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私人银行盈利模式范文

私人银行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私人银行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私人银行盈利模式

第1篇:私人银行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私人银行业务;高净值人群;财富管理

私人银行业务是面向社会富裕人士的一种个性化高端金融服务。加快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更是应对银行市场利率化和网络金融的现实要求。近年来湖北省私人银行业务不断发展壮大,为全省银行业战略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湖北作为中部大省之一,在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支持下,具有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良好环境,但是仍然面临着政策缺失、高净值人群观念保守和银行服务水平落后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因此,研究和探讨湖北省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瓶颈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推动湖北省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湖北省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一)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迅速。私人银行业务是专门为处于财富金字塔顶端的超级富裕阶层提供的一种个性化的高端金融服务,是一种经济实力和经济繁荣的代表。我国私人银行业务于2005年率先在上海展开,截至2013年11月上海已有24家银行推出私人银行业务,位居全国第一;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人口结构复杂,金融市场不及上海发达,于2007年成立首家私人银行业务服务点,目前数量已达19家。

随着中部崛起政策的推进和东部产业的转移,湖北省在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地区传统的金融行业基础,开始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中国银行于2009年在武汉成立了首个私人银行业务服务点,随后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以及民生银行等相继进入湖北省私人银行业务市场,短短四年时间里湖北省已有7家银行推出了私人银行业务。虽然湖北省私人银行业务成立时间较晚,私人银行业务规模与一线发达城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如表1),但发展前景广阔,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北京、上海、深圳和湖北在GDP和人均GDP的表现上有明显差异,但是高净值人群资产规模分布的差异却不大,都主要集中于650万元至1500万元之间,人数占比约为

60%-67%;②主要中资银行的覆盖率只有75%,外资银行还未进入湖北市场,面对较大的市场成长空间,中外资银行在湖北省将进一步提速布局私人银行业务市场,金融机构之间的富人争夺战也将日趋白热化。

(二)高净值人群基础雄厚。高端客户是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根基和基础。湖北省在中部崛起政策推进的作用下,区域经济逐步发展,私人财富市场规模增长迅速。《2013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10-2012年间湖北省高净值人群数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6%,增速在全国高净值人数过万省市中位居第二。自湖北高净值人群数量在2009年首次突破1万,湖北高净值人群规模在2012年已经超过1.7万人。湖北省2012年高净值人群持有的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约3198亿元,人均可投资资产规模约2872万元。通过回归分析方法,可以得出湖北省内生产总值与省内高净值人群数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如表2和表

3)。

省内高净值人群数量为因变量(Y),湖北省 GDP 为自变量为(X),由回归统计得出:Y=0.859*X-1240.33。其中:R Square为0.9949,Adjusted R Square 为0.9936。证明两者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正向关系。随着湖北省 GDP 的持续增长,省内高净值人群数量将不断扩大,这表明湖北省高端财富市场潜力巨大。

根据模型测算与样本验证,可以得到两者之间正相关的线性关系。通过图 1 我们看到,在湖北省生产总值近六来大幅增长的同时,省内高净值人群数量也得以迅猛增长,省内高净值人群数量由2007年的7090人增长到2012年的17961人,年均增速为20.6%。根据2007年以来加速发展的态势,预计在

2015年年底,湖北省高净值人群数量将达到3万人,这为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客户基础。

(三)私人银行业务盈利性广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网络金融开始蓬勃发展,支付宝和阿里巴巴金融等开始冲击银行传统的汇转业务和贷款模式。同时,由于银行利率市场化程度高,存贷利差小,贷款业务所获收益也大幅降低,银行损失惨重。

私人银行业务作为一种高端金融服务能为银行带来巨大的利润,其盈利能力取决于管理资产额(AUM)和平均利润率两方面。因此,以2012年湖北省高净值人群3198亿元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和私人银行业务平均资产回报率 0.87%来计算,这部分客户如果均为私人银行业务的客户,所拥有的资产均交由私人银行部门打理,湖北省 2012年私人银行业务的盈利空间为3198 亿*0.87%=27.8亿元,达到了中国工商银行湖北分行

2012年33.6亿元净利润的82.7%,湖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

2012 年全年 383.7亿元净利润的7.4%。随着湖北省高净值人群数量和财富管理市场管理资产额的持续增长,湖北省私人银行业务将发挥巨大的盈利潜力。

二、湖北省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瓶颈分析

(一)私人银行业务政策的缺失。我国对私人银行业务还没有明确的定位,其监管依然处于空白状态。在此背景下,上海等发达城市积极的制定私人银行业务政策,如上海市颁布的《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中规定推动离岸金融、私人银行等业务的发展;上海银监局和工商管理机构开创性的颁发私人银行牌照,持牌私人银行在经营模式上相对独立,这些政策使得上海成为了我国目前最多私人银行总部的城市,推动了上海地区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而湖北省在私人银行政策制定和监管上则相对薄弱,并没有创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来促进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

(二)高净值人群理财观念保守。与北上广等沿海城市的高净值人群相比,湖北地区的高净值人群长期居于内陆,思想保守,冒险精神少,不发达的金融市场使得其投资结构比较单一,现金及存款的比例较高。《2012胡润财富报告》显示,湖北地区千万富豪约25%是炒房者和职业股民,75%的企业家和金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自己投资股票、黄金和外汇。这些千万富豪注重财产的安全性、私密性和财富的自我管理,对依托私人银行业务进行财富管理缺乏深入了解,信任程度不高甚至抵触,导致私人银行业务在湖北地区开发新的客户资源面临一定的困难,同时阻碍了私人银行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理财。

(三)银行服务水平落后。产品结构单一。湖北省私人银行业务种类较少,所提供的投资组合和解决方案相对简单,很少能够真正针对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量身定制”,产品同质化严重,无法真正满足湖北日益增长的高净值群体的实际需求。

盈利模式单一。湖北省高净值人群中40~50岁自主创业的企业主和高管占比近70%,由于在企业创始初期企业主历经了辛苦积累,对财富保值和增值有着强烈的需求。为满足这一需求,湖北省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主要以手续费盈利模式为主。随着“富二代”年龄的增长,“富一代”对财富的需求延伸到了子女教育、财富传承等方面。然而单一的手续费盈利模式导致客户经理为了追求更多的佣金忽视客户需求的转变,引导客户过度交易,大大降低了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湖北省由于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时间较短,了解与熟悉私人银行业务的人才总量较少,专业团队对资本运作经验不足,富裕人士可以获得的专业化理财服务相对稀缺。截至2012年12月末,湖北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中持有资格证书并服务于私人银行部的理财从业人员中只有82.7%的从业人员获得AFP(金融理财师)资格,其中拥有国际金融理财师资格的从业人员不到0. 24%。同时,真正熟悉与精通私人银行涉及的其他领域,如证券投资、保险组合、艺术品鉴赏、拍卖与谈判以及医疗保健与教育培训等的综合性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人才缺口将严重影响湖北省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速度和服务质量。

三、发展湖北省私人银行业务的对策建议

湖北省要发挥政策优势,改善私人银行市场环境,提升高净值人群理财认知,加强产品、盈利模式和专业人才的建设,实现私人银行业务健康持续发展,从而促进湖北省财富管理行业市场的整合提升和金融创新。

(一)政府营造良好的私人银行市场环境。私人银行业务对于银行战略转型和利润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湖北省应抓住中部崛起政策和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出台支持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相关政策,设立私人银行业务发展专项资金,奖励积极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创新、为湖北省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和个人;同时加强政银企合作和提高监管力度,创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

(二)高净值人群提升理财认知。培养和发展高净值人群的理财观念是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所不可或缺的。要转变湖北高净值人群的保守理财观念,私人银行部门需增加与客户的交流,通过培训或者邀请客户参加研讨会增加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同时,组织客户定期举行聚会和沙龙等活动,帮助客户更好的认识和理解私人银行业务。

(三)银行增强综合服务实力。创新产品与服务多样化。湖北私人银行业务要健康发展,必须立足湖北本土实际,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满足高净值人群多元化的需求。各银行除了在硬件设施上追求奢华外,应针对富豪的财富规模和心理特点等,开发企业主感兴趣的高利润率的创新产品,如信托、PE等,不断地完善不动产咨询服务、家庭的整体移民服务、奢侈品品鉴和旅游需求等非金融服务。

转变盈利模式。湖北私人银行业务要使以产品为中心的手续费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费模式转变,必须完善对客户信息系统的建设,将客户细分,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采用不同的盈利模式;制定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科学考核机制,对私人银行客户经理重点考核财富客户数、管理客户资产规模、管理客户资产增长率等指标,谋求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

打造高素质经营团队。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最终都要归结到人。湖北作为教育大省,其人才优势明显。目前,湖北省人才队伍总量达到640万人,占全国总量的5.3%;国家重点院校数目位居全国第三;研究生教育水平国内排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江苏,集聚了大批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湖北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强对高校人才的培养和运用,引进优秀的金融人才与管理人才,打造坚实的私人银行业务精英团队。

此外,湖北省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还必须发挥社会舆论作用,通过媒体报道的宣传让公众特别是潜在客户更加了解私人银行,吸引优质从业人员,提升从业队伍整体质量,同时通过社会监督协助政府净化从业环境。

四、结论

在湖北经济高速增长和居民财富快速积累的推动下,私人银行业务已经成为湖北银行业战略转型的重要途径和新的利润增长点,对湖北省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克服湖北省私人银行业务市场环境的制约,高净值人群传统理财观念的束缚和银行服务水平的落后等发展瓶颈,需要政府、高净值人群和银行的共同努力,发挥湖北省的优势,加快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实现湖北省银行业战略转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于亦, 闫超. 北京地区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面临问题分析[J].商业时代, 2013 (22).

第2篇:私人银行盈利模式范文

私人银行的起源

国际上,私人银行起源于16世纪的日内瓦。国内私人银行业务起源于2005年美国国际集团旗下的瑞士友邦银行获得银监会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私人银行代表处,成为我国境内出现的第一家私人银行。随后,瑞士银行、花旗银行等相继在国内相继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国内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标志事件是2007年3月,中国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合作推出的私人银行正式在北京和上海亮相,首家中资私人银行由此诞生。2007年也被称为中国私人银行发展的元年。据银行业协会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共有15家商业银行成立私人银行部。

国内外,有关私人银行的界定莫衷一是,有人将私人银行分为传统私人银行和现代私人银行。前者以瑞士私人银行家协会给出的定义为准。传统私人银行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可以是单一所有权、注册合伙制、有限责任合作制或股份有限责任合伙制,要求其中至少有一位应承担无限责任的合伙人,服务内容包括全权管理资产、遗产和资产安全等。后者以美国众议院的定义为准,私人银行就是向拥有高净值资产的私人客户个别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包括接受存款、贷款、个人信托、遗嘱处理、资金转移、开立转付账户、在外国银行开立账户以及其他一般不向公众普遍提供的金融服务。显然,现代私人银行业务范围比传统私人银行涵盖范围要宽得多。

2005年5月25日,中国银监会的《商业银行个人业务暂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私人银行的概念:私人银行服务,是指商业银行与特定客户在充分沟通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有关投资和资产管理合同,客户全权委托商业银行按照合同约定的投资计划、投资范围和投资方式,客户进行有关投资和资产管理操作的综合委托投资服务。

私人银行本土化的挑战

截至2012年末,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取得一定成绩,如行业蓬勃发展,业务规模增长迅猛,品牌初步建立,服务理念日趋成熟,业务定位于银行转型和市场研究逐步深入等。尽管如此,目前国内私人银行遭遇的挑战远远大于其取得的成绩:

专属管理办法缺失。一方面,目前尚无真正关于私人银行业务的专属管理办法出台。另一方面,目前国内依然不具备成熟私人银行市场宽松、完整的法律环境,尤其是与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息息相关的法律制度,如信托、私募、离岸金融、委托理财、个人隐私保护等缺乏明晰的法律规范。另外,国内现行税务制度无法满足私人银行税务规划业务发展的需求,外汇管理政策的限制同样制约着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

组织架构转型艰难。(准)事业部和大零售模式是国内私人银行业务主要的组织架构模式。成立之初,众多机构效仿西方先进的事业部模式组建私人银行的业务部门。近一两年,纷纷转向大零售模式,个中原因不外全行协调难度高、成本收益核算难、客户经理考核繁杂和经营成本分摊大等,目前农业银行和招商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模式分别是上述两种不同模式的典型代表。

盈利模式难以为继。截至2012年末,年报中披露私人银行业务盈利的商业银行不超过五家,私人银行业务盈利欠佳的主要原因如下:其一,虚拟记账,鉴于组织架构的双线考核,分行一般是利润部门,总行的私人银行部一般是虚拟记账;其二,收益费率倒挂,在以产品销售为主的私人银行业务中,基于获客和守客的双重动力,针对私人银行客户销售产品的收益高于普通零售产品,费率却低于普通零售产品;其三,经营成本大,以当前的经营业绩为基准,部分银行需要至少十年的时间方可覆盖私人银行业务部门的前期投入。

业务体系略显单一。国内私人银行业务体系多以产品类型为导向划分业务体系,如固定收益投资部门、权益类投资部门、另类投资部门和QDII部门等。确切地说,当前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就是个人零售业务的“高端版本”,换言之,私人银行部门是商业银行的高级别渠道部门,部分私行部具有产品创业权。

增值服务“人有我有”。国际上的私人银行业务以全方面的金融服务为主,精细化、专业化的增值服务为辅。国内基本是将金融服务和增值服务并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重增值轻金融”,即便是增值服务,目前尚处于“人有我有”的简单拷贝阶段,离“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更高层次尚有距离。

专业能力仍需提高。资产管理是未来私人银行业务的核心之一,资产管理是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包括市场研究、资产配置、产品选择、组合实施、交易执行、绩效报告、投资监控等环节的全流程服务,市场研究是优化资产配置的前提条件,目前多数私人银行部依赖其总行的研究力量,并未在私人银行部下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风控体系依赖全行。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多遵循“总行—条线—部门”的三层风控架构。以大零售模式为例,私人银行部风控部门对口部门是零售条线的风控部门,零售条线风控部门对口部门是总行的风险部门。

IT建设尚属空白。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正在由“信息化银行”向“银行信息化”转变,但有关私人银行业务的信息化建设尚属空白。目前多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为主,少数银行正在开发或试运行财富管理系统,部分外资银行开发高净值客户专属的财富管理电子平台。

绩效考核机制不一。私人银行部门的企业文化来源于不同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绩效考核机制来源于不同部门的企业文化和不同的组织架构。此外,鉴于私人银行业务的纵横交叉性,绩效考核机制难以自成系统。

人才队伍建设缺失。私人银行业务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需要从业人员是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和实践经验多的复合型人才。一线客户经理和总行财富顾问专业水平的高低是私人银行部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之一。目前多数私人银行部的财富顾问或理财经理来自行内的零售部门或其他部门,亦或从其他机构引进,能力参差不齐。

探索中国特色的私人银行模式

第3篇:私人银行盈利模式范文

中资私人银行的管理模式在“总分支行”模式下更多地表现为“大零售”模式和(准)事业部制,内设综合管理团队、专家顾问团队、产品研发团队、风险控制团队和增值服务团队等。毫无疑问,私人银行业务源自零售业务部,有的商业银行想一步到位,直接以(准)事业部制开展工作,典型案例如工行、农行、中行、民生和中信银行等。现如今农行依然坚守着基于全行资源的“事业部模式”,其他几家都已部分或彻底转型为“大零售模式”。

隶属于零售银行的“大零售”模式

所谓“大零售制”是说私人银行部门隶属于零售银行部门,一般在总行和部分分支行设立私人银行部,分行在经营、管理、考核等方面具有特定权限,总行私人银行部对其进行指导和支持。确切地说,此模式下,私人银行业务更像是超市(普通客户)内的精品屋(私人银行客户),通常与零售银行业务范畴内的贵宾理财、个人信贷等属同一管理级别,共享整个零售银行业务的资源,包括信息技术、产品研发、市场营销、风险管理等。采取大零售模式的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企业文化和战略规划往往从深层次决定着私人银行组织架构的选择。如招商银行实行的“依托零售银行框架下的私人银行专营模式”,正是基于它的经营战略调整,形成加快发展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和中小企业业务的业务特色和经营结构。全行中间业务收入中,零售银行业务可以占六成至七成,而在零售中间业务收入中,财富管理业务也占到百分之六七十的比例。

其次,客户细分的需要,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客户基本上来源于银行内部,是对现有客户细分的结果,大零售模式有助于私人银行在业务开展初期快速积累客户。典型案例如招商银行以向在校大学生发行大量的信用卡为基础,可以占领数年之后的高端客户市场。

再次,国内私人银行发展尚不成熟,私人银行服务与面向中端客户的财富管理服务、贵宾理财服务有较多重合,其差异性不足以充分体现出来。这一既存事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对大零售模式的选择。

最后,大零售模式的层级关系与商业银行的“总分支行”模式以及与地方政府层级关系契合度较高,能够充分利用分支行和同层级政府部门的平台和优势资源,帮助私人银行在发展期初进行同级别的相互合作。

独立运营的“准事业部”模式

(准)事业部模式的典型特征分别为独立运营、单独核算和垂直管理。通常是在总行层面成立私人银行部,拥有独立的人力和财务权限,在分支行设立私人银行分部(中心),由私人银行部直接管理,向其汇报。(准)事业部制严格追求全国统一的后台支持体系、产品和服务开发体系、市场推广体系、人才发展与培训体系、绩效考核体系、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体系,从而有利于探索出有自己特色的私人银行服务。就客户拓展而言,此模式至少需要具备如下三个条件之一:强大的客户拓展能力;银行其他部门“心甘情愿”向私人银行事业部输送客户;私人银行已经度过大规模积累客户的阶段。否则,私人银行不得不依赖其他部门。该模式的优点是权责利明确,资源优势集中,有助于将私人银行同一般零售银行区别开来,快速建立起私人银行专属的差异化服务体系和品牌。具体而言:

一则事业部有专属的产品和市场,能够规划其未来发展,灵活自主地对市场变化快速做出反应,具备稳定性与适应性;

二则作为利润中心,事业部既便于建立衡量事业部及其经理工作效率的标准,进行严格的考核,又易于评价每种产品对公司总利润的贡献大小,用以指导企业发展的战略决策;

三则压缩管理层级,最高领导不必直接管理具体经营工作,从而形成强有力的决策机构,同时又能使各事业部发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鉴于此,商业银行在私人银行业务部门成立之初纷纷选择了事业部制。

重回“大零售”

2013年3月,与招商银行几乎同时成立的中信银行私人银行因面临业绩不佳的问题,将私人银行部门与财富管理部门合并,暴露出私人银行事业部模式面临的发展困境。在此之前,民生银行私人银行部成立一年后由于业务发展缓慢,北京和上海私人银行分部就划归当地分行,事业部已经名存实亡。2010年底,新任总裁对架构进行全面调整,民生私人银行部彻底转型。据了解,中国工商银行正在将其各地的私人银行中心并入当地的分支行。如此看来,目前仅剩农业银行私人银行依然还在坚持事业部模式。浦发银行私人银行成立较晚,在吸取他行经验教训后建立起自己的“大零售+事业部”模式,欲打通零售银行、公司银行和私人银行三者间的利益壁垒,但是说易行难。

影响私人银行组织架构转型的因素是来自多方面的,转型是商业银行权衡各方利弊后做出的最优决策。

第一,由外部环境所致。一是事业部与我国的总分行体制之间存在兼容性问题。主要表现有二:一则事业部仅靠自身拓展客户发展缓慢,如果从分支行转移客户又会遭到抵制;二则私人银行虽然在总部设有独立部门,但分行层面要依靠零售部门,因此既受制于总行财富管理部门,又受制于分行零售部门,陷入“多头监管”困境,即容易出现多头管理和多重汇报下的“管理叠加”和“管理真空”问题。二是私人银行事业部与零售银行部门利益难以协调。零售银行部门在分行层面进行业务拓展和考核,而典型的私人银行事业部在业务条线上进行单独核算,同时私人银行部门与零售银行部门之间在财务资源、利润分配和人才争夺方面存在冲突,且部门之间缺乏沟通。

第二,受内部自身条件制约。为经营管理好整个业务条线,满足客户多层次全方位需求,事业部私人银行需要建立自己的资源平台、后台体系、服务团队,并对客户经理单独进行考核机制,因此必然额外增加巨大支出。就目前盈利情况来看近十年甚至十五年都无法通过利润来覆盖其运营成本,采用事业部制对商业银行而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在内外双重因素影响下,私人银行纷纷转向大零售制。事实上,我们还应注意到由于总行部门和私人银行部门负责人领导更换频繁,其战略目标和管理模式的变更也极易发生,私人银行业务的波动在所难免,不利于私人银行业务的平稳发展。所以私人银行的健康持续发展有赖于清晰长远的战略规划和稳定的组织架构模式。

未来展望

第4篇:私人银行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银行盈利模式;利率市场化;资产规模;利差

Abstract:Empirical tests using VAR model on the profit structure of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shows that,credit scale and spread is the main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profits of commercial banks. The Impulsive effect of the bank’s net profit on the asset size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spread. High investment-driven growth mode is the root of the credit expansion and the high profits of the bank. Taking the ideal level of profitability into consideration,so far,the only way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n China’s economy growth mode and bank profits mode is to converse the regulation ideas and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market-oriented resource allocation mechanism,such as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Key Words:bank profit mode,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asset size,spread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8-0064-04

一、问题的提出

从实际盈利情况看,2005—2010年间,我国银行资本利润率维持在15%—17.5%之间,2011年则快速上升到20.4%,较工业企业高13.1个百分点。随着2011年上市银行年报的陆续披露,关于银行“暴利”的议论再度升温。

国内严格意义上研究银行盈利模式与宏观经济效率的文献较少。陈凯(2011)以财务盈利能力指标ROAA作为第三方检验标准,分析了1996—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利润效率与经济发展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利润效率与GDP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强相关、与消费增长率弱相关;高玮(2009)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我国投资的变动决定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

该如何理性认识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及其高利润现象?本文将在理论综述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对此进行探讨。

二、银行盈利模式相关研究综述

一般认为,银行盈利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机制下,以一定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主导财务收支结构。

我国银行当前的盈利模式,从比重结构方面看,可分为传统业务型和非传统务型(颜婧宇,2011 年)、利差主导型和非利差主导型(刘宇迪,2010年)等;从结构形态角度看,可分为利差盈利模式、产品细分盈利模式和客户细分盈利模式(张国柱,2011)。

数据表明,我国银行业利润来源结构主要包括净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零售银行和私人银行收入等。与发达国家银行业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属于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总收入的40%—50%(於力、廖勇、郭娜等,2011)。2009年以来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虽然增长趋快,但占比仍然偏低。2010—2011年上市银行利息收入平均在80%左右,利息收入以批发业务为主;非利息收入占20%左右,且非利息收入以低水平的手续费收入为主(李岚等,2012)。

盈利模式与银行效率方面,张健华(2011)从银行盈利的角度用距离函数对中外银行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促进银行效率的因素包括银行在本国的重要程度、银行规模及不良贷款拨备率,降低银行效率的因素包括市场集中度及不良贷款率等。王兵等(2011)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对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了比较,结论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效率及总体效率优于国有商业银行。刘宏等(2011)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视角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效率进行了分析,发现市场集中度与效率的关系负相关。龙等(2010)以DEA方法对我国16家上市银行的分析结果表明,非利息收入占比对银行技术效率的正面作用逐年减小。

颜婧宇、王刚等(2011)认为:我国银行业经营与盈利模式至少在以下五个方面不可持续:一是过度依赖投资和贷款增长的粗放发展模式;二是过度依赖于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三是过度依赖大企业大项目;四是同业恶性竞争;五是依赖信贷快速扩张与频繁融资支撑的模式。

三、对银行盈利结构的实证分析:以商业银行为例

(一)净利息收入在银行盈利模式中的地位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长迅速,从2003年的323亿元发展至2011年的12519亿元(见图1),九年增长近40倍,年均增速达到150%。

第5篇:私人银行盈利模式范文

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国际概况

零售银行业务已成为国际先进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

上个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出现了二战以后严重的“滞胀”问题,当众多的银行还执着的在公司银行业务领域大规模地进行投入,期望获得丰厚回报的时候,以花旗银行为代表的先进银行就敏锐地洞察到零售银行业务所蕴藏的无限商机,并把它提升到战略高度进行拓展。实践表明,零售银行业务以其收益稳定、风险较低的特点很快成为了国际先进银行的利润支柱,使这些银行平稳度过了经济周期波动所带来的危机,推动着它们一步步成为业界翘楚。

最近几年,国际大型银行更是普遍意识到零售银行业务对于银行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采用各种方式加快自身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步伐。例如摩根大通和美洲银行采用收购兼并的方式,迅速扩大自己在零售银行市场中的份额。欧洲的银行业则在经历了经济低迷和资本市场的动荡之后,重新审视零售银行业务在银行经营中的地位和价值,开始调整业务发展的重点,一度备受冷落的零售银行业务逐渐升温。零售银行业务目前已成为国际先进银行利润来源的主体,支撑着银行业务的稳步增长。如花旗集团、德意志银行、汇丰集团、美洲银行等国际先进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对整体利润贡献率都已达到50%左右的水平(详见下表)。

零售银行业务是亚洲银行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

上世纪九十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的动荡使不少国家和地区的银行面临重重经营困境。亚洲的银行业因而开始反思以往过于依赖公司银行业务的弊端:企业经营风险大量地集中在银行体系内,宏观经济运行一旦出现波动,企业效益滑坡,会很快引起银行不良贷款数量的急剧上升,非常容易遭受巨大的价值损失,陷入一蹶不振的泥潭。

而另一方面,亚洲作为几十年来世界上经济增长最为迅速的地区,居民收入持续上涨,家庭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张,财富管理、住房按揭、消费信贷和信用卡等零售银行业务存在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零售银行客户不仅是低成本的资金提供者,而且是重要的利润来源。

因此,近些年亚洲的银行业都高举业务转型大旗,进军零售银行业务市场,经营重心由批发型公司信贷领域逐步向公司信贷、消费信贷领域并重过渡。经过近几年的调整转型,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的零售银行业务,在财富管理、按揭贷款和信用卡等方面,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银行的盈利能力正逐步恢复。可以说,零售银行业务是亚洲地区很多银行摆脱金融危机困境,重回健康发展轨道的重要引擎。

当然,各个国家的商业银行由于所处的发展环境和实施的发展战略不尽相同,零售银行业务占比及其实现方式也存在差异。对于国际先进银行而言,零售业务占比一般在50%以上,零售业务已成为与公司银行业务、资本市场业务并重的战略主线。

但也有一些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占比并不高,有些甚至不做零售业务,而是专门从事公司和资本市场业务,这些银行的整体盈利水平和品牌价值也较高。最典型的是美国州街金融公司,它不涉及零售银行业务,是面向全球机构投资者的金融服务公司,也有非凡的成就。但是,也应该看到,采取这种专门性发展策略的银行属于少数,它们具有其他银行无法匹敌的独特技术、客户关系和业务优势。对于大部分国际银行而言,零售银行业务是现代银行重要的业务领域,并已构成银行主要利润来源。应该说,零售业务并不是当今中小银行的惟一出路。

中小股份制银行步入零售银行时代

从国内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现状看,发展零售银行业务既具备一系列的有利条件,又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具备有利的外部环境

居民财富的迅速增长为零售银行业务发展带来广阔市场空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以及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居民收入不断上升,个人财富不断积累。最突出的表现是,居民储蓄存款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0多亿元开始一路攀升,到2006年6月末已超过16万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0%以上。如此庞大的储蓄存款市场为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正面临着难得的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机遇。

居民收入的分化丰富了零售银行业务的内涵。在居民财富整体上涨的同时,收入的分化也在促进富裕人群和中产阶层逐步崛起。富裕人群按照美林集团的定义,是指拥有百万美元金融资产的人,该公司公布的《2005年度全球财富报告》显示大陆富裕人群数量达到30余万人,掌控着近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人均300万美元。中产阶层按照家庭平均年收入达到1万美元,并拥有4万美元资产的标准,估计目前国内这一阶层超过了2000万个家庭,这部分人群也积累了近万亿美元的家庭财富。富裕人群和中产阶层相对普通大众的银行服务需求有很大的不同。普通大众的预防性动机和流动性需求较强,侧重简单的存取款服务;而富裕人群和中产阶层投资性动机和增值性需求较强,倾向财富管理等方面的产品和服务,这样为银行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多样性的零售银行产品和服务创造了客观条件。零售银行业务必将成为国内银行业最具潜力和最具活力的业务领域。

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符合国家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近年来,我国政府把扩大内需、提振消费作为一项长期的经济政策,鼓励银行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同时,随着国内家庭收入的增长,住房、汽车、大宗物品等消费信贷需求日益增多,国内银行正迎来零售银行业务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国际银行业的经验也表明,在社会物质产品逐步丰富的过程中,银行服务逐步从侧重生产领域向生产领域与消费领域并重甚至于侧重向消费领域转变。因此,发展零售银行业务既符合当前国家拉动内需的经济政策,也符合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推动银行服务领域的迅速扩展,促进银行利润来源多元化。

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促使商业银行在零售银行业务领域寻找新的利润来源。国外金融业的发展历程表明,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会对银行传统盈利模式形成强大冲击。大批优质企业走向资本市场直接筹资,大大降低了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银行传统公司业务的基础受到侵蚀,也迫使银行业开拓零售市场,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从当前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看,股票市场经过最近几年的改革调整,正在加快复苏,短期融资券市场也在迅速扩容,直接融资市场比重的提高不可逆转,企业融资脱媒化现象将更为突出,这些都使国内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依靠公司银行业务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盈利模式面临巨大挑战。

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大客户贷款议价能力增强,存贷利差区间也将收窄,银行对公业务利润增长日显乏力,保持银行利润的持久增长就必须从零售银行业务中寻找新的利润源泉。

监管政策和规则的变化鼓励商业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2004年开始,银监会实施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按照该办法规定,企业贷款的风险权重为100%,而个人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仅为50%,后者对资本的占用仅为前者的一半。换句话说,同等资本规模将能推动两倍于公司业务的零售资产业务,这将大大提高银行盈利水平。因此,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的零售银行业务既是提升银行盈利能力、满足股东投资回报的需要,又是适应监管规则的需要。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零售银行业务低成本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持。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广泛应用,使得零售银行服务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渠道的兴起,不仅从时间上、空间上延伸着银行的服务范围,而且还降低了银行业的运行成本,改变了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单纯依靠机构网点扩张的传统模式。据有关机构测算,零售业务柜台单笔交易的费用为1.07美元,电话银行是54美分,ATM是27美分,网上银行是1~13美分,电子银行渠道可以显著地降低零售银行的服务成本,银行可以依托电子服务网络,以较低的成本

推动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

发展零售银行业务是国内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银行实际经营中,国内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业务结构上普遍偏重公司银行业务,要实现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结合中小股份制银行内部经营的情况,实施零售银行战略,实现公司银行业务和零售银行业务协调发展。

从负债结构看,长期以来,大多数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着对公存款比重偏高,对私存款比重偏低的问题。对公存款过高,一方面财务成本很高(如一部分是协议存款,协议利率较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盈利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对公存款维护成本较高,稳定性一般较差,需要投入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进行维护。对比全国对公存款市场和对私存款市场(见图1),可以看到,对公存款增长日渐乏力,储蓄存款则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在总额上已经远远超过对公存款总量。及时调整负债结构,改变过于倚重对公存款的现象,才能有效支撑银行的长期稳定发展。

从资产结构看,零售银行的资产业务扩张非常快,全国个人购房贷款的数量增长迅速(见图2),零售资产业务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成为银行业的重要利润来源。而在企业融资脱媒化、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公司银行业务承受着愈发沉重的压力,迫切需要进一步开拓零售银行业务,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保证股东合理的投资回报要求。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公司银行贷款质量容易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不良贷款具有集中暴露的特点,往往给银行的经营带来明显的波动。而零售业务具有服务对象分散、单笔业务金额有限、业务规模庞大的特点。因此,在同样的经营规模下,零售银行业务可以更好地分散风险,和宏观经济波动关联度较低。在实际情况中,大部分银行的零售银行贷款不良率在1.5%以下,明显低于银行的总体不良贷款水平。因此,大力拓展零售银行业务,有助于降低银行的整体不良贷款率,促进银行业务质量、效益和规模的协调发展。

从品牌建设看,由于公司银行业务面对的客户群体较为单一,专业性较强,大众市场认知度较弱。而零售银行业务与居民的生活、消费、投资等方方面面休戚相关,优良的零售银行服务品质能培育银行大批忠实的客户群体,有助于银行整体品牌的塑造,进而促进公司银行业务发展,实现零售银行业务和公司银行业务的良性互动。

中小股份制银行零售银行战略的路径选择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竞争地位

在国内零售银行市场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竞争主体。一是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国有银行;二是十多家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三是正在大举进入国内市场的外资银行。三类竞争主体在零售银行业务发展中具有各自的经营特色,形成了不同的竞争态势。

八九十年代国有银行利用自身的垄断优势,通过网点建设进行了大规模扩张,目前已合计拥有10万多家机构网点,占到国内银行网点总数的90%左右。遍布全国大中小城市的机构网络,为零售银行客户带来了空间上的便利,使国有银行积累了深厚的客户基础。

然而大规模的机构网点建设也给国有银行带来沉重的财务成本压力,单位投入产出比偏低,有数据显示国有商业银行单个网点平均的个人账户数量仅为1600个。同时,由于拥有了庞大的客户数量,国有商业银行曾一度忽视了对优质客户的筛选、细分和差异化营销,影响了中高端客户的忠诚度。现在,国有银行已经注意到零售业务发展中的这一不足,并在国外战略投资者的协助下,加紧改进零售银行的经营策略,实施差异化的服务以增强对中高端客户的吸引力。

外资银行则在渐进式的金融开放政策下,加紧进入国内银行市场,零售银行业务是不少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战略重点。尽管外资银行在拓展零售银行业务方面有明显的不足,如网点少、客户基础薄弱,本土化程度低等,但又具备其独特的优势,如成功的市场经验、先进完善的产品与服务、高效超群的营销技术和一批优秀的国际化人才。这样,外资银行在华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战略意图非常清楚,就是直接介入高端市场,为富裕人群提供理财及资产管理服务。

不可否认,中小股份制银行中领先的商业银行,早在90年代就根据零售客户的现金存取、刷卡消费、账单支付、网上支付和资金理财等方面的金融需求,依托技术创新,先后开发了以电子渠道为依托的金融产品,并采取了富有成效的营销策略,打造了零售银行的知名品牌,成为零售银行市场中最有力的竞争者。

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小股份制银行而言,迫于发展初期追求股东回报和做大规模的生存压力,较为注重短期盈利性较强的公司银行业务,而零售银行业务的投入和发展明显滞后。目前中小股份制银行经历十多年的快速成长后,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实力和品牌知名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压力双重影响下,迫切需要拓展零售银行业务,使之构成银行稳健发展的另一个支点。但是,从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自身条件看,在网点数量上远不及国有银行,在品牌和技术上又同外资银行存在明显差距。如何实施行之有效的零售银行战略,亟需深入思考和积极实践。

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一般规律

从国内外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成功经验看,发展零售银行业务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的工作,即包括客户积累、客户经营、客户增值三个阶段。

客户积累是零售银行战略成功实施的前提。零售银行业务存在着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要为数量众多的零售业务客户服务,并尽可能满足客户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需求,就必须首先搭建较为完善的零售银行服务平台,如机构网点的建设、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的运行、自助银行的设置等等,这自然要在固定资产、人力、科技上进行大规模投入。但由于单个客户一般交易量都较小,单个客户的收益较为单薄,因此,只有积累一定规模的客户基础,才能成功跨越零售银行业务的盈亏平衡点,最终由成本区进入利润区。客户积累应当采用积极的、主动的市场营销策略,如通过工资、住房贷款、出国金融、网上银行、借记卡、信用卡等产品和业务建立与客户的联系,逐步扩大客户基础。

客户经营是零售银行战略成功实施的中心。银行进行了有效的客户积累,就需要以经营客户的理念,满足客户多方位的金融服务需要,同时获取利息收入和中间收入。目前,国内外零售银行的主要产品分为四类,包括个人贷款类产品(信用卡、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个人经营贷款等),理财类产品(如固定收益类产品、衍生交易类产品、资产证券化产品),交易类产品(证券、基金、外汇、期货等),电子支付类产品(各类银行卡、POS支付、网上购物、跨行转帐等)等四类产品。客户经营就是要针对客户个性化、综合化的需求,通过对上述四类产品的交叉销售,并辅以优质的服务,向客户提供良好的个人金融服务体验,加深与客户的业务联系,培养客户忠诚度。

客户增值是零售银行战略成功实施的重点。在零售银行业务中,通常是20%的客户创造80%的利润,甚至是比例更低的中高端客户人群创造更高比例的利润,这部分客户主要是富裕人群和中产阶层。他们所需要的是复杂的高级金融服务,涉及金融交易、投资管理、纳税筹划、管理咨询,乃至遗产管理等内容。与一般零售银行业务不同,向这类客户提品和服务的核心在于以量身定做的服务模式为客户创造价值。从国内外银行中高端客户服务的经验来看,为客户增值主要通过贵宾理财服务以及在此之上的私人银行服务,这是衡量零售银行服务水平的更高标准和零售银行服务的更高境界。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零售银行战略的路径选择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多层次的客户需求,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在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方面进行赶超,如果仍然从客户积累环节逐步做起,循序渐进,就难以摆脱零售业务相对滞后的局面,实现走在中外银行零售业务竞争前列的目标。在我看来,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走一条三个阶段同时启动、一体化运作的零售银行发展道路。

在客户积累方面,借助自身一定规模的分支机构和先进的电子银行渠道,实行积极的、主动的营销策略,尽快突破基础客户数量的瓶颈;在客户经营方面,要加大信息技术系统建设力度,完善电子银行服务渠道,加强产品研发,加大产品的交叉销售,提高零售银行的整体盈利水平;在客户增值方面,中小股份制银行应该借鉴国外银行客户增值服务的成功经验,尽快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贵宾客户服务体系与私人银行服务体系,进入中高端客户服务的利润区,实现零售业务的超常规发展。

从中信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过程来看,我们实施零售银行战略正是要探索这样一种新的发展路径。

在具体的市场策略上,中信银行贯彻和执行“三维四动”的经营方针。“三维”是指从业务结构的维度,要形成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完整的业务体系,丰富中间业务品种;从客户结构的维度,要形成低端(普通客户)、中端(贵宾理财客户)、高端(私人银行客户)完整的服务体系;从核心竞争力的维度,要围绕系统、产品和队伍三个方面全面构建零售银行业务核心竞争力。

“四动”是指公私联动、产品拉动、专业促动和全员推动。

――公私联动方面,要借助中信银行公司银行的市场基础和优势,将公司客户中蕴含的零售银行的能量和资源转化出来,以工资、信用卡等服务为切入点,扩充基础客户;加大交叉营销力度,向公司客户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中信贵宾理财业务的营销宣传,建立业务关系,扩大贵宾客户群体。

――产品拉动方面,中信银行不断开发有吸引力的投资理财产品、信用卡、交易支付工具,丰富网上银行功能,利用差异化产品特点吸引不同客户,同时提高对现有产品的营销能力,实现对产品的组合营销。

――专业促动方面,扩充零售银行专业人员队伍,不断提升从业人员专业化营销能力,提高理财客户经理产能,带动业务稳定增长。

――全员推动方面,制定切实有效的奖惩办法,调动全行员工参与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积极性,鼓励员工进行零售银行业务营销。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建设有中信特色的零售银行服务体系”的目标,加快零售业务发展。

首先是建立高科技支撑的零售银行业务体系。在服务渠道、金融交易、产品服务、后台账务、客户关系管理等诸多方面强化信息技术运用,以高科技手段降低零售银行运行成本,以高科技手段满足客户多层次的需求,以高科技手段提升零售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摆脱依赖物理网点和人员数量的增加来发展零售业务的传统模式。

其次,集中经营客户。实施零售银行业务集中经营的经营管理平台、预算管理机制和营销服务机制,对信用卡、借记卡、个人贷款、出国金融、理财产品销售等业务进行集约化经营和管理,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第三,完善的高端服务体系。健全贵宾理财服务体系,打造高素质的客户经理队伍,统一服务质量标准,充实贵宾服务的增值功能。启动私人银行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学习和借鉴国外私人银行成功经验,引进和培养私人银行专家人才,探索适合国情和客户需求的私人银行服务体系。

私人银行业务―零售银行业务战略发展的方向

私人银行是零售银行业务“金字塔”的顶端,是利润回报最为丰厚的业务领域,对银行的品牌和形象有很大的烘托作用。最近一两年,国外著名的金融机构纷纷瞄准国内富裕人群,抢滩国内私人银行市场,专门为高资产净值客户提供财富管理和财富保障服务,服务内容涵盖资产管理、投资、信托、税务、遗产安排及收藏、拍卖等广泛领域。

面对日益激烈的零售银行业务竞争,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实现从客户积累、客户经营和客户增值三个阶段的跨越式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加快开发具有高利润价值的私人银行业务领域。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以国际化视野,参考国外私人银行机构的运作模式,构建起自身的私人银行服务体系。具体说来要实现六个重要转变:

在服务对象上由一般理财客户向超高端客户转变

与一般的个人理财业务不同,私人银行服务强调差异化和个性化,单个客户的服务成本较高,因而在产品和服务方面必须设置很高的门槛要求,以实现成本和收益的平衡。如美林集团对私人银行客户标准最低要求是100万美元金融资产,摩根大通和高盛要求是500万美元,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亚洲)则是300万美元。目前国内银行理财客户的门槛只有从几万到几十万人民币不等。需要针对私人银行服务的特性,找到适合国情的新的标准。

在服务方式上由标准产品的统一营销向个性化服务的单独定制转变

目前国内银行的理财服务更多是向客户推销各种标准的理财产品,还不能针对客户个性化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理财方案。而私人银行客户对个性化服务的要求非常高。银行必须细分市场和客户,全面了解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对每个客户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度分析,针对客户的风险偏好、年龄、投资目的和金额大小,设计出切合客户需要的服务方案,主动地对客户的财富进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现客户财富的保值增值。

在服务内容上由单一银行产品向综合化金融服务转变

为了满足客户复杂多样的金融需求,私人银行服务就必须要形成多元化的、完整的产品结构与服务内容,包括理财规划、资产管理业务,信托和不动产业务,托管业务,信贷业务等等,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甚至要对客户的旅行、商务、子女教育等提供相应的生活服务。

在服务范围上由自然人向法人,由客户“生前”向“身后”转变

一般性的零售银行业务只针对自然人的范畴服务,而私人银行客户大部分拥有自己的企业,私人银行除了提供个人的财务规划,还要协助客户的企业寻找融资和投资渠道,甚至是企业托管、并购、出售的财务方案。私人银行服务因此要对自然人和法人进行一体化服务。对于自然人,除了对客户生前进行细致周到的服务,往往还要延伸出客户生命周期之外进行遗产管理服务,成为资产管理受托人,将服务延续到客户“身后”。

在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上,由一般银行理财经理向高素质复合型客户经理转变

私人银行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具有个性化、综合化的特点,因此,一般银行从业人员无法胜任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的职业要求,私人银行的客户经理必须是精通银行、财务、税收和不动产策划、法律以及会计等领域的复合型专家人才,并拥有丰富的从业经验。比如英国巴克莱银行要求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的人选要“具有15年以上的资历,亲身体验过经济景气循环的人”。

在服务场所上由富丽堂皇、公开的贵宾理财室向隐秘性强的服务空间转变

做为一般的贵宾理财业务往往在位于分支行的贵宾理财室内进行,场所公开度较高,装修豪华雅致。私人银行客户则非常注意财富的隐私性,特别是国内的富裕人群有更强的隐密意识。所以私人银行服务空间要格外注意隐密性,更多时候,客户无须到银行网点,由专属客户经理登门拜访进行服务。

第6篇:私人银行盈利模式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高净值(指可投资的资产)人士数量的剧增,中国对私人银行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2007年3月,中国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合作成立了私人银行服务中心,成为了我国第一家提供私人银行业务的中资银行,引领了中资商业银行开设私人银行业务的热潮。中国现在已经是亚洲第二大私人银行业务市场,2009年高净值人群已经达到32万人左右。迄今为止,我国共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10家中资银行设立了私人银行部门,据业内人士粗略估算,目前国内私人银行客户数应该接近10万户,而资产管理规模应超过15万亿元左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珠三角一直保持高速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广东地区成长出“第一代的富人”,也即所谓的“高净值人群”。根据《2010胡润广东地区财富报告》,广东地区千万富豪达145000人,其中亿万富豪8200人,全国排名第二,而十亿富豪达213人,居全国第一。私人银行是银行向高净值客户提供的高端私人理财业务。广东作为中国高净值人士最集中的地区,对私人财富管理等有巨大的市场需求,这无疑会为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发展机遇。但是中资私人银行仍处于初级阶段,业务范围较窄、服务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广东高端客户的多样化的巨大的需求。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外资银行的猛烈冲击,中资银行迫切需要全面高效地发展其在广东地区的私人银行业务。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本文选择中资银行如何在广东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展开研究,以期为其他省份提供借鉴。

二、私人银行业务相关概述

(一) 私人银行业务的概念

私人银行业务产生于16世纪的瑞士,属于一个纯正的金融“舶来品”。事实上,私人银行业务的概念还没在世界上达成统一的意见。但按照常规定义,私人银行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私人所有的商业银行,而是指商业银行基本业务中的一项高端的财富管理业务。

Lyn Bicker把私人银行业务定义为:“是为拥有高净值财富的个人提供财富管理与维护的服务,并且提供投资服务与产品,以满足个人的需求。”Foehn和Bamert把私人银行业务定义为:“是在向高净值或高收入的个人提供长远的为其量身定做的金融咨询、投资和管理的商业服务。”Wikipedia把私人银行业务定义为:“是指银行向拥有巨额投资资产的客户提供的包括银行、投资以及其他领域的金融服务。”

本文认为,私人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向高净值人士(HNW—High Net Worth)提供的高度专业化个性化的私人财产管理服务。

(二)私人银行业务的范围

私人银行是根据客户的个人特点和需求,由专门的理财人士为客户量身订造的私人财富管理服务。该业务涵盖的专业领域广泛,包括了银行、保险、投资、资产管理、信托、遗产继承、子女教育、艺术品收藏等。

私人银行服务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服务、财富管理服务、资产传承规划服务、综合信托服务、金融咨询服务等,借此帮助客户达到个人财富保值增值的目标。其中,最常见的服务主要有:(1)离岸基金,主要功能是分散客户的投资风险。(2)家族信托基金,用于规避和分散投资风险,保证信托资产的保值与增值。(3)环球财富保障计划,用于减少税务和规划遗产继承等。

(三)私人银行业务的特点

(1)以高净值人士为目标客户。私人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众多基础业务中的一项高端理财业务。不同于零售业务以普罗大众为服务对象,私人银行的服务门槛比较高,是以高净值人士为目标客户。根据西方银行业的服务分类,第一等级的是大众银行,服务对象是一般大众;第二等级是贵宾银行,客户资产要求10万美元以上;第三等级是私人银行,服务门槛为100万美元以上;第四等级是家庭办公室,服务门槛在8000万美元以上。不同的商业银行对高净值人士的衡量标准不一样导致了其私人银行业务的服务门槛也不一样。但大部分银行把服务门槛设定为100万美元或等值的货币(见表1),如汇丰银行和中国银行等。

2.提供高私密性的服务。私密性是商业银行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原则,无论提供什么基本的业务,银行都需要保护客户的个人财产信息。而对于私人银行而言,银行需要提供诸如财务咨询、投资设计、遗产管理、信托等涉及巨额财富的服务,为了保护客户的财产和人身安全,私人银行业务需要提供高私密性的服务。

3.提供高度个性化的服务。与无差异性的零售业务相比,私人银行业务是通过差异化经营来提供高个性化的产品服务。每一位私人银行的客户背后都会有一个专属的理财顾问团队和运作执行团队。私人银行家和其他专属的理财专家会根据客户的个人财富状况、投资风险偏好、年龄健康状况等,为其量身订制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理财计划和产品。

4.专业性较高。私人银行业务管理的资产数额庞大,提供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复杂性较高,并且涉及银行、保险、投资、信托等广泛的专业领域,所以该业务强调极高的资产管理能力,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

5.利润水平较高。私人银行业务的目标客户都是拥有高净值资产的人士,管理的资产数额巨大,所以该业务的利润一般比较丰厚。此外,因为利润主要来源于稳定的服务费用,所以受到市场的波动影响不大。成熟的私人银行业务会逐渐成为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渠道。

三、中资银行在广东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SWOT分析

下面运用SWOT方法来分析中资银行在广东省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所面临的潜在机遇与外部威胁。

(一)竞争优势

(1)庞大的客户资源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领头羊,凭借优良的区位因素,一直引领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积累了大量的高净值人士。根据招商银行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广东省的高净值人群数量最多,2010 年末达到70 万人,占全国高净值人士15%的份额。数量庞大的高净值人士为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客户资源。

经过在广东的多年扎根发展,中资银行凭借基本的零售业务和普通理财业务等,已经与一定数量的高净值人士建立了良好的可信赖的服务关系。《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约有60%的高净值人士会选择中资银行为财富管理的机构(见图1)。这部分客户是广东中资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主要目标客户,与从零开始的外资银行相比,具有“先天”的优势。

图1 财富管理机构客户占比分布图

此外,根据《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的数据,2009年约有65%和2010年约有50%的高净值人士以自己、家人或朋友独立操作作为主要的理财渠道(见图2)。这说明仍有大比例的高净值人士没有选择私人银行业务管理自己的财富,中国的私人银行市场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并且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士选择从自己或亲人独自操作转向接受私人银行等业务。2010年约有45%的高净值人士选择了私人银行等服务,比2009年提高了约30%。这说明了越来越多的目标客户认可并愿意接受私人银行等高端理财业务。所以,中国的私人银行市场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图2 高净值人士的理财渠道 (2)本土化优势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也导致不同的理财观念。中资银行凭借拥有大量的广东籍员工和多年的发展经验,熟悉广东客户的理财观念、风险偏好等等。这有利于它们与客户交流沟通,了解其需求与特点,从而制定出最适合客户的财富管理方案,这无疑具有很大的本土化优势。

(二)竞争劣势

(1)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私人银行业务管理的资产数额较大,涉及了银行、保险、投资、税务、信托等广泛领域,业务派生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往往比较复杂,所以该业务的从业人员往往需要拥有优秀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业务经验。广东的中资银行员工大部分毕业于广东的高校。但相比北京和上海,广东的总体教育水平偏低,属于985层次的中山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在全国的影响力还不突出,研究能力与氛围不够拔尖。并且,发展更快更好的京津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金融人才。所以,广东的中资银行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开展私人银行业务。

(2)经营经验与品牌影响力较低

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的是高端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管理的资产数额庞大,服务的安全性与风险管理能力十分重要,所以客户很看重银行的经营经验和品牌号召力。虽然中资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广东树立了较高的品牌形象,但是这仅仅限于零售业务和普通理财业务等领域。在私人银行方面,与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外资银行相比,仅有几年发展历史的中资银行无论在经验上还是品牌号召力上均显得十分稚嫩。

(3)受传统的理财观念限制

受儒家思想影响,“财不外露”是中国传统的理财观念。高净值人士在传统理财观念影响下,为了人身与财产安全,可能会对私人银行业务产生一定的抗拒思想,影响中资银行开展业务。此外,广东地区的高净值人士以中小私人企业的企业主为主,他们在致富的过程中往往拥有部分灰色收入,如在粤东地区,走私行业十分发达,很多人借此致富。为了隐藏这部分收入来源,他们也可能会对私人银行业务产生抵触的心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制约私人银行业务的开展。并且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对中国高收入阶层来讲,私人银行业务仍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所以培养私人银行服务理念具有一定的难度。

(4)产品同质化严重

私人银行业务需要对客户进行差异化管理,根据客户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做合适的财产管理的产品与服务。虽然中资银行在私人银行业务上也提供了不少的产品与服务,但是因技术手段的落后与业务经验的缺乏,中资银行在财富管理规划与金融产品设计等缺乏创新能力。

(5)业务区域分布不均

广东以其繁荣的制造业闻名全国,并产生出大量的以企业家为主的高净值人士。这些企业家大部分来自于佛山、东莞、中山等二线城市,这说明了这些城市对私人银行业务也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但是,这些城市却一直得不到中资银行的重视,仅有招商银行在东莞有开展业务。虽然,广州与深圳有广阔的经济辐射范围,中资银行的私人银行服务可以辐射到周边城市。但对于一个重视高质量的服务的银行业务而言,这仍然不能满足那部分客户的要求。

(三)潜在机遇

(1)财富管理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攀升,广东的高净值人士阶层将会不断扩大,高净值资产数额也会不断增加。随着高净值人士数量和资产的激增,他们对私人银行提供的专业性和个性化的私人财富管理的需求必然也会跟着上升。这为中资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国内外同业的竞争较少

北京与上海是中外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主要战场。无论是中资银行还是外资银行,在广东地区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数量相对较少,并且集中在广州和深圳两大城市。而对于市场潜力十分巨大的佛山、中山等二线城市仍没有银行正式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总而言之,广东的私人银行业务竞争相对较少,发展机遇较多,发展空间巨大。

(3)私人银行业务利润水平高

近年来,美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年平均利润率高达35%,年平均盈利增长12%-15%,远远优于一般的零售银行业务。广东拥有大量的高净值人士,私人银行业务的市场占有率较低,利润空间较大。所以,中资银行在广东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将会获得较高的利润。

(四)外部威胁

在WTO的中国银行业五年保护期满后,外资银行开始大举进驻中国。外资私人银行凭借多年的经营经验、大量的专业人才、卓越的品牌形象、全球化的发展战略等优势吸引了大量的高净值人士。这样无疑会抢夺市场的客户资源,对中资银行是很大的威胁。

四、西方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成功经验

西方的私人银行业务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图3列出了全球二十大私人银行分支行2011年所管理的资产,排名第一的是美国银行美林公司,所管理的资产达19447亿美元;排名第二十的是花旗银行,所管理的资产也超过了1400亿美元,花旗银行一直努力提高在中国搞私人银行的运作效率,进行一些中后台的资源整合工作。目前,在上海和北京的整合已经做得比较好,但在广州的私人银行业务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故中资银行必须重视和借鉴这些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少走弯路,迅速开展私人银行业务。下面以排名第三的瑞士银行UBS(管理的资产达15599亿美元)与排名第七的汇丰银行HSBC(管理的资产达3900亿美元)为例来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

(一)瑞士私人银行的成功经验

瑞士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银行离岸中心,同时也是传统私人银行业务模式的代表。经过近150年的发展,瑞银集团私人银行已逐步形成世界领先的运作模式。据估计,瑞士大概吸引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离岸资产。瑞士的银行业之所以闻名全球,主要

图3 2011年全球二十大私人银行分支行

源于以下因素:

(1)优越的地理区位因素

瑞士处于欧洲的“心脏”位置,与欧洲各地均交往便利。这为瑞士的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便利的地理区位优势,方便其为欧洲各国的高净值人士提供高质量的私人银行业务。

(2)银行业发展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19世纪,瑞士的银行业已经在日内瓦、巴塞尔和苏黎世等地初具规模和声誉。经过几百年的洗礼,瑞士的银行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高度成熟的行业体系,具有优秀的经营方式、卓越的品牌优势、繁荣的资源网络以及独特的行业文化。这为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3)多元的社会文化,精通多国语言

瑞士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社会文化比较多元,这有利于银行家了解各国客户的理财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做适合的私人银行产品。此外,瑞士人语言能力颇高,精通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多国语言,这也为他们与其他国家的客户进行交流提供了语言条件。

(4)完善的保密制度

瑞士人生性严谨,十分重视客户的私人资料。各国的富豪均热衷把钱存入瑞士的银行,主要因为瑞士银行业有一个传统的行规:绝对保护客户的隐私。1977年瑞士国家银行与瑞士银行家协会签署了“尽职审查协议”(The Due Diligence Rules)。根据此协议,瑞士商业银行从法律上保证未经证实客户身份时不公开任何客户或存款资料。

(5)拥有大量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基于私人银行业务的特性,其需要高素质的理财专家对资产进行管理。瑞士银行业之所以如此发达繁荣,因为它拥有大量的高素质的金融人才。瑞士政府和各大商业银行十分重视金融人才的培养,每年都会对科研教育和行业培训投入大量的资金,瑞士也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培训中心。

(6)完善的信息技术系统

20世纪90年代,瑞士银行业进行了信息技术改革,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系统,更加科学高效地管理客户关系和金融资源。以瑞士银行(UBS)为例,客户经理可以通过CRM系统查阅客户的资产状况、交易记录和投资状况等个人信息,也可以查阅各种产品和相关金融信息。通过CRM系统,客户经理还可以方便高效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和资产组合情况,及时提出适合的理财建议,提高服务的效率与质量。

(二)汇丰私人银行的成功经验

汇丰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是该业务在十多年前才开始高速发展。目前,私人银行业务已成为汇丰银行的四大业务支柱之一。汇丰银行私人银行业连续几年被《欧洲货币》志评为“最佳私人银行”前三名。汇丰银行私人银行的成功经验主要有:

(1)重视新兴市场

新兴市场的经济腾飞,涌现了大批高净值人士和超高净值人士。相比大部分传统私人银行仅仅关注欧美的财富市场,汇丰银行很早就确立了全球化的市场战略,抢先接触新兴国家的私人银行客户,抓住了新兴市场的十年发展黄金期,迅速扩大了客户规模和地域影响力。

(2)多次收购合并

汇丰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虽然发展已达上百年,但发展较慢,与瑞士等地区的私人银行业务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获得核心技术,加快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汇丰银行采取了收购的方式,包括了1998年汇丰收购了德国著名的私人银行Guyerzeller并使之成为全资附属公司;1999年收购了美国的纽约共和银行,同年又收购了欧洲的Safra共和控股等。这五次的收购使汇丰银行获得了规模效益、大量的专业人才和广泛的社会关系,增加了离岸金融服务的能力,在短时间内跃居到世界最佳私人银行的前列。

(3)新式差异化管理

传统的客户细分方式就是根据客户的资产规模进行等级的划分,然后根据不同的等级进行财富管理,但这种细分方法难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要求。所以汇丰银行采取了新式的客户细分方法,即根据客户的职业性质和特点细分为企业主、职业经理人、家庭、国际客户、传媒娱乐体育人士等,并针对性地提出合适的产品和服务。

(4)成功的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即经营者有效地将企业中不同的业务联系起来。这不仅可以分享现有资源,还可以大大减少营销的费用。汇丰银行非常重视集团内的各部门合作,将私人银行业务与其他银行业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汇丰银行通过协同私人银行和其他业务共同分享和扩展客户群,增强产品的质量,增加整体的盈利模式。

五、中资银行在广东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对策

中资银行若想开拓潜力巨大的广东私人银行业务市场,必须综合考虑自身的现状,并借鉴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然后制定出科学的合适的发展战略,具体如下。

(一)目标客户策略

(1)完善客户细分方式,实现差异化经营

目前,广东中资私人银行业务仍以传统的客户细分方式为主,难以真正为客户量身定制合适的产品和服务。实践中,中资银行进行客户细分时,应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客户的资产规模、职业性质、风险偏好、产品服务需求等等。中资私人银行可以先以资产规模和职业性质为标准先设计专门的财富管理方案模板,然后再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及承受能力、年龄、教育等个人要求,在模板的基础上详细为其制定合适的方案。

(2)加大部门间的合作,发挥协同效应

中资银行在广东地区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应充分发挥内部各业务的协同效应,实现客户的转移和产品的交叉销售。中资银行可以通过转移贵宾理财的客户到私人银行业务,快速高效地扩大私人银行业务的客户群。而银行的综合化经营和金融控股公司等可以实现交叉销售,如中信信托和中信证券可以为中信的私人银行提供金融产品。

(3)主动联系目标客户

受“财不可外露”的传统理财观念影响,广东的高净值人士对私人银行有抵触心态。为了开拓广东的市场,中资银行必须从传统的被动服务方式转化为主动服务方式。中资私人银行的客户经理应该主动地联系以企业家为主的高净值人士,主动介绍私人银行业务并尽力改变他们的错误观念。

(4)开拓二线城市

相比竞争激烈的北京和上海,广东的私人银行市场相对缓和。并且广东的私人银行主要集聚在广州和深圳两大城市,却忽略了佛山、东莞、中山等二线城市的市场。以制造业为主的这些二线城市也拥有大量的高净值人士,市场潜力也十分巨大。所以中资市场要想扩大市场的份额和地域的影响力,应该考虑进驻这些二线城市的市场。

(5)重视消费者导向营销等手段

一般而言,对产品服务比较满意的顾客会经常把该商家推荐给亲戚朋友。而顾客的购买行为也会很大程度地受到亲戚朋友等的口头宣传影响。根据瑞士银行(UBS)所做的研究,在私人银行业务中,69%的新客户是在亲戚朋友的口头宣传影响下选择银行的。广东的高净值人士大多是家族企业的企业家,他们有不少的亲戚朋友也是高净值人士。所以通过现有客户进行宣传营销而发掘新客户,是中资私人银行的一大出路。

(二) 产品服务策略

(1)提升产品的创新能力

客户会因地域性的差异而对产品有不同的偏好。所以广东中资私人银行既不能照搬国外私人银行的产品,也不能套用京沪地区的私人银行产品,应该设计一些具有本土化的产品。例如,广东的高净值人士大多以第一代的企业家为主,即白手兴家,创业致富。相对于偏好于财富保值的欧美私人银行客户,广东的高净值人士可能会更偏好于财富的增值。所以中资私人银行可以尝试推出一些高收益的新理财产品。

(2)提供高个性化的服务

根据Roger G.Ibbotson&Paul D.Kaplan的观点:在很长的时间里,投资收益的91.5%是由资产配置决定的。中国因为市场的有效性不及美国市场,相关的研究结论大多认为70%左右的投资收益来自资产配置。所以,中资私人银行必须重视客户的资产配置。中资私人银行首先可以利用“个人深度调查方法”了解客户的资产配置目标,以及其资产规模等个人情况。然后,客户经理再选择适合的资产配置产品。最后,私人银行还必须定期检查投资绩效,当投资绩效较差或客户的自身偏好需求有变时,应及时改变资产配置的产品。

(3)提高产品与服务的私密性

保护客户隐私是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不可或缺的要求。中资银行在广东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必须提高产品服务的私密性。首先因为,广东的高净值人士有部分的收入属于“灰色收入”,基于担心私人银行业务会引起个人财富来源被调查的原因,不少人会抵触私人银行业务。其次,不少人可能会担心私人银行会泄露个人的身份资料,从而引起个人或家人的人身安全,如绑架等等。为了除去客户的后顾之忧,中资私人银行必须完善自身的保密管理制度,提高客户经理等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切实保护客户的隐私,提高产品的保密性。

(三) 人才科技策略

(1)培养本土人才

私人银行业务管理的资产规模较大,涉及的专业领域较广,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较大。广东的中资私人银行的现有员工大多缺乏经验和技术不足。但是广东籍的员工因为语言和文化等地域优势,便于与客户打交道。所以为了提升竞争力,中资银行应该重视培养本土人才,加大教育培训的投入,既可邀请相关专家前来培训,也可资助优秀员工前往国外高校或私人银行学习等等。

(2)吸引国外人才

虽然中资银行可以通过培养本土人才拉近与外资银行的差距,但人才的培养往往耗时甚久。为了尽快拉近与国外竞争对手的差距,中资银行可以通过优厚的薪酬条件和管理职位等吸引外资私人银行的人才。通过吸引这些经验丰富、技术优秀的国外人才管理私人银行业务,既可以引领该业务快速发展,少走弯路;又可以方便培养本土员工快速成熟;还可以提升银行的知名度,给予客户充分的信心。

(3)建立客户信息技术系统

私人银行业务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中资银行应该借鉴外资银行的经验,加大科技的投入,建立高效的客户信息技术系统,利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加强对客户信息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提高服务的效率与质量。

(四)品牌塑造策略

(1)加大中资私人银行的品牌影响力

私人银行业务因涉及的资产数额巨大,客户基于财产安全往往比较看重银行的品牌影响力。但是中资私人银行因为发展时间较短,品牌影响力不足。故中资银行必须重视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既要通过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建立自己的品牌号召力,也要通过广告等宣传手段培养自身的品牌影响力。

(2)与外资银行合作、放松政府监管

欧美私人银行因为上百年的历史沉淀,具有宏大的品牌效应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了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客户的信心,中资银行可以选择与外资银行合作,双方通过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可以实现最终的共赢。

在目前监管条件下,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存在着很大挑战性,因为外资银行目前不能把全部产品线都引入这一领域,例如,客户想买国内的基金,外资银行就不能做,所以可以通过放松监管来加强与外资银行的合作,以市场换技术来吸取他们的成功经验。

六、结 论

广东作为中国经济的排头兵,高净值人士数量的激增必将促进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为了完善服务体系和提升盈利水平,中资银行必须重视开展私人银行业务。虽然中资银行在广东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必然会遇到无数困难与障碍,但是从长远而言,该地区的市场潜力巨大。所以,中资银行必须学会扬长避短,志存高远,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

私人银行业务的核心战略是产品服务战略。中资银行必须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为客户提供具有高度专属性、专业性和私密性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实现客户的财富保值增值。同时还必须重视培养和吸引专业人才,以及完善信息技术系统。因为专业性是衡量私人银行业务质量的重要标准。此外,品牌影响力也是私人银行业务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中资银行必须重视提升自身的品牌号召力。最后还应重视发挥协同效应;也要主动联系目标客户,建立私人银行服务观念;还要积极开拓佛山、中山等二线市场。通过落实好目标客户策略,在保留老客户的同时,努力寻找新客户。

总而言之,私人银行业务在广东地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中资银行必须努力从客户、产品、人才和品牌等方面制定出合适的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 于跃.论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现状与发展对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陈宏臻.中资银行发展私人银行策略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 Foehn.P&Bamert T..Private Banking-Den Snob-Appeal[J].Die Schweizer Bank,2002,23(12): 29-30.

[4] Ser-Keng Ang.A Qualitative Study on the Challenges of Private Banking in Asia[J].The Journal of Wealth Management,2010,12(4):68-77.

[5] Steffensberg,P.Modern Client Profiling in Private Banking[J].Journal of Banking Excellence, 2003,4(2):56-63.

[6] 刘强.国内外私人银行服务大PK[J].银行客户,2010,(1):50-51.

[7] 王新亮.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10,(2):186-187.

[8] 杨如如.国外私人银行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特区经济,2011,(8):77-78.

[9] 阮红.汇丰经验对中资私人银行发展战略的启示[J].新金融,2009,(250):54-57.

[10] 叶菲,张.汇丰经验对中资私人银行发展战略的启示[J].金融论坛,2009,(3):63-68.

[11] 王小平.关于中资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思考[J].金融经济,2011,(8):25-26.

[12] 张,付玲玲.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特征与趋势分析[J].上海金融,2007,(7):85-87.

第7篇:私人银行盈利模式范文

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势在必行

(一)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

受传统经济体制下经营惯性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比较简单,同质化现象严重,主要依靠存贷规模的扩张,利润来源主要依靠存贷利差。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比较单一,产品序列和服务水平都处于比较低的层次。随着国内金融环境持续发生深刻变革,直接融资加快发展,金融脱媒化的冲击,防范和规避市场风险的压力日益增大,原有的这种比较简单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明显难以适应,推进经营转型与再造势在必行。

(二)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深层次问题的必然选择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发展模式正面临困境。如果任由信贷资产和其他风险资产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将继续占用较大的资本,导致银行资本充足率急剧下降,难以满足监管要求,而且单纯以信贷资产作为主要盈利来源并不能有效提升银行的资本回报水平和投资价值。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以规模为主要特征的业务发展模式在严格的资本约束下已经难以为继, 突破资本困境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基于价值创造核心,调整经营战略及经营结构, 走一条低资本消耗、低风险、高价值的发展道路。

国有商业银行除了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外,其他业务品种相对较少,中间业务尚处在发展初期,尤其欠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核心产品。国有商业银行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贷款利息,无论是贷款规模受限还是利差收窄,都将直接危及经营安全和盈利获取,所以,国有商业银行亟待确立新的盈利模式,提高价值创造力,建立一种多元化协调发展的收益增长格局。

二、经营转型成功的关键――提高价值创造力

银行体系价值创造能力的高低将决定性地影响着宏观经济的效益和微观企业的经营成果。不仅能对商业银行自身的竞争力作出一个很好的判断,而且对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价值创造力的核心

要实现经营转型的成功,必须突破现有的市场边界和业务边界,强力地推进价值创造能力的提高,才能提升传统业务价值,以较少的资本获得同样甚至更大的价值,最终实现股东、客户、员工价值的共同飞跃。

从国内外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来看,衡量银行价值创造能力的核心指标是银行的经营绩效。影响银行业的整体绩效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市场竞争带来的银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将促使商业银行在有效竞争环境下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二是银行资本结构的改善,国外先进银行业的发展历程表明,商业银行完善的资本结构将促进银行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

(二)价值创造的方向和原则

1.必须坚持审慎经营的原则。

伴随着银行监管要求的不断提高,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风险监管日益刚性化,而商业银行面临着因盈利能力较低难以依靠内部积累补充资本金和难以从外部融资补充资本金的尴尬。必须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追求发展速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真正形成质量效益型的增长。以经济资本约束风险资产,把风险资产控制在与经济资本相适应的恰当比例范围内。

2.坚持以结构优化为重点。

要实现经营方式根本转变的核心是:大力倡导学习和运用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积极引进和借鉴国际先进的银行管理经验,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金融资源的配置满足“以定位市场为基本导向、以目标客户为关注焦点、以资金安全为根本保障、以经营效益为关键指标”的要求,推动业务结构、客户结构、区域结构、人员结构的优化,提高发展的总体效益。

3.坚持以整体推进和重点扶持为手段

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向客户提供资金融通服务而产生资产、负债业务,通过向客户提供资金清算、理财顾问、财富管理等服务而开展中间业务,要实现提升客户服务价值和最大程度挖掘客户价值,就必须实现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整体推进、统筹发展。

(三)价值创造的路径选择

通过信贷业务、中间业务和负债业务的转型,推动盈利方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带来价值创造力的提高。首先是信贷业务转型,促进个人业务的发展,小企业业务的发展;其次中间业务收入、电子银行业务、销售业务等多个新兴增长点;在负债结构方面,吸收低成本存款,同时,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通过发展销售、委托贷款等业务,将部分负债业务转化为中间业务收入,在提高资金收益的同时,也为客户创造价值。

三、基于价值创造的经营转型切入点探讨

1.探索私人银行起步

据统计资料显示,私人银行客户带来的利润能够达到银行普通零售业务的10倍左右,远优于一般零售银行业务的盈利表现。2007年3月中国银行推出私人银行,标志着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起步。目前,工行、中信、交行、招行等已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成立私人银行。在今年信贷紧缩的政策背景下,信贷业务能带来的利息收入已经有限,在利润回报的压力下,发展针对个人的高端理财业务、针对企业现金管理等综合服务赚取更多利润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努力的方向。

事实上,近几年国内银行业已经尝到高端战略的甜头:交行2007年年报披露,交行个人中高端客户管理数突破100万,销售和管理的个人资产规模达到3000亿元,占比例5%的中高端个人客户贡献了75%的业务量。

2.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中间业务

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业务品种不断丰富,业务收入高速增长,效益贡献逐年提高,各个商业银行利用自己的机构网络、客户资源和信息渠道,对一些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进行了探索:

(1)项目融资服务。协助项目发起人完成项目的研究、组织和评估,设计项目结构和融资方案,通过发行债券、基金、股票或拆借、拍卖、抵押贷款等形式组织项目投资所需的资金融通。

(2)企业财务顾问。利用国有商业银行在网络、资金、信息、人才和客户群方面的优势,掌握企业发展情况和资金流向,围绕资金融通、税务安排、战略顾问、组织变革等方面开展综合的财务顾问业务。

(3)信托理财产品。根据客户的融资需求,为客户安排资质优良的信托公司,设立资金信托,发行信托受益凭证筹措资金,并将所筹资金向客户发放信托贷款。

(4)投资咨询和投资中介服务。发挥代客理财业务优势,为客户财务管理,提供各种金融及经济信息咨询。同时,还可从事境内外资金和项目的中介业务,协助企业确定投资方向,寻找投资目标和合作方。

3.加强客户结构调整

客户结构是银行经营战略的基础,只有客户结构调整到位,银行经营战略转型才能落到实处,国际经验和国内发展现实表明,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其固有的灵活性、适应性与创造性,中小企业客户能够带来丰厚的利润,是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客户是商业银行客户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国有商业银行首先要发现和找到自己的客户群体,解决好客户定位和市场定位问题,其关键是建立适合自身实际状况的中小企业客户的标准,整合信息资源,挖掘优质中小企业客户。

4.加快电子化渠道建设

银行的电子渠道模式,主要指采用网上银行、自动柜员机、智能卡及POS等多种现代电子化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电子渠道的整合与提升不仅意味着银行功能的转变,更意味着发展空间的极大拓展。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电子化渠道建设已有所起步,现阶段仍处于满足客户需求和分流客户,亏损现象比较普遍。电子渠道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是随着网点渠道改良的基本实现,成功实现业务分流,赋予转型网点新的服务功能和营销职责;二是做大做强网上银行业务,逐步实现盈利。网上银行作为电子渠道业务发展的主流方向,有效地整合了各种电子银行服务渠道,并将提供更多、更丰富的产品与服务,为银行带来更强的竞争力。

四、结语

为了适应建设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国有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走出一条资本节约化的经营转型之路,将中间业务打造成为价值创造的核心手段之一,努力推动经营模式的战略转型,赢得中间业务价值创造力的比较优势。提高价值创造力,实现获利性增长和股东价值最大化。

第8篇:私人银行盈利模式范文

第三方理财业务的理念

第三方理财是指独立的中介理财机构,不代表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但能够独立地分析客户的财务状况和理财需求,判断所需的投资工具,提供综合性理财规划服务。与传统金融机构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模式不同,第三方理财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充分与客户沟通,根据客户的财务和家庭情况,结合客户的理财目标及风险承受能力,在调查和分析后给出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更注重与客户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相互信任的合作关键,就像家庭医生一样,关注客户一生的财务健康。

基于SWOT分析我国第三方理财现状

第三方理财机构目前在国内提供的服务大致有4种:专业理财规划建议与咨询、会员制服务、代销产品、委托理财。目前,我国以“理财公司”或 “投资咨询公司”命名成立的公司虽有上万家,但第三方理财在中国才刚刚起步,市场份额非常低,与发达国家第三方理财方式占主У匚坏淖纯龃笪不同,分别见表1、表2。

我国第三方理财发展策略

对于我国正处于起步期的第三方理财机构而言,只有顺应全球金融服务业发展的趋势、结合自身特点、调整自身的经营战略,进而实现服务升级,才能领跑第三方理财行业的发展。

加强第三方理财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

当前,我国很多第三方理财机构基本都在从事“销售商”或委托理财业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很多机构缺乏相应的执业资格,其业务处于“灰色地带”,有的甚至钻法律漏洞,存在极大的金融风险和法律隐忧。

对此,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制定出台针对第三方理财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管,保障参与各方利益。历史经验表明,及时、有效地监管对于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它可以通过设立准入门槛、制定执业资格标准等方式,规范第三方理财行业的发展秩序,避免恶性竞争。同时,相关部门和机构也应该担负起行业领导者的责任,包括成立行业自律性组织,制定行业内部规范,组织人员培训,扩大行业的社会影响力,以推动行业的有序发展。

普及国民理财教育

在我国第三方理财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制定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来对第三方理财机构形成良好的约束,而且要加强大众理财知识的普及宣传,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转变过去人们只重储蓄和实业投资的观念。另外,将投资增值与风险控制、税收、养老筹划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结合,逐渐引导人们重视长期投资。这样不仅能够为理财公司在开展理财工作过程中,提供良好的理财环境,而且能够为国民的理财提供一定的保障。

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在分业监督管理的背景下,如何从根本上实现独立理财机构的“综合混业服务”模式,是当前理财机构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这样不仅能将第三方理财机构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而且能够促进其自身发展。在操作过程中,要不断完善金融理财监管的相关法律政策,实现理财产品、保险、基金等的有效整合,对其进行统一监督和管理。

转变盈利模式

第9篇:私人银行盈利模式范文

国内股份制银行战略转型的概况

战略转型,是指公司为谋求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在业务范围和运作模式等方面进行的方向性调整与变革。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是指通过长期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的优化与改革,实现商业银行资源与特定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的有效配置,实现既定的目标。

招商银行战略转型

招商银行的战略简称为“三步两转”。“三步”即业务网络化、资本市场化、管理国际化;“两转”是指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是优化结构,第二次转型是提升效率。“三步”中业务网络化是第一步,即大力发展网上银行。网上银行是传统银行的网络化,是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发展、提升和创新。它不是对传统银行的否定,而是传统银行业务创新、组织体系创新、收入结构调整和银行功能变革的基础。招商银行为此推出了一卡通和一网通产品,使网上银行对柜台的替代率已经超过80%。第二步是资本市场化,即通过市场化方式补充银行资本。招商银行主要通过配股、发行可转债和香港上市等措施使核心资本(所有者权益)由160亿元升至1331亿元。第三步是发展国际化。招商银行1999年提出发展国际化战略,但真正加强国际化的步伐是最近几年,招行在国际化机构设置上做了两件事,一是在纽约开设分行,二是在我国香港地区收购永隆银行。

第一次战略转型

招商银行的第一次转型,是调整业务结构。2004年招商银行开始转型,发展零售业务、中小企业业务以及中间业务。

2004年招行的批发业务比重占得非常大,零售和中小企业业务占比较小,银行84%的收益靠利差。于是,招行提出了发展零售业务,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发展中间业务的第一次战略转型目标。

招商银行第一次转型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第一,在总资产里逐步降低信贷资的比重,提升非信贷资产比例――相对前者而言,后者风险较低,同时消耗资本较少。第二,在负债结构中增加主动负债比例和储蓄存款比重。第三,在客户结构里逐渐增加中小客户和零售客户比重。第四,在收入结构方面,降低利差收入比重,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比重。由于中间业务的开展不占用资本金,这一调整既能节约资本,又能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

招商银行第一次战略转型实现的目标是“变账面利润为经济利润,变规模导向为价值导向”。

第二次战略转型

2009年年中,招商银行正式宣布,全行进入第二次转型阶段。第二次转型目标是提升效率,即降低资本消耗、提高定价能力、降低成本、提高资本回报率。降低成本包括资源的整合,流程的改造,人工效能的充分发挥。第二次转型表面上是经营指标的转型,实际上是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资本管理能力、成本管理能力。

招商银行的零售部门按照二次转型目标,推出了以资源整合、统一平台为主旨的“I理财”互动网银平台。该平台瞄准80后日益高涨的理财需求,将原有的网银产品和服务整合起来,加以各类理财产品,辅以Web2.0技术,派驻理财专员,留下各种银行账户接驳入口,为有理财需求的各类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招行小企业信贷中心成立不到两年,已经成功为1500户小企业发放贷款,累积金额超过100亿元。在风险管理方面,招行小企业信贷中心推行标准化、流程化、专业化、多岗分离流程设计的信贷手段,以5人岗位制替代了原来的客户经理单人负责制。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以“双签”的方式共同评价客户,再由审贷人员审核,贷款作业人员负责核实、办理抵押及担保,最终由放款人员实施放款。各环节紧密连接,流程标准化,避免了客户经理与借款人串通的道德风险。

浦发银行战略转型

战略转型目标

浦发制定了《2006~2011年五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要因势而变,顺势而为,从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加快推进战略转型,即从一个国内较好的商业银行向一个国际上较好的商业银行转型,从一个相对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向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转型,实现经营目标的转型、经营模式的转型和经营体制的转型。

经营目标转型方面,浦发提出要“建立良好的公司价值管理,追求稳定持续的投资回报”,不仅要实现企业本身的增长、企业价值的增长,还要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经营模式方面,浦发银行提出要“加快结构调整,实现合理的业务及收入结构”,除从客户获取存款规模和贷款收入外,要更多地关注对客户的交叉销售和服务深度、客户的忠诚度和综合贡献度,以及为客户创造的价值。

经营体制方面,浦发银行提出要“构建高效、集约和制衡型的运营模式”,在规划期内,要全面建成并完善扁平化矩阵式的组织架构。

业务发展战略

公司银行业务方面,通过夯实客户基础、加快结构转型、保持质量和持续盈利能力,以资本节约型产品为创新主体,持续拓展和深化电子金融服务、财富管理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投行金融服务、绿色金融服务、养老金金融服务等六大服务领域,并打造部分业务和服务的比较竞争优势,确立渠道、主要产品、客户专营、社会责任履行等方面的市场引领地位。

在个人业务方面,浦发银行实施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产品策略,大力开展理财、信托、消费信贷、资金产品等方面的产品创新,探索证券化、集合理财、电子黄金、反按揭业务等,积极推出包括衍生金融产品在内的创新型投资理财产品,形成“轻松理财”、贵宾服务、私人银行、手机银行以及消费金融等完整的品牌系列。

在资金及市场业务方面,该行紧紧把握客户增值服务需求和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脉搏,加快金融衍生产品创新,为客户设计复杂的、结构性的利率、汇率避险产品,创新挂钩国际市场汇率、利率、指数、商品及信用等金融工具的外币理财产品,提供人民币调期业务等。

在综合经营方面,浦发银行一方面开展交叉产品创新和销售,推进投行业务创新,推进资产证券化试点等。另一方面,通过资本运作,逐步涉入基金、投行、信托等领域,分散经营风险,分享其他金融行业的市场利润。2007年8月28日,浦发与法国安盛保险金融集团、上海盛融投资有限公司合资设立的浦银安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开业,在探索综合经营、拓展投资领域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与战略投资者合作

2002年12月,浦发与花旗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商议将在公司治理、审计合规、风险管理、架构再造、业务拓展等多方面展开战略合作。浦发银行希望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用少量股权(花旗参股比例为4.62%)向国际著名银行换技术、换管理、换市场、换产品,迅速做大做强,使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在未来十年发展成为国际上较好的商业银行。

2010年3月,浦发银行通过向中国移动全资附属公司广东移动出让22亿新股获得398亿元股本,成功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使其成为浦发银行第二大股东。根据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有意就共同发展移动金融及移动电子商务展开紧密合作,合作范围包括合作开展移动支付业务、移动银行卡业务、移动转账业务以及其他形式的移动金融及移动电子商务业务。

IT系统支持

2004年,浦发通过与惠普合作,成功实现核心系统升级。在新的核心业务操作系统下,只要有新产品需求,浦发便可最快在3个月内开发成功,实现全行的统一上线。借助强大的系统支撑,浦发加快了业务和产品创新步伐。

兴业银行战略转型

2004年,兴业银行决定围绕“建设一流银行、打造百年兴业”的战略目标,推进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的战略转型,实现各项业务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零售业务:以按揭贷款为切入点

2004年,兴业银行决定发展零售业务,实行战略转型。与其他银行以负债业务拉升零售业务的策略不同,兴业银行主要以资产业务即零售信贷业务,特别是按揭贷款为切入点,着重优先发展优质客户群,逐步带动零售业务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负债与中间业务的全面发展。从2008年起,兴业银行的零售业务进入新阶段,依靠积累的客户群优先发展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而资产业务则由快速增长转向稳步增长。

同业业务:中小金融机构银行服务专业提供商

2001年,兴业银行构建了一个银行之间互相业务的合作平台,其初衷是弥补服务网络覆盖率低的缺陷并吸收结算资金为己所用。兴业银行提出了成为“中小金融机构银行服务专业提供商”的战略设想。这一“银银平台”开辟了传统银行业自设分支机构、战略并购之外的第三条服务网络扩张路径,有效弥补了前两种方式不能迅速提升网络数量的不足。除延伸服务网络、增强服务能力之外,兴业银行的“银银平台”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盈利模式,可拉动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如在理财产品销售方面,产品线缺失的中小银行可以选择兴业银行的产品直接销售,也可要求兴业银行协助设计产品结构、基础标的物,为其量身打造理财产品。而在结算方面,兴业银行与合作银行间按业务量进行统计,相互结算业务以笔数支付费用。

机构网点:新设机构与参股并购同步进行

新设机构与参股并购同步进行,是兴业银行实现银行网络和业务规模扩张的主要途径,如全面收购佛山市商业银行、收购哈尔滨市通河县兴通城市信用合作社并筹建哈尔滨分行,以及参股九江银行等。

中信银行战略转型

中信银行坚持稳健经营策略,追求经过质量和风险过滤后真实利润的稳步增长,“追求稳定增长的市值”。2005年11月,中信银行决定把拓展零售业务市场作为银行工作重点,构建以产品创新和服务为核心的银行创新体系,实施零售银行战略、国际业务战略和重点客户战略。

零售银行战略

在零售银行发展上,中信银行以建设“全功能”的零售银行为目标,坚持“三维四动”的发展策略,从客户、产品和核心竞争力三个维度发力,通过公私联动、产品拉动、专业促动、全员推动,全面推动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瞄准理财、消费信贷和信用卡三个零售银行业务重要利润区,深化客户积累、客户经营和客户价值提升“三个环节”并举的发展路径,并通过中信特色的财富管理、私人银行业务和信用卡业务能力的提升,打造零售银行业务的后发优势。

对公业务战略

在对公业务发展上,中信银行没有简单地按企业规模定位,而是坚持鲜明的“双优双主”客户策略,即“优质行业、优质企业、主流市场、主流客户”,构建细分客户服务体系。强化总分行两级管理和总分支三级营销,打造公司理财、投资银行、中小企业、产业金融四大平台,推动托管业务、供应链金融、小企业金融、汽车金融业务的专业化经营,近年来始终保持了中小股份制银行对公业务主流银行的市场地位。

综合经营与国际化战略

在综合经营和国际化发展上,中信银行将借助中信金融综合经营平台的特有优势,以及与西班牙BBVA银行、中信国际金融控股公司形成的“三位一体”战略体系,培育综合化与国际化的经营特色。

引进战略投资者西班牙BBVA银行

2006年,中信银行以5亿欧元转让5%的股权给西班牙BBVA银行,成功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之后,BBVA银行经过增持,目前持有中信银行15%股份,成为中信银行第二大股东。另外,BBVA银行与中信银行在风险管理、理财服务、现金管理、基金托管、汽车金融、私人银行、资金资本等业务领域展开合作。

民生银行战略转型

战略转型目标

为了实现民生银行的二次腾飞,董事会适时制定出从2010年开始,用5年到7年的时间,实现“打造特色银行和效益银行”的战略目标,最终成为中国最具经营特色、盈利能力最强的银行之一。

特色银行方面。民生银行的特色银行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市场定位特色;二是经营组织形式特色;三是自身银行性质特色。

效益银行方面。效益银行就是风险调整资本回报率在同业中处于相对较高水平的银行。

战略业务定位

民生银行要在保持传统对公业务优势的基础上,集中一切可能的资源,努力成为民营企业的银行、小微企业的银行和高端零售客户的银行。在稳固现有客户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业务转型,是实现特色银行和效益银行的关键。

民生银行要成为民营企业的银行。民生银行完全通过发挥自身的体制优势,选择一批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优质企业,建立战略性银企关系,并通过扶植一批世界级的民营企业进一步提升民生银行现有大公司客户业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民生银行要成为小微企业的银行。个体工商户、小型企业主和小微型企业将成为民生银行的目标客户。通过快速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和利润生成能力,成为细分市场的领导者。

民生银行要成为高端零售客户的银行。贵宾理财客户、高端信用卡客户和私人银行客户将成为民生银行的高端零售目标客户。民生银行现有的规模、网点机构和商业模式需要利用有限的资源挖掘高端人群的金融需求。通过财富管理、信用卡、私人银行等渠道提高基础客户数量,打造民生银行的高端零售品牌。

主要股份制银行战略实施效果分析

在向零售银行转型方面,招商银行暂时领先,民生银行最具特色且成效明显,浦发和兴业正在转型之中

零售存款(负债)方面,招商最为成功。目前招商银行零售存款占比、零售贷款占比均达到35%左右,相对转型6年前增加了近20个百分点。在负债管理方面,招商获得了较大成功,高零售存款占比使招商可以低成本获得稳定的储蓄存款,可以相对容易地满足监管机构严格的存贷比要求,这反映出招商的零售品牌和业务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为它以相比其他股份制银行在机构网点方面微弱的优势,与四大银行网点存在巨大差距的情况下,零售存款占比与四大银行接近,领先其他股份制银行。紧随招商的是兴业、浦发、民生和中信。

零售贷款(资产)占比方面,招商和兴业领先,民生次之,但高于浦发和兴业。银行在资产配置方面相对负债更具自主性,招商和兴业通过大力发展住房按揭贷款业务,使零售贷款占比达到25%以上,理论上分散了资产风险,但实际上还是集中于房地产行业,加之房贷利率下浮,零售贷款占比提高不一定能实现提升收益、降低风险的目标。民生零售贷款占比保持稳定提升,尤其是“商贷通”业务发展迅猛。

中间业务发展战略方面,招商和民生处于领先地位,兴业、中信和浦发次之

从非利息收入数据看,招商和民生一直处于股份制银行领先地位,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接近20%,紧随之后是兴业、中信和浦发。国际活跃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非利息净收入)通常在50%以上,但前提是它们实行综合化经营。在实行严格分业经营的中国,股份制银行可以提高中间业务收入,但不能指望达到国际银行业的水平。随着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程度的提高,中间业务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国际化战略方面,招商银行处于明显领先地位,其他银行国际化战略正在推行之中

几乎所有股份制银行都将战略目标定为成为国际较好银行,制定了国际化战略,但从现有国际化框架看,招商银行明显走在前列,主要表现为收购了香港永隆银行、设立了香港分行、纽约分行和伦敦代表处,在国际金融中心几乎都设立了分支机构,但目前其国外资产占比还很低,尚不能称为国际性商业银行。其他股份制银行国际化战略正在推进之中。从短期利润看,由于新设国外分支机构并不能为银行带来多少利润,因此,推行国际化战略对股份制银行意义并不大。从长期看,国际化战略有助于银行国际业务发展,并提升其品牌影响力。

浦发引进中移动作为战略投资者有望大力提升其零售银行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