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盈利的模式范文

企业盈利的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盈利的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盈利的模式

第1篇:企业盈利的模式范文

要研究盈利模式的创新,首先要对它的创新驱动力进行细致的分析。当今企业经营运作的特征以及促使新产业的形成,一些优秀的、头脑始终保持高度清醒且喜欢关注新知识的企业家们绝不会放过如此好的机会,他们打破行业陈规,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经营规则、新的利润来源、新能力的形成,按照新的逻辑配置企业资源,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形成新的价值创造网络模型,最后将传统的盈利模式彻底颠覆,形成人们难以想象的新盈利模式。这个新盈利模式的产生过程如图1所示。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盈利模式创新的外在驱动力表现在:

(1)高新技术的推动。技术创新可以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对技术创新和相应的超额利润的持续的、制度性的渴求,成了晚近资本主义企业、特别是晚近资本主义大公司的典型特征,盈利模式这一概念也是随着近代高新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高新技术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基础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经途径,高新技术在加速新产业崛起的同时,也要求企业创造新的盈利模式以适应新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发展也加速了旧产业的淘汰和升级,这同样也要求企业创新盈利模式适应产业的变化。

(2)消费者需求拉动。企业只有拥有消费者的情况下才有生存的基础和价值,失去消费者企业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价值。消费者需求拉动是盈利模式创新最强劲的驱动力之一,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是典型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项目,其并没有高技术的参与,只是通过整合几方的资源并且适合了年轻女生的心理需求,给消费者提供了满意的娱乐方式。

(3)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企业在原有的市场中已无发展的潜力,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突破点。盈利模式是商业模式的一部分,对商业模式创新动力的阐述有时同样适合盈利模式创新动力。

2基于企业资源观(RBV)的盈利模式创新

本文认为,企业资源是指所有企业所拥有的资产,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总和。而形成持续竞争优势和盈利模式则依靠那些有价值、难以流动、难以模仿、难以替代的具有稀缺性的异质资源。企业所拥有的这些异质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基础,更进一步说,这些异质资源具有理查德租金的特点,即指由于不可模仿性或不可复制的资源本身所固有的稀缺性而导致的垄断利润。显然,理查德租金构成了企业竞争优势的经济基础。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与其盈利模式是相辅相成的,持续的竞争优势促进了盈利模式的形成,盈利模式又稳固了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企业所拥有的异质资源是如何实现企业盈利模式创新的?企业的盈利模式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不同,盈利模式创新是紧紧围绕企业的最终获利而进行的,盈利模式创新简单说就是重新建立企业的获利结构。企业获得利润的两个关键:一是降低成本、二是增加收入。企业竞争优势将企业资源观和盈利模式创新连接起来,是二者之间的桥梁,如图2所示。物质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都是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组成,是一项复杂的资源体系。从这三个方面创新的盈利模式涵盖了企业所有的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本资源,这里的资源指广义的资源,不仅仅包括有形资源,还包括企业组织能力等无形资源。值得注意的一点,创新盈利模式在出于这三个方面的基础上,还需要将这三者相互耦合。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上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协同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通过这种动态关联,使它们完美组合形成特有的不易被模仿的新盈利模式。

2.1物质资本型盈利模式创新

盈利模式创新的实质是增加收入渠道、降低成本。通过企业所拥有的物质资本资源如何增加其收入渠道、如何降低其成本是物质资本型盈利模式创新的重点。首先将物质资本对盈利模式的贡献分为固定贡献和可变贡献,固定贡献是指该物质资源的投入量不影响企业的产出量。例如建筑物、机器、技术设备等的投入并不影响某一次的产出。如果该物质资源的投入量影响了企业的产出量,那么就称为可变贡献。例如原材料的投入,原材料的投入量越大,产量越大。提供固定贡献的物质资源,例如建筑物、厂房及机器等很难增加新的收入渠道和降低成本;提供可变贡献的物质资源可以通过建立集中采购盈利模式、大规模生产盈利模式、规模销售盈利模式以降低成本,实现盈利。

2.2人力资本型盈利模式创新

人力资本资源如同物质资本资源一样是企业创造和实现价值必不可少的要素。进入企业的人力资本要素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生产者人力资本;第二类是管理者人力资本;第三类则是企业家人力资本。也有学者将人力资本分为通用性人力资本、专用性人力资本和准专用性人力资本三类。不管将人力资本怎样分类,其本质是人力资本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以及各种能力范围,包括创新能力、决策能力、获取新技术及新信息的能力等。巴尼将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本资源概括为企业所拥有的培训、经验、判断力、人际关系、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洞察力。人力资至关重要,对企业来说真正稀缺的是人力资本而并非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是一切盈利模式创新的根本,不同之处仅在于对人力资本的侧重点和依赖程度不同。人力资本资源实际上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收益的资源,结合人力资本类型以及特征,基于人力资本资源视角的盈利模式创新有:

(1)速度模式。速度模式指企业从研发、生产到投放市场的效率,这个过程越短,效率越高其盈利的可能性越大,建立速度模式的首要因素便是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速度模式包括研发速度、生产速度以及投放市场速度,这些因素构成了新的速度盈利模式。

(2)资源整合模式。人力资本一个突出特点便是潜在创造性,人力资本通过整合各种资源,使参与整个盈利过程的投入要素增加,建立起新的盈利模式。资源观的显著特点是关注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但对于资源整合来说,可以是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也可以是企业外部资源的整合,整合外部资源是基于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资本,所整合的资源在企业的控制范围之内。对于外部资源的整合,重点是企业获得商业信息的能力、维护与供应商关系的能力、维护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能力,以及如何运用好企业的外部资源,这些是资源整合模式的重点。

2.3组织资本型盈利模式创新

组织简单的说就是把劳动分成各种不同的任务,并将这些任务转化为易于协调、易于完成的方式的总和。组织资本在本质上应当是一种让组织成员能够把其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发挥出来的组织环境、氛围或机制。组织资本资源是企业经过长期的运营积累下来的重要资源,不依赖于某个人而存在,包括组织所拥有的、固化了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又包括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也包括企业协调机制、组织流程和制度,它能使企业的工作专门化,行为规范化,是一种有效的控制过程和控制系统。公司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唯有组织资本的获取方式只有一种——长期积累,所以基于组织资本资源创新盈利模式是最困难,但也是最不易被模仿的创新形式。公司组织资本对盈利模式的影响并没有相关的研究,本文认为利用组织资本创新盈利模式并不现实,但是利用组织资本优化已有的盈利模式却比较可行。

3结论

第2篇:企业盈利的模式范文

关键词:零售企业;顾客;供应商;盈利模式;价值链

中图分类号:F7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12)02—0007-06

近年来,我国商品流通规模一直呈现出较快增长的态势,但零售业规模的增长并没有带来效益的同步增长。特别是随着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竞争不断加剧,零售行业反而成为了微利行业,一些零售企业甚至处于亏损状态。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经营者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盈利水平,成为当前零售企业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顾客、企业和供应商三者利益关系视角对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我国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发展建议。

一、企业盈利模式的实质

关于盈利模式的内涵,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在国外学者中,Linder和Cantrell(2001)认为盈利模式是创造价值的商业系统,它的核心是创造价值。成功的盈利模式具有三个共同点:一是能够提供独特的价值,并在产品和服务上比竞争对手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二是具有难以复制性,比如通过顾客忠诚、先进的物流体系或者管理模式建立核心竞争力;三是可以有效地实施,并随着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Osterwalder和Pig。neur(2002)在研究门户网站盈利模式的过程中指出,盈利模式就是在为顾客和合作伙伴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产生持续收益流的方法。Schneider(2004)将盈利模式定义为一系列用于识别客户,开发客户,最终向客户提供服务的业务流程的集合。Rappa(2003)认为盈利模式的关键是企业如何在价值链中确定好自身的位置从而帮助企业获利。slywotzky(2001)在对当代最成功的12家企业进行研究后提出,盈利模式的核心在于创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结构,而创新点又要以顾客和利润为中心。Hamel(2002)对盈利模式的组成作出描述,指出盈利模式在实际的商业应用中应该包括四个方面:核心战略、客户界面、战略资源和价值网络(转引自冯春健,2010)。国外学者主要是从宏观层面给出盈利模式的描述和定义,提出盈利模式的核心与构成要素,没有进一步讨论是什么因素影响零售企业对盈利模式的选择,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零售企业的盈利。

在国内学者中,王方华和徐飞(2005)认为盈利模式是企业整合自身和利益相关者的资源,从而实现价值创造并获得收益的组织机制和商业架构。栗学思(2003)认为企业的盈利模式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帮助企业盈利的商务结构和业务结构。盈利模式的设计有五个要素:利润源、利润点、利润杠杆、利润屏障和利润家。郭金龙和林文龙(2005)认为盈利模式就是商业模式,是企业通过对所有的经营要素进行分析,从而找到利润的来源,进而通过对利润来源的把握和挖掘找出合适的经营方式并实现盈利的一种系统方法。国内学者对于盈利模式的研究主要从业务结构、构成要素和盈利方法等角度进行分析,强调盈利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各种要素的组合,为顾客和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并获得相应的利润。

结合以上有关盈利模式的讨论,本文将零售企业盈利模式定义为:零售企业在为顾客创造价值并帮助供应商实现利润的同时,实现在利益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获取利益的一种盈利方式。

二、零售企业的盈利模式及其局限性

李飞和汪旭晖(2006)认为盈利模式分析框架的核心就是识别出各个组合要素为顾客价值和企业利润做出的贡献水平。零售企业的盈利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零售企业由于承担了销售职能而由供应商转让的价值,称为让渡利润;二是零售企业在零售环节为顾客创造了新的价值,顾客会转让一部分价值给零售企业,可称为追加利润;三是零售企业通过提高自身组织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从而获得的利益,可称为内生利润。所以,零售企业的利润是通过与顾客、供应商的利益博弈以及自身经营能力的提高来实现的。盈利模式形成的核心是围绕着经济利益的分配,表现为零售企业的购销差价水平。采购价格水映零售企业承担销售职能而获得供应商让渡利润的多少,而让渡利润的多少取决于零售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博弈结果。销售价格水映零售企业为顾客创造新价值而获得的追加利润的多少,而追加利润的多少取决于零售企业与顾客之间博弈的结果。谁在博弈中占据主导地位,就会形成以谁为中心的零售业盈利模式(李飞,汪旭晖,2006)。综上所述,零售企业、供应商、顾客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零售企业为供应商提供销售平台从而获得让渡利润,零售企业为顾客创造价值而获得追加利润,零售企业通过提升组织效率而获得内生利润。

(一)盈利模式

根据零售企业与顾客、供应商的利益关系以及对中国零售市场不同发展阶段特点的分析,可以将零售企业盈利模式归纳为三种。

1.“商品毛利”模式。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在我国商品流通市场上,供应商在与零售企业的关系中一直处于支配地位,零售企业由于货源限制以及自主定价权的缺失,只能以进销差价作为盈利的基础,利润的实现来自商品销售实现的毛利,这就是“商品毛利”盈利模式。

在计划体制下,我国一直存在商品供应短缺的问题,为了保证居民正常的生活需求,维护市场的供求平衡及稳定,政府实行了凭票证券进行供应的计划经济模式(李飞,汪旭晖,2006)。在这种卖方市场的条件下,卖者主导着交易双方的利益分配,顾客向零售企业转让较多的价值。同样,因为商品供应的短缺,国家控制体系决定了供应商与零售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零售企业基本上只能接受供应商提供的配额,没有选择商品种类和数量的权利,也没有与供应商在价格上谈判的可能,所以,在供应商与零售企业的关系中,供应商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供应商向零售企业让渡的利润有限。由于零售企业只是按照政府规定的价格买卖,并且在买卖商品的数量上也没有决定权,所以零售企业不具有提升组织运营效率的激励因素,内生利润有限。在这种背景下,其利润来源被限定为购销价格的差额,零售企业一直被动地选择“商品毛利”模式作为盈利模式。

2.“后台毛利”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连锁经营形式出现的超市以及大型购物中心发展迅速,在流通市场上改变了传统的供应商支配零售企业的格局,逐渐形成了一种反纵向控制的趋势。连锁经营的超市和大型购物中心等零售企业通过集中采购的方式使得单次采购量急剧增大,使得零售企业在与供应商交易中的地位有了大幅度提升。零售企业凭借巨大的采购量对供应商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供应商都希望零售企业能够帮助其销售产品,也愿意为获得零售企业的销售资源而支付一定费用。于是超市和大型购物中心等便利用自己日渐强大的销售网络向供应商收取进店费、店庆费、堆头费、广告费等各种形式的通道费用,这些通道费用和销售数量折扣两种利润来源被称为“后台毛利”。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成效的逐渐凸显,大多数商品已经实现供求平衡,一部分商品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市场基本告别了商品供应短缺的状况。在商品充裕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买方成为市场的主导,逐渐控制交易双方的利益分配。尽管零售企业在与供应商的博弈中,凭借着规模优势不断降低采购价格,但是在与顾客进行的利益关系博弈中,零售企业处于卖者的被动地位,加上零售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趋于饱和,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零售企业大都依靠降价打折的方式来吸引顾客,所以降低采购价格所带来的利益并不能扩大毛利率,而是通过低价竞争策略直接把好处转让给了消费者。由于以上原因,零售企业要盈利就必须利用其与供应商博弈中所产生的有利地位,获取供应商的价值转让。这个转让不可能完全是购销差价,而是凭借其规模化优势来收取通道费以及销售数量折扣等在内的费用即后台毛利。随着零售企业规模的扩大,后台毛利为其带来不菲的收益,吸引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选择“后台毛利”模式作为盈利模式。

进一步地,可以运用双边市场理论分析在零售企业主导的市场环境下顾客、零售企业和供应商三者的利益关系,从而对“后台毛利”模式给予理论解释。石奇和岳中刚(2008)证明了现代大型零售企业的交易平台性质在于其为双边交易提供了匹配的便利。Armstrong(2004)指出所谓双边市场就是两组参与者需要通过中间层或平台进行交易,而且一组参与者加入平台的收益取决于加入该平台另一组参与者的数量。对于大型零售企业而言,供应商选择零售企业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光顾此零售企业的消费者数量;而对消费者而言,为了在购物时能有更多的比较与选择的机会,对零售企业的要求也会体现在进驻零售企业的供应商的数量。作为双边市场交易平台的大型零售企业,向供货商而不向消费者收取额外费用,是因为供货商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而不得不向大型零售企业缴费以获取销售资源;而同时,大型零售企业面对众多其他零售企业与其争夺消费者,因此只能通过低价销售的方式以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平台并进行交易。这样,就形成了零售企业对顾客采取低价甚至免费服务,而对供应商一方收费通道费等各种费用以降低运营成本并获取利益的“后台毛利”模式。

3.“资本经营”模式。零售企业通过采购和销售环节在资金交付上的时间差,可以沉淀出巨额的现金流,从而达到为企业筹资实现进一步发展的目的,并可能以无息资金投资相关项目以获利。这就是“资本经营”模式。

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我国零售企业高速成长阶段,零售企业规模急剧膨胀,尤其是通过连锁经营的形式,零售企业采购量大幅度增加,增强了与供应商谈判的能力,在不断要求提高返利和增加通道费的同时,零售企业加大对供应商资金的占用,资金占用和后台毛利一样也成为零售企业的重要盈利方式。零售企业规模的急剧膨胀需要巨额的资金,占用供应商的资金成为了零售企业重要的筹资手段。通过占用供应商的资金,零售企业不断扩大规模,而规模的扩大又带来两方面的效应:一方面使得零售企业采购量增加,进一步增加了与供应商谈判的砝码,进而能够要求供应商返还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通过增加采购量,零售企业可以占用供应商更多的资金,从而进一步扩大规模。同时,将占用的供应商资金投资于其他相关项目以获利也是大型零售企业常用的做法。由于以上原因,“资本经营”模式成为零售业常见的一种盈利模式。

(二)现有模式的局限性

随着市场体制的完善,基于购销差价的“商品毛利”模式的运用受到了制约,“后台毛利”模式和“资本经营”模式成为当前我国零售企业尤其是大型零售企业广泛运用的两种盈利模式。但在实践中,“后台毛利”和“资本经营”模式也日益呈现出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后台毛利”模式使零售企业片面追求规模扩大,出现了非理性的状态。零售企业一味追求业务拓展速度的增快,而忽略了经营能力的提高,导致零售企业在规模迅速膨胀的同时业绩并没有同步增长,零售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还是很弱。而从长远看,我国零售企业必须致力于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

2.“后台毛利”模式和“资本经营”模式可能导致工商关系紧张。因为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收取各种各样的通道费,供应商认为零售企业索取的太多甚至难以承受,以至于出现了供应商联合起来向零售企业停止供货的事件。

3.“资本经营”模式使得零售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一旦新开门店的销售无法支撑采购量的增加以实现返利及进一步的资金占用,或者用占压供应商的资金所投资的项目失败,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使企业无法正常运转,由此将会给零售企业自身以及供应商带来巨大的损失。

4.“后台毛利”模式和“资本经营”模式不可能给零售企业带来取之不尽的利润。零售企业在总量上最终会趋于饱和,零售企业靠外延扩大规模的发展空间逐渐缩小,销售额相对稳定后,后台毛利和资本占用将难以增长,甚至由于竞争的加剧后台毛利还会逐渐减少。另外,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已经对通道费的类别和收取方式等进行了一些经济规制,例如日本的反垄断法规定零售商最多只能收取三种通道费(石奇,岳中刚,2008)。目前在国内还没有针对通道费问题的明确规定,但是未来肯定会出台相关规定来规范市场行为,对采取“后台毛利”模式和“资本经营”模式的零售企业会带来一定的冲击。因此,零售企业必须寻找新的或优化的盈利模式。

三、基于价值链优化的零售企业盈利模式

零售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长期处于供过于求,买方处于市场主导地位的特征将越来越明显。因此,顾客价值的体现是购有所值,也就是顾客不仅仅是要购得想要的商品,还会对购物过程中的人员服务、购物环境等有更高的要求(李飞,汪旭晖,2006)。所以,今后零售企业只能通过大力提高经营能力,努力在为顾客创造价值方面超越竞争对手,从而从顾客处获得更多的追加利润。零售企业要想在未来取得有效的发展,必须与供应商和顾客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改变现有的零售企业、供应商、顾客之间的价值关系,只能通过优化价值链,提升整个价值链的运营效率,使整个价值链的总利润增加,进而与供应商、顾客分享优化价值链所带来的利益。

因此,未来零售企业盈利模式应该是以优化价值链,提升价值链运营效率为基础的“整合价值链”模式。所谓“整合价值链”模式即指通过整合“与供应商信息分享一自有品牌开发一信息和物流系统建立一为顾客提供增值服务一与竞争者建立合作关系”整个过程,降低与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费用成本,与供应商和顾客合作创造并分享新的利润点,开发自有品牌寻求更大的利润空问,与竞争者合作实现规模经济,建立信息与物流系统,提升市场反应能力(见图2)。

优化价值链的核心是创造新的价值以及降低零售企业、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费用成本,特别是零售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费用成本。例如像沃尔玛与宝洁的关系那样,通过分享沃尔玛的信息系统,宝洁可以追踪自己所有产品的销售信息,从而根据市场销售情况及时增加或减少生产,这不仅使得宝洁产品的销售量大大提升,也使得库存和物流等成本明显降低。所以,零售企业应该转变思路,从传统的与供应商、顾客争夺利益的竞争关系转变为通过合作创造价值、分享价值的伙伴关系。零售企业的发展,除了使得供应商和消费者受益以外,物流部门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不断增大的商品交易量使得物流企业有了更广阔的市场,它们借此机会可以扩充其经营网络,升级信息处理系统,形成规模优势,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获得更多的利润。对于零售企业而言,建立高效的物流体系将大大降低经营成本,并形成新的利润中心。尤其对于网上零售企业,高效的物流体系在降低经营成本的同时能为顾客带来更多的感知价值,帮助企业实现更多的追加利润。零售企业除了作为交易平台提供服务以外,会有自有品牌的发展。在国外,自有品牌的发展非常迅猛,在超级市场和大卖场里,自有品牌的销售在总销售额中已经占有很大的比例,很大一部分利润来源于自有品牌。

由于零售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会导致资源浪费,成本增加,因此,零售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将有助于增加整个价值链的利润。特别是国内零售企业面对外资零售企业的竞争时,应与其他企业合作,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通过实现价值链一体化,使合作中的各企业的资产和核心能力能够互补,最终产生共生效应。

四、零售企业价值链优化的途径

根据以上讨论,零售企业未来的新增利润在于与供应商和顾客分享优化价值链所创造的新的利润,而这一方面来源于零售企业建立自有品牌,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为顾客提供增值服务而创造的价值;另一方面来源于与供应商、顾客、竞争者合作的过程中减少的费用成本。因此,零售企业实现价值链优化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条。

1.开发企业自有品牌。自有品牌产品成本低廉,也可以节省与供应商之间的交易费用,使零售企业拥有更大的利润空间。自有品牌的开发能增强企业参与市场经营的能力,有利于促使零售企业与制造商建立合作共赢关系。因此,自有品牌的建立可以使零售企业在与供应商合作的过程中减少施加给供应商的压力,缓解工商矛盾。同时,也使零售企业能够让渡更多的利益给顾客,从而吸引更多的忠实顾客。国际上许多零售企业通过自有品牌在盈利上获得巨大的成功,像瑞典的宜家家具,其销售全部来自于自有品牌,美国著名的零售企业西尔斯90%的商品是自有品牌(洪秀华,2010)。我国零售企业在自有品牌的建设发展上还不成熟,这将是我国零售企业新的盈利增长点。

2.建立双赢的零供关系。零售企业在挑选有信誉的供应商以后,应与供应商信息共享,并建立有效的资源配置网络。柯美胜(2007)指出,有调查显示,在整个商品供应链上,各个企业间协作程度的提高将有效提升运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大大提升整个价值链的利润水平。商品供应链上各企业间信息共享程度每提高3%将节约23%的流通费用,整个供应链条的库存可以减少34%,商品周转率可以提高30%,顾客的需求可以提前15天得到满足,整个链条的利润可以提高23,5%。因此,与供应商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并共享信息可以有效地提升整个价值链的利润。零售企业在帮助供应商提升销售业绩的同时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实现双赢。

3.增加顾客增值服务的内容。我国未来零售市场将长期处于供过于求,买方主导卖方的状况,零售企业要想在发展客户资源的同时不损害自身利润,只能通过培养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能力来实现持续的发展。例如,能为顾客提供更好的安装以及维修服务的家电零售企业一定会为其带来良好的口碑和更多的忠诚顾客。再如,网上零售商店已成为零售业的一种发展趋势,能为顾客提供新的增值服务,如提供易于获取的商品详尽信息和送货上门服务的网上零售商店将获得更多顾客的青睐。传统零售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网上零售商店为企业带来新的销售和盈利增长。

4.深化零售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买方市场的背景下,零售企业数量会趋于饱和,通过扩大规模来寻求规模效益或者控制上游供应商来获利的方式只能加剧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而竞争会浪费企业资源,增加运营成本,因此零售企业之间也必须从以往的竞争者关系向合作者关系发展。同一地区的零售企业可以通过共建物流与配送中心,对商品的储存和配送进行集中管理,在不扩大规模的情况下也能体现规模效应,大大降低仓储和物流成本。零售企业还可以通过合作来共同开发自有品牌,这样不仅能集聚更多的资源来实现自由品牌的发展,更广阔的销售平台也自然增加了自有品牌的成功率。

第3篇:企业盈利的模式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物流金融;盈利模式;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8-0080-0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模式与风险防范研究”(批准号:11BG057)

[作者简介]庞燕,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物流工程与管理;

潘永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物流工程与管理。(湖南长沙410004)

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贷款难的问题,这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的一大障碍。农产品物流金融作为物流与金融业务合作的创新产物,成为有效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方法。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农产品物流金融克服融资中申贷困难、融资成本高等在向银行申贷中遇到的常见难点,获得更多的流动资金。而银行在通过该业务放出更多贷款的同时,承担更低的贷款风险。因而,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

一、农产品物流金融的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Barnett、Biederman对物流金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Rutberg以UPS为例介绍了物流金融创新模式的主要特征。国内学者徐明川针对仓单质押的三种模式进行了银行、货主、物流企业三方的盈利分析,并指出三种模式中三方赢利点的区别。袁开福和高阳对银行与借款企业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质押贷款前后的单位成本利润率进行比较和数据推导,提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管理咨询服务,仓储销售业务和拍卖市场业务等建议。王忠伟和吴亚辉分析了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模式的四个要素,并对物流企业、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小企业和银行这三方的盈利点进行了剖析,详细分析了自有仓库,异地监管,统一授信这主要的三种仓单质押盈利模式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胡愈对我国目前农村物流建设中金融供给短缺的情况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然后分析研究了现代农村物流与现代农村金融发展的关联情况。袁光骊从银行的角度出发,以金融机构的利润为目标函数建立了模型,计算不同情景中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并分析了不同的外部条件变化趋势对银行决策的影响。宋迎春详细介绍了仓单质押融资的统一授信、质押担保和反担保等三种方式及其特点。庞燕,易君丽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风险评价模型,提出了农产品物流金融运作中风险防范策略。

国内学术界通过对国外相关业务理论的分析,结合国内农产品物流金融实践的经验,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对于农产品物流金融的盈利模式,还缺乏一些系统性的研究。

二、农产品物流金融的概念

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是为农产品行业提供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服务的金融业务,它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而产生。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开展过程中涉及了三个主体:融资企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农产品物流活动的运作过程中,通过灵活运用各种物流金融服务和开发新的产品,组织和调节农产品物流领域中的资金货币活动,是农产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效结合。融资企业能享受到被提供融资和货款结算等服务,银行能扩大放贷业务量,而第三方物流企业能获得新的利润增长,达到参与方的共赢。

由于农产品自身的特殊性质,农产品物流金融与商品流通贸易下的物流金融以及工业物流金融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两者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质押物的性质多样

商品流通贸易下的物流金融质押物是没有生命的,一般物理化学性质较为稳定,农产品物流金融下的质押物是具有生命的,因而每种质物都有不同的性质。

(二)质押物的生产时间不同

商品流通贸易下的物流金融质押物生产的时间基本不受季节限制,而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季节性,其出产时间受到季节上的制约。

(三)需求群体和需求量不同

商品流通贸易下的物流金融的质押产品主要是面向企业或工厂进行大量生产的,需求是大量而间断的。农产品物流金融质押的产品则主要面向消费者,需求是少量而连续的。

(四)业务操作更为复杂

因为农产品具有生命,相对于在商品流通贸易下的物流金融,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在开展过程中,其加工、运输、装卸、存贮等环节为了保证农产品的生命特质,操作过程会更为复杂,需要特别关注。

三、农产品物流金融盈利模式

随着现代金融和现代物流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形式也越来越多。现有的农产品物流金融盈利模式主要有两种,即代客结算模式和融通仓模式。

(一)代客结算模式

1.代收货款模式

代收货款业务是指物流企业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买方客户收取货款,然后将货款交付给农产品加工企业并从中收取一定费用的业务(详见图1)。

代收货款业务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属于增值服务,具有运营成本低、区域性集中的特点,业务前景广阔。代收货款模式从盈利来看,它直接带来的利益属于物流企业,而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买方客户获得了更加便捷的增值服务,该项业务的成功开展与物流企业的信誉有关。因此,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选择资信好的物流企业合作。

2.垫付货款业务模式。其中又分为两种垫付货款模式

(1)垫付货款模式1。垫付货款模式1的业务流程见图2。

垫付货款模式1可以消除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积压的困扰,而对物流企业来说,货物在自身控制范围内,降低了垫付货款的风险,而对提货人来说不用承担因为物流过程造成的货物损失的风险,并且方便提货人对货物进行退换等操作。该模式需要物流企业拥有一定的资金实力,适用于物流技术成熟、专业化程度高、拥有雄厚资金实力的物流企业,并且对提货人(买方)的公司规模要求也较高。

(2)垫付货款模式2。该模式流程见图3。

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农产品作为质押物的问题。农产品质押物的市场价值变动直接影响到质押物的总价值以及银行的利益。所以,在协议中应规定当货物市值发生波动,下跌幅度达到约定的额度时,银行有权要求发货人提前偿还部分货款,以保证达到双方约定最高质押率的要求。否则,银行有权自行处理质押的农产品。该模式下,农产品加工企业若面对众多中小型采购商的情形时,优势更加明显。

(二)融通仓模式

融通仓是指一个对质押物资提供仓储管理、监管、仓储场地租用、价值估算、运输、加工、拍卖为核心的综合性第三方物流服务平台,它不仅为银行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间的合作构架新桥梁,而且良好地融入到农产品加工企业供应链体系之中,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重要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

融通仓主要有仓单质押模式、保兑仓(买方信贷)模式和统一授信模式。

1.仓单质押模式。仓单质押业务的实质在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将在库农产品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经过由银行审核授权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监管服务,并承担对质押物的监管责任。期间,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一次或多次向银行还款。

质押货物的存放地点可以是仓单出具方的仓库,也可以是具有一定仓储能力、管理经验、行业信誉良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或出质人自办仓库,但后者须由仓单出具方派人监管并承担监管责任,其具体流程见图4。

仓单质押模式又可因质押物的流动情况细分为静态质押和滚动质押。在静态质押下,入库的质押物一般不得更换,只能依据还贷的金额提取相应价值的质物,直到贷款还清,方可将质押物全部取出,结束该笔业务。而滚动质押与静态质押的区别在于,滚动质押事先确定质押商品的最低底线,在质押期间允许按合同约定对质押物进行同类产品的补新出旧或者将价值高的质押物换出相比价值低的质押物,第三方物流监管公司只需要保证监管货物的价值在控制底线以上。如果低于控制底线,则要求货主增加质押物或还款给银行。否则,银行有权处置在库的质押物。相对静态质押,滚动质押更加灵活或人性化,并且能在保证生产的情况下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更多的流动资金。因此,在实践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2.保兑仓业务。保兑仓又称买方信贷,具体流程见图5。

通过保兑仓模式,农产品生产企业在承兑汇票到期即可去银行兑换回货款,而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申请承兑汇票,实际上是间接获得了银行给予的融资,缓解了交易双方的现金压力,加快资金的周转效率,真正实现了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多赢。

3.统一授信模式

银行通过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程度、运营情况、信誉度和资产负债情况等方面综合考量,授信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定信贷额度的贷款,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自主使用这些信贷额度的贷款向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服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直接监控质押贷款业务的全过程,银行则基本上不参与该质押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

在该模式下,相比质押贷款业务简化了银行参与的中间环节,有利于农产品加工企业更加快速方便地获得资金,而银行通过统一授信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仅减少了自身工作量,还能通过授信放出更多的贷款,也提高了银行对质押贷款的全程监控能力。

四、农产品物流金融融通仓盈利模式实施对策

(一)重视农产品物流金融融通仓质押物的选择

随着时间、季节变化,某些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销售情况也会发生变化。

融通仓业务十分灵活,可质押的产品并不是固定的。当企业有新的产品进行质押时,可向银行申请新的质押物种类,经银行审核通过后就可以进行融通仓业务,如湖南省就依据实际情况将槟榔列在了质押物清单里,既满足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要求,又具有本地特色。

(二)完善农产品物流金融融通仓监管环境

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涉及产品种类广泛多样,物理化学性质也各不相同,因而对农产品质押物的监管条件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仓库不仅要有一定的密封性,而且要有良好的通风环境,并且要控制一定的温度,以防农产品的品质降低,以免影响农产品的未来销售。这不仅增加了无形的成本,更增加了金融机构和物流公司的风险。一般可选择性质较稳定的大豆、小麦等农产品作为质押物,对监管的环境要求不会太苛刻。

(三)加强农产品物流金融融通仓日常工作管理

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融通仓业务下最便捷的方式是将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一起质押,存放的地点就在生产车间,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监管,保证质押的货物价值在银行规定的控制底线以上。此时,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监管人员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内部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银行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评价。因此,在质押期间要对企业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说明,使员工了解第三方物流公司对监管货物的使用权限,不得阻碍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监管人员对货物的清点或者封存,要予以积极的配合。

质物被质押监管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库时,需要定期或不定期连同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一起对质物的质量、数量、包装情况等进行巡查,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以防因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未尽自身职责,使质押物受到损失而将承担损失的责任推卸到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或者其他情况的发生。

第4篇:企业盈利的模式范文

一、价值企业管理横式

企业的管理模式不只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还会影响到国家的发展水平。价值型企业管理模式让企业不单单完成了利益发展,还改善了企业的价值观念,使得企业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以及员工的诉求,从而给企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最后增加了企业的利益。

价值型企业管理模式能够根据价值优化配置企业的人力、财产、物资,是企业能够有计划的根据价值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笔者所从事的物业管理公司已经具有自己的品牌特色,人员配备情况、公司整体价值以及经营模式等都已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如何利用价值型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企业管理,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二、在企业管理中利用价值型企业管理模式的措施

企业的有效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前提,良好的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经济最大化以及维持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因此应当加强企业的管理力度,争取利用价值型企业管理模式为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

1.树立价值创造核心理念

企业的有效管理包括领导的决策\员工间的相互配合以及各个部门间的共同努力,还需要完善的奖惩制度。因此要建立一个完整科学的价值管理系统制定科学的管理条例,并明确一系列的奖罚制度和评估标准。树立企业独有的价值创造企业文化,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够主动承担责任,都能树立起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理念。

2.树立公司品牌意识,加强公司全面管控

品牌是公司的一种无形资产’是公司的形象展现,良好的品牌形象能够为公司带来不可忽视的经济效益。作为在杭州物业管理方面较有名气的公司,应该更加注重企业的品牌效益形成的良好口碑,以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因此公司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实际需求,进行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按照髙标准塑造公司品牌效应。作为物业公司,应当以服务为主,倡导尽心尽力为每一位业主服务的目标,同时应该以创建安全、文明、舒适的环境为奋斗目标。在市场上进行品牌运营,能够扩大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同时还应该利用法律手段保护公司的品牌,并在保持原有的服务基础更加努力的提高服务质量。

3.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我国现阶段的物业管理人员配置存在严重问题,从事安保工作的人员大都基本素质不高,普遍与其“安保”工作职责不相适应。安保人员的身体素质、知识层次、以及职业技能欠缺,阻碍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物业企业的管理人员本就缺乏,再加上基层员工的自身素质限制,较难进行培训、升职而从事管理岗位,企业缺乏技术型人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调整管理人员的分配制度,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即公司提拔优秀的普通员工到管理层,在公司员工间形成一种团结向上,不断前进的工作氛围。在保安管理人员的选拔上更要注重素质水平,确保人才流向合理J艮务高效。

树立员工的竞争理念,让员工能够在合理竞争的基础上提升专业技能。制定严格的培训计划,对所有基层员工进行定期培训以及专题学习;通过举行专项训练,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员工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公司对基层管理人员实行在职学历教育,让员工在在职期间获得大专和本科学历证书;培训管理人员的岗位资质资格技能,为公司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

4.树立“以员工为本”的理念

提高薪酬,增加福利,加强劳动保障。员工是公司的基础要素,也是公司正常运营的保障。因此,应制定完整科学的考核体系,对认真负责的员工进行奖励,以达到以员工为本的理念。由于保洁员是公司工作最为繁重且工资最低的员工,因此公司应适当增加保洁员的起步月薪,否则在扣除社会保险之后,保洁员实际到手的工资难以维持正常生活;对于员工的加班工资也应跟随政策的上调而上调并提高员工加班费发放标准。

5.改进考核制度,激发员工工作热情

根据各个项目运营的实际情况,修订完善“经营管理目标考核”及“治安消防安全目标管理”两个责任书,在年初由总经理与各下属管理处负责人逐一签署,明确了经营目标和相关的管理责任,并组织员工进行学习,使得每一位员工明确自身责任以及公司的奖惩规定,每年初,根据项目盈利状况和安全管理的绩效对上一年度进行考核奖励,加大了绩效考核奖励梯次,激励项目负责人管好安全生产,控制成本,增收节支。结合各个项目管理实际,差异化地确定目标考核分,适时修改调整公司级季度质量

考核、各管理处级的月度质量考核及各管理处部门级的周、曰质量考核内容。使管理目标考核明确,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在此基础上组织完成每个季度对各管理处的检査考核,对未达到目标考核分的项目管理人员扣罚季度奖,对超过目标考核分的增求是,按照规定严格检查,以达到发现问题不断改进的目的。公司根据实际运营状况’建立了专门的考核培训部门,不断研究改进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对员工进行激励是不少公司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热情的方式。因此,公司不断调整对员工的奖励方式,积极推行浮动奖励,给予每一个管理处自主奖励权限’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6.加强干部队伍管理’完善考核聘任机制每年初,组织开展对每个项目管理人员的年度考核’从思想表现、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工作作风和廉洁自律五方面进行考核。公司领导组织考核组,听取述职报告,向不少于20%的员工发放测评表,就德能勤绩廉五项内容无记名打分,随机抽取不少于10%的员工谈心谈话。对管理有方,群众拥戴的干部评优评奖,对存在问题的干部积极引导,谈话诫勉,对超过15%的问卷填写“不胜任”的干部就地免职,全面地掌握了干部的情况。为干部提拔、聘任,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

三、价值里企业管理棋式给企业带来的业纽笔者公司实行的价值型企业管理模式,在2015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15年度总公司下达的考核指标为年度营业收入7810万元、净利润650万元,同比去年指标分别增加了581.1万元(8.04%)和77万元(13.43%)。

对于激烈竞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说是任务繁重,压力巨大。班子成员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细致核算,科学决策。布置财务管理部根据上年度项目营运与本年度合同费用情况,认真分析项目实际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因素,认真做好每个项目的预算。召开各职能部门与管理处负责人工作会议,要求根据工作实际,进行岗位优化’推行浮动考核奖,控制好费用支出。一年来,我们在经营管理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经济指标完成情况。2015年公司完成主营业务收人7911.03万元,比去年同期的7258.49万元增加了8.99%;净利润735.64万元,比去年同期的648.49万元增加13.44%。全面超额完成了全年考核指标。

其次,顺利完成合同签订。合同是公司生存的基础。为了巩固优质项目,根据各个合同到期时间,公司领导提早谋划’积极营销,续签合同,增加费用。今年以来’通过招投标、单一来源采购、商务谈判等方式,完成了电信、能源、公安厅、中院、速递、新传媒、临法、邮储、能二、大华等项目的合同续签,全年合同金额约增加390万元。

最后,积极拓展优质业务。2015年初,承接了浙江广电集团停车场的管理,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照明接电安装,车位划线,保安员进场实施24小时管理。同时做好工程公司监控系统安装、广告公司广告牌安装的配合工作,目前管理有序,收益良好。2015年8月,公司参加了由浙江省采购中心组织的省高速交通警察总队物业管理项目投标,一举中标。

四、价值型企业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经济方面

随着价值型企业管理模式在公司的应用,公司的年度营业额和净利润均超额完成,并且增长百分比都在10%左右,且公司与各业主单位都完成了合同续约工作,为公司增加了不小的盈利额。公司新拓展的业务也收益良好。

2.政策方面

公司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合理提升了部分员工的底薪,调整了员工的超时工资’提高了加班费发放标准。为全体符合条件的员工办理社会保险和公益保险,为部分员工办理了商业保险,员工福利逐年提高。公司改革了传统的管理层一岗定终身的现状,通过年度业绩考核提拔表现良好的管理人员,撤免表现差的管理人员,为公司的管理层注入不少活力。

3.人力方面

公司加大员工培训力度,科学用人。稳定队伍,提拔骨干、引进人才,为发展奠定相应的基础。公司定期开展安全通报会和安全警示教育,不断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全方位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和技能比武活动,不断提高员工的服务技能,确保为业主提供稳定的高品质服务。

五、结束语

价值型企业管理模式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层进行一系列价值最大化的基础组织管理活动,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使得公司在经济、政策、人力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不断提髙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第5篇:企业盈利的模式范文

这个问题,可以从我们这一讲讨论的企业经营模式的构建和发展中去寻找答案。

经营模式的三个层次

一般而言,企业会从“产品”层面,逐渐走向“企业”乃至“产业价值链”层面展开经营或竞争,与此相对应,企业营销职能及其营销战略活动也需要升级,从“深化客户联系”到“强化市场地位”和“控制产业联系”,阶段性地促进企业在不同层面上形成经营模式。不妨把不同层面上的经营模式,区分为产品经营模式、企业经营模式和产业经营模式。

产品经营模式

市场初起时,成长速度很快,空间也很大,企业完全可以依靠适销对路的产品,维持再生产循环。如果市场趋于阶段性的饱和,加上企业产销规模逐渐增大,就必须依靠营销,建立或强化市场交易的基础,构建“产品经营模式”。

当年中化国际就是这样,从跨国公司进口化肥、农药、地膜等农资产品卖给国内经销商,随着规模逐渐做大,混乱和失效随之发生,主要是难以保持供需平衡,每年营业额不小却见不到利润,只挣下一堆存货。于是,中化国际借助于营销手段,组建流通网络,规范产品的流量、流向和流速,奠定交易基础,形成其产品经营模式。

企业经营模式

随着规模进一步扩大,供需矛盾突出与竞争压力增大使利润随之消失,企业必须在更高的层面上构建“企业经营模式”。丰乐种业就是这样,随着产销规模不断扩大,库存越来越大,如果不降价促销,势必威胁到现金流量的中断;如果降价促销,必然影响盈利水平和品牌地位,还会引发价格战(价格战只会对中间商有利,对“扩大市场容量、提高销售业绩和平衡产需期量”意义不大)。于是,丰乐种业采取了有效的营销举措,围绕着种植农户的需求建立“丰乐岛”――“丰乐岛”有5大功能:种子检验、土地含量测量、田间种植指导、病虫害防治和农作物销售信息反馈――帮助农民提高收成,以稳定或控制农民及其需求,俗称“市场扎根”。然后,通过集聚和控制最终客户,控制稳定增长的需求量,反向控制经销渠道和零售网络,形成企业经营模式。

企业经营模式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通过市场扎根,打通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到消费领域的全过程,确立企业在外部“产业联系”中的地位,或者说形成企业经营的生态环境。

产业经营模式

随着供求关系逆转,“效用递减和竞争加剧”双重因素威胁着企业命脉,出路在于超越竞争对手。在这个阶段,企业的目标不能停留在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上,不能满足于提高产品的性价比、提高市场地位和市场份额或现金流量。企业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在更大的范围内,努力控制、整合或占据行业内的关键资源、稀缺资源或优势资源,构建“产业经营模式”。同时,通过整合资源,控制产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从根本上铲除竞争的威胁,至少使竞争者的跟进变得困难,从而主导价值创造的全过程,主导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当年,中化国际非常清楚,要想规避WTO后跨国公司的竞争威胁,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借助于资本的力量,收购丰乐种业,控制一条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中石油和中石化也是这样,沿高速公路大规模布局和扩张加油站网络,控制有限的关键资源,控制从油井到加油站一条完整的产业价值链,控制未来几十年的现金流量。换言之,通过市场扎根,确立了“产业经营模式”,从根本上铲除了竞争对手构建价值链的基础、条件和机会。这如同英特尔和微软通过“技术扎根”,控制价值链、铲除竞争威胁一样。相比之下,中国的汽车业就没有那么幸运,至今没有一家企业走上产业经营的道路,而产业内的关键资源正在被各品牌企业逐一瓜分,尤其是终端4s门店,前景不容乐观。

企业靠规模化经营的“模式”挣钱,在规模化经营的模式中有两个支撑点,一是生产效率,二是市场范围,两者构成互动的结构性关系――依靠生产效率的提高,进一步拓宽市场,依靠市场范围的拓展,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维持着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良性循环或“价值循环”,使产品能够持续地通过生产和流通过程,进入消费领域。只要这个循环能够持续,企业的生命就能持续,利润或财富就能积累。

营销职能及其营销战略活动,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强化经营模式,而不是促进产品销售、寻找产品销路、提高销售技巧或改变销售方式。如果市场营销不能落脚在经营模式上,就不能作为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而只能作为一种产品销售的费用开支,伴随着产品的流通或交换而付诸东流。

发育模式的四项活动

构建经营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依靠市场营销职能,奠定交易基础、谋求市场位势、整合产业资源、培育关键功能,不妨把这称作“发育经营模式的四项营销职能活动”。

奠定交易基础

在经营模式构建上,本源的命题就是确保“交易活动的持续”,使上一笔交易和下一笔交易联系起来而不是“一锤子买卖”。

单凭生产领域的优势和产品性价比的优势,很难维持交易活动的持续。当年的亨利・福特尽管意识到“大量生产必须以大量销售为前提”,意识到离开了大量销售的前提,规模化生产效率不是财富而是灾难,但福特当时并不懂得构建经营模式,依靠模式谋求发展和积累财富,也不懂得建立营销职能,促进“生产效率和市场空间”之间良性互动,只是单纯地围绕生产领域下工夫,以为通过提高效率、降低售价、提高产品性价比,就能建立大量销售这个前提。但是,随着竞争对手介入和市场消费变迁,这位名噪一时的“美国英雄”及固定流水生产线,几乎一夜之间成为世人讽刺的对象,曾经风靡全球的T型产品被讥为“咖啡磨碎机”、“泥水塘里的蹦蹦车”。后来,福特以及整个汽车业才懂得“厂商结盟”是持续较易的基础。

交易活动的持续,只能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因此必须深入到“企业和客户”层面上,在产品的交易过程中寻找共同利益的结合点,寻找为客户作贡献的机会,强化交易双方的信任关系,这是经营模式构建的起点或突破口,也是营销活动的要害。

当年王永庆为了把大米生意做起来,每天坚持挑灯夜战挑拣大米,坚持卖干净的大米,付出了很多辛苦但生意并没有太大起色。后来他在偶然中找到了突破口,这就是通过“送米上门”,方便各家各户,建立信任关系,

同时掌握各家各户的人口数据,包括大米的需求数量、采购周期和工薪日。依靠这些数据,实施大米配送,直接占据各家的米缸,奠定持续较易的基础,生意就滚动起来了。说句戏言,就是“赚钱赚到家”。

不幸的是日本人侵占台湾中断了王永庆的事业,不然他最初的经营模式还能进一步演绎。比如开个碾米厂,提高大米的品级,扩大盈利空间,据此扩大市场份额,整合零售门店网络,进而凭借稳定增长的客户关系和现金流量,经“订单农业”建立“公司+农户”的模式,走农业产业化的扩张道路。不过,王永庆的本事并没有被费掉,战后东山再起,迅速构建了一个企业帝国,就是著名的台塑企业。

谋求市场位势

构建和发展经营模式,需要借助于市场营销活动,产生杠杆效应,迅速集聚客户,形成强有力的市场位势和经济动力,包括利润空间和现金流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是经济动力的源泉,而不只是贡献或服务的对象;企业应该“以市场为动力”,而不仅仅是“以市场为中心”。企业市场营销要着眼于战略机会,谋求市场的位势,所谓“谋势不谋子”。这是“市场营销”与“产品销售”的根本区别。在供求关系逆转的情况下,事情更是这样。

有一位渔网推销员就是这样想、这样做的。一般做生意,都是“低价进,高价出”,赚取中间差价或利润。有一位渔网推销员,却是“平价进,平价出”,不加价直接把渔网卖给渔民,以此吸引广大渔民签订长期购销协议,达到锁定市场的目的,反过来,再借助于“市场的动力或位势”,倒逼上游各家生产企业展开竞争。生产企业间竞争的结果,就是按这位推销员的要求“降价让利”。这位推销员仅仅通过简单的转换或创新,既挣到了钱,又确立了在上下游之间不可替代的市场地位。

这位渔网推销员的挣钱模式,后来居然出现在国美、苏宁、大中、永乐的经营实践中。这些家电经销商随着销售规模逐渐做大,发现边际利润率不断下降,于是采取了大胆的营销战略举措,乘那些家电生产企业还没有清醒过来,大规模降价放量,吸引消费者,迅速扩大市场容量,迅速扩张店铺网络,确立廉价折扣商店的品牌地位,控制了局部市场足够大的现金流量。这些经销商非常清楚,这是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只要现金流量增长快于经销成本和费用的增长,或只要销售收入大于成本费用,就能维持整体的运营和网络的扩张只要迅速扩大销售规模,就能不断倒逼上游生产企业降价让利,包括延长结算期、降低结算价,就能不断以生产企业让渡出来的资源和条件,继续扩张网络,继续倒逼厂家降价让利。最终,这些家电经销商形成了“企业经营模式”,阻隔了家电生产企业和市场的联系,在上下游之间确立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以及不可替代的竞争地位。

随着上游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锐减,这些家电经销商或流通企业已经无法继续“挟天子以令诸侯”,无法继续通过控制市场倒逼厂家。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利润空间都已经很薄,加上供求逆转、需求饱和、竞争加剧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他们只能寻找新的战略性的出路,即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构建新的经营模式,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生产性和交换性。

所谓“生产性”,就是缩短生产和流通周期,提高响应市场变化的速度,减免产销全过程各环节的存货,减少存货转化为货币的机会损失和运营成本。所谓“交换性”,就是打通“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概念开发和市场开发”的全过程,强化产品寿命周期的管理,提高适应市场需求预期变化的能力。换言之,他们要借助于资本运作的手段,整合产业内的关键资源,培育OEM和ODM的关键功能,重构新型的厂商联盟体系,走沃尔玛、玛沙、ZARA、宜家或日本综合商社的道路。

这样,对于文章开始提到的问题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答案。国美的购并行动有利于其经营模式的进一步提升,可以肯定它未来的战略自由度更大,不妨趁势发育OEM和ODM的能力,反向整合上游企业,迫使上游企业的生产流程倒置过来,转变为备货式生产方式,构建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以确立不可动摇的市场竞争地位。

整合产业资源

一般而言,竞争会使所有者破产,使经营管理权转移,但技术基础、优良资产、生产能力和专业人才会继续留在产业内,这些都是不可多得、难以短期形成乃至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对上述流通企业来说,完全可以借助资本的力量,进行产业结构重组,迅速重构价值链,提高产品生产性和交换性,壮大现金流量,减免竞争的不确定性,重建产业基础等。这些,也恰恰是资本市场或投行业务感兴趣的地方或机会所在。

中国诸多企业,由于不能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整合产业内积淀下来的资源,提升经营模式或构建“产业经营模式”,又迫于竞争压力和利润锐减,只好不断转移资金,捕捉现金流量,成为现金流量依赖型企业,走上了不相关多元化或多角经营的道路,走上了“以房地产为龙头,以工业和农业为基础,以商贸和证券为支柱,多元化全面发展”的不归路,美其名曰“企业集团”,实际上是“个体户的集中营”。

从理论上说,任何企业都有机会和能力整合产业资源,培育产业经营模式。日本综合商社中的蝶理,就是典型的一例。二战后,蝶理还只是一家普通的经销商,受石化行业的龙头老大东丽的邀请,专门分销东丽的化纤产品,类似中国家电制造业老大与经销商的关系。有一件事情改变了东丽和蝶理的关系,使蝶理迅速发展成为综合商社,并控制一条完整的价值链,从化纤,到纺织、印染、成衣、分销和零售,而东丽则始终被封杀在化纤生产领域,被挤压在整条价值链中利润最薄的环节。

这件改变蝶理命运的事情其实很小,就是在流通渠道中出现了假冒东丽品牌的伪劣产品。蝶理和东丽协商决定,由蝶理向用户提供赔偿。蝶理顺势向东丽提出一项无法拒绝的请求,主要是在流通过程中,对品质控制、商标管理、价格管理和物流管理承担完全的责任。按照责权对等的原则,承担责任者终将获得相应的权力,不久蝶理就获得了流通过程的管理权,控制了东丽产品的流通过程,包括价格决定权、自主交易权和商标使用权,导致价值链下游的企业只认蝶理,不知东丽。

由此,蝶理利用东丽的优势资源和产品,大规模整合流通渠道,构建了“实体分销网络”,引发了流通领域的一场革命。所谓“实体分销”,就是在指定的时间,以指定的价格、品种、花色、规格和数量,送到指定的客户手中。蝶理依靠实体分销网络,进行门对门配送,消除中间交易环节,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生产性;打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形成进口、出口双向高速通路,形成全球配置资源的优势;打通市场终端消费,以OEM和ODM方式,组织全球技术和产品资源,进一步提高产品的交换性。

有意思的是,综合商社控制了市

场,控制了产需关系,抑制了恶性竞争,有效地规避了集约化投资的风险,为深化产业结构和业务结构赢得了时间和空间。比如,日本钢铁业在综合商社的保护下,进行大规模集约化投资,包括大容量高炉、顶部吹氧和连铸连轧,加上综合商社全球采购铁矿石和焦炭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性。日本钢材的到岸价格比美国低15%,把美国匹兹堡钢铁基地逼入了困境,不得不寻求政府非关税贸易壁垒的保护。

培育关键功能

业务结构或结构化的业务活动,是经营模式的本质特征,也是经营模式强弱的内在依据。经营模式的发展,本质上就是业务结构的深化或演变。深化业务结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齐头并进、一步到位,它需要从成败的关键环节或功能人手,遵循业务内在的逻辑,逐渐予以强化。所谓“成败关键环节和功能”,主要指那些促进“生产效率”和“市场空间”良性互动的业务环节及其功能性活动。

宜家从掮客生意转向店铺业务的时候,意识到成功开店的关键就是“客流量”,于是扩大营业面积,达到47000平方米,以庞大的体积及其“存在感”吸引客户。毫无疑问,要想真正在客户心中确立品牌或“存在价值”,关键在于:第一,要进行大规模的组货,充实庞大的营业面积,提高单位面积的成交量;第二,要不断调整库存结构,符合目标客户的需求结构,在不断增加品种数量的同时,维持畅销品种的比例;第三,要引导消费、方便采购,以免客户挑花了眼,被琳琅满目的商品所淹没。

宜家非常清楚,构建经营模式的着眼点,就是培育关键业务功能,促进这三组不同的业务活动形成良性互动关系,这就是“商品目录设计”。换言之,有了“商品目录设计”的功能,就可以根据商品目录清单,对每天的营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弄清楚各品种的实际销售速度,弄清楚畅销和滞销背后的原因,以及目标客户群的需求结构和特征,进而按照预期的库存结构制定采购方案,并把商品目录转化为导购指南,引导和方便客户采购。随着这三组经营业务活动正常运行,宜家的品种数和畅销品种比例会稳步增加,客流量和单客成交量也会逐渐增加,形成所谓“生产效率”和“市场空间”之间的良性循环,形成有效的经营模式。

第6篇:企业盈利的模式范文

论文关键词: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革新

近年来随着电网的扩建和安全文明生产,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地成果,为推行现代化管理的革新之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国供电企业现行管理方式是以省作为基本实体,运营方式为非独立核算,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电力企业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受政府的计划体制管理,企业内部组织机构以及部门人员设置均实行行政化管理,电力行业的资金技术密集型特征使其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电力资源由国家统管统销。企业实行多级生产管理,采取经济责任制考核和预算管理的财务管理制度。信息方面主要履行基本的系统维护职能,不担负其他开发和创收业务。

二是电力企业产权不合理。虽然我国电力企业现行规定资产归国家所有,但投资来源混乱,产权分割常发生混乱情况。而且因缺乏必要的民主决策、监督和竞争机制,企业运作管理涣散,一手遮天、以权谋私、欺上瞒下的状况时有发生。

三是由于电力企业处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垄断地位,再加上其特殊的产权制度,内部财产不能纳入企业运营管理范围,因此除负责产电、送电外,经营项目比较单一。

一、电力企业总体经营管理模式革新

针对以上现状,经过研究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总体进行经营管理模式的革新。

(1)电力企业内部需要健全法人代表制度,明确产权划分,实现政企分开、科学管理,通过区域治理快速向股份制形式转变。通过构建对应于股份制形式的领导体制,赋予法人经营管理和机制建立的权利,使其能通过优化企业内部管理体制适应市场需求,实现企业的商业化运营。

(2)企业运营需要对内满足组织和职工需求,对外提供优质和全面服务,企业内部决策要公正公开,职工人文环境要融洽向上。加强专利、先进管理技术、企业形象等无形资产的管理。实际经营中,要将电力资源作为商品,向外界提供服务,借助国家电网实行商业化运营。

(3)完善经营管理模式首先要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市场为导向确立营销体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效益。针对用电市场化的大趋势,要遵循商品价值法则,实施阶梯电价。建立保证电费有效回收的机制。电力企业要以公益服务形象示人,抓住优势,整合资金、技术以及人力资源加快模式转变,打响自己的品牌。

(4)采用人才战略是当今企业谋求发展的起始步骤,企业通过吸纳、培养人才实现人才资源的占有。科技兴企是现代电力企业实现突破的不二法则,通过组织开发、市场获取等方式鼓励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为企业谋求经济效益。

(5)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企业的软实力:企业哲学、形象、精神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建立要谋求消费者、企业、社会利益的和谐统一,通过宣传标语,动员演讲,活动组织来增强员工凝聚力,形成企业特色,创立鲜明文化,从职工素质上为企业管理提供保障。

(6)随着市场化的逐步完善,电力企业要引入基于价值的投资理念,使企业绩效达到消费者价值标准,减小社会成本。并且要对应国资委对国有大型企业的绩效考核。电网企业的投资计划要与投资环境结合,谨慎理性投资。对于高峰负荷,政府应进行宏观调控来补齐额外差价。电网要以经济性形式量化投资可靠性。

(7)电力企业进行电网规划时,要具备广泛的视野和冷静的分析。电网规模的日益扩大对电网的运营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技术、新变化、新环境,电网规划要从需求导向型向价值导向型转变,要力争达到各级电网互补、总系统最优的经济、有效的运行模式。电力销售应穷尽买卖双方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整体规划。电网投资要在现有条件和未来期许之间寻找新的平衡,防止不足和冒进。

(8)当前电网企业的发展大部分还是靠“投资刺激”,并没有形成“服务创收”的盈利模式。因此,不当的发展速度极易引起失衡,避免这种情况目前只有依靠“投入”和“产出”的双向监管,要发展但不能强发展,只有循序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正确之路。

(9)电网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如何对周围环境建立清晰的认识,关系到企业的决策、经营、绩效,针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企业要时刻认清形势,冷静做出判断。

通过以上措施对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总体改进后,还需要细化管理项目,本文选取其中的一些环节进行了以下探讨。

二、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

因电力企业工程投资巨大,为对工程项目的实施进行系统规划和控制,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企业必须进行必要的投资风险评估。定量风险的核心是分析企业的定性风险,再排出优先顺序的风险实施量化分析。定量风险分析可以作为管理者风险调整措施的重要依据,实现电力企业的风险监测、转移、控制。

随着电力企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市场风险的控制与防范逐渐成为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对电力工程项目进行定量风险评估时可依据目标项目的历史数据信息,说明大纲,风险管理、风险清单等文件,通过采用概率预测、趋势推断、影响力分析、计算机辅助模拟等方法,并结合分析数据进行判断验证,以便企业正确掌握工程项目的风险状况。 转贴于

定量风险评估的实施不仅可以为电气企业提供直观的数据,且风险的调查验证可以参考经验值与各种近似模型比对;在对风险作出合理的评估之后,需要进一步做好规划,以制定出完整周详的风险管理策略;风险一旦形成时,评估团队应对风险的种类、危害、措施等准确迅速的作出评估和辨识,以期编制出适合的控制方案;由于风险管理要根据突况作应急处理,风险发生之初所做的管理措施需要随进展进行调整,力争最大化的控制经济损失;定量风险评估及风险应急结束之后,企业要进行总结,编制管理文件,列出风险清单,将问题、数据、成果、资料等内容系统归纳并存档收集。

三、电力企业战略预算管理

近年来随着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等电力体制的改革及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预算已不能适应当今电力企业的发展需要,其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战略导向,控制范围不全面,不能完全反映和激励业绩等。

电力企业战略预算以新接触的服务、用户、市场等为目标,需要长期的人力、物力资源;以既定的战略目标为起点;以连续、动态预算为方法。从战略目标制定到量度指标认定再到各指标的行动方案、预算。

面对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电力体制改革,电力企业将面临开拓市场、提高服务、增进需求等任务。战略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关系到整个战略规划和执行流程,因此需要各个部门之间高效有序的协调合作,通过经常性的协调和沟通,确保共赴同一个目标。

电力企业员工要加强战略意识,将个人工作上升到致力于企业发展的层面上来,将战略预算的目标及方案当做行动指南,做好战略预算的全面推广工作。

战略预算的实施需要信息平台的支持,电力企业通过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可以提高电力生产、实时竞价、销售收入、成本消耗等方面的信息收集与使用,增强应对能力。

四、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分析

随着我国电力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财务问题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由于大多企业决策者在面对项目管理和重大立项时,缺乏财务管理依据和经验,造成资源浪费和风险;财务信息分析不及时、不深入、不透彻、不持久、不规范;分析结果只是象征性的数据,没有实际意义;应用范围只限于会计核算,缺乏财务预算、分析、资金管理、业务预警等系统;企业内部财务专业知识薄弱,财务分析报告等专业文档难以推广普及。

财务信息涵盖了企业财务各项指标的对比分析和评价,使企业经营的成果和财务状况能及时反映企业存在的问题;财务信息分析是企业财务管理进行动态分析的重要参考,包括定期、不定期、综合、专题分析等。

财务信息分析应该做到深入透彻、客观公正、观点鲜明、反应重点,其内容主要包括:包含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现金流量等内容的财务信息分析和包含电力销售和电力回收的专题财务信息分析。

分析人员在日常财务管理中应做好数据统计工作,对分析的项目要分门别类的建立台账,更新数据库,便于查询。关注重要事项。财务人员要针对企业运行中的重大财务状况记录在案,做好相关文件的案件归档。

企业内部会议要求财务人员出席,以便其了解公司运营、生产、行政、采购及等各方面的状况,及时收集各部门报表,并认真总结审阅,把握企业经济流动脉搏,做好财务分析和评价。

第7篇:企业盈利的模式范文

关键词:能力营销;营销方式;选择机理

一、现有企业能力理论特别是营销能力理论很难解释产业市场上企业之间的营销沟通活动。因为在产业市场营销中,企业之间的沟通越来越聚焦于供应商的资源和能力,而不是当前所要销售的产品。例如,在资本类产品交易会上,参展商往往倾向于向客户介绍来自研发部门的技术人员和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而不是把当前所要销售的产品作为介绍的重点;在纺织品展销会上,参展商往往用各种时髦的时装表演来演示其产品能力,而不是展示各种具体的棉纱或羊毛等材料;在医疗器械专业展览会上,供应企业的技术人员一般喜欢讨论病理学的发展和研究技巧,而不是探讨各种器械本身的具体特点等等。由此看来,在实践中,许多参展商向顾客所展示和沟通的重点并非是各种产品,而是潜藏于这些产品背后的、能为客户带来增值甚至能弥补客户能力缺口的各种能力。

而供应商或参展商为什么将营销沟通的内容聚焦于能力而非产品呢?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具体的产品太明显,顾客想要知道企业或产品中的各种技术和能力是如何支撑他们的业务活动以及能否支持特殊的创新项目。例如,在现场沟通过程中,我们甚至还能看到,一些企业为了证明那些难于演示的能力的可信度,还可以现场免费讲解和传教一些技术知识。另一方面,由于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顾客努力寻求一些相对不易贬值的要素(如战略性资源和能力)取代产品来评估和选择供应商。根据能力来评估供应商的价值创造潜力已成为客户企业采购与营销的一项战略活动。越来越多的管理实践也表明,产品和服务是客户评价供应商创造当前价值大小的核心要素,而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衡量其将来价值创造潜力的关键指标。因此,供应商有必要向客户推销、沟通和营销自己的能力。而主流文献,特别是企业资源基础观或能力基础观似乎并没有考虑到这些活动,它们把资源或能力(本文将资源和能力视为可替代使用)视为组织流程的输入要素或者看作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转移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征的企业内部要素。特别是有关能力在要素市场上具有不可转移性的观点与实践中企业能力的沟通和营销现象存在本质上的冲突。很明显,利用现有的资源基础理论并不能解释商品交易会和展览会上的“能力沟通和营销”活动。为了澄清和解释这一冲突,一些学者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例如,DyerandNobeoka(2000)、Laseter(2001)分别以TOYOTA和HONDA为例探讨了日本汽车产业能力转移的成功做法。PrevotandSpencer(2006)采用案例对比研究方法比较了巴西物流产业、制药产业和电信产业的能力转移实践,发现能力转移的战略目标、所转移的能力类型和转移机制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nZerbinietal.(2006)也采用案例对比研究方法研究了意大利的纺织产业、汽车制造产业以及美国的IBM公司的成功实践,识别了能力营销的主要特征和机制。

从实践来看,“能力营销”对企业的采购和营销活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目前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的内容主要聚焦在对企业能力营销现象的理论解释、概念界定和机制探讨,国内的研究还几乎是空白。为此,本文将在回顾能力营销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能力营销的方式及其选择机理,以从理论上揭示选择能力营销方式的情境条件和作用机制,为企业制定能力营销策略和有效开展能力营销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二、文献回顾

“能力营销(marketingofcompetence)”概念最早是由ColfettoandMazursky(2004)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一文中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传统的营销研究并没有看到企业营销实践中一种特殊营销形式(如意大利纺织行业中的能力促销和销售现象)的存在,他们把这种特殊的营销形式称作为“能力营销”。Gibbertetal.(2006)也指出,企业能力基础观并不能解释产业市场中企业所开展的能力沟通和交易的活动。而且,他们也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能力营销”,并把它定义为“企业在产业市场中进行能力促销、转移和销售的工具和流程”。Moiler(2006)也支持“能力营销”的观点,并提出了另外一种解释。例如,企业为了强化核心能力建设往往把一些非核心的能力外包出去,那么这些合适的外购商在逻辑上就成为这些外包商的能力销售商,出售给外包商所需要的能力。Ritte(2006)认为,所有的市场沟通都是基于能力的沟通,但是能力沟通和营销的内容随着市场导向的类型和顾客需求的不同而改变。BloisandRamirez(2006)也认为能力可以作为一项能够进行市场交易的资产。

从概念来看,能力营销对资源基础观的逻辑基础提出了挑战。因为,传统的营销资源或能力研究遵从资源基础观逻辑,主要是解释消费者市场中营销能力如顾客关系能力、市场导向和优越的渠道设计技能等是如何影响竞争优势的。但是这种逻辑认为绩效的差异来自于所输入的或投入的要素在市场上不可移动、深深嵌入于组织程序之中,并且通常具有很强的粘性,从而很难在内部进行转移,更不用说在外部进行转移。而能力营销观认为,一些能力并不像资源基础观认为的那样不可流动,事实上,作为输出要素的营销能力在要素市场上能够购买到。这就表明传统认识对营销能力存在狭隘的理解,将营销通常作为一个形容词,因此,“营销能力”就成为了具体营销能力(如顾客关系能力、渠道管理技能等)的一般或统一标志。实际上,营销还可以作为一个动词,从这个意义来看,营销能力可以被理解为能力的促销、转移、销售和联盟。

为此,上述观点引发了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重新进行思考和新的探讨。例如,从理论上看,既然企业能力可以进行“促销、转移、销售”和可作为“进行市场交易的资产”,那么相对于作为主流的产品或服务营销而言,能力从作为一个输入因素变为一个输出要素,这与资源基础观构成挑战,我们该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冲突?从实际来看,既然能力营销是“企业进行能力促销、转移和销售的工具和流程”,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这些能力营销活动呢?开展这些活动的条件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在总结能力营销活动或方式的基础上探讨能力营销方式的选择机理以回答适合能力营销的情境问题。

三、能力营销的方式

能力营销是企业进行能力促销、转移和销售的工具和流程。根据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能力营销可以采取促销、转移和销售等方式。根据产业市场中的企业能力营销实践,结合上述文献,我们将企业能力营销归纳为三种方式:能力沟通与展示、能力销售和转移、能力联盟与共享。每种方式又有多种不同的具体手段。但在不同的情境下,能力营销的方式和手段具有差异性。

1能力转移与销售

能力转移与销售是企业借助一定工具和手段为客户提高整体解决方案或直接为客户植入所需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相关活动。能力转移和销售可以采取人际沟通、编码传播、内嵌转移、人员交换、管理者迁移、团队工作、现场参观、业务外包等具体形式。这种方式对营销双方的互动程度要求较高,而且主要是以业务流程和管理活动为载体的互动,但对双方所需作的组织与流程调整以及制度变革的要求较低。

2能力促销与沟通

能力促销不同于能力的实际销售,因为能力的角色是促销而不是销售。也就是说,在产业市场中,能力不仅自身可以作为一种产品或产品的附加价值能够被销售,而且还能像广告一样作为一种促销手段促进其他产品和服务进行销售。如一些纺织企业利用时装表演就是向顾客展示和沟通其生产的纺织材料制作下游最终产品的能力。产业市场中常见的能力促销与沟通手段有参与展销会、制造公共关系事件和邀请媒体宣传等。这种方式需要营销双方进行一定程度的沟通互动,但这种互动更多地使用介绍、讲解、演示和体验等手段,对双方所需作的组织与流程调整和制度变革的程度最低。

3能力联盟与共享

能力联盟与共享是营销双方在资源和能力互补的基础上,基于某一技术、能力或市场开发等战略的需要共同所进行的能力研发、整合和共享的联盟活动。整合企业之间的能力并组建能力开发联盟可以采用组建跨文化团队、相互调整、任务标准化、流程定义、目标共享、发展共同的战略逻辑和标准以及共享价值观等具体手段,但是为各个联盟企业分配不同的角色是有效利用上述手段实现能力整合和联盟的前提。这种方式对营销双方的互动要求最高,不仅需要知识的讲解和培训,而且需要组建合作团队就研发项目进行职能分工和流程整合,同时,这种方式对双方的组织和制度调整与变革的程度和范围也最大。

四、能力营销的选择机理

根据知识管理理论,我们认为,能力营销是能力属性、营销双方特性、双方组织文化距离、双方关系质量以及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等变量的函数,但这些变量与能力营销之间的作用机理并不相同,从而影响不同能力营销方式的选择,如图1所示。

1能力属性因素与能力营销

能力是一系列复杂的内嵌于组织规则的技能和知识。能力的最终本质是知识。但知识的明晰性与默会性、简易性与复杂性均会影响企业之间的能力营销活动,特别是能力营销方式的选择。首先,知识的明晰性与默会性程度不同,会导致知识对其所依附的载体或环境具有不同程度的“粘性”。因为,一方面,默会性程度越高的知识就越难进行编码和表达,从而造成传播困难;另一方面,默会性程度越高的知识经常内嵌于企业的任务、规则、惯例和内部人际网络以及外部协作网络之中,它的价值只有在特定人际和组织环境下才有效,单纯模仿只能学到知识的表面,很难把知识与承载这些知识的单元分离开来,并把它注入到另外一个行为主体的知识基础。由此,默会性程度越高的知识,很难利用沟通和培训来向被营销方来分解、剖析知识的内涵和结构,因此不适宜像营销明晰性知识那样可以选择能力沟通和销售的方式,而应采取基于项目的共同开发的营销模式。合作双方利用某一项目共同开发能力,能够让双方都熟悉能力所依附的组织情境,了解能力产生效应的机制和所需搭建的支撑平台。这种共盟式的能力营销方式,不仅克服了一些默会性知识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特点,而且还有利于在被营销方企业中为所接收的能力,营造一个与其发展相匹配的“组织暖箱”。为此,我们认为:“营销”能力的知识明晰性程度越高,能力沟通、销售和转移的方式就越有效;相反,所“营销”能力的知识默会性程度越高,能力联盟与共享的方式就越有效。

除了能力的知识特性以外,能力营销还必须考虑所“营销”能力的复杂性。从能力的复杂程度来看,能力由低到高依次分为个体能力、职能能力、群体或团队层面的能力、跨职能间的能力和组织间能力。这些能力因其复杂程度不同,熟悉和掌握这些能力所需要的知识基础以及相互间所需要开展和介入的组织活动也不一样,因而其营销的方式也就不同。一般而言,所营销的能力越简单,对营销双方的沟通程度要求就越低,需要双方调整和变革(如对组织结构和流程的调整以及对制度和规则的变革)的范围和程度就越小,营销的过程也越简单,所需时间也越少;相反,所营销的能力越复杂,对营销双方的沟通程度不仅要求越高,而且对双方的变革和调整范围与程度也就越大,营销的过程也就越复杂,所需时间也就越长。例如,团队能力的营销并不像物流技能的营销那样可以采取分发和学习物流指导手册与操作流程等沟通和转移的方式就可以达到其目的,其最佳方式应该是组建咨询团队与客户企业员工一起工作、反复进行现场指导和跟踪。当然,这其中采用合适的团队组建方式(如师徒式工作、项目参与式工作等)是提高这种能力营销效率的关键,因为供应商利用合作项目派专人指导可以监测执行的结果和了解细小的不足与失败,进而能够让客户企业人员及时进行纠正。基于此,我们认为,所营销的能力越简单,能力沟通、销售和转移的方式就越有效;相反,所营销的能力越复杂,能力联盟与共享的方式就越有效。

2营销双方的特性因素与能力营销

企业之间的能力营销方式选择还与能力营销双方的特性即意愿、目标和能力有关。双方的能力营销意愿强弱一方面反映了双方感知能力营销活动对双方各自战略目标的潜在重要性。一般而言,企业之间开展能力营销往往具有不同的目标,包括追求财务回报和利用外部能力等能够为营销双方创造直接效应的目标;寻求反馈效应、获取关系租金和共同创造能力等能够对双方能力产生间接影响的目标;转移公司战略和实施网络管理等对双方战略产生间接影响的目标。但是,实现上述不同的能力营销目标要求采用与之相匹配的能力营销方式。一般而言,能力营销对营销方的战略目标越重要,则营销方就会更加努力去控制能力营销的结果和倾向于采用互动要求高的营销方式,如能力联盟与共享等。另一方面,双方能力营销意愿的强弱反映了双方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信任程度,而信任水平是企业之间开展长期能力合作的基础。因此,如果营销双方之间具有坚实的信任基础,同时双方均感知到能力营销对各自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则双方更倾向于采用能力联盟与共享的方式;相反,若营销双方之间的合作时间不长,彼此还并不完全了解,开展能力营销对双方也没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则双方一般倾向于采用能力沟通、促销和转移的方式。为此,我们认为,营销双方的能力营销意愿越强,双方之间就越有可能选择能力联盟与共享的方式;相反,营销双方的能力营销意愿越弱,双方之间就越有可能选择能力沟通、促销和转移的方式。

除此之外,选择不同的能力营销方式还需要营销双方具备相应的能力如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或者吸收能力等加以支撑。因为营销双方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越强,则双方开展能力营销的方向、努力程度和速度就更符合所制定的计划和预期。一方面,营销双方之间的学习方向一致,表明双方的能力发展战略和积累路径大体相同,这会提高能力销售和转移的便利性;另一方面,双方之间的沟通能力越强、学习努力程度和速度越大,则能力转移的过程就更为简洁、沟通的效果就更好。相反,双方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较弱,这种以培训讲解和模拟操作为主的授教式方法可能难以奏效,需要双方采取项目合作,利用干中学等实践操作的方式才能达到能力营销的目标。为此,我们认为,营销双方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越强,双方之间就越有可能选择能力沟通、销售和转移的方式;相反,营销双方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越弱,双方之间就越有可能选择能力联盟与共享的方式。

3营销双方的组织文化距离与能力营销

文化距离(ClturalDistance)是一个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标准不同于另一个企业的程度。在不同文化情境中的企业之间进行跨边界的能力营销要比处于相同文化中的企业之间营销更为复杂和困难。因为能力转移和营销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管理形式,是一种跨文化交易行为。另外,文化距离还可以增加资源和技能分配与知识的粘性,因而可能会增加能力营销过程的复杂性从而对能力营销的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学术上一般均采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避免、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等文化维度,因为它们反映了社会的差异性特征和人们处理信息的不同方式,本文也采用这些维度来分析文化距离是如何影响能力营销方式的选择。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是一个社会强调个人或集体成就以及人际间关系的程度。研究表明,这个维度影响个体分享其知识和能力的意愿。来自或处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特别强调对组织的认同,不太倾向于与组织之外的成员分享知识和能力,而处于个体主义文化中的个体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和获得他人的钦佩,喜欢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和宣传自己的实力,因而更乐于与组织之外的成员沟通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权力距离维度强调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平等或不平等的程度。在权力距离大的文化里,人们认为社会不平等和呈等级形态是很自然和正常的社会规则。权力距离的存在导致企业之间的能力营销往往讲究“门当户对”。在权力距离大的企业之间,他们的行业和社会等级观念非常强烈,更倾向于开展能力沟通、转移和销售等营销活动;而在权力距离小的企业之间一般更容易产生能力合作研发等联盟行为。不确定性避免维度是指社会对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具有高不确定性容忍的个体因能接受更高的风险而更愿意沟通和转移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因而更倾向于选择能力沟通和转移等方式。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维度关系到营销双方对能力营销意义的战略认识。持有长期导向的企业一般有较强的关系营销观念,将对方视为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更倾向于与对方进行能力共享和联盟等长期活动;而持有短期导向的企业往往有较强的交易营销观念,更倾向于与对方开展能力沟通、销售和转移等短期项目。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均为个体主义文化的、权力距离大的、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或持短期导向的企业,更容易进行能力沟通、销售和转移活动;均为集体主义文化的、权力距离小的、不确定性避免程度高的、或持有长期导向的企业,更容易发展能力联盟等项目。

4营销双方的关系质量与能力营销

关系营销理论表明,企业关系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方式,因为它们有助于激活特殊的关系流程和机制,从而推动和刺激双方之间的互动以及甚至最复杂的和默会性能力的转移。这种观点为理解一些顾客为什么向供应商寻求技术知识和技能支持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也为企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成长路径。

但是,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不同关系质量(如正常的业务交易关系与密切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能力营销的方式选择。正常的业务交易关系只是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营销行为,并没有长期合作的持续关系导向;而且这种交易关系主要受市场价格等信息的影响,是纯粹的产品交换活动,或为支撑产品使用而提供相关的能力和技术方面的沟通和转移等服务,除此之外,并不含有任何其他额外能力的输出和联盟等内容。这就意味着只要价格稍微发生变化,企业就很有可能更换或改变合作伙伴。然而,密切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不会因市场的变化而更换合作伙伴,因为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投入使相互之间的依赖程度很高,㈣他们已经为合作和融合的需要而对各自的组织、流程和制度作了适度调整和变革,这意味着他们的知识基础和主导逻辑越来越趋向一致,因而更容易产生能力的合作与共享等长期性的联盟行为。基于此,我们认为,有一般业务交易关系的营销双方更倾向于选择能力沟通、销售和转移等方式;有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营销双方更倾向于选择能力联盟与共享的方式。

5顾客价值、企业价值与能力营销

上述所讨论的因素如能力属性、营销双方特性、文化距离以及关系质量等虽然能够影响能力营销的方式,但最终所要营销的能力到底用何种方式,主要还是受企业对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的综合权衡而决定的。例如,企业对先进制造技术进行投资在价值回报上就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第一种方式是将先进制造技术作为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提高的驱动要素,也即采用能力转移的方式;第二种方式是将其作为可交易的资产或者作为交易物的组成部分,也即采用能力销售的方式。但是在实践中,我们通常发现,企业在安装和引进先进制造技术后的初期,往往采用能力转移的方式,即将其作为一项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和改进产品质量的驱动因素,但是到了利用这项技术能够获得预期的规模经济效应的时候,企业就会采用新的方式如能力销售的方式将其作为可交易的资产来直接利用它。譬如有的企业看到一些客户一直实施标准化的零部件采购模式而苦于回避昂贵的非标准化部件采购的做法时,企业就会使用这项新技术来进行定制化生产,而且以更低的价格将零部件中国整理提供给顾客。从而这种方式直接降低了顾客的成本或者使顾客从其客商那里获得了更多的回报。因此可以看出,企业对能力选择何种营销方式来源于对顾客价值的观察,特别是对顾客价值中的成本与利益成分的识别。因为,供应商必须思考它所拥有的任何一种能力对降低顾客价值中成本成分或提高利益成分的潜在贡献。如果所拥有的能力或拟投资开发的能力具有能够对顾客价值直接做出贡献的潜力,那么将能力采用销售的方式就具有很大的可能性。

但是,能力应为顾客价值做出贡献只是能力营销方式选择的一个必要条件,只有在这种营销方式还能够提高企业自身创造价值能力或价值获取能力的情况下,能力才有可能用这种方式来营销。因为虽然理论上认为,企业存在的目的是帮助其他企业顾客创造价值,但是只有在它们预测能够获得或分享其中一部分价值的时候,企业才有可能帮助其他企业或个体创造价值。因此,供应商需要从顾客和自身的观点来评价每种能力的价值创造潜力,在对能力选择何种营销方式之前,供应商必须对因向顾客提供更大附加价值而所获利益与因此而造成收入减少的损失进行权衡。总之,不论企业所拥有的能力属于何种类型,营销双方的意愿和能力有多强,双方的组织文化有多接近和双方的关系质量有多高,对顾客价值和企业自身价值的贡献是企业最终决定营销方式选择的两个前提条件。基于此,我们认为,顾客价值与企业价值能够对能力属性、营销双方特性、文化距离和关系质量等因素与能力营销方式之间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

五、结论

本文在总结能力营销方式的基础上探讨了能力营销方式的选择机理和影响因素。其主要结论有:

1就能力营销的客体属性而言,能力的默会性和复杂性影响知识的可沟通性和能力与组织环境的粘性,因而,对所“营销”的能力而言,其知识明晰性程度越高或越简单,能力沟通、销售和转移的方式就越有效;其知识默会性程度越高或越复杂,能力联盟与共享的方式就越有效。

2就能力营销的主体特性而言,企业之间的能力营销方式选择还与能力营销双方的意愿、目标和能力有关。双方的能力营销意愿强弱,反映了双方感知能力营销活动对双方各自战略目标的潜在重要性。一般而言,营销双方的能力营销意愿越强,双方之间就越有可能选择能力联盟与共享的方式:相反,营销双方的能力营销意愿越弱,双方之间就越有可能选择能力沟通、转移和销售的方式。另外,选择不同的能力营销方式还需要营销双方具备相应的能力如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或者吸收能力等。因为营销双方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越强,则双方开展能力营销的方向、努力程度和速度就更符合所制定的计划和预期。因此,营销双方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越强,双方之间就越有可能选择能力沟通、销售和转移的方式;相反,选择能力联盟与共享的方式更为有效。

3就能力营销的文化情境而言,营销双方之间的文化距离及其不同维度是影响能力营销方式的重要情境变量。我们发现,均为个体主义文化的、权力距离大的、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或持短期导向的企业,更容易进行能力沟通、销售和转移活动;均为集体主义文化的、权力距离小的、不确定性避免程度高的、或持有长期导向的企业,更容易发展能力共享和联盟等项目。

4就能力营销主体的关系质量而言,营销双方之间的不同关系类型反映了双方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以及对关系发展的投入和承诺水平,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双方对能力营销方式的不同选择。有一般业务交易关系的营销双方更倾向于选择能力沟通、销售和转移等方式;有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营销双方更倾向于选择能力共享与联盟等方式。

第8篇:企业盈利的模式范文

关键词: 企业化管理 班级管理 调查研究

一、前言

学校是以教学育人为核心的办学实体。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的办学也迅速与市场接轨。如何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已经成为决定学校发展和命运的关键性问题。学校的办学要面向市场,考虑社会需求,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走向企业。如何培养适用于经济社会的学生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课题。

二、职场需求与学校培养的现状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的飞跃,职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发生着变化。从重学历到重能力,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对职业的忠诚、对工作的责任感、团队协作等职业道德、态度和价值观都成为现代企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

即将踏入社会的在校大学生面对择业、就业有更多的思考,企业单位需要的便是求职者将成为的,更是在校应学到的,企业化管理模式渗入班级管理模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目前各类学校的班级管理一般情况下实行的都是以班主任为管理主体,以班级全体学生为管理对象的管理模式。虽然近几年有部分院校大力提倡要以学生为主体,自主自立自学,但实质上并没有多少成效,学生仍依赖老师,依赖班主任,不难看出,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受老师观念的束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更制约了学生创造性的自由发挥。

三、班级管理模式的调查研究

来源于《职来职往》栏目的灵感,加上其他省市院校对此类课题所做的探讨和分析,本研究团队对企业化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做了初探,试验对象为本校外国语学院09英语3班全体成员。

项目初期,除了做好相关企业化管理的理论学习外,对每位受试对象做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卷38张,无无效卷。经调查研究发现。

1.82%的同学认为传统型班级管理模式应转变为可令全班同学参与班级管理的模式,这样能使得班集体更加有序,提高同学们学习工作效率的模式。显然,大部分同学将自己作为班集体的一员,希望班集体试行新型管理模式,为自身踏入社会做准备,更为今后班级管理做标榜。

2.79%的同学认为新型班级管理模式可行,并能积极配合;16%的同学保持观望态度;5%的同学不支持企业化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认为传统模式优秀。

综合分析,班级成员希望的新型管理模式应是能准确定位每位成员角色、分工明确、职能准确的管理模式。该模式需能让全班同学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班级制度必须明确规定并严格执行,且奖惩有序,这样才能使班风、学风等各方面表现良好,并呈现出班集体的特色,能让每位同学都有表现的机会。

四、企业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成果

依据学生对班级管理方式的趋向性,班级采取了企业化管理模式。基于一年的实践研究,本次课题的研究结果初步形成。

新型班级管理模式的目的是建设学生自主管理型的班级。38名学生的最终回馈显示了较满意的答案。企业化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与优势如下。

首先,该模式转变了管理思想,营造了以学生为主角的班级氛围。

意识改变行为。思想作为行动的先导,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模仿企业职能架构定位,一一设定班级成员的职能。以班主任为董事长的班级企业,有着明确的职务定位和人岗对顶,有助于权利分配灵活管理。做具体管理工作的是董事会,即班委会;班长担任总经理;副班长作为总经理助手,因本班共三位副班长,所以各自作为营销中心、生产中心和研发中心的监督员;营销中心直接管理以文娱委员为首的策划部、纪律委员管理的市场部、体育委员管理的销售部;而生产中心底下有以学习委员为首的生产部、心理委员为首的后勤部、劳动委员管理的人事部;研发中心则负责做的大体是团学工作,有团支书负责的开发部及宣传和组织委员负责的设计部,还有以生活委员为首的财务部。在岗位对应的职能分布上比较明确,方便之后的工作安排,事事对应相关部门,这无疑能够让学生今后在企业单位工作更加熟悉并且得心应手。

其次,企业化模式的创新改革有助于建设学生自主管理型模式。

在职能分配的基础上,为让企业的氛围渗透在班级中需推动不同班级工作的开展。

1.班委会确定方式的改变。由自荐推荐代替班主任认命的模式已经不再新鲜,但是,如果能更加民主,比如本班选举中除了公开公平公正的自荐、推荐外,让候选人都以实际行动获得选票成为更好的方法,如劳动委员的选定,几位候选人有一星期的试用期,最终在大家的评定下获得选票,由此确定整个董事会。

2.健全监督机制的建立。在实践中,班级实行内部责任上岗。监督学生不缺勤、不迟到早退现象;针对每位成员都有相关的绩效考核制度;对不同职能的学生采取不同标准的考核要求。学生日常表现由同学、上级领导和最高领导进行打分,形成日常考核。学生一学期的成果可以作为学生业务表现予以评估,这些表现将记录在学生绩效考核考评中,并以每月一报的形式对学生透明化呈现,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并且互相监督。这为学生逐步进入社会提供早期教育。

3.团队凝聚力的培养。在实践中,要求学生各司其职,各部门在董事会的协调下相互合作。每开展一个活动,作出一项决议都要集体讨论,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情况下形成最终方案,再由董事会向董事长汇报。一般情况下会按照既定方案分配给各个部门,任务完成之后给予考核评定。

最后,竞争机制的引入推动了企业化模式在班级的有效开展。竞争中激发危机和合作意识,季度性评选学习标兵、潜力职员等称号,使得学生能知难而上,提高工作质量。

五、结语

经过为期一年的时间,企业化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已初见成效。由期末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职业化意识在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处理问题不再依赖老师,更多的是依靠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各项任务,而且企业式职责明确的考核制度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了未来职场的规则,对今后进入社会更加有信心。

参考文献:

[1]梁春丰.“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实践与反思[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08).

第9篇:企业盈利的模式范文

一、供应链与煤炭企业物资采购供应链的管理

供应链管理又被称为ERP管理,具体来说,供应链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缓慢以及艰辛的过程,它的内容以及外部延展程度正不断得到全方位的补充以及拓展。现在所讨论的供应链通常指的是通过一般制造企业或是通过市场制造行业采用为终端客户达成的一整套完整构成系统。其着重的是如何采用终端网络来吸引最终客户。

供应链管理的含义是广泛的,但是,一般来说主要是利用供应链的理论知识对于企业的各种生产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全方位的管理。现代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常常都需要通过当代信息技术化的管理法则来完成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当代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各种物流、资料流以及物料流等等不同的流向以及相关规则实行普通当代化的信息技术方式来对这些各种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经营手段进行管控,还要对供应链的各种特征进行相关的管控。而对于煤炭企业,物资的采购、运输、验收、发放、库存管理等等不同环节更加需要进行管理以及管控,但是具体的操作过程没有发生改变。

对煤炭行业来说,供应链物料的采购无疑是把供应链的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到供应链具体的管理当中。它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物资的采购以及运输,物资的验收、发放、库存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内容。通常来说,供应链物资采购的具体管理模式主要指的是在物料采购过程中,为了能够使其能够发挥稳定连续的作用,采取管理学原理的相关理论知识结合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而进行的采购供应链管控。通过此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使采购有助于生产,保证生产过程中各种活动顺利进行。

二、煤炭企业物资的特点

煤炭企业作为一种工业企业,有着大多数生成制造型企业物资需求的共同特点;而另一方面作为非典型性的生产制造企业――采掘行业来说,煤炭企业物资又具有其独有的特征。煤炭企业采购的物资数量巨大,品种繁杂,而且近年来煤炭企业合并重组后大都通过集中采购方式降低采购成本,因此每个煤炭企业的物资供应规模都是相当庞大的;而且煤炭企业的物资直接关系到生产的安全性,与广大采煤工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因此也加大了煤炭企业物资供应的责任与难度。为了解决煤炭企业物资采购中的种种问题,首先要对煤炭企业所需物资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从中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有针对性采取策略。煤炭企业

物资地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采矿工艺多种多样,物资需求各异。煤炭企业采矿工艺直接影响到企业物资采购的种类和数量。根据综合分类的方法分为井工开采方法和露天开采方法两大分类;按煤矿开采工艺分类的方法又分爆破采煤法、普通机械化采煤法、综合机械化采煤法、水力采煤法、气化采煤法、房柱法、深孔爆破法、充填法等多种形式每种采煤工艺所使用的物资种类、数量千差万别,不可能找到行业统一的物资分类结果,必须结合企业的生产工艺制定适合自身的物资分类方法。

物资种类繁多,采购过程控制复杂。一般规模的煤炭集团物资分为主要物资和辅助物资两大类,所使用物资的品种在两万至五万多种,主要包括设备、配件、钢材、木材、化工、五金、电料、建材、杂品等。其中设备备件的供应管理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辅助物资类涵盖的物资品种最为繁多。品种繁多的物资给供应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许多物资外观相近但规格型号不同、用途不同,给物资分类工作带来混乱,容易使采购需求计划出现错误,加之各类物资采购供应商、途径不同,整个采购过程十分复杂。

物资需求多为消耗品,不构成最终产品。煤炭企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到多种多样的材料和设备配件,品种名称和规格型号十分繁杂,而且在生产过程中这些消耗的物资并不构成煤炭产品的实体。矿山采掘一般需要大量的物资投入,炸药、燃油、支护材料等消耗品的需求量很大。虽然这些物资消耗不构成最终产品实体,但在煤炭的直接生产成本中占有很大比例,是煤炭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供应链视角下煤炭企业物资采购与传统物资采购的差别分析

(一)供应链下的煤炭企业采购是一种战略行为

一般来说,传统的煤炭企业采购思维模式与新兴形成的思维模式是有着巨大区别的,传统的煤炭企业采购模式只是从物资采购到物资的验收、发放、库存管理流转的一种简单过程,但是,新兴的煤炭企业采购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从物资采购到物资的验收、发放、库存管理的全过程了,新兴的煤炭企业采购还包含了从战术到战略的一种转变过程,这种转变使煤炭企业行业的采购模式不再单纯地只是讨价还价的买房与卖方之间的单纯关系,它牵涉了多个层次的多个渠道,并不只是凭借简单买卖关系来获得利益,那是停留在原始模式上的一种买卖关系。那样的买卖关系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在煤炭企业采购这种思维理论的领导之下,煤炭企业采购已经成了买卖双方共同获利的一种盈利模式了。

(二)供应链下的煤炭企业采购是一种集中采购行为

正如相关资料所说,一般意义上的煤炭企业采购就好似一盘散沙,毫无自身的集中性质。而对于煤炭企业的采购来说,集成性质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由煤炭企业的本质所决定的,因为从本质上来说,煤炭体积庞大、很难运输,但是煤炭企业的现实情况是项目分布广、分散、偏远,交通不便,项目施工工期短,工序转换频繁,计划性差,使用的物资品种繁多。如果不能将其融为一体考虑,进行集中采购管理的话,后果将会是非常被动的。如果将煤炭企业采购的各个环节隔离开来,最终会造成既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又不能达到理想状态的情形,这会令从事相关工作的行业人士倍感头痛。煤炭企业的物资集中采购管理是煤炭企业采购的动力源泉所在,良好的集中采购管理煤炭企业采购管理能够又好又快地促使煤炭行业的发展进步。

四、供应链下煤炭企业采购的利益协调机制

供应链下煤炭企业间的合作行为需要有配套协调机制来做保障,如果只靠煤炭企业的主动自发性,则必然会引发供应链企业关系的不稳定。供应链下煤炭企业采购的本质是供应链下企业之间基于某种契约保障的合作问题,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合作都需要依靠煤炭企业间的契约机制来保障合作采购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