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毕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计算机毕业的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毕业的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毕业的就业方向

第1篇:计算机毕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论文摘 要】由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分析其主要原因,存在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和多数毕业生实践能力弱等原因。针对以上原因提出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明确就业目标及方向和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提倡学以致用,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近年来,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下降,部分学生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专业人士认为主要是高等院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而就业需求增长速度过小引发这样的后果。2007~2009连续三年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中,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也迅速下降,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排名第2[1]。此种现象是否纯粹属于该专业毕业生过剩和就业需求不足产生矛盾的必然结果?经过调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例如,智联、中华英才网等知名招聘网站,网络工程师等IT相关职位常年处于招聘热门职位前列,每一天的招聘信息竟达到万余条[2]。是什么原因造成毕业生就不了业、而用人单位也招不到人才?

1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竞争力弱的原因探析

就当前我国计算机专业教育现状及学生就业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就业竞争力弱且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难,而用人单位招不到所需求人才;其次,各种计算机职业培训学校招生和就业十分火爆;第三,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呈上升趋势,普通院校毕业生就业呈现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众说纷纭,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作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1.1 教学内容陈旧,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计算机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在强化专业基础的同时,还应结合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传授新知识和前沿技术,让学生能学以致用、且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当前主流计算机培训学校每18个月左右教材进行一次动态更新,教学过程融入主流的技术和产品,使学员掌握最新的技术;师资通常拥有5~6年的实战经验,多数担任过研发一线的项目经理。然而据了解,为数不少的高校还在使用5年前出版的教材,有些课程甚至还基于Windows 95/98平台进行授课,教材更新慢,新知识、新技术很难快速进入课堂。同样,高校里为数不少的计算机老师多年来工作仅限于课堂教学,没有更多的实战经验, 由此师资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结构, 跟紧计算机科学前沿的发展, 也是计算机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主要因素[2]。

1.2 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弱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高校的扩招使得进入高校的门槛逐级降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有下降的趋势,使得多数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由于教学资源配置跟不上扩招的速度,师资、实验和实践条件不能充分满足教学需求,加之师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不够、实践环节的考核的复杂性和难操作性等众多原因,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差。这也是很多用人单位不想招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原因。正如摩根资本与投资集团公司中国总裁刘建华曾说过:“我们不会轻易去用毕业生,因为招聘应届毕业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成本去培养。应届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很差,比如,像一些基本的办公技能,传真机、打印机的使用,都得手把手的去教。”[3]

2 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

要提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作者多年主管毕业生实习工作和就业指导,结合在用人单位的反馈和,就学校和毕业生力所能及的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2.1 及早进行专业和就业指导、明确就业目标和方向,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在本科学生大一入学就建议开始专业指导和就业指导,通过课程和讲座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介绍专业知识体系、主要就业方向及所需的专业素养。让学生在大学一年级起就了解计算机专业的知识体系、主要课程、就业方向及相应的专业素养,有利于他们在夯实基础知识基础上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进入大学三年级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就业倾向等引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如程序开发、网络工程、嵌入式系统等),并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指导学生进行课程选修,同时在毕业设计选题和毕业实习等主要实践环节也要依据学生的专业方向进行,从而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体系。

2.2 优化课程结构、提倡学以致用

学校应结合计算机学科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要求,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延续性和先进性,定期修订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同时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紧跟专业发展的方向,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和新知识。同时在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中紧跟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社会需求,采用主流技术、方法和平台进行教学,使学生所学

知识能在今后职业生涯中发挥作用,做到学以致用。

2.3 加强实践和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验和实践教学是计算机专业教育中比较重要的环节,本环节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决定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也是用人单位对应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作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教学内容,增加课程设计和综合设计内容,做到难易适中且实验任务不能过重,如果多数学生无法正常完成的实验就没有开设的价值。第二,加强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的指导、管理和考核工作,重实绩和实效,通过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也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工作业绩。第三,建立、健全实验教学的考核体系,由于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有效的考核方式将极大督促学生动手提高操作能力。第四,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和项目开发活动,提高科研和项目开发水平,同时也尽早了解社会需求。

2.4 认识不足、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当然,计算机专业学生也需要看清就业形势,认识自身不足,有意培养自身道德修养、语言与书面表达能力、组织与社会活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能吃苦精神,加强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要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比赛活动,参加与专业及专业方向相关的主要认证考试(如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各种厂家或专业的认证考试)。

3 结语

总之,通过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通过建立完善、合理的知识体系,强化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专业和就业指导,做到学以致用、紧跟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等措施,将极大的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学生就业困难、用人单位要不到所需人才的难题才能得到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

第2篇:计算机毕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就业 专业设置 课程设置

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根据人才需求信息调查,职位需求电子信息类排在前五位。虽然计算机类人才短缺,但计算机专业整体却面临就业难的尴尬。首先,IT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其次,众多的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这真是应验了那句俗话:“出口畅则入口旺。”面对学生就业的巨大压力,以及各高校之间毕业生就业的激烈竞争,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就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毕业生的就业需要学校转变工作观念,调整教学,进行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改革;要从多方面入手,实现全方位的真正意义上的改进。从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角度出发,遵从市场导向,提高实践技能,强化毕业生的自身业务能力,为更好地就业奠定基础。

1.计算机类专业就业情况调查

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最多时,毕业生与用人需求信息的比例高达1∶10以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不仅就业率高,就业质量也非常高,学生就业主要面向机关、事业单位和高收入的大型企业。随着高校扩招,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再加上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现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大不如前,就业的整体质量明显下降。

各高校在主动跑市场,为学生找就业的门路时候,往往忽略了自身知识的陈旧和教学方法的呆板,动手能力(核心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专门技能)已成为用人单位最基础的入门证,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日显突出和必要。

2.原有的知识体系分析

调查分析得知,大多数学院的课程体系沿用“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的三段式模式,并且内容方面更是本科的浓缩,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教学往往偏重理论教育,学生实践能力普遍偏弱,与生产实践有相当的距离。课程设置不能适应企业要求,各职业院校间,专业设置雷同度高。在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上,开设的课程重复度高。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基础能力要求毕业生能从事计算机硬件调试、安装与维护。在开设课程时,一些学院设置了“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计算机管理与维护”、“计算机集成技术”等课程,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计算机的组建与管理能力。事实上,结果证明,学生学习了很多重复性知识,但依然不能很好地完成对应能力要求的工作。

3.学习内容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要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要有两个前提:一是学生要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二是所学的课程能够满足专业核心的技能要求,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专业核心技能。很多人认为: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可以轻松过往,这样的认知结果是可想而知。教师要先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做好课程的合理设置,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下学好相关的课程,使他们真正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设置课程要分析就业趋势,找准方向,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主要去向是企业。所以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市场调查,走访企业。不仅要了解企业工作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而且要知道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具体操作规范,然后进行课程设置和知识扩展。

模块化教学,按照市场的需求,设置“模块化”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明确目的,由浅入深,配合项目教学,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培养计算机应用方向的人才。

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面对教学内容严重滞后的状况,学校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学生满足企业的需求,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

4.学习内容与实践技能相结合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老生常谈,但人们总是谈得多,做得少。学习内容只是纸上谈兵,走出去只是学生的幻想。顶岗实习应该成为时尚,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应该普及。

加大“顶岗实习”环节,让学生体验真正的企业生产环境和工作流程,积累实际操作经验,从而有效地缩短同用人单位实际用人标准间的距离。

第3篇:计算机毕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中职教师应该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提高对当前就业市场形势的认识,依据市场需求和市场要求来进行教学改革。明确教育目标,针对市场需求进行教学设计,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由于中职学生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而且学习热情度不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来设计教学内容和设置教学课程。中职计算机专业应该注意把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职业岗位结合起来,有准确的职业培养定位,重点培养学生与市场需求对接的能力,并把它作为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这样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也就有了目标和方向。针对市场需求和中职学生的能力基础,在教学改革培养目标上应该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上,而不是以高深的理论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熟练应用能力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涉及面要广泛,操作技能要熟练。中职学生应该掌握计算机基本的操作技能,以胜任工作中基本的岗位。如中职学生毕业时应该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同时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能够完成网络浏览、收发文件、信息下载等工作。同时还应该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如重新安装系统、防止病毒入侵、检测电脑运行情况等。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需要高深的理论知识,中职计算机毕业生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对于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应该能够熟练操作各种软件,安装和维护计算机硬件,不一定非得成为计算机专业的能手和高端人才,但是一定要成为应用技能型人才。

2以市场为需求为导向,实施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

中职学校在进行计算机课程设置时,要与学生的就业方向结合起来,调整课堂内容,使毕业生在踏入工作岗位后还可以用到。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明确自身市场就业目标就是基层人员,那么教师就应该以学生这个求职方向为准则,以中职学生的学习为根基,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技能。对于有天赋和远大志向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为实现更高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让他们选修一些层次更高的计算机选修课,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高职学校应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进行课程设置,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专业需求和职业需求进行分析,充分了解未来学生工作中可能会用到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调整计算机课堂内容,使学生所学能够与未来工作结合起来。明确理论学习内容之后,教师应该注意培养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导向下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还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建立校企联合的培养方式,企业为学生提供工作岗位,让学生把书本所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提前接触社会,提前了解岗位需求。计算机课程的信息量较大,只靠学校的上机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联合企业来共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计算机能力,学生在实习期间就可以充分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如学生运用计算机连接车间设备,检测、监督和维护车间的工作运行。

3打造市场品牌,拓展就业市场

第4篇:计算机毕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 课程设置 原则

目前计算机专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如何让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更好地与就业对接,切实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实用型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中课程设置环节是极其重要的。在这里,本人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希望和同行们共同探讨和分析,把计算机专课程体系设置得更加合理,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合格毕业生。

以笔者学校为例,笔者学校每年毕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大约100人。但是从就业情况上来看,前几届毕业生能够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岗位的学生不到40%,有的甚至完全与本专业脱离。实际上,社会上有很多岗位恰恰就应该属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而我们的学生却无法胜任,究其原因,我们在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是一个重要原因。

笔者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同所有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是一样的:第一年的时候,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广告与制作等专业的课程完全一致,第二、三年时加入几门不同的课程或是自己专业的特色软件课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掌握技能虽然很广,但是不精,完全没有自己的特长,就业时失去很多岗位和就业的机会。

一、计算机专业应做好细化与定位

社会的需求是决定我们计算机专业应该开什么课程的决定因素,

计算机应用其实是非常广泛的概念。职业院校应根据师资、生源素质、教学设备及计算机最近几年的发展特点和就业形势,大概划分成以下几个方向:一是计算机及应用方向,培养从事硬件销售与维护、办公文秘、信息录入初级程序员等。二是计算机网络应用方向,以培养网络管理维护人员和网页设计人员及电子商务或营销为主。三是图形图像处理方向,培养学生图形图像的处理技术,以计算机设计或动画设计为主。专业细化之后就可以确定具体课程开设了,课程开设可以说是前面定位的具体实施。这一步非常关键,应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不应求大而全,应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特点,有计划有选择地开设。

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一定要体现实用性、技能性、先进性。取消一些陈旧的、枯燥的理论课程,做到课程的选择不是“囊括”而是“精选”,避免让学生学得过多过杂反而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计算机课程体系的构建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理论要适度化

在理论的课程上应该以够用为度,如计算机原理、二进制、编码原理等知识,实际应用并不多而且难于理解,理论教学的课程设置过重,就会使实践教学的课时设置明显不足。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大降低,这将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2.要有先进性和前瞻性

要建立课程体系的更新机制,计算机技术每天都在不断更新,我们要关注行业或企业最新的发展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选择成熟的主流技术,最大限度地跟上新技术的发展变化。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

3.要有关联性

计算机专业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较复杂,如果开设顺序不够合理,就会造成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不了解专业课程之间的相关性,造成概念模糊,学习动力不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专业课程开设顺序安排是否合理,也是极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4.培养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课程的设置也将最终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而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教师必须克服计算机师资队伍所面临的掌握新技术的瓶颈;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实践能力强、专业技术水平高、结构合理,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要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办法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

第5篇:计算机毕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产业;高职教育;对策

本文论述当今高职计算机教育的作用与性质,市场对计算机专业的需求以及其改革的方向。对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的价值与地位进行研究,供计算机专业学生与教师参考。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与市场现状

1.计算机产业发展现状

21世纪作为网络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高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据统计在2012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突破十万亿元大关,达到11.0万亿元,增幅超过15%,超过GDP增速7.3个百分点。增长不仅限于当前,还在于未来,我国计算机基础建设投资将达到4000亿左右的规模。

2.高职教育特点与教育方向。

高职院校是指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是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其目标是培养出一批具有一定大学知识,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实用为主。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偏重于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它部份放弃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术性与研究,突出教育的实干型功能,以培养技术骨干型学生为主。

二、计算机专业面临问题

1.计算机专业就业警示

2012年6月11日由著名教育质量评估机构撰写、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每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都会对当年大学生就业各专业进行分析排名。计算机专业已连续多年上榜,这就不禁要引起我们的疑问?为什么一方面是计算机产业的高速发展与巨大的人才缺口,而另一方面确是计算机专业就业的持续低迷,这中间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目前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2.教学配置与软硬件条件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各项软硬件条件尚不完善,面对着今年高职教育的热潮,很多高职教育院校缺乏冷静的认识,从短期利益出发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导致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近几年出现大幅增长,增幅远远超过同期市场扩大的幅度。原本的市场供求局面在短时间内发生逆转,而很多原本在计算机报考热潮期间进入计算机专业学生遇上这一轮计算机专业就业周期的低潮。

3.教育难以跟上市场变化

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高职教育具有相当强的实效性,对市场动向变化的反应力必须十分敏锐,能够捕捉到市场的变化趋势与发展方向。但是现实中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着一定的与实际脱节的现象。众所周知计算机产业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朝阳产业,其变化发展速度十分快,并呈现越来越快的趋势。因此,紧盯市场的高职计算机专业也必须及时进行知识与教育方法的更新,并进行教学内容的深入探索以跟上时代的发展速度,满足市场需求。很多高职院校教学计划并未及时跟进,在课程设置上沿用原本呆板的教学模式,并且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着大量的重复设置,专业雷同度高。很多高职院校较单纯地进行理论教学,没有进行足够的实践实习,导致部分高职毕业生缺乏足够的实验室实训能力。

4.计算机专业学生素质下降

除了高职院校的原因外,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素质下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这一轮计算机专业扩招有单纯的“铺摊子”的嫌疑,在进行扩招时对所招学生的素质考察标准出现一定下降,很多学生在选择计算机专业时并未对其有一个客观地认识,而计算机专业理论的抽象性导致部分学生因心理落差产生一定厌学情绪,同时标准降低导致很多学生基础知识储备不足,难以跟上教学进度,加之高等教育阶段很多学生缺乏必要的自制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导致很多毕业学生没有真才实学,达不到就业单位的要求。

三、教育改革方向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是紧跟市场动向,教学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1、强化软硬件配置,优化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要加强对计算机需求市场的研究和教学研究。及时捕捉行业发展动向,抛弃过时的教学内容与方法,采用最新教学成果,及时扩充自身知识储备,提高软硬件配置与师资力量建设。保证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并适度限制教学规模,进行教学规划时要有长远的目光,促进学科教学的发展。

2、紧跟时展步伐

在教学中要紧盯现实发展趋势,紧盯学科前沿,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行订单式培养,及时了解企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同事加强自身教学特色的建设,形成自身的优势专业与学科,保持毕业生的竞争力。

3、加强对学生素质考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招生时加强对学生的素质考察,加强对学生的甄选,加强师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苦难并将之作为教学改革的依据。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落后学生的鼓励与教育,使其跟上教学进度,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保持学生的意志品格,使其不断奋进。

四、结论

我国高职计算机教育领域最近面临着较严峻的就业压力,因此短期内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改革的主要方向应重点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在这过程中需要学校不断加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科研的攻关,同时学生也不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应该主动关注社会,注视社会的变动,提高自身的素质与竞争实力。(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孙勇毅等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状况、趋势与对策[J]大家 2010.(10)

第6篇:计算机毕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字:计算机教学;实用性人才;计算机应用;课程设置;校企合作

Abstract: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high speed development of today's society, how to improve vocational colleges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teaching level, so that the students can meet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personnel request,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vocational college computer teaching work, from how to determine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analyzes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on the computer talents, and then analyzes the present compute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training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society computer application talents of advice, to cultivate talents for the purpose, reform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curriculum, and carry out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Key words: the computer teaching; Practical talents; Computer application; Curriculum;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个国家需要的人才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即需要大批优秀的理论型、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大批优秀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必要求学生掌握深奥的理论知识。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

职业院校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例如:清华、北大),我们是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也是让人人成功的教育,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我们已经迈入“技能时代”并逐步向“高技能时代转移”。所以招生就业要与市场接轨,学生成为能手,市场就业抢手;要用企业的理念来做职业教育,必须体验“三个一致性”—校内教育与企业的一致性;人才培养与充分就业的一致性;职业学习与职业生涯的一致性。不培养数以万计合格毕业的失业者,只打造高新收入技能达标的上岗者。

专业就是职业,专业建设的复合性,一专多能。计算机教育也是就业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就业基本技能和创新素质的重要方面,计算机专业及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开设不同方向的计算机课程。在现今激烈竞争的情势下,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实际操作的强弱,已经成为衡量高职高专毕业生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利用计算机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扩大学生就业渠道,是计算机教师的主要教学责任之一。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就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主旨,实现真正的就业导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现状: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尤其是网络应用的普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应用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但现状是大部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缺乏实际应用开发设计能力,不能很好地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计算机专业就业市场上一方面是企业急需大量的人才,却难以选择到满意的求职者;另一方面是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就业率持续走低。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及教学方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人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性失衡。通过调查发现,企业中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对应聘者专业技能的要求不同。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这样不仅要求学校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和技术素养,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岗位操作技能。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是由社会发展大环境决定的,我国的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并将继续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计算机专业的就业领域也逐渐扩大,毕业生可在计算机相关岗位就业,如:技术咨询、软硬件开发、技术支持、网络集成、系统管理等专业技术岗位。也还有许多非计算机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也需要大量熟悉计算机专业相关技术的人员。

目前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与社会发展脱节。

在课程设置上,偏重理论教学,对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却有些单一。

2、教学方法与内容滞后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沿照多年前的专业设置方案,未能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同步前进。

3、实习实践环节缺乏

大多数院校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为实习实践环节,没有到对口企业上岗实习,与企业应用脱钩、缺乏系统、全面的、充分的实习实践环节。

4、师资建设滞后

教学一线的教师多属于理论型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瑕从事应用项目的开发科研工作,缺少实践应用经验,无法在计算机应用上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建议。

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综合以上分析,为促进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为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和技术素养,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岗位操作技能,需要根据目前实践教学现状制定新的培养模式。

第7篇:计算机毕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和本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信息产业需要大量初级应用型人才,而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性人才可以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这对于技工院校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技工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本应作为这种基础应用人才需求的主要力量,但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反馈发现,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却出现“技能水平不高,无一技之长”的现象,就业更是成为一大难题。因此,如何培养对企业发展、社会经济有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是所有技工类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模块化教学可以把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有机结合,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提高动手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

1 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发展的现状

通过走访多所职业院校、相关企业、人才市场发现,近几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的比例不足30%,而且处在人才阶层的最低位置,收入相对较低。于是技工院校纷纷开设多门计算机类学科,让学生“博学”,但在短短3-4年的时间内,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可能学精的。如果每门课程都不够专业,那么就提不到就业优势。因此,学校必须掌握好教学平衡,保证学生在掌握足够扎实的基础知识后,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为现代IT行业培养出大量技术人才。

2 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一旦实施模块化教学,对计算机专业教师来说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比如: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必须经过充分调研,必须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必须找到学生的职业方向,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方向有目标,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模块化教学也要求教师要亲临一线,不能闭门造车,要带领学生下厂锻炼实习,因此院校在对教师的考核上也将发生巨大改变,从原来的考试成绩合格率转变为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上,极大促进了教师工作效率的提高。

与此同时,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可以对计算机专业有了明确认识,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专业,增加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主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应用人才。根据这个目标,我们应在教学内容上以实用为主,推行模块化教学。所谓模块化教学,即根据企业需求将现有的教学内容分成几个专业针对性强的模块,模块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一个情境、一个操作单元等,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集中开展专业课和实训课,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保证学生毕业时拥有毕业证书和技能证书,并可在个别试点班级上实行学分制或弹性学制。

3.1 专业培养模式简述

本着“三实”原则(即:实际、实用、实践),根据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各个院校可以实行“三个一”的教学改革模式――第一学年进行基础知识教育;第二年进行专业模块化教学;第三年进入企业实习。

3.2 专业培养方向

本着行业能力要求和学生实际,技工院校可以把计算机专业分为平面设计、高级办公应用、动画影视制作和初级程序设计等4个方向进行教学。

(1)平面设计方向:该专业主要面向中小型广告公司或专业设计公司,为他们培养计算机平面设计人员。通过项目模块化教学使学生具备独立完成各种设计项目的能力,在校期间鼓励学生考取各级各类中、高级图形图像操作员。

(2)高级办公应用方向:该专业除了培养学生掌握当今流行的各类文档处理软件外,还应以培养销售员、速录员、维修工等初级人才为目标。建议学生从速录员、会计员、计算机维修工等方面进行定向学习。

(3)动画影视制作方向:目前动画产业蓬勃发展,在这种大好形势下职业院校应培养具备动画与影视制作基本技能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广告公司、影楼工作室、室内装潢设计等工作。

(4)初级程序设计方向:根据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应当培养他们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学习2-3门程序设计语言,能够熟练阅读程序和修改程序,为成为初级程序员奠定基础。

3.3 专业教学计划

模块化教学强调的是突出技能教育,让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拥有一项技能,不求所授知识的广,而求精。

(1)第一年:作为新生主要以学习文化基础课和计算机专业必修基础课为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为学好专业知识打好基础。

(2)第二年:学校应采取自选专业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针对性地选择专业进修,以便加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使他们有的放矢,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授课要采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开展项目案例教学,并且要加强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避免以往课程之间独立的状况。

(3)第三年:学生开始顶岗实习。经过一年的顶岗实习,使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真正从事专业岗位的工作,将所学专业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实现毕业即能就业上岗的最终目的。

此外,作为技工院校还应聘请各个模块领域内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到校现场指导,支持教师定期到企业培训,研究企业需求,了解专业发展方向。作为教师也要坚持不断学习,积极与企业沟通定制项目,调整教学方法。

4 模块化教学改革的预期效果

4.1 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得到很大提高

通过实行模块化教学,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开展学习,他们掌握的知识面会明显加宽,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更强。

4.2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环境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也可以拓展知识宽度,最终达到学生自发的组织开展学习的目的。

4.3 教学安排更加灵活化

模块化教学可以更加方便教学管理部门开展工作。比如:教师在授完一个模块后,利用寒暑假和业余时间到企业实习,更好的了解企业目前的主要业务,流行的革新技术,从而为后期的教学重点打下基础。

总之,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技工院校面临着改革与发展,必须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调整改变,旨在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一定的技能,满足社会岗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汪诚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及课程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6).

第8篇:计算机毕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社会需求;计算机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1研究背景

从1999年全国高校第一次大规模扩招到今天,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成倍增加,大批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使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问题。我国正处在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期,急需大量计算机专业人才。而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严重的供需问题,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国家信息化建设和IT 行业发展的要求,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逐年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教学着重于所谓的理论教育,注重教授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和体系背景,而忽略了目前应用技术日新月异的突破与发展,因此,我国高校培养的是高层次的专业科研人才,而非国家信息化发展急需的掌握实用操作技术的基础应用人才。本文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一种基于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模式[1]。

2计算机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就计算机专业的就业情况来看,在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当代社会,信息产业的迅速持续发展决定了计算机学科培养的学生的就业市场比较广阔,各级各类软件公司、信息中心、网络公司、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信息化部门、企业信息化及自动化改造部门以及发展中的高校自身,对这类人才都有很大的需求。单就信息化发展来说,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机关、事业性单位,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工作都呈现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都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人才。另外还有大量的计算机类高职高专、中专学校和社会上数不清的长期或短期计算机应用培训班,培养的计算机类学员每年少说也在100万以上,他们都在分割着计算机人才市场这块蛋糕。从目前的情况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已基本呈现饱和状态,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

其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的软硬件开发公司,特别是国外资本在国内的软硬件外包公司大量出现,对信息技术软硬件开发人员和白领工人的需求迅猛增长。同时,在我国发达地区,复合型、专业型、经营型、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也十分紧缺。从这种情况来看,计算机教育的前景十分看好。然而,从人才市场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由于我国很多高校并不重视面向市场办教育,造成计算机人才市场上大量出现“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的怪现象。高等学校,特别是非重点一般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值得认真研究。

3计算机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针对计算机专业教育,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调研报告中指出,国家信息化的目标、进程决定着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人才需求程度,决定着对计算机人才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目前,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的原因主要是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教育模式满足社会需求的针对性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设置。不同学校计算机类专业设定的教学目标大同小异,很难体现出各自的专业办学特色。主要表现在专业名称相似、课程设置框架雷同,甚至连相同课程的教学大纲都几乎一致。至于教学模式,各个学校大多都延用传统的“理论传授+上机操作”形式。

2) 课程结构。各个学校在各个学期所开设的课程重复度较高,很难体现各校的办学特点和办专业的特色,无法打出各自的就业品牌效应。

3) 教学大纲。各个学校的教学大纲基本相同,很难体现异别。有的学校甚至连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及选用的教材都基本相同。

4) 师资队伍。师资队伍老化、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呆板。

从毕业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分析,高校教学的主要问题是课程设置不合理、与社会需求脱节。因此,各个学校应该根据社会人才需求以及学校的特点、专业的特点、师资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来确定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围绕着目标展开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

4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在对社会需求、专业师资结构和专业特色等方面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人才培养出来后,是要进入社会为国家服务的,社会需求的变化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要想使培养的人才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就必须做好社会需求的调研分析工作。首先,我们收集整理了吉林化工学院计算机专业2006~2008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数据,如表1所示。

通过组织用人单位座谈会和开展问卷调查等调研活动,我们发现不同性质的就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企事业单位,毕业生主要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要求他们能够熟练应用各种软、硬件系统知识构建优化的信息系统,实施有效的技术管理与维护。在IT公司,毕业生主要从事软、硬件开发和技术支持服务等工作,要求他们掌握工程化软、硬件系统开发技术,具有一定的软、硬件项目组织与实践管理经验,具有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考取研究生的学生主要在科研院所从事计算机科学深层次、前沿化的科研工作,要求他们具有计算机科学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创造、创新能力和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敏锐性。

除了调研社会需求外,我们还充分发挥现有教师队伍在知识结构方面的优势。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从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以来,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在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两个研究方向上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在企事业信息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电子商务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并与我校化工、自动化、机电等相关专业形成了学科交叉及优势互补,完成了多个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效果良好。

综合考虑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和师资结构、专业特色两方面的因素,我院明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具有远大理想、高尚思想道德,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等部门或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应用研究及开发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现代工程师。

5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以育人为先,科学与人文教育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采取分类分层次培养的原则,分别于2006、2008、2010年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修订,不断完善结构和内容,积极推进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循序渐进,制定出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求创新”原则的培养方案。我们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重,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计算机课程体系中设置约25%的选修课,使学生在坚实的学科基础上扩大知识面,拓宽专业口径。构建了由公共基础实验,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包括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工程训练,计算机上机训练,生产实习,专业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构成的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达到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2]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个性培养等三大主干框架,其中理论课程包括公共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特色任选课程模块等四大课程模块,实践教学包括公共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实验、工程训练等四大实践模块;个性培养包括拓展教育、综合教育等两大个性培养模块,即实施“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特色任选课程模块的制定,是以学生就业途径为导向,降低必修课和考试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1) 整合现有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并总结近年来高等教育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和经验,以及多年来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我们重新审定、合理调整课程设置,进行课程的重组和整合,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控制课程门数,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我们通过构建“平台+模块”式的培养方案,削减了课程门数,增加了工程制图为学科基础课,增加了软件工程实践和数据库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3]。

2) 不同的培养方案,有不同的培养要求。

计算机软件技术方向和计算机应用方向的培养要求是不同的,为此,我们在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中设置了不同的课程模块。计算机软件技术方向偏重于软件开发的能力培养,增加了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等选修课程,计算机应用方向偏重于网络和硬件能力的培养,增加了数字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模式识别等课程。

3) 明确核心课程,加强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

我们重点建设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核心课程,目前已完成了C语言程序设计省级优秀课程的建设。同时,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等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被评为教学院级优秀课程。

4) 加强实践环节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我们构建了计算机专业“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加强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使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4]。

在实践教学中,除了每门课程的教学辅助实验外,我们又单独开设了综合课程设计和专业技能实训两大环节,将综合课程设计与相关课程结合,注重提高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而专业技能实训则由技能实训教学、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组成,主要依托校内和校外的专业实习基地,根据用人单位的专业技能要求,结合实际科研课题和软硬件系统开发项目,采用订单式技能培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质量。

我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如与长春金桥软件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近几年,通过就业实训,近百名毕业生被推荐到北京和上海两地就业。2010年,我校与大连安博教育集团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近10名学生参加了安博“1+1+1”项目实训,同时,我校与北京中关村软件行业协会签订了顶岗实习的就业合作协议,为学生就业开辟了新渠道。

5) 鼓励课外科技活动。

我校以电子设计创新实践基地为依托,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探索并形成了院校提供基本条件、学生自主管理、教师参与指导的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运行模式。

多年来,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广泛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并积极开展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搭建科技实践平台,按班级、年级成立科技活动小组,鼓励和帮助学生成立创新工作室,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自2005年起,我校每年举办网络设计大赛、软件设计大赛、“长通杯”电子设计大赛,平面动画设计大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ACM程序设计竞赛、Intel多核程序设计竞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5]。

6)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鼓励教师加强科研立项工作和专业理论研究,提高学术水平。仅2010年,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并参加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同时,通过对本专业教师进行定期定向培训,引进新人才,校企联合引入企业中掌握最新技术的人员参与教学等途径,我校加快了教师知识更新速度,与社会需求接轨。近3年,本专业有4位教师被聘为副教授,5位教师被聘为讲师;并有3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2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位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7) 加强教材建设。

我们积极进行教材建设,近年来共出版教材10余部,《VB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等教材已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并获得良好效果。每部教材都是我校教师多年来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成果,同时也符合我校学生的特点,所以针对性较强。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经过2年的使用,我们又进行了修订,并出版了第二版教材,同时出版了与之配套的《C语言程序设计同步训练与上机指导》,采用了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

6结语

计算机专业改革的具体实施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工程,依赖于校院管理、教风学风、师资力量、硬件水平、实习基地等多方面的因素,要取得预期的成果,还需要付出大量艰辛的努力。笔者提出了基于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另外,由于计算机专业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教学的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市场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特点,建议各个学校在专业方向和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有自己的特点,不能大众化,这也是我们在专业改革实施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立嘉,马新娜,葛占胜. 基于社会需求驱动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模式[J].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 85-88.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 滕小华,许丽,徐良梅.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综述[J]. 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版,2009(1):728.

[4]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 蒋廷耀,周学君.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2-85.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s Based on Societal Needs

JI Yuru, WANG Dezhong

(Jil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Jilin 132022, China)

第9篇:计算机毕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计算机专业;就业;专业课程

一、中职生计算机专业现状

1.学生综合素质差,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随着生源数量的减少,中职学生的入学门槛低,生源素质普遍下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因为没能考进高中,退而求其次地选择来中职学校读书。因此,很多学生文化基础课较差、学习习惯和能力较弱、学习方法不恰当,他们对全新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起来更感费力。

2.在校时间短,对学习没兴趣,学到的知识有限

根据中职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走入企业进行岗位认知实习和顶岗实习。在课程设置方面:第一年开设语数外等文化基础课和较少的专业基础课。第二年才是专业课程的学习。而计算机专业体系庞大,专业课程众多,兼顾学生学习状况和选择的专业方向,专业课多以通用课程为主,加上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真正学到的知识量有限。市场竞争激烈,中职生就业难。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众多,小到中专、大专,大到本科、研究生、博士生,每年涌入社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数以亿计。中职生如果没有一技之长是很难在残酷的竞争中找到以席之地的。在众多的高职同专业毕业生和其他大专生的就业竞争中,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打造中职计算机专业品牌,为劳动力市场输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让更多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1.调整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挂钩

目前计算机行业需要的人才分为三类:程序开发类、网络类、多媒体制作类。程序开发涉及到的课程多是语言程序设计类的课程,这些课程理论性偏强,难以入门,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一般同学能学会基本的语法结构,会简单的程序设计已属不易,至于参于软件项目开发,成为一名合格的程序员,不太现实。所以,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以网络类和多媒体软件应用的专业课程为学习重点。

基于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他们的认同度,中职学生应定位在面向操作第一线,这就要求课程设置要突出计算机维护、操作、应用能力和某专业基础知识这几方面。中职生的课程设置不宜过多,也不宜过于理论化,应注重实用性及实操性强的课程。

目前,多数计算机专业的中职生毕业之后所从事的工作主要分为: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操作和计算机组装维护,网页设计及网络维护、多媒体图形图像处理几个方面。

所以,我认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应以办公软件、网络技术、计算机组装维修、图形图像处理、网页制作、多媒体动画设计、数据库技术为基础。例如:网络方向的学生基于网络技术课程再开设网络综合布线、局域网组建与维护等课程;图形图像方向的学生在学习Photoshop后可开设AutoCAD,3Dmax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与技能拓展课程的学习,保障学生能带着1~2门实用技术走向人才市场。

2.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中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学生文化层次低,抽象、深奥的理论难以理解,更别提掌握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减少理论知识的讲授,增加实践教学或项目教学的课时。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旨在教会学生怎样“做”,而不是为什么要这样“做”。

3.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日新月异,对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计算机专业课程特点鲜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能满足现今的教学要求。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运用现代化多媒体,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教学目标。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基础应用软件的使用能力和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同时,学校可鼓励和指导教师进行校内计算机应用课题的开发和研究,组织教师编写和制作多媒体形式的教案、教材和各种CAI软件。通过“项目开发”等活动,促进教师得到实践锻炼,提高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促进教学,保障就业

1.“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现已是职业学校创新教学保障就业的法码

企业需要特定的员工,而学校“统一”教育下的学生基本满足不了企业的要求,大部学生进入企业后必须经过企业严格的专业训练或指导才能上岗。而学校在盲目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技能的教学也没有明确的方向,计算机方向众多,东教一点西练一点,导致学生学的是“大杂烩”。进入社会后,学生是“什么都懂,却什么也不精”,往往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2.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以学校为主,企业全程参与教学过程。根据企业需求,由企业提出具体的要求,由双方共同制订和编写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的设置直接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关。企业可派技术人员指导教学过程;学校也可将学生的实践放到企业完成,由辅导老师跟班入厂,一方面,协助管理和指导学生;另一方面,下企业,锻炼、学习新技术。学生完成规定的全部课程且通过技术考核,签约企业才予接收。

3.校企合作,保障就业

校企合作,学校可依托企业的技术人员、设备和前沿信息等资源,有效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职业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真正实现职业院校是技能教育,也完全达到了保障就业的目的。通过共同培养,为企业量身定做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学校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活动中,了解到企业对学生技能的要求,能将实践所得融入以后的教学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校企合作的最大获益都是学生,订单培养,保障学生的就业。校企合作,真正做到了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周文定.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的思考.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1).

[2]张保山.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2011-12-22.

[3]顾鸭萍.中职学生的现状之分析.考试周刊,2009(34).

[4]刘兴东,徐人凤,孙涌,等.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联合,订单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2007-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