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范文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楞次定律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第1篇:楞次定律教学设计范文

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位于人教版选修模块3-2第四章第三节。它是在第二节探究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问题。楞次定律是电磁学的重要规律,也是分析和解决电磁学问题的理论基础,因此它是本章的重点,也是物理学的重点。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比较全面的掌握了电场、磁场,并对电磁感应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应该说学习楞次定律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本节知识涉及的因素比较多,规律也比较隐蔽,学生对楞次定律的探究和理解,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分析,辅助以多媒体进行教学。

2.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归纳总结出楞次定律的内容。

(2)理解楞次定律中阻碍的含义。

(3)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提高总结概括的能力。

(4)亲身体验运用实验、比较及科学假说等研究问题的方法,感受科学家对规律的研究过程,学习他们对工作严肃认真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和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分析,得出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的规律—楞次定律。

难点:设计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和概括,以及对感应电流磁场这个“中介” 的引入。

4.器材准备

铝盘、灵敏电流计、强磁体、磁铁、线圈、塑料小车。

5.教学流程

环节一:旧知链接多媒体展示问题

(1)环形电流的磁场可以用安培定则表示:让右手弯曲的四指与__________的方向一致,伸直的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________________。通电螺线管是由许多匝环形电流串联而成的,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和它的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也可用安培定则来判定.通电螺线管内部磁感线方向是·

(2)如图,已知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电流方向如何?

(3)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是

磁通量的变化包括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热身。

环节二:魔术表演,引入新课

首先表演魔术——神奇的魔法棒和会跳舞的铝盘,引入问题。这是普通的铝盘,注意观察。

问题1:铝盘为什么会随着魔法棒的起舞?

验证学生猜想教师揭开魔法棒的神秘面纱,并用银币验证是不是磁铁。

问题2:磁铁是铁磁性物质,不吸引铝,为什么在魔术中铝盘会随着磁铁的快速运动而随之运动呢,受到魔力一样?

验证学生猜想,连接铝盘和灵敏电流计,在快速移动强磁铁时,学生会观察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左右偏转。

从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不仅产生了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方向都发生了变化。

问题3:感应电流的方向遵从什么样的规律?

实验: 把线圈、两个并联反向发光二极管连接,当磁铁快速插入和拔出时,二极管交替发光。

问题4:两个二极管交替发光说明感应电流的方向怎样了?

问题5:什么原因导致感应电流方向改变了?

实验结论:感应电流方向与磁通量的变化有关。

颠倒磁极重复实验,认真观察两个二极管发光的顺序。

实验结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也有关系。

问题6:感应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吗?这个磁场的方向该怎么怎么判断呢?

请同学们接着观察我们的实验,在磁铁快速向上提起时,铝盘随之向上跳起,如果我们已知磁铁的N极和S极,能否根据初中学过的同名磁极相互吸引,异名磁极相互排斥来判断感应电流磁场的方向呢?

在我们知道了感应电流的磁场时,能不能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呢?如果可以,根据的哪个定则?

改装实验:把线圈和塑料小车捆绑在一起,插入和拔出磁铁时,小车会移动,通过小车移动方向和磁铁的原磁场方向可以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从而判断处感应电流的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魔术表演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分析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继而再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将本节课的重点从探究感应电流与原磁场的方向转化为探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的问题。

环节三:新课教学、分组实验、探索定律

实验目的:探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的关系

实验器材:磁铁、线圈、塑料小车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实验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制定实验步骤,自己绘制实验表格,再以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探究多个线索之间的关系。通过车载线圈的运动情况,可以直观判断出车载线圈的受力情况,通过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判断出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降低探究实验的难度,从而较好的突破重难点。

环节四:总结规律,深化理解

多媒体展示问题

(1)从相对运动看,当磁铁靠近线圈时,线圈——磁铁,从而—— 磁铁的靠近,当磁铁远离线圈时,线圈——磁铁,从而——磁铁的远离。简言之: ————。

(2)从磁通量的变化来看,当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从而——磁通量增加;反之,当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又——磁通量减少。表现形式是——,本质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磁通量的变化。

(3)请同学们观察在表格中添加线圈的绕制方向、感应电流的方向一栏,并根据线圈的绕制方向和安培定则把实验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判断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实验现象,使学生总结出隐藏在现象后面的规律。

(4)把线圈和两个并联反向的发光二极管连接起来,检验判断是否准确。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验检验,验证学生结论是否正确,加深学生对自己总结规律的认识

环节五:拓展延伸,理解定律

师(1)谁在阻碍?阻碍什么?怎么阻碍?能否用“相反”或者是“阻止”来替换阻碍?

师(2)观察演示实验,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并解释魔术本质

学生结论:从磁通量变化的角度来看,感应电流总要阻碍磁通量的__变化__;从导体和磁体的相对运动的角度来看,感应电流总要阻碍_____相对运动__。

“阻碍”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化的总结使学生加深对楞次定律理解

环节六:课堂练习,当堂达标

例题:在图4.3—10中CDEF是金属框,当导体AB向右移动时。

请用楞次定律判断ABCD和ABEF两个电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思考:能否用这两个电路中的任一个来判定导体AB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强化训练

环节七:自主完善,意义构建

(1)总结知识。引导学生回顾楞次定律的内容,抓住“阻碍”,深化对楞次定律的理解。并体会该规律的隐蔽性、抽象性和概括性。

(2)总结方法。引导学生回顾探究过程,回味猜想、实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相对于楞次定律本身,该科学研究方法更重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完善、总结梳理的自学能力,巩固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通过魔术表演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通过发光二极管的交替发光,引入本节课题。

3)通过直观实验,实现本节问题的转化,降低研究问题的难度。

4)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解决本节重点问题,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第2篇:楞次定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演示实验归纳法 学生实验归纳法 楞次定律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049-02

楞次定律的教学是属于物理规律教学,物理规律只能发现,不能创造。发现物理规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实验归纳法,另一种是理论演绎法。

楞次定律的教学适用于实验归纳法,即通过实验取得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必然联系。实验归纳法有演示实验归纳法和学生实验归纳法。演示实验归纳法,即讲授法,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演示的现象,唤起已有的感性认识,按照教师引导的思路,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事物、现象有明晰的印象,并积极思考,掌握物理知识的特点,从中学会一些研究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学生实验归纳法,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自操作,进行观察、思考、分析、综合实验现象,归纳得出结论。学生实验归纳法主要依靠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把实验感知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归纳推理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一、学生实验归纳法和演示实验归纳法在楞次定律教学中的比较

在探索楞次定律中的感生电流方向遵循的规律的教学过程中,使用学生实验归纳法和演示实验归纳法,可以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接下来,对两种的教学方法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在探索“楞次定律中的感生电流方向遵循的规律”教学中使用演示实验归纳法的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展示演示实验器材,并说明作用和使用方法,即大型电流表一个,标明导线绕向的原线圈(板画交代线圈的绕线方向),条形磁铁一支,干电池一节,滑动变阻器一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2)确定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方向和电流方向的关系,按下图进行实验: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电源的正负极和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的关系。

(3)教师演示实验,即把条形磁铁的N极向下插入线圈中,并从线圈中拔出;把条形磁铁的S极向下插入线圈中,并从线圈中拔出。每次实验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条形磁铁的极性及其运动方向,记录相应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据此确定感生电流的方向,并在相应的投影图上用箭头表示出来。如下图:

(5)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上表的数据,得出原磁场与感应电流的磁场的关系是:当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同。

(6)教师总结分析得到:当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增大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它不想让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增大;当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同,它不想让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减小。即B感对磁通量的变化起阻碍作用,即:

楞次定律: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此次演示实验,仪器简单,显示的现象明晰、易见,仪器的使用和操作能给学生作出示范。在课堂的组织方面,教师将学生四人分为一组,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学生们能够进行观察和思考、分析和讨论、进行数据处理,并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学生对演示实验的现象印象比较深刻,对得出的结论思路清晰。此次演示实验教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二)在探索“楞次定律中的感生电流方向遵循的规律”教学中使用学生实验归纳法的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提出问题

教师演示实验(大型电流表一个,标明导线绕向的原线圈,条形磁铁一支,导线若干):条形磁铁插入线圈和拔出线圈时,电流表指针偏转的方向不同,说明感生电流的方向不同,那么感生电流的方向遵循什么规律?

2.提出猜想

四个学生一组讨论得出:感生电流的方向与通过线圈的磁通量的增大和减小有关。

3.学生实验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实验。

两个学生一组,每组学生的实验器材包括灵敏电流计、标明导线绕向的原线圈、条形磁铁、新干电池组(两节)、电键、滑动变阻器和导线等。

学生实验过程如下:

(1)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电路图确定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方向和电流方向的关系,按图进行实验。

(2)要求学生按图2进行实验并在图上标出感生电流的方向,完成相应的表格:(表1)

4.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教师将四个学生分为一组,根据自己记录下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寻找规律,得出如下实验结论:当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同。

5.教师指导,统一认识

当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增大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它不想让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增大;当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同,它不想让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减小,即B感对穿过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起阻碍作用―楞次定律(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通过此次学生实验归纳法教学,学生学会了灵敏电流计、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也懂得组装和连接线路,及简单的线路故障排除,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此次课堂组织方面,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亲自操作、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探索分析,综合实验现象和归纳实验结论,学生实验归纳法的教学大大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二、学生实验归纳法的实践意义

教学实践表明: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明显的不同,情况如下表:

两种教学方法,各有其特点。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探索“楞次定律中的感生电流方向遵循的规律”的教学中,学生实验归纳法展示了楞次定律教学的一体化探究教学模式,体现了它的优越性,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便于学生掌握技能,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3篇:楞次定律教学设计范文

一、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本学期初我刚好开展楞次定律教学。对于楞次定律教学,传统课堂教学设计如下所示: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楞次定律讲解例题课堂训练课后巩固练习。教学效果是学生能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但从根本上看,学生只能算学会,不会学。因此,对于楞次定律的教学,我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以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为重点,主要在导学、导思、导练上下工夫,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独立钻研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体教学流程拟定如下:

1.提出问题。新课进行前,让学生重温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由磁通量的变化引起的。提出问题:感应电流的方向与什么有关?

2.科学猜想。鼓励学生猜想:假如你是第一个研究感应电流方向的科学家,猜猜看感应电流方向的决定因素有哪些。适当提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是由磁通量的变化引起的,因此可以猜测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变化有关。

3.设计实验。实验之前设置如下思考题:?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变化有关,怎样研究?列出所用器材和具体步骤:需观察、记录什么?

4.探索研究。学生分小组经过讨论,确定利用课本P23页图2-5装置(导线,灵敏电流计和线圈组成闭合回路)进行实验,分别用条形磁铁的N极和S极插入或拔出线圈,观察指针的偏转情况。

学生两人一组兴趣盎然地开始按拟订的方案实验,边想边做边记,教师巡查,做个别辅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和老师、同学进行信息交流,与教材、教具相互作用,自我调节,形成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气氛,创造性思维活跃、开拓创新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维既开拓、发散,又趋于和谐、有序;既提高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又提高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

5.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列出如下表格并进行归纳分析。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当B原增加时,B感与B原反向,起阻碍它增加的作用;当B原减弱时,B感与B原同向,起阻碍它减弱的作用,最终得出楞次定律内容。

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概括,加以思维加工,总结出结论,与传统教学总结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做的演示实验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其认知结果归纳结论,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6.指导实践。课本中的“讨论与交流”、“迷你实验室”是本节内容的补充与深化。组织学生运用实验结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仅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是迁移知识、深化知识的重要环节。通过运用和深化,学生的知识、技能逐渐转化为能力和素质,这是学生完成自身发展的延续。

二、体会

1.这种教学模式使师生角色、课堂结构、教学功能发生变化。教师由过去的居高临下变为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学习合作者。在引导探究性教学中始终重视的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重视的是与学生交流时语言的艺术性和表达的艺术性。

2.在引导探究性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交流合作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状态之中,思维、表达、自学、实践、合作、创新等能力与各种技能都得到充分发展。

3.开展“引导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态度。

4.利用本教学法教学时不能搞突然袭击,除相对简单的问题外,凡涉及知识面广、对思维活动要求较高、内涵丰富的问题,均以导学案的方式公布给学生,让其有必要的思想和知识准备,以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二、不足

1.教师自身的修养。打造丰富的课堂,让学生在博大、温暖的精神氛围中跳荡,对教师的学识修养和想象力的要求非常重要。

第4篇:楞次定律教学设计范文

1调整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优化物理教学过程

实验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会改变学生对物理课的认识.在没有进行实验课程之前,学生可能会对物理课程感到手忙脚乱、无从下手,因为物理课所涉及的知识大部分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但是由于它有理论基础作为指导,学生在接触到实验课以后,会很大程度上对物理有所改观,能够重新审视物理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便捷.

为了优化物理课程教学,教师可以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之上对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提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学生自然还可以利用原有的实验器材,亲自动手操作调整以后的实验课题,这样学生不但对物理实验有一个新的认识,还可以通过灵活的变化和调整,将原有的实验改变为一个新型实验课题,改进了实验的步骤和方法,节省了许多的实验程序,培养了学生对创新实验的设计能力和优化能力.如在教授《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实验内容时,该实验所涉及的器材、资料我们都要进行详细了解,然后针对实验的要求、对照实验的目的,让学生亲自操作一下实验的过程,在利用打点计时器时,要注意多方面的要求.教师可以对实验的目的进行些许的调整,这样学生也会针对目的对实验要求进行些许的改进,这样一个实验就会变为两个实验,但是其本质是不变的,针对创新实验做这样的设计,不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还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优化教学过程.

2改进实验的观察方法,优化物理教学过程

学生想从实验中得出想要的结论,除了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详细的了解,对实验的过程的观察也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进行的过程来了解实验步骤中的不足之处,以便更好的改进;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可以得出实验的结论并且验证我们的推测正确与否,所以,一个实验有一个好的观察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观察也就是将学生的视觉、听觉进行结合、调动,保证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在高度集中的状态.不同的观察方法也会有不一样的结论,学生对实验内容、过程、本质、规律的了解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的重点、要点,这样会使得实验的结论不具备说服性,所以教师要改进实验观察的方法,尽量减小外界的干扰和学生的主观意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规范性.不同的实验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这时学生也要积极调节,在不同实验中注重的感受器官不同,以达到更深刻的感官认识,做到实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如在进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时,教师的侧重点在加速度、物体所受的力以及物体的质量,这些对于实验的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数据,也就是在观察实验时,要注意这几个方面的确定性、规范性,在观察时也要做到仔细认真,保证各个细节的准确性,为实验的结论提供强有力的现实依据.

3巧用实验设计,完成电学实验教学的任务

实验教学设计是物理实验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引导学生快速高效学习物理实验的有效手段,所以,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有效运用实验设计完成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

3.1演示实验的教学设计

科学准备的演示实验,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一般地,课堂演示实验设计应该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选择好实验方向和具体实验目标;第二,选择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步骤;第三,选择好能达成上面两个目标的各种手段和方法;第四,通过一些方法来评价以上工作的实践结果.

3.2验证性实验的教学设计

在上验证性实验课时,比方说,让同学们去验证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时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这时候,实验设计就应该以引导为主,可以先提问一些问题:家里的灯是串联还是并联?为什么要串联/并联?串联和并联各自的优势在哪里?先让同学们进行思考,让大家3、4人一组进行讨论,并让同学们结合之前学过的有关知识,画出电路图,用公式计算出电流,电压的差别,最后得出问题的答案.然后一定要引导同学们为自己的结论设计实验,用实验的结果来验证自己用公式和理论得出来的结论是否正确.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解决问题的目的.

3.3充分发挥仿真软件在电学实验教学设计中的作用

有时候的实验不一定要教师亲自操作,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适当的变换教学方式会给同学们一种新鲜感,比如可以选择PPT将实验步骤直接展示在大家面前,节省了上课的时间.也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给同学们演示实验步骤,或者可以使用一些卡通人物制作成动画来给学生们演示实验步骤,并且边实验边讲解.将多媒体植入到实验教学之中可以有效提高上课效率,同时激起大家的学习兴趣,使原本枯燥的电学课堂也可以充满趣味性.

同时,有一些仿真软件还可以提供一个器具完备的综合性实验室,可以让同学们不用真的用手接触就可以在这样一个虚拟的实验室中完成电路的连接实验,学生们不用担心器材被破坏,也不用担心操作出现问题,老师更不用担心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危险,有了这样的软件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做各种的尝试,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4结合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制定应当结合具体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是“知道”、“了解”或者是“掌握”来确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教学目标对其要求不高,那么在选择实验设计教学策略时,并不需要整体实验都由学生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部分,让学生对于其中的重难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提升实验设计水平;对于教学目标要求较高的内容,教师可以选择学生设计整体实验,一方面学生经历物理规律得出的过程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物理规律的认识,同时学生能够明确其适用范围、相关内容,加深认识.

第5篇:楞次定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物理情境 教学 知识兴趣

任何有意义的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应该从情境出发,使情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以学生发展为主线,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观察,体验,通过自主探究,逐渐养成对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的思维习惯,达到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提高探究能力的最终目的。

一、情境教学设计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能加强对物理知识的记忆

记忆是思维的起点,对物理情境的认识是对现象本质规律的认识,这有利于把错综复杂的物理现象条理化、模型化、形象化。比如关于“势能”的教学,如果我们讲清了重力势能要领的建立过程,重力势能大小的计算,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的关系等,就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一个物体在重力场中运动时重力势能变化的情境,在学到电势能时,通过与重力势能的类比,从而建立相应的物理情境。

(二)能促进物理知识的顺利迁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原理和态度的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迁移就是大脑中已有认知结构所储存信息的复活,在新输入信息的作用下,参与同化或顺应,从而获得新的认知结构的心理过程。建立物理情境的过程就是认知结构化的过程。当新刺激物输入住处后就会产生一种格式的反映,而忽视物理情境的建立,一味强调物理量的含义、单位、方向等,学生学到的物理知识就如空中楼阁,不能顺利迁移。

(三)是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手段

物理情境是抽象的“抽”与具体的“物”结合的产物,它不是空洞的,也不是死板的;它是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景。它结合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既富于启发性,又富于哲理性;既能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又能激发他们的间接兴趣,这正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情境教学设计在物理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要使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关键是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讲课前,有必要通过特定的教学情境,排除学生对其他活动的感知,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迅速转变为有意注意上。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入能达到激发求知欲的作用。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时才能集中精力,积极思考,发展思维,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情境教学设计的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种。

(一)利用生活经验创设物理情境

在情境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把握有利条件,巧妙地利用生活经验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物理现象中发现从未思考过的物理问题,带着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自主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引出物理原理,定律,并继续用于探究并解决有关的物理问题,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循环,不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讲授《光的折射定律》一课时,在引入时可设计这样一个情境:走在清澈的小溪边,可以看到各色的小石子在溪底,当伸手去拿时,却发现拿到的小石子并不是想拿的那一块;渔民在叉鱼的时候也会出现此类问题。原因何在?这样的情境,在生活中经常发生,学生也有此类的经验,却可能没有考虑过其中的原因。

(二)利用物理实验观察物理情境

中学物理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验证物理规律,物理概念,物理过程,而且具有直观性、真实性、趣味性等特点。

(三)利用物理图形图像优化物理情境

第6篇:楞次定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设计;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关键要对课堂教学设计不断创新。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落实课改,融合、渗透新课程理念的先行举措,是实现地理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必要手段。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科学理论修养,以及教学实践能力,都将在教学设计中充分显现出来。改革课堂结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物理教师的当务之急。那么,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应从哪几方面入手呢?

一、优化教学目标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其不同的教学目标,我们要依据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和社会需要,既要确定基础素质的素体培养,又要有能力培养,使学生所收获的不仅仅是物理知识本身,更重的是学习物理的方法。例如:“磁现象的电本质”一节,我不仅让学生理解磁现象的电本质:“磁铁磁场和电流磁场一样,都是由电荷运动形成的”,而且使学生了解科学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基础和指导思想,使学生了解假说是科学发展的形式,假说是否正确要看其能否解释实验现象,导出的结论能否跟实验相符合,在物理教学中逐渐向学生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发展的道路,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二、优化教学内容

一些学生学习了不少书本知识,却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硬“塞”给学生,而是要具备现代化教材观,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注意学习的个体差异,把握教材、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促使教学内容现代化。例如:《原子核能》一部分,内容抽象,平淡无味,若适当介绍世界上各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核能发电上取得的发展,介绍我国正在建设中广东大亚湾和浙江秦山核电站的有关情况,指明发展核电以后以适应现代化建设事业对能源日益增长的需要,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我国对核电建设采取的政策和措施。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授课效果。

三、优化教学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要让学生会学知识,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正确处理知识、方法、能力三者的关系,设计引人入胜、轻松和谐,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和科学文化氛围的教学情景,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完美结合,充分做到信任学生,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找,错误让学生析,是非让学生辨,异同让学生比,好坏让学生评,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自我调控的机会,让知识、方法、能力如泉水般地流入学生心田,滋润学生成长,如“感应电流方向―楞次定律”一节,每三人一组,每组备有:原副线圈各一(外面有明显的绕向标志),导线若干,灵敏电流表,电源、电键、滑动变阴器、然后教师发下实验用的讲义,重点指出以下几点:

a)什么是原电流、原电流方向、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方向;

b)原电流与原电流磁场的方向由学生自己控制;

c)每次实验时应明确其磁通量的变化情况;

d)感应电流方向由灵敏电流表指针的偏向测出,教师应重点指出,电流从哪一端流入,指针就偏向哪一端;

e)在测出感应电流方向后,画出副线圈中的感应电流磁场;

f)根据作图结合实验中的具体条件,找出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电流磁场方向间的规律;

g)在实验小组内相互讨论总结出规律,先用自己的语言写文字结论,然后再与课本对照,并找出楞次定律中的关键字句。采用这种方法比传统的讲授法课堂效果能提高35%。

四、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如:“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一节,我让学生用已有的ε=U+U′,I=U/R知识自己推导出I=ε/(R+r)。这样学生记忆深刻、理解透彻。因此教师要在汲取各种教学方法精化的基础上,大胆构建适合本校本班教学实际,能真正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多种教学模式,并进行优化组合,绝不拘于某一种教学方法,更不要机械地照搬某种“最佳”教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具特色,但每种教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在知识的传授,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不尽相同的作用,只有多法结合,配合使用,才能形成合力,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要及时了解教学方法的新变化,熟悉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明确其效能,及时充实到教学过程中去。

五、优化教学手段

第7篇:楞次定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学 创新

高中物理教学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批判性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笔者认为,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不仅仅是对物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重复,更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物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实践、情感价值观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对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笔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要更新观念

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是在非主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的主动思考和教育实践,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照抄,其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学习,培养新的教育观念,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调整,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这才是收到较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物理新课标不仅对物理知识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培养学生必备的物理素养”是高中物理课标的基本要求之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物理观。

二、改变教育教学方法

(一)教师授课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绝大多数学生能理解,能消化。课后不仅要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辅导,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记得有人说过 “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时间花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教学、辅导的重心自然向成绩好的学生身上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从而造成好的学生越学越好,差的学生越来越差。所以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意不要忽视所谓的差生。

(二)要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有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的物理概念,一种是在大量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另一种是在已有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全面掌握规律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锻炼,体现出学生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那种以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角色,努力成为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性。

(三)教学方法多元化。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新鲜血液。教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传统教学方式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物理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 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各种物理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物体的运动和变化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广泛地被广大教师采用。在新课改下,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一些常用的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三、课堂教学要精心设计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发觉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师预期的效果有很大差异,课后认真思考,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考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楞次定律”的学习,既抽象又难学,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这对物理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笔者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突破难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边做实验边学习,将抽象的楞次定律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有形的东西。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掌握了知识,同时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能将抽象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东西,比一味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要注重教学效果

新课标提倡“探究式学习”。这种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在了解知识的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

第8篇:楞次定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设计策略

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教师如何开展课堂教学的一个总体规划,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因此,设计好课堂教学对实施好新课程意义重大。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设计好课堂教学,要做到“心中有学生”

旧课程是以教师的“教”为核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而新课程则不然,认为学生的“学”是主体,教师的“教”是主导。学生怎么学,怎么学得好,教师就怎么“教”,“教”是为“学”服务的。因此,课堂教学设计是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的。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现有水平区,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只有把握好“现在水平区”和“最近发展区”,才能更好地、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课堂设计时首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障碍,还要清楚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感的发展规律。如学生的生活经验、起点知识、思维水平、思维方式、错误想法、学习能力、习得的知识结构状况、情感特点等。教师只有深刻地把握住这些,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清楚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为课堂教学设计夯实好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好课堂教学,要做到“脑中有物理”

要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不仅要做好“心中有学生”,还要做到“脑中有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只有把学生的认知发展与知识的结构有机结合才能焕发出绚丽的“色彩”。“脑中有物理”就要对物理结构有清晰、完整的认知。如对某一节新课教学内容,教师不仅要清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还要能够分析出本课中物理现象、概念、规律、方法、模型各有哪些知识以及对于探究这些所用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并要清楚它们在整个高中物理体系中的地位;对某一节复习课,教师不仅要知道哪些知识应该联系与区分,哪些应该丰富与拓展,还要知道解决同一类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等;对实验课中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

三、设计好课堂教学,要做到“手中有策略”

教师在摸清学生“底细”,熟知物理结构之后,就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学”对教师的“教”进行策略性的安排,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架构,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突破各个教学内容,真正充分体现教为学服务,引领学生充分发展。如在新课引入中就要精心策划,紧紧围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而在新课教学中教师要弄清对教学内容是采用独立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是指导学习还是自主学习,是传授学习还是探究学习,教师“导”在何时,“导”在何方……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兼顾学生的认知及其成果的延续与深入;既要注视知识的生成,更要留意学生的能力是否得以提升、情感是否得以升华。而在课堂结尾中,教师同样不可掉以轻心,也要讲究“计策”,不仅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巩固、扩展、延伸、迁移,而且也要为学生后续物理的学习提供积极的动力,激发更强的求知欲。

海口市实验中学的杜和蔓老师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的设计架构就独辟蹊径,打破了正常的教学顺序。她研究了“学生已经看过高中的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觉得高中的牛顿第一定律与初中的牛顿第一定律并没两样”这一内在的心理认识。根据这一特点,她索性从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从比较初高中的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上的异同点出发深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让学生感知牛顿第一定律的深度和广度,接着提出问题:“那么有关力与运动之间———牛顿第一定律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历史上曾有哪些人物提出对这个关系比较有影响力的看法?”当学生回答完之后,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两位历史人物的观点。之后,杜老师又引领学生“:让我们随着伽利略一块儿回到17世纪,看一看当时他是如何反驳亚里士多德的,现在我们在坐的每一位同学都可以是当时的伽利略,那你是通过哪些现象、哪些事实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问题、有错误的?并请举例说明。”一个架构的改变,几个问题的引导,将本是枯燥的一节课变成了学生“惊奇”的探究课,让学生“无意间”一同“经历”了科学家曾经的探索历程。

三明一中的刘若嘉老师在学生探究“动能与重力势能的转化和守恒”实验的操作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动手能力、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的特点,提供了如下的建议帮助:①打点计时器要竖直地固定在铁架上;②手提纸带尽量地保持竖直;③先接通电源,后松开纸带;④要选择第一、二两点间距离接近2毫米,且用点迹清晰的纸带进行测量。学生弄清了这些建议的含义,并付诸操作,就能有效地减少误差,提高实验成功率。这些建议性支架,使得学生的这节探究课得到合理的支撑。

云南省姚安县第二高级中学的张金武老师在《楞次定律》一课结尾时布置以下的课堂练习:如下图所示,不计导轨电阻。(1)当电键k断开和闭合的瞬间,试确定线圈C的运动情况。(2)撤去电源,将导体棒ab跨放在光滑导轨上并在其间加上匀强磁场B,如图中虚线框所示。若ab向右匀速运动、匀加速运动、匀减速运动,试确定三种情况中线圈C的运动状态。课堂结尾布置下这样的三个问题,问题环环相扣,既承上又启下,教师不作解答,留下空白,却埋下了伏笔,造成了悬念,引人入胜,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之盼望“下回分解”。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设计只有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物理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认真斟酌,合理选择教学策略,“有意而为”,课堂教学的“果实”才能“无意而成”。正如一句话所说的:只有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第9篇:楞次定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预设;生成;探究

一、高中物理“预设”与“生成”的含义

1.“预设”的含义

“预设”就是教师在上课前,为了达到一定教学目标所制定的教学方案,或在脑海里预测的计划。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制定预设,按照预设,围绕着制定目标实现控制教学进行的过程。但是这样预设水平就会因教师的知识水平,态度倾向等一系列原因而受到制约。在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下,教师预设时不仅要备学生、备任务、备目标,还要备监测和备过程。预设的中心应该从“教师怎样做”转移到“学生怎样做”,真正地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

理念。

2.“生成”的含义

“生成”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师生的互动中,根据教学的变化和需要,灵活地调整和改变事先的教学计划。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从而生成自己的学习方式。预设思维更注重对结果、规律的重视,生成更注重过程、差异、创造的关注。

二、“预设”与“生成”在课堂中应用的必要性

课堂既然进行预设,那么课堂就会有控制性,让课堂朝着自己所期待的方向发展,那就要排除课堂中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以

达到预设效果的实现。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极有可能对学生的发展有利,强制性的控制反而阻碍了学生的积极

性,学习兴趣,以及创造力。这样说来就没有预设的必要了吗?不是的,首先每节课都有其授课目标,只有制定了目标才会为其实现展开一系列举措;其次教学都是在教育思想和政策的指导下进行的。例如,升学指标、课程进度安排等要求。

如果没有预设,不按照要求展开活动,没有一定的顺序,那么最后形成的结果也是难以想象的。例如,在高三的一节“楞次定律”课中,由于突然接到其他教师的听课要求,来不及备课,只能快速地在备课本上罗列出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关于磁通量变化的定量、定性分析;关于楞次定律中的“阻碍”分析;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等。打算在黑板上提出问题,然后再由学生提出相应的物理问题,然后再逐一讨论,但是由于没有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加以预设,使教师只能自圆其说,课堂气氛极其尴尬,同时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那么,还要不要生成呢,现在的教学不再是死性的教师讲,学

生听。而是在互动中不断地生成。课堂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并且在课堂上许多生成都是积极的有价值的,它们既暴露了学生的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学生的一些创新潜质来,教师如果过于强制的控制会造成学生生成资源的浪费。

三、高中物理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评价

“预设”与“生成”既对立又统一,因此构成了一对矛盾体。他们之间既存在着抵触关系又是紧密相连的关系。也因为“预设”与“生成”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应重视对于二者的使用。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有一定的驾驭能力和时间的调控。同时还要求教师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在预先的考虑中激发和创造生成,同时合理地预设让教师把握好整体的课堂教学框架,从而更好地促使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造。然而,“预设”与“生成”虽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和其存在的必要性,但要想将二者互为有效利用,这又是对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对教师如何能够更好地使用“预设”和“生成”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对课前的预设研究,进行精心预设

“预设”,既要对传统的预设继续发扬,又要汲取现代预设的新理念和新方法。“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所以根据高中物理的宗旨要不同阶段进行严密的教学预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教师还可以预设“生成”,例如,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直接指出来,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意见并且提出见解,生成不同的解决方案。

2.为引导精彩的“生成”,创设课堂教学环境

首先,只有在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中,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挥才可以做出新的判断,这些都是培养课堂动态生成的好方式。只有学生在课堂中感觉到轻松,没有压力,感觉自身的价值得到认可,才会给学生创造参与的热情动机。其次,教师要留意课堂中发生的各种变化,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进行创新。教学中,会有许多意外状况发生,可能会激发生成的契机。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同时引发学生的认知的冲突和自我的深刻反省,这样就可以让教学深入进行。最后要更新教育观念,教师根据课堂采用正确的态度,做出最适合的评价,让学生受到激励。教师要从“授讲者”向“指导者”转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3.对教学中“预设”和“生成”进行反思

对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师的表现进行反思和批判,既可以发现教学不完善的地方,进行补救;又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知识的成长,并且可以改进以后的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推广,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变化。“预设”是教学行为的体现,“生成”则体现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教师的预设下,有效地使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生成”知识,锻炼学习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所以“预设”与“生成”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合理的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让高中物理课堂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赖玉华,黄谷.浅论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从“预设”到“生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