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成功的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供应链;企业管理;再造工程
一、引言
从目前国际企业经营来看,国际竞争已经从生产环节与销售环节向整体环节过度,从国内企业经营看,制约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症结仍是交易成本过高。供应链管理能使生产系统较好地管理从原料到产品、再到客户的整个生产过程,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以此来缩小企业总的生产成本。因此,能否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企业如何建立起应变市场的有效管理机制,本文探讨了一种新的供应链企业集成化管理模式一供应链管理模式运营机制,即供应链企业的再造问题。
二、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SCM)是将企业制造过程、库存系统以及供应商产生的数据此三者合并在一起,然后对供应链中的各要素比如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价值流、工业流等,实施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协调与控制,并且在此过程中要重视供应链成员间的信息共享,以期构建起销企业以及客户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内耗和消费,达到供应链整体效率与效益的最优状态。
因此供应链管理由信息管理、价值(资金)管理、物流管理、服务(技术)管理四大块组成。四大块是综合的有机整体,是一个集成化管理。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建立是对企业经营思想的革命,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和企业内部条件。从内部条件看,主要涉及企业规模、信息化程度、产品及市场占有特征,企业行业地位,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因素。纳入供应链管理的企业,都应顺应这一新的管理体制而作相应的变革,因此供应链企业就需要有一个改造过程―企业再造工作。
三、企业再造工程
企业再造工程(Reenginnering),又称为“企业再生工程”或企业改造过程,是由美国当代管理学家迈克尔.哈默首先提出来的。1993年,在他与詹姆斯.钱宾合著的《ReenginneringCorporation》一书中是这样定义企业再造工程:所谓企业再造工程,是指对企业的关键作业流程从根本上进行重新思考和彻底重组,以求得在成本、服务以及质量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由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再造工程的几个要点:其一,企业再造工程是以企业的关键作业流程为核心的;其二,这种再造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改革,而是一种“根本的”、“彻底的”重新思考和重新设计;其三,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显著的改善”。哈默还认为,企业重建目的是在成本品质、速度及服务等方面绩效取得最大幅度改进,以此来对企业程序进行再设计与重组,企业重建包含六大原则:(1)工作设计的整体化;(2)注意力分布的向外化。(3)信息处理过程的基层化;(4)流程形式和组织形式的扁平化;(5)部门活动的平行化;
四、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企业再造工程
1.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企业管理模式变革的要求
(1)纳入供应链管理的企业需要从供应链企业的整体结构出发,并且需要考虑企业内部结构的优化。(2)企业需要有快速捕获市场信息的能力和通畅的信息沟通聚道。(3)企业需要放弃“大而全”和“小而全”的封闭经营模式,要向与供应链相关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为纽带的优势互补、合作关系转变。(4)企业需要转变思维方法,从纵向思维向横向一体化的多维空间思维转变。(5)企业需要有较高的柔性。包括组织市场,企业间界面柔性,生产柔性、技术柔性,计划与决策柔性,以及资金使用的柔性等。
2.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
供应链管理是从整置出发,并追求竞争优势的提高和整体效率,减小浪费和内耗,追求优势互补和最优合作,供应链企业间是一种优势互补的战略伙伴合作关系。战略合作关系的形成是为了降低供应链总成本,降低供应链上的库存水平,改善相互间的信息交流、增强信息共享、保持战略伙伴间的一贯性操作,产生更强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供应链企业的财务状况、质量、产量、交货、用户满意度以及业绩的改善和提高。
3.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企业再造工程
(1)企业宏观结构调整
首先,供应链管理需要考虑选择什么样的企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纳入供应链后,根据供应链不同部位,供应链企业的宏观结构也需要作相应的调整。一般认为供应链企业的组建类型有三种,即“X”型、“Y”型、“Z”型,供应链中不同类型的企业的位置和作用不同。
(2)企业微观结构重组
供应链企业的重建(再造)是从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出发的,而一般企业的重建只是从本企业的利益出发。供应链企业的重建和一般企业的重建的相同点是:重建的目的都是提高效率,提升竞争力,快速应变市场。①信息管理与信息工程。②柔性企业与柔性管理。③矩阵管理与并行工程。其关键是协调各领域企业间的通信和决策过程中各级组织人员的全面参与,最终达到在项目之初就保证质量和能进行连续的改进。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促进了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并且促进了我国电力工程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提升了我国整体用电水平,加快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值。本文中将具体阐述现阶段我国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创新策略,以期能够获得相对较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
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创新;应用
电力工程项目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在逐步增多,是促进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整体效益层面来看,我国工程管理模式对最终的施工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推动我国电力工程管理效果的提升,需要从管理模式创新层面着手,并提出积极有效的改进措施,促使管理模式逐步向精细化方向发展,促使电力工程管理主体获取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1EPC管理模式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从目前情况分析,电力工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对电力项目管理的要求也在逐步上升,针对部分大型电力工程项目而言,需要采取相对积极管理模式与方法,由此能够与世界先进管理模式接轨。在诸多管理模式中,EPC管理模式是最具代表性的管理模式,是现代西方项目管理应用相对较多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模式与设计完美融合,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力工程管理模式能够得以不断创新。从现阶段的应用情况分析,是相对成熟的管理模式。针对EPC管理模式而言,其自身具有如下优势:第一,彰显设计主导优势。设计是项目实施过程中非常关键的要素之一,这对工程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EPC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其主要是发挥了强调与发挥功效,对于项目整体方案能够得以不断优化。第二,设计、采购、施工,以上上述方面是相互依存的,需要有效的交叉与融合。EPC模式中,能够消除上述几者之间彼此制约与脱节矛盾,这样能够促进项目进度、成本及质量等方面,强化控制,从而能够满足工程承包合同约定。第三,针对人资资源及组织结构而言,需要在配置上进行优化。这种模式相较于以往传统管理模式弊端,并不会出现臃肿项目组织结构,人员逐步减少,从而促使人力资源配置能够逐步优化。第四,针对项目工程质量来说,有了质的飞跃。EPC总承包企业,拥有较好的施工方案,并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还有相应的技术人员都有所改善,所以促进工程质量能够得以优化。第五,降低采购管理期。在EPC管理模式下,设计工作完成之后,采购工作也随之结束,采购与施工可以相配合,形成接口,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项目工期。因为EPC管理模式的优势性,很多电力工程企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都会首选这种管理模式。与此同时,给予EPC服务模式的公司,随着市场需求量的递增也在逐步增多。
2EPC管理模式在电力工程运用中的研究分析
电力工程具体施工过程中,相对来说是复杂系统过程,而传统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逐渐显现出弊端,新的建设管理模式EPC在电力工程运用中发挥了非常关键性的内容。但是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很多企业对其推广给予不同的看法,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EPC模式的推广,进一步促使电力工程EPC优势并不明显,继而影响到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针对上述管理上的弊端,电力工程项目急需组织管理上的创新,在管理模式需要不断完善,进一步彰显EPC管理模式的优势性得以突显,在改进与解决过程中,逐渐显现出问题,从而进一步推进工程承包管理更为合理,促进科学化进程。从目前情况分析,运用EPC形成去构建电力工程项目过程中,是现阶段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也是其未来生存与发展趋势。针对很多国内电力建设企业来说,其相应的海外工程发展相对来说是比较顺利的,且很多电力企业从以往的单一化,逐步转向综合性国际承包企业。EPC管理模式是最具代表性的管理模式,是现代西方项目管理应用相对较多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模式与设计完美融合,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力工程管理模式能够得以不断创新。特别是现阶段电力设计院,已经正在逐渐转变以往的运作管理模式,从之前的单一勘测,再到后期的工程咨询、工程承包等等,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业务的拓展。当前设计单位为主体,这样电力工程总承包,能够凭借自身特点,还有自身的优势性,从而能够确保电力工程总承包发展方向,受到业主青睐。工程承包而言,属于项目核心与大脑,EPC项目管理,相对应的组织管理模式,还有成员素质要求,相较于传统施工企业管理班子具有本质上的区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EPC管理模式在电力工程运用过程中突显出一定的优势性。针对EPC工程项目而言,针对项目经理要求,相较于其它项目经理是具有本质上的区别。EPC对项目经理的要求相对较高,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方面:掌控能力、沟通、协调及领悟能力。在项目过程中,一般情况下都是由项目经理负责的,具体来说包含设计、工程构件、设备制造等等,或是供货施工环节。而从当前形势分析,对于不同专业承包商有着极高的要求,并且对其行为给予严格规定,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的发展弊端,需要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逐一解决。从整体效益层面来看,我国工程管理模式对最终的施工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推动我国电力工程管理效果的提升,需要从管理模式创新层面着手,而对于各个分包商而言,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完善:设计、采购、施工管理等等,在管理上进行有效的衔接。
3结语
总体来说,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是当前电力行业发展的主流发展趋势,由此能够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弊端,运用全新的管理模式必然能促进工作效率及质量的提升,并且有助于管理水平的改善,强化实际工程效益。本文中具体分析了目前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创新与应用的具体实施过程,以期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神洲.试论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J].科技视界,2015(08):215+277.
[2]张斌.论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J].民营科技,2011(01):142.
[3]黄永光.论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1(08):426-427.
[4]麦贤谦.论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J].现代商业,2011(36):94.
关键词:工程管理;EPC模式;总承包;优势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EPC模式是指由总承包商按照合同的约定,完成工程设计、材料设备的采购、施工、试运行服务等工作,真正实现设计、采购、施工各阶段工作合理交叉联系与紧密融合,并且总承包商能对工程的进度、质量、造价和安全全面负责的,在工程交付业主时能立即投入使用的项目管理模式。虽然目前,业主自行管理仍占据国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主流地位,但EPC总承包管理、项目管理和代建制等新式管理模式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次数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这标志着,在一定程度上国内工程承包方式与国际接轨。而EPC管理模式的应用,使参与方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能使项目的目标达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完成对工程各个目标的最有效控制。同时,在应用中与传统模式的对比中更加突出了EPC总承包模式的优越性。
EPC总承包管理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
1.1合同模式不同
传统模式的合同除以法律形式束缚合同的双方外,是将设计图纸全部完成之后再进行招标。工程规划、设计、实施到竣工的周期较长、效率较低。并且业主和承包方所承担的义务几乎相等,所面对的风险自然也不相上下。合同双方易因资金,政策,通货膨胀等因素对工程整体造成不良影响。
而EPC总承包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的项目管理模式进入国内工程建设市场,与传统模式相比较,其合同模式具有快速跟进管理、合同总价固定、承包商承担绝大部分风险的三个特点。
快速跟进管理。EPC合同模式是在主体方案确定后,进行边设计边施工。即随着设计工作的进展,每完成一部分分项工程的的设计就对这部分分项工程组织招标、进行施工。与传统模式不同。能进一步缩短工程从规划到竣工的周期。并且节约了建设投资,提高了工程的整体效率。减少了外界因素对工程整体造成的影响。
合同总价固定。固定的合同总价使业主不用花费精力去考虑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变化因素。而且几乎不会出现超出合同金额、资金短缺的现象。适当的保护了业主的了利益。
承包商承担绝大部分风险。由于承包方在工程建设中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也因此承担了大部分的风险。这样一来,更大的降低了业主的风险,保障了业主的利益。项目风险转嫁给承包商对于承包商来说,只要把握机会,合理控制和处理项目中遇到的风险,就可以最大限度的遇到的风险转化为利益。因此,对于承包商实力的要求也是至关重要的。
1.2适用范围不同
传统模式主要适用于房屋建筑类的中小型工程,专业方面的设计简单,整个项目中设计工期的比例远远小于施工工期。因此很少涉及到复杂设备的采购和安装。在传统模式中,通常业主会分别把设计和施工任务交给不同的承包商来依次进行的。也就是说只有当设计工作完成后,业主才能通过施工招标来选择施工承包商,再由施工承包商按照设计图纸完成施工任务。所以传统模式的耗时长,工程效率低。
EPC模式一般适用于大型工业投资项目,例如石油、化工、冶金、电力工程等。项目投资规模大,专业技术要求高,管理难度大。设计工期的比例要高于施工工期。因此在这类工程中,经常涉及到复杂设备的采购和安装。在EPC总承包模式中,指业主选择一家总承包商或者总承包联营体负责整个工程项目的设计、设备和材料的采购、施工以及试运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总承包任务。由于EPC模式是在设计的同时进行设备材料的采购,而且设计和施工实现了深度交叉,因此有效地缩短了建设工期,提高了工程效率。
2.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的优势和特点
2.1 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的强大的市场应用中的实用性,主要来源于它相较传统管理模式的其自身的优势:
(1)可以充分利用工程总承包商在工程建设领域的丰富经验,将建设单位从其不熟悉的工程建设中解放出来,有活力、有方向性。使设计、施工、采购互相协调,实施深度交叉作业。提高工程效率。
(2)可以充分发挥设计人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提高设计的专业水平。同时又能充分发挥采购的规模优势,结合施工单位丰富的施工经验,使工程建设既合理又经济。
(3)可以充分发挥设计单位的整体技术优势,代替业主对整个建设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全面贯彻国家、行业政策及规程规范,使风险进一步降低,工程质量得到保证。
(4)可以通过工程总承包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监控与综合协调,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地缩短工程建设周期;强化了设计单位的责任,提高设计效益,减少施工过程的变更,节约时间,有效地将建造费用控制在项目预算内,提高项目投资经济效益。
(5)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项目管理各方的优势,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各项目标。
2.2基于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独特的自身优势,其特点可以总结为:
(1) EPC模式有利于提高项目运作效率和效益。EPC总承包模式是在统一的组织体系和框架下开展运作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把E(设计)、P(采购)、C(施工)三者结合在一起,由单个承包商对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全面负责, 项目责任单一, 简化了合同组织关系。有利于业主管理,并大大的提高了项目运作效率和效益。
(2) 业主所承担的风险将大大降低,使业主得到便利及更多的利润。由于EPC模式中总承包商有足够的自,业主只做质量监管,所以传统管理模式中业主所面对的设计方案的缺陷和变更、招标失误、合同缺陷、资金短缺、材料设备价格波动、施工索赔、政策法规的变化等风险在实行EPC总承包管理模式后绝大部分转移给了总承包商。降低了业主承担的风险。
(3) 采用总价合同的合同模式。固定合同总价是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为了避免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给业主带来风险,故采用固定合同总价的方式。业主与承包商签约时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所有风险,谈妥价钱。合同价格一旦确定后,不可以随意变动,必须按约完成工作。因此不会出现超出合约预算金的情况,从而保护了业主的利益。虽然总价合同并不是EPC模式独有的,但这种方式在EPC模式中更具有代表性。
(4)总承包商在项目执行中处于中心地位。 有很大的自。EPC总承包项目的总承包人对建设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整个过程负总责,对建设工程的质量及建设工程的所有专业分包人履约行为负总责。也就是说,总承包人是EPC总承包项目的第一责任人。总承包商以项目整体利益为出发点,运用自己丰富的经验,通过对设计、采购和施工一体化管理,对共享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型专用设备的提供以及各种风险的控制为项目增值,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
三、结论
EPC总承包管理模式具有资源配置优化,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效率、业主管理倾向以及强化单位责任等多方面的优势,将累可能会发展成为工程承包的主流模式。推动国内承包方式与国际接轨,需要国家进一步的对EPC总承包模式进行推广,使其能应用于更多的领域。同时充分利用EPC模式的优势与特点,面对风险迎接挑战。尽快完成建筑管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建市[2003]30号,2003年2月
【2】张崇海.EPC总承包模式的风险管理[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4(7)
关键词:建筑工程;市场;发展规律;创新管理;
一、创新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必要性
建筑行业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柱型产业,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涉及前期规划管理、现场施工管理、竣工结算管理等各个复杂的方面,在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中引入创新模式,可以有效实现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提高和施工管理水平的提升。顺应市场发展规律,对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性发展进行探讨,是摆在现代建筑企业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创新模式应用于建筑项目工程管理,显得尤为必要。
(一)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要求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实现创新
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壮大,要求建筑企业管理方式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转变,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实现新环境下的发展策略,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妥善解决施工企业与建筑项目之间的关系,以创新的理念完善施工管理制度,将各种影响施工管理进程的干扰因素排除在初始阶段。
(二)时代环境要求建筑工程管理实现创新
第十个五年计划和西部大开发期间,国家根据宏观发展战略需要,重点加强了对交通、能源、水利和城市建设的开发力度,为建筑工程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国家政策调控下的建筑行业市场进一步扩大,就要求承接项目企业的相关实力和资质与之匹配,对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建筑企业只有占据管理创新的优势地位,才能提高企业在同行之间的竞争力,辅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保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三)建筑行业内部发展要求建筑工程管理实现创新
建筑行业作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柱性产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市场管理涉及国家宏观调控、人为导向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无法以经济活动中的一般普遍规律对其进行妥善处理。针对市场经济洪流席卷下的建筑市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只有通过不断自我创新来满足市场经济运行发展过程中衍生的新规律,在逐渐完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与国际接轨,实现整个建筑市场的长足发展。
二、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一)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要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我国现有建筑市场并未完全建立起体系化的制度规范系统,建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行为和其他外力因素的影响。随着市场的发展,必然要求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的管理手段,以创新来应对建筑市场不断发展的需要,从市场中获取项目,在市场中运作项目,在市场的优胜劣汰中提升企业竞争力,进而进入到下一轮激烈的竞争中。市场的动态化和多变性,决定了只有适应市场发展规律的创新管理模式才能使企业获得效益。
(二)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要实践科学管理的需要
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必然需要依托先进科学的理念作为理论支撑。这就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将逐渐完善的科学管理理念逐渐运用到实践中,根据具体的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创新,将科学的管理观念转化为企业实际有效的生产力,最终达到促进建筑行业各方面竞争实力的有效提高。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建筑行业科学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也随之登上了一个台阶,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已经具备相当的可行性,早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三)建筑工程管理创新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生产力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因。生产力三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只有在各要素高效有序地互相作用下,生产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具体来说,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建筑行业发展现状下,不仅需要通过市场竞争来获得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更是要以优厚的条件吸引生产力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即劳动者。只有集合了优质的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在高素质的劳动者的操作下,才能实现生产力的最大化发挥,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升对管理模式提出新的要求,促进企业管理模式改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其走向适应市场发展规律的道路,制约了企业管理方式的盲目改革。
(四)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要符合提升企业品牌效益的需要
在进行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工作中,要充分考虑提高企业的文化及品牌效应的需求。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效应是企业对外宣传策略的重要组成方面,只有综合实力过硬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做到迅速准确地明晰自身的市场定位、即时更新企业血液,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要求。在激烈竞争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往往能够使企业的品牌效应深入人心,消费者争相称赞的口碑是企业的无形财富,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观念创新
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需要管理层给予高度重视,在企业内部形成自上而下的创新型观念,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加大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凝聚,将创新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在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中,企业不要拘泥于现有方案或从前的成功经验,而是不断从实际中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项目施工管理方案,使之在遵循创新原则的前提下,符合时代的需要。
(二)管理体制创新
1、通过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项目经理部拥有一块边界清楚的财产,用边界清楚的法人财产来承担法人责任。要依据边界清楚的法人财产来确定项目经理部独立的法人地位,没有法人的财产,就构成不了企业法人。这样项目经理部才能真正走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地承担法人责任。
2、形成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具体表现为形成来自所有者(对项目经理部分公司来说,企业就是所有人)的激励和约束,因为项目经理部分公司是企业出资来形成的,必须充分体现企业控股公司的意志。控股公司的意志是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追求最高利润;另一方面尽量规避市场风险。
3、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并行,具体可以表现在工程项目的考核工作上:根据项目工程承包合同,建立建筑工程管理及竣工的考核工作体系,对于既定项目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切实实施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一方面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对违规操作行为的处罚力度,促进了庞大建筑工程责任的具体化落实,有利于企业监督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本质就是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具体来说,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技术创新就是利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来达到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企业的竞争归根究底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求建筑企业要加大对技术创新人才型的培养,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在整体员工中的比例,进而促进整个建筑行业的技术素质和科技含量。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依然存在管理方式方法上的缺陷,建筑工程管理方式的创新还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转型期,在此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更是要迎难而上,在整个项目工程中切实有效贯彻创新思维方式和管理办法,确保企业实现长足性发展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许飞.论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J].价值工程,2010,29(15):47-47.
[2] 陈磊.浅谈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模式的构建[J].世界家苑,2011,(10):78.
[3] 谭雪峰,盖波.浅析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J].城市建设,2010,(32):35-36.
【关键词】工程管理;信息化;架构;知识体系
工程管理信息化把整个工程生命周期内的效益最大化作为主要目标,而不仅仅是在建设阶段的效益最大化。工程管理实现信息化后,要充分考虑整个工程在不同地域、不同阶段、不同部门、不同组织间的沟通协作。整个过程涉及工程生命周期所有阶段,整个管理阶段就是实现资源共享与有效合作的过程。
一、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特征分析
工程管理信息化把特定工程与各相关组织整合到统一的信息架构中,制定统一策略规划并进行实际操作,整个过程就是信息化的实现过程。工程管理信息化不仅是对工程信息系统进行规划管理,信息化坚持工程整个生命周期内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信息化并不追求阶段性最优化。工程管理信息化在实际操作中,首先要分析工程利益相关者,一方面对各方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另一方面仔细调查各种可利用资源,针对可利用的资源展开信息化管理规划,并不只是在自身资源基础上进行信息化规划。
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规划是一种跨组织规划,要对不同地域、不用阶段、不同部门、不同组织之间的沟通协作进行充分考虑。现代社会工程管理的顺利进行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推动了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工程管理信息化所需要的技术都是目前通用且成熟的技术。信息化不只是技术进步,更是对工程业务流程的优化,对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信息化规划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寻找组织内外部能够可以被利用的有效资源,最大限度提高组织竞争优势。
二、工程管理信息化架构
工程管理信息化架构共有四个层次:服务、应用、资源、基础设施,简称为SARI。这四层架构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彼此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各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二十四层架构的数据存储、系统应用、同一网络具有一体化特性,是一种通用架构。信息化对组织具有项目管理与战略管理两个层次方面的影响。组织战略与项目应用的充分结合进而形成统一的信息系统模式是工程管理信息化整个过程的重要任务。
集成和共享是二十四层架构的核心理念,涉及到数据、网络、界面、流程等方面。集成包括逻辑上和物理上的集成,物理集成主要形成公用的平台,逻辑集成主要形成各种系统。在共用平台上各公用系统相互交互,共享各类资源。二十四层架构坚持尽可能保持应用系统现状、实现数据存储与恢复机制的原则。不同系统在服务层进行信息传递和数据交换,从而实现远程应用与跨组织沟通。
项目管理方面,要始终围绕项目生命周期进行。要确定与合作伙伴的应用模式,由于各合作伙伴对组织的影响、投入的资源不尽不同,使得各项目激励机制、协调机制、沟通机制也不尽相同。战略管理方面,工程进行信息系统规划时要对网络安全、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进行统一协调的规划。集中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项目。基础设施层能够实现设备共用与网络整合,从而即提高了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的应用效率,又减少了建设中的重复脑力劳动。
三、知识体系的构建
工程管理信息化有两种构建知识体系的途径,一种是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理论借鉴,另一种是归纳整理与分析研究各种工程管理的具体案例。目前对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管理信息化等领域。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是实现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重要途径。
对各种相关理论的研究可以分为两部分。工程交付前,在招标、设计以及建设各环节中,成本控制、项目管理、招标管理、风险管理等理论在工程管理中已得到大量应用,在工程管理信息化方面也得到较多关注。对上述理论及其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归纳与整理,与信息化理论与方法进行结合,是建立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模型的重要且有效途径。工程交付后,在各运行环节中,资产管理、设备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公用设施管理等领域都有着比较完善的理论与丰富案例,各领域应用范畴与研究对象比较相似,但是都只关注各自领域。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如果把两部分理论整合,便可构建工程管理信息化知识体系。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要关注工程交付前后所使用信息系统的转换情况;要研究信息资源的存储、查询、转换及处理方案,以便确保信息资源的可用性与延续性。除了对理论体系的借鉴与整合外,对现有的各种工程实际成果进行整理、分析、挖掘,构建工程管理信息化相关的案例库,也可以为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知识体系贡献力量。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才可以制定出更加有效的实现途径与实施方式。
以对信息系统进行规划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问题,可以把工程管理中需要单一控制的信息技术从单体、分散的运行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多环节、多流程、全程管控的并行模式,把零散、散乱的信息孤岛整合到统一、全面的信息平台中,实现各组织之间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运作流程、高度集成的业务数据,进而可以对整个工程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的资源协同、任务协同、地域协同、组织协同、流程优化,加速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实现以及信息系统集成化的步伐。
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真正实施,需要把特定工程与相关各组织共同整合到信息系统的架构中,制定统一有效的规划并付诸到实际应用中。有效实际的战略规划能够帮助用户与信息系统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使用,不仅节省了对信息系统的投资,还使得信息系统得到深化应用。
结语:
我国目前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和推广还没有非常广泛,任务仍然艰巨。在推进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要积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现代化信息技术落后的方面不能忽视,要不断加大对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对管理信息化的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发展,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前景非常令人鼓舞。
参考文献:
[1]孙凯,刘人怀. 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
关键词:检验和试验计划;ITP;监理;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P624.8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一个世纪以来,质量管理理念的发展经历了“操作者的质量管理”、“工长的质量管理”、“检验员的质量管理”、“统计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几个阶段。在管理实践过程的不同阶段中,人们不断摸索出不同的实用的管理工具,比如说戴明循环(PDCA)、5W1H、六西格玛等等。在工程建设质量管理领域,ITP就是一个类似的有效的管理工具。
(一) ITP的概念
I.T.P=Inspection and Test Plan,其意为“检查与试验计划”(简称ITP,以下同)。它是当今以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为特点的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控制活动的一种重要方法和工具,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中。ITP在我国的应用主要以国外承包机构进入中国开展业务而同时引入的,主要集中在核电、大型基建项目,如核电建设(秦山、三门、海阳等)、大型工业项目(如巴斯夫南京项目)、江阴长江大桥以及广东管网等工程项目。尤其是在中国核电建设过程中,由于核电工程本身对事前控制和过程控制体系的完善性及文件记录的严谨性和可追溯性有很高的要求,而ITP正好适合这些要求,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 ITP的内容和主要构成要素
ITP是某项活动中一系列质量相关工序的序列总和, 它涵盖了某一施工活动所涉及的所有步骤、执行依据、质量控制点等。它是指导和控制施工活动过程和质量的文件,一般以表格形式呈现或拟定。
通过对已成功应用ITP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来看,不同单位对ITP的命名各有不同,其格式和内容也存在着个性化差异,但在“质量相关工序”、“执行依据(或适用文件)”、“质量控制点”三个方面是一致的,这三要素也体现了质量控制的根本。
在大多数案例中,一个完整的ITP应包括以下内容:
1、工作或施工步骤分解:从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各个阶段的工作或施工步骤分解。
2、作业描述:制造或施工过程中的工艺流程、工序控制和检验项目的简单描述(必要时绘制工艺流程图)。
3、验收标准:检验和试验应符合的政府法规、规范、标准或设计文件。
4、检验、试验方法和程序描述:由流程图、状态表或活动步骤简述或所进行的作业和需测试的特性等组成。
5、质量(检验和试验)控制点:根据质量控制的重要程度,可分为:停止待检点(Hold Point),见证点(Witness Point),随机检验点(RI)和文件审查点(RD),分别定义如下:
・停止点(H):是指已完成相对完整的阶段工作,并经检验员检验合格,承包商以书面形式提前通知监理工程师(业主),在未经检验合格之前,后续工作不能进行;
・见证点(W):是指在相应的检验通知发出后(一般情况应为书面通知),若无监理工程师(业主)见证检验或提供免除见证检验的书面批准,后续工作不能进行;
・随机检验(RI):是指工艺、程序等的符合性随机检验,属于一般性日常检验工作,随机检验应形成检验记录或报告;
・文件审查(RD):所有归整到质量保证档案中的工艺程序、试验方法、试验记录和检验报告等,必须提交业主审查或批准。
6、文件/记录要求。检验和试验活动应作的检验和试验记录、报告要求,所采用的方法和程序等。
二、工程监理应用ITP的必要性
工程监理服务工作本质上是以合同管理为纽带、目标控制为核心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项目监理机构作为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主体之一,计划和控制是其实施监理工作的重要管理活动。通过上文的介绍和已有的成功经验表明,ITP模式将丰富的内容集成于一个表格中,适应了工程监理质量控制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系统性、动态控制等内在要求,因此在工程监理工作中充分利用ITP这一管理工具是有必要的,理由如下:
(一)从现实需求来讲,监理单位相对于承包方、业主及其他参建方而言,对应用ITP的需求和愿望会更加强烈。在目前行业的发展阶段,业主更看重或在乎监理单位在监理服务过程中质量控制方面的能力和成效,由监理单位倡导ITP模式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势必会得到业主和承包方的支持和响应。
(二)从监理工作成效与风险管理方面出发,ITP表格实现了监理质量控制的“四化”,即: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避免了监理过程中因监理人员变化和能力的差异导致质量控制结果的波动。通过统一得质量控制标准、要求和模式,明确施工和作业过程中的各阶段、各工序和各步骤质量控制点与各方职责,解决了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种原因、怎么做(5W1H)的问题,提高了监理工作成效。
同时,ITP模式实现了“四个凡是”――凡是有章可循、凡是有人负责、凡是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连同记录文件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极大地降低了监理机构在质量方面所承受的责任风险。
(三)从监理公司的进阶发展出发,国际化、信息化、业务转型等发展趋势以及涉足复杂的大型工程项目的市场机遇也要求监理单位提升服务水平,而ITP无疑是一种现实和可行的选择。
总而言之,ITP在国外的发展和国内项目的成功应用,已充分证实其先进性和合理性,在工程监理服务过程中应用ITP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监理工作ITP应用案例介绍
通过对ITP的理解,并借鉴已有的实践经验,对在监理服务过程中应用ITP进行呼吸式幕墙安装工程和地铁车站工程等项目的质量控制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体介绍如下:
(一) ITP的编制过程
1、工作分解。在横向上按照单位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层次进行划分,以地铁车站为例,从围护结构的施工降水、基坑围护结构、钢支撑体系、基坑监测、土方开挖、喷锚支护,到主体结构工程的综合接地、人防设施、防迷流、模板工程、钢筋制作安装、混凝土浇筑、地下工程防水等;在纵向上以各项工作从准备工作开始到竣工验收阶段终止,涵盖工程实施全过程。工作分解需满足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工作全覆盖”的要求。
【关键词】:现代化管理模式;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分类号】:TV523
近年来,水利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人们根据长期的工作实践,开始借助通信、计算机等先进的技术来实现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各级工程建设管理部门一方面注重骨干性工程措施建设,另一方面也将计算机、通信、图文视讯以及遥测等非工程措施建设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有效实现对水情及工情等信息的实时采集,从而系统地提高水利工程建设效率。
一、水利工程建设现代化管理系统初步解决方案
尽管当前水利工程建设具有与之对应的国家去管理规定及基本建设程序,然而其现代化管理却缺乏具体的标准及国定的模式,因而如何以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业务特点为基础,建立并完善建设期与运行期相结合的现代化管理系统方案,是当前水利工程建设部门的战略实施关键。
从长期的工程实践来说,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应当结合传统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经验,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合理选择与之对应的软件系统及硬件设施等,建立一个拥有先进技术且性能质量稳定可靠、系统开放程度靠且经济实用性好的现代化管理操作综合业务控制平台,有效实现信息的相互交互和资源的有效共享。解决现代化管理系统建设的基本方案是有效借助计算机、通信以及图文视讯等高科技工具,构建高效计算机网络进行实时信息采集和动态远程监控,并建立专用通信传输链路,利用相关的软件系统,有效实现对工情信息、水情信息、水工建筑物等水利工程的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进一步完成对水利工程综合业务的现代化及信息化管理【1】。
考虑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业务特点,为保证通信的传输可靠性及运行的安全性,通常利用有线或无线兼容的通信传输链路,同时利用技术比较成熟且性能相对稳定的卫星、光纤以及数字微波等通信来构建传输链路的骨干【2】。依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实际状况,计算机网络建设的路由器、服务器、网络管理以及客户终端等配置均是以晚上上级业务足管部门计算机网络的汇联为标准,目的是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工程建设管理广域网路,从而有效实现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现代化管理。同时,建设信息采集网络主要利用的通信方式包括数字超短波以及无线扩频等,并利用相应的工情/水情遥测传感器、RCU遥测控制终端、VHF数传电台等设备,共同组构成一个实时信息采集网络系统。此外,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远程监视监控网络采用控制、计算机、图形显示以及通讯等联合组建的远程控制设备,利用数字解压缩、显示图像、切换信号、摄像等技术完成对水利工程建设中作业现场的实时远程监控,从而实现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现代化管理【3】。
二、现代化管理模式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以某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应用现代化管理模式为例,该系统的基本技术特征为实现双向手动或自动拨号通信,对数据及图文进行实时地传输及交互;实时地完成对工情及水情的自动分类、采集、查询以及检索等功能;实现系统信息资源共享,有效完成对数据库数据的预报及调用等;动态实时地监控并显示工情及水情状态等。
该水利工程建设枢纽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通信信息的传输以及对视频监控的有效管理等几个部分。首先,通信信息的传输主要目的是将专用传输链路提供给Internet网络、工程建设通信管理以及相关的视频监控系统等。其次,而计算机网络系统则是将多媒体通信、数据库以及邮件等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系统的信息管理平台;本工程的各类网端设备具有将近50余套,且成档的电子文档接近千兆。
最后,视频监控管理的主要结构包括显示设备、信息传输设备、前端以及控制设备等。其中显示记录设备主要是用来存储和显示视讯,该系统是利用数台监视器的配置,组成一个电视频幕墙,然后通过监控中心的值班人员对五个前端监控点画面分割或任意几路图像的监测,完成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实时监控。该设备的主要结构有监视器、投影屏幕、显示器、存储器、录像机以及刻录机等。同时选择一处会议室当做系统图像管理中心,并于管理中心配置一台作为图像服务器的显示屏,来实现对监控图像的存储、显示、检索与处理等。信息传输设备是传输数据信号与图像的媒体,其利用的传输链路为集中控制设别与前端设别汇联的专用链路,且前端设备利用同轴电缆传输,监控点处的传输则利用无线通信设备。系统的前端设备主要是利用摄像机、可变镜头、全方位云台等设备实现对数据信号及图像的采集,完成对无遮挡条件下的300m半径范围内监视。而集中控制设备主要是用来调谐前端设备的角度、焦距,包括完成图像的存储、处理、检索以及画面切换等。
结束语:应用现代化管理模式,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信息的传输以及视频监控的有效管理等设备系统,实时地完成对工情及水情的自动分类、采集、查询以及检索等功能,与工程建设实时监测及动态管理相适应,有效提高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叶健,黄建,方桂林等.水利工程建设现代化管理模式初探[J].江苏水利,2001,(9):19-20.
关键词:公路工程;管理模式;创新;应用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公路工程管理对整个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工程建设的发展和进步,原来的管理方式、方法越来越不适应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对公路工程管理进行创新,以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和效益的提高。
一、公路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落后
由于公路工程建设,是保证人们生产生活正常进行的基础性项目工程,其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对工程建设自身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各行业的正常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但由于一些公路工程的施工单位,把注意力都放在工程的进度和投入产出比值方面,对管理的重视成度不足,没有根据市场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要求,及时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仍坚持认为道路工程的质量取决于材料的使用和施工人员的水平高低等方面,对管理方法和手段关注度不够。
(二)专业管理人才缺失
公路工程建设是一项程序繁多、施工难度高、施工群体大的技术性工程,必须有高水平的施工和管理人员,才能够保证项目工程管理的专业性、经济型、权威性和科学性(但是公路建设的管理人员构成不合理,很多管理人员是走出校门的学生,有激情和知识量,但是没有足够的管理经验,对具体的公路工程施工不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还有一些管理人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没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容易陷入经验主义中而不能开阔自己的眼界,进行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创新。
(三)工程施工管理模式还有待完善
施工现场管理、施工材料管理及施工机械管理等均是施工管理的重点,但目前管理不善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均会对公路工程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不良影响。
(四)工程设计阶段不正确
当前我国公路工程管理模式通常情况下是设计在先、然后根据设计项目选择承包方、承包方根据设计施工、这样在设计中的一些缺陷很难发现、就会造成在施工中就会频繁变更设计内容,同时承包方要先对工程设计项目事先进行了解而延长工期。
二、创新公路管理办法的意义
(一)加强管理内容的创新
公路工程的管理创新除了制度和观念上两方面外,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管理内容上的创新,如果说前两者是基础则内容创新就是核心,因为它们是内容创新的出发点和保障,而真正能够对施工质量直接产生影响的就是管理内容的创新,它包括施工过程前、施工过程中和工程竣工三个方面的管理创新。首先,施工前的管理创新主要是针对施工设计而言的,施工设计是否科学将直接决定公路工程的能否被审批、施工质量和进度、施工的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对施工设计进行管理创新主要是采用现代互联网技术设备,对施工方案进行认真审定;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创新包括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施工人员的分配和工作进行监督,定期考核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负责区域的施工质量等;施工后期的管理创新是指工程的验收除了检验工程的施工质量外,还要对相关的施工数据进行整理归档,为下一次的施工积累相关的施工数据,提高工程的施工效率和质量。
(二)合理确定监理费用
工程监理企业按国家标准规定合理收取费用是建设工程监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工程监理取费合理有助于监理单位的良性发展,而建设单位在对监理招标过程中应注重监理单位的监理能力、服务质量和信誉上,而不应放在工程监理费的高低上。工程监理费作为工程投资的组成部分对整个建设项目造价的影响是不大,而监理人员的能力对整个工程建设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工程监理费用应与项目建设投资相适应。
(三)并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控制要点
一是工程建设中各类人员和各个部门之间必须有良好的沟通关系与和协作能力,把整个系统的高效率当作主要目标。二是工程单位要通过信息流把各管理层次,不同的并行工作小组,承包商和供应商进行沟通。保持物质流与信息同步以及准确而及时的信息。三是要注重运用系统模型。力求达到量化。精确地表达多因素的实际行为状况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四是要加强系统的,合乎逻辑的分析。按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在科学化的基础上,把个人经验与科学方法进行紧密地结合。
(四)工程设备管理的创新
为了能够有效管理施工机械设备,首先应注意定期养护整修设备,以保证设备能够维持正常运行;其次,可根据工程施工进展情况,适时更新施工中所采用的设备,以保证工程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三,应重视做好设备选择管理工作。施工环境、运输距离及作业内容是选择设备的主要依据,例如在选择路基施工设备时,对于较为泥泞或潮湿的土壤,应优先选择履带机械进行施工;而对于较为干燥的土壤,则应选用轮式机械。此外,在选择设备时还应对转场、调迁、维修、燃料供应等因素进行考虑,以保证在合理控制成本的基础上提高工程质量。
(五)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
计算机辅助管理已经成为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可根据公路工程的特征建立起合理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并在系统中构建起功能详尽的子系统,如决策支持、合同管理、工程物资管理、机械设备管理及施工材料管理等子系统,以便能够采用可视化的方法分析公路工程的费用、质量及进度等情况,从而实现公路工程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此外,还应在管理系统中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并融入公路工程建设阶段常使用的技术,如GIS技术、道路CAD技术等,以便能够为信息共享的实现及工程管理方式的优化提供条件。
(六)进度管理创新的路径与方法
项目进度计划是公路工程建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对公路工程进行管理的依据。科学合理的进度计划能够调动各方而的积极因素,使公路工程建设收到最佳的效益。因此,必须重视对公路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的制定,具体来说需要做好以下几方而的工作。
在制定进度计划时,必须从公路工程建设的整体出发,将其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并将系统中的每个要素利用网格图形的模式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然后再对图形进行全而的分析,对公路工程建设中需要使用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预测工程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并对公路工程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安排,优化建设目标,并按照进度计划,积极采取各项有效的措施,保证施工按照既定的方案和目标进行。同时,在公路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各种情况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公路工程进度计划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公路工程质量,保证公路工程施工顺利进行,提高公路工程建设的效益。
(七)组织机构调整的路径与方法
组织机构调整也是公路工程管理创新不可缺少的工作,具体来说,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而。第一、符合弹性生产原则。对总承包人的职能进行划分,将其施工管理职能与作业职能分离,并让用工制度具有弹性,满足弹性生产的原则。第二、符合刚性产业结构原则。可以进行跨地区经营,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效益和影响力;能够与业主直接签订承包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各自的行为,为公路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第三、贴近市场的要求。进行跨地区经营,如果采用过于集中的、统一的模式进行管理,必然会影响到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还会增大公路工程管理成本。所以组织机构的设置应当具有灵活性,贴近市场的需求,权限适当下放到相关部门,建立机动灵活的组织机构,以便这些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决策效率。第四、降低行政成本。行政成本过高不仅影响公路工程管理的创新,还影响整个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所以,在进行组织机构调整时,必须将降低行政成本作为一个约束指标,在满足公路工程管理工作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精简机构,减少行政管理人员的数量,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例如,对于一些福利性、义务性的机构,可以将其从建筑企业中剥离,让市场来调节,使其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结束语
有效的监理工作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建立有效的工程监理机制,规范工程建设监理活动的行为,学习有效的先进管理方法,将是我国工程监理的主要工作。同时监理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工程质量以及对业主的投资效益和施工企业的形象。
参考文献:
[1]唐勇.新形势下公路工程管理模式创新与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2,23:216.
关键词:3D动态模拟;电力工程;工程施工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4-0035-02
1 工程施工背景
本文以我公司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之间承建的一项山区高塔组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为例对3D动态模拟在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该工程横跨整个山区,总长度约为3km,使用的是“耐-直-直-直-耐”的施工结构,其中,#19属于山区铁塔,全塔高度在128m左右,呼高为100m,整个塔均采用钢管塔结构,铁塔总重量约为651t,但整个山区基础平台总面积仅为40×40m,所以,本山区高塔组工程施工过程具有较大的困难性,经过我公司设计和施工专家的共同商讨,最终制定出了一套较为周密、有效且合理的施工方案,并通过3D动态技术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了全程模拟,从而实现电力工程施工方案的逐步完善。
2 3D动态模拟技术的应用
随着近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逐步发展完善,3D动画技术也实现了逐步的发展,现阶段,3D动态模拟技术在相关领域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教育教学、游戏开发、广告宣传和影视制作等等,在一些规模较大的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3D动态模拟技术也得到了较为频繁的应用,其中,奥运场馆建设工程的动态模拟和神州系列工程的动态演示等,都充分彰显了我国3D动态模拟技术的进步。
3 3D动态模拟在电力施工中的应用
山区施工平台的建设主要涉及塔基外的走道、卷扬机平台和立塔指挥台以及塔基中的组装平台,山区施工平台应与基础面高度相同,同时铺设50mm厚度的横竖交叉工字钢,在走道和平台边缘设置高度为1.2m的施工扶栏。使用基础墩台作为组装平台,爬梯井架基面部位需要加设塔基防撞桩。
4 开发程序和效果分析
4.1 一次开发过程
第一,设计蓝图的审查。该工程的3D动态模拟开发过程需要详细核查铁塔和山区基础主要部件的设计情况,及时发现设计和组件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沟通和有效处理。第二,施工环境勘察。为提高模拟动画的真实性与施工方案的科学性,本工程对施工现场的基本环境进行了详细检查,并充分考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第三,3D动态模拟原型的制作。在系统分析施工环境和设计方案后,开发团队开始进行3D动态模拟原型的设计开发,包括机具设备、安全设施、山区模型、承台、基础桩和铁塔分段构件等,初步建构原型完成后,实施团队审查,以便于以后的动画制作。第四,安全设施、工器具和环境的动画介绍。原型基本定稿后,需要对3D动画中的确定性元素实施开发,若能够通过动画形式详细介绍施工山区的基本情况,则与所需安全措施和主要工器具相结合,对施工情况进行详细的分解介绍。第五,以初定施工方案为基础进行3D动画开发。因为3D演示动画的制作应在组立塔工序之前完成,因此,在完成工程建设方案的初稿后,对初稿实施一次动画制作,从而为后续方案的审查奠定良好基础。
4.2 二次开发
第一,动画初稿审查。一次开发完成后,需制作部分动画初稿,并以这一动画版本为基础,由项目开发团队与方案制定人员进行集中审查,从而及时发现和处理动画所反映出的不足和缺陷。第二,以修正后的工程设计方案为基础,对3D动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适当改动相关的动画元素,并确定最终的工程施工方案,在动画演示完成后进行施工交底。第三,后期制作。完成动画演示后,工程设计施工人员应对影视后期效果进行审查,包括增加配音、字幕、感观效果等内容。
4.3 生成内容
第一,机具介绍。2×10t座落式双摇臂内抱杆,通过3D动态演示图对本项目中的2×l0t座落式双摇臂内抱杆的配套安全控制系统、相关构件设计情况和基本构造进行了概括分析。l0t-10m全方位无拉线式码头吊,通过3D动态演示图对本项目中的l0t-10m全方位无拉线式码头吊的构件设计情况和基本构造进行了概括分析。第二,施工环境分析。平台搭设情况:对山区铁塔的基本结构以及铁塔组立的相关工作进行了全面介绍,本项目所搭设的山区施工平台,主要设计埋根拉线平台、抱杆拉线平台、卷扬机平台、组装平台等几方面。山区环境介绍:本项目山区铁塔所处的山区条件主要设计山区材料运输、挖泥作业、山体情况、跨越塔所处位置等几个方面。
4.4 组立施工介绍
第一,拆卸2×10t座地式双摇臂抱杆。在完成铁塔基本构件组立的演示后,展示双摇臂抱杆的拆卸流程和方法。第二,铁塔组立。对2×10t座地式双摇臂抱杆组立SZK直线跨越塔的基本安全防护设施及组立过程进行了介绍,同时演示了20.5×600mm×600mm内悬浮式抱杆与2×10t座地式双摇臂抱杆的结合组立方案。第三,2×10t座地式双摇臂抱杆组立。对2×10t座地式双摇臂抱杆的安装流程和分解安装场地布置情况及其主要机具进行了介绍。
4.5 应用效果
第一,技术效果更加突出,介绍更全面。模拟视频能够准确描述电力工程施工的具体方案和基本情况,同时,数据齐全、重点明确地分析了相关技术要点。第二,画面简洁美观,场景逼真。本工程中的相关机具、基础、铁塔等物件都根据实际设计尺寸进行3D图像的构建,因而外观色彩和尺寸更加真实,介绍更加全面细致。第三,流程清晰易懂。模拟视频以工程施工流程为基础,对下述内容的施工顺序进行适当安排,即抱杆拆卸、铁塔组立、抱杆组立、铁塔结构分析、所用组立塔机具、扩展平台、施工布置、山区基础、施工环境以及施工管理内容等。
参考文献
[1] 徐春,段德磊.3S技术在电力工程建设与管理中的应
用[J].云南电力技术,2007,35(10):63-65.
[2] 冯立友,臧永强,卢向东.“3S”技术在电力工程勘
测中的应用[A].2009全国测绘科技信息交流会暨首
届测绘博客征文颁奖论文集[C].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