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学家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教育学家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学家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学家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

第1篇:教育学家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 高等旅游教育;旅游企业;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1

中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始于80年代,在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为整个旅游行业旅游市场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性人才,在其中,“校企合作”也一直是高等旅游教育不可获缺的重要人才培养模式。但纵观全貌,无论是培养目标、体制保障、师资参与、模式创新上都存在极大的问题,“校企合作”置于表面,未能发挥其实效。

一、“校企合作”在高等旅游教育中的必然性

(一)“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的共同愿景

一方面,企业可以为旅游教育在实践工作环境、科研经费、实训场地等提实物支持。学校与企业虽各有其强项和资源,但又各有其短板和欠缺,学生学以致用、学校企业入出口对接、企业避免二次培训,这样的良性循环,是学校和企业都共同期望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的发展愿景是校企合作的基础。

(二)“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的保证

高等旅游专业在行业智能积累、人才培养体系、师资资源、人才储备等方面都有较强的优势。但多年在办学思路中的局限性导致专业目标定位模糊,往往变成了远离社会生产脱离行业要求的“象牙塔”。

(三)“校企合作”是高校专业师资培养的途径

在高等教育的多年发展中,旅游专业在其学科中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认识的偏差使得我们的很多专业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或完全没有意识到旅游专业与行业结合的重要性。在国外的很多大学旅游教育中,非常重视教师的实践经历,甚至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企业工作经历。只有了解行业发展的教师,了解企业用人要求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备实战能力的学生,因此旅游专业教师要走出去,要走进行业里去,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就成了不仅是培养学生更是培养老师的重要途径。

二、高等旅游教育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思维的禁锢

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与教学设计中最大的特点是计划性,计划性可以让人才的培养循序渐进,有依托性,但同时计划性也具的死板和难以改变的特点,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禁锢了在与旅游企业合作中的操作可能性。高等旅游教育体制下的培养模式无法适应旅游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我们的多年不变已经完全适应不了旅游行业的日新月异。

(二)学校与企业严重脱节

著名教育学家吕行伟曾撰文对我国传统教育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教学内容死板,教学大纲多年不变;单纯的知识教育,旧有经验的复制,忽视实践,没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考试分数评高低;忽视人文教育,没有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等。林林种种,无论是企业对人才多层次需求与高校旅游专业培养同质化的矛盾,企业对人才实践性与高校旅游专业培养单一性的矛盾,还是企业在用人需求与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分配供给之间的矛盾,我们都不难发现,高等教育旅游专业在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授课方式上都与企业在实际对人才的需求上存在极大的差异性。

三、对“校企合作”在高等旅游教育中的思考

(一)理解“校企合作”的本质涵义

旅游教育是以培养适合市场、适合行业的旅游人才为教育目的,这样的教育本质决定了离开社会、离开行业、离开职业需求的旅游教育与教学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学校与企业的共同的愿景和利益趋势下,相互合作是必然之路。

1、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朋友关系。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一定是基于相互之间的了解,相互之间的信任和相互之间的共同发展需要而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这就好像是朋友一样,在共同良好的合作基础上建立双赢的合作模式,为相互的良性循环提供各自的优势资源。

2、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合同关系

合作关系实则应该是合同关系,就是要建立合作中的协议,明确双方的责、权、利。校企合作应该有具体的合作项目,每次合作都应该就具体的合作项目签订合作协议,合作协议条款即内容应尽量详尽,至少应俱备合同的基本条款。[1]高等旅游教育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内容单一和表面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没能建立起全面而深入的合同关系。

(二)突破高等旅游教育“校企合作”的传统思维

高等旅游教育在与旅游企业的合作中,可以借鉴职业学校合作经验和模式,但更应该突出其自身的智力优势和学生优势,强调对高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

1、调整合作思路

首先,政府和行业要宏观调控,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要把高等旅游教育的校企合作作为学校培养学生的的必要培养模式,旅游专业学生的学分和学制以及教学计划都要进行与企业的共同制订,要把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保证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另外,学校与教师要打破观念,要主动与企业搭桥合作,以更开放的心态面对校企合作。教师要走进企业,在学生顶岗实习之前,自己要先顶岗工作,旅游专业的教师不仅是教学的名师更应该是企业的培训师。

其次要调整学校与企业的供需矛盾,高等旅游专业生源数量和质量在近几年都有下降的趋势,学生不愿学旅游,毕业不愿到旅游企业工作,而旅游企业招不到高素质的旅游人才,这样的矛盾周而复始,是制约校企合作的重要矛盾。究其原因,就业渠道的不畅通或企业的低层次使用是主因。[2]

四、结语

旅游高等教育要走一条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道路,要以培养复合型中高级旅游人才,为旅游行业服务的观点是无庸置疑的。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我们都可以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寻求各自的发展,其实一层不变的模式和方法是不存在的,旅游业在发展,企业在变化,每一个学校和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只要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把校企合作的实效性提高,真正让学生受益,学校受益,企业受益,那都是我们可以去实践的“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第2篇:教育学家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杜威;做中学;理论探究

1.杜威“做中学”教育理论

杜威强调学生的兴趣,为儿童提供有趣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儿童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做,并检验条件是否充分及不同儿童的不同反应。“做中学”不只针对教学,还包括艺术创作、手工和科学探究三方面[1],他要求在课堂中为儿童准备充分活动的地方和儿童活动所需的材料工具,学校设实验室、园地等,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

杜威将科学方法作为“做”的依据,分五个阶段:①假设问题情境;②明确待解决的问题;③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④选择最可能解决问题的假设;⑤证明假设[2]。

2.“做中学”教育理论应用下的中西方心理学教育教学方法探究

(1)庞维国教授与Paul Bloom 教授教学组织探析。华东师大庞维国教授讲解技能知识,让学生回忆已有技能经验,反映杜威的教育思想,但欠缺“做中学”的“做”;耶鲁大学Bloom 教授引导学生测验得出结论,将杜威“做中学”理论应用到教学。对比“做中学”理论运用, Bloom 教授运用此理论更全面。

杜威认为儿童有从事各种活动的本能,“做”的本能最重要,儿童从做中学习,即改造经验。Bloom 教授帮助通过测试得出结论运用这一理论。

Bloom 教授直接给予学生刺激和庞维国教授通过回忆已有经验的课堂组织形式各有特色,Bloom 教授引导学生在“做”中激发兴趣并引发学习动机,更好地运用“做中学”理论。

(2)中西方教育教学方法探究。顾泠沅通过游泳的例子对比中西方教学。西方:将学游泳者扔进游泳池,然后捞上来进行动作教学;中国:游泳前说清楚要领后将他们扔进游泳[3]。这为庞维国教授和Bloom 教授的教学方式找到依附点,中式课堂教育注重学生知识体系,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但不利于探究性学习;西方教育则注重学习规律和方法,教学进度缓慢,但培养学生发现、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西方教育背景不同,不能生搬硬套,庞维国教授和Bloom教授公开课为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理论实践结合提供借鉴。

3.探究“做中学”理论与实践结合

(1)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做中学”理论为教学改革带来生机,通过知行统一,实现学生为主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与能力。

民主的师生关系便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转变[4]。教师作为施教者,尊重学生才会让学生尊敬信任教师,从而转化为学习动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要求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针对性教学,实施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劳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在愉快充实的教学氛围中掌握新知、发展智能、完善个性。

(2)知识向过程方法转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传统课程注重知识传承,现代教育注重完善学生素质结构。在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做中学”理论指导下实践,有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做”中探究过程与方法,实践中领略新知,用新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5]。学生把课堂上的知识用于实践提升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让学生能主动学习,实现“做中学”理论实践结合。

作为资产阶级教育家的杜威,虽然他提出的教学理论服务于资本主义人才培养,但他的许多主张值得我国高等学习及借鉴,结合中西方大学课堂组织形式各自的利弊,深化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改革从探究“做中学”理论开始。

参考文献:

[1]凯瑟琳.杜威学校[M].王承绪,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杜 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英)艾森克.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M].阎巩固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3篇:教育学家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当前中国的高等教 育处于大众化发展阶段,现阶段本科层次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应该是培养大批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很多大学一直沿袭着传统的以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拿不起来”、与社会需求差异甚远的毕业生,造成了很多毕业生就业率低下。计算机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既要重视计算机理论教学,更要强化计算机实践教学,其本科层次培养的人才具有很强的应用型特征。目前,许多高校在计算机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是实践能力不足,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程设计实习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不利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实施服务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述评

在第三届国际工程教育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顾秉林指出: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缺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工程实际,加强工程训练,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高等工程教育的经验。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学军则强调:[2]高校人才培养应该体现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实践贯彻全过程,最终体现在实践能力上。特别强调了实践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为了使应用型大学的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就能上岗操作,国外大学也十分重视实践性教学。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工程教育界提出了“回归工程”的口号,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德国亚琛工业大学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培养,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3]将课程教学分为授课和练习,其中授课中经常融入具体案例的分析与讲解,而练习课需要的是工程实际中基本技能的训练,并且与企业联系紧密,非常关注工业界的实际动向,使得学校和企业相互沟通与支持,培养人才的目的性更强。而麻省理工学院则有专门的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并在相应的实验课程中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动手实验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实习机会。另外,德国、美国在实践教学中普遍采用项目教学法,采取小组合作、教师指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合作完成项目。同时要求学生的毕业设计必须在工厂、企业进行,毕业设计题目也都是工厂、企业的实际课题,从而构建了“企业主导型”的实践教学模式。此外,还特别重视实践性教师队伍的建设,如韩国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做一项重要的条件等。[4]

二、当前计算机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不足及研究意义

工科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一直是用人单位最为关注的能力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应用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人才类型。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

相对于计算机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当前很多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虽然我国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已经发展了一段时期,很多学校通过借鉴国外经验纷纷采取了很多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包括开展校企联合、实行开放办学或半开放式办学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相对而言,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本科实践教学还存在明显滞后。首先,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在实践教学时数、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安排等方法明显落后于德、美、日等国家;其次,校企合作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广度、深度不够,合作关系松散,缺少长期合作机制;再次,教师队伍缺少工程经验,引进教师的观念陈旧,过分强调学历、职称,弱化了对工程和技术水平的要求;最后,实践教学制度缺乏合理设计、目标不清,大学实践教学价值取向错位。因此,要有效地发挥实践性教学在本科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我国还需要长期认真的研究与实践。

众多教育学家已经认识到: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是加深理解课堂教学知识模块的有效途径,能将学生难以从理论上接收的知识给予直观式、体验式的理解和运用,可培养学生的项目设计能力、分工合作能力、社会协调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在解决教师布置或者自己构建的实践性课题时,又培养了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探索问题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了发现、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敢于创新、敢于质疑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紧密结合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教学规律,研究计算机实践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模块设计;探索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相融合的实践教学新方法与新手段,并研究与之相适应的学生考核和评价方式,构建逼真的社会实践环境。一方面可突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与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另一方面通过营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可培养学生的就职能力,为日后步入社会、及早进入实际工作状态打下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因此,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对计算机专业的实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学生评价与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构建适应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理论依据

1.实践观

一贯强调知行统一的思想,其实践观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本体论基础。[5,6]实践是一切认识活动和知识的前提,没有学生积极的实践活动,就谈不上学生个人的任何发展。学生只有通过实践,不断积累个人经验,扩大认识范围,提高多方面能力,才能学有所成及学以致用。教学过程只有通过课堂内外的各种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理论,激发学生课外自主、互助、协作地学习热情和兴趣,才能促进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其创新意识与能力。实践教学体现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可以有效地发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模式。

2.知识观与多元智能理论

英国科学家、思想家波兰尼提出知识有两种类型: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几乎所有的外显知识都根植于缄默知识。缄默知识主要通过亲身参加有关实践才能获得。当代有学者认为知识形式至少可以分为四类,其中“实践性知识”仅存在于实践中,这种知识惟有通过持续不断地与长期以来一直实践它的人相接触才能获得。[5]知识理论的发展为实践教学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促使人们重新评价实践教学的价值。没有实践,学生难以真正掌握理论知识,理解其真谛,也难以解决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学生“高分低能”问题。同时,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传统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7]人的智力应该是一个度量其问题解决能力的多元化的指标,这是实施实践性教学中教学个性化、多目标化,改变现有以测试成绩为学生唯一评价标准,构建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性教学的科学、合理的多元评价标准的理论依据。

3.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先生的实践教育思想是其全部教育思想的精华。[8]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和社会相脱节、相隔离。“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培养“心、脑、手并用”的“真人”。

4.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认为:[9]知识寓于情境之中,学习者需亲临其境、参与实践,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知识,因此它强调知与行的交互性。它要求学习者通过不同的情境去对知识进行“有意义协商”,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在实践共同体中去获得“意义和身份的建构”。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不能仅仅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还要把学生放在社会这个大“情境”之中,去做真正的社会实践,从而获得更丰厚的知识。

5.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10]教学应该让学生参与到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尝试前人构建概念、形成理论与方法的过程和途径,才能有效地获得新的认识与经验,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

四、结束语

第4篇:教育学家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一、紧密联系生活——使数学课堂更富有现实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小学生的思维偏重于具体形象思维,对于他们而言,只有那些他们熟悉的、理解的、感受过的内容才具有意义。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思考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地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我们要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根据目前教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所熟悉或了解的一些生活实例作为教学的问题背景,把例题中的研究对象变为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或者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和动物等,使数学问题变得更具现实性和趣味性,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简化,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设计体验活动——使数学教学活动更富有探索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学习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开展实验操作、合作探究的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中学习知识,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而且还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从小学会与人合作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如在“圆柱的体积”教学中,我首先出示课件和问题,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圆柱体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系?(学生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高);接着,给每组同学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让他们合作探究,想办法验证猜想。(有的组将圆柱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计算出橡皮泥的体积;有的组将圆柱体木块浸入长方体容器的水中,通过计算上升的水的体积计算出圆柱体木块的体积等不同的方法)最后让各小组总结交流,介绍本组的好办法。让学生比较报告单上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与体积的关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度高,积极发言,动手动脑,气氛热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改变适量信息——使数学问题解决方式更富有开放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而现在教材中数学大量是封闭型的题目,方法是唯一的,学生很难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要拘于一题一解,一问一答,应该要实现一题多问,一题多补,一题多解,一问多编、一题多改,给学生思维和个性的空间,鼓励学生解题方法的别样化,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思路,联系不同的相关经验,探索问题的多种解法,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长短优劣,避免让学生机械叙述算理,过于注重类型和固定解法。这样,才能更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灵活性,让学生有更宽更广更深刻的思维能力。

第5篇:教育学家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家园合作;沟通;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313-01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要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像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由此可见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重要作品。的确如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具有基础性、全面性、针对性与全程性的特点,其影响伴随孩子终生。然而大多孩子也是父母的第一位"学生",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无经验可循,甚至在很多育儿的观点上存在盲区、误区。因此,作为幼儿园的老师,与家长保持联系,关注并有效引导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是我吗不可推卸的责任。

1.重视家庭合作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有各自的优势,且都是对方所不能替代的。只要幼儿园和家庭发挥各自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儿童发展。教育管理部门要求幼儿园和家庭合作必须是经常地、具体的,由家长委员会、家庭和幼儿园协助委员会等专门的组织机构。它们向各个家庭普及教育学知识,随时指导家长改进教育方法,吸引家长自觉主动地参与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同时,家园合作对于家长和教师自身来说,也是一个共同受教育的过程。另外,家长与教师的合作,也使得双方从对方那里学到一些教育以外的人生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提高对儿童教育的认识,认识到孩子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幼儿园也不能把教育工作的对象局限在孩子身上,而应该把教育对象扩展到孩子家长乃至其他社区成员,为家长和社会提供使用幼儿园教育资源的机会,使社区教育以幼儿园为中心来开展。

其实,陈鹤琴先生早在1927年说过:"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20世纪后半叶,教育机构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开始寻求来自社会多方面力量的支持和配合。其中,家庭作为儿童教育过程中的特殊力量,更是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鉴于家庭、社区在儿童教育组的作用,我们应该挑选和培植家庭与社区联合这种最积极的形式。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包括常规的与非常规的手段,都应该用来发展基础的教育。

2.掌握与家长沟通的有效途径,达成教育观念上的统一

2.1 提供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促进家园有效沟通。为了促进家园的沟通更加有效,首先就是要为家长提供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因此,我园改进了家长会的形式,原来的家长会多半是一言堂的模式,现在我们该用了家长座谈会、茶话会、家长沙龙,经验分享会等形式。其目的就是想拉近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让大家在平等对话中产生共鸣,从而消除隔膜,有效解决幼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在召开学期家长会之前,教师提前向家长们做一份问卷调查表,搜集到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点,在召开家长会的时候教师则有针对性地向家长抛出问题,集体讨论后想出最佳的解决办法,同时家长们也可以分享自己好的教育经验以及方法。这样的参与式讨论让每位家长都能积极参与,有机会发表见解,融洽地对话与交流,更能有效地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2.2 创新多种沟通方式,促进家园相互信任。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沟通方式有很多,最常用的是家园联系手册、家访、家长开放日及家长接送幼儿的时机交谈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进驻千家万户,尝试利用电脑与家长沟通也别具魅力,孩子的父母十分详细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在园情况。每个班级还建立了班级QQ群,家长、老师们在QQ群里能自由畅聊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问题,总能比较及时、快速地解决到家长们的困惑;同时我们还开通了"宝宝直通车"系统,为每个幼儿园都建立了"幼儿个人成长档案",老师们可以将孩子在园不同的活动情况用文字、照片或者视频的形式上传至幼儿档案中,让家长们能够了解得更全面、细致,这样的交流沟通,家长与老师们彼此都觉得既具体又贴心。而对幼儿而言,在家中能看到老师发来的照片或者视频,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这样既时尚又便捷的方式,能更好的推动家长工作的开展。

2.3 了解幼儿园教育内容,实现家园共育。为了实现家园共育的目标,首先我们应该要让家长全面地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以便家长更好地配合幼儿园教育。为此,应当做到了"四公布":(1)召开新学期初家长会议,公布学期幼儿园培养目标以及幼儿园工作行事例,让家长清楚地了解到每个月每一周的活动内容,以便更好地配合幼儿园的活动。(2)在家园联系栏里每月公布月工作目标。让家长每月都能清楚地了解到班级的工作重点,并做出相应的配合。(3)在展示墙上公布每月的主题教学内容,让家长和幼儿及时地进行关注。(4)每周公布一周活动安排,并且在消息栏或者家园栏中增设了"请你配合"一项,请家长及时的协助完成教育目标。

3.引导家长挖掘自身潜在的教育资源,促进家园互动合作

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显示着新活力和潜在丰富的教育资源。组织家园参与幼儿园的活动,是家园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化幼儿园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园家长的参与是多方面的:

3.1 家长会议:幼儿园每学期定期召开全园或班级的家长会议,通过家长会让家长了解本学期的工作,向家长详细介绍幼儿园各项工作以及重大事情的举措,如课程情况、收费情况、幼儿园建设等情况向家长们公示,实施园务公开,接受全体家长的监督。对于新生家长和孩子,为了更快适应幼儿园的工作、生活、熟悉教师,每学年开学前举行新生家长会,从介绍幼儿园、教师的基本情况,到孩子在园的生活作息制度、保教要求、行为准则等等,切实做到让家长放心、称心。

3.2 家长开放日活动:面向全体家长开放的教学活动,由最初的一学期一次调整为一个月一次。为了给家长提供方便,家长平时也可随时到园观摩教学活动,让家长看到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的自然状态,并通过观摩和直接参与活动,全面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和具体了解孩子在班级集体中的各种行为表现,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孩子的能力、特长。这样,家长对如何实施家园共育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家长也会将意见和要求反馈给老师,达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

3.3 家庭假日亲子活动:根据家长对增进家庭间交流的建议,每次活动由家长委员担任联络小组长组织幼儿和家长到附近的景点开展活动,教师参与活动。这种"以情感为纽带"、"以教育为宗旨"的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增进了家庭间的交流,丰富了家庭的假日活动,寓教于乐,通过幼儿、老师和家长的互动,创设生活活泼、心心相印的教育氛围,加强了家园和家庭间的沟通。

3.4 家教经验交流:我园每学年都组织家长进行一次家教经验文章交流活动,由家长委员参与评选。优秀的文章录入我园园刊――《博娃报》中。并鼓励家长平时将自己对幼教或幼儿园活动的感想、心得记录下来,向幼教杂志投稿或在本园网站上发表。

总之,不管是以幼儿园为核心的家园合作活动,还是以家长为核心的家园合作活动,其评价的标准就是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儿童的发展以及教师的自我成长,并且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儿童的发展上。

参考文献:

第6篇:教育学家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职英语 情感态度教育 有效途径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兰塞姆・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不仅包括认知的发展,还包括情感的发展,是对个人的综合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的教育统一起来,双管齐下,缺一不可。现在中职英语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包含三个具体目标:知识目标(Language Knowledge)、能力目标(Language Skills)和情感态度目标(Emotion and Attitude)。三维教学目标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科学教育观,以人为本,和谐统一。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智慧的情感教育如同桨声灯影,让学生陶醉在听觉和视觉的盛宴中,享受过程,提升素质,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在人生的旅程中满载一船星辉。

一、情感态度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其重要性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情感教育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感觉以及感情,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依据合理的教学目标,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智慧的心理学理论,有意识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尊重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品德、智力、体质、审美及劳动态度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个体。

美国语言教育学家克拉申提出:“情感是影响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情感能够激发出浓厚的兴趣,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在语言教学中,情感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emotion)、感觉(feeling)、情绪(mood)和态度(attitude)等。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合作交流,双方的情感体验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教师情绪好、心境佳,就会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对教学内容阐述精准,语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教师积极正面的情绪感染之下,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心态、积极的治学态度和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信息交流畅通无阻,从而使英语课堂的效率提高。所以说,积极的情感因素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非常重要。

二、中职英语教学情感态度教育现状

传统的英语教学理论比较注重认知方面的研究,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学习者的心理情感因素,过分夸大了认知的单一作用。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情感因素,因为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有助于沟通情感、增进友谊、改善人际关系。

那么,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又如何呢?笔者在所任教的13会计(1)、(2)和(6)班做了一个调查,使用的英语教材是浙江人民出版社的英语教材第一册,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统计如下。

首先,10%的学生英语基础差,单词读、写困难;20%的学生基础可以,但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30%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好,但由于不当的学习方法,导致英语读、写能力提高缓慢。其次,由于对英语学习的惧怕,背负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使得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厌倦情绪,失去了对学习英语的信心,继而放弃了对英语的学习。第三,传统填鸭式的英语教学、满堂灌的课堂、不苟言笑的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很少有情感的交流和共鸣,使英语课失去了语言交际和情感交流的功能,课堂变成干涸的河流,课堂效率低下。由此可以看出,现在的英语课堂呼唤知识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把三维知识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落到实处,以人为本,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有意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从而实现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并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采用科学方法,把握情感教育,塑造良好品行

1.爱心关怀是情感教育的有力保障

近代教育家夏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笔者非常赞同这一观点。情感教育必须以“爱”为核心。教师的爱心不仅体现在优秀学生身上,更要倾注在学习困难的“学困生”身上。教师要真诚地跟“学困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帮助他们分析英语成绩不理想的原因,量身定制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案和学习计划,并采用恰当合理的方式检查和督促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时跟进,帮助其树立信心。唯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真情和循循善诱的课堂教学感化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降低他们紧张和焦虑,满足他们对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身心愉快地参与语言学习。

2.言传身教是情感教育的先决条件

孔子说过:“其身正,无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正直无私、热情开朗的形象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先决条件。首先,教师在课前应收集素材,精心备课,从学生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出发,制订教学目标,预设教学环节,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课堂和学生的尊重,感受到教师强烈的责任感,这无疑传递给学生一种正能量,从而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应情绪饱满,面带微笑,注重和学生的情感交流。英语教师应该一丝不苟地教读每一个音节、讲解每一个知识点,耐心细致地解答每一个疑难问题,教师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势必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鼓舞每一个学生。最后,教师还应该注意自己的仪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较高的权威性,是学生最爱模仿的对象之一。教师的衣着代表着教师的精神风貌,一个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教师在穿衣打扮上也应该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师的仪表应整洁、文雅、端庄、大方,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3.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情感因素,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

笔者学校现在所使用的英语教材是浙江人民出版社的英语教材第一册,内容取材广泛,内容涵盖了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时间(Time)、学校生活(School Life)、购物(Shopping)、食物(Food)和旅游(Travel)六个话题,具有较强的基础性、时代性和思想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并体验其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以Unit6 Travel Section B部分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个人及家人旅游的照片,以便在课堂上分享,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欣赏这些美图也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最后再通过Visit Disneyland和Visit the London Eye的两个主题对话表演,让学生感受到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从而升华到世界大爱的情感高度。

4.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渗透积极正面的情感培养

在英语课程中,实现情感态度目标最重要的环节和过程是把积极正面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因此,全面分析教材,精心备课,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积极正面的情感态度的最直接途径。下面笔者结合浙江人民出版社英语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实践,谈谈具体的做法。

(1)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设计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一节课大约40分钟左右,教师要牢牢把握40分钟的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4大要素是情境与问题、阅读与思维、互动与引导和练习与反馈。因此教师在这4个环节要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正面积极的情感共鸣。

英语教学设计是指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英语教学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英语教学活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职英语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外语教学理念;要以学生为中心,活动设计适合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情感发展特点;以开展学生体现性的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让学习的过程充满快乐,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成就感和自信心。

(2)创设生活和职业场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的展示和模拟场景的创设,使学生通过模拟脱口秀、商店、餐馆、机场、旅游等形式反复训练某种语言形式,不仅可以感知英语语言的魅力,并且可以有效地发展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体验成功,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在Unit4 Shopping 中,教师模拟学生熟知的超市购物情境,进行店员和顾客之间的对话和活动,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通过各种模拟情境的活动,促使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增进情感,培养学生职场英语应用能力。

(3)开展形式丰富的合作学习,增进情感交流。教学过程中的小组合作是合作学习的核心。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开展采访、表演、辩论、演讲、编故事及研讨等合作活动,这些合作活动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激活了学生思维,让学生有更多时空表现自我,激发了学生观察、想象、探究、实践及合作互助的欲望。同时,学生在活动中体察别人的情绪,解读他人的反应,这样才能与同伴建立同心协力、共同合作的关系,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4)运用先进的教学辅助设备,开发英语教学资源。在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当学生置身于多媒体教学环境中,他们会对即将开始的学习活动充满渴望。多媒体集声、色、文为一体,让学生如同徜徉在美轮美奂的桨声灯影里,对学生的感官和视觉产生强烈冲击。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活跃起来,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地回答问题,积极配合老师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5)多使用激励性语言,营造自由和谐的情感氛围。卡尔・兰塞姆・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心中有学生,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尽量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对于学生的成绩、优点以及思维中的合理因素要及时鼓励。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倾听,面带微笑,眼睛里流露出期许和鼓励,回答正确时对他说:“Wonderful!” “Perfect! ” “I’m proud of you! ” “Excellent! ” “Well done! ” “You did a very good job! ”如果学生答错了,教师不要表现出失望或不满,而要给学生足够的宽慰、信任和期待:“Take it easy. ” “Try again. ” “Would you like to think it over? ”“Work hard, and I’m sur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 ”同时,教师也可用一些身体语言,如微笑、点头、拍拍肩等,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师采用合理的方式表达积极情感,这样会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心、赏识和可敬,心理上就会产生一定的愉悦与满足,形成民主和谐的情感氛围,能促进学生积极上进,增加他们的勇气,鼓起他们学习的信心。

四、小结

第7篇:教育学家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实习;工商管理;教学;改革

一、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目标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高校开展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的活动结果起规范作用。在教育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1]虽然观点各有片面性,但有一个共性值得肯定和回味,那就是要满足一定的需求。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在观念上规范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和规格,实质上是要使得培养对象的发展既要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又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高等教育的目标是高教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教工作的出发点。不仅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受目标的支配,任何的教学改革也必须和高教目标相联系。另外,高等教育目标还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应成为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20世纪3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泰勒提出教育过程的三要素:目标、活动和评价,即首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随即设计和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最后根据目标评价体系和方法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只有建立起目标——活动——评价之间的良性循环,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基于对高等教育目标的上述理解,所以,现代高等教育所具有的三大价值功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由于能顺应满足人才成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高等教育活动指明方向、提供依据,也便于在此基础上制定评价标准,进行教育效果评价,所以也应成为高等教育活动应追求的根本目标。工商管理的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服从于整体目标,表现为应为各行业工商企业培养和输送具有市场意识和一定的战略思维、熟悉经济规律和管理原理的各类管理人才,满足人才在管理观念和技能上的成长要求,发现和解决企业在管理实践上存在的问题,丰富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理论。[2]

长期以来,人们对实习环节的认识主要为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生产实践,填补对知识感性认识上的空白,学习进行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实习,对于弥补学校课堂理论教育的不足,初步实现理论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培养既掌握理论知识又熟悉专业实践环境的高层次人才确实发挥过较大作用,也使得实习环节成为高等教育各专业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日渐成熟,工商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迅速上升,各类高校纷纷开设该专业或扩大招生量,成人教育、研究生和MBA等其他不同形式和不同层次的工商管理人才成长途径的开辟,并日益形成相当气候,这使传统的工商管理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显现出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学生对经济现象与实际工作的社会性缺乏了解和经验,加之受学科特点影响重思想观念培养、轻操作技能训练,掌握的知识易于停留表面,导致许多毕业生对走入社会心存恐慌,对理论知识的运用找不到切入口,只好在思维上另起炉灶接触社会,熟悉业务知识、学习工作方法,导致理论与实践在脑海中形成断裂,从而产生新的“读书无用论”。

所以,本着教育要满足人才和社会共同发展需要的思想,追求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在工商管理本科的实习目的中必须强调以下特点:针对性强,个性突出。工商管理学生的实习不仅应有大目标,具体到每一个实习小组和个人应有自己的具体目标,具体目标会因为实习环境的不同和管理工作的复杂多样性和个性化而各有偏重和特色;知识与能力在交流中的双向性。表现为学生在实习期间既要虚心向生产实践学习,又可以尝试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理论性与现实性的紧密结合。对于管理实践中存在困惑、不足,以及企业和管理者面临的机会,工商管理学生应全面地或择其重点地提出建立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建议方案;加强控制,前馈、同期与反馈控制并重。体现为做好实习规划、分解落实实习任务和方案;加强指导教师与个性化实习小组与个人的专业指导联系;实习结束之后在校企充分沟通与总结的基础上,指导教师应与学生交流实习成果,总结收获,改进不足。

二、设计工商管理实习的新模式

1.基本设计思路

设计工商管理实习的新模式就是为了解决传统实习方式存在的低效,克服在学校对实习的控制性和学生实习内容针对性两方面之间存在的矛盾,得到好的实习效果。从前述分析中不难发现,高校扩招后工商管理专业在校生大幅增加是引发这一矛盾的导火索,再加上该专业实践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强烈个性化,这就需要高校的相应管理要遵循权变原则,在管理幅度、管理层次的安排上与个性化的学生实习工作结合起来。

首先,要杜绝为节省管理费用所导致的管理层次虽少,但管理幅度太大的现象。如在一个实习基地大量安排学生。这容易导致学生在单位人浮于事,实习走过场等不良后果。其次,小的管理幅度虽能增强实习指导效果,但在学生数量多、实习分散而个性突出的条件与要求下,师资相对更为有限,再加上管理层次的相应增加,这样的做法难以大力推广。如教师推荐学生。再有,当来自学校的管理缺乏有效控制时,实习效果则取决于学生个人素质和自身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当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资源贫富不均时,实习质量的外部不确定性影响因素陡然增加。

2.具体做法

“校企合作项目实习”是指学校以各种方式建立起和企业(也可以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非营利性组织)的联系,双方在对工商管理专业实习工作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形成对学生实习的目的、内容与方式的一致意见,并根据实习单位的管理工作需求和学生能力,设计实习项目,让学生肩负课题任务,利用实习时间与单位提供的条件,以完成课题的形式执行并结束实习任务。“校企合作项目实习”模式在实习基地和教师推荐学生实习这两种方法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不仅将实习的联系上升到了以学校的名义,更强调了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平等和紧密联系关系。

(1)工作步骤。调查学生实习需求,广泛联系实习单位。在这一模式下学生依然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和兴趣,以及未来职业定位与发展的设计,选择自行联系实习的方式,而对学校的实习组织有兴趣和自行联系有困难的学生即可以视为是“校企合作项目实习”的需求者。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联系实习单位,如学校和院系的对外交往与合作、教师的社会关系、甚至广告等等。只要这一合作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一定会有更多的企业产生以高校资源提升管理工作水平的需求,而学生实习所具有的低成本优势会为此带来机会。广泛联系的好处是:有利于对单位和项目进行比较选择,提供更适应学生知识架构的工作锻炼机会;有利于让学生的实习工作环境得以扩大,接受更充分的锻炼;有利于学校和院系社会知名度的提高。与单位共同商定实习方案。由院系出面,与合作单位就实习的目标、内容、形式、时间安排,学生的知识、能力、优势、弱点等与实习单位进行充分交流,由单位在考虑学校的建议后根据自身需要,自拟适合高年级工商管理本科学生利用实习时间完成的工作课题。进行学生分组,确定实习小组的指导教师。将“校企合作项目实习”的需求学生按照每一个合作项目的需求人数进行分组。考虑到个别学生的机会主义行为,笔者暂不提倡完全由学生自选项目,而是建议先由院系统一分组,在分组方案公布后,允许学生在实习开始前自愿相互对换,调整后的结果在指导教师与院系处各自备案。具体实施合作项目。由指导教师将小组学生带往实习单位,学生在单位领受任务后,即在单位的计划和安排下,确定自己的实习工作计划。对于实习工作中的问题,可以向学校与单位的指导教师咨询,指导教师负责校企联系中各种具体问题的协调。课题任务原则上应在学校规定的实习期限内完成。检查、总结与反馈。在实习进程中,院系和指导教师可随时检查实习情况,指导教师与学生、单位保持联系,并定期向院系汇报学生情况与工作进展。实习结束时可建议单位召开座谈会,院系领导和指导教师参加,学生向单位提交工作成果,并汇报工作心得,校企双方畅谈收获。学生全部返校并提交实习文案后,院系再进行专门总结,对任务完成好的学生进行表彰,并就总结的成效与实习单位保持联系和沟通。

(2)主要特点。“校企合作项目实习”具有以下特点:任务明确,实习工作针对性强。无论是单位还是学生,都对在这有限的实习时间里应产生何种效果心中有数,任务计划十分清楚,这能有效杜绝人浮于事的现象,不仅利于单位对学生的管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实习效果;工作时间安排较为灵活。实习通常在四年级时进行,而这往往又是一些考研学生的紧张备战阶段,同时全国和各地的双选会也粉墨登场,环境压力让学生难以安静实习。“校企合作项目实习”强调让学生完成特定任务,而不是让学生天天坐班、打考勤,这给学生的实习时间安排带来了较大的弹性,确保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能够兼顾其他;适宜的管理幅度为强有力的教师指导提供保证。项目小组的学生数视任务的艰巨性而定,指导教师人数也便于作相应调整。同时,项目小组的任务特定,小组成员各有分工,避免了人浮于事,从而使管理幅度大的基础不复存在;又可避免因高度个性化实习带来的过于分散局面(管理幅度过小)而愈发突显的师资不足,能有助于有效指导的实现;多向沟通,能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单位和学生,实践经验的所有者和基础理论知识的拥有者,在课题任务的安排下,有了交流的基础和共同的语言。院系和指导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联系者,也易于在这一工作过程中,发掘实践工作对理论推广和进步的需求,总结现有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中的成就与不足,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第8篇:教育学家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以学生为中心;社会需求;大学英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与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及培养模式必须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大学英语教学之路。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及特殊性,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及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下,提出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措施和策略。

一、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1.“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源于美国教育学家杜威(Dewey)的“儿童中心论”。杜威提出,尊重人类自由的天性,遵循教育的自然规律对儿童发展有重要作用。将“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进一步运用于中学和大学教育就成为了今天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要求,教师的心里要始终有学生,教师的教要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以学生为中心。

2.构建“以学生为中心”英语教学模式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是高校大力提高素质教育的必然途径。在教学中应遵循“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presentation,group discussion,survey report等学习方式,最大程度的挖掘学生的语言潜力,使教学体现实践性、交际性、应用性和协作性,不仅为学生创造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还应指导他们到相关企业进行现场学习和实践,完成group project,survey report等学习任务。教师要强调个性化教学,采取分类指导,要尤为关注基础弱的学生,不要让他们掉队,可以“私人订制”,多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推荐一些学习的书籍,逐渐树立学习的信心;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基础弱的学生,形成互助小M;也可以邀请成绩优异、通过考级、考研的学长到各专业座谈,进行经验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拥有更实在的“获得感”。同时,教师按照不同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合理安排和调整授课内容,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3.立足学生,巧妙整合,编写应用型大学英语教材

教师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兼顾整体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的改革就要从教材入手。为此,一方面,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水平和行业特点,编写一系列应用型大学英语教材。教材的编写应围绕企业和社会的需要,按照不同语域在工作中出现的频率编排内容,形式上尽可能用真实素材再现话语场的真实情景,使课堂成为工作模拟场地,进行口语演练。更要注意教材的信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之间的平衡,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和效果。另一方面,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更新,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水平,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对于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可删减教材中部分难度较大的内容,并适当补充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知识,以获得教学实效;对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可通过指导他们阅读教材,提供补充学习资料,增添学生能够接受的内容,扩大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基于社会需求,打造英语应用型人才

1.“需求理论”的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提出了著名的需求理论(Needs theory),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认为,需求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满足了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虽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在一定意义上来源于心理学的角度,但这一理论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改革与完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国著名学者束定芳认为需求分析可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社会需求主要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有关人员外语能力的需求”,个人需求主要指“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与他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个人需求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相吻合。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搭建实践平台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就业创业实习基地建设是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高校加强与社会合作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是校企合作的绿色桥梁,在为大学生提供职前培训、实习场所、促进转变就业观念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校企合作是外语教学理论与外语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英语专业水平的重要环节。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学校与企业相互沟通,密切合作,共同育人,让学生在实践中夯实专业知识,提升就业能力,从而培养出企业需要、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3.课上听说先行,课下高效利用新媒体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扩展课程内容体系,做到“面向社会,服务行业,辅助主修,注重实用”。教育部在确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时强调:“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重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流能力,尤其是结合专业知识的英语写作和与国外同行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在课上,教师要注入“情景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营造语言交流的氛围,让众多学生在利用情景下积极提高自身对英语的学习与理解。例如:结合所教专业加强行业英语教学,能够使学生快速融入到语言环境中,提高职业英语应用能力与专业英语素养和水平。在课下,学生学会充分利用新媒体(微博、微信、网页、手机媒体等)下载旅游英语、职场专业英语、生活英语等APP。例如:在英语口语精华APP生活英语板块中,运用科技方式带学生进入模拟语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美式、英式不同的语境对话。掌握美式、英式的英语发音技巧,轻松快乐的学习英语。这样,课上和课下的有机结合,课外拓展和课内学习的互为补充,对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学习能力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教育学理论强调,教育领域呈现两类规律。一是教育的外部规律,主要内容是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教育的内部规律,主要内容是教育必须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背景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应考虑教育的内外部规律,即“以学生为中心+社会需求”,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科学分析学生的差异特征,因材施教,围绕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管理制度、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模式,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从而满足学生、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后大学英语教改依据与对策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0(03)

[2]陈冰冰.国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02)

第9篇:教育学家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关键词:游戏;中学体育与健康课;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95

长期以来,人类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以及社会学家对游戏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索,以各自角度得出不同结论。但大多数认为:“游戏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也就是说游戏这个源远流长的古老话题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教育年轻一代的特殊教育形式,它的趣味性、竞争性对中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体育课中合理的运用游戏能促进学生身体机能全面发展,增强身心健康,掌握体育运动技术的明确目的,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的内涵和引人入胜的竞争因素,因此体育课游戏教学成为开发中学生智力、体力和基本活动能力的有效手段。游戏教学的好坏是关系到体育课的质量,不是单纯规范化、传统化教学所能比拟的。中学阶段随着学生年龄增长,有的放矢地进行游戏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下面,笔者就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游戏的概念

游戏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它具有趣味性、教育性、竞争性、科学性等特点,在体育教学中结合全体学生,以身体动作作为主要练习内容,以集体性竞赛为主要活动形式,具有明确学习目标指向的游戏,它可以激发人体的智能、体能,间接有效地提高游戏者的学习、生活、劳动的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它能增强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它还能改善和提高各种运动技能,可与田径球类等项目密切配合,促进青少年身体的全面发展,掌握生活中基本的生活技能,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游戏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应用

1. 游戏在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中的应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游戏的合理运用可以创设宽松、和谐、平等、充满活力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在一节课中,体育教师如能在适当的时间里安排符合课堂内容的游戏,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这方面在教学中有许多案例,笔者就其中一案例予以说明。案例:在快速跑教学中,在学生基本掌握快速跑的技术动作后,如再让他们重复的跑,学生就会感到枯燥厌倦,注意力不集中,兴趣下落,这时及时地采用游戏“抢绣球”来活跃课堂气氛。游戏方法:学生可通过分组,个人等方式参与比赛,教师手拿绣球朝不同方向抛,同时发出口令让学生去抢,最先抢到者为胜。同样是跑,但它更加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将开心还给了学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此游戏通过分组比赛满足了素质好的学生适应了素质差的学生的需求,达到了全体积极参与的效果。通过游戏的进行使学生的运动兴趣得到了激发,还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无意间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2. 游戏在使枯燥的运动技能变得有趣中的应用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一些项目总觉得学起来枯燥乏味,例如耐久跑,队列队形、实心球等项目。怎样才能寓教于乐,除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摸索总结一些适合学生和自己的教学方法外,如能在教学中把运动技能融合在体育教学游戏中,让学生在自己乐于接受的方式中接受不乐于接受的运动技能,在愉快的环境中得到锻炼,得到健康,让体育教学成为师生的共同舞台。这里以耐久跑为案例来加以说明:耐久跑是秋冬季节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其在实际的操作中枯燥、艰苦,对体能、技术要求过高,但学生对其缺乏兴趣,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多少有些“谈虎色变”的感觉,这无疑给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此,如何让学生带着一份轻松和积极进取的心态练好耐久跑?成为我们体育教师必须面对的教学课题。耐久跑的体育教学游戏有许多种,本文仅以其中一种为例进行分析,在学生了解耐力跑的锻炼价值及其运动技能的几个关键环节后,然后采用游戏“串亲”进行教学,游戏如下:本游戏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竞赛,利用校内的自然地形跑,在跑的路线上设置路标、障碍,在跑的路线中设置啦啦队(见习生当啦啦队队员)喊口号或唱歌鼓励学生让其克服艰辛到达终点。通过体育教学游戏,使学生体验了运动的乐趣,忘记了项目的枯燥、单调以及身体的疲劳,从而自觉地完成了跑的练习任务,课后,同学们的反应很好,以前总是找理由请假的同学都积极的参加了游戏并建议教师以后多上这方面的课。

3. 游戏在体育课堂德育工作渗透中的应用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中学德育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利用体育学科渗透进行公民道德建设是德育工作的一条途径,而游戏又是这条途径的重要因素。在体育教学游戏中,学生既增强了体质,又促进了身心的和谐发展,还在游戏活动中培养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顽强拼搏的精神,养成了遵守纪律、规范动作作为的良好道德习惯。而这都是体育教学方式的目标、规则,所能起到的作用。在体育游戏中有很多的游戏都能起到以上作用,如“踩高跷接力”“网鱼”“开火车”等。下面就以“植树造林”游戏为例加以说明:本游戏的目标就是发展学生速度素质,提高反应能力,培养互帮互助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环保意识;游戏方法和游戏规则的要求就是让学生养成遵守纪律,规范动作行为服从命令听指挥的良好道德习惯。通过体育教学游戏的目标方法、规则的实施,让学生在游戏中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公民道德意识。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精神也是中学体育教学游戏的重点。尤其在集体团队游戏中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例如游戏“综合接力比赛”“撒渔网”“多人绑腿跑”等。下面就以游戏“多人绑腿跑”为例进行分析,游戏如下:多名同学都把彼此挨着的双腿绑起来,哨子响后大家一起往同一方向跑,在跑的过程中保持统一口号、步伐大小、速度及整体协调性的把握都非常重要。在游戏中学生们要相互沟通,明确集体目标,积极配合才能成功的完成游戏。通过集体游戏使学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其次让学生适当的体验团队成功,增强自信心,这是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必不可少的。

4. 游戏在提高教学效率中的应用

(1)适时安排游戏教学,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为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如果按以往固定的程序进行教学,学生往往会感到单调和枯燥。教师应在教案编写时,适当地编入一定量的相关游戏教材,使学生在练习某一技术动作时,保持新鲜感,这样课会变得生动活泼。如进行中长跑教学时,变以往绕跑道练习,让学生在游戏“原地闭目跑、游戏连跑带跑”、游戏“综合接力比赛”“绕几何图何追逐跑”“音乐伴奏往返跑”等等中去进行练习,学生在游戏中乐不知疲,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

(2)教师应在游戏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

除做好充分的课堂准备外,在游戏进行中,教师还必须注意课的密度、负荷,训练情况,学习气氛,及时给予肯定或指正,及时调整运动负荷及变换方法、手段。如游戏“两传一抢”,教师注意观察两位同学传球情况,又要注意抢新球学生的情况,教师可以暗示或指出一些隐蔽动作,以便使传球传得准,接球接稳,抢断积极,位置合理。还有教师应面带笑容上课,一方面能体现对学生的情和爱,尊重和理解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精神和生理负荷,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掌握技术,取得育人的最佳效果,更能给课堂注入催化剂,既给学生勇气、自信和力量,又能消除学生上游戏教学的心理紧张和胆怯现象。

(3)游戏教学后要及时给予小结评议

除正确引导学生正确练习,掌握适宜的运动量,游戏结束时,还应给予准确的评议:评出胜负,表扬先进,指出不足,及改正意见措施,这些工作也可由学生整体评议,但不管如何,应做到准确、公正、客观、全面,这些工作做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活动情绪和游戏教学的效果。

三、结论与建议

1. 小结

科学、合理的运用游戏在体育课堂中进行教学,是非常适合新课标下的体育课教学要求,它不仅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而且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打下基础。合理的运用游戏资源可以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教师轻松愉悦地完成教学内容,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既体现了新课程的弹性和体育教学的本色,又更好地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

2.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