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语文的概念范文

大学语文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语文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语文的概念

第1篇:大学语文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阅读;悦读;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241-01

每位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可能都有体会:如何将大学语文课上的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位教师的每一堂课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因大学语文作为通识教育课的公共课或选修课,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没有直接的、显性的联系,加之大学语文课课程定位、课程内容、授课目标等不一致或多向性,使大学语文课教师在有较大的授课自由度的同时,又常常无所依傍。对大学语文课的改革伴随了近些年大学语文课风风雨雨的发展历程,其中教法研究是讨论最多的。有人认为教法归根到底是“技”而非“道”,不应过多关注,更不能将大学语文课上成娱乐节目。笔者对此观点持赞成态度。

大学语文课一个关键的环节是阅读,在大学语文的听、说、写、思等几方面,阅读是既是内容,也是方法、手段、桥梁和关键。通过阅读,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将较高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更好的运用于专业学习和生活中,准确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和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因此,读什么,如何读是大学语文的重点问题,将“悦读”概念引入大学语文教学中来,就是基于此。

悦读是借用近年来基础语文教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原意是在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中阅读语文(文学)经典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悦读从读的内容到读的方法都突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将其运用到地方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中取其名称,但内涵有所变化,作为以培养“完整的人”为教育理念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学语文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为目的,这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悦读”即是对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概括。“读”是核心,“悦”是状态。它涉及三方面:文本筛选(读什么)、课堂教学(怎么读、如何悦)、课外阅读与写作(悦读的效果)。

一、悦读重点是版本、文本的筛选

这二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众多的大学语文版本中,选择较权威的、且在教学实践的检验中获得普遍认可的版本。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大学语文开设过程中选用过的教材有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华东师大出版社)、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和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高教出版社)。笔者体会可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和学时长短选择教材,如外语专业强调文学素养、文化对比,大学语文课可以提供一些辅助的作用,而学时较充足,则前两种教材可供考虑。理工科专业强调语言应用能力且学时较少,则后一种教材使用更便捷。文本筛选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语文素养、年龄特征等,在众多的版本中,选择适合大学一年级公共课的特点,筛选出选文文体涉及面较广、有思想启发性、能对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有示范、训练作用、艺术水准高、有较高审美价值等特点的文本。版本和文本与学生的年龄、心理需求、兴趣爱好、文化文学文字的素养、能力等相对应,是学生“悦读”的基础。

二、对文选的处理和文本的解读

地方高校的大学语文课受多方面因素制约,课时较少,笔者曾为工科专业开设过计划学时为22学时的大语课,期间法定假日占2次,实际学时仅为18,所讲授的文本不过十篇左右。而最多学时的文科专业为45学时。笔者体会可采用专题式的讲法,即打破教材原有顺序,整合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将某种相同因素的文本放在一个课程单元,以一、二文本作为精讲文本,以点带面,使文本更加适合教学呈现。使学生在兴味盎然中获取阅读的快乐、学习和思维的。对于文本解读则侧重于引领学生对文本深入理解与探寻,要把学生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语文胃口给重新调试过来。

三、将悦读延伸到课外

正如有些研究者所说“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修身与成才,在于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实行持续性的教学模式,通过反复、长期地熏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自觉学习习惯,把大学语文课由教学过程的终点变为学生一生继续学习的起点。”可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促使学生主动拓展阅读范围、深入思考问题。教师可利用一些新的科技手段检验学生效果,如有些学校和教师使用教学网站或教学博客提交读书报告等,并与学生的平时成绩适当挂钩。可提高学生读与写的兴趣与主动性。也可与学生管理部门一起适当组织一些以名著改编、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设想,不揣浅陋,希望与同仁探讨,并求教于大家。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大学语文:把“败坏”的胃口调试过来[N].人民日报,2005-12-06(11).

第2篇:大学语文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 大学语文课程 新认识 课程改革 课程重构 人才培养

对于我们来说,语文一直都是一个相当直接却又很复杂的概念。语文是指语言和文字,以及语言和文学两类简约式的统称。同时是由文字、言语、文化以及文章等多个方面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学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人文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

通过结合当下大学教育环境下的大学语文这门学科所面临的艰难境地,笔者认为应当从当代大学教育的目的以及内容等各个方面来对大学语文的课程教育进行新的认知。

一、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定位

近代社会教育环境下,太多的责任被赋予在大学语文身上,它担负着传授文史知识、传承民族文化、陶冶自身情操、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弘扬人文主义精神等众多的职责。但是我们要看到的是,在现在的课堂教育之中,是无法做到各种培养兼而有之的。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开设语文课程的课时大多是三十至四十个,要在这样相对短促的课程教学之内明显地表现出对于写作能力、道德素养以及人文精神等数方面的教学效果,根本是难以实现的。对于人文方面的素质培养更是要坚持不懈,长久坚持,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轻易达成的。

将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定制的过为完美,这就直接影响到了语文教学本身的发展。当前,在新式的教学理念要求之下,我们应当及时重新地看待大学语文的教学。从语文本身的教育、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及大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的处境等全方位定点观察,彻底从以前固定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不再仅仅重视工具性质的训练,更加看重学生在大学语文课程方面的综合素养以及自身内涵的提高。并且开始尝试现代化教育观念以及社会观念为视角,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教育对象的重新认识

确认教育对象所面临的复杂及多元的文化知识环境。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单一并且落后的计划性经济已经逐渐满足不了中国现时的发展,逐渐取而代之的是多种多样的市场经济,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在政治和经济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体制改革,这就势必要造成现代人们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念的变化。而语言方面的变化,是人们在精神生活中最有代表力的状态,也同样会在社会的变化之中随之改变。

针对当前的大学语文课程,大学生们的心态普遍可以视为接受与排斥并存,从功利性的视角来看待他们这一表现,就是他们从内心觉得大学语文以及大学语文的学习并不能够对自己产生直接的作用,无法作为一种手段来直接获取利益,然而现实中实际存在的激烈的就业压力,使得他们又想通过学学语文来提升自己的全方位素质。作为大学教育者来说,这时就要正视学生内心存在的矛盾斗争,敏锐地把握住学生的心态变化,并且积极地去寻求方式方法对大学语文的教育现状进行改变,切不能仅仅片面地宣扬其负面影响。以大学语文教育自身为视角来看,大学语文本就是一种以多元化和发散性为主要特点的教育活动,兼以感染力和创造力的提高教育。大学生的心态对于教育活动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

三、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重新构建

(一)要重视在现代文化背景之下关于传统历史的文化重现

无论是处在任何一个时期之中,现实中存在的传播工具都能将文学艺术所产生的精神果实广泛传播,作为一种传播的媒介,它决定了这些精神成果是否可以实现传播,并且能够决定这些精神果实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随着时间的发展,文学艺术所产生的这种精神成果也变成了现时传播媒介运行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教学课程就是将某个时代中各种能够对学习者产生影响的实际知识进行总结以及有计划地选择,作为教育工作者,基本的任务就是将教学课程所涉及的各类知识与外界广阔的社会紧密联系。

语言所要表现出来的具体内容就是一种文化,我国的语文教育是具有着传承性以及民族性的,其肩负着自古而今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深厚浓郁且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当前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下,对于传统历史的经典作品虽然是存在着学习的必要性,但它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鉴赏。同时,作者反对将传统的中国文化作为现在新式文化的反面例证,但是也并不赞成对传统的文化过为神奇化的看待或对其顶礼膜拜。我们要知道的是,所谓的传统与现代,只是时间上的次序不同而已,并不是空间的问题。对于传统文化来说,我们应该用现时的形式表现,从而成为现代文化中一个丰富多彩的组成。因此,力求将现代的文化与传统的文化完美融合,力争体现出现代文化中传统文化的新含义,这就成为了我们大学语文教育的新目标。

(二)妥善地处理好文本选篇的代表性以及时代性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般而言,在大学语文教材中选择文章主要是追求其代表性以及时代性。但是在现在的现实中却是:各种类型的语文教材都只重视代表性,缺乏对时代性的表现。课本中的文本选择是语言进行应用的一种形式,但是语言的运用却是有历史性的,同时也包括现实性。代表性包含了时代性,代表性作品不仅只是妇孺皆知的历史性作品,也可以是现时现代的新作,经典并不排斥时新。典型时代性作品也势必会蕴含着经典的内涵,但是我们在承认经典流动的同时,也要注意,在选材的方向上要注意避免陷入两个极端,一是要力争规避选择与作品时代的当时社会联系过于密切的作品。二是要尽量不去选择那些过于强调文学性的作品,换言之就是,太狭隘的文学观念是不受提倡的,一个真正优秀的作品是不能仅仅用一个方面的考量去评价的,在将语言的运用能力作为主要目标的教育中,经典的概念是广泛的,要同时囊括现当代的作品,也要选择古代的优秀文选,要在时代性与经典性中取得一个平衡点。

当前,大众文化快速发展,已经逐渐地形成了包围之势,多元化的价值观也在现实的社会中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对审美与情感的培养,这样的养成是要大量的优秀文字表现作为依托的。只要是能反映这个时代典型特征的,能体现个人价值情感的,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均为积极的情感表现。而我们要通过借助文字的力量,将学生与人类,学生与人生以及自然之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和睦的关系。

(三)应看重语文选篇在现实中的适用性

许多版本在教材的选篇过程中都是相当重视经典性的,但是却忽略了对教材适用性的顾及。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重构,是以需求为引导,这是很多课程改革所面临的必经之路。所谓需求引导则是指以当前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中心,重新构建大学语文教学课程的内容。应该以大学生们的需求作为语文课程的形成依据,这也是决定大学语文课程的视野、作品的评论方式等方面的根本。

引导需求,指的是重构语文的课程内容,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学生在已经可见的在艺术以及文化方面的需求,还应该引导以及拓展学生对的世界的探知,从而领悟到世界范围内的文学或者艺术,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因此,选篇应当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们的特点,既要对其在阅读研究上、人文素养上、思想道德品质上有所指引,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关照到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阅读的兴趣等。

(四)有关于大学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的重建

教学的内容并不等同于教材的内容,教师在教授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是教材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指教材中相对稳定的,可以传递课文内容的文字材料,但是教学的内容应该是教师在课堂之上将教材内容与自己对于教材的理解或者是外延知识相结合,从而使得教学内容成为一种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之中对于已有知识的重建。

大学的语文教师也要不断地完善自身,力求突破以往固定的思想,避免固定的教学方式,不仅仅要将学生培养成在语文方面有独特见解的人才,还要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特色。教师对课程的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应该是在理解了教材内容以及课程的标准之后,立体化的多方面使用教材,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让学生能更加彻底地学习并领会教材内外的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应该借助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辅助工具,这样不仅仅可以扩大课堂的知识涉及面,还可以使教学氛围更和谐,学生能够获得更全面的信息。

四、综述

语文方面的学习实际上是要伴随着人的一生的,这是一个能将人的文化品质、综合素质以及道德提升到相当高度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要将大学语文的教学从简单的字、词、句、篇,扩展到融合中国文化以及传承传统文化的更高层面上进行,同时要将大学的语文教学从以前视之为工具的单一理论提升到积极培养各类作品的写作能力以及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来进行;要把大学语文的教学之声蕴含在多元文化的教育背景下来进行。语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要做到既能敞开心扉,吸收多方面、多民族的各种文化资源,又能坚守传统语文课程里经典文化的基质,使语文课程能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拥有先进开放的视野文化,建立起新社会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精神新境界。

参考文献:

[1]马美琴.大学语文教学与精神家园的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7.

[2]王继红.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研究[D].吉林大学,2008.

[3]贾莹.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目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第3篇:大学语文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现状;目标确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学府专门学习母语的课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国人使用母语的能力,提高个人的文学、文化修养,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无论是对于个人、集体,还是整个国家和民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大学语文课程却遭受了社会的冷落。查询相关高等教育研究的杂志和百度搜索,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失语”、“失宠”、“尴尬”、“边缘”等字眼刺激人们的眼睛并充斥着国人的大脑。大学语文课程为什么会这样?

近年来,我国大学语文被定位为基础性公共课,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大学语文的地位和作用受不到足够重视,与大学英语的地位相比,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不容乐观。

一、我国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上得不到重视

大学语文课时少,多数学校的周课时为2课时,而大学英语每周多达6个课时,部分学校将大学语文作为选修课甚至取消大学语文。高校教学不重视语文的学习,学生的人文素养日渐下降,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课堂教学内容陈旧,教材多而乱

据不完全统计,自改革开放之后的30年间,出版和发行的大学语文教材约有350多种教材,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使很多高校老师不知道从何下手。教材的内容也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老师使用起来觉得很吃力,学生更是摸不着头脑了。学生普遍反映许多文选与高中课文重复,老师上课大多数口头讲解,极少和学生互动交流,没有趣味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下降了。

目前,大学语文还面临着这样一个现实地位:高校教育体系当中的“边缘化课程”。有不少学者,从理论上提出了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中的核心体系,必须引起重视,但在现实中,大学语文的实际地位与理论上所提相悖。大学语文在教学中可有可无,被专业课、英语课排挤。追根究底,主要是由实用性、技术性,还有市场需求量导致大学语文的重视度变弱,学校为了能适应市场需求,把重心转移到这类专业和科目上,导致大学语文因此而受到冷落。南开大学教授、教育部中文科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洪说:“语文水平下降是公众普遍面临的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日后的工作来说,语文的素养和能力不可须臾离之。”

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自从21世纪以来,很多课程研究者,如杜威、泰勒、塔巴等人都对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制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逐步形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观点,得到大部分的人认同,比如生活需要、工作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弘扬中华文化需要、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等等。

二、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确定的原因和必要性

(一)基于学生的实际需要,确立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是传授语言和文学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传播和推广中华优秀文化。大学语文课程实施的对象主要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大学生正处于一个身心发展接近完成但又不成熟的时期。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确立必须多方面了解大学生的语文水平,根据他们的专业、性格特征、男女的差异以及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或者课外活动等方面来判断什么样的语文教学适合他们。

(二)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立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

大学生是社会的成员之一,即将迈入社会这个大家庭,学校教育是一个关键,能使学生慢慢适应社会生活。大学生在完成大学学业之后,必然要走向社会,面对现实和不可预知的未来。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制定,我们既要了解社会对大学生语文知识和水平的要求,又要知道社会对合格大学毕业生规格的要求,惟有如此,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能完全适应社会生活的主体。

(三)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确立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

语文作为人类传播先进文化的工具,从牙牙学语起便形影不离,生活时时刻刻都在说语文、学习语文,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学语文承载着中华56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思想和情感,是传播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重要的方式;有利于培养人的美好情感,提高人的自身素养,这是其他任何学科难以相比的。

同时,确立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还要紧密结合大学语文学科的发展实际。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知识结构的独特性、内容构成特殊性、发展趋势不稳定性等。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制定要从总体上了解大学语文的知识结构、内容体系,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科的功能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

基于以上分析,语文教育是民族母语教育,母语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心脏,是整个国民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教育是民族母语教育的高级阶段,是大学生实现“精神成人”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大学期间,各高校开设并重视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项教育学生懂得如何做人的核心课程。

参考文献

[1] 吴炫.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徐中玉先生访谈录[J].文艺研究,2005(12).

[2] 肖绪才.对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思考[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6(05).

[3] 任杏莉,李中合.谈谈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几个问题[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第4篇:大学语文的概念范文

5.对学生就业指导部门的调查。学生就业主管部门是沟通就业与培养的桥梁,在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同时,我们也与学生就业主管部门进行了访谈。访谈的就业指导部门的10位人员中,同意开设与不同意开设的比例大约各占到一半。认为要开设的观点,主要集中于社会需求对职业综合素质综合培养的需要;而认为不需要开设的理由在于,希望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选修其他专业课程,拓宽就业渠道。

总之,大学数受访对象还是主张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无数的事例证明,只有科技的发展而没有人文社会科学与之渗透和配合,科技一定条件下可能危害人类和社会,因此科技不是万能的。”职业技能必须与人文素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才能造就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士。

二、“大学语文”课程效应的分析

调查结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关各方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态度。带着这个调查结果,我们与陕西教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的几位教育专家进行了深度访谈。

1.对高职“大学语文”的理解。专家认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尚没有转变过来,而对“大学语文”仍停留在公共基础课层面。首先,我国不少的高等职业院校,是从原先的高等专科学校或成人高校转制而成,原来的思维模式存在惯性。其次,在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中,只是将职业院校的录取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录取的,分数低一些而已。第三,职业教育对基础课“够用”的要求确实存在难以核定的标准,因为基础课本身并不直接对应任何职业技能。

同时,争议的原因在于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导致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在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指导下的高职教育,追求的教育目标是“制器”而非“育人”。在课程设计上,关注显性课程,忽视对专业课程中职业文化与人文内涵的理解和开掘。另一方面,人们往往过分地强调其培养人才的特殊技能要求,过多地强调教育教学过程的训练功能和操作功能。有位教授形象地比喻:如果将“文”当做修养,将“武”当做技能,那么社会需要“文武”双全的人才,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武”将。

有专家指出,要用职业教育的视角来看待职业素质培养中的“大学语文”,就不会存在这样的争辩了。甚至有专家建议将“大学语文”改为对应于某个专业“专业语文”。

2.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虽然说,高职教育是使求学者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技能。但是,“特定职业”只是理论上的说法,正如调研中实业界人士提到的“相同的专业技能,在不同的单位或部门有不同的要求”,职业教育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单位的岗位培训。一位教授给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的材料,内容中指出:“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

陕西教育学院一位教授指出:简单地说,高职教育培养的也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课程定位上,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更应该关注“职业人文素养”,而不仅仅是一般的文学素养。陕西师范大学一位教授说,目前,我国正式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有上百种之多,教育理念大多从原来的“文学教育”转向“人文教育”。

3.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课程设计。“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课程。到底如何设置“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呢?一位教授说,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依然没有跳出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从职业教育的目标取向来看,应该是“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而不是普通高等教育传统的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概念。

对“大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两种错误的观念:一是将“大学语文”和工作对立起来;一是只强调其工具性,不能和丰富的人生结合起来。这两种观念使得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空洞抽象,说教性强,“大学语文”课堂沉闷、呆板,价值取向不明。

一位教育学教授建议,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应该以职业人文素质的养成为目标进行专业渗透和课程整合,将“大学语文”改革成类似于“专业英语”的模式,设置若干“专业语文”或“专业文史学”等。

也有教授建议,可以利用“语文”与“人文”在知识上的相互涵盖关系,把“大学语文”课程和人文通识教育结合在一起,将它改造成一门具备全面人文素质教育职能的、具有生态文化特性的综合课程,达到既能满足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能节缩课时的目的。

三、讨论与对策建议

经过调研,“大学语文”这样的文化基础课对高职教育是需要的。之所以被边缘化,在于类似的文化基础课缺乏创新,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而且也体现在课程的教学形式等多个方面。

第5篇:大学语文的概念范文

一、军校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应该侧重于综合性、文化性、人文性以及审美性的教学。

(一)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素质课程

军校的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第一任职的需要而参加集中培训,因此,他们重视专业课程而忽视基础课程。但是,未来的工作岗位需要的是既具备专业技能和知识,又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的人才。而在文化的熏陶下,学生的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都能够得到锻炼。所以,学生打好大学语文功底,才能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大显身手。

(二)大学语文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

军校的许多学生来自部队基层,阅读能力相对较差,基础知识薄弱,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甚至写不出文意通顺的句子。因此,军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非常必要,它作为一门不可替代的学科,将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的内容和大学所学的知识衔接起来。语言能力的培养贯穿大学语文课程的始终。

二、军校大学语文模块式教学

大多数军校在模块式教学的指引下,将大学语文课程分解成应用文写作、口才实践、文学欣赏三个模块进行讲授,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工作任职的需要;另一方面,加强了本学科的深入学习。

(一)应用文写作

应用文写作教学体现了大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熟练处理公务文书,并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比如,笔者在讲解文体写作时,应用最新的火灾案例作为讲解实例,突出消防部队的专业类文书,使理论课生动、易学;加大实践课的力度,让学生每学一种新的应用文文体就动手写作,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避免纸上谈兵的现象。

(二)口才实践

良好的口才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一项基本要求。笔者针对大部分学生都来自部队基层、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在“演讲与口才”这门实用性比较强的基础课授课中,每次上课前安排一名学生做5分钟即兴演讲,并打分测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方面,打破以往的章节式教学,改为分阶段训练,分片教学。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学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讲授内容由浅入深,在场景模拟讲解时,制作卡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文学欣赏

教会学生做人,陶冶其文学情操,提升其文化修养,是大学语文的一项根本职责。因此,在设立该课程时,我们将文学欣赏作为一个单独的模块教学。结合当下学生的特点,在教材中编选了中国古代诗歌,现当代散文、小说,尤其是军旅文学,并适时介绍外国文学中的精华,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三、军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一)统一思想,转变教学理念

如前所述,我们首先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重新制定学科教学培养方案,按照模块有针对性地分类教学,让学生在接触大学语文课程之初就明确要达到的目标,同时,对模块教学提出相应的实施方案,在有限的学时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使其能说会写,有较高的审美情趣、较强的心理素质和竞争意识。

(二)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扩大课堂教学的外延

因为军校注重的是专业课程的教学,人文学科成为军校的边缘学科,所以,我们要重拾经典,将大学语文课程开设成为学生感兴趣的人文素质学科。比如,举办专题讲座。针对该课程时间有限的情况,按照教材内容进行分类,举办多个专题的系列讲座,如针对战争题材,可以举办“中国古代战争诗歌研究”讲座,学生除课堂上所学《采薇》、《城濮之战》、《垓下之围》等篇目之外,还会学习到更多的中国古代战争诗篇,从而引发出由“战争”这个人类历史上的永恒话题所带来的一系列思考,再联系实际,结合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对其思想认识和价值观起到熏陶作用。

(三)推进教材的改革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将职业岗位和所学的语文知识结合起来,整理收集经典,同时侧重于精美文章、哲理故事、专业前沿知识、名人传记等。在学生喜欢和需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领悟人生哲理和职业道德。并且针对学生的特点,选编一些实用性强、内容较切合实际的文体,例如会议记录、通知等,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素养给学习、生活带来的收益和乐趣。

(四)改革考试制度

以往的考核都只注重期末的试卷考查,不重视平时的学习过程,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击很大。我们应该从检测学生学习过程的角度出发,以平时学习成绩为主,辅之以考核制度。学生的平时作业有成绩,上课发言有记录,征文、辩论比赛、演讲比赛获奖有加分,全面考查每一位学生的综合能力,评定学生的成绩。力求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第6篇:大学语文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改革素质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与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掌握较宽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人才。在此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既要坚持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又必须寻求突破,明确定位,拓展功能,使其与高职教育相和谐,并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能力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的界定

徐中玉先生在谈到大学语文时说:“大学语文这门课,不仅可以让大学生进一步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培养他们对祖国优秀文化、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表达能力,而且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和高尚品德,‘铸造中国人为人的道德’(鲁迅语)”。①据此,大学语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功能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为专业服务的功能,表现在为学生学习专业提供必需的语文知识,以提高专业学习的质量和效率,通过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现代社会合格人才的素质,大体可分为两类,即智能素质与品德素质;三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这种功能实际上是前两种功能实现的必然结果。必要的语文知识储备、语文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养成是学生转换职业或岗位、升人高一级学校学习以及创业所必需的。

现行的大学语文教学基本上沿袭了中学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受制于应试教育的框框,重视字、词、句、章的分析,缺少文学知识的系统介绍;缺少整体的感悟与思想的启迪;缺少实践能力的训练;缺少质疑、批判、创新精神的培养……如此等等,导致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大学生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日渐下降,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如何应对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巫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构想

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应当建立以学生为实践主体,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言语技能培养为主线,全面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言语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可根据语文学科思想性和工具性的本质以及实用性与伦理性的特性,以语言文字为核心,教给学生各种专项能力,它不应是对中学语文的补充,而应注重对中学语文知识的回应和衔接,拉开与中学语文教育应有的距离。大学语文应是对中学语文知识的梳理、激活,是在较高平台上的升华和总结。

笔者以为,模块式教学可以弥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这些不足。“模块”是以能力为核心的加拿大“CBE”模式中的概念。

这个模式可归结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把职业人才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要求用课程模块一一对应,用活的课程模块与多方向的专业对应。它是根据专项能力的最终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各项要求,按照职业实际需要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和能力而确定的教学单元。可以将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分解为相互融会的四个模块,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教学。

(一)语文基础知识模块(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基本常识)

要求学生掌握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体常识、文学常识等,建立文学史的知识体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所学的文学知识的梳理,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活”旧知识。对中小学学过的作家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重新加以认识,使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有系统的了解,从而建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大致能指出各个朝代诗、词、文、赋、戏剧、小说的主要成就、代表作家、主要流派、代表作品及其成就与得失,使新老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此模块在教学中可结合专业特点添加如下内容:

汉字书写基本知识与训练(书法史、书写意义、楷书与行书的书写技巧等)对文房四宝,欧、柳、赵、文等书法名家,以及篆、隶、楷、草、行等书写形式,如何欣赏书法艺术作品等均作简要介绍。在训练中,可采用摹影、描红、对帖、背帖、创作等方式,使学生从硬笔到软笔,从楷书到行书,从一般字体到名家名作,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

口语交际训练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承担着重要的交际作用,一个人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与人沟通协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在社会活动中的成功或失败,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应有意加强这些能力的训练。提高高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搞集中突击,要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在教学中,可以将口语交际训练分解为:(1)普通话能力训练(面对不同身份、性别、年龄、熟悉程度的谈话对象得体地提出问题、回答间题的能力);(2)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有准备的和无准备的);(3)演讲和论辩能力训练。在整个过程中,既教给学生知识,也教给学生训练方法,如声韵发音练习、声调练习、蓄气换气练习、儿化韵练习、说绕口令、口才得体性训练、口才集中性训练、口才思维性训练等并联系学生的专业进行实际模拟教学。

(二)阅读与鉴赏模块

大学语文绝不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继续。就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言,必须注重鉴赏批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果说有关文艺学的种种知识都是必要的,那么它的归宿应该是鉴赏和批评,也就是说,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

高职大学语文课的阅读与鉴赏模块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由专业教师轮番讲授,致力于将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化、文学、艺术名著,在与古今中外的大师们进行心灵对话的同时,丰富情感,升华境界,使他们关注社会、人生、人性、人类、自然等等,并在充满诗意的描述中,帮助学生形成高品位、开放性的文学艺术审美意识,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从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达到“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教育目的。

阅读与鉴赏模块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组,一组是为形成一定文学、文化素质而必须研习的作家、作品及学术界对它们的权威阐述;另一组是为达到阅读鉴赏、写作等能力目标而必须研习的概念、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主要讲授那些文质兼备的名家名篇,介绍作者、作品的背景、风格等一般常识。学生可从教师深人讲解剖析作品、展示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在匠心独运的分析环境描写、情节设置、细节编排、场面描绘、感情流露和思想表达的过程中,获得情感、艺术、精神上的充分享受,在此基础上,完成字、词、句、修辞、逻辑、篇章的学习,提高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此类课可以借助于文学讲座、评论、阅读指导、读书报告、播放录像等形式,努力实现文学的立体传授与立体接受,并进行辅导、答疑、讨论,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写作训练模块

高职学生尤其要加强写作能力的训练。高职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应以中学生已基本具备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为起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写作理论知识,强化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对写作材料的搜集、处理能力,并从文体学角度把握不同文体特征,以具备常用实用文章的写作能力。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应体现在具有文体感的文章写作上。所谓文体感,就是要有自觉的文体意识,写什么像什么。

写作训练模块包括常用文体的写作(如记叙文的特点与写作、议论文的特点与写作)、应用文的写作,重点是学术论文的写作(小论文、研究报告、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调查报告等)。在教学中,教师应把侧重点放在典型例文的评析和实训演练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联系学生的实际,实现课堂写作和实践的互动。如在应用文的写作教学中,可以先集中讲解写作知识,然后利用学生调研、实习的机会,写出系列应用文,即调研、实习前写通知,调研、实习回来后写总结,并结合调研内容、实习内容和自己的认识,写竞聘报告、求职信、请柬、演讲稿、实习报告、调查报告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信息资料搜寻模块

信息资料搜寻模块包括科研方法介绍、常用文史工具书的使用(专题研究资料的查询)、现代网络信息资料的查询等,重点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资料的能力。

第7篇:大学语文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人文教育 大学语文 应用与分析

人文素质教育这一概念是十分广泛的,针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会仅仅局限于对学生特定职业的教育,而是更注重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善“高学历、低能力”的大学生现状,人文素质的教育不可或缺。大学语文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但同样的,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也不是十分理想。

1.大学语文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学习课程相对比较自主,一定程度上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很多学生注重技能学习,讲究实用性,有利于为毕业后的就业打好基础。由于大学语文是非中文专业学生学习的,相对而言比较放松,没有急迫性和针对性。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能局限于技术水平的提高,更要注重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所以,大学语文教育有实施和落实的必要性。

2.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2.1引导性较差

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个性,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和途径。在大学,语文教学不再是教你读书写字,而是不断与各学科交叉融合,发挥其人文性,实现对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合理教学。但在真实教学情况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度却不高,很多人对大学语文教学存在认识偏差,容易忽视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而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2.2教学评价体系不全面

在大学中,教学评价直接与教师的教学考评挂钩,而大学语文课程不受重视,必然导致其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甚至是流于表面,教师都不愿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而学生缺乏对人文素质的理解,难以把握教师讲解的内容中是否包含人文素质。教学评价体系不全面,严重阻碍了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应用。

2.3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课程内容的枯燥乏味使得学生丧失了学学语文的积极性,加上教师不愿意花心思去钻研,去教学,不会主动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学生产生懒散和抵触心理,从而无法真正获取大学语文课程的精髓,无法真正体会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3.大学语文课程中落实人文教育的途径

3.1落实到实际课堂之中

3.1.1以历史人文为榜样进行教学

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渗透于所要讲述的历史人物之中,使学生更加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汲取经验。例如,在讲述现当代小说中鲁迅先生所写的《在酒楼上》时,一方面需要对这篇小说所描述的内容和情景进行讲解,另一方面需要根据作者鲁迅先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及自身的经历讲课,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为救国就民族所作出的贡献和努力,激发学生的崇拜之情,同时令其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3.1.2以文学作品为载体进行教学

精神都需要物质载体进行体现,人文精神也是一样,需要人文知识,也就是文学作品作为载体。所以,在文学作品的分析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可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不同情景设置不同的教学主体,始终贯彻人文素质教育这一主线,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例如在讲述屈原《湘夫人》时,可以联系整个《楚辞九歌》这一文学作品进行讲述,通过作品中的相关联系及不同情景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在学习《湘夫人》的同时理解屈原这一人物及其相关文学著作,从而将人文教育贯彻其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

3.2以教师为直接参照对象进行教学

学生学习都具有向师性,所以,教师为人师表,必须做好榜样,起到示范作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影响和感染学生,以无形的手推动其人文素质的提高。教师人文素质的体现不仅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而且表现在其教学活动中,所以,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教学方式方法,主动关心学生,主动关爱学生,身正为师、学高为范,为学生做好表率。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所具备的和所展现出的人格会慢慢感染学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3.3以课外活动为主要辅助方式进行教学

人文教育的开展和落实离不开良好校园文化的配合,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也需要课外学习活动来辅助,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开展:

第一,在选修课中新增和文学相关的人文教育选修课,在人文教育选修课程下设立多门小课程,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第二,开展内容多样化的人文知识讲座,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第三,以班级或学院为单位,开展多样化的以“人文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活动,例如电影欣赏、人文著作知识竞赛、类似百家讲坛的演讲比赛,等等。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和接受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质。

4.结语

人文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就我国的教学现状来看,并不乐观,领导不重视,学生不理解等多重问题始终阻碍着人文教育的具体落实。本文提出的几大途径,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助于改善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现状。

参考文献:

第8篇:大学语文的概念范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的教学情况,提出了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探索了大学语文教学的新途径,论证了大学语文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积极意义。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与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掌握较宽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人才。在此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既要坚持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又必须寻求突破,明确定位,拓展功能,使其与高职教育相和谐,并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能力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的界定

徐中玉先生在谈到大学语文时说:“大学语文这门课,不仅可以让大学生进一步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培养他们对祖国优秀文化、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表达能力,而且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和高尚品德,‘铸造中国人为人的道德’(鲁迅语)”。①据此,大学语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功能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为专业服务的功能,表现在为学生学习专业提供必需的语文知识,以提高专业学习的质量和效率,通过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现代社会合格人才的素质,大体可分为两类,即智能素质与品德素质;三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这种功能实际上是前两种功能实现的必然结果。论文百事通必要的语文知识储备、语文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养成是学生转换职业或岗位、升人高一级学校学习以及创业所必需的。

现行的大学语文教学基本上沿袭了中学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受制于应试教育的框框,重视字、词、句、章的分析,缺少文学知识的系统介绍;缺少整体的感悟与思想的启迪;缺少实践能力的训练;缺少质疑、批判、创新精神的培养。如此等等,导致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大学生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日渐下降,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如何应对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巫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构想

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应当建立以学生为实践主体,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言语技能培养为主线,全面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言语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可根据语文学科思想性和工具性的本质以及实用性与伦理性的特性,以语言文字为核心,教给学生各种专项能力,它不应是对中学语文的补充,而应注重对中学语文知识的回应和衔接,拉开与中学语文教育应有的距离。大学语文应是对中学语文知识的梳理、激活,是在较高平台上的升华和总结。

笔者以为,模块式教学可以弥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这些不足。“模块”是以能力为核心的加拿大“CBE”模式中的概念。

这个模式可归结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把职业人才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要求用课程模块一一对应,用活的课程模块与多方向的专业对应。它是根据专项能力的最终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各项要求,按照职业实际需要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和能力而确定的教学单元。可以将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分解为相互融会的四个模块,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教学。

(一)语文基础知识模块(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基本常识)

要求学生掌握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体常识、文学常识等,建立文学史的知识体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所学的文学知识的梳理,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活”旧知识。对中小学学过的作家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重新加以认识,使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有系统的了解,从而建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大致能指出各个朝代诗、词、文、赋、戏剧、小说的主要成就、代表作家、主要流派、代表作品及其成就与得失,使新老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此模块在教学中可结合专业特点添加如下内容:

第9篇:大学语文的概念范文

大学语文 人文素质 语文教育

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学,将该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的核心课程,应当引起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和高等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达成普遍共识,并付诸新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之中。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现实处境和面临的问题

有学者指出,眼下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工程管理方法之移用于学术研究管理,在于工程技术的价值标准之凌驾于学术研究中原有的标准。阿玛蒂亚?森将这种思想和理路称之为“关于治国方略的技术取向”。目前我国大学语文教育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些地方院校尤其是工科为主的院校基本不开或只在文科类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虽开设该课程但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师资力量弱、水平低,以及“学生不爱学、老师不想教”等。另一方面,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乃至毕业时写文章仍文理不通、错别字连篇的状况,仍无多少实质性的扭转和改进。关于这一困境,有人将其概括为“重视不够”、“定位不准”、“目的不明”、“队伍不稳”和“学时不足”等五个方面,并作了详细的考察和深入的分析阐述。

二、人文性是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

斯图尔特?霍尔指出,“文化”是人文和社会科学中最困难的概念之一。“语言是在一种文化中表达思想、观念和情感的‘媒介’之一”。语文教育一方面是人文功能,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因为“文化个体的语言水平不仅决定其感受世界的精细度、敏感度,还影响其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另一方面是其工具,即提升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个体获得成功与良好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对此,社会学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口才好并且其他方面也不太差的人常常能立即获得收入丰厚的工作,并且能使他的职位得到迅速提升,以致超过那些缺乏口才的人……”屠锦红、徐梅综合加涅和布卢姆的观点,用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以及情感性目标来概括学校教育情境下教学的基本目标,提出了语文教育相应的三类课程要素: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以及语文情感。“语文能力事实上包括四个基本方面,即读、听、写、说。其中,读和写指向的是书面的言语活动,听和说指向的是口头的言语活动”,而语言情感则是指“社会性的、精神性层面的情感”。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的课程定位,其中工具性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一位学者认为,以工具性为主的语文课程属性应当在中学语文阶段完成,已经没有必要将之作为大学语文的主要目标。

三、人文教学是“育人”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在必然要求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社会生活的有机性、整体性,同时也在于促进个体的成长的有机性、整体性。文化和技能训练是教育过程的不同方面,它们共存于一个紧密的整体之中,远非互相对立、水火不容。无论是中西方,都有悠久的人文传统。但我们常说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中的“人文”,一般指西方的人文主义。它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要求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人文教育,就是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注重知识的内化和渗透,通过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和情感教育,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人文教育对于大学生个体及整个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对个体而言,可以获得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合理、明智地确立发展的目标,审慎地选择发展的方式与途径,积极地谋求和掌控发展的结果……对社会而言,大量受过良好人文教育的分子分布于全社会,社会将获取更多的社会关怀和公共关怀,诸如公平、正义、平等、自由、和谐、公共福祉以及共同善等价值和追求,将得到更好的尊崇、维护和实现。大学语文可以说是所有人文学科的总和,要想使人文精神真正成为学生人格构成中的一部分,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最有效的方式与途径无疑仍是依靠大学语文教学。大学语文的内容,选编古今中外的佳作,以中国历史上先贤的名篇为主,科目涉及文学、社会学、伦理学、科学史、历史、法学等。

四、审美教育是建立大学语文教育人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因为大学语文教育最大也是最根本的特点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建立大学语文教育人文教学的基本实现途径。“审美教育即美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的丰富健康的思想感情,塑造完美的人格,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全面充分的发挥。它是人们达到精神解放和实现完美人格的先决条件。”审美教育的特点是运用形象思维,需要情感介入。其他一些人文教育课程当然也运用形象思维,也需要一定的情感介入,但在程度和效果方面,则不可同日而语。此外,大学语文教学中还更多地应用直觉感悟的方法,并获得上佳的效果。因为,“思维并不都是逻辑的,还有直觉的、感悟的,直觉感悟是靠近心灵的一种思维。”因此,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主阵地。

五、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学,对于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有人指出,一个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一些大师的素质,兴趣广泛、思想深刻、知识渊博,而且在秉持专业情操的同时,还要有一种对教育事业的神圣使命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陈寅恪批评说。国文则全国大学所研究者,皆不求通解及剖析吾民族所承受文化之内容,为一种人文主义之教育,虽有贤者,势不能不以创造文学为旨归。殊不知外国大学之治其国文者,趋向固有异于是也。换而言之,中国早期的教育包括大学语文教育是曾经确立了人文教学的。现在,已到了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恢复和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学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王宇,王文玉译.森?A?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江晓原.人之上升(科学读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李明清,丁璞.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与出路[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4]霍尔?S著.徐亮,陆兴华译.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泰勒?E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