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神疾病概述范文

精神疾病概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神疾病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精神疾病概述

第1篇:精神疾病概述范文

文/冯丽安

很多人知道深呼吸能提高肺活量,但是深呼吸不仅仅和肺有关联,而且还和肾有关。陕西省中医医院医务科主任路波指出:经常做深呼吸,可以增强肾功能,延缓衰老。

中医认为,肾和呼吸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里有个说法是:“肺主气,肾主纳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肺”主管人的呼吸,而从肺吸入的气,要下沉到肾脏,被肾所吸纳。所以,肾气足的人肺气才能充足,肾气衰弱的老人,肺气不足,所以一般都呼吸短促。同时,经常深呼吸,又可以促进肾的吸纳功能,从而达到养肾的作用。所谓肾乃人先天之本,一旦养好了肾,也就能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了。

路主任建议,做深呼吸时要选择空气清新的环境,不要太早(如早上8点以前),也不要在寒冷的环境下做。每天做六次左右,每次6分钟,正常每分钟呼吸16次,一般做深呼吸时每分钟8次为好。如果平时能坚持有意识地做做深呼吸,还能增加脑供氧量,解除疲劳。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的患者,因为平时吸入之气减少,呼出的多,时间长就会伤到肾气,经常做深呼吸锻炼,对于改善肺部功能也有一定好处。

路主任提醒:有阻塞性肺病的人不适合做深呼吸,如果有其他疾病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做深呼吸。很多人由于肾功能不好导致肾不纳气,就要适当补肾,从根本上增强肾功能。

支持专家:陕西省中医医院医务科主任 路波

防冠心病做做舒颈操

文/詹建

颈源性冠心病发作时可出现左前胸部区域一阵阵疼痛,伴胸闷、心悸等。这些症状多在劳累后,或情绪激动时发作,易被误诊为冠心病。

对于颈性冠心病的防治,可试做五步舒颈操。

第一步,提拿颈项。把手掌放在颈后,从上到下抓衾颈部肌肉,左右手各做两分钟。第二步,双掌挤颈。双手交叉,放在颈后。用掌跟挤压颈部肌肉,从上到下5遍。然后双手交叉颈后不动,头用力向后仰。这个动作能减轻颈椎神经受压状况。第三步,点揉肩井。肩井穴是肩部中间最高点,点揉时有酸胀感。第四步,抬头望月。头慢慢转向一侧,往上看,再转向另一侧。反复6次。第五步,旋肩扩胸。耸起肩头,向前转5下,向后转10下。然后做扩胸动作15下。

四个动作改善驼背

文/姜殿荣

凡脊柱和肩背骨骼无损伤者,均可选用以下四个简单动作改善。1、坐在靠背椅上,双手抓住臀部后的椅面两侧,昂首挺胸,每次坚持10-15分钟,每日做3-4次。2、背对墙,距墙约30厘米,两脚开立同肩宽,两臂上举并后伸,同时仰头,手触墙面再还原,反复做10次,每日做2-3遍。3、仰卧床上,在驼背凸出部位垫上6-10厘米厚的垫子,全身放松,两臂伸直,手掌朝上,两肩后张,如此保持仰卧5分钟以上,每日做2-3次。4、坐或站立,双手横持体操棒或长度超过肩宽的棍棒,放在肩背部,挺胸抬头,感到肩背部肌肉酸胀即停,每日早晚各做1次。上述方法,宜在早晨和睡前进行。

老人练单侧操增强记忆力

文/金婷

由于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常为记忆力逐渐减退而苦恼。为了增强记忆力,科学研究人员提倡左侧体操健身。老年人经常练习单侧体操,既可以收到健身强体的效果,又可以发掘大脑的智力,从而增强记忆能力。

单侧体操的动作及要领如下:

1.全神贯注站立,左手紧握拳,左腕用力弯曲,慢慢上举;然后慢慢地将弯曲上举的手臂,逐渐回到原来的姿势。

2.仰卧,左腿伸直上抬,将上抬的腿倒向左侧,但不要碰到床,持续5至10秒,再以相反顺序回到原来的姿势。

3.直立,左臂向左侧平举,再上举过头持续5至10秒,头不动,然后以相反的顺序回到原来的姿势。

第2篇:精神疾病概述范文

世界精神卫生日的节日概述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由世界精神卫生联盟提出。为了提高政府部门、社 会各界,广大群众对精神卫生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和对精神疾病的认识,计划10月10日前后在全国开展“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

1991年,尼泊尔提交了第一份关于“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报告。随后的十多年里,许多国家参与进来,将每年的10月10日作为特殊的日子: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的偏见。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每年的10月10日为“世界精神卫生日”。 至20xx年已先后举办了14届活动,结合现实情况和精神卫生的需要,确定每年的活动主题,如:

世界精神卫生日的节日由来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由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1992年发起,并经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后开始实行。创设世界精神卫生日的目的,旨在提高公众对精神卫生问题的认识,促进对精神疾病进行更公开的讨论,鼓励人们在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方面进行投资。[2]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精神卫生是指一种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自身潜力,能够适应正常的生活压力,能够有成效地工作,并能够为其居住的社区做出贡献。

当前(20xx年),精神卫生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世卫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5亿精神健康障碍患者,其中四分之三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而在大多数国家中,只有不到2%的卫生保健资金用于精神卫生,且每年有三分之一的精神分裂者、半数以上的抑郁症患者和四分之三的滥用酒精导致精神障碍者无法获得简单、可负担得起的治疗或护理。此外,在世界范围内,每40秒就有一人死于自杀。精神健康障碍已成为严重而又耗资巨大的全球性卫生问题,影响着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

为此,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20xx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定为“初级保健中的精神健康:加强治疗和促进精神健康”,将精神卫生视作初级保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还呼吁各国政府改变相关政策和做法,使成千上万有需要的人得到必要的精神卫生服务,并进一步提高精神卫生保健的水平。

20xx年10月10日是第18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今年的宣传主题定为“初级保健中的精神健康:加强治疗和促进精神健康”,强调精神健康是每个人总体健康和良好状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中国卫生部20xx年曾第一次在精神卫生日组织开展大规模活动,宣传精神卫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随后的几年中,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世界精神卫生日的活动在中国也更加受到重视并积极开展,已成为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传播精神卫生理念的重要平台和品牌。

世界精神卫生日的历年主题

·1996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积极的形象,积极的行动

·1997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女性和精神卫生

·1999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精神卫生和衰老

·20xx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

·20xx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

·20xx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精神创伤和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20xx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抑郁影响每个人

·20xx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

·20xx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身心健康、幸福一生

·20xx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健身健心,你我同行

·20xx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健康睡眠与和谐社会

·20xx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同享奥运精神,共促身心健康

·20xx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

·20xx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沟通理解关爱 心理和谐健康

·20xx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承担共同责任,促进精神健康

·20xx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精神健康伴老龄,安乐幸福享晚年

20xx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是:发展事业、规范服务、维护权益

第3篇:精神疾病概述范文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服药依从性;护理进展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482-01

精神分裂症是由于大脑功能紊乱而导致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改变,整个精神活动和周围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重性精神病。服药依从性是药物治疗的评价指标之一,且与疗效直接关联[1],对预后、转归有着重要影响。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可降低疾病的复发率。[2]现将病人服药依从性的护理进展概述如下。

1 精神分裂症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定义

1976年Sackett[3]等定义,依从性指患者的行为在服药、饮食、改变生活方式等方面与医学指引意见相一致程度。“遵医行为”这个术语,我国最早是由阮芳赋教授译出并使用的,他指出遵医行为是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病人的行为与医生的处方相符合的程度。

从现代健康概念出发,遵医行为分为二类:一是病人对医疗措施的遵从;二是防止疾病的发生,避免危险因素措施的遵从。本文侧重于阐明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服药依从性。

2 精神分裂症病人服药依从性的评定方法

近年来,国内采用询问与观察的方法主要有以下2种:

(1)鲍文卿等[4]采用观察和面询相结合,标准:完全依从:住院期间主动接受药物治疗,出院后表示能按医嘱维持用药;部分依从:住院期间被动接受药物治疗,出院后表示不能按医嘱维持用药;不依从:住院期间经常拒药,出院后拒绝维持用药。(2)刘昌灵从精神分裂症病人是否按医嘱定时服药、服药次数、服药剂量、不间断服药,4个方面完善了评定精神分裂症病人服药依从性的指标。

3 精神分裂症病人服药依从率低

2006年何克应等调查的388例精神分裂症病人,服药依从性69.1%,[6]与国内报道的77.5%相接近。[7]2008年黄玉秀调查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完全依从占43.7%,高于其他报道(33.3%),[8]同年陈旗等的研究报道精神分裂症病人服药依从率32%。[9]

4 影响精神分裂症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因素

4.1 社会人口学因素:研究表明,社会人口学因素对依从性有影响。患者年龄>30岁者服药依从性好于<30岁者。>60岁患者随着年龄增大服药依从性差,老年患者可能存在更多依从性问题。

4.2 患者因素

4.2.1 缺乏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患者、家属缺乏有关精神疾病知识和用药知识,忽视疾病的严重性,导致患者、家属不能很好地协助治疗,影响服药依从性。

4.2.2 治疗态度和自信心:患者常因病情复发,反复多次住院,认为自己的病无法治愈,对治疗服药丧失信心。患者的治疗态度和自信心是决定治疗依从性的基本因素。

4.3 疾病因素

4.3.1 症状的影响:疾病本身影响服药依从性,又受幻觉、妄想、思维散漫等阳性症状或情感淡漠、意志减退、思维贫乏等阴性症状的影响。病情愈重,依从性越差。

4.3.2 自知力的影响:研究表明自知力越差,依从性也越差。患者普遍存在自知力差,对自身疾病不能充分认识,否认有病拒绝服药。

4.4 治疗因素

4.4.1 护理者:护士的行为、态度、技术水平可影响依从性。护士尊重关爱患者,护理措施有效,对患者监管支持有利,可增加依从性。

4.4.2 治疗方案:研究表明,患者依从性与治疗方案的复杂性(如用药次数、剂量、时间)呈负相关,多种药物联合应用使患者不依从。

4.4.3 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是服药依从性首位影响因素。药物不良反应造成躯体不适是导致依从性差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经典抗精神病药物,过度镇静、锥外系反应、流涎、体重增加、口干、便秘、内分泌紊乱(闭经、溢乳)等等,难以被患者所接受。在给患者用药的同时,应多从患者和家属角度去考虑。

4.5 社会心理因素

4.5.1 压力与应对:患者得病后,因病程迁延,易复发,需长期接受治疗和服药,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产生心理和社会压力,面对压力患者多采取消极应对方式,其依从性差。

4.5.2 社会家庭因素:当患者来自包括家庭、朋友及其他人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与支持,有利于疾病康复。患者社会支持较正常人低,对其利用也差。研究认为,精神分裂患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低,患者缺乏家庭照料和支持,可致依从性差。

5 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对策

5.1 加强健康教育:健康教育能促进患者自知力恢复,提高依从性。在护理活动中,护理人员可重点讲解药物知识、注意事项、药物不良反应、处理方法和复诊时间,提高病人对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因素、并发症、预后和规范药物治疗重要意义等相关知识的认识,帮助病人树立正确的信念,促进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控制。

5.2 简化治疗方案:简化治疗方案可提高治疗依从性。Blackwell认为1次/日服药方法可增加依从性。长效制剂可提高依从性。Freeman认为给药途径不同,可影响依从性。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可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和阳性症状,改善认知功能,不良反应小,有利于依从性改善。

5.3 提高社会支持:良好的家庭环境及和睦的家庭关系有助于病人坚持服药。家属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督促病人按时服药,劝说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从而提高病人服药依从性。

5.4 心理治疗:研究认为,患者经过认知重建治疗,可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程度,改善服药依从性。认知心理治疗有助于患者自知力恢复,提高疗效。加强支持性心理护理,有利于康复。

5.5 技能训练:当患者依从性好时,给予肯定鼓励正强化;当患者依从性差时,给予批评指导负强化。研究认为,患者通过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可改善对服药不正确态度,掌握正确管理和服药技能,提高服药依从性。

5.6 医患关系: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成功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关键。精神分裂症治疗是长期甚至终生的,无法建立医生和病人的有效沟通的和良好关系,常常引起病人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不佳,就不能满意地控制精神分裂症。改善依从性的最好的方法是让病人参与制订自己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良好的服药依从性是提高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和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控制率的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林建荣,陈国中,关炳波,等.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26(3):154-155.

[2] 于建新.精神分裂症维持治疗中依从性研究[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5,22:205.

[3] Haynes RB,Sackett DL,Taylor pliance in health care.John Hopking press,1979,Baltimore,MD.1-18.

[4] 鲍文卿,林平,庞霄君,等.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8):469

[5] 刘昌灵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分析[J]新医学导刊, 2010,3:61-62

[6] 何克应周阳青等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0年,1(10):48-49

[7] 朱柴青,张明园,瞿光亚,等.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服药依从性研究.四川精神卫生,1996,9:73

第4篇:精神疾病概述范文

关键词:临床实验室;精神科;危急值

在上世纪70年代初,危急值的概念由Lundberg,首次提出来。现在已经被世界各地的临床实验室广泛采用,危急值报告制度在美国国内的临床实验室也很早就被提出[1,2]。各医疗机构中针对出现危急值的整个流程包括确认危急值数据的准确,临床医师应该怎样处理,检验人员和临床医师应该如何记录,医疗机构相关部门怎样对制定的危急值做出合理有效的评价和修订。这些内容在国际上各大知名机构都做出了很明确的要求。这些机构包括了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国际标准化组织15189(ISO15189),国际联合委员会。近几年随着医院质量管理年的深入,患者安全的管理成为各大医疗机构的管理重点,同时也是管理的难点。

1危急值制度

1.1概念

1.1.1危急值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危急值是一个特别异常的检验结果。危急值(critical value)是一种极度异常的检验结果,它的出现表明患者可能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生命可以得到挽救或有效的改善,否则有可能出现极端不良后果。

1.1.2医学决定水平 医学决定水平首先也是个阈值。是指当检验结果呈现该数值时,临床上必须对患者采取相对应的治疗手段,临床医师基本可以判断患者的病症进展到了那个阶段。

1.1.3正常参考值 正常参考值的获取首先是来自健康人群、还必须满足样本量要很大的检验检测结果。统计学上把健康人群的性别、年龄进行分类,再把测得的数据进行汇总然后进行计算就可以得到这一人群的参考值区间,此参考区间属于生物参考区间,最后确认就得到正常参考值区间。

1.1.4定义之间联系 检验危急值是一个阈值,属于是医学决定水平中的一个部分。如果检测数据不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超出或是低于正常参考范围,不能肯定这一结果就是检验危急值。

理论上全部检验项目分别有不同的医学决定水平、正常参考值,但不是全部检验项目都有检验危急值。

1.2国外的危急值限值来源

1.2.1国家调查 通过对本国内各医疗机构的危急值进行汇总,统计分析,然后制定符合本国各医疗机构的危急值限值。

这种方法多为西方发达国家采用,因为危急值制度的建立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有40余年,这近半个世纪的实际临床经验的总结尤为重要。

1.2.2参照发达国家制定的危急值标准 一些发展中国家对于危急值制度的建立不是很精通也不很规范,这样本着学习的态度,我们可以参考发达国家发表在权威刊物上文献的标准,用这一标准指导我们。我们可以通过长时间的数据总结,临床资料分析完善我们自己国家的危急值报告制度[3,4]。

其中包括可以参考其他相关文献、参考其他相关临床实验室制定的危急值项目以及危急值范围,也可以参考仪器生产商给出在此仪器上测定标本时危急值的范围,还有就是医务科人员或是临床专家对某项危急值范围的建议意见等[5,6]。

1.3国内的危急值制度 危急值报告制度其在中国医院协会《2007年度患者安全目标》中首次提出,《2009年度患者安全目标》又一次重新提出,临床实验室危急值制度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7-9]。

检验科可以通过HIS系统把实验测定结果传送到临床医师工作站,将危急值数据发送至电子病历中,并标明颜色,例如醒目的红色,如果临床医师在接到报告后也可以把处理情况反馈给检验工作者这样既起到了监督管理的作用,又可以让检验人员多了解临床知识,可以提高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好的为出现危急值的患者服务,给出我们检验工作者的专业意见。

2危急值项目现况

2.1项目及报告 检验危急值项目的设置一定要经医学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一起协商决定,绝对不允许由检验科自己独立制定。各医疗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检验危急值的项目,以确保临床医疗安全,至少应包含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钙浓度、血钾浓度、血糖值、血液酸碱度项目、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

制定检验危急值项目应该综合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例如是否是专科医院、每日的检测标本量为多少、仪器设备的级别以及仪器设备使用的完好率,制定出科学并适合的检验危急值项目。

2.2意义

2.2.1重复危急值 出现危急值的患者,如果临床医师可以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同一项目可能不会再次出现危急值情况。但也有些特殊的这种情况,某些患者因病情不稳定,病情严重,短时间内的治疗不能使出现危急值的项目,再次检测时恢复正常,或是患者病情反复发生,往往会出现重复危急值的现象,某位患者相同检测危急值项目,在一段时间内此危急值项目不止一次发生,这种现象,称为重复危急值。

2.2.2多重危急值 当多个检验项目同时出现危急值时,比单个项目危急值的出现代表患者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更加严重。这一情况的出现表明该患者的某一特定系统病情严重,或者是多个系统同时发生功能紊乱,这种情况更为凶险极有可能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患者出现多个项目危急值的情况通常反映身体同一系统问题。多以以下组合常见:反应血液系统问题的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危急值同时出现;反应凝血系统问题的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危急值同时出现;反应心脏系统的血钾和肌酸激酶危急值同时出现。

3精神科危急值制度

3.1精神科危急值项目 根据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精神科临床实验室的危急值项目设置主要为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血钙浓度、血钾浓度、血糖、血淀粉酶、血肌酐、肌酸激酶及碳酸锂浓度,而对抗精神病药物血药浓度、微生物感染等情况的测定还未广泛地设定危急值项目[10,11]。

3.2精神科危急值意义 精神疾病患者大多主诉能力差,身体出现症状时大多不能自行告诉主治医师,而且长期住院的精神病患者的症状主要以阴性症状为主,治疗多以用药为主,联合用药占大多数。药物的副反应也可以掩盖一些项目出现危急值时的临床症状,例如低血钾危急值,低白细胞计数危急值。

4血钾危急值的影响因素

4.1血钾的生理意义 血浆钾离子是细胞内的主要阳离子之一。血浆钾离子作为一种电解质离子,在对细胞的新陈代谢和酸碱平衡进行有效的维持、对体液渗透压进行有效的调节、使细胞应激功能得到有效的保持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4.2精神科低血钾情况

4.2.1精神科低血钾危急值 在精神科临床工作中,低血钾情况的出现在精神病患者中很常见,尤其是长期住院的患者。由于是出现低钾血症早期常常是慢性失钾,这就造成患者临床的症状表现不是很明显。

低血钾的临床表现为头晕、胸闷、无力、口苦、恶心、呕吐、腹胀、心悸、烦躁不安等。患者的精神症状或者是精神药物副反应常常掩盖低钾血症的这些早期症状。

4.2.2精神科低血钾原因

4.2.2.1饮食不良 精神科住院患者易发生低血钾的情况,饮食不好,包括饮食不佳和饮食极差是首要原因,究其根本就是精神科患者对钾离子的摄入量很少。其次为精神科患者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其呕吐、腹泻和药源性低钾。

4.2.2.2精神科药物 有些抗精神病药物的副反应作用可以干扰血糖、血钾代谢。另一方面某些精神疾病患者住院用药后会出现恶心、乏力、饮食不良等初期情况,其电解质检测结果异常,会出现低血钾情况,严重情况会出现低血钾危急值。

常见抗精神病药物导致低血钾症可以总结如下:

氯氮平导致低血钾的原因与酶抑制有关,当三磷酸腺苷酶受到抑制,钠钾泵就会受到影响,使细胞内外钾离子流动的方向发生改变,从而失去平衡造成低血钾。

奥氮平造成低血钾的机制就是通过干扰糖代谢,导致糖原堆积在细胞内,通过血浆渗透作用共同影响使钾离子向高渗一方流动,进入细胞内,造成血钾降低。

喹硫平造成低血钾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影响钠钾泵的功能使血钾降低;另一种方式是可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从激素调节方面影响肾脏肾小管重吸收作用而导致低血钾。

舒必利造成低血钾的原因可能是在使用此药物时,会对肌肉造成影响,如果患者服药期间出四肢的丰端肌肉表现为肌肉无力等症状时,提示临床医师就要及时测定血钾和作心电图检查,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齐拉西酮:有的患者服用齐拉西酮后表现为肌无力,体格检查中肌力异常双侧腱反射减弱,当时该患者的血钾浓度低至2.39mmol/L,同时心电图出现异常,表现为1度房室传导阻滞,出现U波,医师立即采取减药停药措施并及时补钾后患者的症状缓解[12-14]。

综上,目前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各大医疗机构都制定了危急值报告制度,对临床实验室危急值制度的很好实行不仅可以挽救病患还可以提高医疗水平,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精神科疾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靠药物治疗,自理能力差,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这就需要精神科医师的更多关心,更加细心询问治疗,危急值的出现可以帮助医师及早的发现患者问题,预防比治疗更可贵。

参考文献:

[1]Standard ISO.Medical laboratories-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quality and competence[J].2007.

[2]RaabSS.Improving patient safety through quality assurance[J].Arch Pathol Lab Med,2006,130:633-637.

[3]戴隽,舒铭.检验危急值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2013,7(3):376-377.

[4]秦晓光.必须正确认识和应用"危急值报告制度"[J].江西医学检验,2011,25(2):97-98.

[5]曹远陆,乔春格.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范围与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2,2(8):145-146.

[6]童春玲.临床实验室"危急值"的建立与应用的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17):253-254.

[7]王志红.重视检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5):389-391.

[8]杨大干,郭希超,徐根云.危急值项目的数据挖掘分析[J].浙江检验医学,2011,5(3):37-40.

[9]马郑辉.临床实验室危急值及其相关制度沿革历程与策略讨论[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5):39-41.

[10]王智.检验信息系统危急值报告对临床的意义[J].临床合理用药,2012,5(5A):137-138.

[11]胡国仙,周云仙,杨大干.急诊患者实验室危急值的数据分析[J/CD].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3,6(3):143-146.

[12]陈凤仙,张文光.156例住院精神病患者伴发低钾血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13,15(11):1554-1556.

第5篇:精神疾病概述范文

【关键词】 综合治疗;帕罗西汀;老年期抑郁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A Study of Curative Effect of Combined Treament in Senile Depression. Ya n Jiamin.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ibo Health School of Shandong, Zibo 255000 ,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urative effects and prognoses o f paroxetine combined with psychobehavioral therapy in the senile dipression. Methods 60 p atients with senile depress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treated w ith paroexetine combined with psycho-behavioral therapy) and control group (withparoexetine) for 6 weeks, and follow-up conduted after discharge for one yearand curative effects assessed with the HAMD and CGI-SI. Result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cores of both the HAMD (9.51 ±2.35) thanin control group (12.87±3.48)(P

【Key words】 Combined therapy; Paroxefine; Senile depression; HAMD

关于老年期抑郁症的治疗,传统的抗抑郁症药副作用明显,新型抗抑郁药物具有疗效肯定, 副作用少的特点[1],但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也不十分理想。近年来,我们对老年 抑郁症病 人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与行为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60例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均为我院2005年7月~2007年6月住院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帕罗西 汀合用心理行为治疗为研究组,单用帕罗西汀治疗为对照组。入组标准:①符合CCMD-3抑 郁症诊断标准;②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前17项≥18分;③年龄≥60岁,性别不限;④ 无其他神经精神疾病,无酒精及药物依赖和类似药物过敏史;⑤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 规、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均无明显异常。研究组31例,男14例,女17例;平均年龄65.3 ±1.9岁,平均病程9.3±6.8月,HAMD评分平均27.43±4.84分,CGI-SI评分平均4.35±0.71 分。对照组29例,男13例,女16例,平均年龄64.9±2.7岁,病程9.5±7.1月,HAMD评分 平均27.12±5.01分,CGI-SI评分平均4.29±0.68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1年内病情复发标准符合入组标准①和②。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帕罗西汀均以20mg/d开始,每晨服用,不合并使用其他抗抑郁 药物,可根据情况联合抗焦虑药物,住院观察时间6周,出院后维持20mg/d,出院后随访1年 ,每2个月由家属陪同复诊。对照组单纯用药物治疗,研究组配合心理与行为治疗。

1.2.2 心理治疗 集体心理治疗:入院后安排每星期六上午进行1h的集体健康教育,向患 者 介绍疾病的常识,重点了解老年抑郁症的原因、临床表现及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并组织 患者一起讨论分析,鼓励患者交流宣泄,目的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能力。个别心理治疗 :每周3次(星期一、三、五上午),每次30~60min,针对患者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用解 释、输导、鼓励、支持和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目前是一种病态。工娱疗法:每 天晨起后打太极拳30min、听音乐、糊信封、整理室内外卫生等,1.5h/d,其余时间看电视 、报刊杂志、下棋、玩扑克、麻将等活动。定期组织病人外出游览、各种棋类比赛,或举行 医患文娱联欢。行为治疗:采用阳性强化法对病人进行生活自理、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培训, 如鼓励病人之间相互认识、交谈、积极参加各种康复训练等,对每日按时完成康复训练计划 的记1分,不参加者记0分,对完成任务较好者奖励1分,每月根据得分多少给予物质奖励及 表扬。

1.2.3 临床疗效评定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 CGI-SI) [3]进行评定。HAMD量表和CGI-SI于治疗前、治疗6周末分别进行评定,用HAMD量 表于治疗1年末再次评定;同时采用自制量表收集病人的一般资料和复况。

1.2.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χ2、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定情况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见,研究组在治疗6周末和1年后HAMD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

2.2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6周后CGI-SI评分情况比较 见表2。

由表2可见,研究组于治疗6周末CGI-SI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1),且两组CGI-SI评分在治疗6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

2.3 两组1年内复发率比较 治疗1年末随访时研究组复发1例(3.22%),对照组复发8例(27.59%),经χ2 检验,有显著性差异(χ2=5.19,P

3 讨 论

老年期抑郁症除具有情感低落、联想困难、无兴趣、自我评价低等临床特征外,还具有焦虑 、疑病和躯体不适、认知障碍等特征[4]。此病的病理机制迄今未明,近些年来的 研究揭示 与5-羟色胺功能活动降低有关。新型的抗抑郁药物选择性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回收 ,从而使5-羟色胺在突触间隙处的浓度增加,可以提高脑内的5-羟色胺功能[5]。心理社会因素在老年抑郁症的发生和预后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6]。随着年龄的 增长,老年人各系 统的机能逐渐衰退,而神经心理活动方面,特别是学习和记忆能力减退更为明显,活动能力 的衰退,容易滋生老年无用感和抑郁孤独的情绪。

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治疗对老年期抑郁症均有效,但研究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6 周后HAMD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说明帕罗西汀合并心理行为治疗对老年期抑郁症 的疗效优于单用药物,短期的综合治疗即对老年期抑郁症有较明显的正面效应,与国内贾金 鼎等[6,7]研究结果一致。且研究组于治疗6周后CGI-S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 差异,也 说明了这一点。负性认知反应与抑郁症危险率增加有关,而正性认知反应与抑郁发作负相关 [8],通过心理行为治疗使患者能正确地看待各种“挫折”,纠正其歪曲地认知 ,学会使用 合理的思维方式去认知和评价客观事物,促进了沟通交流,达到了提高疗效的目的。研究组 一年末HAMD评分较对照组亦有明显差异,进一步肯定了心理行为治疗对老年抑郁症的作用。

老年抑郁症易于复发[9],本研究发现研究组随访1年末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 性差异, 进一步提示系统的综合治疗不仅能提高疗效,且对降低复发率,改善预后,促进老年期抑郁 症的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系统的心理与行为治疗能充分调动起老年期抑郁症患者的潜在能力,与药物治疗 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患者重建健康的心理及行为。因此,综合治疗对改善老年期抑郁症 的症状有较好的效果,并且复发率较低。

4 参考文献

[1]郝伟.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17-220

[2]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特刊):134-135

[3]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2-130,151 -154

[4]李玉凤,马建东,祁富生,等.老年期抑郁症78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 04,24(6):336-337

[5]颜文伟.抗抑郁药的药理和临床应用.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8,17(2):105

[6]贾金鼎,尤海峰,邵新月.家庭心理干预对老年抑郁症家庭环境及预后的影响.中 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2):167-168

[7]霍金国.影响抑郁症疗效的多因素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2):12 8-129

[8]刘晓华.生活事件与抑郁症关系概述.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3):347-348

第6篇:精神疾病概述范文

【关键词】预防医学;职业病防治

引 言:预防医学是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它是研究预防和消灭病害,讲究卫生,增强体质,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科学。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预防医学日益显示出其在医学科学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

一、预防医学概述

预防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群,并划分为多个分支学科。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人类组成,医学应用理论包括社会医学、环境医学以及生物医学,并结合微观以及宏观的方法,研究疾病分布规律、发生规律以及有害健康的多项因素,从而决策预防措施及对策,实现提高生命质量、有利健康以及预防疾病的一门学科。根据预防医学的相关学科资料显示,其学科群有环境卫生学、少年与儿童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业病与劳动卫生学、社会医学、毒理学、医学统计与卫生学、地方病学、性传播疾病学、媒介生物学、卫生检验学、流行病学、消毒学、寄生虫学、传染病学等学科。

二、我国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

(一)非传染性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加剧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死亡率占全世界所有死亡原因的1/4 以上,是各种残废原因中比例最高的。据统计,我国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肿瘤、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所造成的死亡,目前已占全部死亡 的 70 %以上。估计目标高血压患者有8000 多万人,预计2014年将达1.5 亿人。癌症已成为城市居民的首位死因,其中肺癌占第一位,脑血管病、心脏病的死亡率达 100/10 万左右,我国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危害将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二) 职业病的长期存在,危害严重

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我国职业病迅速上升。慢性职业病中毒以铅、苯、二硝基甲苯、汞、锰等为主;急性职业病中毒以有机磷、氯气、硫化氢等为主。此外,我国每年发生急性农药中毒达10 万例。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职业病也必将随之增加,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还将会产生一些新的职业病。

(三) 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社会的变革,工业化、都市化进程,家庭、社会结构的变化,精神疾病患者有上升趋势、相关资料表明,门诊病人中半数属于心身病,我国大城市约占1/3。心身病是指由于精神紧张、情绪压抑等原因引起的器质性疾病,如高血压、神经衰弱、抑郁症等。此外,酒精和其他药物依赖也在急剧上升。心身疾病和精神疾病不仅危害个人健康,而且影响家庭和社会安定。

三、 当前我国在职业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对职业病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乡镇企业、个体经济企业法律意识淡薄、漠视职业病防治;有些用人单位负责人既不参加《职业病防治法》的培训,也不派人参加培训,采取不学习、不接触、不执行的“三不政策”,使《职业病防治法》难以执行。

(二) 职业卫生监督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通过培训加以提高

目前在我国虽然已经初步形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网络,但是职业卫生监督机构和队伍依然存在队伍数量少,质量不高,检测设备陈旧,装备落后;文化素质偏低,责任性差,现场技术服务人员比例较低以及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以致对于有些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难以掌握,工作中常常出现管理滞后的现象。

(三)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估工作不够完善

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估报告,未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核同意,有关部门不得批准该建设项目。而有较多项目建设单位尚未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交预评估报告就开工建设,以使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措施得不到落实,给职业病防治造成了隐患。同时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未按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未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验收而擅自投入生产或使用,以使建设项目成为监管盲区。

四、 预防医学在职业病防治中的作用

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从群体的角度探索与人类疾病和健康相关问题,预防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及促进健康的一门科学。医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从个体医学发展到群体医学,今天许多医学问题的真正彻底解决,不可能离开群体和群体医学方法。预防医学的任务要求它必须高瞻远瞩,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一) 预防医学的特点

(1)价值导向的超前性

(2)服务对象和研究对象的整体性

(3)研究方法的独特性

(4)工作范围的全球性和广泛性

(5)工作效率的紧迫性和时效性

(6)工作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7)工作效果评价的滞后性和效益影响的深远性。

(二)预防医学对职业病防治的作用

(1)健康认识

完善的保健与预防疾病之道。我们每天经由阳光、空气、水及食物获得所需的营养素和氧气,却也不知不觉累积了许多的毒素于体内。再加上细胞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等,如不被排出而留在体内时,会妨碍消化、血液酸化,引起细胞及多种器官的疾病。毒素累积而附著在肠壁皱折中成为所谓的“宿便”无法排出体外,导致细胞缺氧,并刺激五脏造成体内生化的紊乱,所以说毒素乃万病之源,非排除不可。

(2)树立健康观

健康和疾病是医学的核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无病即健康”是生物医学模式的健康观,它仅以躯体生理功能正常作健康的指标,未涉及心理和社会方面,因而是片面的和消极的。1948年WHO成立时在章程序言中指出“健康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代医学模式认为健康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与WHO的健康定义一致,健康被理解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组合概念,即“三维”健康观,健康的内涵由生物学健康向心理学、社会学领域拓展,这对现代的职业病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培养职业病防治方面的医学人才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是在生物医学模式框架建立起来的,具有该模式的内在缺陷,目前全国大多数医科院仍以招收、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主,毕业生“医疗第一”的思想根深蒂固。世界著名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教育培养的医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要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献身精神;具有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在专业方面除具有临床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基本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

五、结束语

总之,医学模式的转变使预防医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预防医学正在向社会预防的方向发展。现代社会工业化程度加深,也从另一个层面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精神和心理问题,都需要得到社会的关心、国家政策的支持。从而把职业病防治工作做好,把职业病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第7篇:精神疾病概述范文

我国的精神病人强制医疗是国家为避免公共健康利益的损失,对患有特定疾病的患者给予强制治疗的医疗行为。〔2〕该制度的具体内容包括:

(一)强制医疗的启动主体

2012年刑事诉讼法规定我国对于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程序的启动最终由法院决定。由法院对精神病人进行强制医疗审查决定,可以确保审查结果更加公正、客观,符合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审判机关的审判职能的要求,也是我国审判机关中立性的体现。在人民法院决定的同时,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对于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程序的启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权决定适用强制医疗的主体只能是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在启动强制医疗程序中扮演一个辅助的角色。检察机关有提出申请的职权,公安机关发现精神病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也应当写出强制医疗意见书,移送人民检察院,由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在法院决定对精神病人采取强制医疗措施之前,考虑到精神病人实施暴力行为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公安机关可以采取临时的保护性约束措施。这样,以法院为决定机关,以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为建议机关,公检法三机关按照明确的诉讼程序,共同启动强制医疗程序。

(二)强制医疗程序的启动标准

强制医疗程序的设置是以保护社会公共安全和妥善安置精神病人为主要目的。因此,强制医疗程序的启动需要一个明确、客观的标准。刑事诉讼法第284条较为明确地表述了启动强制医疗程序的标准,总的说来有以下几点:第一,经法定程序鉴定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第二,实施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第三,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综上,强制医疗程序的启动须以精神病人实施暴力行为触及犯罪为前提,并且对社会和公众安全的危险性仍有继续的可能性。虽然本次刑诉法对启动标准的规定尚不够具体,但依旧可以看出立法者对启动强制医疗程序的谨慎态度。

(三)强制医疗程序的救济

一般而言,强制医疗程序启动后,因精神失常而不负刑事责任的犯罪人由强制医疗机构进行监护。在我国,强制医疗机构一般为精神病医院,负责治愈精神病人。新刑事诉讼法对于强制医疗程序启动后的救济做出了规定,更好地保护了精神病人及其家属的权利。新刑诉法将强制医疗程序的精神病人纳入到应当适用法律援助的主体,体现了我国对于精神病人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帮助。同时,被决定强制医疗的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人、近亲属对强制医疗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同时,若被强制医疗者精神健康得到恢复,不再具有人身危险性,那么本人及其近亲属有权申请解除强制医疗。这些措施的设置,都是为了在公安司法机关主导强制医疗的同时,以科学、客观、公正、务实的理念加强强制医疗措施的合理性,最大程度保障被强制医疗者的合法权益。

二、精神病人强制医疗制度的比较考察

19世纪前,对“有公众危险的精神病患”和精神障碍犯罪人多依条例或行政命令加以收容。随着“社会本位”观念的确立,各国刑法均把精神错乱列为免除刑事责任的理由。〔3〕此后,各国在立法中均开始积极探索对因精神疾病而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究竟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既能保障其日常生活,促进精神病人的治疗,同时保护社会公众和秩序不受精神病人带来的危险影响。随着时间推移,各国刑事诉讼制度也对此问题进行了改革与创新,逐渐以体系更加完整、科学的强制医疗制度,代替了行政收容等方式。本文将分别对美国与俄罗斯的强制医疗制度展开比较考查,从而为我国强制医疗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

(一)适用对象与标准

美国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的对象即精神病人。2004年,美国正式把insanity定位于一个法律术语,在简明医学英语字典中,关于insanity的描述是,“精神病达到患者对其行为不负责任或者不能进入缔结法律合同的程度,它是一个法学术语而非医学术语,只有达到法律精神病的标准才可被收容。”〔4〕这个标准的阐释,表明了患有精神疾病并不是进行强制医疗的充分条件,只有对于自身行为和辨识能力完全失去控制力,影响到其正常的生活状态的精神病人,才是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对象。美国在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标准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刑事审判中发现精神疾病,有充分证据证明委托有精神疾病和危险性的状况;(2)在精神病人犯罪这一问题和潜在的民事责任承担者的这一类问题上确认存在不同的证明标准;(3)委托进行强制医疗的目的在于治疗其个人的精神疾病,同时保护本人和社会免受其潜在的社会危险性的伤害。〔5〕在精神病人因犯罪参与到刑事审判中时,各州在判断是否进行强制医疗的标准与民事收容的标准之间规定不同。阿肯色州、阿拉斯加州、新泽西州、俄勒冈州、威斯康星州等规定实施与民事收容相同的标准,实行优势证据规则;在其他一些州中,其判断标准比民事收容标准要求更低,显然是为了确保公众安全而对强制医疗的运用更加宽松。在俄罗斯刑事诉讼法中,强制医疗措施适用对象有三类:第一类,在无刑事责任能力状态下实施刑事法典分则条文规定行为的人;第二类,在实施犯罪后罹患精神疾患而不能被判处刑罚或是执行刑罚的人;第三类,实施犯罪且罹患不排除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疾患的人。〔6〕在侦查阶段,侦查机关在对精神病人犯罪进行侦查时就必须先期查明实施行为的时间、方式、地点和其他情节,该人是否犯罪、损害程度、精神病史及现状,并且对犯罪人进行危险性预断。侦查终结后,根据犯罪人行为性质和造成的危害后果,侦查人员决定是否移送案件。检察机关向法院申请适用强制医疗程序。同时,检察机关还应对案件进行审查,可以要求侦查机关进行补充侦查。在诉讼程序当中,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前期调查的证据进行分析判断,其最终落脚点在于对“危险性”的认识,只要危险性的程度达到或者很可能达到危害社会的情况,就可做出强制医疗的决定。由此可见,在美国,强制医疗制度的适用对象并不仅仅局限于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精神病人,而是严格的法律标准下对自身行为失去控制力和辨别力的精神病人,适用的范围相较俄罗斯宽泛,体现了其非惩罚性的立法理念。但是,美国实行强制医疗制度的判断标准为具有精神疾病和达到足以威胁他人和社会安全的危险性。大部分州对刑事强制医疗措施实行与民事收容程序相同的标准;而在俄罗斯,强制医疗制度的适用对象主要围绕“刑事违法犯罪”的精神病人而展开,即刑事违法犯罪是实施强制医疗行为的先决条件,其适用对象相对狭窄,在犯罪预防方面略显不足,这可能与制度本身是一种惩罚性替代措施有关。同时,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要结合实施行为的时间、方式、地点和其他情节,该人是否犯罪、损害程度、精神病史及现状综合判断,落脚点依旧是“危险性”的分析,这一点与美国精神病人犯罪的刑事审判中的标准大致相同。

(二)启动模式

在美国,对于非短暂性治疗,要求法院举行听证。在大多数州,警察和被指定的精神健康专家,可以对某个人进行短暂监管以进行精神病鉴定。如果需要对某人施以更长期的入院治疗,则应得到法院的命令。医生、心理学专家(或者)精神病专家要向法官提供报告,有时还要在法官面前作证。〔7〕为了保障启动的公正性,听证程序传承了英美法系的抗辩式诉讼的传统,精神病医师在程序启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俄罗斯强制医疗程序启动采用法庭审判决定,根据侦查员、检察长或法院的决定,被适用强制医疗人的法定人参与到庭审过程中,第437条第2款规定了法定人的各项权利,包括申请回避、提交证据、参与法庭调查与辩论等。同时,辩护人也自指定精神病鉴定之时参加诉讼,保障诉讼当事人合法权益。俄罗斯强制医疗程序的启动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判断,它遵循了一般刑事诉讼规则。在法庭审理中,法庭作出裁决需要对犯罪人犯罪行为、责任能力、危险程度和损害结果进行法庭调查以确定是否进行强制医疗及适用何种措施。由此可见,美国强制医疗程序是以法院举行的听证程序为庭审模式,依然是警察机关、司法机关主导,社会机构和民事管理机构辅助相结合的模式。在听证过程中,专家证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对于精神病人性质、活动的认定在很大程度上指引了法官对于程序适用的决定意见;而在俄罗斯,强制医疗程序启动体现了传统的大陆法系国家司法机关主导的职权主义特点,由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为体系对案件调查的内容进行审查判断,结合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决定是否适用强制医疗程序。

(三)救济程序

美国法律中对适用强制医疗的精神病人释放程序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在诉讼中被适用强制医疗程序的精神病人,其在强制医疗期间,如果精神病医疗机构医疗人员或看护人认为病人不再对自己或社会公众的安全造成危险,可以在强制医疗期间对精神病人予以释放。同时,美国刑事诉讼法律规定,任何被强制性收容的当事人或者代表病人利益的其他人如果对继续收容治疗的裁决不满,可以向州巡回法院申请重新听证。〔8〕俄罗斯对强制医疗规定了全面的救济方式。辩护人、被害人或其人、刑事案件当事人的法定人或近亲属以及检察长可以依据规定提出上诉或抗诉。〔9〕精神病强制医疗由精神卫生部门进行安置,根据医疗机构及被认定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的法定人、辩护人的申请,法院可以对该人终止、变更医疗性强制措施或将医疗性强制措施再延长6个月(第445条第1款),〔10〕而对措施的变更、终止、延长依然要经过严格的审查程序,对申请、医疗诊断书、诉讼参与人意见、鉴定意见、补充文件等进行全面衡量作出裁决。同时,如果精神病人已经康复,则恢复刑事案件,终止强制医疗措施,在精神病住院机构进行治疗的时间计入服刑期。由此可见,在美国,强制医疗程序的救济是通过强制医疗机构的观察、审查、检查和精神病人及相关人向巡回法院提出听证质疑来实现的;在俄罗斯,强制医疗程序的救济则是通过司法机关的审查判断,结合医疗机构的意见进行参考,精神病人及其近亲属、检察长可以通过上诉或者抗诉的途径解除强制医疗措施或对其进行重新审查。

三、我国现行精神病人强制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适用强制医疗对象缺陷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适用强制医疗的对象是经法定程序鉴定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实施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由此可知,强制医疗适用对象必定是已经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如果一个精神病人没有犯罪,那么他就无法被纳入强制医疗的监管体系当中。这种“先犯罪后规制”的制度设计模式显然是不利于预防犯罪带来的社会风险的。日本相关研究表明,精神病人实施触犯刑法行为的,八成是初犯。〔11〕在现实中,精神病人犯罪造成的后果往往十分严重。如果犯罪后再进行补救,被侵害的社会秩序也不可能得到良好的恢复。

(二)启动程序流于形式

我国强制医疗制度启动是由法院庭审主导,公安机关、检察机关配合的模式。但现行启动程序存在一些问题。虽然诉讼人或者法律援助律师参与诉讼,但由于申请过程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臆断的影响,加之具体庭审规则的缺位,启动程序实质上是一种非诉程序,庭审程序缺乏正常的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过程,整个审判环节基本上就成为了一个延续了预断过程的书面审理。庭审也就流于形式,就有可能导致强制医疗程序被滥用或者适用不当等问题。

(三)判断标准不明确

由于强制医疗程序是对被强制医疗人人身自由权的剥夺,因此使用强制医疗程序就必须有严格的审查评估标准和良好的措施加以保障,才能确保治疗疾病与防止危险并行不悖。世界许多国家对于适用强制医疗程序的标准都有较为具体的规范。例如在德国刑事诉讼中,保安处分(即强制医疗程序)程序之要件为,由于行为人之无责任能力或无诉讼行为能力,以致无法进行刑事诉讼程序,而依侦查结果显示,应可期待对其可施行保安处分者。或当行为人之无责任能力不能被加以确认,然而另一方面却也对之无法排除者,亦得进行保安处分程序。〔12〕可见,对于“危险性”程度的界定一方面是基于诉讼进行的基础,另一方面符合社会公共秩序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对上述标准的规定却过于简单。我国刑事诉讼法284条对适用标准规定为“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但却未对“危险性”标准作具体规定,这也就导致了司法实践中在判断“危险性”时缺乏可操作性。

(四)救济方式存在不足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对符合适用强制医疗的被告人应当在一个月内作出决定。被决定强制医疗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人、近亲属对强制医疗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复议,这是主要救济方法。这样看来,强制医疗程序实际上采取的是一审终审制,强制医疗决定一经作出就应发生法律效力,及时展开强制医疗工作。而复议不同于上诉,复议行为不能影响强制医疗决定的执行。〔13〕笔者在前文中指出,由于我国的强制医疗程序启动,其庭审程序流于形式,缺乏法庭调查和辩论。因此,程序的启动常常以司法机关的预断和臆断为基准,这明显不符合程序正当的要求。正是基于这一点,复议所带来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五)检察机关监督难度较大

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机关对强制医疗活动进行法律监督,但现行立法没有赋予法律监督权行使中强有力的保障机制,被监督机关不服从法律监督应当承担什么后果,立法上没有明确。〔14〕同时,检察机关以建议方式对强制医疗程序进行监督,最终决定权依旧归属于人民法院。可以说,检察机关的监督依旧是“软监督”。对比俄罗斯,其联邦刑诉法典赋予了检察机关事前对侦查终结案件的审查提请审判权、退回补充侦查权以及对审判不合理的案件的抗诉权。这就明确地表述了检察机关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监督以保障强制医疗制度顺利、公正进行。因此,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如何增强对程序运行的监督制约。否则,刑事诉讼法的本条规定,将会付诸阙如。

(六)强制医疗程序与普通程序之间的转化缺乏规定

强制医疗程序是特别程序之一,其目的在于对因精神失常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进行治疗,以防止其危害社会。但是,如果精神病人在诉讼过程中恢复健康,或者经过检查其并不符合“精神疾病”的标准时,强制医疗就不再适用于被告人。此时,就需要将强制医疗程序向普通程序加以转化。但如何进行转化,转化前的医疗过程该如何定性,需要何种程序性保障措施对普通程序加以完善,法律却无明确规定。

四、我国精神病人强制医疗制度的完善

(一)扩展适用范围

前文中指出,适用对象范围狭窄不利于保护社会,也不利于更好地保障精神病人的生活和健康。因此,有必要对适用对象的范围进行适当扩展。首先,可以将适用标准中“因精神病而不负刑事责任”扩展为“已经严重危害社会或有严重危害社会倾向的精神病人”,这样的直接目的是加强了对社会公众的保护,起到了预防精神病人犯罪的目的。虽然这样做有可能带来滥用权力的后果,易造成“被精神病”现象的出现,但是,考虑到我国立法对于强制医疗适用标准的逐步细化,能够尽可能地避免出现适用错误的情形,那么扩展适用强制医疗的对象就是一个较为可行且具有积极意义的举措。同时,我们可以将精神病人的近亲属列为申请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的主体之一。在我国主要是以非自愿的强制医疗为主的情况下,也不免有一些家庭因看管精神病人而不堪重负,无力负担起照顾精神病人并预防其进行犯罪的能力。因此,给予公民一定的主动申请权,可以发挥国家在强制医疗制度中的义务承担职责,更好地保障精神病人的权利,同时也能够控制其所带来的社会危险性。这也是扩展适用对象的重要作用所在。

(二)建立多方参与的庭审抗辩模式

维持法官的中立地位,使各利益攸关方有效参与到程序中来,法官兼听各方意见做出决定,这是强制医疗程序结果正确性和程序正当性的重要保障。〔15〕我国的强制医疗启动程序,从客观上讲是一个非诉程序,享有权益的被申请人及其法定人、被害人及其近亲属等诉讼参与人并没有参与到其中,这使得审判决定过程流于形式,且这种书面审理的方式也无法有效贯彻“直接言词原则”,可能造成错判、误判。因此,有必要建立多方参与的庭审抗辩模式。检察机关、被害人及其近亲属作为控方,精神病人及其人为辩方,增加法庭调查与法庭辩论环节,对于事实问题进行充分的论证,对犯罪前后的精神病人的状态性质、危害后果、方法手段进行调查,以确定问题。同时,我们应当提高专家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率,精神病问题的确定是一个复杂专业的问题,由专家作证可以提高案件审理判断的公信力。以公正、客观、明确的调查和评断,启动强制医疗程序,实现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

(三)明确强制医疗程序的标准

我国强制医疗制度的适用标准非常模糊抽象,对于“危险性”并没有任何具体的界定标准和事实依据。因此,我国应细化“危险性的标准”。对此,我们可采取如下方式加以解决:在侦查阶段,侦查机关查实案件过程中收集犯罪人的精神状况的证据及犯罪基本情况、手段方法、危害结果等证据,综合分析犯罪人作案时的精神状态;检察机关建立专项审查机制,对证据进行严格审查,采取与普通程序相似的审查环节的方式进行判断;最后,以法庭调查的方式展开调查,得出基于危险性伤害程度或者社会影响力、公众认知程度等方面的最终意见。

(四)丰富救济手段

有程序,就应当有严格的救济,否则,程序正义只是一纸空谈。本次刑事诉讼法规定了被强制医疗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人、近亲属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复议的权利。但申请复议的有效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现行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上级法院如何复议,是书面审查还是当面听取申请人意见,形式二审书面化的历史有可能重演。〔16〕复议的方式并不能限制司法机关的主观预断,进而影响公正处理。因此,笔者建议无论复议过程是否是书面审理,诉讼参与人都要尽量参与到审查当中,这样不仅便于法院查明事实,也便于诉讼参与人在认为法院审理人员的结论或意见与事实有出入时及时提出并加以说明。这种略带抗辩式的复议能够吸收“言词原则”和“集中审理”的特点,这样复议才能更好地达到目的,而并非“走形式”。同时,丰富救济手段还包括赋予被强制医疗人及其近亲属针对启动强制医疗的依据的鉴定意见,进行申请重新鉴定或者提出质疑的权利;又如向司法机关在特定的期间间隔中提出检查精神病人是否康复,可以出院的申请权等等。

(五)强化司法监督

司法监督的落实是加强和完善强制医疗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正是强制医疗程序中监督制约的关键。对强制医疗执行的监督应包括对强制医疗机构的执行活动以及人民法院解除强制医疗的批准活动的监督。具体来说,至少应当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对被强制医疗的精神病人生活待遇的监督;二是对被强制医疗的精神病人医疗状况的监督;三是对被强制医疗的精神病人的权利保障的监督;四是强制医疗机构定期对被强制医疗的精神病人进行诊断评估,并对不需要继续强制医疗的及时提出解除申请的监督;五是对人民法院解除强制医疗的批准程序和批准决定是否合法的监督。〔17〕强化监督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例如赋予检察机关对不合理的强制医疗程序的救济纠错权利的制度,对于精神病人犯罪案件审查中有疏漏的部分进行补充侦查和纠错的权利;人民检察院在法定的期限内,如果认为裁决错误有权依法向上一级法院抗诉的权利,检察机关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可经常去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监督检查强制医疗措施执行情况的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制度等。〔18〕只有逐步细化检察机关权力运作,才能将检查监督职能落到实处,保障强制医疗程序公正、顺利进行。

(六)明确强制医疗程序与普通审理程序之间的关系

第8篇:精神疾病概述范文

【关键词】 地域;四季气候;疾病;综述

中国是最早重视和研究地域、气候与疾病关系的国家,早在两千年前的《内经》中,就明确提出“人与天地相参”的理论观点[1]。现将近十年有关地域、四季气候与疾病相关性的文献整理研究,概述如下。

《素问·异法方宜论》是最早提出我国东方、西方、北方、南方、中央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与居民身体和疾病的相关性,指出:“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中央者,其地平以湿……亦从中央出也。”可见,不同地域其疾病的发病特征也有所差异。

李青春等[2]发现北京市呼吸道疾病1月、12月为高峰期。马有哲等[3]发现北京市急诊死亡的病例中,冬季多夏季少。吴弥漫等[4]对广州市心脑血管病的分析,发现该市高血压性心脏病及急性心梗均与最低气温、平均气压有关。董蕙青等[5]对南宁市脑卒中发病及死亡[6]的研究,发现春季发病率高,冬季死亡率高。苏颖等[7]对长春地区流行病发病进行了总结,发现该地区流行病变化最大是春季,最小是夏季。胡亚男等[8]对长春地区异常气候年流行病发病率的研究,发现该地区异常气候年部分流行病的发病率比非异常气候年高。孟庆莲[9]对泰安地区急性脑血管病的研究,发现此地区脑出血多发在气温下降、气压上升时;脑血栓多在气温下降、相对湿度上升时。赵红旭等[10]对昆明地区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发现该地区脑血管病在四季各有一高发月,分别是3~4月、1月、7月和10月。叶世龙[11]对深圳气候与咳嗽的研究,发现深圳多热性咳嗽。

《素问·咳论》指出:“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描述了五脏咳与季节的关系。

肖劲松等[12]分析了武汉市常见8种疾病与四季的关系,发现冠心病、高血压多发在春季,上呼吸道感染、脑梗塞多发于夏季,哮喘多发在秋季,下呼吸道感染、脑溢血多发于冬季。亢慧兰等[13]对临汾市气候与疾病的分析,发现呼吸道感染冬季发病率高,急性胃肠炎、急腹症夏季多发,心脑血管病多发在寒冷季节。陈正洪等[14]对武汉市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病的研究,发现上呼吸道感染春夏多发,下呼吸道感染、心梗冬春多发;脑溢血冬季多发,脑梗塞夏季多发;冠心病和高血压春秋季多发。赵杰夫等[15]对邵阳县流感与气象的分析,发现冬季为高峰期,夏季为低值期。李相猛等[16]对黄石市脑卒中疾病的分析,发现缺血性脑卒中高峰期在夏季,低峰期在冬季;而出血性脑卒中则相反。谢静芳等[17]通过气象变化对心脑血管疾病复发的研究,发现冬春季对高血压影响大;春季影响脑卒中;夏季影响冠心病。郑学山等[18]对潍坊市脑中风的研究, 发现冬季发病率高,夏季低。张晓云等[19]对天津市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发现该病高峰出现在4~6月。杨东涌等[20]通过分析宾县单纯性高血压病,发现其高峰期在3~4月、6月和9~10月。李再刚等[21]对安康市溃疡病的研究,发现该病春秋季病发率高,冬夏季低。

综上所述,地域及四季气候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不同地域其疾病发病时间节律也有所差异,进一步深入研究地域、四季气候与疾病的相关性,对临床防病治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和生,陈金如.疾病与气象学[J].社区医师杂志,2006,4(2):1415.

[2]李青春,陆 晨.北京地区呼吸道疾病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分析[J].气象,1999,25(3):813.

[3]马有哲,丁秀兰.北京地区急诊死亡与气象要素关系的探讨[J].气象,1998,24(4):5457.

[4]吴弥漫,杨沛群.岭南地区心脑血管疾病与气候关系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3,31(5):1113.

[5]董蕙青,郭琳芳.脑卒中发病与气象要素变化关系分析[J].广西气象,2006,20(2):4043.

[6]董蕙青,李 雄,郭琳芳,等.南宁市脑卒中疾病死亡与气象要素的关系[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5,21(2):127130.

[7]苏 颖,李 霞,张 焱,等.长春地区气候特征及常见流行病发病的四时规律[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3,19(4):34.

[8]胡亚男,苏 颖,李秀昌.中医运气学理论与长春地区部分异常气候年流行病发病率比较研究[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6,22(1):46.

[9]孟庆莲.急性脑血管病发病与气象因素的关系[J].山东气象,1998(2):4547.

[10]赵红旭,张丽玲.昆明地区气象条件变化与脑血管疾病的联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1,6(4):488502.

[11]叶世龙.深圳地域气候特征与咳嗽证治关系初探[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7):406408.

[12]肖劲松,杨宏青.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及其预报模型[J].气象科技,2001,(2):4952.

[13]亢慧兰,姚建英,叶海棠.浅谈气候与疾病的关系[J].山西医学教育,2003,(2):2829.

[14]陈正洪,杨宏青.武汉市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气象预报研究[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1,3(2):1517.

[15]赵杰夫.流行性感冒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初探[J].湖北气象,1998(2):1718.

[16]李相猛,黄 科.脑卒中疾病发生的气象条件分析及对其发病人数的预测[J].广东气象,2002(2):44046.

[17]谢静芳,王晓明,秦元明,等.气象环境变化对心脑血管疾病复发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4):447.

[18]郑学山,山义昌.潍坊市脑中风疾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及预报[J].山东气象,2002,6(2):2325.

[19]张晓云,刘 艳,李金华,等.气象要素与精神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5,4(2):2223.

第9篇:精神疾病概述范文

【关键词】 细胞间隙连接通讯; 星型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Study on GJIC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HE Huan,ZHU Jin-hua,LIU Sheng-hui,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22):145-148

【Abstract】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s very unique,but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lls and tissues,and other parts are similar,such as gap junctions (gap junction, intercellular,GJ),and 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gap cell gap junction junction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GJIC) are widespread in the multicellular in vivo, research in this area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object in China, points out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many diseases possible, especially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according to the GJIC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 the role of a brief summary.

【Key words】 GJIC; Astrocytes;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First-author’s address: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 330004,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2.043

近年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逐渐增多,由于病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给患者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带来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在众多关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中,更多的指向表明细胞缝隙连接也许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有着特殊地位,一些特定疾病与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ap junction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的关系也逐渐明朗。本文就近年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GJIC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1 GJIC概述

一种通道用于连接存在于细胞之间的蛋白质,由连接蛋白(connexin,Cx)组成,称为细胞缝隙连接,这种通道在大多数的实质性器官中都能发现。细胞膜上有一个“半通道”(hemichannel)由6个Cx环绕在一起组成,也称为“连接子”(connexon)。一个完整的细胞间缝隙连接(gap junction intercellular,GJ)是由两个在细胞膜表面的半通道组合而成,GJ的存在可以保证细胞的电化学传递。已经可以证明的是GJ在同步细胞的活动,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发育等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1-3]。GJIC指的是存在于细胞间的GJ允许第二信使、离子和其他分子量

2 GJIC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

2.1 GJIC与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是因为脑内主要动脉的血流短暂或持久减少而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过程牵涉复杂的时空间连锁反应,可能会诱发疾病的诸多环节[8]。研究证明缺氧损害后的脑组织内的星形胶质细胞的GJ仍然是开放的,这个现象也许可以帮助说明GJ与神经元死亡倾向相关的现象,但也有报道指出如果减弱GJIC会加重神经元的损害。脑缺血中出现Cx43表达增多,表示缺血引起的损伤可能与缝隙连接功能增强相关[9]。研究中发现,若给予GJ脱偶联剂后,神经元的遇氧应激易损性会有明显的增加。研究者将把Cx43基因敲除的小鼠和野外小鼠同时造梗死模型,发现前者梗死面积更大,所以学者大胆地提出了GJ的脑保护假说,这些变化可能是为了配合缺血后微环境的新需求,但却影响了GJ的功能。Hossain等[10]制造大鼠了大鼠脑缺血模型,观察了各种不同受损情况下的Cx43免疫反应变化。海马区在缺血情况下Cx43的免疫反应始终高于正常水平,没有出现其他比较明显的波动,这和其他区域,例如纹体区的情况是恰恰相反的。

2.2 GJIC与癫痫 癫痫是当今社会很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慢性疾病,其病因是脑神经元突然不规律的异常放电,临床上表现为反复爆发、持续时间短的大脑功能异常,这种病有着明显的临床遗传性。虽然有着大量的研究,目前为止笔者并未掌握癫痫的发病原因,遗传方式和病理产物。但有研究结果提示,由GJ组成的电突触有可能在神经元的同步放电中起作用,而这异常的同步放电极有可能是产生惊厥的基础。所以如果用某些特殊的方法通过增加此种电突触来提高此类神经元的同步放电,就可以增加惊厥的发生次数[11]。Cx是构成缝隙连接通道的膜蛋白,到现在为止哺乳动物体内已发现

21种,11种在成熟和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有不同表达[12-13]。而存在于神经元上的膜蛋白主要为Cx32、Cx36及Cx26,星形胶质细胞上的膜蛋白主要为Cx43、Cx30、Cx45、Cx40及Cx32,少突胶质细胞上的膜蛋白主要是Cx32和Cx45,胶质细胞上的膜蛋白以Cx43表达最强,而膜蛋白Cx32在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位居第二[14]。Beheshti等[15]发现,造完大鼠急性癫痫模型,海马区的Cx36 mRNA和蛋白水平均上调,而Cx43的量却没有改变,这个结果意外的和之前的推论相悖。所以研究者们从其他途径入手,首先缝隙连接在少突胶质细胞中的作用是营养髓鞘,而Cx32最早被检测出来,这种对Cx32表达的观察有助于掌握癫痫的后续发展,所以推测Cx32是影响癫痫异常电传播速度的重要因素[16]。

2.3 GJIC与胶质瘤 胶质瘤(glioma)包括各种神经上皮来源的肿瘤,一种常见的治疗难度较大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中胶质母细胞瘤是恶性程度最高的[17]。Herrerogonzalez等[18]发现Cx43能减少神经胶质瘤的致癌活动并减慢肿瘤细胞的增长速率。Demuth等[19]研究证实,若星型胶质细胞上的Cx43表达量增加,则胶质瘤上的癌细胞更具威胁力,同许多其他人类肿瘤一样,星形细胞肿瘤中Cx43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可下降或缺失[20]。然而体外研究提示,若敲除Cx43则降低细胞运动性;提高Cx43的表达量,则提高细胞运动性,这表明Cx43与神经胶质瘤细胞迁移呈正相关[21]。所以根据目前所掌握的研究资料,虽不能阐明GJIC与胶质瘤的关系,但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4 GJIC与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CVS)是致使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22]。Mayberg[23]将脑血管痉挛解释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底大动脉延缓呈现的狭窄,经常伴有受累血管远端散布区灌注的降低。脑血管痉挛相对的脑供血区域灌注下降,接着引起下降区域脑组织缺血样改变或脑损害[24]。同样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Hong等[25]研究认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存在于血管平滑肌中的GJIC功能障碍是脑血管痉挛形成的重要原因,由于致痉因子直接或间接进入某些特定部位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激活细胞内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导致了缝隙连接蛋白的表达量增高,调节GJ功能。某些特定的电、化学信号开启传输模式,血管生理模式由此转变为病理状态,最终发生弥漫性持续性的脑血管痉挛发生发展[26]。

2.5 GJIC与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极其常见的精神疾病,发病机制不明,患者可能会出现神志不正常、精神混乱及认知能力下降等多种病态现象,严重者甚至可以影响身心健康[27-28]。有关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连接蛋白Cx43作为重要的因素参与了椎体细胞突触传递,缝隙连接调节细胞之外的谷氨酸和钾离子等神经兴奋递质的释放参与突触后NMDA受体的插入。而这种连接蛋白的磷酸化对于缝隙连接通道的选择性起到明显帮助作用,并能诱导缝隙连接通道的内化和降解,从而使通道激活或者失活[29]。Cx43磷酸化也参与了GJ结构重组,通过这种对GJIC的改变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等疾病的发生[30-31]。通过对病因病机更深层次地了解,研究者发现近年来在临床使用温胆汤预防、治疗及辅助治疗精神分裂结合中医治疗,能够上调星形胶质细胞CX43磷酸化和非磷酸化的表达,增强GJ水平,从而改善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所以这的确从某个方面解释了,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可能与GJIC有关[32]。

2.6 GJIC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极为重要,由于它的再生能力差并且存在着血脑屏障这种特殊结构,导致其在受到损伤后很难进行自我再生修复。人类的脑创伤可以导致星形胶质细胞间的缝隙连接斑断裂,受损后的脑细胞可通过缝隙连接通讯使受损信号传播到临近脑组织,这种细胞的修复功能连累了周围脑认知功能区域,所以说缝隙连接通讯可能会对认知功能产生损害[33]。低渗透压可以刺激星形胶质细胞引起其肿胀,这使得细胞间的偶联减少,所以推断毛细血管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降低了清除中枢神经系统物质的功能[34]。研究者还证明细胞若短期内暴露在高浓度的乳酸下,会立即产生对星型胶质细胞间的通讯连接的不可逆影响[35]。细胞因子方面也有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创伤后,创伤周围的多种细胞产生相应的受体也增加。颅脑创伤后,炎症在所难免,其中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等细胞因子已经被实验证实影响胶质细胞GJIC[36]。所以从GJIC方面入手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已经成为一个趋势方向。

综上所述,GJIC的功能与中枢神经系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虽然对于两者之间的机制依旧不明确,但是GJIC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是必然的。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具体在大脑神经元中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相信随着现代科技和医学的飞速发展,以及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GJIC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将会被进一步深化发现。

参考文献

[1] Abrams C K, Scherer S S.Gap junctions in inherited human disorde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J].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2012,1818(8):2030-2047.

[19] Demuth T,Berens M E.Molecular Mechanisms of Glioma Cell Migration and Invasion[J].Journal of Neurooncology,2004,70(2):217-228.

[20]李建国,浦佩玉.人脑胶质瘤的表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2):75-78.

[21] Mennecier G,Derangeon M,Coronas V,et al.Aberrant expression and localization of connexin43 and connexin30 in a rat glioma cell line[J].Molecular Carcinogenesis,2008,47(5):391-401.

[22]沈建康.脑血管痉挛的机制和防治[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14(7):481-493.

[23] Mayberg M R.Cerebral vasospasm[J].Neurosurg Clin N Am,1998,9(3):615-627.

[24] Friedman J A,Goerss S J,Meyer F B,et al.Volumetric quantification of fisher grade 3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 novel method to predict symptomatic vasospasm on admiss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scans[J].Journal of Neurosurgery,2002,97(2):401-407.

[25] Hong T,Wang H,Wang Y,et al.Effects of gap junctional blockers on cerebral vasospasm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 rabbits[J].Neurological Research,2009,31(31):238-244.

[26]颉奎.脑血管痉挛中缝隙连接蛋白Cx43磷酸化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3.

[27]李辉.针灸辅助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和细胞因子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3,40(1):17-20.

[28]黄伟,秦丽颖,范悦斌.精神分裂症发生相关免疫细胞因子的影响分析[J].河北医药,2013,35(5):703-704.

[29] Laird D W.Connexin phosphorylation as a regulatory event linked to gap junction internalization and degradation[J].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2005,1711(2):172-182.

[30] Kawasaki A,Hayashi T,Nakachi K,et al.Modulation of connexin 43 in rotenone-induced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J].Neuroscience,2009,160(1):61-68.

[31] Beardslee M A,Lerner D L,Tadros P N,et al.Dephosphorylation and intracellular redistribution of ventricular connexin43 during electrical uncoupling induced by ischemia[J].Circulation Research,2000,87(8):656-662.

[32]朱金华,刘丹丹,魏妍妍,等.温胆汤含药血清对星形胶质细胞Cx43和GJ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5,31(5):5-8.

[33]朱有厚,王飞.缝隙连接通讯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J].外科研究与新技术,2014,23(2):149-152.

[34]只达石.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与中枢神经系统创伤[J].中华创伤杂志,2006,22(12):946-948.

[35] Anders J J.Lactic acid inhibition of gap junctional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in in vitro astrocytes as measured by fluorescence recovery after laser photobleaching[J].Glia,1988,1(6):37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