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类专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专业建设;行业特色;培养方案
1 背景
总理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强调高校办的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而学校特色的主要载体是特色专业,所谓特色专业就是具有优于其他学校的、稳定的、具有鲜明个性并为社会所承认的独特风格的专业,特点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1]。我省乃至全国几乎所有学校都设置了计算机类专业,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设置频次极高的专业。高职类学校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从本科课程体系移植过来后降低要求或浓缩而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基本相似,人才结构失衡,课程设置较少反映不同行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及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导致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近年来,各学校又纷纷开设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效果如出一辙。研究表明,形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但对高职院校来说最突出的问题是,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没有针对行业应用领域的需要,呈现明显的趋同现象,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
2 专业建设实践探索
2.1 专业培养目标必须注重行业特色
高职教育的任务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要针对明确的职业岗位,为了满足产业技术发展的需要,拓展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岗位范围,计算机类专业培养目
标必须注重行业特色。我院是山西省以土建类专业为主干专业、服务于建设行业的一所行业特色非常明显的高职学校,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于2001年开始设置计算机类专业,最早申报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一个专业。从近几年的办学情况来看,呈现出发展不力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人才需求脱离,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专业建设的角度看,培养目标没有考虑计算机应用专业在本行业的需求,行业特色不显明,就业市场的倾向性不明确是主要的问题。
2.2 构筑与行业融合的专业培养方案
针对行业对计算机类专业的应用需求,构筑融合性专业培养方案,为行业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的方向。为使计算机类专业能够服务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主要进行了如下改革。
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与新加坡创新计算机学院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引进该学院计算机学院专业培养方案,并加以改造,形成适合本地经济需要的实施性强的教学方案。同时引进原版英文教材,对方定期派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强化了学生的英语交际水平,为学生去外企、合资企业、软件外包企业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申报了“电脑艺术设计(建筑动画方向)”和“计算机信息管理(建筑信息管理方向)”两个新专业,与学院的优势专业相呼应,建设了各具特色的三个专业,保证了
作者简介:魏怀明,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体系结构、高等职业教育。
多渠道生源和就业市场空间,扭转了与其他学校专业设置趋同的现象。
2.3 专业培养方案实践
我们从职业岗位出发分析职业能力要求,进而分
解出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由此推导出支撑课程体系。我院电脑艺术设计(建筑动画方向)专业和计算机信息管理(建筑信息管理方向)专业培养方案分别如图1、图2所示[2]。
3 专业建设改革成效
经过近年来的专业建设工作,本系的招生专业数由原来的一个增加到现在的三个;学生数由2006年最低谷时的28人增加到现在的500余人,形成了具有“建筑特色的计算机类专业群”。从高考填报志愿情况、第一志愿录取学生数、就业情况、新生入校后专业思想的稳定性等方面都说明,具有行业特色的计算机类专业教育前景广阔。电脑艺术设计(建筑动画方向)第一届学生已毕业,实习期间学生均有千元以上工资,就业情况非常喜人。今年计算机信息管理(建筑信息管理方向)第一届毕业生也在实习,持有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的有多人,学生都在建筑行业顶岗实习,实践证明本专业毕业生在建设行业有了就业市场。从招生就业的反馈信息来看,专业的特色及行业倾向性吸引了不少生源,扩大了就业空间。有很多外地学校通过校园网了解到我系关于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建设方案后,来校访问学习。我们承担的“依托优势专业建设特色计算机类专业群的研究与实践”科研课题于2010年11月通过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审核结题。
4 实践中的问题
1) 专业教育目标是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来实现的,由于专业跨度大,师资是由多个教学单位(院、系)选派的,对培养方案的整体性把握有一定难度,构建融合性课程体系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需要从培养方案、课程、教材、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2) 由于行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市
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要面向市场建立以需求导向的动态教学机制[3]。
3) 人才培养方案的“复合型”决定了带头人本身是“复合型”的,要求带头人对相关专业领域有较深的了解。
4) 建设一个复合型优秀教学团队是特色专业强有力的保障。这要求教师队伍学缘关系广泛,团队不是多学科专业方向或课程类别的松散组合体,而是集成团队中各成员的强势,形成跨专业跨课程的有机整体,要能够形成为特色专业教学服务的合力。
5) 要将建立毕业生就业的跟踪机制作为一个长期任务。通过毕业生就业反馈,进一步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使岗位设置更加适应市场需要。
6) 简单的堆叠课程对于教学是不利的。教学改革工作深入开展的任务是整合师资资源,编写适应融合性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使用的教材,使融合性课程真正地融合起来。
5 结语
把计算机类和土建类专业教育融合起来,利用学校专业师资、教学设施等软硬件资源,面向行业就业大市场背景,针对人才的岗位要求,使本校优质教学资源最大化,面向行业经济设置专业,量身定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具有建筑特色的计算机类专业群,为建筑行业IT复合型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道路。这个理念为其他具有行业特色的职业院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专业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 贾宗璞,杨波,王海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6):101-103.
[2]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 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双证课程”教学方案汇编[M]. 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129-167.
[3] 王陆海,王忠民. 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3):16-18.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with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WEI Huaimi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Shanxi Architectural College, Taiyuan 030006, China)
【 关键词 】 计算机技术;数字艺术
Thinking Cause by the Calculator Technique and the Numerical Art Professional Relation
Li Ye
(Shaoguan Technician Institute GuangdongShaoguan 512023)
【 Abstract 】 In recent years, Guangdong province move professions, such as Man and meeting exhibition...etc. as newly arisen profession, Be in technician's college in the whole province carry on freely solicitting students, then province public finance to these profession carry on a homologous public finance subsidy, the student then dismisses school fees about two years.Province all levels technician's college in the Guangdong also mostly starts set up this profession to carry on solicit students and surely have among them some have already owned that type of profession to do to learn experience an above college for more than 10 years, also don't lack to multiply by policy east breeze to set up this professional college among them.
【 Keywords 】 computer technology; digital art
1 引言
近年来,广东省把动漫、会展等专业作为新兴行业,在全省技工院校进行免费招生,而多数新开设这类专业的院校,则把数字艺术类专业划归到了计算机相关专业下面,专业名称也有诸如计算机动画制作、计算机广告设计(会展方向)等叫法。韶关市技师学院开设这类专业已有五六年的历史,学院将这类专业划归到计算机相关专业下,所以在这里简单地谈一谈对计算机技术与数字艺术融合发展的看法。
本文并不想讨论把数字艺术设计划归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的合理性,毕竟从开设这一类专业比较早的高等院校的先例来看,高校亦是如此。在这一类专业出现之初,很多高校也将这一类专业放在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中,当然也有将这一类专业划归到艺术类专业中。那么从数字艺术产生过程来看,数字艺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可见,数字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离不开计算机相关技术。
从数字艺术的定义来看,广义上讲,广义的数字艺术就是数字化的艺术,比如以数字技术为手段的平面设计、以万维网为媒介传播的所谓“纯艺术”,甚至手机铃声等等,只要以数字技术为载体,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都可以归类到数字艺术。数字艺术作品一般在创作过程中全面或者部分使用了数字技术手段。数字艺术包括交互媒体设计、数字影像艺术、虚拟现实设计、新媒体艺术等。
交互媒体设计指以互动媒体为载体的设计,例如以万维网为载体的网页设计、网络游戏设计,以手机为载体的彩信设计、WAP设计、手机游戏设计等;数字影像艺术包括数字动画、DV电影、数字影视广告和片头等;虚拟现实设计是指数字博物馆、数字商城这样的虚拟空间设计;新媒体艺术对应传统美术、雕塑,是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和材料的纯艺术形式。
狭义上讲,狭义的数字艺术一般指的是用计算机处理或制作出和艺术有关的设计、影音、动画或其它艺术作品,相对于传统艺术作品,它在传播、存储、复制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也称之为CG。从事数字艺术的人在我国也从量的变化提升到了质的变化,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同时也覆盖到了行业的各个层面。数字艺术是建立在电脑硬件和数字艺术软件基础之上的,所以数字艺术的发展也依附于它们。在这方面,有很多软件公司走在了前面,如Adobe软件公司、Autodesk公司等。Adobe数字艺术学院就是一个不错的数字艺术学习交流平台。
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计算机技术在数字艺术设计中的地位。计算机技术对于数字艺术来讲,是一种工具,是一种手段,是一种实现的方法。数字艺术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名合格的数字艺术行业从业者,应掌握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譬如说,图形图像软件的使用、动画剪辑软件的使用等。相对来讲,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数字艺术,譬如说图形界面的开发等。随着IT软件的开发量越来越大,对于界面设计人员的需求则更为突出,这一点从各大求职网站中的招聘广告中可以看到,尤其是对于既懂编程又懂界面设计的复合性人才更是情有独钟,这一点应引起广大IT人士的注意。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出计算机技术与数字艺术领域的交叉重合。
在国外IT公司里,总是离不开从事数字艺术专业从业人员,他们叫做“Graphic Designer”。Graphic Designer的工作稳定性很高,经济繁荣时期毫无疑问,即使经济下滑时期,仍不会有很大影响。以前几年为例,北美的大规模裁员浪潮,给高科技行业带来巨大冲击,放慢了高科技产品的开发速度,实际上它是对泡沫经济的反弹,不能彻底改变传统产业结构,也绝不能影响到设计领域。近几年,世界各国经济不景气,但是建筑业却高度发展,环境艺术设计、商业展示设计、装潢设计、商业广告设计等领域极其兴旺,大量职位虚位以待。随着各国的经济明显好转,产品开发的脚步正在加快,商业美术设计领域将进一步获得巨大发展,相对应的必然是需求大量专业人才,Graphic Design显然是具有灿烂的就业前景。
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可以把手中的智能手机看做是计算机技术的一种延伸。智能手机(Smartphone)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应用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地对手机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现在智能手机上可以安装各种不同的图形处理软件,这些软件的性能已经不逊色于早期计算机系统中的同类型软件,同时随着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设备中手触式的设计普及,从事美术艺术设计的人员完全可以把工作从纸张和画笔的工作环境下,移植到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工具的平台上,而且这样的平台相比较原始的平台具有更多的优势。
我们可以形象地把计算机技术与数字艺术看做基因的双螺旋,他们已经从合适的切入点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不分彼此。作为技工院校的教育来讲,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数字艺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新兴行业中,正是技工院校发挥社会责任的好舞台,好战场。
参考文献
[l] 李兴国.影视艺术与高科技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1日出版.
[2] 李颖,董彦.现代教育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01.
【关键词】实践教学;远程控制;虚拟技术
21世纪的今天,当前经济逐渐的趋向于多元化主题的发展,同时现代化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基于人才市场对人才的根本需求,逐渐强调对实用型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而高职院校作为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基地,对于如何提高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始终是当前计算机行业教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因此本文对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现如今,科技的进步以及时代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进而加剧了社会人才市场的竞争,对于如何培养出综合性创新性人才成为各个院校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对于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而言,加强其实践教学有着一定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两点具体体现:
(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众所周知,计算机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中,加强学生计算机类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在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中的应用,不仅仅将学生的理论知识有效提升,同时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的理解计算机类专业的相关知识,进而提高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热情。
(二)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加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相关知识的过程中,自身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并在计算机、网络设备等实际使用过程中,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进而实现创新性的实践教学。
总而言之,加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不仅仅和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方向相吻合,同时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具体体现:
(一)实践教学开展中存在课程门数过多和综合性不强的特点
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相关课程譬如数据库技术、网络编程、网络原理、网络服务架设、网络组建等在实际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大量的综合实践教学过程呈现,仅仅局限于对单个课程教学过程的实施,以至于其课程实践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其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难免受到各种各样的约束性。
(二)有着较大跨度的单门课程教学周期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其单门课程的教学周期往往有着相对较大的跨度,这一现象的产生,以至于学生在对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将前面所学的知识遗忘,不能很好地运用前导课程中所学的知识。
(三)实践教学实训时间短,安排的次数多
在校期间,实践教学实训时间短和安排的次数多同样也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当前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一旦学生对实训课程逐渐适应,开始步入学习的正轨中,课程已经结束,这一过程的实现难以从根本上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在课程在安排上多数以两节课为单元,有些较大的综合性的实训项目实施起来存在困难。
(四)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校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帮助有限
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很大部分时间不在学校,而是在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大部分任务也是在顶岗实习期间完成的。学生在校外实习其间,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实习工作,以及如何高效地解决学生在企业碰到的实际问题和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而言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点,在实际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也存在更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和发现,需要更多相关研究人士共同参与。
三、提高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途径
加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提高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就要立足于当前,结合学生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而做好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就其实质性而言,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将传统的教育观念打破,并注入新的教育理念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更要将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尤其是现阶段的计算机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就要对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进行培养,将其网络专业实践教学的应用性及其实践性突出,做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串联。在课程实践教学设计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相关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进行选择,并对项目化教学模式、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加以采用,进而保证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改善学校实践教学环境,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对实践教学环境加以改善,加强专业实训室的建设,进而对良好的实践氛围进行营造,进而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提高。首先其计算机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就要对高职教育特色进行积极的探索,将实训环节加强,并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培养。实践教学过程中首先就要对讲演练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加以采用,尽可能的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中引入一些网站的设计工作、动画的设计工作以及其平面的设计工作,拓宽学生计算机各个课程的学习,并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同时处理好校内理论教学和校外实训教学的关系,对学生的实训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要对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教学模式采取,并保证现代化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有着一定的科研性,对学生计算机信息处理整理能力进行综合性的培养。
加强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技术的实践教学,就要借助于的仿真实验平台,将实践教学的效果全面提高,保证实践教学有着一定的真实性、集成性和趣味性,并做好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将双师型教师的比重全面增强,并对行业教师的力度进行强化,全面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类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加强顶岗实习的指导和管理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很大部分时间不在学校,而是在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校外实习其间,在校老师也要积极发挥作用,采用计算机远程控制技术和虚拟技术等技术手段来加强对学生的远程指导,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做好教学质量的控制,落实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对教学质量进行科学化和合理化的控制,并对其培养目标进行落实,首先就要做好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考核,将计算机课程基础应用实践能力加以培养。其次就要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做好实训课程的综合考核,并对学生的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进行严格的考核,进而提高当前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总而言之,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点,同时也要增加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实训时间,并将实训次数减少,改进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而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与此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职业技能和专业修养的培养养。
四、结语
近些年来,随着IT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就要结合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的情况,并以当前人才市场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全面提高其实践教学的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史礼正.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广州大学,2012.
[2]邓先春.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辅助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四川师范大学,2011.
[3]苏荣晨.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0:201-202.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一、概述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其特点所决定的,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一种特有的办学模式[1]。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是企业、高职院校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合作形式,是一种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2]。它是职业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也是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运作的基本经验。它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体现,如德国是“双元制”,美国又称专门的产学合作计划,英国则主要体现在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3],澳大利亚以“TAFE”模式为主要代表,日本则表现为“实习并用职业训练制度”模式。
尽管如此,人们始终认为职业教育的实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只是不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不同,因而企业参与的程度、方式和成效也有所区别。不过,校企合作始终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我国校企合作历史沿革
我国自2002年8月出台《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后,教育部等七部委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强调学校与企业合作,确立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这是我国高职教育多年发展经验的总结[4],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本科压缩”模式向“校企合作”模式转变的关键点。
2005年11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要求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出台,2007年6月推出《关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两个文件都特别注重校企合作,探索全新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一系列的文件构成了高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政策体系,表现出明确的政策导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再次强调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至此,当前的校企合作已步入常规化、法制化阶段。
三、国内校企合作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各地依托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充分彰显了高职100所示范院校的辐射作用,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校企合作研究,初步形成了校企合作典型范式,当前,我国校企合作按照合作深度可分为:学校主动寻求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的初级层次:学校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的校企合作的中级层次和校企互动、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的高级层次。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将逐步向集团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一方面,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当前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
1.“校热企冷”,部分企业对校企合作热情不够
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日益引起各职业学校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但是相当部分的企业、行业却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情,其中原因比较复杂。但是,作为多元主体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仅仅只有学校的热情是难以真正开展的。
2.当前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和督促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前,校企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作为一种办学理念和模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要真正实施,还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政府在有关政策的制定、校企合作的主导和监督方面发挥作用,只有校企合作真正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才能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各级各类管理和技术型人才。
3.校企合作忽视了行业(产业)协会的有效参与,有效的多元合作模式尚未完全建立
当前的校企合作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仅仅是学校与企业的“二元对话”,其中缺少了作为行业(产业)及相关协会的介入,一方面是合作基础的薄弱,另一方面难以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这既不利于校企合作的长期开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实施效果,不利于多元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
4.跨行业、产业的校企合作尚未有效开展
目前的校企合作很大程度局限于所谓对口专业的合作,跨行业、产业的广义校企合作尚未有效开展和实施,这是对校企合作浅层理解的表现之一。
5.校企合作的成果令人堪忧,投入产出不成比例
校企合作的成果是当前重点研究领域之一,深入研究后我们发现,校企合作的投入与产出难成比例,过高的投入与过低的回报成为阻碍校企合作的又一障碍。
四、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研究的思考
1.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涵盖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与安全管理等19个专业(方向),通过对智联招聘、51job等供求数据分析后发现计算机类专业近5年的供需数据均呈上升趋势,供需数量基本保持在所有行业的前三位。
笔者通过查询中国期刊网上已发表的研究成果后发现,当前计算机类专业的校企合作突出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当前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校企合作主要集中在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传统的专业方向,对于其它诸如图形图像制作、游戏软件、动漫设计与制作、广告媒体开发等新兴专业的的校企合作研究涉及不多;二是校企合作几乎都是在本行业和产业内部的产学合作,对于跨行业和产业的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施几乎是空白。
基于社会对于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随着用人单位、家长、学生个体和高职院校本身对于计算机类各专业毕业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方面要求的提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方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
以上各方面目标决定了开展计算机类校企合作有效实施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目前在校企合作有效性这一领域尚未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因而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刻不容缓。
2.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研究的思考和建议
(1)校企合作(尤其是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文献研究
追溯校企合作尤其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中的成功模式,探索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假设和方案,并开展探究性实践。
(2)开展校企合作主体研究
跟踪了解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及相关产业的校企合作资料文献,深度了解各方在校企合作中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对有效实施校企合作进行充分析,结合校企合作相关理论,探讨各方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作用。一是应充分研究政府在发挥其主导作用方面的具体措施和可执行方案;二是充分研究行业指导在校企合作中的有效作用;三是深入研究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动机水平和实施策略;四是促进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政策机制和监督体系研究。初步建构基业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四位一体”的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有效实施理论与实践的模型。
(3)巩固同行业校企合作研究成果
应结合当前计算机类专业同IT行业、企业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计算机类专业同IT行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模式。深入研究计算机类各专业同相关企业、行业的合作模式,科学解构合作流程和有效实施模式,进行校企合作有效性的深度研究。
(4)建构新型校企合作理论模型
我们应在前三项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基于“政策引导、行业促进、企业参与、学校主导”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的理论模型和实践体系,初步形成校企合作的监督、管理、评价等机制。开展计算机机类专业跨行业(产业)校企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通过具体的校企合作实践进行实证研究。
(5)校企合作的推广研究
结合以上各个层面的研究成果,进一步验证校企合作有效实施理论问题研究和评估体系论证,将计算机类专业的校企合作理念、模式、方法和措施等推广到其它专业的校企合作中,为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桂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其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
[2] 胡萍,赵菲菲,左继军.走校企合作之路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一)专业设置PC时代特征明显
2010年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目录修订版,在此修订版中,信息技术类专业主要有计算机应用、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站建设与管理等,体现了典型的PC时代特征。2013年行业指导委员会受教育部委托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方案中虽然对一些现在非常流行的技术有所涉及,但从整体方案上看,仍属于蜻蜓点水。以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专业为例:专业方向分为计算机维护维修、计算机外设和数码产品维护维修两个方向,专业核心课程10门、专业方向课程6门,与移动终端有关联的课程只有“常用平台操作系统使用与管理”和“笔记本与平板电脑的维修”两门,总课时192课时。专业实训室建议配置部分平板电脑,其他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对移动终端、智能终端以及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硬件配置、机器架构几乎没有考虑,体现显著的PC时代特征。
(二)专业师资严重匮乏
经过多年的专业培训以及从国家到地方的专业技能大赛的洗礼,各中等职业学校信息类专业师资力量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基本上能满足PC时代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需求,某些专业师资的专业水平达到甚至超过企业工程师的水平。但是面对后PC时代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技能,很多教师可以用一无所知来形容。iphone Os・Android系统这些新型的平板电脑操作系统是怎么回事,怎么对其进行维护?SSD固态硬盘怎样工作,其与传统硬盘使用上有什么区别?平板电脑的ARM架构是怎么一回事?这些后PC时代的知识对于现在的计算机教师来说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相关计算机的教材也不能有所体现。
(三)专业实训空间几乎为空白
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实训空间最多的设备就是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数码设备,平板电脑未能在专业实训空间中出现,与之配套的实训室构建方案以及实训项目还是一片空白,实训空间怎么建,建好后怎么用,均没有建设性意见。
二、后PC时代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办学的思考
据Gartner报告,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为9.68亿台,同比增长了42.3%;平板电脑总销量为1.95亿台,同比增长了69.8%;PC机总销量为3.16亿台,同比下降10%,智能移动终端的销量远远超过PC。这些销售数据显示:智能终端的销售量在稳步上升,而PC机的销售量呈下降趋势。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平板电脑将会大踏步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挤占传统PC的生存空间。
思考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需要慢慢改变
权威数据已经表明:虽然平板电脑的进入在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但PC仍然是人们工作场所最方便的工具,平板电脑的优势更体现在其移动与娱乐特性上。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而言,很多的专业方向并不需要立马进行调整与改造,如平面设计、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网站设计与管理、网络安防系统安装与维护等。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与信息服务、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需要进行市场论证后的调整,在可能的情况下增加新的平板电脑操作系统、移动通信技术、虚拟技术以及电脑架构和新的硬件知识等。
思考二:启动师资培训与教材修订
新的知识、新的技术需要通过教师才能转化成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教育主管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认知度、专业认同度以及前端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学校专业教材由于知识的时效性,需要不定期地进行修订,使最新的知识与前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及时体现,才能使学生紧跟前沿技术,掌握前沿动态,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思考三:构建专业实训空间
专业教学的支撑是专业师资与专业实训空间。由于学校对专业的认识度以及前瞻性的理解不够,专业的平板电脑和移动终端的实训空间在职业学校尚未出现,甚至都没有专业的公司能拿出实训空间的构建方案。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与专业公司进行专业调研、专业分析,共同拿出专业实训空间方案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思考四:应考虑到可能消亡的行业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模式
一、不同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几种模式
目前,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许多专业都开设了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已成为许多高校的通识平台课程。
计算机在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应用,不同行业对计算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高校中对应的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要求也会不一样。
我们不妨将计算机的研究和应用简单分为以下4种类型:①计算机学科研究和应用类;②工程技术和工业控制中的应用类;③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类;④其他方面的应用类。这样可清楚地看出不同类型的专业对计算机的不同要求。
1.计算机学科研究和应用类的教学要求
计算机学科研究和应用类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安全、智能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
这类专业的特点是研究的目的和对象就是计算机本身,因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会把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原理与结构讲得非常全面和深入,以使学生具有研究与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这种类型的学生将来主要在IT行业就业。
2.工程技术和工业控制中的应用类的教学要求
这类专业较多,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土木工程中的工程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工业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
这类专业研究的目的和对象各不相同,但其有两个共性:一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工程技术和工业控制中的各种问题,即属于工程类和计算类的问题;二是其对计算机的要求主要是应用,即应用计算机快速解决问题。因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几种工具软件或计算软件,解决工程中的问题即可,而没有必要对计算机系统内部的原理与结构作过多过深的教学。这种类型的学生将来主要在工业制造业或一些工程类、计算类的研究所就业。
3.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类的教学要求
这类专业有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行政管理等专业。
这类专业也有两个共性:一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管理和商务中的各种问题,它们属于管理类;二是它们对计算机的要求也主要是应用,即应用计算机提高管理效率,减少差错。这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会计算机能干什么,而且要学会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特点,去规划和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因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对计算机的各种应用要学习比较多的内容,特别还要将计算机的应用与管理相结合,但仍然没有必要对计算机软硬件内部的原理与结构作过多过深的教学,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一般的了解就行。这种类型的学生将来主要在一些管理类或信息类的行业就业。
4.其他方面的应用类的教学要求
计算机还可在教育、医疗、数字多媒体及其他生活方面应用,相关学校也开设了相关专业,如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艺术素养,还要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这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主要就是讲授计算机在一些专门领域的工具软件的应用,如利用计算机进行动画设计等。
综上所述,不同类型的专业和领域对计算机的应用和要求有很大的差别,学科所跨的领域也比较宽,不可能也不应该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甚至名称类似的课程可能由于专业特点不一样,教学的内容的侧重点也应不一样。所以,一个学校不同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完全靠一个计算机系或计算机学院来统一开设,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只有每个专业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要求,进行计算机教学模式和内容的研究,开设适合本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才能将专业特色体现出来,才能将专业建设得更好。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特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既不同于计算机专业,也有别于管理专业,更不是计算机专业与管理专业的大拼盘,而是基于现代管理理论,借助先进的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管理和信息处理的学科。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交叉的一个专业。在该专业中计算机类课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素养和技能、支撑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其在课程设置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构建适时、科学、合理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体系是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决定了该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特征,即以管理为基础,以信息科学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管理与技术并重,培养以应用为目标,管理、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技术型管理人才。这一方向和目标要求在教学中以计算机作为工具,注重将信息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树立“技术进步促进管理理念的发展,管理理念通过技术实现”的思想,让学生获得信息化管理与决策的专业技能。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高校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方向上主要有信息技术导向型、管理导向型、信息资源导向型和公共管理导向型4种模式,这些模式虽各有自身特点和优势,但无论何种模式,其课程体系的共同特点都是计算机类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计算机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分界明显,不能充分体现计算机技术与管理思想的融合与及本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特色需要。
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习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提高加强管理的水平,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该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具有信息分析能力与企业管理创新的知识,具有驾驭信息资源知识与能力的新型管理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指学生能够在某一领域内将与其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具体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成为理论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高级技术工作者。其不同于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来的技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
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没有必要对计算机系统内部各个组件的原理、结构及工作过程作过多过深的介绍,而是应该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把计算机同管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应以计算机如何为管理服务或管理中如何应用计算机为主要宗旨,将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用程序和案例贯穿其中。
将计算机技术和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构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和教学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内在规律性,使其区别于其他专业。
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几个要点
(1)多用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以及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还可以达到帮他们进行复习的效果。
(2)多用实例或多媒体演示。对于一些难点,或不好理解的知识,老师应多举一些实际例子或现场操作加以辅助说明,如有可能,应利用一些多媒体手段(如动画、电影片段)进行演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做课程设计。有条件的课程可打破传统的作业模式,将做习题改成做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应尽量来源于实际工作中,通过做课程设计可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学习效果的目的。
(4)不断完善实践体系。各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有步骤、分阶段地来完成。这里每个阶段的内容设计,都必须和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相关联,如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信息化调研与咨询、网站设计、软件项目外包等。实践教学环节是能否实现信息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5)灵活的考试方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有条件的课程可打破一次考试定成绩的考核方法,实现考试多样化,采用笔试、口试、操作演示、开卷、闭卷、小论文、项目规划、项目设计或开发、答辩等形式全面考核学生整体水平。
关键词:媒体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就业;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7-100-03
一、媒体类专业及媒体类人才的“新”特征
媒体类专业可分为传统媒体类专业和数字媒体类专业,传统媒体类专业包括新闻与传播学下属的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等专业,数字媒体专业是基于数字化网络媒介平台而设立的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与其他专业教育相比,媒体类专业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一)知识结构的变易性。受媒体技术革命的影响,媒体从以印刷技术为主流的报纸媒体、以电子技术为主流的广播电视媒体、发展为以数字技术为主流的网络媒体,媒体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格局也呈现为从新闻专业向广播电视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专业的跃迁,媒体类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也相应地具有与时俱进的变易求“新”的特征。
(二)知识类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正是由于媒体类专业的技术规定性,决定了媒体类专业由文学艺术、传播学理论向兼具技术和艺术,并向整合心理学、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知识体系转移。专业人才既需要掌握宽广深厚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具有现代高科技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文化创意能力,因此,媒体类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征。
(三)知识转化的时效性。某种意义上说,媒体类专业永远都是“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基地,它既要求人才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更要求人才的知识能力迅速转化为产业创新能力。媒体类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是媒体产业的动力源,其所具备的创新能力素质对行业发展有着引领作用。其创新能力体现在与时俱进的“新”技术能力和“新”艺术创意能力上。
可见,“新”是媒体类专业人才的基本特征,“新”媒体技术应用开发与艺术创作能力、“新”媒体理论研究能力、“新”媒体文化创意能力与“新”媒体行业前瞻能力构成的综合性实践创新能力是媒体类专业人才核心素质。
二、国内外基于就业导向的媒体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分析
(一)国内高校媒体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就业关系分析。自1996年清华大学开设了新媒体研究专业和“新媒体研究”课程,特别是2004年,浙江大学在国内最早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来,以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为代表形成了相对具有特色的媒体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开设信息艺术概论、信息图表设计、动态表达基础、数字动态设计表达、互动媒体设计、脚本语言基础、数字影音设计、信息设计方法、信息结构设计、界面设计、人因工程与可用性评测、新媒体艺术、信息设计、交互技术、设计社会学等课程。人才流向国家重点发展的信息产业、动、漫与游戏产业及其相关领域(影视动画、数字娱乐、网络游戏)、交互界面设计、移动通信应用服务、多媒体应用与内容制作、公共信息设施设计、新闻和娱乐媒体、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媒体艺术机构等。其人才培养创新性体现在超前的理念和前沿的课程,如人因工程与可用性评测等特色课程。
2.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该校国内首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填补了中国高等教育相关领域的空白。该专业下设三个方向:数字影视制作方向、网络多媒体方向、游戏设计方向。教育目标是培养出在影视特效艺术以及网络多媒体艺术领域中进行创作实践、科学研究和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偏重艺术实践,就业导向型,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3.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计划是,使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接受数字媒体的软件开发与设计制作的基本训练,具有新媒体艺术创作能力以及面向网络的、新型的数字媒体研究与开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就业方向包括影视、动漫制作和电子游戏企业,出版、图书、新闻等文化媒体行业,国家机关、高等学校、电视台以及其他数字媒体软件开发和产品设计制作企业。该专业科研实力雄厚,有一个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注重IT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上三所高校的媒体类专业培养方式各有特色,对于创新能力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重视媒体设计思想及视觉传达的创新,中国传媒大学则偏重实务及从实践中创新,作为科研型的浙江大学则重视技术工具的创新运用能力。三种培养方案对于媒体类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的启示:一是艺术主导型的院校通过艺术创意培养推动了媒体设计理念及其艺术化表达的创新;二是应用主导型的院校通过实务训练达到熟能生巧后推动了媒体技能创新;三是科研主导型的院校通过基础研究推动了媒体领域的技术革新。
(二)国外高校媒体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就业关系分析。比较而言,国外高校“新”媒体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长,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培养体系。我们选取麻省理工学院、普渡大学、包豪斯大学等著名高校相关专业为例:
1.麻省理工学院传媒艺术与科学系:该系属于建筑设计学院的一部分,它分博士、硕士和本科公共课三个层次来进行数字艺术教育,强调科研和实践。所有研究生都参与媒体实验室工作和获得资助。培养高端的媒体人才,为科研院所及尖端领域提供数字艺术人才。以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闻名于世。独特的实验室模式,使科研和实践创新能力并重。
2.普渡大学计算机图形技术系:该系将专业分为四个方向:互动多媒体、动画技术、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可分别授予理学士和硕士等学位。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全美最好的电脑图形业界的参与者、管理者和领头人。毕业生因过硬的技术本领,深得就业市场的青睐。重视计算机技术在图形图像领域的深度创新运用。
3.包豪斯大学媒体学院:该学院有三个专业,即媒体(经济)文化、媒体(艺术)设计与媒体(技术)系统。媒体文化、设计与技术一体三面,构筑媒体人才全面的知识结构。文化、设计与科学三位一体的媒体学科架构,是媒体学科上的创新之举。设置众多的项目课程。文化素质与科学技能并重,以项目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精湛的技术与大师思维。
以上可见,麻省理工学院和普渡大学为理工科院校提供了一个媒体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很好的借鉴,前者的实验室模式以及后者在电脑图形领域的特色研究,都为学生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包豪斯大学的课程安排注重对学生项目
设计能力的培养,“项目课程”的分量非常重,学分也非常大,是包豪斯大学媒体学院的重要教学计划内容,强调在“做”中学习的“项目课程”对增进就业助益颇大。
三、媒体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与就业互动机制的个案分析
在国内高校新媒体类专业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媒体技术,与艺术系(以下简称“媒体系”)自2000年建系以来,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完成了由“传播学”向“媒体技术与艺术”专业的转型,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媒体类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增进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这个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动态的创新性人才培养计划结构,二是创新型项目带动人才培养机制。
(一)建立面向就业的动态培养计划体系。2004年媒体系对培养计划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在2004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影视制作类课程下降了2个百分点,而计算机类课程提高了3个百分点,其他综合类和基础理论课程都有所增加,其中类似《C++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课程体现了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这一次培养计划的调整,对学生的就业导向和增进就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运用统计学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媒体系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资料进行了分析,通过对SPSS统计软件频率分析所取得的图形化数据进行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从培养计划的角度来看,IT业、广播电影电视业、教育机构(考研、在高校任职或任教)这三大类型基本上是培养目标所指向的范围,最近几年七成左右的毕业生流向了这三种类型。第二,从2004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从事IT业者为零,到所占比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吻合了媒体系培养目标从传统媒体逐渐向数字媒体转变的思路,也可以看出课程调整提供给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就业有较大的影响。第三,硕士毕业生IT业从业者呈波动上升趋势,2008年(占总毕业生数的1/3)和2009年(占总毕业生数约1/4)明显高于2006年和2007年所占比重。显示了数字媒体行业渐次成为媒体系的主要毕业去向,这与媒体系的培养目标吻合。第四,广播电影电视业就业人数近年基本上呈收缩的态势,而广告业历年所占比重都不大,并非媒体系毕业生的首选行业。一方面,由于偏重技术的数字媒体广告职业被划归到IT业;另一方面,传统广告业所要求的设计和策划技能并非媒体系教学计划所专注的目标。第五,商业、服务业以及其他职业类型所占比重较轻,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经过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培养,学生的就业被纳入到既定轨道,培养计划对初次就业流向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媒体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4届至2008届从事IT业的本科毕业生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其中x轴为时间轴,y轴为IT业就业者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百分比。为了简化回归系数,将年份自变量x转换为1-5的等差数列,最后得到如下回归曲线。可以看出前五年的IT就业基本拟合三次方程模型,在这五年内媒体系的IT业就业学生增速呈先慢后快的增长趋势。
从图1可见,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与学生的就业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一方面,创新的内容对学生就业有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就业的流向指导着培养计划的调整。
2010年媒体系针对三网融合的就业市场进行了第二次大的调整,实行以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为主要内容的媒体类人才培养计划:第一,在2010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其中计算机类占比29%,比重明显加大(增加10个百分点),而影视制作类占18%,压缩了9个百分点。这些变化是系教学委员会根据数字媒体技术就业市场反馈调整的结果。第二,除了计算机类和影视制作类的变化较大,其他四种类型保持相对稳定,增减在5个百分点以内,但是课程安排有了一定的变动。为了适应数字艺术发展的需要,美术类课程在2010年的培养方案中增添了“数字表现技法”课程,艺术理论类课程新增“心理学与接受美学”、“网络虚拟艺术”课程,补充了从传统艺术向数字媒体艺术转变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第三,为了区别于计算机系、艺术系的培养方向,媒体系在加大计算机类课程比重的同时,却没有削减艺术方面的课程比重,这是保持媒体类专业艺术特色的举措。2004年艺术理论类与美术类课程的总占比为20%,2010年这两门课程的总占比为21%,艺术理论类10%,美术类11%,增加了一个百分点,说明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同时也重视学生艺术素质的养成。
(二)建立以项目带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增进就业机制。技术开发能力和艺术创意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一种前沿的视野,以项目带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增进就业的途径之一。媒体系以国家级、国家部委及省各级科研项目、校企合作项目带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参与2010上海世博会黑龙江省网上虚拟体验馆、非接触式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基于数字仿真模型的网络舆论引导规律研究、古代孔庙祭祀的数字化复原研究、虚拟博物馆藏品数字化三维展示系统、基于动作感应技术的虚拟现实空间交互研究、与黑龙江晨报合作成立新媒体形态设计联合实验室等项目,为学生技术创新与创意设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高平台,可以使学生的创新研究站在研究的前沿,这些项目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战略意义。具有良好创新素质的优秀毕业生先后进入到百度、华为、中兴、腾讯、奇虎、新浪、盛大、水晶石等新媒体领域,在手机、数字电视、网络媒体三网合一的时代,站在了行业最前沿。
四、结论
媒体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就业之间是一个互动的机制,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其一,由于媒体专业的特殊性,面向就业的媒体类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结构,随着就业市场的需求即时调整创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其二,面向就业市场的创新性教学内容设计,不仅增进就业率,还能提高学生就业的平台。高平台的就业去向又增强了在校学生实践创新学习的热情。其三,正确预见就业市场的动向,是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的关键。其四,以前沿性实践创新项目、校企合作项目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先进理念和创意能力,使之不仅具备专业技能,还可以成为行业先锋。诚然,在探讨媒体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和促进就业问题中,还有许多更复杂的因素需要考虑,但营构动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与就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是媒体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最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33.
[2]叶福军,潘瑞芳.浅谈我国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建设状况[J].新闻界,2010,(5).
[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官方网站[EB/OL].http://tsinghua.省略/pubHsh/.
[4]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官方网站[EB/OL].http://animation.EUC.省略.
[5]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EB/OL].http://cs.zju.省略.
【 关键词 】 仿真技术;电气信息类专业
Application of Simulation Technology In the Aelectric and Information Specialty
Yang Zeng-zhi
(Hubei Unversity of Technology HubeiWuhan 430068)
【 Abstract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simulation software i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pecialty, there are a lot of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simulation software. The use of simulation software teaching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flexibility of teaching and students' sense of innovation, and the use of simulation software can greatly improve work efficiency, shorten the development cycl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imulation software,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MATLAB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 Keywords 】 simulation technology;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pecialty
1 引言
为提高教学质量,针对传统教学方式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中。并结合具体的晶闸管-直流电机调速系统实例,对系统的PID控制作用进行了分析。实践证明,恰当、灵活地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既可丰富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教学形象直观,又可提高教学的综合效益。仿真技术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很好的促进作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教育方式。
2 电气工程中所用到的仿真软件
随着计算机事业的不断发展,各个计算机方向也发展迅速,其中仿真方向是近几年的热潮。市面上诞生的仿真软件各种各样,其中电气信息类专业方向所用到的仿真软件有很多,如专门用于危机系列的通用电路分析程序Pspice,用于电路设计的Protel仿真软件,用于电网仿真的Powerworld程序,还有各类的PLC仿真软件、autoCAD仿真软件、Simulink仿真软件等。如图1所示。
3 Matlab在电气信息类专业方面的作用
3.1 Matlab软件介绍
MATLAB是由美国Mathworks公司的一种功能强大的仿真软件。它的版本从Matlab1.0发展到目前的Matlab7.10,功能逐步完善,内容不断更新。Matlab主要针对科学计算的可视化环境,它是交互式的程序设计仿真环境。它将从设计,建模到数据分析与计算等集成在一个大环境中,提供易于使用的视窗环境。适用于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动态系统的设计、建模和仿真过程。为与数值计算相关的各个行业领域提供了一种全面便捷的解决方案,如科学研究领域、电力工程领域、电气信息工程领域、模拟仿真领域等。与传统用c、c++等语言编写仿真软件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在Matlab中仅仅可以根据鼠标拖拽控件就可以自动生成对应的代码。
3.2 Matlab的优点
Matlab的界面操作简单,你仅仅在个人计算机中使用,还应用在超级计算机上。Matlab中定义了上百个命令和API调用,还可以根据用户所需进行自定义扩展。Matlab的命令都很强大,在Matlab中通过一个单一命令便可求解线性系统。Matlab有各种工具,如二维图形工具和三维图形工具。Matlab的兼容性很好,能够和其他仿真或非仿真软件一起集成使用。如Matlab可以和VC++集成到一起,也可以和ANSYS 软件进行集成。Matlab的功能特点如图2所示。
3.2 Matlab在电气方面的应用
Matlab在电气信息类专业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仿真计算功能上面,在电气项目中,可以利用Matlab搭建系统的模型,然后对系统的物理变量、控制器设计、运动模型等进行计算,Matlab可以为工程人员在控制系统设计时节省大量的时间与人力物力,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软件。
Matlab可以显示电气工程中的数据走势和一些流程走势。如图3所示。
使用Matlab可以很容易的表现上述两种图,在电气信息专业中,我们可以制作很多仿真课题,来模拟电路设计、建模等环节,将很多由于现有条件不足,不能进行实际试验的电气项目用仿真软件来完成,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度,提高学生创造性。
3.4 simulink在电气信息类专业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人才;需求分析;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运用,会计电算化也随之发展起来,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的会计信息系统不断成熟,之后会计信息系统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传统手工会计向计算机会计发展,是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财政部曾提出在未来几年内全国要有40%-60%的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这对于一个拥
有几千万企业的大国来说,无疑是任重道远。
1会计电算化人才的特征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要求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要突出实务性特征,要使会计电算化人才能够迅速理解适应和进入计算机会计实务环境,能够熟练从事手工会计操作和运作财务软件,具有从实务中学习和进步的能力。会计电算化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无论其侧重哪一方面,都应该拥有足够的会计和计算机两方面的知识,懂得计算机技术手段,能将会计工作转化为计算机应用;要熟知一些计算机环境下的会计运作方式和模式。
2会计专业岗位与人才需求分析
会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在企事业单位与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等管理活动比较,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显著区别。相同之处在于会计与其他管理活动都需要有专设的职能部门和人员执行,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直接从事会计岗位的人员需要具备会计知识和能力外,其他各管理岗位,尤其是综合管理岗位的管理人员(如总经理,分厂、分公司经费,计划、审计、证券、投资等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者)也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和能力。因此,会计知识和能力,既是专业技术,又是综合管理能力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会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一种上升的趋势,即使是大学生人数激增,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今天,会计类专业的就业形势也明显的比其他专业的要好,在各地的招聘职位需求排行榜上,财经类专业一直处于领先,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需求意愿较强,九成单位有长期需求。
另外,据有关专家预测,未来十大热门职业中,有六个专业都属于财经类专业。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2006-2020年我国经济增长前景的最新分析预测结果,2005-2010年,我国每年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的人数:
得出在2009年前,我国毕业生需求大于供给,在2009年后将出现供求关系的拐点,虽然目前的会计专业太热,供过于求,但它毕竟是一个层次较高的专业,尤其是当今人才市场上对于高学历、高层次的会计人才求贤若渴,只要会计专业学生能够珍惜在校的学习机会,提高自身的素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前途仍被看好。和其他专业相比较,会计类专业具有以下两个明显优势:
(1)会计类专业就业方向比较广,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无论是大型国有企业、三资企业还是小型民营公司都不同数量的需要会计类专业毕业生,而且受行业结构调整变化的影响也较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类专业的就业途径越来越宽。
(2)市场需求量较大且稳定。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会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一直高居不下,在市场的需求上连续位列前三位,另据专家分析,未来财经类行业中有较多热门行业,所以会计类专业的就业形势是较乐观的。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比较好并非绝对好,并不意味着会计类专业的毕业生就能在人才市场上无往不利,所向披靡,从目前人才市场上看,会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以下不利因素:
(1)目前的毕业生大多存在知识结构不完善问题,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少不强等,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磨合。
(2)毕业生人数众多,由于持续的财经专业热,开设财经类专业的大专院校众多,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这直接造成了会计类专业就业压力增大。
(3)会计行业有重经验轻专业现象,由于会计专业在实际操作方面要求较高,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用人单位对经验的要求超出了对专业的要求,这成为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按照企事业单位的类型,会计岗位群的分布构成一般如下:
(1)大中型企业(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等):
①财务经理或总会计师会计主管岗位。
②会计核算岗位。
③出纳及数据录入岗位。
④审计部门主管及审计人员。
⑤证券、投资部门管理人员。
(2)小型企业:
①会计主管岗位。
②会计核算岗位。
(3)机关、事业单位:
①会计主管岗位。
②会计核算岗位。
③计划、审计等管理岗位。
(4)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①会计主管岗位。
②会计核算岗位。
③信贷或市场营销部门管理岗位。
④证券投资部门管理岗位。
⑤计划及其它业务管理岗位。
在以上各类企事业及金融机构中,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及大型金融机构,要求人才学历层次较高,一般要求是本科以上毕业生,而中小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乡镇集体企业经济组织及中小型合资合营企业等)及基层金融机构(如办事处,分理处,营业部,所等),一般对专科毕业生较欢迎,应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这部分企业组织数量占到了全国几千万家企业总数的90%以上。市场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