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线上教学问题及解决办法范文

线上教学问题及解决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教学问题及解决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线上教学问题及解决办法

第1篇:线上教学问题及解决办法范文

一、教与学的观念更新

教与学的立意已不同,学习者与教授者有了主体与主导的定位差别。数学教学的基本因素是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手段。在这个学与教的双边活动中,其中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是其两大矛盾。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内容是教与学的客体,是学习掌握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主要信息。教学语言媒体手段则是教与学中的重要工具,为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条件。

教学实例:如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中可采用撕角、拼角的方法可以由学生来完成;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折纸法就可以达到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来完成证明;而通过做一边的平行线利用内错角或者是同位角相等则可以让学生和教师间展开真正的合作探究。紧接着教师就可以让小组间再次合作讨论还有没有别的平行线画法可以来证明,教师以疑激趣,学生在组内做主体交流,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最近发展区的测定

最近发展区的测定包括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测定与教师自身最近发展区的测定,事实上还包括情感上的最近发展区。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可以通过选题以多题一解,一题多解的方式测试自己,并留心记住自己的心态变化。教师的学为教师的教提供了最好的演示和实验,而后再根据学生的数学现实调整策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相关的知识点及处理方法的提问便可以迅速定位,有超过一半的同学有问题,则可定位学生情绪在此处将大受影响。此处应该是着重施力的地方。

教师自身最近发展区的测定实例:

方法1.自测法。这是备课常用的方法,通过课本和练习册中的题目逆向解析课标要求,再顺向寻求最优的解决办法。其中自己不知道的解法,讲解起来觉得困难的地方就是最近发展区的边界。最佳的最近发展区对接区域应该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前,教师的最佳发展区应该完全涵盖它并向后延伸。这一节课结束了,在下课时点明下节课的目标并知晓下节课的重难点的解决之道及要害之处。这就是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延伸的判断标准。

方法2.交流法。请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交流重难点的解决之道,在交流中,双方都会各取所长,各补其短。

三、情境设定的来源方法

数学史料的改造,应用问题的前移,现实材料的引入,还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矛盾上找到新的切入点。

四、问题设定方法

1.好的数学问题具有的下列特点,或者这些特点中的部分特点:问题的解答包含着明显的数学概念或技巧;问题能够推广或者扩充到各种情形;问题有多种解法。

问题实例:黄金分割点的定义是什么(黄金分割点定义即黄金分割比求法)?分母有理化如何进行?比例性质在化学方程式学习中有什么应用?与相似比相等的量还有哪些(对应线段的比,对应高之比,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位似比,比例尺,周长比,面积比的算术平方根)?三角形内角和有几种证法(平行线画法)?多边形内角和证法与三角形内角和证法有何关系,能用后者推导证明前者么?二面角平面角有几种求解方法?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有哪些?

2.选题的问题分层设置,难度由小到大,前后问题之间有因果关系,能够形成问题链。同时可以使用否命题及逆命题设定思维冲突,进而更加清晰地展示思维过程。

分层设置的问题链实例:分式无意义,有意义,值为零时的分子、分母如何变化?分数加法法则中同分母分数加法,异分母分数加法法则是什么?类比猜想同分母分式加法,异分母分式加法的法则?提公因数法和合并同类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在解析几何中,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方法跟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判断有何联系和区别呢?直线和其他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判断呢?中点公式,点在直线上(点的坐标满足直线方程),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对于求解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问题如何操作呢?这种相关点法(也叫代入法),对于其他直线、线段和圆锥曲线的对称问题是否也可以类比解决呢?

3.以“头脑风暴法”在小组内征集问题,挑取典例予以讨论指导。特别注意的是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可以参与讨论,但是不能发表评论,更不能批评。

在搜寻信息时使用,在选取最优方案时使用,在寻找问题突破时使用,多种方案整合时使用。

头脑风暴法问题实例:生活中回形针有多少种用法?勾股定理的证法有哪些?说说大家目前为止自己最得意的一件事,请详述过程和解决方法。在初中数学中讨论解决■+■+■…+■=?这一问题时,最终学生用形象化的思路,类比得到了解法:联想到折报纸,分木棒的解法就可以想到——这是取一半再加上剩下的一半,依次类推,最后结果实际上就是。

4.有争议的地方就是问题设定的地方。比如一个非零数的零次方等于多少?有同学说是0,有同学说是1,到底是多少呢?先用数来探讨一下:2n÷2n=2n-n=20,而我们小学就知道不为零的数自己除以自己还是1,所以规定20=1。

五、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选取与应用

第2篇:线上教学问题及解决办法范文

追问,即对某一问题或某一内容,在一问之后又二次、三次等多次追问,“穷追不舍”,它是在对问题深入探究的基础上追根究底地继续发问.追问不是一般的对话,对话是平铺直叙地交流,而追问是对事物的深刻挖掘,是逼近事物本质的探究.就教学来说,追问是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一系列问题,将系列问题与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进行整合,巧妙穿插,进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提问,以形成严密而有节奏的课堂教学流程.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适时有效的追问,可以点燃学生思维对话的激情,激活学生沉睡的个体知识,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让数学课堂更具实效.

一、循序追问,开启智慧

在教学中,既能接受挑战又能挑战别人思维的对话才是最有活力的,而追问正是在思维碰撞点上演出的生动事件,它追求的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当教师发现学生的回答肤浅、粗糙、片面甚至是错误时,就应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例如,“有理数加法法则”教学片断.

一直蜗牛沿数轴爬行,它现在的位置恰好在原点:(1)先向右爬行5cm,再向右爬行3cm;(2)先向左爬行5cm,再向左爬行3cm;(3)先向右爬行5cm,再向左爬行3cm;(4)先向左爬行5cm,再向右爬行3cm;(5)先向右爬行5cm,再向左爬行5cm;(6)先向左爬行5cm,再向右爬行5cm;(7)第一秒向右爬行5cm,第二秒原地不动;(8)第一秒向左爬行5cm,第二秒原地不动.上述八种情况下,两次爬行的结果是什么?请同学们借助数轴研究蜗牛的各种运动情况.

(学生展示画好的图)

追问1:同学们看了有什么建议吗?

生1:把爬行方向用箭头表示出来,两次运动后的结果也要用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

追问2:同学们能把蜗牛运动的情况和运动后的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2:(1)5+3=8;(2)5+3=8;(3)5-3=2;(4)5-3=2;(5)5-5=0;(6)5-5=0;(7)5+0=5;(8)5+0=5.

生3:我认为不对.上面这些算式没有发映出蜗牛的运动方向.

追问3:那该怎么办呢?

生4: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这些算式可以写成(1)(+5)+(+3)=+8;(2)(-5)+(-3)=-8;(3)(+5)+(-3)=+2;(4)(-5)+(+3)=-2;(5)(+5)+(-5)=0;(6)(-5)+(+5)=0;(7)(+5)+0=+5;(8)(-5)+0=-5.

追问4:看来同学们考虑问题很细致.下面请你们观察这八个算式,分析每个算式中加数的符号与和的符号,加数的绝对值与和的绝对值之间的关系,把你的发现用语言表述出来,相互交流补充.

……(学生交流过后,教师继续追问)

追问5:我们把刚才总结的(1)~(8)再分析一下,能否更精炼些?

生5:分成三类,(1)(2)是同号两数相加,(3)(4)(5)(6)是异号两数相加,(7)(8)是一个数和零相加,这样简练些.

追问6:同学们想一想,同学们归纳的这些特点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生6:可以用来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追问7:这就是加法运算法则,根据我们的总结,在进行运算时,一般分几步?

生7:两步,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

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追问,关注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体系不断扩展,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达到了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教师的追问开启了学生的智慧,掀起了课堂的,演绎了课堂的精彩,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发散追问,以点带面

带领学生走到“记忆”背后的有效捷径之一是经常向学生提出“发散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运用知识和经常性的实践,养成高层次思维的行为习惯.

例题的教学并不是为了求解题目,而是要通过题目的求解和评价达到巩固知识、训练能力的功效.所以不能就题讲题,否则方法单一、知识零碎,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在例题教学中,运用追问的方式,以所讲问题为点向外发散,以点带面,带出与该知识点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提升例题的价值.

例如,已知: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为AB、BC、CD、DA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不难证明,但教学不能到此为止,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追问学生.

追问1: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

追问2:分别顺次连接以下四边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到的是什么四边形?(1)平行四边形 ;(2)矩形 ;(3)菱形;(4)正方形;(5)梯形 ;(6)直角梯形 ;(7)等腰梯形.

追问3:从中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

追问4:顺次连接n(n≥4)边形的各边中点,能得到怎样的n边形?顺次连接正n边形各边中点,得到的是什么多边形?是正多边形吗?

追问5:从上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通过追问,学生重温了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复习了特殊四边形的性质,拓展延伸到多边形的性质.可见,通过发散追问,许多知识点可以连成线、结成网,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均能多点激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变式追问,拓展视野

许多数学问题的本质不会随非本质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它们所使用的方法或模型是基本稳定的.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问题变式的追问,让学生去总结提炼出这些本质的因素,让学生面对纷繁多变的题目能“以静制动”,让学生体会那种看透本质的成就感.

例如,如图2,A,B,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DAC和EBC均为等边三角形,AE,BD分别与CD,CE相交于点M, N,有如下结论:①ACE≌DCB;②CM=CN;③AC=DN.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A.3个B.2个C.1个D.0个

分析:该题意在考查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知识的情况,若只是就题论题,则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趁热打铁,变式再追问,让学生在变式追问中总结该类问题的解决办法.

追问1:图2中全等的三角形有几对?

追问2:如图3,连接MN.(1)猜想CMN的形状.(2)猜想MN和AB的位置关系.(3)猜想∠EFB的度数.(4)相似的三角形有哪些?(5)若已知DAC和EBC的边长分别为a和b,试求MN的长.

变式1:如图4,当A,B,C三点不共线时,以上探讨的一系列结论哪些仍然成立?哪些不成立?

变式2:如图5或图6,已知:ABD、ACE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CD=BE.

变式3:如图7,点A为线段CB延长线上一点,分别以BC,AC为边在直线BC的异侧作等边BCD和等边ACE,求证:AD=BE.

变式4:如图8,点A为线段BC上一点,ABD和ACE都是等腰三角形,且AB,AD与AC,AE分别是等腰三角形的腰,且ABD∽ACE,求证:CD=BE.

变式追问,可以从多角度入手,可以变化题目条件,也可改变题目设问,若在复习过程中,还可以在知识上有较大的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