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逆向盈利的思维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因果关系;餐饮空间;设计;应用
一、餐饮空间设计的概念
餐饮空间设计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综合运用艺术设计语言,通过独特的主题理念、合理的空间布局、精准的技术手段,使其产生特定的环境氛围,以满足目标顾客的就餐需要及精神要求,最终达到经营者盈利的设计行为。
二、因果的概述
1、因果关系的概念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缘之串联而引起的现象。
2、因果逻辑的概念
因果逻辑就是符合因果关系的逻辑,指用因果逻辑来解释一个事物,探究某一事物的来源,事物的发展和事物的最终走向。也可以探讨某一思想理论的合理与否。任何的理论都有其来源,及不完善或错误性。只要用因果逻辑探讨其存在来源,与事实联系在一起,就可以判别其合理性。因果逻辑的应用很广泛,万物的普遍联系,使因果关系也具有其普遍性。
三、因果关系与餐饮空间设计的联系
现实中的因果关系是复杂的,存在“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情况。从不同角度的考虑把原因分为“直接—间接、主要—次要、重要—一般、偶然—必然”等等。现阶段餐饮空间设计注重环保化、多元化、技术化、主题化。这些发展趋势是由于经济增长、国际化设计涌入、互联网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相关建筑法规完善等发展背景的影响。这与因果关系的复杂性特征极其吻合,应用多样复杂的因果关系的逻辑思维模式可以创造出必然的设计空间和丰富多变的空间效果。
四、现阶段餐饮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1、“创可贴式”的设计缺乏必然性
设计元素的滥用,是现阶段设计师最为普遍的错误认知。在不考虑功能、视线、尺度、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前提条件下的设计都是“创可贴式”的设计,即随意的运用各种装饰元素拼贴到各个界面,这样的设计是极其的缺乏必然性的,一旦去掉各类“创可贴”反而是愈合完全的肌肤。例如某中餐厅的过道设计,墙面生硬的贴上黑色亚克力书法诗词装饰,由于过道的开间较窄,侧面的装饰越复杂越使墙面显得凌乱无序。
2、设计的模式化,主题创意简单直接
设计模式化较重,缺乏创造力和特色,相当一部分设计是装饰材料的堆砌和视觉装饰符号的拼贴,主题没有新意,简单直接,缺乏设计分析和衍变的推敲。例如某餐厅以蝴蝶为主题,设计中直接将蝴蝶形状的装饰片悬挂于顶棚上。这样的设计即形式化又表面化,没有深入分析主题的来源以及设计的因果关系,设计成果缺乏说服力。
3、功能布局不符合需求,形式高于功能的错误认知影响设计效果
设计的功能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设计的总体效果,某些设计者却以形式至上的原则扰乱功能的布局,这是强烈违反因果逻辑的做法。忽略功能的设计,即使形式上丰富,但在使用上也是有缺陷的。
4、喊着“以人为本”的空口号,设计中忽视行为心理学的研究
“以人为本”在设计界是一个热搜词,但空喊口号,不落实到实际的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在设计中忽略人本的行为习惯,这是设计的重大缺陷。小结:现阶段餐饮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解决,研究解决的办法尤其重要。因果关系的客观性、特定性以及时间序列性的特征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尝试应用“因果关系”的逻辑思维模式来解决餐饮空间设计中的问题。
五、“因果关系”的逻辑思维模式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1、餐饮外部空间设计中的“因果关系”应用
1)外观设计研究餐饮空间的外观设计包括外立面造型、外部空间尺度、橱窗、出入口、招牌、企业标志等视觉传达元素。在设计过程中,如果“因果关系”的逻辑推理应用合理,将会大大提升设计效果。例如某咖啡馆外部墙面的设计,因为考虑到封闭式玻璃隔断虽然满足了采光但是不利于空气流通,因此设计者利用旋转滑轨设计了活动玻璃墙面,墙面可根据需要呈关闭状态或是多角度的开启状态。既丰富了立面的空间结构又加强了空气的流通。2)外部景观设计研究外部景观设计应注重与室内空间设计相互交融,起到烘托和统一的作用,一般采用绿化、水体、景观小品及室外照明等手段作为餐饮空间的延伸和补充。以绿化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来看,室外景观的绿化设计如果不应用“因果关系”的逻辑分析模式来引导,就非但不会提升外部景观效果,反而起到破坏作用。例如:某餐厅的入口绿化,应用竹子来分割遮挡,但是由于设计者没能充分考虑到竹子的高度与外观门头空间尺度的匹配,竹子随着时间衍变生长最终效果却是竹梢被门头强行挤压变形,形成杂乱的外部景观空间。这是一因一果的逻辑依据。因此,我们在外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因果关系”的逻辑为依据,推敲合理尺度,完善设计。
2、“因果关系”在餐饮内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餐饮内部空间设计包括营业区和加工区。餐饮空间营业区主要是指就餐空间以及出入口、前厅、收银台等经营性空间。餐饮空间的加工区一般由厨房、配菜间、明档等组成。每一类功能区域的布局设计都将反应设计的合理性,如果一味的注重形式忽略功能,会给消费者带来不便。如果将“因果关系”作为前提条件,那么最终的设计结果会更加合理。例如南京浩之源日式料理店的柜台席的设计,正是因为考虑了日式料理的制作特点,为了可以更好的展示料理的特色,设计者根据空间结构关系在中心位置设计了明档柜台席。该设计充分利用了“因果关系”的逻辑,从而“由此之故”的产生了合理的设计结果。
3、“因果关系”在餐饮空间相关要素设计中的应用
餐饮空间相关要素包括照明、色彩、陈设等,每一种相关要素的设计都需要运用“因果关系”的逻辑思维模式作为创意构思的依据。餐饮空间照明设计的原则包括:依据节能性设计灯光,依据功能性设计灯光,依据目的性设计灯光,这三个原则都包含了极强的因果逻辑。设计中因为功能分区的不同,对应的照明方式也不同。例如用餐区要设计暖色光,且色温小于3300K,这是因为需要更好的还原食物的质感。餐饮空间色彩设计更应该考虑因果逻辑,因为色彩与心理有着极其重要的联系,体现人本为源的理念,设计者应该根据心理的需求设计对应的色彩关系。例如某餐厅利用色彩关系的距离因素,利用色彩的渐变形成有序的空间序列效果,扩大了空间感,强化了设计效果。在陈设设计中,我们可以利用因果逻辑的逆向思维来分析。在空间中假设去掉某一陈设品,观察空间的设计效果是被削弱还是更好,由此来判断该陈设设计的合理性。例如某餐饮空间的用餐席座以麻绳材质的帘幔来做装饰,并且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割作用,假设在空间中去掉所有的麻绳,设计效果会被大大削弱。在各要素设计中应用“因果”其效果更佳。
4、“因果关系”在餐饮空间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餐饮空间设计主要包括顶面、地面、墙面三大界面,界面的设计是极其重要的。相当一部分的设计者滥用设计元素,随意使用“创可贴式”的设计手段,在各个界面任意拼贴,使空间效果混乱,如果应用因果关系的逻辑思维来推导设计,会让设计结果的必然性、落地性更强。例如某餐厅的墙面设计成为空间的视觉焦点,设计者应用延绵的山峦形态来扩宽视线距离,从而解决空间的拥堵问题,因为空间窄边的距离较小,视线拥堵,为了解决用餐者视线的通透性和可观性,设计者利用空间透视原理将“远山”在窄进深的墙面设计了层次丰富的山峦装饰,最终既营造了主题意境又装饰了界面还扩宽了视线。由此论证了因果关系的逻辑思维在空间界面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六、结语
餐饮空间的设计观念重在“求因”,以盈利为目的的空间设计是需要大量的市场调研与分析的,而“因果关系”的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由此之故印证了这一观念。在应用的研究中更能与因果关系的逻辑思维模式相契合,这一应用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餐饮空间设计的水平,使设计结果更加必然、创新、合理、人本。作者简介:刘艳,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参考文献
[1]赵宇南.餐饮空间设计[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4.
[2]吴昆严康.餐饮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3]刘蔓.餐饮空间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维之.因果关系研究[M].北京:出版社.2002
大年东软信息学院
摘要:毋庸置疑,世界内部的互通性正变得越来越紧密,工作时间和地理界限也因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变得不那么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明白,想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本文中,作者总结了中国企业应对全球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探讨在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坚持“走出去”战略,并突破性的从人力资源专业角度出发,尝试为中国企业全球化路径的探讨寻求答案。
关键词 :全球化思维 中国企业全球化 人力资源 文化差异 跨文化障碍
纵观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其突出的特点是融入全球经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世界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践证明,国际合作与企业全球化进程无疑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
基于埃森哲的调研,一个全球化的公司在制定策略,决策或企业文化时不应将思路限制在本土市场层面。相反,它应以全球市场为所有战略规划的唯一参考标准(埃森哲2011)。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全球化进程,无疑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和挑战。发展企业的全球化思维已成为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业务拓展的关键。
一、中国企业全球化面临的挑战
发展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思维是建立一个更加包容的态度,使组织不仅可以生存,也能够在特定领域中多样化茁壮成长。这之中既体现为不同的国籍的员工聘用,更应表现为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毫无疑问,行业的类型影响着中国组织的全球化战略选择(埃森哲2011)。大多数中国企业类型为服务行业,如零售、金融服务、餐饮、旅游、广告、租赁和服务等。这些企业的发展应该更加注重协调人力资源、材料和业务流程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埃森哲2011)。
据统计,大多数中国组织仍处于全球化的初始阶段(见图1)。虽然它们在全球化的市场中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但是仍然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埃森哲2011):
第一,因社会体制的不同,中国企业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跨文化障碍。第二,在精通外语,精通当地文化、国际法、金融和国际管理等实践领域中国企业缺乏足够的高端人才。
第三,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协调和管理大型全球业务的经验。这些缺失对于中国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第四,中国企业缺乏创新意识。企业通常擅长采用新技术和逆向工程,但却在创造新的想法和创新技术方面表现不甚理想。
第五,中国企业经营模式依然停留在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层面。而这些公司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处于最底层。
二、营造企业全球化思维模式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习惯偏好、经济体制、法律和法规。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程度的文化冲突是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避免的事实。根据组织所处的经营环境和战略选择,全球化进程以不同的方式和比率在持续的进行(Gundling,2010)。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企业全球化思维能够帮助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快速度过这段“适应期”。
1.在组织中建立多元文化氛围
营造企业多元文化氛围的第一步是承认一个事实:跨文化的障碍是不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的。既然如此,“文化差异”作为企业的DNA则需要被包容,作为组织特点则需要被普遍认可。这种多元文化氛围的营造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明白,他们的工作是建立和管理一个符合公司的全球战略的有效、和谐、多元文化的工作队伍。在这之中人力资源专家应该牢记以下几个重要性:
第一,新员工入职培训计划是理想的介绍企业价值观、企业使命、企业期望和文化的方式。人力资源从业人员要抓住这一宝贵的机会,从员工入职的第一天起就植入“多元文化”“全球企业”“全球化思维”这些DNA符号,帮助新员工更快的渡过文化上的“适应期”。
第二,培训开发与项目设计将有利于多元文化知识的产生。这之中,意识培训和技能建设培训是最受欢迎的(COX 1993)。意识培训通过引入多样性的管理话题提高员工的全球化思维意识。技能训练则提供了不同群体文化规范,不同群体行为影响的具体信息。
第三,承认个体差异。个体差异并不是单单基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产生(COX 1993)。一些因素如个性、资质或能力也会导致跨文化障碍。在组织中建立多元文化的视角时,人力资源专业人士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些个体差异因素。同时,在制定政策和策略时,也可以适时的根据个体差异做适当的调整,从而保护这些DNA在全球化竞争中发挥积极作用。
2.领导力管理
全球化思维被描述为高认知能力,以及帮助管理者理解全球动态的信息处理能力(征2007)。为了执行其全球化战略,中国企业需要一个能够管理全球业务的高级领导团队。埃森哲的调查提供了一些可行性做法参考:
第一,根据企业全球业务需求和未来发展计划明确企业领导策略。
第二,定义全球思维模式下的成功领导标准。例如,成功的领导应该是开放的,非审判的,非模式化的,具有多重技能且注重协作精神的。
第三,应该建立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领导团队,确保团队中拥有海外教育背景和海外工作经验的成员占据一定比例。
第四,为领导者提供全球思维相关课程的学习资源。例如:用教练提问方式激发领导思考个人和团队的行动策略;通过不断地思维碰撞或成功经验分享,实现领导者内在能力的提升。
3.全球人才招聘
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应以招聘和保留符合条件的全球化人才为第一要务。一般来说,全球化的中国企业需要以下四种人才(埃森哲2011):第一,企业管理者:帮助企业实现全球规模扩张、效率提升和竞争优势的挖掘。
第二,区域经理:帮助企业了解并应对当地市场需求。
第三,职能管理者:帮助企业整合东道国资源和能力进行知识成果转移。
第四,高级管理人员:负责总体规划以及选择、发展和协调前三类管理者。
全球化的中国企业应优先选择有利于其全球化发展的人才招聘方法和资源。例如,增加企业中海外留学生的比例和有海外工作背景的员工。此外,在全球化进程中,要确保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是有利的。要实现这一点,中国企业绝不能单纯依靠外部招聘资源的引入。很多时候,企业内部培养的人才在全球化进程中应该得到优先考虑。
此外,全球化企业需要建立一个跨文化的管理团队。该团队有利于企业业务在不同市场之间的管理与合作。企业应通过这个跨文化的管理团队了解当地的市场需求,从而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开展本地化运营(埃森哲2011)。
三、支持性策略与技术
1.绩效指标的设置
随着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道路上的不断迈进,更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绩效指标体系在改善全球业务管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正确的绩效指标评估激励并管理着组织和员工对于企业全球战略的执行。绩效指标不仅应该影响员工的工作重点和行为,还应涵盖其他方面的性能,如全球市场盈利能力,成本控制能力,推出新产品的速度,以及全球市场中新产品的数量等考核指标。
2.多媒体信息系统的使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流行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认识到信息技术资源的巨大潜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全球化的战争等同于信息化的战争。很多电子媒介的使用可以用来加强企业的全球化意识。例如:虚拟公司会议,网络视频,E-learning模块,交互式语言学习软件,网络工具等,为企业随时提供访问信息,了解海外市场的风俗习惯和商业管理(Gundling 2010)。通过高技术的支持,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加及时有效。这将大大增加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之间的合作机会。
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经验的缺乏,创新能力和文化影响力的欠缺使它们的全球化发展之路充满了挑战。正确的领导力方法,优秀海外人才招募,完备的性能指标设计,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全球化经营模式。这将帮助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战略从愿景变为现实。正如荀子所说,“故不积洼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经营模式的探索和内外部的改革逐步取得了成效,它们将沿着全球化之路一步一步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Accenture. 2011. Dancing on the Stage of a Multi-Polar World:The Path to Globalization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ExecutiveSummary
[2] Cox, Taylor, Jr. Cultural Diversity in Organizations.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1993
[3] Gundling, Ernest. 2010. How can we build a more globalmindset?
江总书记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坚持做好领导干部的交流工作,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领导干部长期在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工作,不但不利于他们进步和提高,而且弊端甚多,一些不正之风也往往由此产生。因此,必须有计划地实行领导干部的定期交流制度。越是有发展潜力的干部,越要舍得交流,使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锻炼提高。有些重要部门、关键岗位的干部,也要定期组织交流”。近年来,合川市认真贯彻中央和重庆市关于干部交流的规定,加大了领导干部交流力度,全面实施乡镇和市级部门领导干部跨区域、跨行业的全方位交流。1998年以来,先后从市级机关交流了48名干部到乡镇,从乡镇交流了39名干部到市级部门,乡镇之间交流227人次,部门之间交流86人次。去年机构改革中,实行镇街和市级部门所有内设机构负责人跨区域、跨部门竞争上岗,127名干部跨镇街、跨部门参与了竞争上岗,56名干部通过竞争实现了跨镇街、跨部门交流。实践证明,干部交流对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特别是在培养锻炼和选拔年轻干部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从干部交流工作的实践来看,仍存在的一些难点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有效的办法加以解决。
一、干部交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干部交流按照其目的来划分,一般分为培养流、回避流、任职期满交流、调整流四种类型。事实证明,不管是哪一种交流都必然会带来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变,相应地会给干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些直接的或潜在的影响。综合分析来看,在当前干部交流工作中,主要存在“三难”问题:
(一)逆向交流难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三不愿”:
1、上级机关不愿平级交流到下级机关。从我国现行的政权管理体制来看,呈倒树枝状,越在上层的机构,在管理的权威性、职能的相对独立性、业务工作的宏观指导性也就越强;而越在下层的机构,对上负责的部门也就越多,受制约的因素也越多,而且接触的情况也更复杂,特别是基层乡镇一级,更是体现了“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的状况。就我市来看,市级部门工作内容相对比较单一,任务相对轻松,环境条件相对较好。而基层乡镇情况就不同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呈扩大趋势;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经济发展的慢,农民增收难度大,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多,责任重,工作难度大,目标考核压力较大,往往担心一票否决,而使乡镇干部如履薄冰,担心一事不成,全盘受损。因而,从部门交流干部到镇街,除提拔交流外,平级交流到镇街的难度很大。1998年以来,我市除提拔交流41名干部到乡镇任职外,只有2名团市委书记平级交流到乡镇担任党委书记。相反,从乡镇交流到市级部门,即使降职安排,多数同志都表示愿意接受。1998年以来,从乡镇交流到市级部门任职的39名领导干部中,平级安排的仅有21名,而降职安排的达18名,其中由乡镇党政正职安排到部门任副职14名,党政副职安排到部门作一般干部4名。从乡镇交流到部门,无论是平级交流或是降职交流的,被交流者都较乐意,认为是从“糠箩筐”跳到了“米箩筐”,是组织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
2、条件好的地方不愿交流到条件差的地方。这是干部异地交流中遇到最为普遍的情况。比如,镇乡之间的干部交流中,有些干部不愿到条件差的地方去,认为这些地方:一是经济基础差,想干事干不成,想干好干不好,甚至有可能费力不讨好,不容易干出政绩来;二是生活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商贸不旺,工作和生活都比较艰苦;三是福利待遇差,由于工作难做,按上级规定应得的奖金相对较少,加之本身经济条件差,直接影响到干部的实际收入。因而,不少干部都想到条件好的地方而不愿到条件差的地方去。
3、职权大的部门不愿交流到职权小的部门。主要体现在县市级部门之间的干部交流工作中。根据执政和发展的需要,在国家事务管理上要求设立不同的管理和服务机构,代表国家对不同的服务对象,行使不同的服务职能,这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但是,在很多干部思想中,却把部门职能大小、行使职权的实效,作为领导岗位“权力”大小的标准,如管钱管事管物和执法部门等,如果交流到这些部门任职,顿感前途光明,皆大欢喜,认为是组织的重用;若是交流到人少事杂、无职无权的部门如群团等,则往往自感无面,工作无心。如我市去年市级部门机构改革干部调整中,平级交流了2名长期在“重要”部门任职的正职领导干部到“一般”部门任职,结果两人均提出了提前退休申请,造成两个部门的正职人选出现了短期空缺,对该部门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从机构改革中,市级部门内设机构负责人跨部门竞争上岗报名情况也可以看出,多数是从“冷门”部门(如办、档案局等),到“热门”部门(如建委、财政、国土房管等),报名参与的竞争,逆向报名参与竞争上岗的几乎没有。
(二)重要部门交流难
按照中央和重庆市关于领导干部交流的有关规定,区县纪检监察、审判、检察机关和组织、人事、公安、财政、审计等部门的正职,一般不得由本地籍或者本地出生、生长的干部担任,已在其原籍、出生地、生长地所在区县任职满一届的必须易地或者在部门之间交流。但事实上,由于目前各地外地籍干部普遍偏少,这些职位的领导干部基本上都只能从本地人才中选拔,而且在本地干部中,也确实存在有些干部工作能力比较强,专业比较对口,非常适合在这些领导岗位上工作。如果这些部门的主要领导职务都从外地调入,一是不了解他们的情况和特长,他们也不了解本地的情况,不利于工作;二是严重浪费本地人才资源,打击本地人才的积极性;三是没有统一调剂这类人才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因此,目前重要部门领导干部异地交流工作,还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基本上只能通过部门之间交流的方式进行。就合川市而言,目前这“八长”中,只有三位同志不是本地人,其余五位同志都是合川人。
(三)专业性强的部门领导干部交流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深化,民主法制法规建设的不断完善,经济的加速发展对信息、科技运用进一步增强,这些都对领导干部所应具备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公、检、法、司等执法部门领导干部,都要求具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或者执法资格,又如审计、建设、财政等部门领导干部都应当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使组织在选择这些部门的领导干部时难度增大,而这些部门现职的领导干部若向外交流又容易造成人才浪费,这也给干部交流带来新的困难。
二、干部交流难的原因
干部交流中存在的“三难”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一)干部主观上的原因
1、宗旨观念不强,缺乏艰苦奋斗精神。这是干部交流中所出现“三不愿”现象的思想根源。少数领导干部没有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位和权力当作一种责任,而是视为个人社会地位的象征,表现在对领导岗位上讲权力大小,在条件上片面追求环境舒适。在干部交流中,特别是乡镇干部中有三种情况比较明显,一是进行顺向交流任职的干部,即使在生活、居住上,短期内会有较大的经济压力,但还是比较乐意;二是有些领导干部,经常找组织、找领导“诉难处倒苦水”,认为长期在条件差的地方工作,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要求顺向交流到条件好的地方,甚至提出即使不安排任职也愿意;三是有些领导干部,在条件好的地方买了住房,这本无可非议,但是,有的干部便以此为由,要求组织“照顾”交流到家庭所在地工作。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领导干部意志不坚强,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是造成干部交流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2、看重个人利益,缺乏奉献精神。这是影响交流工作的直接原因。作为领导干部,人民的公仆,应该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利益摆在首位,为人民服好务、谋好利。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分配方式的多元化,有些干部的思想产生了波动,在个人利益上看得过重,不愿意到条件差、职能弱、收入低的地方和部门去,他们不是比为群众办了多少事,谋了多少利,而是比谁的收入多、职权大、条件好,表现在安排其交流任职时,以各种理由与组织上进行讨价还价,明显缺乏“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奉献精神。
3、知识结构单一,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一些干部由于长期在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工作,受工作环境因素影响,偏重对本行业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培养,而对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情况了解不多,有的甚至满足于干好本职工作现状,因而在知识结构上显得比较单一,也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表现较明显的又是一些文化知识底子相对较弱、年龄稍微偏大的干部,一旦提出交流,在适应新环境、新工作上存在较大难度。特别是乡镇与县市级部门之间、专业性较强部门与综合性部门之间进行交流,较难适应,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二)客观原因
4、工作条件差异,导致干部心理上的不平衡。一是乡镇之间的地区条件差异。由于自然资源环境、地理区域优势因素,当然也有长期以来的政策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必然造成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基础条件的差异。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发展,除了主观因素外,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人力财力优势等方面的基础条件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经济发展,也影响着干部工作积极性。从我市情况看,条件好的地方,领导干部可以全心放在抓大事求发展上;而条件差的地方,干部主要精力都花在了保持地方稳定,扶贫济困,解决农民负担,保证财政供养人口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上,甚至有些负债大的地方,只能发放基本工资。二是表现为部门之间职能职权的差异。由此导致部门之间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上的差异,那些不具备行政职权、执法和收费的部门,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相对较差。在“公务员工资水平增长过慢和部门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调查中,共118人填写问卷,有93人认为后者更难接受,占78.8%。这些都导致了一些干部心理上不平衡,给干部交流工作形成一定的障碍。
5、交流给干部本及家庭带来的不便
从现职领导干部年龄上看,普遍都有比较固定的家庭,上有父母需要瞻仰,下有子女需要照顾,有些干部家庭经济负担还比较重,往往一个人要供养多人。但是,从目前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看,特别是西部地区还普遍比较低,一旦被确定为交流对象,就涉及到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问题,其中最突出地又表现在异地交流任职的干部中。
对干部本人来说:一是住房问题。就目前我市乡镇情况看,财力普遍紧张,办公和住宿条件都比较差,特别是乡镇建制调整和撤并后,原来分散在几个镇的干部全部集中到一个地方,导致家在异地干部增多,给办公和住房安排上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我市39个镇街中,除市区范围的3个街道办事处能够较好地解决干部住房外,其余36个镇机关没有一个能够全部解决干部的住房,而且大多数干部只能自己掏钱租房或几人共同合租。二是生活问题。由于随着机关事务向社会化服务方向发展,多数机关食堂对内实行承包,向外开放营业,从而给异地交流的单身干部,带来个人生活不便,费用的开支增加。
对干部家庭来说:社会经济成分多元化和就业方式、住房分配制度的改变,使交流干部的家庭随迁难度加大。家属务农、经商的,由于工作性质决定不能随迁或不愿随迁;家属有固定工作的,由于不能很好地解决工作调动问题而不能随迁,特别是从部门向乡镇交流的干部,家属往往不愿随迁。从而使得干部交流后不能照顾家庭,给家属工作和照顾老小的压力增大。
(三)历史原因
6、原有干部管理制度带来的观念障碍。一是长期以来的封建思想和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干部人事政策,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形成的“做官”意识和“权力”意识一时还难以完全转变;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监督体系的还不够完善,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表现在“官”越大位越高,“权”越大事好办;三是由于干部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干部“不到年龄不退位、不出问题不变岗”的情况还比较普遍。这些都与领导干部交流中的“三不愿”现象密切相关。
7、原有人才分配和安置方式,使外地籍干部严重偏少。从我国干部制度政策上看,领导干部人才培养主要来自于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和干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毕业生分配和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基本上都是按照哪里来哪里去的原则,特别是区县一级的这种情况更为明显,现职领导干部绝大多数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外地籍人才严重偏少。
(四)制度原因
8、干部交流制度本身的不完善。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关于领导干部交流的制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从制度上进行完善。一是重要部门干部异地交流,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各地方操作难度很大,以致于无法实施;二是干部交流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从目前情况看,尽管各级党委对干部交流工作比较慎重,但由于各种原因影响,在确定交流的对象上随意性较大,有些符合交流条件应当交流的却没有交流,不宜交流的也进行了交流,虽然只是少数,却给干部交流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三是交流期限的不确定性。交流制度虽然对需要交流的情况进行了明确界定,但是对“我们交流的期限到底是多久?”,由于干部交流的目的不同和各地情况差异,很难以明确时间来界定。这种不确定性,使处于逆向交流的干部存在着较大的思想顾虑,往往担心“有去无回”,特别是在市级部门向乡镇逆向交流的干部中表现较为明显。
9、干部交流配套制度不健全。一是干部的考核制度有待细化和完善。从实践工作看,由于地区条件差异,有的地方容易出显绩,有的地方干事却不显形,干同样一件事,由于地方基础差异,干部所付出的精力和劳动存在很大的差别;另外,有部分干部,为了盲目追求“政绩”,搞短期效应,主观改变当地原有的长期规划和发展思路,表面上是发展了,但是从长远看,既影响了政策的稳定性,又影响本地经济正常发展,这些都给考核任用交流干部带来难度,也给干部交流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二是选任制干部交流到位时间的随意性太大。这种情况在县市级部门基本不存在,而在乡镇就比较重要,由于异地交流干部往往需要重新熟悉情况,掌握民情,了解民意,但实际上到新岗位与选举时间间隔一般都比较短,给选举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也给交流干部增加了心理上的压力,甚至对有些情况比较复杂的地方,干部根本不愿交流去。三是交流给干部的家庭生活带来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虽然干部交流制度规定,被交流的干部,其配偶子女是否随调随迁,可尊重干部本人自愿,但是由于现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和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有些问题难以解决,如对家属系务农或个体户的,根本无法随迁;即使家属愿随迁,但住房不能随迁,等等。这些情况,都容易造成交流干部思想上、心理上、生活上的障碍。
三、对策和建议
1、加强教育引导,提高思想认识。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特别是要在深入学习领会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下功夫,使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和地位观,深刻认识到部门职能强弱只是服务分工的不同,而不是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和手段;地方条件差异只是经济发展上的不同,而不是个人职位升迁的跳板,作为领导干部在思想上、行动上自觉服从组织安排,无论在何部门、何地方,都应当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求发展的放在首位,做“三个代表”的实践者。
2、强化知识培训,提高适应能力。江总书记在为全国干部培训教材作的《序言》,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精辟概括了我们党重视学习的历史经验,向全党发出了“坚持学习、加强学习、改善学习”的号召。当前,必须紧紧抓住建立学习型政党这个重点,以各级党校为主要阵地,强化干部的教育培训。同时,要充分利用好其他各级教育培训机构,加强干部的系统性继续教育,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不断改善领导干部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断增强适应新形势、新环境、新情况的能力。
3、完善交流制度,增强可操作性。干部交流作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必须严格按照干部交流制度关于交流的目的、范围、形式、对象和条件、数量、流向、程序及交流的纪律作出规定,从干部交流的目的出发,根据各类领导班子建设、年轻干部选拔培养的需要,制定具体的工作实施计划,可以适当进行集中交流,但交流面不可过大,以免造成班子的不稳定;交流前要摸清各方面的情况,包括每个干部的德才表现、性格特长、家庭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周密细致的方案,慎重考虑,力求避免不利因素产生。对必须进行交流的,应当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对交流确有困难的,应尽量减小交流的空间跨度,既实现交流的目的,又尽量照顾到干部的实际困难。同时,在交流对象上做到正副职、副职间、同级单位间的多层次交流,在交流方式上做到纵向、横向、轮岗等多形式的相结合,使干部交流规范化和制度化,尽量减少干部交流的随意性。
(一)学者关于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的研究
有关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我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吴国培和陈福生(2010)认为,小微企业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是银行信贷决策中的行为金融效应导致,表现在银行的“损失厌恶”心理、决策行为的“非贝叶斯法则”、先见为主的“经验锚定效应”和从众心理及羊群行为效应。刘佳楠(2012)基于银行视角研究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发现风险问题、贷款收益问题、激励约束机制问题、银行内部建设、信贷产品、审批流程等6方面因素制约了银行发放小微企业贷款。部分学者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金融抑制现象严重、银行对农村小微企业软信息的搜集、传递效率低下是农村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重要原因(郭?d等,2014;马九杰等,2012)。也有学者从政府、银行、小微企业之间的博弈入手探析小微企业贷款难的原因,发现在信息不对称理论假设下,小微企业贷款难既有其自身原因,也有信息不对称和政府政策引导不利的原因,小微企业具有信息优势,银行注重从贷款定价、规避风险、保证受益入手降低信息不对称劣势,政府起到撮合交易的作用,在博弈过程中形成弱势均衡状态,大多数小微企业不能获得银行贷款(吕文岱等,2013;刘金文,2012;王家辉,2011)。
(二)小微企业贷款难的原因在于其还款难
在参考借鉴国内学者关于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观点,及总结长期从事小微企业信贷管理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本文认为,小微企业贷款难的真正原因在于其还款难。主要有三方面理由:一是银行不能为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小微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相对较大、违约成本相对较低、违约率相对较高,社会尚未建立起针对小微企业还款违约的惩罚约束机制,也就是相对大中企业而言,小微企业还款的概率更低、还款违约的概率更大,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更严重。另外,银行发放贷款为了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在国内银行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如果小微企业能按约按时还款,银行就有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的动力和意愿,正是由于大量小微企业出现还款违约情况,才使银行不愿意发放小微企业贷款。二是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相比,经营能力有限、倒闭率较高、经营的不确定较大,无法拥有令银行认可的稳定可预见的现金流,贷款到期按时还款的不确定性较大。三是融资难和还款难是一个问题的两面。贷款是去路,还款是回路,银行放给小微企业的部分贷款有去路、无回路,最终走向“不归路”,影响了银行投放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总之,研究并解决小微企业还款难问题,就相当于解决了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从小微企业还款难问题的视角出发,研究并提出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将具有重要意义。
二、“三元机构”视角下小微企业还款难分析
(一)“三元结构”理论假说的基本框架
1.决定小微企业还款的主要因素
总结起来,决定小微企业还款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小微企业还款意愿。表现为小微企业还款意愿是否强烈、信用评级是否优良。二是小微企业还款能力。表现为小微企业经营能力大小,经营管理水平高低,企业倒闭率情况、经营利润率和现金流情况,是否有银行认可的第二还款来源。同时,国家关于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也影响小微企业的经营能力和还款能力。三是小微企业所处的外部政策情况。一方面,银行关于小微企业的信息生产收集情况,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报表、资金核算、银行流水等数据规范情况,社会中介体系健全情况,决定了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强弱。另一方面,针对小微企业还款的激励约束机制、贷款违约惩罚机制建立情况,银行关于小微企业贷后管理机制是否建立,社会金融生态环境情况,都决定小微企业能否还款。
可以将上述影响小微企业还款的因素概括为信用、能力、政策三个方面(或三个不同的维度)。一是信用方面,指小微企业还款意愿和信用评级;二是能力方面,包括小微企业的经营情况、平均利润率情况,历史发展情况,法人素质情况,经营模式是否成熟,净资产、经营收入情况,及保证、担保、抵押等第二还款来源情况等;三是政策方面,包括小微企业还款的政策引导、激励约束、处罚机制情况,社会信用体系、中介服务体系等中介体系情况,小微企业所处的地域环境等。
2.信用、能力、政策的“三元结构”的提出
本文将影响小微企业还款的主要因素(信用、能力、环境)看成三个不同的维度,每一个维度包括两个元素。第一,信用维度包括有信用和无信用两个元素。小微企业有信用指其拥有良好的还款意愿、还款记录和信用评级;小微企业无信用指其没有良好的还款意愿、还款记录糟糕、信用评级较差。第二,能力维度包括有能力、无能力两个要素。小微企业有能力指其所处的经营行业发展较好、行业平均利润率较高,历史发展成绩优异,其法人素质较高,经营模式稳健成熟,净资产、经营收入情况良好且有稳定的现金流,或有银行认可的保证、担保、抵押等可靠的第二还款来源,总之小微企业具有还款能力;小微企业无能力指其所处的经营行业相对较差、行?I平均利润率一般,历史发展成绩一般或较差,法人素质一般或较差,经营模式不成熟,净资产、经营收入情况较差且无稳定的现金流,或没有银行要求的保证、担保、抵押等第二还款来源,总之没有还款能力。第三,政策维度包括优良政策、一般政策两个要素。优良政策指,关于小微企业还款的政策引导、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抵押担保体系、押品估值体系等中介体系比较健全,小微企业所处的金融生态环境较好;一般政策指,国家关于小微企业还款的政策引导、激励约束机制相对缺乏,社会信用体系、抵押担保体系、押品估值体系等中介体系尚未健全,小微企业所处金融生态环境一般。
综合考虑3个维度和6个元素,可以按照还款难易程度将小微企业分为8种均衡模式:有信用―有能力―优良政策、无信用―有能力―优良政策、有信用―无能力―优良政策、有信用―有能力―一般政策、无信用―无能力―优良政策、无信用―有能力―一般政策、有信用―无能力―一般政策、无信用―无能力―一般政策。因此,要建立的原始模型实际上是一个三维模型。
3.信用、能力、政策的“三元?Y构”向“二元机构”的转化
政策对小微企业还款的影响显而易见,优良政策将减少小微企业还款违约概率,增加小微企业还款违约成本。在政府政策引导和约束激励方面,良好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制度保障、积极且有效的政策引导、较高金融资源配置,将增强小微企业还款概率(郑霞,2015);在社会信用体系方面,付俊文和李琪(2004)运用模型研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对小微企业还款的影响时,发现健全的信用担保体系能减少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解决贷款的逆向选择问题。马松等(2014)认为在垄断的信贷市场中,引入政策性担保机构可以有效增加小微企业信贷市场的信贷规模,提高社会总福利。韩喜平和金运(2014)研究发现,激活并培育健全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包括农村金融担保体系和农村金融信用体系),有助于解决农村小微企业抵押担保深化和信用资源开发动力不足问题,促进农村小微企业还款,从而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题;在小微企业周围所处的环境方面,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小微企业的投资需求和贷款需求旺盛,小微企业贷款的难度将减少。
对比影响小微企业还款难的主要因素发现,政策这个维度相对于信用和能力两个维度而言,具有更强的稳定性,政策在一个时期内一旦形成就具有强烈的稳定性、保守性。换句话说,可以在优良政策维度下考虑小微企业还款的信用和能力两个维度,也可在一般政策维度下考虑小微企业还款的信用和能力两个维度。将政策维度固定时,可以将影响小微企业还款难的三维初始模型简化为二维立体模型。因此,在一个固定的时期,可将小微企业分为有能力―有信用模式、有能力―无信用模式、无能力―有信用模式和无能力―无信用模式四种类型(如图1)。
(二)影响小微企业还款的静态“二元结构”
1.有能力―有信用模式。具备该模式特征的小微企业是小微企业最优质的群体,该类小微企业因为信用记录良好,经营发展良好且有稳定的现金流,或有保证、担保、抵押等可靠的第二还款来源,能按时还款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授信。因此,该模式小微企业是银行信贷竞争的焦点,最不容易存在贷款困难。
2.有能力―无信用模式。在当前银行普遍下移企业信贷客户市场的背景下,银行发放小微企业贷款的门槛进一步放宽,那些经营发展良好、有稳定可预见的现金流,或有保证、担保、抵押等可靠的第二还款来源,但还款意愿和还款信用较差的小微企业已经越来越多成为银行放款的选择对象,具备该模式小微企业也能获得银行贷款授信。
3.无能力―有信用模式。在传统思维模式下,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有稳定可预见的能覆盖贷款本息的现金流;二是拥有抵押、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与有能力―无信用模式相比,无能力―有信用模式小微企业还款意愿较强,但还款能力较弱,相对较难得到贷款,但是如拥有令银行满意的抵、质押物或担保人,还款意愿和还款信用良好的小微企业也能获得银行贷款。总之,除部分条件优异者外,具有无能力―有信用模式的小微企业较难获得银行贷款。
4.无能力―无信用模式。在目前,既无信用又无能力的小微企业群体无法获得银行贷款,这一类群体是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中最应该关注的群体。
综上,静态“二元结构”下,小微企业能否还款、能否获得银行贷款与其所处模式有直接关系。
(三)影响小微企业还款的动态“二元结构”
在一个固定的时期,按照影响小微企业还款的因素把小微企业分为四类,然而在一个动态的时间周期里,小微企业可以在四类模式中进行转化(如图1)。
1.无能力-无信用模式小微企业向无能力-有信用模式或有能力-无信用模式转化。在一个时期内,无能力-无信用模式小微企业因经营能力改善,或还款意愿增加,而成为无能力-有信用模式或有能力-无信用模式小微企业。
2.无能力-有信用模式小微企业向有能力-有信用模式转化。在一个时期内,受到内外部因素影响,企业的经营能力增强、企业由亏损专为盈利、企业拥有了银行认可的抵质押物,使无能力―有信用模式小微企业成为有能力―有信用模式小微企业,从而获得银行融资支持。
3.有能力-无信用模式小微企业向有能力-有信用模式转化。在一个时期内,受到内外部因素影响,小微企业的还款意愿和信用评级增加,成为有能力―有信用模式小微企业,从而获得银行融资支持。
4.有能力-有信用模式小微企业向其他模式转化。比如,有能力―有信用模式小微企业因企业决策失误、投资失败或经营失败变成无能力―有信用模式小微企业。
因此,在一个固定的时期,即使政策维度固定,受内外部因素影响,小微企业也可在不同模式间转化,影响小微企业还款的二元结构将形成弱势动态均衡。
三、解决小微企业还款难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精准施策解决小微企业还款难问题
小微企业贷款难是因为部分小微企业还款难。在“三元结构”下,不同模式的小微企业因还款难易程度不同,贷款难易程度也不同。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对小微企业进行科学评估,精准区分不同小微企业的模式类型,并针对不同模式小微企业采取不同的政策扶持措施,使其转化为有能力-有信用模式,从源头上解决小微企业还款难、贷款难问题(详见表1)。
(二)全方位优化小微企业贷款环境
贷款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小微企业的贷款成本、贷款规模。优良的贷款政策环境将更容易筛选区别不同模式的小微企业,使有能力-有信用的小微企业获得更多的贷款支持,也能使有能力-无信用和无能力-有信用模式的企业通过提高自身信用评级、经营能力而获得贷款支持。应进一步加强小微企业信息的生产和收集,力争为小微企业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要鼓励银行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产品创新,在创新小微企业贷款产品时,应结合自身比较优势创新推出小微企业信用、担保贷款、供应链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贷款产品,满足小微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在商业银行中推行旨在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的管理会计,为提高经营效益服务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考虑到目前的环境和条件,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困难集中在哪里?是否该循序渐进,抓住重点?以及如何抓住重点,寻找突破口呢?本文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难点
阻碍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因素很多,既有诸如重经营轻管理的观念障碍,也有整个银行业管理素质和水平普遍不高的制约,还有商业银行管理会计自身的技术性困难。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系统基础落后。会计系统的本质是一个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也是如此。一方面,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系统为计划、控制、决策和业绩评价等部门解释和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它也需要财务会计、信贷管理、资产管理和统计等部门提供的信息。不仅如此,在评价信贷风险、市场风险以及评价产品、部门的经营业绩时,还需要外部的金融市场、宏观政策、行业分析和同业竞争等有关信息。而目前国内信息系统基础还相当薄弱,不但许多经营管理急需的外部市场信息难以收集,还有待“金”字工程的展开,就连银行内部的金融电子化工作也还很不完善,亟待加强。在这种情况下,要全面推行管理会计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管理会计工作迟迟得不到开展的一个理由。
2.现有成本资料和分析手段的欠缺。管理会计特别注重对成本的分析和管理,它以贯穿于经营管理各个活动中的成本——效益分析而著称。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更有其独特的要求。从国外的资料来看,他们十分注重分产品、分部门和分地区的盈利能力报告,而盈利是和成本相配比的,这就意味着相应的成本资料也要分产品、分部门和分地区。国内的商业银行要做到这一点,面临着许多困难。从实务的角度来说,原有的银行会计工作流程没有区分上述的成本,难以归集分产品和分部门的成本和费用,也就难以与相应的收益相配比;从理论的角度来说,作为服务行业的商业银行,其自身的业务特点也造成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难以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不可能象生产企业那样,产品一出来,与之相关的生产成本信息就出来了。这也就是说,即使现有的银行会计工作流程已经按照传统会计方法的要求去做了,所得到的成本信息也不准确。而且传统的管理会计所运用的变动成本法对于银行业而言,也是力所难及的。
3.业绩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虽然国内流行的管理会计教材中,对业绩评价的讲述不多,仅有的小部分内容也主要包含在责任会计等个别章节中关于责任成果的论述,但从国外的教材以及实务资料来看,国外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特别强调业绩评价体系。从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内容的设定,乃至于整个评价体系,都有很周密的考虑,象哈佛大学著名的管理会计学者卡普兰就以平衡记分法的设计和应用而著称于世。就国内的实际而言,对于一个有效而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不仅从业人员欢迎,认为它有助于使个人或部门的努力得到承认,而且也有利于管理人员对资源配置和风险控制的恰当管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实现这个评价体系在合理性和有效性之间的平衡。这也是推行管理会计的一大难点,因为它不仅有技术因素的作用,更多的是人的因素以及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仅仅依靠管理会计一种机制来做,困难是很大的。
4.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前已论及,管理会计特别注重成本和收益的配比,因此,恰当的内部转移价格对于提高管理会计的运行效果而言,至关重要。然而,银行内部各个单位和部门之间发生的转移行为,并不象真正的市场行为那样有一个客观的交易市场存在,导致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相当主观,有时甚至是不合理的。对银行来说,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主要涉及内部资金转移调拨定价和间接费用的分配两大问题。当一个管理会计系统真正运行起来的时候,每个单位和部门出于对自身业绩考核的考虑,都会关注每一项交易的收益和成本情况。显然,不论是内部资金的转移,还是间接费用的分配,都会直接影响考核单位的经济利益,在这个问题上是很难有非市场性的行为可言的。内部转移价格确定的实质是资源的合理分配。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资源配置还涉及资金营运资产的分配、非盈利性资产成本的分配以及坏账准备金的分配等问题,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是重要而棘手的。
二、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重点
虽然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全面推行管理会计的困难还很大,但是商业银行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营水平的内在要求,以及逐步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外部压力,都迫切要求在我国商业银行推开这项工作。时不我待,问题的关键是抓住重点、循序渐进、实事求是地推行我国的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作。当前,在推行银行管理会计的过程中,应注意突出这样几个重点:
1.“一级法人、分级管理”体制下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一级法人、分级管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管理体制。按照国内的实际情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体制依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主流体制。由于管理权距加长,造成普遍的“人”问题是这种体制的一大特点。具体而言,就是人利用其信息优势,或者隐瞒利润、虚报费用,或者账外经营、资金体外循环,或者消极管理、不负责任等等。推行管理会计机制,既不能这种分级管理体制,也不能坐视种种“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行为,任其蔓延。因此,强调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中的“人”问题,完善信息的收集、报告和检查制度,将管理会计信息与分级管理结构、激励约束机制结合起来,建立以管理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利益协调和“整合”机制,是当前推行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重点之一。
2.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通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也最终会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业得到广泛的实施。为了迎接这个时期的到来,建立健全目前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积累经验以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显得非常重要。这也因此构成推行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作的一个重点。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是对利率、流动性和资本充足性风险的管理。为了配合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在加强预算控制、提高预测水平、强化成本管理的同时,要特别关注有关利率风险、信贷风险、流动性状况的信息,做好利率决策、信贷资产分配的辅助决策工作,将分支机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工作成绩纳入业绩评价的范畴中。
3.利率——产品定价机制的强化。企业管理会计对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产品价格确定一个合理而有竞争力的价位,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合理确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也成为银行管理会计的重要工作之一。同时,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丰富,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如何确定它们的成本,也直接关系到这些产品是否有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国外的商业银行通常还要求管理会计能够对客户的盈利能力给予分析和评价,以做出是否应该维持、增加或收缩与该客户的业务关系的决策。可以看到,要使管理会计真正发挥应有的效力,必须在加强成本分析和控制的基础上,完善对利率——产品的定价机制,使成本管理工作切实落到为提高银行经营效益服务的目标上来4.成本分析与控制的系统化。虽然目前普遍存在着信息系统基础薄弱以及现有成本资料欠缺等因素的困扰,但是,要想真正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就绝不能忽视成本的分析与控制。否则,管理会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和价值。在目前的情况下,知难而上,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中的成本观念,使成本控制的思想深入人心,扭转重经营轻成本的不良思维模式,是使成本分析与控制思想系统化的重要工作。同时,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充分挖掘现有的银行会计所提供的成本资料为管理会计所用,形成制度化的运行机制也是可行的步骤之一。另外,对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在推行管理会计的过程前期,可以通过对经营收益与成本的配比分析,来加以考核,以引导整个系统提高对成本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实现成本控制的观念转变和系统化。
5.项目投资管理的制度化。通常,人们把管理会计的功能概括为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其中规划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对未来销售、盈利、成本资金需求和供应等情况的预测,以及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不同于生产企业,从控制成本、增加收益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规划职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利率走势、成本、盈利能力、资金需求和供应以及部分金融产品的市场需求等的预测;二是对新产品开发等短期经营决策,以及大型电子设备购买、固定资产的购建、营业网点的建设等长期投资决策。特别是后者,由于需要大量的成本支出,并且可能对全行的未来发展战略产生影响,在目前的情况下,便成为推行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重点。为了在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中突出这方面的内容,我们暂把它统称为项目投资管理。加强项目投资管理,应完善项目投资的可行性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会计工作要突出项目投资的成本——效益分析,提倡采用现金流分析等国际通行的技术方法,切实落实项目投资的责任主体,并追踪和控制项目进展,完成项目后评估,使得项目投资能够为提高系统整体效益服务。
三、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突破点
总结前文所述,考虑到目前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紧紧围绕上述的工作重点,在现时条件下,特别是以利率逐步市场化为契机,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无疑有利于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作的渐进式发展。
1.正确认识管理会计的作用和地位。国外商业银行的实践已经提示我们,管理会计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完善系统内部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也不等同于成本会计,它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系统理论、行为科学、预测决策学与会计学相结合的产物。与财务会计相比,其最大的不同,在于管理会计重在管理,它是对企业内部各种管理信息进行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报告。明确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是开展管理会计工作的前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管理会计工作的认识还很肤浅,还没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这项工作。由此我们看到,一方面,通过系统的宣传、培训,来提高对管理会计工作的认同;另一方面,通过最高管理层的支持,以成立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为标志,是推进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作的关键一步。
2.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当前,银行业技术进步和电子化的作用,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还有进一步挖掘的潜力。同时,随着业务部门人员计算机知识水平的提高,对计算机技术的期望性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国外掀起了所谓的流程再造技术,即通过引入计算机、通信等现代手段,以完善计算机应用流程为目标,将传统的手工工作流程加以改造,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在国内,也有这样一种趋势,即期望通过金融电子化来赢得市场中的竞争优势。管理会计工作不可避免地也必须利用这个潮流,借鉴流程再造的思想,将实现管理会计功能作为系统需求融入正在或即将开始的计算机系统重构工作中,以突破现有的信息系统基础薄弱、原始信息极度欠缺的困境。
3.实行全面预算,强化预算控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算管理,就不是一个健全的管理系统。特别是对于管理会计而言,没有预算管理的管理会计系统是残缺不全的。实行全面预算,强化预算管理,对于明确和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协调各机构和部门的工作,控制银行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以及考核各机构、部门和产品的盈利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目前的体制下,预算的编制,除了工作量较大以外,并没有实质性的技术障碍,而预算控制和管理却有助于商业银行各个分支机构和部门强化对管理会计工作的认同和支持。强化预算管理,一个重要的工作是要把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纳入业绩考核范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预算应有的监督和控制作用。
4.有计划地推行责任会计制度。责任会计制度是现代管理会计的重要方面。它以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把各个机构和部门划分为责任中心,围绕责任中心将会计信息与经济责任、会计控制同业绩考核相结合,形成银行内部严密的控制体系。在责任中心内部,由于核算范围相对缩小,便于成本资料的归集分析,也便于经济责任的区分和经营成果的考核。同时,这些相对对立而又内部统一的责任中心,也利于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从而有利于整个银行系统内部转移价格定价机制的形成和完善。责任会计制度的推行可以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做法,先在一家分支机构运行后,再逐步在全行推行,最终在成本分析和管理制度等配套制度日益完善的基础上,实现全面的管理会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