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发展信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高职教师 专业发展 理念
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这大多是指向中职教师,对于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人们较少涉及。实际上美国早在19世纪初就开始关注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但当时人们认为只要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就可以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专业发展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研究水平,带薪休假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形式。20世纪70、80年代,美国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进入了兴盛繁荣时期,一方面,开展专业发展的高校激增,发展了多种形式的专业发展模式,在政府和基金会的支持下成立了各种各样的专业发展组织;另一方面,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不断深化,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指专业领域内研究水平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教学能力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高,并且教师个人生活的发展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向更全面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但我国长期以来认为高职教师进行的高深学术研究已经非常专业化了,无需关心他们的专业发展,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高学历水平就是高专业水平,高职教师已经具备从事教师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可以自如地胜任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但事实并非如此,高学历不等于高专业水平,在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的时期,借鉴美国的有益经验,根据我国高职教师发展的实际,形成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理念显得尤为必要。我们认为应形成以下理念。
一、以高职院校为基地,实现校本在职发展
校本在职发展是指以高职院校为基地,以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为目标,从教师和学校的需要出发,满足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目的教师专业发展。20世纪70、80年代,多校园合作模式、校园中心模式、院系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美国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发展模式,实际上这些模式都是以一个或多个高校或高校内的院系为基地,满足高职教师多样化的需求,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与指导。这种以教师任职的学校为中心,紧紧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一场革命性的转变,它实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由校外到校本的转移。
我国现行的高职教师培训体制可以概括为:政府主导,培训网络体系组织协调,举办学校实施培训。这一模式本质上是政府集中计划和直接管理的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教师的培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自的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程的加快,原来的高职教师培训体制已不能满足教师和高职院校多样化的需求,这就需要根据高职院校和教师发展的实际,立足于本校,拓展于社会,规划组织管理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探索多样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校本在职发展模式除了岗前培训、单科进修、国内访问学者、出国进修等形式外,还应努力发展以下有效模式。
1.辅导教师制
辅导教师制是指为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配备指导教师,提供同事教练式的支持与指导,与我国传统的“老带新”的师傅徒弟式的指导有明显不同。首先,辅导教师的选择有明确的标准并要进行相应的培训。其次,辅导的内容应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更为重要的是应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积极辅导关系。因为辅导的成功更取决于他们双方的积极参与,这样不仅对于教师,对于导师而言都是学习提高的过程,一方面,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热情,增强其教育教学的信心,另一方面,导师在此过程中也受益匪浅,在再学习与反思中,获得更广的专业发展空间。
2.在职发展课程
在职发展课程不仅仅包括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学、高等教育职业道德四门理论课程,应既包括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内容,又更强调教育教学实践。同时课程形式更可以多样化,集中授课、讨论观察、实地考察、校际观摩、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等实施模式,可以满足高职教师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3.自我发展模式
由于高职教师的自主性独立性较强,因此也可以开展高职教师自我发展模式,比如撰写教学反思日记、专业发展日记,进行教育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等,激起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以教师为主体,注重专业发展需求
实现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应以教师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其专业发展需求,为其专业发展提高便利条件和有效支持。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师培训形式以满足多数人同一培训要求而设计,讲究培训的规模和效益,其供给框架基于一个假设,即大工业的标准化社会赋予了人们趋同的发展要求。培训模式单一,未能满足教师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培训内容陈旧,忽视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培训动机更多的是专业评估、职称晋升的外在压力,而不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内部动机。因此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以高职教师为本,形成教师专业认同,树立专业发展信念,评估专业发展需求,真正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1.形成教师专业认同,树立专业发展信念
认同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结构中所处位置的意识,教师专业认同则是指教师对自己的专业角色和自己在专业群体中所处位置的意识,它是作为一名教师个体的和专业的意识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作为高职教师必须弄懂不断变化甚至是相互冲突的社会期望和角色定位,必须形成“作为高职教师的我”的角色意识,并通过不断反思,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联系,充实完善发展自己,形成对教育工作和教师专业的理解,并树立持续专业发展的信念,这将推动高职教师专业持续不断向前发展。
2.评估专业发展需求,真正实现专业发展
需求评估是判断培训是否必要的过程。评估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就是指,通过收集、分析各种相关信息来评估高职教师的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和发展需求,从而为培训的内容、方法、形式等作为决策参考。高职教师具有个性化的专业发展需求,教师既有学历培训需求,又有非学历培训需求。学历需求是指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而非学历需求,则是指更新知识,掌握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成果,提高学术研究能力,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发展教育教学技能,提高专业素质水平。另外处于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地区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也有所差异,因此应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做出有效评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教师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按需发展,分类指导,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实现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Berquist W.H. & Phillips S.R. A Handbook for Faculty Development,vol.2, Washington, D.C. Council for Advancement of Small Colleges, 1977,326.
[2]潘懋元,罗丹.高职教师发展简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关键词]管理、新理念、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046-01
一.新型管理理念下的“四大定律”
1.烂苹果定律
在任何组织里,都存在几个难管理的人物,他们像苹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你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它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它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这是因为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匹野马一秒钟就能毁坏掉。一个不干工作喜欢搬弄是非的人足以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烂苹果”要果断清除。
2.手表定律
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走时不一的表时却无法确定时间。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同理,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的管理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这个人无所适从,行为将陷于混乱。
3.彼得定律
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把晋升作为一种奖励手段,因此,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被晋升提拔到别的岗位却不称职。一名称职的技术工被提升为经理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
4.认同定律
认同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往往被一些企业老板疏忽。认同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因此,企业的领导者要很好地分析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暴力管理与危机管理
暴力,在任何一种管理形态下都是客观存在的,按性质分,包括合法与非法两种强制性的本质属性;按状态分,有正常与非常两种表现,正常表现,一般都是基于对象在执行方面是否存在着反对、推卸与不作为等行为,主要的显见表现是,在工作计划指标的完成方面存在考核的必要;非常表现,一般都是基于对象行为在性质上构成利益损害,表现在企业方面,主要是阻碍组织在企业化过程中制约了行业的进步,或者企业绩效的利润所得即已构成针对员工与顾客的社会化损失(收入增减与支出增长存在不协调)。
在此,我试着列举暴力管理的种类。在针对企业的正常暴力管理活动中,主要表现为对人、财、物的调节与制约,譬如:辞退、扣薪金、转移投资等;而一些非常暴力管理活动,一般表现为战略并购、行业重组、职工罢工、股东表决罢免大会、其它方式的产权占有与转让等等。这里说明一下,公共管理领域的军事管理与刑事管理并非本文探讨内容。但是,企业及其相关方(主要是员工与顾客)通过社会管理机器维护自身权益属于一种非常暴力管理手段。不过,在专制结构体系中,员工实施非常暴力管理手段往往需要建立在健全与保障的工和福利机制之上;否则,个人将品尝到非奴化后果。当这样的个案不断叠加,则易于形成社会暴力活动危机。
三.明确创新管理的目的
在我们强调创新管理的时候,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是创新管理,我们又为什么要坚持创新管理。虽然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真正善于创新的人少之又少,但由于全社会对创新的大力鼓吹,以及创新之于企业的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因而,员工在谈到创新时,差不多争先恐后地予以倡导,唯恐说晚了、说少了被同事视为保守。创新在企业似乎成了“绝对正确”的代名词,其实是大谬不然!创新,有如我们所言的创新,固然是名利双收,多多益善,但创新本身却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众多的不确定性。像企业常见的产品创新,从产生一个创意到产品概念设计、工艺设计,再到市场化、产业化,每一步都是一个惊险的跳跃,其间的任一环节出了差错,都可能导致创新走向愿望的反面,轻则多绕几个圈子,费时费力,事倍功半,重则迷失了方向,钻进死胡同,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以华曙高科为例,通过创新化管理,使企业拥有从软件到材料再到设备的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链条,华曙设备可以修改参数及更换耗材,大大降低用户使用成本。开源思想及多年技术沉淀,让华曙得以提供高性价比的工业打印解决方案,这也是华曙最大的竞争优势。
华曙40%销售来自海外市场,拥有丰富的海外视野及应用案例经验,为加快行业产业化积累了宝贵经验。目前,华曙设备已经进入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市场保持高速增长。今年,华曙将进一步加大海外尤其是欧美市场布局力度。在去年收购欧洲最大3D打印设备服务商LSS股份基础上,通过他们的专业服务,今年将进一步拓宽欧洲市场。此外,近期还将斥资在美国奥斯汀成立美国分公司,并在当地布局加工服务。所有这一切创新管理举措,使华曙高科迈入了发展的快速通道。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花了这么大的精力去做创新管理,必须明确自己的目的。通过创新管理,不断地否定自己,超越自己,永续经营。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次成功的创新,在给企业谋得巨大的竞争优势,利润上升、市场扩大、业绩增长迅速的同时,也带给企业自以为是、人员膨胀、骄傲自满、反应迟钝的“成功综合症”。“成功综合症”的症结不在成功,而在成功者对成功的态度,成功者如果视一次成功的创新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本,放大并滥用一次成功创新的经验,从此裹足不前,抱残守缺,则其进锐者,其退速,成功变失败之母。反之,成功者视一次成功的创新为千里之行的起点,持续创新不动摇,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与日俱进,一往无前,则长江后浪推前浪,不尽成功滚滚来,成功为成功之母,永葆活力,基业常青。
参考文献
[1] 《当代管理学》,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作者:[美]加雷思・琼斯.珍妮弗・乔治,著.郑风田,赵淑芳.
关键词:设计美学观念;创新;设计战略;波司登公司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
我国企业界现在广泛地讨论着一个话题,就是如何更快地由“中国制造”过渡到“中国设计”,即通过优秀的设计来迅速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一方面可以摆脱长期处于国际分工中产品加工的窘迫境地;另一方面改变当前企业之间价格战的恶性循环。因此,设计战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列为重要发展战略之一。所谓设计战略,首先可以被解释为以设计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即战略是主体,它和管理p销售等企业发展战略处于同一层面;其次设计也可以作为战略的实施主体,即设计内部如何分步骤地实施战略。无论是哪种解释,设计战略都需服从于企业核心战略目标――为企业争取到更多的市场份额。本文论述的设计战略两者兼有,但因论点和取材的关系将更倾向于后者。因为设计美学观念创新是实现“制造”向“设计”过渡的出发点,也是在大审美经济时代以创新设计满足消费者情感需求的关键,只有通过定位明确、梯度清晰的设计美学观念创新,才能使企业的设计实践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不断拓展产品的市场份额。江苏省常熟市波司登公司以设计美学观念创新为出发点的设计战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实例。
常熟市在全国百强县市中排名第四,社会经济发达,常熟最大的民营企业波司登公司,前身是1976年成立的仅有8台家用缝纫机的山泾村村办缝纫组。现已发展成为国内最著名的从事羽绒服装科研、设计、制造、销售于一体的企业。企业的业绩可从一系列数据中得到展现:
2007年,波司登公司与美国杜邦、日本伊藤忠一起成为全球三大的羽绒制品生产基地。年产销量近3000万件,员工16000余人,其产品连续12年(1995-2006)全国销量第一,综合实力连续多年名列中国服装企业十强。据国家统计局最新资料显示,目前“波司登”羽绒服市场占有率高达45%。2006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05亿元,利税收入13.4亿元,完成贸易出口额2.9亿美元。“波司登”品牌获“首届中国服装品牌价值大奖”,品牌价值高达102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防寒服领域的领军品牌。
波司登公司发展的重要经验是:始终坚持以设计美学观念创新为出发点的设计战略,引导企业成为大审美经济时代羽绒行业的时尚先锋。
一p波司登公司将设计美学创新作为企业设计战略出发点的原因
(一)设计美学对设计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美学是以人类审美活动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而人类的任何设计活动均不同程度地具有美的因素,因此,设计美学正是两者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门交叉学科。设计美学对于设计实践的指导作用首先表现在其研究的内容,设计美学主要研究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人与物的关系;第二是功能与形式的关系;第三是主观创造性与客观约束性的关系。有人又曾概括了西方设计史中美学与设计实践的密切联系,第一:一些美学观念成为艺术设计直接表现对象;第二:著名设计流派和思潮与相应的美学流派和思潮关系密切;第三:某些美学原理和原则指导着设计实践;第四:著名的设计师具有明确的美学理念[注:参见凌继尧《大审美经济中的艺术设计教育》一文,《装饰》,2006第8期,第90页。]。在西方现代设计史诸多实例中功能主义设计是比较典型的,正是基于古希腊美学家苏格拉底“效用即美”的观念,贝伦斯等设计师与德国AEG公司合作,形成了影响世界设计史的功能主义设计思潮。
(二)设计美学观念的创新是推动设计实践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诚如上文分析,设计美学对设计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因此,它的创新则会给设计实践的持续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西方现代设计五彩缤纷的发展面貌为我们呈现了设计美学创新的力量,工艺美术运动遵循的是自然主义美学理念,新艺术运动是唯美主义观念在设计领域的反映,而“效用即美”的观念成为现代功能主义设计的美学基础。即使是同一设计师在不同阶段也会以不同的美学观念作为其设计创新的动力。如著名建筑师赖特,他一生的设计风格从自然主义p有机主义p中西部草原风格p现代主义等等都体现了他对不同美学风格的追求[注:参见王受之著《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
波司登公司的设计美学观念创新显然也反映了这一规律,他们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羽绒服“防寒加审美”的设计美学理念p生态美学设计理念以及抑菌、保健功能的设计美学理念。由此获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品牌效应深入人心,在逐渐占据了国内市场半壁江山的同时,也引领了整个羽绒行业的时尚化趋势。
(三)波司登公司将设计美学创新作为企业设计战略出发点的原因分析
1.只有通过设计美学观念创新,才能摆脱产品同质化竞争的局面
服装与纤维制造业p家具制造业等行业的产品高度依赖于审美,属于“高审美依赖度产品”。因此,这些行业的设计美学观念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羽绒行业于上个世纪七p八十年代兴起并壮大,作为新兴产业,羽绒服一出世便在暖p轻p松p软等特点上超越了棉袄p棉大衣等传统冬季防寒服。到九十年代初,全国已经有数千家羽绒制品企业,市场的极度膨胀迷惑了许多企业,产品始终停留在以“保暖”为目的的初级目标上,没有认识到服装产品只有不断更新设计美学观念才能保持产品的生命力。由此企业间也开始陷入了“反季销售大甩卖”等价格战中,当时企业亏损面达80%。波司登公司率先从这种恶性循环的价格战中醒悟,于1995年提出了“防寒加审美”的设计美学新观念,开始实施“羽绒时装”设计战略。在形式上借鉴时装简洁p贴身的流行款式,以“轻p薄p美”的外形审美特点替代了过去“厚p重p肿”的形式,选用色彩丰富的进口面料,在制作工艺上则把含绒量由60-70%提高到90%,这样从功能p形式到色彩都体现了“羽绒时装”的设计美学观念。特别是国内首次推出的套裙式与大摆连衣裙式羽绒服,一改羽绒服只能冬季穿的历史,使羽绒裙装成为冬p春p秋三季均可穿着的高档时装。这一设计美学观念的革新很快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当年一举创下了68万件销售记录,市场占有率达到11.21%,企业也从当时行业的一个小字辈上升为全国第一。
2.在大审美经济形态中设计美学观念创新是促进消费的重要途径
大审美经济形态是继农业经济形态和工业经济形态之后产生的新的经济形态,其最重要的特征是超越以产品的实用功能和一般服务为重心的传统经济,代之以实用与审美p产品与体验相结合的经济[注:参见凌继尧著《艺术设计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8页。]。在这一经济形态中消费者更加重视产品的实用p审美与体验的价值。大审美经济形态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到九十年代中期,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将近二十年,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作为“高审美依赖度”行业的羽绒服产业自然是率先感受到了大审美经济形态的热度,因此,波司登公司“防寒加审美”的设计美学新观念契合了经济审美化的需求,产品市场占有率从不到10%上升到45%就是最好的说明。
关键词:石油企业 思想文化 创新发展 重要作用
企业思想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恰如一个人的精神思想层面,其能够有效引导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职工的归属感,并有效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双重发展。但企业思想文化工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当前,石油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各要素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石油企业应当认识到思想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作用。同时,石油企业还应对自身思想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时展的需求和企业的实际状况,来创新企业思想文化工作的理念和内容,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新时期石油企业文化工作理念创新的重要作用分析
(一)武装企业员工的头脑,丰富企业全员的思想
新时期,石油企业对文化工作理念进行创新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不断提升企业员工的思想文化素质,运用科学的理论和知识培养员工,让他们与时俱进,不断发掘自己的潜力,丰富自身的知识,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实现与企业的共同发展。而企业也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员工,制定不同的思想文化培训制度、章程和内容等等,以确保文化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让思想文化工作能够在武装员工头脑、丰富员工思想中发挥积极、高效的作用。
(二)帮助企业员工疏导思想,解决员工的疑难和困惑
对企业文化工作理念进行创新,便能时刻确保文化思想的先进性、适用性,从而确保企业文化思想在舆论和思想观念上对员工的引导作用,解决社会不良风气和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企业员工产生的不利影响,积极、及时地解决企业员工思想上的问题及困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保持良好地生活作风。此外,企业经常开展职工思想文化活动,还能够为广大职工营造思想沟通、情感交流的平台,有助于帮助员工消解负面情绪,传递正能量,有助于化解企业与员工、管理层与员工及员工之间的隔阂或矛盾,让企业变得更加和谐、积极。
(三)发挥激励作用,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
运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工作丽娘开展职工思想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职工的文化精神,能够在提升职工对企业认同感的同时,加强他们的积极主动性,进而自发地去挖掘自身的潜能和创造能力,更加积极、勤奋、主动地为企业服务,从而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企业思想文化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也要从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出发,充分结合员工的精神激励需求和进步要求,向职工传递道德、积极和充满正能量的文化,力争为职工打造一个积极参与、热切关注的企业文化平台。
(四)起到沟通纽带的作用,和谐企业员工间的人际关系
在“人本管理”理念下,人际关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管理效率。通过对思想文化工作理念的创新,企业能够更加清楚员工的思想动态和精神诉求,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思想培训和交流活动,加强企业管理层与员工、员工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甚至还可以加强企业与员工家属、员工与家属间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员工解决思想上的困惑、生活中的困难和人际交往中的障碍,为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沟通搭建起一道道桥梁,最终实现企业的和谐发展以及凝聚力的不断提高。
二、新时期石油企业思想文化工作理念创新的有效途径
既然思想文化工作理念创新对石油企业具有丰富员工思想、提升企业运用效率、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有必要从当前的社会、经济大环境及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去创新企业的思想文化工作理念和内容,具体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文化工作理念方面的创新
在当前社会、经济大环境下,高举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紧密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依然是石油企业思想文化工作理念创新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石油企业不断完善与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根本政策。目前,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正在不断完善,经济建设也在全面推进,石油企业一定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思想文化工作理念,积极拓宽工作领域、完善工作内容、丰富工作机制和优化工作方式,为石油企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提供科学、有效的思想支持,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积极的氛围和思想文化条件。石油企业思想文化工作理念创新的具体措施有:1、坚持高举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紧密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如此才能保证企业思想文化工作理念的创新符合时展的需求,顺应当代主流思想文化的潮流。2、石油企业全体工作人员应当重视思想文化工作理念的创新与发展,树立起“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思想文化工作观念,为企业思想文化工作的发展营造积极、良好地内部环境和条件,如此才能够为思想文化创新提供基础和动力,才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管理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二)人本理念方面的创新
石油企业人本理念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企业要将员工的发展作为思想文化工作的中心,让员工感受到更多的关爱、获得更加优厚的待遇,从而提升员工的积极主动性,进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体措施有:1、石油企业在进行思想文化工作理念创新时,应该从人本理念出发,围绕企业员工制定相关的计划和策略,充分激发、调动员工的潜力和积极性,最大限度挖掘员工的潜在价值,从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和责任意识的角度,实现企业整体文化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2、思想文化工作创新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员工的意愿,统一好员工的权益和企业的权益,尽最大努力满足每位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3、石油企业人本理念的创新与发展,应当将人本理念贯彻到底,不可半途而废,也不能搞“形式主义”,要将理念落实到位,细化到企业管理中去,并逐渐将其发展成为企业思想文化工作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三)思想文化服务理念的创新
企业的思想文化工作是服务于企业及全体工作人员的。新时期,企业思想文化服务理念创新的具体措施有:1、应当将服务全局当作服务理念创新的根本任务,并且要始终坚持以加强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促进企业的现代化发展。2、思想文化工作部门要不断提升思想文化服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贯彻与落实服务理念,围绕企业的现代化建设开展各项思想文化工作,充分发挥其在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3、石油企业思想文化工作部门应当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在思想文化工作实际开展中力争做到精心、精细和精诚合作。4、在思想文化服务理念创新之初,要将其上升到战略思想的高度去综合考虑,这样才能保证其具备服务全局的效用。
(四)思想文化建设理念的创新
思想文化建设理念的创新也是企业思想文化工作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创新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不断促进企业思想文化的更新与繁荣。其创新的具体措施有:1、石油企业应当重视思想文化宣传与建设工作,根据企业的自身状况和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去组织与发展企业思想文化工作,确保思想文化工作能够始终引导与带领企业不断前进。2、企业管理层和思想文化工作部门要坚定自己的事业心,尽心尽责地去开展思想文化建设及其创新工作,树立起正确的发展观念,用创新发展的工作理念来解决问题并不断提升工作效率,每个时期都要将开创思想文化工作的新局面作为工作目标。
(五)思想文化沟通理念的创新
企业思想文化是沟通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有效的沟通才是其发挥积极作用的关键所在。新时期,对是由企业思想文化沟通理念创新的具体措施有:1、严格按照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来要求沟通理念的创新工作,通过不断创新与优化思想工作的方式方法,逐步树立起面向企业全员、走向企业大众的思想文化沟通理念。2、重视沟通理念在企业稳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注重倾听企业基层员工的心声,创新与推广更加贴合企业员工实际生活的思想文化工作方式、方法,让更多的员工参与到文化工作中来,以增强企业内部的沟通与交流。
(六)思想文化传播理念的创新
思想文化的传播决定了工作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而传播理念的创新就是要将思想文化工作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与升华。具体措施有:1、加强现代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的运用,让企业文化传播与当前人们的沟通、交流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传播技术的现代化、多元化发展。2、石油企业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自身的传播体系,确保思想文化工作开展时,能立即找到最为合适、有效、便捷的传播渠道,不断提升思想文化宣传的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石油企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企业通过创新思想文化工作理念,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政工组织和工会的积极作用,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管理者文化实现向企业整体文化的科学转变,进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效能,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和素质。同时,创新思想文化工作理念,还有利于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进而促进企业实现人性化、知识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志喜.依托网络构建企业思想文化工作新格局[J]. 冶金企业文化,2015(3).
关键词 转变观念 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3-000-01
一、观念的转变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企业发展是快是慢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关键在于人的思想观念、精神境界的差异。人和物两大要素中,人总是起主导作用,任何物的要素,都要人去掌握、支配和运用。因此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是企业活力的源泉。企业里人分两类,一类是管理者;一类是执行者。他们观念的转念必定带给企业影响。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足见领导干部的作用。作为企业发展的倡导者和践行者,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思维层次、精神状态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的进度。我们不难发现,部分管理者由于没有把握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工作中老是怕出毛病、怕犯错误、怕上级责怪、怕同级嘲笑、怕下级疑惑,逐渐就失去了驾驭全局和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但由于管理者需要对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出决策,以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态势,由此面对困难和挑战管理者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那企业的发展就面临着打击。因此,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管理者先干、先试、先实践的做法,增强管理者的工作信心和决心,转变思想观念,力求工作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员工愿望。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企业和员工是利益共同体。员工是执行者,但执行的效果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企业发展了,员工才能发展;企业发展了,员工的利益才能得到根本保证。要让员工自觉处理好二者之间这种依托而非依赖的关系,真正把企业的兴旺发达当作自己的最大利益来对待和维护。因此,管理者和执行者的思想观念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发展的必然联系
企业的不断发展也必然是各种利益大调整、大碰撞时期,也是各种观念纷繁复杂,激烈冲突时期,这一时期,必然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创新,以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思想政治工作现实重要性和实践软弱性这对异常突出的矛盾。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又必须密切关注企业发展这一现实,从根本原则上创新,贯穿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从内容上创新,从方式方法上创新,充分运用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式方法,促进和推动企业顺利实现自身目标。
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很广,但对象都是人。它不是叫人做事,而是一种引导,是教人做事。企业应把实现人的发展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处处讲求尊重人、团结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乃至依靠人、塑造人,处处从方便、体贴、适合人的需要的角度思考问题、落实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途径
1.做好思想引导。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理论指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企业发展提供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工作着力点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提高士气、振奋精神,深化教育,使员工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理;通过运用科技手段和心理咨询的方法樵惫ぬ峁┧枷敕务,想方设法地减轻他们面对社会、工作和家庭的心理压力,鼓励他们实事求是分析情况,找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坚定信心,战胜自我,力求取得最佳效果。
2.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大力宣传表彰企业发展的典型,引导大家把企业发展当作是自己的重要职责,努力维护和实现企业的公平、公正,带头成为民主的表率、法治的表率、宽容的表率、诚信的表率、合作的表率。
3.开展特色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各类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活动,做到“用文化来影响管理,让管理去创造文化”,只有文化与管理实现了有机的结合,文化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才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新形势,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 G422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随着煤炭企业资源整合重组、主辅分离、减员增效、转型跨越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很大程度a的变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出现了新的问题,急需寻找新的途径解决。职工用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思想认知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思想政治工在煤炭企业发展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一个企业是由众多员工组成的,员工的心理素质、精神状态和政治认知决定了企业的整体的状态。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政治思想使员工充满了工作热情、在工作中具有创造性,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只有使员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员工才能积极地认识世界,改变世界,促使他们自觉地为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战略规划而努力。
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的软实力
思想政治工作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一双无形的手,也是企业飞速发展的隐形动力。生产技术只是外在的推动力,而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的为企业发展着想,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的软实力。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员工的自身素质,使员工之间诚实守信,互帮互助,无私奉献,使企业诚信生产,信誉第一,值得合作伙伴信赖,提高企业信誉度,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新问题
企业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些企业忽视思想政治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只要拥有一支“思想好、作风硬、战斗力强”的队伍就能实现企业安全高效,转型跨越的发展。这种思想是短浅的、片面的。良好素质是企业安全生产,飞速发展,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和基础。如,有些企业把大量资金投放在购买先进机械器材、聘请技术能力过硬的人才方面,而从不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上下功夫,甚至省略了对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向企业在转型跨越过程中健康发展就要争取认识思想教育的作用。
职工的理想信念不坚定
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外在的养分,而员工自己的思想政治追求和理想信念是内在的动力。有些员工自身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受到世俗社会利益主义的熏染,严重世俗化、利益化。如有些员工只注重“钱图”,唯利是图,而忽略内心的信仰和政治追求。把赚钱当成人生中的最高利益,忽视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作用,漠视思想政治学习,最终失去对理想的崇高追求,失去本应拥有的工作热情,变成钱财的奴隶。
做好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加强煤炭企业的思想道德建设
针对思想建设的薄弱环节进行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应该党的建设主题,顺应本企业发展要求,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的思想道德体系。思想道德体系的建立促进员工之间团结合作,诚实守信,互帮互助,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积极引导员工遵守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主动提升自身素质,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发挥人才交流激励制
企业应加大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发挥人才激励制的作用,促进人才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把思想政治与人力资源充分融合,充分发挥每个人才的最大能力。如各种类型,各种专长的人才相互交流可以弥补的不足,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达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成为综合型人才。
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围绕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顺应各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适时调整任务方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争取做到思想政治真正深入基层,服务职工,提高职工的思想境界和自身的素质以提美化企业的精神环境。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为了做而做,不能把思想政治当成任务来做而应该当成是提升自我认知和思想信念的新途径。
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措施,不能拘泥于一种陈旧的形式。而应创造性地开展多种活动,采用有效的方式来展开。如有些企业只是利用开大会的形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种陈旧枯燥的形势效率低又不实用,只会使职工从心理上对思想政治产生抵触情绪,敷衍了事。而有些企业采用多媒体技术,实践活动的形态开展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激发职工自我提升的积极性,使职工对工作充满热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为做而做,而是把它当成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的方法深入展开。
把思想政治工作切实落实到“做”上
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流于表面更不能停留于口头上,而是在实践中开展。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职工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使职工把思想政治的学习当做理所应当,顺其自然的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真正的促进安全生产和企业发展。深入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建立联动互助机制,真正满足员工的思想需求,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总之,煤炭企业这一高危行业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紧密围绕企业中心工作,以安全生产为宗旨,建设企业思想政治体系,以切实提高职工的心理素质,培养员工综合发展,促进企业平稳的转型跨越为目标。
关键词: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企业内部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企业员工的思想也越来越活跃。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经历一些重大改革后,使企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将遇到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本文就如何强化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正能量,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正确看待当前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实当中,不少企业的思想教育工作,在理念上、内容上、方法上、效果上,未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思想教育的持续用力还不够,促进企业发展正能量还不够有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还不够。不少企业的管理者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认为经济效益是硬指标,不抓不行,思想教育是软指标,可抓可不抓。认为物质利益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只讲制度管理,忽视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及人的素质的提高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其次,缺乏思想教育的基本功。忽视人性关怀,未能及时注意到员工思想动态的变化,不能及时解决员工生活出现的问题,等到问题成堆后或尖锐后才去解决,往往花费了许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再次,思想教育方式方法简单。有些管理者把员工视为打工仔,官气十足,盛气凌人,开口训人,缺乏起码的尊重或唱高调、放空炮,说不到员工心里上,缺乏人情味;不少的说一套做一套,打手电筒,照人不照己,使得员工对思想教育工作反感,造成负面影响。
二、正确看待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在企业中的地位作用
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作用,是企业持续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正确认识其在企业中的地位作用才能扎实有效开展好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升员工思想政治意识。通过扎实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向员工灌输企业发展理念,培养员工以企业为家的意识,提升主人翁责任感,从而自主去工作,在工作用发挥聪明才智创造的完成工作任务。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发挥宣传主阵地作用。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向员工及时阐释国家的各项政策方针、企业发展的规划任务目标,以及企业各项制度措施,帮助员工消除各种困惑和疑虑,从而自觉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三、全面强化企业员工的理论武装
在当今时代,企业员工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业务素质,掌握相应的科学技术,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同时也应拥有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和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必须加强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从而为企业发展发挥更大的正能量。
首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主要是针对当前部分员工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思想消极,价值取向发生偏差,没有一心一意谋发展、干工作。因此,要加强企业员工理想信念教育,使员工奠定爱企业、为企业、有作为的理想信念,摒弃无所为、无所谓的消极思想。在人生价值取向上,不能只讲回报、讲金钱,而是要讲大局、讲奉献、讲责任,把自身成长进步和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其次,进行光荣传统教育,培养员工的集体荣誉感。主要是教育员工认识到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艰难历程,老一辈同志创业的艰难,以及大无畏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企业为家的主人翁精神,使全体员工在思想上产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宿感,形成与企业发展一荣俱荣的深厚感情,把切身利益同企业的荣辱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加珍惜岗位、珍惜时间,自觉践行企业赋予的使命任务。
最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不断进取的企业精神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员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一方面,可通过参观先进典型企业、专家辅导等形式从外在直观进行教育。另一方面,可以在日常工作中重点帮带培养、岗位锻炼、签订目标责任、丰富企业娱乐文化等形式进行内在强化。
四、加强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面对企业经营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种种困扰,我们要积极探索新思路,研究新办法,围绕企业改制和生产经营,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适应当前企业发展要求,才能发挥先导和保证作用,才能从无地位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此外,要树立“寓管理于服务,以有为争有位”的观念,实心实意为企业发展服务,以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企业信任和员工的拥护,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权威建立在有效的服务之中。
关键词:政工队伍;现状;政治素质
一、加强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意义
首先,加强企业政工队伍的建设力度,是完善企业自身管理体系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确实需求,符合当前企业的改革方向,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在企业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应同社会、市场经济的步调相一致,党政工作共同严抓,以专业的政工人员作为政工队伍的核心,使员工参与到企业的思想政治管理及运行中,推动企业发展。对于企业的管理及运行体系来讲,政工队伍及特定专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企业中不存在政工队伍,没有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专业人士,企业领导与员工之间、员工同员工之间的关系就很难协调,沟通的通道也可能出现障碍,从而造成整体企业的运行出现问题。企业唯有将政工队伍创建完全、良好,才可以确保新形势下企业内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顺利。
其次,一个企业想要发展与壮大,就应拥有良好的企业风气及团结的队伍,大家同心协力,尽职尽责,同企业共同进步与发展,这就是人们经常谈到的企业文化。唯有将企业员工们的思想汇集起来,才可以实现提高企业收益、帮助企业发展、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标。从事汇聚思想工作的就是企业中的政工队伍。所以,政工队伍的建设是保证企业改革发展的切实需要。
二、新时期企业政工队伍建设的现状
1.政工队伍建设面临新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有其特殊性,对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员要求特殊,除了综合工作能力之外,还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这就要求保持政工干部的稳定。政工干部要长期从事这一工作,积累经验,经受磨练,要不断创新,紧跟时代的潮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精神动力。
2.政工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
当前,国内企业中政工队伍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其中一个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政工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这同企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很多企业把思想政治工作变成了假、大、空的形式,并没有准确分析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发展的意义,还有一些人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看作可有可无的事情。并且,在实际生活中,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在进行岗位调度时也很少考虑从事政工工作的干部,就造成了政工干部对工作失去热情。
3.政工干部工作方式有待创新
在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先进技术群发挥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让政工干部的工作方式方法不再单一,要勇于运用先进技术结合政工工作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创新中探索政工工作的新模式,勇敢接受先进技术的挑战。
三、新时期企业政工队伍建设的对策
1.狠抓思想教育,增强政工干部政治素质
政治思想素质是政工干部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核心所在。要把政工干部政治思想教育作为重点来抓。一是开展党性教育。政工干部要时刻把企业利益作为自己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讲责任、讲奉献,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二是艰苦奋斗教育。督促政工干部要以身作则,和职工群众打成一片,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要成为干部群众的楷模。三是政策理论教育。组织政工干部学习党和政府的各方针政策,提高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改革观念、效益观念和竞争意识,树立大局意识,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单位的全局来考虑。四是理想信念教育。政工干部必须熟知企业的发展愿景及建设目标等,要有为企业发展积极奉献的信念和意识,政工干部要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要能经受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各种困难、风险的考验。
2.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企业要想提高政工队伍的建设,应使员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让员工认识到政工工作的重要性,使其更深入人心。在当前形势下,政工人员需要具备五种能力,即学习、思考、语言、写作及协调能力。员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可以更好地帮助员工进行自行学习,完善自我,同时为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开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强化职责,加强政工干部管理
政工队伍建设需要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创新,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一是要将政工工作纳入企业目标考核。要结合企业实际,给政工干部制订具体可行的目标。要将政工干部目标管理与项目管理、企业管理一并进行考核。二是建立政工工作的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定期评比检查,开展各类活动,对政工工作实行量化考核管理,形成政工工作干与不干不一样的竞争环境。三是加强群众对政工工作的监督。通过考核和民主测评,强化对政工干部的监督,促进政工干部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四是合力提高政工干部在企业里的待遇,激发工作积极性。企业要认识到政工工作的重要性,通过提高政工干部在企业里的待遇,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为政工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企业文化;大学生;适应能力
企业文化通常代表了一系列相互依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这些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往往为一个企业的全体员工所共有,是通过较长的时间积淀、存留下来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后,如果能迅速接受企业的这些观念和行为方式,将会受到褒奖,反之,则受到企业的排斥和打击。如今,这种现象的重要意义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肯定。大学生企业文化适应能力已经成为知名企业招聘人才的要求之一,也成为影响学生职业生涯成功的关键社会能力。本文围绕大学生企业文化适应能力的内涵和具体要求,讨论了如何设计和实施大学生企业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方案。
一、重视大学生企业文化适应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适应企业文化的能力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例如,对企业忠诚度、团队协作能力、对企业文化的认可程度、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企业认为,这些与专业技能无关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将更大程度上决定员工为企业服务的质量。
通过对企业大量员工的访谈,我们体会到员工行为与企业文化的协调,对企业绩效和员工个人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员工多年的学习和经验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维结构,成为一种信念。源于员工对企业和周围环境的信念,形成了员工的价值观,即为实现目的而做出的战略选择。价值观成为企业日常运作中的“游戏规则”――什么是道德的、美好的、有竞争力的、合适的、所期盼的。而在企业员工群体互动过程中逐渐产生的被一致认可的行为准则,即规范。尤其对于新员工,如果服从规范,就会受到奖励,反之,则会遭到来自组织的处罚,或引起自己的内疚和谴责。态度是价值观和规范所引发的结果,是员工对企业中的人、事的感受,并用于预测员工的行为倾向。
企业文化根植于企业内部,只有通过某些现象才能发现。如同只有某种规则遭到破坏,人们才会发现规则的存在。用来表现企业文化的事件,正是员工的行为及后果。与企业文化一致的、积极的行为,将会产生有助于企业发展的业绩,会通过某些仪式予以肯定和赞颂;反之,就会被惩罚或打击。来自企业的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会进一步巩固企业员工的信念。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企业日益重视大学生企业文化接受能力这种现象的原因了。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只能部分决定其岗位行为及绩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岗位专业能力要求会发生变化,企业可以通过提供给员工继续教育的机会不断更新和提高其专业技能。然而,作为企业新员工,大学生能否认同企业发展历程中所积累而成的信念、价值观和规范,能否形成企业需要的职业态度,将决定大学生能否与企业共同发展,是否值得企业对其进行人力资源投资。
从提出企业文化概念,到意识到企业文化适应能力是大学生需要掌握的社会能力,不过30年。其间,企业文化的内涵随着国内外专家对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而不断完善。高校如果能快速应对企业用人的新要求,设计合理的方案培养大学生适应企业文化的能力,不仅能帮助大学生调整态度、行为以适应企业期望,更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推动企业文化变革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强的竞争力。
二、大学生企业文化适应能力的要求
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专家的访谈和对国内外知名公司企业文化案例的研究,我们归纳出了大学生适应企业文化需要有三方面的表现: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和调整能力。
1.大学生企业文化理解能力
大学生企业文化理解能力是指进入企业后,大学生能根据企业历史、企业礼仪、特定仪式、企业英雄人物事迹及企业内部文化网络,体会员工的信念、价值观和企业规范,能理解企业对员工在工作态度和行为方面的期望。
尽管可以从企业网站、企业培训课或企业管理者的讲话中了解到企业的愿景、使命等,但我们不能据此判断企业的文化。“正式宣布的价值观”与“实际行动中反映的价值观”就经常存在差异,阿吉里斯将这种现象称为“名义价值观”,即人们公开宣传他们信奉的价值观,而实际工作中,则可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行为[4]。
因此,培养大学生企业文化理解能力,需要创造条件让大学生与企业接触,只有从实践中才能体验出真正的企业文化。
2.大学生企业文化学习能力
大学生企业文化学习能力是指在理解企业文化后,大学生能快速形成企业所期望的态度,并采用企业认可的行为履行职责。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信念、价值观和规范,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刚进入企业时,必须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习惯。从更为现实的角度看,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或者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中,所主导的文化也是不同的。
企业在其成长历程中,文化是不断变革的。处于创业初期的企业,充满了创业精神而没有正规的制度和架构,通常由单独的、强势的和充满幻想的人所领导。在初具规模的企业中,逐渐形成一种家庭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文化氛围,并且开始形成一种团队精神和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在成熟型企业中,通常是由更严密的构架和标准流程来控制日益增长的业务,重视制度和可预见的效果。在激励竞争的环境中成功的知名企业,通常强调竞争力、达成目标和注重外部事物,企业的关注点开始从内部的客观而严密的控制转向以市场为中心的外部竞争力上。
企业文化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大学生虚心接受老员工的业务指导,同时认真学习企业行为规范,要对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观和规范持尊重的态度。不能用自己的个性或其它企业的信念来评论、冲击现有企业的价值观。
3.大学生企业文化调整能力
大学生企业文化调整能力是指当企业需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而变革传统规范,以赋予价值观和信念更新的内涵时,大学生能迅速调整态度和行为,并且能帮助整个组织实现文化的变革[5]。企业文化调整能力是一种更高等级的文化适应能力。企业变革并不排斥人才引进,很多时候更需要新的人才。大学生极有可能在加入企业时,就遇到企业内部的文化变革。
文化调整能力的培养,要求大学生在完成岗位工作的同时,努力理解时代赋予企业的传统价值观和信念以怎样的新内涵,企业需要怎样的新规范。培养文化调整能力需要大学生与老员工不断沟通和交流,发挥组织学习的作用,用优异的业绩来证明新的行为、新的规范对企业发展更有利,赢得其他员工对新文化的肯定态度。
三、大学生企业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途径
首先,可以找出一个与企业相似的组织,训练学生适应该组织的价值观和文化的能力,培养学生重视组织文化、遵守组织规范,表现出与组织价值观相一致的态度与行为的能力。其次,要让学生走出校园,到企业内部体验员工行为是如何与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相协调的,了解企业如何实现技术岗位差异与员工价值观一致的管理目标。最后,学校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在校园内接触更多的企业,以了解不同行业、同一行业不同企业是如何管理员工价值观,协调企业文化与员工行为的。具体途径有:
1.利用入学教育环节指导学生适应大学组织文化
没有任何企业经验的大学生,很难基于抽象的案例去理解企业文化。因此,培养大学生企业文化适应能力的第一个环节,是利用入学教育机会,培养大学生适应大学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作为新生进入大学接受的第一堂课,入学教育承担着校风传承、学风建设和专业教育等多重任务。全面有效的入学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并能积极指引大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定位和发展。因此,高校要不断思考该如何丰富入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专家建议入学教育在内容上除了介绍校风、学风和专业前景外,还应包括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诚信教育等[6]。
大学与企业一样,是一个有着独特使命的组织。因此,学校要利用大学情境,让学生意识到尊重组织文化,是融入这个组织的前提;要让学生明白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以与大学组织文化相适应,是一种在校学习和今后就业所需要的关键社会能力,是值得去关注和培养的职业能力。
2.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学生体验企业文化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7]。高校要正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组织有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目标明确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能丰富师生的社会体验,提高实践能力。企业实习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尽管此时学生专业技能离企业要求还有相当差距,但却是培养学生与企业良好关系的重要机会。比如,让大学生在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做助理,不仅能让他们了解与相关专业活动的实际操作或运作流程,更能让他们体验企业文化、理解企业价值观、员工的信念、规范、态度和行为,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提供现实的素材。
3.邀请企业专家举办企业文化讲座
为拉近学生与企业的距离,高校应积极邀请企业专家为大学生举办各种讲座。学校除了邀请专家演讲专业技术发展及应用外,还可以要求演讲者介绍企业的发展历史、企业经营理念等问题。用生动的创业故事、形象的管理案例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才能使大学生感悟到,要成为一个完成的职业人,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还需要与企业文化、信念相适应的能力。
综上所述,重视对大学生企业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职业生涯设计,还能端正大学生的工作态度和行为规范以及与企业文化的协调性,帮助学生在企业获得很好的发展机会,更好地为社会、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特伦斯・迪尔,艾伦・肯尼迪.企业文化――企业生活中的礼仪与仪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