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

第1篇: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内容为王”是媒体成长发展的公理和铁律。但从产业的角度看媒体的内容建设与其盈利模式密切相关。没有投入不可能制作出有价值的内容,但有价值的内容并不一定必然盈利(除非不要求盈利),而能否盈利或暴利则取决于媒体盈利模式的建立与选择。同时,媒体盈利模式也决定媒体内容的整合与取向,如电视频道专业化等等。

总之,媒体内容建设与媒体盈利模式之间存在互动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最终决定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为王”与媒体盈利模式

尽管遇到重重困难,但网络媒体还在发展,网络的技术服务在不断优化,内容服务更是日益丰富。但是,这就像一个吝啬而饥肠辘辘的食客面对丰富的自助午餐,饭菜可口,选择性强。如果**他可能立刻动手,而如果付钱他也许调头就走。目前网络媒体的内容提供就像这**的自助午餐,食客虽然越来越多(我国网民已达3370万,比上年增长49.8%),但是并不能盈利。虽然餐厅周围也有不少广告牌,这些广告牌甚至有碍观瞻和方便,但食客并不在意,也许看都不看一眼。食客就餐的这种自由方式决定这些广告不可能值钱,因为它们并不能吸引食客的注意。

所以,如果设问人们对网络媒体是否有需求,是否有依赖性等问题,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更不用说未来宽带的诱人前景。但如何收回午餐成本才是网络媒体最头疼的问题,否则**的午餐不可能持久。网络媒体的盈利模式也许确实存在,但至今还没有人能使其付诸实践并产生显著效益。如果这个盈利模式建立不起来,网络媒体在内容上就只能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整合,而不可能独立,原因是网络媒体目前还无法承担内容独立的成本。网络的文字内容如此,网络的视音频内容更是如此。而一旦网络媒体在内容上不能独立,我们还能称其为独立媒体吗?如果当初与报纸相比广播没有独立的原创内容,电视与广播相比也没有独立的原创节目,那么广播电视还能称其为独立的第二、第三媒体吗?因此网络媒体是新媒体,而且从技术层面说网络媒体确实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诸多优势,但其能否成为独立的第四媒体还是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不仅要视网络媒体在阅读和收视技术上的独立,而且还要视其在内容上能否独立。而独立的前提是网络媒体能否找到适位的盈利模式。

媒体具有经济产业和文化政治的双重属性。经济产业属性是指媒体可以盈利,文化政治属性是指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并进而控制社会。如将这种双重属性具体到操作层面就可以看出媒体总是把这两种属性相互作为前提和手段。媒体的性质不同决定各自选择的目的和手段正好相反。例如,美国商业电视媒体关注的是其经济产业属性,以盈利为目的,但必须以节目(文化政治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节目就不可能**。而中国中央电视台作为国有媒体关注的是其文化政治属性,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但又必须以盈利(经济产业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就不可能制作有社会效益的电视节目。

早在网络热还在持续的时候,2001年1月4日,世界传媒巨头——新闻集团就带头“撤离”互联网。同时,默多克斩钉截铁地宣布:新闻集团根本不会考虑收购雅虎。不知默多克作出上述决策是否与其看不到网络媒体的盈利前景有关。

人们常把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联系在一起。这使人想起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速度。为什么十几年前高速公路对我们来说还是一种奢望,而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却已四通八达了呢?原因很简单——设卡收费。否则,如果高速公路都是**使用,高速公路建设不可能快速发展。虽然高速公路边上能看到广告牌,但如果不*收费而是指望这些广告收回建设成本,岂不是天方夜谭。

以此比喻网络媒体似乎恰当。资料表明,在网络媒体的总收入中,广告收入占80%。另据报道,新浪网的广告收入在十大网站中名列前茅,但2001年的广告收入仅为一千万左右。与其巨大的投入相比,商业网站的内容基本是**午餐,离盈利预期还有相当的距离。尽管最近有网络媒体负责人声称其今年将盈利或持平。

网络媒体内容丰富,适位性强,但以什么模式实现盈利仍是目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从网络媒体的第一次销售(销售载体)看,要让网民付费点击还不现实,至少现在如此。而网络媒体以广告模式(媒体的第二次销售)盈利可能也是错位的,原因是在广告方面传统媒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强制性比网络媒体更有优势。

电视频道专业化能走多远

盈利模式问题正困扰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但受困于此的也有传统媒体。就频道专业化而言,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存在错位问题。

“千台一面”、“专业频道不专业”是业内、甚至观众见怪不怪的一种电视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2000多家电视台在形态上大同小异,数千个电视频道在节目内容上个性少而共性多呢?尽管一些电视台主观上在按专业频道设计,但客观上是专业频道不专业或专业化程度很低,一些电视台甚至就是名义上是专业频道而实际上是变相的准综合频道。此外,这种趋同性还可以从一些电视台所属各频道之间的栏目形态、内容取向、风格定位等诸多特征上一目了然。例如,“南北笑星火辣辣”、“真情对对碰”等栏目不是出自湖南卫视频道,而是出自湖南经济频道。又例如,许多电视台都设有财经频道,但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财经频道能与CNN的财经频道(CNNFN)相比。相差之处不在于内容的采访制作水平,而在于频道结构的栏目设置和内容的对象性。CNN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是投资者,而我国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却大都是消费者和投资者,且以消费者为主,而几乎每个观众都是消费者。这样的观众定位很难使我们的财经频道专业化。目前欧美,甚至我国港台等地的电视频道专业化程度已经很高,“国家地理”、“科学探索”、“历史”这样的专业频道我们已经不陌生。美国还有“电视指南频道”、“气象频道”、“机场频道”、“宗教频道”等等。

有人认为,中国电视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是缺少专业电视人才,是电视策划者和决策者缺少办专业频道的决心和水平,我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从客观上说,各个电视台的决策者都明白频道要专业化,对象化,个性化,而且这些决策者大都是业内精英,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影响我国电视频道的专业化进程呢?

主要症结就在于前面提到的媒体盈利模式问题。

媒体盈利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也就是媒体的两次销售。媒体的第一次销售是销售载体。如印刷媒体第一次销售的是报纸或杂志本身,它们都有定价。广播电视第一次销售的是频道或节目,它们也都是有价格的。媒体第二次销售的是读者或观众,也就是发行量或收视率,具体说就是广告。但从历史上看,印刷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一次销售,而电视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二次销售。在国外,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电子媒体,两次销售都是同时存在,有时是合并使用。

我国印刷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基本相同,而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差别很大。这就是,我国的电视媒体只销售广告(收视率)而不销售电视频道(载体)。据统计,目前国内各电视台95%左右的收入来自广告。例如,中央电视台2000年总收入为57.4亿元,其中广告收入为53.6亿元,占总收入的93%以上。

广告收入基本上是与收视率呈正向互动的,而收视率又与大众化密切相关。这就是说广告商投放广告要看收视率,收视率的提高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而大众化与专业化背道而驰。

这就是我国电视频道不能专业化的根源所在。

我们主观上是想办专业频道,但媒体使用的却是大众化(广告)的盈利模式。这种错位而单一的盈利模式导致了一个悖论:要频道专业化就可能影响收视率并降低广告收入,而要增加广告收入就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进而提高收视率。大众化的结果致使各频道都追求综合化或准综合化,频道由此而雷同。

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对大众化电视频道是适位的,而对专业化电视频道却是错位的。例如,当地的电视频道许多都有新闻节目、娱乐节目、影视剧节目、体育节目等等。因为一旦没有这些节目,频道就无法提高收视率,就无法吸引广告。从这一点分析,像“阳光卫视”这样的文化历史频道虽然整体内容不错但即使允许在内地落地,由于其非大众化定位也不可能只依*广告盈利,更何况目前只允许其进入三星涉外宾馆了。所以,除非出现奇迹,否则“阳光卫视”不可能在中国内地**。那么,为什么国外与“阳光卫视”类似的“历史”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和“科学探索”频道能生存并可以盈利呢?原因是这些频道都不使用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而是使用在销售频道(数字电视)的基础上销售广告的双重盈利模式。在美国1999年有线电视收入结构中,频道付费收入为47.5亿美元,而广告收入则为26.82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近两倍。

付费系统决定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

在目前的地面电视(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直播电视三种电视广播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选择。美国以有线电视为主,拥有有线电视用户7600万户,是卫星直播用户的七倍。日本则以直播卫星用户为主。但不管选择那种电视广播形式,从经济产业的角度看电视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赖对用户的控制。否则,电视媒体只能*单一的广告或销售节目实现盈利。

要实现对有线电视用户的控制首先必须建立用户管理系统,把用户的需求分为不同层次。用户要得到额外层次的服务就必须支付额外的费用,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数字电视目前分卫星数字电视和有线数字电视。我国的政策取向是发展有线电视。原因是人口密集的特点本身就适合发展有线电视,而更关键的因素是有线电视是今后互动电视的必然载体。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8000多万户,而且每年还在以20%的速度增加。按此计算2001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超过1亿户。2005年将超过2.5亿户,约占当时我国电视总户数的70%。这正是目前美国有线电视用户占总家庭户数的比例。而根据目前政策,我国将在2004年后才开始实施直播卫星电视。由此可见,有线电视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最主要的电视广播形式。

频道专业化是国内外电视媒体发展的潮流。这个理念已在我国电视节目制作者、策划者、决策者之间形成广泛共识。但有趣的是目前还没有发现与“专业频道”相对应的英文词汇。境外的中文媒体有称主题频道(THEME)的,但并无“专业频道”之称。特纳国际亚太有限公司的梅燕女士告诉我,她也曾经遇到过如何把中文的“专业频道”翻译为英文的困难。她说“专业”一词英文中只是指学科的门类,用于电视频道会使人产生误解。梅燕女士无能为力最后只好将“专业频道”简化为“频道”。她说,美国只有频道之称,而并不把频道分为综合频道和专业频道。我认为,不管国外如何划分频道类别,我国使用“专业频道”和“频道专业化”这样的概念是准确的。一是“化”本身是一个过程,目前我们正处于这个过程之中。二是用“专业”一词可以更准确地表达电视频道细分的总体状况和形态。这里的“专业”一词不是指科学的门类,而有“专门”、“专用”和“专题”之意。

当明确了“频道专业化”和“专业频道”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像美国的“发现”和“历史”等专业频道本身是与有线电视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没有有线电视就不可能有专业(主题)频道。原因是这些专业频道都是有线电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而我们现在用无线电视办专业频道和在有线电视中**提供专业频道的方式也许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美国的有线电视萌发于50年代初期,而大发展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之所以在这个时期涌现大量的专业频道,是因为有线电视由小镇进入大城市之后在这时具备了大发展的几个前提。一是通信卫星出现后,由卫星发送的信号同时把不同地区的小有线网联成了大的有线网。二是技术上有了巨大突破,可以用一根同轴电缆传送50套以上的电视节目,使得频道资源迅速增加。三是有线电视得到了经营额外数字电视的政府许可。额外数字电视就是,除有线电视的基本业务付费之外,用户如需要另外的频道服务需要额外付费。

由此可见,开办专业频道没有以上三个条件是不可能的。前两个条件我们都不陌生,但后一个条件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和理解。

根据目前国内外电视频道的现状和形态,除地面(无线)电视的综合频道之外,我暂且把电视专业频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大众化专业频道,如新闻、电影、电视剧、娱乐、体育等频道。第二是分众化专业频道,如财经、历史、探索、国家地理等频道。第三是小众化专业频道,如机场、高尔夫等频道。由于这三种专业频道的价值和受众面不一样,其收视率和占有率大致呈依次降低的趋势,广告价格和份额也依次递减,这体现了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经济规律。当然,专业频道的价格也不仅仅取决于广告的多少,它还取决于频道本身的价值,如电影频道的价值就很高,这样的频道在数字电视系统里即使没有广告也有很好的盈利空间。目前,我国能盈利的专业频道都只能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如CCTV—2经济生活服务频道、CCTV—3综艺频道、CCTV—5体育频道、CCTV—6电影频道、CCTV—8电视剧频道等等。这些频道都可以通过广告盈利,至少有盈利的潜力,因为它们都是大众化的。

依据目前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盈利模式的状况,我个人认为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进程将相当缓慢。中国的电视媒体不可能进入像“历史”这样的分众化专业频道,更不可能进入像“机场”这样的小众化专业频道阶段,否则就将步入雷区,付出沉重代价。现在有些电视台开办少儿频道就存在这种危险,除非他们承担起非盈利的公益或公共的义务。

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是,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电视频道都是**入户而只采取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但这种盈利模式与专业频道的经营是错位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在此方面,专业频道发展较早的美国已有前车之鉴。

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美国人托马斯P.索斯威克著的《美国有线电视50年》一书非常值得中国电视媒体人士一读。美国电视经历过的许多经验教训可令我们茅塞顿开。托马斯说,80年代初期,美国三大广播网看到有线电视发展红火也想在有线电视系统办自己的频道。

第一个尝试的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于1981年10月开办了有线电视文化频道,而且在开播时还举行了一场特别盛大的晚会。频道内播出的节目也都精致完美。但不到一年,在亏损了大约3000万美元之后就关张了。步其后尘的是全国广播公司,只是其经营时间更短(仅九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

托马斯得出结论说,“地面(无线)电视网历来是鼓励在节目提供上大量花费,然后完全*广告获得经营收入。这个常规对有线电视来说行不通”。“有线电视的优势在于双重收费模式”。托马斯说的双重收费模式是指,专业电视频道要*用户的额外付费和广告来同时盈利。

这一教训对我国的电视媒体来说应该是相当深刻而耐人寻味。

但托马斯在其著作中也同时告诉我们了一个同样耐人寻味的成功案例。这个成功案例就是专播探险纪录片的“发现频道”。这个频道由亨德理克斯于1984年创办。频道开办初期每况愈下、岌岌可危。但后来在四家有线电视网组成的财团向“发现频道”注资后,奇迹出现了,原因是他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盈利模式。这就是:用户的所付费用可以维持“发现频道”的所有运营开支,广告则体现为利润。而且“发现频道”还做了一个经营发明,按过去的有线电视运营惯例,广告全部由节目提供商所得,而作为节目提供商的“发现频道”却拿出广告的一部分与网络服务商分成。这样可以刺激网络服务商不断扩大用户,扩大用户的反作用就是广告的增加。

目前在我国,有线电视用户管理系统正在建立之中,数字电视几乎是零。全国所有电视台的所有频道几乎全部是**进入各有线电视网,甚至有的上星频道要进入异地有线网不仅不能收费而且还要交费。按目前政策,全国只有中央电视台的3、5、6、8套节目经国家计委批准在进入有线网时允许收费。但各地有线网普遍通过瞒报用户数量的方式只把部分收入付给中央电视台。2000年中央电视台所得收视费只有3亿元,而同期全国有线电视的总收入为118亿元。资料表明,1999年在美国有线电视总收入构成中,基本业务收视费占63.72%,额外业务收视费占13.08%,而广告收入只占7.4%。

由此可见,在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系统看起来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它却关系到中国电视的发展进程,更关系到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走向。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专业频道的运作经验和教训来分析我国的频道专业化前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有线电视(包括未来的卫星直播电视)用户管理系统建立和额外数字电视政策出台之前中国的电视频道专业化不可能有长足发展。即使已有的专业频道,如影视剧、体育、娱乐、新闻等频道也是大众化的。分众化,甚至小众化的专业化频道对中国观众来说只能是想象而已。不是观众没有需求,而是电视媒体没有能力只依*广告回收其成本,这是由目前单一的电视盈利模式决定的必然结局。

当然,数字电视系统一旦建立并投入运作,内容提供商或电视台就面临理念和决策方面的变革。以广告盈利就必须追求收视率和大众化,而以用户付费盈利就必须考虑如何才能捕获订户并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而满足他们专业的对象性需求。

单一盈利模式制约电视媒体发展

媒体经济学或媒体产业化研究是时下的热门话题,国内外的诸多资本也在关注媒体市场的动向。尤其是一些合资媒体的成功和电视媒体广告效应的巨大诱惑,更使人们认为媒体是暴利的行业。甚至有人断言,“媒体是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不产出”。但近一年多来的实际运作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至少电视媒体的情况不是这样。例如,湖南经济频道的“南北笑星火辣辣”销售得不错,但湖南电广传媒号称投入8000万巨资制作的“财富中国”,据说2001年回收资金还不到100万。北京银汉传播公司的起步投资比北京光线制作公司的起步投资大得多,但其经营效果远不如后者。而就光线公司本身而言,几十万元起步经营的“中国娱乐报道”(娱乐现场)曾经红红火火,但其再投入更多资本制作的“中国网络报道”等节目并不能盈利。印刷媒体的情况似乎好一些。去年新创办的《北京娱乐信报》和《京华时报》等都经营不错,前景看好。但我认为,社会资本介入印刷媒体的情况之所以好于电视媒体主要原因是印刷媒体已经打破垄断,而且政策相对宽松,更重要的是印刷媒体不仅仅是依*广告这种单一的模式盈利。有资料表明,在中国期刊的总收入中,87%是发行收入(销售载体),广告收入只占13%。报纸的发行收入比例虽然不可能这么高,但其至少也能回收相当的成本,加上广告就可以盈利。

而电视媒体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无论是媒体自己制作节目,还是社会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都只能依赖广告盈利。从这一点分析,像“财富中国”和“网络报道”这样的非大众化栏目想*广告盈利是错位的,出现经营困难完全在意料之中。

80年代初,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有线电视公司曾合力对特纳有线电视新闻网发起攻击并相继开办了两个新闻频道。他们的想法是利用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部的新闻采访能力,会同一批地方地面电视台为这两个24小时有线电视新闻频道制作节目。一个频道每半小时播出不断更新的新闻,另一个频道则把专题节目和深入报道合在一起。这些节目**向全部有线电视系统提供,还按照每个订户50美分给签约的有线电视系统发奖金鼓励。但在特纳的强力竞争下,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在不到两年的运营中亏损了一亿多美元。托马斯说,两个频道都**向有线电视网提供节目,但他们不可能销售出足够量的广告来维持庞大的节目制作费用。特纳则相反,他有每个订户的收视费和广告费两个收入来源,所以他能打败比他强大的对手。梅燕女士说,在CNN各频道的收入中,所有频道都是用户费大于广告费,CNN财经频道更是如此。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CNN财经频道才比我国的财经频道办得更专业,观众对象定位才只是投资者而不是一般消费者。

中国电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对用户接收来说现在已经由无线传播方式进入了有线网络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美国电视媒体的任何教训都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也就是说,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的盈利模式必然制约电视媒体和电视产业的发展。

首先是单一盈利模式制约了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和电视节目的多样化。这种模式迫使各个电视台和电视频道都追寻大众化路线,最终结果是“千台一面”。在电视台内部则是大众化节目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一个电视台内部不同部门都制作相似内容和形态的节目,如新闻节目、娱乐节目等等,以致出现同一新闻现场有同一家电视台的七八套摄像机。同一部电视剧由于不同频道的竞争使其价格不断提高。而同样是因为频道之间的竞争,广告的价格正好相反。这种“剪刀差”效应使许多地方电视台深受其苦。

其次是制约电视媒体做强做大。一个社会的广告总额是与这个国家的GDP互动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广告总额虽有消长,但它是有规律可寻的,额度是一定的。所不同的只是这个总额在各媒体之间的分配比例。从这一点看,不管电视台的广告额每年增长多少都只能视其为常规发展。电视媒体的大发展必须摆脱这种单一依*广告的常规发展模式,而转变为既要掏企业的腰包,也要掏用户(观众)的腰包。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这是目前除电视广告市场之外的另一个巨大市场,也是电视媒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增长点。当然,要让观众付费看电视并不能是无理的索取,而是要提供可令其自愿付费的节目和服务。按目前我国1亿有线电视用户计算,每个用户每月用10块钱购买一个他所需要的频道,一年就是120亿,两个频道就是240亿。即使按十分之三的用户有此需求计算,效益也相当可观。

再次是制约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的发展。我认为,在真正的电视专业频道形成规模之前,社会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很难有大的作为。具体说就是,在目前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下,各个电视台不可能把黄金频道和黄金时间段交给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同时也不会把容易拉到广告的节目形态交于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而且许多电视台对社会节目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是否在当地经营广告十分敏感,原因是如果这样会冲击当地电视媒体在当地的广告份额。所以,地方电视台与节目制作公司签约时都有类似“不能经营本地广告”的明确条款。据了解,在社会化的电视节目市场中,除电视剧和部分国外进口的专题片之外,大部分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专题或专栏性节目都是以带贴片广告的方式在各级地方电视台播出。这就是说,社会节目制作公司也是在本已你死我活的广告市场领域与电视媒体竞争。如果这样,优势肯定不在制作公司一边,原因是社会制作公司拿到的一般都是下脚料或拾遗补阙的时段。此外,由于社会制作公司使用的盈利模式与电视媒体相同,这必然导致这些公司制作的节目与电视台的节目一样也必须追求大众化,这种节目取向完全重复和趋同的结果就是留给社会制作公司的空间相当有限。现在看,目前经营较好的一些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节目大都是新闻和娱乐类的,这些节目的供应对象基本是一些对此类大众化节目有需求,但又不能自己制作的地市级电视台。根据国家将要出台的撤销此一级电视机构的政策,在整个电视媒体制播分离体制建立之前,社会制作公司的下一步发展空间将更加严峻。

第2篇: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上市时,优酷和博纳影业一个风光无限,一个黯然神伤,在许多人看来,这样的明显差异是因为美股投资者更注重也更容易接受创新模式,而像博纳影业这样的传统电影行业,在美国人眼里恐怕已是夕阳产业,加之影业巨头米高梅刚刚破产不久,老旧的稳赚钱和赔钱的新模式遭遇了完全不同的待遇。

时隔一个多月后,两只次新股的走势依然相反,局势却发生了逆转。从两家公司的具体情况了解变化背后的成因也许能给读者启示。

营收VS利润――优酷亏本赚吆喝

虽然号称是拥有中国观看人数最多的视频网站,但直到上市,优酷网都只是一个从未实现盈利、单季度亏损超过4000万元人民币的公司,尽管作为互联网企业,优酷网自2007年以来营收增长迅猛,市场份额迅速扩张,但业绩年均增速却随着营收基数的扩大出现了持续放缓的态势。当然,像优酷网这样“带病”上市的互联网公司绝不仅此一家,在2010年赴美上市的四家互联网企业中就有三家是这样的情况,这与互联网公司发展模式的创新性和预期业绩的爆发式增长不无关系,在这一点上是许多传统行业望尘莫及的。

博纳影业是目前中国最大规模的以电影发行为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化电影公司,业务主要分为四大块:电影发行、电影投资和制作、电影院以及经纪人业务,其中以电影发行为核心业务。2010年前9个月,电影发行贡献2490万美元的业绩,同比增长79.5%,税后发行收益约占总票房的15%,高出行业平均水平近一半以上;2010年前9个月,电影投资和制作营收1220万美元,去年同期为590万美元,而经纪人业务占比虽然很小,但增长也极为迅速,今年前三季度经纪人业务营收180万美元,去年同期为50万美元。董事长于冬曾表示,博纳将在3-5年内投资3亿-5亿元建成多家星级影院开拓电影市场。拥有30家电影院是博纳的目标。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博纳影业更能稳健地赚钱,但很少有美国人知道中国电影目前发展到哪个阶段。大家都知道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迅速,但相对美国的电影市场,它基数很低,营收也很少。相反,美国模式中国化在美股投资者眼中更容易理解,美国人了解的是优酷网拥有与YouTube相当的巨大流量,虽然没有盈利,但有流量就有一切。所以相对于博纳影业的中规中矩,这个在宣传时定位为中国YouTube的互联网企业在美国市场得到了更多的宽容。

盈利模式――博纳影业前景明朗

其实,自2005年创立之时起,优酷网一直定位为YouTube的模仿者,即用户视频分享服务平台。凭借对当时社会热点的追踪,迅速聚拢起大量人气。比如当时重庆史上最牛钉子户事件、沈阳大雪、张钰事件等等,对事件营销的良好把握让优酷从一开始就走在视频网站发展前列。但在迅速占领市场份额的同时,“怎样赚钱”仍是件让人头疼的事。与其他互联网企业不同,视频网站尤其是个烧钱大户,在没有条件固定盈利模式的快速发展期,大量融资是唯一的出路,但随着2008年经济危机的蔓延,对于视频网站的投资金额急剧缩减,大量视频网站难以支撑,虽然优酷有幸在危机前得到4000万美元的融资,得以顺利过冬,但整个视频网站的严酷形势迫使优酷不得不重新考虑盈利模式的问题。

直到Hulu在美国受到热捧,用不到YouTube 10%的流量,产生了与YouTube相当的收入规模,中国的视频网站才眼前一亮,开始调转船头追随Hulu模式,通过优质内容去吸引用户,再通过广告盈利。于是我们今天看到,大多数包括优酷在内的视频网站都开始以播放影视剧为主体,并在视频片断和影视剧的播放中加入贴片广告,赚取广告收益。从2007年到2009年,优酷的广告营收占据绝对的主力,并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增长,但这种盈利模式无疑又是在跟传统媒体分蛋糕,而且随着视频网站的同质化竞争,各家的视频采购成本占比急剧上升,这也是优酷2009年到2010年前三季度,业绩增速有所放缓的重要因素。

用YouTube的模式积累流量,用Hulu模式获得广告收入,优酷网CEO古永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YouTube+Hulu模式才是优酷独一无二的发展模式。但在视频网站都面临的“流量变现”困境和广告收入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盈利前景仍不乐观。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蔡灵就认为,目前新媒体筹划上市可谓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对未来发展并没有进行很好的规划,重点不甚明确。甚至连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都能察觉到市场的不对劲,“感觉华尔街对中国互联网公司的追崇在重现10年前的互联网泡沫。大把烧钱、概念炒作、没有清晰盈利模式,我把它叫互联网泡沫2.0。”

相对于优酷不明朗的盈利前景,博纳影业则要清晰许多,这种传统盈利模式看似平庸,但鉴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未来潜力可以预见。尽管在电影制作和经纪人业务上,博纳影业都逊于在A股上市的华谊兄弟,但作为在美国上市的第一家中国电影制作和发行公司,保利博纳的各项盈利都发展均衡,实力雄厚,从股价上来讲,上市后的暴跌已经使它在估值上拥有相对的优势。

行业监管与盗版问题

2011年1月21日,谷歌公司CFO帕特里克・皮谢特(Patrick Pichette)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透露,谷歌旗下视频共享网站YouTube去年营收翻了一番。分析师预计YouTube今年总营收在10亿多美元。如此可观的营收数据让同样经营5年的国内视频网站羡慕不已,作为YouTube的模仿者,优酷等国内视频网站却没能将YouTube模式的财富神话在中国延续,它们之所以在2009年调转船头选择Hulu模式来获得广告收入,并不仅仅是因为没有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更深层次的原因则跟我国的监管环境关系密切。

作为用户视频分享服务平台,YouTube所带来的巨大革命就是使网民由传统的接收资讯者,变成资讯者,网民甚至可以成立自己的私人影院、影片站、新闻站,而取代传统的传播媒体。就对视频内容的监管,美国除了有严格的分级制度外,其他方面并没有更多地限制,而在中国情况就要复杂很多,因此相对自由松散的YouTube模式很难在国内得到充分的发展,而限制视频来源和质量的Hulu模式显然更适合中国的环境,所以经过5年的发展,优酷已经和真正的YouTube模式相去甚远,YouTube在强调用户活跃度的基础上越来越像社区,而像优酷网这样的国内视频网站却越来越像媒体,为提供更优质、更吸引人的内容而使同质化竞争不断升级。

2011年1月12日,乐视网COO刘弘表示,优酷网11日对外公布的2011年影视剧中,有6部电视剧尚未获得乐视网授权,有虚假宣传之嫌。在国内视频网站的竞争中,这样的口水战不断上演,从享受盗版视频的免费午餐到应对版权方和政府“去盗版化”的冲击,刚刚完成快速扩张的优酷又不得不投入同行间的版权大战中,而在这样的争夺中,优质的视频资源迅速水涨船高,各大视频网站视频采购成本占比也越来越大。

反观博纳影业,内容的监管对传统电影行业来说已经不是最大的问题,备受诟病的电影审查制度也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而逐步放宽,电影行业之间的竞争虽然残酷,但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据统计,中国电影市场2010年票房收入轻松突破100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增长近40%,连续两年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新兴电影市场,而中国人均电影银幕数量却远远落后于世界主要电影市场的人均银幕数量,再加上国家近几年对电影文化产业的扶植,为传统电影行业提供了充分竞争和发展的宽松环境。当然,电影盗版问题仍然是整个电影行业要面对的严峻问题,法律还需要完善,人们的版权意识也需要增强,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视频网站之间的版权之争已经说明国家打击盗版的决心,对于博纳影业这样的制作发行方来说,“去盗版化”的趋势显然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等待价值回归

第3篇: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谈到社会化阅读,就不得不提及从社会化媒体出发的社会化阅读客户端——Flipboard。借鉴Flipboard等模式下,国内的社会化和阅读应用也风生水起,ZAKER算是早期最为受宠的APP之一,随后也引起各互联网巨头的加入,腾讯、网易、搜狐、新浪等纷纷推出自有的社会化阅读应用。

ZAKER是华阅数码在2010年12月推出一款社会化阅读产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初期,ZAKER创造了辉煌,在短短两年内就迅速笼络到了3000多万用户的“芳心”。然而在自2010年12月18推出至今,iPad、iPhone、Andriod、Andriod Tablet、Windows Phone、Windows 8六大版本加在一起,ZAKER的下载量也仅仅只有4000万而已(钛媒体注:根据Zaker官方数据,4000万的用户数据为2013年年底之前,截至今年6月,Zaker总用户量超过7100万)。这不得不让人心生疑惑,曾经的ZAKER现在到底怎么了?

ZAKER惨遭分拆

华阅数码起初将ZAKER被划其品牌读览天下旗下。后来由于ZAKER和读览天下市场划分不明确,华阅也为了实现差异化竞争,将读览天下和ZAKER进行了分拆。其中,读览天下作为数字化阅读平台,走的是销售平台路线,主打电子杂志的零售和企业内部刊物的打包发售的路线;而ZAKER走的是社会化阅读道路,将资讯、微博、博客、报纸、杂志、图片、RSS、Google Reader等众多内容,按照用户个人意愿聚合到一起,实现个性化定制。

而这样的分拆也许也是华阅数码的无奈之举。在据ZAKER CEO李森和回忆,“读览天下做的是杂志互联网销售,其模式很简单。是与传统线下杂志社合作,将杂志内容数字化后打包到网上销售,所获利润与杂志社进行分成。”,他回忆,这种模式最大缺点是,用户需要付费,因此扩张十分缓慢,当时他们也有探索免费模式,但却遭到杂志社的强烈反对,因为担心冲击线下杂志发行量。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ZAKER寄生在读览天下身上,走付费的模式,也只能是死路一条。

这样的分拆本来并没有太大的差错,在整体战略和方向上也是正确的。但是分拆后的ZAKER成为了一个创业型的小公司,似乎成为了华阅数码的干儿子,在移动互联网盛行之时这种不受重视的状况让人非常意外。

而在2012年前后的分拆以后,ZAKER的发展似乎也越来越慢。ZAKER自2010年刚刚推出的两年就迅速笼络到了3000多万用户,而在今天,ZAKER的iPad、iPhone、Andriod、Andriod Tablet、Windows Phone、Windows 8六大版本加在一起,下载量也仅仅只有4000万而已(钛媒体注:同上,Zaker官方数据截至今年5月底,总用户量超过7100万)。

社会化阅读巨头的冲击

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新闻,成了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一个刚性需求。不仅仅是ZAKER看到了这个巨大的机会,传统的门户网站以及BAT三巨头也看到了这个入口机会,搜狐、网易、新浪、腾讯等几乎是在一夜间,都纷纷推出了各自移动新闻客户端,最风光的搜狐新闻客户端,在短短1年多时间内,便席卷了1亿用户的装机量。甚至被看做搜狐踏上移动互联网大船的一张最重要的船票。

相比ZAKER,搜狐、网易、新浪、腾讯等门户巨头拥有自己的采编队伍,不仅仅做内容分发、还做内容生产,加上传统的门户基因和专业素养,ZAKER这样一家创业型的小公司在门户网站以及BAT三巨头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而同类产品也开始泛滥,网易云阅读、无觅阅读、鲜果阅读等同类产品纷纷涌入,完全打破了ZAKER发展的节奏。

李森和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和巨头们相比,ZAKER的体量、资金、资源各方面都太弱小了。“和2年前比,移动聚合竞争对手一下冒出来很多,腾讯、搜狐、网易这些PC互联网巨头们都进来了,都很强大,ZAKER未来的挑战其实非常大。”

之后,李森又自我安慰式的说到:“ZAKER不做内容,只做分发。和直接生产内容的传统门户相比,ZAKER与平面媒体不存在竞争,在观点上,也能更加保持中立。”而“不做内容,只做分发,保持中立”这样一句欲盖弥彰的话更是暴露了ZAKER的短板,也显示了ZAKER面对市场竞争的无力。

同类阅读平台的冲击都难以应付,而来自微信公众平台的冲击则更是灾难性的。

2012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诞生,传统媒体以及自媒体们纷纷看准机会,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内容的分发。一夜之间,众多媒体似乎又找到了除了微博以后的又一新媒体平台。而用户们也由于微信使用的粘性和惯性纷纷订阅微信公众平台,在上下班等碎片化时间利用微信进行新闻、资讯、博客、报纸、杂志、图片的阅读。

ZAKER在这种情况下,可谓是遭到了前后夹击,他们也开始支持全部内容分享至微信与朋友圈。

再加上ZAKER的阅读相对微博等工具来说还是更为深度,虽然同样是碎片化阅读,人们其实还是更乐于接受微博的快速和便捷,所以ZAKER的用户增长量也是越来越少,进入了发展的瓶颈区。

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

遭到分拆、面对其他产品的冲击还只能算是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的话,缺乏盈利模式这一硬伤就决定了ZAKER没有未来。李森和面对ZAKER缺乏盈利迷模式的状况无法掩饰,只能承认“ZAKER目前仍然处在烧钱阶段”。

盈利模式的探索,李森和的思考是,广告收入为主,用户付费为辅。李森和表示,传统广告商的投入习惯还没有彻底改变,对于移动端领域的投入仍然处在市场培育阶段,ZAKER选择走的是一条品牌广告商的路线。读览天下做的是杂志互联网销售模式已经被证明是不可行的,用户付费不可能成为ZAKER的主要盈利手段,品牌广告商如此单一而且影响用户体验的一条路,ZAKER又能走多远呢?

而且在巨头纷纷杀入的市场格局下,想等付费市场慢慢培育,盈利模式逐渐摸清,干儿子一般的ZAKER耗得起吗?即使是华阅数码亲自上阵也是无法承受这种成本的。

而与此相反的是,不差钱的网易丁磊打造网易云阅读,并明确表示,“网易云阅读自身不盈利,其开放平台在内容通过审核后,将数字内容的控制权仍然交还给传统媒体。内容是否收费,需要收取多少费用,这一切都有内容提供者决定,并且所获收益全部归其所有。”这种只争入口不想盈利的行为,也只有网易这种财大气粗的主儿才做的出,ZAKER玩不起。

ZAKER面对这种无力的局面也不是没有任何行动,李森和推出了ZAKER橱窗,希望借ZAKER内容平台与电商相结合,做电商导购。而这种动作其实和网易的LOFTER推出的LOFTER ART一样,都是一种苍白无力的玩票行为,只会是一个非常小的圈子里面的交易,即使赚钱了也无法弥补自身运营成本。

总结:

ZAKER确实把握了社会化阅读和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先机,但由于华阅数码自身实力不强,加上巨头们开发的同类产品对其造成的巨大冲击,导致现在的ZAKER发展后劲不足。如今越来越多的阅读平台和阅读软件都在进行“社会化”的尝试,社会化阅读的蛋糕也逐步遭BAT们的瓜分,ZAKER要想从中分一杯羹实属不易。

第4篇: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随着大型企业应用市场的饱和,“钱景”广阔的中小企业成为了视频会议厂商的战略要地。不同于大型企业的资金雄厚,中小企业的有限资金投入直接挑战着视频会议系统的昂贵身价,带来了视频会议产品价格布局的改变。而免费版视频会议的推出正是顺应市场需求的一次全新尝试。

永久免费赚足眼球

PPMEET迅速飘红

作为2010年下半年互联网行业的一匹“黑马”,PPMEET一经推出就倍受关注。据报道,PPMEET上线一周内,即有多达110多家媒体进行集中式报道,而在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百度搜索风云榜PPMEET更是高居第2名。在当前品牌林立的视频会议领域,能够如此风光,免费的招牌自然是功不可没。

由于诞生于“3Q”大战的大背景之下,PPMEET就显得更加夺目。部分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腾讯、360的正面角力,使得二者面临前所未有的公关危机,而对于新浪、搜狐、网易、盛大、百度、金山、可牛等则是一个发展的绝佳机遇。譬如搜狐张朝阳在腾讯宣布封杀360之后半个小时就紧急通知搜狐技术团队,停下手上微博业务研发,转而投入搜狐即时通讯软件研发。在很大程度上来说,PPMEET的“出世”于行业的十字路口,占据了绝佳的天时地利,而免费的招牌则把握住了人和,因此,无论其是否成功,都注定要搅动原有市场格局。

据相关调查显示,近年来中国视频会议呈“井喷”之势,2010年市场规模将达44.1亿元,同比增长约15.1%。而据专家估计,到2011年其增长率和市场规模将分别上升至20%和52.9亿元。行业的迅速发展寄给人们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也使得视频会议市场同质化日益突出。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具有独特特色的产品将更能受到人们青睐。在视频会议技术的大同小异的成熟情况下,PPMEET首次“免费网页版”的独特形式足以使其脱颖而出。

传统视频会议厂商淡看“免费风云”

不同于媒体报道的“铺天盖地”以及普通大众的“激情猎奇”,众多的传统视频会议厂商都表现淡定,笑看风云。据投影时代调查发现,大部分厂商并不认为免费版视频会议的出现会迅速改变现有市场格局。

譬如,专业的软件视频会议厂商――中新凯润副总裁陈金兴先生直言,“全免费”的运营模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陈总看来,软件属于IT范畴,IT又属于高科技产业的重要分支,而无论是IT还是软件都是充满创意和激情的行业,因此各企业家对公司的经营模式、盈利模式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创新和卓越。但是纵观多年以来的发展历程,IT行业盈利模式仍然无外乎两种:销售和租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即使有免费试用的推广,但是永久免费则从未出现。

陈总认为,盈利模式是企业在“胚胎期”就已然确定了的,除非行业发生翻天覆地得变化,否则企业一定会按照初衷的盈利模式坚持走下去的。因此,目前免费模式不会冲击现有的视频会议盈利模式。

同样是致力于软件视频会议研发,红杉树信息副总裁王峰曾明确表示,与免费视频会议企业并非竞争对手。王总认为,PPMEET推出的“免费模式”针对的是国内微型企业和个人用户,而传统的视频会议企业的客户群体则集中在大中型企业,为其提供深度的视频会议解决方案,两者在市场定位是有差别的。在王总看来,免费视频会议企业的对手将会是腾讯、谷歌这样的互联网企业,而非传统的视频会议企业。

对于免费视频会议的市场影响力,王总表示,免费视频会议企业所能提供的视频会议功能趋于简单化,只是满足了普通的视频对话功能。而传统视频会议是在硬件、软件上为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会议解决方案,是专业性的视频会议解决方案提供方,两者在功能服务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传统视频会议企业并不会迫于市场的要求投放免费的视频会议软件来抢占免费模式的市场。

由于PPMEET是纯网页版的视频会议,因此理论上来讲,其免费模式的推广对于软件视频会议市场影响非凡。但是从软件厂商的表态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业内人士并不认为免费模式会冲击现有的视频会议盈利模式。市场格局依然如故,也就难怪掌握市场主动权的传统视频会议厂商稳如泰山了。

视频会议免费推广

创新有余布局尚待完善

视频会议自诞生以来,高昂的投入成本就一直是其普及应用的最大障碍。据相关资料显示,传统的视频会议每月平均使用时间是15个小时,这跟视频会议系统昂贵的建设成本相比,投入产出明显不成比例,这也是众多企业拒绝使用视频会议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于广大视频会议厂商而言,谁能够最大化的降低使用成本,谁就牢牢握住了市场发展的导向,这也正是租赁模式的重要成因。

免费版视频会议的推出正是抓住了“消费软肋”,才得以一夜爆红。新鲜出炉的免费版视频会议是名副其实的“黑马”,冲劲十足,却没有明确的方向。对于视频会议厂商而言,企业产品的推出就是要盈利,而免费版视频会议盈利模式方面的缺失也正是众多业内人士并不看好的主要原因。

通常来说,目前免费软件的应用是通过庞大的客户群体进行增值服务来盈利,这就对企业的资金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为众多厂商的不能承受之重。在盈利模式尚未清晰之前,免费版视频会议的前途并不明朗。而近来,作为免费视频会议的首创者,PPMEET全新推出了企业版,虽然依然是网页形式,但是“免费试用一月”的宣传却取代了“永久免费”,也难怪有人认为这恰恰是免费模式局限性的有力佐证。

第5篇: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多维视角; 商业银行; 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1004805

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税后利润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4万亿元。由此,“银行暴利说”被媒体广泛关注,并把银行高利润归因于垄断和高利差。尽管“银行暴利说”有些言过其实。但事实上,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的来源主要是净利差。而从国际金融监管环境的变化及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来看,我国银行业传统的依靠规模扩张的盈利模式不仅有悖于商业银行的经营规律,也与银行业国际化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在此背景下,研究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主要推行存贷款利差的盈利模式。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

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分别指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

为例,自2003年以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比虽然略有下降,但仍然占有较高的比重,2010年其净利息收入占比达到7887%,非利息收入占比尽管略有上升,但总体比重仍然较低,近8年平均不足20%,而且多有反复[1]。

数据来源:Bankscope数据库。

从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占比仍旧很大。2008—2010年间,八家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

八家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指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

收稿日期:20121121

基金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银行业结构与盈利模式研究——基于国际化背景视角”(CXZZ11_0063)

作者简介:乔桂明(1956-),男,上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金融研究。Email:gm_qiao@163com

吴刘杰(1980-),男,河南鹿邑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金融研究。

的非利息收入平均低于20%,净利息收入占比超过80%。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依然是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我国商业银行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使得其高盈利现状备受争议。目前,外部宏观金融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加上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其竞争力也在逐步提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主动改变盈利模式,以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银行业依赖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在国内外金融经营环境已经发生根本转变的今天,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转型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下面,本文将从资本约束、同业竞争、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和市场需求等角度加以阐述与分析。

1资本约束的强化

资本监管一直是银行业监管的核心内容。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暴露了原有银行业监管体系的缺陷,为此,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于2010年12月正式公布了《巴塞尔协议Ⅲ》。

《巴塞尔协议Ⅲ》体现了对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结合的精神。宏观审慎监管方面,不仅强调了资本留存缓冲和逆周期缓冲资本的重要性,而且明确了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额外资本要求。微观审慎监管方面,如表2所示,重新定义了资本概念,将核心资本及一级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分别提高到45%和60%,在资本充足率80%的基础上增加了25%的普通股资本缓冲,充分体现了资本质量和数量并重的原则;引入30%的杠杆率监管标准作为资本充足率的补充标准;并将流动性覆盖比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作为新的监管指标。在《巴塞尔协议Ⅲ》基础上,中国银监会推出了被称为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与《巴塞尔协议Ⅲ》相比,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对资本的监管更加严格,在新的监管标准下,正常条件下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分别为不低于115%和105%,并且杠杆率最低标准为40%。该标准已经于2012年1月1日开始执行,并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分别于2013年底与2016年底前达到新资本监管标准。

数据来源:《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1]44号。

此外,新监管标准下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为:资本充足率=(总资本-扣除项)/总风险加权资产。该计算公式虽在形式上进行了简化,但是更加重视了资本质量。对于银行业来说,若要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商业银行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增加资本以扩大资本比重,另一方面减少总风险加权资产降低分母比重。鉴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银行业的不断融资给资本市场带来重大压力,融资规模受到约束,且我国银行业不断扩大信贷资产谋取利差的经营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这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应该转变现有盈利模式,开展资本占用量较少的业务,以利于扩大非利息收入比重。

2同业竞争的加剧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认为,行业市场结构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竞争、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四种类型,其市场竞争程度依次增强。银行业市场结构指银行业中银行的数量、规模和份额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的总和,集中体现了银行体系的竞争和垄断程度[2]。一般而言,行业市场集中度与其竞争程度具有负相关关系。CRn是常用的衡量银行业市场集中度的指标,其具体指银行业中n家最大银行的资产规模之和占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比重,CRn的取值越大,说明银行业的集中度越高,垄断程度越强;相反,CRn的取值较小,说明银行业的集中度越低,竞争程度越激烈。

随着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以及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使得我国银行业同业竞争程度明显增加。从2003—2010年,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不断降低,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CR5从2003年的058降低到2010年的049,并且市场竞争程度呈现出日益激烈的趋势。同业竞争的加剧必然促使我国银行业必须改变现有依赖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使其收入来源多元化。

3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自从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及外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接着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十二五”规划亦明确指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周小川也指出目前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加速推进,从而必将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总体保持在3%以上水平,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持续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国际经验,利率完全市场化后,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有缩小的趋势,从图1中可以看出,以中、日、韩三国为例,实现利率市场化后的韩国及日本利差总体在1%—2%之间徘徊。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要求中国银行业必须及时转换经营模式,改变依赖存贷款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

图1部分国家利差变化的国际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4金融脱媒化趋势的显现

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二十多年以来,其功能逐步完善。从时间维度来看,我国上市公司数目不断增加,已经从1997年的764家增加到2011年的2 342家;同时,上市公司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217%增加到2010年的804%,其中,2007年达到了1782%,如表3所示。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规模亦是总体保持持续上升态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下,融资额仍达到3 913亿元,2010年融资额更是达到12 641亿元,如表4所示。

由此来看,我国证券市场较好地发挥了其直接融资的功能,对实体经济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支撑作用。但是,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功能不断发挥,使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金融脱媒压力。另外,“十二五”规划指出“要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这意味着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的脱媒化趋势会愈来愈严重。面对金融脱媒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理应积极研发与证券市场相关的业务产品,以改变依赖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

数据来源:中国证监会公开数据与世界银行数据库。

5市场需求的多元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国民总收入不断提高,从1978年3 64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03 260亿元。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1元增长到2010年的29 992元。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使得国民财富快速积累。据招商银行和贝恩公司联合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10 年我国个人总体持有的可投资资产

《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把可投资资产分为个人的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规模达到62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多达50万人的高净值人群

《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将可投资资产超过1 000万元人民币的个人定义为高净值人士。共持有达15万亿元人民币的可投资资产,人均持有可投资资产约3 000万元人民币。

居民财富的增加使得金融服务市场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以高净值人群为例,2009—2011年,以现金存款、股票、房地产和基金等为主的传统投资产品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同期,以股权投资和银行理财产品投资为主的投资产品在高净值人群资产组合比重中分别上升了5%和4%。此外,随着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增强及居民对外活动的增加,也使得市场对新型金融服务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面对金融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商业银行应大力开发中间业务,转变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基础条件与环境

从外部宏观金融环境来看,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国家宏观金融政策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具有现实的基础条件和环境。

1国家金融政策角度

尽管目前我国银行业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政策,但自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金融监管政策就有所放松,

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及《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办理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业务。并逐步开展了金融混业经营的试点工作。就银行业混业经营政策来看,可以追溯到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如

由此可见,随着金融综合经营的大趋势,我国政府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具体文件的形式,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放宽了金融业务的经营范围,并不断推进我国金融综合化经营。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该积极进行金融创新以开发新型金融业务。

2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角度

自2003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资产剥离、政府注资和上市等新一轮改革,已经由被西方媒体称为“技术性破产”的银行转变成为资产质量优良的商业银行。中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监事会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架构已经确立,其经营效率逐步提高。如表6所示,从资本利润率来看,由2007年的167%增长到2011年的204%;同期,不良贷款率不断降低,由2007年的61%降低到2011年的10%。

数据来源:中国银监会2011年年报。

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其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这为其盈利模式转型奠定了内在基础。另外,

除了国家宏观政策的逐步放松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改善外,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也为商业银行新型业务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而且大大降低了金融资产的专用性。

四、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政策建议

前文笔者不仅从宏观金融环境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而且从国家政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角度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基础条件与经营环境。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为了促进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1引进创新人才,同时加强现有从业人员培训

盈利模式转型本身就是创新,而创新需要的最宝贵的资源就是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不仅要引进高级的金融业经营管理人才,而且要培养大量的金融产品研发和风险管理的专门性人才。比如面对金融市场化,商业银行开发利率及汇率衍生品,并对其进行交易都需要专门人才。而新产品的开发和经营必然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风险源,这同样要求掌握具有较高风险管理技术的专门人才。

在创新人才引进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以提高员工专业素养。比如银行可以通过将国内专业化培训和国外交流培训相结合,将理论研修研讨和实务操作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3]。

2重视消费金融,促进服务经济转型

扩大内需将是我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同时,“十二五”规划具体指出“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可以预见我国将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面对这一重要经济方针,银行业应该顺应趋势,努力开拓消费金融市场。

3积极开发中间业务市场

商业银行应该在做好传统信贷业务的同时积极开发中间业务,以使中间业务收益能够抵消因内部资金收益率下调及存款利率上调而带来的利润下滑[4]。在做好支付结算、汇兑等传统中间业务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开发理财产品,并为客户提供信息咨询、发展规划等顾问服务,并努力开发政策许可范围内与证券市场相关的业务。

转变商业银行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并不意味着盲目追求非利差收入,而是根据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现实需要,提高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形成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相对均衡发展的局面,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实体经济。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大型商业银行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金融,2012,(6):10-13

[2]刘春航,朱元倩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度量框架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1,(12):85-99

第6篇: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新浪的2012年报显示,截至去年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超过5亿,同比增长74%,日活跃用户数4620万,同比增长82%。去年全年,新浪对微博的资金投入近1.6亿美元,营收只有6600万美元。受新浪微博近1亿美元亏损影响,新浪去年整体净利润只有3170万美元。

由于率先开创“门户+微博”盈利模式,新浪曾经受到投资者追捧,股价一度飙升至134美元。然而对微博的高昂投入拖累了新浪整体业绩,2011年新浪整体亏损3.021亿美元,到2012年才勉强扭亏。在业绩压力下,新浪股价最低跌至41美元,估值大幅缩水。

事实上,新浪微博用户数早已到了流量变现的时候。2011年,新浪CEO曹国伟公布了微博商业化六大模式:互动精准广告、社交游戏、实时搜索、无线增值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及数字内容收费。从2012年开始,微博为新浪带来收入,2012年后三个季度,新浪微博收入分别达到1000万美元、2000万美元和2850万美元。

易观咨询分析师闫晓佳认为,如果新浪微博是一家创业公司,一年几千万美元的营收足以支撑资本市场的预期,但对新浪来讲,这样的业绩与公司规模很难匹配。新浪微博聚人不聚财、只烧钱不盈利的窘境未根本改观,长期用门户广告收入养微博,对新浪形成巨大拖累。微信:盈利模式不清晰

微信自2011年1月上线以来发展迅猛,至今年1月,微信用户数已超过3亿。

艾媒咨询调查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发送的各种拜年信息中,通过微信发送的占11.1%,通过飞信、微博发送的分别占4.1%、3.4%。短信拜年虽然仍占据主体地位,但已被微信明显侵蚀。

在腾讯强大的资金、技术支持下,米聊等国内同类产品迅速败北。而在微信“朋友圈”推出后,微信摆脱了“对讲机”形象。闫晓佳说,新浪微博是完全开放的媒体平台,“陌生人”信息量太大,想关注的人反而找不到,而微信是一个半封闭的“熟人社交圈”,更适合熟人交流。与新浪微博相比,微信的圈子更加核心,微博用户向微信“朋友圈”转移很正常,这也进一步增强了微信用户的黏性。

尽管对内对外都产生巨大冲击,但微信仍没找到明确的变现模式。

从腾讯发展经验看,一个优质项目往往都能在短期内找到清晰的收入模式。如桌面QQ在2001年同时在线突破百万,两年后QQ秀业务即产生巨额收入;2003年腾讯做游戏大厅、2005年大力发展腾讯网,同样迅速获得回报。而微信在迅速扩张两年后,仍没有盈利迹象,3亿用户并没有变成真金白银。流量巨头变现难

“用户多了自然能盈利”已成为互联网行业共识,但实践中,巨大的流量并不一定能产生相匹配的收入,将流量做大只是第一步,将流量变现更加考验一个企业综合实力。

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新浪微广告形式没有摆脱门户广告传统思维,大量广告推送给了不需要的人群,对用户社交行为背后的商业信息视而不见,广告投放不够精准。事实上,新浪微博客户群与电商客户群高度重合,如果加强用户信息挖掘,做到精准分析,并通过技术手段做到有效推送,并与电商建立合理的分成模式,能为新浪微博带来更加有效的变现渠道。

第7篇: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现状分析

一、公众平台问世,媒体人尝鲜微信自媒体。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了微信这一跨平台的通讯工具。一年之后,一个名为公众平台,主要面向名人、政府、媒体、企业等机构推出的合作推广业务的应用问世。微信公众平台凭借其精准到达的特性和用户的广泛性,吸引了很多企业的关注。诸多媒体人从微博等其他平台迁移,在微信上做起了自媒体。

2012年年底,罗振宇放弃央视《对话》《中国房产报道》《商务电视》《经济与法》等节目制片人的职务,与申音合作,推出《罗辑思维》这档知识型视频脱口秀节目,同时启动同名微信公共账号,每天早晨推送一条60秒的语音,用户输入关键词后便可获得图文并茂的推送文章。罗振宇以“死磕自己,愉悦大家”的精神用轻松的话语探讨严肃的话题,仅仅用了19期,《罗辑思维》视频就在优酷上获得累计超过1000万次的点击,并赢得了超过10万的微信粉丝。

许多媒体人见状纷纷加入到微信自媒体运营队伍中。“80后”概念制造者程苓峰和《21世纪经济报道》资深记者曾航,分别开设了诸如“云科技”(2013年6月更名为“孕峰”)、“移动观察”之类的账号,一时间,仅是财经媒体圈的账号就已达到30多个。此外,“鬼脚七”和“小道消息”一类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和创业者也开设了自己的公众平台账号。他们善于表达,以自己对行业的独特见解和特有的写作风格,吸引了大批粉丝的持续围观。

二、公众平台升级,订阅号折叠,微信自媒体信息传播受威胁。腾讯于2013 年 8 月 ,对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升级,将微信公众平台分成订阅号和服务号两种类型。订阅号为用户提供信息和资讯,每天可以推送一条消息,信息存放于订阅号文件夹中;服务号三个月内仅可以发送一条群发消息,用户将收到即时的消息提醒。由之前的每天三条消息推送变成每天一条甚至每月一条,微信自媒体的信息传播量大打折扣。

2013年12月31日,腾讯公司推出微信5.0 for Windows Phone,并且兑现了之前的承诺:订阅账号折叠,统一收藏在订阅目录内。对于用户而言,订阅号的折叠避免了被订阅信息刷屏的烦恼,减少了不必要的打扰,并且查看订阅内容也变得更加方便。但对公众账号来讲,则是一次不小的震动。公众账号被置于二级菜单后,订阅者的开启次数明显下降,有的公众账号即使推送到上百条也无人问津,这在自媒体中形成了恐慌,微信自媒体信息传播受到了威胁。

三、内容管理加强,诸多公众号被封,自媒体发展趋于有序化。自2013年年底,微信团队公布《微信公众平台关于诱导分享行为的公告》,并在公告中声明“微信公众平台一直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健康、绿色的生态平台环境,我们坚决打击各类违反《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协议》的内容和行为。”

在继2014年3月13日“旁观中国”“罗昌平”“雪夜闭门”“荐读”等30多个公众账号被封,4月16日102位自媒体人的两百余账号被封之后,2014年8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了被网民称为“微信十条”的《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其中要求通信服务提供者从事公众信息服务活动应当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通信服务提供者从事公众信息服务活动,应当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等规定,在微信服务商、媒体公众号者、自媒体内容生产者,以及广大用户中间引起强烈的反响。这标志着加强对微信的管理已经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关注视野,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的发展乱相将得以遏制,呈现出有序化的趋势。

通过对微信自媒体发展历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微信自媒体虽然上升势头迅猛,受众依赖程度在不断提高,但问题颇多,影响着其今后的发展突破。

一、同质化严重,用户关注度下降。对于媒介产品来说,突出个性、进行市场细分、寻求差异化经营无疑是致胜的必由之路。但是现在公众账号面临着低水平的同质化问题。内容上,复制别人的文章后稍加修改再或者直接转载原文成为了公众账号推送的普遍方式;形式上,单一的图文组合的推送方式为大多数公众账号所采纳,而微信平台特有的语音功能没有被很好地利用起来。再小的品牌也应该有自己的风格,缺乏独到的见解,毫无个性可言,久而久之,用户自然会减少关注。

二、内容制作不精良,缺乏标签和分类。“往期回顾”“历史消息”“更多阅读”是在微信公众账号推送中比较常见的几项内容,微信公众账号在建立了一段时间之后,维持内容的质量会变得相当困难,因此公众账号拥有者会采取这一类的折中手段。高度重合的内容不仅是对网络资源的浪费,而且是对订阅用户的不尊重。①微信仅有“生产――发送”这一单一模式,没有内容就不会有受众的反应。无内容,不互动,一旦缺乏新鲜的、有个性的内容,用户粘性就会降低。此外,公众账号推送的内容大多以时间为顺序,纷繁复杂,没有统一进行归类,更没有设置恰当的标签,当用户查找内容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

三、盈利模式有限,可推广性不强。目前微信公众账号的盈利模式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广告模式,即通过自媒体微信公众账号渠道有偿广告信息的盈利方式;第二种是以内容付费模式,也就是通过自媒体微信公众账号渠道数字内容产品并收取费用的盈利方式;第三种是用户赞助模式,通过自媒体微信公众账号来信息、发展用户,并从用户方获取赞助收入;最后一种是会员服务模式,通过自媒体微信公众账号来开展会员运营,提供会员权益相关产品并通过销售获取收入。②

现在的广告模式和会员模式在博客兴起的时候就出现过,但基本都以失败而告终。广告模式的运营需要公众账号进行明确的受众定位。“孕峰”是运营广告模式比较成功的一个代表,基于互联网的人脉和文化,“孕峰”的订阅用户主要是互联网领域中的中高层管理者和相关人员,订阅用户的精准性和高质量性吸引了电子商务、APP推广、游戏等领域的广告商,以“孕峰”为代表的广告模式是普通的微信公众账号难以复制和模仿的。内容付费模式对推送内容和服务有较苛刻的要求,只有对内容的品质和服务的质量做出一番考量之后,用户才会做出订阅的决定。此外,国内用户的付费观念尚不成熟,付费模式为用户接受的程度不会很高。至于用户赞助模式,就需要安全、便捷的支付系统来支撑了。微信的支付安全系统由获得互联网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财付通联提供支持,这为用户赞助模式的推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会员服务模式使用者一般以明星等公众人物居多,明星光环效应是会员模式运营成功的一大法宝,对于普通的公众账号来讲,适用性不强。

四、后台管理系统薄弱,搜集分析数据的能力不强。微信公众账号的后台管理系统不仅功能薄弱,而且很不稳定。一条信息从制作完成到在订户手机端上出现,有时会有长达数个小时的时滞。③此外,虽然历经几次改版后,目前的微信平台已能获得一些基本的用户个人信息,但对于哪些内容被二次转发,转发高峰期和低谷期等这些关键的数据,微信平台依然没法搜集到并进行分析处理。

五、版权无法得到保障。通常,有的作者花两三个小时写的文章推送出去后不久,就可以在其他公众账号中找到,内容大同小异,只是名字更换了一下。如此一来,不仅让用户产生了审美疲劳,而且打击了原创作者的积极性。保护版权,不仅是对作者的尊重,也是对社会经济的促进。

应对策略

一、深耕细作,内容为王。独家、新奇、全面有深度是公众平台内容制作应该追求的目标。业界有句老话: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专,能够提供独创的内容,拥有独到、专业的见解,无形之中也就赢得了一大批用户的芳心。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满足了用户的好奇心,就有机会将用户的眼球吸引到你的平台中去。身处这个信息爆棚的时代,用户每天一打开微信,成千上万的推送内容就奔涌而来,但是对用户有用的,让用户感兴趣的内容依然稀缺。截至2013年底,微信的公众账号已达200多万,要想在如此之多的公众号中脱颖而出,就得严把质量关,全面且有深度的信息是碎片化时代的用户所渴求的。

二、用户本位,提升社交互动效果。无论在业界还是在学界,都有不少人把微信划归为“新媒体”,但就其本质而言,微信的社交属性远远大于媒体属性,因此,社交关系中产生的情感联系是微信自媒体的核心价值所在,一切平台运营活动的开展,都是建立在维系公众账号与用户情感联系基础上的。

以用户为中心,提升平台的社交互动效果是加强公众号拥有者和用户情感联系的重要途径。首先,充分考虑用户在平台使用中的舒适度,提升用户体验。比如,对推送内容进行分类,设置标签,为方便用户在进行内容查询时提供便利;微信公众平台需要通过一定的广告商提供资金,广告商希望获得更多的关注,而用户则希望躲开广告商的狂轰滥炸,当公众号拥有者遇到诸如此类的矛盾时,要以用户为重,协调好商业利益和用户体验的关系。

其次,策划并开展有代表性的线上、线下活动,加强与用户的交流和沟通。“罗辑思维”通过整合包括网易“云笔记”在内的品牌合作,开展一些如“乐视超级电视”的策划活动,同时也邀请粉丝参加线下的节目录制活动,与用户进行了有效地互动,从而获得了用户对其在经济上的支持。

三、细分用户,找准定位,实现差异化经营。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同一化的产品和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追求差异、彰显个性,是新一代用户的特点。每位用户都希望能够享受到一对一的产品和服务体验。

用户虽然各有不同,但不同的用户也有相似性,微信公众账号在经营过程中,要进行用户细分,找到有相似价值的目标用户。一方面,可以据此向用户推出有针对性的异质产品,并通过设置标签的方式,为用户查找内容提供便利;另一方面,精准的用户定位也可为微信公众号赢得广告商的青睐,从而开拓经济来源。

当然,用户细分是基于平台对数据的搜集、分析和处理能力的基础上。大数据时代,对有价值信息的深挖是取胜的关键,只有获得用户的信息,了解用户的偏好,才能有针对性地生产内容、进行推送。

结语

微信公众平台曾给媒体人带来了短暂的自媒体的春天,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微信自媒体在发展中遇到困境也是无法避免的。以用户为中心,对内容精耕细作,进行用户细分和差异化经营,相信微信自媒体的明天会更美好。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栏目责编:陈道生

注释:①姜 月:《微信――口袋里的社交阅读聚合平台》,《传媒》,2014(3)。

第8篇: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诚然,异常热闹的中国互联网背后蕴含着巨大的资本市场,截至2010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人,是世界上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互联网行业未来有着诸多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面对国内商业网站的此番海外上市潮,不禁让人想到已在推进中的新闻网站上市进程。因为,自2010年年底,就已有关于人民网国内上市的大量消息,最近公布首批试点网站转企改制基本完成的消息更引发业内对于新闻网站上市的再度热议。新闻网站上市,是探路资本市场的积极所为,也是顺应互联网产业发展规律的尝试之举,虽然由于国资背景的特殊性会带来许多困惑与难题,但正如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廖Y所说,“必须让市场接受你,否则就是自娱自乐,缺少活力。凭什么让中央放心,让老百姓满意?”

互联网的上市潮

五月,人人网率先海外上市,由此开启了华尔街历史上最密集的中国互联网企业IP0的序幕。随后,网秦、世纪佳缘、凤凰网等纷纷登陆美国证券市场,业内人士对此评价,“今年应为中国网络股海外上市的第四浪潮”。此前,第一波上市潮发生在1999-2000年间,为新浪、搜狐、网易等的门户时代;第二波为2003-2004年间,其中有携程、腾讯、盛大、金融界、前程无忧等;第三波在2007年,有阿里巴巴、巨人等。

对于众人热议的“中国Facebook”,即人人网,业界不乏担忧和质疑的声音。因为,作为现有的较为成熟的社交网站,美国Facebook至今仍未上市,而人人网的生存还要面临用户增速放缓、盈利模式等诸多挑战。当下,这次最密集的中国互联网企业IPO潮、资本对互联网的疯狂追捧,都引起业内关于“第二次互联网泡沫来临”的警告,“中国互联网界出现了未上市的比上市的值钱,亏损的比盈利的值钱等怪现状,这就是泡沫,和第一次互联网泡沫几乎没什么大的区别”,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就此公开表示,目前泡沫还在积聚过程之中,短时间内还不会崩盘,但值得警惕。而互联网资深评论人士刘兴亮则称,人人借Facebook的概念上市,市值被空前吹大,打包多个业务整体上市就是为了赶在泡沫破灭前圈钱。

新闻网站上市的SWOT分析

然而,正当“泡沫”的警告让正在排队和计划上市的公司多少有些惴惴不安时,人民网可能于今年六月在上交所IPO的消息更引得众人关注。截至2010年底,人民网、新华网、东方网等10家首批试点网站的转企改制工作已基本完成。人民网转制工作的完成,意味着为其上市进程跨出了一大步。

纵观国家对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试点的部署,时间已近两年。2009年9月,国新办《关于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试点工作方案》通知,对包括新华网、人民网和央视网在内的三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以及千龙网、东方网、北青网、浙江在线、华声在线等七家地方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试点进行部署,鼓励其在上市前进行改革。2010年5月14日,国新办召集10家重点新闻网站相关负责人重申转企改制事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试点,此间一直备受关注,人民网率先在国内上市更是成为焦点话题。有评论称,如果成功上市,人民网将创造两个第一:第一家在国内A股上市的中国新闻网站,第一家整体上市的中国新闻媒体。作为先行者,人民网如何达到上市公司标准、如何募股、上市后如何运营,盈利模式如何挑战市场化竞争?这些都是业内外最为关心的核心问题,也是区别于国内其他互联网公司海外上市的本土特点。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媒经济学教授张辉峰表示,像人民网这样的国家重点网站经营方式的变化,首先给市场带来的是理念上的冲击。张辉峰解释说:“传媒业上市融资和其他行业一样,在市场发展中需要资金,如果需要资金的话,以各种渠道融资是很正常的现象,上市融资是渠道之一。发展历程中相对以往来讲,算比较新的一种资本运作模式。”

2010年6月,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公司大约80%的股份由人民日报社持有,其余股东包括环球时报社、中国汽车报社、中影集团、上海东方传媒等数家公司,股东涵盖报纸、出版、广电、影视等多元业务。因此,在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基本框架定型的情况下,引进战略投资者成为其实现股东和管理层多元化、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的关键路径。此前,人民网还推出了人民搜索,这也是开始企业化经营的标志,目的在于创造良性的竞争,更好地适应市场化、商业化,创造出真正的市场价值。

然而,人民网与在市场上运行比较成熟的商业网站相比,流量仅在中国排名第47位,且收入来源主要是广告业务,盈利模式比较单一。此外,面对互联网现有服务类型不断开发与创新的现状,包括微博、社交网站等新产品加速跟进用户需求抢占市场的大环境,如果新闻网站没有很多实质性的变化,那么用户流失的威胁将是必然。

但同时也可以看到,作为中央媒体,新闻网站有其自身的优势与所长。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政策的优势是人民网在资本市场上的坚实后盾。他解释说,“作为第一家中央媒体,不管是资源还是信息的权威性,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还没有多少同类型的上市公司的情况下,也会有优势。政策的资源是无以伦比的,但是市场化如何能够迅速建立起来,这个是关键因素。”

人民网此次作为先行者涉及国资背景,资产如何审计、财务状况如何对外披露,都没有先例。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对此表示,我国的资本市场上,国字头的企业上市已经不在少数,人民网也和其他公司一样。另外,有专家利用SWOT分析模型,对新闻网站上市的竞争优势(strengths)、竞争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加以客观、量化分析。

例如,在无形资产方面,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不仅是首批被确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其各自的母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更是在国内处于核心地位的权威媒体;政治资源方面,新闻网站的身份背景,决定了其拥有丰厚的政治资源,可以获得重大新闻官方授权,也可以进入政府新闻会现场网络直播,在与政府官员进行的采访和访谈、互动方面都有着很多的资源和独家权限;在新闻资源方面,既体现在新闻采编原创能力上,也体现在拥有历史数据库资源方面。新闻网站所依附的母媒体, 其采编人员都是精挑细选、经过严格训练、积累丰富采写经验和新闻资源的专业人士。

探索突破关键点

众所周知,互联网行业在初期往往难以盈利,因此要满足国内的上市条件需要做出更多努力和克服更多现实困难。以国内的创业板上市条件为例,要求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作为要在国内A股上市的新闻网站,人民网自然要经历同行所不曾面对的现状,没有前车之鉴,是开拓之举也是挑战所为。

纵览已经上市的综合性门户网站,业务都已较为全面、均衡,且其所经营的业务中必定有一或两项强势业务占据行业优先地位,如新浪的新闻和微博、搜狐的输入法和浏览器、腾讯的即时通讯、网易的邮箱和游戏、百度的搜索引擎。也就是说,用核心业务或核心服务带动、影响、辐射到其他业务、内容的发展。与此相对,新闻网站的业务结构大都较为单一,网站定位一直以来也都是以新闻为主,新闻内容所占比重太大,其他的网络应用相对比较缺乏。

针对新闻网站的转企改制和上市,东方网总裁李智平却表示,“转企改制是大方向,因为互联网是开放式的竞争,要发挥我们所能达到的影响力,就必须具备相应的实力和产品,集合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资源整合优势等,有句话很有启发性――‘利用资本手段,不一定成功。但不利用资本手段,一定不成功’。”

而北青网总经理徐建则表示,新闻网站正是寻求关键点的突破时期,现在需要突破的关键点包括公司治理和价值观,如对创新、对人的评价,都要做出市场化的评价。其次是在体制上,要更遵循互联网规律和模式。

传媒格局就此改变

2010年6月20日,人民网按照中央的要求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积极准备上市融资,这标志着人民网开始探索一条既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又符合互联网传播特点,既保证导向正确、又富有活力的发展道路。在商业网站纷纷选择海外上市的浪潮之下,新闻网站的国内上市将会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层面引发格局的改变,而对于传媒格局的深层影响也将令人期待。对此,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朱春阳表示,新闻网站上市之后必定会寻找投资机会,而“新媒体的发展创造了很大的投资空间”。但如果缺少投资的机会,对于企业来说,上市融资的意义就不大。

此前媒体报道,包括央视网、人民网、新华网、千龙网、东方网、北方网、大众网、华声在线、浙江在线和四川在线等10家新闻网站均已陆续启动了抢滩A股的计划。作为当事者,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廖Y曾表示,“网络是注意力经济,离社会近了,网民喜欢你,舆论引导才能有效,商业机会也就越多。”

可以肯定,人民网的国内上市对其他新闻网站登陆资本市场势必有着激励作用。新闻网站登陆资本市场,意味着他们将接受市场的检验,这其中包括财务信息公开,市场理念和机制的跟进,人才、技术和盈利模式将要接受市场的挑战。同时,新闻网站因为拥有政治、新闻、人脉资源优势,其资源配置的能力有可能改变中国互联网站的利益格局。

第9篇: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中国微博网站要实现盈利,就要有创新的勇气,不能简单的“C2C”Twitter,更不能把Twitter的全盘做法都是“C2C”到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新模式。

这种创新模式就是走微改革和微商务之路。

如果微博客是在一个微商业的环境,一个大型微博客网站要实现商业收入是很容易的事情。

分析微博的商业模式应该先从微博的用户规模、情况及用户行为来对其商业价值进行分析,本文将就微博的盈利模式做详细探讨。

何玺通过研究和对比一些监测机构对微博的研究报告,微博的商业价值主要表现在以几点:

一、于微博平台:积累了庞大的用户群数据,用户就是平台的一切,用户无价。

二、于个人微博:积累众多粉丝,特别是用心经营的微博,将积累庞大的粉丝群,不管是@李开服@蔡文胜@姚晨这样的名人,还是一些草根粉丝,只要用心经营的,目前粉丝有过千万的,最少的也上百万。以上数据还显示,65%的粉丝追随过品牌,74%风水因为喜欢而追随,相比其它社会化媒体而言,微博由于彼此交流的及时性,话题的共同性等,让微博的信任度最高。对个人微博来说,粉丝是无价的。

三、于企业微博(参考北京海纳互联网研究中心资深分析师贺海峰的专栏,中美微博发展现状与商业模型分析):

1、是企业信息平台。戴尔从2007年3月开始使用Twitter平台,即Twitter订阅戴尔的信息服务。据统计,戴尔在Twitter通过打折信息提醒等服务,获取了100万美元营收。据悉,捷蓝(JetBlue)航空、Comcast、戴尔、通用汽车、柯达等多家美国企业在采用Twitter平台同普通消费者交流,然后再出售相应产品。相关的案例表明,Twitter类的微型博客是一种更快、更有效、更经济接触客户的企业信息的平台。

2、是企业的快速客服通道。用户在对您的企业产品或服务发出了质疑、请求帮助等信息时,对微博用户实时跟踪的企业便可以快速地了解到,并通过微博或邮件或电话等方法回复,避免用户因为不满而大规模地在网上传播,快速解决用户的问题,能够较为有效地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3、是企业深度了解消费者的平台。微博是企业较好地聆听、学习以及了解客户的有效平台。微博用户在微型博客上记录了自己日常的真实想法、爱好、需求、计划、感想等,真实地表露了自己的消费需求、偏好、生活形态、品牌态度等,尤其是一定程度上能够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需求和期望、购买渠道、购买考虑因素,有助于企业深度了解消费者,从而制定或者优化产品策略、营销策略。

4、是企业口碑监测的平台。对于企业的市场公关人员来说,互联网上的“公关危机”就如洪水猛兽般袭来,令人胆战心惊。互联网特有的病毒式传播,使得用户对某些产品或企业服务的负面言论、品牌的负面评价都有可能导致企业的公关危机。因而,广告主对微博用户的品牌口碑实时监测尤为重要。而微博平台具有的搜索功能,以及相关的实时监测功能,使企业能实时监测品牌的口碑成为可能。

基于微博快速增长和庞大用户群,以及其巨大的商业价值,我认为微博就是为web3.0时代的电子商务而生的,其商业模式可以往以下几大方面进行尝试:

一、打造粉丝电子商务平台

团购+个人网店:2010年的团购有多火?不用我说了吧。目前团购网站基本成为了各个平台的标配。各平台为什么要搞团购?因为他们有流量!人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新浪粉丝过百万的账户有多少个?十万的有多少个?我个人统计了一下,@姚晨每条微博的转发数,最少的几百,最多的几万。同样的,新浪微博排名第一的草根名微博@veggieg,每条微博的转发数,最少的几百,最多的几万。粉丝十万左右的微博,微博的转发数,最少的几十,最多的几千。这再次说明了微博强大的粘性(活跃度、关注度非常高)。

1、微团购:给每个ID的专门的团购页面,方便其开展团购活动。谁不想赚钱?谁没有点兴趣爱好?谁没有一些资源?如果有一个渠道和通路能帮助我们赚钱,而且操作简便,谁会不愿意呢?目前正火爆的团购模式,页面简单,团购平台只需要制作一个团购模板,然后由用户自行开展团购业务,效果肯定很好。

2、微网店:借助团购模式,发展移动网店。微博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移动性强,用户粘性高,当团购业务帮助人们赚到第一桶金的时候,微博平台可以拓展其商务特性,发展移动网店,帮助用户赚钱。当粉丝电子商务平台成长成熟以后,微博的盈利也就不是问题了,至于如何盈利,可参照淘宝目前的盈利模式。对于微博平台来说,促进了用户维护、创造博客的特性,微博将不再是一种新鲜应用,而成为一种商务应用,其粘性将大大增加(一个能帮助自己赚钱的工具,谁愿意丢掉呢?)。同时,也能促进其他用户的积极性,积极维护博客,积极与粉丝互动,积极开展有价值的商业活动或者主题,形成良性循环。但是商务活动也面临一个信用体系的监督与维护问题,可参照淘宝信用体系。

二、打造WEB3.0时代的社交网络平台

LBS+SNS:当下欧美流行的互联网应用加上社交网络的粘性,能够让微博平台具有更大的延展性。

1、LBS:粉丝的忠诚度是需要维护的,维护可以通过互动活动,也可以通过更为直接的利益来进行驱动。开发类似Foursquare的签到应用,并把签到服务与用户互动联系起来,通过签到,给予粉丝相应的荣誉,同时,荣誉能够换取相应的特权,比如团购能打折,定期免费领取礼物,高等级会员的专享标志等。

2、SNS:可以拷贝开心网等SNS网站的模式,开发属于自己的应用插件,以增加用户粘性。

以上应用成功的情况下,可根据平台用户的盈利情况,收取平台管理费,或者交易佣金来盈利。

三、打造WEB3.0时代的自媒体展示平台

微博自发性、原创性、病毒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其作为新闻源,话题中心的角色。所以可以通过开发、丰富其表现形式,让每个微博用户都可以通过自己擅长的方式来把个人微博打造成为一个自媒体平台。

比如语音微博,其作为新浪微博推出的特色业务,所有用户在手机号码绑定新浪微博账号后,均可通过拨打语音微博号码注册、录制、语音微博,同时还可收听自己已经的语音微博,每条录制时间限定在一分钟之内。语音微博成功后,将会同时在新浪微博该条语音链接,点击播放按钮即可收听该语音微博。王菲通过语音微博方式,先后上传了三个自己录制的语音作品。截至2月20日早间的统计数据,她发送的这三条语音微博转发量超过5万条,评论近3万条。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则在其语音微博上演示了让人惊奇的口技绝活,影视新星王珞丹在微博上俏皮献唱,都赢得网友阵阵喝彩。李开复在微博中表示,语音微博的受欢迎程度要超越文字,原因在于:1、非语音:唱歌、音乐、可爱动物。2、适合耍嘴皮:相声、笑话、口技、朗诵。3、特殊内容:名人说错话。资深IT分析人士陈永东表示,语音微博的兴起,有可能出现越来越多的“微博广播电台”,着迷者会长时间地进行个人兴趣话题的广播。也可以为草根提供走红的舞台。而且还能促进普通话的普及。

平台为用户提供一个广告展示页面,网络商店,根据用户的盈利情况,收取平台管理费或者交易佣金实现盈利。

四、通过为企业开展监测服务收费

微博通过技术手段对不同品牌、不同产品的消费者需求进行记录与统计,对品牌或产品的评价进行分类记录与统计,形成相关的监测服务,为企业实时了解用户需求与品牌口碑提供动态工具。通过卖“具有真实价值”的报告来盈利。

五、品牌广告收入

微博通过建立大平台,依靠较多的用户量带来较多的点击率,可以吸引品牌广告的投放。据尼尔森公司数据显示,09年4月份,twitter美国用户达1700万,全球用户达2400万,与去年相比增长了10倍,而到10月份,其用户已经达到了5000万,在短短的4个月内又增长了一倍多。四月份,twitter日语版本,在网站首页右上角推出了面向所有日本用户的大横幅广告,未来将会逐步在其它国家推广。此外,据戴尔公司表示,截至到2009年6月份,twitter服务为戴尔带来了超过300万美元的收入,消费者通过twitter进入戴尔网站进行购买。尤其是在过去的半年内,戴尔公司通过twitter获得的销售收入达100万美元。但是由于社交网站有低广告响应率的特点,因此广告客户也会慎重考虑在像微博这样的社交网站新开的论坛上打广告。

六、通过APP等形式,和其它网站进行收入分成。微博可以利用自身庞大的用户群,建立类似于搜索等方面的工具,把大量的用户群转移到其它网站上,进而和其它网站进行广告分成。

七、用户数据库盈利模式。在微博中,众多的用户公开隐私观点,而这些用户数据和信息数据都值得深层次挖掘,因此,可以对想利用微博进行营销公司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和信息,让营销者可以批量follow这些用户。例如,戴尔就通过网络监控公司Visible Technologies在twitter上监控以掌握其用户对公司产品的反馈。

八、对企业用户进行收费。建立品牌ID商城,通过认证,入场费以及收取交易佣金来获取盈利。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