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体育课程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创新探究;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38-01
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法的选择的。换句话说,即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运用何种教学方法,只要能达成学习目标就行。这也说明了一定的教学内容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完成学习目标的决定因素,而同一教学内容如果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所达成的学习目标是不同的。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创新体育课堂教学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借此谈几点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创新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维度完成中小学体育教学任务,因而选用的教学方法依据的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尽在情理之中。教师创新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提出多种练习方法,以适应学生因身高、体重、智能、运动动机、运动经历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的运动,在生理上获得,在心理上获得满足,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都能学到新知识,并在运动技术上有所提高。教法创新应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满足学生的创造欲,不必过分强调行动一致。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抒发不同的感受。教法创新应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教法创新还应与学法创新相结合,对于学生来说,要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造。
二、学习情境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学习情境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单调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学得愉快,练得高兴,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比如“自然地形跑”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耐久跑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能持续跑3000多米,如果一味的命令学生去机械的跑,无论是体能训练,还是精神陶冶,效果肯定都不会很好,学生甚至会产生畏难心理。我在教学时采用了学习精神,模拟进行的练习形式,并在跑的路途中设置了“战壕”、“雪山”等障碍。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置身于一种“肩负革命重担,完成伟大创举”的教学情境中。果然学生沉浸在模仿的意境之中,不知不觉地就跑完全程。结束时我又播放“打靶归来”的乐曲,让学生自编舞蹈。师生同唱同舞,完全是一种“三军”胜利会师的欢乐场景,学生的体能训练、精神的陶冶达到了最佳的组合,自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自编游戏,培养创新精神
在体育课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有效途径,是在练习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尝试自编游戏内容。比如在游戏中,给每一小组一个小胶球,画出一定的活动范围,要求每组学生以小胶球为中心,创编或组编出大家喜欢的体育游戏。游戏前,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创新,不要照搬已学过的游戏,组与组之间最好不要雷同,想方设法创编出具有新意、有利于锻炼身体、能够培养体育兴趣、具有开拓精神等的游戏活动。大家经过思考、讨论和选择,创编了“投球得分”、“双腿夹球比快”、“叫号接球”、“击中目标”、“打活动目标”等游戏项目。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发挥导演的角色,充分让学生自行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教师还对活动形式、方法新颖、创新意识强的小组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个别有困难或游戏活动缺乏新意的小组进行点拨、启发和帮助。这样,有效地发挥了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实践水平和经验。
四、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快乐学习氛围
关键词:体育教育;新课程标准;理念
一、解读新课程标准下的四个理念
第一,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为了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就是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体育与健康课。重视体育健康知识的教学和运动技术技能结合在一起,以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学生健康意识。现代的健康观不再是无疾病,不虚弱,而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
第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奠定学生的终身体育基础。在新的体育教学中不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是围绕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服务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动力。一个学生只有对某体育项目感兴趣自身才能自觉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才能使学生把体育当作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多学少学点竞技体育项目并不是很重要,能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培养学生运动爱好、专长才是最重要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强健体魄,培养品德,开发智力,磨练意志调节情绪,塑造个性还能够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学习工作效率。传统的体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很多的运动项目,导致学生样样都要学,样样学不好。这样难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也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为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可让他们有选择性的学习一项或多项运动项目,这样容易形成学生的运动专长,运动专长一旦形成,学生自身就有成就感,进而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就提高。
第三,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新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体质的发展。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每个学生都是具有发展潜力、有个性的人,在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班上的每个学生都应该是被关注的对象。而不再像以前一样只关心一些在体育上有天赋的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是指全班学生的发展,也指全面的、和谐发展、终身的发展。当然并不是“放羊式”教学,而是说体育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要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地位是说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自愿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
第四,注重学生个性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个人收益。每个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技能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选择性的选择教学内容,体育教学中除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爱好、技术水平方面的差异外,还得根据学生的差异性确定评价方法。使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体质弱、技术差的学生,要多鼓励他们,不能经常要他们示范错误动作,要在必要的时候降低他们的要求,让他们找到自信。对于运动能力不一样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如运动强度安排不当,能力强的就感觉不饱,弱的学生就吃不消。只有结合运动技能分组教学,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才都有收获。
二、新课程标准实施后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中,少数学校领导对实施新课标重视不够,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体育教师队伍中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少数体育老师自己在思想上没有重视,更谈不上对新课程标准在理论上有进一步的学习研究。
2.体育教师不知道如何选择有利于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学内容。传统的体育教学国家规定统一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师有本可依,知道上课教什么,新课程标准下,多数老师不知道怎么选择教学内容。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理念把握不准,有的老师为应付改革要求,教学过于形式,出现“放羊式”教学 教师不知道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3.运动技能教学的误区。有人认为新课程标准下,运动技能教学可有可无、应该废除。不应该在上体育课时进行运动技能教学,而只要学生能玩的开心就算是一堂新课程标准下成功的体育课。学生一节课学多少技术、技能不重要。
4.选择怎样的方法进行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学。目前,体育教学方法十分之多,因而在实际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能否正确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教学的关键问题。虽然新课程标准自实施到现在已有几年,可仍然存在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一刀切,满堂灌的现象。
5.体育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目前,关于二者关系仍存在一种是没有真正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主导的太多。还存在满堂灌的现象。另一种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没有教师的主导地位,真正成了放羊式教学。
6.相对忽视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由于受“竞技运动思想”的影响,很多人还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运动成绩为一堂课的教学目的。而对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够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本身对新课程标准理念只是一般了解,有一些甚至了解很少。
三、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体育教育对策
第一,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淡化“竞技运动”教学。首先,要改变观念,提高认识,现在体育与健康课是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门课。而不是培养专业运动员,所以没有必要选择太多的竞技体育项目。体育课不仅要能增强学生体质,还要能改善学生心理和适应能力。其次,我们体育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行为还要重视学生的课堂锻炼。对于体育教师本身应积极响应改革,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要多考虑那些趣味性强的体育项目。淡化运动技能教学不是说照搬竞技体育哪套,也不是说我们上体育课就不教那些内容,毕竟竞技项目还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项目有重要关系。对于一些不利于形成学生终身体育的项目只作为了解,而对于一些实用性强的体育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体育教师应对动作技术进行细致处理,这样有利于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学习更新的教学内容。
第二,重视学生自创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下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不仅要教基本技术技能,还要促使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更好的发展。如:一些枯燥的项目就适合用“游戏教学法”;而一些集体项目就可以采用“小集体教学法”。此外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对初学者就不应采用“比赛教学法”,对一些体质弱的学生就不用“循环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可以是两个人、也可以是多个人)、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不再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让他们形成这种习惯。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还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师生关系上也得发生变化,新课程标准下师生应平等交往,共同发展。
第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大力进行教材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以上术课为主,只是在下雨天才上理论课,内容也就是讲讲关于一些竞赛规则、技术战术等,缺少健身、健康方面的知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行,传统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自身学习时候应重视“健康第一” 淡化“竞技体育”思想。要有意识的将教学内容转向传播有关健康知识、健身方法等方面;还必须增加有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内容,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不断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第四,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统一是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统一。教学中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之间的辨证关系经历了三次变革,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统一实质上是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统一。否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对的。片面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极端的。体育教学活动是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通过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的。体育教学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是在教下进行的学,教是为了学而教。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虽然是接受学习,但他们是教育信息的接受者,进行的是有意义的学习,可见教师在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是贬低和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教学中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五,改变单一、单调的 评价方法,构建新型的适合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方法。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以学生的跑的多远、跳的多高、投的多远和是否达《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主。而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态度、情感交流、互助合作却关注很少。教师为学生考试而学,学生为考试而学。在评价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很少考虑学生自评和相互评价。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评价是多元化的。不仅包括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授课能力还包括课堂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最终的成绩考虑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的学,教师更好的教,使他们在教学中不断进步和发展。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体育部
参考文献:
[1]杨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8-139.
一、体育课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
体育教学备课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体育课一般来说,上课地点是在室外,针对这样的实际,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准备课程呢?首先,我们要熟悉和精通教材和课标要求,在上课前教师要清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其要求,然后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规划教学环节,以便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其次,备学生。在对学生估计和了解的基础上设计我们的教学。新课程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因此教师在准备教学的过程中,务必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状况并结合教学内容,来安排和设计我们的教学环节,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备教学环境。体育课程在上课过程中一般是在室外,相对开放的教学场地就意味着我们体育教师在课堂管理上要集中注意力。同时,体育课学生参与教学内容是需要学生活动和亲自参与的,有些教学内容在参与的过程中是有一定的危险隐患的,这就需要教师未雨绸缪,结合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提前预设好我们的教学,以保证教学过程正常、安全、有序地展开。
二、体育教学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教学首要地位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充分保证学生的核心地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仅仅是由教师到学生的一个单向的教学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和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只能学什么,而为什么这么学,学了又是为什么,学生根本不清楚,更不用说它在学生今后的人生中有何用处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学习效果是非常差的。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体育教师要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环节的安排等内容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把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性别的学生细化分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课堂教学首要地位。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在学生的亲身参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三、结合学生实际实施教学,灵活安排体育课堂教学活动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调整自己在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弊端,针对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调整和改变教学活动,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关注点高中生的年龄较初中生和小学生来说,要大很多,注意力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们往往因为对上课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而分散或者转移注意力,这对于我们教学效果的实现是极为不利的。针对这样的实际,我们教师要尽可能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变化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哪怕是同一教学内容也要求变,以保证学生的新鲜感,从而保证学生的精神能够高度集中,提高教学效果。
2.多采用小型竞赛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这样的发现,那就是学生不喜欢枯燥的动作练习,而是更喜欢竞赛性的活动。学生争强好胜心强,热衷于小型竞赛,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多组织竞赛性的活动,这样能够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地展示自己。如果教学过程能适应学生的个性,就能激发其个性倾向性,那么教学效率就会大大地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从爱护学生出发,才能客观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对一些“问题学生”,教师只要把全部的爱心献给他们,给予他们了解、尊重和信任,时刻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就能把“问题学生”转变过来。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首先要帮助初学者克服对英语的畏惧感,羞涩感,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只要用心学,每个人都可以练就一口流利的英语。另外教师讲课时,也要绘声绘色,声情手势并用,让学生感到很有趣,吸引他们模仿,去尝试,要多给他们用英语表达的机会,进而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课文只是语言的显示,不是语言的展现。只读英语背英语,不是真正的掌握英语,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的感知语言,模仿语言。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情景中接受语言,然后让他们角色扮演,就比较容易,让他们讲述故事或故事接龙就较快些。这样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参与、去表演,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精讲多练,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精讲”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做精辟的讲解,使学生能从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中理出头绪,抓住中心,并腾出一定的时间加强基本功的训练,以提高学习能力。
“多练”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并加以必要的指导,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练”来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且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组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所以老师应多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让他们用英语去交流从而真正掌握语言,除了课前三份钟中的课前对话,课堂上的对话表演和故事小品的扮演外,还可以课外组织“英语角”让他们去交流、去练习,另外还可以经常举行英语小品赛、英语故事沙龙、英语朗诵会、英语歌曲赛等。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对英语的感悟,更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体育教学 快乐体育
《课程标准》是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素养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的指导性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知识、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及内容标准,并提出了教学与评价的建议,是管理与评价教学质量、编写教材、实施教学的依据。
我国体育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体育教师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和成功体育教学如何才能更好地落实到体育教学中去,是广大体育教师所共同努力的。
1.根据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在体育教学中,中学生可以以更直接、生动和集中的方式接触,体验近似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交往、合作和竞争的意识和行为可以迁移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去,必须让中学生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学会制定社会适应目标,增强学生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2.快乐体育作用
快乐体育其宗旨是把运动作为体育追求的目标,而不是一种手段,把体育运动作为学生将来生活的内容教给他们,让他们理解、享受、掌握和创造运动,使运动文化成为自己生活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直到终身。
什么是快乐?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快乐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人类情绪中的重要正情绪。需要的满足是激起快乐体验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你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我们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除,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快乐的心理体验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对于社会的人来说,来自生物性的游戏和玩笑性的快乐体验固然重要,但是,有建设性的、有社会意义的活动对人们显得更重要。如果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快乐体育应包括得到人体发展体验的快乐,得到成功、兴趣体验的快乐,以及得到尊重和信赖体验等的快乐。
快乐体育应十分强调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可以为人的活动提供动力,它是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在体育教学中,兴趣确实对认知和技能形成的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兴趣处于中度激活的状态,会倾向于想要吸收信息和拓展自己。这种状态能保证兴趣与认知活动的联系,维持和支持认知加工过程。当兴趣组织的加工取得一定成果时,人维持中等强度的紧张得到释放,这时会产生快乐的体验。学生在学习中,兴趣和快乐相互交替和补充会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快乐体育应强调成功的体验。在此成功是指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和成果。学生经过努力得到的成果一旦得到了自己或社会的承认,他就是一个成功者,他就会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就学生而言,成功意味着学习上的真正进步,成功又能使其对今后的学习采取积极的主动的态度,产生进一步成功的愿望。在我国快乐体育搞得较好的地区,都注意应用当前心理学的“目标理论”,一改过去对学生一维评价的方式为二维甚至三维的评价方式,增强和扩展了学生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使全体学生都体验到了快乐。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为着重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面向全体学生,快乐体育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
3.快乐体育的实施办法
3.1教学目标要由增强体质为主转向强调发展个人全面发展
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只有在掌握运动技能的身体练习中有成功的愉悦,才能产生一种快乐;有了某些快乐感觉和成就感才能不断地鼓励自己继续去探究和学习更高更难的运动技能,这是学习动机的良性循环。所以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充分地意识到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差异,不能像传统教学一样以一个标准去要求不同的人,否则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学生在完成动作中的个性化存在并不会影响他参与这项运动的快乐。
3.2成功运用表扬、鼓励等激励方法
在教学上多采用鼓励和口头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不断进步,这对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很大帮助。随着学生不断地掌握新的运动技能,促使学生去探究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运动的自信心得到不断提高。
3.3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快乐源
通过教学,学生对自己所学的运动项目有更多的兴趣和认识。如:篮球运动,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对篮球运动和篮球文化进行深刻的了解,使他们不断地去关心有关篮球运动的各种赛事,在欣赏球赛的过程中,明星们的精彩表演又给他们建立了另一种心理快乐。这种特殊的情绪会不断地激发他们亲身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和欲望。在学习篮球技能的过程中,随着对技术的掌握,他们会有一种成就的快乐。
3.4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对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会随着个体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时,要充分地关注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技术较好的学生可以把技术的难度加大一些,而技术较差的学生可以把技术的难度降低一点,力求让每个学生的需求得到不同的满足,使每一个学生有进步和成功的体验,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和发展,这样在学习中才能有快乐的感受。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到学生的心理感受,要注意采用特殊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调整技术难度,分解技术动作,重视过程性的评价方法,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从而提高每一个学生学习体育兴趣。
3.5培养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多样性和趣味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灵活性和多样性的手段,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探究、创造和体验,让学生发现问题,再向教师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既加强了教与学的互动,又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从而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当学生的技术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教师可以把一些技术变成游戏竞赛的形式,给学生营造一个快乐的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快乐体育就是快乐吗?[J].高校体育,1992.2.
[2]龚正伟编著.体育教学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一、树立“发展创新”的教学理念
时代的变化发展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更多的影响。作为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理念来适应教学变化的发展要求。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让他们发挥学习的主体地位之外,还要认真学习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性、灵活性,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实现由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转变,让每一名学生从体育学习中受益。
二、坚持教学方法的创新完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安排、变换自主的教学方法,运用合理、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学形式要多样,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例如,分组轮换、小组合作、竞赛、展示互动、探究讨论等,可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听觉的变换除了哨音,可以通过音乐、小号、鼓声来对学生产生刺激。如学动作时,播放点有节奏的音乐,会让学生耳目一新,取得好的效果;比赛时,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气氛,用小号和鼓声来加油助威,所有的学生都会身心愉悦的参与活动。在场地和器材方面也要多下功夫,注意开发设计,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学生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培养,应当是在主体意识支配下的自觉行动,只有抓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抓住新课程的本质,更好的完成课程教学目标。
三、以“快乐体育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要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获得运动愉,与积极倡导快乐体育密切相关。作为体育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情感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开发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资源为学生服务。让更多的学生充分感受参与的幸福,活动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合作与学习。体育教师要在日常工作中教会学生面对伤痛不畏惧,面对比赛失利不气馁。有时运动中会出现拉伤、出血、骨折、肌肉酸痛等,教师应鼓励学生不能因为这微不足道的代价而放弃努力。通过大量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拼博、勇敢果断,自强自信的优良品质。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转移注意力,自我积极暗示,合理宣泄等方法进行情绪自我调控、学会宽以待人,快乐面对成败得失,教会学生用赞赏的眼光看待别人,在融洽的人际关系中主动与别人交流与合作。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应更加科学与全面,评价应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同时结合学校实际。评价中逐渐减少终结性评价的比重,提高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的过程性评价的比例,使学生在快乐的体育过程中健康成长。
四、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习动机是在一定诱因的条件下,意识到满足需要的目标而产生的内在动因,是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动力。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时是外部学习动机起作用,有时是内部学习动机起作用,二者轮流交替、互相转化,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直至到达既定的学习目的。教学中要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为主,适当利用外部学习动机,使两者并行或轮流交替。如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始终会使学生处于主动状态,学习效果必定会大有提高。在教学活动中要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交朋友,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与学生进行行为、心理的“换位”,引导、激发、帮助学生,使学生获得积极乐学的态度,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愿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在游戏课中,教师参与游戏活动,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会使学生感到亲切,从而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关键词: 基于问题学习定义与特征教育价值
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 Based-Learning,简称PBL)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背景下提出的。它克服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弊端,强调以问题为主线展开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问题学习让学生在“问题”中求知,在“主动”中发展,在“协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
一、PBL的定义与特征
(一)PBL的定义
PBL最初由Barrows提出,他对PBL的描述为:“PBL既是一种课程,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课程,它包括精心的选择与设计问题并要求学习者进行批判性思考,熟练解决问题,获得自主学习策略与团队协作技能;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者要具备使用系统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以及处理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的本领。”[1]分析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归纳出:首先,它是一种通过问题解决来达到学习目的的方式,Barrows强调以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中心组织课程教学,异于传统教学方式;其次,他强调锻炼学习者自主学习策略与小组学习的技能。
(二)PBL的特征
1.PBL始于问题
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并作为学习的驱动力:以问题为基础组织教学,问题是教学的起点,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进一步的学习。这些问题并不是对技能的检测,而是辅助技能的发展。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基于问题学习的最终目的。
问题是基于真实情境的、劣构的:PBL将学习所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学习的主客体所共同营造的具体情境中。这种问题情境为使学生今后的迁移性学习获得实际成效而准备了三种条件:一是学生先前学习并建构的知识被激活;二是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能获得许多应用知识的机会;三是学生当前新知识建构的背景与他们以后实际运用知识的背景会非常接近。与此同时,问题又是劣构的,这意味着问题不只是一个答案或者一种解决方法、途径,且随着对问题理解的进一步加深,问题的解决方法可能也会随之改变。学习者正是在体验这些劣构性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获得能力的提升。
2.PBL注重学习者的主体性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不再单纯是由教师讲授知识,而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时刻处于主动地位,而且被赋予越来越多的责任[2](responsibility),他们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独立性变得越来越强。基于问题的学习塑造了独立的学习者,使他们具备了终身学习的能力。
3.PBL是一个多向互动的过程
基于问题学习的互动观是建立在对现有教学互动观反思的基础上的,是对现代教学互动观的一种发展。基于问题学习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从现代教育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学中的互动方式大致呈现为四种类型:一是单向型,视教学为教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是信息发出者,学生是信息接受者;二是双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获得信息的过程,强调双边互动,及时反馈;三是多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多边互动,共同掌握知识;四是成员型,视教学为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强调教师作为小组中的普通一员与其他成员共同活动,不再充当惟一的信息源。在基于问题学习中,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其间必然涉及上述四种信息互动过程和模式,缺一不可,而且基于问题学习把互动的中心更多地聚焦在了生生之间的活动的拓展上。
4.PBL支持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
1956年Bloom在《教育目标分类》一书中提出,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可以分为6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对知识的了解、理解和应用属于基本认知能力,包括了解定义、记忆事实、解决给定问题,而分析、综合和评价属于高级认知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与决策能力甚至创新思维相联系。
在PBL中,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在认知水平上属于分析、综合、评价的层次,它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属于高级认知能力的锻炼。
二、PBL与其他教学方式的比较
(一)PBL与传统讲授式教学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过程获取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师凭借既定步骤的教学活动直接教授学生学习一些预设的学习内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处于权威地位,学生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未能真正地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简言之,传统教学采用的是一种“由外向内”的灌输。
而基于问题学习则是学生在老师的协助下,亲自探索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围绕解决焦点而主动探究。教师通过引导、建议等方法,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等高层次思维能力。简言之,基于问题学习采用的是一种“由内向外”的探究。
我们利用表1将PBL与传统讲授式教学作一比较[3]。
表1PBL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比较
(二)PBL与基于项目学习
基于问题学习和基于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所描述的都是一定的教学方法。他们各自定义的范围和概念都有很大相似之处,都可以缩写为PBL,人们很容易把这两个概念混淆起来,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两者的异同进行适当的阐述。
基于项目学习的典型特征就是,学习是以开发最终作品或“手工作品”为出发点的。基于问题学习始于问题,通过该问题的研究能够提升学习者面对实际情境中相关问题的解决能力。通常,问题是一种“劣构性”问题,并且是对复杂的现实情境的一种概括和提炼。
就实施过程来讲,基于问题学习和基于项目学习采用两种不同模式:[4]
1.基于项目学习采用的是生成模式
它首先要求学习者明确创造的目的和最终产品的形式,而这种产品可能是有形的物质形态,也可能是一种无形的精神产品,比如恢复一种惯性的秩序或创造一种新秩序,形成一种新理论或突破一种传统认识,从而使社会生活更便利;然后要求学习者为学习流程制定计划,针对该项目学生开展的相应探究活动,通过在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项目中所出现的问题,完成作品的制作,最后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反思和评价。
2.基于问题学习采用的是探究模式
首先,学生基于问题,将先前所学知识与问题联系起来。其次,在“母题”的基础上产生一些次级问题或附加性的问题,学生弄清楚哪些是他们还不懂的问题,还需要获得哪些信息来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学生做好获取信息的计划,并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最终解决问题。虽然基于问题学习依赖于问题的驱动,但是它更注重于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旨在帮助学生清晰地界定问题,形成假设并解决问题。
实际上,基于项目学习和基于问题学习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在实际学习活动中,通常会将这两种方法互补地结合起来使用。两者的联系就是问题是项目组织的核心,一方面项目是从一个清楚的、特定的问题或许多问题开始的,另一方面在基于项目学习中学生被要求具备问题解答的技能以完成他们的项目。
(三)PBL与基于案例学习
基于案例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起源于德国的“范例教学”流派,瓦根舍因极力倡导这种教与学的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每个案例都同时反映学科的整体与学习者的整体。案例教学是开放性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案例的讲解,使学习者能够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通过特殊了解一般,从而达到加强学习的迁移效应。
1.两者的共同之处
两者均运用基于事实、问题为中心的材料。在PBL中,这些材料被作为问题来描述,而在案例法中,它们被当作案例来对待。两者都强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问题的框定能力和问题的解决能力。
2.两者的不同之处
(1)两者在内容表达上不同。在PBL中先有问题后开展学习。而如果内容在案例法中出现,则是理论或者概念性的资料呈现在先,学生被期望将这些概念应用于已选定的案例,因为这样便于用先前引入的概念性材料来分析问题。
(2)学生评价的性质不同
PBL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而且集中在学生在其未来专业角色中将要面临的方方面面的表现上。他们实际上是在一种逼真的(或人为创设)情境下实施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体验与他们所偏爱的行动方针相关联的结果。而在案例法中,学生一般要准备一份有关如何应付情境的书面陈述、分析与推理。他们通常不会将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付诸行动,也不会体验到与实践方案相关联的结果,教师也只是评价学生的分析和解决方案而已。
两种教学方法的异同可利用表2进行区分:
表2PBL与基于案例学习比较
三、PBL的教育价值
从上述对PBL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它给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的发展创设了宽松的环境。在一定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探究、相互协作,最终达到知识获得、能力提高的目的。通过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各教学要素发生了变化,如图1。
我们在以上图形中列出了教学过程中的三个主体要素,从以上对教学要素的描述中,我们看到,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来说,在PBL中已经实现了三个本质的转变。
(一)教材――问题
实现了以教材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学习到以问题为中心的主动探究式学习的转变。
传统讲授式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开展一般是以教材为中心,在教师的详细讲解下,学生严格按照教材章节目的内容编排循序渐进地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优点之一就是学习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强,但是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学生只能进行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而基于问题学习以问题为起点,学生以问题解决为内驱力,积极开展探究式学习。
(二)学生――问题解决者
实现了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到主动的问题解决者的转变。
在PBL中,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生真正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自己主动地搜集信息或实验操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学习者由传统讲授式教学中被动学习的学生转变成为一个真正的问题解决者。
(三)教师――指导者
实现了教师由教学的控制地位到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地位的转变。
传统讲授式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动的地位,是教学的权威,孜孜不倦地为学生传播知识。而在基于问题学习中,教师已从课堂讲授转变到从多方面支持学习者的探究,包括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指导学习者学习的内容和方向等,因此对教师的称谓自然也逐渐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指导者。
注释:
①马红亮,杨冬.网络环境下PBL的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2,(3):17-21.
②Cordeiro&Campbell,1995;Gallagher,Sher,Stepien&Workman,1995;West&Watson,1996.
③Katz&Chard.fed.cuhk.edu.hk/~asp/Essay/ProjectLearn/,1985.
④刘景福.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2.5.
参考文献:
[1]马红亮,杨冬.网络环境下PBL的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2,(3):17-21.
[2]Cordeiro&Campbell,1995;Gallagher,Sher,Stepien&Workman,1995;West&Watson,1996.
[3]Katz&Chard.fed.cuhk.edu.hk/~asp/Essay/
ProjectLearn/,1985.
[4]刘景福.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2.5.
寓教于乐是成功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发掘学生的快乐情绪,方能不断接近并最终达到这一境界。
1.“快乐体育”理念与新课程标准的理论对接
1.1 “快乐体育”理念的源起发展及内容宗旨
1.1.1 源起及发展
快乐体育理念最早来源于日本,1979年由日本全国体育学习研究协议会提出。传入我国已有十余年,对我国广大体育教师和我国的体育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解决体育厌学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1.1.2 内容及宗旨
快乐体育是指从情感教学入手,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身体教育和人格教育为目标的体育教育思想,它重视爱的教育、美的教育与各项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强调学习兴趣与创造学习。它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有利于培养自我体育能力与完美的人格,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习和锻炼行为,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愉悦、和谐的情感与气氛。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主动地发展体育能力和个性,增强体力和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快乐体育理念的基本宗旨是把运动作为体育追求的目标而不仅仅是手段,把运动作为学生将来生活的内容来教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理解、享受、掌握和创造运动,使运动文化成为自己生活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直至终生。
1.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关理论解读
1.2.1 新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之一: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1.2.2 新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价值之一: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1.2.3 新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学习评价的重点之一:过程评价、进步幅度评价和最终成绩评价相结合。
学习态度(学生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绪、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交往与合作精神)成为学习成绩评定的重要内容之一。成绩评定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基础及提高的幅度进行。
1.3 “快乐体育”理念与新课标的理论对接
1.3.1 二者都以身心健康为指导思想,以终身体育为追求目标。
1.3.2 二者都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习的兴趣。
1.3.3 二者都关注学生的心理品质,强调于成功的体验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
1.3.4 二者都重视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强调评价机制的多元化。
2.新课标下快乐体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在新课标指导下,以寓教于乐为立足点,贯彻快乐体育教育思想,笔者做了相关实践探索,尝试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操作方法,总结如下:
2.1 游戏
体育游戏具有自身的特点,如趣味性、普及性、竞争性、娱乐性、智能性和知识性等。体育游戏是在快乐的气氛中进行竞争,在竞争中体验愉悦。采用此种形式教学,学生不会感到枯燥和厌倦,这也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而深受学生的欢迎。
不同的体育游戏运用到体育课的不同部分可起到不同的作用。准备活动穿插些游戏内容,泼、富有趣味,能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欲望,使体育课的准备部分取得较好的效果。如运用“圆圈接力跑”、“迎面接力跑”、”等游戏进行教学,可使学生在有趣的比赛中,发挥奔跑的能力等。把体育游戏运用到整理活动中有助于尽快消除疲劳,如体育课的结束部分采用舞蹈动作形式的教学和以放松为主的比赛性游戏,可使学生在情绪上得到调节,体力上得到恢复。
2.2 比赛
体育比赛给体育教学注入活力,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使体育课焕发生机。比赛过程中的激烈对抗、紧张合作、成功及失败都能给我们带来运动的美感及体育的愉悦感。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观看录象、设计导语等形式把热点赛事(如世界田径锦标赛,世乒赛,中国甲A、欧洲杯、世界杯足球联赛,CBA、NBA篮球联赛,亚运会、奥运会等)适时引入课堂,引发学生对该项赛事的热情,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技术动作,并模仿体育赛事模式进行小型教学比赛,于比赛中激发学习兴趣,领悟对抗技巧,获取运动,享受竞争乐趣,养成合作习惯。
2.3 音乐
好的音乐能强烈震撼人们的感情,陶冶情操,在传达和表现情感方面超出其它许多艺术形式,有着不可估量的魅力。俄国著名专家B.M.科利亚金和P.C.莫佐拉在《当代篮球技术教学与训练》一书中也指出:音乐对人的情绪状态能发生影响。在一种情况下音乐能够提高情绪,振奋精神,在另一种情况下音乐能使人平静。音乐正是凭借它的旋律运动和特殊的表现能力,将人们内心细致复杂的情感活动诉诸于人们的听觉,使人们感到情感的愉悦,从而调整自我的兴奋性。因此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配备适当的音乐,以此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
例如:可以在准备活动时配置一些轻松愉悦的轻音乐,于课的开始即创设出快乐氛围。还可以在教学球类技巧组织球类比赛时,用如CBA联赛主题歌《相信自己》、世界杯主题歌《生命之杯》等,配合运动节奏,激发运动热情。在课的结束部分,可以安排诸如《梁祝》、《田园交响曲》、《水上音乐》、《春江花月夜》、《蓝色多瑙河》、《青年圆舞曲》等,达到消除疲劳、陶冶性情、振奋精神的目的。
2.4 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可以运用大量的多媒体素材、资料以及计算机强大的多媒体展现能力,多方面、多角度的传授体育知识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所讲授的内容。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与计算机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直观性,并能通过计算机强大功能和声、光、色、形等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猎奇心理,极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们可以利用体育器材、场地素材库,通过集中展示使学生掌握相关体育知识, 熟悉各种运动场地及器材。如:通过相关网站下载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的设计蓝图,让学生直观了解最先进的体育场馆设计与功能。可以应用多媒体动画剪辑将动作难点与新技术动作以慢速连续播放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细节从而更好的掌握技术要领,加深学生对整个动作的认识。
例如:篮球赛课当讲到传切、空切、联防等篮球战术配合时,运用多媒体游戏软件进行辅助教学,采用“NBA”中文版篮球游戏软件,此篮球多媒体游戏光盘,可在竞赛规则允许的条件下随意设置比赛环境,可以毫不费力地将基本战术配合――表现出来。有声有色的动画场面和软件强大的“3D”比赛录像功能,能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在完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制定的基本水平目标前提下,我们可以根据学校特点(包括传统项目、场馆设施等)、学生特点(包括性别特点、班级差异等)、地域特点等对教材进行适当重组。
例如我们在高一年级尝试男女生分班教学。根据男女生生理心理特点差异,男生教学班侧重于力量、速度、耐力的培养,课堂教学重点放在田径、球类等板块上;女生教学班侧重于柔韧性、灵敏度的培养,课堂教学重点设计为健美操、技巧等。让学生在自己有发展和创造余地的领域里体验学习的愉悦感,享受体育运动的力与美。
2.5 多元评价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从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发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不仅仅有教师评价,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集体评,甚至可以让学生家长来参与对子女的评价。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使多元评价得以实施:
满堂彩:爱听表扬和夸赞是人的天性。根据这一特点,教学过程中尽量发现学生的优点,适时适度的给予表扬。这种全方位多鼓励式的体育课,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悄悄话:学生不可能不犯错误,当学生违犯纪律,或者不认真练习,教师的严厉批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有时教师说句保护学生自尊的悄悄话,往往比批评更有效。饱含爱心的话语,就好比像是一道彩虹,可以架起师生之间的“心”桥,使师生之间加强情感交流,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自尊、自爱、自律,从而使他们在成长的旅途中变得快乐而自信。
友情卡:教师可在课前先打印出若干卡片分发给学生,卡片上列有这些项目:我喜欢的动作、我不喜欢的动作、原因、我的话等等。课堂练习时给每一名学生展示的机会,并让学生之间互相观摩,课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自由地填写卡片。一张小小的“友情卡”,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也激活了他们的审美意识,同时还传递了友谊,促进了交流。
回音壁: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有自己的个性,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不管是教师的“权威性”评价,还是同学之间的互评,都无法完全真实地反映学生实践过程的全部,因此可以设置“回音壁”,让学生对自己行为进行评说,以倾听学生的心声。
自选项:考虑学生个别差异,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运动强项,作为体育课检测项目的补充成绩,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检测中充分享受到成功喜悦。
多元分层评价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令基础不一的学生都能在运动的成功体验中感受快乐,从而为绝大多数的学生培养长期乃至终身体育爱好及习惯打下良好基础。
1.创编和选择体育游戏应遵循的原则
(1)创编的内容要有教育意义。采用具有教育意义的游戏更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如创编游戏“翻山越岭接力”,要求孩子分四组翻越肋木架,以顺利通过的组为胜。整个游戏中有攀爬、翻越、钻等技能动作,现在城市里的孩子这方面的技能相当薄弱,有的孩子是抖着脚上的架子,有的孩子站在上面不敢翻(恐高),有的孩子干脆就不上,就算是能上的也很慢,很小心翼翼,只有极少部分孩子灵巧如猴子。这个游戏具备挑战性,在老师的引导与同学的鼓励下,能培养孩子超越自我、克服困难的好品质。
(2)创编的游戏要有趣味性。在选择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上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达到更好的锻炼目的。为了使游戏的趣味性娱乐性更强,创编时应注意增强竞争因素,提高动作趣味,渲染游戏氛围,增加游戏内涵。如我在执教“起跑”的反应练习时,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并脚站立起跑”、“背向站立起跑”、“盘腿打坐起跑”、“石头剪子布,赢的追赶跑”等等,方法多样,趣味十足,学生跑得很卖劲,积极性极高。
(3)创编的内容要具备健身性。体育游戏以锻炼为主, 因此在选择内容上走、跑、跳、投、支撑、攀爬等身体基本活动技能不能或缺,要具备健身强体的功能。创编的游戏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具备一定的运动量与练习密度,可以使孩子体质获益。
(4)创编的内容要有时代性。教师在创编和选择游戏时应选有时代性的、贴近生活的游戏, 00后的这一代独生子女较多,没有玩耍伙伴,课余时间被培训填满,被电视电脑填满,身体素质下降;从小几个人围着一个人转,没有了摔倒的经验,没有了打架的经验,不会保护自己;汽车代替步行,电梯代替爬楼梯,耐力意志薄弱等等。待突发事件发生时孩子们手足无措,易受伤害。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多创编诸如对抗性游戏“抗震抢险”、火灾逃生“爬行接力”、团队游戏“抢救落水者”等等。
2.创编体育游戏的实施与实践
(1)体育游戏创编的几种方法。①实践法。比如利用体操棒创编《抢修铁路》的游戏,怎样建轨,怎样传递,才能使游戏具有娱乐性和教育性,这些都要拿到学生中去实验,听取意见,观察实效。②挪用法。比如“兔子跳接力”可采用改头换面的办法,挪用“兔子跳”的内容,改变“跳”的形式,创编出“行进间左右跳接力”、“跳上跳下接力”和“连续跳过横绳接力”等新游戏。③ 改变法。比如“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最初是两个人用手来进行的游戏,根据这个游戏的特点,稍加变化,举一反三,可创编出用脚来进行的游戏,用手臂来进行的游戏,用身体部位来进行的游戏等等。④积攒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中,让学生描述一个学过的或做过的游戏,结合平时的生活与活动,创造1至2个游戏。⑤效仿法。如学企鹅、学兔子、学象行、学蛙跳、学鸟飞等,进而创编如《大象搬运》、《青蛙过河》、《企鹅赶路》等仿生练习的游戏。
(2)游戏内容的选择应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比如“跳短绳”,个别孩子不会跳,部分孩子动作不连贯,出现困难了,怎么办?那就回过来从简单开始,先让孩子放下绳子,依次体验“上臂要夹紧,肚子不能挺,膝盖像弹簧,前脚掌着地”地连续徒手动作,再让孩子体验短绳对折握在一只手上的连续动作,最后将短绳打开做跳过短绳一次的练习,再跳过两次……按此方法学生逐一攻破困难,掌握很快。
(3)游戏安排从个人到团队。创编成功的团队游戏来源于娴熟的个人动作。在一课例中,老师请两位同学一组做“炒黄豆”游戏,结果顺利过关,一两次后,动作成熟了,路径熟悉了;老师请三位同学一组做“炒黄豆”游戏,也完成得很好;老师请五位同学一组,请一小组为单位,请全班。从简单的个人游戏到需要合作的团队游戏中,学生体验到合作的乐趣。
(4)不同水平阶段创编不同。创编和选择的游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游戏的动作、情节、规则和组织方法都要与学生的身体条件、认识能力和心理态度相适应。如果是太简单的游戏,高年级学生就没有兴趣;太难的游戏,低年级学生不易理解或者难以完成,他们同样也没有兴趣。只有学生感到有兴趣的游戏,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5)游戏选择还应注重气候特点与场地设施的安排。一些农村学校条件不够,场地不够,我们就要因地制宜的选择与创编,操场不大无法进行“接力跑比赛”,那就在圆形场地上完成;掷垒球不适合,那就掷羽毛球、掷轻物;没有器材就自己做纸球、折纸飞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