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外建筑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数据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智能电网调度运行面临关键技术
锅炉机电一体化节能控制系统探讨
探究如何强化油田安全环保管理的意识
配电网智能调度运行面临的关键技术研究
凯文·艾什顿来自物联网之父的五个想法
电气工程安装和施工管理方面的一些见解
雾霾愈烈——智慧城市的雾霾破解之道
分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塑造城市特色
刍议房地产测量与工程测量区别探讨
理论、构筑与实践——中外专家论智城
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要点研究
论建立河道管理信息平台的重要性
高速公路路面病害的养护和维修解析
浅谈高速公路施工中外协队伍的管理
浅析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产业化发展趋势
村镇规划在城乡规划管理中的政策探讨
建筑工程成本的影响因素及成本管控解析
马普托大桥地下连续墙漏水事故处理分析
浅谈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现状及完善措施
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公路养护作业安全的影响因素与保障对策
工业用自动化检测电仪的安装与维护研究
电站锅炉余热深度利用及尾部受热面综合优化
探究建筑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的策略与方法
市政道路工程中施工现场管理举措的若干研究
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现存问题与处理建议研究
探究建筑工程预算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作用
浅谈“互联网+”时代的高职高专教学改革
数字化测绘技术及其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对广东居民未来选择家庭住宅的前瞻性探究
建筑智能化系统安全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
苹果拟在爱尔兰建数据中心,当地居民抗议
铁路工程施工中施工安全防护的方法分析
城镇燃气工程的施工监理及管理要点之研究
常见工业电气自动化发展问题与管理策略初探
节能评估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查中的作用分析
探索国企从建设管理向经营管理转变发展之路
试述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及预防性养护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机电安装工艺技术之研究论述
青海省2016年计划草案:加大光伏电站建设规模
暖通空调安装施工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结构裂缝形成及预防措施
土木建筑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及技术要点分析
加强电梯物联网建设提高电梯安全运行管理水平分析
关于土木工程施工中钢结构技术应用及发展的若干研究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及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园林史;教学;改革尝试
《中外园林史》运用历史的社会结构、经济组织、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积淀的造园实践方法与经验表现,阐释园林的渊源、演变、发展规律及其特征,论述物化为园林的外在形态、风格与体系,蕴涵着人类对生存环境、社会哲学思想、观念、审美需求、政治影响和造园思想流派内在的认识;它折射着人类创造理想思想理论、分析方法、要素运用与传承警示,是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针对《中外园林史》的课程教学,许多作者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种经验和风格。商丘工学院张伟、胡启国实行灵活教学形式,突出教学重点,拓展互动教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给人以启迪[1]。景艳莉对《园林史》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提出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教学观念、组织编写权威的中外园林史通用教材、完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教学改革措施[2]。另青艳探索案例教学法在中外园林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具体的应用方式[3]。巫柳兰应用数字化体验式系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仿佛亲临景观实地,他们在教学中还融入“微课”活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4,5]。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园林专业办学时间较短,教学条件有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学习其他院校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外园林史课堂教学进行一些改革尝试,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因材施教,要求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针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知识基础以及周学时多、作业繁杂等特点,我们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即不要求学生掌握教材的所有细节,但要求学生务必掌握重点知识。将重点内容分为3类:(1)“概念”内容,如世界3大园林体系的区别和特征;欧洲各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园林风格和特征及对应的时代背景;伊斯兰园林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特征;中国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特征和区别;私家园林中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的特点和区别;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国陵寝园林的演化和基本构素;寺观园林的基本构素等。(2)“节点”内容,如公共园林起源于古希腊,雕塑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园林中;中世纪形成伊斯兰园林类型;魏晋完成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构建;明清时代是中国私家园林的鼎盛时期等。(3)“独特”内容,对于教材中的案例,我们要求学生掌握重要案例的“个性”。如兰特庄园的台层、水池;凡尔赛宫中路、水、植物的规制布置;泰姬陵的陵墓主体建筑位于陵园一端,一条十字形甬道将园划成4部分,甬道中间是十字形水渠;拙政园以水见长,留园独置石峰;普宁寺建筑南半部是“汉式”,北半部位“藏式”等。在重点内容的学习方法上,坚持严密盯住的原则,做到后次复习前次的内容、单元复习、考前复习、课堂作业、课后作业,这样多次重复学习后,学生的记忆较深刻。
2布置学生绘制案例复原设想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觉得中国古典园林史的部分案例看不见、摸不着,学习积极性不高。例如,教材所述北方私家园林中的清华园,只有文字描述,没有平面图,但教材介绍了清华园的占地面积,以水景为主,以岛、堤将水面分隔成前湖和后湖,建筑南北中轴线排列的特点,并用“前湖”、“后湖”、“中轴线”、“南端”、“北岸”、“堂北”等关键词介绍园林构成要素的分布。同样,教材提到明朝寺观园林的月河梵院时,仅交代《月河梵院记》文字描述的内容,但院中园林要素南北东西位置及空间分布等介绍比较详细。结合学生在学习园林史之前所学的园林设计基础课程内容,布置学生绘制上述案例复原设想图,这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老师引导,部分学生能完成作业。且不说学生案例复原图的真实度有多高,但通过作业提高了学生对园林史学习的积极性,也激励了他们努力学习好后续课程。
3调整教材内容的编年史体系,优化不同园林类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按常规,史书按时代编纂无可非议。以前老师讲课时,完全按照教材的编年史体系讲授。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完全按年代顺序讲授园林史显得有点枯燥。按教材编纂体系,中国魏晋-隋时代基本完成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建设,形成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唐宋时代和元明清时代同样是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的新建和发展。当然,明清时代的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是集理政、生活、休闲为一体的皇家园林。元大内御苑规划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的皇都规划模式,明大内御苑西苑大体上仍保持着元代太液池规模和格局。清大内御苑的兔园、景山、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均保留明代旧观。寺观园林和私家园林同样有其发展完善过程,有承前启后的案例,如果一一照搬书本传授,老师和学生都会觉得枯燥。因此,我们在尊重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在中国古典园林教学中尝试打破教材内容的编年史体系,按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的形成背景、发展完善过程及其风格特征等园林类型体系授课,优化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也获得了学生的好评。
4铺垫知识,减少学生的学习困难
从古埃及和古希腊开始,浓厚的宗教思想对欧洲园林的产生和发展有强烈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道、佛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3大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又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3大教派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园林的发展。学生在上大学前对数学、文学艺术等影响园林发展的背景知识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对不同宗教体系知之甚少,而且教材介绍的内容又零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宗教文化对传统园林的影响,我们按专题形式补充中国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禅宗思想、西方多神教、基督教等的发展过程和思想体系,并补充寺院和道观的建筑风格和寺观各自供奉的主体。上述知识的铺垫,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帮助。
5古为今用,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
在教学中,注意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服务精神”这一重要价值观的教育。我们选择了以下内容:(1)埃及金字塔的建设。胡夫金字塔高146m,边长232m,占地5.4hm2,用230万块巨大的石灰石砌成,10万名奴隶历经30多年劳动才竣工;(2)泰陵姬于1631年动工,雇佣2万名工匠,历时22年(一说15年)完成;(3)元大内御苑的理水中,设计者引山上水入积水潭,积水潭与通惠河相连,经京杭运河发展航运,引金河水入太液池供生活用水。通过老师的引导,同学们认为历史上帝皇对劳动人民的欺诈值得声讨,但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先人们的“工匠精神”及讲究质量的理念,提高现代园林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意识。利用元大内御苑理水这个案例,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解决我国城市建设迅速发展与城市产生内涝这一问题,同学们从城市规划设计上提出自己的想法,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受到服务意识的教育。
6结语
园林史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应由园林“大师级”的人物授课,对新建立的二本学校的园林专业来说是不现实的命题。所以,只能依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目前依靠书本中轮廓性的文字描述和课堂上展示园林照片、图片,很难让学生深入理解园林和造园手法,更不用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了。另外,仅仅依靠单纯的编年史方式来讲解园林历史,主要关注的是在哲学和物质文化层面的园林及园林的象征性作用的风格分析,历史中的著名园林反而变成一种背景[6]。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学习兄弟院校的经验,再接再厉、扬长避短,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园林史的教学,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伟,胡启国.《中外园林史》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吉林农业,2012,268(6):208-209.
[2]景艳莉.《园林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7):187-188.
[3]另青艳.案例教学法在中外园林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5):87-90.
[4]巫柳兰.中外园林史课程教学中“微课”融入策略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5,(6):24-26.
[5]巫柳兰.基于数字化体验式系统的《中外园林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3):213-214,171.
一、景区住宅的特点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城市的喧嚣生活,而是更多地追求一种自然状态下的生存,渴望改善居住环境。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了郊外空气清新、风景优美、交通便捷的环境。尤其是法定假日天数的增加,使人们对周末或节假日休闲度假越来越重视。在这种需求的催生下,越来越多的楼盘开始借助名胜风景区和城市周边的山、水、园、林作为开发的卖点,景区住宅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兴的住宅形式,景区住宅具备一些区别于普通住宅项目的特质。
1、优雅的环境资源。景区住宅的开发多选择在风景名胜区,风光秀丽、气候宜人不论是作为第一居所还是第二居所,景区住宅都能够使人们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气息和休闲娱乐设施。而普通房地产项目选址多考虑距市中心的距离、生活便利性等,对自然环境及休闲娱乐的要求往往不是很高。
2、定位较高。普通住宅虽有档次之分,但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日常基本的居住需求而建的。而景区住宅已脱离生活必需品的行列,不以满足人们的基本居住为目的,而是作为住宅中的奢侈品为人们的居住或休闲提供更大的选择范围。因此,景区住宅多以高端大盘的形式出现,通常被冠以豪宅的称谓。景区住宅的客户定位也多是针对城市的高收入阶层,他们经济状况良好,希望拥有较高品位的住宿条件和休闲娱乐环境,传统的住宅项目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3、人性化内涵。与普通房地产住宅项目相比较,景区住宅具有高度的人性化内涵。景区住宅以景观环境和居住舒适为卖点,处处为消费者的需求考虑,倡导心情的释放与自然属性的回归,使得人本主义思想也成为景观住宅的核心价值观。
4、先进的规划理念。景区住宅开发的重要思想就是让消费者能够舒适、便利地享用周围的旅游景观资源。因此,住宅区的规划也要围绕这一开发主旨,使小区环境与周围的景区环境相协调,成为旅游景观的延伸。目前,多数有实力的开发商在进行景区住宅规划的阶段都会请国际知名的园林绿化公司进行实地考察,对小区内的环境进行设计。
二、景区住宅定价模型构建及检验
从以上方面看来景区住宅虽属于住宅产品的子类,但它与普通住宅又有着许多差别,因此,对景区住宅的定价方法应区别于普通住宅。本文采用hedonic定价模型对景区住宅进行定价。
(一)资料收集。本论文所选样本的区域范围为西安市曲江新区。西安曲江新区原名西安曲江旅游度假区,以闻名中外的大雁塔和曲江皇家园林遗址为中心,是西北唯一的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不仅是陕西省和西安市振兴旅游的重大工程,也是未来西安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本文中的58个样本数据一部分来源于网络,包括西安房地产信息网、焦点房地产网、搜房网,其余为实地调研结果。
(二)hedonic模型。根据以往的hedonic住宅定价模型以及对景区住宅类房地产项目的价格影响因素的分析,下文对景区住宅的特征变量归结为以下几点:配套设施、区域规划、房龄、容积率、建筑类型、户型朝向、装修程度、景观环境,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表1)
1、模型回归。将收集的样本数据应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采用Stepwise方法,对比线性模型、对数模型和半对数模型的拟合结果,发现半对数模型的R和R2最高,拟合度最好。最终选用半对数模型对特征变量进行F和T检验,进入模型的有配套设施、房龄、建筑类型、朝向、景观环境五个特征变量,得到特征价格模型为:lnP=7.092+0.039×配套设施-0.046×房龄+0.497×建筑类型+0.056×朝向+0.041×景观环境。(表2)
2、回归结果分析。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配套设施增加一项,单位面积的住宅均价的对数增加0.039;房龄每增加一年,单位面积的住宅均价的对数增加0.046;建筑类型高层、小高层相对于多层,使单位面积的住宅均价的对数增加0.497,别墅相对于高层、小高层,使单位面积的住宅均价的对数增加0.497;依次类推。由模型拟合结果可以看到,进入模型的各个特征变量的符号均与预期符号一致。
三、总结
【关键词】 建筑设计;美术;联系;区别
美术主要包括三大类:建筑,雕塑和绘画,绘画和雕塑实际上都服务于建筑,西方古代的艺术大师一般也同时就是建筑师。每个时代建筑与绘画、雕塑都是紧密关联的,比如洛可可时期的建筑追求华丽,很具有装饰感,同时期的绘画雕塑也同样,柔弱优美,缺乏力量感,装饰性强。19世纪新艺术运动时期的建筑、内饰带有象征感,诡异,当时的绘画有象征派;再比如极简主义建筑和极简主义绘画、雕塑等等。
在建筑美学设计方面,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原则是对称,尤其在建筑上,中国人习惯于视觉平衡的对称美,无论是皇家建筑还是普通民宅,几千年以来,中国人都一直默默遵循这一原则。而在西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就提出过不对称为美,东西方两套建筑美学体系在这一点上泾渭分明。
在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地方,建筑所体现出的美术艺术风格也是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倡导者、设计家、画家、诗人和社会改革家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莫里斯毕业于牛津大学的建筑系,在大学期间莫里斯对哥特式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后莫里斯进入专门从事哥特风格建筑设计的乔治・斯特里特设计事务所(George Edmund Street)研究建筑。后来在1857年离开了斯特里特工作室,来到伦敦,开始他的设计生涯及拉斯金理论的实践。1859年莫里斯在布置他的新婚住房时,因为家庭富裕的他又是学建筑出身。于是冒出了自己动手设计住房及家具的想法。他请他的朋友菲利普・韦伯(Philip Webb,1831-1915)为自己设计房屋。起初韦伯画了一个对称结构的房子图纸给莫里斯看。由于莫里斯深受拉斯金的影响,以及他自己的反叛思想,硬是把它改成了不对称的结构。也正是他这种反叛思想,在韦伯想要给房子墙面粉饰时遭到阻止。莫里斯直接就把红墙露在外面。这就是艺术史上至今依然赫赫有名的“红屋”。整个红屋完全没有学院派的清规戒律,从背面规划,而把建筑的正面作为次要因素考虑,同时整个建筑的内部结构完全展示出来了,建筑与环境达到完美的结合与统一。与此同时,他们在设计屋子里的炉壁时,甚至将各种风格混在一起。莫里斯还动手设计了家具及壁纸,窗帘,帷幔的图案,并且由莫里斯的妻子珍妮亲手刺绣完成,风格上都追求哥特式的统一。莫里斯设计的“红屋”首先提出了“美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主张美术家从事设计,反对“纯艺术”,另外还强调设计应“师承自然”、忠实于材料和适应使用目的,并创造出了一些朴素而适用的作品,为全世界的设计革新运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再比如,集古典、优雅、艺术于一身的现代化城市维也纳,最具特色的当代建筑首推百水公寓。百水公寓是市政府在1983年委托奥地利艺术家百水先生设计的集合住宅。百水先生是个极度信奉自然主义的艺术家,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整个计划先由艺术家画出天马行空的想象图,再由建筑师设法完成,公寓外墙起伏曲线的灵感来自高第的米拉之家,但是多了些色彩与植栽,由百水先生一点一滴以带有感情的手工逐步完成。维也纳的建筑精华浓缩了西洋建筑史几百年来的发展,而新一代的建筑也正在缔造21世纪的历史。
在中国本土建筑中,我们不能不提北京的故宫。故宫又名紫禁城,它坐落于北京市中心,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宫殿为蓝本,从大江南北征调能工巧匠和役使百万夫役,历经14年(公元1407―1420年)时间建成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城墙环绕,周长3428米,城墙高7.9米,底部宽8.62米,上部宽6.66米,上部外侧筑雉牒,内侧砌宇墙。城墙四角各有一座结构精巧的角楼。城外有一条宽52米、长3800米的护城河环绕,构成完整的防卫系统。宫城辟有四门,南面有午门,为故宫正门,北有神武门(玄武门),东面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宫内有各类殿宇9000余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建筑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故宫由外朝与内廷两部分组成,总体布局为中轴对称,前三殿、后三宫坐落于全城中轴线上,气势雄伟,豪华壮观,为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世界上别具一格,辉煌壮丽,并具中国古典风格和东方格调的建筑物和世界上最大的皇宫。1987年,故宫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由此,我们发现,中国古人认为建筑对称可以靠园林的多变来平衡;而西方园林则反之,严格对称、人为修剪的园林,使人们对建筑的倾斜视觉得以恢复。比较一下东西方美学,就可以看出不管平衡在前还是平衡在后,人类居住的愿望总体仍希望和谐。
总之,建筑等美术门类同属视觉艺术范畴,在构阁、形体、色彩、质感、肌理等造型风素的运用方面有诸多相通之处,创作的观念、思潮、风格及具体的形式处理常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而建筑与作为纯艺术的绘画、雕塑等又有很大不同。建筑是实用或社会性的艺术.空间是造型要素,创作的基本目的是为人们提供居住及从事各种活动的空间环境,因而有强烈的实用功能要求和工程技术性,审美及艺术表现仅是其构成要素之一,相比绘画、雕塑而言,建筑创作很受使用目的、技术、经济以及社会普遍审美意识的制约,而不象绘画、雕塑创作那样,有较大的自由性.作者可以较随心所欲地表现和进行创作实验。基于此原因,现代绘画、雕塑在艺术观念、形式美、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探索经常先行于建筑,并予建筑创作以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启发。分析、探讨建筑设计与美术的联系及特征,有助于深化对建筑创作艺术性、文化性的认识,从而获取创作启迪。
参考文献
[1]李洁 《建筑美术教学的和谐性思考》 长沙铁道学学院报 2009.9
一、应用并联审批系统解决前置审批流程过长的问题,降低企业准入的机会成本
一些企业办理前置审批流程较长、往来奔波越多,造成企业机会成本过高,失去占领市场的“先机”。区局以登记注册窗口进驻行政服务中心为契机,充分发挥“并联审批”系统作用,运用“区并联审批信息管理系统”转告涉及前置或后置审批的部门,并通过“受理回执”的书面形式告知企业或个体工商户所须办理的行政许可,使申请者一次性了解清楚开业经营需具备的条件,抓紧时间做好前置所需的所有文件和手续,顺利办好营业执照。上半年全区通过并联审批系统受理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申请*宗。同时,*区行政服务中心现有*个职能部门联合办公,如果确企业有需要,该局还会主动找到相关部门一起充分沟通,帮助企业解决前置审批问题。如今年*月初,计划投资*亿美元的*国际采购与区域物流中心确定落户*,签约仪式结束后,工商、经贸两部门立即召开联席会议,向*物流(*)投资有限公司详细解释相关手续,帮助该公司顺利领取了营业执照。
二、利用制度和网络提高办事效率,降低企业准入的时间成本
*区局一方面从狠抓制度落实为突破口,严格落实“分层分类”的登记事权划分体系和“一审一核”的登记审批制度,受理企业或个体户登记坚持一次性当场解释清楚,对材料齐备的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一般当场核准,需要研究才能决定的也一般当天核准;对材料齐备的登记注册申请一般自受理之日起*至*日完成审批并打印新的营业执照,比法定的审批时限提前*到*天。区局*个登记窗口还开设了“绿色通道”,为重大项目、大型企业、大学生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残疾人创业、退伍军人创业或者其他确实有需求的企业、个体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另一方面,该局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优势,在红盾信息网上加大政府信息公开栏目的建设,开辟了“政务公开”、“网上工商”、“办事指南”、“在线咨询”等栏目,企业可以直接在网上查阅各类登记指南,了解办证须知,下载办理各类登记需要填写的表格。此外,企业和群众还可以通过“在线咨询”提出问题,该局均在*—*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今年上半年,受理线咨询收到投诉、意见和建议*个。
三、切实贯彻亲商利民优惠政策,降低企业准入的资金成本
该局大力宣传推广注册资本“零首期”、企业法人资格和经营资格相分离、放宽经营场所以及延长出资期限等政策,在《南方都市报》、《珠江商报》和“政风行风热线——民生零距离”直播节目等媒体上大力宣传,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工商亲商利民优惠政策,尤其是“零首期”及延长出资期限等降低企业资金成本的政策。据统计,截止*月底,全区共*家企业受惠于“零首期”政策,为*户外资企业延长出资期限,*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利用放宽经营场所的政策(如住宅改商业用途)实现登记,同时登记筹办类营业执照*户,有效地支持了新企业发展。
四、区别对待“一址多户”登记申请,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关键词 建筑特征 区域性 中国建筑 西方建筑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建筑要克服自然的干扰,创造舒适的人居条件。不同的自然地带对人居的干扰有差别。自然环境中,对建筑影响最大的是气候。寒冷地方要保暖,炎热地方要降温,多雨地方防雨淋,潮湿地方隔湿通风,对建筑有不同的要求。
影响建筑三要素互相联系,不可或缺。任何建筑都受到三要素的制约。三要素地域差异性决定建筑的地区性。哲学讲“没有相同的树叶”。地理学讲没有相同的地点,没有相同的区域。长城出现在我国的北方,金字塔出现在古埃及,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特定环境的产物,都有强烈的地区性。
在我国内部,南方和北方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主要受自然环境影响。起关键作用的是气候上的南北纬度地带性差异。地形和水文加强气候差异的深度。我国建筑最显著的地域差异表现在南方与北方之间。建筑形态上,南方轻巧通敞、多遮拦,北方严实敦厚。城市格局上,南方街巷曲折,北方街巷归正。宗教建筑上,南方多道观,北方多石窟寺。
南方建筑比较注重遮阳、防热、防潮、防洪、防雷击,在沿海一带兼防台风和暴雨。南方气候既热又湿,水蒸汽长波辐射强。气温27.5℃时,空气湿度达到90%,汗水难蒸发,人体感觉闷热。气温13℃时,湿度90%,有寒冷感。潮湿天气细菌虫害滋长快,流行病容易传播。
我国一度流行的玻璃幕墙设计违背了传统民居通敞的原则。玻璃幕墙通常是不开启的,室内空气流通靠中央空调,成为高耗能建筑。玻璃幕墙设计于20世纪70年代在欧洲兴起,到80年代中期逐渐衰退。
北方气候寒冷,寒流频繁,防寒、采光、保暖是民居的第一要务。建筑要尽可能减少外露面,加强密闭性,在形态上趋向方正敦厚。北方民居的墙体厚实,阳面开窗,阴面密闭,有火炕火墙。
南方阳光炽烈,雨水频繁,潮气上泛,建筑物要遮阳、遮雨、隔潮。南方建筑的墙体、屋顶、门窗有遮拦功能。墙和屋顶是建筑物接受辐射的主要载体。浅色对辐射光的传输率较低,南方建筑的色彩以浅色为主,白色尤为普遍。
建筑的区域性不仅体现在我国南北差异上,就全球而言,这种差异性就更为突出,尤其是体现在中外建筑上。引起差别的主要原因是意识形态,其次是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中国传统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西方传统建筑主要采用石结构。这主要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比较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所以建筑大多采用木结构。鉴于木结构本身的特性,我国现今能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已经很少。
中国古代建筑是一个很独特的体系,它尤其强调人与宇宙、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它不是可以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以庭院为单位构成组群建筑;它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普遍采用的暖和的木质,是“木构架”;不是让人们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它的美学精神可用宗白华先生的一句话来概括:“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正是这种美学精神,传达了中国人对“宇宙图案”的奇特感观,创造了古建筑的灵魂。
中国古典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及现代建筑在扩大建筑规模上是采用不同的方式,西方建筑将复杂的内容组织在一座房屋里,由单层变多层,在平面上以至高空中作最大限度的伸展,因此而产生一系列高大的建筑物,取得了巨大而变化丰富的建筑体量。中国古典建筑将不同用途的部分处在不同的“单座建筑”中由一座变多座,以院落为基础,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地广布在一个空间中,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因此产生一系列单座建筑数量众多的群体。这种空间处理方式的不同,使人们在建筑之中有着不同的体验。西方建筑从外观上看一目了然,其个体本身是丰富多变的,中国古建筑从单体上看简单明了,而平面组织上却十分复杂,其建筑的整体面貌是一层一层逐一展开的。西方建筑可以用一个三维的画面来表现建筑的总体面貌,而在中国古建筑群体中却很难以一个固定的画面来揭示其整体的面貌,而人行其中却可有一种步移景异的空间变化,由此可见两种建筑是以不同的方式发展。
关键词:现代建筑;创新设计;创新动力;创新理论
1.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区别
1.1 设计性质
传统的设计偏重于技术,现代设计则面向功能目标,将技术、经济和社会环境因素结合在一起统筹考虑,具有工程性,既重视设计的内容亦强调设计进程的管理。
1.2 设计进程
传统的设计在战略进程和战术步序上有随意性,现代设计则强调设计进程及其步序的模式化。
1.3 设计手段
传统的设计是电算器、图板加手册,个体手工作业,现代设计则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计算、自动绘图和数据库管理,集团分工协作。
1.4 设计方式
传统的设计以经验总结、规范依据为主,现代设计则强调预测与信号分析及创造性的相互配合。
1.5 设计部署
传统的设计只限于从方案到工作图这个阶段,现代设计则贯穿开发的全过程,除常规的设计外,还要考虑从用户需求到设计评价及施工阶段的结构设计工艺性修改以及试运转和使用维修经验的反馈。
2.现代设计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创造性的思维与解析式逻辑思维的重要区别在于创造思维的发掘、产生是一个囊括创造主体多种基本智力因素的集发过程,如逻辑判断、分析推理、记忆潜能、创新素质等一系列能力。 因为建筑创作与纯科学技术范畴存在着差别,感知和理性、形象和概念相融合的领悟过程,是决定设计作品的多元创造的一个重要机制。 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是提高建筑构思创意水平的重要途径。 设计创作所要求的典型的创造思维方式,包括动力因素、灵感与顿悟能力以及想象力。
2.1 创新心理动力因素
创造心理动力因素大致分为创造动力、 创造时要投入的感情、求知欲、追求等意识和品质。 创造动力的形成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比如对所做的事情有着很浓厚的兴趣, 所作的事情符合自己的远大理想,又做好事情的恒心信心等素质。 更要具备开放的心理境态和勇于开拓的精神素质。
2.2 灵感与顿悟能力
设计创作是一种智力集合过程和形象思维比较突出的创造活动。富于想象的发现,常带有综合的直觉思维色彩,可称之为设计灵感。 设计灵感即为一种醒悟和豁然贯通,顿悟的思想闪现与跳跃。 培育设计灵感包括从生活深处经验和体验来获取感性动力资源;对各种人文知识与经验的累积及潜思维的培育,促成各知识层次的融汇贯通及触类旁通;中国传统艺术所谓“师造化”,即为获得鲜活而有生气的构思设计,转向自然去探索人类创造及美的根源。 直觉思维的开发有益于新事物的探索与发现。
2.3 想象力训练
想象力包括自身的理性加上对事物的特种直觉,进行大胆的推理描述,并最后促使一定思想的形成。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假说、猜测、必要的联想是不可缺少的。 具有了这些也就有了想象力雏形形成的必要条件,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为了使自己想象力有丰满度,由扩展度还要学会使用或者自己来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来辅助自己思维的散发。 最后在对这些名义上有根据的思想加以去伪存真的手段修饰。 也就是去除不现实的东西。 主动培养自己的想象力有助于新事物新形象的产生,包括对事情的侦察、掌握事物本质、事情主线等很有帮助。 左右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了总结想象力的方式方法。
3.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相关理论
3.1 理论创新应该广泛借鉴国外的经验
理论本身是一种用于分析推理及构思创作的方法论,一种智力性劳动。 在当代建筑的发育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理论产出,其中包括各种实例分析、观念指导原则及集合了哲学思考与经验实证的系统化理论产出。 提高建筑设计创作质量,应该更加广泛借鉴国际领域的理论成果,各种新观念和新思想;应以更加开放的观念,敏锐的思维,求取国际先进理论和经验成果。 在未来新世纪里,推动建筑创作追赶和超过国际的先进水平。
3.2 重视建筑设计创作本体规范理论的研究探索
美国科学哲学家 T·库恩倡导的科学范式理论学说指出了科学范式的产生对于科技革命的重大意义。 所谓范式,即为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同遵循的价值、信念、技术方法,即一门科学学科应具备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论体系。 建筑设计从提高构思创意水平到工程设计实践,都应强调加强职业设计规范化理论的建设。
3.3 加强本土论建筑理论探索
所谓“本土论”,即建筑创作中,要突出反映其个性、地域和民族的审美趣味,民族文化传统同建筑艺术有机相互结合。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文化传统十分丰饶,推动创造民族丰富多彩文化艺术特质的现代建筑艺术精品,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建设,向世界展现民族文化艺术风彩,加强民族的自豪感。 在这一点上,理论和实践都富有国际意义。
4.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几点构想
4.1 提高其在塑造民族文化和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建筑设计产品是经久耐用的产品,艺术因素是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建筑师的创作作品是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内容。 建筑设计创作的这一实质性特点,应该获得全社会的认同与反响。 在很大程度上,设计师设计创作的动力激情来自于广大公众对建筑艺术活动的一种积极认可。 在我国应当引进和有效组织各类建筑文化交流活动,如设计竞赛,国际间设计作品交流展示会。 建筑创作理应得到和其他艺术门类相同的重视程度。
4.2 引进和创新
建筑艺术是社会的艺术,其艺术特点、风格及式样的变化均代表着对特定时代的审美理想和相应的历史继承。 也就是说,设计艺术是历史的范畴,它的本质在于不断地创造和革新。 要用开放的心态来博览古今,汲取古今中外积累的建筑创作经验与科技成就,从把建筑作为艺术的高度出产具备新品质、反映新观念的设计创作,繁荣新时期设计艺术创作。
4.3 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相融合
众所周知,建筑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外部空间环境与场所不仅赋予建筑创作构思的某种特质,而且包容着建筑形式、空间因素所不能揭示的丰富的美学形式要素。 即建筑形态设计与环境形态之间存在内在的统一及和谐的逻辑规律。 尊重环境的整体性、多样性,是创造整体艺术形象,表现现代建筑新美学观念的重要因素;更能反映出建筑设计艺术的本体特征,以及对城市文脉、环境文理的尊重和认同。
5.结束语
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相比传统设计各方面都有比较大的突破。现在已经进入了现代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时代所创造的高科技生存环境,虚拟的和现实的建筑和城市的共存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关健词:中外园林;设计; 风格
1. 前言
园林设计风格是一种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设计风格,由于时代、民族、地域、环境等因素影响而表现形式存在区别,又因优秀造园者
的社会实践、审美惫识、审美经验、审美修养、审美想象、审美理想和审美意趣的不同,使园林设计风格呈现了五彩缤纷、美不胜收的风姿。中外园林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墓础上形成了各自独有的形态。
2. 中国园林设计风格
中国园林设计和西方园林设计是世界园林设计的两大流派。风格迥异,表现形式也迥然不同。如西方人喜好雕塑,在园林中有着众多的雕塑。而中国人却喜欢在园内堆假山。中国人看树赏花看姿态,不讲求品种,赏花只赏一朵,不求数量.而西方人讲求的是品种、数量,以及各种花在植坛中编排组合的图案,他们欣赏的是图案美。中国的园林设计源于中国传统绘画,因而从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传统绘画的又一表现形式,从审美主体来说,长期受深厚的哲学、美学的陶冶,而主体本身又是经过各种成熟的设计诗词、绘画、工艺美术和建筑交融渗透独立发展起来的一个形态完善的设计类别。“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迫求的审美境界。西方园林中的法国有“园林是陪衬,是背景,是建筑的附属物,确实不是独立完备的设计”(黑格尔语)。西方园林以科技为缘,将建筑自然化,表现出抽象性的人工技能之美;中国园林与绘画有缘,将建筑自然化,表现出形象的天然韵律之美。西方园林开阔坦荡,以整体对称图案美见长,中国园林则以曲径通幽,迫求惫境取胜。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是以含蓄、蕴藉、清幽、淡泊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对自然物的各种形式属性如线条、形
状、比例、组合,在审美前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追求含蓄的境界,是一种奉拟自然,追求自然的封闭式园林,是一种“独乐园”。西方园林则表现为活拨、规则、奢侈、热烈。造园中的建筑、无不讲究完整性,以几何形的组合达到数的和谐。西方园林讲究的是一览无余,追求人工的美,是一种开放式的园林,一种供多数人享乐的“众乐园”。可以这么说中国园林基本上自然的、写意的、重想象;而西方园林基本上是直观的、重人工、重规律。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肥田沃土之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
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彩。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着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并遵循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原则。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中得心源则是强调并非机械的抄袭自然山水,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粹取其精华。除绘画外,诗词也对中国造园艺术也影响至深。诗对于造园的影响也是体现在“缘情”的一面。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不免要反映其气质和情操。这些人作为士大夫阶层无疑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哲学和道德观念。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气质与情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造园的“重情”的美学思想。
中国造园追求的是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分割空间,融于自然;树木花卉,表现自然。山环水抱,曲折蜿蜒,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中国造园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的方面。中国园林审美观的确立大约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寄情于山水,并从湖光山色中蕴涵的自然美中抒感。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和总结。明明是自然人工造山、造水、造园,却又要借花鸟虫鱼、奇山瘦水,制造出“宛若天开,浑如天居”的局面。这种创造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
3. 西方园林设计风格
西方园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萌芽时期的西方园林体现着人类为更好的生活而同自然界恶劣环境进行斗争的精神,它来自于生产者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整理自然,形成有序的和谐,西方园林体现的是“天人相胜”的观念和理性的追求。从历史上看,西方哲学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期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这种美学思想一直顽强的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它强调规整、秩序、均衡、对称、推祟圆、正方形、直线,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3 . 1 西方园林体现的是人工美和人化自然
西方园林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得方方正正,呈现出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
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虽然在西方美学著作中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形式,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它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这样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3 . 2 西方造园刻意追求的是形式美
西方人认为造园要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韵律、均衡、对称、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的园林更是将它奉为金科玉律。西方园林那种轴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3 . 3 西方园林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
印象由于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状,如直线、正方形、回、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尽管组合变化可以多样千变万化,仍有规律可循。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另外西方人搜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也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关键词:园林美;创造;鉴赏;美学;园林意境
1.前言
园林的景象,不是客观的自然界,而是主观化了的艺术品。所以园林不是纯粹的原始自然,而是一种以人的理想愿望创造出来的人工自然。园林美也是一种美的形式,它和其他艺术形态的美不同,它有着独特的复杂性,但是它却也能让人产生审美愉悦,满足人的内心需要,也就是以客观表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观的东西,所以园林美也符合美学的一般规律。那到底什么是园林美?如何发现园林中的美?园林美的内容是什么?如何创造和鉴赏园林美?这些问题将是本文所探讨的。园林美的创造和鉴赏本身就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懂得鉴赏就懂得创造。当前,园林场所很多,但是美丽的园林却屈指可数。是人们不懂的发现,还是设计师们不懂得创造,这个很难说。所以本文将以美学的视角从形式、内容、意境三个方面讨论园林美的创造和鉴赏,加深人们对园林美的认识,丰富园林美的内涵,提高人们对园林美的创造和鉴赏能力。
2.什么是园林美
2.1园林的含义
在谈园林美之前,首先应当了解园林的含义。“园林”是什么?虽然似乎是不言而喻的,若深究其义,却又混沌模糊。可谓人人心领神会,又难以明确道出其含义来。
“园林”一词,最早见诸文字者,是在西晋(200年)以后的诗文中,唐代的诗人亦多用之。但以“园林”一词泛称私家建造的宅园,自唐宋直到明清还不是个专有名词。“园林”一词成为造园学中的专有名词则是在明末造园学家计成,写出世界上第一部最古老的造园学名著《同冶》—书以后。但是“园林”一词并不是在计成这才开始,也非今人所造,其实很早在一些诗句中就出现了园林二字。如:
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西晋·张翰)
驰秀翔园林。(西晋·左思)
伙啄虽勤苦,不愿栖园林。(南胡末·何承天)
甫山当户据,澧水映园林。(庸·岁参)
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唐·白居易)
但并没有能说明“园林”的含义是什么?事实上,魏晋南北朝至唐人的诗中的“园林”一词,既同唐代诗人所说的园林有所不同,更非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园林”。计成在《园冶》中,选择“园林”重要是泛称宅园。“园林”一词的涵义深广,还可以从古代人们对园林的要求,即审美意义上去了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草堂记》中所写:“几所止,虽一日、二日,辄复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地其喜山水病癣如此?”。我们不难从园居生活的理想中看出,中国人对大自然的酷爱,人与自然那种统一和谐的精神,大诗人白居易酷爱自然山水到“病癣”的程度[1]。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渴望和大自然在一起的,特别是现在的城市中的人们,既不得志于山水,所以园林就成为人们精神上需要和补充了。人们对人工创造的山水——园林的要求,就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园林的景境之中,要能令人忘尘脱俗,有云水相忘之乐,而飘然有凌云之志。园林是人们梦想的伊甸园,无论在什么国家,人们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都会有对园林的向往。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文明的起点,开始于城堡的兴起,但高级的文明,必然伴随着优美的园林[2]。”
那到底什么是园林呢?我们给“园林”以科学的定义,使模糊的概念有个清晰的认识。对继承和弘扬传统园林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以往我国学者很少给“园林”明确地下过定义,近年书出版兴旺,园林的定义也多了起来,角度不同说法也不一,都有一定的道理。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园林的内涵和包括的内容也越来越广。将汇集各家不同对园林的定义,并对它们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刻的了解园林是什么。如:
比较有权威的对“园林”的定义是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规)中写到:“园林是在—定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发展,还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3]。
这个定义虽然包罗万象,是乎讲清楚园林是什么,但是还是有一些地方让人不能理解。比如说“美的自然环境”,感觉不需要通过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也是园林,我们知道园林和自然环境最大的区别就是人造自然,这也是园林的本质。还有“地域”,地域一般指范围较广的地方,他包括小到庭园,大到风景名胜区,让人不大明白。而且没有提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方面。
我国造园学家陈植(1899—1989)教授在共《长物志校注》一书的注释中写到:“园林,在建筑物周围,布置景物,配植花木,所构成的幽美环境,谓之‘园林’。亦称‘园亭’、‘匠庭’或林园’,即造园学上所称的‘庭园”[4]。
这是个简约而十分概括的定义。陈植先生可能是从造园学上,有将中外术语统一起来的意思。这个定义的优越性、在于其外延宽广,中外适用。局限是其内涵无法说明中国的“园林”和西方的“庭园”的本质的区别。
《美学辞典》中写到“园林是一切以模拟自然山水为目的,把自然的或经人工改造的山水、植物与建筑物按照一定的审美要求组成的综合艺术”[5]。
这个定义明确了“园林”的创作主题思想,和“园林”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但有语病。如果是自然山水,就无所谓按照人的一定审美要求去组成了,而“人化的自然”不能纳入园林的范畴,何况“园林”的人工山水,也并非是对自然的一种“模拟”,如苏州古典园林的所谓山水,更非是“人工改造的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