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教学反思与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体验式阅读教学 有效构建
一、体验性阅读教学的概况
所谓体验式阅读教学具体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某种方法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体验式的阅读教学可以创设引人入胜的情感意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进入那种意境,从而品味到知识的独特味道,得到情感的感悟、升华及熏陶[1]。
二、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有效构建
1.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书本是作者或编纂者对某种东西的记载或描述,小学语文课本是汉语知识的开端,通过从小学开始学习语文知识为以后的汉语学习将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而阅读语文课本则是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基础步骤,通过有效阅读可以让学生深刻体验到书本作者或编纂者对某种东西的记载或描述里所包含的理解与感悟,是对语文知识的再度体验。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与语文课本之间就好比处在同一条线上的两端,通过体验式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与语文课本之间的距离迅速缩短,融为一体,也就是以学生的亲自体验为主,以老师的引导为辅,通过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互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体验到书本所包含的知识内容、内涵及作者或编纂者的感悟,从而得到情感的升华与熏陶[2]。
2.构建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
(1)从情境中得到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情境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意境,首先教师应根据语文知识内容及学生习的兴趣点所在,创建相应的知识意境,通过这种意境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求知欲望及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思考。其次,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阅读及绘声绘色的演讲,再加上高科技多媒体视频或音频技术的适当运用,将语文课堂学习打造成一个氛围活跃、思维广阔、情景引人入胜的情感基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想象力及语言组织能力。
(2)在对话中得到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深切交流。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对话,可以使学生之间进行深切的交流,从而得到更深的体验。首先由老师提出一个观点,设置一个关于某个知识点的对话场景,然后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这种交流是不同观点的碰撞,各种心灵与情感的交融,从而使学生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独特的生命价值,获得情感上的感悟与享受,这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是多方思想碰撞与心灵交流的一个动态过程,是通过阅读体验生活、体验心路历程、感悟人生及生命的历程。
(3)在不断反思中得到体验,使学生得到认识的提升。
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着重点在于体验二字,而在阅读体验过程中需要反思与总结,这种反思可以是对某种抽象真理的反思,也可以是对经验的怀疑,更可以是在阅读过程中对自身某些不足之处进行的反思总结,而在这种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之外,还提升了对自己的认识、对语文作者或编纂者的认识及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相应地学生的体验式教学的目的才真正达成。
(4)在实践中得到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知识课程,要进行体验式阅读教学就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不断实践过程中进行体验,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学生要熟练掌握语文知识,在学校安排的实践活动中,比如班级黑板报的设置,校园广播的安排播报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自己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这样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实践能力。其次,学生在熟练掌握语言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比如在校内写板报稿、竞选演讲稿,或者在家里写信及生日祝语等,同样可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当中体验到语言的魅力,在实践当中更能得心应手。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体验式阅读教学进行概况分析,探讨构建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主要有四个方面,即从情景中得到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话中得到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深切交流,在不断反思中得到体验,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提高及在实践中得到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希望本文的分析探讨对我国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与技术迅速介入教学,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作为“数字原生代”的学生需求,教育变革正顺应历史的发展迅速大面积开展。近年来,新兴教学模式冲击着传统教学,如“慕课” “对分课堂” “翻转课堂”等。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这一术语于2008年由加拿大学者Bryan Alexander和Dave Cormier提出并迅速成为全球高教领域的研究热点。
“对分课堂”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把教学分离为讲授、内化吸收和隔堂讨论三个过程,其核心理念是教师教授环节占用一半课堂时间,另一半则分配给学生以讨论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更加符合中国国情,在短期内获得广大师生的认可。
“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于1996年秋被美国迈阿密大学商学院的两名执教者提出并进行大学实验,是学习者在课前利用教师制作的音视频、电子教案等课程相关材料进行自主学习,而后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来完成知识内化的一种教学模式。
上述新兴教学模式均以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突破课堂时间限制,教师通过课程设计帮助?W生完成自主学习与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及思辨能力为其最终目的。然而,教学改革需要评价机制的配套完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沿用的终结性评价已无法推动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对传统评价机制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终结性评价的弊端
传统评价机制仍然采用以试卷为主的考核方式,即终结性考试(期末考试)占据总评成绩的最大比重,出勤率、平时作业与测验等部分占据30%或50%比重。这种评价方式存在诸多弊端。第一,评价内容方面注重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考核,期末试卷中已学过的知识会占据相当一部分比重,平时测验与作业更是如此。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专注度及参与度无法进行评估,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程度。第二,评价手段的单一使得学生过分关注测试得分的高低,也催生了诸多不良现象,如课堂出勤率低、听课率低、考试舞弊行为、论文不端行为等。第三,教师作为唯一评价主体,学生不得不被动地接受评价,而测试分数并不能准确反馈学生的全部学习行为,教师也无法通过提问、测试等方式平等地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第四,终结性评价的评价方向是针对过去的学习行为,对过去教学信息的资料收集、分析,并对得出的教学效果进行解释,而忽略了对未来教学发展的关注和改进。第五,终结性评价的评价目的趋于功利化,如依据终结性评价结果进行奖学金的评定、人才的选拔等,进而导致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的偏差。例如,成绩较差的学生为了不挂科而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则为了取得高分而进行备考,二者都无学习乐趣可言,更无法积极参与教师设置的课堂活动。
在新兴教学模式中,学生需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进行师生、生生互动等,但这些都无法体现在终结性评价之中。有效评价机制的缺失,不仅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无法得到准确评估。由此可见,评价主体单一或评价标准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已无法独立存在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评价机制中,而能够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由于其符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从而引起广大教育者的热切关注。
二、形成性评价的概念与形式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也称过程评价、真实性评价,由美国评价学专家Michael Scriven于1967年提出,继而被美国教育学家B.S.Bloom应用于教学领域。B.S.Bloom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 使学生知识达到掌握程度所进行的系统性评价,即为了促进学生掌握尚未掌握的内容进行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动态的评价方式,它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进展进行持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通过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和档案袋评价等评价方法,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在第一时间进行监控与调整,促进学生对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进行反思,从而激发其学习成就感,并达到推动学生高效学习的目的。
形成性评价形式呈多样化,比如教师观察、教师课堂提问、问卷调查、同伴互评、学生自评、互动讨论、建立学习档案、作业和测验、跟踪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及参与度等。这些评价形式除了有督促学生学习、激发学习动力的作用外,还能够促使教师根据即时反馈,及时调整、完善教学内容,以利于个性化教学的开展。
三、形成性评价对教学模式改革的促进作用
教学模式的变革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也必然引起评价机制的调整。形成性评价的开放性、持续性和多元化的特点使得它更符合教学模式改革对评价机制的要求,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活动起到促进作用。
第一,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与自信。教师基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情况,来引导和组织学生制作科学、系统、客观的评价体系表,并对其自身在英语学习中的任务完成、技能掌握、知识获取、情感因素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自评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及自我激励。学生通过不断总结自身学习优势,进而增加其学习的信心,并在不断分析自身学习缺点与不足的同时,激发其学习动力。同伴互评更能体现后者的激励作用。同伴互评是来自其他学习者对被评价者学习表现的鉴定,因此更具客观性,并能达到同伴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激励与共同进步的目的。
第二,培养并规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行为。Oxford把学习策略定义为“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所采取的具体行动”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有意识而为之的一种行为,学习者可对学习内容及方法进行选择。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是它有别于终结性评价的优势之一,这也让学生得以了解自身在不同学习阶段针对不同学习内容所采取的学习方法与策略的适用性及有效性的问题。教师也可以辅助学生建立学习档案,用以记录来自教师、同伴和自己对不同学习阶段与学习活动的评价、学习成果、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等。学习档案不仅为教师制订阶段性教学计划与学生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而且还能帮助学生不断规划学习目标、改善学习方法与策略,实现自我发展与超越。
第三,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在以“慕课” “翻转课堂” “对分课堂”为主的新兴教学模式中,教师更趋向于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混合教学,如任务型教学法、语言交际教学法、合作学习语言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等。在上述教学法的驱动下,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各项学习活动,并鼓励学生与组内成员积极、主动地进行交流、讨论、归纳和总结。学生必须有效参与组内活动并于课堂时间展示学习成果,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同伴及教师评价,因此,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在参与教师设计的各项学习任务和活动中得以逐步提高。
第四,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环节的效率及效果。在每一章节内容学习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并按需学习教师于线上分享的教学视频及材料,而后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与组内成员展开讨论,完成学习任务及自评与互评。可见,在新兴教学模式中,教师拥有更充裕的课堂时间用以检查作业、学生演示、深入讨论等环节,并可依据线上问题的集中反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疏通与难点讲解。由此可见,教师能够更加合理、深入地安排及设计课堂活动,推动因材施教理念顺利实施。此外,由于课前的自主学习与充分准备,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均得到满足,课堂上学生亦拥有与教师平等的话语权,传统教学模式的“一言堂”不复存在。因此,形成性评价有助于“边学边用”及“活学活用”,并有利于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
第五,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信息,辅助教学。形成性评价更有利于对教学效果进行及时反馈与改进。这体现在形成性评价使学生通过自评、同伴互评与教师评价了解自身的学习现状、优势与劣势,对学生更高效地进行自主学习起到推动作用。另外,教师也可根据观察与总结评价,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题,从而进行教学反思,及时制定问题解决方案,对症下药。因此,形成性评价有利于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各项教学素质,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1 加强交流,激发兴趣
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因素,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支持下,自主地、能动地搜索已经学过的知识。
比如,在进行“数的整除”的复习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复习题:老师的电话号码是8位数,每一个数字的密码依次是:(1)最小的质数;(2)2和3的最小公倍数;(3)最大的一位数;(4)最小奇数与最小质数的和;(5)最小的合数加1;(6)10以内的最大质数;(7)有约数2和3的一位数;(8)能被2整除的最大一位数。你知道老师的电话号码吗?学生兴趣盎然,积极破译老师的电话号码为26935768。然后我又要求学生将家里的电话号码的密码写在纸上,让同学猜一猜。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状态,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相关的知识也一一激活,这有利于学生主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沟通内在联系,使之串联成线,连结成块,形成知识结构。
2 揭示规律,指导应用
在复习中教师经常会总结以往的数学知识,使学生集中温习,集中理解,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如在应用题复习中,要善于让学生揭示解题思路,积累和总结解答经验与方法。在复习课上,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知道和掌握对一般复合应用题,坚持从条件求问题与从问题想条件的不断往复结合思考探索;对分百应用题要注意线段图和划批比较关系的关键句,找准单位,“1”的量,并重视“量”与“率”的对应;求对平均数问题要重视抓问句,由此找淮被平分的总量和所平分的份数;相遇问题,要善于找速度和,并画行路示意图等等这些解题方法和带规律性的东西,要通过复习切实让学生掌握,形成新的能力。
另外,复习课的功能应该着眼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之上,所以复习课的练习应体现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方面的提高,复习课练习的设计必须联系实际。在学生自我提问、独立思考的其次进行提问、讨论,寻找问题所在,对解答的结果、方法、教训、经验,要进行反思与总结,从而提练、概括解题的一般策略。
3 系统梳理,建构网络
复习课应根据复习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薄弱环节,引导学生把自己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弄清它们的来拢去脉,沟通其纵横联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这一过程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点拨来达到促使学习相对完善知识知识,逐步趋于系统系统化。如“数的意义整理和复习”一课中,开始我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数,然后根据学生的回忆逐一出示知识点,接着请同学们根据这类知识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整理(用列表、图的方法),要求整理出来的内容一定要简洁清晰,一目了然。再如我在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复习时在分别复习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公式有没有内在的联系?经过讨论,概括出统一公式:体积=底面积x高。
4 调动感官,合作探究
课堂上教师应该动员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宽松的复习活动中去。教师应该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合作、交流与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中求索、在参与中发展。加以整理、归纳、如把最主要的内容摘录下来,编写成复习提纲,编成练习题或编成问题的形式,提示它们的内在联系,这样学生获得知识就不再是分散孤立的,加深了理解,又使于记忆。学生在编写提纲、练习题或问题的过程中,抽象、概括的能力也得到锻炼,学生结合具体例证,对于重要辞职加以说明或进行编题训练、一题多解的训练,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当然,在复习课上,通过合作探索交流复习知识也是很有效的手段之一,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学生在互帮互助、集思广益的前提下进行实验、观察、思考、讨论,从而找到答案,解决问题
5 主体参与,提高能力
在复习数学中,老师只是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要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活动时间与思维空间,给学生提问题及质疑问难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复习中动手、动口、动脑、多实践、多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检查、自测、自评、查漏被缺、质疑问题,结对各自的学习缺陷,进行温习补救,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不应当面面俱到、满堂灌,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安排、点拨总结、答疑引导和评估反馈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评一评”等活动,参与到复习中来。
6 把握尺度,分层发展
在复习过程中,要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基本理念,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首先要查漏补缺,使每个学生,特别是中下生都能达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要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出发,学生才是查漏补缺的主体,老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自查、自纠、自补。查和补的内容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方面,还应包括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等。为了调动数学学困生参与复习课的极积性,我们可以把补差工作放在课堂教学之前,变“亡羊补牢”为“防患于未然”。既课前将一部分学因生找来,找一些有关下堂复习课的话题,同他们聊聊、议议、乘机给他们补补差。这样课堂上他们就能和一般的同学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复习,探究,获得成功的机会将大大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将得以体现。
关键词:中职学生;数学解题;反思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103-02
自古以来,我国教育家就强调反思意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印证,他们强调学与思的统一,注重学习后的反思。数学解题中的反思,特指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适时回望学习经历、及时修正解题策略、监控调节解题过程的思维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数学解题反思是提高解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解题反思贯穿解题学习的全过程,也是对解题的元认知过程。在实际解题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水平的限制及非认知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表现出对基础知识不求甚解,不善于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缺乏解题后对解题方法、解题中反映出的数学思维方法、特殊问题所包含的一般意义的概括,导致获得的知识系统性弱、结构性差。尤其是中职生,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不大,基础相对薄弱,做题相当被动,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养成解题反思习惯,从而提高数学能力,有很重大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态度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是成功的基础。因此,在培养学生解题反思习惯时,首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反思态度、反思意识。多数中职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他们往往不愿花太多时间在学习上;但是他们尚能意识到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重要性。所以,在一开始,可以把解题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告诉学生,先使他们的思想中有反思意识,然后再由易到难,就审题、解题过程、解题后如何进行反思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引导,使他们逐步养成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中职生往往是看到数学题后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哪怕最简单的题目。因此,在一开始,可以通过波利亚的“怎样解题”四步骤来进行解题任务分解,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反思。
例1:已知等差数列的第6项是5,第3项与第8项的和也是5,求这个等差数列前9项的和。
步骤一:弄清问题。问题1:要求解的问题是什么――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提醒学生要判断清楚是等差还是等比数列,是求前n项的和还是求第n项)。问题2:有些什么条件――已知中有a6、a3+a8、n=9;求Sn。有两个公式:(1)Sn=;(2)Sn=na1+d,我们的任务就是分析公式中所需要的条件,选择一个公式。
步骤二:拟定计划。问题3:怎样求解本题?通过对题目的分析,要求出Sn需要先求出a1,再根据解题需要求出d或者an。显然本题要求出an也需先求出d,所以,为了简化步骤就选择公式(2)。
步骤三:实现计划。用通项公式an=a1+(n-1)d求出a1和d。师:“本题的a1和d能直接求出来吗?”生:“不能”。师:“该怎么办?”生:“要列方程”。师:“对。怎样列?”生1:“根据已知条件中a6=a1+(6-1)d列出第一个方程;再根据已知条件中a3+a8=a1+(3-1)d+a1+(8-1)d列出第二个方程。连立方程组。”生2:“或者把第一个方程中的a1用d表示代入第二个方程。”师:“对。然后呢?”生:“把所求出的a1和d,n=9代如公式(2)既可求解。”
步骤四:回顾。(1)正面检验每一步,推理是有效的,演算是准确的。(2)回顾这个解题过程可以看到,解题首先要弄清题意,同时又要及时提取记忆网络中的有关信息。这当中,起调控作用的关键是构思出一个成功的计划(包括解题策略)。(3)在心理机制上,这个案例呈现出“激活――扩散”的基本过程,激活了记忆网络中的解题方法,然后根据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选定本题的解法。在本题的教学中,应先让学生思考该用什么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反思解题过程中数学公式之间的联系,促进解题思维常规化,从而才有可能反思数学思维过程,优化解题思路,让学生经过思考与探索,促进反思,提高反思能力。
当然,学生在解题时可能会出现种种失误,如何对待这些失误呢?(1)这些失误有知识上的缺陷和能力上的不足。如函数f(x)=与g(x)=x是否表示同一函数,很多学生一开始判断错误,错误的原因是以为=x,错在值域。因为同一函数的条件是:定义域和值域要相同,函数f(x)=的值域是[0,+∞),而函数g(x)=x的值域是(-∞,+∞),所以虽然它们的定义域是(-∞,+∞),但值域不同。这就是知识上的缺陷,以后学生遇到类似的题型就要注意同一函数的条件是什么。中职生多数有这种类型的错误。所以,在上新课时就要讲得细,既要回顾过去讲过的知识点,也要反复强调新知识点。(2)也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答题方法和习惯、书写规范等方面。因此,可以教学生在认真总结和反思解题中出现的失误时进行如下反思:自己是否很好地理解了题意?在解题时曾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在作业讲评过程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概念理解得不深刻、考虑问题不全面而导致的错误结果,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反思,鉴别解题结果的真伪,弄清错误出在何处。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巩固,也有利于学生思维严谨性的培养。应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对问题的本质进行重新剖析,从特殊到一般,将问题深化,使思维的抽象程度不断提高。教师要经常启发、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去思考这类问题的解题规律是什么,运用了哪些知识和解题技巧,涉及哪些知识要点和数学思想方法,解题方法能否推广,使学生通过解题反思,巩固所学的知识,重构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发展思维,提高探索能力,引发再创造。
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在学生学会了初步的反思方法之后,可以进一步要求学生积极反思,探求一题多解,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一个数学问题,由于审视的角度不同,往往会得到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掌握基本解法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去反思,去探讨和寻求更好、更简捷的解法,使学生通过反思,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审视、去思考,从而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有机联系纵横交错,解题思路灵活多变,解题方法途径繁多,但最终却能殊途同归。即使一次性解题合理正确,也未必能保证一次性解题就是最佳思路、最优最简捷的解法,不能解完题就罢手。
例2:已知三点A(1,2),B(3,3),C(7,5),求证:A、B、C三点共线。
证法1: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AC|=|AB|+|BC|。证法2:利用斜率公式,得kAB=kBC=kAC。证法3:验证其中一点在另两点所确定的直线上,可先求出直线AC的方程为x-2y+3=0,再把点B(3,3)代入直线的方程,得左边=右边,确定点B在直线AC上。证法4: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证明其中一点到另两点所确定的直线的距离为零。如先求出直线AC的方程x-2y+3=0,再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d=,把点B(3,3)代入,得出点B到直线AC的距离为0。通过以上四种证法,将两点间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等有机联系在一起,可让学生对这些知识内容进行一次重新建构,总结本次探究的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本次学习的知识与以前所学知识的联系,从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对知识点做横向与纵向比较
很多学生做题易就事论事,就题论题,不能通过反思对各知识点进行比较、小结,从而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有效的知识网络,导致掌握的知识支离破碎,容易遗忘。
例3:判断下列5个命题中正确的命题是____:(1)若y=f(x)为偶函数,则y=f(x+2)的图像关于直线对称x=2;(2)若y=f(x+2)为偶函数,则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2对称;(3)若f(x-2)=f(2-x),则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2对称;(4)若f(x+2)=-f(-x),则y=f(x)的图像关于点(2,0)对称;(5)函数y=f(x-2)与y=f(2-x)的图像关于直线x=2对称。
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2)和(5)。这道题目需要我们反思所有与函数相关的对称性知识点,并通过对这5个命题做横向比较,弄清函数的对称问题。比较(1)、(2),我们要弄清的问题是:偶函数关于y轴对称,所以,倘若y=f(x)为偶函数,则y=f(x+2)是由y=f(x)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到,所以y=f(x+2)的图像关于直线x=-2对称;倘若y=f(x+2)为偶函数,则y=f(x)是由y=f(x+2)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到,所以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2对称。比较(3)、(4),我们要弄清的是关于函数自身的对称问题的两个重要结论,结论1:函数y=f(x)关于直线x=a对称的充要条件是: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都满足f(a+x)=f(a-x),即f(x)=f(2a-x)。结论2:函数y=f(x)关于点(a,b)对称的充要条件是: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都满足f(a+x)+f(a-x)=2b,即f(x)+f(2a-x)=2b。所以,若f(x-2)=f(2-x),则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0对称;若f(x+2)=-f(-x),则y=f(x)的图像关于点(1,0)对称。比较(3)、(5),我们要弄清函数的对称分为:函数自身的对称性与两个不同函数的对称性。所以对于命题(5),就不能套用上述关于函数自身对称问题的那两个结论。首先,我们知道y=f(x)与y=f(-x)是关于x=0对称,而y=f(x-2)和y=f(2-x)分别是由y=f(x)和y=f(-x)向右平移两个单位得到,所以函数y=f(x-2)与y=f(2-x)的图像关于直线x=2对称。
经常对做过的题目做这样纵向或者横向的知识反思和比较,做归纳与总结,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学过的内容有较系统的认识,从而达到会做一题就会做百题的效果。
总结
综上所述,可归纳总结解题反思的步骤如下:一是进行审题反思,就是应该反思如何审题。这里要指出的是,反思不一定在解题之后,也可以在解题之前或解题之中,在遇到一个新颖的题目时,我们应该要搞清未知数是什么,已知数据是什么,条件是什么,要确定未知数,条件是否充分,把条件的各个部分分开来分析,甚至可以画图引入适当的符号。这样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数学建模的模式,也有利于我们分析题目。二是反思解法,拟定计划。反思以前是否见过这个题目,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以及是否知道与此类问题有关的公式或者定理。三是反思计划,叙述解法。数学是培养逻辑思维的,所以我们要注意反思,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能力有质的提高。四是查漏补缺,反思解题过程,总结解题经验。要思考:对你的求解过程自己检验过吗?你能否用别的方法来解这个题目?你用的这个方法或结果能否用于解决其他问题?五是反思基本的解题模式,做到举一反三。要在解题中抽象出基本的解题模式,并系统小结,对知识点做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形成牢固的知识体系。
我校通过对学生数学解题反思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数学解题的自觉性、主动性,促进了学生良好解题反思习惯、反思意识的形成,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发现,很多问题只要联系所学知识自己都能解决,而且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于做错的地方也更能理解。养成良好的解题反思习惯后,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学习兴趣也浓厚了。教师都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灌输,使学生懂得了要经历“感知――领悟――运用”的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解题反思能优化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升华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学生获得深入学习所必需的思维品质,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总之,培养学生数学解题的反思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更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定强,赵宏渊.论数学反思能力[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3):49-54.
[2]曹一鸣,王仲英.略论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9):1-2.
[3]王家聪.新课程理念的实施需要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04,(2).
[4]段训明.增强反思意识 优化思维品质[J].数学通报,2003,(6).
[5]薛党鹏.解题回顾与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J].数学通报,1999,(12).
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要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由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使数学的教与学的过程成为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现与探究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反思与总结,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究型教学首先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然后再倡导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思维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技能的探究式学习。最后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强调协作与交流的作用,以及鼓励支持与引导的问题式学习。怎样才能成功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活用教材资源展开探究
新课标指出: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凝聚着编写者的心血,蕴藏着丰富的内涵,给教师提供了广阔、开放的研究空间,提倡用教材教,但不只是教教材,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发挥教材的最大教学功能。
二、由高考题索源展开探究
高考题不少是从课本中的例题与习题、历年的高考试题、历年的初高中数学竞赛试题、高等数学试题进行加工、改造、演变而成的,还有个别的创新试题,改编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时适当增加条件,有时则把条件中的具体数字改为字母,有时换个方法表述题意,有时是几何问题以代数函数的面目出现,所以对高考题的源进行探索,可采集不少数学探究资源。
三、采集类比资源展开探究
类比方法是根据两个对象或两类事物的一些属性相同或相似,猜测另一些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作为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方法,尽管由类比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但它却能独辟蹊径,给人以灵感和启示,正如波利亚所说,“类比是伟大的引路人”。新教材特增了《类比推理》这一节的内容,可见其对类比方法之重视程度,中学数学中可作类比的资源非常丰富,例如平面与空间相应问题的类比,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间的类比,圆锥曲线间的类比,数学低维问题与高维问题的类比等。运用类比的思想方法,可采集不少数学探究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例如下面三个问题:
(1)已知P是椭圆 + =1上任一点,F是椭圆的一个焦点,则以线段PF为直径的圆与圆x2+y2=a2相内切。
(2)已知P是双曲线 - =1上任一点,F是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则以线段PF为直径的圆与圆x2+y2=a2相切(可能内切也可能外切)。
(3)已知P是抛物线上y2=2px任一点,F是抛物线的焦点, 以线段PF为直径的圆与y轴相切。
这些问题,在不少数学复习资料中都有出现,完全可以算得上是陈题,如果单独解决这些问题,也不算难,就算解决了,也不能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笔者则把它改编为下面系列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1.引例
P是圆 x2+y2=r2上任一点,O是圆心,显然:存在一个定圆(就是圆O)与以线段OP为直径的圆相切。
2.推广
2.1推广到椭圆
圆是椭圆的极端情境,这个结果与图境,若推广到椭圆中,会有怎样的情境与结果呢?
圆上任一点――椭圆上任一点,圆心――椭圆的一焦点,于是就有:
问题(1)已知P是椭圆 + =1上任一点,F是椭圆的一个焦点,是否存在定圆与以线段PF为直径的圆都相切?
2.2推广到双曲线
双曲线中有类似的图境吗?是否可以提出类似的问题呢?
问题(2)把问题(1)条件中的椭圆“ + =1”改为双曲线“ - =1,则是否仍有相同或类似的结论?
2.3推广到抛物线
这个结果能否推广到抛物线上?但是,抛物线只有一个焦点,没有对称中心,是否存在类似的定圆呢?
问题(3)再把问题(1)条件中的椭圆“ + =1” 改为抛物线“y2=2px”,结论又会成怎样呢?
上面问题中的前两个,引导学生采取先由一些特殊位置点P,确定一个定圆,再作一般性证明的方法,学生并不难解决,对于第(3)个问题,学生也不难得出“以线段PF为直径的圆与y轴相切”的结论,在学生成功探究出上面结论之时,笔者并不满足于已有结果,进一步诱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觉度思考:抛物线、椭圆、双曲线可统一定义,由离心率的变化改变曲线类型,椭圆、双曲线的离心率趋于1时,上面问题(1)及问题(2)中的定圆将如何变化?最终离心率e=1时,这定圆跑到哪里去了?有无“蜕变”为其它曲线?
经过这样的诱导,学生的思维又被激活,最后把上面三个问题统一放到以点F( ,0)为焦点,直线x=- 为准线,离心率为e的圆锥曲线方程(x- )2+y2=e2(x+ )2中来研究,当e≠1时,令y=0,得其在x轴上的两顶点坐标分别为A( ,0)、B( ,0),且这两点就是问题(1)与(2)中定圆直径的端点,当e1+时,点A沿x轴负方向趋于无穷远,点B趋于原点,当e1-时,点A沿x轴正方向趋于无穷远,点B趋于原点,所以随着离心率e的值向1趋近,问题(1)、(2)中的定圆半径都趋于无穷大,当e=1时,对应的抛物线不存在类似于问题(1)、(2)中的定圆与以其焦半径为直径的圆相切。
进而证明得:以抛物线y2=2px焦半径为直径的圆都与y轴相切,证明此略。
当e1时,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演示了上面问题中所说的“蜕变”过程。可以发现:y轴可以看作是问题(1)、(2)中的定圆当半径趋于无穷大时的极限状态。至此,是否存在定圆与以圆锥曲线焦半径为直径的圆都相切的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通过揭示上面三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的探究,可使学生深刻了解圆,椭圆,双曲线与抛物线间运动变化与辩证联系。
四、顺应学生思路展开探究
对于学生,如何更好地“不停学”,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学习”。人们对于“学习”的第一反应通常与“上学”有关,大多数人记忆中的典型学习环境是课堂教学。“学习”可以用来指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学习过程的结果,学到了什么,或者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可以用来指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心智过程,可以用来指个体与学习材料及社会环境之间的所有互动过程;从广义的视角理解,学习是发生于生命有机体中的任何导向持久性能力改变的过程。既然是任何导向持久性能力改变的过程,那学习的发生地、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的路径也就不局限于学校,不局限于课堂。由此,“不停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学习的发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场域环境与资源。
农村小规模学校(指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作为国家义务教育的“神经末梢”,这一学校群体在“停课不停学”期间面临哪些困窘与问题?如何破解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促进“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面向未来更好的转型,这是我们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疫情期间农村小规模学校面临的问题疫情期间全国大中小学的师生共同进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在线教育实践,不同地区“停课不停学”的推进实施各有差异,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而言,在这场如“多棱镜”的实践面前,凸显出更多的困境与问题。
(一)学习资源遴选不力适应性差调查(1)表明,国家、省、市、县级资源平台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发挥了重要的助教和助学作用。近七成的教师选用国家和省资源平台,近六成选用市县资源平台,还有一半多的教师借助互联网自行搜索选择适合学生的教与学资源。在资源推送过程中,教师遴选的资源是否真正适合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的基础或水平,教师自己心中也会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而与此同时,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很难掌握网络另一端的学生对资源的适应性和学习效果,即便线上也无法监控。经了解,部分地区面向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采取通过当地空中课堂或有线电视定时收看录播课程的方式,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大多是当地城市学校的优秀师资的录播课程,大多为PPT展示和教师的语音解说。有学校校长表示,收看录播课具有灵活性,但由于缺乏师生互动,可能学生的接受度就弱一些。就某些学科教学而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反映明显听不懂,学习进度跟不上,甚至有学生反映数学和英语网络教学教师的讲授对我们更像听天书。
就所用资源的评价而言,54.25%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认为“不太能”或“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而不能满足需求的最主要原因则是“资源缺乏个性化”“资源类型单一”及“资源数量少”,选择比例分别为41.17%、37.10%和36.65%。
(二)设备网络支持力度不足问题
“中国农村信息化需求调查”课题组的分析报告(2)指出,60.9%的村有提供电脑和互联网接入的公共场所,主要集中在社区活动中心(50%)、小卖部(28.6%)、学校(22.7%)、图书馆(21.4%)、政府信息服务站(15.1%)。59.2%村委会拥有电脑;41.2%的村委会开通了互联网;20.9%的家庭拥有个人电脑,接入互联网的家庭比例为16.6%。而农村小规模学校基本上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更为落后。据了解,西部某县的农村学校缺乏上网课条件的学生达到30%,这也与有关研究者的调查相一致(“以云南沧源为例,中小学有25%的学生家里不具备终端或网络条件”)。有研究表明,除了智能手机外,乡村家庭的其他物质性数字资源严重短缺,导致疫情期间高达8.07%的学生处于“线上失学”的状态。客观上,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城务工和外出打工人员逐年增多,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部分农村小规模学校留守儿童比例甚至高达70%。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家里能拥有联网智能手机或电脑的比例就更低了。调查分析显示,“信息化设备及网络保障不足”是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反映的疫情期间除“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之外线上教学所面临的最大困难。
(三)教师信息素养与线上教学经验缺乏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倡导之下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从讲台走到网络前,成为线上网络主播,对着网络另一端的小学生开始线上教学。形势所迫老师们不得不现学现用,下载平台或APP,研究平台或APP的功能与使用,试用平台或APP,开展线上教学。而就如何整合已有教学资源、如何设计线上教学活动、如何设计学习任务单并做好学习后的反馈与指导等方面,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需要从零开始。由于缺乏线上教学的实践和经验,老师们都是边摸索边实践。部分研究者反映大部分教师简单地将线下教学直接搬到线上,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在线访谈我们了解到,线下作业布置放到线上,学生完成提交、教师批阅和反馈都需要进行电子转换,这部分工作也给教师们带来了极大负担。
(四)专业引领和指导缺位
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基本上是由省级部署、市级指导,区县负责组织协调推送相关资源和平台作用。疫情期间教师开展线上教学的时候亟待得到更多的专业引领和指导,而区县承担教学研究和指导的教研员队伍由于对疫情时代信息化教学的新变化缺乏充分准备,无法及时为教师提供所需支持与指导。“互联网+”带给教研员的不仅仅是教研方式的变革与创新的挑战,同时更是对其在线教学素养、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能力提升的急迫需求。在信息化教学方面,国外对教师知识结构提出了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中技术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等都是当前我国教研员队伍缺乏和亟待提升的方面。而此前鲜有专门针对学科教研员群体的这些方面的培训,由此对于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部分区县教研员在线上教学素养、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能力等方面明显准备不足,难以为教师的线上教学提供及时而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五)家长监管与支持不到位
小学生由于缺乏自控能力,居家学习更需要家长的支持、指导与监管。而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家长由于文化教育水平总体偏低,缺乏足够的家庭教育和学习指导能力,甚至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居家学习并不重视,无法为学生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对留守儿童而言,家长们对其居家学习的监管和支持更是不到位。有的祖辈甚至连基本生活保障及管理都做不到位,更别说督促和指导孩子的学习;部分家长甚至不会使用智能手机。部分农村家长反映管不住孩子玩手机,孩子不自律,干脆直接“一刀切”不参与线上学习,由此导致学生学习的整体参与性与持续性不高。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有农村低年段的留守儿童通过上网课的机会接触到互联网和游戏,开始有沉溺网络游戏的苗头。上网课的效果非但没有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反倒染上网瘾得不偿失。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互联网+”教育的对策建议
此次疫情极大地考验了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与实施,更是考验了师生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最本能应对。我们将以反思以上问题的解决之策为契机,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更好地迎接“互联网+”带来的变革和创新,以不断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一)重塑教育教学观念,加强教法和学法指导
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需要一种更具“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反映我们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的推测,并借以强调能够应对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的灵活知识。为未知而教支持积极的学习,进而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和支持学生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学习并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向社会、向周围世界的学习,是体验、试错以及观察后的获得。所有学习都包含两个过程,即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以及个体内部心智获得与加工的过程。将学习放到一个更广阔的框架里来认知,我们对于学科教学还需重新认识,学科教学只是知识和思维工具载体,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实际生活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与此同时,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再次定义了“教”,教师的教不仅仅是讲授、指导、启发、示范,教师除了是教授者,还兼有指导者、学习合作者等多种角色。
(二)加强对县级教研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能力提升和培训
对于县级教研员队伍而言,应基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制定教研员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明确教研员的TPACK框架。引导教研员积极开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育教学的研究,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研组织形式,提高指导学科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管理、评价等的能力。
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培训必须立足其日常教学,以解决日常实际教学及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出发点,选取适合的内容和方式,制定学科教研员与学校或片区学科教师群“一对一”结对负责计划,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培训及后续跟踪指导,重点做好差异化教学、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学生管理、学法指导等能力的提升和培训,让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也能够随时随地掌握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
(三)设计和开展更适合农村学生的学习活动
正如专家们所预测的那样,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将兴起,并成为未来的教学常态,面对这一发展趋势,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对于尚不能正常复学复课地区的农村小规模学校而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线上教学,对于已复学复课的学校而言,以下建议也可作为线下教学的指导。
一是精心设计好学生的学习任务单。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疫情期间影响学生学习成绩最关键因素。如何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给学生的学习任务单怎么设计和布置,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要基于对学生家庭背景、学习基础以及兴趣爱好的全面深入了解,结合现实环境条件,依据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单,规定好学习任务单的时间进度安排与成果要求。
二是精心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今后要引深线上教学,就要以线上导学、组织探究式学习、自主阅读和在线辅导答疑为主,鼓励开展学生自主阅读,开展跨学科主题探究、项目研究。如种植观察日记、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基于阅读指南的自主阅读等等。特别是要精心组织线上交流活动,如云班会等。教师可将线上交流活动设计为总体指导与任务布置、过程督促与学习指导、分享展示与总结反馈等过程。有研究表明:研讨、实践以及教授他人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线上交流活动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总结、分享、交流和研讨,可以让孩子们分享疫情期间对亲情、对生命的思考,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进步,研讨交流自主学习的更有效方法……针对学生的学习展示和作业情况,教师要认真负责地做好个性化反馈与指导,同时也要适时调整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资源遴选和推送。
三是精心遴选适合学生的学习资源。针对学习任务单,教师需要按照实用、适用和好用的原则,遴选学生学习资源。一方面教师要更多地从国家、省、市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遴选适合学情的优质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可以从互联网平台遴选免费的优质学习资源。疫情期间各大平台都推出了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源,如“少年得道”“学而思”等推出的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免费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阔学生的视野。学习过程中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开展小范围走访,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资源。
(四)统筹保障学生开展线上学习的设备和网络条件
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而言,开展线上教学的最大困难在于设备网络等信息化环境支持保障不力。由此,在短期内无法配置或安装的情况下,如何统筹保障学生线上学习的设备和网络条件成为校长考虑的关键问题。校长首先要摸清本校开展线上学习的条件(包括网络、移动终端等情况),进一步了解学生情况,统筹安排,充分应用学校、村委会网络与移动终端等设备解决好条件尚未具备的学生的线上学习的网络问题。如果还不够,可通过政府联系相关企业免费赠送流量包和终端的方式保障这部分学生的上网课条件,确保“没有一个孩子掉队”,避免更大数字鸿沟的出现。
(五)加大家长教育指导力度,形成更强家校合力
疫情期间学生的居家学习凸显了家长支持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随着复学复工,家长支持不力、家校共育困境等又将成为学校面临的重大难题,67.73%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认为“家校共育面临困境”成为学校复学后的最大困难。学校应以疫情期间的家校沟通为起点和契机协同相关部门通过互联网持续地开展家长教育和指导工作,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孩子教育,教会家长科学的亲子教育方法等,以不断强化家校共育,形成更强的教育合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评价 评价艺术
评价,在语文新课程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所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以及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正受到教师的普遍关注,大家期待着一种能彰显教育本色、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的评价体系的诞生。如何真正把握新课程评价的精髓,发挥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引导学生不但求“知”,更要求“法”,不但“好学”,而且“会学”和“学会”,更要“学得有兴趣”,是我们教师所要研究的问题。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仅要关注共性,更要关注个性;不仅要关注学业成就,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要真正达到《纲要》所要求的评价境界:带动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一、坚持新的评价原则
1.尊重评价主体
对语文学科来说,要注意强调个性的理解。我们应当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体性。在语文教学的评价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还培养了学生自信的个性品质。
2.鼓励评价主体
教师应用赏识的目光,从各个方面观察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不同形式做出激励性的评价。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灿烂的微笑,一句热情的话语,都能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激励性的语言能点燃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使他们获得满足,产生学习的动力。
3.宽容评价主体
要使学生发展,首先要宽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错误,只有宽容了他们的错误,才能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刚入学的学生在行动上、胆量上、语言表达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我们在教学上应该细心呵护他们幼小、脆弱的心灵。
二、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艺术策略
1.评价要有针对性和导向性
课堂评价语就像车前的马、线上的针,对调控教学、激励学生能起到调节与导向的作用。评价具有针对性和导向性,学生能够从教师有力的评价中受到启发,明确努力的方向,这是有效评价的精髓所在。笔者在教学国标本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出:“老师,我们平时都是说‘喝水’的,为什么这个课题中要说‘吃水’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立刻掀起了课堂教学的波澜,学生紧锁眉头,认真思考。透过这个问题,可以看出这是个很会思考的学生。更重要的是,我凭借这个契机,让学生明白课堂上应该像这位学生一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及时对这位学生进行导向性的评价:“×××同学不再是简单地问词语的意思,他的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深度思考,只有真正引发大家思索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我为×××同学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而感到高兴……”当时,全班学生都向这位同学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靠教师的有效评价来维持的。有经验的教师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总会在适当的时候做出有效的评价。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教师善于观察、善于倾听,敏锐地捕捉教学中的各种信息,评价具有针对性和导向性,会推进教学的进程。
2.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笔者认为可以把期末考试改为“加强平时、分项考核、综合评定”的评价方法,让部分项目在舒缓的气氛中结合日常教学进行。如朗读、背诵,听写、识字、口语交际等,由学生、家长、老师各自写一句激励性的评语。这样就能全面、辨证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了使学生形成良性循环,可以把期末语文成绩评价改为等级加评语的形式,评价结果由本人、同伴、老师共同参与,从笔试、口试、学习行为观察三方面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语可设计成“老师对我说”这样的栏目,由老师采用有针对性的评语,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老师的评语要有生命的活力,富有人情味,尽量减轻学生横向比较的心理负担。对考试效果不满意的学生,按自愿的原则允许重测,并按最佳成绩记录。这样就能较好地引入激励性的竞争机制,有利于激发各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让学生、家长、社会都参与到评价中来
以往的评价中教师是唯一的评委,这就难免形成孤立、片面、不客观的评价。新的评价体系,应该让学生、家长和社会都参与到评价中来。学生自我是学生自我反思的一种方式。学生对自我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一方面是积累自己的经验,另外一方面是寻找自己的不足来想好自我对策。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是构建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桥梁。在其他同学身上看到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和欠缺,学习其他同学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其实是一种特殊的评价方式。有些时候家长的评价几乎都是偏激的,不是过分的表扬,就是过分的批评。孩子不是用来高高举起,那也不是踩在脚下的。家长的这种用心其实我们都能理解。但是我们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从客观出发,全面地去评价。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不要过度,一旦跨越了评价的尺度,就会适得其反。
社会更要注重对孩子整体的评价。从大方向上,社会可以针对当今少年可能存在哪些共同的问题,哪些问题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提出一些要求。从个性上可以树立一些榜样,比如音乐小明星、小画家、小作家,通过各种形式给孩子们营造一个适宜健康发展的场所和空间,让孩子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三、结束语
在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式,都要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每一次评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才能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凌峰.对小学语文学习发展性评价的探析[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4,(10)
Abstract: "Flipped classroom", also known as reverse classroom, is through the arrangement of the reverse knowledge and knowledge internalization, realization of online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and the "homework" into the classroom,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The core idea is the teachers to create teaching video and interactive teaching courseware for the stud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class, and the classroom has become a place th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thinking collision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exchange. In the "C language programming" course teaching 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process,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sume different function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teaching effect is improved obviously.
P键词: 翻转课堂;信息素养;差异化教学
Key words: flipped classroom;information literacy;differentiated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8-0216-02
0 引言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和许多工科电子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课时间一般在大学一年级,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然而在具体实施时,往往由于学时紧、高职学生理论功底不强、缺乏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加之又是第一门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师感觉授课难度大,学生也感到难学,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容易受到打击,因此如果老师不提供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不采取具备吸引力和引导力的教学方法,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教学效果欠佳,难以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从学习内容上看,《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语法零散、复杂、内容繁多,语句表现形式灵活,不易掌握,因此很多教师和学生会不自觉的把学习的重点放到了基础知识上,而忽视了对编程思想和方法的学习、提高。因此,《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应该尽快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 “翻转课堂”的应用现状
“翻转课堂”概念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一位教授创立的互助的教学方式。目前对于翻转课堂的理解有多种版本,我国学者对翻转课堂则普遍解释为:翻转课堂是教师提前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自由观看视频,在课堂上师生共同交流并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
以上几种说法的共同之处在于课堂上的时间释放给了学生,学生在课上、课下都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可在课下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和学习方式、学习场所,教师把学生学习所需的全部资料和任务、要求提前放置于网上,便于学生课前课后开展学习,课堂上的时间教师不再用来讲授课程内容,教师的主要职能转变为指导者、协作者,学生与教师和同学可在课上研讨、课下在线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这种学习流程的重构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2.1 翻转课堂的学习特点符合《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模式需求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虽然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理论知识需要实践验证、巩固,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学”与“用”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而“翻转课堂”重构了学生学习流程,学生带着任务提前学习,时间、地点、方式都可自主掌握,带着未解决的问题和任务在课堂上交流学习、开展实践、协作探究、完成课堂作业,这种的研讨式、项目驱动式学习模式与课程的强实践性要求非常吻合,有利于提高《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2.2 软件与硬件条件已经具备
现在社会中的教师普遍具有较高的信息化素养,能够独立或团队完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数据处理等任务;学生拥有电脑的比例也很高,拥有智能手机的比例接近100%,看视频、交作业,与同学、老师互相交流非常方便;同时,大部分高校都开通了互联网,配备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能满足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条件要求。
3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翻转课堂模式设计
3.1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标准和学习方法建议
学生只有明确了课程和每个单元的目标要求和学习内容,才能有目的开展自主学习,灵活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进度。提前公开课程和单元的评价标准,可使学生对照标准查找差距,检查学习效果,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内容方面,根据难度特征,把课程的学习内容划分为基本语法和编程技能两个大方面,每两大方面又细化成数十个小的单元。基本语法部分由学生提前通过老师提供的资料开展自主学习检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对于编程技能部分,则需要学生提前开展学习,课堂上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讲解案例、举一反三、反复训练,辅导学生学会程序调试技能,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选择结构程序设计”时,学生在课前可按照老师提供的方法和资源开展对于关系表达式、逻辑表达式、循环的语句分类等知识开展自主学习和测试,在课堂上,教师则重点讲解并组织学生训练如何使用IF语句和SWITCH语句编写程序,这也是本单元的难点。
在课程标准中,还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按照“翻转课堂”的思路提出了建议。例如,在“课程认知”单元,对课程标准中的“教学活动设计“环节提出可这样的建议:“①课前准备好全套课程资源,搭建好网上答疑环境,安排学生购买学生手册,参考网上教学资源,按照任务要求自主学习第一单元内容,教师通过网络答疑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课前完成学生分组、推选组长、明确组名;②课堂上开展合作探究,学生在组内将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在组内讨论、解答,同时组内不能解答的问题拿到全班解答,组长安排按表格记录每位同学的现场表现。全班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老师负责解答及延伸,即“释疑拓展”,教师布置任务,组织学生上机练习,巩固强化所学知识,进一步发现问题、解答问题;③开展效果评价并布置课后任务。”
3.2 提前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的数量、质量会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质量,《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团队提前根据课程的目标要求和教学内容,将课程每个单元的学习任务、视频、文本、案例、项目、课件、以及测试标准、题库提前置于网络教学平台上,便于学生自主开展学习和测试,学生的差异化学习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基础语法内容枯燥,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资源尽量用动画、视频、声乐等形式表现。高职学生的英Z底子往往比较薄弱,可以提前将需要用到的专业英语词汇作为课前学习内容之一布置给学生。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和资料,在每个知识点讲解播放结束之后,完成教师布置的训练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在网上提问,仍旧解决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讨论、检验。
3.3 将“翻转课堂”思路充分体现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环节
为指导学生提前开展学习,教学团队设计了教师用“教师手册”和学生用“学生手册”,在手册中清晰的描述了采用“翻转课堂”思路开展学习单元的学习过程。例如,在“C程序设计基础”单元中,这样规定教学组织方法:“(一)课前活动:①安排学生提前学习本单元内容;②课前网上答疑。(二)课堂活动:①合作探究:教师将网上答疑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拿出来全班讨论组长按表格记录每位同学的现场答疑表现,全班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老师负责解答,并根据情况进行适度拓展和延伸;②教师抛出问题,检测学生学习算法和规范编程的情况:1)以一个不规范的程序,让学生讨论如何使其规范;2)以“比身高”程序为例,请同学们画出简单流程图;③检测与巩固:组织上机练习、检查学生是否能迅速写出规范的程序;④反思总结;⑤开展过程性评价。(三)安排课后学习内容”,在课后学习环节,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的学习拓展知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可在课下继续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讨论、答疑。依据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教师和学生在每个环节都可以有方法、有步骤的实施。
4 反思与总结
4.1 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使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来,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电脑开展学习,学习的时间、地点非常灵活,由于课程资源始终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学习、消化吸收,且碎片时间能够得以利用,学生课前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课堂上师生共同实践、探究环节以及课后提升环节,给了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学生的团结协作、勇于克服困难的素质也得到了锻炼,教师与学生保持着线上线下的高频率互动,师生关系非常融洽,学生个体的差异体现明显,对比未开展翻转课堂模式的班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都明显提高。
4.2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教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从前台看,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虽然后退了一步,但教师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还需要在线下制作并提供高质量的学习资源,这对教师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教师只有迎难而上、不断学习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认真组织教学实施,才能使学生充分利用有效的课堂时间进行“学习内化”。
4.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推动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使教师建立、完善了一整套《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网络学习资源,重新构建了课程体系和学习流程,改革了课程评价机制,评价标准更加全面,使得教师可以从理论成绩、实践成绩、团队协作、创造能力、学习能力、职业素养等多角度开展评价,这对于全面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韩凤英.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以C语言课程教学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8).
关键词:新课改;钻研教材;关注学生;错题集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的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同时高中数学课程是学好高中物理、化学的基础。因此,怎样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数学工作者必须深思的一个问题。
我市从2007年进行了新课程改革,这就要求教师针对新的课程,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方法以及现代化技术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新的高中数学教材中,包括5个必修模块和5个选修模块。其中文科2个选修模块,理科3个选修模块以及几何选讲与不等式选讲。从内容上看有增有减,比如删去了函数中的幂函数的图象;以及三角函数中的和差化积与万能公式;立体几何里的三垂线定理;解析几何中的准线和极坐标。增加了二分法、算法、以及简单的定积分。从结构编排上来比较可以发现都是起点低落脚高,样样让学生学一点,但是样样都不深入讨论,这就形成了教与学两张皮,知识上学懂了就是不会解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扩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会解题、想解题、解的了题。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针对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总结了五点,供同仁们参考。
一、潜心钻研教材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同一本教材,不同的人去讲,结果有很大差距。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这里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不外乎两点:一是教学经验,二是对教材的研究。就教学经验来说当然老教师比青年教师丰富多了,但对于新教材的研究,应该都是在同一起点线上的。因此,潜心钻研教材是我们的重中之重,这才能把握住编写者的意图,才能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工作者在编写教案时应多想一想作者的意图,多提几个为什么。如,作者为什么这样编写?这样编写的好处是什么?此例题出在这里是为了教给学生什么方法,可以有更好的例题吗?如在讲正、余弦函数的定义时,现在的教材是这样定义的:在直角坐标系的单位圆中使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始边与轴的正半轴重合,则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点,则记,,为了研究方便我们用表示自变量,表示函数,则可以把以上两式表示成,与。而以前的教材中却把点记作,记,。那为什么要这样定义呢?笔者认为应该是为了让学生不产生混淆,而不出现。只有知道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讲清楚正、余弦函数的定义。所以,在上课以前一定要静下心来研究教材。
二、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问题便是没有问题,一堂好课不在于教师讲的有多么精彩,而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多掌握知识呢?那就是让学生动起来。为实现这一目的,上课时应多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变课堂从被动到主动。如在讲完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关系时,立马问大家互斥事件一定是对立事件吗?对立事件必互斥吗?这样,可以带动学生思考,使他们进一步掌握这两个概念的内在联系。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学习,让他们动起来,这便是提高效率的最直接途径。
三、处理好讲与练之间的关系
经常有学生问笔者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你上课讲的那些知识我都能听懂,但是一做题就是不会。”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有时也很困惑,为什么在讲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能听懂,而对同样的题型,考试时大部分学生都不会呢?通过观察与总结,笔者发现应归结到没有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即讲要讲到位,能举一反三;而练要练到家,熟能生巧。讲的绝对要练而练的千万不要讲。如在讲完函数的概念时应多写几个式子让学生判断是不是函数关系,因为在这个时候刚学完概念,在进行判断学生不仅能记住方法而且还可以更好的理解概念。又如在讲完的图像与单调性后,就绝对不要再讲了,再讲只是一个机械的重复,而应该让学生练习作的图像并讨论其单调性。这样,才能掌握这一方法。因此这种讲与练的有机结合是我们教学工作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所在。
四、关注学困生、重视中等生
在一个班级中,应分为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类。对于优等生基础本身就好一些,对这部分学生应让他们多去思考,提出新的问题。而大部分学生是中等生,因此所讲内容必须符合他们这个群体的认知特点,不能要求过高,但必需让他们听懂。最后就是学困生,其实每一个学困生都想学好,但由于基础太差,根本就听不懂,所以上课时干脆就不听了,或者是睡觉。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学困生,多与他们交流、多鼓励他们、多关注他们,让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解题方法。这也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五、让学生整理错题集