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外建筑差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民族院校;中外交流
[中图分类号]G75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2-0118-02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层次和要求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给外国留学生的教学、社会化管理以及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民族院校从跨文化交流的视角重新审视民族文化与民族地区社会环境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影响,有利于帮助异域文化的留学生尽快融入到我国民族地区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中,也有助于提高民族高校师生与外籍友人间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合作的水平。
一、跨文化交流的内容和原则
跨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流。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前来西部民族地区进行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体验和探究。随之也带来了许多跨文化交流的问题,特别是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因低效率的交流、沟通和相互间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的差异,容易导致外国人对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领域认识的偏差和误解,影响了我国的对外形象和声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方的理解与合作。民族院校做好中外交流主体间的跨文化交流工作,对于吸引更多的外国人前来学习交流,让他们亲身体验到我国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积极排除来自境外的不利因素,从而实现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意义深远。在跨文化交流中,应注重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 一)尊重认可原则
“对其他文化的尊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长期倡导的跨文化态度,因为这是和谐的跨文化教育的基础。”文化尊重的表现形式是对民族文化的充分关注,特别是对民族感情与民族意识的尊重。
(二)平等心态原则
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行为,“跨文化交流不是对目的语文化认识、理解和接纳的简单的单向过程,更不应是一味地迁就和顺从另一方文化”,而是在互相认同彼此文化、平等相对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交流,否则,就会滋生各种形态的沙文主义和民族主义,形成文化冲突。只有在保证对方不失去本民族特征的情况下,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使对方理解和接受异域文化。
(三)包容借鉴原则
“包容的本质是对异文化的一种接受的心态,特别是对于本民族截然相反的文化形态的公正认可,以及对这种对立性、否定性的接受。”在跨文化交流中,双方要提倡双向、多向及互动的宽容,即在尊重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克服彼此的文化偏见,消除各种形态的文化冲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二、对跨文化差异分析
(一)对认知多元化差异的分析
来华留学生有着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种族,不同的信仰和不同的文化背景,这种多样化越来越广泛。由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思维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对我们的文化背景和管理模式有着不同的反应。很大程度上,我们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惯用大熔炉的观点和方式来描述组织,认为不同的人在组织中多多少少地会被自动的同化。但是,来华留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不会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偏好放在一边。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许多发达国家的学生来到中国,特别是到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无意中流露出一种民族与国家的优越感,发展中或落后国家的学生而有一种自我封闭的心态。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认知事物的多元化特点,积极适应各种各样的人群。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把来华留学生作为相同的个体不同的群体而对待,承认文化差异的存在,并对文化差异做出反应,从容以对。如果管理得当,多元化会提高组织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如果鼓励不当,就可能出现沟通困难和更多的心态对抗。
(二)对时间观差异的分析
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其时间观也不一样。有学者指出,在时间取向上,我们是过去取向,而西方人则是未来取向。这种差异还表现在对时间的利用方面。以西北游牧民族地区为例,由于游牧生活方式的相对自由性,对空间与时间概念的认知不去刻意精确,所以在时间的支配、利用方面比较随意,灵活性较强。而西方人使用时间十分精确。我们在工作中对未来时间的安排往往是“另行通知”、“过几天再说”、“以后在议”等,缺少具体化的安排。对我们来讲,这一情况由于司空见惯而很容易被我们理解和适应,但对于留学生来讲,常常无所适从,很难理解。这无形中加大了民族院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
(三)对思维方式差异的分析
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指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整体思维,缺点是笼统思维,强调直觉,轻视分析方法。”这对于民族地区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而言,表现较为突出。西方人见长于分析和逻辑推理,其思维模式呈线式。而东方人见长于整体式,富有想象和依靠直觉,是一种圆式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与西方人那种或肯定或否定的精确性言语观不同,由于儒家文化“贵和尚中”精神和各民族追求和睦交融而表达礼让心理的引导,我们往往偏重迂回、含蓄和笼统的表达观,这种思维差异在与外国人交往中常有体现。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加强预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就显得更加重要。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建筑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的实践
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行业的实践结果。实现绿色建筑,是摆在中国建筑设计师面前的新问题,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观念和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更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以及全社会的参与。目前在建筑设计领域,流行着一些有关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概念,如:“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健康建筑”等等,这些概念中多少都蕴涵了一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些概念正逐渐被建筑师、特别是业主所接受。
与以往的传统建筑相比较,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更注重于事先考虑对环境的尊重与适应,如考虑如何更高效地使用可再生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同时营造出更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空间。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基于高效使用资源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则进行设计,而不仅仅是满足功能和美观的要求。
在中国,建筑业对可持续发展的冲击已日益严重,来自建筑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建筑业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如水、能源、土地和原材料,另一方面恶化了环境,如造成污染、破坏生态环境。
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行业的实践结果。目前世界上已建成了一些各式各样的可持续发展建筑或绿色建筑,不少学者和设计师根据他们的经验提出了一些设计策略和方法。虽然在建筑设计领域很少有项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设计的主要目的,但作者还是收集并筛选出85个运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进行设计的案例,大多数案例为国外的建筑项目。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对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中了解和实践绿色建筑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2.设计案例统计与分析
通过对收集到的建筑设计案例中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以下这些设计方法经常被用于绿色建筑的设计中:
(1)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如气候条件、水文地质条件;(2)尽可能利用自然地貌,如山丘、溪流等;(3)加强建筑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4)利用自然采光;(5)利用自然通风;(6)采用热回收;(7)使用建筑遮阳;(8)使用高性能玻璃;(9)使用太阳能;(10)减少资源的消耗;(11)资源的重复利用;(12)资源的循环利用;(13)使用本地材料。
通过统计上述设计方法的使用频率,我们可以进行排序,进而发现哪种设计概念更具有广泛的实用性。表1、图1是对85个建筑设计案例的统计和排序的结果:
表1建筑案例中使用的设计方法统计
图1建筑案例使用的设计方法统计
从上表1我们发现40%左右的项目采用了以下一些设计方法,按使用频率由高到低进行排列:加强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利用自然采光;利用自然通风;使用太阳能;利用自然地貌;使用建筑遮阳;
从上述的排序结果我们发现,6项常用方法中有5中与建筑节能有关,如加强建筑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利用自然采光、利用自然通风、使用太阳能、使用建筑遮阳。这主要是因为世界范围的能源紧缺现状,已引起了各国政府足够的重视,很多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政策的形式对建筑节能提出了要求。节能意识的提高带来了节能技术、产品、工艺的发展,从而为降低建筑能耗创造了条件。
2.1不同用途建筑的比较
不同种类的建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不尽相同,为找出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方法是否存在差异,又因为居住和办公建筑在建筑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我们将办公和居住建筑单拿出来进行统计分析,对85个建筑案例中的办公和居住建筑统计结果如下:
表2不同种类建筑设计情况的统计
图2办公建筑设计方法的统计情况图3居住建筑设计方法的统计情况
图2、3显示出了在办公和居住建筑中使用的各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的排序情况。从表2和图2我们可以发现,在22个办公建筑项目中有超过半数的项目采用了下述设计方法:利用自然通风;加强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利用自然采光;使用建筑遮阳。
从表2和图3中,我们可以发现在24个居住建筑项目中有超过半数的项目采用了下述设计方法:加强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利用自然地貌;使用太阳能;资源的回用,特别是水的回用。
通过上述统计结果,我们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绿色建筑,设计时考虑的侧重面有所不同。
对于办公建筑,由于使用时间主要集中在白天,可以考虑利用自然采光来节能。因此设计自然采光是首选和最佳的方案。在22个办公建筑案例中,有12个案例采用了这种设计方法。
在办公建筑中空调耗能所占比重最大,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可以取得显著的节能效果。在22个办公建筑案例中,有15个案例采用了这种设计方法。因居住建筑具有用水量大的特点,所以在缺水地区,政府部门会要求废水回用。目前废水回用技术是可行和有效的,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居住建筑开始使用“中水”系统。在24个居住建筑案例中,有12个案例采用了这种设计方法。废水回用效率通常能达到40%~60%。
由此可见,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应分析各自的特点,采用最佳的方法以取得最有效的结果。
2.2中外建筑案例的比较
表3中外绿色建筑的设计情况统计
图4中外绿色建筑案例中使用的设计方法的统计情况对比
这也表明我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耗国,对石油的需求正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我国目前建筑能耗已占到总能耗的27.5%,因此唤起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关注、开展绿色建筑的实践,在建筑开发和设计领域尤为重要。
建筑产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建筑设计方法也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和差异。为找出中外在绿色建筑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以下对收集来的建筑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国外的70个案例大都来自发达国家,所以表3也可以看成是我国与发达国家情况的比较。
从表3和图4我们可以发现,中外建筑中运用得最多的前5项设计方法:
在我国:加强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利用自然通风;利用自然采光;利用自然地貌;使用建筑遮阳;
在国外:加强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使用太阳能;利用自然通风;利用自然采光;资源的回用。
从上述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中外绿色建筑的设计思路和采用的方法并没有太大的不同,采用的方法也大致相同,因此我们可以在实践中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为我所用、避免走弯路。以下的这些设计方法在中外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加强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利用自然通风;利用自然采光。
我们也发现太阳能利用和资源的再利用在发达国家比在我国运用得更为广泛,这主要是因为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和产业扶持政策的不同。在德国使用太阳能可以得到优惠政策的鼓励,因而太阳能在德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而在我国缺水的情况日益严重,在我国对于缺水城市,不少地方政府强制要求住宅生活废水回用,因此我国中水的使用正变得越来越广泛。
3.结语
结合笔者多年的经验总结出,追求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建筑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探索尊重环境和高效使用资源,也能帮助建筑师进行理性设计,例如,解决好建筑的朝向、自然通风、天然采光等因素能使得建筑更趋于理性。只有协调处理好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感性与理性完美结合的建筑。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施工 外墙 防渗漏技术 措施
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整个趋势是逐渐的从农村向城市化发展。社会城市化了,人民的居住条件是最重要的。大量的人口涌向城市,必定带来大量的建筑需求。在实际建筑施工过程中,外墙施工由于不容易积水,往往使施工单位忽略了外墙的细部施工工艺,这就给外墙渗漏埋下了隐患。在整个房屋防水中外墙防水才是重点,因为外墙渗水严重的影响了建筑物的外观,同时还会影响房屋的使用功能,并且一旦渗漏,维修相当困难。一直以来,外墙渗漏问题都是影响建筑物质量的常见因素,也是时常困扰住户的老大难问题。在目前推广使用的节能型材料蒸压加气砼,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它为实际施工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这就更加重了外墙防渗漏的难度,对于建筑施工单位,更需要加强防治措施,才能保证建筑物的质量。
1,防止外墙渗漏技术措施的材料选择和养护
在新型节能的要求下,目前的建筑物基本上都采用蒸压加气砼作为外墙砌筑材料。而市面上的加气砼,由于受原材料和工艺条件差异的限制,各厂家生产的砌块干缩性差异较大。在工程选用砌筑材料的时候,应该选取抗压强度等级较高和生产工艺相对成熟的产品,以保证所选取材料的质量。对于加气砼的养护,为了减少干缩引起裂缝的机会,要求在出炉后必须有28天的养护期,然后才能上墙砌筑。同时,加气砼的养护还应该做到防雨、排水、遮盖堆放。在上墙砌筑之前,仔细检查加气砼是否有裂缝或缺损,保证无裂缝和缺损之后才能上墙砌筑,并使用砌块配套的界面剂。
2,防止外墙渗漏技术措施的施工过程控制
2.1剪力墙混泥土施工过程控制
剪力墙混泥土施工过程控制首先要控制好混泥土的振捣质量,避免在振捣过程中出现麻面、蜂窝、烂根和孔洞现象,避免在振捣过程中出现大量气泡。然后要控制好水灰比,以及混泥土的坍落度。剪力墙的混泥土施工中,还需要控制好混泥土内外的温差,及时进行养护。使其成为质量良好的混泥土,让混泥土具有一定的自防水能力。
2.2墙体拉结筋施工控制
在建筑工程中,墙体出现渗漏的途径之一就是外墙与柱交界处。因为墙体材料和混泥土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一样,在不相同的热胀冷缩作用下,外墙与柱之间就很容易出现裂缝,导致渗漏。所以在实际建筑施工中,应按规范要求设置拉结筋,对于必要的墙柱连接处,还可以设置钢丝网片20cm~30cm宽。
2.3梁底与砌体间斜砖顶砖嵌缝施工控制
在实际建筑施工过程中,砌块砌筑至距梁底20cm左右的时候,应该等待一周以上让砌体变形稳定,达到一定的强度后再继续砌筑。再砌筑的时候宜选用同材质辅助小砌块,采用斜砌挤紧顶牢。同时,在交接处连接钢丝网片20cm~30cm进行加固,防止因材料间伸缩不均匀而产生裂缝,使梁底与砌体之间不够密实而造成外墙渗漏。
2.4砌筑前加气混泥土砌块上墙砌筑时含水率的控制
按照有关规定,加气混泥土砌块含水率应该在10%~25%之间,砌块含水深度表层在8mm~10mm之间。而加气砼的特点是砌块容重较轻,内部封闭毛细管较多,孔隙率大。导致加气砼吸水速度快,但是挥发时间缓慢。这就要求实际施工过程中,在砌筑之间24h对加气砼进行浇水,控制加气砼有40s的时间浸泡从而达到含水率的要求。浇水过量或则饱含雨水的加气砼禁止直接使用。
2.5加气混泥土墙体抹灰施工工艺控制
在抹灰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先对墙面进行清刷,主要清除墙面的松散物、污物和浮灰,以免影响砂浆与墙面的黏附力。然后通过浇水润湿墙面,待剩余的粉状物冲洗干净后,采用专用的界面剂对基层面进行处理。随后修正不平墙面低凹处,对墙面进行抹灰。抹灰的厚度要严格控制,过厚则会引起龟裂、干缩裂缝,从而导致外墙渗漏。抹灰前应保持墙面的湿润,可以通过淋水的方式来完成。
2.6其他施工过程的控制
为了防止外墙的渗漏,还有其他的一些施工过程需要控制。比如外墙铝合金门窗的安装,应该在门窗框安装固定后,对门窗框与外墙之间的空腔、门窗拼缝处等进行填充和密封。还有水电预埋管的安装,应该在预埋过后进行填砌抹平处理,并将20cm宽的钢丝网片连接固定在预埋管长度方向上。另外,外墙套管和穿墙螺杆洞口也应该作密封填实处理,以防止雨水通过洞口渗透进墙体内。外墙面砖勾缝处同样需要防开裂、防漏处理,可以在打底砂浆中放置纤维网,以防止砂浆层开裂导致渗漏,,然后施作防水砂浆层以加强防水性能,最后可采用专用胶泥或复核性砂浆铺面砖,其勾缝材料可选用专用胶泥或防水勾缝剂,勾缝施工时须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勾缝处须饱满密实。
3,住户二次装修施工的控制
住户在入住房屋的时候,都要进行如空调、排烟、太阳能能的安装。为了不对外墙造成损坏,在建筑设计之初,就应该充分考虑到住户的二次装修,从而预留下相应的空调管孔、排烟孔、太阳能热水器管孔等。同时,还需要对住户进行引导,让其合理设计和精心施工。
4,讨论
建筑施工中,造成外墙渗漏的因素很多,要做到建筑施工中外墙渗漏的防治,需要实际施工单位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积极思考,不断探索,从实际施工过程中摸索出切实有效的防治外墙渗漏的技术和措施。在外墙防渗漏的技术中,应该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采用多道设防、复合防水、综合治理的原则,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操作,严格控制各项指标,重视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规范技术人员的操作,一丝不苟,严格控制施工过程的质量。为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解决好建筑工程中外墙渗漏的问题,提供给住户满意、使用放心的房屋。
参考文献:
[1]王新泰.建筑物外墙防渗漏技术措施浅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9):291~292
[2]高建国.李小刚.浅谈高层建筑外墙防渗漏施工技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1):163~165
[3]邓晓春.赵丽慧.对建筑外墙防渗漏施工技术的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14):391~394
[4]江河.某高层住宅外墙防渗漏施工技术与管理对策[J].福建建筑.2009(04):105~108
【关键词】幕墙设计;建筑外立面设计;影响
随着幕墙设计的逐渐发展,幕墙设计对于建筑工程外立面设计效果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而建筑外立面设计效果需要建立在满足建筑工程基本性能与要求之上,同时还要达到优化建筑工程外立面的效果,积极探究幕墙设计对于建筑工程外立面设计的影响,对于提升建筑外立面设计效果,同时提升建筑设计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目前我国幕墙设计的现状分析
幕墙设计在我国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随着现代社会建筑设计要求以及标准的逐渐提升,目前设计在我国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逐渐显现出许多问题。首先,我国缺乏专业的幕墙设计人才。在建筑设计中的幕墙设计过程一般都是由建筑施工单位的建筑设计人员进行的,由于建筑设计与幕墙设计存在一定差异,由建筑设计工作人员设计出的幕墙设计作品应用于建筑工程中的整体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其次,目前我国建筑设计中的幕墙设计一般都是在建筑工程的主体部分完成之后,在建筑工程主体工程完成之后进行的幕墙设计不能够在建筑外墙上设置预埋件,在幕墙设计施工时只能够通过锚定固定,利用该方式进行施工的幕墙不仅施工成本高,且幕墙施工质量较差。此外,即使有专业的幕墙设计人员进行幕墙设计,但是,在幕墙设计过程中,幕墙设计人员与建筑工程设计人员以及建筑施工单位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幕墙设计人员对于建筑工程设计的要求不够了解,因此,幕墙设计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效果十分有限。
2幕墙设计对建筑外立面设计的影响
幕墙设计在建设设计中应用对于外立面设计的影响十分重要,幕墙设计中的核心与关键主要有建筑技术、建筑艺术、建筑功能的综合考虑以及护结构的设计。幕墙设计是建筑工程中十分重要且关键的一项外墙设计环节,在建筑设计中积极应用幕墙设计对于建筑设计水平与质量的提升十分关键。幕墙设计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对于外立面设计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幕墙设计对于设计人员设计思路与设计视野的影响,幕墙设计对于设计理念的影响,幕墙设计对于外立面施工成本的影响,幕墙设计对于外立面性能的影响四个方面。
2.1幕墙设计对于设计人员思路与视野的影响
幕墙设计是当前建筑设计中较为先进的一项设计技术,因此,幕墙设计的理念以及幕墙设计中对于材料的应用相对较为先进。积极将幕墙设计应用在建筑工程设计中,能够为建筑设计提供新的思路,拓展建筑设计人员的知识面与视野,提升建筑设计的水平与质量。幕墙设计过程中涉及许多新颖的材料与技术,幕墙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也能够将幕墙设计中的新颖技术与材料带入建筑设计中,进而促进新技术与新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促进 建筑设计水平的发展与进步。
2.2幕墙设计对于设计师设计理念的影响
幕墙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建设设计与幕墙设计理念与技术的交互和融合。幕墙设计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必然会加强建筑设计人员与幕墙设计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随着建筑设计人员与幕墙设计人员交流的加强,幕墙设计与建筑设计人员的理念也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对于建筑设计与幕墙设计的有机融合十分有利,幕墙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效果也会显著提升。
2.3幕墙设计对于建筑外立面施工成本的影响
幕墙设计应用与建筑设计中存在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幕墙设计与建筑设计存在冲突。建筑设计与幕墙设计存在的冲突不仅会影响建筑设计中幕墙设计的效果,其还会增加建筑施工成本,影响建筑施工质量。建筑设计与幕墙设计的结合,一般都是以建筑设计为主体,幕墙设计需要建立在不改变建筑设计主体基础之上,而在实际施工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与幕墙设计由于缺乏交流,幕墙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的冲突问题一般都是以改变幕墙设计为主,而幕墙设计的效果也随着两者之间的冲突以及目前设计的更改而大大降低。建筑设计与幕墙设计存在冲突之后需要对幕墙设计进行修改,而修改过程以及幕墙设计效果的降低都会增加建筑施工的成本。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幕墙设计与建筑设计一定要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尽量将幕墙设计与建筑设计有机融合,从而降低幕墙设计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成本,同时也提升建筑设计中幕墙设计的应用效果。
2.4幕墙设计对于外立面效果与建筑功能一致性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对建筑工程要求的逐渐提升。建筑设计中幕墙设计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幕墙设计需要满足建筑工程的基本功能与要求,二是幕墙设计需要尽可能的提升建筑外墙的美观性。根长时间的经验显示,在建筑主体设计与幕墙设计之间进行外立面设计可以有效的提升外立面设计的效果,同时也能够满足外立面设计以及幕墙设计的基本要求。随着近年来国际文化的变化,建筑设计中的审美风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立面设计是建筑设计中美观性能的直接表现,建筑设计中外立面的设计受到国际文化以及艺术的影响较大,因此,根据各国艺术与文化的不同,以及经济水平的差异,各国建筑设计中外立面设计风格以及理念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国际建筑设计中外立面设计需要贴合建筑工程的实际功能与性能要求是共同的基础条件。幕墙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对于外立面效果与建筑功能的一致性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建筑设计中幕墙设计水平的提升,建筑外立面设计与建筑工程的性能逐渐一致化,外立面设计不仅满足建筑工程的基本功能要求,其还大大提升了建筑外墙结构的美观效果。
3结束语
通过对幕墙设计影响建筑外立面设计的探究,探索提升建筑外立面设计效果的途径与措施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宋克威,孟强.谈幕墙设计对建筑外立面设计的影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4)
关键词: 国际工程工程管理跨文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全球竞争与相互依赖的全球经济,将各个国家与商业组织摆到同一个竞争舞台。建筑行业也不例外,改革开放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建筑企业已经在国际工程项目中取得了良好的声誉,质量过硬、技术先进、重信用守合同,但是中外在文化上的差异却一直是阻碍着我国企业在国际合作上进一步发展。为此,在国际工程管理的实践中,建筑企业的管理者除了应精通工程的“成本、质量、工期”的控制外,还必须深谙不同文化背景必将产生不同的行为方式,研究文化差异对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要进行有效的项目管理,管理者必须具有并发展相应的对文化的敏感力和驾驭沟通的能力,采取相应的跨文化管理策略,才能提高工程项目的整体管理水平。
一、国际工程管理中的文化差异
(一)谈判风格
在国际工程建设和管理中,谈判是经常进行的,但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谈判模式。中方在谈判开始时会讨论双方所共同遵守的总体原则和共同利益。中国人习惯于从大的方面入手,主要关心的是双方长期合作的可能性。因此他们避免在一开始就讨论细节问题,而具体的细节留到以后再谈。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对具体细节非常注意。谈判一开始就急于讨论具体的条款,在谈判中充满信心、明确果断,以经济上获利为目的,善于讨价还价,而且热衷于一个条款一个条款地谈(他们用的最多的词语就是one by one),最后达成协议。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在谈判中对待争论的态度也不同。
(二) 对待合同的态度存在差异
(1)对待合同文本的态度
对合同文本的态度,中方是看重总体原则,这反映出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整体取向的。具体的表现是中方的合同文本往往只有一薄本,而西方的合同文本是几厚本,他们的合同详细到图纸文件的份数、图纸的材料(如蓝图、软盘、Email、胶片) 、制图人的联系方式等。在履行合同时,中方的态度往往是,在实质上不违反合同条款,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而西方则是严格执行合同条款。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合同文本态度存在差异。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倾向于整体性,一些小小的细节通常不是很重视。而西方人则习惯正确、精细和理性的线性思维模式。
(2)对待合同索赔条款的态度
中国人听到”索赔”两个字时,往往联想到争端的仲裁和诉讼等法律行动。因此他们就认为应尽可能地避免索赔,以避免法律行动引起更多的麻烦或是经济损失。中国工程管理人员不愿索赔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传统管理模式和计划经济惯性的作用;另一方面的原因还要追溯到中国传统文化上去。西方人认为只要某一方的行为不符合合同、规范、标准的规定就一定会给对方发函指出,并就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工期延误要求索赔。
(三)人际交流
不少参与国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人员没有认识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对跨文化交流的特殊性缺乏正确认识。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接触必然产生文化上的差异或冲突。很多人往往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乎逻辑的、适当的,而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们可能会认为是反常的、不合逻辑的。还有的人认为,只要掌握了对方的语言就可以和他们沟通了。其实不然,正确的使用语言要求大量文化方面的知识。一般来说,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跨文化交际是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是一种特殊的场合。这种场合的交际,要求参与者对对方文化的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中国人同西方人的行为方式的差别。在国际工程建设和管理中,一切活动都是以人际之间的交往开始的。如果交流的双方对中西文化缺乏了解,中西文化不同的人际之间的交往规则就会导致冲突。
二、跨文化管理的探索
面对不同文化、不同国籍的各方人员,为实施跨文化管理的策略是一个重要因素,并且总结了几种跨文化管理策略以作参考。
(一) 跨文化培训。工程管理经营在当地国的环境,其最重要是一种学习过程,即外籍人员文化的学习。对于各种规范、标准、规定尽量使用国际惯例(例如执行FIDIC 条款)对我们的员工进行培训。
(二) 多元文化认同。工程管理的文化冲突源于工作团队的文化差异,因此务必使内部员工了解多元文化之差异,尊重并包容文化之间差异,甚至将多元文化认同之理念列于项目管理的信条中。
(三) 跨文化融合。对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环境要求与工程管理内部不同文化群体之间,透过异中求同创建共同的公司文化,融合后的文化既能表现出明确而一致的特征,以消除文化冲突的产生。
(四) 忽略、缓和文化差异。忽略文化差异就是按照合同规定的方式以某一文化为背景来对待所有人。当然,忽略、缓和文化差异只是各种文化在企业中相互融合前的权宜之计。但是在国际工程中则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因为毕竟工程项目具有短期性和目标性,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一个统一的价值体系。
(五) 跨文化沟通。要消除文化差异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必须发展有效的跨文化沟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彼此共事,应建立跨文化沟通的机制。工程管理者需要有意识的建立各种正式的、非正式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跨文化沟通组织与渠道。
三、结束语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从事国际工程的建设。成功的工程管理必须实施跨文化管理的策略,消除文化差异的冲突。在国际工程的管理中能适应多重文化的挑战,减小由文化差异带来的管理难度,降低项目工程管理运行的成本,更好地完成工程的既定目标,让我国的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蒋敏.国际建筑工程项目中的跨文化管理[J].建筑经济, 2007(4)
【关键词】酒店管理 企业文化 对比分析
当今社会,酒店集团在经历了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之后,最终必将走向企业文化竞争。越来越多的酒店意识到,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兼具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是酒店发展的软实力,是酒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一个酒店企业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和国际化发展步伐加快的今天,酒店企业不仅要面对经营过程中新生的日常管理问题,还要面对因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其他管理问题。因此,我国酒店要想在全球的竞争中占有优势,就必须对中外酒店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清醒的认识。
一、文化、企业文化及酒店企业文化
“文化”一词,至今为止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文化对经济、社会和人本身的影响之深刻已是不由争辩的事实。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则指后者。不管广义狭义,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创造的产物,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的总称。根据企业文化层次理论,企业文化可分为企业物质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企业制度文化和核心的企业精神文化。一般来说,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核心的精神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指企业的精神文化。为了更科学全面地把握酒店企业文化的内涵,本文对酒店企业文化作如下定义:
酒店企业文化是指酒店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渐发现、总结并凝结成的,为全酒店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经营理念、管理制度、行为规范、企业愿景以及价值观和一切物质形态等的总和。其内容主要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处于核心地位的精神文化。
二、中外酒店集团企业文化的对比
(一)物质文化比较
酒店的物质文化指酒店的建筑和设施设备(即酒店的硬件)所表现出的文化,是酒店企业其他文化的物质载体。
通过对大量中外酒店的对比研究发现:相应级别的中外酒店在物质文化上差异不大。它们大多地处城市CBD,交通便利;建筑识别性强;客房格调雅致,并配备技术先进的服务设施;齐全的休闲康乐等配套设施;支持全球交互预定的销售网络。
(二)行为文化比较
酒店的行为文化指酒店企业员工在企业经营、对外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以及人员管理中产生的文化。它是酒店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
中外酒店企业的行为文化差异显著,究其根本是国家文化层面上的差异。具体到酒店内部,主要体现在服务顾客时的语言、举止等方面。比如,“服务进房”和“卫生间贴身服务”在中国看来是酒店热诚待客的表现,而在外国却被视作不尊重顾客隐私,甚至严重侵犯顾客私生活的行为。
(三)制度文化比较
酒店企业制度文化指酒店企业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主动创制组织的规范体系时所表现出的文化,它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
中外酒店企业在制度文化上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决策方式不同。在国外,由于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精神的影响,企业上下级之间的权力距离较小。决策管理追求理性和民主,力求做到制度化、程序化,以此作为高效率的保证。相反,在国内,受中国传统君臣等级文化的影响,企业内部存在较大的权力距离。许多酒店企业决策方式是“环链式”,即在做重大决策时,为了保证不出现或降低失误,通常采取企业领导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决断的方式。但是,随着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酒店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在逐步升级,呈现国际化的特点。
(2)制度理念不同。在国外,酒店企业十分注重规章制度的建立,并要求员工严格遵守,凡事对事不对人,因此显得理性而缺乏人情味。在国内,由于大多企业都是家族式管理模式,成员之间都处在微妙的人情关系中,管理上更多靠的是无形的社会伦理秩序。
(四)精神文化比较
酒店企业的精神文化是酒店企业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在社会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长期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的综合,它是酒店企业文化的灵魂,决定着酒店企业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
在国外,酒店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以追求利润和价值为出发点,但它们深谙利润和价值由人创造,也应与人分享的道理。为此,国外酒店都非常重视员工个人能力的挖掘和使用,并把酒店的利益的追求和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绑在一起。只要你有能力,有创意就能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而且,当你取得成功时,就可分享利益和获得荣耀;而当你失败时,依然能得到企业精神上的认可。
【关键词】外加剂、冷却塔混凝土、应用
1 引言
火力发电厂冷却塔工程因其结构的特殊性,混凝土中水泥、掺合料及外加剂的使用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及成本,是在施工中应重视的问题。混凝土的性能取决于组成材料的性能,水泥材料及用量是最直接影响混凝土性能的因素。虽然外加剂所占比重很小, 但对混凝土的性能却影响很大, 直接影响着水泥用量,能够明显改善混凝土坍落度、调节凝结时间, 提高混凝土施工性能或节约成本,外加剂的合理掺用对施工成本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冷却塔混凝土的特点
冷却塔主体筒壁属薄壁结构,基础部位均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强度等级多为C20~C35甚至C40,这就决定了其水泥用量比一般建筑结构工程混凝土的用量要高。冷却塔混凝土与一般结构工程混凝土不同,它除强度要求外,还要根据其所处部位和工况条件,需分别满足抗渗、抗冻、抗裂(抗拉)、抗风化和抗侵蚀等要求。其有如下特点:
1) 工程量大,工期长,施工条件困难,易受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的限制。
2) 温度控制要求严格。环型基础属大体积混凝土,通常需要分段浇筑,为防止混凝土结构产生温度裂缝,保证建筑物的整体性,必须根据当地气温条件对混凝土采取严格的温度控制、表面保护等技术措施。
3) 应优先使用散装水泥。目前我国的建筑业施工主要使用袋装水泥,而冷却塔防水混凝土则应优先使用散装水泥。使用散装水泥可以方便施工、降低成本、改善环境、满足大规模浇筑需求,是技术成熟、可靠性高的施工技术。
4) 冷却塔混凝土中应加入掺合料,混凝土通常由胶凝材料、骨料、砂和水等组成。混凝土中加入掺合料后,可以降低水化热,抑制碱骨料反应,节约水泥、降低成本,综合经济效益显著。
5) 冷却塔混凝土中必须掺外加剂。近十多年来,混凝土外加剂技术飞速发展,品种越来越多,性能越来越好,技术也越来越完善,目前一些相关施工规范中明确规定了在混凝土中必须掺相应外加剂。
6) 施工机械化程度高。由于冷却塔混凝土本身所具有的工程量大的特点,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和工期,必须采用机械化的施工手段,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目前,混凝土浇筑施工多采用泵送来完成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3 冷却塔混凝土中外加剂的掺用特点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 5144-2001)中明确规定“水工混凝土中必须掺加适量的外加剂”。混凝土中掺入外加剂后,能够改善混凝土和易性,利于泵送和振捣,提高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如抗冻性、抗渗性和耐久性等,可以增强混凝土适应环境的能力。从成本上看,掺用外加剂后可降低混凝土中水泥用量,直接降低材料成本。
目前常用的外加剂类型有:引气类、减水类、早强类、缓凝类、泵送类、抗冻类等,这些外加剂在冷却塔混凝土上的使用有如下特点:
1) 引气类外加剂适用于抗冻、抗渗混凝土,即冷却塔结构各部位混凝土上,尤其在筒壁工程上。
2) 泵送类和缓凝类外加剂适用于冷却塔环型基础、水塔环梁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上,尤其在炎热气候条件下,大面积浇筑时可避免或减少冷缝产生、延缓混凝土凝结时间,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
3) 防冻类、早强类外加剂适宜于混凝土施工时温度较低、且需提高施工进度的部位。如冷却塔筒壁施工往往要4、5个月甚至跨越时间更长,极有可能经历冬季施工,这就有可能要在混凝土中加防冻剂。而翻模施工法在拆模及浇筑时对混凝土又有一定强度要求,应在混凝土中加入早强类外加剂以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以满足施工进度需要。
4) 膨胀剂、抗裂防渗剂等外加剂适合于大体积混凝土及结构易出现裂缝的部位,如环型基础、池壁的施工。它以补偿收缩的原理来减小混凝土出现裂缝的概率及程度,可以提高混凝土防水、防渗能力。
5) 减水类外加剂适用于各类混凝土施工,其本质是减少混凝土用水量。在水胶比一定的条件下,降低用水量也即降低了水泥用量。外加剂减水率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水泥用量,当然也间接影响了混凝土施工成本。
在冷却塔工程实践中,通常几种外加剂配合使用以满足施工各方面的需要,或采用复合型外加剂,其同时具有两项或多项影响混凝土性能的参数,如引气减水剂、早强减水剂、高效缓凝减水剂、复合防冻泵送剂、早强防冻剂等等。混凝土设计参数不同首先会影响外加剂掺量,同时水泥产品的地域性差异(如水泥稳定性、达到同类产品标准值的高低差异、水泥的富余系数不同等)也会影响同一品种外加剂在不同项目混凝土上的掺量,在降低水泥用量方面会有很大差异。应根据外加剂材料性能及工程实际情况,如混凝土强度及抗冻、抗渗要求及采用机械、浇筑方法等特点选用,掺用时外加剂的掺量首先应按生产厂家的推荐掺量执行,同类型外加剂因生产厂家不同,其产品原料、配比、用量不同直接导致了其性能上的差异,也间接影响混凝土施工成本。一般地,外加剂产品使用说明书上都会提供一个掺量范围(例如山西凯迪的KDNOF-5引气减水剂掺量为0.3~0.7%),这个掺量范围使其产品在使用前必须先进行试验。不同的外加剂掺量直接影响着混凝土减水率、引气量、抗冻性、抗渗性及耐久性等混凝土物理性能,通过试验才能最终确定一个适合施工的掺用比例。
这些都是在冷却塔混凝土掺用用外加剂施工时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合理选用外加剂才能在保证混凝土性能、提高混凝土质量的同时降低水泥用量、降低成本。
4 外加剂对水泥用量的影响
以冷却塔常用C30混凝土掺入高效减水剂为例,见《电力建设工程预算定额》建筑工程(2006年版)“混凝土配合比(中砂、碎石最大粒径20mm、此规格为常用规格)”,现浇与泵送C30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分为413Kg(定额编号4000022)、454Kg(定额编号4000084)。分析可见,泵送混凝土即便在加入了3.43Kg的高效减水剂后其用水量仍然增加了约20Kg、水泥量增加了约40Kg(砂、石总量基本持平)。我们知道,高效减水剂的减水率可达20%以上,如果泵送混凝土中未掺用高效减水剂则用水量和水泥用量会大更多,分析说明在混凝土中掺用相应外加剂对水泥用量影响是很大的。
目前,冷却塔施工混凝土多为大体积、大灰量,故多采用机械泵送以提高施工进度。所以,在冷却塔混凝土中合理掺用不同的外加剂,可以减小水泥用量、降低施工材料成本,这是我们在冷却塔混凝土施工时必须重视的问题。
5 结论
水泥生产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高,我们通过总结冷却塔混凝土与一般建筑结构混凝土的不同之处,分析、比较了粉煤灰及不同外加剂在冷却塔混凝土施工中的应用特点。总结出在冷却塔混凝土施工中应大力提倡掺用粉煤灰、外加剂,以减少水泥用量、提高混凝土性能、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降低混凝土施工成本,具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剧场 古代中西戏剧 文化比较
剧场是戏剧展示的地方,它属于建筑艺术的一部分,是戏剧的承载体,也是戏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没有哪一种剧场的形式是随意的构成,它体现了戏剧的艺术形态、观演关系,在剧场的建筑上充分表现着人文精神。剧场是戏剧文化的物质载体,并不仅是一座简单的建筑,它也是充满了魅力的地方,不仅容纳了欢笑和泪水,甚至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学者们通常认为,中西方戏剧的起源均是源于人类祖先的宗教祭祀性的歌舞仪式。而中外戏剧剧场的建筑、形制结构等也涵盖和表现了特定文化的影响和内涵, 这些也体现了中西文化之差异。综上所述, 剧场的建筑特征和形制结构,是戏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作者探究剧场在历史中发展的意义,研究剧场与中西戏剧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冀望从戏剧艺术的另一个新角度,去发现一些戏剧发展的文化内涵。
一、中西戏剧剧场起源比较
无论中外,宗教祭祀的仪典,都曾经是古代文明的展示与壮举。这一壮举不仅体现了共同的信仰和借助于神灵的力量,更是将宗教性祭祀仪典作为强调氏族、家族、民族凝聚力的文化纽带,无论中华民族还是古希腊,一切民族莫不如此。而中西戏剧的起源也莫不是源于宗教祭典,中西戏剧剧场的源起也和祭典鬼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古代戏剧场所源远流长,形态丰富,遍布朝野,自成系统。中国戏剧的剧场是从神庙戏台开始的,中国神庙的主建筑一向都是坐北朝南,这也成为了中国建筑业的传统,而戏台的修建则相反,坐南朝北,此举是为了让神庙的神明观戏。戏台形成以后,神庙也必定在此处修建,在建神庙的地方必建戏台,因此中国的百姓把看戏称为看庙戏,二者因此成为了固定的搭配。在中国古代,戏台从远古时候开始就带有浓重的娱神的色彩,在戏台的建筑中蕴涵了人、神共娱的观念,因此中国的戏剧剧场难以像西方那样,形成专门化的剧场。
古希腊时期,西方社会就已经有了三大古老戏剧形式――古希腊悲喜剧,并且根据古希腊戏剧形式发展形成的要求,建造出了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剧场。“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狄奥倪索斯(Dionysus)节日的歌舞……为了节日舞蹈的需要,希腊人在山脚下开辟出了一片圆形的场地称为池子。这个圆形的池子就是希腊剧场的起源,因此,也就是近代剧场的起源。”西方音乐源于古希腊音乐,而古希腊的音乐深受古希腊的神话故事的影响,例如酒神祭祀仪式,它不但对古希腊时期的戏剧形成、表演形式、表演内容形成影响,还对古希腊时期剧场建筑形制以及观赏方式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古希腊时期,人们在参加酒神祭祀的活动的时候,会以围成一个圆圈的方式,来观看戏剧的演出,后来依照这个传统,剧场也形成了圆圈或半圆圈形式。如今,我们可以看到著名的古希腊圆形剧场建筑的遗迹,明显地承继了古希腊时期酒神祭祀时观看的方式。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中西戏剧剧场的起源都和鬼神的祭祀有着极大的联系。而无论是神庙戏台还是古希腊圆形剧场,都和娱神有一定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与西方的戏剧剧场建筑是如何衍生出迥异的风格形式?
二、中西剧场舞台结构比较
中西戏剧文化的物质载体主要表现为剧场的建筑,舞台或是戏台无疑是剧场的中心。在戏剧发展史上,舞台的形制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伸出式、拱框式和中心式,中西的舞台结构形式的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戏剧文化不同的内涵。
中国古代剧场是以神庙戏楼、宫廷戏楼、戏园子为主,中国戏曲最初是在神庙的露台上开始表演的,在此之后人们就围绕着这神庙的“露台”,不断进行建构。中国的传统戏台的形制,大多为三类中的伸出式舞台样式。这种伸出式舞台样式的剧场与观众的交流非常的方便,不仅可以让观众在戏台的三面环绕看戏,坐在舞台两侧的观众,虽难以获得最佳的观赏视角,但由于与戏台上演员的位置较近,更有利于交流互动,因此也使得剧场气氛更为亲切热烈。中国戏剧真正的剧场,起源于宋代的勾栏瓦舍,在宋代为了适应市民音乐与娱乐的需求,出现了城市商业化大型的娱乐场所――瓦舍。勾栏是瓦舍中的市民艺术表演的场所,棚木结构为主,通常呈圆形。在勾栏中,主要设施有戏台、戏房,戏房与戏台之间有门相通,供表演者上下场时使用,戏台前的看台叫腰棚,最后一排座位接近于棚顶。神楼设在看台正中的最高处,主要用来供奉“ 戏神” 神像。
古希腊的剧场通常以圆形建筑为主,“这种圆形结构主要是由酒神祭祀场地及其功能演变而来。人们祭祀酒神时,环立在它的神坛的周围, 观看故事表演和歌队演唱, 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圆场。古希腊是多山的国家, 酒神祭坛往拄设在山谷中, 而观看的人则立在山坡上。这种天然的陡坡, 使人们的视线既不会被前面的档住,声音也听得清楚。后来, 人们在山坡摆上排排石头, 上面铺上木板作为凳子, 使之成为稍具形式和条件的呈大半圆形的观看场地……”“到19世纪初,拱框式舞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剧院和会堂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并对戏剧创作及演出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古希腊时期剧场的设计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观众能够享受到舒适的观赏角度以及开阔的视野,而这一剧场舞台的设计更多地体现了西方推崇的平等精神和公民意识,从中也可以看到中西文化之不同处。
从剧场的舞台结构来看,中国古代戏曲舞台更注重观众与演员的交流与互动,而西方戏剧则对观赏的视野更为看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的剧场舞台结构也在不断的改进,中国的戏曲舞台更重视台上的表演与台下观众的交流互动,以及音响效果的加强,例如把将舞台的形状做成一个大的喇叭口状,这样更便于将声音扩充,通常会在台板下埋数个大瓮等方法来达到这一效果。
三、从中西戏剧观赏者看中西戏剧文化差异
中西方古代剧场不论建筑的形制如何,都从中体现出自身的文化背景以及艺术文化的底蕴。在前戏剧时期主要是宗教性祭坛、礼乐台、乐舞百戏场、游艺棚等,到了宋时期的娱乐场所勾栏瓦舍是都市商业剧场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戏剧真正的剧场,后又演化成茶园、会馆、戏院等公众演剧场所。“宋代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以及商业游民阶层的大量出现,使市井娱乐发达起来,它向社会提出了建设专门化剧场的要求,于是城市游艺区――瓦舍里的勾栏剧场应运而生……只有到了这时,中国剧场的正式形成期才到来了。”中国的戏剧是伴随着喧嚣的勾栏瓦舍共生的,也意味着城市中各色人等都可以随意地进出,是一个商业休闲、娱乐场所,自然也要迎合各阶层观众的需求,这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俗文化定位。
在古希腊时期,音乐被看作是人的基本素质要求,人们去剧场观戏更多地是强调“酒神精神”的审美体验,古希腊人习惯于欣赏高雅音乐,提高自我修养。当古希腊人衣着正式地走进剧场欣赏戏剧时,他们表达了对表演家、艺术家的一种尊重,而这也成为了古希腊时期约定俗成的法则。在西方戏剧的表演形式中, 戏剧理论“第四堵墙”对表演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表演者在表演中要学会“当众孤独”,而观众在观演的时候则表现得如同局外人一般,表演落幕之后才能鼓掌叫好,否则演出会受到干扰。而在中国戏曲演出中,观众叫好被看作是对演员的一种赞誉,如整场戏曲无人叫好,冷冷清清,反而会被认为是一次不成功的演出。
从观赏者的角度来看,中西戏剧文化观有着极大的不同,中国传统戏曲在民间形成、发展。正如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所言:“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从这段话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戏曲雅俗共赏,也称为中国文化艺术中一种老少皆宜的平民文化。而余秋雨先生在文章《笛声何处》中对昆曲的美学格局进行论述时也认为“昆曲在观赏上随意而轻松,不必像话剧观众那样正襟危坐,不言不动……总之这是一种可以随意出入的带有很大游戏性自由艺术,而中国戏剧学的独特灵魂也正在这里。”正由于这一中国戏曲文化烙印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之处,中国戏迷们普遍地把看戏当作是一种“耳目之娱”,是 “找乐子”。所以在中国,戏曲表演在茶园中随处可见,三教九流,品茗闲聊,忘情喊好,无拘无束,清人杨懋建在《梦华琐簿》记载:“(看客)遽解带搭阑干,尽驰暑服,袒裼摇扇,啖西瓜尽一枚……明日都下盛传肉袒入戏园者。”西方观众对这些不可思议的失礼行为感到讶异的时候,我们却能一笑了之,因为这些并不能作为评判观众素质高低的标准, 从这些行为中体现了中西戏剧文化的不同影响与差异性。
剧场的空间形制对它的戏剧的艺术表现有很大影响和特定的意义,即什么样的戏剧就表现为什么样的剧场,且这些剧场还都是其文化的特定表现。中西剧场的起源虽相似,但是在之后的结构、建筑风格和观众的欣赏心态上都有着较大的区别,也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比。中国剧场中古老的戏楼、巍峨的宫廷剧场、热闹繁华的戏园子都反映了东方戏剧文化特色,古希腊的圆形剧场以及之后的拱框式舞台也是体现出西方戏剧的文化内涵。中国的戏曲剧场与西方的戏剧剧场的不同之处也反映出东西两种博大文化、两种优良戏剧形式的交织与碰撞。
参考文献:
[1][瑞]阿庇亚等.西方演剧艺术[M].吴光耀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2]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3]余秋雨.笛声何处[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4.
【关键词】建筑结构裂缝;产生原因;治理
1 建筑物裂缝的调查概况
1.1 容易出现裂缝的建筑物――高层建筑。高层建筑在城市中的数量越来越多,外形也越来越复杂。受施工环境、施工工艺和建筑材料的影响,高层建筑经常会在某些部位出现裂缝。裂缝现象在施工中不可避免,但是裂缝出现的部位不同对建筑的影响程度也不同。施工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尽量控制裂缝产生,特别是控制有害裂缝的出现。本文对高层建筑施工中易出现裂缝的部位进行了总结,并简单分析了其产生原因和采取的措施。这些裂缝都是对建筑安全性、耐久性及使用的功能性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容易出现,是施工中关注重点。
1.2 建筑物的结构裂缝――门窗。在门、窗洞口出现形状为“八”字形的裂缝,裂缝沿约45°方向开裂,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均有发生,而砖混结构多发生于顶层两端的房间,而且裂缝一般较宽,这种裂缝不仅仅是抹灰的开裂,而是砌体的开裂,出现后有时伴有渗漏现象,危害较大,一般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是较为典型的温度裂缝,较难处理和避免。
1.3 建筑物的墙体裂缝。墙体使用新型材料尤其是大块板型材料,例如GRC墙板、钢丝网架聚苯乙烯夹心板(俗称得乐板、舒乐板等),不同板块之间经常出现规则的竖向裂缝。
2 裂缝产生原因分析
2.1 设计不合理
设计时没有认真按规范规程要求进行防裂缝设计。在许多工程中,设计虽有防裂缝措施,但与规程要求不完全相符,致使墙体防裂缝得不到有效保障,或保质年限大大缩短。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墙砌体材料强度偏低、不同砌体混合砌筑、砌体强度与砌筑砂浆强度相差过大或外墙批荡砂浆强度与墙体强度差距过大等设计方面的不当都会导致墙体开裂。
2.2 温度应力造成裂缝
温度应力引起的墙体裂缝主要是由于建筑物各部分温度差异引起温度变形不协调,从而导致的墙体开裂。这类裂缝主要发生在钢筋混凝土平屋盖的砖混住宅中,裂缝形式有“八”字形缝、45度斜裂缝、水平缝、垂直缝等。
2.3 施工技术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裂缝的种类和分布位置:现浇楼板混凝土穿透性龟裂;现浇楼板混凝土预留孔洞的放射性裂缝;墙体混凝土上部裂缝。楼板拆模过早或拆模后再次支撑未作同条件混凝土试块或不依据同条件混凝土试块达到设计强度100%就提前拆模,但拆模后又承受不了荷载就可能造成顶板混凝土开裂;此时利用支撑对此种情况的混凝土楼板进行局部受力往上顶,因为是局部支点,而且是人为掌握支顶力度无法确定支力大小,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此支撑支顶过力而使楼板混凝土出现裂缝。
2.4 墙体裂缝的成因分析
2.4.1 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墙体裂缝分析。
在地基土质较好且较均匀时,房屋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值是较小的,且在房屋的长高比不大的情况下,一般对房屋的安全使用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当房屋修建在湿陷地基、软弱地基时,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压缩沉陷,使基础变形,从而引起墙体裂缝的产生。房屋长高比如设计过大,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就差,如果地基没有经过加固处理的话,那么墙体就可能出现严重的裂缝。这种裂缝往往对称的发生在纵墙的两端,并且向沉降较大的方向倾斜,呈正八字形裂纹,且上部裂缝小,下部裂缝大。当建筑物高差较大或所承受的荷载差异较大,而在高低差异或载荷差异较大的交接部位未留设沉降缝,此时在交接部位最容易产生裂缝,裂缝通常位于层数低或荷载轻的部分,朝着层数高的荷载重的部分倾斜。
2.4.2 温度变化引起的墙体裂缝.
建筑物的使用条件复杂,容易受温度、季节变化的影响。而一般材料均有热胀冷缩性质,房屋结构由于周围温度变化引起热胀冷缩变形, 称为温度变形。如果结构不受任何约束, 那么在结构中就不会产生附加应力,如果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不一样,且结构受约束,就会产生温度变形。钢筋混凝土屋面板的线膨胀系数远大于砖的线膨胀系数,从而使得屋面板的变形要比砖墙的变形大,故在墙体与屋面板的接触面上就产生了剪力,该剪力使得墙体出现裂缝。
3 防止裂缝产生的措施
3.1 墙面裂缝的防治措施
3.1.1 在对墙面进行抹灰前,应对砖砌体表面的杂物、尘土清除,并对墙面洒水湿润;
3.1.2 用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抹灰时,应待前一抹灰层凝结后方可抹后一层;
3.1.3 底层的抹灰强度不得低于面层的抹灰层强度;
3.1.4 水泥砂浆拌好后,应在初凝前用完,凡结硬砂浆不得继续使用;
3.1.5 砂浆的骨料尽量选择中砂,控制水灰比,保证砂浆的和易性。也可以采用抗渗稠化粉替代石灰保证砂浆的强度和易性,提高砂浆抗渗性;
3.1.6 抹面砂浆未硬化稳定前,进行刮腻子,使砂浆正常硬化过程受到影响,从而产生变形开裂。
3.2 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措施
3.2.1 混凝土在初凝前,骨料经振动后内部空隙中水分空气上浮,但粗骨料却向下沉中,无筋混凝土中骨料全面均匀下沉,表面不会出现裂缝;而钢筋混凝土在初凝前的粗骨料下沉则会产生沿钢筋方向的开裂,这种裂缝一般只到钢筋面就再不会向下延伸。混凝土凝结时失水过多的干缩也会引起开裂,这种裂缝一般发生在高气温施工条件下的薄体混凝土结构中,高温天气下的开裂尤其明显,深度可达到板厚的1/2。
3.2.2 混凝土自身应力产生的裂缝
混凝土在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即使没有任何荷载的作用时其自身的徐变也会产生裂缝,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高温季节,裂缝形式为上下贯通,在地下室墙壁上、剪力墙壁上会呈现出较有规律的开裂。这是由混凝土的自应力引起的裂缝,其原因是混凝土在水化热达到一定温度后,混凝土的膨胀应力逐渐消失并开始收缩,但此时混凝土已有了一定的强度,因此收缩会形成较有规律的裂缝。
3.2.3 温度应力产生的裂缝
混凝土的强度增长过程中外部环境会时常变化,不同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会产生温度应力。由于墙体等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和混凝土的不一样,它们产生的变形也就不一致,而墙体和混凝土是互相约束的,由此产生的不均匀变形便产生局部裂缝。
4 结论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因此要对混凝土裂缝进行认真研究、区别对待,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发展,保证建筑物和构件安全、稳定地工作。
参考文献
[1]赵峥.浅析砖混结构墙体裂缝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山西建筑.2006,32(12): 112-113.
[2]邹凌霄,刘中云.防止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措施.江西测绘2005.18-19
[3]鲍金花. 如何防止建筑物的裂缝. 山西建筑.2004,30(13):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