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罗马城市设计主要特征范文

古罗马城市设计主要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罗马城市设计主要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罗马城市设计主要特征

第1篇:古罗马城市设计主要特征范文

1隐喻与装饰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特点

装饰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一个最为典型的特征,这是后现代主义在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上大量利用历史装饰动机进行折衷主义式的设计风格。后现代主义在古典主义风格上采取创新装饰手法,以人文理念为设计元素,达到审美设计视觉上强烈的撞击,从而满足人们的心理享受,这种设计手法并不是纯粹的复古主义,而是采用中庸设计手法,将各种历史文化色彩和设计中技术手法作为一种隐喻,是现代主义设计综合性发展的体现,它主张把历史传统文脉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创了建筑艺术的另一个新阶段。它兴起于西方国家70年代,于90年代初之后开始衰退。后现代主义的装饰风格体现了对于文化的极大的包容性,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传统文化和通俗文化,运用的设计手法更是不拘一格:从变形、借鉴,戏谑、夸张和象征的描述等,以及到多种历史风格的整合拼接……如设计家菲利浦•约翰逊(PhilipJohnson)设计的著名的纽约美国电报电话大厦———AT&T大厦,该建筑设计具有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所有的显著特征:历史主义、装饰主义、折衷主义和娱乐性等,广泛采用古罗马、文艺复兴、哥特式等风格细节,达到古典主义的装饰特色。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装饰在艺术设计中的地位逐渐复兴。后现代主义重视设计符号的“语义”表达,力图使设计成为一种象征手段或语义学的“隐喻”。例如,索德萨斯著名的“孟菲斯”设计小组代表的产品设计“机器人书架”,就是以比拟的手法设计而成。用索德萨斯的话来说,设计是生活方式的显示体现,他以自己的创作表现“生活的隐喻”,赋予形式、造型和装饰风格以象征意义。确实,未来艺术设计方向的探索本质上就是对生活方式的设计,而适宜的装饰正是设计美好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它会让人们走向的更加艺术化的、充满诗意的生活。

另一些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作品,以一种特殊的形式造成人们想象的空间,强调形态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如丹麦设计师伍重1956年设计的著名的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外部造型采用“仿生后现代主义之文化艺术设计理念研究崔立东(上海市工艺美院环境艺术学院,上海200000)摘要:后现代主义设计从人文理念出发,通过风格迥异、方法独特、多元文化结合美学形成的新时代设计格局,她远远超出了简单作品的普通功能性和纯粹的外观表现形式,而是人性化和精髓文化的升华。人文思想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中心设计理念,以人为核心,延续了历史文脉,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是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元化的统一,设计作品诠释人心灵的回归,使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使建筑、艺术、人性得以完美结合和统一。设计”手法,远望如重重叠叠白帆泊港,整体造型与周边优美的环境相得益彰。还有洛杉矶的“太平洋设计中心”,在两座巨大的建筑上采用绿色、蓝色的玻璃幕墙,造成所谓“蓝色鲸鱼”的强烈生态主义象征,这些设计除了具备本身使用合理的功能外,都企图通过被精神化提炼的观念形态达到一种诗歌般的象征与隐喻。

2欢乐与情趣———后现代主义多元化艺术设计的精神层次追求

当代社会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人们开始由物质享受过渡到更高的精神层面,现代设计产品仅仅具备使用功能已经远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人们在多元化的社会里,设计作品不仅是单纯的使用功能,更重要的是和设计作品的情感交流。在今天的欧洲设计界,有这样的类似的多元化装饰艺术设计经典范例也不无存在,其幽默滑稽的存在形式,带给人们另类的情趣与欢乐。例如,法国文化部直属的法国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在两个世纪的悠久灿烂历史文化传承下,作为法国首都巴黎的唯一一所多学科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院校,在坚定不移的秉承国际主义,现代主义的欧洲传统经典教学模式的第二阶段硕士学位学科点十个专业的同时,于2011年初成功推出了其第三阶段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的11个专业设置:《设计,构想,创造,与未来》《公共空间关系设计:景观装置》《城市设计》《景观规划设计》《虚拟现实设计》《运动与空间》《三维设计历史》《数字运动现实》《现实中的数码图形》《综合材料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同时被摒弃的原称为后学位方向专业(post-diplome)如:色彩设计与家具设计等,由于缺乏学科建设的完整性和深度及广度,和第二阶段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学科点无连贯性,又不可能作为真正学位研究方向的设置,终究犹如流星飞逝昙花一现般,消失在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历史里。随着人们对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情感要素的比重越来越大,产品的附加值也会越来越多,对设计师的设计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富有情趣化设计的产品的出现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设计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后现代主义设计倡导艺术、文化和自然的重逢,将诗意田园惬意的生活重新回归,使人重新融于自然,如将美丽的晨曦引入中庭;缥缈的晚霞引入殿堂;用夸张的色彩和造型,唤起人们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和未来的憧憬。设计中的趣味性、艺术性赋予了作品,使作品具有灵感而变得更人性化,这种欢乐与情感的交融;艺术和文化的交织,激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3内涵与个性———后现代主义多元化艺术设计的自我价值实现

在这个设计创意纷繁的世界里,除了寻找更新奇更能打动观者的灵感,似乎没有别的办法能让设计师安静下来。人本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自我价值的实现。后现代设计者常常在作品中彰显自己的个性,凸显狂想自由、离经叛道,“反叛惯常的审美方式,破坏僵硬的标尺,强调艺术形式的陌生化和不可重复性,是后现代设计观念的主要特征。”后现代主义设计具有诗情画意、夸张离奇的感性特色;同时依靠工艺材料、色彩图案创造个性特色,各具形态和文化艺术情趣。因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年龄差别、兴趣爱好决定了其对事物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迥异,也就会使改变对设计作品的不同看法和转变。故此当代设计者应以人文设计为核心,广开思路,别出心裁地设计出丰富多彩的作品以满足人们各种层次的需求,实现创意生活中的各种美好愿望。

4文脉的延续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多元化艺术设计的文化回溯

在功能主义至上、“少就是多”的时代,传统被视为“历史的包袱”,现代主义设计摈弃一切历史,以反传统的激进姿态试图重新诠释这个世界。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不懂历史才会否定历史”,今天的设计离不开历史文化的熏陶,我们更应尊重历史文脉、善于从中学习借鉴。后现代主义设计主张延续历史文脉,使传统的古典雅致和当今的时尚风韵相融合,创造性地设计出古今中外风味并存的艺术佳作,美国建筑设计大师,后现代主义理论基础奠定者罗伯特•文丘里认为当今建筑设计应崇尚历史文化和时代元素相结合,才能使设计富有生命力,采取折衷主义,渗透设计当中,避免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单调、浮躁、刻意做作的弊端。美国杰出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大师查尔斯•穆尔设计的新奥尔良市著名的“意大利广场”,是个典型的折衷主义作品,把古罗马拱门、科林斯、爱奥尼柱头等历史元素和现代的霓虹、各具特色的灯饰相结合,形成地域性的文化特色。另一美国建筑家迈克•格里夫斯1980-1982年设计的奥勒冈州波特兰市的公共服务中心,采取了现代的结构和绚丽的装饰元素和古典装饰材料,使得建筑凸显多元化、折衷主义色彩。现代主义风格引领设计潮流已近一个世纪,从赖特的“流水山庄”,到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萨沃伊别墅,都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观也越来越高,现代主义讲究功能性;后现代主义以历史文化为基础,并和现代的设计元素以折衷思想得以呈现,已渐成为设计主流。

5以人为设计中心———后现代主义多元化艺术设计的永恒主题

以人为设计中心,使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怀,从人的需求出发,设计作品的功能性、时尚性、创新性、细节性的处理都以人性为永恒的主题,多元化的语境下处理好人和物和谐共处的关系,在文化艺术的烘托下,满足人的各种心理精神享受和现实物质享受,使物最终服务于人,人服务于物的共赢局面。人性化设计采用科技手段为人们提供人性化产品,产品赋予了生命和灵感,人们的心灵得到更高的升华和人格应有的尊重。

6后现代主义设计在中国

在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已慢慢从物质的追求上升到精神的层面,以历史文化和设计相结合,满足现代人们多元性的需求。后现代主义设计是人文理念下的升华设计产物,极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建筑设计艺术的发展,拓展了我国设计的弹性空间,是建筑设计在新时期追求自由、人格、开放设计的艺术奇葩,既有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元素,也融入了高科技、新能源的现代元素。推动我国建筑设计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的发展。然而,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分析国情,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在满足广大人民生活基本需求的大前提下,当代设计的主流仍然以功能性、实用性的现代主义设计为载体。我国东西地域经济发展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在沿海和内地一些发达地区,现代化进程比较迅速,后现代主义设计已悄然出现,与现代主义设计共同构成了当代设计领域风格多元并存的现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现实性。当然无论是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都是诠释世界的一种方法。我们在批判地继承历史的同时,应与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俱进,对任何一种现有的设计风格和流派,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兼收并取,采取一种宽容、慎重乃至尊重的态度。中国文化最值得称道之处在于它的包容性,它的博大与宽容体现了它最终无穷的生命力。翟墨先生在《设计理念的随需应变》一文中提到“后现代设计应该是吸收全息文明的良性基因,融合各民族优良‘道器’文脉的有机设计体系”。他认为这种“有机设计体”应当包含着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主流文化与民间文化之间的相互认同,吸纳和融合。它的秉承与发展,无疑会给我国博大精深的建筑设计文化添加了一丝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