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线上音乐课教学总结范文

线上音乐课教学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音乐课教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线上音乐课教学总结

第1篇:线上音乐课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践行;体验;音乐艺术;经验;生态链;高等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J603文献标识码:A

Experiencing Music in Practice

FENG Zhi-quan

(School of Music,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Jiangsu 21500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13号令,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艺术教育应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国外优秀的艺术成果,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教育部艺体司2006年3号文件,公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课程方案》从2006年秋季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实施。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教育部的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如何使每位大学生通过音乐课,喜爱和感受音乐给自身带来的,给生活带来的乐趣,给自身专业发展带来的启迪。迫切需要在大学生中,实施在践行中体验音乐经验教育方式的变革。

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在《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一书序言中讲到:“音乐是人类精神文化的本体象征。音乐揭示世界和人生的双重奥秘,并通过这种感性生命的揭示,展示有限生命获得无限精神超越的自由境界……音乐在人类历史上促成了人的自我精神的觉醒和人格完成(孔子“成于乐”,庄子“听之以气”)而在现代社会,音乐更具有和谐人心疗治灵魂的作用。音乐使人具有一种优雅的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便在忙碌生活中失去生命原色和感性活力的当代人,重新达到本体复归。”①

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等通讯技术、音像技术和设备的大众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高校音乐教育传统的所有方面,受到革命性的挑战。高校音乐教师传统的知识垄断,被网上无限资源打破,高校使用的传统音乐教材及其高校音乐教师课堂中静态、单向的灌输方式,被超文本的互联和互动交流方式取代。电脑音乐工作站、便携式音乐系统、互动式个体化音乐学习软件、在线的互动音乐创作、演奏和学习等技术;网络音乐、网络歌曲和歌手的涌现。中国高等音乐教育面对这丰富多彩的音乐现实社会,面向追求音乐时代大潮的弄潮儿,应进行在践行中体验音乐经验的音乐教学改革实践,适应和应对时代潮流的发展。给学生提供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并在活动中感受基础音乐文化知识,体验音乐技能和技巧的表现魅力,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

这里的践行是指人要做的音乐实践活动。音乐践行活动应被广义地阐释为表演、作曲、即兴、听赏和运用音乐记谱法。体验是指人身心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感受。音乐经验是指过去和现在音乐知识的理论性总结。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宗旨是社会需求,是要形成人与社会良性的“生态链”:社会能提供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什么样的音乐场所生存,什么样的工作实现个人价值被社会认可的最大化;社会和个人身心的需求,需要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适应社会。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根本是学生的需求,也是人的需求: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喜爱学习的知识,它包括当前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学习生活中喜爱学习的知识内容和今后工作将从事喜爱的职业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动力是教师的需求: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师,能从和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接触和教授知识中,学到新的喜欢的知识;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师,愉快的获得学生们的认可。社会、学生、教师三者利益在生活中价值的最大化,是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也是形成音乐教育良性“生态链”的关键。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社会上人们需求音乐的获得,对社会有贡献,得到社会的认可,高等音乐教育获得发展;高校培养的音乐专业的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获得他喜欢的职业,同时又实现了个人社会价值的最大化;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师,得到了知识的进一步积累和生活条件的优化。高等音乐教育在践行中体验音乐经验的改革实践,是高校音乐教育实现社会、学生、教师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

高等音乐教育在践行中体验音乐经验的改革,这要求传统的高等音乐教育课程理念的改变。高校音乐教师传统的知识垄断,要面对被网上无限资源的打破,面对丰富多姿生活状态的发展。高校音乐教师传统的音乐教材内容及其在课堂中静态、单向的传统灌输方式,被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鲜活的、动态体验后获得的音乐知识经验内容所取代。高校音乐课程环境观念的巨变,要求把学校环境和学校所在区域环境的音乐因素,均视为课程和课程资源。实现正式(稳定的、不变的)和非正式(不稳定的、多变的)课程的融合。高校音乐教育者要与学校、广电单位、乐团和社区群众团体等音乐文艺单位,建立广泛和十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那里建立学校音乐实习基地。音乐教学要同当今社会上的音乐热门行业、企业进行互动。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要直接接触音乐热门行业,到他们中实践和体验。边实践、边学习、边得到少量的报酬,以激发学生的音乐实践及音乐创新的生理机能。高校音乐的教学,要求学生在当今社会音乐热门行业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原发性创新,进行大胆的对新音乐的探索。高等音乐专业的学校,要同学校所在区域的乐团和公共广播公司、文艺团体、群众团体建立互动机制。学校要定期邀请他们,为音乐教师和学生,提供系统的音乐欣赏服务。服务的内容包括围绕音乐作品的详细背景、演出和播出的时间表、教学计划、以及网上信息的服务等。

为在践行中体验音乐经验的实施,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每年都在暑期之前,安排学生进行三周的音乐体验和践行活动。音乐学院采取30人一个班级单位,10人一小组。安排10人到当地音乐电台去录制节目,并且负责音乐节目的策划、编排及于听众的互动活动。10人到当地歌舞团去参加乐队的演奏、演唱、舞蹈及节目的策划、编排演出活动。10人到当地社区去采风,记录社区演唱和演奏的民间乐曲以及组织社区的音乐活动,让人民群众享受音乐给生活带来的。(如学生到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到常熟古里镇白茆山歌协会。学生使这些地方社区的音乐活动,融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开展的项目与当地的民俗紧密联系。他们让人民享受音乐、享受音乐给生活带来的欢乐。)这三个小组的活动及任务,每一周进行互换。每个小组都能够进行一周的音乐电台实践,一周的歌舞团的实践,一周的当地社区的实践。他们每个人都能够从不同的工作中,得到他们所需求的知识和技能,把学校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书本上僵化的知识转化为鲜活的、动态的成果。他们从音乐践行中,体验到自身今后在学校课堂上需要学习的东西。

为适应当今社会的变革,以及在践行中体验音乐经验的实施,高校音乐专业开设的理论课和表演课等课程,教师要改变目前的授课理念,使学生能在践行中体验音乐经验。让学生认识到,音乐与人类共生共存,音乐是所有人的根本需求。音乐在人类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升华人的精神,丰富生活的质量。毋庸置疑,有意义的音乐活动应当成为人在追求终身发展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人生体验。高校音乐的理论课教学或表演课教学,要面向当今社会的音乐流行趋势,面向学生喜爱的音乐作品。教师可要求学生课下找当前大多数同学们喜爱的歌曲和音乐,进行课上集体分析解读,先让学生发表他们各自的观点,教师讲评学生的观点,最后说出自己对音乐作品的分析看法。让同学们讨论,同学可提出不同的看法,最终达成共识。怎样才能使所有学生持续地参与有意义的音乐活动,在践行中体验音乐经验,这要求高校音乐的领导者,牢牢把握社会、学生、教师利益最大化这一人类生活的本质,以及音乐本身的性质及其与人的素质的关系决定着,音乐是人类知与行的一种基本方式,包括思维、身体和情感。音乐它不仅代表着人类的基本思维和行动方式,而且是人类在意义的创造和共享活动中的主要途径之一。音乐践行的价值在于人对美的身心需求,在践行中体验现有的音乐经验和崭新的音乐收获,享受成功的欢愉。只有通过完整和充分的践行体验学习,才能领悟其音乐丰富的内涵。

高校音乐教师在改进音乐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应当参与学校区域内,音乐实业及其他各种音乐中介机构和人士的活动。这项工作应当通过对这些教学资源恰当角色的界定,在学校区域内的每个地方社区得以启动。如我院在苏州6中、26中等学校建立实习基地。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在这里得到锻炼和发展,同时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使这些学校得到教学质量上的提升。这些学校的学生在全国或省市的音乐舞蹈比赛中获得大奖,形成了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以及办学特色。由于高校音乐教学环境的繁衍,高校音乐教师所界定的角色将随之拓展,高校音乐教师必须承担有机整合、协调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的领导作用。高校音乐教师要积极利用和对信息技术进行创造性开发,提升音乐教室的数字化进程。加快电脑音乐工作站、多媒体和大屏幕显示、远程学习、便携式音乐系统、互动式个体化音乐学习软件及在线的互动音乐创作、演奏和学习等技术的普及和在学生中的应用。

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对学校奖励基金项目的设立,科研基金的使用上进行改革。支持和奖励学生或教师,围绕音乐活动各类课题的学术研究。这些研究包括智力的、情感的、以及对音乐的生理反应。另外,还应当包括与音乐教育相关的社会领域的研究,以及直接有助于有意义的音乐听赏的具体研究。音乐践行活动是音乐学习的本质途径和形态,学生通过这类活动,认识和理解音乐和音乐的传统,喜爱上传统音乐的精华,喜爱上传统的音乐理论。学生在音乐的践行活动中感受到,音乐是人类知与行的一种不可替代的方式,音乐是人类多元智力中一种必需和根本的形态,是人类认知、情绪和行为的一种特殊的传播和交流符号。音乐践行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所从事音乐事业的伟大,人类生存不可缺少音乐。

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在践行中体验音乐经验的音乐教学核心,是如何启发调动学生对他们非专业课程的兴趣和喜好,让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益。通过在践行中体验音乐经验的学习,不仅使其心灵得到净化,而且也陶冶了心情,也对其所学的专业有益。爱因斯坦曾说:“我的科学上的成就,很多是由音乐启发的。”1912年8月的一天,他突然对妻子说:“我有一个非常奇特的想法。”说完后就坐在钢琴边,边思考边弹琴,经过长时间思考后,便钻进顶楼的工作室,一星期后他走下楼来,手里拿的稿纸便是震惊世界的《广义相对论原理》。②钱学森是我国一位有音乐修养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李四光是位小提琴手。俄国“五人强力集团”成员鲍罗廷是位有名的化学教授。天王星发现者威•赫歇尔经常在巴黎圣母院举行音乐会。我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他既是思想家又是音乐家。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编著了音乐史上第一部音乐词典。波兰前总统帕德莱夫斯基是著名的钢琴家。英国前首相希思是位指挥家。西德前总理施密特能弹一手好钢琴。泰戈尔、巴尔扎克、高尔基、罗曼•罗兰、托尔斯泰、恩格斯等大人物,都是音乐爱好者。音乐不仅给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们带来愉悦,而且也带来科学和思想上的灵感。

为普通高等学校公共音乐选修课学生的学习寓教于乐,对他们所学专业带来启迪,我采取上课教的内容,课下让学生寻找类似的内容进行拓展学习。如:我上课教了江苏民歌《茉莉花》,要求学生了解歌曲《茉莉花》有多少个不同的版本,让他们上互联网或杂志书中去找。这样学生可以找到英国人巴罗出版的《中国游记》书中的《茉莉花》,英国作曲家格兰维尔•班托克引用的《茉莉花》旋律,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中引用的《茉莉花》旋律,从中学到普契尼为凸显歌剧《图兰朵》故事的发生地中国,在歌剧中多次引用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曲调。学生还会了解到国内最早用工尺谱记谱,又有歌词的是成书于清代道光年间贮香主人编纂的《小慧集》;《小慧集》中《鲜花调》是七首工尺谱的最后一首,箫卿主人仅用工尺谱记录了词曲;两段唱词由于第一段唱词开始为“好一朵鲜花,好一朵鲜花”,故曲名称为《鲜花调》;后来也有以第二段唱词开始为“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将《茉莉花》作为曲名。除以上外,学生还了解到河北南皮的《茉莉花》、辽宁海城的《茉莉花》、辽宁长海的《茉莉花》、黑龙江齐齐哈尔的《茉莉花》(改良调)、河南商城《一朵茉莉花》等等不同的《茉莉花》版本。同学们找到如此多不同版本的《茉莉花》歌曲后,我让同学们听和感受这些不同版本的歌曲《茉莉花》,感受它们风格及音乐表现上的差异。笔者在教艺术歌曲和流行歌曲题材时,同样采用教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方法拓展学生的视野,开阔他们的知识。另外,结合上课所学的知识,利用节日庆祝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音乐联欢活动,让他们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笔者还利用上课尾声或上课中间,让学生进行音乐展示,使学生的行为和老师的上课展开互动。

高校音乐教育改革,要面对现在着眼于未来,要架构社会、人、学校良性的“生态链”。音乐作用于人,在人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企业家在大规模流水线上,利用背景音乐提高员工工作效率。超市中播放柔和的背景音乐,放慢了购物者的脚步,提高了超市的销售量。快餐店播放活泼的音乐,提高食客的进餐速度,增加了就餐者。悠扬的音乐可以促使植物叶面气孔的放大,使其加速生长。温和的旋律可使鸡的产蛋量、牛的产奶量增加。音乐还能治疗人的某些身心疾病等等方面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20世纪末,世界上最发达的美国,公布了豪斯赖特研讨会报告――《2020视野》(Vision 2020),这一具有前瞻性的2020年美国音乐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豪斯赖特宣言》对各国的音乐教育都有某种启迪作用。作为中国高校音乐教育,在践行中体验音乐经验的改革实践,将使得高校音乐教育者的任务比原先的音乐教育模式更加繁重。高校音乐专业学生们的学习生活,要比原先教育模式下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更加融入社会。高校音乐教师的知识传承,要比原先教育模式下的音乐知识传授方式,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在践行中体验音乐经验的实践,将使得高校的音乐教育紧紧围绕着当今社会的需求,达到社会、学校、学生或人,以及教师共同利益的共享。达到高校音乐教育能够长久的发展和繁荣,得到社会和学生的认可。在践行中体验音乐经验的实施,将使得高校音乐专业或其他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在社会上从事他们喜爱的职业或找到他们在社会上赖以生存的工作,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同时,高校音乐教师在于学生们的接触和知识的传授中,获得知识的进一步积累和生活的优化。(责任编辑:楚小庆)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