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急救的基本技术范文

急救的基本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急救的基本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急救的基本技术

第1篇:急救的基本技术范文

关键词: 本体;网页数据抽取;包装器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6-3726-03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information on the network, the network has developed into a huge database, people are more desirable to get pages of data quickly. Currently, the field of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has focused the web information extraction. First this pager introduces the basic knowledge of ontology. Based on this, this pager presents a new approach to extracting information from normal document based on ontology.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some basic knowledege about the ontology, then proposed and implemented a web data extraction method. In this pager, it used domain ontology words, concepts and relationships to generate extraction rules, used the syntax analysis module for pre-processing the input document. At last, it achieve the data according to extraction rules and documents generated by parsing. The experiment has shown that the approch got a very good performance.

Key words: ontology; web information extraction; wrapper

1 相关背景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已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数据库。针对这些挑战,人们对在海量WEB信息中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的数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Web信息抽取开始逐步得到研究。目前Web信息抽取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人工干预较多,大部分技术中都需要大量的样本训练集,给用户带来比较大的负担。(2)适应性差,根据具体信息源生成的包装器程序只能用于某种具体的网页结构。针对目前Web信息抽取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研究已有的信息抽取技术,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本体[1]的信息抽取方法,HTML源文件作为本系统的输入参数,输出的结果是包含主、谓、宾三种成分的三元组,可以将结果存入数据库。

2 基于本体的数据抽取的过程

本文在研究了已经存在的网页信息抽取相关技术之后,设计了一个新的基于领域本体的网页数据抽取系统。抽取的主要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信息抽取规则的生成。首先本体解析器对领域本体进行解析,再根据得到的结果自动生成数据抽取规则。

2) 对HTML文档进行预处理。对于实验所用的文件,经过预处理之后,语法分析过程再采用分词处理模块和句法分析模块对文本处理。

3) 数据抽取。根据前面的抽取规则,数据抽取过程采用它抽取规则对预处理后的文本实现数据抽取。

2.1 信息抽取规则的生成

首先介绍一下本体的基本知识。本体是关于某一领域的概念、关系等的描述。基于领域本体的网页数据抽取技术是针对某一具体领域的。该文使用的本体是OWL本体。本系统采用protege工具建立本体。本系统建立了一个手机领域的本体,如图1所示。

定义了手机的本体之后,接下来的工作是本体解析器的设计。经过对多种本体的数据库存储模式的观察与分析,该文提出一种新的存储模式来存储OWL本体。设计的表主要包括class表,property表和restriction表。通过对本体的解析,将得到抽取数据的抽取规则。对于本系统中的手机本体,得到的抽取规则[4]见图2:

2.2 对HTML文档的预处理

首先将HTML网页转化为对应的非格式化的文本文件,然后采用已有的汉语词法分析系统ICTCLAS对文本文件进行处理。得到了分词结果之后,接下来的工作是采用句法分析模块对分词结果进行分析。本系统的句法分析模算法是对已有的自然语言句法分析器的改进。系统通过加入结构上下文相关条件,提高了分析结果的准确率。

通过对句子的句法分析之后,接下来的工作是抽出它的名词短语以及动词短语结构。主要包含以下4个步骤:

1) 通过句法分析之后,对于np()结构,抽取出句子里的n()(名词)成分和v()(动词)成分,“/nn”表示名词,”/v”表示动词。

2) 对于vp()结构,抽取出句子里的n()(名词)成分和v()(动词)成分,“/vn”表示名词,”/v”表示动词。

3) 当np()里面还存在vp()或者np()时,继续采用前面两个步骤进行处理。

4) 同样当vp()里面还存在vp()或者np()时,也继续采用前面两个步骤进行处理。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语法分析之后,输入的句子被转换成了包含对应的主语、谓语以及宾语等成分的词语串。

3 信息抽取模块的实现

首先形成一个关于可以匹配的词的关系链表,接下来的工作是匹配得到的关系链表,完成该功能的方法是Match(),包含下面四个步骤:

1)对于三元组里的主语,我们在链表里查询是否存在标识为“/nn”(代表句子里的主语)的成分。

2) 当前面第一步成功了,对于三元组里的谓语,我们在链表里查询是否存在标识为“/v”(代表句子里的谓语)的成分。

3) 当前面第二步成功了,对于三元组里的宾语,我们在链表里查询是否存在标识为“/vn”(代表句子里的宾语)的成分。

4)当前面三步都成功之后,一个三元组就从句子中抽取出来了,实验成功。

4 实验和结果

本系统使用JAVA语言实现,抽取到的结果如图3所示,图3为数据抽取得到的一个三元组表,第一列id是实验所用的网页URL的序号,第二列是三元组的序号,也就是本次实验抽取到的结果,第三列http是实验所用的网页的url,最后一列sentence表示从该句子中抽取数据。

下面具体分析本文所实现的基于领域本体的Web数据抽取系统的性能:

一般采用正确率和召回率两个指标来评价数据抽取系统的性能,通过对实验所用的网页的统计,网页中宗的正确数据有93个,本系统一共抽取到80个数据,其中有61个正确的,召回率=(61/93)*100%=66.3%,准确率=(80/93)*100%=86.1%。可见,本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性能。

5 小结

本文论述了基于本体的网页数据抽取系统。在数据抽取过程中加入了语法处理,将HTML网页转换为对应的非格式化的文本文件,然后对得到的文本文件进行分词处理和句法分析。实验证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性能,但是目前由于对中文信息的语法处理的研究还不够,分词和处理和句法分析本身的正确率不是很高,因此,今后的方向将是针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邓志鸿,唐世渭.Ontology研究综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38(5).

[2] The Protege project,http://protege.stanford.edu,2008.

[3] Sealable Web Data Extraction for Online Market Intelligence.B.Robert,G.Georg and H.Marcus. Proceedings of VLDB , 2010.

[4] 赵波,陶跃华.ontology论及ontology论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中的应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6).

第2篇:急救的基本技术范文

一、几何操作经验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学习进入高年级后,学生会逐渐接触到几何的部分,这部分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图形的理解与认识,对于图形周长与面积的计算,这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数学基础,对于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也是有要求的。学生只有借助过往形成的良好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才能在解决综合问题时具有清晰的思路及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相应的引导与辅助,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来帮助学生几何操作经验的提升。

在教学判断题“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一定是个长方形”时,我设计了讨论的教学情境,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并且为自己的结论寻找足够的证据。这是一个很好的让学生独立探究的过程。学生就这个问题纷纷展开了研习探讨,在一阵翻阅书籍、低声讨论后学生间形成了对立的两组,一组学生认为圆柱的侧面展开就是一个长方形,书本上就有这样说的。然而,有的学生却不同意,他们认为,圆柱的侧面展开也可能是一个正方形,并且立刻拿出自己找到的习题,习题中就有这样的介绍。这时,另一方的学生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圆柱展开后还是一个长方形。两方学生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时,还能够听到第三种声音,一个同学说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能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并且用自己用纸折的圆柱对于自己的观点加以证明,学生们都觉得很诧异,然而这个过程也很好地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几何课堂上教师应当为学生设计更多操作与自主探究的过程,只有经历过独立思考,学生才能对知识点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二、数学思维活动经验的教学设计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其能否学好数学的关键,这也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中的核心部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贯穿在整个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鼓励学生思考,为学生创设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开放式模式指导的课堂下,教师对于学生的思维、表达都基本不做限制,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及创造力,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以《观察物体》的教学过程为例,教师们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外,也应当让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得到发挥,学生可以从各个角度以各种方式对物体进行观察,课堂上除了能够及时发表自己的观察成效外还能随时向老师提出自己的思考或质疑。小学生的思维往往和成年人不一样,他们看问题的角度是我们意识不到的,开放式的教学理念正好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挥,让他们的想象力及创造力都能够在课堂上得以表达,长此以往,学生无论是观察能力还是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数学思维活动经验的教学设计应当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当学生在课堂中成为主角时其思维能力自然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升。

三、解决问题经验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应当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史类学科,数学教学的要义是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具备正是为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服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更多地引发学生思考,碰到问题时留给学生思索的空间,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但如何让问题得以解决,这则需要学生自己去找答案。学生如果能够在数学学习中具备良好的解决问题的经验,这对于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将会有很大益处。

数学教学的一大特点是数学中除了有数字还会涵盖大量的图形,而图形和数字又是紧密关联的。数学不仅是一个有意思的、可以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学科,数学中数字和图形的结合往往能够让数字变得非常直观,并且不会被学生混淆。例如,在“近似数”的学习中,学习的重点是要让学生们掌握“四舍五入”法,这个概念是学生从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很多学生在对数字进行判断时未必真的弄清了“四舍五入”的原理,只是那个题目刚好做对了而已。后来,我让学生自己寻找数字四舍五入的判定方法,有的学生经过仔细思考后发现了数轴,如果将数字放到数轴上后再来进行辨识,这样就变得非常直观,找到了这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后,之后的四舍五入的判定都会变得十分简单了。

第3篇:急救的基本技术范文

生物工程技术也称生物工程,它是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建立的、为创建新的生物类型或新生物机能的实用技术,是现代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体而言,生物工程技术包括转基因植物、动物生物工程技术、农作物的分子育种技术、纳米生物工程技术、重要疾病的生物治疗等;基因操作技术包括人类功能基因组研究、重要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等;生物信息技术包括生物信息的获取与开发、加工与利用,以及结构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药物筛选、小分子药物设计等;创新药物和产业化开发上,将重点建立完善的药物筛选体系、研制重要药物品种、实验室建设、药物制剂技术等。生物工程技术有五个方面的特征:

1.大科学工程研究方式的出现。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基因组的研究,使得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从作坊式转而进入了大科学的运作方式。基因组研究以人类基因组为代表,其研究对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要在整体上破译遗传信息,不可能用以前零敲碎打的方式,而是采用了其他学科的一些运作方式,包括大规模、高通量、信息化的工业运作方式。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产业的巨大带动作用,引起实业界浓厚的投资兴趣,投资量逐年递增。

2.精细分析和广阔综合的统一。生物工程技术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整体乃至群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研究,以及生物工程技术与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的前所未有的整合,使得很多生命系统复杂问题的解决出现了可能。

3.科学进步和技术革命互为因果。生物工程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与技术革命相关,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界限也是越来越模糊了。

4.基础与应用的结合。生物工程技术与医学、农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这些应用学科的基础,也能从应用学科中获取基础研究的源头活水。很多重大社会需求的问题会构成揭示自然规律的一些重大科学工程的出发点,如对艾滋病、肿瘤、人口控制、抗病虫植物等方面的研究。

5.产业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各种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得生物工程技术基础研究到实现产业化的距离较之以往大大缩短。

二、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

生物工程技术作为21世纪高新技术的核心,对人类解决面临的食物、资源、健康、环境等重大问题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大力发展生物工程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近十几年是世界生物工程技术迅速发展时期,无论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是在应用开发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医药、轻工食品、海洋开发及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生物工程技术将是21世纪的主导技术之一,甚至可能引发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各方面必将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1.农业生物工程技术。近几年来,国际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发展之快,对农业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量增加的作用之大,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农业生物工程技术领域中研究最活跃的是应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动植物体内,对家畜、家禽及农作物进行品种改良,从而获得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达到充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2.海洋生物工程技术。海洋生物学与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产生了海洋生物工程技术这一新的领域。海洋生物工程技术作为加速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改良海洋生物品种、提高海产养殖业产量和质量、获取有特殊药用和保健价值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新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国家已将海洋生物工程技术作为21世纪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轻工、食品生物工程技术。轻工、食品行业是生物工程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利用生物工程技术进行农副原料加工直接制成商品,如发酵制品、酿造等产品;二是以生物工程技术产品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形成的新产业,如低聚糖加酶洗涤剂、高果糖浆等;三是以生物工程技术为手段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从而降低消耗、提高产品质量。

4.医药生物工程技术。医药生物工程技术是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开发的热点,近十多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投放大量的人财物力研究和开发医药领域的生物工程技术,已取得新的进展,其中基因治疗技术和新型生物药剂方面的开发应用最为广泛。5.其他生物工程技术。随着世界生物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工程技术除广泛应用于农业、海洋、食品、医药等领域外,在其他诸如环境保护、石油化工等领域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三、生物工程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第4篇:急救的基本技术范文

关键词:本科;研究性;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258-02

一、引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当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由此引发了教育工作者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探究。

研究性学习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它要求学生从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常是以个人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自我实践来获得经验,养成较好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生活选择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进行专题研究,以培养自身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是一种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他们紧紧围绕问题,展开一系列的研究过程,包括内容确定和方法选择,以及最终解决问题,其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提供一种动态、开放和多元的环境,学生通过自主和合作等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可轻松获得更多知识和学习体验,它促进大学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扩大了学生学习范围。

二、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历程

研究性学习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它主要强调“怎么学”。自18世纪以来。它经过三次大规模地发展。第一,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主要是欧洲,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倍尔等人,其目的是使人祛除蒙昧、迷信和盲从,强调理性;第二,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主要是美国,代表人物有杜威、克伯屈、康茨和拉格等,其目的是培养人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第三,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主要是美欧等国,代表人物有布鲁纳、施瓦布和费尼克斯,他们论证了“研究性学习”的合理性,目的是为未来社会培养精英。

根据欧美发达国家的教学实践经验,国内相关教育工作者已对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性学习和人才培养展开了大量的培养和研究,并得出开展本科生研究性学习,是国内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目前,国内部分知名大学已经建成了一些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试点。国内高校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具有以下特点:(1)实行小班化教学组织形式;(2)导师制和导生制相结合的双导制教学模式;(3)制订卓越型人才培养目标;(4)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分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探索,注重思维活动,重视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重点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人们已经认识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随着国力的增长,国家也加大了对高等院校相关硬软件的相关投入,通过改变和提升相应的教学环境与条件,也将更有效促进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和发展。

三、信息技术促进本科生研究性创新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信息技术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系统,它将会改变传统大学教师的知识权威角色,将会给传统的授受式课堂学习模式带来崭新的变化,为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的资源便利和更宽广的知识视野,将会有效促进本科生研究性创新能力的培养。

1.大学网络的普及为本科生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丰富的学习资源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材料,教师可通过设置不同问题情景,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找答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意识。随着计算机网络在高校中的应用和发展,其为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计算机网络具有自身优势,如:交互性、发散性及开放性,以及不受时空限制等,只要有计算机和网络,学生便可以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并且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听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教授的课程,还可以在网上与之进行交流,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直到熟练掌握为止。借助于信息技术,大学校园中具有成熟的在线学习支持系统,如:现代化的实验室、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科技馆和学生公寓,通过网络学生可随时获取知识并可得到教师的指导,从而充实了自己的知识,提高了学习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并不是简单地把问题交给学生,而是尽可能提供一个问题情景,要求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思考和判断,进而去解决问题。这使每个学生获得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

2.利用制作的课件和建立的资源网站,学生可进行自主听读,教师可组织多种教学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教师可将课件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任务的引导下对课件进行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身的水平和课件难易程度不同,确定听读的时间长短和次数,对于比较难的知识点,则采取多次和长时间学习方式,加深对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除此之外,教师可建立自己的学习网站,将一些学习资料投入到网站中,也可要学生收集资料来充实网站建设,经过长时间的建设和完善,网站中会有大量的学习资料,师生可以进行网上资料搜索,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这给师生们提供一个可以学习和交流的网络空间。以上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对研究性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形式不拘一格,借助网络传播平台,学校教师可通过多种评价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评价应遵循肯定性、鼓励性原则。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评价,教师应该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合作精神、科学精神培养和能力培养。所以评价时应注重过程、注重应用、注重体验、注重全员参与;评价的标准应有灵活性、开放性、多样性,最终是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学习效果的增值。信息技术下的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可以被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四、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开放式学习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它是一门涉及自然、社会、文化及科学的新的课程,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变革。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成熟,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作用亦愈来越明显。同时,鉴于信息技术在本科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国家也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这利于高校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和发展,有效促进本科生研究性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祝夷东.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复合型人才[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l,(2).

第5篇:急救的基本技术范文

关键词:教育资源;本体;语义;检索;数据存储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6-3872-04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Ontology-Based of Semantic Retrieval Key Technology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which includes ontology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ontology data storage. Finally, the designs of adaptive web information extraction model based on ontology and ontology data and instance data storage model are described.

Key words: Ontology; Semantic; Retrieval

1 概述

目前的搜索系统远不够智能,仍然需要大量的用户交互才能获得期望的搜索结果。研究并设计基于语义的垂直搜索引擎,其目标就是对搜索结果进行系统的知识整理,使每个用户查询的关键词都能映射到知识库的概念上。

搜索引擎开发涉及到多个关键技术,随着Hadoop和Nutch等开源技术的发展,可以解决分布式搜索引擎开发中的站点爬行、内容解析等问题。该文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基于本体的教育资源语义检索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教育资源本体的构建技术、本体数据的存储、语义相似度算法等。

2 基本概念

语义搜索对网页文档信息所蕴含的语义信息进行充分挖掘,同时把用户的检索要求转换成相应的语义表示,基于领域本体对其进行辨别和推理,从语义层面理解用户查询,并将基于本体推理的结果返回给用户。语义信息,从广义上讲,包括语义实体、语法关系、实体上下文特征、文本的结构特征等等,语义搜索引擎不仅给出了相关网络文档作为查询结果,而且在本体中查询推理的相关资源也可以同时被给出,语义搜索引擎作为一个新的网络信息学研究热点,已经在国内外迅速展开。

本体概念本是来源于哲学,最早只是一个哲学概念。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最早对本体进行解释和研究的。哲学领域对本体的定义为“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物的系统地描述,即存在论”,是对客观存在的一个系统的解释或说明,关心的是客观现实的抽象本质。

本体具有良好的概念层次结构和对逻辑推理的支持,通过对概念的严格定义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概念精确含义,表示共同认可的、可共享的知识,其木质就是领域知识的共享和复用。本体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类模型建模工具,可以在相对独立构建和管理的服务之间提供可重用性和互操作性。因此,基于本体技术可以解决教育资源在语义层次的检索问题。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基于本体的教育领域语义搜检索,结合语义Web技术,使用领域本体元数据模型对用户的查询进行语义化规范,依据领域本体模式抽取文档中的知识,准确地表达了用户的查询语义和作为被查询对象的文档语义,可以大大提高检索的准确性和检索效率。

3 关键技术研究

3.1 教育资源本体的构建技术

本体提供了关于某领域的通用的术语和概念,并对术语的含义以及术语间的关系进行了描述。本体在信总检索、信息管理、自然语言理解和问答系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人工构述例典是最简单的方法,其中典型的有WordNet和HowNet。人工构建词典的优点在于词典的质量高。缺点在于人工构建词典是非常耗时的,而且更新维护的代价非常高。为解决这个问题,科研人员展开众多本体自动构建的研究工作。我们根据知识来源的结构化程度,将本体的自动构建方法分为三类:基于文本的(无结构)、基于数据库的(结构化的),和基于Web的(半结构化的),该文提出了一个半自动构建教育资源本体库模型。具体流程如下:

首先,根据教育领域的各种权威性的词表来构建领域本体,既可以根据词表中概念间存在的简单语义关系构建轻量级的本体,这种本体语义简单但优点是容易通过编写程序实现大批量的自动转化。可以选择《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作为元数据方案,基于此定义出教育资源本体的核心类。具体实现可使用Protégé软件进行本体的构造,使用Protégé提供的OWLvizTal插件,这个插件可以通过图形的形式显示构建的教育资源本体中各子类的层次关系。在建立了教育领域本体的核心类之后,要确定本体概念间的属性关系。Protégé中到的属性关系包括两种属性:关系属性与数值属性。关系属性表示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如前驱关系(hasPrecursor)、后继关系(hasSuccessor)、包含关系(is_part_of)等,关系属性有定义域与值域,即指明这一关系的方向。本体的类、关系属性和数字属性设计完成后,教育资源领域本体的总体架构设计就完成了,之后要录入教育资源信息,即实例信息数据。

在已有的本体库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本体的自适应Web信息抽取平台的模型视图,该模型视图如图1所示:

其中,Web领域资源发现模块:该模块的功能是实现面向不同网页类型的网络爬虫,定向获取与教育领域相关的资源,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对所获得的网页数据进行过滤,将获得到的教育相关数据提交给基于本体的自适应信息抽取模块。

基于本体的自适应Web信息抽取模块:接收来自Web领域资源发现模块的信息,结合相应的抽取任务描述信息,调用相应的抽取方法,完成不同类型数据的抽取工作。

输出模块:对经过验证后的输出结果进行输出,写入特定的数据库或知识库中,同时建立将抽取结果与相应的本体之间的关系,实现本体的扩充。

本体知识模块:该模块包含与待抽取目标相关的本体知识,涉及不同的教育领域本体、数据库描述本体、交互关系本体以及各种知识库资源等。

3.2 本体数据及实例数据存储模型

HBase是构建在Apache Hadoop之上的稀疏的、面向列的分布式数据库,是Google BigTable的开源实现。Hbase利用Hadoop HDFS作为其文件存储系统,利用Hadoop MapReduce来处理HBase中的海量数据,利用Zookeeper作为协同服务,具有高可靠性、可伸缩性等特性,能够对海量数据提供随机、实时的读写访问。HBase是目前流行的一种NoSQL数据库,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HBase以HTable数据表形式存储数据,但是不同于关系型数据库的基于行存储,HTable是基于列存储。在物理存储上,HTable按照列族存储,并且不存放空值,只存放有内容的表格单元(cell),逻辑上值为空的列并不占用存储空间,因此,表可以设计的非常稀疏。HTable的稀疏性非常适合用来存储稀疏的OWL及RDF数据。

现有的OWL数据管理系统大都采用XML文件或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来存储OWL数据,这种方式已难以高效地管理海量OWL数据。该文结合关系型OWL数据存储模式以及分布式系统平台,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数据库HBase的OWL数据存储模型构思。

图2为OWL课程本体信息,接着创建元数据表来保存这些本体信息。

HBClass表存储本体定义中的类信息,类名为row-key,包含两个列族:properties、subClass,分别存储类包含的属性信息和子类信息,用列族的列标签存储值,通过动态地增加列来存储多值,cell值均为“1”。具体存储结构如表1所示:

HBProperty表存储本体定义中的属性信息,属性名为row-key,包含四个列族:subProperty、inverseProperty、domain 和 range,分别存储属性的子属性、逆属性、定义域和值域信息,与HBClass表一样用列族的列标签存储值,通过动态地增加列来存储多值,cell值均为“1”。具体存储结构如表2所示:

创建HBInstance表用于记录每个类所拥有的实例,该表以类名作为row-key,只有一个列族instances,用列标签存储该类所拥有的实例URI,通过动态地增加列来存储多值,cell值均为“1”。

4 结束语

为了提高信息检索的准确性和高效性,该文主要结合教育资源本体构建及本体分布式存储技术对语义查询进行了探究。教育资源本体库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本体与语义网技术也还不完善,同时本人对本体领域的相关知识有限,所以本文所提出的教育资源语义检索相关技术的合理性还有待验证。

参考文献:

[1] 冯桂尔. 基于本体的教育资源探究[J].上海: 计算机教育,2007.

[2] 胡宜敏. 农业垂直搜索引擎语义化若干问题的研究与实现[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

[3] 李传席. 基于本体的自动Web信息抽取方法研究[D].合肥:中国科技技术大学,2012.

[4] 郭仲毅. 基于本体的教育资源个性化语义检索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 2012 .

[5] 张静,唐杰. 下一代搜索引擎的焦点:知识图谱[J]. 北京: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 2013, 9(4).

[6] 郑文良. 基于简单本体的农业P2P搜索引擎关键技术研究[D]. 沈阳:沈阳农业大学, 2013.

[7 ] Song R, Liu H, Wen J, et al. Learning block importance models for web pages[C]. Proceedings of 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 NY, USA. ACM, 203-211. 2004.

[8] 田鹿. 基于语义Web技术的教育资源元数据方案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 2008.

[9] 林培光, 康海燕. 面向Web的个性化语义信息检索技术[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

[10] 武成岗,焦文品,田启家等. 基于本体论和多主体的信息检索服务器[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1, 36(6): 641-647.

[11] Berners-Lee, Tim. The Semantic Web. Scienti?c American. Retrieved March 13, 2008.

[12] Cheng T, K.C. Chang. Entity Search Engine: Towards Agile Best-Effort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over the Web. In Proc. CIDR, 2007,108-113.

[13] Ulanoff, Lance. Google Knowledge Graph Could Change Search Forever. http:///2012/02/13/google-knowledge-graph-change-search

[14] Dean J, Ghemawat S. MapReduce: Simplified Data Processing on Large Clusters[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8, 51(1): 107-113.

[15] 朱敏. 基于HBase的RDF数据存储与查询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 2013.

[16] White T. Hadoop: The Definitive Guide[M]. O'Reilly Media, Inc., 2012.

第6篇:急救的基本技术范文

【关键词】传统思维;教育技术;本土化;隐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2―0014―04

思维方式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文化最深层的精神结构和表现形式,它决定着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和方法,决定着人们的社会实践与思维活动。自2500年前以来,人类的文化存在着至今仍具有巨大影响的两大流派。一个是源于古希腊的西方文化,一个是源于古代中国的东方文化,两者凝集而成的、具有深刻差异的、居于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被人们称为西方思维和东方思维。教育教学作为人类的一项重要社会实践,必然受思维方式的影响,比如同样的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用的是“逻辑辩论,揭示矛盾”,而孔子则是“叩其两端,举一反三”,因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必然会有不同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然而,就教育技术理论来说,从20世纪初,基于西方思维的教育技术理论在我国广为传播以来,虽然对我国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应用和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是,正如2003年5期《现代教育技术》卷首语中强调的那样:“中国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有着如何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转变的问题。原始创新是发展中国教育技术理论的关键”。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民族性与国际性会呈现融合的趋势,但是全球化不等于“全球西化”,教育和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西化。开展基于中国传统思维、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实现本土化创新,不仅是我国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为世界贡献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理论并与国外理论平等交流的应有之举。

一 中国传统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美国科学院第一位社会科学家院士尼斯贝特指导的一系列社会心理学实验揭示出东、西方思维方式或思维过程在本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1]。总体来看,西方思维是一种概念思维,其基本方法是“概念逻辑、理性还原”,而东方思维主体的中国传统思维是一种“象思维”[2],也有的学者称“意象思维”,其基本方法是“观物取象、比类推衍”。“象思维”本身有一套不同于逻辑分析思维的特定范畴体系,它所要把握的对象,不是从逻辑上下定义的各种概念,而是靠整体认知把握的各种层次的“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包含外在感知之象、内在感知之象,把握某种小宇宙整体内涵的气象或意象,乃至本原之象或大宇宙整体之象等等无限丰富的层次。刘长林先生认为:“象”是自然状态下运动的呈现,是天地万物的自然整体层面,同样具有本体存在的意义,有自身的规律。“象思维”的显著特点表现为“象的流动和转化”和“象以尽意”,即“象”在同一层次和不同层次的运动,借助“象的流动与转化”,以达到与大宇宙整体之象或“道”一体相通的“把握”。[2]

中国传统思维具有整体和谐、有机生成、相反相成、求善执中的基本特征。“天人合一”和天地生相联系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鲜明特点。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包括人类在内的天地万物是一个和谐整体,人和自然界不是处在主客体的对立之中,而是处在完全统一的整体结构中,二者具有同构性,可以互相转换,是一个双向调节的系统。人和自然不仅是一个整体,而且是一个互相对应、不断生成的有机整体,它以“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日生”的有机论为其轴心,形成了一个有机生成的思维模式。道家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是事物的本原,又是事物的法则,且处于自发的不断演化运动之中。并通过“和”产生出比原来内容更丰富、更优良、更富于生命力的、为整体所具有的新属性和新功能。与系统论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观相比,它主要着眼于质的差异并力主系统内外的和谐与协同,且突出生成,着重把整体看作是时间的流动,是生生不息愈益丰富多样的历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事物最基本、最本质的结构是“阴阳结构”,是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代替、相互转换,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即“一阴一阳谓之道”,把阴阳相摩看作是发展的内在动力。现在真实存在的可能会向其对立面转化,全面理解事件的一种状态要善于从该事件的对立面来把握,通过矛盾来了解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来超越和同化对立面,或者相冲突但却有启发性的观点。传统思维主要是从主体自身出发,在经验直观的基础上直接返回到主体自身。这种自我体验反思,把知、情、意融合在一起,其中的主观情感使传统思维带有浓厚的主体意向。它强调学问在个人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其目标是得“道”而非发现真理,即所谓“察天地以观人事”。它首先关注的是整体的价值,强调整体的和谐有序,追求的不是自由而是和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承认双方矛盾的前提下,着重探索矛盾双方的平衡与适度,以调和对立,实现中道,达到“中和”的境界。

综合起来看,中国传统思维运用“观物取象、比类推衍”基本方法,把天地人生放在一个关系网中,从整体上综合考察其有机联系,而非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加以逐一分析研究;注重整体结构、功能,而非实体、元素;注重用辩证的方法去认识多样性的和谐和对立面的统一;并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求得整体的动态平衡,以和谐、统一为最终目标。一些西方著名的科学家与思想家发现,中国传统思维这种的整体和谐观、有机生成观、相反相成观和求善执中的价值观与现代科学的新精神、新思想、新方法十分吻合,他们呼吁现代科学要积极从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中获得营养和启迪。而量子力学、相对论和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对于长期沉醉于分析还原论西方思维的大多数西方人来说,更是思维方式上极大的挑战,并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思维转型,在近几十年来,西方开始关注、借鉴东方思维特别是中国传统思维,并有向东方思维融合的趋势。[3][4][5]

二 基于传统思维的教育技术研究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当今中国也已经开始面临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教育技术、传统文化都不例外。近几十年来,我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虽然规范宏大,教学实验也遍地开花,但国际影响却很小,其理论研究在国际体系中处于“依附性”的层次,在国际学术交往中,我们存在着巨大“逆差”。其重要原因便是我们的研究在理论上一味模仿国外,实验上缺乏本土思维与创新,如不及时纠正,不仅会影响研究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更会进一步扭曲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的方式、结构与价值。西方思维的转型与中国传统思维的重新认识,为中国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本土化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因此,探讨中国传统思维自身独特的内涵,开展基于中国传统思维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发现和剖析西方思维在教育思想、方法层次上的局限性,帮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解答我国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创新能力及其影响与发展规模严重不符的困惑,从而促进东西方思维互补与融合,为解析目前全球教育技术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甚至为全球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发展与研究提供新的思想与途径。

当前,基于系统思维的教育技术理论尤其是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发展与教学实践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6][7][8]。并开始引入复杂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9][10],并逐步形成复杂性系统思维,它虽然与中国传统思维有许多相通之处[11],但其核心仍然是基于“概念逻辑”的还原主义的思维方法。虽然强调重视整体,但其基本看法仍然是“系统的性质和行为归根到底是由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作用来决定的”,所以,它本质上依旧是从系统内部的实体上寻找原因,认为整体的原因在内部各组成部分,与机械还原论所不同的只是一个强调各组成部分及其非线性相互作用,但仍然是“部分决定整体”。而中国传统思维在观察对象时,并不是把观察对象抽象为一种静态对象或模型,而是把整体看成是一个处于无穷变化中的和发展着的整体,认为任何事物与周围的事物都有多种走向的动态关系,例如,生我、克我、我生、我克、同类等,而且彼此之间组成一个天然的链条,谁也离不开谁,并且还与时空方位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如中医的“辨证施治”强调人是一个同季节、地方、心情、历史等因素有密切联系的这么一个“天人合一”的整体,同一病症,要因人因时因地因势而异诊断结论与治病处方,而非力求有一“万应灵丹”,来包治同一病症。它既从人体内部找原因,又通过对与某一部分的病变密切相关的其他部分和环境因素等来调节、医治。它既从部分和外部寻找原因和根据,同时强调“整体决定部分”,而“部分只是体现整体的场所”。因此,中国传统思维的整体观既是有机生成、又是辩证的。

在对待矛盾的问题上,中国传统思维比西方思维站得更高。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正题后面的是反题,这矛盾由合题来解决,其推理的最终目标是解决矛盾,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仍有些“攻击性”。中国的辩证法是通过矛盾来了解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来超越和同化对立面,或者相冲突但却有启发性的观点。尼斯贝特认为:中国的知识传统中根本不存在A与非A的之间的对抗。以道家的精神或阴阳学说来看,A实际上也暗含了非A的情况,或者很快就会向非A转化。[1]

美国物理学家F.卡普拉认为:“越深入到亚微观世界,越会认识到近代物理学家是如何像东方神秘主义者一样,终于把世界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的、其组成部分是永远运动着的一个体系,而观察者本身也是这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4]除近代物理学外,像后现代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它们的许多基本原则和理念都与中国传统思维与文化有很多相通之处。如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是内在的、本质的、生成性的;不应把人看作是一种完全独立的与他物无涉的实体存在,而应看作是一种关系的存在,与传统思维的整体生成观是一致的。桑新民教授认为:建构主义不同于近代西方文化传统中注重分析的思维方式,强调知识建构时的综合性,主张打破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这些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人不仅不陌生,而且非常熟悉和亲切,因为他们始终保留和贯穿在中华文明的传统之中。[12]

因此,当西方教育技术工作者不断从复杂性思维、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寻求理论支持与指导时,我们为什么不能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思维中寻找本土化创新的动力与源泉呢?正如桑新民教授指出的那样:只有深入挖掘这种深藏在中国文化之根中的教育传统,才能以更加开放和自信的心态,吸取和借鉴当代西方建构主义的精神财富,实现东西方文化与教育更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在21世纪全球文化与教育的创新中,发挥中华民族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12]

三 教育技术本土化创新的主要内容

1 “由技至道”的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

“由技至道”这一理念,源自《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典故中“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种具体的操作途径或方法被称为“技”或“术”,而“道”则比较抽象,既作为万物本原和规律,又蕴含着各种技术活动应恪守的目的、方向、步骤和过程。从庄子的描述来看,庖丁由“技”至“道”后,解起牛来,“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而游刃有余;且“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无论是欣赏者还是体验者都是一种艺术和美的享受,所以庖丁解完牛后“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沉醉在自己的劳动之中,获得巨大的身心愉悦。可见,“道”虽源于“技”,但又超越了“技”,是“技”与“艺”、“技”与“美”、“技”与“理”的完美融合,它既要合乎技术操作者主观目的,又要合乎技术工具、技术对象和技术操作者自然与社会本性,因而是实践智慧的最高境界,这种智慧看似无形,却始终隐含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要由“技”至“道”,既要掌握实践各要素的自然与社会本性,又要掌握技术操作使用方法和行动规则,更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直觉体悟,逐步趋近,将技术与人的身体、心智协调起来,逐渐同化为人体活动的一部分,达到技术操作者、技术工具和技术对象关系的和谐,以及技术操作者身体与心理活动的和谐,最终实现知行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使技术活动成为一种生命运动。

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的“技”主要是各种工具技术和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各种程序、规则和方法。受西方主流“技术至上”或“技术中心主义”的影响,当前的教育技术领域研究与实践存在过度依赖现代技术而忽略个人教育技能提高、强调技术的科学性与工具性,忽略技术的人文性、甚至出现人的技术化、甚至“人为物役”的错误倾向。要改变这一倾向,教育技术必须由“技”走向“道”、归于“道”。而要至“道”,不仅要掌握“技”,即各种具体的工具技术、设计程序与规则的操作途径或运用方法,还需要发挥人的主动性、直觉与创造性,不断地去尝试、体验、积累,也包括对错误与问题的体验,更需要顺应教师与学生的自然与社会本性,让“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教与学成为教师与学生“乐生”的要素,成为其生命的一部分。“由技至道”的教学设计必须秉持“道法自然”的有机生成观,技术、程序、规则的运用都必须顺应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并随着实际教学活动的展开而灵活运用,以技与艺、技与美、技与理的完美融合为教育技术的最高追求,它强调的是非决定论的、不可预测的创造性教学过程,而非预设的既定过程,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上,而不是各种人为设定目标的管理,教学过程与管理的最高境界是顺其自然的“无为”而治。

2 隐性知识传承与创新的新机制

隐性知识对知识创新及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本源性的作用。然而,对隐性知识的传承,人们似乎还没有找到像显性知识传承那样有效的途径与机制。由于隐性知识具有整体性、形象性、综合性、创造性,而且具有知情意相互贯通的特点,概念逻辑思维的作用远不及其对显性知识那样有效,一般都是认为必须通过直观体验才能获得。然而,中国传统思维擅长于运用意象性语言,用形象的方法来表达抽象的事物,如多用诗性的语言描述、寓意深长的寓言、故事等;它注重“意在言外”、“意出言表”和注重语言背后的“象”和“意”的表现方式,同时也注重实践经验,注重整体思考,因而借助直觉体悟,即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等特点,实际上蕴含着解读隐性知识获得和传播机制的重要线索。

正如前面所述,我国传统“象思维”采取的是“观物取象、类比推衍”的思维方法,它使用了不同于逻辑分析思维的范畴体系,它所要把握的对象也不是从逻辑上严格定义的各种概念,而是靠整体认知把握的各种层次的“象”,包括比较具体的天象、气象、脏象、脉象、以及比较抽象的意象、道象等等。它采用以“象”说“象”的方式,即通过某个“象”与其相关的“象”之间的恰当比喻,表达人们对这个“象”的本质特征的体验和理解。如老子所谓“上善若水”,《孙子兵法》中所谓“兵形象水”,《黄帝内经》中所谓“春脉如弦”之类,都是典型的“取象比类”,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澄清思考者个人的认识,而且能将个人获得的隐性知识传递给他人。如讲“兵形象水”,其意在于表达“兵形”与水的某种共性(如善变、避高而趋下即避实而击虚等),孙武通过取象比类,使孙武内心的体验转化为人们的共同体验。王前认为运用象思维获得隐性知识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体验积累、立象尽意、取象比类、得意忘象、由道至理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蕴涵着不同形态的隐性知识,而且由具体到抽象、由表象到本质由局部到整体不断深化[13]。王树人先生认为:“象思维”作为人类把握对象世界的一种方式,有开拓新思路,扩展新视角,提出新问题的作用。不仅如此,象思维还是包括科学、艺术乃至所有创造或创新的根源。[14]因此,具有很重要的认识论价值和科学价值。

通过取象比类,可以调动与启迪人的形象思维,帮助人们打开想象的翅膀,提高人们的直觉与顿悟能力,由此物推及彼物,触类旁通,去认识和发现新的事物。无论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活动,还是在近现代的自然科学领域,许多的技术发明创造、科学假说的提出以及重要的科学发现,很多是受到了这种思维的启迪和帮助。因此,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对于隐性知识的教学,应主要诉诸“象思维”,培养其“象思维”的能力。特别是在婴幼儿教育与人文教育领域,要大量运用诗性的形象语言描述、寓意深长的寓言、故事等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使学生通过情景体验、隐喻比类、移情想象、冥思顿悟等思维形式,实现“象”的流动和转化,直接而快速地获得整体感觉和总体把握,以达到对隐性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再通过把不同的对象加以比较,抓住其中的相似之处,通过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沟通异类,由已知到未知,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意义,借类达情,以义起情,使情物交融,生动形象,易于感悟,达到协同效,实现隐性知识的传承与创新。

此外,受西方思维的影响,当前的教学系统设计过于强调评价的客观性,尤其是短期目标的评价与反馈来调节教学过程,这种方法对简单性、客观性思维没问题,但对复杂性、间接性思维而言,则过于简单武断。而中国传统思维认为评价不在一时一事一理,要注重大时间尺度的整体考量,注重动态的发展与有意志的演化,注重评价及价值的权衡,强调评价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结合,崇尚反思,尤其是在行为中反思;又如“以教为中心还是以学为中心”,传统思维认为要“叩其两端用其中”,其关系应是教学并重,教导结合,因时因地因事因人而异,否则过度强调任何一端都会导致“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又如“竞争与合作”,由于竞争容易导致矛盾,所以,与西方思维的“害怕矛盾,总试图消除矛盾,易走极端”不同,中国传统思维从来不害怕矛盾,能接受并且超越矛盾,或者用矛盾来更好地了解事态的发展,它相信矛盾是不仅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更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所在。

结束语

当前,东西方思维正出现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趋势,东方思维尤其是中国传统思维越来越受到西方的重视,因此,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化创新,既要借鉴与引进国外理论,更要继承与发扬光大自己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方法的精华,开展有民族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只有这样,中国的教育技术才能真正与世界平等交流、对话。

参考文献

[1] 尼斯贝特著,李秀霞译.思维的版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1-5.

[2] 王树人,喻柏林.论“象”与“象思维”[J].中国社会科学,1998,(4):38-48.

[3] 普里高津.从存在到演化[M],曾庆宏,译.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1-6.

[4] F•卡普拉,朱润生译.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53.

[5] 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1-8.

[6] 李芒.从系统论到关系论――论信息社会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1,(2):19-22.

[7] 杨开城.教学设计理论的新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01,(6):5-8.

[8] 张文兰.F.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思索与浅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3,(5):13-16.

[9] You, Y. What can we learn from chaos theory?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sign[J].ETR& D, 1993,41(3):17-32.

[10] Jonassen D.H.Thinking Technology: Chao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J].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0,30(2):32-34.

[11] 陈红兵.试论中国传统科学范式与复杂性科学的相应[J].学术论坛,2006,(7):18-21.

[12] 桑新民.建构主义的历史、哲学、文化与教育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05,(4):50-55.

第7篇:急救的基本技术范文

关键词:三门球;体育教学;游戏;特点

中图分类号:G421;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2-0046-01

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模仿能力强等特点,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运动与练习只能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的乏味感,并不能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有益的发展。如果教师在体育课堂上能够将游戏巧妙地运用到三门球的教学中,不仅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三门球运动得到综合发展。

一、打龙尾,学会投球

在三门球运动中,投射球门的准确性与防守能力极为重要。因此,教师应该设置简单的小游戏,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接受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与训练。而打龙尾游戏则能够帮助学生在团结合作、进攻与防守等方面得到强化性训练。如在进行打龙尾游戏时,教师先将学生平均分成两队,第一队的学生均匀地站成一个圆圈,第二队学生排成一列纵队站在圆圈内(每个学生都用双手拽紧前面同学的衣服),并告诉学生游戏规则:第一队的同学为进攻方,第二队排头同学为“龙头”,最后一名同学为“龙尾”,第一队的同学通过传递球找准时机进攻第二队的“龙尾”,而第二队只准“龙头”进行防守。之后教师又告诉学生游戏要求:一是攻击“龙尾”时为了安全只准用球攻击臀部以下部位;二是只准“龙头”用手进行防守,其他同学用手碰球则本队扣1分;三是攻击方击中“龙尾”得1分,击中其他同学不得分;四是防守方必须保持队形,断开一次本队扣1分。经过这样详细的游戏规则与要求说明之后,教师便组织学生们开始了游戏。刚开始的10分钟教师发现学生们出现了很多问题,第一队学生配合不够默契,传球速度慢,并且杂乱无章,导致难以击中“龙尾”,大部分投球都是空球不得分。而第二队学生“龙头”反应速度慢,其他同学也不知道该怎么进行移动,导致几次断开队伍。之后游戏持续地进行,学生也越来越熟练,团队的配合度、投球的准确度以及反应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由此可见,在三门球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置游戏进行教学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锻炼学生坚定的学习意志。

二、 接力赛,肩上射门

“如何进行射门”是三门球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节,而能够在行进间进行准确、快速地肩上射门则是如何打出漂亮的三门球的重要动作环节。因此,在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了简单的接力赛游戏来训练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在体育教学课堂上,教师先将学生分成两组:A组和B组,每组正好15人。然后让两组学生分别围着操场跑道定点站位,每个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相等,将所有学生位置分布好之后公布游戏规则:每组学生由起点第一名学生开始依次进行传球,最后一名学生接到球后将球射进指定球门,不犯规并且最快将球射进球门的队伍获胜。游戏要求:在传接球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采取多种传球方式(原地传球或者行进间传球)。向学生详细叙述完游戏规则之后,教师吹响了开始游戏的哨子。游戏开始后,教师发现了一些问题:一部分学生在传接球时投球距离较远,导致下一名学生难以在第一时间快速接住球;有一部分学生则是投球准确性不高,导致下一名学生在捡球时浪费不必要的时间,最后射门的学生也经常出现以上问题。在经过几次游戏之后,学生在传接球与肩上射门的准确性、速度性、敏捷性等多方面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提升。因此,在三门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经常设置类似的游戏,锻炼学生传接球和单手射门技术。

三、 运粽子,提高协调能力

在进行三门球教学时,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能够帮助学生的三门球技术得到快速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简单有趣的运粽子游戏来训练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教师将学生平均分成两组,并让学生两两进行自由组队,每两个学生得分则为所在组得分。分完组之后,教师向学生公布了运粽子游戏规则:两组同时开始游戏,每两个学生以背对背、胳膊搭胳膊的姿势站立,将球夹在两个人背与背之间位置,由起点运往终点。每两个学生运完球之后回到起点和下两名学生击掌方可运下一球,在相同时间内,运球最多的队伍获胜。游戏要求:一是在运球过程中,两名学生不可用手碰球,若球掉落,则回到起点重新开始运球;二是必须击掌之后才可以运下一球,不击掌开始运球视此球无效。游戏开始后,教师发现有些学生为防止球掉落运动非常缓慢,而有的学生则急于求成导致球掉落重回起点。经过几次游戏之后,所有学生的速度与准确性都得到了质的飞跃。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学生的配合度、耐心、身体协调性等多方面都得到了改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三门球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巧妙地游戏设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加强学生多个方面的发展,从而提升了学生对三门球这一运动的基本技术的掌握。

参考文献:

第8篇:急救的基本技术范文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由于教师教学理念的差异,使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偏差现象。作业形式比较单一、内容缺乏新颖性、平时的练习作业设计中,部分老师缺乏自我思维含量,导致部分作业设计游离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小学数学作业研究,赋予作业新的内涵,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作业设计创新的措施和对策

在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针对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小学教学的经验和教学中看到的现象,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设计的一些做法。

设计趣味性的作业 教师的作业设计在考虑内容针对性的同时,也要考虑作业的新颖和趣味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让他们在练习中体验学习数学的魅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乐学者。比如,在学了加减计算后的作业,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玩对口令游戏,不仅增加了作业的趣味性,更能让学生乐学,提高计算能力;在中高年级可以用扑克牌玩“24”点游戏等,学生通过计算24点游戏,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相关知识,提高了计算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设计实践性的作业 数学作业也应将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传统的数学课外作业大多为计算或应用题,缺乏动脑环节和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使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降低。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尝试设计一些数学调查与统计、观察与操作的实践性数学课外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数感和用数学意识,提高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布置社会调查性实践作业 如学了数量关系式“单价×数量=总价”后,可以布置这样的调查性作业。让学生去商场购物,预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好购物单,学生首先要考虑自己要买什么东西;了解该商品的价钱;确定所买的数量;再考虑怎样用所学过的知识算出要付的钱……整个购物过程学生在富有生活情趣的实践活动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开放性的作业 精心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在“多种解法,多种答案”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完解决问题后,可以设计如下的作业。选择游玩项目问题:小明只带了30元钱来游乐场玩。以下是各项目的名称和价格:碰碰车是5元/人,坐木马是3元/人,套圈是2元/人,打气枪是8元/人,充气城堡是4元/人,划小船是9元/人。问:①如果只玩打气枪,能玩几次,还剩多少钱?②如果只玩划小船,能玩几次,还剩多少钱?③如果每一项都玩,带的钱够吗?④请帮小明设计一个游乐项目不重复的方案,使他还剩1元钱。

以上所设计的作业是比较开放的,改变了原来书本上条件唯一,问题单一的设计,这样具有开放性的作业设计,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条件的分析和组合,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采用不同的策略和解决方法,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提高。

设计创新性的作业 学习数学并不是让学生拘泥于课堂,而是要延伸于课外,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布置的作业要富有个性和创新性。

写数学周记 写数学周记则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亲身体验到的与数学有关的东西记下来;还可以总结本周的学习内容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交流知识是如何获取的以及学习到新知识的感受;对自己在本周做错的题型给予分析并指出错误的原因等。学生能在数学周记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质疑;也能在数学周记中吐露自己的心事,发出内心的感慨;通过写数学周记,不仅让老师清楚地了解到学生的思想状况,而且在这师生的对话中不知不觉地加强了学生与教师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

结束语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设计中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一节扎实、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果没有教师的精心设计,包括好的作业设计,是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努力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趣味性和创新性的作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衣晓方,郑嘉,孙万秋.小学数学作业改革案例[J].小学数学教育,2004.3.

第9篇:急救的基本技术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 研究对象 基本方法

一、艺术设计理论释义

艺术设计理论研究是以艺术设计的个性研究为主体,并包含了广义艺术设计学共性研究在内的科学研究。艺术设计理论是一门对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作专门综合探讨的理论形态课程。具体地讲,是对有关艺术设计的本质、特征、作用、发生变迁规律、范踌、民族性、艺术风格、艺术作品、艺术欣赏、艺术教育、艺术市场和艺术研究等的基础性知识和带原理性的艺术内涵予以专项探索的课程。艺术设计学科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是一个交叉性的、边缘性的学科,也是一个由多个学科或专业组成的学科群。它是艺术设计理论研究者从一定的立场出发,运用一定的认识论、观点、方法,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和宏观整体上,对艺术及其体系予以深入地分析、研究和理性的思想结晶而形成的,并以促进艺术学人的正确艺术观的形成,缓印自我的艺术实践与艺术文化的持续发展为宗旨。

二、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对象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我们都可以对其怍专项研究。如对陶瓷的研究:产地、质地、功能、历史等,都可作广泛、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根据现代艺术设计学的特点和对艺术设计概念的理解,我们认为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对象,就是艺术现象及其本质的体系性知识和价值,以及其作为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具体说来,就是研究艺术设计理论普遍存在的概念、规律和现象的科学。

换言之,“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对象,其一,是在艺术学原理的指导下,对艺术的知识性、价值性、本质性、原理性等内涵予以接受性与学术性的整合认知、探析和把握。它的研究与艺术学和艺术原理、艺术哲学的专项研究有别。其二,是在教育学原理指导下,对作为一门艺术文化理论课程的结构、内涵等学术性研究和探讨。

艺术设计理论是有规律性的,而不是毫无根据的无序的游戏。艺术设计理论的实质和主要任务就是在于揭示艺术设计的客观运行规律,这一规律的理论概括就是艺术设计的原理、原则、程序和方法等。

以上是对艺术设计理论的总结和概括,说明了艺术设计理论的研究对象。这是艺术设计理论研究同其他学科相区别的重要依据。

但是,艺术设计理论作为综合性的学科,它同许多学科,尤其是经济学、哲学、心理学、创造学、社会学、工学、美学、仿生学、科学技术、信息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不仅有互相区别的一面,又有密切联系的一面。了解艺术设计理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艺术设计理论的研究对象。

三、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

任何一门像艺术设计这样既古老又年轻的具体独立学科,不仅有其独特的性质、范畴,而且也有其独立的研究方法。

有效研究艺术设计理论的方法,是需要研究者的勤奋和探索才能寻得的。根据研究,我们认为,研究艺术设计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大体可以分为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大类。实证主义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调查、实践报告来研究分析问题;经验主义是依据原来已有的材料来研究问题,通过对大量原有材料的分析和研究得出新的结论。和经验主义相比,通过实证主义得出的结论往往更具有可靠性、准确性,但由于需要大量的调查和报告,所以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比较大。一般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采用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下面就介绍几种艺术设计理论的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第一,是纵向与横向结合的研究方法。纵向研究方法是指对同一事物作系统性的有价值的研究。也称系统分析研究法。例如,要对西方设计史中包豪斯的研究,可以分析其初期、中期和晚期的特点和风格。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寻求对现在和将来具有实际意义的规则。只有这样才能有可能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横向研究方法,是指在对某一个事物进行立项研究时,要综观除此之外的其它有意义的方面的一种方法。例如比较分析法,这是一种以时空上的纵横比较来研究艺术设计规律的方法。既从时间上对艺术设计理论的历史演变作纵向考察,又从空间上对各国艺术设计理论特点做横向的分析比较,由此引出一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如对形式美法则的研究,主要研究它的发现、构成、意义以及各国对形式美法则的研究。

第二,是历史哲学辨证的研究方法。历史的主体是人――活动的人和人的活动。有了人才形成了人类特定时空中运动而存在的历史。正是有了人类变异的历史,才有了人类辉煌的今天。艺术也正是因有了艺术创造者及其创造性的具体实践活动行为才得以存在、变迁。然而对艺术的起源和原始艺术、宗教艺术、民间艺术、贵族艺术、现代艺术的诸派别或层次、艺术史的客观原形等艺术文化内涵,只能用历史的、哲学的、辨证的方法才能进行实际、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研究和评价,引导人们去真切有效地把握人类艺术的精神实质和艺术范畴体系,进而促进人类进一步对艺术进行更新、更精的探索、研究和实践创造。

第三,作品分析法。也称案例分析法,最早产生和应用于医学、法学研究领域。这种方法在艺术设计理论学研究中应用,就是通过对典型的艺术设计作品分析、评判和研究,以此作为同类艺术设计理论的借鉴、参考,从中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作品分析法不仅能加深学习者对原理的理解,而且可以丰富、充实、完善艺术设计理论体系,提高学习研究者运用艺术设计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调查分析法。这是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方法,即运用社会化调查、定量定性化调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等方式方法,对艺术设计理论现象与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和探索。这种方法同时也是艺术设计理论其他研究方法所必须的基础性研究方法。

第五,心理分析方法。这种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观点。它强调艺术设计理论中的“人本”因素,以研究人的行为为主,分析人的行为的动机、过程和结果,研究人们在艺术设计活动中的精神因素、心理变化和行为情况。心理分析法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来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总之,若要对艺术进行多视点、多层面、多维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就必须运用多样的方法予以研究,切不可只单一的用一种方法。有时,尽管在运用诸多方法时不那么尽如人意,也应该去努力地尝试。尤其,在对艺术这样宏大的学科进行研究时,我们就不能被束缚在某种单一研究方法或程序上。方法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应该随着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而作相应的变化。研究,其实就是寻求。我们在为某个问题寻求答案,所以,为了更好更全面更科学的研究艺术设计理论,我们要主动认真的去运用人类所创造出的一切有利于解决和寻求艺术真谛的知识和方法。只有如此,人类伟大而神圣的艺术,才能走向辉煌和明天,才能给人类心灵以永恒的相伴和滋润。

四、研究艺术设计理论的研究对象及基本方法的意义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