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的区别范文

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的区别

第1篇: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的区别范文

尽管这个号称缔造美丽的行业造成的不美丽问题层出不穷,但由利益、资本以及消费者需求所围起来的庞大的产业帝国仍然吸引着人们的眼球,牵动着投资家的神经,只要来自消费者的消费拉力存在,这个产业就具备快速扩张的能力,人对容颜长驻的期待尤其是女人对美丽的古老追逐形成了这个行业独特的市场特征和盈利的价值特性:这是一个具备足够的溢价空间的行业。

从不断披露出来的数字可以看到,中国的美容行业是巨大的:几千亿的销售额,成长是快速的,年均增长超过20%,利润空间是巨大的,超过30%,这些数据的背后有一大批创福的故事。从上个世纪末到目前为止,这个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主要是利润产生模式、分配环节以及分配比例等环节,这里面属于不同企业的利润分配是怎样的,谁更有竞争力?在从企业到渠道到消费者的利润分配链上,属于每个部分的比例的增长趋势是怎样的?依靠渠道和产品结构加广告暂时制胜的中国企业经历了快速扩张之后会否陷进手机行业的“伪规模”陷阱?中国的化妆美容行业会不会变成第二个啤酒行业:800亿的销售额属于制造商的只有几十亿?

那么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就是怎么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道路,这个道路找对了企业膨胀会很快,隆力奇以及很多广东的靠广告快速成长的企业就是这么起来的,但是现在,国际资本凭借自己的资本和品牌优势从上往下企图全面整合中国市场,谁都明白品牌对于美容化妆产业意味者怎样的颠覆力量。靠一支广告就通行天下的时代已经随着国际公司对中国的全面布局逐渐变成了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可能广告在渠道推力上面的作用要远大于对消费者的作用,也就是说,广告对品牌的作用已经逐渐下降了,品牌的三个层面:认知、销售、盈利,中国企业全部具备的几乎没有。没有品牌怎么生存?靠打造品牌来盈利的商业模式是否适合本土企业?

中国的美容化妆企业是民营成分比较多的,从而决定了这个行业的经营环境不是很宽松,化妆品产业不可能象商业那样具备先天的正统血脉,靠不断的输血也可以苟延残喘,这样,没有资本的呵护怎么生存?

没有政府的独特关系,靠渠道的不透明而生存的专业院线企业在宏观规范的大旗下如何度过严冬?

相信,2004年的化妆美容行业已经开始感受到盈利困难的丝丝寒意,现金流紧绷的弹性越来越小,如果现在没有独特的模式设计,试问本土企业:你能撑几天?

1. 首先是国际力量的深度介入。几大巨头以产业为切入点加快全国战略布局的步伐,从产地销到销地产。2003年以后,中国化妆品行业进入多事之秋,宝洁、欧莱雅和雅芳同时卷进了一场品牌收购的争夺。随着宝洁公司成功地收购了妮维雅,欧莱雅也迅速地收购了低端品牌小护士和中端品牌羽西,而此时的雅芳公司似乎被节节逼退,陷入了众多直销公司和众多传统日化公司激烈竞争的夹缝之中。 而这些公司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将把这驾战车拉往何方值得期待。

2. 其次是直销这类销售方式在中国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思维震荡,商业在中国扮演天使的同时也缔造了另外一个魔鬼的形象——非法传销。一段时间以来甚至连收酒瓶子的人开口闭口都大谈特谈创业,而这场大讨论的背后是以雅芳和安利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力量大角逐,角逐的结果是雅芳模式暂时从表面上获得了中国政府好孩子的许可。而从安利传来的消息表明围绕这种销售模式的争论可能才刚刚开始,安利不会就此罢休,这成了行业内部不确定性的决定因素之一,无论谁胜出或者以何种面目胜出,这两个巨无霸对中国市场的热切企图心都不会改变。国内传统力量和国际的现代力量之间的逐鹿之战是有饭大家吃还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 再次随着行业内部竞争充分性的加强,行业格局正在呈现出天子、大臣、诸侯、草寇四级力量此消彼长的围城游戏。日化美容行业各种关键力量发生作用的效力出现差异,曾经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传统模式在新的行业背景下是否继续有效值得人们思考,可以看到尽管这个行业高端的整合惊涛骇浪,但是位于底层以价格为导向的竞争还是有巨大空间,这个空间所在的国内企业是否意识到自己的发展根基、趋势?这个问题决定现在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生死!

要把这些产业性的问题看透,你就要从目前普遍的跟随和竞争思维中挣脱出来,重新梳理这个行业的一些基本的特征,从这些特征中出发才能够找出适合你的差异化生存道路来。如果现在不从这些根本性的环节出发来,那么这个行业最终就会陷入目前牛奶、啤酒的惨烈竞争陷阱里。

美容化妆品行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业

美容护理产品具有明显的显性可识别性特征。所谓显性是指消费者在选择产品并决策购买的过程中,更多地根据他人的评价来决策,而受自身的识别鉴定影响较少。

美容化妆产品的显性特点使我们更要聚焦到消费者的消费价值层面研究消费者的消费者最根本的消费原因,因为对于多数消费这些产品的女士们只要打动他们骄傲的芳心,那么一般情况下她们是不会介意多花30%甚至100%的钱的。

女人是爱美的,但美是比较出来的,美的相对性是化妆品价值的最终皈依点。女人在花钱上的盲目性就是从这个方面上来的。但是这种美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需求上都是分层的,比如美体(减肥、修形、护肤、白肤、健美、水润等)、美容(护肤、白肤、面膜、健美、水润、五官保养和美化、整容等)、美手美脚(美甲、护肤、白肤、水润等)、美发(美耳、黑发、亮发、彩染、直发、卷发、对称、不对称等)、身体氛围(香水、香薰等)、深层精神状态调节(各种保健品等内服产品等)以及全身心的SPA生活馆(物理和化学效果等)等等,不一而足,从身体内部一直到身体周围,从凡身肉体一直到精神面貌,从单一局部到灵肉全方位,如果我们把这些对于美的需求排序整理的话,就能够找到一条很长的需求价值链,女人对这些需求的程度和需求的数量,就基本决定了一个产品甚至是产品线的盈利能力和市场规模。当然在这里我们只是就传统美容化妆消费的主力人群——女性进行分析的,对于男士则同样适用。这是一种典型的以极端显性价值为表现的产品。我们说讨好一个女人很容易,但是要打动她的心就难了,其实就是说的价值在一个人的行为导向上起着核心驱动力的作用。

从趋势上来看,女人对美的追求从价值层面是日益全面化、深入化、精神化、精致化,而从最终呈现的价值上来看是日益自然化、自由化、安全化、个性化。

这种显性因素的存在,使化妆品的商业运营模式与一般的快速消费品有相当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一般的快速消费品是靠推力来提升拉力的,而化妆品行业的核心驱动力的作用原理则恰好相反,是以消费者的拉力来带动推力上升的。因此,一般快速消费品可以不去进行消费者管理,而化妆品行业则要非常关注消费者的价值。因为消费者是希望自己所享受的是唯一的,最高级的服务或者产品。

因为人对这些需求存在心理上的强度差异,所以这些需求在实际价值上就分成了核心价值、形式价值、衍生价值等等,对这些价值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这些指标决定了一个单独或者价值组合的商业化价值,即投资的可行性。比如为了满足女人对皮肤的水润程度的价值要求,诞生了一大批保湿、水润的产品,迅速扩张了市场份额。这就从原来干净的层面上升了一个层次,是更高的价值满足,那么保水之后是什么呢?这就是行业价值研究的具体课题了。

以上是对这个行业的消费价值根基阐释,在不同的价值需求上进行产品、渠道、人力、传播、品牌的相应配置。这样就产生了不同的盈利模式

目前的两类盈利模式的无效性分析

中国美容化妆品业因其经营、销售与服务特色的不同而分为专业线与日化线这两大类。

专业线俗称美容院线,是指产品专走美容院、美发店、浴足及美容保健店销售渠道为特色,这一类的企业产品涵盖面宽而广、大而全,通常有美容、美发、美体、浴足及保健类产品系列,一个品牌通常有上百个品种,上游企业提供从销售、技术指导及全面的售后服务。而日化线则是指产品专走商场、超市、专卖店、便利店等大众化渠道销售的企业,产品结构与体系比较单一,缺乏售后服务,但销售量大。

专业线的产品完全按照消费者需求特点来设计:同时推出很多产品或者很多品牌,呈现相当多的产品层次,同时在终端销售,避免直接对比产生的清晰的直接的价值认知,从而造成一种模糊的状态,产生被唯一的被专门针对的印象。因为这个行业女顾客占多数,女人在这个方面是以感性消费为主要表现,而且注意攀比,容易在被所谓神秘、模糊状态下产生被特别关注的感觉。同样模糊功能类产品如保健品、功能饮品、所谓科技含量的保暖内衣等都是这个范畴。

这种产品导向赚的是一种信息不对称的钱,随着市场秩序的规范以及竞争逐渐上升到品牌层面,这种模式将越来越难过。

从目前的行业格局来看,原来靠产品和价格走城市中低端以及院线的厂家现在遇到了来自国际巨头的巨大的品牌压力,下边有来自低端价格产品的蚕食,这些一度过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好日子的企业现在或者前途渺茫或者战线收缩在一些价值对比小的院线体系。这些渠道虽然从行业利润来看处于高利润区间,但是行业性的安全事故往往出在这些不太透明的渠道身上,04年到05年几起美容化妆行业的事故主要矛头指向美容院线的,对于日化的责难有但不是很尖锐。因此未来走这个渠道的生存空间将处于很高的被宏观整合的风险中。

我们衡量一个企业健康程度的经营指标之一包括成本,这个成本不仅仅指财务成本,还包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风险成本、政策规范成本等等,不同的行业成本的具体指标是有差异的。因此一旦国家进行政策整合整个行业中的高利润部分就被打掉,本土化妆品厂家发挥产能灵活优势的阵地就会丢失,而在日化线则面临国际巨头的品牌冲击,在城市是处于萎缩状态,而在农村是各种低价产品曾经在中国化妆品行业处于中坚位置的中小厂家将被迫进行两个方面的战略调整,这也是这类厂家从无到有发家的本事:跟随模式和竞争模式。

跟随模式是在复制别人的单个经营要素,主要是产品和人,靠这两个来整合渠道,从而达到与别人差不多的盈利水平,在市场空间足够的情况下,“有饭大家吃”,等到空间压缩之后,就成“有饭抢着吃”了。这样企业之间的竞争势必激烈,那么结果首先损耗的是盈利能力。跟随到了最后就是同质化,大家都生产差不多的产品,说不同多是概念上的,比如造个洋身份,或者在包装上进行一些改良,比如颜色,比如瓶型,这些很难做到长时间的差异,等到企业把这些招都支完的时候,企业就陷入了直接市场竞争的局面了,大家拼广告,拼返利,拼挖墙角的功力,拼企业的亏损承受力等。其实在啤酒行业和乳品行业还有个规模的方向,美容化妆品天生的价值基因决定了必须维持这种基本的或者相对的高价形象,只要给足理由甚至可能造成消费者“只买贵的不买对的”非理性错觉。价格低了,甚至连问的人都没有,美容是面子上的事情,多花几个钱事小,让人看到自己用这么廉价的化妆品丢了面子事情可就大了。所以,竞争到了最后两败俱伤。

企业一旦掉进这两种经营思维中将永远走不出同质化的泥潭:产品同化、广告同化、形象同化、促销同化、渠道同化、人员同化、执行同化……更苦恼的是,传统的差异化手段越来越不奏效,如区隔定位、CI、市场细分、强化执行力等。事实上,对于同化问题任何直接从问题的同一层面寻找的差异化解决方案都是暂时的、局部的差异化,没有多久这种差异化就会消失,生成更深刻、更复杂的新同化问题。因此,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产品价格卖穿了,推出新产品替代,但是没有多久新品价格又卖穿了,只好再想新产品……或者一个企业刚刚投放一个新产品,只要热销,蜂拥而至的跟进者就会使其产品价格迅速拉低,价格战变成了市场的主旋律,而创新者却束手无策。

实践中,当我们面临产品同化,销售出现问题时,最常见的思路就是改造产品或者推出新品制造差异化;当我们感到原有渠道有问题时最先冒出的想法也是从渠道结构或者管理手段上寻找差异。但事实证明,这种思维方式就象割韭菜一样,永远无法彻底解决,何况寻找差异的过程本身是很困难的;问题的核心是:面对这样的问题,A企业、B企业、C企业等思路都差不多,甚至是一样的,新的同化由于这种思路上的一样已经再次存在了,大家的所谓“差异化”的解决办法实际上只有时间上的先后差别,效果上只是70分和71分的区别(这也是目前执行力盛行的原因之一),绝对不会有70分和90分的长久而且巨大的差距。否则,我们不会看到每年有那么多失败的“新产品”,也不会看到一个小店一天会有“5个企业市场推广员”去拜访而麻木不仁。与此同时,我们又看到成功的企业或者国际型企业,一个产品可以盈利几年甚至数十年还在市场上畅销,他们靠的绝对不是某个营销要素制胜的,更不是差异化的产品,靠的是模式,以盈利为核心的差异化模式。

事实上,雅芳在直销模式上的转变已经导致其盈利模式面临同质化的窘境,其高档形象是建立在这个模式之上的,离开这个模式在传统模式面前品牌显然失去独特价值支撑呈现下滑趋势,任何一种商业模式的盈利一定是所有经营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不是哪个环节简单改善就可以一下子转换过来的,转换意味着重新定位,而定位是需要成本的。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很多中小企业往往不断变换经营主题,结果是带来巨大的综合成本,容易导致企业瘫痪死亡。

目前国内厂家普遍是一种渠道推动模式,竞争层次充其量是产品品牌层面的竞争,在企业品牌层面的竞争力很微弱,健康的品牌应该包含三个层面,认知层面、销售即购买指向层面、盈利即价值支持层面,而在产品品牌层面,国内90%以上的厂家仍然处于认知层面,购买指向由于渠道的花心(利益导向所形成的产品结构分化)而使之失去基础。

鉴于化妆品本身的独特价值特征,要具备产品价格的抗竞争能力,就必须从消费者价值方面进行消费者管理,管理的内容就是消费价值,这个价值怎么来迎合产品价值,就是最基本的价值协同概念。

企业未来3-5年之内差异化的落点在盈利模式上

盈利模式讲的是企业所有经营要素的战略协同,这种协同是在价值层面上的。

新形式下,中国的化妆品企业的竞争焦点已经从单一要素竞争升级到所有要素的竞争,国际巨头其实并不可怕,它们也是在围追堵截中长大的,当时正是找到并坚持了自己的盈利模式并不断进行管理和优化才初步超越成为现在的巨人的,不管怎么样,靠价格战是不会走多远的,就拿同样是直销来说吧,安利和雅芳是有相当差异的,这不但基于他们当初的产品类别的独特优势,更是在实践中进行盈利模式设计的结果。

转型后的雅芳是以“6万非农业人口一个点”的原则把中国市场细分5000个区域,而没有从女性的个性需求进行市场细分。正是由于在网点布置上没有强调合理的销售半径,“500米之内不允许有两家店”的扩张策略必然导致庞杂的销售网络,这不仅给经营和管理工作带来超额的成本,同时也让其化妆品失去了特色与品牌个性,降低了品牌形象,关键是使惯了刀的要他使枪就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这些新的问题不是原来的体系所擅长的,这中间所导致的沟通成本、时间成本等等非财务成本最终都会在恰当的时候反映在财务指标上。在这里企业特定适用的盈利模式设计、管理、优化是非常关键的。

一般盈利模式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认识盈利模式

一个企业只有在盈利模式设计完成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业务规划设计、营销模式规划、财务预算、人员管理考核方式设计等相关运营层面的规划,否则就会出现各种“脱节”现象:业务与财务脱节、销售与品牌建设脱节、人员能力与考核脱节、销量与利润脱节、生产研发制造部门与市场营销部门脱节等等。

通俗一点就是找到企业赚钱的利润源泉,即商机识别过程。

应用盈利模式

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在运营实践中应用盈利模式,关键是否掌握三种技术:行业利润分区分析技术、模式设计技术及盈利模式实施管理技术。行业利润分区分析包括消费者分层、消费价值版图分析、不同利润区盈利模式归纳、主要竞争者盈利模式优劣势分析等;盈利模式设计包括:消费价值分析、消费者构成、盈利要素提炼、盈利要素匹配度检测、要素支持成本分析等;盈利模式实施管理包括:盈利指标体系设计、业务规划、财务方案、年度计划、营销体系设计、组织设计、人员管理方案、主要竞争者盈利变化信号监测等。

也就是说利润源泉的转化和实现过程。

创造盈利模式

企业存在的根本意义是创造利润。如同人的生命一样,企业寿命的长短决定于它的健康状况,盈利水平就是企业健康状况的最重要指标。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多种,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重要的是生活质量;企业的生活方式就是它的盈利模式,同样没有所谓的先进与落后,重要的是利润和盈利能力。企业创新不再是产品、广告、促销、管理等单一要素的较量,盈利模式创新才是根本。否则,很多盈利模式同化的企业,无论你的技术、产品、品牌、管理等独立的看有多么好,你仍然建立不了整体竞争优势,摆脱不了竞争的困扰,因为盈利模式的同化必然导致营销、管理、竞争区域的同化,你没有比赛但是在起跑线上你就已经输掉比赛了。所以,突破同化竞争的根本出路是盈利模式的差异化,一旦这种层次的创造取得突破,企业的竞争力才能持续,寿命才能长久。

此即盈利模式优化。

管理盈利模式

企业赚不赚钱为什么只有少数人甚至只有老板关心?问题出在企业设计上面!一个以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的企业,不可能产生全员关心盈利的企业文化,也不可能在日常工作中产生以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的组织和管理。一个企业仅仅设计好盈利模式还不够,必须配套基于盈利的管理文化与手段。做到管理盈利模式至少在二个方面实施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包括:设立盈利总监、盈利经理和盈利专员等职位;管理创新包括:增加利润分析信息系统、盈利知识学习、经常性业务盈利状况分析、个人绩效盈利递增考核系统设计等。总而言之,建立全员盈利文化,创造盈利能力管理手段。

如果不从盈利模式进行商业价值的深入发掘,那么就会发生把化妆品卖成一般快速消费品的情况。化妆品不同于普通快速消费品,并不需要像小卖部、快餐店一样遍布街头。女性通常会把逛商场、专卖店、专柜购买化妆品,看成是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而且大多数女性都认为大卖场、大超市、专卖店的化妆品质量更可靠,他们因此往往乐此不疲。其实在本质上她们逛商店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的产品、价格等,而是要买一种感觉,一种满足其面子、唯一、第一等等的虚荣心理。这个独特的消费群体所呈现出来的心理感应是独特的,包含情感、性格、精神、行为四个层面,这些情况使产品设计、品牌调性、渠道选择、人力配置等等处于一定的受控范围之内。

雅芳公司由于采用了阶梯性返利的销售模式,即根据销售量对经销商返利,销售越多返利就越高,这种做法促使经销商为提升销售业绩换取更多的折扣,就会引发专卖店私自打折、违规操作,同时区域经销商会接纳更多的专卖店加盟,导致过分密集的专卖店。如此一来,雅芳产品的终端价格非常混乱:大中型商场专柜一般原价销售,而专卖店则七折到九折不等,另外每月还有促销活动的特价产品,有时甚至降低到三折,顾客从“雅芳小姐”手中购买产品的价格浮动余地往往更大。这些价格上的变化实际上已经使消费这些化妆品的消费者的内心产生抵触心理:这个品牌已经不适合我了。

之所以拿雅芳来说事,不是落井下石,而是就事论事,也可能雅芳经过一段时间的战略整合,从新建立自己的战略协同,在新的模式下稳定并逐步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在盈利模式面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个例子只在说明价值协同的重要性。

几种有效差异化的盈利模式策略

盈利模式是研究和管理企业利润来源、生成过程与产出方式的系统理论与方法。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或步骤:

—利润来源识别:利润分区、发生交易对象的研究即利润提供者性质/质量/数量/结构、以及费用发生者性质/质量/数量/结构等;

—生成/转化利润过程:利润生成规律研究、利润驱动力研究、盈利要素调查与分析、要素匹配/协同度识别、支持成本数量/质量/结构/性质等;

—产出利润方式:交易价值确立、利润对象/导向确定、利润产出形式(显性利润、隐性利润、模糊利润)、利润产出速度等。

企业利润产生与否的关键是所有经营资源的战略协同与管理,而管理的内容是价值,因为利润产生于交易过程中,而交易的恰恰是价值,不管是海尔的内部独立核算制度还是一般企业在外部市场上的营业收益,最后都可以归结到价值这个基点上。

在现有的行业基础上,企业之间竞争的差异化最终集中的体现在五个方面:产品、消费者、品牌、人力、渠道。由于不同的方面所决定的协同成本、利润来源、利润产生规律不一样,所以不同价值地位的企业其盈利的价值落点是不一样的。我们按照大小企业规模来简单的进行说明:

1. 大企业:终端管理+消费者价值管理

2. 中小企业:产品+概念形式+政策诱导

由于专业院线和日化线在消费者价值层面存在教大差异,决定了两者之间盈利源不同,那么从匹配或者协同的角度来看,它们又是适应不同的盈利模式的。

先说专业院线:

1) 大企业:渠道经营+消费者管理。具体包含几个方面:产品结构、类深度分销的渠道秩序控制+生意顾问+消费者价值管理。从企业执行体系所带来的推力和由消费者价值认同所带来的拉力两个方面。

2) 中小企业:消费者价值发掘与管理,针对消费者的某一个需求价值以产品结构满足之。即靠单一要素的强化提升盈利能力,可能最后落点在产品结构和销售模式设计上。主要是要强调精确打击的能力。

再说日化线:

1) 大企业:消费者价值覆盖,比如品牌,这里的品牌是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综合体。

2) 中小企业:产品结构+终端互动。主要在于强调产品的物质层面和渠道的执行效率,不建议做企业品牌,靠产品品牌来实施精确盈利、快速转移,在这种情况下,招商未尝不是上策,中小企业的盈利基点一定是产品,因此OEM也是不错的选择。终端互动是指有限互动、集中互动,即在某个区域内保持深度沟通与认同争取,中小企业的这种产品的无限性和区域的有限性需要好好把握,更要建立自己的市场价值认知体系,不同市场的价值一定要清晰。。

第2篇: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的区别范文

    1.软着陆这次或将爆发的银行危机,将损失降到最低,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基础

    任何国家都经不起危机的冲击,一旦发生危机,与之伴随而来的不仅是经济危机,社会危机也会同时发生,而发生社会危机反过来加深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又会进一步作用于社会危机,如此重复。所以在某国在濒临危机的时候,他们都会千方百计的阻止危机的发生,因为软着陆对经济的伤害永远比硬着陆都经济的伤害要轻。虽然我国银行业有很多不良预期,但只要我们从现在努力经济危机就不会发生,在上面的四大不良预期当中,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冲击是很大的,它会大大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但银行利率市场化的步骤是不一样的,它可以很快,也可以很慢,根据美日韩的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的经验都是16年,而我国从规划改革至今已有16年。国际利率市场化的成功经验是先外币后本币,先大额后小额,先贷款后存款。我国利率市场化也是严格按照这种思路进行的。16年的改革,我国利率市场化已剩下最后一步,那就是存款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这一步是利率市场化最重要的一步。政府如何控制这最后一步的改革节奏是影响银行业经营的重要因素。相信我国政府能够控制好节奏,来软着陆这次改革。房地产泡沫和国有企业贷款的坏账在很大程度上取绝于经济形势的发展。而经济形势的发展又要受市场和政策两个因素影响。如果从该逻辑上我们可以得出,只要我们的政策正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轻银行业贷款坏账的程度。在面对更多竞争者的进入,银行业惟一要做的是如何进行改革来增强其竞争力来保持其主导地位,同时可以利用其资源、资金优势参与金融创新、尽最大能力减轻竞争者的压力。

    2.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是银行业的新生之路

    (1)盈利模式的创新。金融创新的内容很多,包括: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技术的创新。其中又以金融产品的创新为重点。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笔者认为应该朝银行盈利模式创新的方向去努力。目前我国银行业“躺着”赚钱的时代已过去,他们过去的盈利模式主要是依靠管制的市场利率,利用存贷款利率差(一般在280~350个基点差)来生存。在面对目前利率市场化的前提下他们的盈利模式将不可持续。笔者认为我国银行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金融创新。一是加强服务意识,创新金融产品,加强表外业务收入。虽然我国银行业目前的中间业务已有很多,但仍不够全面,例如:支票业务在我国仅面对法人开放,而我国个人业务仍无支票服务,如果某银行率先发展该项服务将为银行业增加很多利润。所以加强中间业务,如何提高表外收入是每个银行都要思考的内容。二是积极适应经济与环境形势,发展互联网金融,融合金融技术创新。2013年是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爆发年,阿里巴巴集团利用支付宝推出“余额宝”,据统计我国居民在银行业的零星存款未享受定期利息的资金达到20万亿,他们只能享受活期利息,我国银行业在这一块的获取了很大的利润。在推出了余额宝以后,只要在支付宝的余额零星资金都和定期存款一样的利息,相信老百姓都会将余钱存进支付宝。这样一来,一年银行损失的利润至少在5000亿以上。东方财富网推出了“活期宝”,深圳华强公司推出了“华强宝”……。在面对这些企业的竞争,只有适应和加入,别无他法。三是抓住上海自贸区机遇,进行金融业务试点,融合国际金融。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使我国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在自贸区里的经济运行方式是依照自由经济的方式进行的,企业的运行和监管都区别于我国既定模式。自贸区里金融业的视角更加国际化,他们完全利率市场化,也无结汇制,管理更加科学化,在传统环境里成长的银行业,更应借鉴自贸区的改革经验,赚取改革红利。四是内部升化科学管理制度,迎接民营银行的竞争。2013年9月,中国资本市场刮起一阵民营银行的旋风,很多企业涉及民营银行,苏宁云商、红豆股份、凯乐科技等上市公司也纷纷传出申请民营银行的消息。9月13日,早盘民营银行概念股全线大涨。有消息称苏宁云商欲设立苏宁银行,红豆集团正在申请设立苏南银行。中国银行业的开放已来临,传统银行业面临竞争。笔者认为传统银行业应深化改革,在内部控制方面进一步加强,以降低企业的风险和管理成本;在客户服务和产品创新上要花更多精力去研究,以抢占市场,获得更多的客户。(2)加强监管是控制风险重要保证。商业银行在本质属性上属于企业,追逐利润是任何企业的属性。在实际经营中,有时为了追逐利润,而忽视了风险,我国银行业也如此,在2013年6月份爆发的钱荒就是很好的证明。银行业监管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狭义上讲,银行业监管是指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组织及其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总称。广义的银行业监管不仅包括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或他律监管,也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或自律监管。狭义角度上银行业监管的传统方法包括:银行的各项报表和附表进行场外监管,资本(如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和各种准备情况(如不良贷款、清偿能力、盈利能力、运用能力、)的重点监管,分部报表分析监管,现场监管。但随着金融业务和金融创新的发展。我国的监管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如:银行的理财项目如何监管;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方式;随着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国际离岸金融经营如何监管;在利率完全市场化和在资本项目开放环境下的银行业的经营行为与方式的监管。笔者认为,只有不停地继承、发展和创新监管方式,才能有效地监管银行业,将金融风险降低。广义监管除了上面监管还包括银行的内部控制和自律监管。笔者认为商业银行的本质属性是企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为了利润,会不顾一切。但中国银行业主要是国有银行并且行长都是国家干部,如果行长能负责,银行业的内部控制和自律监管就不是一句空话。但行长和银行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学上的委托和关系,在效率上就是无效的,他们为了奖金可以不顾一切。奖金的前提是银行有利润,为了利润他们能够忽视内部控制和自律。所以,笔者认为内部控制和自律监管的重点应该放在对行长的考核和教育上,如果银行的经营和内控指标不正常,要对行长进行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监管目标,维护金融稳定。

第3篇: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的区别范文

这次“券商大会”以规模大、覆盖面广、针对性强为特征,囊括了26家重点代销券商260余家营业部的负责人、营销总监、投资顾问等基金代销业务直接相关人员。易方达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刘非介绍:券商这次之所以大规模重点出席来听H股ETF路演,首先是因为他们看好H股长期投资价值,此外跨境ETF便捷投资香港、易方达指数品牌权威等因素也构成一定吸引力。

易方达指数投资业务负责人林飞出席并主讲,就H指数的超额收益高、整体盈利能力强、成长性优异、估值低,股息率高等特征作了深入分析。易方达首席基金投资分析师刘超安还重点介绍了大类资产配置策略以及香港市场盈利模式。来参加路演的基本都是一线销售代表,实战经验丰富,也非常了解投资者需求。交流阶段提问踊跃,券商代表们就重点关心H股指数投资价值、H股投资前景、交易细节、应用模式等问题与易方达基金投研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光大证券淮海中路营业部营销总监表示,H股ETF为内地投资者提供了跨境、指数化配置香港市场的机会,而且ETF本身也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工具,因此营业部很重视这款创新产品。江海证券上海某营业部一位销售负责人也反映,目前H股ETF正在各大营业部热销,甚至有客户看到媒体报道后主动来向券商营业部询问产品情况。之前一些机构客户也表示:他们对于H股指数的差异化配置比较感兴趣。

一些券商销售代表指出,H股过往的突出表现是他们最为重视的数据之一:据彭博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30日,H股指数2002年以来人民币计价累计涨幅高达307%,远远优于同期恒生指数(28%)和沪深300指数(87%),相对于A股和港股都显示出具备超额收益的配置价值。

易方达指数投资研发中心研究显示,经过18年发展,H股指数已成为代表中国内地经济成长的权威指数,与全球主要股指相比遥遥领先,远远高于标普500(-11%)、纳斯达克综合(9%)、伦敦富时100(-13)、上证综指(38%)、MSCI新兴市场(116%)、MSCI全球市场(-7%)等主要股指的同期表现。同时,由于成份股具备突出的代表性,H股指数在香港市场也是佼佼者,2002年至于2012年6月30日的十年间,H股指数307%的涨幅远远超过恒生指数(28%)、恒生综合指数(47%)、恒生香港中资企业指数(114%)等其他三只主要股指。

H股指数为何拥有“睥睨群雄”的超额收益?究其原因首先是H股背靠中国、吸收精华,尽享过去十年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优势。易方达指数投资研发中心研究显示,H股指数的40只成份股精选国内大型优秀企业,行业涵盖银行、保险、能源、电信等经济支柱行业,再兼H股公司营业收入源自中国内地,人民币升值可直接带动业绩增长,正好对冲股价的汇率风险。因此在自由开放、无汇率管制的香港,H股已成为全球资金追逐“中国成长”的重要窗口。

再者,从指数的行业分布来看,H股指数与恒生指数、上证50基本一致,不过H股指数的行业集中度更高。能源、原材料、保险等高成长行业的比重均高于恒指,房地产、综合金融(券商、信托等)、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的比重低于恒指,H股指数成份股里无房地产公司,单个股票集中度也小于恒指,反映了内地与香港不一样的经济结构。

第4篇: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的区别范文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飞速发展,证券投资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扮演着关键性角色。随之,全方位分析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已成为新时期投资者谈论的火热话题。而如何从不同角度出发,准确衡量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有效控制风险已成为所有投资者共同面临的严峻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也是投资者分析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核心部分。财务分析是衡量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重要标尺。但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属于一门科学,也属于一门艺术,需要灵活应用各方面的知识。投资者需要站在投资的角度,多角度出发客观地分析当下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比如,具有的资产管理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并在分析上市公司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等基础上[1],获取所需的有用信息,还能验证这些数据信息的真实性。

一、资产分析

每股净资产越高,表明该公司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较强的扩张能力,能够实现股本扩张,如,转股、配股,有效抵御各方面的风险。而资产负债表是对上市公司会计期末所有资产、负债等各方面的客观反映。投资者可以在全面分析上市公司投资负债表的基础上,了解其当下的财务实际状况,长短期偿债能力等关键性资料信息。也需要多角度出发,和市场价格相联系,进行对比分析,判断股票是否具有投资价值[2]。同时,在分析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的过程中,投资者要对这几个项目引起高度的重视,比如,应收款项、待处理财产净损失。换句话说,只有这些相关项目资产所占流动资产比例逐渐减少,日趋合理化,相关指标得以优化完善,上市公司的财务利润才能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

(一)应收款项

1.应收帐款

通常情况下,如果公司存在超过三年的应收款项,属于一种极为不正常的现象。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应收款项很难服务于企业的现金净流入,容易使经营决策者产生误解。主要是因为在运营过程中,“坏账准备”是企业会计核算包含的科目之一,并不会对股东权益造成负面影响。但就当下我国发展形势来说,“三角债”大量存在,需要借助关联交易的力量,以“坏账准备”科目为纽带,操作对应的利润。如果投资者发现某个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资产,一定要全面而客观地分析该公司的应收账款项目,看其是否存在超过三年的应收账款。在此基础上,还要以会计核算的“坏账准备”为媒介,分析该公司的资产是否存在不实问题,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预付账款

预付账款和应收账款相同,主要是用于核算企业之间购销业务,属于一种信用行为。一旦接受预付款方出现资金链断裂,经营不断恶化,没有足够的资金保证正常业务的顺利进行,付款方的这笔货物将无法取得,所体现的对应资产便不能实现,导致“虚增资产”现象的出现。

3.其他应收款项

其他应收款项主要指核算企业在发现非购销活动时候的应收债权,比如,备用资金、不同类型的垫付款。但在实际运营过程,这些方面极为复杂。比如,一些大股东、关联企业会将占用的上市公司资金挂在其他应收款下面。而这笔资金将很难解释,也能收回,导致上市公司出现“虚增资产”的现象,误导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如果发现上市公司其他应收款数额出现异常放大的现象,一定要引起注意,提高警惕,很容易掉入陷阱。

(二)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净损失

实际上,待摊费用、递延资产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都属于本期公司已经支出的款项,只是摊销期不相同。一般来说,递延资产的摊销期在一年以上,而待摊费用不超过一年。同时,如果严格地讲,待摊费用、递延资产都不满足资产定义的客观要求,它们都很难对是否存在预期的未来收益进行估算,但它们好像又和未来经济利润有着某种联系。因此,在会计实务中,很多人都会把已经发生的那部分资本称之为资产。此外,在运营过程中,很多上市公司都在把巨额的待处理财产净损失挂在对应的资产负债表上,甚至有些常年挂着。这种现象严重违背了收益确认的稳健原则,会使投资者无法对相关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具有的盈利能力做出客观而正确的评价。

二、损益分析

股票投资属于一种相对价值[3],在运营过程中,损益情况是公司经营结果的具体展现,而损益分析是公司投资价值分析方面不可或缺的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多种元素组成而成,比如,运营效率分析、偿债能力分析、资产质量分析。

(一)盈利能力分析

就公司盈利能力而言,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净资产收益率、毛利润率。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市公司想要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备稳定的获利水平。进而,获得长期性的投资价值。在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的时候,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而客观地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就横向对比而言,需要和相同行业中的其他公司进行对比分析,看公司在相同行业中具有的盈利水平。就纵向对比而言,它是指公司每年的指标进行客观地分析。以时间为导向,看公司当下具有的盈利能力是否处于恶化状态。一旦发现任何问题,需要客观地分析存在的原因,制定可行的方案,采取可行的对策加以优化完善。

(二)运营效率分析

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说,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都客观地反映了公司的运营效率。这些指标数值越高,表明公司资产运用效率越高。和公司盈利能力分析相同,也需要对此进行横、纵向对比分析。通常情况下,在存货周转率方面,重型机器设备制造业远远低于快速消费品行业。同时,在众多行业中,存货周转率是服装行业生存发展的命脉。主要是因为在新时代下,服装行业属于时尚消费,一旦存货周转率不断降低,说明库存积压很严重,而想要及时处理掉这些过时的服装会非常困难,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出现资金链断裂问题,影响自身的正常运营。

(三)偿债能力分析、资产质量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

就偿债能力而言,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是反映偿债能力的核心要素。其中的资产负债率并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和很多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公司所处的行业、公司当下所处的发展阶段。如果公司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即使有一定的负债,也能进行杠杆运营,不会出现资金链断裂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司股东的回报率。在公司运行过程中,财务分析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指标分析。公司也要对相关的资产质量分析引起重视,需要阅读相关的年报,了解相关方面的情况。比如,公司坏账准备计提情况,公司是否存在负债。

三、发展前景分析

上市公司来自不同的行业,对应的投资价值也会有所不同。上市公司利润不断上升,才能显示出盈利的意义。而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上市公司会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所处行业中,它是否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能够得到政府支持,其中的核心业务是否具有较强的获利能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浪潮中,企业是否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能够随时对自己的产品结构进行更新升级,长期处于超额利润的状态。此外,在运营过程中,企业可以在适当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扩张或者兼并扩张,提高自身的成长能力。一旦兼并成功,相应的合作伙伴也能给企业带来丰富的运营经验,运行设备,进入不同的行业领域中,尤其是壁垒较高的行业,不断为兼并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其利润成倍增长。同时,在对应地域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企业也能从中获益,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

四、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想要把握公司的投资价值,需要全方位分析公司当下的运营具体情况,深入了解对应的盈利形式。公司的经营状况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已有的主导产品、管理能力、研发能力。

(一)销售、盈利模式

掌握公司已有的销售、盈利形式是分析公司运营情况的首要前提。比如,在服装类上市公司运营过程中,需要全方位了解公司产品销售模式,比如,看其属于直销,还是经销商销售。如果公司采用的实体店销售形式,还需要了解实体店的具置,如果采用的是经销商销售形式,必须要知道给商的具体折扣,商的盈利情况。

(二)主导产品

在公司运营情况方面,了解主导产品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需要进行深入了解,比如,主导产品的生命周期、拥有的消费群体、科技含量,还要尽可能了解公司的客户,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知道他们对公司产品的评价如何,是否满足了客户各方面的客观需求。

五、宏观环境分析

(一)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通常情况下,宏观环境是由多种元素组和而成,比如,该地区当下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政策。不同行业、上市公司和当地已有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汽车类上市公司为例,产品需求程度和当地人均收入息息相关,一旦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下降,汽车产品的销售量也会逐渐下降,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汇率、存款准备金率、利率

一旦利率上调,企业的借贷成本也会随之增加,会给那些资产负债率较高的企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增加他们的财务费用,远远超出预算,经济利润逐渐下降。在众多行业中,发电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是比较高的,利率敏感度也比较高。就汇率而言,主要是影响我国的进出口企业。一旦人民币处于不断升值状态,外国人就需要花费更多的钱才能买到相关的产品。随之,他们会减少对该类产品的消费,出口企业的商品需求量逐渐下降,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陷入危机中。此外,存款储备率主要是对国家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予以客观地反映。比如,如果存款储备金率正处于上升阶段,说明国家当下实行的不断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对银行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财政政策

一般来说,财政政策为对应的税收政策。想要拉动消费,促进当下消费、投资需求,需要适当降低税收率,扩大对应的减免税范围。这样才能提升公司产品需求,进而,改变公司当下的运营状况,提升业绩,增加经济利润。通货膨胀水平方面。简单来说,通货膨胀水平就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简称为CPI[4]。如果当下经济发展良好,即使通货膨胀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也能增加公司运营利润。但如果通货膨胀水平过高,国家必须采取加紧的货币政策,避免影响公司的业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出现资金链断裂问题。

第5篇: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的区别范文

我们有一定的优势,但必须看到困惑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我们的空间有限,要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集约化经营。同时,成本费用居高不下,尤其刚性费用难以缩减,以致费用率很高,从而导致毛利率降低,单位面积产出下降,客户活跃度下降。二是客流下降。过去几年,我们致力于商品、服务、环境、安全、便捷五大商业元素的协调改进,但是我们的努力并没有带来更多新的客流,延续老路并不能带来更多的客流,但是也不能推倒重来。购物中心有百货店不具备的许多优势,但它也并不一定是完美的组合,在管理经验上远达不到我们,我们也要学习它的长处。面对这样的情境我提出了“新百货思维”主张。

当前,我们把业态看得很重要,必须看到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发生很大变化,从价格偏好、品牌偏好开始转变到业态偏好。典型的例子是蓝色港湾,它的业态组合非常好,聚客力非常强,优质的业态组合带来了销售的提高,大悦城、星光天地都是业态优势强于品牌优势,这也就是我们思考业态优势的原因。当代开业的时候,有一句口号叫“逛当代买双安”,现在已经没有这个说法了,现在大家已经去逛体量大、业态丰富的商场。节假日奥特莱斯、Shopping Mall人满为患。购物目的明确、指向性强的消费者去百货店购物,当人们休息了,需要打发时光的时候,大家就愿意去Shopping Mall、奥特莱斯这样的购物中心购物休闲。客流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购物目的不明确的消费者不来百货店了。非购物行为以外的餐饮、娱乐等把消费者吸引走了,因此我们如何利用现有的空间把业态搞丰富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新百货思维”需要思考的地方。

我把“新百货思维”诠释为在传统百货无法满足顾客需求,聚客能力持续下降,生命力受到威胁时,突破百货店的固有模式,以一种创新性的思维对百货店进行一场变革,对百货店的各种经营要素、经营资源进行创造性的组合和变革,从品类特色、业态组合、盈利模式等方面进行动态的变革,以期达到不断适应目标顾客消费特色和消费习惯的不断变化,持续提升盈利能力,延长百货店的生命周期。

新百货和传统百货有着明显的区别,一是传统百货是集合型的经营策略,更强调经营品种的全、齐、多,从经营上看是偏粗放的、简单的经营策略。新百货是一种集约型的经营策略,更注重特色和独有,强调精、特、独,尤其是针对竞争对手,我们要形成自己独有的东西。二是在客层选择上,传统百货比较宽泛,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要找准定位,找准的过程是一个取舍的过程,舍弃一些客人,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新百货在关注消费者物质满足的同时,更多的是兼顾消费者的体验,强调精神的愉悦和满足。三是在资源配置上,传统百货是资源均衡配置,但太单一。新百货对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关注特色的平衡以及与竞争对手的错位经营,满足特色化、差异化的经营目标。四是在经营模式上,传统百货主要是联营模式,新百货不拘泥于联营模式,经营模式最大限度地服从服务于定位的需要。我们不一定单纯追求高销售额,关键看这个销售额能不能带来客流,带来好的回报。五是在营销上,传统百货价格竞争是主要竞争手段,新百货注重影响力的传播效果,依靠整合各种资源提高影响力、聚客力。

第6篇: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4C理论 腾讯网 盈利模式

本文之所以以腾讯网为例,是因为目前腾讯网的流量超过了新浪网,仅次于百度。而且从盈利能力上来看,腾讯网从创立到现在,先后超过了网易、搜狐、新浪等网站。腾讯网2009的期内盈利为52.216亿元(7.647亿美元),远比新浪网09年净利润总计4.119亿美元要高。我们从下图可以看出腾讯网的盈利情况。

(图表说明:腾讯公司是1998年11月成立的,它真正开始盈利是从2001年7月开始的。到2001年年底,腾讯实现了1022万人民币的纯利润。所以图片统计也是从2001年开始的,2010的数据还没有出来,所以目前也无法统计。)

一、腾讯网的盈利模式

关于腾讯网的盈利,主要来自三方面:互联网增值服务、移动及电信增值服务和网络广告。①互联网增值服务主要包括“QQ空间”、“QQ会员”、“QQ秀”、“QQ宠物”以及腾讯网自己开发的一些游戏:比如:地下城勇士、穿越火线、QQ游戏等。移动及电信增值服务包括捆绑短信包月服务和手机游戏业务。具体表现有移动QQ、手机图片铃声下载等。腾讯公司还持续在现有互联网应用基础上,开发各类移动互联网应用,包括WAP门户、即时通信、社交网络服务和游戏,以满足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不同需求,并挖掘中国3G面市带来的商机。网络广告也是网络媒体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这三方面组成了腾讯网的主要收入来源,当然具体的表现方式有很多。从上面的图片可以看出,腾讯网的经营是非常成功的。

二、腾讯网成功的因素分析

4C理论是由美国营销专家罗伯特.劳特伯恩教授在1990年提出的,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重新设定了市场营销组合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消费者、成本、便利和沟通。它强调企业首先应该把追求顾客满意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努力降低顾客的购买成本,然后要充分注意到顾客购买过程中的便利性,而不是从企业的角度来决定销售渠道策略,最后还应以消费者为中心实施有效的营销沟通。②其实腾讯网的成功也可以用4C理论来进行分析。

1、消费者。腾讯网的大部分消费者都是QQ用户。这是腾讯网能够盈利及迅速发展的基石和根本。腾讯公司成立于1998年11月成立的,QQ是腾讯公司1999年2月推出的,推出之后就一直处于快速的发展阶段,特别是近几年发展速度尤为迅速。下面的关于腾讯网同时在线用户的统计表可以看出腾讯网用户的发展趋势。

(上图说明:2000年5月,QQ同时在线用户突破10万;2001年2月,QQ同时在线用户突破100万;2005年2月,QQ同时在线用户突破1000万;2008年6月,QQ同时在线用户突破4000万;2009年2月,QQ同时在线用户突破5100万;在2010年3月5号,QQ同时在线用户突破1亿。)

正是因为腾讯QQ的巨大用户人数,所以腾讯才能获取巨大的利润。这是腾讯网的独特的优势,也是腾讯网的核心竞争力。那其他的网络媒体就不能开发同类的即时通讯软件和它竞争吗?其实即时通信软件除腾讯QQ外,主要还有微软的MSN、网易的泡泡、新浪的UC以及雅虎的雅虎通等, 百度也推出了百度Hi软件。但是这些软件用户和规模都不能和腾讯比,原因有二:一是腾讯QQ推出较早,在用户心中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效果,造成的“首印效应”;其二,腾讯QQ的操作容易页面简洁,比较容易使用,便于大众化推广。而其主要的竞争对手MSN的定位是主要作为商务人士的聊天工具,已经深受白领人士的喜欢,而且其最大的弱点就是娱乐不足。其他的即时通讯软件无论从规模还是普及率来讲,都无法和腾讯QQ相抗衡。目前网民在网络应用行为中,即时通信的使用率达73.3%。正是巨大数量的人在使用QQ,腾讯开发的衍生产品才能够畅销,边际效益得到最大的发挥。

上面是从QQ的数量上来说的,接下来对其结构和年龄进行分析。腾讯网除了在数量上具有巨大的优势外,它还对QQ用户人数进行准确的心理和情感定位。首先从用户年龄上看,据《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目前网民的年龄低于40岁以下的占82.9%,尤其是以10-19岁的比例为多,占了31.8%。而在网民的职业中,学生网民人数占了最多,高中生达到40.2%,初中生占26.8%,现在连小学及以下的网民占到8.8%。③如下图所示:

网民学历结构对比(数据来源: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目前的学生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一代,所以腾讯网很好的抓住了这个特点,包括腾讯推出的QQ空间装扮、QQ秀等收费项目都很好的契合了现在年轻人追求个性、独特、想表现自我的心理。所以其产品能够让消费者得到更多的满意。以QQ空间为例,现在把装扮空间装扮成非常有个性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QQ空间是向自己的朋友展示自己性格个性的一个重要窗口,能够体现QQ主人的个性特征。所以尽管装扮QQ空间是需要付费的,但是很多年轻的人还是愿意花钱来展示自己的独特之处。

2、成本。腾讯网在收取会员费等方面也经常举行一些促销打折活动。如QQ会员包年就享受多少折的优惠等,这是从货币成本考虑。还有就是从时间和精力成本上,腾讯网也是最大限度的减少消费者花费时间和精力获取信息。腾讯网主要的做法就是采用弹出式消息的报道。首先用户在登入QQ之后,腾讯会自动弹出一个腾讯网迷你首页,很多网民阅读新闻都是这个界面进入的。这个迷你首页的好处就是每个用户都可以设置个性化的版块,对自己感兴趣的可以放在前面。这种个性化的服务应该会成为将来网络媒体发展的趋势。第二,对于突发事件或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也是采取自动弹出式的方式。用户只要上了QQ,腾讯网出现的一些重大新闻或突发事件都会自动弹出,用户在第一时间就可以了解。有些感兴趣的用户还可以点链接进入网页,了解更多详细的内容。即时不感兴趣,用户也会看下标题和内容简要。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网民搜索和甄别信息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而且很多用户把这种方式变成了浏览新闻的习惯,这就直接导致腾讯网的点击率上升,从而使得网络广告的收费也增多,而且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左右着人们的行为。

3、便利。企业要充分考虑顾客的便利性。便利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采用统一的货币支付体系――Q币。Q币的使用范围广泛,基本上只要是腾讯旗下开发的产品都可以用Q币支付。在QQ游戏中可以用,在QQ宠物中也可以用,在其他游戏中也可以使用,这就减少了消费者玩不同的游戏必须购买不同货币的麻烦。其二在Q币的购买过程中,腾讯网也采取了最多样化的方式让用户更容易的获取。Q币可以通过固定电话、手机、网上银行等多种方式购买。

4、沟通。其实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也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互动。腾讯网和网民的沟通可谓方式多样,下面就例举一些方式:

第一种在进行广告营销的时候让腾讯的受众加入,形成一种独特的网络营销方式。让大家印象深刻的有2008年腾讯与可口可乐公司的奥运火炬在线传递活动和最近与宝马合作的世博网络志愿接力者活动。这种营销方式的好处有以下几点:(1)以邀请代替灌输,以互动代替单向沟通,实现消费者的互动参与;(2)通过受众参与品牌互动来实现价值交流和品牌扩散,只有建立在价值交流基础上的品牌互动才能在消费者的心智空间占据重要的认知阶梯。(3)营销活动的娱乐化就是让受众乐于卷入品牌活动中,并在愉悦的品牌体验心情下接受品牌的信息和诉求,达到品牌与受众的价值交流。④这种方式不仅从广告主、腾讯网自身还是受众来说都是积极的,达到“多赢”的目的。

第二种是在新闻的内容上,很多新闻内容都是腾讯用户来。腾讯的用户不仅是受众,而且还成了传者,这样就更加加深了腾讯网和网民之间的互动。

第三种是利用文化和QQ用户进行交流。在一些特殊的节日,在QQ用户登入的窗口上面的图画都会根据不同的节日而发生变化。

当然腾讯网的成功除了以上的因素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比如:腾讯网也实行整合营销传播策略,整合营销传播可以简单的概括就是用一个声音说话。⑤腾讯网在做任何宣传报道的时候,都会出现它那个小企鹅的标志。

三、成功经验的推广性

腾讯网的成功经验是否可以推广呢?是否值得值得其他网络媒体去借鉴和模仿呢?笔者认为还是要区别对待。

1、对于腾讯网所拥有的即时通讯软件QQ及大量的QQ用户,很多网络媒体目前是无法模仿和跟风,这种模式是腾讯网独特的也是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地方。

2、对于增加消费者便利性方面很多网络媒体则大有作为。比如目前在世界杯报期间,搜狐网就模仿腾讯网的弹出式新闻报道方式。搜狐网也像腾讯网一样推出搜狐迷你首页,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其实目前采取这种方式的也还有很多,包括PPS、暴风影音、迅雷看看等也推出这种自动弹出式的迷你首页。

3、至于网络媒体要以消费者满意为主,加强和网民之间的互动沟通,这是任何网络媒体都是值得学习的。因为网络媒体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互动性强。所以任何网络媒体在经营和管理的时候都要好好考虑怎么更有效地和用户进行沟通和互动。当然具体的措施和方法可以结合媒体本身的特色来进行,没有必要一味的模仿腾讯的做法。

总之,腾讯网的发展让人看到了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巨大潜力。其成功的经验值得大家去研究和探讨,希望其他网络媒体能够从腾讯网的经营中学到一些有益的东西,更好的经营自己的媒体,共同推进网络媒体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①郭智芳,《腾讯QQ的盈利模式分析与思考》[J].《内江科技》,2009(2)

②baike.省略/view/4638.htm?fr=ala0_1_1

③CNNIC《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④曹芳华,《点燃营销2.0:可口可乐在线奥运火炬传递》[J].《销售与市场》,2008(5)

⑤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第7篇: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的区别范文

网络巨子Google果真在既有的发展道路上越行越远么?若对Google如今的一系列多元化动作进行剖解,我们会发现,这也可以看作Google独特“算法式”的制胜方略。

增加和用户的沟通机会,无处不Google

提供服务的公司与使用服务的人,每次提供与使用的过程,都是两者间的一种沟通。这种沟通无需言表,却足以增加使用者对提供者的信任以及感情。当这种服务越来越多,便会形成越来越强悍的“随时随地,无处不Google”的吸引新用户、留住老用户、增加用户黏度的品牌优势。这一点,Google将其演绎到了极致。

尽管Google在搜索技术方面已炉火纯青、无人能比,然而,舟不进则退。在搜索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包括Yahoo等搜索服务在易用性、搜索结果方面对大多数用户而言并无太大区别。导致网民选择A不使用B往往是因为很感性的原因使然。这种情况下,通过推出Gmail、Talk等多种服务,来增加和用户接触与照面的机会,无疑是培养新用户并留住老用户、让用户经常使用Google的好办法。

分散风险,合力赢市,适当的时候引爆革命

Google所进入的多元化领域,大都还是相对独立的市场。凭借Google的品牌优势和服务特色,只要能获一定成功,每个子市场便都能让Google独立发展而不会在某些突变情况下走入穷途。比如Google Talk所在的IM和VOIP市场、比如邮箱服务甚至未来的互联网接入、无线服务等。

而不能不说的是,在Google因涉足领域越来越多而面临更多竞争的同时,多元化做法却也分散了Google所受到的整个竞争的冲击。在不同领域,Google凭借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能力,都能快速进入市场的某个位置。在对抗该领域尚未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同时,还能通过多元化产生的合力来与更大的巨头进行多方面抗衡。进而,整合市场机会、在未来的某个时机爆发颠覆性的网络革命。

把尽可能多的应用和工作通过Web平台更方便地实现,通过类似网络操作系统这种Web平台上的整合构筑来确立未来IT领域的新霸主地位,颠覆微软的市场优势,或许将是Google要掀起的一场最为精彩的革命。

加强核心业务竞争力,提高盈利能力

搜索依然是Google现阶段的主力业务,Google的多元化也并未完全偏离这些主线。很多多元化的领域,并不是和搜索没有关系。BlogSearch、本地搜索、地图等服务是通过在搜索市场中推出新业务从而对细分市场的一种拓展和对趋势的把握。Gmail、Adsense等服务的推出则从各自角度扩大了Google搜索技术的渗透范围,进而增加了新的基于搜索技术的广告盈利通路。

直接看上去,Google很可怜。因为它只有一种最核心的盈利方式,那就是广告。目前为止,其面向个人用户的服务均不收费、不在任何一种主流业务中推行有偿服务制度、同样也不利用庞大的用户基础进行任何和用户直接发生交易的兜售商品的行为。Google的强大并不在于专一的搜索技术+单一的盈利模式,更在于对这些单一模式+专一技术的深入拓展。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比如刚刚集成的本地搜索和地图服务,将是搜索业务未来的重点商机所在。

一举多得,聪明的Google

其实,Google不是那么轻易出招,它的每一步棋都在发展布局中担负着一个或多个特定的功能。而更可怕的是,有些多元化的动作,还往往能同时满足两个以上的业务发展需要。

比如,一直为业界感到惊讶和不解的提议向旧金山用户提供免费WIFI的计划,一旦成功,这至少是一举三得的尝试。WIFI一方面可以为Google未来的各种网络应用创造更好的网络基础环境、取悦用户,同时还可通过WIFI以及其他互联网接入服务来更好地细分用户需求、强化地图服务,进而可以最大化地加强Google在本地搜索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在本地广告市场的超强盈利能力。

而近日与Sun的联手,从很多分析人士的解读中也可看出,这同样属于Google一举多得式的尝试。

为什么是Google?

正如搜索领域的算法也需技术作基础一样,Google拥有或正在创造超速发展和多元化扩张需要的一系列条件:

Google有钱。扩张,没钱是不行的。去年上市的Google在最近又宣称了其第二次股票融资带来40亿美元现金,Google拥有的现金流达到70多亿美元。这个数额虽不及微软的资本强大,但对于Google正在开展的扩张来说,已经足够;

Google有人。Google不是一个孤傲的企业,他甚至不惜和微软发生官司而去大胆吸纳人才,目前Google的人数翻了四倍,总人数达到4200人。同样,Google还把互联网之父请到公司任要职,在刚刚过去的几周,还任命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为公司董事。有时候,Google对人才的珍惜和爱护更超我们的想象,Google近日向全球寻找两位反应敏捷、具有创造性的新厨师长,以满足公司员工对各种口味的需求;

第8篇: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环境信息披露;环境合法性压力;行业竞争属性;垄断性行业;竞争性行业;重污染行业;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财务杠杆

中图分类号:F276.6;F4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5)01-0086-09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企业面临的环境治理压力不断增大。尽管环境信息属于企业自愿披露的信息(Ortas et al,2014),但是在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全球变暖问题、利益相关者不断施加环保压力以及环境管制约束等的作用下(Solomon et al,2002;Vormedal et al,2009),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主动披露环境信息,并且披露的环境信息数量也日渐增多(Albertini,2014)。与此同时,环境信息披露也逐渐成为学术界重要的研究主题(Cho et al,2007;Galani et al,2012)。

当前,实证研究是环境信息披露研究的主流范式,该领域经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影响因素研究。不少学者研究发现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财务杠杆等公司特征是影响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Gray 等(2001)、程隆云等(2011)的研究显示公司规模、盈利能力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Stanny 等(2008)、何丽梅等(2010)研究发现公司规模正向影响环境信息披露,而盈利能力、财务杠杆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不显著。Wegener等(2012)、郑春美等(2013)的研究结果表明,公司规模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财务杠杆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负相关,而盈利能力与之不存在相关性。Clarkson等(2008)研究发现公司规模、财务杠杆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而盈利能力不影响环境信息披露。显然,学者们对公司特征与环境信息披露的关系尚未达成一致的见解,存在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已有研究多数选择公司年报来分析环境信息披露。然而,公司年报披露的环境信息非常有限,难以准确反映出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近几年,部分学者开始转向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此作为分析环境信息披露的载体。如Clarkson 等(2008)通过对美国重污染行业的191家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分析,研究发现环境绩效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何丽梅等(2010)是国内最早采用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实证研究的学者。其后陆续有国内学者选用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分析,如程隆云等(2011)、刘茂平(2013)等。与年报相比,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能够更好地体现出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因为社会责任报告通常会有一个栏目涉及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环境信息该栏目的标题通常是“环境责任”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但是,当前选择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分析的相关文献也存在不足之处,即多数学者只是采用一年的横截面数据(横截面数据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够稳健),极少采用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傅鸿震:公司特征、行业竞争属性与环境信息披露

此外,许多学者研究发现行业属性也是影响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重要因素(Nieminen et al,2001;程隆云 等,2011)。以往文献研究行业属性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模型里控制行业的影响,把行业设置成虚拟变量,如Brammer等(2008)、沈洪涛等(2012);二是对重污染行业与非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差异进行研究国外学者采用环境敏感型行业(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Industries)与非环境敏感型行业的分类方法,等同于国内学者的重污染行业与非重污染行业的分类。 ,如Galani等(2012)、刘茂平(2013)等。目前尚没有学者从行业竞争属性角度来研究其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根据行业竞争的程度,可以把行业大体划分为垄断性行业与竞争性行业,垄断性行业公司与竞争性行业公司在资源及产品定价能力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它们在环境保护投入及环境信息披露方面也就可能有所差别。因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行了三方面的扩展研究:一是尝试研究行业竞争属性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为该领域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二是结合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特点,设计相应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测量指标;三是采用近五年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以期揭示出公司特征、行业竞争属性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公司规模与环境信息披露

在现有文献中,公司规模是解释环境信息披露的最常用变量之一(Ortas et al,2014),并且多数学者研究发现,公司规模与环境信息披露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atten,2002;Brammer et al,2008;Stanny et al,2008)。

公司规模与环境信息披露的正相关性,有多种不同的理论解释。首先,从合法性理论看,规模越大的公司对社会的影响力越大,受到社会关注的程度越高,社会公众及监管部门对其在环境责任及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期望也就越高(Brammer et al,2008),因此,规模越大的公司所面临的环境合法性压力越大环境合法性指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表现是令人满意的、适当或恰当的整体认知及评价(Bansal et al, 2004)。 。在此压力的影响下,大公司通常会采取更多的环境保护措施,并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以获取社会公众的好感和支持。其次,从理论看,大公司的成本较高,相对于小公司而言,大公司的股东分布范围往往比较广泛,所以规模大的公司需要披露更多的信息以减少潜在的成本(Watts et al,1983)。最后,小公司在积累和形成环境信息方面的成本比大公司高,同时小公司的资源现状也限制了此类成本的支付能力;而大公司通常拥有充足的资源,能够支付得起环境信息投入成本(Galani et al,2012),并且大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成本也能够因规模效应而降低,因此,规模越大的公司能够披露越多的环境信息。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公司规模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

2.公司盈利能力与环境信息披露

虽然已有文献关于公司盈利能力与环境信息披露的关系存在较大的争议,但本文认为,盈利能力能够正向影响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Preston 等(1997)的“可利用资金假设”,公司履行环境责任的意愿及行为会受到公司自身可用资金资源的约束,公司只有具备良好的企业绩效,才有可能履行更多的环境责任。盈利能力强的公司拥有充足的资金资源,有能力在环境治理等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Andrikopoulos et al,2013),并且愿意承担起更多的环境责任,以改善日益关注环保行为的利益相关者与公司之间的关系,进而创造出良好的运营环境。信号传递理论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盈利能力强的公司为了避免被市场误认为是“柠檬”,会倾向于对外积极披露自愿性信息(包含环境信息),以便与盈利能力差的公司区别开(Lang et al,1993;Ortas et al,2014)。理论认为,绩效好的公司管理者更有动力向股东等利益相关者披露环境信息,形成良好的环境管理形象,减少利益冲突,以确保他们的地位以及成为要求增薪的资本(Giner,1997)。另外,Castelló等(2011)认为盈利能力强的公司会通过主动披露环境信息来增强其盈利模式在社会公众中的接受度,从而能够让社会公众继续认同该公司的存在及其发展的合法性地位。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公司盈利能力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

3.公司财务杠杆与环境信息披露

银行等债权人出于资金借贷安全的考虑,会关注公司的环境保护及环境信息披露情况,如果公司的经营活动对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出现了重大的环境事故,就会遭受资本市场和监管部门的严厉惩罚,进而直接威胁到债权人的利益(Huang et al,2010)。Ortas 等(2014)认为公司的财务杠杆越高,股东、债权人及管理层间的利益冲突越大,成本就越高。债权人往往会要求财务杠杆高的公司披露更多的信息,以便能够有效监督公司经营活动,阻止其机会主义行为。另外,财务杠杆高的公司在经营决策方面会受到债权人更多的影响,因为债权人有权取消贷款或中止与公司的进一步贷款合作。所以,财务杠杆越高的公司,越有必要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通过增加环境信息披露,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成本,缓解利益冲突(Ortas et al,2014),进而赢得债权人的信任,获得再融资机会。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3:公司财务杠杆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

4.行业竞争属性与环境信息披露

根据经济学及企业战略理论,垄断性行业进入门槛高,行业竞争程度相对较低,其在位公司规模通常比较大,讨价还价能力强,而较强的定价能力能确保其获得较高的经济利润,进而可以拥有足够的资源从事环境保护及环境污染治理等活动,而且其环境管理投入的成本能够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或降低原料采购价实现转移。此外,在我国,国有公司在垄断性行业通常占多数(岳希明等,2010),它们掌握着社会的重要资源,受到政府部门更多的管制,理应履行更高层次的环境责任。因此,垄断性行业公司应该比竞争性行业公司在环境责任方面具有更高的履行能力和合法性压力,能够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以树立起积极履行环境责任的企业形象。而在竞争性行业中,进入门槛较低,竞争者数量众多,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因此,公司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以及获取一定的利润,往往会压缩环保及污染治理投入等经济效益见效慢的环境成本。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4:垄断性行业的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要高于竞争性行业的公司。

三、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基于重污染行业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以及环保监管规定重点面向此行业的考虑,本文选取重污染行业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证监会2001年的行业分类标准,本文将2008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公布的《上市公司环保核查行业分类管理名录》中界定的重污染行业合并成类:“B-采掘业”“C0-食品、饮料”“C1-纺织、服装、皮毛”“C3-造纸、印刷”“C4-石油、化学、塑胶、塑料”“C6-金属、非金属”“C8-医药、生物制品”和“D-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2009―2013年重污染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深沪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剔除ST、PT类的上市公司后,最终获得210家上市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共计755个观测值。样本观测值在8类行业及2009―2013年各年度的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将传播媒体的文本内容系统地分配到各个指标中,并对其客观地编码赋值和量化分析的一种方法。 ,逐家分析样本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码获得环境信息披露指数。样本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来自巨潮资讯网;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财务杠杆变量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行业竞争属性、地域特征变量数据,则通过分析样本公司所处行业及公司注册地手工编码获取。为了避免极端值的影响,本文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1%水平的Winsorize处理。

2.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为环境信息披露指数(EID)。在参考Zeng等(2012)、黄B等(2012)、王霞等(2013)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样本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中的环境信息披露特点,本文将环境信息披露划分为10项内容:环境保护的理念、方针和目标,环保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执行情况,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及执行情况,三废处理及回收利用,节能减排,环保投资和环境技术开发,生态环境改善措施,环保教育与培训,环保方面的奖励,环境事故及与环境有关的诉讼情况;其中,前三项属于定性指标,后七项属于定量指标。

已有研究也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环境信息披露进行评分赋值,其评分赋值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3类:一是“0-1”赋值法,如Brammer等(2008)、Clarkson等(2008),若样本披露了某项环境信息就赋值1分,否则为0分;二是“0-1-2”赋值法,如王建明(2008)、黄B等(2012),对量化或详细描述的环境信息赋值2分,非量化或一般性描述赋值1分,无披露赋值0分;三是“0-1-2-3”赋值法,如Al-Tuwaijri等(2004)、Zeng等(2012),对货币化或量化的环境信息赋值3分,专门性描述赋值2分,一般性描述赋值1分,无披露赋值0分。加总各项指标的得分即为环境信息披露指数,取值范围在0至20之间。

(2)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包括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财务杠杆以及行业竞争属性。其中,公司规模采用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进行度量,盈利能力采用净资产收益率来度量,财务杠杆选用资产负债率来度量。参考岳希明等(2010)、江伟(2011)的行业竞争属性划分方法,把“B-采掘业”“C4-石油、化学、塑胶、塑料”中的“石油加工及炼焦业(C41)”“C6-金属、非金属”中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C65)”和“D-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归类为垄断性行业,其他行业为竞争性行业。解释变量的具体定义详见表2。

(3)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包括区域特征和时间因素。相对于中部、西部地区而言,东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工业化程度也较高,公司对环境的影响可能更大,会受到更加严格的环境监管,因此可能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程隆云等(2011)的研究就发现东部地区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高于其他地区。参考何丽梅等(2010)、程隆云等(2011)的区域划分方法,并结合樊纲等(2011)的中国市场化指数,本文界定的东部地区为:北京、天津、上海、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级行政区。区域特征是一个虚拟变量,公司所在地在东部地区为1,而在其他地区(中部或西部)为0。另外,本文还控制了时间因素可能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控制变量的具体定义详见表2。

四、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详见表3。从表3可见,2009―2013年样本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指数均值为7.045,中位数为7,说明样本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较低,尚处于初级环境信息披露阶段;并且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差异较大,最大值为15,最小值为1,标准差为3.068。公司规模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23.109和22.978;盈利能力的均值为0.088,最大值为0.380,最小值为-0.439,说明样本公司盈利能力的差距悬殊;财务杠杆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514和0.526。样本中有39.2%属于垄断性行业公司,60.8%属于竞争性行业公司,说明来自竞争性行业的样本占多数。此外,来自东部的样本占51.9%,略高于中西部的样本占比。

2.单变量分析

本文采用两样本t检验对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进行单变量分析,其过程大体如下:以每年每个行业的公司规模均值为分界点,高于或等于年度行业均值的为规模大的公司,低于年度行业均值的为规模小的公司,汇总各年度各行业的规模大的公司形成规模大的子样本,汇总各年度各行业的规模小的公司形成规模小的子样本,从而把全样本划分为“规模大”和“规模小”两个子样本;盈利能力和财务杠杆两个变量也采取类似方法,分别形成高和低的两个子样本;此外,根据行业竞争属性及区域特征,分别进行相应的样本分组。然后对各变量对应的两个子样本的环境信息披露指数的均值进行t检验,同时对其中位数进行非参数检验(即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见表4。

从表4可见,规模大的子样本的环境信息披露指数的均值比公司规模小的子样本高1.233,且两个子样本的均值差异在1%的水平上显著,规模大的子样本的环境信息披露指数的中位数也在1%的水平上显著高于规模小的子样本,这就初步验证了研究假设1,即公司规模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同时,盈利能力、行业竞争属性及区域特征相应子样本的环境信息披露指数的均值和中位数均存在显著差异性,且其结果均与理论预期一致,这就初步验证了假设2和假设4。此外,尽管高财务杠杆子样本的环境信息披露指数的均值比低财务杠杆子样本高0.291,但在统计意义上不具有显著性,其中位数的差异也不显著。因此,研究假设3未能获得支持。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结果只是单变量分析,具体定论尚需进一步考虑多变量分析的情况,即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才能给出更为稳健的结论。

3.多变量分析

根据前文的研究假设,本文构建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EIDit=α+β1SIZEit+β2ROEit+β3LEVit+β4INDit+β5ZONEit+n4[]y=1YEARy+εit(1)

模型(1)的回归结果详见表5。从表5可见,模型(1)的整体线性拟合显著(F统计量在1%的水平上具有显著性),方差膨胀因子(VIF)远小于10,容忍度(Tolerance)远大于0.1,说明解释变量以及控制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从多元回归结果来看,公司规模、盈利能力的回归系数均为正,且至少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随着公司规模或盈利能力的增加而增加。而财务杠杆的系数虽然为正,与理论预期相符,但在统计意义上与前文单变量分析的情况一样,不具有显著性,其可能的原因是:银行等债权人对公司进行信贷评估时,并不是通过公开的信息披露渠道来了解公司环境影响情况,而是派出环境评估专家对有贷款需求的公司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因而对公司环境影响的实际情况比较了解,所以并不大关心其环境信息披露情况(何丽梅等,2010)。行业竞争属性在5%的水平上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说明垄断性行业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高于竞争性行业公司。此外,区域特征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东部地区的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高于其他地区的公司。

无论是单变量分析还是多变量回归分析,本文都得出一致的实证研究结果: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行业竞争属性及区域特征均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而财务杠杆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研究假设1、假设2、假设4均获得实证结果的支持,而假设3未能通过实证检验。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2009―2013年我国重污染行业的210家上市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通过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分析,实证检验了公司特征、行业竞争属性对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总体上较低,尚处于初级的披露阶段,其可能原因在于目前环境信息披露在我国属于公司自愿披露的信息,同时环境管制的相关政策及法规还不够完善,公司缺乏足够的压力和动力去详尽披露环境信息。

第二,公司规模、盈利能力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显著正相关。规模大的公司为了减缓社会公众及监管部门所施加的环境合法性压力,以及减少潜在的成本,会倾向于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而盈利能力强的公司有能力和动力承担环境责任,同时也为了把履行环境责任的情况有效地传递给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以改善“柠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问题,从而能将自己与其他环境责任表现一般的公司区别开,也会积极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但是,财务杠杆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不存在相关性,这与Stanny等(2008)的研究结论一致。

第三,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不仅会受到公司特征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行业竞争属性的影响,垄断性行业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显著高于竞争性行业公司。垄断性行业公司拥有相对充足的资源从事环境治理活动,并且环保投入成本也能够通过其垄断价格及规模采购原料的低价优势等得到转移,而且我国的垄断性行业公司多数为国有,受到政府部门更多的管制,其环境合法性压力更大,会主动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而竞争性行业公司所处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价格战是行业竞争的常态,容易因利润微薄而疏于环保投入及环境信息披露。本研究表明行业竞争属性也是影响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因素。

针对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现状,本文提出如下两点政策建议:

一是环境管制必须与行业竞争属性相结合。尽管垄断性行业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高于竞争性行业公司,但是其披露水平还是偏低。根据Davis(1960)的“责任铁律”,权力与责任是对等的,公司权力越大,其责任也就越大。垄断性行业公司多数为国有公司,通常拥有垄断性的资源,所以政府部门对他们的环境管制需要制定更高的标准和更严格的要求,从制度上要求他们承担起更多的环境责任,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而竞争性行业公司由于行业的高度竞争,相对容易出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成本竞争优势的现象,政府监管部门在加强对他们的环境管制的同时,应该从政策上引导他们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并鼓励他们自愿披露环境信息,比如对环境信息披露水平高的公司进行适当的奖励国外经验表明,对环境信息披露做得好的公司给予奖励,可以有效促进公司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内容。 。

二是加强政府监管职能,如完善环境立法、环境监管制度及环境信息披露指引等。笔者在编码分析样本环境信息披露指数时,发现政府颁布的环境法规及政策可对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起到一定的引导和规范作用,这从2008年5月开始实施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以及2010年国家环保部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意见稿)》对公司的影响可以看出,有些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基本上参照了这两个文件或其中之一的规范要求。然而,政府监管部门出台的规范要求还不够具体,也不够完善,尚需进一步完善,才能使政府制定的环境监管制度对提升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发挥出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程隆云,李志敏,马丽.2011.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11):83-90.

樊纲,王小鲁,朱恒鹏. 2011.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何丽梅,侯涛.2010.环境绩效信息披露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经验证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8):99-104.

黄B,周春娜.2012.股权结构、管理层行为对环境信息披露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重污染行业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1):133-143.

江伟.2011.市场化程度、行业竞争与管理者薪酬增长[J].南开管理评论(5):58-67.

刘茂平.2013.公司治理与环境信息披露行为研究――以广东上市公司为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50-57.

沈洪涛,冯杰. 2012.舆论监督、政府监管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J].研究(2):72-79.

王建明.2008.环境信息披露、行业差异和外部制度压力相关性研究――来自我国沪市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6):54-62.

王霞,徐晓东,王宸.2013.公共压力、社会声誉、内部治理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82-91.

岳希明,李实,史泰丽.2010.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探讨[J].中国社会科学(3):77-93.

郑春美,向淳.2013.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沪市170家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12):98-102.

ALBERTINI B. 2014. A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A Longitudinal Study of French Companie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21:233-254.

AL-TUWAIJRI A S,CHRISTENSEN E T,HUGHES E K. 2004. The Relations among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A Simultaneous Equations Approach[J]. 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9(5): 447-471.

ANDRIKOPOULOS A,KRIKLANI N. 2013.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and Finan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rm:The Case of Denmark[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55-64.

BANSAL P,CLELLAND I. 2004. Talking Trash:Legitimacy,Impression Management,and Unsystematic Risk in the Context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47(1):93-103.

BRAMMER S,PAVELIN S. 2008.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Quality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17(2):120-136.

CASTELLO I,LOZANO J M. 2011. Searching for New Forms of Legitimacy through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hetoric[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00(1):11-29.

CHO C,PATTEN D. 2007.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s as Tools of Legitimacy:A Research Note[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32:639-647.

CLARKSON P M,LI Y,RICHARDSON G D,VASVARI F P. 2008. Revisi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An Empirical Analysis[J]. 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33(4):303-327.

DAVIS K. 1960. Can Business Afford to Ignor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3):70-77.

GALANI D,GRAVAS E,STAVROPOULOS A. 2012. Company Characteristics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1:236-247.

GINER B. 1997. The Influence of Company Characteristics and Accounting Regulation on Information Disclosed by Spanish Firms[J]. 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6:45-68.

GRAY R, JAVAD M, POWER D M, SINCLAIR C D. 2001.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and Corporate Characteristics: A Research Note and Extension[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28(3):327-356.

HUANG C L,KUNG F H. 2010. Drivers of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and Stakeholder Expectation:Evidence from Taiwan[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96:435-451.

LANG M,LUNDHOLM R. 1993. Cross-sectional Determinants of Analyst Ratings of Corporate Disclosur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31:246-271.

NIEMINEN T,NISKANEN J. 2001. The Objectivity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porting:A Study of Finnish Listed Firms'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s[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10(1):29-37.

ORTAS E,GALLEGO-ALVAREZ I,ETXEBERRIA I A. 2014. Financi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Qualit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Disclosure:A Quantile Regression Approach[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3:110-117.

PATTEN D. 2002. The Rel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A research Note[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7:763-773.

PRESTON L E,O' BANNON D P. 1997. The Corporate Social-Financial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A Typology and Analysis[J]. Business and Society,36(4):419-429.

SOLOMON A, LEWIS L. 2002. Incentives and Disincentives for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11:154-169.

STANNY E,Ely K. 2008.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s about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5(6):338-348.

VORMEDAL I,RUUD A. 2009.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in Norway:An Assessment of Performance in the Context of Legal Demands and Socio-political Drivers[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18:207-222.

WATTS R,ZIMMERMAN J L. 1983. Agency Problems, Auditing and Theory of the Firm:Some Evidence[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2(26):613-633.

第9篇: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的区别范文

然而,近几年来,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员工加薪、低碳经济、员工调整等,使一些中小民营企业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何进一步展现出民企无比强大的活力和竞争力?广东雪莱特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赵勇明确表示,民企要转型升级,要焕发新春,必须进行价值观的重塑。

民企发展的春天结束

经营企业10多年的赵勇指出,民营企业发展的春天已经结束,比如温州传出的民企老板“跑路”事件,表面上看是所谓的民间金融借贷问题,其实际说明的是中国民营企业阵营正在发生两极分化。

赵勇进一步分析到,中国民营企业现在正面临“四大瓶颈”:人民币升值、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加速、管理层与员工层冲突加剧导致管理成本持续上升。发展瓶颈的产生表明民营企业的发展危机已经来临。

其实,民营企业的发展危机已经不是才发生的事情了。赵勇表示,早在2006年就已经出现了第一次整体性危机,遗憾的是这一次危机并没有引起企业家足够的重视,相反现实的危机倒是触发了相当一部分企业家进入“房地产行业”,导致房地产业的爆发增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民营企业应当是一个分水岭,因为民营企业正好可借助金融危机的力量,完成产业升级与赢利模式的转型,但随着国家力量的出手援助,在四万亿资金的刺激下,宏观经济快速复苏,民营企业的发展危机再次被掩盖。

2011年所出现的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等企业困局,可以说是金融危机的延续,但并非是危机的再爆发,而是前期发展危机被一再掩盖忽视的恶果。因此,赵勇表示,民营企业是到认真思考自己发展战略的时候了。

人才和机制是核心资产

在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前,民营企业必须做出转型升级的选择,而这种转型升级恰恰也是企业家价值观的重塑过程。

赵勇认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精神,提倡的是“天道酬勤”,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但在民营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感到越做越累,原因有很多,比如:经济周期的出现、产业的发展变化、产品服务落后、市场竞争加剧、内部矛盾恶化、团队激励缺失、规模越来越大、资产越来越重等等。但回归本源,民企缺乏的是创新与对人才的尊重与保护。

赵勇指出,民营企业家长于设备投资,短于系统架构的建立。因为设备投资具有投入产出快、运作简单、风险易于控制、投资看得见等优点,加上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于是,众多民营企业的经营模式走的都是一条低成本扩张之路,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是远离终端客户的“产品化”经营模式,这种模式意味着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其实更多的是成本竞争力,而不是“客户竞争力”。企业的“肚子”越来越大,但市场没做大,越做越累已成必然。

正是因为短于系统架构的建立,企业转型缺乏必要的人才和机制土壤,对此,赵勇提出,要改变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式,从单纯追求“量”的增长,转到追求“质”的增长方向上来,要将企业的盈利模式、盈利能力、核心团队等软实力纳入企业的核心资产。赵勇认为,公司与公司的区别往往在于软实力的不同,人才、客户、服务、市场、系统、文化,这些才是基业长青公司的真正价值所在。

民企转型“变革先变人”

民企的转型升级,仅有企业家自身的价值观重塑是远远不够的,赵勇提出,民企转型“变革先变人”。他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中最重要的因素,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必须首先从“人”开始。“人”不变,产值、利润、技术、设备、现金流量、新产品研发、市场占有份额及产品质量都不会有任何变变;“人”一旦改变,所有的一切全部随之改变。

民营企业的经营者素质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但民营企业老板往往在企业转型升级时不敢或不愿意首先从“变人”开始变革,从而造成重复变革,原地踏步,也造成了“招不到,用不好,养不起,留不住,伤不起”的人才困局。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