的衔接。
2.2 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突出课程教学的主线
在实际教学中,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如学生对基本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理解有困难,教学中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动画演示等手段解决;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认识电路,分析电路等上,化解学生的难点,在讲清理论的基础上突出其应用性的特点。
2.3 增加动手能力,培养合格人才
减少一些纯理论教学的课时,增加在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培训基地及专业实验室的教学时间。把过去实验为理论教学服务的思想转为用理论去解释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增加对元器件的识别、单元电路的测试等实验教学内容。
2.4 完善指导教学材料,提高教学水平
完善教学大纲,编写适合我校实际的各种电子实验、实训指导材料。制订了相应的基本技能考核标准,教师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2.5 拓宽教学内容,联系设计大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课程教学内容中,适当安排了和电子设计大赛相关的综合教学培训模块:如嵌入式系统设计和数字信号处理等综合内容。在进行该模块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逼近应用和开发实际,有查找资料、有工艺设计、有实际装接、测试,还要完成实践报告,最后回答指导教师的相关提问。这种重基础、分层次、宽口径、模块化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进一步促进了理论教学。
《电工电子学》课程组教学中以能力为中心,符合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等的教学原则,并且在理论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实践教学中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整合,减少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1 采用新颖的项目式教学模式
《电工电子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经过课程组多年的精心建设,探索出一套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个个教学模块,以能力、素质教学为中心。采用项目式教学法,以一个个模块中的项目作为教学的单元,首先虚拟演示、动画或实际测试作为课程的引入,然后介绍其工作原理、特性等相关理论,再回到实际中依靠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和培训基地的开放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来验证学到的理论。这样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提出问题分析解决实际验证再提出问题”的循环之中,把教师的课程知识传输过程转化为学生不断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目前较难解决的“教”与“学”的矛盾问题。
3.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借助网络资源,采用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虚拟技术、模拟演示技术等教学手段,其中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率达到90%以上。同时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和实习基地、电子专业实验室和机房等的建设,基本满足了学生进行实验、实践等基本教学内容的需要,另外开放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有利于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3.3 综合实习开展课程实际训练
在课程结束后,开设《电工电子学》综合实际训练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1)教师作基本的辅导,提出实践要求;(2)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选定实践课题内容,进入图书馆寻找资料,并做出设计电路;(3)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电路,装接、排故、调试并作相应电路参数的测试;(4)根据实践内容,写出总结报告或设计报告;(5)最后指导教师组织对每个学生根据设计的结果和报告内容进行答辩,确定实际训练成绩。
3.4 考核内容及方式的改革、评价标准的制订
《电工电子学》的考核方式及考核内容与传统相比,作了较大的改革。考核内容从以理论为主转向考核学生对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测、仪器的使用和对单元电路的分析测试等综合能力的测试,通过强化平时的实验环节的考核力度,重视了学生基本专业素质的培养。
4 教学组织管理
本课程教学组经过长时间的实际教学,制定了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并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与时俱进,制定与完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课程的指导纲领,课程组定期讨论《电工电子学》教学的新形势、新技术、新方法,并把研究得到的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并在集成电路飞速发展的今天,紧跟时代步伐,使电工电子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始终保持先进地位。
4.2 加强教学管理,严把教学质量关
严格要求教师上课纪律和学生听课纪律,要求主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记录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并作相应记录,作为平时成绩依据。
严格执行学校教学计划,按照教学日历进行授课,严格遵守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
课程组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形成了集中备课、作业批改制度。集中备课制度的采用增加了教师相互交流教学经验的机会,有利于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动态,探讨微机发展趋势,适时调整教学内容。集中批改作业制度,使得学生作业中反映的情况能够得到及时反映,有助于教师在上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建立互相听课制度,定期组织教师相互听课,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4.3 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活动
课程组的主讲教师个人积极进行教学研究的同时,也踊跃参加学校教学研究项目和实验研究项目的申报。
4.4 在教学资源管理方面,注重网络资源的更新
本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使本课程的教学资源网络化,使之成为同学学习、交流的工具。课题组已经将部分内容放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站,如电工电子学教学课件,其他网络资源,如教学网站、课程录像、电子教案、实验讲义、习题集、课程相关内容的新动态等正在加紧研制,争取早日挂接在学院网站上,使网络资源不断丰富和完善。
4.5 注重人才梯队的培养,并适时制定青年教师培训计划
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在职博士,争取使课程组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进一步提高。
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研究活动。
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相关技术培训。
制订了详细的中青年教师培训计划,以提高课程组的整体教学与科研水平。
5 结论
《电工电子学》课程经过教学改革,无论从对学生的教学,还是教师的科研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该课程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温军玲,陈晓平,李长杰,朱孝勇.关于“电路”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探讨.江苏大学学报.2003,25(4):98-100.
[2] 秦增煌主编.电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大,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试行)》中更是为职业教育今后几年的发展制订了路线,其中明确提出“要改革教学模式,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为达到这一要求,职业院校要进一步拉近所开设课程与企业工作岗位之间的距离。
当前汽车制造专业强调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要使学生与未来就业岗位相契合,学校就必须以更加贴近实际的实践教学方法来开展专业教学,使专业教学更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源自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满足这一要求的良好教学方法。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行动导向教学法又称为行为导向教学法或实践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是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德国的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方法。1996年德国的一次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首次提出“要以学习领域为基本原则组织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个决议于1999年正式颁布,其核心是用“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取代了沿用多年的以专业分科课程为基础的课程模式,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要全面包含“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与学习能力”,并确定了“行动导向教学”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所谓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目标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它重点强调的是对人的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适应不断变换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它是根据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为目标而开展的教学,围绕某一具体项目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的探究学习,解决未来职业生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最终获得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只是单纯用脑,而必须手脑结合,使之共同参与学习,通过行为的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综合能力。十多年的实践证明,行动导向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所以被职业教育界和劳动界的专家所推崇。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行动导向教学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教师的作用则是为学生设计活动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并与学生一起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下表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十个方面对行动导向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了比较。
从表中可以看到,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与推广价值。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电工电子课程的应用
电工电子是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汽车制造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电工电子作为典型的理论课程,其学时被大大缩减。与此同时,在北京奔驰、北京现代等大型汽车生产企业中设备的更新换代进一步加快,一大批数控加工机床、计算机控制自动生产线等技术含量较高的智能化生产设备不断普及,生产一线对掌握电气类专业技术的操作人员的需求量明量增大。在有限的课时内将学生培养成符合企业要求的员工,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实践证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
行动导向法实施的核心在于模拟实际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学校、在课堂上就能够体会到企业的要求,学习到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员工。因此在课程中不再按照传统教材进行逐章逐节的讲解,而是将课堂搬进实训室,同时选取学生在前导课程中完成的Unimog(乌尼莫克)车模为载体,以车辆灯光系统的总装为主线完成教学。
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行动导向教学要求以工作任务作为知识点的载体,以行动作为学习手段。它分为工作与学习两条主线,工作主线主要是模拟企业生产,每一任务均有相应的产品作为成果目标,学习主线则与工作主线相配合。
改革后的电工电子课程通过对车模照明灯与信号灯的制作学习相关知识点并最终以车模灯光系统的完整安装为产品。改革后的电工电子课程分为七个工作任务,任务一:车辆灯光系统的研究;任务二:前大灯的制作;任务三:尾灯的制作;任务四:转向灯的制作;任务五:刹车灯的制作;任务六:灯光系统的布线与安装;任务七:遥控灯光系统的制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培养出的学生在生产一线的岗位上受到了一致好评,毕业生表现出的活力与适应性使他们很快融入企业的生产班组,同时毕业生的探索精神与职业素质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小结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教学实践;改革
伴随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经济社会诸多领域得到广泛推广,由此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逐年攀升,也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质量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对工程实践能力有极大的要求,该门专业注重的是较强的动作操作能力,倘若教学实践与市场发展需求相脱离,培养出来的学生则难以适应市场需求[1]。由此可见,对电子信息工程转型下教学实践改革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现阶段电子信息工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电子信息工程教学实践中,实践课内容缺失,教学实践模式创造性不足。大多数课程实验项目以验证类实验为主,设计综合性实验相对不足。实验仪器设备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实验项目与工程缺乏实质性关联。(2)各门课程实验教学缺乏与其他课程的有效联系,大部分为自身课程内容所束缚。缺少科学的课程内容交叉全面引导,学生鲜有实践锻炼机会,无法取得不同课程知识相互间的联系,对综合性问题缺乏独立思考能力。(3)师资队伍中相关具备工程经验的实践课指导教师存在一定不足情况。受各方面因素影响,高校难以引进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人士到校任教,高校教师大多从校门到校门,在校深造期间所接受的多以理论知识、学术训练为主,毕业后未前往企业参加工作实践,工程经验不足。
2电子信息工程转型下教学实践改革策略
全面高校在时展新形势下,要紧随社会发展脚步,不断开展改革创新,在先进理念、成功发展经验的支持下逐步强化电子信息工程教学实践改革,如何进一步促进电子信息工程转型下教学实践改革的有序开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2.1推荐教学方法改革
对课堂教学组织结构予以革新,引入一系列新型的教学方法,诸如复合教学、教学资源共享、仿真软件教学等教学方法,促进电子信息工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举例而言,在电子信息工程课堂教学中,可依托设计高水平CAI课件,辅助学生动手实践,实现对教学内容的生动形象呈现,调动起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充分融入进实践操作中,改善教学成效。又比如,在电路设计教学实践中,通过引入以EWB技术为基础的专业化仿真软件,可为学生提供各式各样与电路关联的功能设计及技术,同时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仿真电路制定,一方面使学生理论知识得到巩固,一方面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培养。除此之外,经由对电子信息工程教学成效开展分段式考核,可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实时了解,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并予以着重解决。
2.2革新教学内容
当今世界,电子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要求高校要充分结合电子信息技术及社会发展需求,对电子信息工程教学内容开展及时调整,以确保教学和课程内容能够紧随时代脚步。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在基于现有课程,增设电路综合设计应用、DSP技术及应用等课程,使学生专业视野得到有效拓宽[2]。对于实验教学而言,开展好教学环节设计,确保学生一人一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充裕的实验时间,使学生可依托实验环节切实领会理论知识。除此之外,还应当多开展设计综合性实验,引导学生相互协作,培养学生实验设备综合运用能力及团队写作能力。
2.3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教师师资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鉴于此,高校要想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务必要强化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首先,依托“传帮带”模式,构建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使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得到逐步提升;其次,依托“校企联培”模式,构建中青年教师走进企业的培训机制,经由企业工程实践,使中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得到逐步提升;再次,依托“外引兼职”模式,聘请业内专家学者加入到电子信息工程教学实践改革团队中,为学生开展工程实践训练提供有力指导,使实践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得到逐步提升;最后,依托“科教相融”模式,引导教师积极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推进电子信息工程研究,基于科研项目研究,使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得到逐步提升[3]。
3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工程教学体系中,存在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的软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强调学科基础知识的教授,而疏忽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全面分析现阶段电子信息工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电子信息工程教学实际情况,“推荐教学方法改革”、“革新教学内容”、“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等,积极促进电子信息工程转型下教学实践改革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徐丽萍.转型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以安徽三联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J].科教文汇,2017(13):64-66.
[2]宋昱霖,邢宝峻,朱兆梁,赵大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6(2):162-163.
電子信息工程以电子、电路,计算机为依托,在此基础上研究信息采集、处理、控制与传送信息的综合性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性较高,学习者务必对理论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在了解并熟悉的基础上还要熟悉操作,是一门集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电子信息工程的教学目标亦是让学生掌握其专业实践方面的操作并熟知理论知识。但是,某些学校比较重视理论知识,从而忽视实践教学。使得多数学生只知其理论,而不知其操作。这样的教学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学生将来的就业。因此,重视电子信息工程的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是电子信息工程教学的重中之重。文章将以此为基础,提出一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希望可以进一步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这对于学习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
一、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前提
一切学习都以学生为主体,学习电子信息工程也是一样的。因此,在学习电子信息工程时,尤其是实践操作务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前提就是要让学生有意识的、主动的、积极的学习。只有这样的学习状态,才能更好的掌握与理解知识。下面将阐述几个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前提。
(一)鼓励学生,让其树立自信心
学生在进入专科类院校之后,便会放松自己。然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习又是一个集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一段时间之后,一些学生便会出现厌学的状态,甚至是自暴自弃;还有一些学生沉迷于各种网游之中,将学习的事抛之脑后。这种不积极的学习态度严重的影响了电子信息工程的学习。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与引领者,这时应该主动的与学生沟通,多鼓励学生。肯定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努力,让班委协助一起帮助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慢慢的使得学生走出自卑的阴影,进一步的改变学生的学习心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给予鼓励,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信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知识,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
(二)培养学生,调动其主动性
学习不仅需要良好的自信心,更需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孔夫子在《论语》中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从古自今流传的话道出了学习主动性的重要作用,只要主动学习的人,才会更加用心的研究每一个学习的步骤。一些学生可能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够主动。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鼓励学生要积极的学习。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在专业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才能不断的找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更正。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更新实践项目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电子信息方面的变化更是神速。因此,在面对这样的情形之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应该依据当前科学发展而制定适当的教学内容,不断的更新实践项目。这样不断的掌握最新的知识,才能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队伍中处于不败之地。在内容上要注意电子电路、信息系统和通信网络三方面知识的合理学习,同时还应重视电子信息工程的实用性,可以在相关学者的建议下适当删除一些落后的知识或者是减少一些特别基础性的知识,比如可以减少电子线路分析和设计在电子信息工程教学中的比例,进而多加入一些集成电路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知识点,这样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的掌握比较重要的知识点。电子信息工程的学习还应加入当前最流行和最前卫的电子信息技术,这样能让学生更加真实的感受到电子信息工程的魅力之所在。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中可以适当的增加internet和当前最高端的网络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教学内容,加入这些知识点可以提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在网络上处理信息、分析信息、收集信息的能力,十分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就业。
在专业实践方面也要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学校通过对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单位或者是企业进行调查,以便了解当前这些单位或是企业急需的人才。在此基础上适当的调整教学计划,调整更新实践项目。有利于培养专业对口的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学校可以增加与生产实践联系比较密集的实用型课题,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加入其中。这样便可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二)提高学校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与理论同样重要,一定程度上实践教学还应高于理论教学。因而,学校应提高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度,加强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的教学管理。当然,并非是全部学校都不重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一些学校虽有心但力不从。实践教学需要付出较多的资金,一些学校由于资金短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进度。因此,国家应对这类学校进行资金扶持,帮助学校建立有关的电子信息工程实践基地。另一些学校比较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因此应大力提高这类学校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的重视度。可以在资金有余的前提下投入适当的资金,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提供物质條件。同时,学校还应在咨询专业教师和学者的前提下合理的制定科学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课程表,适当减少电子信息工程理论课,增加专业实践课程。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学校对实践教学越重视,就越有利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
(三)改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呆板,难以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改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式是有重要意义的。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西方学者提出的,在教学中取得重要的成效。案例教学法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引入所学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增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将此方式运用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是非常实用的。比如在学习信息通信时,每个学生在实践操作时就能应用到自己所学的有关信息通讯方面的知识点。当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合作的力量是大于个人的力量的。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应用这个教学方法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练习,还有利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学习。比如,在制作电路板时,电路板上的内容多而且复杂,有时会出现一些细微的错误,一个人是难以发现的。多个人一起制作一个电路板时,能更快精准的完成。有时,学生还可以运用自己制作的电路板再加上其他的器材可以制作简单的小音箱。好的教学方式总会起到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而且也能潜移默化的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改变传统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四)建设专业实验室,加强专业实践练习
学校应该在参考其他有经验的学校建设具有先进性的并符合当前科学发展的实验室,这样可以让在校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当前最前卫和高端的设备,并能学习到先进的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能使得与学生今后的专业对口,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增加学校的就业率,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当然,在建立实验室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可以开展和设计具有综合性的课题,让学生能全面的感受到专业实践的学习;第二,和当前实践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入社会之前接触到更多的实践学习;第三,综合考虑相近专业课程的整合,进而提高实验室和先进设备的利用率。真正的做到实验室能为学生带去更多利,而不是只是一些摆设。
当前,多数电子信息工程企业都引进了先进的设备,多数都是机械化的流水操作。因此,多数企业不太愿意接受大批的学生实习。因此,学校应该全方位的多联系更多的单位或是企业,尽可能的为电子专业的学生找到实习的企业。当然,学校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然后在回到实验室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组装电子产品。虽然现在实用流水线的生产,但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务必还应掌握其最基本的原理,只有这样不断的积累,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学生通过对电子产品的安装、调试等等,可以了解到其最基本的原理,而且也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学校还应派遣专业的教师到指定的地方进行培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师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的或是两者兼有。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的能力,能有效的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如果学校有足够的条件,可以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定期的讲座或是授课,这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为专业和最为高端的知识。
关键词: 非电专业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 教与学相结合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集电路分析、电机及控制、电工测量、数字电路、可编程控制器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已经成为非电工科类专业的基础课或者是专业课,是非电类专业学生获取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以及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关键课程[1]。这门课程涉及多门交叉课程,内容丰富,知识面广,课程讲授的概念、定律、原理及理论推导与计算内容比较多,对于数学、物理学、电学知识基础比较薄弱的非电专业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枯燥,难度相对较大[2]。为了能够在有限的学时中使学生学好该课程从乐学、擅学、到学以致用,笔者从学生角度出发,以教与学相结合为前提,对讲授该课程的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
一、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法
当前,非电专业学生在学习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时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主动性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只靠老师灌输,不愿意去学的现象屡见不鲜。另外,有些学生愿意学、主动学,但是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方法不当,事倍功半。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学两方面的配合。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学生无法有效学习,学好这门课只能成为空谈。因此,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采用教与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学习主动性、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讲求方法,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学。应针对具体课程内容,分析学生情况,针对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基础工作开始,制定有效的教授方法,对于教学的每一环节,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针对性强、效果好的方法。最后还要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掌握应用电工电子技术。当学生学会学好并能应用时,就会更加愿意学习电工电子技术的新的知识内容,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二、教与学相结合,使学生乐学
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在非电专业学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时,必须首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愿意去学习这门课。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1.分析学生心理。
要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要分析学生心理,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畏难情绪。因为非电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很长时间没有学习和电工电子技术相关的课程或者根本就没有学习相关课程。有的学生数学、物理基础较差,这就使得学生容易在心理上、思想上产生畏难情绪,觉得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较难的课程,学习起来会比较吃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厌学的情绪,不认真深入地学习,不钻进去领悟,造成学不会、学不好的后果。因此,在对非电专业学生讲授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时,一定要先了解学生的心理,制定相应的方法消除厌学、畏难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之前可以安排几个学时,首先给学生讲清楚该课程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对课程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讲授一些相关的物理和数学基础知识,让学生对电工电子技术的学习有基础知识的准备,最后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电工电子的实例,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使学生对课程学习更有兴趣。
2.以好学乐学为前提,组织教学大纲和内容。
课前,教师应该以好学乐学为前提组织教学大纲和内容,也就是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首先了解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学,然后针对问题制定出具体的教授方法和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好学、乐学,从而达到让学生发挥自主性和极性的目的。与之相应的,必须以基本知识为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设计出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案,做到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让学生容易接受,容易理解,从而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找到掌握知识的乐趣,将学习当成快乐,做到乐学。
3.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非电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其中多媒体教学的效果非常好。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运用动画和声音,使课程内容更形象、多样、新颖、直观、丰富。将多媒体教学方法应用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讲授中的优点在于:可以使比较抽象、难理解的数学、物理内容以动态图像演示出来,也可将电现象用模拟的方法展示给学生[3]。这就使枯燥抽象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从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与学相结合使学生擅学
1.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中国有句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电专业学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时,有的虽然愿意学、乐学,但是事倍功半,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不理想,存在着不知道如何去学、学不会的问题。这是因为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方法不适当。这一问题使学生失去乐学的信心,导致不想学—学不好—更不想学的恶性循环。所以在解决了学生不愿意学的问题之后,就要解决学生不会学的问题,也就是学习方法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好的、实用的学习方法,并让其掌握应用,使其擅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其进入乐学—学得好—更乐学的良性循环。
1高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由于环境、资金、观念以及师资等方面原因,电子信息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不过同专业培养的要求比较而言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实践教学这一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实践教学指导思想存在一定弊端。传统的教学体系当中认为实验教学主要是对理论课进行验证以及补充理论学习,实验教学目的也是为加深理论课理解,或者将实验教学片面地作为教学一个实践的环节,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仍然在高职当中客观地存在,这就导致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甚至有些实践教学的环节流于形式,所以一些实验课仍是主要用来演示以及验证理论知识,导致实验课学时的比例比较模糊,同时成绩考核也比较片面,实验教学的体系更谈不上完整。
第二,实践教学的体系不够健全。高职电工电子的实验教学中心往往是由电路实验室、数字电路的实验室以及模拟电子线路的实验室而组成的,通常被称为三路实验室,从课程的设置方面也可以看出实验课程开设较多地依附于理论课教学,片面注重理论验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工程素质培养却存在很多约束。尤其是实践教学未能形成清晰完整的体系,对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定位也不够清晰,并且目标也不够明确,似的实践教学未能真正实现自成体系。
第三,实验课的教学内容不够科学。首先是验证性的实验内容过多,而自主设计实验的内容比较少,同时封闭式的验证性实验内容比较多,而开放性、创新性以及设计性的实验内容比较少,也不利于高职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此外单科性的实验内容比较多而综合性的实验内容比较少,在目前高职开设的实验课程当中,缺少那些同工程实际问题结合并且有着综合性以及研究性的内容,因而不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
无线互联科技WirelessInternetTechnology第四,实践教学手段比较单一。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工程素质以及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同时校内外的实践基地建设也比较滞后,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来提高专业能力领域缺乏有效方法以及手段,导致学生的综合开发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缺乏相应环境以及条件。
2改善高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对策
第一,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高职传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片面注重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高职可以在高年级学生的实验课当中,例如在DSP技术实验、电子综合设计实验以及嵌入式系统实验当中安排一些自选的设计性以及综合性的实验,从而为学生提供足够条件,便于他们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充分地发挥他们主观的能动性,从而让学生置身于富有探索以及创造性学习环境当中,积极主动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并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让学生自己或者由学生同教师商讨来选择实验题目,并拟定实验方案、配置实验设备。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加以适当指点以及引导,并过通过实验室开放来做好实验,强调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大力实施实验室开放。实施实验室开放,可以让高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当中规定的实验教学前提下,在课外的时间对他们开放,让学生完成自选的设计性实验以及研究性实验,包括课程设计、技能竞赛、毕业论文以及课外科技活动等,大力实施同时积极支持利用实验室的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的制度。这种开放一方面可以提高实验室的设备利用率,从而提高投资效益,另一方面也是将以“教”为中心转为以“学”为中心的重要条件,并且结合实验方法改革还有创新能力培养,来制定实验室的开放计划。高职电子信息工程的学生可以根据要求通过网上预约等方式来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验教学或者创新设计。
第三,建立电子创新的实践实习基地。高职院校应当尝试建立电子创新的实践实习基地,同时提供必要仪器设备以及器材,结合学生第二课堂的活动以及电子竞赛,而为学有余力的那些优秀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而创造条件。六人创新研究型的实验课题,并且实验内容可以选择教师承担科研项目的子课题,保证参加该实验课题的高职学生人数不多,可以3~4个学生分成组,让他们分别完成不同实验课题。通过学生主动选择实验课题,并在教师指导下而进行创造性实验工作,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对于实验工作热忱。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当同学生密切交流,这样一来就可以因材施教,充分地发挥高职学生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并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以及多媒体教学的课件,运用虚拟以及仿真等技术手段,来促进虚拟仿真实验同实际实验的结合,从而培养优秀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因材施教来培养专业人才,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
关键词 电力电子技术;工程应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2-0098-02
Teaching Research of Course of Power Electronics Technology fo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ZHAO Tao, SHEN Yaibin, XU You, XU Kaiyun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society for the power electronic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the teaching re-
form of the course of the power electronic technology have been im-
plemented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course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project design, practical innovation training, and gradua-tion project.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consciousness of innovation of students is improved. Better results in teaching have
been achieved.
Key words power electronics techniqu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eaching reform
1 引言
电力电子技术是对电能进行变换和控制的一门技术,是自动化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对电力电子技术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除了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要求外,更强调对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工程应用能力的要求。这些要求具有普遍意义,反映了对这类人才的通用标准。本文根据电力电子技术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能力的要求,就如何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设计及大学科技活动和毕业设计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
2 面向工程应用的问题导向法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内容涉及知识面广、概念多。要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把电路、波形讲透,让学生都能理解,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也呈现碎片化的特点,其获取也越来越容易。在这一背景下,教师的角色需要由过去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引导者和激励者;过去是告诉学生所不知道的知识,现在应该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自主获取知识,并使之系统化。为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应有所改变。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过去冰冷、枯燥和抽象的知识点融入工程应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机仿真是不可或缺的学习手段。基于PSPICE、MATLAB、PSIM和MathCAD等软件,采用虚实结合教学方式,充分利用软件资源,提高学生求知欲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5]。利用仿真软件搭建仿真电路进行仿真实验,仿真实验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学生可以观测任意一点的电压和电流波形。为了取得良好的仿真实验效果,必须较好地掌握仿真原理、仿真操作和调试方法等。正确的仿真波形也是对学习的一种鼓励和奖赏。
3 基于工程项目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完成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电力电子器件的性能和应用方法,以及基本电力电子电路的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在电力电子技术领域中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有不少院校开设了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但课题多是进行理论计算和设计,主要完成参数计算、电路设计和仿真等。严格地说,该类课程设计对学生实践能力、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效果有限。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实际课题开设较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实验安全性和设备耐用性差。而课程设计一般为开放性的,其主要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完成焊接、调试电路,不宜采用课内实验用的集成的实验装置。因此,如何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是实施课程设计的一个难}。
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于2013年重新开设电力电子技术的课程设计。为了解决上述难题,针对电力电子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DC-DC变换和DC-AC变换的两种变流电路[6],
结合数字化控制的发展趋势,开发了开放式的DC-AC变换和DC-DC电能变换通用实验平台。图1给出AC-DC电能通用实验平台结构图,学生通过该平台,可以进行SPWM逆变器设计,也可以实现直流电动机的四象限的控制,掌握交―真―交变流电路的结构,单、双极控制,SPWM调制等控制技术。
拟定课程设计课题,主要考虑5个原则:1)注意内容的先进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反映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新水平;2)应适合实践教学和启发创新;3)内容不应太简单,难度要适中;4)能够结合工程实际应用,并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5)成果最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可考核性。表1为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部分课题。
由于课题贴近工程应用,学生兴趣比较大,能够独立完成电路设计,主电路和驱动电路的制作、焊接和调试,及磁性元件的计算与选择。经过三届学生的实践情况,取得良好效果,为后续的课程和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4 三位一体实践能力培养
电力电子技术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的定位最终要落实到培养过程之中。具体来说,就是以现代电力电子技术为工程应用背景,结合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及其他相关理论和技术,开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选题。通过课程设计、课外科技活动和毕业设计,三位一体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做到点、面结合。图2给出教学、科技创新和毕业设计三位一体的能力培养框图。
以电力电子装置典型的工程项目为对象,分解为核心模块、提高及创新模块、系统模块、辅助模块。课程实践环节可以完成核心模块的设计和调试,科技创新和毕业设计可以完成提高及创新模块、系统模块。辅助模块通过相关课程完成。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科技创新和毕业设计环节,进行系统设计及算法研究,保证项目的连续性。三位一体的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在各种竞赛上取得优异成绩。实验内容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相互关联。学生工程实验能力得到提高。
5 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实践表明,以工程应用为导向的电力电子技术教学重构,打破了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模式,以电力电子技术工程应用为核心,建立分类分层的课程实践、科技创新和毕业设计三位一体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既突出优秀学生能力培养的点,又兼顾多数学生基本工程实践能力的面,以点带面。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与被动实践,为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主动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及就业和深造等都有较大帮助。参考文献
[1]王兆安,刘进军.电力电子技术[M].5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Rashid M H. Power Electronics: Circuits, Devices, and Application[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3]陈建业.电力电子电路的计算机仿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w涛,张永号,刘启新,等.MathCAD在“电力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3,35(3):55-58.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实践教学;改革
一、我国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本现状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涵盖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大主干学科。在高校中,该专业一般归属于电子、通信、计算机以及电气类二级教学单位。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电子技术理论,通晓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外语、相应工程技术应用水平的能力,能在电子技术、光电技术、信息通信、计算机与网络等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科学研究、产品设计、工艺制造、应用开发和技术管理的复合性创新性应用型电子信息技术工程人才。
二、以“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紧密联系产业实际”为特色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典型的工科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不仅需要考虑各高校的办学特点,更需要兼顾工科的实践要求以及专业的发展现状。专业在实践环节的安排上,应讲究“时间―空间―方向”三位一体。在时间维度上,按照学生在各个不同年级的知识储备程度,由浅入深地合理安排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在空间维度上,不仅包含校内的实践环节,更应注重学生在校外企业的实际锻炼;在方向维度上,立足于不同省份、地区对各类型应用人才的需求,紧跟市场发展步伐,基于各高校现有师资队伍的研究方向与实际条件,将专业划分为多个培养方向,将传统电子信息技术与新兴的光电显示技术、光伏、通信产业相结合,以期培育学科专业发展的多样性,扩展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大体可分为课内实验教学、专业实训、课外素质拓展、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这四个部分。
1.课内实验教学
课内实验教学又可分为学科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与专业课实验三类。
学科基础课实验,实际上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一部分整合在公共基础课中,主要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课内实验、“电路分析基础实验”等课程。其对本专业的学习尤为重要,两者分别是今后进行项目开发的软件和硬件基础。在本专业教学进度中前者可安排在大一上学期,后者可安排在大一下学期。
专业基础课实验,主要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等课程。这一部分实验课程在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承上启下作用。对于部分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可以考虑将其从传统的依赖实验箱完成实验的固定模式中脱离出来,将课程中的部分实验电路由学生自主设计、焊接。
专业课实验,主要分为统修实验课程和方向实验课程两类。统修实验课程主要包括“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子测量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实验”“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光电子技术”等课程的课内实验部分。方向实验课程可以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选择,可以包括如电子系统开发类、光电技术类、通信类的一系列课程实验。专业方向课程与产业的发展最为紧密,因而在课程设置中需及时跟上最新的技术方向,紧扣产业发展现状,让学生学到最实用的知识,有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良好对接。
2. 专业实训课程
本专业的专业实训课程,一般可安排在四个学年的第2学期至第7学期,根据各高校的实验师资、硬件条件,大致有如下几个实训课。
电子认知实训(可安排在第2学期):该课程主要引导学生专业入门,包括元器件基础知识、电路板焊接、PCB软件使用和IT企业参观等环节。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可安排在第3学期):该课程主要配合“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这两门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落实课本知识的实践转化,通过有实际功能的应用电路,加深学生对枯燥电子电路理论的理解。
电子工艺实训(可安排在第4学期):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专业基本工艺流程的操作能力,通过电子工艺的加工设备,模拟生产流程做出实际产品。
单片机课程设计(可安排在第5学期):单片机是电子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开发技术。该课程面向“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通过若干个实训项目,锻炼学生利用单片机进行软硬件开发的能力。
电子创新实训(可安排在第6学期):该课程在所学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面对实际设计需求时的创新意识。在实训内容上,课程可以将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选题为参考,对电路所要达到的指标做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做到精益求精。
电子系统设计实训(可安排在第7学期):这一实训课程在安排上要兼顾各专业方向的特色,这里仅以电子系统开发类方向为例。在电子系统开发类方向上设置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综合大学期间学习的所有专业技能,进行中小规模电子系统的开发;在课程管理上,该实训建议采用企业项目团队的管理方式,由教师根据各个学生的技术特长、实践能力、组织沟通能力、专业核心课程成绩等作为参考指标进行人员组合。
3.课外素质拓展
课外素质拓展环节分为普适型与提高型两类。前者主要为专业所有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在寒暑假前,可由本专业的校外合作企业根据现有的短期实习岗位来校开展假期实习招聘,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录用人员,其余学生可根据兴趣,自主选择其他校外电子企业进行实习。
提高型主要通过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类学科竞赛,如国家级、省级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以及其他各类专业学科竞赛等。报名参赛可采用选拔机制,前期先举办校内培训与竞赛,吸引专业学生积极参与,而后在校内赛的基础上选拔优秀选手报名参加校外的正式比赛。
4.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
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对于电子信息工程这样的工学专业,如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与校外企业的联系,尤其是在行业内知名度较高、规模较大的企业单位。这类企业可提供高效、专业的实习环境,能够通过企业自身的影响力,提高学生实习过程的含金量,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容易得到同行业单位的认可。
三、通过理念、制度与规划创新,进一步完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完善的教学体系离不开理念、制度、规划等多方面的支持,结合目前国内高校与电子产业实际以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性,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在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思考。
1.在实践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引入先进工程教育创新理念
众所周知,大学工学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学生成为有能力的合格工程师,能够参与并最终领导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系统、产品、过程或者项目。近十年以来,国内外陆续出现了许多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是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该模式的理念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理工类高校提出,并最终成立了以 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这一教学模式的创新理念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来说,无疑能够得到良好的传承。在课程体系中,可以由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若干个课程环节来完成一个CDIO项目的实施。比如,在专业学习早期的“电子认知实训”中,抽出专门的学时,引导学生,在参观学习之后结合自身的认识,构思出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产品的雏形,形成一个初步的产品需求方案。而后通过技术课程的深入学习,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电子系统设计实训”等实训课程中予以设计实现并完善。最后利用课外实践环节中诸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这样的平台,与其他专业学生合作,形成产品的市场化营销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工程项目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创造价值的全过程,真正领悟到专业实践的精髓。
2.通过产学研结合,提升实践教学师资水平,改革师资培养与评价机制
目前我国的高校中,能够做到将专业教学与生产研究实践相结合的、具有工程背景的工科教师数量严重匮乏,造成了学生所学内容与社会生产有较大脱节,而教师自身的发展也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在教师考核制度上进行改革,鼓励现有师资积极参加开展技术学习与研究活动。同时,对于工学类专业教师,在项目申报上,学校应鼓励其向横向课题倾斜,加大教师与校外合作企业在横向课题申报、项目联合开发等方面工作的支持与奖励力度,让校企之间的技术研究与交流,能够实质性地开展。
3.做好相近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实践教学离不开实验室建设,它是工科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需要建设有效、涉及多学科的创新实验平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知识应用能力。目前国内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有600多所是2000年后新建的,大都面临着实验室建设经费、场地不足等多方面的问题。因而,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如何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学校范围内将相近专业的实验室有机结合起来,节省开支,提高利用率。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一环,如何有效地结合产业发展现状、先进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校与专业实际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是一个贯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办学全过程的问题。正因为如此,需要我们从事高等教育的管理者与专业教师潜下心来,从一个个最基本的细节做起,多多地思考,不断改进,唯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把我们的高等教育做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夏定元,马 杰,邹传云,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22(04):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